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选择图式

2024-08-25

新闻选择图式(通用7篇)

新闻选择图式 篇1

一、新闻摄影的特征

作为摄影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闻摄影的本体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新闻的特殊性将其与传统摄影区别开来, 新闻摄影被赋予了新闻的意义。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新闻要素, 集中体现在了新闻摄影作品上。一幅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仅要具有传统摄影上的价值, 且更侧重于新闻性。受众可以通过新闻图片读取有用的新闻信息, 生动形象地还原现场, 同时, 也能为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力, 产生代入感。

新闻的真实性是摄影作品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失去了真实的新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作为事件和真相的记录载体, 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现场, 亲历事件的当事人。只有这些要素全部具备, 新闻图片才能为受众提供真相。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普通民众成为记者的媒介载体, 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接近性变强, 记录和传播新闻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信息如洪水般涌入了受众的生活, 不断更新的信息使得很多人无暇深度阅读, 转而对图片变得越来越依赖。此时, 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从最基本的摄影要素构图来切入, 探讨新闻摄影的构图对新闻的真实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影响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因素

在进行拍摄时, 摄影师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构图。构图, 指的是组成画面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构图的因素有很多, 如场景的结构、人物的位置、大环境等。构图对于一幅摄影作品的好坏来说是决定性的, 一幅构图好的摄影作品能够极好地还原情景, 且具有美感。对于新闻摄影来说, 构图显得格外重要。新闻摄影的构图比普通摄影要求更高。由于新闻的特性, 新闻摄影在构图时必须考虑到构图对真实性是否能构成影响。在追求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同时要变现出来画面的冲击力、现场的还原程度, 以及能抓取读者眼球的要素。因为构图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对新闻摄影师的要求是极高。首先, 新闻图片的首要作用是记录, 最大限度地在视觉上还原新闻现场、新闻人物。其次, 评断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好坏, 还需要看它呈现出真实性背后的思想价值。第三, 读者是检验一幅新闻作品合格的主体, 在拍摄或选取新闻图片时, 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因素, 需要从构图、光线、内容多方面配合拍摄出让读者认可的照片, 将新闻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那么, 新闻构图怎样才能够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呢?

三、新闻选择图式与对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响

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在新闻摄影中, 摄影记者构图的选择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新闻选择图式的角度来看, 新闻摄影记者在拍摄时的构图选择, 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一步。

新闻选择图式, 指的是记者面对事物时大脑中具有的各种情感、意志、观念的统一体, 也是新闻倾向性的一种体现。完全客观的新闻并不存在, 那么就没有完全客观的新闻摄影图片。由于新闻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决定了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 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新闻摄影与其他摄影形式所不同的地方。记者在选择拍摄对象时, 需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感性, 在构图时需具备对新闻高度的理解和感知能力。一些新闻记者在拍摄前没有足够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 或者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很有可能会拍摄出与原本事实不相符的新闻图片。笔者以在世界各国社交网络广为流传的一个视频为例, 来进一步论证新闻摄影的构图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视频的大致内容是:一个摄制组找到了6位不同的摄影师, 要求他们拍摄同一人, 但拍摄之前每个摄影师听到的关于被拍摄者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最终, 6位摄影师拍摄的同一人竟然大相径庭, 连被拍摄的人都感叹仿佛看到了6个不同的自己。

可以看出, 构图上的差异导致了事实最终呈现上的不同。新闻摄影的纪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一幅纪实的新闻摄影作品未必能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图片拍摄的过程尽管是一个纪实的过程, 但它受拍摄者的主观意识影响极大。新闻记者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拍摄时, 他的主观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所拍作品的真实性。如果不是突发性新闻, 记者对于构图和视角的选取完全基于在拍摄前对事实的调查和了解,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潜在的预设。再加之自身的新闻选择图式, 如果在新闻摄影中, 摄影记者在未经查证单凭只言片语或者主观臆断, 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曲解了新闻事件, 进而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纪实新闻摄影毫无真实性可言。

四、新闻真相该如何呈现

新闻媒体所从事的工作概括起来便是追求事件真实, 还原本来面貌。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还原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是新闻摄影面临的一个挑战。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 媒体在努力跟上受众脚步的同时, 应最大程度地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首先, 应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当“博眼球”“刺激”的新闻事件成为受众期待的新闻内容时, 媒体不应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需求, 新闻应是严肃而客观的。其次, 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认识, 厘清自身的社会责任, 尽最大努力地为公众带来客观、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再次, 管理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 惩治不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在信息爆炸的社会, 最大限度构建一个干净而有序的舆论场。

摘要: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新媒体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 大众的阅读方式和取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报纸和新闻门户网站等媒体, 为了迎合受众快速化和碎片化的阅读喜好, 在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重视新闻图片的比例, 在新闻内容的构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与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报道形式相比, 新闻图片的形式更加直观、更加贴近受众, 所呈现的内容也更加客观。然而, 与文字新闻的采编一样, 新闻图片的拍摄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从而对新闻的真实客观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选取其中一个因素——新闻摄影构图, 来探讨其对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摄影,新闻选择图式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 2007 (02) :5-10.

[2]马倩.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3]刘建光.读图时代中国报纸新闻摄影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新闻听力理解的图式理论阐释 篇2

图式 (schema) 一词来自希腊语, 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 18世纪康德曾论述图式的哲学意义, 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 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1]安德森 (J.Anderson, 1983) 、皮尔逊 (L.Pearson, 1984) 和巴特尔特 (F.Bartlett, 1932) 将图式概念用以讲述和追忆故事, 他们得出的结论:记忆不是复制, 而是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式重构将要记忆的内容, 即改变新认识的事物使其与已有的图式融合的过程。[1]对“图式”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 但总的来说, 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 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 使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

二、图式理论与新闻听力理解

听力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相互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 新闻听力一直是听力理解中的一个难点, 因此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的关系的探讨适应于新闻听力理解。如何对听力材料达到最有效理解, 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传统听力理解观认为听力理解是一种基于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的信息被动接收过程。听者在整个过程中, 只要通过语言符号的刺激就可作出反应, 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获得意义, 听者的能动作用完全被忽略, 听力理解成了一种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 心理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极大地推动了听力理解研究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对阅读、听力与理解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之中, 听力理解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这些研究表明, 听力理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它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接受活动, 也不是通过对词、句、篇的解码而获得意义的过程, 而是听者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等与听力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听力材料以其语言文字形式、内容和结构作用于听者, 向听者提供信息, 同时听者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作用于听力材料。也就是说, 在处理听力材料时, 除了由材料输入的信息外, 听者还必须利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 并使之同材料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 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图式理论学家们称之为“材料驱动” (data-driven) 和“概念驱动” (concept-driven) 。[2]前者促进读者能获得与先验图式相符合的信息, 后者帮助读者通过对输入信息进行拟合优度评价从而作出合适选择与解释。[3]从而达到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三、新闻听力理解的图式类型及意义

