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研究

2024-10-21

选择与研究(精选12篇)

选择与研究 篇1

一、引言

人工免疫系统是一个新兴的计算智能研究领域。近年来,人工免疫系统及其应用已逐渐成为了智能信息系统中的研究热点。生物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过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数量相对有限的抗体去识别近乎无限多的抗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是在资源受限条件下的一整套高效问题求解机制。克隆选择学说的基因重组、亲和度成熟、受体编辑等机制较好地从个体层次上阐述了这种高效问题求解能力的形成,因而成为多种人工免疫系统模型和算法的重要思想来源,免疫算法就是一种借鉴该系统特性而形成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它具有保持种群分布多样性的特性,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的优点。

二、克隆选择原理

克隆选择是生物免疫系统理论的重要学说,其原理 (如下图1所示) 的基本思想是只有那些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才进行扩增,只有这些细胞才能被选择并保留下来,而那些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则不选择,也不进行扩增。骨髓中微小的“休眠”的B细胞每一个都载有一个不同的抗体类型。这些细胞载有对于抗原特异的受体,扩增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免疫系统在成长的克隆中也是自适应的,同时也呈现了一种变异机制,在对抗体特异编码的基因中产生极高频率点变异。该机制(体细胞高频变异)与为改进抗原结合而进行的选择,共同导致细胞与抗原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匹配。

根据免疫系统中的克隆选择学说的思想,该算法在抗体种群和抗体优秀决定基中进行克隆选择操作,全面的模拟了生物免疫系统克隆选择的过程,很好的保持了抗体种群的多样性。

三、克隆选择算法

3.1抗体/抗原匹配算法

要确定一个B细胞对象与提呈的抗原结合得有多好,在抗原上任何点开始匹配;匹配算法计算每一位,在抗原与抗体之间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匹配,得出匹配值,再从匹配分值得到结合值,根据抗体的结合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抗体和抗原是否结合的完美,并且可以判定出结合完美的抗体中哪些决定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对于一个抗体结合一个抗原,结合必须是稳定的,也就是匹配分值在匹配发生之前必须超过一定的阈值。该设定阈值为抗体大小的一半。该方法是Hightower的匹配算法的修改,只是多种伪生物匹配的一种。

抗体/抗原匹配算法的描述:

(1)初始化抗体群,针对抗体与抗原的决定基逐位进行异或操作,若抗体和抗原相对应的决定基相同为0,不同为1,结果统记为c;

(2)将抗体与抗原的决定基逐位进行异或操作结果的累积和记为(公式一);

(3)对由两个或者更多个1组成的每一区域记录长度为l;

(4) 记抗体的结合度为 (公式二) ;

(5) 定义阈值为

3.2克隆选择算法的实现

克隆选择算法的实质是在进化过程中,在每一代最优解的附近,根据亲和度的大小进行克隆,产生一个变异解的群体,从而扩大了搜索范围 (即增加了抗体的多样性) ,有助于防止进化的早熟和搜索限于局部极小值,同时通过克隆选择来加快收敛速度。其基本思想为:随机生成N个抗体组成的抗体群,对这些抗体进行一些操作后,选出抗体中优秀的决定基片段,针对这些优秀的决定基片段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我们应该提倡设计的原创性!创造性的建筑设计可使事物再现其岁月流逝所失去的东西,它以一种异化和同化的作用过程,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而这正是“场所精神”的本质所在。

设计的本身就是积累与深化的过程,实现于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向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转化。它并不是由人脑凭空产生,而通过物质基础的保证,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素养的沉淀,理论总结的升华。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历史性,美观性。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纯粹艺术的特征就在于她的功能性、实用性。脱离功能限定的“设计”概念,泛艺术化倾向的“设计”概念,都是人的欲望和道德相悖而需要协调的内容。这样对“美”的追求不符合建筑装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的这种“欲望之美”的追求不应该作为建筑设计艺术原创性的定位。

建筑最现实的艺术,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作为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方式,植根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并给人们带来快乐。同时那些少数人的高尚品质无法代表正真意义上的“生活的高品质”。只有当设计普及大多数人,并让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收益时,才是达成了正真的高度。在丹麦,融入大众拥有的设计,被看成是最崇高的,设计需要以人为本,更为完美生活和贴近心灵———这不是什么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当设计与人息息相通时, 它能让大众感到艺术和文化的气息, 获得善良、真诚以及美好情感的回馈。

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现在正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充满了不确定、交锋和各种可能。正如矶崎新大师所说“那些未建成的建筑,非常有意义”。设计师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行业的规范化,是开展一切的基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意保持独立性,放下历史意识的包袱,崇尚自我发展道路,做自己喜欢的作品,有自己的见解和洞察力。

摘要: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原理, 提出了一种克隆选择算法。该算法引入了克隆选择、受体编辑、抗体循环补充机制等思想, 并通过整合克隆选择过程中亲和度的成熟, 可在搜索过程中自动获取与积累相关联搜索空间的知识, 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高效的求得问题的解。

关键词:免疫原理,克隆选择,抗体循环补充

参考文献

[1]韦巍, 张国宏.人工免疫系统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2, 19 (2) :157-160

[2]莫宏伟.人工免疫系统原理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390

[3]罗小平.人工免疫遗传学习算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2.7.129

[4]Luh Guan-Chun, Chueh Chung-Huei.Multi-objective optimal design of truss structure with immune algorithm[J].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004.82:829-844

[5]Thomas M Cover.J A Thomas.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选择与研究 篇2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创新性原则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

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

4.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二)选题方法

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还要注意采用以下的选题方法:

1.问题筛选2.经验提炼3.资料寻疑4.现状分析5.意向转化

会计核算监督方式选择与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手段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机构的会计核算逐步趋于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运行高效化。与之对应,对核算业务的监督控制方式也在传统手工监督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计算监督。本文以银行的集约化会计核算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核算风险成因、载体的分析,探索改进核算业务监督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实现最优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会计核算风险分析

(一)风险诱因

仅就审核核算情况并发现具体问题的监督过程而言,风险诱因并非监督所要考虑的内容,但如果从“监督——反馈——整改——提出改进建议和策略”的全过程来看,分析风险成因则是一个必然的需要。

1.外部压力。为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考核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可能通过虚列或人为调整收支、进行虚假报告、掩盖账务差错等手段,来完成考核指标或粉饰核算质量。或出于突显业绩的目的,通过虚列收入、隐瞒支出等形式,为完成“高增长”任务而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

2.主观私欲。会计核算部门内部或者外部第三者,可能存在蓄意非法占有资产的行为,通过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挪用货币资金等手段,达到侵占资产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回单,使用账务核对较少或不严格的账户转出资金等。

3.内控失效。大型核算系统结构复杂,在更新换代或升级时,如配套制度体系不能及时跟进,内控管理可能会出现过渡时期的“真空”地带,成为蓄意舞弊、非故意错误以及非人为差错生存的温床。

4.操作失误。指会计人员因非故意行为,计算、填列原始记录等会计数据错误,或疏忽、误解会计事实,以致产生账务记载或登记错误等情况,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风险载体

1.纸质凭证与报告。这是会计信息最直观的载体,也是会计风险最基础的载体,会计风险一般最终会在凭证或报表中反映。其主要存在无效或伪造、变造凭证造成结算纠纷、诈骗案件以及侵占资产等资金风险,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及社会公众带来经济损或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误导资源流向等风险。

2.核算系统。核算系统是会计核算业务的电子载体,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承载了新的会计风险,尤以大型系统为甚。以银行为例,一般都采用了全国性的大型核算系统,其分支机构都成为系统的一个网点,账务处理通过系统参数控制,在核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参数设置错误导致核算数据错误、操作人员通过核算系统直接盗用资金、系统数据与原始凭证不符等风险。

二、会计核算监督方式及选择

(一)手工监督

手工监督是传统的监督方式,指通过人工审查业务凭证、勾对流水清单、核对账表等方式对纸介质会计资料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其优势体现于凭证真实性审核、发挥监督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对于防范因内控失效或管理不严导致的舞弊风险、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或谨慎稳健不足导致的操作风险有较好的防范效果,监督质量和效果以监督人员具备较强的审计技能和业务经验为前提。手工监督同时存在着监督效率较低、监督时滞较长、因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监督处理痕迹不易保留等缺点。

