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配置

2024-10-01

选择与配置(精选11篇)

选择与配置 篇1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 而且要讲究艺术性, 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 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 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1 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使植物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首先, 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 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 尤显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 最新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 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 乔木类有山杜英等。

其次,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例如, 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 适于PH值5.5至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 适于PH植7.5至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

第三, 要根据树种对太阳光照的需求强度, 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所。

第四, 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 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 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 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 在柳州市工业污染比较大的城市中, 在粉尘较多的工厂附近、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 悬铃木等易于吸带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 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 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

第五, 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 根据绿地性质, 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 树木选择常绿树和柏类树, 表示烈士英雄“坚强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儿园绿化设计, 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 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十大功劳由红、黄、绿三色组成, 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2 植物配置方式

2.1 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 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 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

2.1.1 孤植。

单株树孤立种植, 孤植树在园林中, 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 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 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2.1.2 丛植。

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 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 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 符合艺术构图规律, 求得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 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2.1.3 群植。

一两种乔木为主体, 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 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 以表现群体为主, 具有“成林”。

2.1.4 带植。

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 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 一般宜密植, 形成树屏。

2.2 规则式配植

2.2.1 行植:

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 呈单行或多行的, 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 叫作行植。

2.2.2 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网在交叉点种植树木, 株行距相等。

2.2.3 三角形种植: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2.2.4 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种变型, 其特点为行距大于株距。

2.2.5 环植:按一定株距把树木栽为圆环的一种方式, 可有1个圆环、半个圆环或多重圆环。

2.2.6 带状种植:

用多行树木种植或带状, 构成防护林带。一般采用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和灌木作带状配置。

3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利

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 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 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 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 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比较适合。

3.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 有的比较规整, 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 如松树。配置时, 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 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3 起伏和韵律

韵律有两种, 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 但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 做到高低搭配, 有起有伏, 这样才产生节奏韵律感, 尽量避免布局呆板。

3.4 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 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 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 栽植密度宜大, 最好形成绿色屏障, 色调加深, 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 以加强衬托。

4 配置中应注意问题

4.1 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 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 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 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 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 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4.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 彼此相互依存, 双方获利, 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 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 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 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 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4.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我们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 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 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我们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 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 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 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 我们做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 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 不能是简单的返朴归真, 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 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 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 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 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 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 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摘要:人们在享受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 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变化、人口聚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更需要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 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实践经验, 对植物种类选择及其植物配置方式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归纳了园林建设中常用的植物配置手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物种,选择,配置方式,手法

选择与配置 篇2

1.1结构单一,缺乏特色

在当前较大比例的园林绿化设计中,多以引进外地流行的植物种类为主,没有首先选择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而是以最为受欢迎的植物种类为参考,导致产生各地园林景观风格雷同的现象,没有突显出地方特色。由于园林设计风格的大同小异,使园林景观的结构显得较为单一,如不能合理进行系统的调整,将会使园林景观的美感及协调感大大下降,降低观赏价值。

1.2缺乏科学性,与生态学不相符

部分地方在进行园林造景设计时过分强调观赏的美感,仅从植物的色彩、形状等因素进行考量,忽略了植物对其区域的适应性,造成了植物存活率偏低的现象。在造景设计中,生态效益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因素,倘若一味地追求植物的协调美,而没有将地形、气候等因素考虑在内,将会使植物的种植与生态学规律相违背,不仅要为此付出大量的养护成本,也有可能造成植物的死亡,形成绿化资源的浪费。

2选择及配置植物的原则

2.1选择植物的原则

植物的选择是植物造景工作中的基础,也影响着整体观感及协调性的一项工作。因此,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植物种类的结构,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原则在于筛选出适合在当地生存且抗逆性较强的植物种类,以适应生态学的规律。另外,因受到空间与环境的制约,在植物尺度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够使人近距离观赏的尺寸,这是由于体量较大的植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空间的压抑感,而株型较为紧凑的植物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园林的景观效果。在自然光线下,尺度较小的空间光线会相对较暗,因此,在尺度较小的空间内应尽量选用颜色较量的植物,同时还需考虑到树荫对光线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利用灯光效果为衬托的植物,还应考虑植物的色彩与灯光的色彩是否相衬。

2.2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考虑到植物自身特性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也就是植物在所种植地域的适应性及存货率;另一方面则应考虑到周边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搭配,是否能够形成更佳的感官享受,是否具有协调的美感。由此可见,植物配置的原则在于保持配置的科学性及艺术性。强调科学性是由于植物对特定环境、特定土壤的排斥性较强,如没有考虑到以上因素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植物无法适应所种植环境的情况下会大大降低植物存活率;强调艺术性是由于园林艺术的本身旨在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不同植物之间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各不相同,如没有从艺术的层面进行布局的调整,会形成美感上的败笔,造成观赏价值的流失。例如,在一些纪念性的园林中,松柏等常绿树木在其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是为了烘托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特征,以景应情,同时也增加了观赏的价值。

3园林设计的形式及策略

3.1以人们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园林设计的核心在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给人以美的绿色享受,可见其宗旨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将园林造景的相关原则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上来。首先,不同的园林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存在着差异,如公园等主要功能为给人们提供休息及娱乐场所的园林,在设计上应侧重于如何为人们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在植物的布局中尽可能营造出阴凉、舒适的效果;如古典园林等主要为强调观赏价值的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植物色彩、形状的搭配是否符合美学标准,力求整体格局的自然与协调。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艺术的实际价值,形成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可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一大要素进行参考。

3.2通过因地制宜的形式进行园林造景

植物作为具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不同的生长环境对植物的形态、色彩及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使植物在园林中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因地制宜是一项可保证科学性及艺术性的有效途径。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首先细致考察对相关区域的地形、土壤及气候等因素,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该区域所适合生存的植物,整体把握不同植物所适应的生长环境,并按照植物所适合生长的区域宏观调控植物的造景。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从不同植物的轮廓线、林缘线及林冠线等角度考虑其相互结合的观赏价值,4总结

屋顶花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研究 篇3

【关键词】屋顶绿化;植物选择原则;配置

1.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的当今社会,屋顶花园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增加了許多与建筑环境相适应的绿化面积达到了建筑物节能的效果。这种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都市人的关注,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屋顶花园笼统的说,就是各种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桥台或者是大型的假山上面所种植的花草树木和园林的统称。屋顶花园的种植与其他的种植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将植物种植与人工的建筑物上面。正是由于屋顶花园在现代城市中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使得屋顶花园的形式和功能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2.屋顶花园植物的选择

植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来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蛋白质、脂肪、多糖等各种复杂的有机物,以为更多的动物生存提供必需品。植物是建设舒适和谐的园林生态环境所必不可少的,屋顶花园的建设同样需要植物的存在。在大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是难以单独成长的,一般都是群集而生,但是它们的关系又不仅仅是简单地相加聚集,而是依据一定的自然规律结合处利于个体成长与繁衍的群落。在建造屋顶花园时,要对植物的生态习性、立地环境、生物特性等有充分地了解,然后再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地搭配,以使植物的生态效益与自然景观得到充分体现。

2.1植物的生物特性及选择原则

屋顶花园的植物生长环境与地而植物的生长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就更要考虑屋顶的特殊的生长环境。在很多屋顶花园环境的护理过程中,通常都会发现某些植物的生长不良,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初没有充分考虑到屋顶植物同屋顶环境之间关系所造成的。尤其是在温度、水分、光照、大气、风力以及土壤等。

在对屋顶花园的植物进行选择与配置时要以以往研究结论为指导,同时结合屋顶花园的生长环境,从生物学角度来选择植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考虑。

(1)选择能适应种植土壤浅薄的植物。屋顶花园的建设应考虑大负荷这一限制,因此种植的基质越轻就越好,同时为了防比植物根对屋顶建筑等进行侵蚀,因此所选的植物应该有浅根性的特性。对于对栽培基质要求不高的植物,可以采用一些普通的栽培基质,以减少成本。

(2)选择能够耐高低温的植物。屋顶花园昼夜温差大,通常会出现较极端的天气。因此在选择屋顶花园植物的时候,要对能够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的植物进行优先考虑。

(3)选择耐积水或是耐旱的植物。屋顶花园植物所需的水分基本上是靠降雨和人工浇水,它不能像地而植物一样可以通过吸收地下水来进行水分补充。有时候短时间的强降水会冲刷栽培基质导致积水的形成。如果对屋顶花园的后期管理不到位的话,屋顶花园的植物要么是在干旱环境下生长,要么就是在积水中生长。因此最好是选择一些耐积水与耐旱的植物,如桂花、佛甲草等。

