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制

2024-08-07

创业机制(共12篇)

创业机制 篇1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经济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互联网、移动平台和大数据等技术突飞猛进, 新的商业形态和模式层出不穷,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然进入“新常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1】创业大学生是庞大的创业大军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已经逐渐走进大众视线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美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和学者最早开始探索创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业教育在国外逐渐普及并成为热潮。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要。”【2】

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背景下,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也面临着形势的挑战:如何推动高校普及创业教育,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本文试图在已有创业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广东省多个高校为例进行研究, 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从而提出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本文研究的创业教育, 是指以高等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为对象, 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 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 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高校教育。【3】

对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大多数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 虽然模型和维度上有不同理解, 但都发现了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态度和实践有正面的作用。第一种维度是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态度的影响, 通过建立一个广义创业态度、个人背景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三元模型, 发现“创业教育既能直接影响创业意向”, 也能以广义创业态度为中间机制发挥影响, 且作用显著。【4】而有研究更关注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大学生对创业课程种类、教师教学方法、创业者与学生的经验交流、创业辅导和咨询等的评价, 明显地正向影响其对创业教育的总体满意度, 因此, “需要建立参与式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让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促进学生的创业交流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而另外一种研究认为创业教育培养的是人格特质, 得出的结论是:创业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 如主动性与积极性、寻求变革的动力、影响力等;或者甄别出具有潜在人格特质的学生, 通过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 使其获得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再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 促进这些大学生落实创业意向, 提高他们企业化运作的成功率。【6】

因此, 过往研究在分析创业教育的影响时, 强调了教育的具体实践环节、对学生主观精神层面的改变以及创业条件的提供。综合已有观点, 本研究提出创业教育影响学生创业行动的一般理论模型。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创业精神对大学生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精神到底是什么?不同研究学派各有说辞, 即使有学者将创业精神再精炼为个人特点与创业机会两个学派, 【7】但也有学者指出个人层次的创业导向也可以逐渐扩散到组织与产业。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创业, 因此更多指微观层面的定义。创业精神, 既包括对机遇的把握, 也包括对风险的承受。【8】我们也很难罗列所有的创业精神具体特征, 在文献基础上综合各家之言, 我们提出大学生最主要的三大创业精神是创新性、冒险性、先动性。【9】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命题, 创业行动的发生, 不仅需要创业者精神的导向, 【10】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11】在综合各家提出的重要创业条件基础上, 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提出创业必备的三个条件, 分别是创业资源与创业能力、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及其把握。

大学生创业在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条件中存在一定共性, 但是创业主体——学生本人在类型学上存在差异。生命历程理论认为, 构成个人发展路径的阶段或事件是受到文化与社会环境影响的, 它和家庭、经济等社会过程相联系。分析创业教育对创业行动的发生机制, 必须与个体的生命历程相结合, 这就需要我们从个体差异性视角看待。从行为上看, 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有时间先后之分, 从个人特质上看, 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有高低之分。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统计, 对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 完成文献综述, 并通过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本文的主要理论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此外, 本文以理论饱和为抽样原则, 在2015年2月至5月份, 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广东高校创业大学生案例25个, 人均受访时间在50分钟以上。他们分别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14所不同类型的大学 (如下表所示) , 试图尽量覆盖不同创业领域、不同创业角色的创业大学生, 全面深入地访谈这些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经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创业教育的期望, 深入地探究了创业教育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创业行动的影响机制。

四、创业教育的四种影响机制

本研究认为, 分析创业教育的影响机制, 需要在创业教育的一般理论模型分析框架内进行, 结合个人的行为历程及个人特质加以分析, 从具体教育实践出发, 通过影响学生的创业准备, 进而带来他们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的改变。因此本研究通过二维交互把创业学生做出如下表的类型划分, 再具体分析创业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异同点。根据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 笔者归纳出来四种创业教育影响类型。

(一) 潜在辅助型影响机制

先创业再接受教育, 且综合创业能力表现突出的大学生, 他们首先具备适合创业的性格, 并拥有与其性格相适配的能力。但是中国当前的大学教育中, 他们异于多数人的创业特质使得他们与所在环境格格不入。创业教育能够缓解外界对创业的认知偏差而造成的异类标签, 使他们能够全心进入创业的氛围中, 继续激励他们的创业行为。同时由少数创业者群体建构起的“创业群体网络”, 可以共享网络中的社会资本, 对其创业行为产生潜在的辅助作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建构同类团体

创业教育的附加作用是产生了一个创业者团体, 并为他们提供浓厚的创业环境氛围。同样拥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能够爆发出更大的创业能量。接受了系统性创业教育的同学D说:“在进入这个班级之后, 比之前更加坚定了, 能认识了一帮创业的朋友, 然后能在创业的路上感觉不太孤独, 应该是最重要的了。”因此, 创业教育能够吸引有创业行为或者创业意向大学生, 为他们搭建一个近距离的交流沟通平台, 提供情感支持和创业交流。

2. 改变异类标签

在这个独特的“创业者”场域中, 原来不被理解的他们从非主流的“异类标签”中走出来, 贴上了“同类”的标签, 这个团体没有给定好的层级和制度, 只是基于他们对于创业的想法和被学校认可的创业者资质。认识一帮同行者, 让曾经孤独的创业者不再觉得自己是异类, 是对传统的破坏, 也是对创新的激励。

3. 满足需求认可

创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超群的大学生, 不是资源、知识的显性受益者, 反而更可能是提供者, 但是这填补了他们在被需要和被认可上的隐性需求, 在创业环境和社会网络得到创业支持。

同时, 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创业思维”的氛围, 在创业教育的环境中, “企业思维”的训练和交融可以帮助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业行为进行再思考。

(二) 实践规范型影响机制

先创业再接受教育, 且综合创业能力表现并不突出的创业大学生, 其创业行为是在自身创业意识觉醒的驱使下自发开始的, 但是创业项目启动后, 往往会由于其自身创业知识储备、人脉资源的缺乏而困难重重, 进入瓶颈期。这一瓶颈期可能出现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 但都可以通过及时地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教育, 使其充实理论体系、获得所需资源、走出认识误区而突破瓶颈, 实现创业进程中的新飞跃。

注: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充实理论体系

创业教育对这类创业者们的重要性在于, 首先, 及时在他们创业过程中使之对创业体系有完整的认识, 了解创业步骤的进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就是知识储备的完善。之前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同学GG说:“创业那会儿知识根本不够, 涉及到管理、财务、市场这些方面, 并不太懂!后来进入讲习班, 我知道了怎么去构建一个更好的、更科学的财务系统。”法务知识、财务知识等具有相当专业性的知识不是只对创业感兴趣就自然而然会的, 需要专门的学习。因此创业教育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路上的必备技能。

2. 获得所需资源

其次, 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随着项目的推进, 创业者越来越需要有外部的资源帮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如WYS同学认为在接受创业教育时, 大家可以相互学习, 比如一个团队的餐饮店店员会去另一个团队的店里学习。他说:“创业教育给我的主要是这两方面的支持:一是圈子, 身边有很多一起创业的人, 我可以以他们为榜样;另一个是专业知识, 虽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项目, 但是总感觉和人交流会显得很“土”, 我希望能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指导。”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 还提供创业动力支撑, 以及创业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走出创业的第一步, 还能走得更远。

3. 走出认识误区

创业教育对综合能力一般的创业者来说, 有助于解决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 自身创业能力不够带来的局限。教育让他们明确了“如何发展”、“如何管理”等问题, 而接受教育之前, 这些问题只能凭团队负责人自己去摸索。如接受了全方位指导的大学生HLF说:“我的投资人会跟我讲做企业一方面是效率最大化、一方面是成本最低化。经过学习之后, 才发现适量的去控制成本很有意思。”创业大学生在没有接受系统教育之前, 以往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会产生创业的内耗, 而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提供大学生创业的效率, 避免大学生走入创业误区。

