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保护

2024-05-18

选择与保护(精选12篇)

选择与保护 篇1

1 概述

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 线路保护主要有纵联差动保护和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 为线路保护信息所提供的通信通道主要有三种形式:电力线载波、光纤直传和SDH网络传输。电力线载波因其技术的局限性, 已逐渐被淘汰, 故本文不再累述, 利用光纤直传和SDH网络传输是当前最主要的运用形式。

2 通道衰耗对线路保护信息传输的影响

在SDH传输网中, 由于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间的距离很近, 基本上不存在信号衰减的问题, 通道衰耗主要是影响光缆直传模式。

图1为线路保护光纤直传的接线图, 通道衰耗指的是从A站保护装置发光口至B站保护装置接收口光信号的衰耗 (或B发至A收) 。整个通道的衰耗除了线路光缆的衰耗, 还包括了在站内转接的衰耗, 实际经验表明, 在站内转接的衰耗还是挺大的, 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

假设光缆线路长40 km, 平均衰耗0.34 DB/km (波长1 310 nm) , 两端站内转接衰耗均为2 DB, 保护装置的发光功率为0 DBm, 收光范围为-5~-15 DBm, 那么通道重衰耗=0.34×40+2×2=17.6 DB, 收光光功率为-17.6 DBm, 在保护装置收光的接收范围之外, 这样的设备不能用于这条线路。需强调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光纤放大器, 因为光纤放大器会引起保护装置的误判。

同理, 若线路很短, 发光功率很高, 接受端可能收光功率过高, 超出接收范围, 这时只需要串接合适的衰耗器即可。

由于采用光纤直传方式不存在时延、带宽等问题, 只要接收光功率在许可范围内, 两种线路保护方式都可使用。

3 通道时延对线路保护的影响

时延是指数字信号传输的群时延, 即数字信号以群速通过一个数字连接所经过的时间。引起时延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传输媒质引起, 此种时延与传输距离成正比, 传输距离越长时延就越大, 但在电、光信号传输中, 这种时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由传输链路的节点设备引起, 信号的处理, 如采样、量化、封装再到分插、复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链路节点越多, 信号处理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多, 这是时延的最主要原因。

(1) 通道时延对线路纵差保护的影响

在电力系统中, 线路纵差保护普遍采用基于数据通道的的同步方法。其原理是首先测定通道时延, 然后根据所测的通道时延以及两侧装置采样时刻的误差, 调整从机的采样脉冲, 从而实现采样同步[1]。

1) 纵差线路保护通道时延的测定

如图2所示, 纵差保护的通道时延测定公式为:

要使式 (1) 成立, 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那就是通道收、发双向时延相等。

2) 装置采样时刻测定误差的测定

如图3所示, 主机和从机根据采样时刻, 可以测算得出两侧装置采样时刻的误差ΔTs。如图2所示, 此时主机采样时刻滞后于从机采样时刻ΔTs, 因此从机在下一个采样间隔TSS>TSM进行调整, 使得ΔTs→0。当ΔTs<ξ时 (ξ为可接受值) , 可以认为, 两侧的继电保护装置就实现了采样同步。

若此时双向通道时延不一致, 从机发送给主机方向的通道时延为设Td1, 主机发送给从机方向的通道时延设为Td2, 根据式 (1) 可以得出测定的通道时延, 记为:

那么, 两个方向实际通道时延和测定的通道时延的误差为:

因此, 无论是在线路正常运行, 还是发生区外故障时, 由于两侧通道时延不一致, 而等效得到线路的差动电流, 可记录为:

其中, IL是线路的穿越电流。设k为制动系数, 则装置制动电流记为Izd=k·2IL。若两侧保护装置运行中达到

线路纵差保护就可能引起装置误动。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 即线路纵差保护要求收发通道的时延一致, 这就是纵差保护通道的时延基本要求。

(2) 通道时延对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影响

纵联距离保护, 是指根据反应保护安装处到故障点之间的距离的远近确定动作时限的一种保护装置。但采用纵联距离保护方式, 通信通道的传输质量很关键, 通道质量主要由错误帧、丢失帧和通道编号三的指标决定[1]:

错误帧, 每帧数据进行CRC校验, 当错误帧大于设定值时, 报通道失效;

丢失帧, 通信速率恒定, 每秒钟收帧数恒定, 当丢失帧数大于设定值, 报通道中断;

通道编号, 通道增加编号校验, 如果通道连接错误, 报通道编号不匹配。

若出现以上三种情况, 纵联保护收信状态立即置为无收信状态, 在分相允许式逻辑下可以实现对纵联保护的闭锁。纵联距离保护信息数据的传输速率一般采用复用2 Mb/s, 保护通道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整个通道时延通常不大于5 ms (经过多条通道实测) , 满足线路两侧保护间的电流数据和开关量同步交换要求。

对于线路距离 (方向) 保护而言, 其继电保护信息传送的是开关量, 不需要考虑两侧保护装置的采样同步问题, 即使存在通道时延, 也不需要启动较长的同步过程。因此, 通道时延对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没有影响。

4 SDH自愈环保护倒换引起的时延不一致问题

茂名电网SDH传输网采用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的自愈环技术, 为“双发选收”的结构。如图4 (a) 所示, 假设主用路由为S1, 保护路由为P1。在通道正常情况下, 收端只接收主用方向, 即S1上的信号。如图4 (b) 所示, 当S1中某一节点发生故障时 (如光纤线路中断、设备故障等) , 收端将启动通道自动倒换 (APS) , 只接收保护路由P1上的信号, 从而使业务保持正常通信, 用户甚至不能检测出通道发生故障[2]。这就是SDH传输网采用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的自愈倒换, 但这一看似简单的倒换过程, 却因为信号经过的链路与原来的不一致, 而产生了传输时延的差异。故障排除后, 收端的倒换开关将自动切换回主用路由S1。对于通道倒换环, 业务的保护是以通道为基础的, 倒换的发生与主备用通道路由的信号质量优劣有关, 通常利用简单的通道AIS (Alarm Indication Signal) 信号来决定是否倒换。

对于上述的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 在正常情况下, 通道双向收发路由能基本保持一致, 或者时延差足够小可以忽略。但是, 在单纤故障等情况下, 会发生单侧倒换的情况, 造成两侧装置的通道收发路由不一致, 传输距离、传输链路节点都可能不一致, 这必定产生双向路由时延的差异。这种通道收发时延差, 不符合线路纵差保护对通道双向时延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因此, 与线路纵联距离保护不同, 在使用2M复用通道作为线路纵差保护通道时, 电路配置不可采用自愈环保护, 以避免保护切换时出现通道双向时延不一致的现象而影响线路保护动作。

5 结论

综上所述,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光纤直传模式可用于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和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信息传输, 但应注意保护装置通信性能与通道衰耗。

(2)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 其通道不能采用SDH的自愈环功能, 即不能配置SNCP (子网连接保护) , 否则将可能引起保护装置的误动;对于每套线路纵差保护, 可采用独立的双通道方式以提高可靠性。

(3) 用于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及其他辅助保护通道, 可以采用SDH的自愈环功能以保证业务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杨晓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2]韦乐平.光同步数字传送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5.

选择与保护 篇2

很多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因此,必须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不足。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系统保护按需选择 篇3

1 Vista下“系统还原”时间的修改

2 “雨过天晴”的高级设置方法

3 Vista下一键恢复软件的使用

本文涉及的软件

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专业版

文件大小:16659KB

软件版本:1.0.070627

软件性质:共享软件

适用平台:Windows 9x/2000/XP

软件限制:使用时间限制

下载地址:http://www.newhua.com/soft/42817.htm

推荐理由: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是一种强大的多点还原系统保护和恢复软件,它可以迅速清除电脑中存在的故障,将瘫痪的系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此外还可以恢复损坏和丢失的文件,以及保护您的电脑免受病毒的侵害。它比系统还原功能更强大,又不像Ghost那样花费大量时间。

一键还原精灵VISTA版

文件大小:11911KB

软件版本:6.0

软件性质:免费软件

适用平台:Windows Vista

下载地址:http://www.onlinedown.net/soft/58435.htm

推荐理由:备份还原系统快捷稳定,实现一键傻瓜化操作,并可灵活选择热键。不修改硬盘分区表,独立运行于DOS系统下,不占用系统资源,完美支持多个分区备份还原及设置永久还原点。最重要的是它支持Vista。

软件备注:软件捆有第三方插件,如果不喜欢,安装时注意不要勾选。

Just Do It

现要利用“雨过天晴”实现“还原卡”的功能,即每次重新启动后,自动恢复系统。使用“定时任务”可以完成此项操作。

火速链接

除了本文介绍的方法及软件外,PowerShadow等影子系统也是不错的系统保护软件,具体的软件方法可以登录http://www.cfan.com.cn/school/soft/sys/2006-12-20/1166615804d31160_1.shtml。

本文相关小提示

★如果Vista不能启动了,点击“设置→高级设置”菜单项,点击“修复Vista启动”按钮即可。

★安装好“一键还原精灵”后,不要更改硬盘分区的数量,否则分区表会出现错误。

没完没了的病毒,每天骚扰你的恶意软件,Windows早就成了众矢之的,于是各种保护系统的软件随之而起,你对它们了解多少呢?