(二)计算机监督

指借助电子化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录入比对、自动比对、实时控制、调阅数据信息等方式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计算机监督可以借助系统预设规则,批量校验、排查违反系统规则的原始凭证错误、人工操作错误等问题。其优势一是可对被监督数据参数化选择和监督,与核算部门进行数据网络交互,实现实时控制和风险点控制;二是通过条件预设可以突出重点,极大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实现监督自动化、批量化、实时化,监督时滞较短;四是监督操作痕迹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与手工监督相比,其缺点为不容易发挥监督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识别舞弊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监督

仅从狭义的监督过程看,核算风险的诱因不是审核并发现差错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会计风险最终会从载体上体现出来,因此,监督方式的选择要以风险载体为首要考虑条件。具体来讲,对存在于纸质载体的凭证真实性风险,手工监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操作性风险及存在于核算系统的风险,计算机监督则在监督质效方面有巨大优势。鉴于手工与信息技术监督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及限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成为必然的最优选择。其中手工监督侧重监督业务的真实性、安全性,事实依据的合理性、充分性,。计算机监督侧重前台数据变化、前后台数据的核对校验、实时控制和监测等。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监督优化策略

(一)分层次的监督流程

第一层次:实时监测层。针对各种核算业务特点,对资金进出口等可能存在的风险部位加以明确界定,对重点时间、重点业务、重点岗位明确重点监控目标,制定重要交易、重点账户、大额交易、重点环节、操作员信息疑点等识别标准。监督系统按照预先建立的风险模型,遵循统一设定的标准和条件筛选出部分业务,提供给监督人员,由其在规定时限内加以确认。同时也可根据风险监督需要,由监督部门设定风险监督指标对当日发生的尚未日終处理的业务进行实时扫描,发现可疑的符合监督口径的信息进行人工评断后,根据风险等级和重要程度要求核算部门进行实时确认、回复。

第二层次:抽查复审层。对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时可根据人力物力条件及监督成本限制,采用全面复审或重点复审与比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系统预设条件,对筛选出的重点业务进行全面复审,对未纳入重点监督范围的一般性业务,则根据客观情况确定合理比例,采用随机抽取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层次:风险预警层。通过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定量分析,结合监督人员的定性分析,及时发布预警监测信息,提高风险反映速度,体现和强化监督的风险控制作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是通过输入一组指标,经過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预警信号,对会计核算运行状况进行预测,以便被监督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预警系统的处理手段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详尽的背景分析来评断未来会计核算风险或单项风险的变动趋势;另一类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建立统计模型,确立预警目标和预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会计核算的风险状况。

(二)监督系统功能优化

对监督系统,在基本的账务、报表数据核对功能基础上,应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业务预警监控。通过以重要时间、环节、金额等风险项目的模拟设置,自动进行逐笔过滤、筛选,对重点业务、不经常发生的业务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达到风险控制目标,实现监督关口前移;二是风险评估。根据发现的风险、差错,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提示;三是信息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包括各种指标的累计值、前期比和同期比,提供现状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及时了解会计核算部门业务开展情况、业务结构、业务发展趋势等;四是凭证影像比对。影像技术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应用是出于核算流程变化和核算时效性要求的提高,监督工作应同步考虑应用凭证影像监督技术,使用监督系统核对凭证影像与纸质凭证的一致性,重在监督影像信息是否真实有效,从而在提高监督时效性的同时减少监督工作量;五是内控管理固化。将监督部门部分内控管理要求固化、配置到监督系统,如监督人员层级管理、授权控制、业务分配等,由监督系统进行参数管理,优化监督资源配置。

(三)监督信息应用

监督信息可分为核算差错信息和预警控制信息两个层次,对于监督信息应当由简单的发现差错督促整改向综合性风险分析预警方向发展。首先,应用相关科学特别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差错和风险进行汇总、分类、比对、归纳,形成深加工的数据池;其次,对数据池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差错和风险形成规律,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差错形成的原因,相同的差错反映的可能是不同层次的风险;最后,监督部门分别将监督信息结果发送被监督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充分揭示风险事项,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或岗位应分担的风险责任,提出整改建议。

参考文献: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2010(19).

2.颜敏.管理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杨红樱.浅谈会计核算的风险点与规避[J].经济师,2010(2).

语码选择与身份转换研究 篇4

语码选择指的是在特定场合选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选择在语言接触中很常见。广义上,语码选择也包括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因为它们也是一种选择。

身份认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包括某人作为一个社会团体的成员所具有的角色、地位、关系等。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反应,即想要别人怎样看自己。

语码选择与身份认同/转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甚至称“语言行为是认同行为”(Le Page&Tabouret-Keller, 1985)。自从社会语言学诞生以来,学者们对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论和模式,其中就包括了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有无对应或关联关系,决定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和转换机制是什么这两个人们一直很感兴趣的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这两个问题,进一步分析语码选择和身份认同的特性,探讨决定两者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试图建立两者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

二、理论基础

关于语言选择和身份转换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研究语码转换本身,以语言为主,属于微观研究;第二类主要研究语言与身份之间关系,以社会心理为主,属于宏观研究。第一类研究包括Gumperz (1972) 的情景型和喻意型两种语码转换的区分,他的语境化提示概念(1981, 1982a, 1982b, 1999);Myers-Scotton (1988, 1993) 提出的标记模式和主题语言构造模式;以及Fishman (1972) 的语域理论等。这些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因素作用下语码转换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和文体上的特征。第二类中有Gumperz (1966)和Milroy (1980) 关于社会网络和言语社团的模式;Jacoby&Ochs (1995) 关于身份共建的理论;Chris Weedon (1997) 关于个人身份与语言使用之间动态关系的探讨;P o p l a c k (1993) 提出的基于变异理论的语言接触理论;以及Giles (1979) 的言语顺应论和Verschueren (1999) 的语用学的顺应理论等。此类研究是从社会或心理角度出发,把语言使用者当作言语社团的成员,将语言行为看作社会行为,把语言态度作为社团的社会心理基础,强调通过语言在交际中共建身份。语言使用者不仅可以用语言标示和构建各种日常交际场景,还可以展现其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认同。

三、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关系与主要决定因素

1、“语码选择标示着言者与听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 (Myers-Scotton, 1989)语码选择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强调的手段。它可以标示团体内/外身份,也可以标记语篇界限。

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把身份分为三种:社会身份 (social position, citizen of a nation) , 团体身份(membership of a g r o u p, c o m m u n i t y)和个人身份(individuality)。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这些身份。身份认同具有关系性、流动性、交叠性,多重性等特点。

语码选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可用十六个字加以概括:依存照应、互为因果、动态关联、一体整合。依存照应是指语码选择或身份认同不能单独、孤立地出现或存在,即语码选择一定受到身份的影响或制约,反之亦然。交际中语码选择与交谈者身份等之间必须有某种对应关系,才能符合交际规范。互为因果是指语码选择可以引起身份的转变,而身份的改变也会引起语码的转换。动态关联指的是由于语码选择的多样性和身份的流动性和多重性,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下会发生变化。一体整合是指应把语言和身份作为构成完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了两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2、“语码转换主观上产生于说话人的动机,客观上却产生于社会规则。”

(Hudson, 2000) 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或关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大体上分为宏观对应和微观对应两种。宏观对应由大环境即社会背景所决定,如国家、社会、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等;微观对应则由具体情景/语境所决定,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话题等。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之间也可加上中环境,即个人所属或所在的社团的交际规范。

影响或决定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物理因素,如国籍民族、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交谈情景、语言态度、人际关系、性别年龄、地域场景等等。这些因素都对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产生影响。

四、语码选择和身份转换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即背景,如国家、文化、民族、宗教等)和微观环境(交际情景等)。

社会语言学的中心原则是选择,交际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语码选择。语码选择可以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但却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它一定是交际时与其它因素相关联的共生产物。

语码选择与身份转换的动态关联模式是基于身份共建论和语域理论上的宏观教学模式,它吸收和整合了几种较有解释力的理论,试图从宏观角度描述和解释语码选择与身份转换之间的关系。

