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

2024-09-30

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精选12篇)

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 篇1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师, 出了一道数学题, 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 32只羊, 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同学们开动脑筋, 他们先将两个数字相加, 107岁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他们一除, 二点几岁, 不可能.又一乘, 2000多岁, 更不可能只有将75头牛减去32只羊等于43, 43岁开始做船长, 年龄正合适.班上大部分同学都算出船长年龄是43岁.可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题目, 那个船长的年龄和75头牛、32只羊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看完这个例子会哈哈大笑, 但是我们笑过之后是否有必要想一想, 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他们缺少的是打破习惯性思维的勇气, 他们缺少的是创新思维,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长期的传统数学教育中, 学会了墨守成规.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先锋和实践者,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当其冲

1.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创新”的内涵,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何为“创新”?很多人会想起发明家, 甚至会想起“异端学说”, 其实, 这也是狭义的概念.从广义上讲, “创新”是指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评判是否属于创新思维, 不是看有多少人曾经提及过这个问题, 关键是是否采用了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 在大多数同学用传统的单数相加法计算1+2+3+…= () 的时候,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巧妙地找到了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 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了结果, 这就是采用了新的合乎情理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属于创新思维.

由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非常必要, 这是实施创新型教学的前提, 也是保障.教师应从传统理念中的“经验式”教学逐步向“反思性”教学靠拢, 从“封闭式”教学逐步向“开放式”教学迈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只有教师从过去的“授人以‘鱼’”转变成“授人以‘渔’”, 学生才有更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培养出更强的创新能力.

2. 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有法而无定法, 做到

因材施教, 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都能满怀信心地探索数学奥秘

首先, 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时, 要做到有法而无定法.如果要把数学比作是一汪海洋, 那么它必将是没有边际的.数学存在着许多的现实性、多变性和随机性, 没有哪一个数学老师甚至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名家敢于说他能解决数学中一切可能存在的问题, 数学一向不习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数学海洋里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滴都有可能引起数学界的“惊涛骇浪”, 因此, 在教学数学时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中.现在在我们身边仍然有许多这样的“经验型”教师给数学套上了“八股”, 几年来, 甚至几十年来, 他们不断重复着、延续着“新课讲解———练习巩固”的路线, 我不否认这种传统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深刻的现实性和实效性, 但为什么不尝试着在此基础上给我们过于单一的数学课堂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呢?偶尔也给数学课换上一件漂亮的新装呢?例如, 我在讲述探索等腰梯形条件这一节课时, 突破传统的根据条件进行理论论证的教学模式, 而是先设计了作一个等腰梯形的作图问题, 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 并鼓励他们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作图, 然后通过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老师指导总结, 得出等腰梯形的条件.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他们所得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了课本上的知识, 光等腰梯形的条件就给出了好多种方法, 而且学生对自己得到的结论巩固程度也很好.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好得多.

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表现在教学模式的多变上, 同时也可以表现在对待不同的学生个体上, 这是由教师教学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师和别的职业不同, 教师教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不同的学生时, 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现在我所担任的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由于基础、习惯、态度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了班里的学生在数学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给一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而每次组织小组或班级集体讨论时, 那部分学生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参与讨论.面对自己教得疲劳, 学生学得困难的情况, 我也曾为此感到苦恼, 最终我决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每天特意设计补缺小练习给那部分数学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练习, 慢慢地, 我发现那部分学生做的习题正确率提高了, 课堂上参与的机会也多了, 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了, 有时遇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时, 还能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呢!正是这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创新之举给我的学生带来自信, 重新回到了数学课堂, 才有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能性, 同时也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 而优秀的教师知道怎么教.”

除此之外, 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很重要,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讨论、探索的兴趣,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人们常说, 数学课是需要开动脑筋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其实, 数学老师同样需要.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比如创设兴趣情境、讨论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实践情境等,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特征去选择, 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3. 教师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起来, 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教学引领进广阔的生活中, 拓展创新型教育空间

实践出真知, 数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不竭源泉.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思维,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这样, 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主动实践,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学生是创新意识的主体, 内在力量不容忽视

1. 循序渐进, 厚积薄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好比是建造一座房屋,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有坚固的基石, 培养创新思维的那块基石就是牢固的数学基础.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学好了数学基础知识, 夯实了基础, 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如果一名学生对数学上的最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 那么又怎么可能要求他产生创新思维呢?就好比是一个还迈不稳步子的孩子, 怎么能要求他跑得稳健呢?因此, 只有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 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 多动脑, 养成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好习惯, 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创新思维, 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2. 勇于探索, 敢于质疑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能只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出现, 更应该以一个探索者的姿态去挖掘其中的奥妙.经常把自己置身于新旧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漩涡中, 在矛盾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对于数学上的难题, 不能轻言放弃, 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钻研得深入了, 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质疑”精神的作用了.“学则须疑”.敢于怀疑, 才能激励自己去探索.这种探索和怀疑的循环交织, 往往就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温床, 任何一个科学成果都是科学家探索和怀疑精神的产物.

3. 注重情感教育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是光靠教师教这个外力就能成功的,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 在这其中, 情感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美国学者阿瑞提说过:“尽管创造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数学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 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都能对创新思维的产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不难发现, 在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身上都存在着这些共性.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样的情况下, 良好的情感素质就能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坚强的后盾.没有远大的理想, 没有坚定的信念,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哥白尼就不会提出“日心说”, 爱因斯坦就不会让电灯照亮全世界.

我相信, 在教师的群策群力、精益求精, 学生的积极参与下, 数学课堂一定能异彩纷呈!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创新是体操的灵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中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 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首要任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积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推进新的教学方法, 从“授学生以‘鱼’”转变为“授学生以‘渔’”, 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后盾, 厚积薄发, 勇于质疑, 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成为数学王国里璀璨的明日之星.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秀梅.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

[3]余春林.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 篇2

我在大学修的是体操的专业,毕业后来成为了一名体育教师。可以说,我学校的体育课上的是比较成功的,在新课标执行之前,我校就采用了分项教学,但是因为学校场地小,受限制,所开展的也只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轮滑等几个常见项目。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展体操课,一直是我的追求,我对我市几所初高中学校体操课开展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体操的定义

体操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Gymnastike,意为裸体。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表现人体控制能力,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体操包括: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蹦床运动 、艺术体操、健美操。

二、学校开展体操所存在的困难

1、场地和器材

体操的运动特点也决定它器材的特殊性,想要非常好的开展体操课,必须有一个场馆,和应有的体操器材,而体操器材设备要求规格高,价格昂贵,每个市的教育局所管辖的初高中不止2、3所,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下拨的教育经费比较少,也可以说对体育教学的经费少,所以想要一次性购置体操器材设备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比如说我市的二中,它是一所初中,占地面积小,生源又多,可以说学校能利用的地方都尽其所用了,想要建设一个类似体操馆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体操课很难开展。另外也有下面的原因,致使学校也不想购置这类器材。

2、体操教学存在危险

体操教学,尤其是其中的器械教学,如单杠、双杠、跳马等。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容易发生身体受伤的危险,而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不愿意自己宝贝子女们从事这样“危险运动”;另外,如果学生真的.在体育课上出现了意外,无论责任在谁,学校方面都会至少承担一部分连带责任,这让学校因为害怕出现安全问题,同时也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开展体操活动,学校也为减少麻烦,从而以别的运动项目取代。

3、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我们每个教师可能都认为,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在下降,不适合稍微有点难度的体操运动,哪怕是最基本的前滚翻,做起来也是力不从心;另外,学生对体操的接触的少,对体操练习存在胆怯、恐惧心理,害怕做动作,久而久之,对体操产生了厌烦心理。

4、教师自身

由于体操的局限性,大部分学校不开展体操课,这也使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更倾向于球类、田径等专业的教师。而体操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不是任何老师都能教的,教学稍有失误,就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致使学校不能轻易开展体操,而这也存在恶性循环,越是没有体操专业的就越不会招这方面的教师。我们市7所初高中,有体育教师40多人,而体操专业的教师只有两人,如果学校开展体操课,也就是说整个学校的体操只能一个人教甚至没人能较。所以也使学校不得不放弃体操教学。

三、学校开展体操的建议

1、提高学生对体操的认识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带着兴趣去探究,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对体操的一些内容进行讲解或利用多媒体进行观看,让学生对体操有进一步的了解很认识,让他们看到体操的优美和体操的锻炼价值,进而有练习体操的欲望。另外,一堂课开始时教师就应情绪饱满,富于激情,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带头作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本次课的顺利进至关重要,这也要求教师的语言应爽朗、亲切感人、充满活力,铿锵有力。