根据图式理论, 新闻听力理解的效果主要受三种图式的影响, 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关于语言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 即听者掌握的有关材料主题知识, 它是听力理解的核心和关键;形式图式则是关于语篇结构方面的知识, 即听者对新闻材料体裁的了解程度。大脑中储存的这三种图式分别与听力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对材料的理解。

1. 语言图式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前提。实践证明, 语言知识的多寡对听者的听力理解有着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语音错误、词汇贫乏、语法薄弱, 听力技巧和策略再好, 听力理解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具体而言, 新闻听力理解中的语言图式, 就是关于听力材料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 语音方面

英语新闻播报语速较快, 而且经常伴有连读、同化、弱化、省略等发音现象。英音与美音为英语两大标准变体, BBC和VOA是其主要的代表节目, 两者发音略微有区别。

(2) 词汇方面

英语新闻词汇可分为一般新闻词汇、缩略词、新词、借用语等。一般新闻词汇指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稳定词汇;缩略词又分为缩写词和简缩词。缩写词, 又称首字母缩写词, 如:WTO.简缩词主要是通过截头去尾, 或是将一个词的首部加上另一个词的尾部构成, 如:Expo.。英语新闻中的新词非常重要, 主要有三种形式:如:euro属于新事物催生新词;headhun (出自原始部落猎取敌人人头作为战利品这一习俗, 现用来比喻“以高聘金等方法从同行业队手中挖走人才;猎头”等) 属于旧词衍生新义;cyberspace (cyber-表示“网络的”) 属于旧词派生新词。新闻中的借用语通常借用地名、建筑名指代该国或其政府及有关机构, 如Pentagon指代美国国防部等。

(3) 语法方面

英语新闻的语法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前置定语种类繁多, 经常出现多重修饰语;时态呼应不拘规则;被动语态占较大比重;广泛使用直接和间接引语, 一则显示出该新闻的真实感, 二则增添新闻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 听者一定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牢固掌握足够的新闻词汇, 熟悉习惯的新闻报道的语音语调, 把握新闻报道的语法结构知识规律, 建立完整的语言图式, 为达到良好的新闻听力理解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内容图式

要想获得颇为有效的听力理解仅有语言图式还不够, 还需要“关于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4]。换而言之, 对听力文本所涉及的主题的熟悉程度, 是决定听力理解的核心和关键。任何听力文本, 都不是语言基础知识的简单组合, 它还在各个层次上体现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背景知识构成听者内容图式的重要部分。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图式的不足, 帮助读者预测和选择信息, 排除歧义, 提高听者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新闻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生活各个层面。如果听众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宗教等背景知识不了解, 对新闻的内容就缺乏认同感, 那听力活动就很难进行或者产生听力理解错误。

3. 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是指对各体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5]对听力材料体裁的了解程度, 与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一样, 影响其对内容的理解。英语新闻听力中的形式图式主要指它的三种主要的结构特点。

(1) “倒金字塔结构”

又称“倒叙法”, 为新闻中最常用的结构。这一结构主要包括导语和主体。导语通常是首句或首段, 概括新闻的要点, 一般含有“新闻六要素” (五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一个H——How) 中的几个甚至全部要素。主体部分则会围绕导语按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展开, 对导语内容进行扩展或补充, 适于报道“硬新闻”。

(2) “金字塔结构”

此将报道的事实按时间顺序排列, 逐渐进入高潮, 故又称“编年史结构”。其通常由开头、正文、结尾三大部分组成, 展开情节的节奏较缓, 适于报道“软新闻”。

(3) “倒叙—顺序”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导语为概要性导语, 交代事情的轮廓, 主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报道, 结尾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尾声, 这种结构较适用于较长的报道。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88, 188-189.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247-248.

[3]Carrell, P.L.Theory and ESL reading:Classroom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 VOL68:332-342.

[4]Carrell, P.L.Devine, J.&Eskey, D.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333.

新闻选择图式 篇3

一、图式理论

“图式”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 (D.E Rumelhart) 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该理论强调, 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图式指学习者本身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内容图式指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类图式在理解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1. 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听前图式的激活是思维理解的准备阶段, 相关图式为吸收听力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 能够为听者指出了听的方向、缩小了听的内容范围, 故能缓解听者紧张害怕的情绪, 从心理上增加了听者能够听懂的信心。

2. 帮助预测和筛选信息。

图式可以使听者对语言材料将要涉及的内容有一个预期, 当输入的信息激活了听者头脑中相应的图式, 听者就会不断地根据自己掌握的图式推测说话人可能会说的话, 帮助领会文章的主旨。

3. 补充语言表达的不足, 有助于推理。

当材料中省略了一些常识性的信息时, 只要激活相应的图式, 听者就能推理出被省略的信息, 有助于迅速准确的理解听力材料。

三、图式理论在新闻听力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听力的过程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完成的。对于英语新闻听力这一难点, 图式理论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1. 重视听前热身训练, 激活原有知识图式, 同时建立新图式。

听前阶段进行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和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 因此, 听前阶段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闻听力材料来说, 学生们平时通过电视, 广播, 报纸等途径在的头脑中都已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相应的图式。教师应在听力教学中设法激活该图式,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原有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 培养他们分析、预测、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1) 热身提问讨论:针对所听材料的内容, 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可以适当帮助学生预测即将听到的内容。 (2) 扫视文章标题、浏览文后所附练习, 大致预测所要听的内容并能帮助判断出注意力应放何处。新闻听力材料往往涉及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知识, 若听者知识面较窄, 会直接影响对语篇意义的理解。教师在听力教学训练时应在听音之前介绍与新闻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 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中的文化障碍。可以通过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发放阅读材料、讲解、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进行。同时, 鼓励学生课下关心时事、多积累新闻背景, 增加他们大脑中有用信息的储备量。例如, 听一篇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之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的准备工作:在热身时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 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rael and Palestinian?Why is their relationship so intense?通过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于巴以关系的图式, 然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介绍相关背景的知识, 如: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的热点之一, 起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不仅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的外部因素, 双方也在谋求发展。在放音之前, 让学生预览问题, 大致预测所要听的内容, 引导学生听重点。完成本篇听力后让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巴以关系的背景资料, 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多新的图式, 提高获取知识的功效。