身份共建 (co-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论是目前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研究的一种模式。Jacoby&Ochs将共建定义为“共同创建某种形式、解释、姿态、行为、活动、身份、机构、技能、观念、情感、或其它文化上有意义的现实。” (1995:171) Sarangi (1994) 认为身份是多维的、变化的。这种身份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包含了个人日常经验中一直积累并不断重建的社会历史。Miller (2000) 认为个人属于不同的社团,因而呈现出由社团身份所决定的各种身份认同。然而,这些身份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方式以多面形式呈现。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看作多面体的集合,它是由其语言和身份等构成的统一体。其特征之一即是其动态性,它随着社会心理等环境而不断变化。它的另一特点是整合性,这是由交际者的多重属性所决定的。

身份/语言是关系和关联的体现。确定身份/语言并将其作为最突出的一面呈现出来的因素有多种,大体上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外部社会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大环境+小环境)。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使交际者把自己的某一面(即身份/语言)展现给交际的另一方,而另一方也会调整自己的身份以适应变化。展现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语言行为。

可以把个人看作由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语言、宗教等多个身份侧面 (Facet) 组成的集合体,每个身份侧面由多种身份因子 (id) 构成,在某种/某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在特定情况下,一般只会展现其中一个身份侧面。

有些因子是相对不变的,如国籍、民族、宗教、性别、年龄;有些如语言则随人物、时间、地点、话题、态度等改变。

语码选择和身份认同的对应或关联关系是语言习得形成的。儿童总是在与语言相伴的特定社会文化等环境中习得语言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但学习了语言,而且学会了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使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经过社会经验的不断的积累和语言技巧的逐步提高,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自动”地在某种情景下使用适当的语言或变体,这种自动的、无意识的选择也是语言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言者可以根据情景等主动做出选择,也可能是在交际中调整语码做出被动选择。一般而言,某种语码的选择可以代表某种身份,而某种身份也可以“激发”或要求某种语码的选择。

社团是“根据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差别而区分的自然交际聚合体”(徐大明等, p.197)。作为社团成员的个人,其语言行为总是受到某些规则的制约,反过来,个体成员的语言行为也反映出社团共有的特征。进入社团和维持语言社团成员资格的要求多为社会心理因素,这在交际时往往表现得很明显。

例[1](个人)a售货员说顾客的语言,“最好的商业语言是顾客的语言”

b旅游定点购物店老板的语码选择,称自己是游客的老乡

例[2](社团)a外地学生到北京后学“京腔”,为了显示自己是“北京人”,回家乡又说地方话,要维系老乡身份

b美国教授主动让两个中国人转换语码说汉语,把自己排除在外

例[3](国家)a不同国家交际者之间:大背景不同,在两种语言或第三种语言间选择

b相同国家不同阶层:大背景不同,语码可相同或不同交际大体上是reciprocal, symmetrical, 但有时要经过negotiations才能使用shared code。

五、结语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篇5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所以在高考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有能力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建议以兴趣为主,再适当综合地域、生活花销等考虑,放心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重点大学强有力的助学后盾一定能保障你在四年里安心地学习。如果没有确定的兴趣目标,不妨采用“先择地、后择校、再择专业”的原则。

如果成绩一般,上不了重点线,可以选择那些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度相对平稳的艰苦专业,以及一些比较生僻的冷门专业,如农业、林业、畜牧、地质、矿业、石油、师范类等专业。比如农林类专业,其涵盖的专业很广泛,大的有农学、林学、园艺、植物生产类、植物保护这些宽口径专业,小的有茶学、蚕学这类窄口径专业,还有像草业科学这样的新兴交叉学科。农林类专业不仅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另外,在农林类院校中贫困学生比例大,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奖、助学体系,获得补助、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比一般学校要多。

二、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冷热不均,有些专业象国际经贸、计算机、法学在五六年前都是热门专业。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

四、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选择职业必须考虑自身所处阶段。一般说来,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必须从最基层岗位做起,考虑重点是怎样使自己尽快得到锻炼,提升能力,而不是考虑待遇。对于一个希望在职场发展成为中高层管理的人来说,能到生产和销售第一线锻炼价值最大,在办公室则会适得其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笔者认为刚大学毕业就创业并非最佳选择,最好工作2-3年,积累一定经验和人脉后创业为佳。

(一)职业选择必须考虑自身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很多职业对性格没有特殊要求,但有些职业或岗位某种性格的人更合适,发展潜力更大。比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与物打交道的职业。

(二)选择职业最好考虑个人爱好

只有喜欢才能热爱,只有内心的热爱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才能真正做好。一般说来,选择职业与个人爱好结合是最好的,最起码不要从事自己讨厌的工作。假如仅仅因为需要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定是难以做好的。正如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本人不喜欢的专业,多数未来不会从事这项工作。

(三)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学历层次

一般说来,在企业工作对学历要求不是很严格,进入企业后的发展主要靠能力和业绩说话。而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就要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了,假如学历不够,即使进入了这些部门,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

(四)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一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假如个人与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必然很难融入企业,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两者契合度越高,在企业发展潜力就越大。

五、大学生就业选择容易出现的误区

选择既专业对口,又有自己满意的薪水,又是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能说这是天方夜谭,但能实现这个愿望的,也是寥寥无几。

(一)就业误区

能够实现职业理想,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更多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二)择业误区

当我们在选择与职业理想最相关最接近的岗位工作时,许多大学生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择业的关键因素。其实,只有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三)专业误区

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有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是盲目和无奈。所以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先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你日后要从事的。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那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

业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四)经历误区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不是大学生的能力,在职业发展问题上,经历并不代表能力。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而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做相对专注的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专一发展;要么是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所以,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的能力。

技术预见与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研究 篇6

摘要: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时代,各地都在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对促进区域经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构建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德尔菲方法选择了福建高科技产业的六大发展方向;并利用有关数据进一步进行检验技术预见的结果,研究发现:基于技术预见的发展方向选择与福建有关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高度一致性,凸显了技术预见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技术预见;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实证分析

一、 研究背景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重要地位对国家及企业已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准确把握科技与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分析科技的发展趋势,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科技创新“战略导航系统”的技术预见,是捕捉战略机遇的重要工具和推动官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了一种选择优先发展的技术。尤其是针对区域技术预见的研究,确定区域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与方向,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借助技术预见的方法,通过实证探讨福建省高科技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有利于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有效配置,实现产业突破发展。

二、 技术预见的有关研究与应用

1. 技术预见的概念。对于技术预见的概念,国际公认来自英国技术预见专家Martin教授,在他看来,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是要明确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Martin,199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预见是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国内一些学者也积极探索技術预见及有关实践,如穆荣平(2004)认为技术预见是把分析和交流过程结合起来,着眼于远期,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是技术预见的精髓;李高(2008)将其界定为一种技术发展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在陆小成(2009)看来,技术预见是通过区域科学共同体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把社会各领域专家的智慧有效整合,科学预测和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寻找适合区域技术创新、主导产业选择和区域发展的方向。综上可以看出,在产业发展领域,技术预见是通过对产业进行系统分析,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促进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高效发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近年来,技术预见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一个研究热点(李国秋,2014)。在中国,技术预见不仅是一个研究热点,而且还成为国际技术预见研究的一个核心区(Sun,2010)。Patriek Ronde(2003)利用技术预见方法预测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工业化进程。国内对技术预见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如邱立新(2010)以青岛市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技术预见为例,利用德尔菲方法选择了青岛市优先发展的五大产业,并就技术预见作用发挥给出了对策建议;徐磊(2011)探讨了技术预见的研究方法,并以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研究为例,对比分析德尔菲法和技术路线图的优劣势;田红娜(2012)探讨了将“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关键技术选择法和路线图法”五种技术预见方法分别融入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过程。其他一些学者对技术预见及德尔菲方法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崔志明,2003;蔡顺民,2008;刘超,2009;杨勇,2009;张志耀,2010;刘波,2010)。

3. 技术预见的实践运用。技术预见实践运用起源于美国,近年来,美、德、英、日等国纷纷加强对科技发展趋势的预见与监测研究工作,实施国家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技术预见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预见经历了“始于美国—日本改进—欧洲跟进—世界各国开始加入”的历史进程(Hariolf,2001)。在我国,与技术预见相关的工作始于1992年~1995年完成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国家科技部2002年启动了国家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与关键技术选择研究,并出版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也进行了技术预见研究与实践。而上海是最早开展技术预见实践活动的城市,2001年开始启动第一轮技术预见,随后北京、天津等城市开始了技术预见实践,目前多数省市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发布了技术预见报告。

