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设一体化

2024-10-25

投资建设一体化(精选7篇)

投资建设一体化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一直被历史等因素牵制着。各种经济上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来。人们渐渐地意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一直探索、研究和发展这种思想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缩小城乡、工农、地区的差别,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黑龙江省一直秉承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原则,深入地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虽然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旧存在、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等等,面对这些障碍,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就成了目前必须克服的困难,那么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呢?很显然最重要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筹集资本,因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源, 一个项目的实施需包含人力与物质资源,现在人力资源我们很充足,但是光靠人力资源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资本的多少与好坏。因此,对于黑龙江省而言研究投资融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融资发展现状

近几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省“十大工程”中,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城乡发展性的文件,从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建设规模的平稳发展。随着全省城市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城乡经济规模正逐渐扩大完善。据统计,截止2015年初,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8.6%, 12个市区已累计完成城乡规划建设投资总额为370亿元,其中,民房住宅区183.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区49.7亿元, 产业区86.4亿元,公共服务区30.8亿元。累计完成规模数量如下:已完成项目建设区域面积由原1135.6平方公里增至1779.7平方公里,新建道路数2300公里, 全省的城镇与乡村人口数之比由2000年为51.9:48.1提升至56.0:44.0;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93.5万人,新增地下排水管道317公里;通讯网络等建设入户率达90%。

2.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以近10年为基准进行比较分析,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6618元,比2004年的7471元增加了9147元,年均增长率为9.29%;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620元,比2004年的3005元增加了3615元, 年均增长率9.17%;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2004年的40.9%下降到2014年的33.0%。由此可见,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都可以达到吃饱穿暖的状态。

3.经济基本实施建设稳步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状况一直保持着均衡平稳缓慢发展的态势,最新数据表明, 2014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15039.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5.60%。

二、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各统计项目具有上升的趋势,但如果真正从整体与本质上看,从中会发现增长速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得不说明虽然经过省委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已在发展城乡一体化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但阻碍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

1.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大。黑龙江省在实行城乡一体化体制的过程中,因为城镇对财政收入没有合理的规划,而且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需上缴给国家,剩余可用财政资金匮乏,所以使得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进而形成农村与城镇经济收支不对称等现象。根据调查,全省近80%的市县财政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由于近几年城乡经济增长呈趋缓状态,各市县财政不得不减缓收入并且增加开支用以改善教育、医疗、 就业等城乡民生刚性的需求,加快经济的发展。

2.项目贷款、招商引资等困难重重。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不能单凭政府的扶持,还需要更多社会的支持。现在城镇建设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仍是省政府,如何调动资金的来源问题就成了当下燃眉之急。现在,绝大多数从事金融企业虽然逐渐地意识到城乡建设的意义与存在巨大的商机,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多,实际行动最重要。政府虽有心吸引各金融企业招商开发或是计息贷款,但缺乏有效性机制措施进行融资,毕竟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3.城乡发展水平较低、较慢。最近几年,全省各项建设实施稳步进行,调查中发现经济总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地域面积等数量增长指标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管理结构与发展结构纽带搭建不牢,存在不完善所致,进而引导资金的投入量受到影响。目前,在经济建设方面。绝大多数项目的实施都以公益性质建设占主导位置,即便可以在金融界进行融资或贷款,但政府运行职能不完善,不能按社会需求制定相应机制,只看得见但管不到,导致一些项目不能很好地发展。另外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扩大, 全省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融合度不高,不能达到同步。例如在大力建设城镇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乡镇的发展力度,使发展不均衡。

4.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过去的几年里,全省人均净收入的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过研究发现实际的人均收入并不理想。原因之一,与全国其他城市尤其是南方的城市相比较,黑龙江省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均生产性支出所占人均收入的份额相当高,这样就会减少城乡居民们实际获得的收入额。 另一个原因在于必然因素,例如地理气候因素:人们在冬季烧煤炭取暖等;基本生活因素:衣食住行都要有最低保障、受到文化教育等,这些是必然的花销。第三个原因在于主观意愿,人民收入的提高往往会带动消费观念的提升,剩余收入就会下降了。又由于政府发放的财政款项是有限的,不能根本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故这种循环使得人民的收入有虚增的表现。

三、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融资解决对策

无论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城乡居民,都应当支持参与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就上述出现的问题而言,解决资金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寻找一个良好的发展道路,并建立一套相对适合的投融资体系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应当做到财政权利与行为权利的统一性。既要加快落实税收体制的改革,也要奖励与扶持重点农业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抓住全省现有特色资源的优势例如:松花江旅游业与渔业、煤炭石油资源、林业等力争国家的扶持帮助,也可以奖励补助等方式加大对专项资金的实施,例如黑龙江省的 “大棚”建设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另外, 全省现阶段城乡建设主要资金来源大多为地方政府,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扩大,仅靠政府财政是远远满足不了的,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因此国家应多承担财政上的支出,减少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要求,减缓资金压力,达到“快而好”的发展。

2.促进融资发展,探索融资渠道。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国家不但要在财政上进行扶持,如能加大沟通力度放宽国家金融行业的限制,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融资等问题就会得到有效地缓解, 受益的人民就会更多。通过借鉴外省优良的经验开拓市场,利用信息化加大对社会融资共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宣传力度,更好地融入吸引全省乡镇参与到建设当中。对于农资市场的开发,国家也可通过各种渠道推出一系列符合需求的新型筹资方式。例如信用贷款贴息政策、建立农村保险政策、担保政策等, 在使用贷款时提升额度限制,延长贷款使用期;利用保险可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防止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带来的资金亏损。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办大中型企业,招商引资,鼓励金融企业间或是城乡人士共同积累资金的投入,集中力量,以发放基金股权,债券等方式稳步推进融资促进发展,提高乡镇居民的收入。在权衡利益的同时,政府也应当倾向于乡镇土地开发行业,例如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便于乡镇有效地调配使用资金。