(4)选择好光或是耐阴的植物。屋顶阳光充足,紫外线强烈,日照时间也明显比地而长,因此要选择一些好光的植物。比如菊花、一串红、月季等。但是也要考虑到,假如建筑物被其他建筑物包围,挡住了阳光,则要选择耐阴生的植物,如莺尾等。

(5)选择可忍受、滞留、吸收有害气体与粉尘的抗污性强的植物。进行屋顶花园植物选择时,要选用一些既能够有绿化效果又能够改善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要能够忍受、滞留、吸收有害气体与粉尘的抗污性强,具有净化空气的效果,如茶花、女贞、大叶黄杨等等。

2.2植物的造景效果

选择一些兼具多样性与观赏性的适合本地气候的乡土性植物,使屋顶花园具备地域特色,同时也要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在环境较恶劣的屋顶花园中,如果选用乡土植物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因为屋顶花园的而积一般较小,因此为了能够布置地更精致,就应该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地植物品种,以达到具备多样性与观赏性的双重效果,提高屋顶花园的观赏层次;尽量多选择草坪、低矮灌木、地被植物以及攀缘植物等。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少量种植一些小乔木,以形成一种层次感强烈、高低错落有致的观赏景观。屋顶花园因有负荷的限制,因此植物不适合选择高大乔木,而应选择矮小的灌木与攀缘植物、草本植物,以方便植物运输、栽种与管理;屋顶花园能够扩大城市的绿化而积。因此所选植物最好是常绿植物,如果想使屋顶花园绚丽多彩,使花园有季相变化,则要适当地采用一些时令花卉与色叶树种,使屋顶花园一年都长青,四季有花。 3.屋顶花园植物的配置

3.1依据生态规律来配置植物

生态环境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温度、水分、大气等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因此要根据屋顶不同的生态环境来进行植物配置。在干旱的气候中,要配置耐旱性强的植物,如大叶黄杨、佛甲草等;在有建筑物遮挡的隐蔽地方,因冬天会阴冷,则要配置耐寒性强植物,如金叶女贞、佛甲草等;在做水景的岸边,也可以配置一些麦冬等以配合海芋、马蹄莲等湿生植物,达到造景的效果;在铺装地而的周围,要考虑到辐射强、人为干扰因素大的状况,适宜栽种一些耐旱、喜光、抵抗力强的植物,如鸡冠花、佛甲草、百日草等。

3.2依据艺术法则配置植物

营造视觉上的优美景观,依据艺术法则进行植物配置,可以构成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出的尽管可以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屋顶花园的植物通常是与屋顶上的山水建筑、道路等要素来有机结合。

植物与山水结合。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植物与山石相互掩映来构成景观小品。这种结合是可大可小的,在园林环境中叶可以灵活地摆放,具有“袖珍山林”的情趣,因此这在屋顶花园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另一种就是用植物来点缀山石,通常用书带草、地锦等植物。在植物与山石的结合中要讲究植物的色彩、线条等。

植物与建筑物结合。屋顶花园的植物能够掩映建筑物,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性,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利用藤本植物还能够软化建筑物的线条、丰富建筑物立而,赋予建筑物以生命感。

3.3模仿自然景观来配置植物

自然群落中的生态平衡是由植物的生长环境的选择与长期演变的结果,对于大多数植物配置来说,不仅要考虑生态关系,而且还要考虑观赏者的审美习惯、观赏倾向以及功能问题等。因此,在师法自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用较低代价与较短时间来实现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

参考文献

[1]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2] 黄茶英.我国屋顶花园研究进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57-60.

浅析小区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 篇4

关键词:居住小区,植物配置,园林,应用

0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中高层建筑日益增多, 现代化的娱乐设施不断增加, 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改善, 必然需要用大量新奇别致的植物来装饰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园林绿化和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植物配置。一般来讲, 居住区植物配置应尽量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 物种应以乔、灌、草复层结构植物群落为主, 以期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功能, 体现生态作用。

1 居住小区的植物配置原则

通过对天泓山庄居住小区的实地调查, 结合居住小区植物配置的原则, 对小区内不同类型及使用功能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概括与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共性与发展趋势。

1.1 生态原则

以乔木、灌木、草本构建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 各种群协调配景, 使景观具有层次感和季相色彩。天弘山庄里的植物群落无一不遵从生态原则, 常绿乔木广玉兰, 中层为色叶树种红枫, 中下层为大小各异的球类, 再配以地被、草坪和景观石, 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1.2 美学原则

充分利用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 做到物种多样性和季相多样性的统一, 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单一化的配置最不可取, 增加新优苗木的运用, 产生多种层次的景观效果。

1.3 栽植原则

行列式栽植是最基本的栽植原则之一。一般的栽植手法有丛植、孤植或对植, 园林景观可适当采用对景、框景等造景方式;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适合创造千变万化的景观;不宜等距栽植或等高栽植。天弘山庄一楼架空层多采用各式木式景框, 透过窗花, 远处幽竹数枝, 黄杨秀枝, 优雅清洁的古典园林小品, 步移景异, , 十分养眼。

1.4 树种选择原则

(1) 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南京适宜的树木有悬铃木、香樟、银杏、朴树、南京椴、榉树等。 (2) 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包括广玉兰、桂花、石楠、紫薇、梅花等。 (3) 耐阴树种和攀缘植物, 包括八角金盘、桃叶珊瑚、爬墙虎、扶芳藤等。由于居住区绿地多处于房屋建筑的的保卫之中, 所以树种的选择尤为讲究。在天弘山庄房前屋后庭院的树种选择中, 充分考虑道路两侧、建筑南北侧、角隅、阴暗处等各个不同区域的树种选择, 以求所有的植株能发挥其作用并且长势良好。尤其是房前屋后的庭院, 宜在房屋阴影部位栽植耐阴植物。 (4) 具有环保功能或经济收益的植物。应结合环境特点, 选择能够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的植物。

2 居住小区的绿地类型及植物配置要点

居住区绿地大致可分为居住区公园绿地、小区游园绿地, 组团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宅旁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

2.1 小区游园

(1) 协调好各功能分区, 使景观形成一个绿化系统; (2) 植物的色彩和形体应符合绿地内花架、亭廊、桌凳、景墙、铺装地等小型设施的布景要求; (3) 植物配置应满足“色彩亮丽、枝叶硕茂、形态优美、、疏密有致、细致耐用”的原则, 可选择常用的四季景观布景形式; (4) 以多层次复层植物群落为种植原则, 为人类休闲娱乐流出足够的空间, 景观设计可突出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

2.2 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与组团及道路相邻, 由于建筑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千变万化, 因此组团绿地的布置形式也有不同。

组团绿地应满足邻里交往和居民户外活动的要求, 植物配置和小品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使居住其中的居民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天弘山庄的所有组团绿地搭配形式较为相似, 但每一户的树种都不尽相同, 主干树种选用最亲民的树种桂花, 其下搭配各种球类以求形态及层次上的变化, 地被花灌木是必须的, 杜鹃、月季、栀子花等, 营造出入户花园的感觉。

2.3 配套公共建筑绿地

居住区内所有的配套公共建筑和住宅之间应布置以乔木和灌木为主的隔离绿地, 这样可以隔离外界噪音。另外, 变电站、垃圾站、锅炉房等设在居住区内会破坏环境的美感, 可考虑用乔木、灌木加以隐蔽, 并且高低搭配讲层次, 很自然的隐于小区的绿林之中。天弘山庄地上停车场周边的植物配置比较人性化, 设计者考虑到果实下落、病虫害等因素, 没有采用南京使用较多的香樟、大叶女贞、栾树等树种, 选用分支点较高、树型开展、生长速度较快的落叶乔木榉树, 满足功能的同时, 榉树的红叶在秋天也不失一道风景。

2.4 宅旁绿地

首先:宅旁绿地的布置应该根据建筑物的朝向而定。一般来讲, 近窗区域不适合栽植乔木、灌木等高大的植物, 否则会影响采光;可将大型树种栽植在建筑物西侧, 夏季可以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冬季不会遮蔽日光。

