设误类型

2024-08-09

设误类型(精选3篇)

设误类型 篇1

任何一种题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 而出题人也往往喜欢在这些方面设计问题。那么, 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题型的特点规律, 就能够猜透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做出准确的选择, 得到满意的分数。下面我就论述类文本阅读几种常见的设误类型, 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命题类型和规律

一般论述类文本, 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出题人习惯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

1、理解类型的题, 能力级别B级。

它包括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种题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文本, 筛选出关键信息, 然后再结合语境理解其真实内涵意旨, 找出对应的选项。

2、分析综合类型的题, 能力级别C级。

它包括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型的试题要求考生做题时需冷静客观, 最忌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了解了这些题的类型规律, 有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二、常见的几种设误类型

俗话说我们做事要有的放矢, 要有章可循, 做习题同样如此。命题人习惯性的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迷惑考生进入误区。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 以局部替代全局, 以个别替代一般,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时”“全都”“全部”。

比如下面文段:“藏医, 很长一个时期, 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 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出题人会这样设误——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 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设题人把文本信息中的“多种”棘手疾病变成了选项中“所有”, 以偏概全了。

2、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的设误类型。

比如下面文本:“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 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 《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 《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 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 日销量是7080万份。”出题人这样设计“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设计者把“国际影响深远”加进了选项, 造成了迷惑。

3、因果混乱, 也即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 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1)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2)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

例如“到了清代, “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 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 却对藏区皮革、黄金, 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 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骡铃声声, 马蹄阵阵, ‘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出题人故意这样设题“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出题者故意在前后两个本不相干的分居中间加上一个“使”字, 使前一分句成为后一分句的原因, 造成强加因果类的误导, 迷惑学生。

4、偷换概念, 出题人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 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情况。

例如:“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 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 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 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 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需要小心对待。”设计者这样出题“‘气冰’有利有弊, 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 从目前的情况看, ‘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文本信息的主体是“气冰的开发利用”, 而选项中却换成了“气冰”, 如果考生不注意这一概念的变化, 将会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误把这一选项排除。

5、混淆时间概念。

一种情况是把已然说成未然, 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 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二是把未然说成已然, 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例如“解开植物睡眠之谜, 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 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 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设计者这样设题“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文本中的原信息讲的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而选项中却被故意改成“这类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把未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故意引起学生的错觉, 造成解题障碍。

以上就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设误类型, 虽然不是很全面, 却也应该能够对考生有些许的帮助。只有我们充分掌握出题人的设误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才能把这类考题轻松突破, 获得理想的分数。

摘要: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历年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 它一般是试卷的首个阅读, 三个选择题共九分, 能力等级B级。虽然平时练习不少, 方法讲的也很多, 但是学生一到考试时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历年高考真题的设误情况, 结合日常教学中经验总结,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懂得出题人的设误角度, 才能有的放矢, 做到万无一失。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篇2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如“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足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不能用于双方。

3.不合语境,不辨词义。如“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不适合用在没有“受到损失”的语句中。

4.感情错位,褒贬不分。如“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用于演讲比赛中表现出色的选手,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5.不合语法,逻辑不通。有的成语不能带宾语,如“信手拈来”“不期而遇”“出奇制胜”“当仁不让”“侃侃而谈”“指手画脚”等;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如“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闲视之”“望其项背”“青红皂白”等。

6.语意重复,自相矛盾。如“津津乐道”易被和“谈论着”连用。

7.谦敬错位,用法失当。如“姑妄言之”,指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造成谦敬失当。

从高考的考情来看,望文生义、张冠李戴、不合语境、褒贬不分四种将是2019年高考成语题设置错误选项的重中之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都知道,雾霾天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休戚相关,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改....变能源结构、绿色出行等措施的落实步履维艰。

B.曼德拉以为人类公平、正义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无所不为的勇气使曾是世界上种族冲突最为激烈、....血腥、持久的南非获得了和平与平等。

C.2017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并不是别无长物,而是所学难以与所....

D.百多号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彼此尽管不十分了解,但只要有音乐老师的统一指挥,大家就能唱出行云流水般美妙的歌声。....【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需在熟知常见成语误用类型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和词义运用排除法作答。A项,“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一般用于相互之间有利害关系的人、集团、国家等,不能用于无利害关系的一般事物。此处用错对象。B项,“无所不为”,贬义词,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褒贬误用。C项,“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不能用来指没有才能和本领。此处望文生义。D项,“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这里形容歌声,符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张老师是我们市的数学拔尖人才,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马齿徒增,他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完....成了几部专著。

B.某些画家画的国画在当地可能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如果拿到大地方,与大家之作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C.科学地认识历史很重要,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认清楚自己,认清楚历史过往,对于....现在和未来,才有真正的借鉴意义。