3.加快项目建设的实施。国家一般会从固定资产、土地资源、城乡劳动力差别、公共服务等衡量一个省市的城乡发展水平。用公共服务建设分析,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三供两治”项目实际开工285项,已投资155.3亿元。其中,完成项目98项,完成投资55.8亿元。从数据可看出单个项目建设规模就已经如此庞大,更何况是其它项目呢。 因此,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发展速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对于每个省来说,地理、 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都决定、影响着项目的规划,因此国家在建立试点项目的同时应当发现不同地域的侧重点是什么,充分发挥其作用,适当时可扩大城建范围。

4.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民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主体,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都要依赖于人民,人民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因此必须要在发展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应从公共服务建设着手,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穿着、供暖、排水、道路、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供水等社会保障建设,需加大管理解决城乡基本民生支出差距大等问题,这也是衡量一个省市的城乡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确保城乡平等发展,国家与地方政府要以小城镇为重点管理对象。政府在推行实施改革方法的道路上,应当注意要从建设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府体制政策与措施, 与时俱进,使之发展更稳定,业绩增速更快更好。

投资建设一体化 篇2

目前, 高科投下设共有九个生产企业、一个销售公司、一个安装公司, 完成总投资近30亿元, 形成从LED产业前端衬底材料、外延及芯片、封装, 到照明灯具、显示屏、电视白板等终端应用企业, 并已开始批量生产。公司自成立以来, 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光电子产业链, 用垂直整合的方式建设LED产业集群,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逐步形成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成为一家全国产业链建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LED全产业生产企业。

加大项目建设

为建设垂直一体化的LED产业链, 公司加大了对项目的投资建设。九家公司分别承建相应的项目, 如长治虹源科技晶体有限公司承建了蓝宝石晶体项目, 占地110余亩, 总投资3.6亿元, 于2010年6月开工建设, 一期已完成投资2.5亿元;具有年产500万片粗切蓝宝石晶片的生产能力, 能实现年产值3亿元。长治虹源科技晶片技术有限公司承建了蓝宝石切磨抛项目, 已于2010年6月开工建设, 一期已完成投资2亿元, 年产100万片的生产能力, 实现年产值2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 将形成年产500万片蓝宝石基板的生产能力, 产值可达到6~10亿元。山西长治高科华上光电有限公司承建了外延及芯片项目, 2010年6月开工建设, 总投资30亿元, 规划安装MOCVD机台60台 (含15台四元 (Al Ga In P) 红黄光机台, 45台 (In Ga N) 蓝绿光机台) ;项目全部投产后, 年产共计21亿元。

长治虹源科技固态显示有限公司承建了LED封装项目, 占地100余亩, 总投资2.5亿元, 于2009年底开工建设, 2010年10月投产, 将实现年产值5亿元。从事LED产业链高端交互式电子白板 (电视电脑触摸一体机) 的研发和生产的长治华烨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承建了电视白板项目。此外, 长治市华光照明有限公司承建的LED照明项目、长治市华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LED封装厂项目、长治华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LED显示屏项目以及长治市华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的LED照明产品项目, 也均为LED产业链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加强技术交流

高科投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视科研和技术交流引进工作。在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 建立了院士 (专家) 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在各参股公司设立了相应实验室和技术研发部门, 引进了先进的试验和测试设备, 建立了从蓝宝石晶体、蓝宝石基片、外延片、芯片到封装、背光模组、灯具、显示屏、电视白板的一整套试验与测试体系。

为及时把握技术发展方向, 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高科投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活动, 多次协助工信部主办行业标准、人才培训等活动, 积极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先后两次主办了两岸光电产业论坛, 吸引了200余名两岸光电产业知名企业家、高校专家、学者参会, 共商光电产业发展大计, 不断拓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空间。引进了台湾华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台湾优秀光电企业的LED外延及芯片专利、专有技术, 增强了国内LED外延及芯片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同时, 高科投还多次组织技术研发团队赴台湾地区考察访问台湾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大学、华宇集团等知名高校和光电企业, 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 高科投正积极与台湾交通大学合作, 同时邀请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参加, 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 筹备建设LED技术研发基地, 通过互派博导和研发人才的方式, 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公关工作, 联合培养研发团队和技术人才, 为技术研发创造更好的环境。

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目前, 高科投拥有金属封装功率型半导体固体照明关键技术、大屏幕液晶电视用LED背光源系统技术、具有不对称谐振隧道的发光二极管、氮化镓系发光二极管等有效发明专利近三十项, 在LED光源结构以及制作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合理引进人才

高科投秉持“外聘技术管理团队”和“人才本土化”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 人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本操作人员长治本地解决, 招收长治各职业技术学院 (校) 的学生及熟练工人;中层技术及管理人才省内解决, 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院校招聘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到企业任职;公司引进了以斯坦福大学杨悟铭博士为首的研发团队, 建立了以剑桥大学博士王传汉为首的管理团队和世界知名光电企业台湾华上光电的技术团队。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为LE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 同时也使公司拥有了国内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核心优势。

积极规划未来

随着高科投LED封装、电视白板、照明灯具、显示屏等应用项目的相继建成和投产, 标志着国内最完整的LED全产业链在长治正式贯通。现LED垂直整合产业链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 生产产值55亿元, 二期工程全部达产后产值将突破80亿元, 带动本地就业人员3 000余人。由于形成了产业集群, 美韩日等外企也已开始与企业洽谈参股合作意向。

未来五年内, 高科投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技术革新和产品推广力度, 努力将长治LED产业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垂直整合LED产业链基地、知名的LED背光源供应基地、全国最大的照明灯具供应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 年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 2018年达到100亿元, 综合实力进入亚洲前三强, 为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奠定基础。

