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复合动词

2024-07-22

同义复合动词(通用7篇)

同义复合动词 篇1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提升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概述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混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意复合动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相同语素,同义复合动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在教学的很多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很多内容的研究仍然亟待改进。其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研究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大纲中规定的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作为研究重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同时,在对外汉语中,教师应该结合相应的语境进行教学,让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概述

在汉语中,复合类的词语形式多样,从结构关系上来看,业内人士都将复合词分为并列、偏正、主谓等几类;而从语义关系来看,复合词又可以被分为同义复合词、反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等几类。而同义复合词指的就是由两个意义相似的构词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语。例如,“保护”这个词语就是由两个语素相近的字构成的一个词语。而本文将要重点研究的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则要求这个同语必须是同义复合词,并且还需要满足动词这个特点。

同时,在这些同义复合动词中,二者都应该是同义复合词。例如,“代替”和“替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掌握不甚全面,常常容易出现混淆使用的情况。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应该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的认真讲解,让学生逐个攻破难关,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混用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常常容易在使用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上产生混用的问题。其实对于国人而言,这些同义复合动词之间的区别其实是较为明显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外国学生而言,汉语本身就是一门很难的语言,还要在这么难的语言中区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之间的使用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其出现混用的主要原因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学生对于词义的理解和认识较为局限。在汉语领域中,词义所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有词语的色彩意义、语法意义,还包括该词语的词义意义三方面主要内容。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意思其实就是该词语的词义意义。这些对于将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而言似乎十分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将汉语作为非母语的外国学习者而言则显得较为陌生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教学的深度应该得到足够的扩展。换言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该词语的完整意义表达清楚,而非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这个词语的词汇意义。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区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其一,词汇意义的混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汉语非母语学习者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词汇意义的混淆。一方面,词语外形的相似是造成混淆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意义相近的词语又是混淆的另外一个原因。这些都是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题之一。

例如,下面一组的词汇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采纳、缴纳、容纳”这三个词语就极其容易发生混淆。“采纳”指的是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而“缴纳”则指的是“交纳”;而“容纳”则是在一定范围内接受某事或某人。在该例句“我们应该认真———别人提供的正确意见。”因此,在该例句中,根据以上意义的解释,这里应该填写的是“采纳”这个词语。

其次,语法意义上的混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意义上的混淆也是十分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词语的语法意义一般体现在词语的词性上。例如,“负担、担负”这两个词语就是语法意义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在该例句“现代社会,———越来越重,但每个人必须担负其自己的责任。”在该句子中,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担负”,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负担和担负是一对同语素的异序同义复合词。“担负”是一个动词,而“负担”则根据使用意境的不同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当其为动词的时候,其表达的意义与“担负”相似。因此,对于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其将其二者进行相互的混淆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再次,学生对于词语的搭配使用不甚清晰。汉语中,有不少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词动词,这些动词对于非母语汉语学习者而言往往犹如“天书”,在运用的过程中常常闹出不少笑话。

例如,“录取、录用”。在例句中,“附上简历一份,如能—,我将努力为贵公司服务。在这里,“录取”和“录用”的意义十分相近。“录取”主要指的是选定考试的合格者或者是允许其入学。而“录用”则有任用或者是采用的意思在里面。因此,对于招聘而言,这里就应该选择填写的空格词语为“录用”。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意复合动词的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中采取具体的辨析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体的辨析方法的采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那些符合条件的同义复合词整合在一起,在整合的过程中找到各个词语的同义部分,并找到其中的相应的关联。一方面,在学习中注意那些意义相近或者相同的含有相同语素的复合动词;另一方面,词语在意义上迥然不同,但是“形近”。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析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教学相关方面的难题。

(二)在教学中采取反义词区分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反义词区分法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与其他方法相比,其对于那些意义相近或者相同的且包含同一词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有着“奇效”。使用反义词区分法,学生对于词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通过反义词区分法,能够更好的辨析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并从其对立面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面教材”的映衬下更好的掌握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的使用规律。