三、 基于技术预见的产业选择方向实证探讨

1. 高科技产业优先发展方向备选域。对福建省科技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参照国内外有关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初步整理形成了高科技产业发展备选领域目录,采用三轮调查的方式,向一些相关领域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将上一轮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的结果反映到下一轮调查问卷中,通过三轮问卷反馈使不同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研讨会进行综合评价,并经历两轮调查之后,对评价领域和评价指标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了最终的备选领域目录,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科技等八大产业的备选领域。

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指标的设计是决定采用德尔菲方法成败的关键,调查问卷设计必须坚持“全面、简洁、准确、客观、可行、一致”原则。目前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开展了基于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研究,但在调查问卷设计和问卷统计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一些学者采用德尔菲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表1)。

借鉴国外有关问卷设计的经验,结合前人研究的有关成果,形成了本次调研的问题集及内在逻辑,并构建了本次问卷调研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的熟悉程度,表示专家对产业发展的了解与把握程度。二是产业的重要度,包括产业在国内重要度、对区域科技发展的推动、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和城市发展的作用。三是产业发展前景,包括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市场容量等。四是产业化情况,包括关键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化前景与时间等。五发展制约因素,包括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基础设施等。在吸纳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本调查问卷的初稿,通过与学术研究小组及有关专家交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从而形成了本研究的最终调查问卷。

3. 指标权重的赋值。对产业熟悉的判断,是由技术的专有属性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长期从事前沿学术研究的专家对项目的重要度、国内外发展水平、产业化问题等比较熟悉。因此,在处理德尔菲调查问卷中“非常熟悉”、“熟悉”、“较为熟悉”和“不熟悉”四类专家的判断时,考虑到专家熟悉的程度,对每种判断给出不同的权重,此次权重的赋值,借助刘冰(2007)给出的权重比(4∶2∶1),并对不熟悉赋予权重为零,并将四种情况的权重分别为赋值为1,0.75,0.25,0。通过对产业发展的指标评价的计算,采用5分制模糊指标评估法,然后采用混合加权系数平均法,同时对各个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给出各个产业方向的最终得分,并根据得分的高低确定产业优先选择方向。

4. 调查研究的统计分析。通过确定备选领域和调查问卷之后,采取德尔菲方法正式进行调研,以掌握的权威专家为调研对象,第一轮共发出专家咨询问卷80份,收回67份,第二轮收回61份,最终的第三轮回收问卷58份。从专家队伍组成情况看,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政府的高水平专家参与,保证了本次预见的可靠性,也保证了预见结果的可应用性。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果发现:

(1)产业发展方向重要性排序。按照重要性指标,包括产业在国内重要度,对区域科技发展的推动、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同时给出各个专家熟悉度的权重指标,根据备选领域在国内的重要度,以及整个产业在福建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调研的综合得分如表2。由此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排在前列,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发展的潜力以及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应该作为重点方向进行扶持。

(2)有关领域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潜力。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国家中等水平,除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其他方面基本落后国内领先水平3年~5年,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科技方面,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差距较大。而有关未来发展潜力及产业化时间方面,主要考虑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效果进行评估,如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发展潜力大并且产业化成本相对不高,市场容量也很大,应该是未来福建产业化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域,尤其是此类产业可以明显提升福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综合竞争力,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有关产业化制约因素。多数认为资金因素对各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政策和人力资源具有最大的影响,占到了全部调查项目的87.5%。由此可以看出,高科技产业的前期培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及政策扶持,并且在高科技人才方面,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吸引、聚集。

四、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论证

尽管技术预见是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所作的有关判断,但为了进一步检验此次技术预见分析对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定位,将利用福建省近年来有关高科技产业发展数据,检验产业选择路径的可靠性。为此,将借助《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中的数据,归纳分析2008年~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对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判断,主要涉及有关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销售利税及增速进行判断,为每个产业的8个指标的每一种排序结果的排名赋予一个得分,参与排序的产业一共8个,其中第一名得10 分,第二名得9分,依次递减,最后一名得3分,根据排位情况给出评分,给出最终排序情况如表3。

从实践数据的排序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与此次技术预见基本一致,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分别列于1、2、3、4、5、6位,进一步论证了技术预见在福建省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有效性与前瞻性。

五、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方向是产业结构的组织问题,它涉及高技术产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预见的实证分析与实践的数据检验的一致性,凸显了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也体现了《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所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福建省中长期(2006年~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在福建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拉动性,发展潜力巨大,应该是福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的方向。

为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对产业发展方向选择进一步给予重视,克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限制因素,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基地与集群。同时,加强风险投资建设与社会综合配套服务,为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冰.技术预见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

2. 刘波.基于技术预见的江西省LED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刘超,李云清.区域产业技术预见方法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信息产业技术预见为例.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

4. 陆小成.技术预见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及其路径选择.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

5. 穆荣平.北京技术预见:实践与思索.世界科学,2004,(4).

6. 邱立新.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领域评价与选择——基于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7. 田红娜,毕克新,李海涛.基于技术预见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研究.软科学,2012,(5).

8. 徐磊.技术预见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思考——基于德尔菲法和技术路线图的对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1).

9. 杨勇.重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及其对策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位论文,2009.

10. 张赫林.基于技术预见的我国制造业企业低碳关键技术选择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C630007)。

作者簡介:陈德金(1983-),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产业与科技创新;刘小婧(1985-),女,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硕士,就职于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计量终端的选择与配置技术研究 篇7

数量繁多, 种类众多, 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 持续时间更长是现代计量终端的主要特点。以前, 电力系统的研发主要着眼于安全运行, 但随着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以及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 不断研究出功能繁多, 质量更好, 价格低廉的产品。能够更多更好的为电力企业服务, 褪去了之前单纯的追求对安全, 性能的需求, 于是计量终端的选择与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计量终端的现状

在国内, 对于电能信息的采集计量终端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不少知识还在理论平面, 而产品的质量, 寿命以及使用都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有很多不足, 电力公司对此缺少研究工作。

通过对国内市场的调查, 计量终端的安全与可靠性并不能实现完全的保证, 存在部分技术中的难题, 并且在检测方面缺少国家的标准, 没有理论依据同样阻碍的技术的发展。总之, 电力计量终端在国内的研究不容乐观。

在国外, 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 创建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以及深入发展阶段, 并且讲技术渗透到每个研究领域。在技术刚刚兴起时, 国家对此非常的重视, 设立机构, 专项研究, 设定标准, 如IEC605《设备可靠性试验》与IEC706《维修性导则》还有r OCTl2434-83《低压开关电器通用技术条件》, 从而让技术有法可依, 从而创造的空间实现了技术的发展。

2 终端配置

2.1 计量终端校验方式的选择

因为智能电能表具有与传统电能表不同的工作方式, 所以, 传统电能表所用的校验台是不能够适用于智能电能表的校验工作的。所以, 需要针对数字式电能计量终端设计新新型的校验装置。并且要保证装置需要具有以下功能:首先, 校验装置应具备光纤以太网结接口以方便与其他设备相连接;此外, 校验装置还应具有用电量计量的功能;链路层的设置可采用FT3标准格式或者IEC61850-9-2或者IEC61850-9-1;校验装置应该能够接收被校验的电表所发出的脉冲信号, 并且应该能够在信号之间进行比较;最后校验装置应具备保留历史数据的功能, 以便以后的查看和比较。所以, 满足智能电能表的校验仪在进行校验的过程中发出的电流或者电压的信号应满足FT3标准格式或者IEC61850-9-2或者IEC61850-9-1的要求, 之后通过光纤的形式传输给智能电能表, 使电能表进行计算用电量, 之后输出校验的脉冲波给校验仪。校验仪使用自身的标准电能运算模块, 将输入仅被校验数字电能表的标准电流和电压进行标准化的计算得出电能。之后, 将校验仪自身计算得出的电能与被检验的智能电能表输出的电能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电能表的误差。