2. 宏观分析语篇, 培养学生形式图式的建立。

要引导学生把握新闻听力材料语篇的结构和意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语篇特点, 英语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1) 结构特点:大多数的英语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指在新闻报道中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整个新闻报道的开头, 作为导语 (lead) , 次要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后, 把最不重要的新闻放在末尾。因此在听新闻时, 应引导学生抓住导语、段首语, 从而掌握整个新闻的精华。 (2) 句法特点:新闻报道为了在一个句子中包含较多新闻信息, 常采用合并句子的方法, 组成语法结构复杂、松散、冗长的句子。通常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带分词结构的简单句、带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同位语。在了解英语新闻句法特点后, 引导学生建立相应文体图式, 逐步培养学生对长句子, 复合句的敏感性,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

3. 听力过程中调整图式。

训练学生不断调整图式。在听前阶段学生被激活的固有图式或所建立的新图式对理解听力材料有很大帮助, 但产生的预测和推理不一定是准确的, 这就有待在听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在听力过程中, 教师需要训练学生根据所听信息不断调整更新图式。可以训练学生速记能力, 对所听新闻材料做摘要, 引导他们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 记下关键词、句, 尤其注意段首句和一些标志词, 达到有效记忆所听内容的目的。

4. 听后巩固与扩充新建图式。

教师应在听音之后训练学生巩固和扩充新建立的图式。同时, 就听力技能、相关背景知识、词汇语法知识做出总结, 使学生能把刚获得的有关背景知识的新图式储存到长期记忆中。

英语新闻听力一直是听力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本文认为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英语新闻听力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教师意识到听力教学不只局限于语言层面上, 还应重视激发学生对听力的兴趣, 帮助学生储备新闻背景知识、语篇特点, 使他们大脑中具有丰富的图式知识, 从而实现听力能力的提高。

摘要:听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实践技能, 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题材听力的材料中, 英语新闻具有语速快, 词汇专业, 句式复杂等特点, 一直是困惑学生的一个难点。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 分析了图式在新闻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并进一步探讨了运用图式理论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新闻听力,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C oady, J.A 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the ESL Reader[M].Mass:Newbury House, 1979.

[2]Rubin, J.A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 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3]庞晓青, 张晓春.动用图式理论改善听力教学[J].中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2) :66-73.

[4]孙兵.试论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 1999, (2) :43-45.

[5]王晓红.图示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J].社科纵横, 2007, (1) :173-174.

图式理论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篇4

“图式” (schema) 这一概念是由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 他认为新的概念本身不具有意义, 只有当它同人们已知的东西相关联时才是有意义。现代图式理论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方能产生理解。[1]

翻译是将原语所承载的信息移植到目的语之中的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对原语的理解和对目的语的表达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对原语的理解即是译者充分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 对目的语的表达即是译者充分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 通过目的语对原语信息进行再编码, 从而激活或更新目的语读者大脑中的相关图式, 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图式转换的过程。[2] (p51)

因此, 译者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对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闻翻译过程中, 译者若善于积极调动头脑中的相关图式, 更能充分理解原语文本并准确表达。本文将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这三个层面探讨图式理论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2 语言图式与英语新闻翻译

语言图式是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2] (p51) 语言图式是其他图式的基础。新闻英语是用于新闻报道领域的英语, 有其独特的新闻词汇, 相较于常规情况下, 新闻语言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例1:SHANGHAI--Outstanding property loans in yuan by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rose 12.8%at the end of 2012, the central bank said Thursday, adding to evidence that the country's property market is recovering.

在这条新闻中, outstanding并非“突出的、显著的”含义, 而是指“未偿还的”。

译:据中国央行本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年末, 中国主要金融机构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长12.8%, 进一步证明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复苏。

例2:Scotiabank today announced a dividend on the outstanding shares of the Bank for the quarter ending April 30, 2013, as follows, payable on April 26, 2013 to shareholders of record at the close of business on April 2, 2013: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5, 2013

其中outstanding shares意为“已发行股票”。新闻词汇具有广泛的含义, 这就要求译者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新闻词汇的语言图式, 翻译时从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切忌望文生义。

另外新词常常见诸于报刊杂志。BBC新闻2012年11月13日的新闻Omnishambles named word of the year by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称,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Omnishambles例为2012年年度风云新词, 该词意为“乱套了”、“一团糟”或“频频出错”。除此之外, 入选年度新词榜的还有:Eurogeddon (欧洲末日, 指困扰整个欧洲的欧元债务危机) , Games Maker (伦敦奥运成就者, 指代奥运志愿者) , Mobot (法拉赫机器舞, 指的是在网上迅速走红的英国奥运长跑冠军Mo Farah夺冠后跳的一段即兴舞) , second screening (同时阅读多种屏幕, 指一边看电视一边玩电脑、手机、平板等的行为) , dumbphone (非智能手机, 与smartphone相对) , flexitarian (弹性素食者) 等。新词反映了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等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 新闻译者应及时了解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积累随之而产生的新词, 才能在遇到这类词汇时知道如何处理。

3 内容图式与英语新闻翻译

内容图式即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新闻翻译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平台和视角, 帮助目的语读者建立更多新的的内容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3:Dow 14000?Again?Like Lucy with her football, forever enticing Charlie Brown to one more kick, Wall Street is waving at Main Street yet again and shouting, “Have a little faith—try me one more time.”New York Times, Feb.17, 2013.

