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基本功(精选12篇)
教师的基本功 篇1
基本功就是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基本功, 教师也不例外。有人认为, 只要有一定文化和一定专业知识的人, 都可以承担教学工作。其实真正要当好教师, 并不容易。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执教多年, 但上课单调乏味, 平淡无奇;有的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 但课上得有声有色, 游刃有余,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种教学质量上的差别, 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本功的扎实与否。所以, 要当好教师, 就必须重视练好基本功。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英语教师则应该既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具有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完成这些任务, 达到这个目的, 英语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功。
一、要有扎实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具有扎实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这是一个合格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语音、词汇、语法和运用它们的技能技巧。只有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精通本学科, 才能把本学科教好教活。由于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处于爆炸的时代, 掌握百科知识尤为重要。现行的英语课本的选材, 不仅有日常生活的对话, 也有根据现代英美文学节选或改写的故事、人物传记、政论、科普文章, 以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关文章, 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甚广, 既涉及到文史哲, 又涉及到数理化, 还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因此, 英语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还必须博览群书不断吸收新信息, 具有渊博的知识。教师精通本学科, 又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他在课堂上就可以去注意学生脑力劳动和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开发出学生的智力, 同时, 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也能促进师生互动。如果教师基本功不过硬, 知识贫乏, 或者只局限教本, 只单纯照本宣科, 把书上的结论教给学生, 而不在学生面前开阔科学的视野, 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去规纳总结学习的规律, 发现各科奥秘, 不去启迪学生的智慧, 不开发学生的智力, 结果学生所学到手的只是一堆死知识,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人。久而久之, 还会是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会扼杀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所以,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 除了刻苦认真攻读英语专业书籍, 使自己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 还必须博览群书, 使自己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要有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知识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应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 具有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熟悉大纲的精神实质, 了解教材的内容, 研究所用的教材是以何种教学法作为编写理论依据的, 以便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熟悉教材之后,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教学目的, 例如要给学生哪些基本知识, 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技巧, 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等。
钻研教材, 处理教材的另一重要方面, 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特点, 因材施教, 组织教材, 要考虑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英语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它与已学内容的联系, 以及与后续内容的关系。确定这份教材什么地方详讲、略讲或不讲, 也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在教学中狠抓关键, 突出重点, 精讲多练, 攻破难点, 带动全面。还应当考虑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分配, 前后联系, 联系的搭配, 是否能真正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技能技巧, 并能达到启发思维、灵活运用的目的, 如有不足, 则应自行编制和适当增减。
所以,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三、要懂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任务,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遵循英语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如实反映。英语教师应该学好作为“教学方法之学”的教学法, 要尽可能多读一些有关教学法的书刊, 包括英语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论著;要了解英语教学的新动向;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法知识, 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思路。通过教学法的学习, 弄清并能灵活使用英语教学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过程 (包括备课、编写教案、板书设计等等) , 并初步熟悉一些教学法流派, 同时要能集诸家之长为我所用,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不断总结, 创造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新教学方法来。
教学实践证明, 有专门英语知识、有一定文化的人并不一定能胜任英语教师工作。如果没有教育科学专门知识的学习, 不懂得英语教学法, 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的。
四、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如何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这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包括编写教案和课堂上施教两个方面。一堂课如何开头, 如何引入新课, 如何讲解新课, 怎样提问等等都应写入教案, 并在课堂上把所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于实施。这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更重要的基本功。
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偶发事件”, 妨碍了教学计划的实现, 能否全面考虑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和妥善处理处理这些情况, 也体现了教师基本功的程度。对于偶发事件决不可手忙脚乱, 要注意因势利导, 效果才好。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学生的“脉搏”, 对症下药, 便可药到病除。例如, 在提问或回答问题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所预想不到的新颖思想。特别在翻译和句型转换中, 由于英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同一个句子往往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创见如能当场予以总结肯定, 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当然, 这不仅与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有关, 也与教师的组织教学的基本功有关。尤其是青年教师, 要特别注意训练组织教学的能力。
五、要有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同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去上, 效果大相径庭, 关键之一就是看教师能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教师具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的“启发因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努力。
1 .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学才能学会, 会学才能学好, 而爱学是与兴趣分不开的。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除了帮助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的, 使之获得知识的重要意义上发生兴趣和提高求知欲外, 最行之有效的还要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 在适当的时候, 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语言学家的故事、趣味英语问题, 以及英语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实例,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 如“病句诊所”、小竞赛, 开展会话活动、朗读比赛、学唱英文歌曲、做游戏、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归纳语言现象等等,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积极性。
2 . 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步骤地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 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可先让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 进行纠正、补充和小结, 使问题得到明确解决。对比较困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提示、引导, 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征和方法, 从而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 教会学生怎样思考, 怎样将未知化为已知,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 教会学生怎样独立思考, 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要鼓励学生去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学会自己逐步加以总结和概括,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六、要有调查研究的能力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因此, 教师应该学会作调查研究。要研究所教学生在班上的情况, 研究他们学习英语的态度;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养程度, 弄清促进和妨碍教学、教育工作取得成败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教本和教参的语言材料, 并估计学生在学习这些材料时可能产生的困难;观察分析和总结自己在教学形式、方式、方法上的经验教训。这样做对教师备好课, 教学更有真对性, 都是不可缺少的。青年教师尤其要重视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某些教学方法的采用, 往往也也依赖对学生实际请况的了解, 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相同年级的学生, 虽有共同规律可循, 但由于各个班级具体情况不同, 也不能采用完全一样的方法, 还得针对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教学中只有作周密的调查, 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的讲授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基本功, 当然决非上述几方面, 只是它们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更密切的关系。其他如创造情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何开展第二课外活动, 对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 也是教师应该具, 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因此, 为了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提高教育教学, 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基本功的锻炼, 努力克服自己不足之处, 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扎实基本功的教师。
摘要: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就是教师基本功。英语教师既要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 也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如流利的口语和美观的书写, 善于专研和精通教材的能力, 能灵活运用教学法。本文从教师的专业知识、钻研探究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谈谈对英语教师基本功的认识。
关键词:基本功,专业知识,组织教学
教师的基本功 篇2
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上台阶,不在乎教了多久的书,有多老的资历,而在于长期不辍地苦练内外功夫。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三会”。
一、会上课
现状,很多老师是不会上课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怎么教。上了几年几十年的课,离开了教参就茫然,也就是教不来书。这样的教书法,不过是教参的搬运工,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东西。
怎样才叫会上课?也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且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知道怎样教。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个成熟的老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师走向成熟。
几种课堂模式简说: 1.前苏联的“组复新巩布”
这是苏联式的教育做法,长期以来,从教材编制,到教学方法,在中国影响至深,教学模式自然也包含其中。课改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批判,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没有尊重学生,贯穿整个课堂始末的是教师的讲解。于是很多老师弃之不用,结果陷入不可知论——不知道自己一堂课在做什么。以讲授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虽然老套,但也有自己清晰的教学模式,其中较普遍的是“组复新巩布”。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流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所学、布置作业。应当说,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程序,在传统教育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也还可以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并非一无是处。
2.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
“三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综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三主”实际上体现了我们教学的三个维度:学情、师情、考情。当今的“二主”思想是对教师理想化的误导,任何教师不在考试中取胜是算不得成功的教师。
“四式”:钱先生认为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式”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是指四种“课型”。每种课型都有较为固定的模式,比如自读课 :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①认读。②辨体。③审题。④发问。⑤质疑。⑥评析。
3.杜朗口、洋思、东庐的学案课堂
综观这三所学校的成功,都是采取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案法”课堂,这是一种有效的应试教学课堂策略,善用之,必有裨益。
4.龚如君的“三趣”课堂
特级教师龚如君的“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有了较大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王义翔的“五环”课堂
贵州教师王义翔的“五环”课堂,即指教学的五个环节:导—疑—探—延—练。“导”就是课堂的导入,“疑”就是质疑,“探”就是探究,“延”就是拓展延伸,“练”就是课堂或课后练习。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的程式化。
二、会读书
一桶水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必须要有源头活水才能常教常新,超越自我。关键是要自己主动去寻找源头。唯一的路,就是终身学习。
至少可以从八个方面引导老师进行学习。
一是要广泛阅读教育理论。从孔子的《论语》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到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古今中外的这些教育家的教育著作并不一定要全读,但一定要读几本,读过之后,积累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心中才有底气。
二是要读专家的作品。比如王荣生,读王教授的语文论著,能够开阔眼界,使人理性,如《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钱理群的作品,如《新语文读本》,《名作重读》及其他作品,如有关鲁迅的论著;钱教授的作品犀利而睿智,充满着批判精神,使人清醒。当然也不止这两位,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些大教授的作品也并不一定要全读,但一定要选一两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来研读,读出精气神来,让自己信心满满。
三是要听一听一线教师的心声。比如王君的《青春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余映潮的《阅读教学50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这些教育一线教师的教育论著,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研读,他们就是当今语文教育的佼佼者,读之,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及,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四是要经常读几本专业期刊。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随时读读。这里百家争鸣,往往有最前沿的语文教育信息。
五是广泛参与交流。可以在人教论坛、教育在线、中华语文网等专业网站注册,及时与全国各地语文教师交流,一定可以大有裨益。网站上的作品,往往可以互动,每天有选择性地浏览若干和精读一二,说不定你就能遇到几个知音。
六是献课赛课。无论是校级还是区级,一有机会就参加。好老师都是磨出来的,好课都是赛出来的。同时,有人评课指出不足,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七是参加各种教研培训。有机会就参加,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参加,这样可以认识当今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及教师精英,及时得到语文教育方面的新信息,得到专业的帮助。听高水平的赛课或名师的讲座、培训一定要争取参与,这对于教师视野的拓展及专业成长往往能起到加速质变的作用。
八是加入社团。加入语文专业社团,或和志同道合的语文人结合成跨区域的社团,定期举行活动,交流教育所得。如当地中语会,四川中语QQ群,就是片言只语,说不定就有很大收获。
三、会写作
要将自己的教学发现,用文字的形式沉淀下来,做到一课一得。唯有通过写作,用书面语陶冶课堂语言,语文课堂才能厚重、高雅。
写作的基础在于科研。教学中的点点新发现,实际是一种微科研。教师不做科研,是一种很可怕的惰性。不要怕别人已有研究,但对于自己、在一个小范围内,一定是新发现。
写作的时间从何而来?