2、克服学生对体操的心理恐惧

首先,要改善体操教学的硬件设施,良好的练习环境和器械设备,可以防止产生保护性抑制。教学多采用改变条件,加设辅助器材方法,降低难度,作“诱导性练习”,再逐步过渡到教材动作。比如,在双杠、单杠和跳马等器材的左、右侧辅好厚的泡沫垫子,做好保护措施,或者加强保护帮助的力度。

其次,灵活运用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如果学生在第一次练习时就失败或者产生损伤,那么他就会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产生恐惧,逃避练习,这样,我们教师就可以先降低动作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出现错误动作时,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及时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找出对策。教师和学生要熟练运用保护帮助方法,并以热情负责的态度鼓励、指导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及自我保护。并组织体育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保护,使学生放心练习。

3、练习方法多样,让学生热爱体操

在体操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采用游戏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赛中练,而且,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的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目标,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锻炼热情。

4、提高教师的态度以及专业素质

学校体操开展的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态度与水平,如果学校的所有体育教师都是体操盲,那开设体操课只能是空想,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身体素质再好,学校也给予再大的支持,也是不可能得以实施的。所以,提高教师的体操专业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进修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可以专职聘请体操专业的教师任教,只有专业,才能让学生信服、让家长放心、让学校领导信任。

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 篇3

关键词: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训练

1前言

身体素质训练是体操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操项目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体操课中的身体素质训练则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柔韧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及耐力素质,从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根据体操运动的特点和要求,在体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身体素质训练,对提高专项素质能力,促进专项运动技术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2. 身体素质对学习技术动作的影响

2.1.1柔韧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练习者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柔韧素质可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项柔韧素质。柔韧素质的提高包括机体各关节活动范围的扩大,柔韧伸张度的增加,提高肌肉的弹性等方面。柔韧素质好,可以帮助运动员较快的掌握一些动作。加大动 作的幅度,提高完成质量,积极的防止一些伤害事故(特别是扭伤、拉伤),可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柔韧素质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柔韧性愈差。因此柔韧素质的训练应从儿童、少年时期抓起,且要不间断的进行。男子体操运动员柔韧训练的重点是肩和体前屈,其他关节的发展,也应给予适合的注意。

2.1.2力量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缩短时所表现出来对抗重力或克服身体重量的能力。力量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也是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体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虽然要借助物理上的力(惯性、器械型变形时的反作用力、位能与动能等),但是在动作的最初阶段和动作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都要求运动员协调的运用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动作,这就要求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2.1.3速度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其基本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

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1)快速爬倒立

快速爬倒立能有效的锻炼肩带的速度力量,培养快速推手能力和在快速移动中掌握身体中心的本领。

2)侧手翻串

这个是技巧运动的一个基本功、也是训练全身协调和速度的一个好方法。这一联系在基本技术要领正确的情况下,不特殊安排训练时间,只是在技巧训练课的前面,规定做五个(或更多)一串、几串至十几串。

3)原地后空翻和前空翻

这是一个课后的体力练习。主要训练腰腹的快速收缩力量。根据训练水平可安排5~20个一组。

4)短距离冲刺

多采用一些30m冲刺;带起跑的冲刺;跑上坡、跑下坡等联系。在做这些练习时,最后最好做一个跳马上板前的单足起跳动作,注意和转向练习结合。

2.1.4灵敏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他是人的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綜合表现。

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1)前手翻接前滚翻接后滚翻的训练

首先,在自由体操场地的一角,沿对角线做动作。在做前手翻时,跳起趋步,右脚着地,左脚向前踏地经 弓步,两臂上举,上体前压,手撑地,同时 蹬左腿, 快速后摆右腿, 近倒立部位时并腿、 紧腰、顶肩推手,使身体腾空,稍抬头,保 持身体反弓形至落地。落地时踝关节缓冲, 站成两臂上举的直立姿势。紧接着完成前滚翻。做前滚翻时,由蹲撑开始。重心前移,两腿蹬直离地,同时屈膝。低头、含胸、提臀,以头的后部在两手支点前着垫,依次经颈、背、腰、臀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膝成蹲立。然后做后滚翻。在做后滚翻时,由蹲撑开始,双臂推撑要均匀用力,身体后倒,臀部,背部,颈部,头,依次着地,滚动要圆滑。当双脚着地瞬间,迅速抬头,双手支撑推地,上体抬起成蹲撑。

动作要领:三个动作在连接的时候力求连贯、圆滑,要求快速完成。

2)反向完成体操动作,即镜面练习。

在做体操动作时,根据体操动作的特点与练习方法,进行镜面练习,在进行镜面练习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力求标准、完美,与正面练习基本一致。

3)引入要求适当改变动作的辅助性信号和条件刺激物,如灯光、声音等。

要求练习者听到某种信号时做出特定的动作。

4)采用改变不同负荷的静止或用力练习,来提高运动员区别肌肉用力大小程度的能力。

2.1.5耐力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根据与专项素质的关系,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两类。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连续侧手翻

在做侧手翻时,从技巧场地的一角沿对角线做连续侧手翻,到另一角后,延边线继续做。然后再沿对角线做。

2)连续跳绳。

要求至少连续跳3分钟或更长时间,完成3~5组。

3)单个体操动作的重复练习。

通过对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形成运动表象,对耐力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不免会使练习者产生疲劳、乏味的情绪,因而此联系方法对练习者的心态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运动实践证实,体操专项身体素质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体操动作学习的时间与熟练程度,也是掌握体操动作的先决条件。所以,在学习体操动作时,体操专项素质训练被教练和老师当做辅助练习来广泛运用。

3.2建议

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在练习不同的身体素质时,要巧妙地将几种身体素质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既提高了训练的综合性和难度,同时对身体素质的快速提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超义. 体操普修课教学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韩卫喜. 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身体素质与体操技术动作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竞技运动教材的创新教法 篇4

一、从一个动作到多个动作

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和目标有了发展和变化:过去技术动作的学习, 一节课多限于一个运动项目, 如今一节课可以进行多项内容组合;过去教学的唯一目的是教会学生动作, 如今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体育”;过去即将学习的“目标动作”是“终结者”, 如今从整体和发展着眼, 它有可能扮演着“中转者”的角色。

1. 纵向比较

在同一运动项目中, 要重视“核心技术动作”和“主要环节动作”的学习。如将篮球的“跳投”练成“绝招”后, 把从各种姿势的得球, 包括急停、后仰、转身和“干拔”、“飘移”等, 皆能向“跳投”所需的、准确的预备姿势进行过渡, 形成“必杀技”。这样, 就可以在前者“绝招”的带动下, 使“多样性”的衔接动作, 顺理成章地得到训练, 从而有效掌握以“跳投”为“公因式”的一类动作。

2. 横向比较

在不同运动项目中, 要发挥“经典动作”的超值作用。孩童时期, 用鞭子打陀螺的精华部分是“鞭打动作”。这一动作可以有效辅助从小学开始的技术教学, 如投掷轻物、投掷垒球, 一直到高中、大学阶段的练习也能利用这一“公因式”, 练习羽毛球的扣杀、网球发球和高压球、排球上手发球和扣球、篮球的单手肩上长传球、手球的射门以及肩上挥臂的投掷动作等, 只需将动作的时机、节奏, 用力的大小、顺序稍做调整即可, 实现“求同存异”。

二、从一例战术到多例战术

战术最重要的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攻守间相互制约。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战术配合的效果, 并应用到练习中。

1. 个人战术

学校体育课一般均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但课时有限, 使得学生只能知道和了解其中某一专项相关的技战术, 一般多为乒乓球。乒乓球的个人战术中, 包含发球抢攻、长短结合、左右结合等战术, 这些战术可看作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战术“公因式”。抛开技术差别因素, 已具备乒乓球战术经验的学生, 再学习羽毛球和网球等相关战术时, 马上即可“求同存异”, 灵活运用。

2. 集体战术

集体项目战术讲究相互配合, 以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教学中应重视两人之间的配合, 如足球“二过一”、篮球“挡拆”、排球“传扣”。这些战术是多人配合的基础, 甚至在最高水平的顶级联赛中亦频繁可见。例如足球“二过一”战术, 可根据不同的场景, 演绎成斜传直插、直传斜插、撞墙式、回传反切、交叉掩护等。通过不断变化、反复操练, 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一例战术演变成一套战术, 就是技能的质变, 战术的升华。