论贸易投资一体化与要素分工 篇3

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国际投资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它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力量。且国际投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当前的事实表明, 贸易和投资共存且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即所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 即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具有很明显的互补关系。但是,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与要素分工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 一些著名跨国公司从单纯追求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 过渡到跨国投资和经营, 资金、技术、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并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 充分利用新出现的技术, 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细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 并把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国家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 通过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质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利用全球资源。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要素禀赋及相应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在微观上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力为基础来分析贸易格局更能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之间各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同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 同时,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发展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并进行海外投资也与其公司的特定优势有关。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物, 很大程度上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研究主体是一项标志, 标志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研究的开始。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共同决定因素, 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竞争因素, 这种优势虽然是在该国扶植和培养起来的, 和该国的人口、地理、历史、环境、文化、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并不一定与这个国家的总体平均优势和要素禀赋有必然的联系。许多大公司既是出口商, 又是对外直接投资者, 因此将贸易和投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新思考

这种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有两种: (1) 从全新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2) 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 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或者进行修改和补充。然而在原有的基础上, 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理论创新的可行性较大。以下是关于理论创新的一些新思考: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 应该尽量的结合当代现实的国际环境, 放弃更多的传统假定力求将新企业行为理论、新工业组织理论与产业和国家层次上的新资源禀赋差异、新要素分工理论融为一体, 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这个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应该综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对企业的国际行为进行一个统一的解释。

首先, 从宏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国际分工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也可以解释国际投资, 不过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不能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入手进行研究, 再者, 现在国际投资的新现象也出现了, 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在国外进行投资,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不能解释这些新现象。

其次, 从微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跨国公司应该作为研究的主体。随着以产品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向以要素为特征国际分工的转变, 国际市场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这一方面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新的理论的发展方向。

第三, 在要素分工的基础上应从竞争因素方面去考虑。

(1) 要素分工使要素的种类不断的增加, 同种要素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 最主要的是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 各国要素的积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2) 跨国公司为了生存和维持各自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必定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 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根据各国的要素优势, 将其业务配置在任何一个可以获得最佳利润的地方,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以取得最佳配置。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 以要素分工为背景, 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 用竞争理论来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 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 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 不仅方法上要创新, 研究的内容也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以往只重视跨国公司的成因, 现在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生存、发展和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反映, 即从跨国公司存在机制的研究过渡到发展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以及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如何发挥优势、保持优势和寻求优势, 将企业的国际活动的选择视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反映的结果, 是今后国际活动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背离的, 新古典国际贸易模型的框架完全排斥了直接投资的存在而解释投资的种种理论所采取的分析框架也难以容纳和解释国际贸易, 但事实表明, 贸易和投资不仅共存, 而且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提出了挑战。在分析国际分工变化的基础上, 本文就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要素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参考文献

[1]、朱廷珺《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

[2]、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投资建设一体化 篇4

关键词: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

一、引言

近年来,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不断涌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地加深和扩大, 逐渐从以贸易自由化为主的一体化向更深程度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市场开放和放松管制的做法, 促进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市场边界和经济体, 并与区域外的经济体出现差异化。因此,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会促进区域内FDI的流入。

分析东盟1996年~2007年吸收FDI的情况, 发现:东盟老成员国吸收的FDI占据了东盟总额的80%以上, 而新成员国吸收的FDI与加入东盟之前变化不大, 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区内不同成员国的投资效应不一样。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是否存在, 这种效应的发生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1996年~2007年东盟10个成员国的面板数据分析, 研究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及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相比, 其投资效应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投资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学者们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对跨国公司FDI的影响的研究。金德尔伯格借鉴区域一体化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学说, 提出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理论, 认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引发了投资的创造和转移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后产生的贸易转移使区外跨国公司商品进入到区内变得困难, 跨国公司通过在区内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来替代商品出口, 即投资创造效应。同时, 区内已有的跨国公司会利用大市场统一的机会和自身优势, 对区内的生产经营进行重新布局, 即投资转移效应。

邓宁根据投资动机把FDI细分为逃避关税型、市场扩大型、出口导向型、垂直一体化型, 他认为贸易环境的改善将刺激市场扩大型FDI的进入。贸易壁垒的降低尤其是专用性资产、中间产品及要素流动壁垒的降低, 提高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的能力。一体化后的区域市场将一部分区位优势转化为所有权优势。此外一体化拓宽了市场范围, 加大了经济的总体规模, 提高了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生产的地理分工更加自然, 跨国公司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也导致跨国公司向区域内投资。

Bende-Nabende (1999) 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果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较发达国家有利, 而对不发达国家不利, 计量结果显示对印尼和菲律宾影响为负, 而对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影响为正, 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组成时对较发达国家有利。

三、实证分析

1. 一体化进程中投资效应的影响因素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为外商投资提供了一种保证, 标志着一个有利的、可预测的投资环境的形成, 使得外国投资者不仅可以出入共同市场, 而且还降低了相关的风险成本。同时, 根据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 加入一体化的区域中, 成员国会得到更多吸引投资的机会, 据此, 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说:H1: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FDI的流入有正向作用。

(2) 市场规模

东道国潜在的市场规模是外国投资者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市场规模越大, 则能有效地降低平均成本, 尤其是在规模经济条件下, 较大的产品需求能使企业较容易地将产量扩张到获取规模收益的水平, 进而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取得更高水平的利润。因此, 提出:H2: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正相关。

(3) 劳动力成本

效率寻求型FDI倾向于生产优势的发挥, 低廉的劳动成本对其有明显的吸引力。如果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则厂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尤其是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时,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更具有吸引力。所以, 提出:H3:成员国劳动力成本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负相关。