我们身在基层,工作在教学一线,平时俗务繁重,时间零碎,这样的事实,决定了我们不太可能有成片的时间做大科研,但我们可以将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偶有突破时,记上几个字,有点滴发现,随意记几笔。稍有时间,缀连成文。这就是微科研的做法。我的很多文章上,都是这样写成的。
主要方式有: 1.教育随笔。
有重点突出的基本事件或现象;有集中而鲜明的观点;有多个角度的分析和说理;能由点及面,增加厚度;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感染力。
2.教学札记。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有点滴突破;或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对别人的研究进行综述;用一点理论增加厚重;散文笔法增加可读性。
3.课例研究。
主题:要有鲜明的主题意识。背景: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价值。
轨迹:要有不断超越的过程。包括判断分析、改进设想、新的教学行为、效果等。
提升:要有理性思考与方法提炼。4.听课札记。
录音笔:重要的课录下来。
听课笔记:在听课时记下闪光点、感动点、存疑点。整理笔记:及时整理。
理性思考:于我有何帮助。还可以有怎样的提高。5.读书笔记。
不动笔不读书,读书必动笔。读有心得,写成文章,是对自己的大陶冶大提升。这提升,是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成绩等多方面的。
当然,你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作,包括文学作品。
关于写作,朱永新教授曾发起成功保险:每天写1000字的随笔,10年后你必定成功!
这三项基本功,都不难,我们都有很好的基础,关键是在于坚持。很多成功的教师,都是在这“三会”上面,内外兼修,下足了功夫,才最终走向成功的。
板画——物理教师的基本功 篇3
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益,但也有它的缺点,尤其对中下等学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他们的思维与记忆根本跟不上电脑的节奏,况且多媒体制作既费时又对电脑操作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这对很多教师来说,堂堂运用多媒体是不切实际的。板画是切实可行的,可以辅助教学,提高授课质量,是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2 定义
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对我们物理教师来说,这里不是美术上要求的画,是简笔画。板画就是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物理教师在黑板上运用简笔画的技巧,把抽象的物理过程,以画的形式快速地展示给学生,进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
3 重要性
3.1 板画是开启思路的钥匙
板画是开启思路的钥匙,力学中的受力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样运动草图,是解答运动学问题的思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光学中的光路图也是如此。由此可知板画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3.2 板画有助于教师讲解、传递难于表达的知识信息
教学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它,不仅可节省繁杂的语言描述,同时更具有生动形象的作用。板画在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分析物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板画有助于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扩大感知量
发挥视觉作用,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调动多种器官了解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系统,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生动有序的板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可调动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4 板画能给学生以赏心说目、心旷神怡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享受
严谨美观的板画,能给学生以赏心说目、心旷神怡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享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书写和绘画能力的技巧是大有益处的。通过精心设计的板画,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和美学的享受,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 要求
4.1 构图简单,示意确切
板画不仅可将一些无法搬到课堂上的东西直观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而且可把复杂的事物通过合理的简化,将其基本结构、核心部分简单、突出地画出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原理或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板画比实物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对于有些课本上已有的图,也有必要画在黑板上,以引起全体同学的共同注意,便于教师讲解。
板画应笔划简洁、主体突出、直观明了,起到既可以说明深刻的物理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物理课的板画,主要是示意物体的形态或某一部分的结构,并不是要求把物体的各个细节都画出来。
教师要以简单的笔法,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来。构图尽量简单,无需特别润色,板画虽然主要是简图或示意图,但也不能信手随便画,更不能简单到学生不能理解,板画必须示意明白、确切,从而不引起学生的误解。
4.2 讲画结合,边讲边画,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讲画结合,边讲边画,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过程,这也是板画优于一般挂图的原因。如“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这一结论比较抽象,尽管用演示实验进行了验证,但对其平衡的过程和微观机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形象的理解,可按导体刚进入电场和达到静电平衡前后画出三个示意图。按时间顺序对应板画分析,导体内部自由电子在电场中受电场力作用而做定向移动,使导体两端的电荷聚积而形成附加电场,并与原电场叠加,直到附加电场与原电场的场强相等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导体内场强也正处于处处为零的状态。这样结合板画的分析,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平衡的真正含意,便于学生记忆“处处为零”的结论。
4.3 板画的画法应符合制图的基本要求
板画的画法应符合制图的基本要求。板画的种类一般有立体图、透视图、剖面图、平面图和示意图等。在黑板上虽然可同时画不同的图,但在同一图上不能包括不同类型的画图的方法。另外作图的线段应粗细得体、虚实规范。
4.4 比例协调,准确规范
板画的画面比例应当尽量能与实物相比较,在同一图中比例尺要尽量统一。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如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转、原子结构等问题,一般无法满足实际比例的需要。但有些板画必须严格注意比例,以求准确的反映其物理事实。如画天平时,应尽量使天平两臂等长,两托盘相同;画变压器时,虽然原、副线圈的匝数不一定严格按比例画,但是升压还是降压应该表现出来。
定量画图要力求准确才有实用价值。物理板画中包括一些推导公式、探寻规律用的函数关系和物理图象,若不准确地画图,则会造成公式无法推导或不能总结出正确的规律等问题。
4.5 板画中的彩笔使用不宜过多
彩色对引起学生视觉反映确有增强作用,但板画中的彩笔使用不宜过多。那种花花绿绿的板画,由于彩笔的数量和种类过多,往往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不能加强板画应起的作用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视觉卫生。规范的板画不应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应使人感到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4.6 板画的内容要注意科学、严谨
板画的内容要注意科学、严谨。所画的图形应与所述的物理过程相符合,不能草率板画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甚至还可以进行预演练习,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序进行。切不可课前无准备,上课时随心所欲地写画。
5 结束语
板画是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可以辅助教学,提高授课质量。它是开启思路的钥匙;它有助于教师讲解、传递难于表达的知识信息;它有助于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扩大感知量;它更能给学生以赏心说目、心旷神怡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曦.要重视物理教学中板书(画)的设计与使用。物理通报,2007(1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谈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篇4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反思、探索、总结, 本人认为, 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功, 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一是“听”功。我们在听课中发现,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学生朗读或表述的时间阅读教参教案, 学生讲完后, 教师一律称赞“读得好”、“答得好”。这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也忽略了“听”的功能。学生朗读时, 教师要注意辨别吐字是否清楚, 读音是否准确, 停顿是否合理, 语调是否恰当, 语速是否合适。学生复述时, 教师要注意判断其表达是否正确, 结构是否合理, 顺序是否相符。学生提问、答问时, 教师要注意听出提问是否简明, 答问是否扼要, 是否答到要点, 是否答得全面。学生讨论争辩时, 教师要综合意见, 抓住矛盾焦点, 辨明是非, 予以评价。“倾听也是一门艺术”, 善于倾听, 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
二是“说”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 应该做到清晰、准确、简练、生动。过不了语言艺术这一关, 教师即使满腹经纶也难教好语文。教学语言的修养要从学习普通话开始, 逐步做到语调自然, 音量适中, 讲究抑扬顿挫, 避免出现内容上的语病。在清晰、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简练和生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汉语拼音、病句修改就是中学语文的常见考点, 教师能不能说准音、能不能说得简明,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
三是“读”功。语文教师要善于读和善于指导学生读。在此, 我主要说说朗读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既能流传几千年, 必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要使学生会读, 教师必须先能读。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 静下去了,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寿敬吾老先生的“读”给鲁迅留下的印象真是太深刻了!
