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对策

2024-08-29

绿色消费对策(精选10篇)

绿色消费对策 篇1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 是一种适度节制并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的消费模式, 以其安全性、持续性、适度性成为21世纪全球消费的呼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 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已刻不容缓。但是, 现实中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阻力, 进度缓慢。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 消费者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绿色产品作为一种无污染、质量好并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 其价格要比普通产品高出很多。作为高消费产品的绿色产品, 相应的也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 我国整体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高收入地区或群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但还有部分地区或群体的收入水平却仅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水平。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就成为了绿色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在我国全面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二)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

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消费, 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但总体而言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处在较低阶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的概念, 从行为和意识上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消费者产生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使“反绿色消费”还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为获得“绿色天然”的产品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追求奢侈豪华、热衷攀比, 从而刺激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

(三) 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绿色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认证机构严格审查才能进入市场。但是现实中, 一些不良企业和商家看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和信赖, 在产品宣传中假冒绿色产品, 谎报绿色指标。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 以地方政府名义擅自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使消费者很难辨别其所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真的“绿色”产品。从而造成了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 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传统的消费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耗竭型的消费模式,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刻不容缓。

(一) 建立完善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由于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使得相关产品没有统一的绿色检疫标准和认证机制, 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混入绿色产品市场, 造成市场混乱, 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 由于政策监管上的缺失, 我国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绿色产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例如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 增加生态税、绿色税。从而引导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高产能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 发挥政府主导力加强政府监管

在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力。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增加、鼓励和扶持绿色投资, 不再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破坏生态环境, 把绿色GDP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规,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绝不姑息、坚决取缔, 并严格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同时把政府宣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 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是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没有认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都相对薄弱, 一些消费者还受到消费水平的先天限制和消费习惯的固化。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从产品生产入手建立绿色产品生产线。

总之, 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消费趋势, 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了解绿色消费的普及不是哪个部门、哪个群体和个人的责任, 它需要我们社会全员的上下联动、密切配合。

摘要:绿色消费是一种满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的全面推进, 绿色消费作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共同追求。但是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确十分缓慢, 困难重重。

关键词:绿色消费,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长生, 简玉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J].商业研究, 2003.

[3]尹世杰.需要消费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3.

[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5]尹世杰, 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 (修订本) [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杨家栋, 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绿色消费对策 篇2

从营养价值角度,瓶装水并不比自来水好,却比自来水的售价高出了1000多倍。每年用于瓶装水包装的塑料达150万吨,在生产和处理这些空瓶时,有毒的化学物质还会被排放到环境中去。

2、当心卫生产品

尽可能使用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的卫生产品;洗衣产品,一般情况下应比推荐使用量略少;仔细计划清洗衣服的频率,尽量避免干洗。

3、拒绝不必要的包装

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选择含有可回收原料的、再制造的、易于处理的和可重复灌装的产品。如信封、瓶子和塑料袋,不用后送到废物回收点,使之成为再生产的原料。据统计,每吨通过再循环生产的纸可节约17棵树和21000升水,还可以减少30公斤的空气污染和节约2.3平方米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

4、减少白色垃圾

塑料杯、梳子、牙刷、筷子和圆珠笔等大量白色垃圾的产生,要求人们改变使用和丢弃习惯。鼓励使用柳条和秸秆编成的篮子、布袋或其他由纸、谷壳和淀粉等有益于环境的材料制成的袋子。

5、停止使用喷雾剂

“绿色之星”引领绿色消费新主张 篇3

“‘绿色之星’力求打造出更高端的竞争力,而不是简单搞同样性竞争。”

……

7月30 日,由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支持的“绿色之星”产品认证推广会在广州召开。“绿色之星”作为一个年轻的环保认证商标,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在众多的商标认证中,“绿色之星”怎样获得市场的认同?与会专家与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绿色之星”是什么?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改变。“以往,价格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如今,品质、安全、环保越来越受到青睐。”正因如此,环境无害化产品的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与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需求相适应,也是促进生产企业绿色建设与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关键。

有鉴于此,2014年开始,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同时在环境保护部的支持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认证中心开启中国绿色品牌——“绿色之星”产品的认证工作。这项品牌认证工作,旨在引导绿色消费,保障公众环境利益及消费者健康,促进我国各行业在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上的升级换代,增强我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打响中国绿色品牌。

“绿色之星”产品认证属于自愿性产品认证,通过对产品施加“绿色之星”标识的方式表明产品符合相关环境友好认证的要求,目前该认证的范围涉及家居、建筑建材、办公用品、电器、包装印刷和乘用车等环境友好产品。

“绿色之星”认证以产品检验、工厂检查和认证后监督为认证模式,审核申请产品质量与环境管理情况,重点审核产品是否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等内容。审核通过的产品可以在外包装上贴上“绿色之星”商标。

“绿色之星”认证有什么意义

“‘绿色之星’产品认证,我们不单单只是让企业获得一个商标、得到一个证书,我们会充分调动各类机构、行业专家等资源,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审批企业增加更多的附加值。”在广州的推广会上,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副主任莫杏梅表示,“绿色之星”产品认证,将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例如在对企业开展认证时,认证机构及行业专家通过对企业开展全方位诊断,指出其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末端污染治理等一系列过程的节能减排潜力,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目前,环保认证已经有‘十环’标示等,‘绿色之星’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众多的认证中,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吗?”对于“绿色之星”这个新兴的产品认证,在广州的推广会上,许多人都提出了疑问。“‘绿色之星’走的是差异化竞争,不是同质化竞争。”莫杏梅指出,“绿色之星”走的是高端路线,通过建立高层次的环境友好产品认证规则和标准,使之不仅能扩大认证范围,更能为市面上的产品寻求更新,更符合产品发展的需求。

据莫杏梅介绍,“绿色之星”产品认证属于自愿认证,因此更加注重企业服务。未来,“绿色之星”将以三个目标为企业提供服务:一是为生产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企业更加节能环保的目标+绿色品牌宣传+上下游对接服务;二是为消费者找到可以信赖的挑选产品的依据;三是扩大企业绿色品牌在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中的影响力。

环保认证市场需要理顺

当前,无论家用电器、食品饮料还是蔬菜瓜果,各种所谓的环保健康认证几乎无处不在。认证是一种信用保障形式,原本是为了指导消费者选购放心、满意的产品。但近年来认证市场“钱规则”频现,让消费者疑虑重重:认证还可靠吗?

