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健行为(精选6篇)
视力保健行为 篇1
关键词:视力,低,健康教育,学生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且视力不良状况相当严重[1]。陈国平等[2]研究指出,对于单纯性近视患者来说,视觉环境和行为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郑州市中小学生的视力保健行为现状和教学卫生状况等对学生视力的影响,为学校和家庭正确预防学生近视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郑州市随机选取城市初中、城市小学、乡村初中、乡村小学4类学校各2所,且均由1所重点学校和1所普通学校组成,共8所学校。从每个年级各选取2个班,原则上每个年级不少于100人。共发放问卷4 401份,回收4 132份,有效问卷3 965份,有效率为90.1%。将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与参与2011—2012年郑州市中小学生下半学期视力体检的学生一一对应后,获有效问卷3 848份。其中城市学生1 871名,占48.6%;乡村学生1 977名,占51.4%。小学生2 604名,占67.7%;初中生1 244名,占32.3%。男生1 977名,占51.4%;女生1871名,占48.6%。年龄最小6岁,最大16岁,平均(11.03±2.54)岁。
1.2 方法
1.2.1 视力测量
2012年3—4月进行了郑州市中小学生下半学期体检工作,其中视力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被试者坐在距视力表5 m处,视力表悬挂的高度应使“5.0”一行视标与被试者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任一只裸眼对数视力低于5.0为视力不良,两裸眼对数视力均不低于5.0为正常[3]。
1.2.2 问卷调查
结合2011—2012年郑州市中小学生下半学期参加体检的学校,于5月选取部分学校使用自行设计的“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调查表”和“中小学校教室和黑板照明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及相关测量。统一培训调查员,统一指导语,要求调查员理解和掌握每个条目的含义,统一标准回答学生的提问。要求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员回收问卷时检查调查表所有项目是否填写完整。数据录入采用双人监督录入。
1.2.3 概念定义[4]
(1)持续做家庭作业而未及时休息。小学低年级(一~三年级)持续30 min,小学高年级(四~六年级)持续60 min,初中持续90 min。(2)续用眼后未及时休息。小学生持续30 min,初中生持续40 min。(3)每天睡眠充足。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0 h,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 h。
1.2.4 现场测量
教室、黑板的照明测量严格按照《照明测量方法》(GB/T 5700-2008)[5]执行,主要测量内容包括课桌面的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黑板的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以及灯桌距、前排桌前缘到黑板的水平距离、后排桌后缘到黑板的水平距离等。测量参与调查研究的所有72个教室。教室照明布点:按照教室的长宽,纵向三等分,横向四等分,测量位于中心的6个交叉点,每点均测量3次,记录平均值。黑板照明布点:在黑板中横线上取左、中、右等分3点,每个均测量3次,记录平均值。依据《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10)[6]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 J 99-86)[7],计算所测量各项指标的合格情况。
1.3 统计方法
运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设置核查文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所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均采用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视力状况
视力不良率初中生(72.3%)高于小学生(43.3%),重点中学学生(56.6%)高于一般中学学生(49.0%),女生(55.5%)高于男生(50.0%),乡村学生(55.0%)高于城市学生(5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5.30,22.29,11.91,9.06,P值均<0.01)。
2.2 父母视力状况对学生视力的影响
父母任意一方或双方均近视的学生中,视力不良学生的比例为68.0%(482/709);父母双方视力均正常的学生中视力不良率为48.6%(1 268/2 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0,P<0.01)。
2.3 视力保健行为对视力的影响
2.3.1 主动休息意识及睡眠时间
近7 d内持续做家庭作业、读书或写字一定时间时,视力正常学生(35.4%)选择完全没有未及时休息的比例高于视力不良学生(31.0%),而视力不良学生超过3次以上未及时休息的比例均高于视力正常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持续用眼30/40 min后,完全没有采取远眺、轻微活动、户外活动、做眼保健操来休息眼睛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均高于视力正常学生,完全没有看绿色植物休息眼睛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低于视力正常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每天睡眠时间完全没有充足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睡眠时间达到要求的次数超过3次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低于视力正常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调查项目有数据缺失。