查理·布朗是美国著名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的漫画《花生》中的主角,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露西手中的球对查理的吸引来形容华尔街对股民致命的吸引。鉴于中国读者头脑中缺乏此内容图式, 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既保留了原文语言的生动性, 同时通过阅读注释使读者所缺乏的应有的背景知识得到补偿, 进而理解并欣赏文本。

译:再次?道琼斯指数再次回到14000点?像拿着球的露西永远在引诱查理·布朗再踢一球, 华尔街也对大众们再次招手并高呼:“有点信心———再试一次。” (注:查理·布朗是一个屡战屡败的小男孩。他的朋友露西总是让他踢球, 在最后一刻把球拿开, 让查理很惨地飞上天后摔下来。每次查理都心想不会再上当了, 可还是被露西以各种理由说服去踢球。)

另外, 为了行文的流畅和读者阅读的连贯, 译文也可以采取释义法, 如:

例4:But the red-state/blue-state fissure seems to be turning into a chasm in the months since President Obama won reelection.The Washington Post, Apr.21, 2013

译:但自奥巴马总统赢得连任的几个月以来, 支持共和党的红州与支持民主党的蓝州之间的分歧似乎在逐渐扩大成鸿沟。

这里采用释义法翻译red state和blue state, 译文表达自然通顺, 且达到了交际的效果。

新闻翻译者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在处理文化因素时, 不能简单的从字面进行理解, 应积极调动头脑中的文化图式, 对原语进行解码灵活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 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正确意义及所负载的文化信息, 让目的语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3]

4 结构图式与英语新闻翻译

结构图式是指文本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 它是构建文本和篇章的潜在结构。[4]在翻译中, 结构图式的重要性虽不及语言和内容图式, 但其相关知识能帮助译者更顺利的对原语进行解码, 并按照目的语的结构图式对原语进行再编码。

新闻文本要求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因而其在结构上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其中值得引起译者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英语新闻报道为了突出重点、引起读者兴趣、减少阅读困难, 往往将重点放在句首, 其他内容置后。

例5:Trade disputes and the US fiscal cliff are expected to top the agenda of the 23rd China-US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 scheduled for Dec 18 and 19 in Washington.China Daily, Dec.19, 2012

译:第23届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将于当地时间) 12月18日至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贸易纠纷以及美国的财政悬崖有望成为此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译文势必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思维、行文等方面的传统习惯, 若在译文中生硬移植这些信息, 有时很难为译文读者所理解。例5的译文则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语言结构模式, 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 对原文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句式中较多地使用插入语是新闻报道文体的另一个特征。插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并不像在英语中那么广泛, 因此, 在翻译插入语时, 必须考虑汉语的语篇特征, 不能生硬的直译。

例6:The Japanese yen—which has lost almost a quarter of its value against the dollar since October, amid expectations the Bank of Japan would buy more assets in a bid to reverse years of falling prices—rose1.6%in its sharpest advance since Feb.25.Wall Street Journal, Apr.15, 2013

译:自10月份以来对美元价格已经下跌近四分之一的日元, 因日本银行将买入更多资产以扭转多年跌势的预期而上涨了1.6%, 为2月25日以来最大涨幅。

在英语中, 插入语无论多长, 都在次要位置。但在汉语中如插入语过长, 就会改变句子的重心, 导致语篇结构松散, 影响读者的理解。鉴于此, 该译文对语序上做一定的调整, 保持了汉语的连贯性。

5 结语

图式理论揭示了翻译的实质, 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图式知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闻译中, 译者要不断扩充、丰富自身的图式知识, 对原文中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进行充分准确的解码, 并对其用目的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 才能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的享受到原文读者的感受, 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摘要:图式理论揭示了翻译的实质, 即译者充分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 再通过目的语对原语信息进行再编码。本文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三方面探讨该理论在英语新闻翻译中应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新闻翻译,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

参考文献

[1]周遂.图式理论与二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2) :21-24.

[2]刘明东, 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 2004 (4) :50-52.

[3]冯素芳.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J].运城学院学报, 2010 (6) :93-95.

新闻选择图式 篇5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是关于知识的表征及对知识表征有效应用的理论。德国哲学家康德最先提出了图式的概念, 他认为图式是联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 概念只有与人的已知信息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指出:“图式是学习者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对新信息发生作用的过程, 即如何把新信息充实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Cook则将图式描述为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背景知识”。总之, 图式是输入并存储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图式对语言理解有着巨大的影响, 认知科学家认为, 语言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 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听力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听力理解的过程并非是一个吸收声学信号的被动的心理过程, 而是一个牵涉到合成和分析的主动的心理过程, 而且还与人们的知识有关”。在言语活动中, 听者通过各种渠道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即听者的已知知识, 以抽象构架形式有条不紊地储存于人脑的长期记忆中即为“记忆图式”。这些图式随着听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 并不断给听者提供一种参考, 以帮助听者对所听材料的联想、制约和理解。

图式构建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用图式理论指导新闻英语听力教学意味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让学生更快听懂材料, 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兴趣, 并让他们养成经常收听英语新闻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 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图式理论, 帮助学生掌握借助图式进行积极的联想、理解和判断的学习策略, 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听力的教学水平。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指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的总和, 包括语音、词法及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基础。形式图式是指人们具备有关篇章组织和构成方面的知识系统。在英语和其他各种语言篇章中, 每一种文章体裁总是遵循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型和范式, 含有一些可识别的文体特征。内容图式是指学习者对听力材料主体和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 即与语言材料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人们头脑中日常生活的典型情景和不涉及专业性领域的图式, 是文本内容以外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通过推理及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知识的记忆。这种图式在相当程度上带有文化特异性。笔者参考相关文献, 主要归纳总结新闻英语中词汇、结构和背景知识的图式构建。

新闻英语词汇的图式构建。新闻英语是一种书面语, 由于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具有生动活泼、语速快、词汇量大, 大量使用专有名词和缩略语, 新闻导语突出重点, 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句型以宾语从句为主等独特的文体特点。如果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新闻词汇和语法现象, 加上收听时不注意记笔记, 听后不及时归纳总结和复习, 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听力材料中的字、词、句, 也就无法调用人脑中更高层次的内容图式, 因而难以理解所听的材料。同时很多研究发现尽管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关的图式知识, 但如果未能在收听时将之及时激活, 他们依然会遇到理解障碍。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新闻词汇图式, 在具体的听力任务开始前, 建议通过前导活动以激活图式。常见的激活前导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与收听主题相关的个人知识经验陈述:教师给出话题之后, 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适当引导。 (2) 关键词联想:教师给出文章关键词, 让学生进行联想并对收听内容作出预测。 (3) 提问:教师提出有关背景知识的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考。 (4) 提供紧密相关的图像或音像资料, 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回忆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这些激活前导活动, 学生已经对要收听内容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至少已有了一定的猜测, 那么随后的收听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验证、再预测、再验证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养成对收听内容预测的习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这一阶段英语新闻图式知识建构应以英语为主, 汉语为辅。