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有记者在中山市近10家家居建材店铺调查时发现,各种认证证书、牌匾几乎已成店铺必备的“家当”。各个店铺的证书数量少则两三张,多则十几张,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而证书名目也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不乏“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绿色环保推广产品”之类看上去很“环保”的名目。

然而细看部分证书的发证机构,“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国际绿色环保管理中心”、“中国名牌产品培育委员会”等大部分公众闻所未闻的机构掺杂其中。而“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国际绿色环保管理中心”还曾在2006年被媒体曝光其为企业办理产品认证牟取暴利。

就连“高大上”的ISO9000认证,在很多地方也走了样。近年来各地媒体就陆续有报道过,在不少地方、不少行业,只需要花钱,就可以买来这样的称号。在企业狂热的追逐下,一些未注册的非正式认证机构做起了认证“生意”,“有模有样”地颁发起了认证证书。一些正规的认证机构也把认证当成赚钱的“买卖”:企业只需掏一定数量的金钱,就能从这些机构手中拿到想要的证书。

面对这种市场乱象,“绿色之星”又如何获取市场的认可呢?“它是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认证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苑彬认为,与市场上其他由各种公司或者第三方机构等颁发的认证不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带有政府色彩,这样的认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绿色消费对策 篇4

第一,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 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一、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㈠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好的保护, 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 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 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例如, 有的人家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 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 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 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 而是保护“绿色”, 是指在消费活动中, 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也就是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因此, 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㈡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 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 少吃快餐, 少喝酒, 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 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 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 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 所以提倡少喝酒, 不吸烟。

㈢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 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 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二、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消费的产生, 要从人类经济发展的问题谈起。人类经济的发展, 本质上就是与地球大自然系统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类不断地从自然取得物质资料,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尔后又不断将废物排放到自然, 经过自然的“净化”作用, 重新转化为自然物质。人类出现以来, 就是不断地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 逐渐积累, 终于达到了今天巨大的物质文明。没有自然资源, 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但是, 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 必须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一方面, 人类向自然取得物质资料, 要以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为前提, 而自然界许多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 对于这些资源, 就不能过快地将其耗尽;另一方面, 人类将排出物返还自然, 要以自然的“净化”能力为限, 否则, 就只能是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 这种不平衡就不断地出现了。这种情况使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 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如下界定:“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与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与污染物最小,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可见, 绿色消费已经包含在可持续消费的范畴之内了。

近二三十年来, 绿色消费迅速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 77%的美国人表示, 企业与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 会考虑环保问题;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较高的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日本消费者更胜一筹, 对普通的饮用水与空气都有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绿色革命”的浪潮一浪高一浪, 绿色商品大量涌现。绿色服装、绿色用品在很多国家风行。瑞士早在1994年就推出“环保服装”, 西班牙时装设计中心早就推出“生态时装”, 美国早已有“绿色电脑”, 法国早已开发出“环保电视机”。绿色家具、生态化的化妆品, 也走入世界市场;使用木料或新的生态建筑材料建成的绿色住房, 也都已出现。总之, 绿色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生活消费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㈠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在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下, 我国绿色消费越来越多, 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购物时, 往往只考虑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 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低的消费发展水平和薄弱的绿色消费意识, 使我国绿色消费处于低位消费的起点阶段。

2. 绿色产品开发不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需求, 由于在政策和资金上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 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也受到了强阻力。更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占用企业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削弱了企业在绿色产品方面的投入的积极性。因此, 极少部分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的需求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

3. 绿色产品较高的价格门槛

绿色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其实现的途径是在制造资源、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创新。这要求制造商对产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 绿色产品成本高、价格贵, 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 其消费属于高层次理想消费。这要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我国目前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 有的还处于贫困阶段, 仅仅追求基本生存消费的满足。在此情况下, 要求所有消费者实现消费行为的绿色化存在很大障碍。

4. 绿色产品流通不畅

由于受政策和认知的局限性, 绿色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通常受到不必要的关卡, 运输时间强行延长, 使绿色产品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在市场上很少见, 甚至是空白。

5. 绿色市场秩序混乱

我国广大民众对绿色产品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 加上对于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标志的宣传力度不大, 导致了大部分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以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等等问题, 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㈡推行我国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 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 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 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政府应发挥职能, 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首先,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 做到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 而且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让消费者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所能带来的好处, 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 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 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 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 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第三,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 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第四, 政府应强化绿色认证, 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 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 同时应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 完善绿色法规, 加强绿色监管, 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销售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2.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 提高绿色消费的效果。首先,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在原材料的采购、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 选择绿色生产模式, 建立绿色流通体系,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其次,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 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 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欲望。第三,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 客观宣传绿色产品, 科学介绍绿色产品, 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产生着一对新的矛盾:一方面, 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文明、科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对人们的消费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绿色消费这一新的消费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其次提出了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最后剖析了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林胜, , 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 消费经济, 2002 (5)

[2]鲁小慧等, ,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3]何文君, 全小梅.绿色消费的障碍因素分析[J], 消费经济, 2001 (2)

身边的绿色消费 篇5

身边的绿色消费

专业:电气工程0805

学生姓名:金麟

完成时间:

绿色消费:看得见,摸得着,可身体力行的环保行为

金麟

(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805班级)

[摘要]绿色消费是带有环境意识的消费活动, 它可以有效遏制过度消费行为的滋生蔓延, 对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不可代替的!源头消减作用, 是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实现形式和内在动力。在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突出, 现代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 促进绿色消费, 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消费;误区;重要性;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 何谓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具体而言,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得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符合“三E”和“三R”,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 绿色消费的误区