(4) 东道国的基础设施

资源或资产寻求型FDI投资的动机多为寻求目标市场的自然资源或其他资产和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可以看成一种资源, 一国的服务业越发达, 反映该国的经济环境成熟, 投资的相关服务便利, 有扩大投资效应的作用。据此, 提出:H4:成员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正相关。

(5) 进口总额

较高的对外进口关税水平使厂商出口成本增加, 为了避免关税, 跨国公司选择对该国投资来供给当地, 因此投资和进口具有替代关系。提出研究假说5:H5:成员国对外关税水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正相关

2. 模型与数据

本文研究的数据时期是1996年~2007年, 横截面为东盟的十个国家。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数太少不足以作时间序列分析, 将时间和横截面数据结合起来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更适合本研究的数据特点, 而且这种方法可较好的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将先后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自身的经济禀赋情况, 如: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发展等因素,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的影响。因此, 将代表这些因素的变量先后放入计量模型, 进行测算, 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东盟自由贸易区从2002年开始启动, 所以数据囊括了2002年前后6年的情况, 从1996年至2007年共12年。工资水平的数据缺失较多, 部分采用了内插法进行处理。实际取得120个观测值。

3. 估计结果

采用计量软件Eviews 6.0分别对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了拟合。主观判断模型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可以依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当豪斯曼检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时,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反之, 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支持了固定效应模型。为消除序列的异方差影响, 除虚拟变量和比重指标外, 其他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形式, 同时加入AR (1) 项消除自相关现象。估计结果见表。

注: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值。上标***, **, *分别表示在1%, 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模型 (1) (2) (3) (5) 中变量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验证了相应的假说。在模型 (4) 中, 服务业发展水平变量 (SERP) 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变量 (D) 的乘积项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H4没有得到验证。其原因在于东盟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区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 以劳动力成本吸引投资为主。所以区域FDI的流入中, 偏好资产或资源寻求型FDI比重较小, 而更倾向于寻求降低单位劳动成本的效率寻求型FDI比重较大。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将区域经济一体化虚拟变量引入FDI决定模型, 通过研究东盟的投资效应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成员国获得FDI, 即具有显著的投资效应;同时, 投资效应与成员国的经济禀赋有关: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 投资效应越大;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 投资效应较大。在影响因素中, 是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其重要性高于劳动力成本和一国的经济规模。这种情况说明, 即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吸引更多的FDI。而服务业发展水平未通过检验, 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以吸引FDI, 这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诟病。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较晚,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刺激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能得到更大的规模经济与正外部性。目前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成员国的投资收益增加, 应不断深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展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完善投资环境, 来自区外以及区内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都将会有所提高。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对我国加入更高阶段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其次, 根据FDI投资动机的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均会对投资效应产生影响。中国目前劳动力成本是比较优势的来源, 而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 我国需要结合比较优势, 吸引发达国家效率寻求型技术密集的FDI流入, 同时引导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以及升级产业结构。同时转移“夕阳产业”到区域内更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 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我国还可以通过提供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市场进入和技术及创新能力等综合区位优势, 吸引更多优质投资。

参考文献

[1]东艳: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促进FDI流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引资效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6) :79~88[1]东艳: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促进FDI流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引资效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6) :79~88

[2]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12) :39~42[2]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12) :39~42

[3]邱立成马如静唐雪松: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研究[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9[3]邱立成马如静唐雪松: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研究[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9

[4]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J].南洋问题研究, 2008 (1) :1~9[4]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J].南洋问题研究, 2008 (1) :1~9

[5]张宏蔡彤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 2007 (2) :52~57[5]张宏蔡彤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 2007 (2) :52~57

[6]Bende-Nabende, A., Ford, J.L.and Slater, J.R.“The Impact of FDI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ASEAN-5Economics, 1970-1994:A Comparative Dynamic Multiplier Analysis from a Small Model with Emphasis on Liberaliza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n its series Discussion Papers with number97~18, 1999[6]Bende-Nabende, A., Ford, J.L.and Slater, J.R.“The Impact of FDI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ASEAN-5Economics, 1970-1994:A Comparative Dynamic Multiplier Analysis from a Small Model with Emphasis on Liberaliza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n its series Discussion Papers with number97~18, 1999

[7]Dunning, J.H., “The European Internal Market Programme and Inb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35, No.2, 1997[7]Dunning, J.H., “The European Internal Market Programme and Inb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35, No.2, 1997

投资建设一体化 篇5

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整合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多元化道路,期望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企业成长。多元化企业在兼并收购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如何配置财务资源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与高度。而怎样平衡战略发展、投资规模、资金营运、投资回报等问题又是财务资源配置的关键点。汤谷良(2010)认为财务资源配置必须服从于公司整体战略布局, 公司总部必须成为资源配置主体。做实母公司、打造强势总部的管控体系是民营集团的理性选择,是提升盈利与控制风险的制度要求。

财务资源配置方面主要分为筹资和投资两部分。 筹资方面, 陈广垒(2014) 认为,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资源配置效率低,集团公司利用资金集中管理可以缓解融资压力、 降低融资成本, 从而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投资方面,宋晓华(2014)发现,由总部主导的资金管理, 可以充分盘活集团内部的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利用率;并且可以加强对分部资金的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但是, 邢一松(2011) 认为, 需要重视资金集中管理带来的财务风险, 应该建立配套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保障措施: 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设立预警线;加强事后稽核监督。

本文以康美药业为考察对象,研究了企业在一体化战略下的财务管控体系及其投资效率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资金集中管控是保障一体化战略顺利实施的手段, 一体化战略与资金集中管控共同作用,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