2.2 计量终端的选择

计量终端的选择应满足使用环境和目标的需求, 以此来保证计量终端能够准确的对电能进行计算。在计量终端的选择过程中, 应保证计量终端能够准确计量电量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从而来确定电量信息的可信度和唯一性。此外, 计量终端的选择应能够接入可靠的网络, 能够将分时段采集的电能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保存, 之后传入已接入的网络。另外, 计量终端为了满足高精度采样值的传输工作和组网的要求, 其设置应满足IEC61850-9-2的要求。所选择的计量终端应具备采样点的自适应功能, 能够自动对每周波80~256点的采样值进行计量。在对采样值进行传输的过程中, 具有在线监测功能, 能够检测到网络传输中断的情况。计量终端应具备完备的计量功能, 其中包括对有功、无功四象限计量功能, 有功、无功正方向计量功能、电能最大需量计量功能、分时计量功能瞬时计量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功能。此外, 计量终端应能够对开盖、编程和清零等操作进行记录;对失流、失压等事件进行记录;对周期大于30天的负荷曲线进行记录等功能。最后, 为了方便对计量终端进行编程或者进行校验等一系列的工作, 计量终端应能进行无源测试脉冲输出和无缘脉冲输出等功能。在对计量终端进行选择时, 应能够保证使用的计量终端能够满足目标需求。

2.3 计量终端的配置

计量终端规定采用DLT645-1997的RS485双路接口, 其中一路接口用来进行计量, 另外一路接口用来进行调度。计量终端应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进行配置。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通用的计量终端设置要求, 如果是500k V的电压等级, 那么计量终端应设置在购、售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 当出现产权分界处的环境不适合安装计量装置时, 应有购、售双发来协议决定安装计量终端的位置。此外, 电网企业之间应安装电能表来满足计量购销电量的要求。最后在电网企业应在各级电压的变压器和线路终端等无功补偿设备的位置设置普通的电能表用来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核。对于220k V的电压等级, 应将220k V的出线作为考核点, 应在出线位置安装智能电能表。如果是110k V的电压等级, 其计量点与220k V的计量点不同, 所以应采用IEC61850-9-1接口的智能电能表, 并通过串口与远方终端进行连接。对于10k V的电压等级, 将无功设备和变压器作为计量的对象, 所以其重要程度相对于其他等级较低, 所以, 可以采用10k V计量一体化装置实现其计量功能。

3 结束语

随着电力资源日益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 对电能的计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 在实际的电能计量中, 对计量终端的选择和配置也相应的变得也来越重要。本文总结我国目前计量终端的发展对象, 并对计量终端的选择和配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为电力企业电能计量向更准确、更科学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 篇8

一、会计政策的应用

( 一) 固定资产政策变更

企业的资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上,但固定资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优秀的固定资产政策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有重要意义,而折旧方法主要通过折旧率达到影响企业盈余的目的,是目前较容易操作且效果较好的一种固定资产政策。但该项政策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固定资产预期的不确定性较高,可能影响企业财政预算的分配以及企业资金流,对于上市企业可通过此项方案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

( 二) 坏账的计提方法的变更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方法是灵活的,可以在改变坏帐准备方法、折旧率和折旧年限基础上改变使用花销,如折旧范围,从而达到企业运营者的要求。但对于此事我们仍应一分为二的看,此项政策对于运营良好的优秀企业,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发展利润方面存在的不可控。但对不良资产较多的企业,该种方式可能导致企业运营对于企业判断,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

( 三)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不仅需要从当前季度着手,也要根据往年财务状况,注意对前几年财务报表的调整,从而确保企业利润报表的完整性和可信性,通常不会改变存货估价方法。使用库存价值统计变动收益管理的方法不仅可以合理控制公司当前的利润,也可以更合理地进行资产重构,控制库存成本。

( 四) 合理利用联营与合营的界限的盲区

联营与合营始终没有统一的界限,且在联营或合营不能掌控的市场范围中没有价值计量的统一标准,无法达到双方的共识,所以合理应用联营和合营界限的价值盲区有重要意义。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应用联营与合营价值盲区,对自身进行合理的结构性调整,对于企业本身的盈余管理有重要意义。公司可以利用调整投资公司的股份进行合理的估计,并调整最终的利润和公司的总资产和结构。上市企业较容易执行,从外面也很难被探测到,投资者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进行合 理的资产 重构 ,提升自身 竞争力 ,促进企业 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应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优势

( 一) 更合理的融资

融资作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优秀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进行更大、更高质量的融资。而社会对于企业投资通常会考虑企业的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彼此所掌握消息的不对称,企业更有效的融资会采用某些方式使他们的营业利润表现得更为稳定,显示他们有潜力,有持久力,从而达到促进投资和资本引入的目的。债权人往往比较注重企业的利润额、规避风险能力和还贷能力,企业为了得到这笔钱一定会证明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有稳定的利润和还贷能力,以保证债权人基金的安全运营。因此,合理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融资有重要意义。

( 二) 更合理的缴纳税务

合理的避税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企业本身的固有资金流,企业的资金流如同血液,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企业合理的缴纳税务对企业的运营有重要意义。而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在这里扮演这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选择失误将为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营负担。通过上市企业的会计政策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合理税务缴纳金将极大程度保证企业的资金流,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

( 三) 合理应对政策调控

出于政治成本动因进行盈余管理,一般在垄断性行业或国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政府政策调控对于国企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政府在国企中扮演的不仅仅是税收者的角色,还是股东和治理者,因此国企在运营上也更多地要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响应政府的号召,完成政府布置的战略任务。

三、合理应用盈余管理的对策

( 一) 规范上市企业的职权划分

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正处于转型阶段,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责任归属尚未达到真正的平衡,我国企业需要保证企业并不掌握在一人手中,而是处于在多人监督中寻求发展的平 衡 ,充分发挥 监事会的 职能 ,使盈余管 理真正有效、有用、有益,充分保证企业各位股东及员工的利益。而监事会 在其中责 无旁贷 ,需要充分 发挥监督 财政 ,出谋划策的作用。董事会作为最重要的决策部门,更应杜绝职务功能的交叉、重叠,避免权利的集中,保证董事会的权利公平性、决策的公开性、决断的公正性,使其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的优势。

( 二) 健全财务信息的及时共享机制

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对盈余管理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有效规避操作中的不规范、不正当的行为。使企业不仅能对董事会本身负责,更能增强债权人对企业的信心,使债权人融入企业中,对企业有更直观准确的判断。在共享信息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不能损坏企业本身的利益,在共享的同时寻求一种平衡,达到企业和债权人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不仅符合融资本身双赢的原则,更能使企业拥有更好的口碑,这种透明公开的信息模式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性的基础,减少企业本身隐藏的坏账,打破原有月度、季度报表的传统信息共享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而会计政策在其中发挥着节制的作用,使利润报表稳定,合理控制企业发展的走向。

( 三) 建立科学的运营体系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在吸取监事会、董事会合理化建议的同时,也应建立科学的运营体系,在运营过程中避免以偏概全。如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妮在2005年2月出版的《蓝海战略》中指出 :“在企业运营中 ,应为企业制定简洁、有效且富有创造力的目标,重新界定自身企业的营销范围,避免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不明确而陷入激烈且利润较低的价格战争,应提前对企业进行前景规划,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选择最为合理且对自己最有利的营销范围进行规划。”会计政策也是如此,充分、准确的科学体系可使企业财务状况、资产结构表现得更为直观,避免由于不全面的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者的影响,而且易在债权人面前形成不负责的企业形象,而完善、有效的科学指标控制体系有利于管理者结合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选择更优秀的决策,也有助于企业的盈余管理。

( 四) 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外部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独立职能,使会计事务所有独立承担法律风险的能力,也使审计部门不再受内部环境的制约,达到监督、监管的目的。一旦出现问题,严惩不贷,不能因为一再姑息,而使审计部门有其名、无其实,形成会计与审计对立的风气,而是营造规范的企业运营环境,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 五) 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

美国第二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如何根治政治腐败问题曾表达:政治腐败不可能仅靠不断制定法律来解决,只能通过建立一种制度,使广大民众都了解政府的运转和政治的内涵,让人民监督的办法来解决。在政府调节的同时,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能发挥作用,减轻政府调控压力,而市场本身也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市场经济氛围。加强政府、股民对于市场经济的责任感,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政府,使社会对于企业一起监督,营造良性的企业竞争环境,净化市场竞争氛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根据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在对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若干建议。