绿色消费不等于消费绿色,有的消费者往往把绿色消费与天然绿色联系起来,这样便形成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 有人非绿色食品不吃, 但珍稀动物却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 但垃圾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 却热衷于追求豪华, 相互攀比。这种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 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 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 是指在消费活动中, 要选择那些无污染、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 盲目追求奢侈豪华, 竞相追逐高档名牌商品, 由此形成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 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 这对像我国这样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破坏严重的国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 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 少吃快餐, 少喝酒, 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 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 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发达国家, 快餐被当做垃圾食品被人们所抛弃, 公共场所已禁止吸烟, 法律严禁吃用珍稀动物制成品。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 有利于环境保护。如果人主动地放弃多余的物质消费, 对于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国外, 节俭消费源远流长, 即使在过度消费盛行的工业化国家, 节俭消费也没有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所淹没。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 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 绿色消费的重要性自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正式提出“永续发展”主题,绿色消费被视为是达成全球永续发展目标之重要工作。绿色是生命的原色,从人类为了生存栽培植物开始,绿色就代表了生命、健康、活力、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在这里,绿色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而不仅仅指绿颜色、指有生命的植物,而是指一种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和维护、改善,依据“红色”禁止、“黄色”警告,“绿色”通行的惯例,以“绿色”表示合乎科学性、规范性、规律性,能保持永久通行无阻的概念。

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01年为“绿色消费”年。“绿色消费”年主题的确定基于四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十五”计划提出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也是中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绿色消费”正符合这一主旨。二是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中国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绿色消费”既是对这一变化的适应,也是对消费者的引导。三是消费维权国际化的需要,它将标志着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加入了国际消费维权新潮流。四是解决维权热点的需要,不法经营者在食品中加入有害添加剂、装饰材料有害气体超标等,已成为消费维权新热点。“绿色消费”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要符合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的要求。他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的立法工作。

 我们身边的绿色消费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生活困苦,缺衣少食的日子,让我养成了很好的节约习惯,长大以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我仍然把节约作为一种生产理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滴水、一度电,看是很少的能源,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累起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都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鼓励人民饮水思源,爱惜物力,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把节约和环保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我感觉这是非常现实,也是非常必须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个家庭都能够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注重环保,就是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水是生命之源,说到节约用水,我在电视上曾经看见一位住在西北的母亲,每天早上嘴里含一口水,向孩子的脸上一喷,就算给孩子洗脸了。这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护我们的生命之源,家里全都使用节水龙头,一盆水最少要用三次才能倒掉,经常是先洗菜再擦地最后冲马桶,做到重复利用。去年,我家决定买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特地选购了一款节能型的,现在,我家人每次洗衣服,都会先按下省水功能键,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节水20吨以

上。

电也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国家能源结构主要是煤炭开采作为火力发电,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珍视而不断提高节能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家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电能,电器不使用马上切断电源,把普通灯具换成节能性灯具,空调夏天制冷设定为26度左右,冰箱内不存太多食物,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电能,每月可节电70多度,年节约840度。

前些天,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超市一次性塑料袋有偿使用,看到这个新闻,我们家特备一个布袋,率先不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孩子做习题时,我们要求孩子坚持两面用纸,厉行节约;生活垃圾全部做到了分类投放,注重家庭的绿化美化,这些方面,是为了节能环保,也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对策 篇6

挖掘内需, 就要拓展新型消费业态, 完善新型服务消费。本文试对新型消费业态及发展前景作简要探讨。

新型消费业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 是典型的日语汉字词汇, 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业态形式就是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通俗理解, 就是指店铺经营者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消费业态就是指消费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式。传统的消费业态主要是在实体店铺, 买卖双方运用现金面对面进行商品流通。这种消费方式包括:食杂店、折扣店、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无店铺消费、第三方支付消费、家庭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开始涌现, 丰富和拓展了消费方式。新型消费业态主要有:

1. 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作为一项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消费方式, 对于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百姓可以通过网络订机票酒店, 买衣服鞋子, 买沙发家具, 甚至可以租房买车, 找人装修房子等。由于其方便、快捷, 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等优点, 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2. 银行支付。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不仅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 而且使银行业务由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卡自动结算系统的运用, 使一个“无支票、无现金社会”的到来不久将成为现实。

3.第三方支付卡。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5年左右开始进入中国。其主要经营模式就是将卡片作为中间服务商, 整合商户资源, 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简单来说, 就是联系足够多的商场、超市、餐饮企业等商户来支持卡片支付, 从而吸引有需求的客户购买这种卡片当做现金来使用。

4.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 (通常是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 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2010年4月工信部科技司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 工信部有关部展览会、博览会的总称。它是利用一定的地域优势、经济特色、资源优势, 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 召集供需双方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和地点, 举行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产品布展、宣传、交易和服务为内容的特色型经济活动。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6.家庭消费。包括家庭旅馆、家庭餐馆等。家庭旅馆, 早年流行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是指拥有条件的房主将有闲置的商品房进行装潢, 配备全面的住宿设备, 持有治安证、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 将家庭房间作为旅馆经营。家庭餐馆是指对自家住宅结构进行简易改造, 并从事餐饮营业。近年来, 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已经将这种餐馆一并纳入管理序列。

7.租赁消费。不变更商品的所有权, 支付一定的费用, 获得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如结婚礼仪用品、汽车租赁、儿童玩具等。

当然, 除了以上新型消费业态外, 还有电视购物、邮购、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其他新型消费业态。

新型消费业态的特点

新型消费业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化。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今天消费业态的发展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消费业态是随着计算机和芯片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融入了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技术, 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2. 动态化。

消费业态都是变化的, 今天是新型消费业态, 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普通的消费业态, 比如, 大型购物中心、超市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型消费业态, 但是现在, 属于普通消费业态, 而网络购物现在来说是新型消费业态, 随着电脑和宽带网的普及, 它也会成为普通的消费业态。