二、 康美药业及一体化战略的动因分析

(一)背景介绍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成立(2001 年在沪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518),是一家以中药饮片生产为核心,深度布局全产业链的中医药大型企业。 公司2001 年上市以来主要生产化学药及经营药品医疗器械,2002年后投入中药生产及经营业务,2007年开始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开启了一体化战略征程。 七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中药饮片为核心, 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 在全国各地构建了上至GAP药材种植、药材贸易、药材交易市场经营管理,下至药物研发生产、药品销售、药房托管以及信息化医疗服务等中医药综合业务全产业链集群。

(二)一体化战略的动因分析

1.宏观层面。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依旧保持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口老龄化、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等因素, 都将导致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增加。 2007 年,随着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专项整治活动持续展开,以及药品招标采购政策、药品降价政策的实施, 我国医药行业发生巨大变革和重新洗牌。

在面临产业整合时, 企业将有3种扩张战略供其选择: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一般来说,由于横向一体化是向自己熟悉的产业进行并购,所以容易操作、成功率较高。 而纵向一体化、 多元化由于涉及不同的产业,并购过程相对较难成功,并购后整合时也容易出现管理、 经营问题。 那么, 康美药业在扩张的过程中为什么放弃自己较为熟悉的产业, 而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呢?

2.行业层面。 2007 年,康美药业制定了一体化战略:“以中药饮片行业为核心,打造和延伸公司产业链条,实现企业综合实力新提升。”康美药业所在的中药行业, 属于我国医药产业独具特色的优势领域。 但其核心业务中药饮片行业严重依赖中药材, 而药材市场行情极不稳定, 部分原药材货源紧缺,价格不断攀升。康美药业整合中药饮片上游产业, 通过对中药材的直接控制,保障了中药饮片原料的供给,提高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康美药业整合下游产业,可以挖掘市场潜力、加大产品覆盖区域和销售规模。

三、一体化战略下的投资效率分析

(一)康美药业投资情况

为了考察康美药业的投资情况,我们收集了康美药业从2007—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及相关的现金流量数据(如表1 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康美药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逐年递增的,固定资产净值从2007 年的7.2 亿上升到2014 年的43.11 亿元,增长了近5 倍。 此外,通过对比康美药业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数据,我们发现,康美药业在2007—2014 年这8 年内发生的购建现金支出均值为9.53 亿元,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均值为6.08 亿元,远远不能弥补投资支出。

(二)康美药业的财务业绩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美药业在进行“超能力”扩张。 那么这种扩张对于企业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表2 列示了康美药业从2007 年至2014 年底的营业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我们发现康美药业的营业毛利率从2007 年开始增长,达到2010 年的37%后开始下滑,而从2012 年之后一直保持在26%左右的数值。 这说明一体化战略在刚开始启动时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毛利率的增长, 但是到达一定程度后又回归到原始点,这或许是2010 年医药行业新政(2010 年10 月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2010 年10 月10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造成的。

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和毛利率的变化类似,在2010 年达到最高点16%后,一直维持在16%左右。

康美药业的每股收益逐年递增,可见公司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好, 说明公司的前景不错,值得投资。

营业收入增长率呈波动性, 在2007、2010、2011 年最剧烈, 而2007和2010 年正是国家对制药行业制定产业政策的时间,可见,康美药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产业政策息息相关。

通过对康美药业的财务业绩分析我们发现,公司自2007 年开展一体化战略以来,经营业绩良好,是一家极具成长性的企业。

(三)康美药业投资报告的市场反应

为了研究康美药业投资项目的市场反应, 首先我们收集了该公司自2007 年开展一体化战略开始到2014年底的投资项目公告(如表2 所示),然后分别计算了这些投资公告前后的超额收益CAR,CAR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Ri表示个股的日收益率,它等于个股的日收盘价与开盘价之差;Rm表示市场的日收益;-T1和T2表示时间窗口, 其中-T1表示并购事件日前T1天,T2表示并购时间日后T2天。

通过观察表3,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是围绕中药全产业链的战略开展的, 没有不相关的投资项目。其中仅有30%的投资公告是带来负的超额收益,大部分的投资公告都为投资者带来正的投资收益。 由此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康美药业的投资公告有明显的正向反应, 其股东会从中取得收益。 可见,市场比较看好康美药业的全产业链投资政策,这样的投资是极具效率的,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

四、 康美药业资金集中管控模式及管控效果分析

(一)管控模式

在对康美药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康美药业一直采用资金集中管控模式(见表4):该公司现金储备十分充裕,95%以上的货币资金由总部掌握;近年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的短期贷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金额一致,说明筹资完全由总部来完成。

一般来说, 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控有5 大优势:(1)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通过发挥财务协同效应,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而统一管理集团内部所有的存量资金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2)资金集中管理, 可以加强对分部资金的控制与监督,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企业价值;(3)通过借贷规模效应,可以提升集团的整体信用水平;(4)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资金集中管控可以缓解融资约束、 降低融资成本;(5)资金集中管控可以降低整体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从中获益。

(二)康美药业资金集中管控的效果

1.充分盘活资金,提高投资收益。 从表4 中我们发现,康美药业每年都有大量货币资金闲置在账上,2013 年85 亿元,2014 年高达99 亿元,这些巨额资金带来的投资收益可以用来弥补利息支出。

2.资金集中管控缓解外部融资约束。 由于我国银行业的体制原因,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贷款。 康美药业作为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同样要面对外部融资约束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资金集中管控对外部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 我们分析了康美药业公开募集资金的状况。 通过下页表5,我们了解到自2007 年开始,康美药业通过证券市场共进行了6 次资本运作, 共募集117 亿资金。 而表1 显示的康美药业这8 年来投资在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资现金净流出为76 亿元,可见, 公司几乎所有的投资资金都由总部康美药业(600518)来筹措。 2007 年股市处于牛市状态, 康美药业选择了增发股票的方式筹资, 获得了股权溢价效应,并调节了资本结构,降低了资产负债率;2011 年股市处于熊市时,康美药业选择公司债的方式筹资,获得了相对低廉的中长期资金。