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模型研究 篇9

“考研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据教育部统计, 全国报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 较2009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 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1]。2009年, 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找工作难”成为大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 考研也只能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 面对这么严峻的就业与考研形势, 我们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继续深造的彷徨与焦虑, 究其问题的原因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浅薄, 缺少对自身的明确的职业规划[2]。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在分析影响考研与就业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就业参数和考研参数的概念, 并建立了解决就业与考研选择的数学模型。

1 就业与考研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WOT方法, 通过评价大学毕业生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就业、考研上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3], 对用户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 得出影响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和考研的因素, 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4]。

如图1, 把影响考研、就业的因素分为四个大部分: (1) 学业状况:包括本科学校、本科专业、学习能力; (2) 自身条件:性格爱好、个人能力、理想; (3) 周边环境:同学影响、家庭背景、现有机会; (4) 社会需求:制度改革、研究生需求、就业需求。

2 就业与考研选择的数学建模

教育收益率 (The returns on education) 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因增加其受教育的数量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教育收益率指标 (L) , 它是指教育的收益净现值除以教育投资的成本现值之后, 再乘以100%所得的数值[5]。

如图2, 本文建立受教育收益随 (时间、经济) 成本变化函数图, 由图可知:在A点 (边际收益最大值点) 之前受教育收益值Z在不断增大, 边际收益也在不断增加;在A点和B点 (受教育收益最大值点) 之间, 受教育收益值在不断增大, 边际收益开始不断减少;B点之后受教育收益值基本不再增加[6]。

现进行如下定义:

S:表示考研能力, 主要包括一个人知识结构自我完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研究能力的参数;

R:表示就业能力, 反映一个人就业技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参数;

考研成长函数 (K=K (T, S) ) :指反映一个人读研究生后各方面能力成长的函数;

就业成长函数 (J=J (T, R) ) :指反映一个人就业后各方面能力成长的函数;

如图3, 由考研成长函数可知:当一个大学毕业生读研究生后考研参数S增加明显, 而就业参数R增加缓慢, C点为考研成长函数曲线斜率变化最大点, 直线AC为C点的切线, 反映的是对考研参数S和就业参数R的一个划分;由就业成长函数可知:当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就业参数S增加明显, 而考研参数R增加缓慢, D点为就业成长函数曲线斜率变化最大点, 直线BD为D点的切线, 反映的是对考研参数和就业参数的一个划分。

综合图2、图3两个模型得出考研、就业区域选择模型如图4:其中OE为考研参数和就业参数平分线。

对图4考研、就业区域选择模型图解释如下:

区域Ⅰ—就业、考研参数超低, 推荐考研:专业硕士;区域Ⅱ—强烈建议考研;区域Ⅲ—推荐考研, 不反对就业;区域Ⅳ—推荐就业, 不反对考研;区域Ⅴ—强烈建议就业;

现在我们的模型已经做到了定域, 接下来就是如何定点:

考研参数S=∑Si, j×sj% (Ri1=1, Ri2=2, Ri3=3, Ri4=4分别代表系统试题不同的选项A, B, C, D;R1j, R2j, R3j........代表影响就业与考研的因素;r1, r2, r3......代表影响就业与考研的因素权重) ;

就业参数S=∑Ri, j×rj% (Si1=1, Si2=2, Si3=3, Si4=4分别代表系统试题不同的选项A, B, C, D;S1j, S2j, S3j........代表影响就业与考研的因素;s1, s2, s3......代表影响就业与考研的因素权重) 。

3 结束语

本文完成了影响了就业与考研影响因素的数学建模, 从而可以定量地判断学生对就业与考研的选择, 根据本文的数学模型, 把模型软件化, 可以为设计判断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的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使本模型具有了社会意义、经济意义。需要说明的是, 要完成了本模型系统的设计成功, 还需要建立在大量统计基础上得出影响就业与考研因素的权重、根据大量调研测试得到就业参数和考研参数。

摘要:高校毕业生每年都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继续深造的彷徨与焦虑, 为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自己, 在就业与考研之间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 本文在分析研究影响就业与考研选择因素及各因素权重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模, 提出了影响就业与考研选择的就业参数和考研参数, 得出了影响就业与考研选择的数学模型, 为设计就业与考研选择的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就业,考研,选择,模型

参考文献

[1]姜菁.再创新高考研升温背后的冷思考[J].职业, 2010 (4) :71.

[2]付立宏, 邓英.大学生知识吸收行为现状调查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5) .

[3]Sabau, Munten, Bologa, Bologa, Surcel.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ERP Systems[J].WSEAS Transactionson Computers, 2009, 8 (11) :1109-2750.

[4]Ding JD (Ding, Jingda) , Qiu JP (Qiu, Junping) .An approachto improve the indicator weigh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J].SCIENTO-METRICS, 2011, 86 (2) :285-297.

[5]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选择与研究 篇10

随着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 (包括资产和用户) , 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 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 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重组完成, 中国将正式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 牌照。3G除了在传输语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有大幅提升外, 还将在移动通信终端上向人们展现包括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2001年到2007年, 全国电信业务收入从3719亿元增至7280亿元, 年均增长超过11%, 用户数从3.26亿户增至9.13亿户 (其中移动电话5.47亿户) , 年均增长约1亿户[1]。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庞大的用户群为我国移动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手机短信、彩铃、移动支付、手机上网等移动商务应用已相当普及, 并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移动商务 (M-Commerce) , 它由电子商务 (E-Commerce) 的概念衍生出来, 现在的电子商务以PC机为主要界面, 是“有线的电子商务”;而移动商务, 则是通过手机、PDA (个人数字助理) 这些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终端与消费者谋面, 使得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 (anywhere anytime) 都可以进行商务活动。

相对于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具备一些新的特征:

(1) 服务对象的“移动性”。需要移动商务提供服务的人一般都处于移动之中;

(2) 服务要求的“即时性”。移动商务的客户一般要求马上得到所需信息;

(3) 服务终端的“私人性”。由于移动终端一般都属于个人使用, 不会是公用的, 为移动商务带来了独特的优势, 因此发展与私人身份认证相结合的业务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

(4) 服务方式的“方便性”。由于移动终端, 尤其是手机按键的限制, 移动商务的服务要求操作简便, 响应时间短。

移动商务的这些特征对于企业来说, 不仅意味着机遇, 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它突破了互联网的局限 (有线) , 充分运用其移动性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使得企业与顾客能够更加高效、直接地进行信息互动, 使企业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动向。

移动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牵动多个环节的价值链条, 包括通信系统提供商, 通信运营商, 平台技术提供商, 应用开发实施商, 应用服务商以及最终用户等多个环节[2]。从理论上说, 移动商务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挑战, 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加以改进;从实践上说, 企业迫切需要将这种新事物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新的价值增长点。移动商务的价值创新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正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促生了一批新型的企业, 也创造了许多全新的价值创新模式一样, 亚玛逊, 乃至中国的腾讯、淘宝、易趣、阿里巴巴等, 全是电子商务的新生产物。伴随移动商务的发展也将产生许多新型的价值创新模式, 同时促生许多新兴的企业。

本文从价值链视角, 研究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种类及其应用, 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并合理确定自己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2 移动商务商业模式比较分析

商业模式是某个特定领域或某种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运营模式。在有关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上, Barnes[3]提出了移动商务价值链模型;Tsalgatidou[4]等研究了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和交易模型;袁雨飞将移动商务模式分为通讯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广告模式、销售模式和移动工作者支持模式;Leem[5]等遵循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法, 将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分为B2C、B2B/B2E两种;张向国和吴应良[6]认为在这个运营商主导的过程中, 竞争和价值创造与体现的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要求移动运营商发挥资源优势和强势地位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担当起市场监管、制定新秩序新规则的义务和责任, 以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整合产业链, 同客户、业务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一同构建起一个开放合作、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

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不同于Internet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商务业务不受运营商控制, 运营商得到的仅仅是用来完成整个业务流程的上网费用, 而服务费用全部被应用服务提供商获取。因此, 在Internet电子商务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应用服务提供商而非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商务的各个参与者中, 网络运营商维护移动用户的个人数据, 能很方便地得到用户的位置信息, 同时也为用户建立了各种计费手段, 其拥有的客户资源使它拥有用户的所有权和连接权, 其他环节的企业不得不通过移动网络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因此, 网络运营商在模型中自然处于主导地位。