(三) 综合提升型影响机制

先接受教育再创业, 且综合能力突出的大学生, 在早期就具有了较为清晰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想法。对于这部分人, 创业意识的萌生不直接导致创业实践的产生。高校创业教育对其的影响是加速其各项创业条件的准备和强化创业精神, 从而对其创业意识与行为产生综合提升的教育影响。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丰富创业条件

对这类学生而言, 具体的教育实践为他们丰富了创业条件。创业课程使学员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 了解实际操作创业项目的技能, 设计创新创业型组织战略等;有创业经验的专业指导,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水平;模拟创业不仅能充分运用所学创业知识, 还能将创业导师引入到实践当中, 切实提升各种创业技能, 为正式创业加速做好各种创业准备, 如磨砺创业团队、获取创业资金等。大学生LHJ深刻地谈到他所受到的帮助:“我一共有3个创业导师, 一个项目指导总监, 他们不留余地把身边资源拿给我们用, 在理念上让我们能看得更远也指出我们的要害, 给我们的更多思考。”全方位的创业教育, 不仅为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 也指导创业项目, 丰富其创业条件。

2. 加强创业精神

从过程来看, 创业教育能够创造一种氛围, 让足够多且有质量的想法汇集, 使学员们的创业精神在其中不断受到雕琢与精修, 从而使更强烈的创新、冒险、先动性等愈发显现出来。如LJH同学坦诚是在与创业班级同学的交流中突然发现到市场仍空白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 于是立即组建团队, 在校内创建文化协会, 在校外创建YXXC文艺公司并担任CEO, 然后通过建立创意集市整合校园文化产品, 打通了校内校外的市场, 创业之路也走得越加顺利。从结果来看, 接受了创业教育后的创业者更会考虑到实践冒险产生风险的现实性, 明确真正起作用的行动, 因而其先动意识和预动能力也更为突出, 试图对持续改变的环境做出更快的潜在反应。

(四) 启蒙导向型影响机制

先接受创业教育后创业, 但创业综合能力一般的大学生, 需要创业教育对其进行启蒙和引导。这些类型的学生是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后萌发的创业想法, 开始尝试和摸索创业之路。在此之前他们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亲创业之个人特质, 成就需求不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并不突出;控制内生观念稍弱。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 激发创业动机

创业教育首先通过激发创业动机来鼓励和引导其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LYC通过选拔加入万达集团大学生创业计划, 获得五十万创业启动资金, 随后加盟某知名餐饮品牌, 项目运营已全面步入正轨。他坦言创业教育使“长期封闭”的自己开了眼界, 并使其创业成为可能。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创业项目的机会, 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

2. 培养创新思维

创业教育可以营造有利于激发和培育创业者的创新思维的氛围。在对比自身接受创业教育前后的转变, LYC认为最大的改变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创业项目的产品营销上他发挥创新思维运用互联网社群推广模式, 取得不错的反响。商业模式、创业案例、创新创业模式, 会让大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3. 鼓励理性冒险

理性冒险是创业精神的重要部分, 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外在的和潜在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创业选择和创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理性冒险。LYC并未满足于现状, 他将股权和债务等转让给其合伙人, 寻找新的创业契机。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人生契机, LJF曾就职于网易游戏公司, 放弃了高薪待遇, 着手自己成立游戏公司启动运营。回顾以前走过的历程, 他说:“之前我们都是倾向于规避风险的, 但是 (接受创业教育) 之后我们胆子都变大了。很多人都放弃了世界500强去选择自己觉得有前景的行业。”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敢于冒险、都适合冒险, 但是创业教育能够让具有创业基因的大学生更有勇气。

五、结论与讨论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也是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集聚地。广东省各高校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号召和青年呼吁, 逐渐重视创业教育, 推出了创业教育措施, 试图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在受访的创业大学生身上, 我们看到了他们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与务实的创业作风, 这也是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创业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 本文以广东高校的创业大学生为例归纳了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四种影响机制模型 (潜在辅助型、综合提升型、实践规范型、启蒙导向型) 。故此, 本文建议高校根据不同的影响机制模型来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师资、创业实践及创业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 创业课程体系方面

创业课程体系, 应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对于潜在辅助型的大学生, 应更注重实务和创新性的课程, 切实强化学生的战略管理、逻辑思维、市场思维、法务思维等商业必备能力, 以课程为依托聚集创业者, 在互相激励的氛围中拓展其创业资源。对于实践规范型的大学生, 需要案例教学, 通过比较完善的创业理论体系, 继续培养其创业精神, 并提供资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提升型的大学生, 需要模拟实践式教学, 从基本知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多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提升。对于启蒙导向型的大学生, 需要启发式教学, 培养其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 通过健全创新创业的教育机制, 激励和引导其创业行为。

(二) 创业教育师资方面

创业教育的四种影响机制模型均高度强调了优质师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是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安排或者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优秀的创业家组织授课, 重点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信心;二是要组织理论深厚的经济管理专家授课, 让大学生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和国家经济改革、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三是从学校层面甚至更高一级的教育部门层面, 高度重视提升创业教育类师资的福利待遇, 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三) 创业实践方面

潜在辅助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直接将项目落地实践,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规范型的大学生, 需要深化拓展其对不同创业案例的认知, 增强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而对于综合提升型和启蒙导向型的大学生来说, 创业模拟实践无疑会加速了他们的创业行动。但创业项目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 也不能只停留在参加创业比赛上。所以, 高校创业教育应鼓励不同的创业实践方式, 对于仍处于模拟实践过程的创业项目, 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知识培养和专业的技能指导;而对于准备落地的创业项目应为其建立大学生创业的孵化机制、设立孵化基金, 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提供法务和税务政策的咨询, 允许学生创业项目在试错中成长, 在实践中发展。

(四) 创业文化方面

校园创业文化环境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四种影响机制下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创业行动催化都有重要影响。首先, 广东省各高校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大学生创业辅导通识课程与讲座, 邀请富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授或知名企业家进行授课与开展实践, 让创业初步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中,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其次, 可以开展创业相关的第二课堂, 高校团委等部门要鼓励学生会、创业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有关创业的活动, 比如组织校级院级创业比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并主动为省级、国家级创业比赛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准备,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磨砺场。第三, 高校还可以主动联系社会资源, 导入到一些小型的、投资不多、收益较快的创业实践活动等, 降低模拟实践迈向创业实践所需的初级门槛。

摘要:本研究运用深入访谈法, 将一般模型与创业学生的行为历程及个人特质相结合。结果发现:创业教育对不同行为历程、不同特质的学生, 影响其创业的机制不同。由此归纳出创业教育的四种影响类型:实践规范型、启蒙导向型、综合提升型、潜在辅助型, 并建议高校根据不同的影响机制模型来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教育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5.

[2]李伟铭, 黎春燕, 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3 (6) :42-51.

[3]祝虹, 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131-133+136.

[4]向辉, 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2) :120-124.

[5]崔彬, 张亚维.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扬州大学本科生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4 (1) :67-71.

[6]郭洪, 毛雨, 白璇, 曾峥.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09 (9) :69-74.

[7]Casson, M.The individual-opportunity nexus:a review of Scott Shane:a gene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5) :423-430..

[8]周直.创业精神及其文化培育[J].南京社会科学, 2004 (S2) :19-26.

[9]于环.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J].经营与管理, 2013 (3) :141-143.

[10]王晶晶, 郭小宁.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分析[J].才智, 2014 (27) :41, 44.