2.3.2 营养行为、户外活动及做眼保健操的态度
近7 d内每天均未坚持喝牛奶、按时吃三餐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明显高于视力正常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完全没有超过1 h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均高于视力正常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超过5次的视力正常学生比例高于视力不良学生。超过3次认真完成眼保健操的视力正常学生比例均高于视力不良学生,而完全没有认真完成眼保健操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调查项目有数据缺失。
2.3.3 读写姿势和习惯
近7 d内中小学生读写姿势和读写习惯正确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均低于视力正常学生,且经常保持不良习惯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均高于视力正常学生。除“读写时,臀部部分接触椅面,椅子后腿翘起,胸口靠在桌子上”,其他7种不良读写姿势和习惯在视力正常及视力不良学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调查项目有数据缺失。
2.4 教室卫生状况对视力的影响
灯桌距、桌面平均照度、黑板照度均匀度、后排桌后缘至黑板距离4项指标合格率较高;桌面照度均匀度和前排桌前缘至黑板距离的合格率均不及10%。7项指标中除前排桌前缘和后排桌后缘至黑板的距离外,其他5项指标合格率小学均高于初中。见表4。
注:()内数字为合格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呈现出“初中生高于小学生、重点学校学生高于一般学校学生、女生高于男生”的特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8,9,10,11]。可能是学段越高,竞争压力越大,视近的时间越长;重点学校狠抓学生学习,注重学校升学率,学业负担相对较大等原因所致。
Mutti等[12]研究显示,遗传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近视的学生更易患近视。吕帆等[13]调查指出,父母单方或双方近视对学生近视发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本次调查显示,父母任意一方或双方均近视的学生视力不良率相对较高,父母双方视力均正常的学生视力不良率相对较低。提示遗传因素也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至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调查还显示,持续做家庭作业、读书或写字一定时间后,视力正常学生休息的比例高于视力不良学生(P<0.01)。提示长时间读写活动后有无主动休息意识对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影响。每天睡眠时间不充足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P<0.01),提示每天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影响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
每天均未坚持喝牛奶和按时吃三餐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明显高于视力正常学生,户外活动>1 h的次数超过5次的视力正常学生比例高于视力不良学生,完全没有认真完成眼保健操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高于视力正常学生,读写姿势和习惯正确的视力不良学生比例均低于视力正常学生。提示营养行为、户外活动、做眼保健操的态度及读写姿势对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均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室卫生指标中,灯桌距、桌面平均照度、黑板照度均匀度、后排桌后缘至黑板距离4项指标合格率较高,其中灯桌距、桌面平均照度的合格率高于相关研究的结果[14],黑板的照度均匀度合格率与其他地区[15]持平;而桌面照度均匀度合格率较低(9.7%),需要进一步改善。除前排桌前缘和后排桌后缘至黑板的距离外,其他5项指标合格率小学均高于初中。提示教室卫生状况也是导致初中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郑州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学生要努力针对其他更多的关键性因素做好预防近视工作,如定期督导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矫正不良的读写姿势、培养学生主动休息意识、形成良好的视力保健行为等。
视力保健行为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上海市虹口区选择6所小学,整群抽取三~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有1 618名学生参加本研究。删除回收问卷1 /3以上未填写者,共1 581例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7.8%。其中三年级1 038名,四年级543名; 男生795名,女生786名。
1.2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利用“儿童视力保健相关行为评定量表”[3]收集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视近活动及户外活动强度、作息情况等相关因素,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现场测量学生裸眼视力。
