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

2024-09-18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共7篇)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 篇1

随着2016 年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这个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已迈开前进的脚步,走入其战略发展的第一年。其行动计划中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也作为行动纲领中大力推动重点突破发展的领域之一,重点包括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这一行动举措的实施,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升级及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的催化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迅速发展。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数据显示,2004 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为145 亿,而到了2014 年这一数据攀升到了2556 亿,14 年间涨幅高达16.6 倍。有机构预测,借力“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这一数字有望在今年突破3000 亿。

创新是产业的发展源泉,研发能力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重要基础,2016 年,作为国际领先的专注为医疗器械设计与技术提供服务的平台,Medtec中国系列展览会,将继续依托于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需求,并根据产业区域发展特点,将继续举办2016Medtec华南国际医疗设计与技术展览会(3 月16-17 日,深圳大中华喜悦展览中心),和2016Medtec中国国际医疗设备设计与技术展览会(10月26-28 日,上海世博展览馆3 号馆)。

Medtec助力华南医疗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展商汇聚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2016 Medtec华南国际医疗设计与技术展览会,将有来自全球24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注为医疗设备制造和研发提供服务的领先企业集体亮相。展示其包括医用原材料、塑胶、精密管材、挤出机械、电子部件、连接器、包装材料、金属材料、工程医疗组件、激光技术、自动化装配等新技术级创新解决方案,其中包括Zeus、Prent、OliverTolas、Mikron、Globtek、Lemo、Teleflex、Bemis等国际领先的企业出展,并有更多新展商陆续参展,包括Microspec、Jointmed Solution、Branson、珠海灵科、苏州保莱成等。

丰富的产业学习和研究机会,热点话题汇聚一堂

——知名医疗器械检测机构NAMSA,以及英国标准协会BSI,将在展会同期针对“欧美法规与临床测试”“医疗器械质量新标准新趋势”及“质量管理体系法规及产品开发要点”进行深度会议培训。

——华南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伞友咖啡”将再度与MEDTEC合作,共同打造关于IVD产业的“第三届MEDTEC医疗器械创新投资峰会”。该会议将着重探讨体外诊断设备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热点。并邀请初创型企业在现场进行路演,与投资机构达成一对一的互动交流。

——“创新技术论坛和法规峰会2016” 也将集合自身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区的资源,设立包含“居家医疗器械设计与发展”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新”两个行业热点的会议主题,探讨其中的设计理念、新配件与发展趋势。

同时,MEDTEC华南展将继续打造包括海外市场分析报告、新技术演讲和质量专区等在内的多场免费会议论坛,为前来参加展会的行业人士提供丰富的资讯分享和信息服务。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 篇2

CMEF每年举办两届, 现在已发展成为亚太区医疗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品牌最强的专业盛会。第61届CMEF设置标准展位5100多个, 展出面积110000平方米。参展企业2100余家, 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产品涉及40多个门类, 上万个品种, 展出范围从常规设备到世界最尖端的高薪技术产品, 并包括相关领域的资讯和服务。

CMEF不仅以庞大展出规模不断刷新着亚太医疗专业展的标准, 同时也不断以大气而不失细腻的服务举措, 塑造着国际化的商务人文领地形象, 带给参会者以全新的体验。展会主办方倾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权威化的展览组织服务, 为展商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解决方案来保障参展效益最大化, 把服务的感觉传递给每一个参会者。

为保证每一家有采购意向的医院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设备, 博览会中分设了医学影像区 (CMEF Imaging) 、体外诊断区 (CMEF IVD) 、CMEF IT展区、医用电子仪器区、医用光学仪器区、医院设备区、医院基础设备区、大型医疗设备区、医用车辆展区和医疗软技术 (medisoft) 等专业分区。近两年国内体外诊断检验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s, IVD) 产品市场发展极快, 随着“一单通”等新政策的逐步推进, 更为IVD产品开辟了光明的市场未来。从第59届医博会起, 主办方与美国AACC协会合作, 推出了体外诊断 (CMEF/IVD) 展区, 为国内外买家采购所需产品提供了方便, 受到了广大参会观众的一致好评。CMEF医学影像品牌 (CMEF Imaging) 是将原CMEF主厅中影像区和超声区整合后的全新的品牌展区, 展品涵盖了放射、超声和核医学中的各类影像领域产品。CMEF Imaging旨在为国内外知名影像设备供应商提供一个更加集中的专业化展示平台, 更为各级医疗机构终端的设备采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CMEF IT展区作为CMEF中的一个新的专业分区, 浓缩了医院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展示医院信息化领域使用的最新技术, 为医院信息化产品采购与更新提供了最便捷的途径, 也帮助众多的医院信息化供应商开拓国内外医疗领域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 篇3