3.资金集中管控有助于维持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 为了进一步了解资金集中管控对康美药业的影响, 我们通过观察表6 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自2007 年开始略有上升,但是基本控制在40%以内;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略有波动, 但是流动比率均值为3.01 和速动比率均值为2.25。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康美药业资金集中管控确实维持了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了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

4.资金集中管控促进一体化战略顺利实施。 自2007 年伊始,康美药业围绕中药饮片,布局中药全产业链,从表1 我们知道, 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弥补投资长期资产支出的现金流。康美药业(600518)作为上市公司,由于拥有筹资便利性, 在整个集团一体化战略中起到了现金流的作用。同时,作为投资主体开展一体化战略实施工作,资金集中管控制度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投资方面来说,资金集中管控有助于康美药业统一规划投资项目,在分部上报投资项目时,根据统一的原则选取效益最大、 符合长期战略的项目, 既提升了企业价值又保持战略稳步前进, 不因分部短期利益而选择不合乎战略、不具长期价值的项目,最终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从筹资方面来说,资金集中管控通过借贷规模效应, 可以增强集团的整体信用水平,从而缓解外部财务约束,降低资本成本,控制财务风险,为一体化战略顺利实施提供财务保障。

五、 康美药业给我们带来的财务启示与经验

(一)启示

启示之一: 财务战略应服从企业战略发展。

在产业整合阶段, 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会最终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而作为企业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财务战略, 必须服从于企业战略发展,并服务于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在执行战略过程中, 会涉及企业兼并收购等业务,财务板块需要从投资、融资两方面配合战略实施。 投资方面,财务部门可以作为专家共同参与投资的决策分析;融资方面,财务部门可以制定融资优序安排, 未雨绸缪,为企业投资需要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启示之二: 资金集中管控是保障一体化战略顺利实施的手段。

一体化战略由于与企业本身业务相关,在实施战略时,企业占有信息优势, 拓展新产业成功率高, 易获得成功。 资金集中管控是保障一体化战略顺利实施的手段。 一体化战略与资金集中管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资金集中管控模式既增大了投资能力,也增加了投资风险。 如果发生重大投资决策失误, 企业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企业在实施资金集中管控时,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制定债务预警线,以维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保障企业稳定经营。

(二)资金集中管控的顺利实施,需要财务部门强有力的执行力

在企业集团内部, 实施资金集中管控模式时, 涉及到集团与分部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通常会遇到分部的强烈反对。无论是资金集中管理、投资集中决策都会触动分部的利益。这时,就需要财务部门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当然紧靠财务部门是无法执行的,还需要集团高层的支持。 而这就需要从企业大战略出发,所以,服从于企业战略的资金集中管控模式才能真正得到支持,并顺利实施。

康美药业在实施资金集中管控模式时,企业效率、企业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可见其高层与财务部门对一体化战略的强烈支持与决心。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打造强势总部的公司管控体系——基于浙江广厦与金地集团报表差异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8,(8):36-8.

[2]蒋东生.过度投资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11,(1):174-175.

[3]姚铮,金列.多元化动机影响企业财务绩效机理研究:以浙江民企雅戈尔为例[J].管理世界,2009,(12):137-149.

[4]陈瑾.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2,(9):58-60.

[5]翟胜宝.银企关系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4):74-80.

投资建设一体化 篇6

1.1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基础的界定

区域经济包括国际区域经济和国家区域经济。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 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形成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组织, 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 更有效的利用成员国的资源, 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 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1]。

要讨论京津冀一体化, 首先要考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一方面, 就一体化的广度而言, 可以认定为只要是两个以上独立的国民经济主体之间, 建立了存在经贸关系等各种经济形式就可认为是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 就一体化的程度而言, 经济一体化可以是各困民经济主体之间以各种方式形成的经济联合体[2]。也就是说, 经济一体化也可以是各国民经济主体之间的完全联合。显然, 从一定意义上讲, 经济学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本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解是: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经济主体之间, 实行的某种程度的经济协作或实行共同调解的经济联合体[3]。

1.2 京津冀区域实现一体化的现实基础与条件

京津冀地区由于自然形成的布局网络化空间的特殊性和其相互融合的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的存在, 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和业缘等密切联系的经济共同体, 其经济互补性强, 基本具备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1.2.1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现实基础条件

地理位置条件优越、交通发达。京津冀位于东亚经济圈中心地带, 是我国三北地区及华东许多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该地区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纵横交错, 其交通密度居全国第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自然资源分布集中、综合利用条件优越, 有利于升发后进行深加工, 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位;拥有雄厚的人才和科技优势, 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本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1.2.2 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实现的外部条件

京津冀一体化符合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从全球范围看,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最为明显。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己遍布全世界, 并在明显加快的的步伐中, 呈现出“区域重叠、区内套区”的特点;京津冀一体化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所在, 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也真正进入实质操作时期, 京津冀不能再错过这一发展时机, 努力缩小与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差距, 使三大区域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源。

2 北京市写字楼投资的发展现状

根据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6.5亿元, 增长7.6%。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83.4亿元, 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住宅投资1724.6亿元, 增长5.9%;写字楼投资611.7亿元, 增长59%;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投资1147.1亿元, 增长0.6%。国家经济调控及改革政策, 使北京第三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写字楼市场需求的提升。