3. 个性化。

由于消费者主体的不同, 消费业态也显示出了个性化, 年长者还是喜欢在商场面对面购物, 年轻人则喜欢用新型消费业态消费。就是同一群体因为自身性格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也会选择充满个性的业态方式。个性消费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够打上自己的烙印, 让产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 或者虽不能自主设计产品, 但至少产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设计和变化。

4. 多样化。

现在, 新型消费业态和普通消费业态在消费市场中并存, 小杂货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并存, 第三方支付和现金支付并存, 专卖店和综合店并存, 为消费者创造了便利、舒适的购物环境。

5. 生态化。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资源消耗, 消费业态都在向低碳消费发展, 新型消费业态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不仅保护消费者健康, 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改善新型消费业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 确实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但是, 伴随着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 消费者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在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的同时,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调整好产业政策、消费政策, 新型消费业态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1.完善准入制度和营运商认证制度。应建立严格的产品销售商准入制度和营运商认证制度, 从企业注册资金、货源组织、公司信誉、网络信息内容等方面进行严审, 否则不得进入市场。要完善技术标准、突破接入瓶颈。比如, 手机支付必然涉及通信技术标准, 但目前三大电信网存在难于兼容、难于自由无缝接入等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软硬件协议, 各电信营运商和金融单位都各自做自己标准, 不仅浪费资源, 也不利于手机支付方式的普及。

2.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新型消费业态的产生, 使得现有的法律法规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表现为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因此, 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就赔偿责任承担主体、合同模式、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作出明确规定。当然, 消费者自身应提高维权意识, 购物时, 尽量选择规模大, 信誉好的运营商;当发生纠纷时, 应保留证据, 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

3.增强消费安全性。新型消费业态是新生事物, 消费者对此不是很熟悉, 运用这些消费业态时会出现安全问题。比如, 网络购物、银行支付、手机支付、第三方支付卡都属于第三方支付模式,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如何切实保障第三方支付的安全, 让消费者放心是摆在产业链各个厂商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4.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要培育国内消费需求, 调整产业结构, 开辟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要完善社保制度, 强化消费信心。要开拓消费市场, 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深入掌握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流向, 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引导。对可能形成热点产品的消费业态市场, 要增加供应, 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 是指在消费活动中, 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基本要求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 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也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1.消费者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在运用新型消费业态时, 必须确立绿色消费意识, 不断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 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 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生命健康, 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尤其是新型消费业态形式大都无污染、资源消耗少, 在选择消费业态时更应作为首选项。

2.经营者要生产绿色产品。新型消费业态运营商应由传统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 及时改变技术攻关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 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 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控制, 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3.政府要培育和倡导新型绿色消费业态。应制定更有效的政策, 推进新型绿色消费业态发展。将新型绿色消费业态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 增加对新型绿色消费业态的投资, 提高新型绿色消费业态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 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投资新型绿色消费业态, 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设备;完善奖励政策, 使新型绿色消费业态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政策。

绿色消费与消费者心理研究 篇7

1 绿色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1.1 绿色消费需要

绿色消费需要它不仅仅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 更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注重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消费者绿色需要产生的缘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由于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和我们子孙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恶化, 物种消失, 臭氧层被破坏, 温室效应, 酸雨, 土地沙漠化, 洪水……因此, 为了安全和健康的生活, 人们的绿色消费需要随之产生。

其次, 最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以及传媒对于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 国际上把6月5日定为“国际环保日”, 北京市建立的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等等。这些活动是绿色需要产生的又一因素, 促进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要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

再次, 绿色消费已成为当今消费的一种时尚, 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绿色需要。我们从人类的心理活动来分析,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受其于外来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及其微妙的。如果当今人们把绿色消费当作一种追求高品质的消费方式, 那么当初绿色需要的诞生是仅仅由于少数环境保护者的竭力推动而形成, 许多消费者为了追赶成熟了的绿色消费这一潮流, 才发展到现代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

1.2 简约主义心理倾向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 简约主义被绿色消费者所借用, 成为绿色消费领域中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例如, 人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上不断追求简洁明快, 线条上力求利落, 色彩也从华丽转向优雅。简约主义特质在当今成为时尚家居流行风格。专家称, 简约主义摒弃一切无用的细节, 保留生活最本质、最纯粹的部分。无论是建筑界、绘画界、服装设计、手机、手表设计, 都有许多简约主义追随者。

2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很大, 绿色消费行为也不例外。如, 一个家庭中崇尚自然文化, 或者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那么对于其家庭成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进而社会文化的绿色程度也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讲, 也是形成绿色消费行为模式的根基。比如, 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消费市场上的一种时尚, 美国每年的多种上市绿色新产品都占新产品上市的10%以上, 而目前世界市场的这一比例非常小, 仅仅为1%左右, 据专家估计, 从本世纪初期到中期, 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消费率将会上升到15%~20%。

2.2 绿色教育因素

绿色产品的成本和生产工艺以及市场开拓费用相对高昂,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所以价位也较高, 因为这些绿色产品大多采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材料制成。对于初步接触绿色产品高价格的一般消费者来说, 可能感到难以接受。因此, 要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本质深入了解, 就必须要展开教育。如, 这些绿色产品的优点,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那些好处等;就社会绿色教育来讲, 可以促进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善,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就厂商绿色教育来讲, 绿色消费要靠绿色教育的引导, 可以更好地为厂商绿色营销营造更好的环境。

2.3 消费者自身因素

绿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最主要还是受其个人特征的影响, 其中, 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尤为突出。

第一是收入水平。对于考虑“价格因素”和“绿色因素”消费者而言, 收入水平是对于其绿色消费的一种制约。特别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整体水平还很低下, 更多的消费者考虑的是“物美价廉”, 经济实用是当前我国消费者主要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是受教育程度。受过良好教育且有较高素质的人, 对于环境和地球生态等各方面知识有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 消费行为上可以采取理智的倾向。以中国食品消费为例, 从受教育程度看, 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占整个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的多数, 达64.3%。