其次:宅旁绿地应设置一部分硬质铺地, 可以配植耐践踏的草坪, 以便于居民行走。建议大乔木在窗外5米之距栽植, 且采用常绿和落叶间植的形式。天弘山庄的宅旁绿地可以看出施工所花的心思及水平。草坪与花灌木之间的分隔带的深度和宽度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 所有的草坪铺种都经过严格的收边处理, 道路两边一定是较为宽阔的草坪, 使得整个空间视线开阔。

2.5 小区道路绿地

居住区道路分为4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道路、宅前小路。不管哪个级别的道路, 都应该满足改善环境、美化景观和行车安全的需要。

2.5.1 居住区级道路

主要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流量较大。所以居住区级道路首先应该考虑行车安全, 选用枝下高比较高的乔木。在公共交通的停靠点处, 种植树荫浓密的高大乔木以遮阳。选用吸收CO2和降温增湿、滞尘作用好的植物。

2.5.2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 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部关系。考虑行车安全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地坪标高形成草坪、灌木及乔木相结合的丰富的种植模式。

2.5.3 居住组团道路

居住组团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 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道路绿地的布置应该满足同行消防车, 救护车, 清除垃圾车技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要求。

2.5.4 宅前道路

宅前道路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这一级的道路绿化一般不用行道树的方式, 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布置。

3 南京市居住小区区植物配置发展趋势

3.1“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导向

居住区的设计过于注重构图、铺装、植物模纹、建筑小品等等, 在构图上穷极变化, 的确显得大气恢弘, 形式上比较美观, 但是园林布景及生态结构方面欠考虑。南京市居住区在设计上必须考虑住区的美观程度, 这是必要的, 但是人是享受住区居住功能的主体, 因而景观布局应该体现人本理念, 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景观结构, 并且尽量使景观布局与建筑物结构协调一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景观设计的一个主流趋势, 并且就现在及未来很长时间都有其正确性。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居住区植物配置应符合循环经济、生态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树种选择、栽植手法上充分考虑生态理念, 以再现自然, 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 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为主题的可持续性为使命, 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

3.3 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

充分考虑居民享用绿地的需求, 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 如松柏林、银杏林、香樟林、批把林、柑橘林、榆树林;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 如栀子花丛、月季灌丛、丁香树丛、银杏———桂花丛林等以及有益招引鸟类的植物群落, 如海棠林、火棘林、松柏林等, 可选择在小区边缘整块绿地上安排或与居住区中心绿地融合设计。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 维护小区生态平衡。

4 结束语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 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通过植物配置不同小区可以体现其独特的风格, 成为小区的明显地物标, 又可以体现自然界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美化环境。在植物配置上, 建筑布局和植物造景上追求低容积率和高绿化率, 可以完美实现人景观建筑城市的有机融合。住宅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 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 还可以使小区增加更多绿色环境, 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有益于身心健康, 发挥了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2]文丁魁.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陈佐忠, 刘金.城市绿化植物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选择与配置 篇5

关键词 耐盐土壤;绿化设计;植物选择;滨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在生存条件恶劣的盐碱地区,通过自然的选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耐盐植物资源。这些植物适应性强,在土地盐碱化逐渐严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保护,可形成耐盐植物园林景区。但在耐盐土壤园林中的盐生植物选择和配置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其所处盐碱地盐的渍化程度和植物的可观赏性两个方面,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保护盐生植物、设计耐盐土壤园林的进程十分关键[1]。

1 耐盐土壤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关于耐盐土壤园林的绿化设计中盐生植物的选择可由以下方面进行筛选。

1.1 耐盐能力强

作为盐碱地内的园林植被一定要有适应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能力,即园林土壤的盐渍化程度要和园林内植物的耐盐能力相匹配。同时,要对植物在不同土壤盐渍化情况下适应能力的差异进行关注。

1.2 繁殖能力强、生存能力强

繁殖能力强、抗风力强有益于提高绿化植被的存活率,可以迅速达到净化土壤、降低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1.3 抗旱、涝能力强

一般情况下,土地盐渍化严重的地区气候条件都不太好,滨海地区盐碱地所处的地区就属于夏季洪涝灾害常见的区域,要保障绿化植物的存活率,就要求植物自身有强的抗旱、抗涝能力,在洪、涝、旱、碱的相互作用下对土壤环境进行改善。

1.4 观赏价值高

为了园林绿化的美观,在适宜土壤环境的条件下,最好选择具有高观赏性的植物。

1.5 突出地方特色

本地植被对当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且成本低,有助于地方特色风景的表达。在滨海园林的绿化设计中,应当以当地植被为主,驯化新物种,充分发展特色景区。

通过分析对园区绿化植被的选择要求发现,盐碱地种植的耐盐植被主要有棕搁科、红树科、蝶形花科以及桑科等。适宜滨海地区绿化的主要有白骨壤、海漆、红海榄和海莲等红树植物;银叶树、水黄皮及玉蕊等半红树植物,这些植物不但观赏性高还有强的耐盐能力,很适合盐碱地的绿化。

2 滨海区耐盐土壤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2.1 根据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合理配置

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为了保证植物成活率和景观的形成,需要选择适应所在环境要求的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水、土壤、气候状况、地形地貌等规划区域所具的特性要与植物生长相匹配。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地表以下的盐分逐渐转移至地表,在地表聚集成含盐量高的土层,而且市政工程应用大量的淤泥使海平面不断攀升,导致滨海地域土层盐渍化,形成了不同面积的高含盐量的“盐岛”,造成园林绿化的种种困难,导致经济方面的意外损失。设计滨海地区绿化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自然特征和气候特点。例如,滨海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相较内陆地要更富于变化。

2.2 充分考虑生态原理因素

在过去,粗放农耕、盲目开垦、围海造陆等行为,使得原本植物资源匮乏的滨海盐碱地区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进一步破坏,植被覆盖率低且种类稀少;植被单一,系统稳定性差,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生态保护系统。在耐盐土壤园林的建设中,总结出3个基本生态原理。一是遵循“生态位”原理。由于物种具有生态位特征,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物种之间竞争,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形成优美的景观。二是落实“互惠共生”原理。“互惠共生”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长期“捆绑生长”,从彼此身上汲取自身所需要的成分,互相获利的生长形式。例如,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利于共同生长物种的分泌物,促进共同的生长发育;而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分泌物会对其他物种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不适宜共同生长,因此,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当留心。三是生物多样性理论指出,群落越复杂,稳定性越高。在优质的群落中,一定会有各种群对空间条件、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互相补充,不太可能产生竞争。因此,应当发扬种植多种林木品种的混交林,避免纯林,这有利于城市滨海区绿化系统的稳定。

2.3 按照功能分区因素进行合理配置

人工植物群落的选择受多方面影响,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对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有重要参考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可对人工植物群落进行以下分类。第一,具有保健功效的类型,保健型的植物群落可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结构,分泌出有益于人体保健的物质,可以以此植物群落来预防疾病。配置该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可以服务于滨海城市的康体中心和度假区等。第二,具有观赏价值的类型,观赏型植物群落主要配置原则是应用美学原理提高植物观赏价值,结合季节、景观、视觉效果、树冠形状等多方面因素配置相应的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对海滨旅游景区进行美化。第三,具有科普知识的类型,对科普知识型植物群落的建立有利于植物知识的普及,在绿化城市、改善土地环境的同时,提高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第四,具有文化环境价值的类型,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应该配合周围的文化环境进行选择,在起绿化作用的同时,与文化氛围相呼应,辅助人类文化的传承功能。例如,在景区内对地方特色的苗木进行种植,体现当地特色。

3 结语

尽管人类在盐碱地植被、改善盐渍化土地土壤质量、保护耐盐植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已获得了一定成效,但这是一项长久而又繁杂的宏大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因此,关于耐盐植物资源的研究和盐碱地土质的改善还需进一步加强。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选出多种性质更好、适应性更强的耐盐植物品种,进一步促进滨海地区盐碱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都海,洪昌端,沈辛作,等.浙北海涂区树种耐盐性试验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2(4):23-26.

[2]刘会超,孙振元,彭镇华.盐碱土绿化植物的应用与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5):30-33.

[3]管志勇,陈素梅,王艳艳,等.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筛选浓度的确定及耐盐性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0(3):67-68.