2013年北京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北京写字楼市场分化明显, 一方面写字楼销售市场由于持续的住宅市场限购政策, 挤压出大量投资性需求, 转投向不限购的商业地产, 促进销售类型写字楼量价齐升。另一方面, 写字楼租赁市场由于受经济疲软和企业搬迁等影响, 租赁类型写字楼租金首次进入下降通道。根据中国写字楼研究中心 (CORC) 的最新统计数据, 截止2013年12月, 北京写字楼市场平均售价38033元/平方米 (建筑面积报价) , 与2012年同比上涨12.9%;平均租金305元人民币/平方米/月 (建筑面积报价) , 与2012年同比下降6.2%;平均空置率11.6%, 与2012年同比上升18.3%[11]。2013年的写字楼投资市场最活跃的群体集中在投资额1000万-2000万元, 与去年小业主、煤矿等“土豪”行业集中抢购不同, 除了民间资本, 投资群体不乏机构投资者、私募、险资等, 这说明北京的可售型写字楼稳定的投资回报已被更为理性的投资群体认可。分析原因在于, 政府对住宅市场实行限购导致部分购买力转移到写字楼市场, 另一方面, 住宅市场的强劲增长也提升了投资者对写字楼投资增值的预期。

3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给北京市写字楼投资带来的机遇

3.1“去中心化”继续发展, 投资区域多样化

写字楼去中心化主要是指一些公司企业从原先的核心区域的甲级写字楼搬迁到相对而言偏离市中心的写字楼或科技园区中。现在, 城市核心区域的甲级写字楼的租金水平正在不断上涨, 土地的稀缺性使得这些区域的新建写字楼数量逐年减少, 一些开发商正选择在次中心区域兴建写字楼, 以此来降低建设成本, 并且还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目前, 市政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加速建设, 城市中的部分人口正迁往到郊区或城郊的结合部, 人们的居住区域正不断地向外延伸, 以住宅先行带动写字楼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此外, 中心核心区域的甲级写字楼供应有限, 无法满足一些企业的扩租需求, 随着北京郊区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业日渐细致的分工, 写字楼的多中心格局将得到发展[12]。所以, 在京津冀一体化下, 写字楼投资的区域逐步多样化。

3.2 产业升级带动北京市楼宇经济商机尽显

现在, 大城市楼宇经济要以盘活存量为主, 不能再无节制地扩大建设用地,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 楼宇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楼宇经济, 对于积极开拓发展城市空间、积聚城市经济发展要素、提高城市楼宇业态档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不仅可以用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能有效化解经济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逐渐稀缺的矛盾[13]。在京津冀一体化下, 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会迁到津冀等地, 会带动北京市的产业升级, 北京市中大量存量写字楼会注重发展楼宇经济, 这也为写字楼投资带来了机遇。

3.3 短期供不应求带动优质写字楼投资持续

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北京写字楼需求旺盛, 除外资需求外, 内资大型机构对北京写字楼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及客户战略定位提升, 客户对办公环境的标准随之提高, 对写字楼的需求也越发专业高端。在用户需求及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 市场上高端高配置的写字楼升级换代的速度急速加快。随着低碳环保、科技智能理念的深入人心, 高端写字楼也开始注重向人性化设计靠近, 并且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中从交易形式上看, 续租搬迁仍将是其主流。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可能带动河北、天津等地写字楼投资的发展, 但是北京市的优质写字楼还是供不应求, 会继续带动北京市写字楼投资的狂热。

3.4 促进写字楼“综合体”模式进一步发展

随着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对商务写字楼的功能要求也提高了, 与之前办公楼的概念相比, 已经有了本质性的改变。写字楼很少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 而往往与商业、住宅等优化组合, 即以城市综合体形态, 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系统之中。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物业业态, 集酒店、写字楼、住宅等多种形式于一体, 具有强有力的聚合及聚集作用, 加之地段优越、交通便利, 使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高附加值带来的高回报率, 对投资力度和GDP增长都有明显的拉动效应。目前,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热潮, 已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写字楼发展模式, 综合体写字楼成为了一股新的商务经济力量[14]。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 北京市作为城市群的中心, 其写字楼“综合体”模式会得到快速发展。

3.5 单一业权物业将成为企业投资开发方向

近年来, 北京市写字楼市场的快速发展, 原写字楼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投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 其开发模式已经发生重要变化, 以自持物业为导向的单一业权物业将成为一部分开发企业的选择。今天,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 随着市场发展、投资者对写字楼产品的认知逐渐加深, 其稳定的收益价值亦受到市场认可, 自持物业收取租金的经营模式受到市场追捧, 尤其是在甲级写字楼的开发上表现很突出。选择这个模式的开发企业通常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经济实力, 对所开发物业的价值保值能力、升值潜力具备很强烈的信心。同时部分企业因上市需要, 须持有相当规模的优质物业。上述原因都促使开发商持有写字楼物业的意愿大大增加, 单一业权物业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15]。

4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给北京市写字楼投资带来的挑战

4.1 部分产业企业外迁, 可能造成写字楼的空置

在未来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下, 北京市的很多商业企业会搬迁到天津、河北等地, 虽然目前北京市的写字楼空置率不高, 截至2014年底, 北京写字楼空置率整体不足5%, 为全国最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未来北京写字楼市场将迎来供应高峰期。未来五年北京写字楼存量或将是现有的两倍, 届时北京市写字楼供应量将超过需求量, 从而导致写字楼市场空置率上升。到了2017年、2018年, 北京中央商务区更是将迎来写字楼的集中入市[18]。伴随着一部分商业企业的搬迁以及未来北京市大量写字楼的集中入市, 空置率上行压力会加大, 给投资回报带来一定风险。

4.2 受到津冀部分城市的冲击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下, 廊坊将是参与京津资源分配的主力, 廊坊地处北京、天津之间, 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外溢的不二之选, 目前廊坊下属固安等园区已初具规模。具体来看, 廊坊下属的固安、大厂、香河、永清等地从地理位置上具有明显优势, 并且有相对成熟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 写字楼投资也会将飞速发展;位于廊坊市廊坊开发区的廊和坊金融街, 前瞻性地判断环渤海经济热的来临和京津冀一体化趋势的到来, 主动承接京津金融产业转移, 该项目除有专业化的金融总部基地外, 还有精品酒店、商业广场等相关配套服务, 为入驻机构提供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等全方位运营生态集约化服务, 打通金融综合体的内部功能复合。可见, 廊坊等市的优惠政策、发展潜力会极大的吸引当地写字楼的投资, 这对北京市来说, 分散了其资金聚合, 对其形成了挑战。