一、我国9大城市医院中成药采购总额和生产总额

选择北京、南京、广州、哈尔滨、成都、沈阳、重庆、郑州、西安为样本城市。9个城市医院的中成药采购总额由2007年上半年的41.5亿元增加到2010年上半年的75亿元。中成药生产数量在增多, 品种在扩大, 医院使用数量也在增多。

如图1所示, 2009年上半年9个样本城市医院的心脑血管类药物由2007年上半年的15.63亿元上升到22.03亿元, 增加了42.6%。图2所示3大类中成药的产值, 同比2007年上半年分别增加了35.9%、58.1%、49.4%, 三者均呈上升趋势, 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通过线性关系计算可得出, 中国3大类中成药在9大城市医院采购总额和生产总额线性关系为:y=14.25517x+35.07455 (心血管类) 、y=14.52285x+10.01932 (呼吸系统疾病类) 、y=14.67581x+11.39799 (抗肿瘤类) , 三者均呈现正相关, 双方的共生关系呈现良好态势。

二、药品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共生三要素分析

按照共生理论的说法, 药品制造业与医疗服务业的共生包括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

1.共生单元:制药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而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医院稳定发展的保证[2]。因此, 药品制造企业的主质参量界定为生产数量, 而医院的主质参量为药品采购数量。在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的前五名中均是注射液, 其中天津红日药业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8.75%, 而医院采购量的年均增幅达83.42%, 双方共生关系良好, 此类中成药的供需与季节变化和传染病流行有关, 双方都会及时调整策略, 也是影响共生的重要因素。

2.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共同构成了共生环境。影响它们共生关系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2008年上半年, 同期相比进入各地医院的中成药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而中成药总产值和医院用药的需求不断增多, 共生环境发生变化。其中2003-2008年, 抗肿瘤药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7%, 抗肿瘤药物成为国内医院用药增速最快的类别, 市场需求大于供应, 独家产品成为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医院疾病治疗的共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3.共生条件:制药企业生产药品并销售, 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 二者属于异类共生单元[1]。医院的药品销售数量增加意味着制药企业生产药品的数量增加, 共生单元主质参量是兼容的, 有稳定的关联度。在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的共生界面, 均有自由选择权, 因此满足共生的必要条件的。两者共同协作, 产生共生利润, 并在经营过程中获得信息交流, 共生充分条件成立。

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将药品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在共生过程简化为制药企业的产量和医疗服务业的需求量, 两个数量的变化反映了两产业共生关系的演变过程, 用以下Logistic模型来表示:

k表示在一定的共生时间内, 在给定的各种资源限制下, 每个制药企业生产的最大极限;r表示理想条件下制药企业生产量的自然增长率, x为生产数量, 是时间t的函数,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 考虑制药企业A和医院B的共生关系。制药企业A和医院B的共生模型为:

x A、x B代表相应制药企业和医院的生产水平和需求水平;r A、r B代表相应的生产量和需求量的自然增长率;k A>0、k B>0表示最大可能的生产量和需求量。θA≥0、θB≥0表示制药企业对医院、医院对制药企业的共生系数。为利用以上数据检验, 其中A代表产值, B代表采购总量。在共生关系中, 最大可能的生产量k A或需求量k B以及共生系数θ都是与制药企业或医院自身能力相关, 能力越强, 可能的生产量或需求量就越大, 对对方的作用就越强。因此, 能力强的一方将获得较多利益。

(一) 共生度

指制药企业的生产数量和医院的药品采购数量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设制药企业的生产数量为ZA, 医院药品需求数量为ZB。则A对B的共生依存程度即共生度为:

, 而δBA体现出B对A的共生依存程度。

若δAB=δAB>0, 则A和B处于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若δAB≠δBA>0, 则A和B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若δAB=δBA=0, 表示A和B相互没有影响, 处于互不相干状态;若δAB>0, δBA=0或δBA>0, δAB=0, 则A和B处于偏利共生状态;若δAB>0, δBA<0或δBA>0, δAB<0, 则A和B处于寄生状态;若δAB<0, δBA<0, 则A和B处于反向共生状态。

根据数据算出3大类中成药在9个样本城市2008、2009年的共生度。

通过比较δAB和δBA可以判定药品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共生行为模式, 如表1所示, δAB≠δBA>0, 则A和B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

(二) 共生系数

共生系数是用来描述共生单元主质参量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θA=0表示制药企业对医院没有任何影响;θA=1表示医院对制药企业没有任何影响, 只有制药企业对医院有作用;0<θA<0.5表示医院对制药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制药企业对医院的影响;θA=0.5表示医院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与制药企业对医院的影响相同;0.5<θA<1表示医院对制药企业的影响小于制药企业对医院的影响。

根据数据算出3大类中成药在9个样本城市2008、2009年的共生系数。

如表2所示, 中成药在9大城市医院中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 在共生系数的结果中显示, 中成药制药企业对医院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而2008年医院对中成药制药企业的影响较大。同时3大类中成药分析的结果也是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 并且医院对制药企业的影响较大。双方的影响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分析。

四、结论

我国中成药市场集中度较高, 制药企业必须提高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赢得医院和患者的信任。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 就医人数的增加会对医院药品供给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导致医院与制药企业的共生关系发生变化。政策对双方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两者共同的发展有利于人民就医用药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珠英, 何来刚.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共生行为模式选择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 2007 (6) :21-22

[2]、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 2008, 2009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医药制造业, 医疗服务业.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 篇4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及相关政策

中国制造业曾经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但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其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2014年10月PM I跌破50%的荣枯线, 标志着制造业发展由高速变为中高速, 进入新常态。

在德国、美国分别公布了其国家制造业工业战略后, 2015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 将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在举国战略的高度高屋建瓴的推行。其中《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称为中国的“工业4.0”计划, 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 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十三五规划也强调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促进新一代高科技产业发展壮大。

创新是制造业变革的核心。熊彼特在他著名的《财富增长论》中提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十三五规划也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当前形势下,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也存在严峻的挑战。

二、机遇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运用人工智能的机器代替了流水线上重复简单工作的工人, 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后, 企业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在与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传统制造业由于高耗能和低回报, 在竞争中被淘汰也符合“去产能化”的要求。这样的竞争有利于促进企业尤其是国企改革, 加大创新力度, 优化资源的配置, 实现经济增长质的飞跃。另一方面, 由于发展智能制造业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促使企业将节约的资金投入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进而推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的转变和创新。

(二) 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应用将利好人类

目前, 人工智能在生活服务方面的应用有智能家居、iphone的siri、微软的C ortana、G oogle无人驾驶汽车、D a V inci手术机器人等。据悉alphago的研发团队下一步将研发能够识别肾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预见, 人工智能行业在未来的十年里会实现爆发增长, 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升级, 在将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三) 要实现“中国智造”的目标, 除了制度创新外, 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以及产业工人

要完成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操作, 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作为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是必不可少的,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带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

(四) 人工智能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有利于加快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裁军30万”之后的国防力量得到了保障

三、挑战

(一) 应用人工智能后, 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 劳动生产率提高,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变换会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由于不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被机器“挤”出生产过程的工人面临短期失业以及再就业的问题, 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 目前我国的金融信贷市场不够完善,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不到位, 难以对创新形成激励。

(三) 人工智能应用可能会带来可控性问题, 霍金最近发表了一句话, 他说“成熟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意义的事件, 但很不幸, 它也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起重大事件。”舆论不禁怀疑在将来的某一天, 人工智能会发展到超出人类可控的范围, 部分舆论对人工智能持怀疑恐惧甚至反对态度。