D.因接连造成多起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国内最大的乙肝疫苗生产企业康泰生物所有批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被紧急叫停,大快人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只能用于自身,而不能用于他人。此处谦敬失当。B项,“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与前面的“显得”语意重复。C项,“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符合语境。D项,“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不合语境。

误区警示

1.望文生义。成语都有其固定的意思,因此,考生使用时一定要弄清成语的确切含义,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如第1题中C项的“别无长物”应用来形容穷困或俭朴,这里易误解为“没有长处”“没有本领”。2.张冠李戴。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偷梁换柱,弄错了使用对象,就会张冠李戴。如第1题中A项“休戚相关”应用于相互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的人、集团、国家等,这里使用对象有误。

3.感情色彩不当。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贬分明,或赞颂、表扬,或贬斥、指责。考生在做题时要分清褒贬。如第1题中B项的“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指什么坏事都干。语境中,却用于为南非人民作出贡献的曼德拉,贬义词误用。

4.不合语境。不合语境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符。有时从意义上初看,似乎没有错误,但从逻辑角度考虑则可能事理不通。

5.不合语法。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可能会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功能混乱的错误。

6.语意重复,自相矛盾。有时不理解成语的含义,使成语中包含的意义与语境中的一些词的含义重复,造成语意重复。如第2题中B项的“相形见绌”,本身已经含有了“显得”的意思,语境中再次出现了“显得”,这样就造成了意义上重复的现象。

7.谦敬错位。有些成语属谦辞,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属敬辞,只能称别人。如果谦敬错位,就会造成错误。如第2题中A项的“马齿徒增”是一个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语境中却用于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张老师,造成了谦敬失当的现象。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案头工作:在案头做的工作,特指导演、演员等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分析剧情、角色等的文字工作。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3.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4.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5.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6.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7.风雨如晦: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8.过庭之训:指父亲的训导和教诲。

9.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10.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11.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12.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13.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14.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15.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16.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17.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8.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二、常见的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1.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2.豆蔻年华:用于十三四岁的女子。

3.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用于长辈对晚辈)。4.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5.挥洒自如: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挥舞刀剑、运用工具得心应手,不受拘束,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

6.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7.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8.琴瑟之好:用以祝贺结婚之辞。

9.青梅竹马: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

10.人老珠黄:妇女年老失去青春容颜,就像珍珠年久变黄不值钱一样。11.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12.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三、常见的易褒贬误用的成语

(一)褒义词

1.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2.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

3.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某事)。4.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5.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6.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7.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二)贬义词

1.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2.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3.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4.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5.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6.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7.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89.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含贬义)。10.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11.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12.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13.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14.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话语。后多指吹捧的话。

15.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四、常见的易谦敬错位的成语

(一)谦辞

1.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2.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3.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4.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5.蓬荜增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6.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7.一得之愚: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见解。

8.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二)敬辞

1.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2.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当,屈才。3.鼎力相助:大力相助,用于表示请托或感谢时。4.高朋满座:高贵的宾客坐满了席位,形容来宾很多。5.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6.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7.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8.虚左以待:空出左位等待所敬重之人。

五、常见的易出现语意重复的成语

1.遍体鳞伤: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2.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3.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来。形容来的人或事连绵不断。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4.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谈论着”。

5.难言之隐: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不能用作“难言之隐的苦衷”。6.忍俊不禁:忍不住笑。本身已包含“笑”的意思,不能用作“忍俊不禁地笑了”。7.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一位)莘莘学子”。8.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9.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10.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被)人贻笑大方”。

11.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确保整个实践活动的善始善终,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一挥而就抓好各项收尾工作。....B.贵州省委常委会制定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要求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钉钉子般盯紧每个问题,杜绝敷衍了事。....C.在软流层活跃的情况下,雾霾、地震、干旱等灾害性现象可能不绝如缕,相关部门应做好应对准备。....D.家庭装修,人们常常喜欢使用壁纸。许多商场销售人员经常向购买者说“使用花色壁纸可以使你的居室蓬荜生辉”,以此来忽悠顾客。....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当地的人,凭着数年的观察,以机敏的目光精于取舍,终于独具匠心地把万春园变作一处供人休闲....的福地。

B.在他国的土地上,珠圆玉润的青花瓷,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气息,....向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

C.同学们都很欣赏有“书卷气”的文章,觉得它厚重、大气,描摹事物洗练传神,抒发情感蕴藉深沉,发表议论穿云裂石,显示出大家的风范。....D.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各国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无孔不入,造谣者的手段和方式更是无出其右。....