我深深体会到, 教师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会声会色的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 领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再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这样, 文章的风采、层次脉络、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前段时间上《岳阳楼记》时, 当我诵读完课文时, 学生不约而同地送上热烈的掌声。随后,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大增, 朗读、分析、背诵几乎一气呵成, 教学效果自然不逊。
四是“写”功。包括写字和写文章。语文教师写字要讲究工整、规范, 不能出错。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 认真书写。我们大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俊秀、流畅的字迹能给人美的感受, 同样, 规范的板书会给学生以极好的熏陶和影响。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写字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常说“字乃文章衣冠”、“字如其人”, 字写得好不好, 不是“小事一桩”。
语文教师更要常写文章, 写写教学论文、教学感想, 写写一些随笔、杂感、散文、诗歌等, 从中去体会写作的酸甜苦辣, 从心灵深处去感悟生活, 阐释人生。最值得提倡的是教师要常写下水作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感受一下学生命题立意、选材谋篇的难处。只有这样,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或评改学生作文时, 才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 从而运用一些新的方法, 给学生一些新的角度和新的理念。当然, 要达到这一境界, 我们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 不断扩大知识储备, 善于积累名篇佳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美术教师的基本功[最终版] 篇5
小学美术教师从事的是基础美术普及教育,它要求教师有系统扎实的美术“双基”教学基本功。美术教师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表现技能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教师对普及性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会直接导致教学方式的变化,把基础美术教育的方向引向歧途。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双基”能力,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基础美术普及教育、双基、教学基本功、审美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创造性强的学科特点,在《美术课程标准标》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双基”能力,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
一、美术教师的“双基”能力是从教之根、立身之本
中小学美术教师从事的是基础美术普及教育,它要求教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接受过相应的美术表现技能的综合学习与训练;对美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审美心理学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对美术欣赏、美术表达语言、美术表现方法、美术创作实践的一般规律有较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实践经验;掌握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有了这些最基础的美术教学基本功,只能说初步拿到了走进美术教师行列的钥匙,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历练,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科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基础美术教育。因为只有热爱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才能自觉地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地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其次,基础美术教育是一项以普及美育教育为主线的非功利性教育,它需要教师有广博的学识和过硬的美术基本表现技艺,尤其在美术欣赏方法、创新意识、美术创作与实践的一般规律上,要有较深的艺术素养和多元的审美价值观,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审美思维有包容性。再次,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厚的知识库容。最后,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对普及性、有典型意义的美术种类,需通过自身的勤奋练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用正确的美术创作实践方法,引导学生从事最基础的美术实践活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水彩画一般写生方法的教师,能把正确的水彩画写生方法教给学生。
所以,从事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可以不是著名的画家,但必须是一个美术杂家,这是基础美术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教师在杂家的基础上个人术业有专攻,在一项画科上有所建树,那你的艺术实践和成就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双基能力,既是教师的从教之根,也是立身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美术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力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创造性较强的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实践证明,凡是成熟的、有经验的教师必定是一位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教师;而一个没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美术教师肯定是一位语言空乏、因循守旧的说教者,因为他心中难有丘壑,自然也就失去了用美的语言、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娴熟的表现技艺吸引学生,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美术教师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只有在平时积累丰富的实践体验,并能依据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策划教学成果的呈现方式,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理解知识点,掌握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连自己都没有激情,又因内涵的缺失而语无伦次,缺少对表达语言的美感和修饰,又怎能感动学生呢?反之,一位有深厚功底的美术教师,他得体的语言和教态,工整的板书和娴熟的技艺演示,怎能不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呢?
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必定会用他的创新魄力与眼光,发现每位学生实践作品中的创新灵光,为他们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一位有高雅审美价值观的教师,一定会用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个能用美丽的色彩表现生活,传递情感的教师,必定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带来终生的影响。而这些显性、隐性的教学基本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才能获得,它需要教师的不断历练才能提高。
三、美术教师是学生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
一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审美教育的逐渐渐染与熏陶,而美术作品对典型人物形象性格的视觉化唯美塑造,以其凝固的静态艺术美,对赏析者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有隐性的、持续的长效影响力。
我中学时期的美术教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至今仍是我崇拜的偶像。他每次上课都会根据教学内容选一些大师的作品图片,自己创作的作品,让我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比较欣赏,还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评析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的差距,介绍他的哪一件作品参加过什么级别的展览,获过什么奖••••••其实,我更着迷于他创作的亮灰色调油画风景和色彩艳丽人物肖像,幻想着有一天也能画一幅油画。上大学后,我专修了油画,也见识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但20多年过去了,老师的画在我心理象扎了根一样,成了激励我不断创作的不竭动力。我的这段经历也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有理论基础知识还不能够完全胜任美术教学,还应具备相应的综合艺术创作实践能力,掌握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成果呈现方式,并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项优势资源,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正确审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基础教育学科的美术教师之所以能从事美术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不是你拿到了美术教师的资格证,而是你掌握了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你能用美术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美、生活美的时空,使学生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用艺术的眼光感受自然美,用美丽的心灵创造生活美。
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篇6
关键词:小学 英语教师 基本功
一、语言基本功
这里所说的“语言基本功”,不仅仅是指教师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当具备“课堂教学交际语言”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要表达扼要、准确、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特点的课堂语言更有助于学生接受。比如,在学习What can you do? I can...时,我把“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改为:Wolf,wolf,what can you do?请一位学生当老狼,其他学生当小羊。小羊问:“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回答“I can eat”,然后开始追赶小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习得了“What can you do? I can jump\run...”的句型。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英语这门语言的交际性───在情境中进行交流,发挥了语言的高效运作能力,在一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行动基本功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发生具体行动的,实际上,教师的行动方式以通过具体行动所传递的教学信息无不影響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方式都和教师的行动直接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实例的比较来研究教师的行动基本功。
教师的站姿要规范:挺胸、收腹、立腰,且举止要文明,面带微笑。站立的视觉覆盖面要广,尤其在我校这种班额(每班80名学生)较大的情况下。在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应站在教室的中心位置,视觉覆盖全班学生;在进行课堂提问、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走近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展示图片时,要用手指捏住图片的边缘,不要挡住图片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个学生细心观察到图片的内容,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仔细倾听,并认真观察,注意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比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不能进行板书、不能打断他们,因为这样做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认为教师忽略了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愿再配合我们的教学工作。反之,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的倾听,同时以赞赏、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事后给其适当的评价。这样,学生无论回答的问题是否成功,都会产生成就感、被关注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感兴趣。
三、情感基本功
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爱他们的一切,这样他们就会对教师的关怀、体贴产生亲切感。那教师要如何与学生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行动:
1.当学生写作业时,不小心把书弄掉了,教师可走到跟前捡起书来递给他。
2.在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批改作业时,教师可在作业本上写上他或她最成功的方面,以书信的形式鼓励他(只有教师和他或她自己知道)。
3.在课间与学生交谈时,教师可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膀,抚摸一下他们的头发。
这些“小帮助”“小安排”“小动作”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四、艺术的基本功
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会跳、会唱、会画、会演。
1.歌唱、舞蹈基本功。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歌曲和歌谣,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毕业时会唱30-40首歌曲。当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学唱歌曲,但如果教师本人会唱,再配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舞蹈动作,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绘画基本功。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有时运用实物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掌握了基础的绘画能力,就能打破这种局限,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苦学、厌学”为“愿学、乐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表演基本功。教师不但要能“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学会扮演各种角色,从而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表演中掌握英语知识,爱上英语课。
五、礼仪基本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自己的礼仪。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总之,教师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这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面。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殷志磊.谈谈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音修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2(10).