四、建议与对策

(一) 政府对机器代替的制造业车间工人予以失业保险赔偿, 就业安置和再就业培训, 加大财政帮扶支出以缓解产能过剩调整和机器换人所引发的就业问题。在两会期间总理答记者问强调我国社会保障金是充裕的, 美国对非自愿失业的工人予以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我国应借鉴其做法, 结合国情制定失业救济政策。

(二)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 呈现严重的老龄化,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适龄劳动人口大大减少。政府应积极引导制造业工人向服务业转型,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强化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 近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当前大学毕业生无一技之长, 毕业即失业。因此, 高校教育应注重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可以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兼职教学, 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适当扩大培训范围, 对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低的工人进行培训, 为智能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

(四) 技术革命必然会造成技术外溢, 政府应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积极参与全球化, 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五) 完善激励制度, 对研发创新技术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激励,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发挥金融市场对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作用。熊彼特认为, 创新需要良好的信贷市场支持。另外, 并在地区间实行错位发展, 通过技术、人才的外溢带动制造业的转型。

(六)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使政府的活动顺应市场规律, 避开“日韩困境”。

智能制造是工业转型的核心,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是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我国应该做好在智能制造领域竞争的长期准备。

参考文献

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 篇5

“中国制造”面临的全球挑战前所未有

中国曾引以为豪的制造业优势因为成本上升及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支撑等因素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 如温州鞋、剃须刀、眼镜及金属外壳打火机等产品一度风靡全球, 其产能分别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20%、60%、80%、90%, 但目前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日渐增大。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累计超过20%左右, 并导致以美元为支付工具的中国加工制造业经营成本逐步上升, 国际竞争力受到挑战。尽管如此,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已经产生的升值成果并不满意, 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压迫人民币继续升值。这将给传统的中国加工制造业带来巨大风险。

二是全球商品市场持续低迷带来的严峻挑战。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商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例如, 2008年9月, 国际市场电解铜价格为每吨6万元, 短短几个月之后, 它的价格下降到每吨3万元左右, 几乎下跌了50%。商品市场的大幅度降价导致终端产品竞相降价, 导致市场预期进一步看淡, 这导致全球制造业产品普遍卖不出去, 给中国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以出口为例, 2009年4月份, 广东省出口总值下降16%, 江苏下降26.7%, 上海下降25.8%, 浙江下降19.1%, 山东省下降20.5%。这在近20年来是从未有过的。这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的中国经济来说, 冲击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中国制造业普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缺乏定价权, 在这场全球制造业洗牌过程中仍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以2007年全球100名大品牌为例, 美国、日本、德国占2/3。亚洲仅有9个品牌入围, 其中日本占7席, 韩国有2席, 中国无一品牌上榜。以制鞋业来为例, 中国制造商数量众多, 但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普通产品, 附加较低, 许多厂家处于为耐克等国际名牌做代工的状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对一款苹果机iPod进行分析后, 在其299美元零售价中, 中国工人获得的价格不到3美元。真正的市场价格被西方大公司的概念和设计所获取。而这场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打乱了全球制造业的传统分工体系, 跨国公司普遍被迫采取调整业务、整合资源等方式延伸产业链, 进一步压缩传统低端制造的成长空间, 比如日本丰田公司放弃传统的以中高端制造为主的经营战略, 实施“高中低”全产业链式的制造业新战略, 并持续推出节能环保新车新型,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制造业现有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极大地影响了多数低端制造企业生存空间, 迫使其实施一个十分困难但又不得不去调整的产品甚至产业升级新战略。

当然, 中国既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新型、巨型经济体。这决定了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像瑞典、芬兰等国家那样, 调整的结果是完全依赖培育几家资源外向型的跨国公司就能促进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可以向外部世界输出商品, 也可以向外部世界输出资本, 但未来发展的基本点还是要立足于发挥国内制造业的已有优势, 这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建立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100多年来, 美国制造业始终占据全球产业的支配地位。在经历持续数十分年的信息革命和“服务业”革命大潮洗礼之后, 2007年美国制造业仍占据全球制造业比重达1/5, 而中国居于全球第二位, 比重为13.2%。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预测, 在2009年, 中国制造将占据全球11.783亿美元的17%, 美国将占据16%, 中国制造业在这一年有可能超过美国。这说明, 美国在过去的发展中遭遇各种危机, 但并未主动放弃制造业的优势。因此, 中国制造业即使在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经过30年在全球制造业取得的现有地位, 不可能主动放弃“made in china”的已有优势。

