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绿色消费法律问题(精选4篇)
个人绿色消费法律问题 篇1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 是一种适度节制并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的消费模式, 以其安全性、持续性、适度性成为21世纪全球消费的呼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 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已刻不容缓。但是, 现实中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阻力, 进度缓慢。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 消费者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绿色产品作为一种无污染、质量好并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 其价格要比普通产品高出很多。作为高消费产品的绿色产品, 相应的也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 我国整体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高收入地区或群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但还有部分地区或群体的收入水平却仅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水平。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就成为了绿色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在我国全面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二)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
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消费, 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但总体而言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处在较低阶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的概念, 从行为和意识上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消费者产生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使“反绿色消费”还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为获得“绿色天然”的产品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追求奢侈豪华、热衷攀比, 从而刺激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
(三) 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绿色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认证机构严格审查才能进入市场。但是现实中, 一些不良企业和商家看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和信赖, 在产品宣传中假冒绿色产品, 谎报绿色指标。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 以地方政府名义擅自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使消费者很难辨别其所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真的“绿色”产品。从而造成了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 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传统的消费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耗竭型的消费模式,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刻不容缓。
(一) 建立完善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由于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使得相关产品没有统一的绿色检疫标准和认证机制, 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混入绿色产品市场, 造成市场混乱, 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 由于政策监管上的缺失, 我国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绿色产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例如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 增加生态税、绿色税。从而引导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高产能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 发挥政府主导力加强政府监管
在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力。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增加、鼓励和扶持绿色投资, 不再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破坏生态环境, 把绿色GDP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规,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绝不姑息、坚决取缔, 并严格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同时把政府宣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 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是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没有认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都相对薄弱, 一些消费者还受到消费水平的先天限制和消费习惯的固化。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从产品生产入手建立绿色产品生产线。
总之, 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消费趋势, 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了解绿色消费的普及不是哪个部门、哪个群体和个人的责任, 它需要我们社会全员的上下联动、密切配合。
摘要:绿色消费是一种满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的全面推进, 绿色消费作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共同追求。但是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确十分缓慢, 困难重重。
关键词:绿色消费,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长生, 简玉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J].商业研究, 2003.
[3]尹世杰.需要消费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3.
[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5]尹世杰, 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 (修订本) [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杨家栋, 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个人绿色消费法律问题 篇2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2
1.1.2个人消费信贷方式单一.................................................................3 1.2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对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3
1.2.2个人消费信贷对总体经济的影响.................................................4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4
2.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5
2.3.1组织机构的不完善.........................................................................5 2.3.2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5 2.4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6
2.4.2 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6 3.2银行内控制度欠缺或管理手段落后.......................................................7
3.2.2专业的业务人士稀缺.....................................................................7 3.3信用风险...................................................................................................7 参考文献................................................................................................................8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市场广阔、意义重大。在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不仅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长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战略方针。但是,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现状出发,由于个人信息缺失、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等原因造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问题,如,法律风险、银行风险及信用风险。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商业银行;政策;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1.1增长速度快,个人消费信贷方式比较单一
1.1.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发展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全面启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把这种风险小、个性化以及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的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是目前商业银行创造效益的新途径。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虽然发展时间短,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其所起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并将继续发挥巨大潜力。
首先,从市场潜力来看,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成熟度、饱和度低,尚有较大市场潜力。而且随着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资产占用率逐步提高,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近70%,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随之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人们逐步消除了后顾之忧,贷款消费的需求增加,个人信贷业务空间逐步增大。
其次,从社会宏观环境来说,为了扩大消费需求,中央决定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政策,如公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布《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付住宅建设和消费的通知》,推出《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并确定首先在四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国有商业银行试点开办;1999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提出把消费信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办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如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出国留学贷款等业务品种,并将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的最高限额由消费价值的70%提高到80%,最近国家内贸局要求大力推进信用消费,包括购房抵押贷款、大家电、小汽车的分期付款,以及购物的信用卡消费,同时农村市场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包括建材、农机、农资、家电、仪器、食品等。这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政府将注重运用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新兴的效益增长点,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竞争的焦点。