“系统还原”:微软提供的系统保护伞

“系统还原”的出现,让Windows不再那么脆弱,不过Vista是安全过头了,Vista默认每隔一天就会创建系统还原点,有些频繁,这样会占用较大的硬盘空间,其实你完全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法来延长这个时间:打开注册表,展开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SystemRestore]项,在右侧窗口找到“RPGlobalInterval”,双击后,将“基数”设置为“十进制”,此时“数值数据”的86400就是一天的时间(单位为秒),如果希望改为两天,只要用86400×2就可以了。

图1

“雨过天晴”:快速恢复最方便

“雨过天晴”是一款能够快速在Windows或DOS下恢复系统的软件,它比“系统还原”更保险,比Ghost速度更快,使用更简单。

在安装“雨过天晴”进行到“安装类型”时,不建议你使用“全盘保护”,一般来说,要选择“自定义”,设置保护C盘就可以了,最多再加上安装程序用的D分区就可以了。

安装好软件后,每次电脑启动时都可以用HOME键进入软件恢复界面,很方便。

默认的“雨过天晴”并不太适合我们的使用习惯,因此还需在Windows下进行一些设置,点击“开始”菜单下的“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高级设置”,然后选择窗口左侧点击“创建进度”,再按提示就能创建出第一个进度快照。

在窗口左侧点击“系统设定”,然后在右侧的“程序外观”选项卡下去除“定时创建进度时不弹出信息提示窗口”及“禁止用户取消定时任务”,再切换到“高级设置”选项卡,按照如图1所示方法进行设置,这样既可保证足够的还原点,又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之后,再点击左侧的“定时任务”,添加任务(见图2)。

图2

除了上面的使用方法外,我们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由于我们已经设置了保护C盘,所以不要把数据保存到桌面及“我的文档”中。

②经常“优化”:在窗口左侧选择“保护设置”,然后在右侧点击“优化”的按钮就可以了。这样的目的是减少磁盘空间的占用。

③如果你把“雨过天晴”当作“还原卡”用,还要在软件设置界面左侧点击“恢复系统”,选择要使用的恢复进度后,去除右侧窗格下面的“恢复系统前为当前系统创建一个进度”项的勾选。

“一键还原精灵Vista版”:Vista下的一键恢复

网上有很多适合于Windows XP的一键还原工具,但到了Vista时代,由于启动方式的变化,这些软件全都“睁眼瞎”,再也用不了了。所以我们要寻找适用于Vista的一键还原工具,这其中最简单易用的应该就要算“一键还原精灵Vista版”了

安装完软件,重新启动时,在出现“Press to start YJHY,any other key to boot previous MBR”时,按下F11键,进入“一键还原精灵”主界面,直接点击“备份”按钮就可以备份系统了,下次再入时,这里就会变为“还原系统”按钮了,即便是菜鸟也能轻松上手(见图3)。

图3

图4

另外,在Windows下也可以对软件的引导方式、启动时间进行设置,非常方便(见图4)。

选择与保护 篇4

1 保护层优化选择

1.1 从瓦斯赋存情况分析

根据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2009年至2012年对大湾煤矿西井范围内可采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及突出危险性评价情况鉴定结果, 西井范围内2#、9#、11#煤层均为突出煤层, 其煤层突出危险性参数情况见表1。

从大湾煤矿西井煤层瓦斯突出参数的实测结果来看, 大湾煤矿西井可采煤层均为突出煤层, 但各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程度并不相同, 其中2#煤层突出危险性明显高于其它煤层, 而9#煤层抵抗突出的能力要强于其它煤层, 其理由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大湾煤矿西井主要可采煤层的最高破坏类型为Ⅲ~Ⅳ类, 其中11#煤层为Ⅲ类, 2#、9#煤层为Ⅲ~Ⅳ类;据表1最大瓦斯压力值的比较为:p (2#) >p (9#) >p (11#) , 11#煤层实测瓦斯压力最小;最大瓦斯放散初速度的比较为:Δp (2#) >Δp (9#) >Δp (11#) ;最小坚固性系数的比较为:f (9#) >f (11#) >f (2#) 。

且自矿井2006年开工建设至今统计, 在2#、9#煤层采掘工作面均未发生过突出动力现象, 瓦斯动力现象发生过一次, 在11#煤层掘进过程中。综合上述分析, 从煤层突出危险性程度选择保护层时, 优先选择突出危险程度较小的煤层, 即宜选择9#煤层作为保护层进行开采。

1.2 从煤层赋存情况分析

大湾井田含煤地层为上二迭统宣威组, 系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平均厚度234.32m, 含煤20~29层, 一般23~25层, 厚14.50~22.00m, 平均厚17m, 含煤系数为7.3%。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层, 即2、3、4、5、7、8、9、11、12#煤层, 总厚9.60~13.15m, 平均厚11.99m。根据大湾煤矿西井建井至今开采情况, 可采的9层煤中, 实际可采煤层仅3层, 即全区可采的2#、9#、11#煤层。因此, 应优先选择赋存条件稳定、突出危险性较低的煤层作为保护层, 从煤层赋存情况来看, 2#、9#、1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鉴于11#煤层为全矿井最厚的煤层、且突出危险性大, 因此, 宜选择2#或者9#煤层作为保护层进行开采。

1.3 从瓦斯巷布置层位分析

大湾煤矿西井为煤层群开采矿井, 各煤层层间距较小, 若在2#煤层和11#煤层之间层位布置瓦斯巷, 瓦斯巷将穿煤层或者离煤层较近 (小于5m垂距) , 巷道掘进在揭煤距离内, 巷道掘进危险性较大, 因此瓦斯巷布置只能选择布置于2#煤层上部或11#煤层下部层位。根据该矿区多年开采情况, 并结合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瓦斯赋存研究成果, 瓦斯巷选择布置于11#煤层下部岩层层位。若选用2#煤层作为上保护层先行开采, 底板瓦斯巷与2#煤层平均法向距离约65m, 施工底板抽放钻孔难度较大, 同时2#煤层与9#煤层平均层间距为35m, 11#煤层与9#煤层平均层间距为15m, 因此选择9#煤层作为保护层进行开采。根据大湾煤矿西井勘探钻孔地质柱状图, 将目前开拓区域内的地质钻孔柱状图所反映的可采煤层赋存间距进行了整理, 见表2。

综合上述瓦斯、煤层赋存等分析, 大湾煤矿西井选择9#煤层作为保护层进行开采, 保护上部2#煤层和下部11#煤层。

2 保护效果分析

大湾煤矿西井于2012年1月首采工作面投入生产, 至今已开采保护层工作面X10901工作面, 被保护层工作面X11101-2工作面。

2.1 保护层及被保护层工作面概况

保护层工作面为X10901工作面, 布置于9#煤层, 工作面最大倾斜长度为182m, 最小倾斜长度为181m, 平均为181.5m;工作面最大走向长度为677m, 最小走向长度为607m, 平均为642m, 煤厚最大为3m, 最小为1.4m, 平均2m, 倾角最大为9°, 最小为5°, 平均7°, 工作面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式, 开采方法为综合机械化采煤。被保护层工作面为X11101-2工作面, 布置于11#煤层, 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52m;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40m, 煤厚2.8m, 倾角最大为9°, 最小为7°, 平均8°, 工作面开采方式为走向长壁式, 开采方法为综合机械化采煤。X11101-2工作面全部处于保护范围内, 掘进及回采期间未实施钻孔预抽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

保护层及被保护层工作面平面关系见图1。

2.2 被保护层工作面残余瓦斯含量分析

X11101-2工作面构面完成后, 采用直接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的方法对回采区域进行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测定, 测定装置为DGC型瓦斯含量直接测定装置。在回采区域内布置了12个检验钻孔共计12个检验测试点, 钻孔均匀布置于回采范围内, 经测定X11101-2回采工作面最大残余瓦斯含量为3.67 m3/t, 最大瓦斯压力为0.09Mpa, 最大残余瓦斯含量小于临界值8m3/t, 最大瓦斯压力小于临界值0.74Mpa, 因此X11101-2工作面回采范围内完全消除了突出危险, 保护效果充分, 各测点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见表3。

2.3 被保护层工作面钻屑瓦斯解析指标分析

X11101-2工作面构面巷道掘进期及工作面回采期间, 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利用WTC瓦斯突出参数仪对工作面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连续进行两次突出危险性预测, 完后每推进25m进行一次突出危险性预测, 经预测X11101-2运输巷掘进期间最大钻屑解析指标k1max=0.36 m L/g·m in1/2, X11101-2回风巷掘进期间最大钻屑解析指标k1max=0.31 m L/g·m in1/2, X11101-2切眼掘进期间最大钻屑瓦斯解析指标k1max=0.29m L/g·m in1/2, X11101工作面回采期间最大钻屑解析指标k1max=0.33 m L/g·m in1/2, 各测点k1max均小于0.5 m L/g·min1/2, 因此X11101-2工作面完全消除了突出危险, 保护效果充分, 掘进及回采期间每循环钻屑瓦斯解析指标见图2。

2.4 被保护层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分析

X11101-2工作面构面巷道掘进均采用炮掘方式, 根据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统计, 掘进期间未发生过瓦斯超限现象, 同时X11101-2工作面于2014年2月上旬投入生产, 回采期间未采取采空区埋管抽放瓦斯治理措施, 工作面残余瓦斯全部为风排瓦斯, 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见表4。

3 结论

通过对大湾煤矿西井9#煤层作为保护层的分析及X10901工作面开采后对下部X11101-2工作面保护效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大湾煤矿西井将9#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是合理的, 对邻近可采煤层起到充分保护作用。

2) 大湾煤矿西井处于开采被保护范围内的11#煤层工作面可以不用实施预抽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 但生产期间必须连续进行区域及局部效果检验。

3) 煤层群开采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选择合理的保护层开采后, 被保护层工作面会受到充分消突。

参考文献

[1]王君得, 杨云峰.海石湾井田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分析[J].煤, 2008.