[11]刘清华.创业的条件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2 (2) :19-20.

创业机制 篇2

领干事创业新常态

《管子˙立政》中曾有名言:“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在总书记对陕西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的历史时刻,我们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然而,当前部分干部“两耳不闻百姓事,一心只顾自己家”,工作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甚至尸位素餐。亦有干事者,稍有困难,便退避三舍,随波浊流。这种不良的干事创业风气,严重阻碍了党政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盼背道而驰。值此急需革故鼎新之际,“三项机制”的应运而生,可谓是“及时雨”,必将引领全体干部步入全心全意干事创业的新常态,推动我省追赶超越“更上一层楼”。

“能者上”是能干实干者的“助推器”。

众所周知,在党政系统中,一直倡导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能者多劳,劳者多得。但现实情况中,能者多劳是自然的,然而,局限于制度及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能者多得却做的略有不足之处。由此衍生的所谓“不公平”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党政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三项机制”中的能者上,就是通过建立鼓励激励机制,使那些工作优秀、全面发展的地方和部门获得奖励,让那些成绩突出、作风过硬、进步明显的个人得到物质实惠和提拔重用,使得他们能得到人生进步的“助推器”,从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热情。

“错者容”是担当敢为者的“定心丸”。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是有一定的风险的,的确有可能干的越多,犯错越多。关键在于失误出错后,我们是容错纠错,还是举起执纪的大棒?“三项机制”中的“错者容”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严格将执纪与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统一起来,严格区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为私的界限,对前者严惩不贷,对后者则采取包容的态度。这无疑是为真正敢想敢干敢拼的干部卸下了包袱、打消了顾虑,为他们积极履职、主动作为送上了“定心丸”。

“庸者下”是失职不为者的“警示钟”。

长期以来,在干部队伍中,有个别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整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亦有人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自己的“座右铭”,经常挂在嘴边,见之于行。对这部分人,“三项机制”中的“庸者下”无疑是给了他们当头棒喝。“庸者下”就是要对那些干事劲头不足、进取意识不强的干部进行调整,对那些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干部进行调整,对那些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不敢为的干部进行调整。这无疑是给那些失职不为者敲响了“警示钟”。

论创业机制及其基本架构 篇3

【关键词】:创业创业机制理论架构

创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创业机制促进个人创业和企业内创业也已经达成比较广泛的共识。

一创业机制及其构建的理论基础

创业机制是指为推进创业而建立的机构、系统和制度以及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创业机制的形成涉及到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运行及文化教育等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创业机制呢?赫维茨、罗杰迈尔森、埃里克马斯金等人在1960至1970年代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解决的是,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即制订什么样的法律、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时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经济机制理论包括信息理论和激励理论,并用经挤模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娩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

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提供机制的设计思路是;一是找出设计机制所追求的目标,二是围绕目标设计制度;三是检验设计机制是否符合信息成本较小和激励相容原则。循着这—思路,我们认为找出进行创业机制设计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人们创业,而创业的搀么要素是创业动机、创业技能和创业机会。创业机制的设计必须围绕这三个具体目标来进行,与此相对应,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创业机制必须包括创业文化培育机制、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扶持机制。

二创业机制的基本架构

由于创业文化培育机制、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扶持机制是创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业机制的构建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创业文化培育机制

培育创业文化主要是使潜在创业者具有创业的动机。进行创业文化培育主要从创业认知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标准文化三方面着力。

1大力加强创业认知文化建设

(1)确立正确的财富观。要通过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要营造一种鼓励创业、鼓励致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2)提高创业者的社会地位。应对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表彰,对成功创业者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对一些发挥带动作用、解决就业、创造新兴行业等有特殊贡献的创业者,有关部门应予以奖励,并给以一定的名誉和政策优惠。

(3)坚持转变思想观念,弘扬创业精神。坚决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大力弘扬自尊自立、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坚决破除怕苦畏难的消极思想,大力弘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大力弘扬勇创一流、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保守思想,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坚决破除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漂浮思想,大力弘扬勇于实践、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坚决破除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大力弘扬创业至上、致富光荣的企业家精神。

2加强创业物质文化建设

(1)建立“创业孵化器”。在为创业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中介组织较少的情况下,先由政府成立一个专门扶助中小创业者创业的组织。它围绕创业提供咨询与服务,提供专业化的帮助,包括创业初期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资金与技术、人才的筹措和招聘、创业前期调研、创业方案实施和创业中期的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员培训、法律咨询、场地设施乃至后期的企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还可通过这一组织传播企业的成功经验,扶植推动与此相关中介组织的发展。

(2)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目前,项目信息的大部分资源都由政府掌握,因此,政府要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向社会大力宣传和推介项目,定期发布项目信息,引导创业者选择自主创业适用的项目信息。

(3)开辟创业特区。在每个社区为低保户、下岗职工、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辟一个创业特区,在这里创业者可享受零税负,从而激发这部分人的创业热情,带动创业的热潮,还可以将部分区域划定为创业园区,在园区内实行低税负、零负担等优惠政策,激发创业的热情。

(4)为创业者提供失败退出的平台。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如企业和个人破产机制,—旦创业失败,给创业者提供一个良性的退出机制。

3扎实推进创业标准文化建设

(1)政府切实转变观念。政府要明确有限政府的观念和平等观念。政府要改变扶持国有经济的偏好,遵循非歧视原则和国退民进原则,在制定政策、行政审批、税收征管、治安管理等备方面要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要树立信用观念。如果政府无信,市场主体会加以效仿,无信行为将受到鼓励,必然导致社会信用的滑坡。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创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机制,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增加市场化成分,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要逐步实现政策透明化、决策科学化、办公信息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3)深化所有制改革,塑造产权明晰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方面,要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另—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地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各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样的平等待遇。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激发所有社会主体的创业活力,尤其是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活力。

(二)创业教育机制

建立创业教育机制主要是使潜在创业者具有创业的技能和素质。创业教育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如下几方面的建设: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是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在传统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入以相关课程有机集成、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原有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

体系。要加强相关调研,获取国内外有关信息,总结成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支撑,组织专门人员编写创业教育有关教材。

二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课程设置。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份额,满足学生求职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2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确立强调素质教育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籍管理体制上,应由管理型、封闭型向服务型、开放型转变。在教学管理上,要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关键是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提高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师将创业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渗透科学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合作,守职尽责、动手能力、组织管理、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创建创业型师资队伍

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真正将创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还必须造就一支敬业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真正行使名副其实的主导作用,除了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特定的、适应创新的创业性素质,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人才,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讲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

4进行创业指导 一是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在已有创业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规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除科研功能外,还负责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计划、协调等工作,兼有教学功能和其他功能。二是开展创业组织活动,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在实验教学方面,高校可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二课堂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可实施“科技英才计划”,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三是重视和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联系网络。重视小企业创业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又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四是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三)创业扶持机制

创业扶持机制是指政府在创业者正式进入创业过程中,即在创业者开业前和开业后的扶持措施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制度安排。一般而言,创业扶持机制涵盖了创业准入,登记、入住、开业指导与培训、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内容。

1开放新市场机会,降低进入门槛。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平等享受优惠政策。除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外,其他前置审批一律取消。对有前置审批项目的,工商部门可先核发筹建登记的营业执照,在取得前置审批手续后,再办理营业执照的变更。

2简化立法、行政规定,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强化效能监察,严格绩效考核,组织企业,市民对政府服务进行评议,治理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在立法过程中重视对企业利益的影响,倾听来自企业的意见。创造条件,提供帮助,重视提高企业自身能力建设。

3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开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回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初次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提供创业场地,教育、科研、经济等部门对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对各类社区创业项目,各社区要统筹规划,在经营场地安排、优惠政策落实、创业资金等方面,为创业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