3 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策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想迅速培育、发展促进绿色消费事业, 需要厂商、政府部门多方面的努力, 以促进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3.1 严格监管绿色产品品质

由于绿色产品价格要比一般产品高, 因而很容易成为制售假冒伪劣的目标。因此, 对于绿色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 政府的严格监管非常重要。政府可通过以下手段进行监管:

首先, 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例如可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其次,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推行绿色标志。考虑环境标准的提高, 标志每隔3~5年需重新认定, 使其具有时限性;再次, 完善绿色法规管理体系, 规范绿色市场并建立健全各级绿色组织等等。

3.2 制定完善鼓励厂商进行绿色生产的相关政策

厂商生产产品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追求自身健康和安全, 这也是消费者的基本要求。因此, 考虑产品的安全、健康远大于产品的价格是积极的绿色消费者价值追求, 价格和利润是不太成熟的绿色消费者和厂商各自考虑的重点。政府要大力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厂商开发绿色产品, 并要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特别是对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加强环境保护的厂商, 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推进厂商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鉴于绿色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比一般产品高、风险大, 还可通过给消费者和厂商适当补贴, 分担他们的费用和风险, 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的角度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3 厂商要树立正确绿色营销管理

所谓“绿色营销”, 是指社会和厂商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 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 也不是厂商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 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厂商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共存共荣。

3.4 厂商绿色营销中加强绿色产品管理

绿色产品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 它除了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成本之外, 还包括与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有关的成本支出, 如引进对环保有利的原材料所付出的代价, 用有利于环保的设备替换污染环境的设备所需的资金投入等。因此, 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常规产品。目前, 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 因而降低经营成本, 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厂商绿色产品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应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与价格, 使绿色产品价格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获取绿色标志也是厂商绿色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绿色标志的获得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皆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不危害人体健康, 产生的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 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它被誉为产品通往市场的绿色签证。通过绿色认证, 获取绿色标志是厂商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如青岛海尔于1997年6月获IS014001标准认证, 生产的冰箱顺利地进入欧美市场,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5 树立厂商绿色形象

厂商的绿色形象非常重要, 它既能帮助厂商建立竞争优势, 也对于市场营销中的细分市场, 直接帮助厂商广泛地传送绿色信息, 从而树立厂商的绿色形象。在绿色消费中, 除了传统的市场营销中的价格, 质量和服务是消费者考虑的主要购买因素, 广大消费者也对于厂商员工的态度、环保意识、社区关系等等绿色形象, 也必将进行更多的考虑, 因此, 要建立绿色形象的厂商应主要应从以下的原则入手:

(1) 要做本行业中绿色营销计划实施的领先者。一般消费者都比较容易相信一个行业中基于领先地位的厂商, 因此, 厂商要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是关键。

(2) 实事求是地宣传厂商的绿色程序。厂商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感非常重要, 在执行绿色程序的过程中, 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绿色产品的某些不足, 这样可以表明厂商的诚意,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厂商为了尽力修补与绿色营销观念不符所带来的一些缺憾。

(3) 厂商要充分借助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包括有良好信誉的有一定发言权的非营利机构, 靠第三方的力量来树立厂商的绿色形象。

(4) 厂商要建立社区绿色活动的目标。建立这样的目标, 可以有效地解决厂商经费不足的矛盾, 通过对职工进行绿色文化教育, 加强学校与社区绿色组织的联系, 把厂商绿色营销理念深入社区内部。

(5) 最大限度地宣传厂商绿色形象。厂商要向公众传达绿色形象的信息,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信息功能, 结合自身的特色积极创造各种机会, 开展多种多样的厂商绿色形象宣传。例如, 可以采用演讲方式, 也可以利用报刊、散发环境保护资料, 建立信息服务中心等等, 对于环保有关的绿色活动进行赞助以及对慈善活动等进行绿色公关活动。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厂商的绿色形象。

参考文献

[1]崔志利.绿色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3) .

[2]郭桂香.浅谈新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3]李茜等.绿色消费行为理论探讨及国内现状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09, (3) .

[4]谢和平, 陈凤芝.绿色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J].大家, 2010, (2) .

农产品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研究 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 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绿色食品已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正是基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需求的关注, 国际上出现了大量的针对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消费意愿的研究。国内对绿色农产品类 (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的消费意愿的研究也呈现较高的关注度。

绿色, 是充满希望的颜色, 它代表生命, 代表健康和活力, 代表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 有益于身体健康, 使环境优美。绿色消费涵义比较广泛, 它不仅仅指购买绿色物品和服务, 同时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一种哲学。在绿色观念支配下的一切消费行为都体现出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 是一种可持续的先进消费模式, 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在社会消费中, 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实现环境公平。绿色消费包括有三层涵义:一是倡导消费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向崇尚自然, 追求健康方面转变。

所谓“绿色”营销, 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 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与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 均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商品和服务, 通过营销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及改善, 确保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卫生、方便, 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二、绿色消费意识与消费行为总体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吉林省的农产品绿色消费状况, 我们对吉林省消费者作了拦截式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20份。

将绿色消费意识设为三个指标:绿色营销、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根据调查数据统计, 只有28%的人听说过绿色营销, 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相对较多达到95%, 但是对于绿色标志竟然有32%的人没有听说过, 在68%的了解的人群中只有半数的人认识绿色食品标志。

关于对绿色食品的了解, 通过调查表明:63.16%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是对身体健康无害的食品, 18.42%认为不对环境污染, 2.63%认为节约能源, 认为三者兼而有之的占15.79%, 当然由于受到心理提示的作用, 实际上这个比例应该更低。

日本有91.6%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感兴趣, 77%的美国人和40%的欧洲人喜爱绿色食品。通过比较看出, 吉林省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 即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 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尽管有68%的消费者知晓绿色标志, 但实际上购买食品时受到绿色标志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受调查的消费者中, 有51%认为食品有无绿色标志对购买影响较小;19%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 这个比例与知晓并认识绿色食品标志的消费者比例基本相符。