[2]林柏泉等.矿井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篇5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3月至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蒿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蒿草甸、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 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 m之间的栖息地.

作 者:张恩迪 滕丽微 吴咏蓓 ZHANG Endi TENG Liwei WU Yongbei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62 刊 名:兽类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6(1) 分类号:Q958 关键词:獐   栖息地选择   江苏盐城保护区  

选择与保护 篇6

(一)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立法

著作权保护是我国对软件进行法律保护的主要途径。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保护体系。《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受保护的作品的类型,计算机软件亦是其中的一种,同时《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软件的具体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于1991年5月24日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即是与《著作权法》配套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办法的行政法规。我国从而初步建立了软件版权法保护的体系。

随着加入WTO谈判的成功,为适应WTO规则的需要,我国于2001年修订了《著作权法》,新法明确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颁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使国内法律与国际条约接轨,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提高对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水平。在软件版权立法保护之外,我国专利法也给予计算机软件一定的保护。

(二)计算机软件立法评述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并没有发展到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们的计算机软件购买力不高,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力度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因而造成了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立法的这种窘境。总体来看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计算机软件侧重于版权法的保护,忽视了其他保护模式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中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方面是以《著作权法》为主,辅以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條例》,其中对软件版权保护的对象、保护期限。授权条件等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对于软件专利保护只是在《专利审查指南》里的专利申请部分略有提及。而商业秘密的制度中,则没有针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具体规定,由于版权法保护保护模式的固有缺陷,使得我国无法为计算机软件提供完整的保护。

第二,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虽然没有完全排除软件的可专利性,但单独的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一种智力活动规则,不能得到专利法保护。软件申请专利必须满足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且该技术方案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条件。在工艺应用中的绝大部分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软件专利的申请也寥寥无几,造成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构思基本得不到保护,而计算机软件最具价值的部分恰恰就在于软件的技术构思和方案。因此,我国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不够完善的。

第三,在软件保护的问题上,没能注意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平衡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然而在软件的版权法保护上却不能得到体现。如软件最终用户责任的问题,就体现了对软件权利过度保护的倾向。我国现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将软件最终用户纳入了软件侵权人的范围。软件最终用户是指计算机软件除软件权利人和复制者之外的最终使用者,即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中的“软件复制品持有人”,通常为普通的软件消费者。这种规定超出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国民的承受能力。

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选择

(一)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模式

最为大家所知悉,且最具有影响力的软件专门法便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8年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款》和1986年韩国的《计算机程序保护法》。笔者认为,应当制定专门的软件保护法,

(二)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模式选择的再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正以日新月异的形式飞速发展,现有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权利人的要求,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情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分析,采取如下的做法比较合适:

第一、以版权法作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基础性力量。如此一来,计算机软件的“作品性”的特质仍能得以保持,使其能够继续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避免重大变动所带来的司法实践和思维观念转变的难度,并且这样做也和美国的做法保持一定的协调性,美国是世界软件界的巨头,这样做不至于受到其排挤,能够较好地缓解我国软件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压力。

第二、以专门的软件保护法作为计算机保护的中坚力量。这主要是考虑到满足计算机软件兼具“作品性”和“功能性”的双重属性。计算机软件具有“作品性”,与著作权法所明确的“文学作品”的外部属性十分相似,而计算机本身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不但能反映出一套程序规则,更重要的是其能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产生一定的技术效果,所以其工具性特点也相当突出。专门法保护模式的设计要能恰到好处地将软件的作品性和功能性做到兼顾,同时保护其内容和技术,既不会出现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形,也不会出现因为不符合标准而被排除出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

第三、对计算机软件采取综合保护的形式,多种方式并行,以适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与以往知识产权客体有许多不同,因此法律对于新兴技术的保护也没必要那么泾渭分明,常常会出现一个客体由多部法律共同保护的情况,这不仅能够体现法律各分支之间的交叉关系,还能给于软件更加全面的保护,不再是专利法或者版权法,甚至是合同法单独保护,孤立地调整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采取综合保护的模式,应当有主有次,具体软件具体对待,针对计算机软件制定技术标准,做到以专门软件保护法为主,其他保护方式为辅的调整方式。

我国采取这样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可行,是符合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符合国情的。由于计算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将会涌现更多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种保护模式能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合理法律保护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现今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彻底分析之后的合理化改良,能够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或是立法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驾护航,并在整个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山信弘.软件的法律保护[M].郭建新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选择与保护 篇7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发展进程, 我们强调的是“先富带后富”, 想尽各种办法增加资本投入和利用资源来为经济增长作贡献。由于初期资源不存在紧缺, 这种主要表现为由大量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增长, 的确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以及部分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当经济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我们突然发现这些看似提高效率的体制创新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最突出的几个问题

(一) 三农问题:

其一农业自然资源不足, 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少, 水资源不足以及偏重粮食的产量的农业结构性问题其二农民收入低, 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近3000万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三农村自然环境的退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

(二) 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在为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据有关专家的估计, 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GDP的10%左右。而且伴随着2020年翻两番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重型化的加深, 污染物排放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 农村金融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中, 来自农村的剩余往往占据着很高的比例。但农村地区资金净流出的“虹吸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融资真空, 正规金融机构的退出和负投资使得农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通过最近股市一些非常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也可看出当前金融结构存在弊端。中国经济结构中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 但从股数的权重比例来讲, 79%是公有制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场相对国民经济而言就缺乏足够的覆盖率和代表性, 股市自然也就难以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

三、统筹解决环境与三农问题的新实践

以上我系统性的概述了现今中国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典型问题, 之所以罗列这三个问题不仅是其具有中国经济社会问题代表性, 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这三大问题可以从一套实践方法中融会贯通的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那就是必须让农村“环境保护”进入市场, 并让保护者能够从市场中获取回报。

(1) 环境保护入市的带头人:NGO。首先要让农民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自生能力, 不能一味依赖政府主导的项目开发。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性的指令使得农民缺乏自主性的调动积极性最终只能依赖于政府补贴。要想让政府开发的外压转变为村寨发展的内因, 就要加强政府与农民的协同合作, 实现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让农村“环境保护”进入市场, 并让保护者能够从市场中获取回报。农村由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形成的乡土社会、人情社会使得村民自治的生态经济组织成为最好的带头人。村民自治的生态经济组织意味着不需要政府补贴, 即有自生能力。这种自生能力的建立需要社会上一些NGO真正深入到村民中间, 与村民共同探索生态产业化之路。

(2) 形成“政府+村民+公众 (企业、NGO) ”模式。加强农村生态与市场接轨。需要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 形成“政府+村民+公众 (企业、NGO) ”模式。在政府方面, 主要是起到一些政策优惠、信息提供、及引导方向的作用。农村由于地域及文化的封锁性, 无法准确判断市场形势, 导致会出现生产过剩或不足的问题;在企业方面, 应加强与农民的合作生产与经营。在村民方面, 应学会对自由资源 (包括资金) 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小项目建立健全因地制宜的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制和办法。如通过互助基金, 利用村民建立在血缘、地缘上的差序化格局行为方式来规范融资问题, 而不能单纯以大中型银行的现代金融理念来教条实施。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三个问题:配套性建设农村金融体系。

(3) 配套性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农民由于缺乏抵押物、借贷周期短、贷款数目小等先天的条件不足原因导致其在大型银行难以贷到款, 而即使在中小银行贷到款, 这部分借款也大多数是消费性借贷, 而非生产性借贷。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由NGO帮助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由NGO带领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合作组织, 探索生态产业化之路.只要贴近社员需求, 服务好, 效率高,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改变人们的观念,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让他们有一种越环保越富裕的正激励。下面图示是我构想的一个生态产业链。

四、小结

环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石, 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是空谈。同样三农问题的最根本问题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但提高农民收入不是靠破坏环境的方式, 我们应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配套其他与环境相关问题的解决, 这样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最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在分析什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引申出对环境贫困问题的思考, 试图去总结现今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些代表性问题, 并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统筹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唤起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环境问题,农村问题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J]2012[1]《十八大报告》[J]2012

[2]谷树忠等《中国资源报告》[J]商务印书馆2010.12.1[2]谷树忠等《中国资源报告》[J]商务印书馆2010.12.1

[3]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2.1[3]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2.1