4进行融资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建立和完善银政、银企联系制度,争取银行加大对创业企业的支持。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创业者提供积极主动的融资服务。将创业活动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的扶持范围,认真落实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等促进创业政策。

5加强创业辅导、实施创业培训服务。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搭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创业提供政策法规、投资信息、创业项目、创业培训等资讯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科技孵化器以及各类创业基地的服务功能,为有意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和创业辅导服务。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思考 篇4

一、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风生水起。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举行五花八门的创新或创业大赛, 并给创业的学生提供平台。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 结队成伍奔波于各类比赛或加入创业大军。为了全身心投入, 还不惜经常逃课, 甚少把时间花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我们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有潜力并且有能力去创业, 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 没有成功的虽然多少收获了经历, 但也会错过大学最宝贵的在校学习的时间, 得不偿失。可见, 茫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新创业, 会导致学生忽略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校教育不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法》第16条也指明高校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的初步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 首要题是要把专业知识学好。高校要避免本末倒置, 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适当的位置, 积极推进但不过度推崇。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发展的人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一个大学做创业这件事, 要落在创新创业教育, 而不是创新创业生意。”[2]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教育为本, 以学生为落脚点。它绝不是发掘创新项目和培养学生老板那么简单, 也不是单单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更重要的而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独立人格的人。[3]我们要认识到, 大学生虽然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但毕竟也只是少数大学生能成为创新创业的后备军, 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 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 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并不断创新的主动寻求发展的人,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 我们要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 也要把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融入其中, 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影响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本身更有价值, 这也符合教育应以学生作为落脚点的理念。

三、创新创业教育应分清对象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层次性, 应根据对象来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一种教育是全校普及教育。它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的是让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与理念能内化为他们心中的自然的深层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种通识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问题, 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模式,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的品格。另外一种教育是聚焦性教育。这种教育的对象是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 邀请资深专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 高校应引导学生善于了解和利用各级政府的支持性政策, 让这些政策真正具有生命力。此外, 还应加大资金投入, 与企业多模式合作, 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并且指定指导老师进行对接、跟踪与指导, 若发现不成熟的项目, 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去寻找项目, 组织团队和谋得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应切合实际, 切忌空谈

“外事不明问百度, 内事不明问知乎”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遇到难题时的选择[4], 这折射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内容脱离实际, 不够实用。虽然在1998年, 我国高校就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 建立孵化基地等, 但是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上普遍存在任课老师不专业, 课时少, 内容抽象等问题。绝大部分任课老师本身没有创新创业经验, 甚至没有系统接受过理论学习, 其上课大多也是泛泛而谈。虽然高校邀请校外专家来增加师资力量, 但有些是挂名讲师, 有些即使来了, 也只是以讲座形式谈谈创业经历和人生感受。这些课程教育的内容结构混乱, 实用性差, 导致这类课程犹如虚设。而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 虽然高校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但也缺少实战经验的指导。大多数学生的项目停留在设想阶段, 即使落地也难以实现目标。从以上问题看来, 高校要真正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想方设法邀请特定领域的校外创新创业人士担任长期的固定的讲师, 优化课程设置, 确保内容能系统涵盖创新创业需要的项目选择、运转模式、融资渠道、人事法律、财务税务、管理方法等知识。同时, 可设置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专门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和帮助, 并挖掘和引导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 也是高校发展的一大契机。高校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创新创业指导, 不但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更要传递创业创业的精神和品质, 使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主动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2) :84.

[2]李平沙.高校创业教育, 应落脚于“教育”[N].人民日报, 2015-03-26 (17) .

[3]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9.

分析创业投资上市退出机制论文 篇5

一、我国创业投资上市退出机制异化的原因分析

(1)从上市公司角度分析。

根据民生证券统计,创业板负增长公司的比例由的0.6%大幅上升至的16.5%:50%以上高增长公司也从20的44.8%下降至20l1年的17.6%;创业板指数也从基准点的1001点下跌至一季度末的678.52点。由于公司业绩不断下滑,因此在上市前就参股上市公司的这些创业投资为了避免亏损。

(2)从创业投资者角度分析。

我国创业投资心态过于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心态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阶段的后移和上市过度包装上,这使得创业投资在创业板上市投资退出机制异化为一项圈钱手段。

(3)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

在创业板发生的创业投资过早和过度退出的异化现象,反映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

二、变异的创业投资上市退出机制带来的影响

(1)对社会资源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创业投资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上市退出的巨额利润上,投资资金流入趋于成熟的企业、前期上市包装活动,使得趋于成熟的企业反而获得大量资金,而正需要资金扶持的、初创的创新型企业反而得不到支持。这种资金的错位配置,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

(2)对创业板市场的影响。

对国内的资本市场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存在失去潜力企业的可能,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满足;二是不利于创业板市场的稳定,股东高管的大量抛售股票造成的抛售压力引起市场动荡,且部分创业投资者过于热衷与上市包装活动,增加了市场经济泡沫。

三、解决我过创业投资上市退出机制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评估公司创新性成长性指标体系。

在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更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因此,以指标体系的标准做为能否上市的判定条件,提升业绩不突出但有潜力的企业上市的可能性,过滤由于业绩包装上市的泡沫公司。

(2)完善创业板股票禁售、限售规定。

可适当延长原始股东的持股解禁期,一是引导投资者去关注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二是能对热衷于投资首次公开发行前期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投机活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3)适当降低上市门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 篇6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缓解宏观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据教育部就业网在2013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这就意味着,高校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问题。失业问题突出导致大学生心理遭受严重打击,因而就业率过低易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高校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的队伍中来,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主体均为人才。作为个体的学生,其能力是衡量高校综合水平的标准。高校综合实力是推动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目前,国内高校数量众多,但学生的培养力度、培养方式和培养结果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高校综合实力仍旧处于落后态势。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目前高校综合实力处于落后状态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一直存在教学方式上的问题,“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是当前中国教学的主要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可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效率,顺利通过考试,但长期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破了这种旧的教学方式的局限。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期,大学生对创新的要求逐步提高,他们想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计划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条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他们通过自由选择,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中去实践,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突破、去创新、去创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学习”这一概念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事实上,创新创业的成果不仅包括物质的成果,也包括一些新的想法和设想。任何一个人,只要大脑有思维,他就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他们把创新创业看做赚钱的工具,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的重要性。据清华大学的调查报告称:我国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自信,内心充满矛盾和焦虑。既想创业,又担心创业;既想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又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度过一生。就是这种踌躇不前、犹豫不定的态度使他们错过了创新创业的最佳时期。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改变当前这种错误的思想。

2拘于形式,缺乏实践

所谓“实践出真知”,创新创业的最终落脚点必须是实践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握不当、与外界同行缺乏沟通、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就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看,当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单纯讲授创新创业知识[4],很多高校虽然举办“挑战杯”等大赛,但很多活动并不会真正将大赛活动付诸实施;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实力不强,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不足,同时也缺乏来自社会的支持,加之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大学与政府之间也缺乏交流;也有一些大学成立创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支持,但由于资源有限,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拘于形式,而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

3“重复性”问题严重

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行业知识、管理经验、社会阅历以及年轻气盛等特征,对创新创业的考虑不够深思熟虑,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较分散。例:燕山大学西校区有两家负责送餐的网站,这两家网站在运营模式、合作商家、商品定价以及项目规模上如出一辙。经过六个月的发展和竞争,双方的发展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这种重复性的建设分散了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使总投资成本无形中增加,影响了组织的快速发展,最终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高知识性与低实践性