[2]张亚军.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能力论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3).
[3]李静纯.谈谈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功[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3).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浅探 篇7
一、“听”功
1. 以倾听孩子的心声为乐, 做学生快乐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教师, 首先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 做他们忠实的听众,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烦恼或快乐的事, 无论是与同学争执, 考试成绩不理想, 受到父母的责骂, 还是获得某项奖励、回答正确一个问题等, 他们都期望别人的关注。在与学生的谈话中, 教师要乐于倾听学生诉说童言童语, 并不失时机地巧妙点拨激励, 让他们困顿的心灵豁然开朗。语文中有许多人文性的因素, 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 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倾听伟人名家的声音, 在师生情感交流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 善于听取学生的见解, 让学术气息充满语文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一言堂”, 学生做“听筒”, 学生少有各抒己见的空间, 更不用说对教师的讲授大胆质疑了。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的平等对话, 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说”功
1. 语文教师应能说会道, 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之美。
尽管如今多媒体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讲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但教师口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如果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优美意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能对某一情境进行对答示范,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能来一段激情横溢的即席演讲,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一篇美文……那么, 语文课势必会枯燥无味, 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这样的语文教师如何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又怎么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教好语文, 语文教师不仅要“能说”, 还要说得“巧”, 说得有特色。
2. 教师口语应遵循几个原则。
语文教学中, 教师良好的提问艺术、谈话艺术及评价艺术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假如语文教师的语言前后矛盾、含混不清, 就无法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不能指导学生写出流畅的语言文字。
二是语言要有趣味性。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苍白贫乏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大忌。
三是语言要有亲切感。名家登台, 总能三言两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教师和蔼的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消除学生内心的畏惧感, 从而思绪飞扬, 口惹悬河。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教学变成朋友式的侃谈, 语言中多一些“春风”, 让课堂增添一些人文气息。
四是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摒弃一切无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提问, 敢于反弹琵琶, 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视点去激发学生思考。语文教师千万不可把提问当作一种过场。
五是课堂评价要诚恳, 有激励性。语文教师没有必要揪住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而大发威风, 也不必对学生一个常规的正确答案大张旗鼓地吹嘘夸赞, 用多了难免言过其实, 听来让人觉得心虚, 真正发自于内心的评价才更具激励作用。
口语是教师教学的太极, 用得好就会“四两拨千斤”。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 在生动、简洁上提炼, 在思想、情操上激情, 在逻辑思维上推敲, 在学识、文化上修炼, 就一定会“说”出风格, “说”显成效。
三、“读”功
1.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天簌之音”。
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在朗读教学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厚实的素养, 并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
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语文教师要练就高超的朗读本领, 一定要平时注意阅读有关书刊, 收看有关的录音、录像, 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多渠道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2. 阅读感悟, 教师也应成“博士”。
新语文教材的阅读量翻了几倍, 很多选文都是新的, 教材不仅涉及到语文知识, 而且涉及到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个领域。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些变化, 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展自己的学识, 大量阅读相关书籍, 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现代的语文教师已不能凭经验教学, 而应让自己成为“学者”、“专家”、“博士”, 在不断阅读中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
四、“写”功
1. 让“字”成为语文教师的形象大使。
近几年, 中、高考阅卷老师普遍高呼:“学生书写太差!”这些日益显著的问题清醒地告诉我们:加强学生书写训练势在必行。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曾引以自豪的文化艺术———书法, 也渐遭冷遇。拯救祖国的文字, 拯救书法艺术, 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
一手漂亮、潇洒的好字是一个教师的“门面”, 会无形中增进教师的影响力。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往往是从细节开始的, 漂亮的粉笔字, 幽默的课堂语, 个性化的手势, 学生都乐于效仿。
2. 笔耕不辍, 常“写”出华章。
写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自己要懂得作文教学之道,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实践总结领悟, 得法其中。
语文教师不一定都要成为作家, 但至少要能写几篇有说服力的文章。长期以来, 许多语文教师讲起作文理论来头头是道, 可自己却懒得动笔, 致使理论指导与作文实践脱节, 作文训练的效果平平。缘于此, 语文教师坚持写作, 首先应从下水作文开始。大家围绕一个话题, 同台竞技, 相互切磋, 教师和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赏析品评对方的作品,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写作现状, 从而推动作文教学良性发展。其次, 语文教师还应该常写教学札记和教学论文, 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经验, 更新观念, 使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除了上述四项基本功外, 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背诵的能力。背诵对积累语言知识, 培养语文感受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均有很大帮助。古人云:“书须成诵, 则学进矣。”因此, 语文教师一贯指导学生要多读多背, 要求学生熟烂于心, 为我所用。久而久之, “背诵”似乎只是学生的专利, 而与教师无关了。很显然, 这种倾向是片面的。教师练“背功”有下列重要性:
1、示范效应。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的东西很多, 致使不少学生一提背书就“头疼”, 对背书产生畏惧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学习及成绩的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极大激励, 使其树立起背好书的坚定信心, 从而解除背书的畏惧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行动是无声的命令, 可以说, 教师的示范是最有效的“启动器”。
2、丰富课堂语言。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语言的教学。课堂语言要求丰富多彩, 教师语言的运用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必然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名篇名句、优美诗文, 常常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只是在讲课, 而更是在进行艺术表演;自己不是在听课, 而更是在进行艺术欣赏。反之, 如果上课只能讲一些话, 或干巴巴地读课文, 那就远远不够了, 其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3、提高语感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能力,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感悟能力。对此, 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并进行语言表达,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规范而丰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潜移默化, 使学生感知各种语言现象, 丰富感受, 提高感悟能力。幼儿是如何学会说话及如何理解别人说话的呢?还不正是耳濡目染, 天天听大人说话的结果吗?特别是在课堂上, 教师恰到好处的高低、强弱、缓急的吟诵,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诱发, 从而积极地去品味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旨趣, “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 发掘出其中美的深层矿藏, 捕捉言外之意, 认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
4、熏陶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 语文学习, 也是情感的熏陶过程。当教师出口就是优美的诗文、名言警句时, 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对真善美向往的情感就会自然地被激发起来。语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情感是在熏陶中不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
5、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常说要向40分钟要质量, 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老师通过多练“背功”, 使大量的教学材料烂熟于心, “随用随取”, 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自然就会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并且衔接紧凑, 圆满周密, 既让教师讲得轻松自如, 又使学生听得心领神会,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基本功 篇8
为了调动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各地区广泛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基本功竞赛是课堂的缩影, 来源于课堂, 又与课堂有明显的差异。笔者基于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经验, 并对评委点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 得到了教学基本功竞赛的注意事项, 继而结合教学评估、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出了青年教师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注意事项
1. 选题
选题应该注意难度适中, 具有一定的厚度, 但不宜选高精尖的学术问题。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身边的生活, 具有时代背景, 关注世界发展热点问题, 能够抓住评委的心。
2. 教学设计
(1) 开头应该能引起评委的兴趣。开头的方法一般包括问题引入、知识点切入、温故而知新三种方法。其中知识点切入, 不容易引起兴趣。若采用问题引入, 最后应解决提出的问题。