例如,“保持”和“维持”就是两个十分容易混淆的动词。从这个词语入手,要想对其进行区分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分别找出这两个词语的反义词。“保持”的反义词是“流失”,而“维持”的反义词这是“改变”。通过这种反义词区分法,学生一下子分清楚了“保持”和“维持”这两个相近词语的表达意思,远比教师苦口婆心讲解几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反义词区分法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好,否则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逐年的提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选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行汉语的学习。对于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学习的难度不言而喻,而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学习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定位,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症结,总结出一整套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最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志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含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蔺羽桐.面向汉语国际教学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同义复合动词 篇2

oscillate v.摆动,犹豫 | waver v.摇摆,犹豫 | dither n/v 慌张,犹豫不决? indecisive a 非决定性的,犹豫不决的,不明确的 | irresolute a 无决断的,优柔寡断的,踌躇不定的 stumble v 绊倒,失足,踌躇,蹒跚,犯错 | halting adj.踌躇的,吞吞吐吐的 vacillate v.游移不定,踌躇 | jib v 踌躇不前,停止前进? | falter v 支吾地说,迟疑n 颤抖,支吾,踌躇 discredit v.怀疑,n.丧失名誉 | impugn v.指责,对…表示怀疑 | incertitude n.疑惑,不确定 interrogative adj.疑问的 | paranoia n.偏执狂,多疑症 | paranoid adj.偏执狂的,过份怀疑的 sceptical adj.怀疑的,不相信的 | skeptical adj.怀疑的 | disputable a 有讨论余地的,真假可疑的 dubiety n 可疑性,怀疑,可疑的东西 | misgiving n[对有关未来之事的] 不安,疑惑,忧虑,缺乏信心

跋涉,旅行,探险

plod v.重步走,吃力干 | 景仙 | trudge v.跋涉 ford n.浅滩,水浅可涉处v.涉水 | wade v.涉水 | excursion n.短途旅游 | jaunt v.短程旅游 safari n.狩猎旅行,长途考察 | itinerary n.行程表,旅行路线 | travelogue n.旅行见闻,游记 wanderlust n.漫游癖,旅游热 | pilgrimage n 朝圣之旅v 朝拜,朝圣 | expedition n.远征,探险 explore v.探险,探索 | exploration n.探险,研究 | spelunker n 探勘洞穴者,研究洞穴者

放弃,抛弃

共同义动词动元的语用变化 篇3

交际的具体句子中的排列组合或顺序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共同义动词[1]的三个必有论元中, 施事、共事成分的语用变化不太大, 而受事成分比较灵活。

1. 施事和共事

在中性语境下, 共同义动词的必有论元投射到句法层面的典型句法格式是:NP1+跟+NP2+V+ (NP3) , 即“施事-共事-动核- (受事/成事) ”。施事和共事是分开的, 二者互换位置而基本语义不变。不过, 有时二者也可合二为一, 采取融合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话语中, 到底是采取分开形式还是融合形式, 以及是NP1在前还是NP2在前, 都受到说话者或者叙述者视点和关注点的制约, 说话者或者叙述者视点和关注点的不同, 对话题的选择往往也不相同。

从说话者角度来看, 当他对发出动作的动作者不太关注, 说话者就会采取NP1和NP2的融合形式, 让NP1和NP2共同充当施事, 作为话题位于句首。因而共同义动词的典型句法格式就产生了一个变式:NPc+V+ (NP3) 。

当说话者从动作的主动者移情于协从者时, 协从者即共事将会被前移到句首充当话题。前移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跟”类词和共事一起前移到句首, 在口语中共事之后一般有停顿。

(1) a跟这个节目主持人, 我曾讨论过这件事。

b跟巩俐, 我以前聊过天儿。

另一种是只把共事前移到句首, 不需要“跟”类词引导, 但是原共事的位置必须出现复指代词, 否则不能移位。

(2) a英国, 俄国已准备跟它商谈贸易。

﹡b英国, 俄国已准备商谈贸易。

但是当共事是由代词充当时, 一般不能前移, 因为代词不好再用同形的代词复指。

(3) a这个少年不久将跟我缔结永久的鸳盟。

﹡b跟我, 这个少年不久将跟我缔结永久的鸳盟。

这些共事可以前移充当话题的句子其口语色彩比较浓, 所以一些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动词不管是哪一种前移方式都不能前移, 如:筹商、会商、面商等。

2. 受事

在正常语序中, 受事经常位于句末, 是一个句子的新信息、焦点。它一般有以下四种语用变化: (一) 受事由句尾前移至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成分, 句子的句型随之也发生变化, 由主谓句变成主谓谓语句; (二) 受事经过话题化, 前移至句首位置, 并且句子的施事由“被”引导, 构成“被”字句; (三) 使用“由”字引导施事, 使原来句子的话题位于非话题位置, 而受事成分则前移占据句首充当话题; (四) 受事成分用“把”字提前位于动词和施事之间, 构成“把”字句。