当前一部分大学和大学的一部分新型专业向企事业输送知识型员工。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型员工,他们有依靠思维创新、技术创新获得成果的能力,同时,他们学历高、专业技能过硬、求知欲强烈、学习能力强。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具有很高的创造性。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脱轨,所学专业知识与自身实践完全是“两张皮”,这样既没有在实践中提升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使理论知识对实践形成理论指导,没有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1转变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缺乏自信的同时,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把学习与创新创业分离开来。还有些学生认为以自己目前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的必备条件。这些错误观点贻误了学生创业的最好时机。其实,创造渗透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领域。所有对生活中的问题有独到见解,能独立自主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行为都是创造能力的表现。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前,一定要从观念上消除学生这种狭隘的创业观,树立全面看问题的思想,看到自身创新创业的优势,增强创业信心。endprint

2学校给予师资、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除了学生转变观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外,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基地,有义务对学生的发展加以引导。由于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教育这种大环境下接受教育,对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并不清晰,这就需要有社会经验的引路人对学生加以引导。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创新型教师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等加以指导,另外学校也可邀请校内的专家学者和校外的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5],从师资、技术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针对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这一前提,学校应给创新团体以资金上的支持并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6]。其实很多学生的创业项目特别新颖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缺乏起步资金,难以扩大规模。学校只有在政策上加以支持,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扫清道路。

3规划整合,形成特色

大学创新创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形成特色。近年来,美国大学学生创新创业以比尔·盖茨为代表,在互联网、电子产品、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特色。当前,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率达到25%[7],远远超出中国大学生创业水平。国内也有很多大学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业特色。同济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官产学研”创新创业模式,并在理论向应用缓解的转化上取得一定的成绩[8];中国人民大学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学校设立创业类课程[9],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最成功的典范,积极向国外借鉴经验,自1998年开始,先后成立了视美乐、易得方舟、慧点、汗青环保、瑞福、奇乐无限等数十家创业公司。这些典范都启发高校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创业团体进行详细规划,对重复性建设的团队加以整合,对有特色的团体要重点支持、重点鼓励,形成特色。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既能利国利民,又能促进学校和学生个人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8.

[2]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30(2):175-176.

[3]苏荔萍.学生就业期望:基于性别比较的实证分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0(6):72-76.

[4]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7-78.

[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7-78.

[6]宋之帅,赵金华.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 143-145.

[7]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8]叶明海,翟庆华,段存广.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以同济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24(5):76-79.

完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的探讨 篇7

面对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实施创业教育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总体来看,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 存在着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创业观念滞后,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些学校仅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 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课程体系中。

(二)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对创业教育进行探索的院校与专家不在少数, 但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创业教育只存在于行动层面, 未能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和实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的教育理论虽然在我国运用多年, 但是没有被运用于就业特别是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 因而造成了创业教育实践的低效率、低时效性。

(三) 对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就业创业教育机构但整体上来说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尚未被广泛认知和重视, 仍然存在着一定误区:如把创业教育局限于智力教育或者知识灌输, 却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四)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

目前的创业教育往往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 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企业家讲座、创业设计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教学改革、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 创业教育不能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

(五) 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未能深度融合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大多注重创业理论的灌输, 忽视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技能的掌握和训练, 忽略学生个体智能在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运用和体现, 学生个性、智能特点不能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导致学生创业和就业中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功利性、短期性行为, 学生缺乏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动力。

(六) 缺乏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

高职院校中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许多教师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也相对欠缺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 但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 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有时也不尽人意。

二、完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的思路

(一) 建立创业教育人员保障机制

1. 成立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更好地统筹各类资源, 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整体性、系统性的开展, 应成立以院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设计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社会调查、市场推广、创业实践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培养体系, 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设置、创业指导教师及工作量计算方案、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学分设置可行性分析、现有工作资源统筹等一系列问题, 为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创造条件。

2. 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

学生创业专家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组成。院外专家由学校特聘的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有帮助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院内专家由各系 (部) 书记、主任及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其主要工作职责为: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咨询;评选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学生举办创业讲座;提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技巧咨询。

3. 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库

为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充分发挥各行各业专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咨询、参谋、辅导作用, 应建立由成功企业家、金融投资家、职业经理人、管理咨询专家、政府与其他行业内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热心人士组成的创业专家库。专家库专家通过培训、咨询、辅导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辅导服务。

4.建设创业师资队伍

创业师资应树立开拓进取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扎实精深的专业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品德素质。同时, 创业师资还应当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研究能力、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驾驭信息预见未来的能力。为使创业师资逐步达到以上的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应当突出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引进、培训、使用、考核、奖惩等一系列问题上, 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努力构建一支科学合理的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为学校建立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创业导师制奠定基础。

5. 组建学生创业团队

充分发挥学生创业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他们牵头组建创业团队, 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寻找创业项目, 深入开发创业项目, 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活动。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跨班自愿组建创业团队, 如研究组、工作室、辅导室、社团等学生团队等都可以算作是学生创业团队。通过组建学生创业团队,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结合专业方向和学科特色创办小企业的培训模式、运行机制、成长规律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企业注册登记知识, 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商业化运作,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 使创业教育达到以部分学生实质创业带动大多数学生求实就业的目的, 全面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 建立创业教育政策保障机制

1. 建立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 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 应建立合适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首先, 学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中, 并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建设。其次, 应该建立以人为本、实行动态、开放的创业教育人才管理模式, 充分意识到人是高校的主体创新的根源, 强调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 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而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在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遇到创业机遇时, 学校可提供方便, 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 为大学生学习和创业给予大力支持。

2. 建立创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为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应加大创业经费支持力度, 如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管理创新支出、技能创新支出、师资创新支出和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支出。其中管理创新支出主要用于实施创新创业计划的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专题辅导等方面的支出;技能创新支出主要用于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调研课题的研究补助, 实施技术革新、流程设计等试验活动的补贴, 获得专利发明的奖励, 参加技能竞赛的训练和比赛获奖人员奖励, 学生创业园的孵化补助, 以及与技能创新有关的其他支出;师资创新支出主要用于加快对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支出, 具体可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用于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创新创业学术交流、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或有条件地输送专业教师到境内外开展考察、培训和学术交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用于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 资助学生项目,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 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的评价观和方法, 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出评价。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求真务实地为人才市场输送创业型人才。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循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原则。可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标要求纳入到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 在评学、评教、评管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能力观测点, 从参与程度和效果方面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创新类课程的学习、认证证书的选择、参与创新实验研究、创新课题项目研究、学术竞赛、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 并付诸实施通过自评与他评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课程学习情况、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成果, 以及获得创新学分的情况。评价体系中相应指标的明确, 有利于学生进行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规划设计和自我评价, 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建立创业教育环境保障机制

1. 提供创业技能培训支持

学校明确“以人为本、质量为本、创新为本、能力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 将创业培训列入大学生选修课课程系列, 计入学分。同时设立创业实践学分, 规定学生注册公司、组建工作室以自主创业方式或依托创业实体、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获得相应学分。面向全体学生, 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 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短期培训班, 宣讲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法规、政策, 转变学生观念, 增强创业意识;面向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 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开设SYB培训课, 提高创业技能;面向有创业想法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 开展创业实践培训, 开设创业实训指导课, 加强创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在创业培训过程中, 坚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训练的针对性、培训的集成化,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树立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技能。

2.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创业知识能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二是淡化学科界限, 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三是要从实际出发, 因校制宜, 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 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减少专业课程, 拓宽基础课程, 加强通识教育;二是增加综合性课程, 其中既包括文理工科目间有机结合的课程, 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 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三是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并有完善的选修制度和学分制度, 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 (校) 选修课程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四是单独开设创业课程, 课程的开设要有针对性, 不要面面俱到。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进行知识储备;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 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帮助学生明白各种能力和素质的获得途径, 让学生有的放矢;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融为一体, 全面渗透创业教育, 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知识能力。