移动网络运营商还可以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不仅提供移动门户提供的所有服务, 而且提供如下附加服务:一是提供捆绑服务, 即以折扣的形式向用户提供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组合。二是扮演银行前台终端的角色, 用户直接向运营商支付的同时, 运营商在用户对商品或服务不满意时也有义务向其退还支付。三是向提供商提供安全和支付服务。四是扮演可信任的第三方。因此, 本文从网络运营商的视角分析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 将整个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分为通道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四种形式 (如图1所示) 。

(1) 通道式模式

内容提供商利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直接提供给用户所需要的内容, 网络运营商不用任何额外的投资就可从中获得利润。它们一般提供内容传输服务但并不涉及市场。它的利润来自和内容提供商达成的协议, 可能是按每分钟WAP, 每条SMS, 或者每兆GPRS流量。这种模式对网络运营商来说管理比较简单, 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建立关系, 并且如果移动设备的使用增加, 它还可以提高利润而且几乎没有风险。通道式的运营模式代表着运营商对信息服务完全放开, 运营商不参与信息服务, 仅作为业务承载网络提供商, 这种模型很类似于互联网发展的结构, 结果是内容提供商无法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收入, 将逐渐失去对内容开发的热情, 阻碍了信息服务的发展。

(2) 半开放式模式

半开放式模式下, 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有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增加了和用户的联系。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达成协议, 网络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收取费用, 与内容提供商按比例分成。它的收费方式可能是按时间、流量或者包月等。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网络运营商减轻了和内容提供商的关系管理, 直接向用户收费, 比通道式有更高的利润。但是它既要和用户联系又要和内容提供商联系, 需要更高的管理技能, 并且比通道式有更高的成本投入和风险。如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BREW业务平台, 由其自主发展应用服务商, 同时向多个运营商提供业务接入服务, 业务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由高通公司负责。

(3) 开放式模式

开放式模式下, 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都和用户保持很强的关系。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共同推进产品。网络运营商负责收费, 但在服务内容上并不使用自己的品牌。运营商让利不让权, 是控制业务平台进而控制价值链的典型模式。利润直接来自用户, NTT DOMOTO的I-mode就是成功运用这种模式的范例。I-mode通过提供开放的数据业务管理平台, 与内容提供商紧密合作, 提供明确的收入分成规则, 调动了内容开发商的积极性, 可以加快促进信息服务的发展。

(4) 封闭式模式

与通道式模式完全相反, 在封闭式模式下, 网络运营商是整个行业的核心。网络运营商要了解用户需求, 买断内容提供商的内容并进行整合, 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 并把服务内容提供给用户。它完成移动商务价值链后半部分的所有工作:网络提供、内容和服务集成、收费、营销, 并且根据用户特殊的情况可以改变收费方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全部用自己的品牌, 不需要和内容提供商合作, 而且内容提供商的来源更加多样化, 不仅有企业, 甚至包括个人。

前两种模式网络运营商为内容提供商提供业务发展的平台, 不处于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后两种模式网络运营商整合内容提供商业务统一向用户提供, 处于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3 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变成了与技术创新一样重要的很繁重的任务。企业要在茫茫商业模式原型之海中发现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并加以实施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选择比商业模式本身的分类与分析更重要[7]。

从上文对四种商业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运营商在模式选择中起主导作用。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案例研讨的基础上, 从网络运营商的运营潜力和管理复杂度两个维度对四种类型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适用情况分析如下:

(1) 通道式和半开放式模式类似于传统的互联网模式, 内容提供商和用户有更多的联系, 处于价值链的主导地位;而网络运营商处于从属地位, 它只是给内容提供商提供网络, 内容运营商支付其网络使用费, 网络运营商的收益和内容提供商的收益没有关系, 网络运营商和用户也没有联系。

这两种模式带给网络运营商的盈利潜力不大, 但是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能力要求较低, 因此, 在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的网络运营商可以选择通道模式或半开放模式。

(2) 开放式模式强调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 网络运营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并且在整个行业中起主导地位。如日本的I-Mode采取开放式模式, 经由I-Mode平台进行各项商务活动与信息交流, 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使用统一的CHTML浏览器与HTML兼容, 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接入服务, 技术是否尖端不重要, 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才是最大的价值点, 内容的质量是成功的关键:内容的实时性, 深度, 有用性[5]。

因此, 有比较强管理能力的网络运营商可以选择开放式模式。

(3) 封闭式模式下内容提供商和用户没有联系, 网络运营商应该首先充当内容的“聚合器”, 然后又能作为信息的“过滤器”, 使用户更加容易寻找到自己所要的个性化的业务产品, 抓住“长尾市场”。但是, 这种方式需要网络运营商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内容和品牌管理可能需要很强的管理技巧。譬如根据用户需要改变内容, 从内容提供商那里购买的内容一般都是HTML语言编写的, 但在WAP下的语言是WML, 它与HTML语言不兼容, 这种转变无疑增加了人员和资金的投入。

封闭式模式类似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经营模式, 它把内容开发和内容推广掌握在运营商自己手中, 一开始就使内容的开发和发展受到限制, 不利于信息服务的发展。早期的美国AT&T就是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模式中, 终端厂商和SP/CP都只能通过移动运营商的渠道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 移动运营商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

封闭式模式一方面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能力要求最高, 另一方面不符合资源整合的价值链共赢原则, 因此, 不适合中国国情, 目前没有使用。

3 案例分析——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

中国移动2000年率先推出“移动梦网”创业计划, 向移动客户推出移动数据应用服务的全国统一品牌。移动梦网提供的是直达用户的“一站式”打包服务, 合作各方成为一个整体, 集中各方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服务。移动梦网提供五大类服务:信息服务、娱乐服务、位置服务、通信服务、商务服务。“移动梦网”采用开放式商业模式, 为国内的服务提供商开放短消息 (SMS) 及移动应用WAP平台, 共同开发移动互联网服务, 向用户提供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空间, 费用由中国移动公司收取, 然后结算给提供该业务的服务提供商。该计划实行收益共享的合作方式, 充分调动服务提供商积极性, 整个产业链实现共赢。

中国移动把自己定位在“信息运营商”上, 以客户聚集者和平台提供者的角色架起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 有良好的用户群, 成熟的计费平台和收费渠道, 服务提供商拥有的内容资源在梦网中成为可以销售的产品。用户为使用内容付信息费的同时, 也为使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而支付网络服务费, 中国移动代收信息费, 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收入分成比例为15: 85, 中国移动用其计费营业系统向有代收费需求的服务提供商提供代收费服务, 各服务提供商要向中国移动支付代收劳务费, 占信息服务费的15%, 并且中国移动承担坏帐风险。

4 结束语

移动商务是企业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的有效的合作模式。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及不同商业模式适用的情况。随着3G牌照的颁发, 移动商务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移动通信技术日趋成熟, 会出现更多的适应环境的商业模式, 移动商务价值链角色的协调管理将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摘要:移动商务是电子商务和移动通信产业整合和发展而来的新的商务形式, 它的出现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挑战。论文从网络运营商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的通道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四种形式的商业模式的特点、盈利潜力和管理复杂度, 为价值链中的企业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移动商务,网络运营商,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2008年1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R].http://www.mii.gov.cn/.

[2]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BARNES S J.The mobile commerce value chain:analysis and futuredevelop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2, 22:91-108.

[4]TSALGATIDOUA, PITOURAE.Business models and transactions inmobile electronic commerce:requirements and properties[J].Com-puter Networks, 2001, 37:221-236.

[5]LEEMC S, SUHHS, KIMD S.A classification of mobile businessmodels and its applications[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 2004, 104 (1/2) :78-87.

[6]张向国, 吴应良.移动商务价值网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5, 19 (6) :34-37.