从总体格局来说, 尽管也有部分中国制造业实施多元化战略, 甚至退出了制造业, 但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只能是思考如何加强现有优势,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而不放弃现有战略选择。不仅如此, 某些小型经济体如韩国及台湾等, 它们要走向世界, 要经营未来, 也只有立足大陆市场, 在大陆打下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未来根据地。因此, 韩国三星提出了要全球化, 首先要在中国再造一个三星, 也是这个道理。在台湾, 虽然国内外的政治阻力一直很大, 但台商对西进中国大陆建立走向全球根据地已形成了共识, 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在加强这个新的战略选择, 毕竟它们在考虑台湾缺乏经济腹地, 要想走向世界, 其战略基地一定也位于中国大陆, 它们全球化的主要抓手也表现在制造业。

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的认识

正因为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 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重大冲击, 中国制造价值开始被重新估价。当发达国家因金融危机导致沿海地区制造业大量停产、半停产的现象出现之后, 社会各界开始从战略上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就业及“保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尽管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完成了向高端服务业转移和升级的历史进程, 但它们仍保留了大量先进制造能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就业方面的考虑。经过50年多年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 2007年美国制造业仍占GDP的比重高达11.7%, 并在美国本土保留了塑料及橡胶制品、非金融矿物制品、电器设备及零件、杂项制造及电子产品和机械等生产能力。另外, 到2007年底, 日本制造业提供的经济贡献值占GDP比重高达20%。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公司年产900万辆轿车, 即使到2008年, 它的制造能力一半仍放在本土, 除研发核心环节之外, 制造业的核心工艺基本放在日本本土。而其他跨国公司如松下、索尼、三菱、英特尔及戴尔公司等也将制造业的核心环节放在各自的本土领域, 并加强所谓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

即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我国制造业的大国优势仍继续存在。首先, 我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可使中国的本土市场面临的发展空间更大, 这使制造业产业链条可以不断拉长, 并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积累,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是独一无二的, 系统而完善。印度、越南等国家虽然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 但由于其缺乏完善的产业链集中配套的综合优势, 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间内, 仍无法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相比。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虽然拥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等优势, 当地政府也相继制订出优惠政策来振兴其制造业, 但其制造业发展也极其不发达, 究其根源也在于当地缺乏产业配套能力, 我国许多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制造业, 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另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品牌和市场营销, 并致力于走出低端制造, 走向高端制造的发展新路子。这是中国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其实, 中国先进制造业替代进口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 中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 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 石油石化设备的80%, 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及提升的重要方向, 也是未来发展的重大空间。

当然, 制造业仍是中国政府优先支持的重要领域。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来源产业的升级和换代, 来源于将现有的产业制造能力和全球优势资源整合、结合, 这是中国企业走出依托制造业升级、换代、提升发展的新路子。毕竟, 在未来, 那些仍停留在单纯依靠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思路, 那种保守的单纯依靠消耗资源能源、忽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这将逐步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新的发展规范和价值趋向。在未来, 日本、欧洲及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也需要建立在这个基本价值原则基础上。而那些善于关注全球产业新变化, 那些善于把握全球制造业转移、升级提升结合起来的企业将再创新优势, 实现新增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压力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并重新定位中国制造业的新价值、新优势。这需要将中国制造业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实现保生存、保增长结合起来, 也需要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并考虑考虑巩固我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 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成为先进制造业。2008年8月1日以后, 中国政府数次上调部分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先后推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降低保费费率、扩大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等政策措施, 支持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应对危机, 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带来新空间。目前, 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遭遇的困难巨大。因此, 各级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产业转移战略,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实现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 从长三角向中西部转移。在这方面, 中资企业如此, 外资企业也是如此。二是中国制造业持续的成本优势可以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尽管在当前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全球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 但中国制造总成本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 仍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例如, 我国制造业平均人工成本只有美国的5%。根据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 即使人均GDP提高到15000美元, 其人工成本也只有美国的25%-50%。而人均GDP从2000美元提高到15000美元在韩国和台湾大约花了30年左右时间, 这说明中国制造业仍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三是部分具有优势的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经营提升未来的发展新空间。现在,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已认识到, 只有培育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实际能力,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大环境。经过多年努力, 中国制造业已逐步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未来, 巩固这种比较优势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制造业可以通过努力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时, 也可以通过积极地的全球化布局, 通过建立海外制造业基地, 启动全球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路径, 进而实现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中国所有”时代来临将加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 中国经济总量已占据世界第三位, 并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必须具备的国家信用保证。事实上, 中国目前的国力和对外投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联合国贸发会议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8333美元, 其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225亿美元, 仅占1.2%。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5.5%。这说明, 中国对外投资潜力巨大。