3. 丰富创业教育活动载体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创业所需要的具体创业能力。一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 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创业教育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 如专业实习、实训等, 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 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三是既要加强专业内的实践, 还要加强专业外的实践, 如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积累创业经验;为开展实际创业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

4. 拓宽校内外创业教育基地

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业教育。积极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创业教育基地、青年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基地, 积极争取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 共建创业教育依托基地、实践基地、模拟基地和就业基地, 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让学生课外到基地企业中兼职, 在职业实践中得到创业熏陶,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基地企业咨询、研究活动, 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它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以及自主创业的大胆尝试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载体;发挥创业教育基地的作用, 让一些学生进入基地企业实习, 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适应未来创业实践的能力等。加大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依托校内实验室, 将其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5. 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 从理念教导、知识辅导、文化熏陶、榜样引导、实践指导等方面创设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注重对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 切实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种载体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主题宣传,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学生科技创新网、出版创业教育刊物、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报、校园网络论坛和横幅海报等方式, 宣传校友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或自主创业成功事例, 广泛开展讨论和宣传,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天道酬勤”和“崇尚卓越, 超越自我”的校园精神为核心, 精雕校园环境, 让学生感悟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真谛;精心选择专业大师、名师、导师等的寄语名言, 以及典型优秀学生案例等, 营造创业文化气息。让每一张图片、每一组文字都彰显着创业的内涵。无论是对历史的追溯, 还是对未来的展望, 都凝练在学校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鼓励和引导着学生的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黄志纯, 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0) .

[2]万由祥, 孔新舟, 张勇, 等.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报告[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8 (2) .

本科高校创业导师机制的研究 篇8

1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 而是着重教给学生自主创业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和技能。

在高校中, 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我国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比较晚, 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 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浪潮, 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平台, 如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2]等。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 但是成功率却在2%—%7之间[3]。大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而创业的成功率极低, 这表明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有待提高,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 培养优秀的创业导师队伍。

2 创业导师机制

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 创业导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 指导他们的创业实践, 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 从而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因此, 如何建立创业导师机制, 建立什么样的创业导师机制就成为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校不但有从事各领域理论研究、项目产品研发与设计的科研人员, 而且有研究企业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知识的资深专家, 同时还有高校聘任的知名企业家做客座、兼职教授, 这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秀的师资保障。因此,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可以搭建不同的创业导师团队, 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创业导师机制。并根据具体师资情况, 设置创业启蒙导师、创业项目导师、创业市场导师和创业管理导师, 组合成导师团队。

1) 创业启蒙导师

创业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目标选择, 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在创业教育中可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 并通过设置创业启蒙导师, 传播创业价值观, 并启发大学生创业。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大学课堂里的第一任老师, 一般由年轻老师担任, 他们在年龄上和大学生相差不多, 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而且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关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以及就业, 由辅导员担任创业启蒙导师, 更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创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 为突出了创业教育的主题、传播创业价值观, 创业启蒙导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传授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2) 创业项目导师

不论在哪个领域创业, 项目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前提和首要条件。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启动、创业热情的激发等, 没有项目将无法持续下去。当前, 市场竞争激烈, 不少行业饱和度高, 创业者只有定位市场, 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 才能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 在创业教育中, 不可或缺地要设置创业项目导师, 指导大学生成功选择创业项目。

高校拥有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 每年都承担大量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这为大学生选取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 可以挑选高校科研人员作为创业项目导师, 指导大学生根据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确定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导师可以借助创新实践基地, 组织大学生参加其科研项目开发过程, 传授项目开发技术, 使项目更接近于市场的需求。同时, 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导师的科研项目, 更能了解行业中项目的发展趋势, 并通过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作为创业项目, 能够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创业市场导师

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成功创业的人才, 而且创业是一项实践活动, 必然要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 创业教育除了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 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因此, 在创业教育中, 需要设置创业市场导师, 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活动储备相应的市场知识。然而, 高校教师一般较少参与企业在市场上的运营活动, 缺乏开拓市场的经历, 因此, 创业市场导师只能由市场经理等企业管理人员来担任。

创业市场导师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企业的成长历程作为教材, 生动形象地讲授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经验, 使他们掌握市场开拓的技能, 并指导他们参与自己企业的市场活动, 最终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4) 创业管理导师

创业是一个企业生存的过程, 创业实践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比如资金运作, 项目策划等, 因此, 在创业教育中, 设置创业管理导师, 教授大学生管理企业的方法和策略, 能够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高校具备会计、管理学专业的师资, 他们长期从事涉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结合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 选取一些优秀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创业管理导师, 并将他们派到企业去挂职锻炼, 弥补他们对企业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 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管理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 创业管理导师可以组织模拟创业活动, 指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地分配使用资金, 并结合企业管理案例, 传授他们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

3 创业导师协作机制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在创业教育中, 依据创业不同阶段的特点, 可以建立各类创业导师协作机制, 形成创业导师团队。在创业导师团队中, 每类创业导师在传授相关创业知识时, 相互协作, 并涉猎其它导师的领域知识, 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作用,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其中, 创业启蒙导师工作目标是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自觉地将成功创业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目标, 为其余创业导师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项目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时, 将创造力强的学生推荐给创业市场导师, 让其参与产品市场推广活动, 并利用反馈信息完善项目;同时, 创业市场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企业学习的实践机会;创业管理导师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构想, 并学习企业的运作与管理。

总之, 创业导师团队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重任。

4 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建立健全的创业导师机制, 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其创业能力, 从而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新思路。

摘要: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 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创业教育成功与否, 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该文通过研究创业教育环境下的创业导师团队机制, 以传授大学生创业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导师,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玉梅, 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 .

[2]郭必裕.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4) .

[3]黄李昌.分析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21) .

创业机制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问题,机制策略

经济形式的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找工作压力,尤其是高职院校这类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在较为弱势的地位。因此,通过创业另寻出路成为了诸多大学生的新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其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从根本性质上来说就是将培养具有开创性和创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其培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加强对市场变化、行业趋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具备较为全面的创业综合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实用性教育,即所教授的知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派上用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定的实践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创新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实现了创新,和传统的局限于课堂的创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差别。二是创造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性地开创了许多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地培养。三是实践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从理论教育的脱离,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创业理念。

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上来说,其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意识培养,即培养大学生形成基本的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二是能力提升,即针对大学生展开各种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就涉及到思维能力、洞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三是环境认知,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行业发展、国家政策、趋势走向、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四是实践模拟,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展开教育实践,如撰写企划书、模拟实践活动、创业基地实训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化问题突出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理论化突出的问题,这就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实践性表现出了很大的脱离。具体说来,在创业教育当中,不少高职院校或是创业教育的老师,自身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清当前的创业环境,使得创业教育局限在理论层面,与当前实际相脱离。而且,不少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实践资源,在创业教育当中不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理论化突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空有创业的相关理论,但是却不会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无法实现有效的创业活动。不仅如此,理论性突出也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偏弱,进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遭遇相关问题时不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进而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几率。

(二)创业培养不全面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内容来看,其涵盖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环境认知和创业实践四个大的方面,在每个方面下又具有许多细小的环节,由此构建起来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根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创业培养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很多方面都存在遗漏,这就导致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学生学到的创业知识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创业中无法利用这些知识高效处置问题。比如某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培养,但是却没有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即便能够正确分析趋势走向,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创业失败。创业培养不全面的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也会反过来制约高职院校自身的创业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长期存在缺陷,无法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下实现发展和进步。