1.3 相关定义
1.3.1指双眼中至少有1只眼裸眼远视视力不良力<5.0。视力等级分类以双眼中裸眼视力较差眼划分,其中裸眼远视力≥5.0为视力正常,4.9≥裸眼远视力≥4.8为轻度视力不良,4.7≥裸眼远视力≥4.6为中度视力不良,裸眼远视力≤4.5为重度视力不良[3]。1.3.2视近活动指眼睛需近距离观察事物的活动,此时,眼需要经过调节,平行光才能通过眼屈光系统的屈折清晰地聚焦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学生常见的视近活动包括读写、观看电视、使用计算机、操作掌上电子设备、看乐谱等[3,4]。
1.3.3屈光时间根据各项视近活动的视距不同、使用的眼调节能力不同,人为赋以权重系数,各项视近活动时间乘以权重系数的算数和为屈光时间,反映视近活动的强度。各项视近活动中,读写、操作掌上电子设备权重系数为3,使用计算机、看乐谱为2,看电视为1[3]。
本调查中计算了学习日屈光时间( 周一至周五日均屈光时间) 、双休日屈光时间( 周六和周日日均屈光时间) 和日均屈光时间[( 学习日屈光时间×5+双休日屈光时间×2) /7]。
1.3.4作业时间和阅读时间的算术和包读写时间括学习日读写时间、双休日读写时间。
1.3.5视屏时间使用计算机、看电视、玩游戏机 / 手机等时间的算术和包括学习日视屏时间、双休日视屏时间。
1.4统计方法
应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以SPSS17.0和Excel 2007对资料进行整理核查,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不不同视力等级水平学生视力保健行为得分同视力等级水平的学生“眼放松行为”“用眼距离”行为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在眼放松行为得分视力正常学生高于视力不良学生; 在用眼距离方面,视力正常学生得分低于视力不良学生。其余视力保健行为得分在不同视力等级学生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 x±s)
2.2不同视不同视力等级学生视近活动时间比较力等级的学生,在双休日视屏时间,平均每天屈光时间、读写时间及视屏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视力等级越差,视近时间越短; 在学习日屈光时间、读写时间、视屏时间均低于双休日,重度视力不良学生的视近时间最短。见表2。
( x±s,h)
2.3 不同视力等级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比较见表 3。
( x±s,h)
视力正常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高于视力不良学生,但不同视力等级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睡眠时间上,各视力等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将视力等级分为视力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视力不良4个水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视力好坏与眼放松行为和用眼距离有关,与王秀文等[5]的调查结果一致。眼放松行为主要指持续用眼30 ~40 min后休息眼睛的行为,用眼距离指与书本及电视、计算机等电子屏幕的距离; 眼放松行为、用眼距离和握笔姿势对视力不良的发生具有影响,但本研究得出视力等级越差,用眼距离行为得分越高的结果,与谭晖[3]的调查结果相反,可能与视力不良学生配镜率较高,随着视力的下降,家长、教师对视力不良学生用眼距离关注度提高,加强对学生用眼健康教育有关。多项调查显示,长时间阅读以及用眼距离过近( <30cm) 与近视有关,容易导致学生屈光度的变化[6,7]。提示在制定近视干预方案中,应重点向学生、教师及家长宣教眼放松行为和用眼距离对预防和控制近视的重要性,指导、监督孩子科学合理用眼,规范操作眼保健操,积极进行眼放松; 学校应加强学习日课间休息的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教师不拖堂、不补课,保证课间休息时间。
本研究发现,阅读环境与读写姿势对不同视力等级学生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小学生在不良环境下读写机会较少,不同学校课桌椅分配比例不一,小学生视近活动的行为还没有固化下来有关。但有文献显示,阅读行为受年级及阅读环境( 课桌椅、坐姿、用眼距离及低头的角度) 的影响,可以通过更好的人体工效学设计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从而减少近视发生[8]。凌红等[9]以个体作为低水平,学校作为高水平进行多水平模型拟合发现,读写姿势等行为因素在学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调查显示,不同视力等级的学生双休日视屏时间,学习日屈光时间、读写时间及视屏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视力等级越差,视近时间越短; 学习日屈光时间、读写时间、视屏时间均低于双休日,重度视力不良学生的视近时间最短,提示在今后的干预活动中,读写活动增多时,要教育学生注意读写姿势和间歇休息,在视屏活动增多时,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娱乐活动。
视力正常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高于视力不良学生,但不同视力等级的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调查显示,近视眼与视近活动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没有关系,女生做家庭作业及阅读时间高于男生,男生户外活动及视屏时间高于女生[10]; 但多项研究显示,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保护因素,有助于减缓近视发展[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在不同视力等级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有关,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因面临“小升初”及择校压力,教师利用课间、午休及体育活动课拖堂、补课现象严重[13],学生间歇用眼活动得不到保证; 同时三、四年级也是参加课外学习班最多的年级,小学生户外活动和锻炼时间普遍较少。