计量终端的选择与配置技术研究 篇6

数量繁多, 种类众多, 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 持续时间更长是现代计量终端的主要特点。以前, 电力系统的研发主要着眼于安全运行, 但随着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以及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 不断研究出功能繁多, 质量更好, 价格低廉的产品。能够更多更好的为电力企业服务, 褪去了之前单纯的追求对安全, 性能的需求, 于是计量终端的选择与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计量终端的现状

在国内, 对于电能信息的采集计量终端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不少知识还在理论平面, 而产品的质量, 寿命以及使用都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有很多不足, 电力公司对此缺少研究工作。

通过对国内市场的调查, 计量终端的安全与可靠性并不能实现完全的保证, 存在部分技术中的难题, 并且在检测方面缺少国家的标准, 没有理论依据同样阻碍的技术的发展。总之, 电力计量终端在国内的研究不容乐观。

在国外, 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 创建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以及深入发展阶段, 并且讲技术渗透到每个研究领域。在技术刚刚兴起时, 国家对此非常的重视, 设立机构, 专项研究, 设定标准, 如IEC605《设备可靠性试验》与IEC706《维修性导则》还有r OCTl2434-83《低压开关电器通用技术条件》, 从而让技术有法可依, 从而创造的空间实现了技术的发展。

2 终端配置

2.1 计量终端校验方式的选择

因为智能电能表具有与传统电能表不同的工作方式, 所以, 传统电能表所用的校验台是不能够适用于智能电能表的校验工作的。所以, 需要针对数字式电能计量终端设计新新型的校验装置。并且要保证装置需要具有以下功能:首先, 校验装置应具备光纤以太网结接口以方便与其他设备相连接;此外, 校验装置还应具有用电量计量的功能;链路层的设置可采用FT3标准格式或者IEC61850-9-2或者IEC61850-9-1;校验装置应该能够接收被校验的电表所发出的脉冲信号, 并且应该能够在信号之间进行比较;最后校验装置应具备保留历史数据的功能, 以便以后的查看和比较。所以, 满足智能电能表的校验仪在进行校验的过程中发出的电流或者电压的信号应满足FT3标准格式或者IEC61850-9-2或者IEC61850-9-1的要求, 之后通过光纤的形式传输给智能电能表, 使电能表进行计算用电量, 之后输出校验的脉冲波给校验仪。校验仪使用自身的标准电能运算模块, 将输入仅被校验数字电能表的标准电流和电压进行标准化的计算得出电能。之后, 将校验仪自身计算得出的电能与被检验的智能电能表输出的电能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电能表的误差。

2.2 计量终端的选择

计量终端的选择应满足使用环境和目标的需求, 以此来保证计量终端能够准确的对电能进行计算。在计量终端的选择过程中, 应保证计量终端能够准确计量电量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从而来确定电量信息的可信度和唯一性。此外, 计量终端的选择应能够接入可靠的网络, 能够将分时段采集的电能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保存, 之后传入已接入的网络。另外, 计量终端为了满足高精度采样值的传输工作和组网的要求, 其设置应满足IEC61850-9-2的要求。所选择的计量终端应具备采样点的自适应功能, 能够自动对每周波80~256点的采样值进行计量。在对采样值进行传输的过程中, 具有在线监测功能, 能够检测到网络传输中断的情况。计量终端应具备完备的计量功能, 其中包括对有功、无功四象限计量功能, 有功、无功正方向计量功能、电能最大需量计量功能、分时计量功能瞬时计量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功能。此外, 计量终端应能够对开盖、编程和清零等操作进行记录;对失流、失压等事件进行记录;对周期大于30天的负荷曲线进行记录等功能。最后, 为了方便对计量终端进行编程或者进行校验等一系列的工作, 计量终端应能进行无源测试脉冲输出和无缘脉冲输出等功能。在对计量终端进行选择时, 应能够保证使用的计量终端能够满足目标需求。

2.3 计量终端的配置

计量终端规定采用DLT645-1997的RS485双路接口, 其中一路接口用来进行计量, 另外一路接口用来进行调度。计量终端应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进行配置。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通用的计量终端设置要求, 如果是500k V的电压等级, 那么计量终端应设置在购、售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 当出现产权分界处的环境不适合安装计量装置时, 应有购、售双发来协议决定安装计量终端的位置。此外, 电网企业之间应安装电能表来满足计量购销电量的要求。最后在电网企业应在各级电压的变压器和线路终端等无功补偿设备的位置设置普通的电能表用来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考核。对于220k V的电压等级, 应将220k V的出线作为考核点, 应在出线位置安装智能电能表。如果是110k V的电压等级, 其计量点与220k V的计量点不同, 所以应采用IEC61850-9-1接口的智能电能表, 并通过串口与远方终端进行连接。对于10k V的电压等级, 将无功设备和变压器作为计量的对象, 所以其重要程度相对于其他等级较低, 所以, 可以采用10k V计量一体化装置实现其计量功能。

3 结束语

随着电力资源日益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 对电能的计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 在实际的电能计量中, 对计量终端的选择和配置也相应的变得也来越重要。本文总结我国目前计量终端的发展对象, 并对计量终端的选择和配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为电力企业电能计量向更准确、更科学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与配置 篇7

关键词: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配置,人居环境

最近几年来, 我国的住房产业不断发展, 住房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环境下, 我国社会高薪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人们对高档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 高档住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然需求。高档住宅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对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标准。

园林绿化建设对高档住宅区的品质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国内的高档住宅区大多只关注整体设计, 而忽视了植物造景方面的研究。本文以苏州的高档住宅区进行分析, 寻求合理的植物配置和选择方式, 为以后的住宅设计提供成功的案例。

1 我国高档住宅区发展情况

1.1 改革开放前的公共住宅

建国初期阶段, 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多以温饱型为主, 以前苏联福利性住宅供应为原则, 引用了单元式住宅理论。当时是以缓解住房压力为主要任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建设多方政府、集体和企业。因此, 当时的建筑本身或是外部环境, 都以粗放式为主, 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样式和设计模式, 人们还没有对住房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改革开放后的商品住宅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 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人们的住宅水平也不断提升。由于我国房改制度的实行, 住房建设也逐渐演变为商业性质, 住宅进入商品化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 可持续发展环境观的不断推行也让人们对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的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与配置现状

高档住宅区是代表城市居住形象的建筑, 它是为了满足富裕的人们占有稀有资源的一种欲望而特设的高质量居住场所。优质的景观资源也是稀缺资源, 这对高档住宅区的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档住宅区地点的选择一般要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外观优美、水平较高的建筑一般修建在经济繁荣地段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要有充足的预算资金。

3 提高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与配置策略

3.1 植物选择

合理使用乡土树种。高档住宅区的园林设计要以实现最佳的景观效果为目的, 合理的利用物资, 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 不能过分追求别出心裁, 避免浪费资源。

由于植物都有地域性的特点, 且不同的植物有其独有的特质。乡土树种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易成活、养护成本低, 还能够大大降低植物造景的成本。不能盲目追求高价位的树种, 要考虑其生存的环境在此住宅区能否正常生存。

适当选择新优植物品种。适当选择一些优质的新树种, 能提高园林景观的品质, 新优品种与乡土树种的结合可以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形成色彩丰富、五花八门的景观。

3.2 植物景观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植物景观和建筑是居住区内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住宅区的植物景观时, 要协调建筑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不能将两者孤立地分开。

感官设计的和谐统一。建筑和植物是住宅区设计必须考虑的部分, 建筑没有生命, 它的构造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而植物是有生命的, 它的形体、色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植物演绎时间能力的变化可以是建筑更有活力, 例如植物开花的时间, 不同类型的植物开花时间也不同, 时间变化的比较快, 加上优质的建筑外形, 可增添整体景观的观赏性。这就要求严格选择植物, 掌握每种植物的确切开花时间和条件。在宏观上, 由于四季的变化, 植物也会整体发生改变, 这样的住宅区就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植物的色彩可以美化建筑。当建筑的色调较深或以暖色调为主时, 应当种植颜色艳丽的植物来形成色彩对比。若建筑色调较亮或以冷色调为主时, 要选择深绿色和覆盖面广的植物, 和建筑形成色彩对比, 尽量避免建筑与植物景观不匹配的情况。

舒适度上设计的和谐统一。在选择和匹配植物时, 要以“以人为本”为设计原则, 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场所特征。比如, 在住宅建筑的南侧要多种植低矮的灌木, 可以搭配适量的落叶乔木, 满足对通风和采光的需要。而在建筑北侧, 没有阳光直射, 可以选择耐阴性强的植物, 保障整体的绿化功效。