选择与保护 篇8

一、消费转型之现象解构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经济发展对内生消费的客观需求使得消费社会在中国形成并由此展现出中国消费社会的诸多特征。观察消费社会在我国形成过程的重要“线索”, 便是我国当前的消费转型———消费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形态向复杂样态转变的过程。

(一) 消费转型的界定及其基本样态

消费是消费者在特定的空间维度内 (现实环境或虚拟网络) 、选取特定的商品 (物质产品或非物质产品) 或服务为对象并通过特定媒介形式 (积累性财产或信用及预期收入) 、在特定的时间维度内 (即时或预付) 所进行的市场活动;而消费模式便是在消费活动中抽象出与生活消费结合最密切的基本要素的组合, 即消费模式可以被抽象为“空间、客体、媒介与时间”等消费要素共同组成的系统。消费转型, 则是在传统消费模式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所引发的消费活动形式变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消费转型中, “空间、客体、媒介及时间”等要素的变化最终是以“网络消费、非物质产品消费、信用消费以及预付式消费”等具体的消费样态表现出来。具体来看, 中国的消费转型可被归结为以下方面:由单一的“现实环境消费”向“现实环境消费与虚拟网络消费”二元空间转化, 在传统的消费客体 (物质产品和服务) 之外增加了“精神产品、教育产品以及金融产品”等“非物质”产品, 由单纯的“积累型消费”向“积累型消费”与“超前型信用消费”二元消费模式转化, 并且“先付款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模式正在大幅度的增加。需要注意的是, 在肯定消费转型的前提下, 新型消费模式并非是从根本上取代了或者说是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传统消费模式与新型消费模式是同时存在于市场活动中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消费活动的基本模式, 形成了传统消费模式与新型消费模式“共生”的消费格局。

现代社会中, 人类已无法摆脱成为一个“消费者”的命运, 消费活动已经成为“民生”的应然组成部分, 消费早已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话题[1]。在中国的消费社会形成、发展以及被良性塑造的过程中, 消费转型既是观察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 同时也对我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 消费者问题不仅成为典型的社会民生问题, 而且随着消费模式日趋新型化、多样化、复杂化, 新型的消费者问题也将不断出现, 当代转型中国对解决消费者问题的制度需求更为迫切。

(二) 消费转型之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 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关键一步, 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社会转型, 是指那些在速度、范围和程度上受到一定限制的社会中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及制度体系等方面发生的渐进性而又深刻变化的过程;之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 社会变革乃是强调中国社会的结构秩序与发展方式的渐进性调整和完善[2]。值得一提的是, 社会变革的表征也不仅仅是众多经济数据上的变动, 还应包括作为社会结构框架的“制度式”转变。即使社会变革的动力是由重大技术创新带来的, 每个社会在采用这种技术时必须调整现有的制度结构, 这意味着社会变革中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逐渐淘汰[3]。

当代中国,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引发了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而经济变化又造就了政治系统范畴内利益结构、阶层状况、文化心理、政府职能的新局面。同时, 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政治稳定前提下的全面制度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潜在含义在于,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制度是逐渐建立并系统化的, 制度化的过程本身便是逐渐消除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原有制度, 建立新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制度。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单一的生产出口型转变为与生产出口与内生消费并重型———也是社会转型中新一轮的变革形态。而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对“消费”的经济职能之重新定位, 消费俨然成为社会生产与民众生活的动力与目标,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也表现出一种以消费为本位的社会形态———消费社会;可以肯定, 中国的“消费社会”也在形成和塑造之中[4], 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当代中国已经充分认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传统消费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新型的消费模式逐步出现并发展完善。现实中的消费模式变革对消费者保护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将会对我国固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带来冲击;而为了保障新型消费模式在拉动内需与促进内生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消除与之不相适应的原有制度, 建立与新的消费模式相吻合的制度, 通过合理的制度输出来满足我国消费模式变革中的制度需求。

二、消费转型后的立法冲击

消费转型既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利好, 同时也对原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所初步确立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相对的利益平衡带来冲击, 而且将会引发新的消费者问题。

(一) 消费转型引发的利益失衡

在经济活动中, 特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 而且这些利益冲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还会暴露得更加明显。当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都存在其合理性的前提下, 利益平衡的效果只能是部分牺牲或舍弃那些具有较少合理性的利益诉求, 而相对地保全一个具有较多合理性的利益[5]。由此说来, 利益平衡只能是相对的, 是寻求一种相对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分析法律问题中的利益冲突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律方法。造成利益冲突的原因是可以识别的, 表面上来看, 利益冲突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或是道德风险因素所造成的, 而从实质上来看, 利益冲突的长期存在且不相调和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所引起的。因此, 妥善的制度供给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协调和平衡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进而实现各种利益诉求共存的必要保障。

现代的商品经济造就了市场活动中“消费者与经营者”这一对立统一———相互对立却又互相依存———基本范畴。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各自所追求利益形态的差异, 而且在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天生”的利益冲突。但与其他利益冲突局面不同的是, 消费活动中的消费者较另一利益主体经营者而言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因此, 为实现实质正义而进行的法律制度设计必然要对消费者具有利益倾向性, 方能缓和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6]。随着消费模式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样态, 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将会导致固有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下的利益失衡, 并给我国固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带来冲击。

(二) 消费转型对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冲击

毫无疑问, 消费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效率、便捷、优惠等诸多利好, 消费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消费活动、更多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可被选择作为消费对象, 并且可能支付更少的钱款, 甚至是利用信贷来进行超前消费。总的来说, 新型消费模式使得消费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也是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一项基本要素, 这种变革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样态进而达到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目标。在另一方面, 消费模式的变革也必然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风险, 由此也将进一步暴露出由于消费者对新型消费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新型消费模式自身弊端所引发的新的消费问题。比较而言, 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市场机制下造就出的新型消费模式, 究竟对人类有益或是有害,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并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够判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 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风险, 引发与以往不同的新型消费者问题, 而在调整这些在传统消费模式下所不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过程中, 固有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制度局限就将暴露出来。

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 (即经济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 , 经济基础的某一个要素或是环节发生了变化就会引发法律的局部性变化, 否则法的作用———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就将难以实现。消费转型便是现代经济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直接体现, 消费者保护法作为一种规范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其难以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过程完全同步, 法律相对的滞后性是不可避免的。在消费转型的背景下, 原有的利益冲突发生变化或是新的利益冲突出现之时, 新的消费者问题将会出现, 现行立法的滞后性将被凸显出来, 立法者往往会通过法律修改或是制定新法的方式来予以应对。与此同时, 对法律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可循, 立法者需要探寻这些规律, 而利益格局的变化与利益平衡的重新确立便可以被认定为是法律重构过程中规律之一, 立法者需要观察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演变与冲突生成之规律, 通过运用利益平衡机制来逐步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新法的制定、法律修改以及法律解释, 实现通过法律对社会控制之目标。因此, 在肯定消费模式变革并掌握其变革样态的前提下, 寻求消费者保护立法与消费模式变革相协调, 在消费者保护法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利益平衡, 乃是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重要目标。

三、应对消费转型与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进路

消费者保护立法是建立在特定的消费模式之上的、以消费者问题为调整对象的制度设计。在消费转型背景下, 固有利益格局已显失衡, 新的消费者问题已经出现并亟待解决, 法律制度的重构便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消费转型后的利益失衡与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因此, 利益平衡之重塑将会引导消费者保护法重构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形成。

(一) 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基本目标———利益平衡之重塑

通常情况下, 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可以引导不同的主体在法律所确立的利益范围内从事正当的、和平的生产生活活动, 而当社会活动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或是引发争议的时候, 人们既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自行予以调节, 也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解决冲突、矛盾和争议, 从而使得权利侵犯或经济损失得以恢复、利益的失衡得到协调, 法律机制在通过立法中的利益配置以及法律施行中利益平衡机制来达到社会控制的基本目标[7]。在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离不开法律机制, 而作为“以国家有形之手来适度介入市场活动”之典型法律部门的消费者保护法[8], 其通常是通过限制某一特定利益主体 (经营者) 或是优先保护另一特定利益主体 (消费者) 来协调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但法律应当尽可能的兼顾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 即使需要对某类利益进行限制或是对其他利益表现出倾向性, 这种限制或倾向性也不能是毫无节制的, 当确实需要某种利益做出牺牲时, 法律应当尽可能保证这种利益牺牲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易言之, 立法上的倾向性并不是说完全地置经营者的利益于不顾, 这种倾向性立法本质上来讲是立法者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消费模式, 在对限制经营者与优先保护消费者的制度选择之间所作出的利益平衡。因此, 消费者保护法不仅仅是市场活动中弱势群体保护的保障性立法, 也是一种平衡各方利益冲突后所作出的制度输出, 这种利益平衡在微观的市场活动中所起到的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9]。