在购买食品地点上, 61%的消费者选择附近超市, 30%的去大型的商店或大型超市购买, 其余的19%在附近市场购买。因此, 超市和商店应该是商家选择营销的理想地点。

在价格方面, 我们把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百分比分成4个范围:10%以下、10%~30%、30%~50%和50%以上。53%的消费者可以接受支出比普通产品价格高10%~30%而购买绿色食品, 29%的消费者选择小于10%的范围。

在购买食品类型方面, 消费者选择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比率分别是28%、32%和40%, 这个比例和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基本吻合。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 可能会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但总的来看, 消费者都会将无污染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接着依次是营养、口味、价格、品牌知名度以及外部包装。

三、绿色消费意识与消费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年龄、收入及地区因素统计可见:吉林省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行为与国际上还有较大差距。绿色消费意识受到文化层次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差很远, 他们对绿色产品的知晓度和重要度了解较少, 并且农村远离污染, 环境、生态、生活受到污染带来的危害较小, 因此, 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意识比较低。在价格方面, 多数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购买绿色食品, 但经济实力是影响购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鉴于收入的影响, 价格高于50%以上则消费群体明显减少;在购买食品类型方面, 年长者更倾向于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因为通常他们认为深加工精包装的产品会失去“原汁原味”, 而年轻人却相反, 更倾向于方便。30岁以上的人对社会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 比较有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所以更容易接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绿色消费观念。可见绿色食品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 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四、农产品绿色营销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营销是一种管理过程, 农产品绿色营销中绿色行为体现在农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Life Cycle) 的各个阶段。普通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 (cradle-to-grave) 的所有阶段, 绿色产品生命周期则应将其扩展成从“摇篮到再现” (cradle-to-reincarnation) 所有阶段, 对绿色食品而言一般包括以下五个过程: (1) 绿色食品原料的获取; (2) 绿色食品制造与加工过程; (3) 绿色食品销售过程; (4) 绿色食品消费; (5) 包装及废弃淘汰物的回收、再利用及处理过程。

将绿色营销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归总起来如下:绿色投入要素;绿色需求;技术水平;绿色成本;绿色价格;营销渠道;消费者因素;消费模式;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绿色营销的发展。

利用DEMATEL经计算得出:综合起来几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绿色营销的发展undefined绿色投入要素undefined绿色成本undefined绿色价格undefined营销渠道undefined绿色需求undefined消费模式undefined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由以上关系可见, 绿色营销的发展最终会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绿色营销发展的过程中, 既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影响, 同时又影响到各个因素, 最终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而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有利于绿色营销的发展, 因此而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社会经济, 促进人民健康。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等均高于普通产品, 势必使得绿色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鉴于消费者收入、年龄、文化水平以及消费模式等原因, 目前吉林省乃至全国农产品绿色消费并不理想。促进绿色农产品与绿色食品消费, 大力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五、促进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对策

(一) 加强宏观调控, 为绿色农产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政府要对企业生产、营销过程加强管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参照国际惯例适时调整现行法规, 以强制性手段促进企业进行绿色营销, 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尽快出台为规范和拓展绿色食品市场提供的法律依据。

2.强化宣传教育, 培育全民绿色意识, 转变传统观念, 引导绿色食品消费群体。消费者从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到认可、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要开展多层次的面向消费者的绿色食品宣传活动, 促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 提高人民的绿色意识, 自觉选择消费绿色食品, 加快对绿色食品的认可, 使消费绿色食品成为一种时尚。

3.加强市场管理, 监督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维护绿色食品市场主体利益。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高产品品质。加强绿色食品技术体系的创新, 开发绿色农产品必须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 实行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含量。

5.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 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 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并加以监测、实施, 使食品的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实施农业标准化, 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 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6.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视发展环保农业。环保农业以及相类似的生态农业、节能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模式,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 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

7.加大产业提升力度,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农民发展绿色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

8.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搞活农产品流通。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一步深入, 绿色农产品的数量会大幅度增加, 如果市场营销跟不上, 就会出现新一轮的卖难问题。要抓住有利时机, 把视角伸向国外, 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扩大绿色农产品出口, 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二) 微观方面, “公司+基地+农户”共同努力

1.作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基地或农户,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 要关注绿色农产品消费信息, 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应强化绿色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传递工作。

(2) 及时了解绿色农产品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 分析研究同行竞争者产品开发和经营状况, 选择适合本地资源条件, 为目标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作为开发方向和重点, 制订切实可行的产品开发策略。

(3) 开发和发展无污染、安全、卫生的绿色农产品。推行农产品商标战略, 努力创造名牌农产品。

(4) 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促进农产品品种多样化、专用化和优质化, 重视现有农产品的改造和升级。

(5) 积极发展加工制品, 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 满足市场多样化、便捷化的需求。只有创新加工产品, 才能使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度转化具有生命力。

(6)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降低出口农产品经营成本。

2.对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来讲,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 开展绿色营销。

牢固树立环保意识, 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 “绿化”产品价值链, 建立绿色营销理念和绿色经营哲学, 实行绿色管理, 并尽可能地争取ISO9000和ISO14000系列国际管理认证。

(2) 制定和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群体特点以及不同的绿色食品种类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同时在产品组合、包装、定价、促销上有所区别。

(3) 加强品牌整合力度, 组建绿色食品企业集团。

为扩大规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绿色食品营销企业要加快绿色食品品牌整合和集团化进程, 按照生态环境、经济区域布局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4) 选择适当营销渠道, 拓展绿色食品销售市场。

根据绿色食品自身特点和市场规模, 确定分销渠道的长短和中间商的数量。同时, 还要注意渠道组合搭配, 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 可利用互联网络超时空界限、低成本、交互性优势, 开辟远程市场 (包括国外市场) , 这将是未来一条重要的商品营销渠道。

(5) 抓住机遇, 扩大绿色食品出口。

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极大, 我国AA级绿色食品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出口潜力巨大。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上存在的巨大绿色商机, 树立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以推动绿色食品出口。

参考文献

[1]邓竞成.绿色营销及我国企业的对策.商业经济研究[J], 1996 (7) :16~18.