3.3 植物设计和配置的合理化

高档住宅区的特征是高绿地率, 但高绿地率并不能代表优质的园林景观。居住区园林景观是和人们最近、联系最紧密的景观, 它与供观赏的园林景观不同,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要紧紧围绕“人居环境”这一主题设计。

高档的居民住宅区一般人口密度比较低, 容积率也相对较低, 在建筑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 要把握好度。一般的居民区开发成本有限, 容积率高, 绿地面积少, 人口比较集中, 树多草少的植物景观比较适合普通居住区。高档住宅的绿地面积比较大, 若乔木的比重过大, 就会造成园林景观具有森林感, 再加上人口密度不大, 更容易显得阴沉, 使人们感觉不舒服, 这样就降低了居住舒适度, 可以合理利用空地当作草坪, 疏密连结, 营造一个更为安逸的生活环境。

每个高档住宅区园林植物在选择和匹配时要根据每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因地制宜, 乡土树种与新优植物相互配合, 引进已被证明能适应本地生长条件、且长势优良的外来植物种类。否则, 没有经过实验而盲目引进植物, 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植物配置时, 以乔、灌、草相互结合, 落叶与常绿树种结合, 形成立体的植物景观。

4 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带动了高档地产的飞速发展。植物景观的建设是高档住宅区必须重视的环节, 它是居住区的标杆和表率。怎样使用足够的资金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植物景观, 充实人们的生活, 这是一个设计者需要讨论和探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毛丽霞.小议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与配置——以浙江地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

[2] 张若冰, 包志毅.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与配置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1)

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篇8

1.1 树种选择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地适树, 城市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 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已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

1.1.1 绿化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树种是区域性宝贵的生物资源, 是“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结果, 与引进树种相比有更大的优势。首先, 乡土树种是生态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第二, 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绝大多数乡土树种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第三, 乡土树种种源丰富, 种苗基地与栽植地距离相对较近, 可以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减少了中间环节, 栽植成本低, 成活率高。

1.1.2 适当选用经过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

乡土树种常常作为许多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 随着城市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的不断发展, 城市绿化树种的单调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使城市绿化的水平与档次始终停滞不前。所以应加大引种力度, 增加寿命长、材质坚硬、病虫害较少的珍贵绿化树种的比例。

1.2 根据绿化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和生态习性选择树种

城市绿化树种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同一树种和不同树种个体、群体之间存在着对光热水气土壤以及地上和地下空间等环境因子的竞争关系的同时, 还存在着共荣共损的关系。因此, 绿化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也是影响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和搭配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1.2.1 选择管理粗放, 对水土肥要求不高, 抗性强的树种。

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 对其生长环境形成一种生态适应性;由于不同植物种类有不同分布地区, 其生态特性各异。因此, 选择树种时要详细了解当地的地形、地势、土壤、水分和光照等条件, 然后选择生态学特性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一般选择抗性强, 适应性好的树种。要根据不同气候条件, 不同功能类型的绿地, 确定乔木、灌木的配置比例, 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

1.2.2 选择无刺、无毒、无臭味、落果少、无飞絮、无飞粉、无绒毛的树种。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 绿化树种的选择首先应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比如杨柳树是传统的绿化树种, 并因其抗逆性强速生等特性而广泛种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春季杨柳树种子成熟后形成的大量飞絮, 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呼吸, 而且还会引起部分人群的过敏反应, 尤其对于精密仪器厂、制药厂等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企业来说, 飞絮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再如刺瑰、黄刺玫、花椒等灌木, 虽然观赏性强, 但它们的刺很容易伤人, 也不适合大面积种植在人们的生活区内。

1.2.3 选择发芽早、绿期长, 落叶期整齐的树种。

绿化树种因其生物学特性不同, 有不同的发芽期, 绿期。北方城市应尽量选择发芽早、绿期长、落叶齐整的树种, 以充分发挥其绿化效能。北方城市四季分明, 一般的树种都是春天发芽, 秋天落叶, 但绿期不一, 有些树种, 如杨柳等一些绿化树种是落叶树种中绿期最长的一种。

1.2.4选择树形端正、冠幅大、分枝点高、遮荫效果好的树种。

高大乔木是城市绿化的主题树种, 城市绿化是一项综合工程, 绿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求绿化树高大, 树叶宽阔, 树荫浓密。选择树种首先要考虑这三项指标, 像杨、樟、桉、泡桐等强势树种符合这些条件, 槐、松、柏、杉等弱势树种不足以当此重任, 不能作为城市绿化树主体。

1.2.5 选择有环保、保健效能的树种。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市环境污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因此, 选择有环保效能的树种成为城市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的重要指标。一些对污染敏感的树种, 在污染环境中会产生明显的生理伤害甚至引起死亡;而环保型树种不仅抗污染能力强, 而且对污染物质具有良好的吸收转移和消耗的能力。故应选择抗有害气体、抗烟、滞尘、有杀菌能力的树种。

2 城市绿化树种配置的原则

2.1 景观美化效应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树种的配置更应该注意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密切结合。绿色植物具有降温增湿、防风固沙、减噪滞尘、吸收有害气体、防火防灾等生态环境效益, 在植物群落配置中, 复层结构的绿地, 其各方面的生态效益均优于乔草、灌草型以及草坪为主的绿地。应以乔木为主, 乔木灌木结合, 针叶阔叶结合, 树种的空隙以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 充分利用立体空间, 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 做到景观效应与生态效益并存。

2.2 特色乔灌木与多样性群落相结合

城市绿化群落应是不同形态、叶色、花色、花期的植物共存。多样性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 可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应在城市中不同地段, 利用不同自然条件, 配置成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类型。防护林可以配置成高密度乔灌草复层结构的立体景观群落;游憩型绿地应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 以冠茂荫浓的高大乔木为主体, 充分发挥其遮荫、降温增湿、滞尘减噪的功能, 再配以各种开花灌木分隔空间, 形成大小尺度不同的休闲空间。观赏型绿地应充分考虑视觉上的需要, 创造豁然开朗的局面, 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

2.3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在树种选择时, 既要考虑其近期景观, 也要考虑中长期群落景观。 (1) 要充分利用苗圃的大苗, 尤其慢生树种的大苗, 加快代表群落外貌的上层空间的建设, 使绿地早日成型。 (2) 要发挥灌木、草花、地被植物、草坪成型快、见效快的特点, 在前3年以草坪、地被植物、草花为主景, 3年后以灌木为主要观赏点, 5年后才真正形成以高大乔木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层结构景观群落。 (3) 要种植适量的速生乔木, 并且一定年限后要及时择伐, 以免妨碍具有长远效益的珍贵绿化树种的生长。

2.4 根据树种形态特性合理调节种植密度进行配置

在树种配置过程中, 合理考虑不同树种之间的密度进行搭配非常重要。要考虑所选树种成年树冠的大小, 还要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植株大小, 根据需要及时移植、补植、疏伐、修剪。绿化中, 多种植物组成复层结构群落, 如果密度不当将会使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如落叶乔木因生长较快, 挺拔高大, 常引起下层小乔木和灌木出现偏冠、畸形、树干扭曲、枯死等现象;在常绿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中, 因灌木冠型发育较快, 侵占常绿乔木发展空间, 须通过人工抚育来实现密度的合理化。

2.5 速生乡土树种与外来珍贵绿化树种相结合

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多选择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 但如果仅仅使用乡土树种, 就会使城市绿化显得呆板, 无新意, 还要加大引种力度, 增加寿命长、材质坚硬、病虫害较少的珍贵绿化树种的比例。绿化树种的选择要与季相景观相结合, 还要充分考虑植物群落花色、叶色等外部形态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使得树木配置得宜, 四季有景。

摘要:绿化树种的选择与应用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实现各类园林规划设计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而且也是形成城市独特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避免误区, 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效果。

高档住宅区植物选择与配置探析 篇9

1 我国高档的住宅区现在发展的状况

1.1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候人们居住的大多是公共式的住宅

在建国初期的时候百废待兴, 当时我国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属于温饱型, 所以在住宅上参照的是前苏联福利性住宅的供应原则, 并且引进了住宅理论与单元式住宅。但是其住宅主要是用来缓解当时的住宅紧张问题的, 住宅的建设方大多数是政府、企业或者是集体, 是不以盈利来作为目的的, 不管是建筑的本身还是建筑的外部的环境, 都非常粗放, 是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 当时没有“高档住宅”这种观念, 再就是市场对此也并没有需求。