三、从一个规则到多个规则

为了使竞赛平等、公正地进行, 竞技比赛都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竞技运动的规则可以适当修改。学生是自己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 可以冲破“标准化”的樊篱, 制订符合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的“新”规则, 如近年来, 中小学校园内软式网球、软式排球、低篮筐、小足球等应运而生。

这些对场地器材的“改造”, 是“硬件”的“求同存异”。同时, 可将项目特点作为“公因式”, 对规则“软件”进行修改。以篮球比赛为例, 结合师生课内外锻炼的经历, 当A队实力弱, 或A队胜少负多时, 可实行B队“让球”的规则, 如让分数、让人数、让篮板等。这种不拘形式, 轻结果重过程的“让分”比赛, 虽然是游戏性质, 但有效地提高了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四、从一门学科到多门学科

以推铅球为例, 从学校的高度来俯视体育, 从体育的高度来审视田径, 从田径的高度来关注铅球这一“公因式”时发现, 它几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知识, 如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蹬、转、送、挺、推、拨”六字口诀, 言简意赅, 缓冲动作用语“失去重心”, 至今还是语文界津津乐道的语料;推铅球成绩的测量采用半径丈量法, 比赛名次的排定涉及数学筛选和排列知识;铅球由铅和铁混合制成, 密度与铅和铁都不同, 体积比铁球小, 便于抓握;通过滑步或旋转动作可以增加出手初速度, 提高投掷成绩, 其最佳出手角度是40°~42°, 而不是45°, 与物理学中抛物线的最佳角度稍有偏差;推铅球成绩受天气影响较小, 即便顺风情况下, 人们并没有观察到顺风对投掷成绩非常有利的一面, 只有正面空气阻力对铅球的飞行稍有影响, 而其他田径项目, 则受风速、风向、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等影响较大。

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 篇5

【论文关键词】竞技健美操 运动技术 独特性 现状研究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教学概念的理解,研究这一项运动的技术特征的独特性,充分的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还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并提出了解决的设想,从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竞技健美操的特征,而且能够关注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使竞技健美操成为很多人热爱的项目,促进这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致今后的繁荣。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种竞技性的运动的同时,还是一门艺术,融合了音乐、表演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愉悦身心,使之具有了很强了娱乐休闲性,以致在国际社会上倍受青睐。因此要对竞技健美操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内容,而且要从中找到这项运动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了解它的发展,明确它的未来。

一、竞技健美操在内容上的突破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在引进竞技体操运动进行指导教学已经有近的时间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学者专家对竞技健美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直处在初级阶段,整体的水平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依旧是按照老套的方式进行单纯的竞技健美操要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随着竞技健美操项目在国际上开展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对竞技健美操的评价也不仅仅是技能的高低,而是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体能、美感、技巧等的综合素质的考核,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健美操的比赛过程中,应该保持充足的激情、情绪热情奔放、动作准确到位、还要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充沛的精神,运动员的这种比赛能力,要求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进行系统的整合,因此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技能的训练,而是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精髓,首先要明确竞技健美操的内容,它融合了现代的芭蕾、爵士、街舞等多种舞蹈表演技法,依据人身体的柔韧度、身体结构、体能特征等,编排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适当的调节舞蹈的难度和连贯性,以促进人的身体机能的完善,加强耐力训练,从而展现人的形体美、健康美,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化、服装搭配等多种知识,在竞技健美操编导以及表演上又涵盖了运动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竞技健美操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独特性。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表现

(一)竞技健美操的健身性。竞技健美操的动作要求刚劲有力、灵活迅速,这就需要身体的肌肉纤维能够及时的配合运动的节奏,以表现竞技健美操的力度和美感。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整个身体的代谢活动主要是依靠无氧代谢,通过这种代谢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一直坚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人,身体各方面的技能都要比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健康,心肌会增厚,心脏的容量能够变大,血管壁的弹性也会随之增强,心博有力,身体的柔韧度和弹跳性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的供氧也会变得很充足。其次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体型也会比较的完美,竞技健美操对体型姿势的要求比较高,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身形会变得挺拔,骨骼坚硬粗壮,能够调节肌肉的分布,体型随之变得匀称,在弥补身体缺陷的同时,还能够潜意识里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强人的气质。再次,长期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能够舒缓长期积攒的工作压力,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在工作或者是学习生活中都处在一个有压力的环境之中,每天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难免会造成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而这项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紧张的神经细胞,防止一些职业病等的产生,可见竞技健美操运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运动方式。

(二)竞技健美操体现出的合作特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难题,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这种合作的精神在竞技健美操这一项运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竞技健美操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需要考验整体的配合能力,竞技健美操有单人的表演,但是大部分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例如托举、转身、变换队形等动作环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去表扬的话,动作就难以统一,美感得不到保证,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造成生命的损失,因此要很注重整体的表现效果,各位运动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配合,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加强了解,增强默契度,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手势都能够帮助一个动作的完成,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成绩,总之一个团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加强默契度的培养,增强团队意识,注重团体成员的合作。 (三)竞技体健美操有很强的美学特征。竞技健美操很大的程度上是考验一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够跟得上节奏,身体的动作要协调优美,在每个运动中都能够展现出健康、优雅、美丽和健康的特征,这同时也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首先是身体节奏感,在这个节奏感的支配下整个身体随着节奏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身体各部分的屈伸和上下的起伏都可以呈现出美感,这一节律感是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突出特征所在。它的美感特征还表现在强劲的力度,动是生命的本质的特征,只有动起来才能够体现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竞技健美操的动作是这项体育运动最精华的部分,它本身是以力度为主的运动表现形式,它表现出来的力量、活力、冲进和力度等都是美感所在,机械不呆板,而且趋向于更真实的生命力,竞技健美操的舞蹈的美感还在于抒情成分较少,而是更多的关注欢快有力的节奏感。

(四)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特征,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掌握好了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才能够把这项运动的精髓发挥出来。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动作缓冲、重心移动、姿势控制、平衡感等多方面。具体的说在运动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节奏感,通过身体各个关节有配合的运动,在动作的舒展过程中,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其次要使身体姿势保持在最佳的状态,这是保证人体对地面的反作用力顺畅传递至头顶引起身体重心节律性弹动技术特征的必要条件。

三、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现状

竞技健美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普及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成果,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在近些年不断的出现,在其中对体能研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指出了竞技健美操中的体能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能训练,而是一种充满潜力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承受高负荷、大工作难度,从而激发出潜能。也要看出在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和大的问题,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比较的分散不系统,没有经过对这项运动的深入调查,而是根据一些人的口述或者是对其他国家的理论的综合得出了一些结论,没有针对性,也就难以突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个性化特征。存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体能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集中在了动作和美感上,也就不能够依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科学的规划,缺乏对体能素质上的科学研究,众所周知,有的运动员体能很好,而有的运动员体能相对较差,把不同的运动员放在一起进行训练就难免出现不协调的局面。另外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依旧是偏重于外在的东西,却忽略了运动员潜意识能力的激发,没有能够激发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再次在资金的控制上,我国对于竞技健美操的支持还不够充足,这也是影响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一大瓶颈。

四、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发展

(一)要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没有合格的基本功就没有高水平的竞技健美操的成绩。竞技健美操属于一种有美感的体育运动项目,既然是体育项目就必须有体能作为支撑,能够保证有足够的体能完成一整套的动作,这就需要对体能的锻炼和挖掘,这是完善基本功的第一步,是能够保持竞技健美操活力的关键。其次在进行动作表现时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补充,一个竞技健美操的表演者必须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了解一个动作是为了表现什么而编排的,能够理解运动表现出的美感,能够理解竞技健美操的魅力所在。否则就难以获得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艺术表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只是没有灵魂的动作,显得死板不生动,缺乏了竞技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系统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解决现在竞技健美操中的某些弊端。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要加强市场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竞技健美操的改革步伐,把竞技健美操纳入市场经济之中,能够接受市场化的挑战,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整个的改革过程中,政府为了鼓励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改革原来过分集中的体育政策,不再是只政府的管理,而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依靠市场的宏观调控,也明确的提出要把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际体育发展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把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普及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下放权力才能够搞活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依靠市场的管理可以打破经费短缺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健美操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契机,依靠市场的需求制定发展的策略,能够吸收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才能够维持竞技健美操的持续发展,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收的优势,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加强竞技健美操的科研力度,培养高水平的教练。众所周知,理论先行才能使事情的发展有方向,才不至于盲目。为了促进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水平作支撑,并配以高水平的教练。科研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包括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变化、现状对策、特征研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个人的意义等多方面,科研的研究能够为了引导并且促进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要开展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是一个高水平教练员的团队,从教育方面说,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开办竞技健美操这一专业,在职业技术培训和大学院校中开始注重培养教练人才,推进健美操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国家也要给予资金的支持,注重对教练员进行选拔和考核。

参考文献:

[1]胡佳哲.健美操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及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3.