新闻英语结构的图式构建。新闻英语报道的结构很有特点, 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依照事实发生的先后, 按时间年月顺序写的叫编年史法, 一般常见于报道体育比赛、犯罪经过、名人讣告等;另一种是依照事实的重要性来排列布局的写法叫新闻导语法。这种写法开门见山, 见解明了, 绝大多数新闻报道都采用这种方法, 即“倒金字塔结构”。它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的各项事实, 将最重要、最引人注意的放在全文开始, 然后逐步陈述细节, 最次要的则放在末尾。从结构上这种类型的新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导语和正文。导语是每条新闻的第一句话, 是新闻最主要的内容。它往往以最简洁的方式包括了新闻的六要素, 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中的几项。正文, 也即导语之后的段落, 是以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进行具体细节的补充来排列的。教师在新闻听力教学时有必要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新闻结构知识, 让学生掌握新闻结构的特点, 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闻导语上而有利于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闻英语背景知识的图式构建。收听新闻英语中一个经常使学生困惑的问题是新闻背景知识的欠缺。Carrel (1983) 指出:“听者已具备的背景知识就像一幅地图贮存在长期记忆中。听者把接收到的新信息与这幅地图进行比较、分析, 看两者是否吻合, 以便正确理解篇章的意义, 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在英语新闻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增加背景知识信息库的容量, 同时建立相关的新的背景。一篇背景陌生的文章, 尽管没有什么语言障碍, 我们能听懂文章里的大多数词句, 却很有可能不知所云;相反, 一篇语言偏难的文章, 只要我们熟悉它的背景知识, 我们反而能顺利地理解它。新闻英语不仅报道事实, 而且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内容图式跨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读者和作者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 (Wallace 1992) 。正因为如此, 一个中国学生可能因为不懂棒球而无法听懂一篇关于棒球比赛的新闻报道;而一篇关于交通堵塞的新闻报道, 一个美国人往往解读成一个个人问题, 而一个中国人则可能理解成一个社会问题——交通问题。新闻英语内容的独特性为其图式的建构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弥补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缺乏和不同的内容图式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宏观上帮助学生分类建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所缺图式, 提高文化敏感性另一方面, 可运用对比教学, 逐步完善学生已经拥有但在异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背景知识, 有了相关的图式,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理解而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结语

新闻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媒介, 正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界的关注。新闻英语材料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是学生听力训练的最佳材料。用图式理论指导新闻英语听力教学, 经过教师精心的准备, 正确的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新闻英语的兴趣。由此可见, 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图式理论, 帮助学生掌握借助图式进行积极的联想、理解和判断的学习策略, 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听力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芳:《图式策略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高教视窗》, 2009 (8) 。

[2].黄小蓉:《图式理论与英语新闻听力教学》,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7) 。

[3].洪丹:《英语新闻听力的图式构建》, 《文教资料》, 2006 (8) 。

[4].陈勇:《图式理论在新闻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嘉应学院学报》, 2008 (8) 。

新闻选择图式 篇6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新闻听力,图式的构,激活

英语新闻时事性强, 题材广泛, 内容更新迅速。它凭借鲜活的词汇和自有的文体结构传递最新鲜的资讯。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新闻实时了解跟踪国际动态,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不断扩充词汇量,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在收听英语新闻时对所听的材料要“理解大意, 抓住主要论点和情节, 能根据所听的材料分析领导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中也要求学生能听懂VOA正常语速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因此, 英语新闻始终是英语专业听力训练的重点。但是英语新闻的句法、文体结构不同于其它的听力材料, 朗读速度较快, 词汇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文化时事背景丰富。这些特点往往成为学生在英语新闻听力理解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普遍感到新闻听力难度大。在历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 新闻听力理解部分失分严重。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以图示理论为依据, 结合英语新闻的特点, 帮助学生建立并激活相关图式, 以期提高学生新闻英语的听力水平。

1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图式理论被逐渐发展成一个重要理论。它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是关于知识的表征及对知识表征有效应用的理论。图式 (schema, 复数schemata)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于1781年在其哲学著作《纯粹理性的批评》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 概念只有与人们的已有的信息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1]。图式是概念和现象之间的中介表征。英国心理学家F.C.巴莱特 (Frederic.C.Bartlett) 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中进一步发展了图式理论。他认为, 图式可用于语言理解中, 借助于记忆中或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通过对其进行激活, 以填补文本语篇缺失的信息, 从而完成理解过程, 达到理解的目的。[2]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 (D.E.Rumelhart) 分析了认知框架或既存知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图式理论,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 需要将新事物与先存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当输入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相吻合时才能完成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图式是人们认知和理解新事物的重要基础。一个人头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越完善, 就越容易理解外界的信息。听力理解的过程就是听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输入的听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头脑中的图式与所听材料建立起联系时, 就能获得该材料所传递的意义。否则, 听者就无法完成听力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 图式理论主要用于英语阅读的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该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证和实验研究。Rubin应用图式理论分析了二语听力理解。黄子东用图式理论解释了话题熟悉程度效应对听力理解产生的影响。汪兴权用图式理论解释了听力理解, 并用其指导教学。[3]周相利 (2002) 、李文英 (2005) 等将听力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 他们认为听力过程是图式或背景知识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 相互匹配的过程。目前关于该理论在听力教学的应用主要侧重于对听力理解本身的研究。有关图式理论与新闻听力的研究较少。为了能运用该理论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听力的理解能力,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依据, 以新闻听力为研究对象, 探讨新闻听力中图式的构建以及相关图式的激活。

2 新闻听力图式的构建与激活

英语新闻听力发音清晰、词汇鲜活、文体规范, 内容丰富, 是非常理想的听力训练材料。但很多学生在收听英语新闻时常感到如坠入云里雾中, 大脑一片茫然, 无从下手。学生大脑中缺乏相关的新闻听力图式是造成该局面的重要因素。新闻听力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 是信息的解码与意义重构的结合体。它要求人们用已存于大脑中的相关的新闻图式来加工处理新输入的新闻信息内容, 通过推理、判断、整合有价值的信息, 再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 对内容作出相应的判断, 实现意义的重构, 至此完成新闻听力材料的理解。[4]因此学生大脑中是否存有所听新闻材料的相关图式成为是否能实现听力理解的关键要素。听力训练中, “头脑中存储的图式越多, 就越容易理解英语新闻听力的内容”[5]。因此, 在日常的听力训练中,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组学生构建起相关的新闻图式, 培养学生通过激活已有的图式进行预测, 联想和理解判断, 来更好的实现听力理解。根据图式理论,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并激活新闻听力图式。