1.1.2个人消费信贷方式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方式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显得单一的多。美国的消费信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个人信贷额度、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房屋装修贷款、学生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汽车贷款及住房抵押贷款等等。我国的跟人消费信贷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银行信用卡消费占比较低。截至2004年3月末,国内各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2724万张,2004年一季度人民币卡消费金额1164亿元,国际卡消费金额4.12亿美元,持卡消费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不到5%。
1.2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对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
1.2.1个人消费信贷进度缓慢
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为保守,市场上现有的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提供的,如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信用卡贷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种类单薄的多,很难满足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业务不同层次的需要。除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其他家庭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外,还有税收和保险金贷款、医疗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证券贷款以及不指定特定用途的支票贷款等。
就我国现有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来说,都是中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档消费融资,通常限制用于指定项目。消费层次高的中高收入群是其主要目标客户群,额度大、期限长。当今社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面对部分自动上门申请贷款的客户,却受银行现有产品数量的局限,无奈的被拒之门外。
1.2.2个人消费信贷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作为七年前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尽管从发展趋势来看,个人消费信贷无论从宏观政策、市场潜力、民众意向和银行投向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而言,尽管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经济发达国家,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一50%,其中,美国为70%,德国为6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只有10.6%。
第一,有效刺激了消费,内需的扩大化有效的调节了社会总产品供求不平衡问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商业银行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消费品或进行消费活动的贷款支持,通过借贷方式进而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无疑会增加现期社会购买力,减少或缓解现有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第二,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其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层次已由低级向较高级转变。由依靠自我储蓄积累来逐步实现自我的消费需求转为借助消费信贷的支持,较早地实现自身的消费需求。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2.1信息缺失
信息缺失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长期以来,在我国,缺乏有效公开的个人信用信息和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中介机构。我国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高效准确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其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个人的所有财务信息都分散在申请人所在单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等。由于这些单位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并没有信息的交流,因此,如贷款银行想深入的了解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只有向各个单位分别了解,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信用良好的资金需求者也进行了不必要的资信审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缺失问题。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不得不严加防范,对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从而银行信息获得的高成本被转嫁到消费信贷者身上,使消费信贷价格偏高,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
2.2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
当务之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现阶段,在扩大外需潜力不大的情况下,应首先研究解决国内市场问题。针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应适当理顺有关消费政策:应将鼓励个人投资政策适度让位于鼓励个人消费政策,应将鼓励远期消费政策适度让步于鼓励即期消费政策。
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的居民消费心理及其为防止过度消费和通货膨胀而制定的抑制性政策,加重了居民消费保守的心理定势。受传统消费惯性的深刻影响,对信贷消费的认知程度较低。经过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对扩大消费的宣传,我国的消费信贷缺乏有力的舆论引导唤不起人们利用金融产品的意识。如果在今后人们的消费信贷意识未有明显转变,消费信贷依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缺乏独立性、专业性的消费信贷经营机构,严重影响了消费信贷的管理、审批、营销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3.1组织机构的不完善
如个人贷款事务中心、个人贷款营销中心及个人贷款研究中心、汽车按揭贷款中心等,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咨询,受理、审查、审批发放的一站服务。信贷管理制度应朝灵活、高效的方向改进,在不违背人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贷前、贷中、贷后的各个环节上要保持一定范围的灵活性。
2.3.2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
个人信用透明度不高,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差,风险暴露滞后等状况,商行必须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力度,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因此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刻不容缓。
2.4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
2.4.1 银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如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保险制度、信息交换制度、社会信用评估制度落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社会活动表现甚至违法前科均无正常程序与渠道了解,仅凭个人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资料对借款人进行调查和审查极不全面,都增大消费信贷的风险。而且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担保形式。如:消费者选择抵押方式手续极为复杂,既要办理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公证等,还要承担不菲的一笔费用,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2.4.2 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
消费信贷方面经验的缺乏,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餐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用手工办理,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更危险的是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因素
3.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理想的社会法律环境是发展消费信贷的基础条件.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等都制订有专门的法律。就目前我国法制状况而言,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急需制订规范、统一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对消费信用的评估、消费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规定。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居民个人申请消费贷款基本上仍沿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一般都是为生产信贷而立,针对消费信贷的法律、一法规还很少。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使个人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增大了消费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信贷风险。例如我国现有的担保法规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而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担保形式。
3.2银行内控制度欠缺或管理手段落后
3.2.1银行操作中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贷前调查的流程虽然也有详细、具体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注重形式、忽视调查手段和效果的问题,也缺乏对贷前调查结果进行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贷后管理上,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贷后管理要求逐笔贷款定期检查、报告、反馈,未能根据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特点,设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有效的贷后管理模式。
3.2.2专业的业务人士稀缺
由于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缺乏个人信用贷款这类零售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的培训准备,而且业务的迅速发展,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除需要经办人员具有相当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银行还应有相应的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维护人员。但目前各商业银行相关人员较为缺乏,导致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未能完全到位。