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 导致全球制造业重新洗牌。同时也给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低成本整合国际品牌和先进技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缺少重要矿产资源等, 这给我国企业整合海外资源、能源及技术类、品牌类资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制造可以通过对外整合或国际合作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稀缺资源。

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海外整合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未来竞争力, 这在金融危机之后已经变得非常可能。金融危机使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受到重创, 促使中国制造企业加快挺进前沿阵地, 低成本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一是拓展境外矿产资源合作带来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在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企业面临境外矿产资源合作的难得的历史机遇。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矿产资产和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 为我国带来良好的收购、参股及合作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之后, 中石化、中石油和美泰等企业开始强化海外矿业项目的战略布局。2008年12月, 中国石化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的100%股权, 后者在叙利亚和埃及拥有勘探和开采资产。2008年11月底, 中国神华宣布以3亿澳元价格购得澳大利亚沃特马克勘探区的探矿权。兖州矿业集团成立了工作组赴澳大利亚考察矿业投资机会, 并启动境外收购调查程序。中金岭南公告持有Perilya公司发行可流通总股份50.1%的股权, 后者旗下持有三个矿山的锌储量约222万吨, 铅储量约141万吨, 铜储量约20万吨等。国际资源合作带动了中国成套设备、工程承包等业务的发展, 间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拓展境外技术资源的合作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资源价格十分低下, 为我国制造企业拓展海外资源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 山东威海贸易企业迪尚集团已在美国、英国并购了服装研发中心, 同年12月与一家德国企业就并购项目展开谈判。北京康得集团在2008年11月启动了与ABB公司谈判, 洽谈收购这家全球预涂膜技术发明者的跨国公司。

三是拓展境外知名品牌资源的合作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上部分知名品牌公司出现了经营困难或陷入资金困难, 这为我国制造企业低成本整合境外知名品牌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奥康集团在2008年初收购意大利知名品牌Valleverde全球经营权, 并在2008年年底启动品牌收购融资工作。山东淄博润兴公司投资75万美元低价并购了美国一家资产约275万美元的品牌家具公司, 获得其拥有5个知名家具名牌及多家中高档家具公司的销售权和供给渠道。

四是引进境外高级人才资源历史机遇, 提升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跨国公司普遍执行了瘦身计划, 为中国制造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8年年末, 上海市和南京市的海外金融人才团购队伍到美国、日本和欧洲招聘高级人才, 招聘范围集中170多个专业技术岗位, 包括风险总监、战略研究专家、首席经济学家、机构营销总监、IT总监等职位。