2.1 新闻听力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

语言图式是指听者已掌握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是语言的基本功, 是听力理解的基础, 在新闻听力的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应予以总够的重视。

1) 首先是语音方面。在练习英语新闻听力过程中, 摆在大多数学生面前的第一大难关就是语音关。英语新闻正常的播出语速为每分钟140个单词左右。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而言, 这是相当快的语速。在这样语速下经常出现单词的连读, 弱读, 失去爆破等现象, 如hangs over, rolled off, adds up等短语的连读, 冠词, 介词, 代词等的弱读将对听力理解造成更大的困难。听者还应注意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区别。一般来说, 英音的新闻比美音的略快些, 如英国的BBC的语速为每分钟150-180个单词, 而美国的VOA为每分钟130-160个单词。英音和美音在发音上也有差别, 如英音中/蘅/的音在美音中常发/蘧/, 所以spot在英音中发/sp蘅t/, 而在美音中发/sp蘧t/。因此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 熟练掌握单词的发音规则, 英语国家人士的发音习惯。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提醒学生新闻中常会出现的连读, 弱读, 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 激活学生已构建的语音图式。

2) 其次是词汇方面。新闻中的英语词汇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词汇, 专有词汇和创新词汇。基础词汇是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稳定词汇, 这些词汇在报道中有较高的重复率, 如:sanction, bilateral talks等政治性词汇, great recession, antitrust, financial crisis等经济词汇。新闻报道是有关世界范围的最新消息, 因此在报道中常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国名。除此之外, 新闻报道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河流、山脉及名胜古迹等专有名词。由于新闻报道时间的限制, 不少机构的名称常采用其缩略形式, 即该名称中数个词的首字母的大写形式组成, 如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等。新闻是社会新鲜事物的传播者。一切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总是首先出现在新闻媒介上。新闻英语也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创新词汇。新闻被赋予“最大的新闻制造厂”的名声。如c-mail (commercial email) 商务电子邮件, taikonaut (taikong astronaut) 中国宇航员, human shield人肉盾牌等。另外, 新闻中还常借用某一地名或建筑名来指代某国政府及相关机构, 如Downing Street No.10 (唐宁街10号) 指代英国首相或英国政府, the White House (白宫) 指代美国总统或美国政府。学生应注意积累这些词汇, 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形成相应的图式词汇。

3) 在语法上, 新闻英语也有其特点。首先是时态的选择上, 为了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新闻多使用现在时对事件进行报道。其次是句式。新闻英语多采用较长的复合句。为了节省报道时间、压缩报道篇幅, 新闻英语为了以最少的文字容纳高浓度的信息量, 常常大量使用扩展句型。在基本句型SV和SVO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适度地展开其定语和状语结构成分。常见的方法有使用插入语、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扩展句子。[3]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新闻语法的这些特点, 并指导学生掌握处理长句、复合句的正确方法。听到较长的复合句时, 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句子的主干部分, 并利用每个扩展句中的关键信息词 (imformative words) 来理解句子。如下面这则新闻: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S citizens are falling into poverty and turning to the government for help.New data released Tuesday by the US Census Bureau found that household incomes fel for all Americans in 2008 but that the drop was sharpest for middle income and poor families, pushing more than one million additional Americans into poverty.The report said that elevated the US poverty rate for 2008 to 13.2 percent, the highest it hasbeen in 11 years.[6]

这则新闻共三个句子。第一、三句句型较为简单, 容易理解。第二句为复合句且句子较长。第二句主句的主语为New data, 谓语动词found, 宾语that引导是一个并句从句:house-hold incomes fell and the drop was sharpest for middle income and poor families, pushing...into poverty为伴随状语成分。本句的大概意思为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家庭收入都有所下降, 但中、低收入家庭降幅最大。可见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 抓住了主干部分, 句子的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2.2 英语新闻听力的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

要想理解新闻内容, 首先要了解英语新闻的写作特点, 建立起形式图式。英语新闻报道常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指按新闻事实重要性的程度由要点到细节逐步扩展, 安排全文。把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中, 形成新闻导语 (the news lead) 。它告知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事实, 如:事件 (what) 、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人物 (who) , 以及原因和方式 (why, how) 等新闻的六大要素。[7]采用这种开门见山的结构, 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听者的注意力。导语部分是整篇新闻的高度概括, 听懂了新闻导语, 也就把握住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如下新闻为例:

“About 40, 000 Indian telecom workers called off their work to rule yesterday after reaching an agree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union leaders said.The employees of the depart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launched their action on Friday in protest against plans to convert the department into a company, and the recent appointment of a nontechnical official as a department head. (2008年专四真题)

其结构如图1:

2.3 英语新闻听力的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

新闻听力的内容图式是指听者已具备的关于所听材料的背景知识。Carrel (1983) 指出:“听者已具备的背景知识就像一幅地图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听者把接收到的新信息与这幅地图进行比较、分析, 看两者是否吻合, 以便正确理篇章的意义, 做出相应的反应。”刘绍龙在实验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丰富的背景知识对于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在听辨过程中如果受试者具备或被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或图式, 他就会很快的进入听解状态, 并较少去注意难点, 并主动利用大脑已有的图式来破译生词难句, 保证对整体材料的理解。[8]学生应该在平时坚持每天看报纸, 收听英语广播, 以便掌握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 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不断丰富大脑中的图式, 以便在新闻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能很快地使自己大脑中的背景图式与输入信息相匹配, 从而激活图式, 以实现新闻听力的理解。

3 结束语

总之, 有关听力策略的研究相当丰富, 而图式理论作为其中的一种策略, 强调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听力理解, 所以,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解水平, 要在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丰富背景知识, 使其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图式结构, 这样即使面对丰富复杂的新闻听力, 学生也能够及时地激活相关图式, 积极有效地理解吸收输入信息。

参考文献

[1]K ant.L.Crit ique of Pure Reason[M].Chicago:William Benton Publishers, 1952:72-73.

[2]弗雷德里克.C巴莱特.记忆:一个试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M].黎炜,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264.