视力保健行为 篇3
四节耳穴操( 简称“耳穴操”) 正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用眼特点、用眼习惯,结合相关临床报道、试验研究,编排的一套视力保健操。以往有研究证明耳穴治疗青少年近视有显著的临床疗效[4]。为进一步验证耳穴操在视力保健方面的作用,同时基于相关卫生条例,在保留眼保健操的基础上,笔者于2014年1—6月采用单盲法,比较了耳穴操结合眼保健操与单纯采用眼保健操对青少年视力保健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成都市金牛区小学 1 所,随机整群抽取五年级 3 个班全体学生,共 129 名学生、258 只眼。
按照班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其中试验组1有43人,试验组2有42人,对照组44人,各组间性别、教学环境和学习压力相近。调查对象选取标准 : 年龄在9.5~11.5周岁间( 以试验开始时为准) ; 双眼裸眼视力均需不低于4.0; 纳入学生需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以下任意条件之一即被排除: 试验过程中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过视力矫正的学生; 耳廓有残缺或明显外伤等不适宜进行耳穴操的学生; 眼部有明显外伤、感染等不适宜进行眼保健操的学生。试验过程中主动提出退出本次试验的学生,办理转校、休学,不配合本次试验的学生为脱失。
1.2 方法
1.2.1干预方法采用单盲法,试验开始前通过远视力表对试验人群进行2次视力测试,以得到较为真实的前期视力数据,各组均在上午课间进行眼保健操的操作。试验组1: 在专人指导下进行正确的眼保健操、耳穴操短期训练,以达到穴位准确、力度适当的目的,并于下午上课前进行耳穴操的操作。试验组2: 在专人指导下进行正确的眼保健操短期训练,以达到穴位准确、力度适当的目的。对照组: 采用安慰指导法,不干涉其眼保健操做操过程中穴位定位、手法等的错误,保证其按照原有方法继续做操。追踪观察6个月。
1.2.2四节耳穴操操作方法第一节: 按压屏间前( 屏间切迹前下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屏二区下缘处) ,以双手食指指甲,随音乐节拍按压屏间前,每拍按压1次,共48次。第二节: 按压轮屏切迹( 即对耳屏三、四区之间,以刺激“脑干”为主) ,以双手食指指甲,随音乐节拍按压轮屏切迹,每拍按压1次,共48次。第三节: 揉按肝区( 耳甲十二区与耳背四区) ,以双手食指在前( 耳甲肝区) ,大拇指在后( 耳背肝区) ,食指桡侧缘和拇指指腹,随音乐节拍轻揉肝区,每拍按压1次,共48次。第四节: 揉按耳垂( 耳垂中央,耳垂五区,以刺激“眼”为主) ,以双手食指在前,大拇指在后,食指桡侧缘和拇指指腹,随音乐节拍轻柔耳垂中部,每拍按压1次,共揉按48次。
耳穴操注意事项: 当耳廓上有外伤或冬季有冻疮等暂不宜进行耳穴操外; 做四节耳穴操时须静息闭眼,意念放在两眼部,采取一按一放的方式,不可用力太过,做操后以耳廓发热和眼部出现酸、胀、热感觉为宜。
1.3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 0,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三组试验前后视力比较析后,试验前3个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608,P = 0.545) ; 试验后3个组视力均低于试验前( P值均<0.05) 。试验后3个组间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299,P = 0.038) 。见表1。
2.2干预后三组视力变化比较试验后试验组1视力稳定或提高的眼检出率为61.6%( 53 /86) ,试验组2为48.8%( 41 /84) ,对照组为38.6%( 34 /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9. 229,P = 0. 010) 。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可知,试验组1视力稳定或提高的眼检出率较试验组2高出12.8%( χ2= 2.825,P = 0.093) ; 试验组1视力稳定或提高的眼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出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9.197,P = 0.002) ; 试验组2与对照组视力稳定或提高的眼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809,P>0.05) 。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近视患者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近视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广泛采用的1972版、2008版眼保健操存在保健效果不佳等问题。
四节耳穴操是基于我国中医学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疗法,是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用眼特点、用眼习惯编排的一套更加安全、有效、简便、科学的视力保健操,通过对耳部穴位的刺激,促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5],所选取穴的穴位“眼”“肝区”“脑干”“屏间前”均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眼科疾病的耳穴,临床疗效确切[6,7]。本次试验表明,采用耳穴操结合眼保健操可以起到控制近视新发病例,缓解视疲劳,预防近视的作用,耳穴操结合眼保健操对于青少年近视的预防与延缓近视的发展具有良好效果[8]。本研究显示,试验组1中有61.6%的学生视力处于稳定或改善的状态,明显高于试验组2( 48.8%) ,而对照组仅38.6%的学生视力处于稳定或改善的状态。表明耳穴操结合眼保健操的视力保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眼保健操。试验组2与对照组视力稳定或提高的眼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单纯采用眼保健操的两组间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校高年级学生眼保健操掌握率相对较高,试验组2和对照组都能基本准确地找到穴位,导致两组间视力水平变化差异不明显。