设误类型 篇3

并列短语的出现,往往使句子结构复杂化,大家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不易察觉“病根”,命题者往往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设置障碍。在看到并列短语时要从以下四方面人手进行分析,看有无设误。

1、并列短语作定语。不分种属相包容

[例1](2009年高考湖北卷C项)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解析]“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2、并列短语作主宾语。与谓语不搭配

[例2](2009年高考安徽卷A项)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解析]“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主谓搭配不当。

[例3](2009年高考四川卷D项)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解析]“走访”与“三千千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将“和三千多公里路程”改为“行程三千多公里”。

3、并列短语作谓语,语序不当

[例4](2009年高考辽宁卷D项)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做“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

[解析]并列短语“发现和研究”,短语中的两个动词性的词语,含有次序性,应该是“研究和发现”。

4、并列短语同时用,不能前后呼应

[例5](2006年高考湖北卷A项)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解析]“理论上和政策上”与“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不对应。应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倒过来。

二看句中介副连此类设误最常见

介词、副词和连词(包括关联词),使用不当会对语句造成重要的影响,命题者往往会故意将介词连词的位置放错或滥用。在看到介词连词时。要就对介词连词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1、介词(“使”、“让”、“令”、“把”、“被”等)

①介词放句首,小心主语残缺

当句子以介词“为了、由于、通过、经过、对、对于、作为、关于、在……中”等开头时。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或介词间互相误用。

[例6](2009年高考浙江卷C项)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初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解析]“在……中”掩盖句子主语,应该删去。

②介词放中间,小心主客颠倒

[例7](2009年高考江西卷B项)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解析]“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主客颠倒,改为“宝玉对王夫人来说都弥足珍贵”或“宝玉都弥足珍贵”。

2、连词、介词“和、跟、同、与”

“和、跟、同、与”具有连、介两词性,句子往往有歧义。

[例8]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的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解析]“和”作连词时,是他一人所为,“和”作介词时,是他和总经理两人所为。

3、关联词语

①关联词语成对用,搭配需讲究

[例9]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解析]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②关联词语成对用,句子关系要注意

[例10]此次植树助学公益活动,不仅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而且种下的主要是晚秋贡梨的树苗。

[解析]无递进关系,且前后颠倒。此句可改为“此次植树助学公益活动,种下的主要是晚秋贡梨的树苗,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

4、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出现。小心意思说反

[例11]难道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解析]“否认”、“不”在加上表反问的“难道”,这个句子构成了三重否定,恰恰把意思说反了。

三看句中数量代不明不当把你害

一是句中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二是句中有代词,是否指代不明和歧义。

[例12](2009年高考江西卷C项)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解析]在“省市领导”后加上逗号,“来到县里”前补充主语“他们”,后面的逗号去掉。

[例13](2006年高考广东卷B项)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解析]“下降了”后面不能加“九倍”。(另外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例14](2005年高考湖北卷D项)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解析]表意不明,人称代词“她”指代不明,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

四看文言书面语,语意重复常设趣

文言词汇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不当常导致语意重复。

[例15]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

[解析]“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

[例16](2004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解析]“躬耕修典”与“编纂”语意赘余,后一分句可改为“躬耕修典三个春秋”。

五看句中两面词一面两面需深思

句中出现两面词(“是否”“能否”“是不是”“能不能”“好不好”“成败”“高低”“好坏”“冷暖”等词),一面与两面搭配需恰当。

[例17](2005年全国卷I C项)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解析]“能否”与“具有重大的意义”前后不对应,应去掉“能否”。

[例18](2009年高考天津卷D项)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能否”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对应的结论也应该是两个方面。而“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前后明显不对应。

六看助词,“的”和“了”,不当不合常来考

出现了“的”字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时态助词“着”“了”“过”,已然和将然混淆,造成不合逻辑。

[例19]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

[解析]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

[例20]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对煤炭走向市场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解析]“了”表已然语气,和表将然的“将”矛盾,不合逻辑,去掉“了”。

七看多重定或状,句子顺序多不当

多重定语正确的语序由远及近依次应为: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c、动词或动词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e、名词或名词短语。简称“时(处)、数、动、形、名”,或“谁的”“多少”“怎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多重状语次序排列大致为: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b、表时间或处所的;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d、表情态或程序的。即何时、何地、怎样等。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21](2007年高考广东卷A项)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解析]“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由于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应修饰“文物”。

[例2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

[解析]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

还有一种情况类似“多重定语”的情况应特别注意,句中长项定语的出现。往往造成宾语的缺失。

[例23](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D项)为了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解析]“做好”缺宾语中心语,在“教学成绩”后加“的工作”。

八看“被”“所”等词语,防止结构混乱

句中若出现“被(受)……所”、“防止……不再”等,则造成了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例24]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学生所喜爱。

[解析]要么删去“所”,要么将“受”改成“为”。

[例25]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解析]“防止”与“不再发生”结构混乱,应去掉“不”。

上一篇:物流建设下一篇:板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