五是民营制造企业扩大海外投资面临新机遇。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广泛。目前, 我国民营在纺织、医药化工、轻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传统制造产业的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同时, 民营在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品牌经营、文化交流等领域海外投资不断增长。其次, 我国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采取的海外投资战略具有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占据较大优势。其中, 浙江省所占比重最高, 自2008年以来, 浙江省境外投资企业年增幅均在60%以上。而广东、江苏、上海、重庆等地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加快, 不同区域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有差别的“走出去”支持政策。再次, 民营企业利用境外市场和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境外投资办厂、资本并购和参股控股、境外上市融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方式被广泛利用, 把握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外投资新机遇下途径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 随着“中国所有”时代来临, 中国制造业面临难得的整合升级的条件和环境。在2008年11月, 在宁波召开的第10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 有22个国外招商机构、14个友好城市的代表来宁波招商。另外, 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相继在华设立投资促进办公室, 它通过政策推介、投资环境说明、投资服务帮助等方式, 积极促进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目前, 中国政府设立了19个海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 不少国家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促进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如果中国制造对全球资源整合工作作得好, 不但可以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制造可通过并购方式整合国际先进技术、国际知名品牌, 提升自身层次和综合竞争力。比如原先生产低端汽车的吉利汽车公司, 利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产业洗牌的机遇, 于2009年3月27日100%收购澳大利亚的变速箱生产企业“DSI”, 这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 迅速跻身于世界高端制造领导地位, 通过并购整合、消化吸收再创新, 吉利宣布了“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的发展新战略。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顺利, 吉利公司迅速实现了由低端制造向先进制造的历史跨越。它的领导人称此项收购整合是因为金融危机带来了“天上掉下来的陷饼,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 这家澳大利亚零部件企业根本不可能卖。当这家企业在遭遇债务危机, 并出现了现金流困境, 走到了破产程序, 吉利公司抓住了并购的机会。

其次, 中国制造业通过加强海外市场制造布局, 进一步“中外联动”的比较优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三一重工于2009年1月29日宣布在德国北威州的科隆市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 加强欧洲市场运作。而德国是全球制造业高地, 金融危机之后, 德国高端人才价格大幅度下降, 土地价格下降, 德国政府出台了更多积极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使这家中国制造企业具备整合德国创新资源、先进管理和中国本土零部件低成本制造的综合优势, 通过在德国布局制造业, 实现中国“所有”、德国组装及欧洲销售, 提升三一重工的综合竞争力。

成就中国制造业未来 篇6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是在西门子与教育部签署的《教育合作备忘录》框架下举办的工程人才培养活动之一。大赛主要面向全国工业自动化、工业信息化、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工业网络、新能源、物联网等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和高职、高专在校学生。竞赛致力于制造业高端工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是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已经成为许多工科院校工程培养的第二课堂,是国内同类型竞赛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竞赛之一。

助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人才也成为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瓶颈。麦肯锡预测,在中国,企业到2020年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而缺口将达约2200万人。因此,对专业工程人员的教育培训需要继续加速。

而工程人才的缺失很主要的一部分就是需要从高校中来弥补。不过,高校中的教育更多是偏重于理论而少实践操作。以本届大赛学生多学习的自动化专业为例,在校的大学生往往能够熟记变频原理,但对变频器究竟如何在工业项目中应用却知之甚少。“纸上谈兵”历来是高等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轨的一大弊病。

这样的问题让企业不得不对人才进行“再培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及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战略部组织发展部总经理张利博士表示,西门子将一名大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往往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在教学上加以弥补,更需要企业在实践教学等方面予以支持。而“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则正是培养工程人才的一个重要活动。

“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数字化的人才。”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销售副总裁兼华中大区总经理农克强表示,通过大赛,西门子不断将业界最先进的工程师理念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培养新一代创新工程人才,助力中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以及“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推进。“未来,大赛依托中德合作和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将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国际化的影响力开启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多年来,西门子不断致力于与中国合作培养本土创新人才。从2011年与教育部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至2015年底,西门子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累计投入现金、设备等约合人民币7.11亿元,在全国各地与院校合作建成了300多个实验室,投入新开发电气自动化类、机械类教材数量为56种,西门子主办的教师培训、教育论坛以及各种研讨会和讲座年均使800多名教师受益。

从自动化到智能制造

随着“Engineer Shaped World”到“For a Better Future”,“西门子杯”智能制造大赛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新时期。本届大赛恰逢大赛举办的第10个年头,也是大赛首次启用“智能制造”这一主题。

“大赛走过了十年,这是一个阶段,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大赛秘书处主任张贝克教授表示,未来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等新元素也已经列入融入大赛的思考之中。

而从本届大赛的情况来看,比赛已经变得与以往更加的严格。据介绍,本届大赛共历时8个月,吸引了超过2200支参赛队近6600人参赛。在赛事环节上,依据西门子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模型和公司70余年积累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模型设计,着重研发型、开发型和应用型三类工程人才的培养,共设置了过程控制、逻辑控制、工业网络、运动控制、硬件研发和工程创新六个赛项,充分体现对当代卓越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满足“工业4.0”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其中,工业网络赛项为本届大赛新增赛项,目的是为未来工业和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工业网络人才。