法律重构 (Legal Reconstruction) 是法学研究中广泛提及并普遍运用的术语, 既可以指法学理论的发展变化, 也可用来描述具体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或结果。通常来讲, 法律重构是指作为整体的抽象法律系统, 在“事实与规范”的相互作用之下[10], 法学理论、法律制度以及规范文本的同步发展的过程与修正完善之结果。较“理论革新、法律修改或立法完善”等概念而言, 法律重构强调“理论与制度”之间紧密结合的思辨过程, 凸显了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虽然法律重构既可以用来描述法学理论的发展, 又可以直接指代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规范文本的更新, 但这种“理论与制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法系统才是法律重构的核心内容[11]。当然, 法律重构的基础和依据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践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事实性要素, 法律的重构必须依托于事实性要素。在消费者保护法的调整和重构的过程中, 无论是立法、修法或是司法实践工作中, 都必须兼顾消费实践活动中各种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 分析利益冲突并寻求利益平衡的解决方法。一方面, 法律修改或者制定新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新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机制进行重新考量的过程, 立法者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以求得平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力求实现立法之公正。另一方面, 在处理消费者保护法律问题的过程中, 对于立法尚未规定或是法律规定不完备之处, 司法人员也常常需要通过分析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平衡, 最终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 利益冲突与平衡之法律方法是简化消费者保护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消解消费模式变革中的消费者问题的必要工具。

此外, 在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中, 协调发展原则被认定为是利益平衡原则之外的另一经济法基本原则。具体而言, 协调发展原则是指消费者保护法建构的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考虑到弱势消费者个体利益的保障, 同时也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出发, 在博弈和思辨中化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并通过权利、权力与义务的设置来寻求新的利益平衡, 并促进产业的稳定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消费模式变革所引发的新型消费者问题, 打破了原有消费者保护法所确立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相对的利益平衡, 消费者保护法之完善与重构既要吸收新的消费者利益诉求, 同时更要在实质上形成一种适应消费模式变革的新的利益平衡, 这种利益平衡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 也是维系着经营者从事特定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协调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 我们需要依托于利益平衡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消费模式变革与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相关问题作出双向度的思考。

(二) 消费者保护法重构进路的具体展开

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 是消费者保护立法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明确了消费转型以及展开消费者保护法重构之必然性的前提下, 如何依托于法理来具体展开消费者保护法重构, 便是法律重构中的路径选择问题。宏观上来看, 在总结消费转型对固有利益格局造成冲击的情况下, 消费者保护法重构需要依照什么样的脉络、采取什么样的进路, 直接影响着消费者保护法自我完善的最终结果。我们认为, 消费转型所引发的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基本路径, 既可能是宏观层面上消费者保护立法的体系性调整, 更大程度上则是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权利和义务重构以及国家介入消费者保护之公权力方面的重构。由此看, 消费转型既需要从社会变革的宏观视角来考察, 同时对其引发的消费者问题又要从微观上作出制度性应对;而与消费转型相对应的消费者保护法之重构, 也包括了宏观层面上法律体系之重构与微观层面上的权义内容及法律概念之重构。

首先, 在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中, 一种比较宏观的进路便是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性变化, 即出现了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法来直接调整新型消费法律关系, 由此来实现新的利益平衡。在消费社会塑造的过程中, 新型消费模式可能会引发新的消费者问题, 而原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难以对新型消费模式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引发的消费者问题作出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 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立法将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的消费模式变革可能在根本上引发消费者保护法在体系结构方面的重大变化, 如可能出现关于网络消费的网络交易专门立法②, 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或者是关于信用消费的专门立法, 这些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法的出现可以说是消费者保护立法在追求利益平衡过程中自身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应然要求。当然, 消费者保护法在宏观上的体系性重构, 也必然会产生新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出现新的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及公权力, 而从整体上来看, 体系性重构实质上是在巩固原有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利益平衡。

其次, 在消费者保护法的重构中, 一种较为基本的进路是消费者保护法中“新型的消费者权利或新型经营者义务的出现, 或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权力介入消费者保护时新的权力类型的出现以及新型的法律责任的设置”。在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过程中, 这些“新型”的权利、义务及公权力的出现, 既是新的法律制度生成的过程, 也是重新寻求利益平衡的过程。例如利用网络、电视、电话以及邮购等购物方式进行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者后悔权的引入便属于针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下消费者保护所进行的新的制度设计。但消费者后悔权引入也并非只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而是同时兼顾相关经营者的利益, 因此, 《消法》明确规定③消费者在行使后悔权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商品完好———不影响商品的再次出售, 同时还要承担退货的运费。可以说, 消费者后悔权制度的倾斜性, 便是针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再次确立了新的利益平衡。

再次, 在消费者保护法重构中, 另一种进路则是固有的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以及相关公权力的具体内容之局部完善。制度内容变化之重构进路虽然没有在本质上产生了新型法律制度, 但“量变性的制度变化”与“质变性的新型制度出现”相互配合, 共同确保消费者获得充分的法律保障并实现消费者保护中新的利益平衡。例如随着产品形态多样化以及非物质产品的出现, 经营者的质量保证义务④也在发生变化, 立法者也需要把握产品样态的变化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在消费者接受民办教育经营者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过程中, 经营者应负有质量保证义务, 需要确保教育产品的质量 (涉及师资、教材及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 到达与消费者约定的或是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质量要求。但与传统上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保障义务不同的是, 教育产品经营者提供了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的适格的教育产品后, 消费者 (学生) 能否在接受教育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实际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或是取得理想的成绩却不是绝对地取决于教育经营者的产品质量, 因此, 出于利益平衡的考虑, 立法者不应规定教育产品经营者负有保证学员获取知识、技能或是通过考试等绝对的质量保证义务。

最后, 在消费者保护法重构中, 还可能存在这样一种进路, 即随着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法律价值观念的变化, 对消费者保护法中特定的法律概念、相关法律条文所作出的法律解释也将会有所不同。例如怎样界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识别的核心标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制度设计和规范调整的问题, 其本身还包括如何运用基本法理及利益平衡的思维来合理诠释“消费者”概念的问题。最初用来界定消费者法律地位的核心标准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在市场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同时还有“生活性消费”这一表明消费者保护法调整范围的重要标准。而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 消费者法律内涵中的弱势经济地位自然没有改变, 但消费者的“生活性”特征却受到了动摇并逐步淡化, 例如人们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本身仍然是一种投资行为, 不属于直接生活领域内的市场活动, 但因为金融产品购买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非经营者”, 即使该购买行为不具备典型意义上的“生活性”, 法学理论与立法者出于缓和经济实力差距、平衡利益冲突以及追求交易结果实质正义的考虑, 仍倾向于将实质意义上经济弱者 (金融产品购买人) 置于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来加以保护。或许可以认为, 随着我们对消费者保护法之理论认识更加深入, 诠释消费者地位之“生活性”特征正在逐步淡化, 而“非经营性”特征逐渐成为“弱势地位”要素之外用以判定消费者的重要标准。

四、结论

市场活动的出发点是利己之心, 求得自己的利益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驱动力, 而个人对利益追逐的结果将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并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12]。利益诉求在市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驱动作用不可忽视, 同时, “利益”分析也是我们观察消费经济活动并展开制度设计的有效手段, 以利益衡量为理论工具来展开消费者保护法研究的重要方法。当前, 我国“生产出口与内生消费”并重的二元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并逐步完善, 塑造中的中国消费社会形态促使我们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 固有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中原本相对平衡的利益格局将会受到消费模式变革的冲击, 引发利益失衡。作为一种制度性输出, 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重构, 则是对消费模式变革冲击下已失衡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平衡。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 由多个法律部门所组成的、用以解决消费者问题的消费者保护法律系统将日益完善, 而作为这一法律系统之基础的《消法》的全面修改, 将会引导我们展开消费者保护法体系完善与制度重构的全面进程。

摘要:目前,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经历着由“单一的生产出口型”向“生产出口与内生消费并重型”的转变,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以及与消费转型中“空间、客体、媒介及时间”要素的变化, 最终导致“网络消费、非物质产品消费、信用消费以及预付式消费”等新型消费的出现。消费转型将对消费者保护立法中原本相对平衡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引发新的消费者问题。消费者保护法之重构是对消费转型冲击下已失衡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平衡, 重构将基本围绕着“新型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制定, 新型消费者权利、新型经营者义务和介入消费活动的新型公权力之出现, 固有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和公权力的变化以及对基本消费概念的重新解释”等内容展开。

关键词:消费转型,消费者保护,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1]王博.论民生的经济法诉求[J].南都学坛, 2013 (1) :92-93.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336.

[3][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戴睿, 易诚, 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5-9.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福,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67-71.

[5][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上) [M].蒋兆康,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中文版序言) :12-15.

[6]李友根.从平等走向倾斜——对消费者保护法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论坛, 2008 (3) :20-22.

[7][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46-48.

[8]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166.

[9][美]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17-128.

[1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27.

[11]郭洁.反思与重构:经济法原理五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11-12.