相对于眼保健操,“四节耳穴操”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 1) 简便。四节耳穴操选穴仅在耳部,又多选取“屏间”“屏间切迹”“耳垂”等易于定位的穴位,取穴简单,操作方便、舒适,具有较好的节律性。( 2) 疗效好。经过为期0.5 a的试验,试验组1中61.6%的学生视力处于稳定或改善的状态,而试验组2和对照组超过50%的学生出现了视力下降的问题,表明耳穴操结合眼保健操的视力保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眼保健操。之前的相关研究采用耳穴贴压配合按摩的方法治疗青少年 轻、中度及假 性近视,总有效率 达91.11%,通过随访发现其治疗后0. 5 a的疗效稳定率也达到94.03%,证明耳穴治疗方法不仅近期效果确切,远期效果也很好[9]。( 3) 安全。耳穴操是纯物理疗法,避免了药物对于青少年学生身体发育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影响; 同时较眼保健操,耳穴操并不直接揉按眼部周围,避免了因学生手部不洁,诱发红眼病、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的可能[10]。( 4) 方法新颖。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四节耳穴操”之前,并没有广泛采取“耳穴操”作为青少年学生视力保健的一般方法,经过近段时间的观察,学生们也乐于接受“四节耳穴操”的教学。
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 篇4
通过眼保健宣传教育、视力评估和相关眼病的筛查, 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 及早矫治或及时转诊, 以预防儿童可控制性眼病的发生发展, 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 时间。
1. 健康儿童应当在生后28~30天进行首次眼病筛查, 分别在3、6、12月龄和2、3、4、5、6岁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阶段性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
2.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应当在出生后尽早由眼科医师进行检查。新生儿眼病的高危因素包括:
(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7天并有连续吸氧 (高浓度) 史。
(2) 临床上存在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或怀疑有与眼病有关的综合征, 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小眼球、眼球震颤等。
(3)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 (弓形体) 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 颅面形态畸形、大面积颜面血管瘤, 或者哭闹时眼球外凸。
(5) 出生难产、器械助产。
(6) 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
3. 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应当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 由眼科医师进行首次眼底病变筛查。
(二) 检查内容和方法。
1. 内容
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应当对0~6岁儿童进行眼外观检查, 对4岁及以上儿童增加视力检查。
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与儿童年龄相应的其他眼部疾病筛查和视力评估:满月访视时进行光照反应检查, 以发现眼部结构异常;3月龄婴儿进行瞬目反射检查和红球试验, 以评估婴儿的近距离视力和注视能力;6月龄婴儿进行视物行为观察和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加遮盖试验) , 1~3岁儿童进行眼球运动检查, 以评估儿童有无视力障碍和眼位异常。
2. 方法
(1) 眼外观:观察眼睑有无缺损、炎症、肿物, 眼睫毛内翻, 两眼大小是否对称;结膜有无充血, 结膜囊有无分泌物, 持续溢泪;角膜是否透明呈圆形;瞳孔是否居中、形圆、两眼对称、黑色外观。
(2) 光照反应:检查者将手电灯快速移至婴儿眼前照亮瞳孔区, 重复多次, 两眼分别进行。婴儿出现反射性闭目动作为正常。
(3) 瞬目反射:受检者取顺光方向, 检查者以手或大物体在受检者眼前快速移动, 不接触到受检者。婴儿立刻出现反射性防御性的眨眼动作为正常。如3月龄未能完成, 6月龄继续此项检查。
(4) 红球试验:用直径5cm左右色彩鲜艳的红球在婴儿眼前20~33cm距离缓慢移动, 可以重复检查2~3次。婴儿出现短暂寻找或追随注视红球的表现为正常。如3月龄未能完成, 6月龄继续此项检查。
(5) 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加遮盖试验) :将手电灯放至儿童眼正前方33cm处, 吸引儿童注视光源;用遮眼板分别遮盖儿童的左、右眼, 观察眼球有无水平或上下的移动。正常儿童两眼注视光源时, 瞳孔中心各有一反光点, 分别遮盖左右眼时没有明显的眼球移动。