[2]赵春雷, 张雷.21世纪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农产品绿色营销[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 :5~6.

[3]陈相芬.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4]T.Tagami, M.Goda, K.Morozumi, E.Nishizawa, M.Uno, Designing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ystemin an Is-land:Esti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Load from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the Economic Cost of the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4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balance, Tsukuba-Japan, 2000, 425~426.

[5]傅龙波等.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前景[J].国际贸易, 1996 (1) :37~38.

[6]万后芬, 马瑞倩等.绿色营销[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1) :2~3.

[7]郭国庆等.市场营销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89~213.

[8]李树.企业持续发展探析[J].商业研究, 2000 (8) :45~47.

浅析绿色消费模式 篇9

从人类的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人类都在消费, 都有他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即消费模式。人类文明的演替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 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表征也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模式的更替, 它们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㈠原始生态消费模式人类社会大约存在了200万年~300万年。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我们可以推断:人是茹毛饮血的消费, 在天然的食物链中与动物竞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有巢———发明“构木为巢”, 使人类的“巢”由树上下迁到地面;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 使人由吃生肉过渡到吃熟肉;伏羲氏———发明了饲养牲畜;神农氏--发明了可以种植的植物, 于是开始了原始的农业 (种养业)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人类的消费状况, 是很生态化、也是很原始的, 与其他成员平等地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 因而对环境的破坏较轻。

㈡线性消费模式进入农业社会以后, 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简陋的生产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 以求得自身的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发展了自身生存和享受的消费。现代社会, 人类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 造就了一个物质堆积的世界, 虽然不发达国家的消费尚处于“生存型”或“温饱型”, 而发达国家的消费则是极其奢侈的。贫困和奢侈从两个不同的极端毁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地沙化、水体和大气污染、物种濒危与灭绝等。这一时期人们的消费均属于一种线性的消费模式, 其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 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 用过的物品则当作废物被抛弃。线性消费是一种资源耗竭型消费和环境污染型消费。

㈢循环消费模式线性消费是以正反馈为特征的消费, 而循环消费则是一种负反馈消费, 其特点是对人类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部分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 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 对环境的治理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 减少生产过程废物的输出。循环消费是对线性消费的重大修正, 是一种进步的消费,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物品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如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 其物理化学过程是不可逆的;二是有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 但技术难度大, 经济成本高;三是重在消费过程的“输出” (废物) 上作文章, 不在输入 (资源) 上作文章, 仍然是“半拉子”革命;四是偏重工程技术, 忽视消费观念更新和社会机制的改善。

㈣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90年代正式被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 使服务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减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并不是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的折衷, 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一是把人类的消费活动置于一个时间坐标中, 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并要求是可持续的,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发展的需求;二是突破了仅局限于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消费的藩篱, 将人类消费置于社会-经济-自然空间中来考察, 要求三者的协调发展;三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内容, 以减少自然资源使用和不污染环境为条件;四是这种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技术、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创新。

㈤绿色消费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刻。可持续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 从本质上说, 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下, 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 则要提倡可持续消费。在提倡可持续消费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绿色消费问题。绿色消费理论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 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 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1]。认识绿色消费问题, 对于发展消费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对绿色消费的理性认识

要发挥绿色消费的作用, 就必须对绿色消费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㈠绿色消费理论是对消费问题的深化西方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关于经济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 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微观经济学在探讨消费者行为问题时, 还专门研究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问题。这个结论表明,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消费者行为是非常理性, 具有明确的个人价值取向。而在实际生活中, 消费者的行为往往是感情重于理智, 心理因素在消费者行为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感兴趣, 对某个品牌偏爱, 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对其性能、质量和服务上的长处加以区别, 更多的是受广告和相关人员的诱导或潮流的带动。绿色消费情绪化消费更强调理性, 不能只考虑个人感受, 还要考虑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消费行为相比, 则从个人的价值取向转为个人与社会价值取向并重[2]。绿色消费的提出深化了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㈡绿色消费具有相对性绿色消费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消费, 又不破坏环境、不导致污染、不危及下一代人的利益。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绿色消费只能有条件实现, 具有相对性。换言之, 绿色消费不能用绝对标准来衡量, 它会受到消费行为所处的具体时空条件的影响。第一, 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无法预见。这种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并不少见, 往往出现当时合理的消费而日后又被证明是不合理的。第二, 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于自然界, 强调人是万能的, 是大自然的主宰, 强调人定胜天。然而, 事实告诉我们, 不尊重自然, 无视规律, 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如果放弃工业化, 回到原始生态环境状态, 那只会给人类带来贫困和愚昧, 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既要发展生产, 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又要考虑自己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第三, 绿色消费受制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绿色消费过程中涉及到环保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环保的标准, 所以衡量绿色消费的标准也是相对的。把握绿色消费应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㈢实现绿色消费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协调实现绿色消费, 必须做到国家 (政府) 、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协调一致。个人的消费行为以情绪化为主, 由于受个人知识水平、认识程度和社会角色的局限, 很难做到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 从谋求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会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情绪化行为, 争取市场份额,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要从全社会的角度, 考虑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只有使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相互协调, 实现各自的利益, 才能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

㈣“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绿色”成了一个时髦的字眼, 在日常消费中, 许多商品都打起了“绿色”的旗号。然而, 一般消费者往往将“绿色”与天然连在一起, 有人还撰文提倡“食绿” (吃天然食品) 、“穿绿” (穿天然原料的服装) 、“住绿” (住用天然材料装饰的房间) 、“游绿” (到原始森林旅游)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 即所谓的“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青介绍说, “绿色”绝不是天然的概念。“绿色”是给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护, 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 这就是世界上对各种工业商品的绿色标准的评判基础。另外, “绿色”的第二个概念还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概念, 即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四个阶段的环境行为都必须得到考察, 符合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要求, 才能被称为“绿色企业”或者是“绿色产品”[3]。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世界环保苏菲奖获得者廖晓义也认为, “消费绿色”的误区确实存在。许多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去旅游, 结果却破坏了生态, 这是因为概念不清晰。“绿色消费”绝不是“消费绿色”, 而是保护绿色, 即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她强调, 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在消费行为中, 所谓环境意识不只是环境知识, 而是一种环境良知。有环境知识的人不一定有环境良知, 就像有些从事环境保护的人只是一种职业而非出于一种良知, 并不保证其消费行为是绿色的。