(2) 内容结构应紧凑,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思维的再现。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应该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和过渡性, 应以矛盾的出现和解决来过渡和转换问题, 三言两语表现出教师深厚的积淀, 最好不要简单的以序号来描述问题的先后顺序。
(3) 突出重点难点, 利用特殊符号将知识点点出来, 并应达到大学课堂所具有的理论层面。把握细节, 寻求突破。
(4) 讲课内容应包含对知识的解释和应用, 例题应有新知识点, 最好体现学科交叉。简单重复已讲的内容不是好的例题, 会浪费可能争取好评的宝贵时间,
(5) 教学过程应具有严谨性, 教案、课件、讲课, 应严格一致, 不能混淆相近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公式推导不能有错误, 科学与工程相结合, 科学和科普要分清。
(6) 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高尚人文境界, 同时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3.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教学容量大、有利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点, 是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课件标题应使用简洁、醒目、对比性强的字体, 例如魏碑、黑体, 每页ppt应在8行以下。在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 课件应给教学增彩添色, 增加亮点。一些教师将现有软件的可操作性充分利用, 甚至进行二次开发, 不仅创设了教学情景, 还达到的美育的效果。枯燥的内容, 可用建模的方式和思路展开。需要注意的是, 高校教学面对的是大学生, 而基本功竞赛评委是专家, 因此娃娃、蝴蝶、秋千等儿童元素不宜出现。
(2) 板书。板书是基本功竞赛的规定教学手段之一。板书也需要设计, 做到肩架清晰。板书的内容应包括课程名称、章节标题, 应该反应教学内容的提纲, 重点和难点等,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理解教学内容前后的逻辑关系。板书具有暂留的作用, 这是多媒体课件所缺乏的。板书能够展现出教师的敬业、认真、字好等风采, 但有时也露怯, 例如笔划不对。不能为板书而板书, 不能简单地重复课件, 不要以例题为主, 因为这样做就失去了板书的意义。
(3) 教案。教案应该有课程名称、章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不能仅仅是教材的简单罗列。
4. 教学表现
教师应情绪饱满, 注意节奏和速度, 声音洪亮, 自信, 稳重, 放松, 微笑, 有激情, 语速比平时略快。教学比赛不同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的安排宜紧凑, 不说废话, 不要给人想睡觉的感觉。另外,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速度不能太快。20分钟的比赛过程中, 评委可能会产生疲劳, 因此应穿插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轻松内容。语言表达上, 使用普通话, 去除“啊、然后”等口头语及重复等语病。不能自说自话, 通过语调、语速等突出重点难点。应利用声音的起伏、动作的改变带动气氛。
教学比赛应注意姿态和仪表。着职业化服装, 以端庄大方为宜, 化淡妆, 首饰可以佩戴, 不宜多, 戴一件为宜。高跟鞋的声音要去掉。应站在讲台后面, 因为若站在讲台前面, 总要转头向后看ppt。不要大幅走动, 手势宜简单, 自然流露。有几个动作不能做, 例如手插口袋、用手到处指等。不能只低头讲, 也不能总对着ppt讲课, 要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板书时不讲课, 板书完之后再看着学生讲解。
5. 其他
参加比赛, 应尽量保证精神饱满, 早睡早起, 不能使精神状态处于低潮, 不能感冒。提前3-5天, 放下其他事情, 正常发挥。比赛以前讲课内容不宜大动, 可以微调。平常心对待比赛结果, 大奖不足喜, 小奖不足悲。一定要熟悉场地, 不要违规, 例如透露个人及学校信息等。
二、高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目前, 高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教学评估、专家听课、学生评教、基本功竞赛等形式。各种考核方法中, 评价体系不尽相同。例如教学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利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毕业论文管理、社会声誉、就业等, 侧重基础条件和宏观角度。专家听课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学生评教的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按时上下课、教学态度认真、充分备课、启发式教学、关爱学生等。基本功竞赛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仪表、多媒体和板书、教案, 以及是否有迟到、泄露单位姓名等扣分因素等, 一些基本功竞赛设学生评委, 评分标准包括难点重点接受程度、语言生动条理清晰、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激发兴趣有吸引力、教学进程节奏合理等。教学评估、专家听课、学生评教、基本功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各有侧重, 但又在不同层次上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教学管理部门应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教学单位重视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在所承担众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 加大投入,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对于青年教师, 应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提升教学效果。
1. 以精品课程的标准, 精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重点难点, 使教学规范化、专业化。教学应达到一定的深度, 并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教材中不一定有的内容, 包括课程发展历史、工程实例、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故事、教师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历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 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使理论富有生命力,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讲课更加生动、有吸引力, 更受学生欢迎。很多高校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这对充分认识企业运作模型、保持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互动交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教学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熟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 这些课程在培养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 形成不可分割的人才培养整体[1]。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与课程体系相一致, 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无重复, 教学设计与前续课程、后续课程相呼应。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听课等方法, 熟悉所教授课程的相关课程体系, 有条件的可以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
4. 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严格执行课表、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
若教学秩序混乱, 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锐减, 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当前青年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社会压力是多种多样的, 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正常教学秩序的执行。青年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 严肃教风学风, 提升教学效果。
5.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青年教师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同时适应当前课时有限的特点, 实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应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把新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
6. 保持科研方向与教学方向的一致性。
教学和科研均为高校青年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两者关系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多年, 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3]。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方向都具有可变性, 因此保证科研方向和教学方向的一致性, 是提升工作效果, 促进青年教师良性发展、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目前,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教学能力低、教研能力低、实践能力低等特点。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 为激励教学投入、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基本功竞赛在各区域广泛开展。本文以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评价体系为基础, 从选题、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表现等方面总结了参赛注意事项, 并结合教学评价体系, 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包括精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课程体系、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保持科研与教学方向的一致性等。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是激励教学投入、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评价体系为基础, 从选题、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表现等方面总结了参赛注意事项, 并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2011[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巩建闽, 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6) :102-106.
说说大学文学类教师的基本功 篇9
本文所说的大学教育主要指本科阶段, 所针对专业是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文学类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 其中说、写、欣赏 (艺术) 、批评 (文学批评简称批评) 大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如同文学创作, 文无定法却需要坚守和担当, 其境界也还存在大小、高低的区别。
一
说、写基本功对文学类教师的重要性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说”是口头表达, “写”是文字表达。较好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原来也是对普通中文师范生的要求, 如一口话、一笔字和三百篇。教师口语是标准的普通话及其生动、逻辑的表达;一笔字包括粉笔、钢笔和毛笔字, 也有写作一手好文章的含义;三百篇是指三百篇文学经典烂熟于心, 能欣赏, 能批评也能讲解。另外, 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目空一切”, 下了讲台又能“虚怀若谷”。前者强调自信, 后者要求谦逊, 这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也是对未来教师的一般要求。大学文学类教师除了以上的一般要求, 还应该具备文学类大学教师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与“说”“写”相关。“说”留待后面讲, 先看“写”。