(6) 眼球运动:自儿童正前方, 分别向上、下、左、右慢速移动手电灯。正常儿童两眼注视光源时, 两眼能够同时同方向平稳移动, 反光点保持在两眼瞳孔中央。
(7) 视物行为观察:询问家长儿童在视物时是否有异常的行为表现, 例如不会与家人对视或对外界反应差, 对前方障碍避让迟缓, 暗处行走困难, 视物明显歪头或距离近, 畏光或眯眼、眼球震颤等。
(8) 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检查儿童视力, 检测距离5m, 视力表照度为500Lux, 视力表1.0行高度为受检者眼睛高度。检查时, 一眼遮挡, 但勿压迫眼球, 按照先右后左顺序, 单眼进行检查。自上而下辨认视标, 直到不能辨认的一行时为止, 其前一行即可记录为被检者的视力。对4岁视力≤0.6、5岁及以上视力≤0.8的视力低常儿童, 或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的儿童, 都应当在2周至1个月复查一次。
(三) 眼及视力保健指导。
1. 早期发现, 及时就诊
识别儿童常见眼部疾病, 儿童若出现眼红、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瞳孔区发白、眼位偏斜或歪头视物、眼球震颤、不能追视、视物距离过近或眯眼、暗处行走困难等异常情况, 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儿童应当定期接受眼病筛查和视力评估。
2. 注意用眼卫生
(1) 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包括培养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 正确的握笔方法, 在良好的照明环境下读书、游戏。
(2) 儿童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min, 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min, 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h。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眼睛与各种电子产品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 屏面略低于眼高。
(3) 屈光不正儿童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眼镜验配机构进行正规散瞳验光, 调整眼镜屈光度, 不要使用劣质及不合格眼镜。
(4) 不要盲目使用眼保健产品, 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适度使用。
(5) 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经常到户外活动, 每天不少于2h。
3. 防止眼外伤
(1) 儿童应当远离烟花爆竹、锐利器械、有害物质, 不在具有危险的场所活动, 防范宠物对眼的伤害。
(2) 儿童活动场所不要放置锐利器械、强酸强碱等有害物品, 注意玩具的安全性。
(3) 儿童眼进异物, 或眼球扎伤、撞伤, 要及时到设有眼科的医疗机构就诊。
4. 预防传染性眼病
(1) 教育和督促儿童经常洗手, 不揉眼睛。
(2) 不要带领患有传染性眼病的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活动。
(3) 社区或托幼机构应当注意隔离患有传染性眼病的儿童, 防止疾病传播蔓延。
(四) 转诊。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应当予以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1.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和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2. 眼睑、结膜、角膜和瞳孔等检查发现可疑结构异常。
3. 检查配合的婴儿经反复检测均不能引出光照反应及瞬目反射。
4. 注视和跟随试验检查异常。
5. 具有任何一种视物行为异常的表现。
6. 眼位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发现眼位偏斜或运动不协调。
7. 复查后视力, 4岁儿童≤0.6、5岁及以上儿童≤0.8, 或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
四、流程图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与其年龄相应的眼部疾病筛查和视力评估, 同时进行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 早期发现儿童的眼病和视力不良。对筛查出的可疑眼病或视力低常儿童, 应当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二) 从事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当接受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三) 眼病筛查和视觉行为评估应当在室内自然光线下进行, 检查设备为电源能量充足的聚光手电灯、直径5cm左右的红球、遮眼板。视力检查设备为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灯箱。
(四) 认真填写相关检查记录, 进行转诊结局的追访。
六、考核指标
视力保健行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到2016年5月本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儿童856名, 1536只眼, 其中男512名, 女344名, 排除球径或柱径显示:-9.99D或+9.99D, 以及有明显斜视、器质性眼病和无法得出结果的儿童, 对儿童的双眼球径屈光度和柱径屈光度进行检测。根据儿童的年龄, 将儿童分为7组, 分别是0岁组 (0~1岁) 116例, 男67例, 女49例;1岁组 (1~2岁) 106例, 男60例, 女46例;2岁组 (2~3岁) 125例, 男76例, 女49例;3岁组 (3~4岁) 149例, 男88例, 61例;4岁组 (4~5岁) 128例, 男79例, 女49例;5岁组 (5~6岁) 122例, 男77例, 女45例;6岁组 (6~7岁) 110例, 男65例, 女45例。各组儿童的行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本院现有的视力筛查仪对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查, 在自然的状态下, 调整为儿童的模式, 所有儿童的检测在同样的房间和环境下进行, 检测的数据可信度在7以上, 数据的可靠性很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屈光筛查结果