[2]邱建钢.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

散打竞技能力与技术浅析 篇6

摘 要 散打运动是双方运动员直接对抗的技能主导类竞技项目,运动员通过对对方得分部位实施快速、准确、有力的攻击或使用摔法摔倒对手而得分获胜,因此,运动员散打技术的运用能力对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立足散打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以期对散打运动基础理论的探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散打 竞技能力 技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在世界上推广最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作为中华武术在当今世界武坛技击的代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竞赛项目,比赛中运动员斗智斗勇,形成了以踢、打、摔三维技术攻防框架体系。武术散打运动,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在北京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和武汉体育学院三所单位试点以来,经过广大武术工作者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散打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一、“散打技术”的界定及分类

运动技术是指完成特定体育活动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1]。按照不同的标准,散打技术的分类亦不同:

(一)以攻防标准分类

对抗性是散打的本质特性,根据攻防矛盾可以将散打技术分为进攻类技术和防守类技术两大类。

(二)以技术表现特点为标准分类

在进攻技术中根据技术表现特点,散打技术可以分为拳法、腿法、摔法三种;防守技术可根据技术表现特点分为接触式防守和非接触式防守。

二、散打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

在形态方面,要求散打运动员身高与体重保持适当的比例,身体机能上要求内脏器官抗震性能较强、适应能力强,前庭分析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全面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都很重要,实战中要求运动员从个体及对手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获取最佳整体效益。单个技术与战术能力是运动员整体技术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制胜的武器,技战术运用水平对最终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散打实战技术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三部分,具有主动性、连续性、全面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在战术上主要采用先发制人、因人而异、引诱等战术意识和战术思想。心里特征主要表现在实战当中技术选择的果断性、对抗中的坚毅性,智能方面要求运动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比赛情形较强的理解力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等[2]。

(一)散打技术的得分要素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3]。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和对专家的访谈总结出的散打竞技能力的决定要素,如图1: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体能训练分为专项体能训练和一般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运动员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机体机能水平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关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和专项所必须的身体形态、机能[4]。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心态的基础,另外,良好的体能训练还有助于预防运动员伤病,延长运动寿命。任何竞技比赛中,技术都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运动员只有全面熟练的掌握好散打中的各种基本技术,才能保证在比赛中的灵活运用,保证技术在比赛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战术是运动员综合考虑自身及对手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在散打对抗中,运动员的智能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障,比赛中运动员的智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战机的判断和把握;二是不断的创造战机,合理的运用战术。运动员智能的作用在于把运动员己获得的身体、技战术、心理等训练成果,根据双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最优化地进行综合运用于实战,其核心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从而造成有利的态势。无论是在散打训练还是在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

总之,散打比赛是双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及运动智能综合实力的较量。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战术,并发挥出最大作用取得胜利,运动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娴熟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体力。

(二)散打技术判定的条件及标准

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定,每场采用3局2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5]。每局内双方运动员攻防交替或进入僵持状态,直至双方分离后或裁判叫停为止。武术散打类属格斗对抗性性项目,其技术的使用效果是以击打到对方身体的有效部位并产生明显的效果为判断标准,同时还要兼顾不被对方所击中,即“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原则。并且技术的使用必须是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评判技术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以竞赛规则的评分办法为依据。现在,技术动作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依据最新的武术散打(散手)竞赛裁判法,集中的判定标准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看进攻,进攻动作清晰,打击点准确;二看防守,击中时对方没有相应的防守动作或防守不成功;三看位移,击中对方后产生的位移现象;四听声音,击中对方后有清晰或者沉闷的击打声。一个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只要是符合以上四个标准或者其中一两个标准击中了对方得分部位,即判该技术动作有效得分[5]。

三、对于提高散打竞技能力与技术的建议

(一)重视运动员拳法技术的强化训练,重点围绕拳法的重击能力和创造时机能力组织训练;教练员应转变思想,鼓励运动员积极主动地采取多样化的腿法进攻手段;根据散打比赛的特点对摔法技术进行筛选,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形成“绝招”。并综合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切实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措施,丰富和完善运动员的进攻和得分手段。

(二)在训练时,保证运用效果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重击效果的打击训练,在身体素质上、技战术方面都应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其各种技术的运用率和运用效果。

(三)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技战术特点、性格差异以及对各类组合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技术以形成“绝招”。同时,加强运动员技战术意识的培养,提高思维、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2.

[2]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

[3]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竞技蛙泳技术训练方法的优化 篇7

1.1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

蛙泳的内部技术结构是游泳四种泳姿中最为复杂, 臂腿变化方向多, 较难掌握好;作为教练员要在技术训练中始终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 根据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感知觉、运动员素质水平和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等;只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大运动量的训练才能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 使运动员技术在体能下降的情况下保持不变。从严在蛙泳技术训练中最为重要, 严格按人体结构力学特征和水的特征来学习训练蛙泳的臂腿技术;从难是从运动训练的视角说, 随着国际竞技体育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 要求我们在训练中, 克服种种困难, 多给自己出难题, 找自己的薄弱环节, 因此在蛙泳技术训练中应加大难度, 提高技术含量, 促进技术的创新;从实战出发是其核心内容, “从严”、“从难”、“大运动量训练”, 都是围绕着在正式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一目标来进行的[3]。因此在选用蛙泳技术训练方法时要贯彻“三从一大”训练理念, 提高技术训练水平, 加大训练强度。

1.2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 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 一点一点地去完成实现[4]。蛙泳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是呼吸比较容易掌握, 而且每个动作周期结束后都有一定的滑行时间, 因此比较容易学会;但要掌握标准的技术动作, 增强技术的稳定性, 增大划水和蹬腿的效果就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 培养一名世界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一般需要6-10年的时间, 要经历初级训练、基础训练、取得优异成绩和保持高水平训练四个阶段, 而训练的系统性是整个训练过程有机衔接、逐步提高的重要保证[5]。因此要培养一名优秀的蛙泳选手, 也必须经过长期规划, 有系统地组织训练。

1.3 科学借鉴世界各国先进训练方法,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

我国游泳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请进来走出去”战略[5]。1974-1978年的两届亚运会, 我国游泳队未获得一块金牌, 当时游泳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中提出了要借鉴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经验和优点, 此后我国游泳运动员分赴美国、澳大利眼和日本学习和训练[5]。在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游泳运动的发展, 但同时不断总结自己正反面的经验, 加速知识的更新。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因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优点的同时也采用积极地态度和科学地方法, 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 要有科学的借鉴, “去粗取精”保留精华。当今世界上了蛙泳技术各种各样, 其技术训练方法也多种多样, 各有千秋, 因此在蛙泳技术训练方法上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世界上顶尖的技术和训练方法, 还要有科学的观点对待, 去粗取精, 吸收精华。

1.4 从实际出发解决训练中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 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如发表我们的看法, 提出我们的观点, 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 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7]。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克制和影响, 在蛙泳技术训练过程中也一样,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训练中教练员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教练员根据训练中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蛙泳技术动作复杂, 往往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 因此更需要从实际出发, 比如:在腿部动作学习中, 根据每个人的人体结构特征不同, 所出现的错误动作也是不同, 纠正时就要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而确立不同的练习方法。

我国优秀蛙泳选手齐晖, 其蛙泳技术非常具有个性, 蛙泳窄蹬腿技术, 窄收窄蹬, 下肢阻力很小, 蹬腿速度很快, 与其他运动员不同, 根据自身的特点, 靠强有力的划手来弥补下肢力量的不足, 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正是从实际出发, 根据个人自身的特点, 解决了齐晖窄蹬腿技术下肢力量的不足。