[3]王巧平.图式理论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7) :75-76.

[4]宋畅.英语新闻听力图式及其激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95.

[5]洪丹.英语新闻听力的图式构建[J].外语研究, 2006 (8) :141.

[6]爱玛.听懂美国新闻英语这本就GO[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26.

[7]高阳, 袁娜.2010英语专业4级考试满分听力[M].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9:71.

新闻选择图式 篇7

关键词:新闻发现力,新闻发现图式,新闻教育

一、问题: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

传媒界向来有“富记者”和“穷记者”之分。“富记者”往往手持大量线索, 足以烹饪一顿“新闻的满汉全席”;“穷记者”则时常为线索而烦恼, 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按发掘新闻价值的能力高低, 记者又存在“专家”与“生手”之别。面对同一素材, “专家”总能独具慧眼, 沙里淘金;而“生手”则眼力平平, 素材发掘碌碌无为。质言之, 无论是寻找新闻线索还是发掘新闻价值, 都少不了新闻发现力。所谓“新闻发现力”, 是“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 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1]自新闻业诞生以来, 它一直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 是创新的原动力, 是生产新闻作品的不断源泉。

每个新闻从业者都想成为“专家”型的“富记者”, 但依然有不少人终其职业生涯而夙愿难了。笔者从事新闻教学这几年, 也目睹不少年轻学子因为缺乏新闻发现力而依然在新闻采写的前进道路上原地打转。由此观之,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和练就已然成为新闻业界和学界共同面对和函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 如何培养和练就新闻发现力呢?又是否有一条通往新闻发现的便捷路径呢?事实上, 前辈学人在新闻发现力的探索上早已留下点点足迹, 记者南振中曾写下专著《记者的发现力》, 时下不少新闻采写教材对此也多有论及。可惜的是, 时至今日, 仍有不少新闻学子和新闻从业者苦苦寻觅“新闻发现力”而不得, 为何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 现有“新闻发现力”的理论探讨大多远离实践, 难以产生对实践的反哺之效;其二, 部分经验总结虽紧贴实践, 却往往囿于书面文字表达的形式, 在电光火石的新闻实战中欠普适推广性。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试图在前人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日常教学心得, 建构一个新闻发现图式。图式不仅是对经验的提炼归纳和理论提升, 其直观简洁的特点能够将复杂的文字叙述化繁为简, 便于其在新闻实践的思维活动中被记者迅速调用。下文将首先描绘这个新闻发现图式;其后, 笔者会依据自身的一次新闻实践去验证这个图式的实际效用, 最后, 我们还将探讨新闻发现和新闻教学的关系。

二、工具:一个新闻发现图式的建构

社科研究与新闻实践之间实有共通之处, 两者均强调“问题意识”。对前者而言, 问题意识能指引研究者发掘和探讨有意义的社会现象;对后者而言, 问题意识则可帮助记者发现和报道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换言之, 新闻采写范畴中的问题意识实则等同于前文所述的新闻发现力。关于如何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议题, 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倡“以历史为经、世界为纬”的治学路径。他认为, 将社会现象放在历史、地理纵横交错的坐标轴之下, 通过联系和比较, 现象的问题和意义价值自会显现。受到米尔斯比较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路径所启发, 笔者试图向其借镜, 尝试构建一个建基于比较视野的新闻发现图式, 并希望利用它, 能够更迅捷地找寻新闻线索和发现新闻价值。

如上图所示, 新闻发现图式的主体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坐标轴, x轴代表时间, y轴代表类属。前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 许多新闻都是在与过去、与全局、与一般的比较之下发现的。而x轴和y轴, 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实施比较的双重维度:一方面, 通过时间轴线上过往、现时和未来的纵向对比, 可以分辨出事件或事物所呈现的历时变化;另一方面, 把不同事件或事物放在类属的集合中, 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比较, 则可从中找出此事件或此事物有别于“其他”的差异性特质。新闻的定义成百上千, 但万变不离其宗, “新闻”为之新闻, 恰恰在于一个“新”字, 而变化和差异都是“新”的具象化体现。纵横坐标轴的妙处就在于通过比较去捕捉到这个“新”字。

举个例子, 如何能在常规性的节庆报道中出新出彩向来成为不少记者采访报道的难题。事实上, 只要记者头脑中存有新闻发现图式, 通过纵横坐标轴的交叉比较, 克服难题是手到擒来。比如说, 从纵向比较, 记者可以仔细观察今年节庆与去年、前年的节庆相比有何不同?具体而言, 无论是参加节庆的人数差别还是应节礼品的不同特色, 都可以成为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点。而从横向比较, 同一节庆, 本地与外地相比较, 在食物着装、活动仪式等方面又有何差异呢?报道者一旦找到这些不同点, 新闻便有了源头活水。

除了纵横坐标轴, 图式还包括以纵横坐标交叉原点作为圆心的三个椭圆, 它们由内而外分别被笔者命名为“都市情怀”、“中国视野”与“世界眼光”, 由此所指代的是不同层级的媒体记者在实施比较时所着重对应的空间范围。比如说都市类媒体主打本地新闻, 比较基本在相对微观的都市范围内展开;省级媒体处于中观层面, 比较的空间范围介于都市媒体和国家级媒体之间, 对应“中国视野”;而国家级媒体在新闻处理上则往往需要具备世界眼光, 比较多在较为宏观的全球范围内进行。值得注意的是, 各类层级的媒体在实际运作中并不完全局限于所在层级的空间圈层, 在某些情况下, 它们可在不同圈层间相互渗透和延展, 呈现出新闻操作上的“外地新闻本土化, 本地新闻国际视角”。这同时也是新闻发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验证:一条社会新闻的价值凸显

比较视野下的新闻发现图式是否能够经受住新闻实战的考验呢?下文, 笔者将以自身的一次新闻实践去验证这个图式的实际效用。

笔者在2005年10月26日的《羊城晚报》社会新闻版上曾有一篇见报新闻[2], 见下文:

公交司机耍脾气车速慢过自行车记者昨天坐公交遇上不可思议的一幕

本报讯城中的“野蛮公车”一向为人诟病, 近来在媒体的披露下, 公交车司机乱抢道开快车的情况大大减少, 但与此同时却有人开起了“超级”慢车, 这是昨天记者在公交车上遇到的奇怪一幕。昨晨8时10分左右, 记者在国防大厦的公交站搭乘一辆由员村开往广园新村方向的公交车。因为是上班高峰, 车上塞满了人, 车的前门处乘客更是挤成一团。车至石牌, 三个打算上车的女乘客大概是看到车头前门处塞满人, 就在后门上了车。这时司机突然大声对那三个女乘客嚷嚷, 要她们投币买票, 三个女乘客则坚持称她们已经通过别人把钱传了过去, 不肯下车。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后, 车上乘客怨声四起, 最终还是三个女乘客作出了让步——从前门投币后重新上车。公交重新开动时已在石牌站停了五分钟左右。此后, 司机不知道是为了表示对那三个女乘客的不满, 还是刚才受了车上其他乘客的指责, 突然把车速放慢, 尤其是车过锦城花园站后, 更是慢如蜗牛。记者注意到, 在很长时间内司机都把手放在变速挡的把柄上没动过, 透过车窗, 可以看到一些骑自行车上班的市民车速都超过这辆公交车。因为车速实在太慢了, 车上不少乘客央求司机开快些, 但是司机置若罔闻。车过东风大酒店站, 一些乘客再也无法忍受, 纷纷抱怨起来:“司机大佬, 我们迟到可要扣钱的, 开快点吧。”一个老婆婆对记者说:“我都这么一把年纪了, 从来没见过这么慢的车, 走路都比它快。”记者在正骨医院站下车, 看表发现此时已是上午9时15分了, 车上的很多乘客都表示上班已经迟到了。细细一算, 从国防大厦站开出至此已是一小时零五分, 而在平时即使碰上小塞车, 一般也会在40分钟内到达。记者随后将这一情况向该车所属的汽车公司投诉, 公司领导表示将对该司机严肃处理, 并希望通过记者向所有乘客表示歉意。 (鲁钇山、苏常)

这篇报道所叙述的是笔者某日上班途中在公交车上所亲身经历的一幕:一公交司机因小事而与乘客发生口角摩擦, 盛怒之下, 置乘客利益于不顾, 故意放慢公交车速的不文明驾车行为。事件本身虽然蕴含一定冲突性, 但作为一件社会生活日常琐事, 其新闻价值似乎并不突出, 更不足以保证其能登上当日报纸版面。不过, 当笔者在新闻实战中动用了新闻发现的比较图式, 这桩事件不仅成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而且其新闻价值亦随之得到最大化凸显。在分析之前, 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与事件相关的事实背景:2005年7、8月间, 为配合广州市的一次公交整治大行动, 当时包括《羊城晚报》在内的多家广州媒体对市内公交展开了全面的监督报道, 报道中更是列陈“野蛮公交”的多宗罪, 包括乱占车道、超速驾驶、飞站停车等等。正是因为笔者对此次公交整治的系列报道持续关注, 这种关注便悄然转化为笔者对于公交认知的一个事实背景框架。所以, 当笔者是日在公交车上偶遇前述一幕时, 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之前媒体报道的关于“野蛮公交”的种种罪状, 通过调用新闻发现图式进行前后比较, 很快有了新发现, 笔者注意到此前媒体报道视野中的“野蛮公交”, 其“野蛮”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速驾驶, 而此次事件中, 面对乘客耍脾气的公交司机亦可被归入“野蛮”之列, 不过其“野蛮”行径则表现为故意慢速行驶。同为“野蛮”, 却展现出一快一慢的前后区别, 反映出时间轴上的历时变化, 而此其中, 正蕴含了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与此同时, 事态发展过程中的留心观察又为笔者提供了另外一个具有价值的比较点。笔者在行车途中透过车窗观察到一个细节, 故意慢速行驶的公交车, 其车速甚至比同向行驶的自行车都要慢。而按照常识, 公交车的行驶速度在正常状况下要远超自行车的骑行速度。这种“反常”可被视为类属差异, “反常”事实上也是“新”的一种表现。归纳而言, 是次事件当中, 通过新闻发现图式所找寻到的两个比较点分别为:时间维度:公交前快VS公交后慢;类属维度:公交快过自行车VS自行车快过公交。而事件的新闻价值也在比较的框架下得到凸显, 即为:公交依然“野蛮”, 整改函须继续。

四、反思:新闻发现和新闻教学

新闻发现图式的实际效用在上述实践案例中得到了初步印证。与此同时, 案例本身也印证了另外一个规律:在新闻实战中, 如果记者对事件的相关认知越全面, 可供比较的视角就越丰富, 就越能判断和发掘事件当中所隐含的新闻价值。新闻发现图式的核心在于“比较”, 而比较则必然依赖于对事件的既有认知作为背景框架去展开。一个记者的认知基模事实上决定了其新闻发现的能力。认知基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 对于其形构都有直接作用。具体而言, 如果一个记者的知识面越广,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又能广泛涉猎各类知识, 那么他便能在各类题材的新闻间游刃有余;而一个记者如果对某专业学科的知识非常精通, 那么他就必能成为该领域专业报道的行家里手。这就是过往新闻教育当中不断强调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新闻既要当“杂家”又要做“专家”, 力争成为“T字型”人才。

不过, 放眼当下的新闻教育, 无论是培养理念还是课程设置都难以体现上述要求。媒介融合时代正滚滚而来, 新闻院校早已急不可待, 纷纷崇技术至上, 媒介融合实验室在各处遍地开花, 新闻课堂则被演变成新闻实战的技术操练场, 所剩不多的各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不是拦腰遭斩, 就是被极度压缩。今天的不少新闻学子早已成为技术的奴隶, 却对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人文社科知识一窍不通, 他们没有知识积累, 更难谈新闻发现力, 只识舞“刀”弄“枪” (“刀”、“枪”指代摄像摄影机等技术装备) 的他们注定只能成为日后新闻生产线上的熟练装配工。这是新闻教育的现状, 亦是新闻教育的悲哀。

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 笔者向来秉承这样的观点:无论传媒业未来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发现力作为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其中的地位必然是经久不衰的。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教育不应只顾一味追逐技术更新的步伐, 重新把人文社科的通识教育推上前台才是当务之急。唯有如此, 未来的新闻人才能成为能够感知时代脉搏和社会温度的新闻发现者。

参考文献

[1]陈邵桂.发现力与新闻写作——兼论新闻写作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发现力的培养[J].新闻界, 2007 (1) .

上一篇: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下一篇:宏程序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