选择与保护 篇9

漏电保护器种类很多, 按不同方式分类来满足使用选型, 要想正确选择必须了解它的一些性能、参数和分类。漏电保护器又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 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 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 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一般要求》GB6829-1995并且有3C认证标志, 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2) 应符合漏电保护器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分断时间的要求, 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3) 满足《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要求4: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器保护方式: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 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 尽可能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 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 便于查找故障, 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如此按标准要求在开关箱选漏电动作电流一般不大于30m A, 动作时间不大于0.1s的高灵敏度、快速型的漏电保护器, 作为一级保护。在潮湿场所设置漏电动作电流15m A以下且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s漏电保护器。在配电箱处另设一级保护, 一般在总配电箱。依据多年经验, 根据施工现场用电情况, 若用电量不是很大, 用电设备不多、分支少, 可在总配电箱设一级保护即可;若现场范围大, 用电设备多、分支多, 建议在分配电箱设第二级保护较好, 以减少漏电动作造成大规模停电, 从而影响工程建设。分级保护时, 各级选用保护范围相互配合, 保证在末端发生漏电故障或人身触电事故时, 漏电保护器不越级动作。第二级保护的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动作时间均大于开关箱动作电流和时限, 应匹配合理, 灵敏可靠, 但应保证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机不应大于30m As.。每台设备均有两级以上的漏电防护措施, 不可一个漏电保护器下接多台设备, 不仅对用电设备创造了安全运行条件和提供了人身安全, 直接与间接接触的多重防护,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发生故障时停电范围, 且易发现查找故障点。4) 漏电保护器额定电流满足用电设备正常运行, 还要注意漏电保护器极数选择。a.单项220v电源供电的电气设备多选用二级式或单极二线式漏电保护器b.三相三线式380v电源供电的电气设备, 应选用三极式漏电保护器c.三相四线式380v电源供电的电气设备或单相设备与三相设备共用的电路, 应选用三极四线式、四极式漏电保护器。5) 选择质量好、有信誉、市场份额高生产厂家, 近年来不法厂家和商贩追求利益最大化, 伪造在用户中信誉较高的产品, 并经非法途径低价倾销假冒伪劣产品, 严重扰乱了市场。加之建筑市场监管不到位, 自身管理不严, 电气专业人才匮乏, 致使大量技术性能和耐用性很差的漏电保护器进入施工现场, 给本来就环境差、危险多的工地雪上加霜, 严重坑害了用户利益, 这也是近年来触电事故高发的原因之一。应当由有经验电气人员选购, 严格把关, 证书资料齐全, 严把采购的源头关, 是保证用电安全的根本。

2 漏电保护器安装

2.1 安装人员有资格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检查、检验等应由持证电工负责进行。对电工进行有关漏电保护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安装使用要求、检查测试方法、安全管理等知识的培训, 保证产品正确安装。因电工有一定的电气知识和电力工作经验, 能选择恰当位置, 安装正确, 走线美观、出现问题可当即处理。

2.2 安装要求

安装前核对产品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设计标准、规范要求。为保证漏电保护器正确动作, 安装和接线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条件并与配电线路状态相适应。安装位置应选择干燥清洁、无腐蚀性气体、无爆炸危险的场所, 并防潮、防尘、防阳光直射、防电磁干扰。安装位置应便于检查、操作。保护器应垂直安装, 并安装牢固, 符合安装标准的规定值。

2.3 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 “试跳按钮”不会动作。检查电源和接线, 若均无问题, 则是漏电保护器故障, 应换新的。2) 合上开关即动作, 送不上电。先检查电源电压, 看是否过压引起漏电保护器动作, 若电压正常, 推掉负载线, 若一开仍跳, 系漏电保护器故障, 应换新的, 若不跳, 系被保护的线路泄漏过大, 超过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泄漏过大, 先查有无明显的接地故障点, 如水泵处, 线路潮湿的地方, 可用“中点断开法”查找隐蔽故障, 把全部线路的中点断开, 确定漏电在前段还是在后段, 然后把故障段中点断开, 看何处漏电, 依次类推, 一般能较快查出。

3 漏电保护器的使用

漏电保护器安装后, 应该正确使用, 否则, 即使质量良好、安装合格的保护器也可能失效。因此,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用者应掌握漏电保护器的安装使用要求、保护范围、操作及定期检查的方法, 不得自行装拆、检修。2) 使用单位要加强对漏电保护器运行安全的监督,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3) 漏电保护器的管理使用, 应有明确的分工。明确保护器负责人, 一般为电工, 经过培训, 了解漏电保护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制定使用人职责, 使用人要了解保护器的功能, 掌握保护器的自检方法, 熟知正确的停电、送电程序。加强日常的检查、记录、维护。4) 正确解决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情况。一旦出现漏电保护器不能投运的情况, 必须先查明原因, 是漏电保护器本身的问题, 还是线路的问题, 或是接在线路上的电气设备的问题等。待问题解决后, 才能投入运行。

4 漏电保护器的检验

运行中的漏电保护器应进行定期检验, 至少每月一次, 雨季应增加检验次数, 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内容包括:外观检查、试验装置检查、接线检查, 信号指示及按钮位置检查。检查时, 应注意操作试验按钮的时间不能太长, 次数不要太多, 以免烧坏内部元件。在正常运行中, 如果漏电保护器发生动作, 应根据动作的原因排除故障后, 方可进行和闸操作。严禁带故障强行送电。

5 其他注意事项

漏电保护器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在人体同时触及被保护线路两线的触电情况下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而且, 漏电保护器本身出现故障, 也不能发挥正常的保护功能。因此, 在使用漏电保护器的同时, 原有的保护措施不能拆除, 应该继续使用。如:接零、接地保护等。即是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小于30m A的漏电保护器, 也不能做为唯一的直接接触保护, 只能做为直接接触的补充保护, 同时操作人员还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确保安全。综上所述, 在充分了解漏电保护器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 有电气技术人员严把采购源头关, 合理选型, 正确的安装调试, 规范的使用并精心进行日常维护和检查, 漏电保护器定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保障人的生命和用电设备安全,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摘要:在低压供电系统安装漏电保护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对保护人身和用电设备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建筑施工现场, 环境差、多工种交叉作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 从而导致触电事故处于高发态势, 加强用电管理, 漏电保护器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就从以下几点对漏电保护器进行简单介绍, 仅供参考。

选择与保护 篇10

1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的工作原理

浪涌是由于雷电或大容量设备操作、故障等导致电网产生的瞬时过电压, 电网浪涌会破坏电气设备的绝缘, 甚至完全损坏, 尤其是对敏感的微电子设备破坏更大。因此, 浪涌保护器就是电网专门用于吸收、泄放浪涌电流的一种保护装置, 在这里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浪涌过电压保护器的工作原理:

在电气设备中, 所谓的“浪涌”, 就是前峰陡度较低的过电压波。浪涌电器利用阻容耦合元件来降低过电压倍数及放缓过电压的前峰, 而浪涌保护器最主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氧化锌压敏电阻, 在电力系统运行时, 通过外加电压变化促进阻值敏感变化对电力设备进行保证, 这也是浪涌过电压保护器的基本原理,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在运行时, 保护所需要的额定电压持续时间是短暂的, 属于瞬时过电压, 这样过电压的电压值往往高出额定电压的好多倍, 如雷击过电压等。

一般而言,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对电力设备的保证, 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配置零序过电压和间隙零序电流保护, 在系统发生保护动作后, 变压器各侧开关和小电源联络线就会跳开, 从而防止电气设备免在长期过电压的受到侵害以至于发生故障;第一种保护方法就是采用电涌保护器或避雷棒间隙的方法, 通过过电压时放电泄”掉过电压, 这是对高幅值和一次性过电压的好方法, 具体如图1所示。

2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的选择

浪涌保护器有时也可以称为电涌保护器, 在不同的规范中其称呼不同, 英文简称为DPD, 在实际应用中, 人们也会将其通俗地称为雷电保护器, 这样会更加直观。浪涌过电压保护器主要分成信号的和电源的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最为主要的用途就是保护前端设备, 限制雷电过电压和泄放电流, 其中, 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里面的非线性电子元件。在实际选择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2.1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在雷电的到来时, 可以迅速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施放到大地中, 起到保护滚球范围内设备和人员安全的作用, 用来保护电源免受大气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的危害, 主要用于低压电力系统, 220v、380v等, 一般和电源直接连接的, 一般型号为SPD, 为此, 在选择时, 需要以此为参考, 进行合理选择。

2.2 在电力系统中, 浪涌保护器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电气设备免受大气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危害, 通常在系统中与电气设备并联使用, 因此, 在选择时, 最好选择合理的型号。在实际应用中, 常用型号有FCD3碳化硅阀式保护器、YH5WZ金属氧化物保护器以及Y5WZ金属氧化物电涌保护器等。另外, 在家用及类似场所用电器中, 浪涌保护器可以感应到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时, 其就会发生动作起保护作用, 所以, 在选择时, 需要考虑到浪涌保护器进线和出线线径, 如SPD-8O/3应用多粗的进线和出线。

2.3 在选择时, 要看进线的区别, 在实际应用中, 如三相380V四线制或者是三相380V五线制时, 最好选用440V浪涌保护器, 而对于单相220V三线制和单相220V两线制的则主要选用220V浪涌保护器, 另外要注意, 在选用的浪涌保护器时, 还要对其防护级别进行分析, 如住宅楼进线处单相220V用3级, 三相380V用2级, 具体的选择, 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合以及系统的配置情况, 因为对于装在系统的不同位置的浪涌保护, 其所需要的规格也是不尽相同的。

2.4 在选择浪涌保护器时, 还需要考虑到其对应的各项参数。一般而言, 浪涌保护器的主要参数有:漏泄电流、标称导通电压、额定工作电压、冲击通流容量以及限制电压等等, 在实际应用时, 需要针对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和交流电压为参考, 如对于额定工作电压为230V, 交流50Hz (或60Hz) 的系统和电气线路中, 要求其浪涌冲击通流容量不大于5k A的,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用于终端时, 有效地控制电压, 加强对电器以及其他电力设备的保护。