2 制定技术训练方法模式

2.1 采用优秀运动运动员技术训练方法模式, 可以选择采用世界各国或我国优秀蛙泳选手

纵观国际泳坛, 蛙泳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技术变革, 但从技术外形上进行区分, 仍可大致分为两种技术流派一是平式蛙泳技术;二是波浪式蛙泳技术。世界各国大多数都是按照这两种技术形式在训练, 其技术训练方法却形式多样, 在技术训练方法规划中, 为了获取良好的效果, 一般采用优秀运动员技术训练方法模式, 来提升自己队员的能力;我国优秀蛙泳选手罗雪娟采用的是波浪式技术, 划水效果好, 动作频率快, 协调, 连贯, 蹬腿有力, 滑行能力[9]。本人从各个学者对罗雪娟研究的众多论文, 特别是总结了张亚东学者——蛙泳技术训练的个性化特点, 罗雪娟的技术训练中, 得出罗雪娟大致的技术训练方法模式: (1) 滑行练习; (2) 手臂的练习; (3) 腿部的练习; (4) 完整配合练习, 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我们也可参考北岛康介其技术训练方法模式, 但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 而制定运动员技术训练方法模式。从而来取得优异的成绩, 推进我国蛙泳技术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2.2 建立科学的运动自身训练模式

近年来, 竞技游泳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绝大多数项目的世界记录被不断地刷新, 其蛙泳也是一样, 这不仅仅是因为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游泳选手做铺垫, 还表现在运动员有着自己科学的训练模式, 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技术训练模式。我国优秀蛙泳选手罗雪娟采用的是波浪式技术, 在原有技术风格上, 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 实行“高航式”技术, 有着自身的科学的技术训练模式, 才取得那样卓越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岛康介也是根据自身的特点, 采用“小波浪式”蛙泳技术, 类似“猫扑”, “避阻”技术异常突出, 充分利用划臂、蹬腿和腰腹的力量获得最大的推进力, 而且在收臂、收腿时始终保持较好的流线型, 提高了游进速度;从而卫冕了100米、200米的金牌, 其技术训练方法:采用收腿时减少阻力, 小腿处于大腿投影面内, 脚踝快速转动训练, 加大划水推进力训练, 高度重视内划推进力训练, 且把举重练习列入技术训练中[8];从北岛康介和罗雪娟这两名世界优秀的选手中,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优秀、杰出、高成就的蛙泳运动必定有自身的训练模式, 特别是技术训练,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水平。

2.3 融入当今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相继在游泳训练实践中运用, 促进了游泳运动成绩的快速提高。急功近利、枯燥乏味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致使大批有潜质的选手退出泳坛。从游泳技术合理性的相关因素出发, 突出直、平、尖、紧的身体姿势在游泳技术中的基础性, 节省能量的协调而有节奏的技术动作, 有效合理的动作幅度和动作频率, 良好的伸展度和放松度, “减阻”能够发挥最大效率, 充分发挥“核心力量’就是发挥最大的划水效果。

2.4 制定奋斗目标

游泳运动训练是一项长期性和艰苦性的过程, 运动要承受巨大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这就需要一些方法和途径来激励运动员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训练当中去, 通过设定奋斗目标可以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训练。在体育活动中制定奋斗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能确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目标[10], 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努力程度, 能够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合理的奋斗目标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体育活动任务, 激发学生的努力和动员其能量, 促进学生为完成目标。在当代蛙泳中, 运动员更加注意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来提高成绩[11], 技术训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因此在技术训练中, 制定训练目标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之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和提高技术动作。

参考文献

[1]威尔基, 吴奇三.蛙泳[J].体育与科学, 1981 (2) .

[2]陈敏行.现代蛀泳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81 (3) .

知觉对体操技术教学影响的研究 篇8

体操运动是一项难、美、新表现性运动项目,尤其是在竞技体操运动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体操运动不但对学习者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自我知觉能力。但是,在我们平时的体操技术教学和训练中,知觉能力的重要性和知觉训练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并且,我们知道运动技术的提高是以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为基础。因此,本文拟从知觉对体操技术教学影响的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在体操技术教学中提高知觉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提出,旨在加大在体操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知觉意识的培养,强化对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体操运动技术水平。并且,怎样利用知觉意识的提高来提升学生的体操技术水平,也是一线体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近年来大量知觉和体操技术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

2.2 访谈法

以座谈、走访、电话采访的形式对部分体操专家、体操教师、教育心理学教师进行访谈,就课题研究的观点、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咨询与探讨,了解学校体操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并采用他们的部分意见和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知觉的三种类型及其相互联系和比较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脑对客体运动的一瞬间或持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感知客观时间的长短、快慢和节奏、先后的复杂知觉,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符合时机、时间节奏感和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和远近等空间特性的反映。它主要是视觉、听觉、运动觉、肤觉、平衡觉等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包括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知觉,他依赖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状态。[1]

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二是时间知觉没有像光和声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而运动知觉必须有视觉、听觉、肤觉等系统的参与,与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状态有关,因此,运动知觉又有平衡觉、机体觉和运动感觉的参与。例如,学生在学习“向后翻腾一周上双杠”的动作时,通过运动感觉系统获得身体角度的信息;从触觉系统获得身体与双杠接触的情况以及手所受压力大小的信息;从视觉系统获得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信息;从平衡觉系统获得身体加速度运动和旋转合力的信息。所以,运动知觉是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3.2 知觉训练与体操技术教学

体操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自身动作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直接反映,可理解为时间知觉,属于心理过程的范围。[2]教师以及运动员本人对时间知觉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知觉不仅关系到运动员掌握复杂的难度动作中能否获取高效,而且还关系到在体操竞赛中能否表达自身应有的技能水平。在体操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和技术的训练场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教师不断地提示有些学生做某个动作时“晚一点发力”,而学生们则又会反复回答说:“我已经等了很久!”、“我已经晚得不能再晚了!”、“我已经在最后时刻发力了!”,等等话语。教师多次有意识、有目的的重点提示,为什么学生始终跳不出“发力太早”的误区哪?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动作哪?原因就是在于学生们的时间知觉太差。所以,我们要设计出旨在提高时间知觉水平的专门练习。例如,在表象训练的反复练习中提高运动员的时间知觉水平,这种练习就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时间知觉,从而使其在学习中很快学会和掌握动作技能。

体操运动需要很强的运动知觉能力,要把技术动作落实在肌肉运动知觉的直接控制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他们的内部运动知觉上去。正确的运动知觉是学生掌握各种肌肉动作的“控制器”,失去它的控制,技术动作就会变形。[3]不让学生体会自己内部的运动感觉,或诱导方式不正确,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在传统的体操技术教学方法中,学习体操技术时千篇一律地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分解——完整”或“完整——分解——完整”等方法反复练习;并且,这种体操技术教学长期以来把技术动作的学习作为教学目的而非手段,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的训练,使技术动作的练习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也让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和提出更多的专门的、有效地加强培养学生知觉水平练习方法和策略。在生理学研究层面,有人提出并认为正确运用知觉训练的生理学意义在于:可使知觉能力增强,节省肌肉能量的消耗,减少疲劳的产生,防止过多的运动损伤[4]。

4 体操技术教学中提高知觉的措施

4.1 用辅助信号发展知觉

体操技术教学训练中,学生主要通过目测、触摸、自身的位移等,形成空间知觉。在教师的保护帮助下,可用空间辅助信号,如距离空间辅助信号,方向空间辅助信号,位置空间辅助信号等,发展空间定向能力。如平衡木和技巧动作的练习等。

人们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常受人的心理状态与个性特征的影响。因此,在体操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时间辅助信号,发展时间知觉,如动作延续时间的辅助信号、动作间隔时间的辅助信号等。

4.2 表象训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知觉

表象训练就是俗话说的“过电影”,又叫念动训练,就是让学生先想后练,边想边练,练后再想,想练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唤起临场感觉,使相应部位产生肌电活动。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从而有助于加快动作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形成正确的知觉,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4.3 强化知觉专项练习

运动知觉反映机体用力的程度、四肢运动时间位置及方向、速度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针对技术要领,教师注意发挥示范的作用,特别是要遵循感知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教学效果,在专门的练习中提高相应的知觉水平。为此在体操技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第一次感知的效果,发挥示范作用,动员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以提高学生感知能力;(2)示范、讲解与练习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感知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限制练习法、预报练习法、自我表述法等;(4)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4.4 充分利用人体知觉的迁移原理

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提高单项肌肉运动信息感的培养,而且必须采用合理的程序,发展和利用已有动作的人体知觉的信息作用。利用人体知觉正迁移原理,可以加快新动作的教学和学习[5]。例如,单杠经直角悬垂屈伸上等动作的肌肉运动知觉,对单杠骑上和前上以及双杠杆端屈伸上和长振屈伸上等动作的知觉都有正迁移的作用。

4.5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感知动作,发展其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不但可以很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能够学会融会贯通,独立地进行观察判断,并且还对于提高知觉能力,改进体操技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体操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在体操技术的教学中,每位学生学习、掌握和完成任何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知觉。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并且,加大知觉对体操技术教学影响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祝蓓里,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64.