(三)创业教育体系不合理

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一个完善的教育板块。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不仅没有形成体系,甚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区域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往往是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教师组织的,但是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教学经验,而且对于创业也了解不多,这就导致创业教育仅仅是流于教材表面的散布的教学活动,没有形成体系。不仅如此,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雷同化、理论化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促进对策

(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强调了创业实践,因此鉴于当前高职院校表现出的创业教育理论化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便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具体说来,创业教育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校内创业实践,另一个是校外创业实践。

就校内创业实践而言,首先可以通过组织创业设计竞赛的方式吸引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以此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其次,可以依托现有的就业课程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可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创业教育的板块,向学生传达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业意识和思想理念。最后,还可以通过高职院校自建的大学生创业基地进行实践,让学生对创业技能进行熟练。

就校外实践而言,首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校外实践,到相关的企业中对所学的创业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同时也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吸收经验实现内化,以此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构建“教-工合作体系”,让学生一边学习,以便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这样势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面性

创业教育的不全面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存在缺陷,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要实现创业教育的全面化,以全面可靠的创业教育保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这就需要在当前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站来查漏补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内涵,发现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遗漏和不足,然后对其针对性的不强。比如若是缺乏决策能力的培养,那么就需要增加这一方面的创业教育;若是缺少风险防控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就需要对应增加。除了主动对创业教育的全面性进行强化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教育的结果表现进行针对性调整,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发挥出切实的作用。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化

只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可靠的创业能力。首先,需要对创业教育队伍进行革新,安排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或是实践经验的教师组建成创业教育工作队伍,以此从根源上保证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实现分层化和体系化。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面向所有学生,实现全体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第二层次,面向具备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学生,对其进行专门的创业知识、技巧、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通过实践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对创业知识、技巧等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提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依据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相关理念,对创业教育进行革新与优化,促进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01:114-118.

[2]蔡莉,吴平.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平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流城创业园区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16-118.

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刍议 篇10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一) 创业认知和经验不足, 容易导致失败

创业是创业者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承担相应的财力、心理和社会风险, 来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 也是创业者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是创业者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比较特殊的部分。相对于社会其他的创业者, 大学生创业群体有优势, 也有劣势。目前, 大学生创业者群体在市场经验、社会经验、操作经验与经营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 许多学生在设计开发产品时, 并不了解市场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 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无法预估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 导致创业失败。其次,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 常常使他们对困难情况估计不够, 一开始盲目乐观, 遇到挫折与失败时, 心理准备不足, 从而丧失创业激情, 意志消沉。再次, 大学生缺乏经营的实战经验, 对产品的营销渠道缺乏深入的理解, 企业管理经验也很匮乏, 这些弊端的存在往往使部分创业项目不能成功实现。最后,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创业前对于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内容了解较少, 在实际经营的许多环节上忽视法律, 以投机和冒险心理代替理性的法律思维, 往往最终也会造成公司经营的失败。

(二) 创业类型技术含量不高, 成功率偏低

我国大学生创业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启动资金少、风险小、容易开业、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据调查研究, 60%的大学生表示若要自主创业, 将会选择餐饮、咨询或零售等微小项目。如此低起点的创业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 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主要依托高校的科技与知识优势, 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等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

我国大学生大多数创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和整个高校环境的优势, 而是从事一些非创新性或者创新性较低的行业。在这类行业中进行创业, 相对于其他创业者, 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甚至处于劣势。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但市场残酷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 据某网站统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3%。

(三) 大学生融资能力差, 资金支持不够

在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中, 资金成为大学生创业面临的第一难题。资金充足与否也成为大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软肋。部分大学生创业可从家庭中得到资金支持, 但绝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没有资金积累, 也很难得到创业所需的资金。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 大学生创业可以从银行申请贷款, 但只能是小额贷款,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国外大学生创业也有国家的资金支持, 但更多是吸引社会的风险投资, 来满足创业的资金要求。但是在我们国家, 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体系并不成熟, 社会融资渠道不畅, 加上大学生的融资能力太差, 导致他们很难获得必需的创业资金。政府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低廉有效的融资渠道,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风险投资及其作用, 多方吸引风险资金的加盟, 或者通过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

(四) 大学生创业环境仍不成熟

社会上还尚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 政府出台的在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等现有政策有待落实、健全和完善。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在落实大学生创业支持的基础上, 根据大学生创业时间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 努力从开办创业园区、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落实, 引导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 逐渐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就学校而言, 就是倡导创业精神、倡导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氛围, 为学生的大胆创业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政策导向和有利的服务保障, 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是一种能够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发展的, 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保障机制。完整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应该包括制度保证, 含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的具体机构、创业教育的评价制度、学生创业社团组织的完善;资金保证, 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资金应该来自政府支持资金、学校配套资金、外来捐助资金、加快创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其中的部分资金等;创业成果的孵化渠道保证;课程师资保证, 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职兼职结合的有效师资;文化保障, 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结合本校办学特色, 适当引导创业的发展方向, 营造科学的创业文化氛围。

(一)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

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教学院部、学生四级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为创业教育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 学校层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 对创业教育进行宏观规划、决策、部署和管理。其次, 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或类似创业教育专门机构, 对全校的创业教育进行具体规划、安排、组织和实施。再次, 各二级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院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结合各学院专业开展特色创业教育, 并设立兼职创业教育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最后, 在学生中创建一批综合类的学生创新创业社团, 配合开展展全校创业教育工作。

同时, 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方而的、综合的、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是对学生现有的以及将来需要具有的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意识、创业人格、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要对创业教育进行周期性的评价, 并使这种评价制度化、常规化, 能够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 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建立有效的反馈环境。

(二) 规范创业教育资金筹集和使用机制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

首先, 政府在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中应担负起倡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 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支持。其次, 高校要建立创业教育基金, 并要吸引更多社会捐赠或捐助资金, 协助创业团队疏通融资渠道, 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专项贷款和风险投资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负责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和管理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企业管理、财政、税务、工商、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 负责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 帮助创业团队联系创业基地等方面的支持。[1]政府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 简化大学生申请创业的手续, 尽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提供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 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扫除障碍。

(三)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培育专业师资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根本

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 应紧紧围绕创业过程的各具体环节展开, 学校应全面开设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 如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创业指导、企业管理、融资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鼓励学生选择在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创业, 积淀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 提高创业的自身优势, 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对创业教育各不同阶段加以区分确定目标不同的课程, 如学习了解创业的课程, 培养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课程, 学习经营企业的课程等。在方法上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外, 模拟创业、研习班、学习参观等都不失为好的创业教学方法。另外, 减轻创业教育教师的负担, 让他们有足移的时间和经历来进行创业教育的开发和研究, 对创业课程的改进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做出贡献。

针对有效师资的缺乏, 需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创新。对现有的教师, 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 给教师提供机会补充实践经历, 提高教师队伍的实力。另外, 聘请一此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 或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风险投资商、律师等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 为我们的创业教育寻找外援。

另外, 学校可组织举办创业公司研讨会和创业节一类的活动, 在这期间, 可邀请成功的创业家、金融专家、风险投资家等来做特色讲座, 讨论实际中如何建立、经营自己的企业, 如何克服创业中的弊端等问题。

(四)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条件

高校是大学生密集的场所, 有着各种需求和市场, 同时又有着相当一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 这就给创业教育带来了契机。比如, 学校的校园宣传栏、报亭或者小超市, 都可以打造成小小的创业平台。同时, 学校还要利用校园网络的宣传平台, 大力宣传校内外创业典型。可以从四方面做好宣传工作:首先, 设立专门的网站、期刊、报纸、橱窗, 交流创业思想, 宣传创业典型;其次, 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 聘请校内外创业典型, 交流创业经验, 开设创业论坛;再次, 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学生创业协会工作进行指导, 并定期交流创业知识;最后, 创业教师与地方新闻媒体应该密切合作, 定期推荐大学生创业团队。[2]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讲堂”“创业论坛”等各类创业比赛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此外, 还可以通过观摩“赢在中国”“创业中国星”等创业项目和比赛, 来探讨创业中需注意的问题, 需了解的风险等, 进而进一步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等。

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每个组成部分相互促进, 相互联系, 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可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与创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融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 增加技术型的创业, 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注释

1[1]辛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 2012, (1) :84.