3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的安装

首先, 要保证两端引线尽可能缩短, 通过总长度不可以超过0.5m, 可以共用一根接地线, 线径在16个平方以上, 浪涌保护器是并联在主线路上面的, 并且要以其具体的型号为标准, 如80KA 3P和40KA 4P的防雷器, 这是由于雷击属于一种高频电波, 它所引起的电压是很大的,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电涌保护在最低水平。

其次, 电涌保护器一般情况下应该安装在被保护设备进线的上游, 选用标准根据设备需求, 如在TN-C-S系统线路中, 在安装时, 进入建筑物总配电箱后, PEN线分为N线和PE线独立布线, 只需在相线以及PEN线之间加装电涌保护器即可, 与此同时, 要防止来自用电器的涌电的, 起到保护开关的作用, 每段母线上加一个过电压保护器是不够的, 具体的加装需要以实际情况为标准。

第三, 当被保护设备与电涌保护器两间的距离比较远时, 可以安装在电源线路上做电源的防雷。如标称放电电流10KA, 最大放电电流20KA的单相220V电源浪涌保护器, 但是由于放电电流比较小, 对于强雷区的话可能会比较容易损坏, 需要浪涌保护器 (SPD) 前的这个元件, 即断路器, 这样做的主要用途就是:一方面, 可以防止电涌保护器损坏 (老化) 后产生的的短路电流对整个供电系统造成拉闸断电现象, 另一方面, 其还可以被当作一个防雷后备开关元件, 作用就是方便防雷器的安装和维护, 在维护时直接断开这个断路器就可以对后端防雷器进行操作, 不影响整个系统的供电, 具体如图所示:

另外, 对于保护模块或敏感器件的安装也是一项必要工作, 这是因为在遭受到感应雷时, 可以提高浪涌保护的防护能力, 有效保护设备和系统, 提高整体的可靠性。如控制器中的浪涌保护器是起避雷作用, 当雷电通过电线流入到控制器时, 浪涌保护器中的模块开始动作将雷电可靠接地, 所以对电机和用电设备就不会造成雷击和烧毁。

4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测试

在通常情况下, 浪涌过电压保护器测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需要专业的设备才能有效地完成测试。另外, 在没有专业的设备时,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完成测试:首先, 可用万用表测试浪涌保护器的保护端到接地端的电阻, 如:短路损坏, 但是若是为开路, 这种方法则不能给予判断。其次, 对于有劣化指示功能的浪涌保护器, 可直接从指示窗口判断, 其判断规律为, 若是指示灯为红色则发生了损坏, 若是为绿色则可能正常。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建筑物受到直击雷时, 由于浪涌保护器的存在, 可以有效地避免雷击对电气设备以及建筑的损坏, 因此, 要了解浪涌保护的工作原理, 通过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安装浪涌保护器来提高保护性能, 避免电气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利, 齐晓朋.电涌保护器安装时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 2010 (28) .[1]刘利, 齐晓朋.电涌保护器安装时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 2010 (28) .

邢台矿选择性漏电保护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煤矿用电安全;漏电保护安全;电缆绝缘老化;开发智能产品

中图分类号: TD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74-2

1 概述

邢台煤矿建矿于1968年,1969年投产,是一个年产量二百万顿左右的大矿井,作为一个有着将近50年历史的老矿井,井下巷道错综复杂,高、低压电缆更像是人体的血管一样错综复杂,有巷道的地方基本电缆都会存在,长度可达上百千米,邢台矿老巷道居多,瓦斯和电缆接触的地方甚多。而且由于巷道变形、顶板压力、掉石、机械挤压等原因电缆被砸或受挤压的地方较多,特别是低压橡套电缆,最容易受机械损伤而引起漏电。所以说,我矿井下电网的电缆是漏电最主要的环节。根据煤矿用电安全规程,邢台矿井下供电中性点是经过消弧线圈接地的,如果发生单相接地性故障,其漏电电流远远小于负荷电流,既不会影响电气设备的运行,又不容易被察觉,这提高了井下供电的可靠性,然而当工作人员接触到有漏电的电缆或者电气设备时,虽然不会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但是漏电电流流入大地时产生的电火花有可能造成火灾或瓦斯、煤尘爆炸。瓦斯爆炸条件是当空气中的瓦斯浓度达到5%—15%,并遇到明火时,便会引起爆炸。煤尘爆炸的条件是空气中煤尘含量大于45g/m3时,并遇到明火时;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可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瓦斯的浓度和煤尘含量;二是控制井下引爆的明火。井下的防爆设备有效的克制了电气设备的电火花。然而,井下错综复杂的电缆是不防爆的,易受损伤的。当电缆受损,绝缘下降,便有可能漏电,产生漏电电流,这样的漏电电流成为了井下主要的明火源。目前邢台矿井下采掘工作基本是井下巷道作业,作业空间狭小,掘进和回采时机械、运输设备要随工作面的延伸而移动,尤其是井下低压电缆,遍布整个矿井,巷道掘进和采煤时煤尘极大,瓦斯会时常涌出,井下电缆和电气设备会长时间处于瓦斯和煤尘中,而且井下空气潮湿,电缆极容易受潮,使电缆更容易发生漏电。漏电电流的存在对于矿井安全和人身存在很大的隐患,所以邢台矿现今选用了附加直流的方式来实现漏电保护的。

2 漏电保护的意义

附加直流漏电保护是利用直流检测电源、直流检测回路、信号取样回路和控制回路,在三相电网中增加一个独立的直流电源,使之作用于三相电网与大地之间,三相对地的绝缘电阻上则会有直流电流流通,有效检测该电流大小的变化,就可实现漏电保护,但是这样的漏电保护装置不能有效地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虽然发生漏电保护切断主回路,但是次级回路依旧是错综复杂,电缆分布在不同的巷道,每项电缆检测非常困难,一般在发生漏电保护后,动力科会出动数十人乃至百人下井检查电缆,测电缆绝缘,有的时候在不能精确判断电缆是否漏电的情况下会更换电缆,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耽误生产时间,所以结合当前形势改进该矿漏电保护装置势在必行。

3 漏电保护措施

①邢台矿漏电保护改进方向是能实现选择性漏电,尽量减少误动作,可以人性化的选择发生漏电后动作不动作,还有多长时间的动作。20世纪90年代,在选择性漏电保护设备中普遍选择的是利用零序电压、零序电流、零序电流方向和零序功率方向的方法来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的,零序电压是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网络中,当某一项有漏电发生,则该相对地绝缘降低,该项对地电阻变小,三相对地电阻不平衡,造成中性点向着发生漏电这一项漂移,从而产生了零序电压,零序电压的方向漏电相相对其他两项是相反的,零序电流在发生漏电瞬间产生了零序电压,零序电压的产生必将产生零序电流。零序电流方向法是根据电缆在发生漏电的一瞬间,电网中性点漂移,产生零序电压,三相中漏电相和其他两项零序电压方向相反大小相同,所以漏电瞬间零序电流互感器就能判断出哪项发生漏电,从而有效地切除该回路。零序电压原理实际上反映的是电网对地绝缘阻抗的相对不平衡情况,而非绝对数值。在三相电网对地绝缘阻抗对称下降时漏电保护装置不会动作,另外在多点接地系统中,由于各台零序电压保护装置所反映的零序电压是一样的,一旦发生漏电或接地故障,所有这些保护装置都将动作,也就不具有选择性。零序电流原理,是利用发生漏电故障时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的零序电流大小不同可以判断出故障支路,从而实现了选择性[1]。零序电流方向原理是当三相电网发生一相漏电或接地时,各个分支线路中的零序电流不仅大小不同,而且方向也不一样。利用零序电流方向不同区分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达到选择性保护的目的。但是零序电流保护装置和零序电流方向保护装置都往往受着电网条件的限制,仅适用于分支线路比较多、电容比较大的场合。

②零序功率方向法是结合了零序电压、零序电流、零序电流方向的综合方法来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的,其原理和零序电流方向是一样的,在漏电瞬间产生的零序电压方向不同,产生的零序电流方向也不同,这样零序功率方向也会不同,不仅利用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幅值大小供电系统内是否发生漏电和哪条支路发生漏电,同时还利用各支路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相位关系来判断漏电支路。这样做不仅达到了很好的选择性的目的,零序功率方向法是综合其他三种方法,这样能精确地确定漏电支路还能减少误动作,提高选择性漏电的准确性。虽然在理论上零序功率方向来实现选择漏电保护是很准确的了,但是根据这个理论做出的选择性漏电保护的设备发生误动作的频率很高,这使得无论是厂家还是研发人员都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在理论上的东西,应用到现实设备中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种不成熟的选线装置的弊端是什么成了科研人员研究的对象。