[2]赵红明.试论体操运动员的时间知觉[J].南京体育学院院报,2002,16(5):91-93.

[3]罗卫民.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知觉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30-32.

[4]王进.肌肉用力感觉的方法对体操技术动作与人体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3,18(2):90-91.

释析竞技排球隐性技术的优化 篇9

1 竞技排球隐性技术的内涵

众所周知,显性技术包括传、垫、扣、拦、发及必需的其它配合动作和战术形式,称技战术为显性技术是因为它们被人们所看见,它们以显性的形式体现在训练、比赛之中。与显性技术相对,隐性技术不易被人们所察觉、所感知,它以隐性的形式贯穿着训练及比赛的始终。排球运动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运用与完善,都是从隐形技术的提高开始的。所谓的隐性技术是排球运动员感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运动员对排球运动规律认识的综合反映。隐性技术的本质是运动员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精神脸谱,是比赛中克敌制胜的有效法宝。

2 隐性技术的表现因子

2.1 战术意识

战术意识起源于运动员在反复从事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正确的心理和生理反射运动的总和,是运动实践中运动员自觉进行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1]。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每一项技、战术的正确运用,无不受战术意识的支配,无不包含着战术意识内容,通常所谓的发球、传球、保护、配合等意识,均属于战术意识的范畴。具有高水平战术意识的运动员能够透彻理解战术活动的目的并把握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比赛中及时预见,正确判断场上局势出现的变化,从而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即使在比赛困难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

2.2 观察能力

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机能性反射,大多数情况下来源于观察所得的材料,任何一项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与应变,都取决于运动员能否在瞬间做出正确的观察与判断。敏锐的观察力主要表现于运动员在观察中能迅速地抓住那种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又不轻易被察觉的现象。在观察中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观察对象,既要观察本方队员的位置和跑动路线,又要观察对手的场上队员的位置和情况,这样才有明确的结果。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程度日趋强烈,运动员必须做到视野开阔、观察全面、准确,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各种战术配合[2]。

2.3 心理素质

排球心理就是运动员感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反映,以及用身体和技、战术能力去战胜对手的办法,在现代的高水平竞技排球比赛中,不仅是双方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的对抗,同时也是双方的运动员、教练员斗智斗勇的心理较量。比赛实践证明,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强烈刺激运动员的求战欲望,建立必胜信念,同时也能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及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适应比赛的要求,为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2.4 应变速度

人体在外来条件的变化下所做相适应的反应快慢,也就是通常人们指的灵活性。排球比赛中情况变化多端,需要敏捷的反应、灵活的头脑、灵巧的身体动作,才能随机应变,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场上需要。具备这种灵活性不是有一定力量、速度等基础素质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单靠技、战术训练就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还必须进一步通过专门性的身体训练,掌握更多的动作技巧,建立多种动力定型,

从而真正了解排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才有条件在场上随机应变。因此要进行多种其它项目的训练,借以提高队员场上的灵活性,把这些项目中的某些动作移植到排球技术中来,再运用到排球比赛中去。

2.5 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在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3]。比赛中,战局常起伏不定,顺利和困难常常迅速转换,而场外观众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与评价,所有这一切的复杂现实与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以及同当时的生理状态交织结合便产生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因此,意志品质是一个队员竞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也是一支球队战斗力的表现,每个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坚忍不拔,有信心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3 排球隐性技术的优化

3.1 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现代体育科学正在向综合性科学发展,各学科对体育训练科学不断地渗透,文化知识是决定智能能否适应时空的变化而不失时机的前提条件。排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不仅需要具备排球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精确的技术细节和技术原理;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而且还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随着技术训练的深入,运动员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知识面日益拓宽加深,教练员的语言指导和对动作的分析,将更加有助于运动员对动作的体会,从而对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重视技术训练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围绕排球运动的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深化,建立特殊的知识结构,运动员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

3.2 积累经验

意识是经验的综合反映,一名队员经验丰富程度决定了意识能力强弱。因此,经验的积累就成为培养、提高意识能力的基础之一。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即运动员反复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充分利用正式比赛、友谊比赛及本队之间的教学赛,在对抗中进行意识的培养,丰富队员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使运动员的意识得到补充、调整和提高。间接经验即对前人已获得的经验进行借鉴,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捷径,可以使运动员早日成熟,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缩短运动员的成材时间。

3.3 加强分析判断

排球比赛场上正确的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接受感知信息后进行思维处理的过程,是场上意识的中心环节,是意识行动的核心,优秀运动员总能准确地把握比赛攻防对抗的变化,坚决、果断地采取对应的行动,很少出现犹豫不决的倾向。缩短分析、判断、决策过程的时间,必须首先了解排球技战术特点和变化规律,熟悉排球比赛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及时捕捉攻防回合中的最佳得分时机,采取最为有效的行动。

3.4 加强运动员自我心理调节

比赛中情况错综复杂,比赛失利,发挥失常都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波动,要客观面对现实,不要因一次的成功或失败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也不要因别人的赞扬或责怪而使自己陷入困境。要强化个性和超脱的比赛情绪,培养运动员既能敢打敢冲,又可超脱地排除一切心理压力和干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比赛中去,避免心中只想着比分的心理习惯。引导运动员学会积极思维,根据技战术的变化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其中自我暗示、自我想象、自我控制,能让运动员把最好的技战术,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无数次重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假设可能发生的情况,以此提高自己的士气和自信。

3.5 提高队员的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是构成一支球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实力相当的两队对抗,战斗意志往往决定着比赛的成败,正是两强相遇勇者胜的真正体现,队伍所要培养的运动员并非盲目的蛮干,而是“智谋”与“勇猛”相结合,而“智谋”来源于战术意识,由此可见战术意识与思想作风相辅相承,运动员要是没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就不可能在比赛中体现出良好的战术意识。如果没有良好的战术意识做指导,要想反映出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战术水平也是不可能的。在训练中要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培养积极的情感;设置不同难度的训练内容,即逐步增加训练难度,使队员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4]。

4 结束语

现代竞技排球运动的比赛过程更加紧张激烈,有许多预见不到的内外干扰因素。因此,注重运动员隐性技术的培养,贯穿于技、战术训练的始终,这对于提高运动员正确地运用技术的能力,临场的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丰富比赛经验、充分发挥技术、学会动脑筋打球、以及加快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加速运动员的成长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聪明.排球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1008-1009.

[2]陈海辉.排球隐性技术的良性构建[J].邵阳学院学报,2004,(1):113-114.

[3]翟群,曾芊.体育运动心理学—应用指导[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浅谈竞技陀螺运动的技术训练 篇10

1、陀螺运动的定义

陀螺运动主要分为放陀技术和攻陀技术。陀螺运动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 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 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 击打守方陀螺, 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 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 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2、放陀技术

放陀技术主要是由缠陀、握陀、持陀、持鞭、预备姿势、掷陀、拉陀构成。在比赛中主要是防守, 在比赛中应做到陀螺落点准、旋转平稳、旋转强度大。落点准确是放陀的重中之重, 如若放到旋放区外, 则被判定为死陀, 旋转强度再大的陀螺也是无效的, 旋转不稳和旋转强度小就很容易被对方陀螺击死或击出场外, 以致对方得高分。放陀的技术动作:以左手放陀为例, 右脚在前, 左脚稍后, 略与肩宽, 两膝微屈, 左手五指自然分开, 持陀在腰部, 右手持鞭杆, 将陀螺引致左体侧位置, 目视旋放区, 大臂低于肩, 大小臂约成90度, 肘关节外翻, 旋放时, 后脚蹬地重心前移, 同时转体两臂前伸, 用手腕和手指将陀抛出, 然后迅速有力地抽线。

2.1、放陀准确性分析

规则规定, 放陀落在旋放区外或落地后旋出旋放区外为死陀。 由此可见, 放陀落点准确的重要性, 落点不准, 是比赛中的大忌, 以致给对方送分, 导致比赛旋负。落点准确与否, 主要取决于掷陀挥臂的方向、用力的大小、以及拉陀的时机、拉力大小和方向等因素。

2.2、放陀旋转强度分析

旋转强度大, 能够有效的抵挡对方陀螺的进攻, 致使对方得分降低或者不得分。根据力学原理, 旋转力矩 (M) = 作用力 (F) x力臂 (L) , 即M=FL, 陀螺的旋转强度主要是取决于力矩的大小, 旋转强弱取决于鞭绳回拉力的大小, 鞭绳拉力越大, 则陀螺旋转力也越强, 反之则弱。