3.3信用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首先,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个人信用信息不完善,增加了商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顾虑,使消费信贷的发展面临制度性约束。其次,缺乏科学权威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不得不严加防范,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个人绿色消费法律问题 篇3
第一,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 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一、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㈠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好的保护, 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 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 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例如, 有的人家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 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 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 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 而是保护“绿色”, 是指在消费活动中, 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也就是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因此, 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㈡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 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 少吃快餐, 少喝酒, 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 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 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 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 所以提倡少喝酒, 不吸烟。
㈢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 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 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二、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消费的产生, 要从人类经济发展的问题谈起。人类经济的发展, 本质上就是与地球大自然系统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类不断地从自然取得物质资料,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尔后又不断将废物排放到自然, 经过自然的“净化”作用, 重新转化为自然物质。人类出现以来, 就是不断地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 逐渐积累, 终于达到了今天巨大的物质文明。没有自然资源, 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但是, 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 必须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一方面, 人类向自然取得物质资料, 要以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为前提, 而自然界许多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 对于这些资源, 就不能过快地将其耗尽;另一方面, 人类将排出物返还自然, 要以自然的“净化”能力为限, 否则, 就只能是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 这种不平衡就不断地出现了。这种情况使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 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如下界定:“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与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与污染物最小,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可见, 绿色消费已经包含在可持续消费的范畴之内了。
近二三十年来, 绿色消费迅速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 77%的美国人表示, 企业与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 会考虑环保问题;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较高的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日本消费者更胜一筹, 对普通的饮用水与空气都有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绿色革命”的浪潮一浪高一浪, 绿色商品大量涌现。绿色服装、绿色用品在很多国家风行。瑞士早在1994年就推出“环保服装”, 西班牙时装设计中心早就推出“生态时装”, 美国早已有“绿色电脑”, 法国早已开发出“环保电视机”。绿色家具、生态化的化妆品, 也走入世界市场;使用木料或新的生态建筑材料建成的绿色住房, 也都已出现。总之, 绿色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生活消费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㈠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在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下, 我国绿色消费越来越多, 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购物时, 往往只考虑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 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低的消费发展水平和薄弱的绿色消费意识, 使我国绿色消费处于低位消费的起点阶段。
2. 绿色产品开发不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需求, 由于在政策和资金上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 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也受到了强阻力。更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占用企业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削弱了企业在绿色产品方面的投入的积极性。因此, 极少部分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的需求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
3. 绿色产品较高的价格门槛
绿色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其实现的途径是在制造资源、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创新。这要求制造商对产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 绿色产品成本高、价格贵, 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 其消费属于高层次理想消费。这要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我国目前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 有的还处于贫困阶段, 仅仅追求基本生存消费的满足。在此情况下, 要求所有消费者实现消费行为的绿色化存在很大障碍。
4. 绿色产品流通不畅
由于受政策和认知的局限性, 绿色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通常受到不必要的关卡, 运输时间强行延长, 使绿色产品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在市场上很少见, 甚至是空白。
5. 绿色市场秩序混乱
我国广大民众对绿色产品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 加上对于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标志的宣传力度不大, 导致了大部分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以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等等问题, 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㈡推行我国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 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 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 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政府应发挥职能, 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首先,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做到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 而且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让消费者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所能带来的好处, 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 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 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 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 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第三,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 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第四, 政府应强化绿色认证, 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 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 同时应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 完善绿色法规, 加强绿色监管, 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销售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2.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 提高绿色消费的效果。首先,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在原材料的采购、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 选择绿色生产模式, 建立绿色流通体系,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其次,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 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 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第三,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 客观宣传绿色产品, 科学介绍绿色产品, 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产生着一对新的矛盾:一方面, 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文明、科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对人们的消费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绿色消费这一新的消费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其次提出了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最后剖析了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林胜, , 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 消费经济, 2002 (5)
[2]鲁小慧等, ,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3]何文君, 全小梅.绿色消费的障碍因素分析[J], 消费经济, 2001 (2)
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区别 篇4
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区别
一、绿色消费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2005 “”(7) 分类号:F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