杨晦先生 (1899.3.25~1983.5.14) 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1952年—1966年) 的时候, 要求新进中文系的教师讲一年写作课[1]。先生倡导“语言和文学有机联系”, 所以只要是中文系教师, 都要能写各种文体的文章, 还要写作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文章与文学作品写作对于习作者的才能要求不尽相同, 但作为中文系教师则应该是在“都会写”基础上的有所偏重。一年写作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写作学研究, 而是写作实践。比如单一的叙事、抒情或者议论, 抑或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剧本创作。要求学生习作, 教师自己也亲自动笔。写文章或者创作文学作品的甘苦自知, 为今后文学类课程的欣赏与批评打下实践基础, 其重点是经历创作过程和体味写作艰辛得失。杨晦先生自己是现代知名作家, 文艺理论家, 在戏剧创作、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方面均有不俗成就。创作、翻译和评论之间勾连而不“隔”, 先生深有体会, 提出并实施对中文系新教师讲授一年写作课的要求也就成为应有之义。杨晦先生的这些要求都是在1952年以后提出并实施的。
“会写”即文从字顺或具有文采的文字表达, 是大学文学类教师的必备功夫。1949年以前的知名教授, 许多都是作家兼教授的, 比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即便在写作上没有达到专业水平或没有取得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地位的业绩, 但“能写”即具备写作经历和写作实践, 几乎成为大学文学类教师的必备功夫。写作相对于“讲课”似乎更为重要, 因为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 中学语文教学更强调教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当然, 教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同样是大学文学类教师的基本功, 但如果稍有欠缺, 还可以信息量、逻辑思辨和独特评判作弥补。据说, 周作人讲课声音就很小, 还带有绍兴口音, 但他的博学, 他的良好艺术感悟和独特的审美判断, 弥补了前者的不足, 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说会写, 对于大学文学类教师而言, 不可能样样出彩, 但要求样样“出活”, 某样精彩是不为过的。
“说”特指课堂的语言表达, 也分有层次。一是声情并茂, 二是能“接着说”或“反着说”, 三是前两者的结合, 四是“对话”与“互动”。
文学类大学教师讲课的声情并茂, 是应该比其他学科的要求更高一些, 因为你所讲授的内容就是文学艺术, 你需要把学生带到艺术世界,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有所感悟, 在这方面, 闻一多先生的课堂教学堪称典范。
据冯夷先生回忆, 闻一多讲《楚辞》的情形是很特别的。先生讲《楚辞》的时间是在初夏的黄昏, 七点钟。先生自己点着了烟, 还问学生“抽不抽?”, 一会而吟诵道“痛———饮———酒, 熟———读———离———骚, 方得为真———名———士!”然后开讲。刘烜先生《闻一多评传》记载, 一多先生讲《楚辞》, 开始报选修的只有2人, 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
汪曾祺是作家, 他曾用生花之笔描写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讲课特点: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 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 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 文学院在大西门, 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 用按钉钉在黑板上, 口讲指画, 有声有色, 条理严密, 文采斐然, 高低抑扬, 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 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 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 思想的美, 逻辑的美, 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 穿一座城, 也值得。
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 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 但是讲得最多, 也讲得最好的, 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 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 (点画派) , 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 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 但凝视之, 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2]
在声情并茂的氛围里, 凸显“思想的美, 逻辑的美, 才华的美”。这三美, 包含教师“接着说”的实力或“反着说”的自信, 还有一多先生个人的绘画修养, 将这诸多因素结合融通, 方可产生既叫座又叫好的教学效果。
坊间传闻, 胡适先生讲课喜欢引经注典, 开口就是“孔说”“孟说”和“胡说……”这个“胡说”不是指孔孟之说错误, 是接下来阐释自己的看法, 适之先生姓胡, 这就有了“孔说”“孟说”后的“胡说”即“接着说”, 对孔孟所涉及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接着说”与“声情并茂”比较, 更强调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 所谓的识见, 判断, “我以为”之类, 都以课外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为先决条件。
教学的第四个层次是“对话”与“互动”。我们常常混淆教师“独白”和“满堂灌”的不同, 后者的教学形式居高临下, 教学内容单一、封闭并一味照本宣科。“独白”与“满堂灌”形式相同, 但“一个人讲”不一定都是“满堂灌”, 好教师即便是“独白”也会带有启发性, 就是说“一个人讲”仍然可以含有对话性。这种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教材与教材、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等等。参与对话的内容各自独立, 共同组成或递进、或互补或矛盾的关系, 话语主体又是平等的。这当然涉及文学类课程所在学科的特性, 从根本上说, 有关文学的基本问题, 一般没有唯一答案, 正是不同角度的探究结果, 丰富和推进了对某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因而文学类教师的“说”不能是简单、唯一的答案, 而应该是并列的多样结论, 和在此基础上的有所选择和坚守。对不同研究成果兼包并蓄的态度, 在纷繁学术流派及其理论中的清晰辨析并有所选择, 这对大学文学类教师是更加高级的要求。
法国思想家爱德加·莫兰曾经从生物学角度给“互动”下定义, “是使在场的或者在影响范围内的对象、因素、现象相互改变对方的行为和性质”[3]。“在场”的包括不同对象、不同因素和不同现象, 也就是上述的“对话性”元素。互动的最简单形式为老师讲, 学生也上台讲, 或者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我们多半满足于这个层面和这种形式的互动, 对于“相互改变对方的行为和性质”却有些忽略。相对而言, 后者更重要也更困难。文学课程的教学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 因为对方的问题或思辨特点而改变自己原有观点或思维方式, 这该是多么成功的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互动”效果的追求当然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 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其中的“不厌”与“不倦”, 如果不是带有教学相长即因教学而改变教师自己的意思, 那是很容易厌倦的, “相长”其实蕴涵了相互切磋相互改变的“互动”含义。当然, 互动理念基于对教学本身未完成性 (unfinalizability) 和开放性的认识, 大学教师即便是“一个人讲”, 也要使话语具备对话与互动功能。
二
大学文学类教师的说写水平, 可集中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曲不离口的练就和提高, 制约“说与写”水平的主要是对美的欣赏能力和美的传达能力。美的欣赏带有个人品味, 需要艺术感悟力作支撑, 这里的美应该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和对具体文学文本、文学现象的审视欣赏, 并由此带来身心愉悦。能够欣赏美, 是大学文学类教师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我的大学老师刘树勋先生以为, 文学类教师的基本功应包括“仔细品味原文 (文学作品) , 能遵从自己的艺术感悟, 并用流畅甚至具有文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刘老师是钱钟书的学生, 对唐宋诗词有极高造诣, 为我们讲授唐宋诗词, 先生的讲稿是达到发表水平的漂亮文章。后来, 先生有几篇讲稿就收录到《唐诗鉴赏辞典》[4]里。这本《唐诗鉴赏辞典》影响很大, 著名学者王运熙、吴小如、周汝昌、周振甫、胡国瑞、俞平伯、施蛰存、袁行霈、肖涤非、程千帆等先生均参与撰稿, 可见这本《唐诗鉴赏辞典》水平之高。
“仔细品味原文 (文学作品) ”就是能欣赏美, 对美的欣赏, 需要特有的心境与能力, 遵从自己的艺术感悟, 要求的是对自己审美能力的恰当把握和提炼。对文学类教师审美心境的要求, 缘于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所谓审美, 它是非功利性, 对个体而言, 就是“垂直中断”了日常生活意识, 将审美对象置于非功利的氛围里打量、品评和欣赏, 这种“合目的性”的过程与结果, 就是欣赏美的必备心境。说得直白一些, 审美就是剔除杂念, 并“沉潜”于审美体验之中, 这绝非易事, 别说这心境会受到商品化大潮的冲击, 就是平日里的庸常生活, 也可以冲淡审美心境的。
吴艳教授与她的同事
从琐碎生活里走出来, 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 理解生活, 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 成为我们自己感觉经验中的对象。在这样的心境中, 生活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对象, 而且更因为我们自己的感同身受, 因为切身经验的体认, 生活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了的对象。阅读或欣赏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对抒情类的文学作品, 作家或直抒胸臆, 或借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 或怀人寄情, 其中的人、事、景、物都被赋予情感内涵, 成了情感的符号。我们如果不具备审美心境, 就不能精细入微地去体察种种物象所蕴含的情感, 就难以进入艺术世界, 更谈不上理解和把握文学文本。
对美的欣赏能力一方面来源于人的本能, 一方面又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文学类教师对文学文本的欣赏能力应该高于非文学类教师, 这是不证自明的。欣赏文学作品往往见仁见智, 常说的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类教师应该是其中最别致、最有创意的“那一个”见仁见智者。
欣赏美在这里集中体现的是文学文本解读能力。比如《诗经·关雎》, 大家都说写得好, 好在哪里?“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钱钟书先生这样解读“窈窕淑女”, “盖‘窈窕’虑其佻也, 而以‘淑’字镇之;‘淑’字虑其腐也, 而以‘窈窕’扬之。”[5]本来, 美心为窈, 美状为窕。用“窈窕”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 但在一般语境下, “窈窕”更倾向于指女子的相貌美艳, 身材妖冶, 这就可能产生歧义, 使“窈窕”滑向轻“佻”, 轻薄和不庄重, 于是要以内在‘淑’德的温和、善良、美好而“镇之”, 以抑制可能的轻“佻”。但仅说“淑女”就只能显示女子内在淑德, , 缺乏青春朝气, 陷于陈“腐”、保守和过时的不足, 故以“窈窕”“扬之”, 即以“向上”的生机弥补可能出现的保守和陈腐。钱先生的解读让我们明白, 这位“窈窕淑女”不仅具备女性外在仪表美, 同时还含有内在气质精神的美, 即心灵美, 这才是谦谦君子孜孜以求的恋人, 这位君子执着地“寤寐求之”, “辗转反侧”、“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
欣赏美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特鉴赏, 是文学类教师抵达声情并茂课堂效果的必要前提, 是提升“说”即讲课效果的有力保障。
三
文学类教师的基本功, 不仅要能够欣赏美, 还要能够传达美。美的传达也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讲课时的口头传达, 一是用文字传达自己的文学欣赏过程和结果。口头传达涉及课堂的语言表达, 在第一部分作了说明, 仔细划分大致有四个层次, 一是声情并茂, 二是能“接着说”或“反着说”, 三是前两者的结合, 四是“对话”和“互动”。这里再说说对美的笔头传达, 特指写作文学批评理论的文章, 强调的是文学批评能力。
仍然以杨晦先生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教师完成一年写作课教学以后, 才可以到具体教研室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如果这位新教师准备讲授《现代文学》 (中国) 课程, 那还得先将中国古代文学史, 由先秦到元明清都讲授一遍, 有了这个基础, 方可讲授《现代文学》。杨晦先生以为如果不具备中国文学通史的扎实基础就讲授中国现代文学, 其结果可能缺少历史感, 现代文学特点也因为缺乏古代文学的参照, 容易自说自话或者滑向王婆卖瓜的陷阱。文学通史的教学, 一方面是强调历史眼光, 一方面也是教师必备的合理知识结构。说到底, “通观”是专攻、识见的前提, 作品赏析与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 有了通观背景一般就不会出现“定位”硬伤。
20世纪80年代初, 刚复出的陈涌学生在与文艺理论工作者的一次谈话中, 提出要做好文艺评论和研究工作, 需要培养“三感”, 即理论感、历史感和艺术感。要写作文学批评文章, 除了批评本身要求的个人品味, 还需要历史尤其是文学史的通观眼力和文学理论的彻底性。杨晦先生对新教师的教学要求, 也是对大学文学类教师“历史感”的要求, 是可贵的经验之谈。
文学批评本来最具个人品味, 而独特的个人品味, 常常伴随着历史感和理论感。文学批评需要一种将特殊问题提升到一般范畴并寻求其普泛价值的能力, 理论能力的特长就是彻底性。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文学批评是具有冒险性质的活儿, 是评家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 (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家法郎士的名言) 。