1.2 改革开放之后的商品住宅

从20世纪的80年代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 国民经济水平一直在增长, 城市化建设也在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住宅水平的建设要求在逐步的提高。随着我们国家房改制度的实施, 住宅的建设也从之前的政府行为演变成了现在以地产商开发为主的商业性行为, 住宅已经进入到了商品化的时期。现在社会化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们对于住房消费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普及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普通的住宅区现在已经不能够完全地满足于现代人们的需求。

2 现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档的住宅区中的景观

高档的住宅区能够体现现在城市居民居住的形象, 高档住宅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中富裕人群占有较多资源的欲望而制定出的高品质的住宅。我们知道优质的景观资源也是比较稀有的资源, 对于高档的住宅区品质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高档的住宅区中一般都会拥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其中包括优质的景观资源, 并且其对高档住宅区的品质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现在存在的相关问题

高档住宅区中对植物的选择配置不合理, 高档住宅区的开发者, 只是盲目的去追求非常高价的植物品种, 但是品种单一并且创新性不强, 并没有对植物合理的进行利用。建筑与景观之间显得相对的孤立:建筑与景观的设计已经被完全的分开, 并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依旧不够。重视绿化率但是轻视设计:在住宅区中只是单纯的追求高绿地率, 认为绿地率高就是非常优质的景观资源, 能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作用。不合理的设计一般情况都是对活动以及休闲场所的考虑比较缺乏, 也是现代设计者对优质居住环境的一种误解。

3 解决的对策

对于立志要建成文明城市的安徽淮北地区而言, 植树造林, 绿化的意义更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一些较为高档的住宅小区, 更应当注意绿化。据调查显示, 当前安徽淮北地区已经非常关注高档住宅区的绿化建设, 比如, 名为九点阳光的小区, 其绿化率高达50%。位于淮北市濉溪县闸河路与龙脊山路交汇处, 可尽情享受野外风光。再如, 淮北市相山区人民中路交泉山的路高尔夫家园, 绿化率约41%, 也是一个具有异域城邦风情、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端低密度居住群落。同时, 高尔夫家园的景观布局又取决于高尔夫球场的自身特点:绿茵、水域、果岭、森林……每一处景观小品都在高尔夫的原生态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空间转移符号。以上两例, 如下图所示:

3.1 对植物进行选择

高档的住宅区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应该是以达到最优质的景观为目的, 所以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 只有选择出合适的植物品种才会使得景观更加迷人, 不能过于追求标新立异, 不能浪费资源。

不一样的地理条件, 气候之下植物的分布也是不同的, 是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的, 并且植物的景观也是非常的具有特色的。植物能代表着一个地域特点, 或者是一个地区的明信片, 能够体现出一各地区的特色以及乡土风貌。乡土的树种不但资源上十分的充分, 并且价格低廉, 成活率也相对较高, 对其进行养护的成本比较低, 这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植物造景在经济方面的成本。如果在高档的住宅区中为了体现出园区的“高档”而不选用当地生长的树种, 选用比较稀缺的, 需要高成本、高养护的树种, 盲目的认为这些就是高品位的植物树种, 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不但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而且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安徽淮北为例, 利用香樟、广玉兰、改良法国梧桐、栾树、重阳木、无患子、三角枫、红叶李、雪松、龙柏以及蜀桧和榆树等作为住宅绿化植物, 一般直径10cm以下价格都不贵, 性价比都较高, 在当地的高档住宅区是可以呈现非常好的景观效果的。

3.2 适当的选择新的优质植物品种

在合理的对优质的乡土树种进行选择的前提下, 要适当的选择出优质的合适的新优的树种。这样的做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园林景观的高品质, 也能非常好的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 有利于形成色彩上丰富且多样化的园林景观。比如, 雪松、龙柏等 (分别如下图) , 都是一些在耐寒性、耐热性和观赏性方面非常好的品种, 也是十分适合在安徽淮北地区的住宅区中栽植和使用。

4 植物景观和建筑物之间要实现和谐统一

4.1 在感官设计上的和谐与统一

建筑是没有生命的, 所以其在形体还有色彩方面不会发生太多变化, 但是植物就不是这样了,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 其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建筑物与植物之间, 植物是具有柔软性的, 其具有线条上的变化, 并且植物的柔软性能把建筑物的生硬线条进行一定的改变。对于安徽淮北地区而言, 如果在建筑物的立面上去种植上爬山虎、凌霄以及紫藤等具有攀爬特征的植物, 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垂直的绿化效果, 也就会使得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

建筑物也会随着植物在时间以及生命体上的变化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例如在花开的时间段, 不同的植物在花开时间以及花开的速度上是不一样的, 有的花期比较长, 有的花期短。所以与建筑物进行配合之后, 就会出现优质的建筑外观, 并且还可以增强整体景观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相关植物的景观设计才能实现的, 在对植物的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 一定要精确、准确的了解植物确切的花开时间以及花开的条件。大尺度上, 植物与一年中的四个季节都能够为建筑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会使得整体的建筑构图更加的具有灵动性和活力。

建筑中的植物色彩也可以对建筑产生非常好的美化作用。当建筑整体上的色调比较的深, 或者是在整体上是呈现暖色调的时候, 就可以选择植物中颜色上比较鲜艳的植物、花木进行种植, 这样就能非常自然的打破沉闷的基调。若建筑物的外墙是以亮色调或者是以冷色调为主的话, 那就应该选择在颜色为深绿色并且体量上比较大的植物, 这样不但可以和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可以暖化整体的环境, 也就很好的避免了建筑物给人带来的太过于“飘”的感觉了。

4.2 在舒适度上设计的和谐统一

在对植物的种植安排上一定要充分的考虑“以人为本”设计的原则, 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的考虑场所特点。例如:安徽淮北地区住宅的南向进行植物种植的时候, 要以低矮的灌木为主, 选择体量上合适的落叶乔木来进行搭配和种植, 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通风以及采光的需求。在建筑的北面要选择耐阴性比较强的植物进行种植, 因为在建筑的北面终年没有阳光能够直射到, 合理的布置能够使得整体的绿化效果比较的明显。

4.3 植物的设计与配置进行合理化

高绿地率是现在高档小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但是绿地率高并不就是优质的园林景观。在居住区的林园景观和其他的园林景观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是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 也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园林景观。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紧扣住“人居环境”的主旨进行设计。

在高档的住宅区中容积率都比较低, 人口的密度也比较的低, 所以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在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掌握好详细的信息之后再进行景观设计的安排, 这样可以更合理的进行景观的优化。像在普通的住宅区域中, 因为其在开发的成本上有限, 所以容积的面积相对小, 绿地的面积也小, 居住区中的人口相对来讲比较的集中, 在类似这样的情况的住宅区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做到“树多草少”。在高档的住宅区中, 相对来讲绿地的面积较大, 如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乔木的比例过于大, 就容易让人产生森林感的园林景观, 再加上人口在密度上比较的低, 会使人产生阴森的感觉, 时间上了人们就会觉的不适, 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 但是如果适当的对空地草坪进行利用的话, 疏密进行结合, 就能够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5 结语

最近几年以来, 我们国家的住房产业发展的十分迅速, 住房类型上变化也比较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上的完善, 我国社会中高收入阶层的队伍不断地扩大, 对于高档住宅的需求也增多了, 所以安徽淮北地区高档住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档住宅中, 植物景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居住区中植物景观的一种标杆, 一种表率。怎样用比较充足的时间去创造出更加优质的能陶冶情操的园林景观, 进一步的丰富现代人们的居住环境, 也是非常值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者进行深入思考以及研究的问题。

摘要: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住宅质量了, 在现在高档住宅区越来越多背景下, 也就突出了未来高档住宅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趋势。抓住高档住宅, 关注人、建筑与自热之间的和谐, 并且对于园林的绿化需求更高的这一特征, 进一步的强调了, 在高档住宅园区中园林景观品质决定小区质量的现状。笔者以安徽淮北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对住宅区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档住宅区,植物景观,植物配备,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孟兆祯.人居环境中的园林[J].住宅科技, 2010 (7)

选择与配置 篇10

摘 要:本试验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栽培模式下,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和密度,采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株高等数据,利用D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栽培模式下,玉米播种密度为61 500株·hm-2,大豆的适宜品种和密度分别为冀豆12(30万株·hm-2)和沧豆6号(37.5万株·hm-2)。