这四种语用变化共同义动词都具有, 但是适用度不同。共同义动词的受事直接前移至句首会受一定的限制。因为一些共同义动词的受事可以是一个从属述谓结构, 它在句法平面常以谓词性词组甚至小句的形式出现, 这类形式所具有的述谓性制约了其前移至句首充当话题成分的能力, 因此受事成分只能由谓词性成分充当的共同义动词就不会有受事移位的变化。

(4) a吕后跟丞相萧何合谋决定杀死韩信。

﹡b决定杀死韩信吕后跟丞相萧何合谋。

而受事成分既可由谓词性成分、小句充当又可由抽象名词充当的共同义动词, 它们的受事大都可以前移至句首, 如“商量”。但当受事由谓词性词组或者小句充当时, 要将其由述谓性变成指称性才可移位。例如:

(5) a他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

b怎样讨伐吴国的事他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

共同义动词中有很多都是跟言谈有关的, 其受事绝大多数都是抽象的语义成分, 动词的动作实际上对受事不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很多动词的受事都不能前移至句首充当话题, 施事由“被”介引充当次话题, 构成“被”字句, 只有“包围、簇拥、搭、分享、分担、公举、公推、公摊、共享、”等词可以。而这些动词都具有[+动作性]和[+结果性]或者是隐含的[+结果性],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客体事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她被家人公推为‘总理大臣’”, “她”因为大家的共同推举, 身份发生了变化, 成了“总理大臣”。再如“家里的一点钱被他俩平分了”, “平分”具有[+动作性], 但其[+结果性]是隐含的, “钱”被平均分配, 必定有结果, 钱属于他们两个人, 家里没有了。在“被”字句中, 动作发出者地位的平等性和动作的同时同地性得到了凸显, 表现在句法上, NP1和NP2要么是以融合形式出现, 要么它们之间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

虽然大部分共同义动词不能由“被”介引施事从而使受事前移至句首充当话题, 但可以用“由”来介引。“由”字句和“被”字句一样都是被动句, 但是它和“被”字句在谓语动词、核心论元、表达上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张谊生 (2004) 认为“由”字句的句式义是“某人执行或从事某项工作, 某项事物归某人负责”, 并且指出能构成“由”字句的主要动词一般是具有[+执行]、[+从事]、[+负责]、[+协同]等语义特征的、动作性不太强的动词。而共同义动词大多动作性不太强, 具有[+协同]的语义特征, 有些动词含有某些人从事参与某项工作或某项事物归某些人管理使用之意, 比如“同一层楼的两户人家公用电梯、我和他合译了一本书”, “公用”表示某个事物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使用, 而“合译”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从事了翻译工作。共同义动词蕴含的这些语义和“由”字句的句式义基本吻合, 通过语义的双向选择, 大多数共同义动词都能将受事前移作话题, 施事由“由”引导充当次话题, 构成“由”字句。我们对所有的三价共同义动词进行逐一考察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只有“共度、共话、合谋、同谋、同行”等几个动词不能构成“由”字句。例如:

(6) a奖品由背的少的公摊。

b陈嘉庚宣布企业全部停闭, 收盘员由银行公举, 核结清理。

此外, 当人们关注受事受动作作用后的变化情况时, 就会将受事成分用“把”字提前到谓语动词和施事之间, 构成“把”字句。但在共同义动词句中, 能进入“把”字句的并不多, 这和共同义动词很少构成“被”字句一样, 大多数共同义动词的施事不能通过动词有意识地对客体发生作用或产生影响。只有少数动作性强的动词和一些常用的言谈动词可以构成“把”字句, 并且形成的“把”字句不是最常见的句型即动词后跟结果补语, 而是动词后跟动量补语、动词重叠等形式或者是光杆动词。例如:

(7) a他把修桥的想法同乡亲们商量了一下。

b你们三个把这个问题好好讨论讨论。

c我将把知识、经验与同仁分享。

参考文献

[1]王葆华.同动试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2]袁毓林.准相向动词研究[A].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GRE动词同义词 篇4

commiserate v.同情,怜悯 | compassion n.同情,怜悯 | compassionate adj.有同情心的 relent v.动怜悯心,减弱 | condole with v.向…吊慰 | condolence n.吊唁,哀悼还有sympathize, pity