4.3 众多投资风险因素

目前, 京津冀一体化具体政策尚未出台, 房地产业与国家经济紧密相关,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政府对土地出让、使用政策, 对环境保护的政策, 尤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税务政策, 以及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如何调整, 这都给北京市的写字楼投资带来风险。北京市产业正在逐步升级, 部分产业的外迁, 造成原有地的空置, 其写字楼还要不要进行投资、如何去投资, 也是投资者需要谨慎考虑的。现在,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未发布, 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不是很完善, 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北京市写字楼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走向不是很明确。其次, 国际上的一些投资集团会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情形来进行自己的投资, 这也给北京市写字楼带来一定风险。京津冀一体化中北京市如何进行城市规划, 以及原有地周围居民的反应, 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4.

投资建设一体化 篇7

一、优化城乡投资结构相关理论

(一)优化投资结构相关概念

投资结构是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各资本要素的构成及其所占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是关于投资的主体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城乡投资结构属于空间区域结构的范畴。

投资结构优化是指对投资结构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包括对投资资金来源的优化、投资支出方向的调整、投资绩效管理等方面。优化投资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投资的效率。

城乡投资结构优化是指根据城乡发展的特点调整城乡投资的比例,提高城乡投资的效率,促进城乡的和谐统筹发展。

(二)优化投资结构主要理论回顾

城乡发展的思想源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提出了新的城乡发展理论,即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统筹发展。霍华德(1898)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理论,刘易斯(1946)等提出二元结构模型,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格局是城镇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托达罗(1971)认为解决二元结构问题要以农村为中心。麦基(1997)从城乡联系与城乡要素流动的角度,强调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塞西莉亚(2004)等强调中小城镇的作用。国内学者李杰(2002)研究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体制障碍,我国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张红宇(2005)认为政府投资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耿卫新(2011)提出要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城乡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张睛(2011)针对河南省发展现状分析,构建了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统筹水平、环境统筹水平组成的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赵娜(2012)提出要合理配置产业内部投资资源。

(三)理论述评

上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投资结构的某一方面,就城镇论城镇、就农村论农村;从省域的视角来系统化、定量化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广泛认可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尤其是针对河南原农业地区城乡投资结构优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从单个角度或层面研究,从城乡合作角度的系统研究较少,特别是乡村的能动作用往往被忽略;较少从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等综合角度去分析,缺乏对均衡发展和公平因素的考虑,缺乏投资主体结构、投资支出结构、投资模式效率等综合性的研究。

二、河南省城乡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投资结构基本情况

总的看来,河南省投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投资总量随之连年增加,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家的同期投资平均增长水平。投资在“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分别达到了13237.05亿元和54699亿元的规模。其中,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比重不断提升。

(二)河南省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1.投资规模总体相对较少、资金来源单一。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国家安全战略腹地,投资规模仍然相对较少。另外,投资主体还不尽合理。一是国有经济因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导致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不足。二是民间投资严重匮乏。因缺少国家政策的扶持,投资来源主要依赖政府,外商投资所占比重过低,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投资很少参与。

2.对农村投资远低于对城镇投资。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人口和粮食大省,农业是发展的基础,加大农业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是河南省经济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相对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要求来看,目前河南省的农业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从投资额、建设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特别是一些落后和边远的农村,其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这些地区享受到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也较大。

3.河南省城乡投资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制度成本高与政府投资经济效率低;农村发展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进一步拉大;政府投资并没有真正解决城乡现存的一些问题,等等。如近几年河南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缺少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合理规划。河南省各市也相继出现了城市交通、环境污染、城市犯罪等“城市病”。

三、河南省优化城乡投资结构之“三位一体”探索

长期以来,因城乡投资结构等原因所致,河南省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河南省总体发展较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要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结构合理化、投资效率和公平统一化的“三位一体”优化来实现。

(一)投资主体来源优化——政府、民间(城乡接合部)齐参与的投资多元化

要拓展投资来源,扩大投资规模,在加大投资的同时争取更多的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投资;同时,还要采用多种灵活形式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把城乡投资这块蛋糕做大。如公私合营PPP模式中,无论是BOT, ABS模式,运用的均是政府财政补贴、项目投资收益分配等经济性手段。还应该考虑给予一定精神层面的激励,把政治利益的“名”和经济利益的“利”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投资支出空间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发展

首先,要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城市反哺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社会和谐发展。其次,调整城乡投资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政府应调整城乡投资比例,适度增加农业投资比重,积极调整工业内部投资结构,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再次,加快完善农村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农村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

(三)投资产出效率优化——各要素流动结合,合理配置资金,关注社会公平

首先,通过“扩规模、调结构”,提高民生投资比重,注重社会公平。政府通过增加民生投资力度,扩大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改善农村经济现状,缓解城乡差距,关注社会公平。其次,合理配置资金,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要健全政府投资运行体制,还要加强体制创新和监督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再次,要明确投资重点,提高农村资金使用率。在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及农田水利建设、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基础上,还要注重农业科研投入,发展农业科技,还要合理配置政府医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三位一体”——整体优化

城乡统筹问题是优化河南城乡投资结构的重点,但更要考虑从投资资金来源、支出结构、产出绩效等综合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从河南的实际出发,做好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SWOT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体制,优化城乡投资环境,完善民间投融资体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乡投资环境,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四、结语

上一篇: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管见下一篇:数学教育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