3、攻陀技术

攻陀是在比赛中得分的唯一的手段。攻陀技术对队员的要求较高, 不但身体素质要好, 而且心理素质也要非常稳定。攻陀技术主要强调三个字:快、准、狠。

“快”, 是强调队员在攻陀时出手速度要快;“准”, 是队员攻陀时要打得准, “狠”, 是要求队员攻陀力量要大。队员在攻陀时只要一气呵成的做到这三点, 就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3.1、攻陀的技术动作

缠陀顺逆都一样;侧面高姿准备放;掷陀技术是关键;拉陀旋转加力量。由此可以看出, 攻陀技术主要有准备姿势、掷陀和拉陀三部分组成。在陀螺运动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地区的准备姿势可谓五花八门, 且不同的运动员也各具特色, 主要是:正面姿势、侧面姿势、侧面高姿、侧面低姿、原地准备姿势、上步准备姿势等, 常用的正面姿势和侧面高姿;掷陀是攻陀技术的关键环节, 技术动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攻陀的准确性、速度和旋转力量;拉陀是陀螺获取旋转力量的来源, 调节陀螺飞行弧线, 控制陀螺落点的技术环节。

3.2、攻陀技术练习方法

(1) 多媒体学习法:使队员对攻陀技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对攻陀技术动作有一定的了解, 便于在以后的训练中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

(2) 徒手练习法:不持陀螺的练习方法, 有助于消除队员攻陀不中的心理, 消除心理障碍, 便于动作的定型, 有助于后期的训练。

(3) 掷石子练习法:这种方法是要求队员准备足够多的石子, 与固定陀螺间隔一定的距离, 连续击打陀螺的练习方法, 队员在练习中能够找到攻陀的感觉, 同时也为队员在训练中连续的捡陀螺节省了时间。

(4) 掷持陀训练方法: 距离分为2m、3m、5m、6m进行训练; 鞭绳分为2m、4m、6m进行训练。

(5) 无鞭绳训练。

(6) 实心球代替训练。这些都是攻陀技术的辅助性练习方法, 对于提高攻陀的准确性以及攻陀技术的定型有很大的帮助。

竞技陀螺技术的发展, 不但提高陀螺比赛的观赏性, 更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个地区的放陀技术和攻陀技术也不近相同, 而且每名运动员的技术也各具特色。 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 就必须研究每名队员的特点和对手的攻陀和放陀技术特点,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余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陀螺技术及特点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9.

[2]马汉文.陀螺[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

[3]刘德琼, 胡英清, 刘靖南, 陈志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竞技体操的技术创新 篇11

关键词:节能环保 油耗 发动机 传动系统 制动系统 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53—02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变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面对环保的严峻形势的挑战,中国人民不断自我超越,2007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一届节能竞技大赛,提供给大家一个共同来实现梦想和挑战的舞台。2011年第5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在广东国际赛车场成功举办,吸引了包括各大专院校、企业以及来自社会上的共111支代表队参赛。在提高节能环保意识的同时,更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大赛中,参赛选手们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每一滴燃油,发散思维,开拓创新,用他们的智慧与信念创造出了全新的节能低碳生活。

honda节能竞技大赛是一项以注重能源,创造节约型社会为主体的赛事,她激发起了所有参赛者的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挑战精神。honda节能竞技大赛是搭载Honda低油耗五羊—本田4冲程发动机,通过设计车架、车身、传动、制动等系统来挑战节能极限的竞技赛事。

2 节能车创新设计

为了研制开发出搭载本田125发动机的低公害、低燃耗、绿色环保机动车,作者主要就本田—125发动机,节能车传动、行驶系统,节能车转向、制动系统和节能车的车架及外形这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2.1 对五羊—本田125发动机的改造

由于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用的发动机由本田统一提供,为了达到节油目的,要尽量减轻整车质量。所以对发动机的改造对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尤为重要。对于发动机的改造主要从启动便捷、降低摩擦阻力、提高燃烧效率等几个方面实施:

(1)对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进气系统是发动机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发动机运转过程中需要的新鲜空气。当发动机处于大功率状态时,需要燃烧更多的燃油和更多的空气,而当其处在怠速稳定状态时,又需要调节空气进入量来保证少量燃油的燃烧,从而满足燃油经济性要求,这些功能都是通过调节进气系统的进气量来实现的。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通过改换化油器的主量孔,降低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比从而使燃油充分燃烧;也可以在进气管和气缸上覆盖保温材料,这样即使是较为稀薄的混合气,发动机也能充分燃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本田125发动机改装成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精确控制每一次喷油量,使发动机燃油消耗进一步优化。

(2)对发动机进行轻量化改造,减小发动机的摩擦阻力。例如可以去除发动机的脚启动机部件,消减汽缸的冷却叶片、对发动机的离合器进行拆卸。等发动机上多余的罩件;还可以通过减少发动机机油的使用量、对原装发动机线束进行重新布线来减轻重量。还可以加粗进气管以去除曲轴箱内的压力减小曲轴的运动阻力。

(3)对发动机和变速箱进行电子自动控制,例如可以用AVR单片机开发的硬件系统作为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控制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燃油效率,而且减轻了赛车手的操作负担,使其能够将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驾驶上。

2.2 节能车传动、行驶系统的创新设计

传统的汽车传动形式主要有轴传动、链传动和带传动。为了降低整车重量,一般采用用质量轻的材料制作的链或者带进行发动机动力的传输部件。

自由选择车轮的配置,比较典型的有:前两轮、后一轮和前一轮、后两轮这两种三轮形式配置方法。前者的优点是构造简单、易于制作、稳定性好并且形式阻力小等。后者配置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采用自行车轮胎,减小车轮重量,降低赛车行驶时的摩擦阻力。

2.3 节能车转向、制动系统的创新设计

传统的汽车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由于该系统结构复杂,适用于前两轮的节能车。如果你设计的节能车是前一轮的配置形式,那最好采用自行车的前叉来进行直接转向,这样不仅构造简单而且大大减轻了整车重量。

传统的汽车制动系统包括行车刹车系统和驻车刹车系统。汽车行驶时常用的刹车都是脚操作,故又称脚刹车。驾驶人踩下刹车踏板后即由机械或液压将刹车力传到车轮之制动装置使产生磨擦作用。在行车刹车系统中,刹车总泵及刹车分泵油压刹车的主要配合部份,其上面有储蓄刹车油的槽池,下方是汽缸内配有的活塞。活塞是在缸内受刹车踏板再经推杆起作用,将缸内的刹车油压传至各轮分缸,从而为各个车轮进行制动。驻车刹车又称手刹车,为汽车停驻时,防止车辆滑行之制动装置。一般有装在传动轴之中间制动式和直接控制后轮制动式两种。由此可见传统的行车制动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虽然制动效果可以但是其质量过大对于节能来说不是首选。而驻车制动系统在节能竞技大赛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太大,可以不设计节能车的驻车制动系。

综上所述,对于节能车的刹车系统我个人认为还是采用自行车上常用的手动刹车系统来进行设计,即采用自行车的那种刹车块来进行刹车,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刹车块:如V型夹、钳形夹、悬臂闸、抱闸、涨闸、罗拉抱闸和碟刹等。但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满足刹车性能的情况下使用质量轻的刹车系统,这样才能达到节约燃油的目的。

2.4 节能车的车架及外形的创新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燃油,车架的重量至关重要。要想节省每一滴燃油就必须减少每一克重量。对于车架,既要满足赛车动态下的强度、刚度又要尽量减轻质量。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碳纤维或者是钛合金来做车架。

在进行节能车车身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减轻车身重量、改善空气阻力(一般来说车速在40Km/h以上时车身才能明显感觉到空气阻力)进而提高燃油经济效率。因此要使用简洁高效、富有流线型的车体外形。在节能赛车行驶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阻力系数,必须要将赛车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架构。流线型的车身通过减少车身对气流的扰动和降低车声附近涡流的产生从而让气流顺利通过赛车车身。节能车的前部设计成稍微偏下的外形结构,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升力。而节能车的鸭尾机构同样能够加快气流的流动,减少在赛车运行过程中形成涡流的几率,其阻力就能够大大降低。另外为了减少整车质量还可以采用质量轻强度高的车身材料(如:钛合金材料和碳纤维),从而实现车身的轻量化和高强度的完美结合。同时,为了提高赛车手的驾驶安全性能,要保证赛车手的驾驶视野宽阔,所以车身的部分区域要采用质量轻的透明材质。