856名 (1536眼) 经过检查, 1142眼屈光正常, 394眼屈光偏离, 偏离率为25.65%, 其中0岁组216眼, 屈光偏离68眼, 偏光率31.48%;1岁组191眼, 屈光偏离43眼, 偏光率22.51%;2岁组244眼, 屈光偏离56眼, 偏光率22.95%;3岁组247眼, 屈光偏离58眼, 偏光率23.48%;4岁组241眼, 屈光偏离57眼, 偏光率23.65%;5岁组235眼, 屈光偏离56眼, 偏光率23.83%;6岁组162眼, 屈光偏离56眼, 偏光率34.57%。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屈光偏离率逐渐降低, 在2、3、4、5岁是保持稳定, 到6岁时屈光偏离率达到最高, 与1、2、3、4、5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312、6.578、5.981、5.722、5.460, P<0.05) 。
2.2 眼球径屈光度
各年龄组眼球屈光度的P25~P70参考值范围和P50参考值情况:0岁组116例, P25%~P75%为1.00~2.00, P50%为1.50;1岁组106例, P25%~P75%为1.00~1.75、P50%为1.38;2岁组125例, P25%~P75%为1.00~1.75、P50%为1.25;3岁组149例, P25%~P75%为1.00~1.75、P50%为1.25;4岁组128例, P25%~P75%为1.00~1.75、P50%为1.25;5岁组122例, P25%~P75%为1.00~1.75、P50%为1.25;6岁组110例, P25%~P75%为1.17~2.00、P50%为1.50。从中可以看出, 儿童年龄的增加, 眼球径屈光度的参考值范围逐渐缩小, 1岁以后基本保持稳定, 可以将P25~P75作为常规保健的范围, 将儿童眼球径屈光度在P75以上或P25以下作为转诊的标准, 进行阿托品散瞳, 进一步的确诊, 然后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2.3 眼柱径屈光度
各年龄眼柱径屈光度的P75以下参考值范围和P50参考值情况:0岁组116例, P75%以下为0~-2, P50%为-1;1岁组106例, 低于P75%为0~-1, P50%为-0.75;2岁组125例, 低于P75%为0~-1, P50%为-0.5;3岁组149例, 低于P75%为0~-0.75, P50%为-0.5;4岁组128例, 低于P75%为0~-0.75, P50%为-0.5;5岁组122例, 低于P75%为0~-0.75, P50%为-0.5;6岁组110例, 低于P75%为0~-0.75, P50%为-0.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 P50参考值逐渐降低, 而屈光度参考值范围逐渐缩小, P75以下的参考值范围可以作为常规保健的范围, P75以上为转诊的标准。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科技的发展, 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广泛使用, 很多儿童沉迷于动画片等视频, 眼球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 使得儿童出现假性近视, 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缓解, 就会演变成为真性近视。有学者研究认为, 儿童的视力发育是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 新生儿的视力都是远视眼, 而且会有一定的散光, 屈光状态分布较广, 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 眼球的生长和发育, 远视和散光的情况逐渐改善, 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点, 0岁儿童的P25~P75参考值分布范围较大, P50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
本研究采用视力筛查仪对6岁以下儿童屈光进行检查, 确定了常规保健标准为:眼球径屈光度P25到P75参考值范围和眼柱径屈光度P75以下的参考值范围, 转诊标准为眼球径屈光度在P25以下或P75以上, 眼柱径屈光度在P75以上, 符合转诊标准的儿童, 应该及时的行阿托品散瞳,
尽早的发现儿童视力异常, 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由此可以得出, 视力筛查仪在6岁以下儿童屈光检查中, 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对儿童的屈光发育情况进行监测, 及时的发现屈光偏离的儿童, 然后进行散瞳等检查确诊, 提高儿童眼保健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视力筛查仪在6岁以下儿童屈光检查中的应用情况, 确定儿童屈光发育的规律, 分析屈光常规保健和转诊标准。方法:选取856名 (1536只眼) 6岁以下儿童, 利用视力筛查仪进行检查。结果:0岁组和6岁组儿童的屈光偏离率最高,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 眼球径屈光度和眼柱径屈光度的参考值范围逐渐缩小。结论:常规保健标准为眼球径屈光度在P25~P75, 眼柱径屈光度在P75以下, 转诊标准为眼球径屈光度在P25以下或P75以上, 眼柱径屈光度在P75以上。
关键词:视力筛查仪,儿童,屈光,眼球径,眼柱径
参考文献
[1]曹荻.浅谈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的心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2) :3126.