大赛———工程人才的摇篮

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迪教授第八次来到决赛现场。吴教授表示,工科教育是一定要有实践的。“我相信来参加竞赛的同学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这在你们成长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会让你们终生受益。”

本次大赛决赛期间,还举办了“智能制造技术主题论坛”以及“校企合作与人才发展交流主题论坛”活动,众多来自于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对未来制造业的愿景以及对未来制造业工程人才的期望,并探讨如何在智能制造技术及智能制造的趋势下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大赛现场还设有“西门子数字化展区”、“教育合作区”、“体验互动区”以及“数字化研发制造中心”四大展区,参加竞赛的写生可以实地了解智能制造领域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经验。

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篇7

制造业需要IPD和ISC

不同制造企业在最终竞争结果上的悬殊,就在于处理供应链过程中的差异。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就是制造业的本质。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特别是产品研发设计及其生产决策,可以摆脱原料成本的约束,创造更高的价值。这就是我们要说的IPD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

中国企业不仅是在原料生产环节上不敌跨国公司,在其他更高价值的环节上,同样是缺乏话语权,处于竞争的弱势一方。美国美泰公司把持了各级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并在零售端与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店结成联盟,仅是把最低价值的生产环节外包给中国制造企业生产。

制造企业即使在现有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上,也需要控制、影响并拉紧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资源在每个环节的配置,从而获得高价值,而不是分散、孤立地对待每个环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ISC (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化供应链)。

比亚迪的成功案例

比亚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IPD的例子。在下游的客户管理端,比亚迪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帮助预测客户需求,将客户的意见和市场趋势及时反馈给IPD研发小组。这样从源头上保证研发的就是市场需求。

在上游的供应端,比亚迪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与原料供应商协助。一方面,物料、生产部门根据供应商过往供货记录以及供货的质量和报价。这样能给供应商以激励来保证质量,珍视信誉。另一方面,借由自身掌控的核心竞争力来控制上游供应链或是通过订单要求使得供应原料满足苛刻的质量要求。有效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保证了比亚迪能够时刻掌控上游的重要变化。

在中间生产阶段,比亚迪根据最优的资源配置原则,决定是外包还是自己来做。比亚迪计算每个生产环节的股东回报率,当发现低于整体供应链ROE的环节时,就把这个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否则就自己生产。当然,由于电池行业的特殊性,比亚迪还是把核心技术的生产留给自己,以便对上下游实现较强的控制力。

其次,比亚迪设立了统一的质量控制部门,对订货样品、物料进货及出厂成品进行严格有效的六西格玛质检控制,防止部门间因利益的不同在产品质量上发生冲突,损害全局利益。

比亚迪成立跨部门IPD研发决策小组,统一管理整个研究开发过程。借由良好的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该小组得到客户意见和市场趋势,以此保证开发的技术正是市场需要的。借由良好的SRM (Storage Resource Management,存储资源管理),该小组又得到上游供应商的有效参与,通过“前采购”或“目标价格”手段,确保成本能从源头得到落实。

在比亚迪,首先必须经过IPD研发决策小组的认可,研发测试中心的项目才得以立项并获得资金支持,而由此对项目成本进行集约控制。其次必须经过其认可,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才会获得资金支持,投入生产制造环节的改进。

摆脱低价值创造的困境

中国制造企业总是习惯把低成本当作竞争的不二法宝。不是对内剥削、雇佣廉价劳动力加班加点生产,就是对外压榨、采购原材料时将价格视为首要要素。

但低价竞争的结果只能是慢性自杀。低价竞争,只会失去提升产品质量的空间,最终损坏市场需求,并进而导致企业没有足够资源去升级设备,研发新产品,提升生产效率。

ISC与IPD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套制定策略的分析和管理的新方法,以对市场需求和生产流通全过程作整体和系统的检视,使企业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竞争,创造盈利。它们所反映的供应链的思路,就是由客户需求开始,贯穿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这个过程的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成本完成从采购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流程,并持续不断提升这个过程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

上一篇:医疗质量和安全下一篇:理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