浅谈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机制创新 篇11

一、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滞后于实践

现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其中许多理论与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偏差,且时效性较低。例如,对于高职学生创业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方面的更新较慢。这些问题在创业教育中是比较突出的。在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许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缺乏就业经历,甚至部分教师由于科研工作繁忙很少进行专业进修,导致教学技能贫乏。部分高职院校通过邀请一部分创业人士进行授课,讲述自身的创业经历,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创业人员缺乏教育经验,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等院校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也对此不重视,对自主创业感到迷惑。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甚至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经济法学公开课程,导致部分创业学生无法学习相关知识和进行自主创业。

(三)缺乏实践平台

欧美等国对于高职学生没有进行集中管理,学生能够直接与社会接触,所以能够参与创业实践。而中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封闭,学生上学期间对市场接触较少,缺乏创业氛围和相关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不清楚市场的需求,其创业项目存在技术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解决就业压力

创业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科技创业、文化创业都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发展。随着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不断推动,社会中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从而为求职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创业教育也为社会提供了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指出,经济增长与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直接关系,创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从而激发市场的活力,使得更多高职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有效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此外,自主创业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影响,能够提高小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从欧美等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创新是促进国家进步的主要动力。就美国而言,其在教育和研发活动方面的投资几乎为其他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从科技文献数量来看,美国就占据全球科技文献的33%,由此可见,教育强国是我国现阶段不可动摇的战略目标。

(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直接的相关性,没有创业教育,高职学生很可能无法实现自主创业。创业教育能够推动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完成自主创业。创业知识是自主创业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获取创业知识的途径,也是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前提。基于这一因素,自主创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创业教育的推动。创业者通过创新技术、产品以及服务,成为市场新一代创业主体,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家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高职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新一辈人才,创业教育是帮助其更好选择的一种方法。创业的实质就是创新,这就要求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随着社会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消费结构和消费类型正在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消费者对于产品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为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环境。

(三)推动文化观念的进步

创新精神是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抽象也是具体的。观念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认知活动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观念的形成对社会实践具有引导和调节的作用。不同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并对其社会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人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除了社会整体的变化外,更出现了社会文化的改变。创业文化是指创业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包括人们对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劳动生产力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创业教育要重视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四)培养创业人才

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完善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体制,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使高职院校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可让传统的就业方式向开放式就业方式转变,有助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创业教育的应用能够满足现代高职学生渴望创新的精神,从而促使产业结构改变,通过自主创业提升就业率,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机制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想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对市场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又要具备较好的金融、财务、管理、法律知识,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师多为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自主创业的经验,这使得教师自身对创业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自主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主要是通过在普通高职院校内开设创业课程,通过聘请自主创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创业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

(二)健全创业教育机制

完善的教育机制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从而规范教学行为,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国创业教育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提高教学效率,以促使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对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

政府可以逐渐增加对创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投资领域,不要局限于服务业,可以向体育文化产业、技术高新产业等产业拓展。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参与市场调研,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创业,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风险投资,或者增加一些优惠政策,对一些创意和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推动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平稳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还需要构建以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制,培养具有较好的创业知识、创业技术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激发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机制初探 篇12

关键词:创业,资源整合,大学生

资源是我们用来实现自己目的的所有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大学生创业需要对各种创业资源进行认真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以便取得更好的创业成效。

1 大学生创业资源基本内涵

创业资源是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 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始末, 是大学生新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对企业的成长作用, 可以把大学生创业资源分为两大类:要素资源和环境资源。

1.1 要素资源

1.1.1 场地资源

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场地选择很重要, 这是创业最基础的资源。无论是生产经营型企业, 还是服务类企业, 都需要一定的场地。选择创业场地时, 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市场价值和生产经营条件, 另一方面要根据场地特点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和现场搭建, 充分发挥场地优势。

1.1.2 资金资源

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资源, 许多微小型企业因为无法合理利用资金, 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是造成大学生创业失败较为普遍的原因, 这不仅是资金匮乏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无法有效整合和管理资金。

1.1.3 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创业成功的重要资源。创业成功离不开人才, 企业持续发展更需要人才。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结构优化、种类齐全的人才群是企业生产力的源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通过整合管理, 科学利用人力资源, 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1.1.4 管理资源

一个企业的运转需要很多要素和资源, 运转好坏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资源包括管理人才、管理制度、管理考核等等。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是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有条不紊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这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

1.1.5 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是现在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 也是提高企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领域, 科技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

1.2 环境资源

1.2.1 政策资源

政策资源主要是指政府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包括在税收、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优于其他创业人员的优惠, 利用好创业政策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方方面面的限制和阻力, 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

1.2.2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企业运作的核心内容, 有效整合和管理信息是保障初创企业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1.2.3 品牌资源

品牌不仅涉及到产品或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沟通, 它还涉及到整个企业管理体制的适应与变革, 因此品牌资源是指围绕品牌的创建、传播、培育、维护、创新等方面而涉及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品牌本身、企业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

1.2.4 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持续动力。文化资源是汇聚和积淀企业文化的各种要素, 作为初创企业, 要特别注意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1.3 创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创业就是一个整合资源的过程。只有有效整合和管理创业资源, 大学生创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有效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创业者明确企业资源需求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为新创企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有利于让创业者对企业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正确预测, 从而有效的识别和配置潜在资源, 保持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外, 资源整合和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过程, 因此积极进行资源整合还可以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基本方法

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 理智筛选、取舍、管理, 从而获得部分乃至整体的资源优化。资源是整个创业活动的主线, 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是否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在创业中,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创业过程和环节, 运用不同的整合方法进行资源整合。

2.1 寻找式资源整合

大学生创业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比如管理经验不足、市场狭窄、创业资源匮乏。大学生创业之初, 创业所需资源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获取, 但是仅仅依靠从自己的身边获取的创业资源很难维持企业的发展, 要想使企业继续发展, 那就不得不从外界寻找创业资源。[1]寻找式资源整合主要是结合自身创业团队的资源情况, 分析资源储备存在的不足, 提出整合外界资源的方案, 进行积极地寻找和整合所能利用的创业资源。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较强的预见力和洞察力, 较强的预见能力可以让创业者准确的把握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热点和竞争焦点, 洞察力是一种从不同类型的信息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只要拥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才能在诸多的资源中获得对自己创业有所帮助的资源。[2]

2.2 累积式资源整合

创业中期, 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也积累了一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创业资源。这段时期, 企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 创业资源需要不断累积和增加。这需要创业者掌握累积式的资源整合方法。为了使已获得的创业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创业者必须在初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进一步了解创业资源的特征, 以便于更好地整合利用。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利用已获得的创业资源, 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只有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利用, 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开拓式资源整合

企业取得初步发展之后, 创业者要想使企业继续快速发展, 那就必须采用开拓式创业资源整合。开拓式创业资源整合强调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 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 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没有创新的企业是很难成长和发展的。开拓式创业资源整合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把创新式思维注入其中, 用创新的视角去寻找具有创新点的创业资源。特别是继续寻找企业的新的增长点, 在新的增长点上充分开拓和整合利用资源, 这一点对创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林嵩.创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创业过程的一个解读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6) .

上一篇:海洋自然保护区下一篇:复杂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