三、努力发展绿色消费,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消费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 但要使绿色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 应该说还有相当的距离, 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

㈠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体绿色消费应该说与公众息息相关, 促使绿色消费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的。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因此, 国家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 传递绿色消费信息, 使消费者从根本上认识绿色消费的益处, 向广大消费者普及绿色消费知识, 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 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 形成绿色消费观, 使消费者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和多样的绿色消费方式。

㈡企业是绿色消费的载体绿色产品是由企业生产出来的。提倡消费者食用绿色食品, 而每个经营者要充分注意到这种消费的新动向, 并通过合法途径赚取利润。特别是在我国买方市场的转变和整体经济水平提高, 社会商品琳琅满目, 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必须抓住绿色消费这个机遇, 创造需求, 为自己寻找立足的市场, 同时也应该逐步通过规模

低, 不但影响收入的增加, 而且严重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造成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

㈣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农民收入二三产业增加困难, 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比较晚, 实力不强, 规模不大, 市场竞争力弱, 对非农产业的贡献有限, 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农户的小作坊、小商小贩经营档次低、效益差, 收入难以提高。由于二三产业收入是农户可支配现金的主要来源, 该领域收入增加困难, 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访谈农户了解到, 在生产条件严酷, 农产品价格走低, 农民增收困难,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利条件下, 农民负担中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

五、农民增收对策分析

㈠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科教兴农。现在我国农业已经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进入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阶段。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上, 应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动力, 以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研究,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引进推广适合当地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及市场意识, 市财政要统筹资金, 发放农民培训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 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优势, 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市场意识等知识的教育培训, 转变农民的发展意识和消费意识, 提升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

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 确保实现稳定脱贫要继续全力抓好结构调整、项目带动、劳务输出、移民搬迁、班子建设五项扶贫开发措施的落实, 做大做强做优日光温室人参果、畜牧、专用马铃薯产业, 加大移民搬迁力度, 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

㈢着力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培训拓展输转规模继续加强劳务部门与农牧、扶贫、教育等部门的配合, 开展好引导性培训、常规性培训、专业性培训, 围绕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农民转岗就业,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转人员的技能。拓展开辟省内外劳务基地, 拓宽输转渠道, 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引导和组织, 加大输转规模,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㈣平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合理农民消费结构, 指导农民进行家庭理财, 让农民看到投资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或其他非农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 这样将能从根本上把国家大力扶持贫困农民变成了农民自己主动提高收入。一方面制定相关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 落实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进行农业科技发家致富典型的宣传, 让农民能够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已经利用区位优势致富, 引导他们把自己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可以得益养殖和特色种植等的产业中去。这样就可以使农民收支结构更趋于合理化。

㈤加快发展非农产业, 积极转移富余劳动力“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在就业。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主要由两个来源, 一个是农业收入, 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另一个是非农产业收入, 如农村工商业收入、农民进城打工收入等。从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趋势上看, 单纯依靠经营土地, 实现提高农业收益的做法, 成效相对有限。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数一半以上, 靠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显然难度较大。至于农民自办二三产业项目, 当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合适的生产经营项目、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 而这些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 都不具备条件。同时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 不擅长经营管理, 难以依靠自身发展二三产业。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积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 特别是各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就业, 帮助农民外出打工致富, 是投入资本最低、方法最为简便的途径。实践证明, 这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和潜力所在。这些非农产业所提供的收入基本为货币收入, 对提高购买力和扩大农村需求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必须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

(上!接第!71!页) !化生!产降!低成!本, 使!绿色!消!费产!品的!价格!逐渐!降!确!保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有序!进行!, 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下来, 让广大消费者乐于购买。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

㈢政府是绿色消费的规范者和引导者绿色消费的实现需要一部分当前消费以获取可持续消费, 需要一部分激情消费以换取理性消费, 无论消费者个人或者企业都难以真正做到。这需要理性、需要道德觉悟, 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绿色消费更需要政府, 在绿色消费的实现中政府大有作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采用绿色技术, 生产绿色产品, 从而形成绿色产业, 满足社会的需要, 使结构调整获得发展的推动力。政府可以建立法律规定, 健全对产品的检验检查, 保证真正的绿色产品大行其道、大获其利, 使假冒伪劣产品寸步难行。政府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倡导, 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予以有效的约束, 以

希望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绿色消费。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要符合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的要求, 积极研制开发绿色产品, 推广绿色生态农业, 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的立法工作, 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消费者的绿色保护;号召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 把确保健康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徐和清.发展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 2001, ⑵.

[2]朱建华.略论绿色消费[J].岭南学刊, 2001, ⑷.

绿色消费对策 篇10

在鼓励绿色消费方面,意见明确提出,“继续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到2020年,能效标识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推广环境标志产品,鼓励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干洗剂,引导使用低氨、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农药、化肥。”

在推行绿色办公方面,意见提出,“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凡具备条件的办公区要安装雨水回收系统和中水利用设施。”

在健全标识认证体系方面,意见提出,“修订能效标识管理办法,扩大能效标识范围。落实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做好认证目录发布和认证结果采信等工作,加快推行低碳、有机产品认证。推进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完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标识制度。”

在加强金融扶持方面,意见提出,“研究出台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设施等绿色消费信贷的激励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开发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为绿色建筑提供保险保障。研究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

意见要求到2020年,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奢侈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

上一篇:智能垃圾收集箱设计下一篇:电气事故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