③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漏电信号是非常弱和非常难以采集的一种信号,由于中性点非有效系统接地时故障电流太小,其较弱的稳态量易受干扰;而较大的暂态特性受到系统参数的影响和约束,所以人们采用了注入信号的方法来实现选择性漏电,但是由于注入信号容易受到电网干扰和一些磁场的干扰,影响信号的特征和稳定性,使得设备的运行不稳定,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触发也不稳定,不能有效地实现选线。单项接地漏电故障之所以很难实现选线,是因为故障稳态分量小,补偿电网失谐度的影响,线路长短及结构的影响故障,合闸角的影响、故障合闸角的影响、电流互感器特性的影响、电压互感器特性的影响。各种选线方法都有局限性,目前普遍的适用性方法很难找到,如何解决好多种选线判据有效融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④该矿如今和中国矿业大学的卢其威教授在探讨中表示在选择性漏电方面需要一个有效的设备,卢教授推荐了王念彬博士的选线设备,王念彬博士开发的选线设备采用了小波包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等方法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的。小波包是利用小波变换为基础的,小波变换是把漏电电流方向、漏电电压方向,在稳态和暂态状态下分割成不同频率,不同波形,每个波形经过傅里叶变换得到一组稳定的连续的小波包,经过人工智能算法的计算分析储存,得到一系列的关于漏电选线的数据,存入数据库。王博士的设备已经在矿井下试用一年之久,其报警准确率高,报警数据精确,误动作少,得到了井下员工的认可。

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展望,将人工智能运用到选择性漏电保护当中,计算机分析井下漏电保护的所有数据,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算法,不断地完善内部动作值,结合自动控制理论,实现矿井下设备漏电保护的自动控制,当对设备不产生危害和对人员不产生危害的时候,只是发出报警信号,这样对一些特定的设备或者不能立即断电的设备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在采取一定措施后可以完成选择性断电,在故障处理完成后自动回复生产,并将本次故障所有过程记录在内部分析计算,更加人性化地处理选择性漏电。将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组建一个大型的智能神经网络系统覆盖煤矿供电网络,比如人体一个血管出血人的大脑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来什么地方疼痛,在发生漏电时,设备不仅可以判断出来哪个支路发生漏电,并且可以判断该回路的漏电流是不是可以造成危害,需不需要更换电缆,这样不仅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漏电支路,还能提供处理意见,不让工人盲目地更换所有电缆,造成资源浪费。

4 结语

选择与保护 篇12

我国有不少工矿企业的10 kV开关站广泛采用单母线分段结构。在继电保护配置上,为了快速切除出线短路故障,出线常设为无时限电流速断保护,而为了躲开出线近端短路,进线的电流速断保护则增加一定的动作时限[1],显然,这样就增加了切除母线短路故障的动作时限。随着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化,这种配置方式很难满足系统稳定的时限控制要求。例如:为了系统稳定,要求某开关站的进线速断保护由原来的定时限改为无时限,而动作定值不变。在这种情形下,当短路发生在出线始端时(如图1所示),进线d1速断保护误动的几率将很大,会造成全站停电。对此,有些设计采取的方案是,为进线增设自动重合闸功能,以之来补救保护装置无选择性的动作。然而,厂矿企业在某些特殊供电场合,并不允许采取这种设计方案。

1 电流速断选择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进线速断保护在动作前引入一个逻辑判断条件——出线d2速断保护是否启动,如启动,则闭锁进线d1速断保护,否则开放。

上述设想用电磁式继电器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电磁式继电器动作速度慢,要完成一个开关站内满足上述设想的闭锁条件,不仅接线复杂,中间节点多,而且根本起不到快速开放与闭锁的要求。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CMOS集成电路以其先进的性能,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带来了新技术革命,利用CMOS集成电路可以实现,以下简称“电流速断选择控制器”。

2 应用设计

2.1 一次主接线结构图

某10 kV开关站的一次主接线图如图2所示。

用户要求控制器能配合WKBCI型集控装置[2,3]完成如下功能:

⑴母联开关L03断开时的情形:

10 kVI段各出线速断应闭锁L01的速断。

10 kVI段各出线无速断时应开放L01的速断。

10 kVII段各出线速断应闭锁L02的进线速断。

10 kVII段各出线无速断时应开放L02的进线速断。

⑵母联开关L03合上时的情形(此时L01与L02只投入一回线路):

L01投入时,10 kVI段与10 kVII段各出线及母联速断应闭锁L01的速断。

L01投入时,10 kVI段与10 kVII段各出线及母联无速断时应开放L01的速断。

L02投入时,10 kVI段与10 kVII段各出线及母联速断应闭锁L02的速断。

L02投入时,10 kVI段与10 kVII段各出线及母联无速断时应开放L02的速断。

2.2 基于CMOS集成电路的实现方案

⑴信号名称定义

据上述的条件分析,信号名称定义如表1。

⑵信号输入输出真值表及逻辑表达式

就情形(1)而言:C=0,设速断保护产生时为“1”,反之为“0”,“*”为任意,其信号输入输出真值表如表2。

就情形(2)而言:C=1,设速断保护产生时为“1”,反之为“0”,“*”为任意,其信号输入输出真值表如表3。

通过对以上信号输入输出真值表的分析,同时引入对条件C的考虑,得如下逻辑表达式:

⑶逻辑电路图的设计

根据上述逻辑表达式,利用CMOS集成电路实现的逻辑电路图如图3所示。

⑷电路逻辑分析

表4示出了该逻辑电路输入输出真值表,从此表可以看出:逻辑电路符合设计要求。

2.3 出线速断远后备保护的解决

仔细分析,该电路并不完善,它的投入将使各出线速断的远后备保护丧失。

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必须使该电路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即应具备判断出线速断拒动的能力(此处的出线速断拒动指的是: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出线速断检测信号已具备,因驱动回路或断路器故障而导致的拒动)。根据继电保护运行实践经验,从速断发生到断路器动作切除故障线路有一个过渡时间,这一过渡时间约在100 ms内,如果在100 ms内断路器未跳开,即可认为速断拒动。基于此,可在该电路内加一延时电路,使出线速断信号对进线速断动作信号的闭锁有一个时间范围限制,一旦超出设定时间,即开放进线速断动作信号。这样就可满足要求。

控制电路图如图4所示,该图只画出了对信号I、K的控制部分,对信号J、K的控制与之完全相同。

电路分析:当出线无速断信号时,I、K(见图3)均为高电平,反相后变为低电平,迫使P为高电平,从而开放信号D,使信号F与信号D电平一致;当出线有速断信号时,I、K均为低电平,反相后变为高电平,555延时电路开始计时,当计时时间未到前,555延时电路输出高电平,则P为低电平,闭锁信号D,使信号F为低电平;当计时时间到时,555延时电路输出低电平,P变为高电平,从而开放信号D,使信号F与信号D一致。555延时电路的延时时间可在1~500 ms内连续可调。这样,当出线存在短路故障,如在调定的延时时间内未切除时,则进线速断动作,实现对出线速断的远后备保护。

3 现场试验

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电流速断选择控制器在10 kV开关站中的WKBCI集控装置中得到了验证。

模拟情形⑴的试验:

步骤1:L03断路器处于开状态,进出线均设无时限电流速断,在进出线分别单独做二次升流试验,升流到速断动作定值,速断保护动作,锁定定值,然后将电流降为零,再重新升流到定值,进出线电流速断保护均可靠动作,进线单独升流至速断动作定值,闭锁灯不亮,任一出线单独升流到速断动作定值,进线速断闭锁灯亮。这证明选择控制器的介入不影响WKBCI装置原有的电流速断保护功能。

步骤2:在进线L01和L04至L09间的任一出线同时做二次升流,升到速断动作定值时立即将电流降为零,出线速断可靠动作,进线L01速断不动作,闭锁灯亮0.5 s后熄灭。这证明选择控制器能有效辨识区内区外故障。

步骤3:在进线L01和L04至L09间的任一出线同时做二次升流,升到速断动作定值并保持0.8s,L01速断闭锁灯亮500 ms后熄灭,L01速断保护动作。这证明选择控制器具备作为出线速断保护的远后备保护。

情形⑵的模拟试验步骤类似情形⑴,不再累述。

4 结论

电流速断选择控制器在多个10 kV开关站得到了应用,现场整组试验与运行效果很好,解决了传统电流速断保护选择性不足的难题。

该设计在微机及PLC集散型继电保护控制系统中实现起来更方便,可以不增添任何硬件开销,完全可以依靠软件编程来实现。在此不再累述。

声明:本设计正在申请专利,将受专利法保护。

参考文献

[1]贺家李,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HE Jia-li,SONG Cong-ju.Principle of Electrical System’s Relay Protection[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1.

[2]朱陶业,张学庄,杨维东.对WKBCI型装置跳闸控制电路拒动的研究及改进[J].继电器,2005,33(20):79-84.ZHU Tao-ye,ZHANG Xue-zhuang,YANG Wei-dong.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n Control Circuit Maloperation of Device(WKBCI)[J].Relay,2005,33(20):79-84.

[3]朱陶业,杨家林.WKBC-I装置电力电容器欠压保护定值异常原因分析[J].继电器,2000,28(12):59-60.ZHU Tao-ye,YANG Jia-lin.Cause Analysis of Abnormal Settings of WKBC-I Under-Voltage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Capacitor[J].Relay,2000,28(12):59-60.

上一篇:秘书的修养下一篇:小城镇特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