[2]陈佳, 张燕, 颜引妹, 等.镇江市城区3~6岁儿童视力筛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0) :1471-1472.
视力保健行为 篇6
影响儿童视力异常的最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 其具体表现就是远视、近视、屈光参差、散光等症状[1]。学龄前儿童如果出现视力问题, 一般较难被家长发现, 因此视力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先来看两组相关数据, 了解一下我国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的现状及结果:
陈小丽等[2]的报道中显示:2009年某区68所幼儿园1375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 结果表明:视力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486名儿童存在视力不良, 其中散光:77.16%、远视+散光:7.61%、远视:9.87%、近视+散光:2.26%、近视:3.08%。各类型视力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734名儿童存在视力问题;
此外, 蒋式飞等[1]的报道中显示:2009对奉化市28所幼儿园6 091例儿童进行视力筛查, 结果:6091例儿童中视力异常849例, 异常率为13.9%, 其中男童视力异常414例, 占异常48.8%, 女童视力异常435例, 占异常51.2%;女童视力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童 (P<0.05) 。视力异常情况主要包括散光、远视+散光、远视、近视+散光、近视、斜视等。849例视力异常儿童中3~4岁视力异常287例, 占异常33.8%, 4~5岁视力异常255例, 占异常30.0%, 5~6岁307例, 占异常36.2%。3~4岁组儿童的视力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4~5岁组和5~6岁组。
2 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原因
2.1 现代文明对视力的影响
儿童的视力与看电视的时间和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不断普及, 学龄前儿童的用眼负担也越来越重, 很多家长却由于工作繁忙对于孩子疏于管理, 所以导致视力问题提前发生。并且电视机的摆放距离是造成儿童视力异常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相关文献表明, 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不应超过30min, 距离也要在3m以外。
2.2 户外活动对视力的影响
室内用眼容易造成视力异常, 而户外活动的自然光线对于孩子不成熟的视力发育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 家长要有意识的延长儿童在户外的活动时间, 以促进儿童视力的正常发育。
2.3 睡眠时间对视力的影响
儿童具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对视力形成一定的保护, 而如果睡眠不足导致眼睛无法充分休息, 无法缓解疲劳, 最终导致视力低下, 因此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
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因素有很多, 诸如父母对视力发育的知识掌握、孩子的出生情况、生活环境采光的影响等等, 限于篇幅不做一一赘述。
3 视力筛查在学龄前儿童保健操中的必要性
3.1 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生理上, 眼球相较成人来说比较短, 所以在屈光度中就表现为生理性的远视, 不过儿童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强, 所以这种生理性的轻度远视对其视力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上文中提到, 由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 都使孩子的眼球睫状肌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 并会出现暂时性的调节痉挛, 最终导致视力下降, 形成假性近视;如果这种情况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 就会发展成真性近视, 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由上述数据资料可以看出, 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率逐年增长, 并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 因此视力筛查要及早进行, 如发现异常可以通过儿童保健操或者其他矫正措施进行矫正[3]。
3.2 视力问题已成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
视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就是视力问题。相关文献表明:人类视觉发育在出生后的两年是关键期, 而敏感期可以维持到9~12岁, 所以视力的矫正和治疗的最佳时期僦是学龄前。对学龄前的儿童进行屈光异常筛查, 如有必要还要进行散瞳检查, 越早发现异常就可以越早的进行治疗, 增大恢复的机率。因此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进行视力筛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总之, 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筛查工作应该作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积极宣传眼保健的重要性, 让儿童的视力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从而保证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蒋式飞, 周美珍.奉化市6 091例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5) :18.
[2]陈小丽, 姚永平, 严冬梅.清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1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