3 小结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探析 篇12

1、竞技武术套路的形成

国内武术的起源, 主要基于农耕文化, 经过不断发展与壮大, 最终形成的。由里自外、由技术表现至精神感悟, 均透露出中国古来文明的气息, 对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鸦片战争的出现国内踏入近代史, 直至二十世纪, 国内文明受到了大量西方理念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环境, 武术逐渐开始走向现代化, 在其中对西方理念进行了大量的融合。 竞技武术套路作为二十一世纪极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对于武术现代化而言意义十分明显。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民国便为武术套路经济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如那一时期的不同类型武术比赛。然而, 直到新中国的出现, 竞技武术套路才真正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建国初期, 武术领域有着大量的争论与实践, 然而, 实践阶段容易受到客观影响。如左倾观念的干扰, 只能在理论方面积累经验, 而在五十年代末, 最终指出依靠套路这一核心内容普及新武术形式的方案, 同时针对技术方面把“矫健敏捷, 勇敢优美”形象纳入其中。1959 年, 《 武术竞赛规则 》 正式实施, 作为这种理念的统一展现, 对体操中使用的评分标准进行学习, 指出武术应朝着“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三个目标前进, 如“ 腾空” 便给予了具体的介绍, 必须做到 “ 所有跳跃运动 ( 不包含向前远穿) , 必须两脚离地身体悬空够才能实施, 降至地面后动作结束”。

2、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

2.1、动作结构难度大

竞技武术作为体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更高、更快、更强”属于这项体育活动的核心原则。武术套路作为演练型评价对象, 即便动作想要进行对比难度偏大, 然而在运动实力不断上升的今天, 选手均可以做到要求的动作, 对比难度随之减小, 面对此类状况, 竞技体育这项运动的必须朝着提升其结构难度的方向才能获得发展与希望。这种结构主要分为独立与组合两种类型。当下跳跃得分可以按照A、B、C三个级别进行评判。因为这类工作实现过程相对困难, 选手各方面素质与柔韧性达到要求才能完成, 想要真正的做到顶尖水平必须通过漫长的训练完成, 而这一阶段, 选手无法在动作实现的同时不会出现其他事物。 正式由于可以产生其他失误的表现, 所以最终的结果无法猜想, 由此提升这项比赛的观赏性。若是我们无法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尤其是本身实力优异的选手, 由于产生了相应的失误造成我们的失望, 最终把情绪转变成相关改革之上, 这种行为表现是绝对不可取的。竞技武术套路在结构方面制定出更高的标准, 并非受到“体操化”影响。难度的提升本身就是建立在跳跃这一前提下, 无法顺利完成的是武术本身并非体操表现。同时, 改革本就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 这也是对选择提出的一个自我要求, 一旦所有悬殊融汇贯通, 那么结果依然由动作效果与技术方面而定。

2.2、动作规格质量高

经历数十年的演变, 竞技武术套路通过许多武术相关人员的努力, 最终让过去流派并存、各自发展的状态得到了增和, 最终形成的武术基础动作形式让所有人均可以接受, 同时选择文字与图片进行处理, 于比赛要求与教材中进行推广, 让人们进行学习, 确保让武术套路所有的表现形式均能按照大众化、 科学与标准化方向发展。在探索基础动作元素时, 若想彰显武术本身的表现形式, 需要基于全局考虑, 建立以“型”为根本的动作标准, 以“法”为根本的劲力, 如果归类在跳跃方面, 那么在高度上有着相应的规定。首先建立以“型”为根本的动作标准, 代表参赛选手实现手型、步型等要求的同时, 动作形式必须满足武术套路比赛原则中确立的最佳的表现状态;以“法”为根本的劲力, 代表参赛选手做到手法、步法等存在技击理念的运动后, 实际比赛阶段动作完成前, 不仅强调参赛选手所进行的动作在表达上和规定给的标准一致, 同时必须具备一定劲力;以跳跃为根本的高度, 代表参赛选手进行的跳跃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与规范, 也是身体素质与技巧的一种完美展现。竞技武术套路持续进步期间, 无论比赛规定出现何种调整, 选手在动作表现上如何变化, 但是“标准”、“形似”、“劲力”、“高度”思想武术运功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 即武术的核心从未动摇。分析《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可知, 选手最终的结果需要由动作规范、难度、演练情况三个方面决定, 也是武术套路基本规范的综合体现。技术进步道路上的“高”便是结合其标准性建立的, 强调选手动作必须达到质量要求。将此作为核心, 便是希望确保武术套路在改革进步期间其核心理念不会受到影响。即便这种套路技术进步期间, “高”所代表的是动作本身必须在质量上符合相应的标准, 然而, 若是之间简单的将“高”理解成在跳跃期间达到相应的高度, 那就大错特错, 彻底误解了其本质, 从而造成武术套路随时时间的推移, 在进步的过程中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核心理念, 最终产生竞技武术套路“体操化”这一不合理的评价。

2.3、动作演练技巧美

其动作演练技巧是否美, 需要将规范作为前提, 身法作为核心, 劲力作为保障, 神韵达到要求的境界。规范作为动作的根本;身法代表俯仰、含展等动作形式;劲力代表手法、腿法展露出完美的力量;神韵代表精神、意识等必须和技击理念一致。所有的参赛选手是否在比赛期间展示出形象、身法、节奏、神态、气势等武术层面的美感, 可以帮助我们去评判其在武术动作方面是否已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融会贯通。 竞技武术套路在前提道路中一直关注的“美”, 便是希望选手在比赛期间不仅技巧熟练, 而且传承了武术的真谛, 同时提供更多的观赏价值。因为现在大部分武术套路教练、选手, 有关“美”的理解与认识并没有过于看重, 过去的武术理念正在心中慢慢泯灭, 往往仅关注“型”与“外”, 却没有过多的考虑“法”与“内”, 最终产生的影响便是与武术套路技击真谛背道而驰, 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抛弃。所以, “形似”需要满足技击理念最原始的标准, 也是竞技武术套路前进道路上值得关注与解决的难题。

2.4、动作创编构思新

武术套路内容风度, 其中包含单个、联合、分段动作以及上起势与收势, 技术改革离不开风格与架构的转换。单个动作包含大量动作元素, 而比赛规定中有关这类元素仅确定了相应的标准。各种元素如何组成, 可以产生何种动作样式, 并未出现相应的规范, 仅需元素本身满足比赛规定标准, 通过元素最终产生的动作满足技击核心原则, 便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动作。所以, 如果想要使动作得到提升, 那么对于元素进行合理的搭配显得至关重要。 同理可知, 组合动作包含大量的单一动作, 套路则是通过大量组合动作实现。各种单一动作如何衔接, 各种组合如何联系, 作为教练员与选手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一旦套路修改完成, 选手经过长时间的演练, 所有人都一样, 那么即便十分美观也无法更多的吸引人们的眼球。改革必须结合国内所有选手的状态, 让相应的动作得到重新编排, 确保动作本身的组成、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想要实现该目标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套路安排。 而风格方面的提升则属于更高等级的难题, 选手自身风格的培养, 第一步便是对其理念进行准确的剖析, 在心中规划出自己需求的满意的风格形式;第二步, 风格的产生需要经济一段较长的时间再能得到体现, 一方面必须进行长期间的培养, 同时可能存在失败;第三步, 因为比赛本身是公开的, 同时利用一流的电化教学措施, 一种合理的风格容易让所有争相学习。就算是面对这样的情形, 选手本身的风格培养工作也不能够结束, 需要理解技术风格的基本理念, 建立满足比赛需要、符合自身情况与演练技巧的综合独特的风格。

3、结语

结合以上说明可知,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本身质量高, 跳跃实现困难, 演练技巧美, 创新独特, 不难理解, 若想要真正发展, 必须结合高、难、美、新四个层面对技术进行提升, 一方面能够和比赛所规定的动作标准、难度、技巧评级等级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则可以对延续武术真谛, 彰显技击特色, 满足竞赛共性需求, 关注技术进步方向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摘要:近些年, 竞技武术形式得到了大量的改善与提升, 针对难度动作建立的等级评分体系, 可以让参与者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 在比赛阶段使技术实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所以, 本文选择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未来趋势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动作标准、跳跃难度等层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芳.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宗云涛.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 2008.

上一篇:中药治疗狂犬病下一篇:食用药用铝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