对作家作品或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难度不小, 假如我们不是照本宣科, 或者不止于引论而不选择判断、“接着说”和“反着说”。然而危险与机遇共存, 文学批评不仅带有“次生文学”[6]创作的艰辛与欣喜, 更有理性判断、阐释后了然于心的自得与“重生”[7]。这大概是最理想的美的传达。
所谓“次生文学”, 是相对于“原生文学”而言。作家创作是通过语音塑造文学形象, 属于一度创作, 其作品为“原生文学”;读者包括批评家,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生成新的文学形象, 文学批评依靠想象与联想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文学批评文本属于二度创造的次生文学。因而文学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或“创作”, 需要批评家具备艺术素养、想象力和语言才能, 用艺术方式去批评艺术, 也就是文学批评中艺术感的形式化。比如李健吾对沈从文作品的评价, “《边城》是一首诗, 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八骏图》是一首绝句, 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 (《边城》) 再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司马光品评道“‘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花鸟, 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 闻之而悲, 则时可知矣。” (《温公续诗话》) 前面提到的钱钟书先生对“窈窕淑女”的解读,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鉴赏作品的人文情趣、审美品位和笔墨韵味基础上, 传达美的感悟, 评析美的文学。
美的传达或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 是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和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 换一句话说, 大学文学类教师的也应该是兼备极为发达的思维能力和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
大学文学类教师的基本功其实就两个字:“说”与“写”。能说会写都关乎表达, 只不过一个是口头表达, 一个是文字表达。口头表达涉及课堂艺术, 要求声情并茂, 能“接着说”或“反着说”, 其教学过程带有“对话”性和“互动”性。笔头表达首先是以写作实践为基础, 教师对写文章或者文学创作甘苦自知, 为今后文学类课程的欣赏与批评打下实践基础, 其重点是经历创作过程和体味写作艰辛得失。文学类教师“说”“写”水平的提高, 与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能力关系密切, 审美离不开相关心境与必备能力, 美的传达在这里特指文学批评, 要求具有理论感、历史感和艺术感, 所有这些都关乎大学文学类教师的基本素养, 说写中的理论感、历史感和艺术感大概也是文学类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注释
1[1]吴艳根据对北京大学中文系刘烜教授采访材料整理。
2[2]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南方周末》, 1997年5月30日。
3[3][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 第31页。吴泓缈、冯学俊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4]肖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撰写,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一版, 1985年再版, 共80万册。
5[5]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 第66页, 中华书局, 1999年。
6[6][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第4页, 郭宏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漫谈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篇10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英语教师也不例外。一个语言文字基本功好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能正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其准确的发音,恰当的用词,生动的阐释,传神的表情达意,奇异美妙的联想,这些光芒四射的语言艺术魅力,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教学中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上一定是丰满的,在人格上一定是健全的,是将来可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样的老师历史上不乏其人。例如,中西文化的架桥人李赋宁在讲课时给学生带来的那种来自情感的冲击:当他讲到德伯家的苔丝紧紧抓住订婚戒指,生怕被未婚夫遗弃时;当他讲到奥德修斯漂泊十年回到家乡时容颜大改,只有他的老狗认出他时……李赋宁常会声泪俱下。学生在他如此生动的授课中,一点一点地体会着另一种语言的神韵和魅力。这不正说明了,教师不仅是要能把事理讲明,更重要的是要讲好,要用典雅的语言讲出。而这种典雅的语言并非想说就能说出口的,因此,作为老师,就应该有喜欢练笔的兴趣,应该好练笔。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更加典雅的话说出事理,从而感染学生。
反之,一个语言文字基本功差的英语老师,他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效果也自然是事倍功半的。
要把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互译,尤其是文字翻译,应依据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信、达、雅。信是第一要义,译文不能离原文太远。光信不达,译文没有读懂也不行。至于雅那就全看译者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了。例如《水浒传》,在西欧国家最早翻译这部名著的是法国汉学家马赞,他用的题目是《水浒传摘译》,当时发表在巴黎1850年第57期《亚洲杂志》上。由于巴赞是有名的汉学家,对汉语言文字掌握得相当好,译文做到了“信、达、雅”,所以这部书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同样是这部书,1927年在德国柏林出版的西方最早的70回全本译本,名叫《强盗与士兵》。这是由一位语言文字功底差的中国留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另一位根本不懂汉语的人“创作”的,不但不忠实于原著,而且还对原著有很大程度上的曲解。像这样的译著,何谈“信、达、雅”。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解读 篇11
[关键词]教学 基本功 解读 学习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68
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工作当然有其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的技能是什么?过去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很好,就说他字写得工整、漂亮,普通话说得标准,课讲得清楚。长期以来,“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功。
但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尤其随着人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它也在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网络培训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就提出了教师的七项新基本功,分别为语言交流基本功、教具使用基本功、教学实施基本功、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教学资源开发基本功和教育教学研究基本功。当前在各地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少争议和问题。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梳理,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从通用和专业来解读
基本功在不同的学科中,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哪方面的更加优秀的基本功。如果语言学科的教师在语言交流方面有特长,会有助于学科的教学。但学科的教学不单单是本门学科的教学,作为教师也不能只侧重涉及本门学科的基本功的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各种基本功的素质能力储备方面是平衡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他会在本门学科的不同内容教学当中,展示自己的不同的优秀的基本功,是一种动态的优秀,是整体与个体的有效结合。
二、从“教书匠”和“组织者”来解读
过去人们普遍地认为,教师总是某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师,教师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特定学科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在特定学科内容的检测、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的基本功仅是单纯的“教书匠”基本功。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首先,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其次,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个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协调与学生关系并且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第三,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最具革命性的举措之一,但综合实践课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教科书,需要教师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地开发,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实践。这一切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即组织管理基本功。
无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基本功”、“安全教育指导基本功”,还是“与学生的交往的基本功”、“突发事件的处理”,都属于组织管理(团队)基本功。
三、从“课本”和“课程标准(大纲)”来解读
是“解读教材的基本功”,还是“课程开发基本功”?过去各学校使用的都是“人教版”,后来有了“教学大纲”,但教材仍是“大一统”。再后来有了“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放开了,版本比较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管着,版本只是完成课程标准的一种方式。传统上,教师是“教教材”,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而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只把教材当个例子。所以,教师必须从“解读教材”上升到“解读标准”,具备“课程开发基本功”。
新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版本,其内容的综合性、弹性都很大,对不同地区、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取舍。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课程“微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挖掘、扩充、超越。此外,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立足“预设”,巧于“创新”,这就更为课堂“不确定性”与“生成”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空间,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否则,一旦这些“不确定性”与“生成”发生时,教师就会惊慌失措,乱了方寸。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出现,对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编”书,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教学问题,更要思考教什么的课程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需要教师具有基本的课程开发基本功。
四、从“教”和“学”来解读