关键词:DTOPSIS法;玉米—大豆间作;品种;密度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9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源于陈琩[1]提出的TOPSIS法,姚兴涛[2]将其改进后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称为DTOPSIS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常应用于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如马铃薯、水稻、棉花、柠条等[3-6],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孟艳静等[7]在评价唐山北部地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的评价中,引进该方法,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玉米是沧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间作大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米间作大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弥补单作的不足[8-11]。玉米间作不同的大豆品种以及不同的大豆播种密度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的栽培模式[10-14],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密度,对不同的处理采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利用该法更科学地评价各个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合沧州地区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及适宜密度,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沙质潮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13和科丰6号。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大豆不同品种,副区为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大豆密度水平设4个,分别为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小区面积32 m2,东西长8 m,南北宽4 m,南北播种,每个小区播种4条带,带宽194 cm。试验设4次重复。不同的处理编号代表不同的播种品种和密度。

在玉米灌浆期测定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玉米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该时期大豆新生叶的光合速率;在收获期测定株高,同时进行考种分析。

1.2 评价方法

(1) 为正向指标(2)为逆向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将20个处理的田间调查值列于表2,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即评价矩阵A。

2.2 无量纲化处理

2.3 建立决策矩阵R

2.4 根据R矩阵得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2.5 计算相对接近度Ci

3 结 论

D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近年来在新品种综合评价上应用广泛。但应用在不同试验处理的比较中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中各个项目调查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珽. 决策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 姚兴涛.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1990.

[3] 郭天顺,杨志奇,何二良,等.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9(2):22-24.

[4]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 DTOPSIS 法在水稻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41.

[5] 赵光磊,万群芳,陈耀锋,等.对环塔里木盆地杏棉复合系统下棉花品种的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6) : 110-113.

[6] 王美珍,季蒙,张文军,等. DTOPSIS 法在柠条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4):19-22.

[7] 孟艳静,袁素琴,杨凤瑞,等. 基于 DTOPSIS 法评价唐山北部山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J].农业工程,2012,2(12):22-25.

[8] 唐劲弛, Ismael A M, 佘丽娜,等.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 1 196-1 200.

[9]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8(5): 965-973.

[10]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1):173-175.

[11] 任秀荣,张自亮,许海涛.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4):51.

[12] 孔德平,黄素芳,闫旭东,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2.

[13] 杏志刚,李清,段洪晓,等.免耕玉米茬播种大豆栽培模式的优势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40.

[14] 李延超,马士杰,李晓红.大豆间作玉米免耕加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3.

[15] 刘艳昆,闫旭东,徐玉鹏,等.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3):23-26.

摘 要:本试验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栽培模式下,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和密度,采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株高等数据,利用D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栽培模式下,玉米播种密度为61 500株·hm-2,大豆的适宜品种和密度分别为冀豆12(30万株·hm-2)和沧豆6号(37.5万株·hm-2)。

关键词:DTOPSIS法;玉米—大豆间作;品种;密度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9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源于陈琩[1]提出的TOPSIS法,姚兴涛[2]将其改进后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称为DTOPSIS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常应用于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如马铃薯、水稻、棉花、柠条等[3-6],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孟艳静等[7]在评价唐山北部地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的评价中,引进该方法,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玉米是沧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间作大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米间作大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弥补单作的不足[8-11]。玉米间作不同的大豆品种以及不同的大豆播种密度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的栽培模式[10-14],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密度,对不同的处理采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利用该法更科学地评价各个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合沧州地区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及适宜密度,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沙质潮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13和科丰6号。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大豆不同品种,副区为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大豆密度水平设4个,分别为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小区面积32 m2,东西长8 m,南北宽4 m,南北播种,每个小区播种4条带,带宽194 cm。试验设4次重复。不同的处理编号代表不同的播种品种和密度。

在玉米灌浆期测定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玉米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该时期大豆新生叶的光合速率;在收获期测定株高,同时进行考种分析。

1.2 评价方法

(1) 为正向指标(2)为逆向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将20个处理的田间调查值列于表2,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即评价矩阵A。

2.2 无量纲化处理

2.3 建立决策矩阵R

2.4 根据R矩阵得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2.5 计算相对接近度Ci

3 结 论

D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近年来在新品种综合评价上应用广泛。但应用在不同试验处理的比较中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中各个项目调查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珽. 决策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 姚兴涛.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1990.

[3] 郭天顺,杨志奇,何二良,等.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9(2):22-24.

[4]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 DTOPSIS 法在水稻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41.

[5] 赵光磊,万群芳,陈耀锋,等.对环塔里木盆地杏棉复合系统下棉花品种的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6) : 110-113.

[6] 王美珍,季蒙,张文军,等. DTOPSIS 法在柠条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4):19-22.

[7] 孟艳静,袁素琴,杨凤瑞,等. 基于 DTOPSIS 法评价唐山北部山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J].农业工程,2012,2(12):22-25.

[8] 唐劲弛, Ismael A M, 佘丽娜,等.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 1 196-1 200.

[9]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8(5): 965-973.

[10]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1):173-175.

[11] 任秀荣,张自亮,许海涛.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4):51.

[12] 孔德平,黄素芳,闫旭东,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2.

[13] 杏志刚,李清,段洪晓,等.免耕玉米茬播种大豆栽培模式的优势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40.

[14] 李延超,马士杰,李晓红.大豆间作玉米免耕加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3.

[15] 刘艳昆,闫旭东,徐玉鹏,等.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3):23-26.

摘 要:本试验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栽培模式下,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和密度,采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株高等数据,利用D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栽培模式下,玉米播种密度为61 500株·hm-2,大豆的适宜品种和密度分别为冀豆12(30万株·hm-2)和沧豆6号(37.5万株·hm-2)。

关键词:DTOPSIS法;玉米—大豆间作;品种;密度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9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源于陈琩[1]提出的TOPSIS法,姚兴涛[2]将其改进后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称为DTOPSIS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常应用于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价,如马铃薯、水稻、棉花、柠条等[3-6],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孟艳静等[7]在评价唐山北部地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的评价中,引进该方法,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玉米是沧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间作大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米间作大豆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 有效地发挥光、肥、水、气、热等有限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弥补单作的不足[8-11]。玉米间作不同的大豆品种以及不同的大豆播种密度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之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的栽培模式[10-14],播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及密度,对不同的处理采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利用该法更科学地评价各个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合沧州地区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及适宜密度,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为沙质潮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13和科丰6号。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大豆不同品种,副区为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大豆密度水平设4个,分别为15万株·hm-2,22.5万株·hm-2,30万株·hm-2,37.5万株·hm-2。小区面积32 m2,东西长8 m,南北宽4 m,南北播种,每个小区播种4条带,带宽194 cm。试验设4次重复。不同的处理编号代表不同的播种品种和密度。

在玉米灌浆期测定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玉米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该时期大豆新生叶的光合速率;在收获期测定株高,同时进行考种分析。

1.2 评价方法

(1) 为正向指标(2)为逆向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将20个处理的田间调查值列于表2,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即评价矩阵A。

2.2 无量纲化处理

2.3 建立决策矩阵R

2.4 根据R矩阵得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2.5 计算相对接近度Ci

3 结 论

D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近年来在新品种综合评价上应用广泛。但应用在不同试验处理的比较中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中各个项目调查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珽. 决策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 姚兴涛.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1990.

[3] 郭天顺,杨志奇,何二良,等.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马铃薯新品系[J].甘肃农业科技,2009(2):22-24.

[4]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 DTOPSIS 法在水稻区试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41.

[5] 赵光磊,万群芳,陈耀锋,等.对环塔里木盆地杏棉复合系统下棉花品种的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2011, 20(6) : 110-113.

[6] 王美珍,季蒙,张文军,等. DTOPSIS 法在柠条品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4):19-22.

[7] 孟艳静,袁素琴,杨凤瑞,等. 基于 DTOPSIS 法评价唐山北部山区板栗栽培气象条件[J].农业工程,2012,2(12):22-25.

[8] 唐劲弛, Ismael A M, 佘丽娜,等.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6): 1 196-1 200.

[9]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8(5): 965-973.

[10]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1):173-175.

[11] 任秀荣,张自亮,许海涛.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4):51.

[12] 孔德平,黄素芳,闫旭东,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1-2.