中小企业战略选择与分析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分析;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按不同方式划分的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经营品种单一,技术总体水平比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小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特点,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并进行高效的战略管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在战略管理方面面临的困惑更多,要求也更具体,更需要通过战略管理来积累竞争优势。在进行企业战略决策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战略分析,也就是对影响战略制定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选择一个正确的战略方案打下基础。

一、充分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竞争者规模、技术经济情况、销售网络等。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财务状况、产品线及竞争地位、设备情况、市场营销能力、研究和开发能力、人员的数量及质量、组织结构、企业过去确定的目标和曾经采用过的战略等。

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优势,以及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中小企业可以扩大自己的优势,利用竞争者的劣势,不断发展壮大。

二、坚持不断创新和发展特色

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尤其是发现强者弱点的同时,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有特色,仅靠提供与别人一样的产品和服务是不够的,仅仅是用较低的价格或较好的服务去和已经占据领先地位者竞争是不够的。只有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当企业对其自身的今后发展做出分析后面临的将是对战略的选择,正确的战略选择可依另一个企业不断壮大,因此战略选择对企业,尤其使中小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可采取SWOT矩阵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来为企业制定和选择战略。

1、优势(Strength)

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效率高。中小企业往往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这样在进行决策时就避免了信息在层层传递中耽误时间甚至出现失真,从而减少了因缺乏时效性而导致决策滞后,甚至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管理和运营成本较低。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一般来说相对统一,这就减少了代理费用和决策成本,而组织结构简单化也减少了管理成本。

技术创新时效性较高。中小企业在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研究人员和生产销售人员联系紧密,因此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的时效性较高。

产品转换快速灵活。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

2、劣势(Weakness)

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中小企业产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相对困难。这些条件的限制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不足,难以将创新的积极性变为创新的实际成果。

竞争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造成单位生产成本和研发费用较高,使得其竞争力较弱。另外,由于很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3、机会(Opporiunity)和威胁(Threat)

中小企业面对的机会和威胁要视其所在的行业具体分析。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获得,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瓶颈。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更给生产批量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小企业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的强力竞争,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竣的挑战。

三、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

1、先入为主的战略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进入那些目标市场狭小,市场容量小,大企业不便或不屑进入的行业或领域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可瞄准市场契机,抢先开发产品或者服务,捷足先登,率先进入有空隙的市场,努力取得成功,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战略。

2、集中优势战略

集中优势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特点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专注于一个或几个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

选择这种战略的中小企业经营相对集中,管理也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技术,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是,取这种战略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它们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集中战略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选准目标市场并做好市场营销。企业应该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尽量选择优势最多劣势最少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最大化的避免与大企业的直接竞争。在选择好目标市场后迅速开展市场营销,寻求目标顾客,建设合理的销售渠道,并制定出适当的价格策略。

(2)提高企业的产品、服务研发能力。创新是任何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更应该不断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敏锐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3、客户至上战略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容易接近客户而制定的一种竞争战略。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灵活性大,易于更好的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也只有奉行客户至上的战略,中小企业才能最快的提供客户真正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4、缔结联盟战略

在如今合作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单打独斗闯出一条成功大道来,是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缔结联盟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积累资源,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开辟市场,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怀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智学.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中外企业家.2007(3).

选择与研究 篇1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政策选择

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不完全性,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代理成本, 信息不对称, 这些都会直接对非契约方的外部性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因此, 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利益的再调整过程。到目前为止, 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 我国已处于世界前列。最近几年,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会计政策选择正逐步受到各方学者的重视。自1995年以来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正逐步由一般性问题发展到具体性问题。对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分析, 方向在于揭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同时对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减少盲目性的方面起到了辅助作用, 并且此研究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决策水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的业务变得更加复杂, 正因如此, 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联性更大。

目前, 我国企业的外部以及内部的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 最终将会导致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的误差。因此, 政府在赋予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职权的期间, 就需要加强其管理制度与规定。以此使得企业需要利用真实公允来揭示其会计信息。故此, 深入地讨论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信息的关系, 对完善以及发展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理论部分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最高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在会计范畴内制定的会计原则, 从而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条件也依据其选择性确定, 对于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也来源于其自身的灵活性。会计准则灵活性包括:第一, 对于个人的局限性, 无法完全制定出与会计实务完全相对应的会计准则;第二, 倘若能有效的制定出会计准则, 但其局限性在于较高的制定和履行成本;第三, 对会计主体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考虑各方利益。

对新的会计准则法规而言, 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七种层面:资产计价基础的会计政策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会计政策选择、长短期投资的会计政策选择、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选择、无形资产的会计政策选择、所得税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及合并的会计政策选择。

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 对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为其铺设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从而提供了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应对某一事项的会计处理。因而,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在不同政策选择形式的情况下, 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 现状分析

目前, 由于我国企业对会计信息不够重视, 导致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存在诸多弊端, 最为主要的现状体现于会计信息不真实、提供不及时、披露不充分以及相关性体现不规范等方面。当前, 一些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处理方面, 由于定期所需上呈报告不及时以及临时信息披露不及时, 造成交易和市场的紊乱, 从而导致股东损失。此种现象同时会给一些内部操作人员提供诸多机会, 对企业管理制定公司战略是不利的。而如今, 随着证券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强, 一些上市公司因自身利益而利用信息披露时间差的手段受到严格监控, 但此问题仍存在且利用更隐秘的手段进行操控。

同时, 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上, 一些公司故意将会计报表中的某项条款进行隐藏, 或者在报表附注中有意不披露重大事项, 故意回避公司管理问题等。同时因披露的不完整、不充分, 投资者和股东便无法透彻地掌握公司经营状况, 因而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例如, 一些上市公司年报一味标榜自身, 而对投资者尤为注重的方面简单带过, 对于亏损的解释则更为敷衍, 谈其亏损原因则惊人的相似, 大体上称行业近年不景气、会计准则所颁布的新政策不利于发展等客观原因, 而对自身存在的企业管理经营问题、存在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则一笔带过,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3 措施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该首先遵循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于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不断约束会计政策的选择, 因此,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规范本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基本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 所以加快完善以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会计规范体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企业在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其是否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同时, 需要依据相关准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制度规定进行选择。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 政府审计时具备一定的可比性, 最终基于公允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另外,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还应该遵循实用性的原则。这是因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前提是将企业财务经营状况、成果客观的表达以及企业自身环境和生产状况相结合。因此, 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就应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来进行, 将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精准地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作为出发点, 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 站在企业不同立场下进行的会计政策选择, 最终确保其选择实用于该企业的内部体系。

同时, 企业应注意财务报表附注中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由于当前规定下, 要求财务报告透露的信息中, 都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下企业必须遵守的会计核算原则, 例如, 会计的基本假定、会计政策的更改, 会计估计的变更, 以及对会计报表一些项目提供补充的说明等。然而, 在新型情况下, 便于会计信息更容易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变化, 企业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将企业基本情况等基本的内容需要披露以外, 还应当完善会计报表项目中注释的内容, 比如关联方的交易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各事项中非调整事项在不同程度上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都应进行准确披露, 从而, 通过财务报表附注, 让其使用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更为充分掌握报表内容中的实质问题, 进而加深理解其财务报表内的会计信息。

由于企业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会因为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自然而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而影响。制定有效管理当局的激励机制, 必须要强化企业有关的各方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会计政策制定如果不够准确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 会计政策的制定是所有利益主体分配利益的根据。因此, 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利益主体, 比如政府、企业管理当局, 所有股东以及所有的股权所有人, 自然而然地会更为关注会计政策的选择。目前, 从我国会计政策制定的规则来看, 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与企业会计政策制定相关的所有利益集团的决定权。从而应增强各方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 因而提升民主性。基于以上分析, 首先, 确认作为利益主体的企业管理当局和股东的不同权益, 所以需要在规则制定上符合双方利益, 那么初期就要通过改善管理当局的激励制度, 建立并增强管理当局的责任感;其次, 为了达到会计政策下的理性选择, 需要在一定基础上减少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最后, 致力于提高企业的长远绩效, 可以采用所持企业股票期权等相似形式来激励企业股票持有者对企业有所归属感, 从而促进企业平稳运行, 相关利益主体更为公正地进行政策选择。

国家各管理当局应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社会审计监管。在以会计政策选择为主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中, 会计事务所就成为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核心。会计事务所受企业委托, 随后审计人员通过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工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则依据社会审计结果对企业的相关会计工作进行审查及监督, 因此更应该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审计, 从而达到有效防范企业在对会计政策选择时通过利用会计政策不断变更而进行的舞弊及造假行为。

参考文献

[1]崔慕华.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J].财会月刊, 2010 (7) .

[2]胡晶, 沈燕.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6) .

[3]吴凤梅.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15) .

上一篇:当前企业新闻宣传思考下一篇:铁路通信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