传统的“教学实施基本功”直接服务和作用于课堂教学。当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时,需要语言交流的基本功作为核心,在建立学习组织活动时,教学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一个教师自身的各项基本功修炼程度的高低,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用自己的基本功合理、恰当地处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会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纳入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功的范围之内。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会用他的语言交流的基本功,展示他的语言技能与技巧,引导学生快乐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利用教具展示基本功,生动有趣地对课堂内容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做到的。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因为教师就是“教”的一方,学生就是“学”的一方,教师通常高高在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新课程理念下,“有了学习者才有了教育者”,意味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果学生能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完全可以不到教室,或者学校里来。教师先要研究“学法”,把“教法”建在“学法”这个扎实的地基上,才能有效和高效。所以,学生学习指导和教学评价(反馈)都是教学实施的必做功课,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都属于教学实施基本功。
五、从教学工具的变化来解读
从粉笔、黑板和传统教具,到“电脑+投影”,到信息网络,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字一话”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能够努力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之一。“一话”提升为语言交流基本功,仍占据基本功中老大地位。
“三字”的使用却发生了变化。板书仍然是课堂教学中重要“帮手”。借助板书,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规范、美观、整洁、流畅的板书,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对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现在软笔代替了粉笔,在交互设备中,手指也是书写工具。因此,“三字”中,粉笔字必将成为历史,而其他俩字,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由此看来,过去的“三字一话”基本功可缩减为“一字一话”。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网络以及进行课件制作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个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国际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工作,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信息技术已经从“教学工具”转身为“平台”,所以,基于教室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必定要转变为基于网络的网络教学的基本功。
因此,我认为教师基本功可以分为语言交流基本功、课程开发基本功、组织管理(团队)基本功、教学实施基本功、教具(教学平台)使用基本功(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本功。教师基本功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仅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个大环境的锤炼,自己的学习提高,同事的监督促进,都会影响到自己基本功的修炼,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的关系,才是个人基本功能否有效快速提高的关键。
(责任编辑 韦淑红)
教师的基本功 篇12
一、教学基本功的两个层次
在普遍意义上说的教学基本功指的是“普通课基本功”,大致包括三类能力:一是基本的表达能力、技术,如“三字一话”、基本的信息技术等,能讲授,能板书,能制作课件;二是基本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活动、维持纪律、与人沟通、处理问题等能力;三是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掌握教学流程,能完成备课、上课、布置并批改作业等任务。这些教学基本功所保证的是教师能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但不能保证教师教出精彩的好课。这些知识与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距。
根据初步研究,我们认为更高层次的“优质课基本功”包含了三类能力:一是对学科思想与体系把握的能力,能够吃透教材,把教材放到学科思想与体系中去;二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的把握能力,了解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学生各需要怎样的心理环节、步骤、梯度方能掌握;三是在前两种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思想和套路的把握能力。这三类知识与能力构成了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
二、制约“优质课基本功”的瓶颈因素
1.“优质课基本功”本身并不容易获得,潜在构成“优质课基本功”的核心知识在当前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中是相对“缺失”的
首先,关于学科思想与体系的知识。对学科思想与结构的把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例如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理解,在专家教师的头脑里,其含义或许是“只要是三角形,无论三个角的大小怎样动态变化,三角之和始终为一常数,即180°,这反映出图形背后的一种制约的关系”。而在普通教师的头脑里,其含义可能仅仅是一个公式“∠A+∠B+∠C=180°”或“三角形内角和不就是180°吗,这有什么好讲的”。基于后一种认识,教师的教学很可能是讲例题,做练习;基于前一种认识,教师则可安排学生体验三角形的动态变化,猜测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否为定值,值是多少,并验证。教师理解的深度不同,教学发挥的空间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专业功底”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基层教师,在大学里所接受的多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式的教育,毕业时就可能把大部分记忆内容还给了教师,很难说对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往往默认基层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过关的,而鲜有对其专业知识方面的考核或培训。
其次,关于学习心理过程的知识,在职后教育中也是比较稀缺的。例如,以现有水平为起点,掌握一个新的概念或规则,学生的认知是要迈过几个“小梯子”的。学生要迈过的几个“小梯子”是什么样的?“小梯子”之间的梯度有多大?这些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的问题,不弄清这些问题,教学设计便缺少依据,变得十分盲目。遗憾的是,职后教育并没有给基层教师提供这类真正实用的知识。课程改革专家所提供并传播的更多是诸如“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非诸如“学习心理过程”的规律。
最后,关于教学设计的思想和套路。理论研究者尝试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分析教材,按照“知识分类说”及信息加工理论刻画学习心理过程,提出一些有启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专家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布卢姆的“指导式教学”等,让基层教师有一种或过于机械,或脱离学科,与教学实际隔了一层的感觉。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专家教师,各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套路(深入比较后会发现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套路,有许多相通之处),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套路,是因为他们对学科思想、学习心理及教学方式等有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摸索的过程。对普通教师而言,向专家教师学习是专业成长的一个捷径,但对于学科思想、学习心理等知识,也需要自己去学习和摸索。
2. 教师负担重,没时间、没动力,也没太多机会去学习提高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平均一天要上三节课,看管一个早自习,还要完成当天的备课、默写、订正、补差、护导、看饭、作业批改等事项,一天的工作会令他疲惫不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态大多如此,教师一边开会一边批改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会迫使新教师去花大力气获得基本的工作能力,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一旦适应,他们便很快进入专业发展的停滞期。他们太疲劳了,有空闲时间,与其学习,不如休息。只有少数喜欢钻研、勤于读书的教师,才能突破这个停滞期,悟出学科思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体来看,对于大部分普通教师而言,他们缺少时间、动力、机会去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是相对停滞的。
三、“优质课基本功”的“精细培养”策略
1. 建立平面化的激励机制,解决教师负担重,缺少时间、动力、机会的问题
教师负担重,缺少时间、动力、机会,其背后有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正在做的是:规范教学常规程序,确保日常教学水平;同时,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学习的动力、机会。我们采取激励机制,主体是金字塔式的,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到特级教师,越往上人越少。这种激励的方式,对于广大的一线普通教师作用有限。现在我们正在建立一种平面化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的、有才能有付出就会得到认可的机制。
例如,基层学校让每一位教师申报讲座,在校内对全体教师开讲,把讲座纳入学校“十二五”的实践课程。现在我区98门区级培训课程中,就有三十多门一线教师开设的课程。这样,教师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研究价值会得到认同,有想法有才能的教师也会涌现出来。这便是一个平面化的激励机制。
2. 攻关专家教师必备的“核心知识”,对全区教师进行“精细培养”
不获得关于学科思想、学习心理、教学设计的核心知识,不具有“优质课基本功”,无论哪一级职称的教师,其水平可能都是停滞在普通教师的水平上,其教学方式可能会一直停留在“讲授—练习”的方式上。唯有获得这些核心知识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领会学习心理过程,更加自如、有效地组织教学。唯有大部分教师获得这些知识能力,一个地区的教育才能实现升级转型。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转型期区域“精细培养”优秀教师》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一是发现不同层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差距点及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我们正在着手开展调查,争取完成一份或几份调查报告,画出差距点及缩小差距的详细图表(分学科)。
二是研究梳理构成这些差距点的知识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科思想、体系以及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法;知识分类学、学习心理过程模型;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模式;专家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组建研究小组攻关研究这些知识,初中语文、小学数学两个小组的先期试验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教龄3~5年的新教师一旦掌握教材分析的思路和做法,便能变通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出有水平的“家常课”,试验成果让我们很受鼓舞。同时,我们发动教师参与申报课程,激励他们一同研究、归纳。现在,在第一轮区级89门培训课程中,已经有二十多门构成这类“核心知识”的课程。
三是为最需要的教师提供知识能力的培训。我区第一轮“十二五”教师培训已将课程配成套餐,配置到了各个培训班中。这个培训的特点是“课程超市,学分银行,组班配课”。从第一轮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实现我们设想的“将最有用的知识培训到最需要的教师那里”的“精细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接下来,我们会不断改进做法,向“精细培养”迈进。
【教师的基本功】推荐阅读:
英语教师的基本功07-30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反思10-21
小学教师的基本功12-25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问题11-20
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功12-23
语文教师的新基本功09-14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反思与感悟06-12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开展的活动)08-22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音乐)08-21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基本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