[13] 杏志刚,李清,段洪晓,等.免耕玉米茬播种大豆栽培模式的优势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40.

[14] 李延超,马士杰,李晓红.大豆间作玉米免耕加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3.

选择与配置 篇11

关键词:森林城镇,树种选择,配置

营造“山水交融森林围城”具有白水洋特色的森林城镇景观风貌,实施“生态秀美、工贸繁荣的现代化山水城市”建设,是白水洋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正确选择和配置树种。该文根据白水洋镇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树种生物学特性,分析了适用于当地森林城镇建设的树种,并提出了合理的配置方式。

1 树种资源利用现状

白水洋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红壤土、黄壤土岩性土和水稻土为主。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带性植被为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为主构成的常绿阔叶林,在林相郁闭地区常生长有耐阴的蕨类植物和藤本植物,人工植被以马尾松、杉树、柏树、枫香、毛竹、杂竹、乌柏、杨梅、柑桔、梨、桃、板栗、柿是、桑等为主的经济果木。

目前,白水洋镇主要以香樟、水杉、法国梧桐、桂花、杜英、塔柏等为道路绿化树种。以杜鹃、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等低矮灌木或草花作为分车绿化树种,行道树常绿、落叶搭配合理,但树种单一,不同道路绿化景观不平行,植物区分不明显;学校、厂区绿化水平较好,公园、小区、村庄等绿化缺乏多样性;乡土树种应用较少,地方特色欠缺[1]。

2 树种选择与配置原则

2.1 树种选择原则

2.1.1 适地适树原则。

白水洋镇自然植被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此在树种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符合白水洋植被的自然规律。

2.1.2 以乡土树种为主要原则。

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以满足不同空间和立地条件下森林城镇建设的要求,实现地带性景观性、结构稳定、功能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城镇体系。

2.1.3 乔、灌、藤、草相结合原则。

以乔木为主,本地植被为特征,乔、灌、草、藤复层结构,严格控制草坪面积。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体现园林绿化的特点和优点。

2.1.4 注重特色原则。

树种选择应与城镇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相结合,保护和挖掘历史人文资源,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景观,使白水洋人文历史底蕴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构筑具有鲜明特点的城镇绿化体系。

2.2 树种配置原则

2.2.1 景观优化原则。

按照绿化、美化、采化、洁化的要求构建森林群落,体现地域特色和城镇风格,力求形成丰富多样的森林城镇景观。

2.2.2 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原则。

道路、水系、农田和城镇绿化,要将苗木生产、林果生产和生态休闲观光结合起来,以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1]。

2.2.3 生态网络原则。

按照绿化用地的性质,以及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和功能要求,统一规划森林模式,形成连接局部、覆盖整体的生态网络体系[1],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城乡生态安全。

3 森林城镇建设树种选择和配置

3.1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广大居民平时接触最频繁的休闲场所,其绿化风格可体现城镇的生态风貌,是城镇森林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病虫害少、能满足公园绿地功能需要的树种[1]。乔木类可选桂花、杜英、银杏、香樟、无患子、枫香、马褂木、罗汉松、金钱松、雪松、白玉兰、香椿、苦槠、广玉兰、黄山栾树、合欢、棕榈、金丝垂柳、浙江樟、浙江楠、红叶石楠、乌柏等。灌木类可选红花檵木、紫薇、夹竹桃含笑、海桐、红枫、杜鹃、梅花、碧桃、南天竺、山茶、八仙花石榴、蜡梅、蚊母树、红叶李、金丝桃、八角金盘、日本矮海棠、月季、珊瑚树、厚皮香、羽元枫、木芙蓉等。藤本植物可选扶苦藤、爬山虎、紫藤、络石、常青油麻藤、藤本月季、薜荔木香等。地被植物可选紫金牛、吉祥草、书带草、石蒜类、中华常春藤、石菖蒲、葱兰、菲白竹、倭竹、大花萱草等。

在营建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时,要充分考虑以乔木为主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当地植被为特征,乔灌草藤复层结构的群落特征,严格控制草坪面积,注重兼顾旅游性,景观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整体景观及特征文化相结合,反映特定的人文特征、时代特征、环境特征,植物资源构成充满特色与生机的现代城镇面貌[2,3]。

3.2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是城镇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通过林带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吸收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环境污染,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树种以乔木为主,多树种的群体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防护方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根系深、萌芽力强、抗倒伏的乡土树种,可造树种有枫杨、水杉落羽杉、柳杉、苦棣、香樟、紫叶李、刺櫆、白蜡、黑杨、夹竹桃、广玉兰、紫穗櫆、油茶、湿地松、马尾松、杜仲、三角枫、女贞、桤木、加杨、乌桕等[4]。

3.3 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要体现以绿为主的原则,促使绿地的充分利用和生态效益的发挥。选择适应性、降尘、降噪音功能强及无毒、无污染、无刺激性气味、无伤害性、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多考虑冠大荫浓的乔木,灌木多选开花的品种。提倡进行立体绿化,形成乔、灌、藤、草复层结构,提升绿地面积和质量。树种有罗汉松、红枫、枫香、红豆杉、海棠类、鸡爪槭、金钱松、池杉、龙柏、银杏、苦丁茶、月桂、白玉兰、白兰花桂花、紫叶李、二乔玉兰、女贞、茶花、含笑、合欢、珊瑚树等。

3.4 森林村庄建设树种选择和配置

森林村庄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要求,力求科学合理,务求实效,提高绿化档次,形成绿化、美化、洁化和森林化的农村绿化景观,同时要着重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对公园、房前屋后、庭院、村道与乡道、河流、池塘、湿地、水系的绿化,力求达到“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森林村庄布局体系。尽量考虑乡土树种,宜采用观花、观叶、观果植物有机结合,同时兼顾保健植物、香源植物、蜜源植物等。可选树种有桂花、广玉兰、樟树、落羽杉红叶石楠、无患子、杨梅、枣树、石榴、银杏、白玉兰、樱花、乌桕、夹竹桃、浙江楠、杜英、含笑、女贞、冬青、香枫香、红枫梧桐、法国梧桐、马褂木、合欢、栾树、樟树等。

3.5 公路森林廊道建设树种选择和配置

重点建设S322省道公路森林,赤白线城镇主要道路网,选择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采取带状、块状或株间混交等配置方式,群落上层选用高大乔木或喜光树种,下层以耐阴中小乔木和灌木构成。适宜树种有香樟、落羽杉、杨梅、杜英、银杏、无患子、枫香、悬铃木、合欢黄花木、三角枫、刺櫆、紫穗櫆、浙江樟、浙江楠等。这是因为上述树种干形端直,冠大荫浓,固土作用强,抗SO2、氮氧化物、氯化物和重金属污染能力强,防噪声、防风、防雪效果好,寿命长,易管护,有利于交通安全[1]。

3.6 河流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树种选择和配置

河流的生态廊道建设,按照河流的地貌特征按照大尺度复层式的生态景观林带和生态防护隔离林带的标准进行。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特有的滨水风光带。双港溪大岙溪、路岙溪等局部地段可结合村庄绿化、苗圃果园和农田林网进行,接近主要居民点区域,以景造景观生态林为主。永安溪、渭溪等山区地段结合集水面、林相改造、水土保持措施等建设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五家溪、划溪、界岭溪等地段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重点营造景观林,发展为滨水风景林地。植物配置采用复层群落配置,充分发挥林带的生态隔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树种选择耐水湿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土壤流失、巩固堤岸等功能,以及疏导洪水、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作用的植物。树种选择垂柳、枫杨、落羽杉、中山杉、水松、水杉、湿地松、柏、无患子江南桤木、女贞、柳树、榔榆、木荷、枫香、含笑、乐昌含笑、杨树、珊瑚树、重阴木、臭椿等。

3.7 农田林网建设树种选择和配置

农田林网建设,坚持因害设防,经济效益和防护效能并重,营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可选择水杉、落羽杉、湿地松、池杉、柳杉、红叶石楠、无患子、黄连木、深山含笑、夹竹桃等根深干直、冠密、不易风折、速生、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的树种[1]。

参考文献

[1]孙建敏.“森林临海”建设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11(4):57-61.

[2]胡祥林,李安康,徐卫城,等.东阳市平原绿化现状及发展规划[J].绿色科技,2012(7):11-13.

[3]杨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慈溪市坎墩街道绿地系统规划[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上一篇:调脂效果下一篇: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