争吵,好斗

contention n.争论,论点 | contentious adj.好辩的,喜争吵的 | controversy n.争论,辩论 disputant n.争执者,争论者 | disputatious adj.好争辩的 | tussle n.v.扭打,搏斗,争辩 wrangle v.争论,激辩,吵架 | altercation n.争吵,争论 cantankerous adj.脾气坏的,好争吵的 | fractious adj.(脾气)易怒的,好争吵的 haggle v.争论,讨价还价 | polemic n.争论,论战 | polemical adj.引起论战的 skirmish n.小战,小争吵 | spat n.口角,小争论 | eristic adj 争论不休的? squabble n 争吵,口角? | broil n/v 烤,烧,争吵,怒骂? | bicker n/v 争吵,口角? ornery adj 顽固的,爱争吵的? | brawl v.n.争吵,打架 | fray n.吵架,打斗v.磨破,恼火 tiff v.n.吵嘴,呕气 | aggressive adj.好斗的,进取的 | bellicose adj.好战的,好斗的 belligerent adj.(国家等)交战的,挑斗的 | pugnacious adj.好斗的 | pugnacity n.好斗性 scrappy adj 好斗的,生气勃勃的

贫穷,乞讨

destitute adj.贫乏的,穷困的 | impecunious adj.不名一文的,贫困的 indigent adj.贫穷的,贫困的 | necessitous adj.贫困的,急需的 | penurious adj.贫困的,缺乏的 penury n.贫穷 | privation n.丧失,贫困 | straitened adj 贫困的? | predicament n.困境,穷境 hinterland n.内地,穷乡僻壤 | mendicant adj.行乞的 n.乞丐 | pauper n.贫民,乞丐 cadge v 乞讨,行乞勒索(金钱等)? | mooch v 闲荡,鬼鬼祟祟地走,乞讨,诈取 ? bum v 流浪,乞讨adj 差劲的? | schnorrer n 乞丐? | impoverish v使成赤贫

复活

同义复合动词 篇5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使用中的选择关系复杂多样,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二者在哪些句法和语用环境中可以替换?以“救—拯救”为例:

救祖国—拯救祖国救国—*拯救国精神拯救—*精神救

这一问题,张国宪(1989a、1989b、1990)以单双音节动作动词为对比研究对象,从二者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二者与名词、量词搭配的限制条件以及二者的语体色彩等几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回答。

二是在满足了各自的句法和语用要求之后,同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替换范围的大小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在2008年1月《中国青年报》中检索“换—更换”和“买—购买”的替换情况,具体见表1。

为什么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替换范围有差异?除句法限制外,每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替换率究竟多大?程娟、许晓华(2004)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二者的替换类型,探讨了替换范围不一致的部分原因。对于替换率的大小,至今未见文章论及。

我们对比了10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2008年1月《中国青年报》中的替换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替换率取决于二者各自的义项数、二者共有义项数以及共有义项的使用频度和该词的总词频等四个参数。在四个参数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共有义项数与各自义项数的比值大小反映了二者词义上的对应度,同时与二者的替换率成正相关。如“换—更换”“买—购买”四个动词各自的义项数和每对的共有义项数(2)及其比值情况(见表2)。

表2中的比值正向对应于表1中的替换率(3)。所以,弄清楚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词义对应度,是计算二者应用中的替换率的基础。

二 研究目标和词表的特点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语的对比研究历来备受学界关注(吕叔湘,1963;王洪君,2001;罗红昌,2009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之间复杂的替换关系使得它们成为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难点(程娟、许晓华,2004;季瑾,2005)。

本文从服务汉语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具有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的基本词汇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为基本假设,以高频高稳定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动词的词义对应度作为研究对象。词义对应度的判定,本文以词义对应值的计算和比较为基础。考虑到程娟、许晓华(2004)、季瑾(2005)等的统计数据源于2001年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该大纲距今已十年,为了更好地反映词语当前的实态,本文选择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统计获得的高频高稳态词表作为研究依据,通过计算该词表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词义对应值,并依据对应值的大小划分对应等级,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词义对应等级表,同时也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语用中的替换率计算打下基础。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包括平面媒体语料库、网络媒体语料库和有声媒体语料库(4)。本文使用的词表是从这三家媒体语料库2005~2009年共五年的所有语料中统计获得的共用带词性高频词表。该词表共有9933个词(分词和词性标注使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分词软件和词性标注软件),取词方式如下:

(1)取每年三家媒体共用且词频覆盖率达90%的高频词。

(2)从以上统计出的年度高频词中取2005~2009年共五年同用的部分,排除掉人名、地名、其他专名和数字头得到9933个词,这些词既具有高频使用的特点,又具有时间分布稳定(五年均是高频词)和领域分布稳定(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共用)的特点。为了称说方便,下文简称为词表。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词典》),经过人工分析和过滤,我们统计到词表共有动词2922个。其中,单音节动词606个,双音节动词2266个,单、双音节动词的比值略大于1∶4。606个单音节动词中,484个有同素的双音节动词与之对应。本文以单音节动词为纲,将具有同素对应关系的单双音节动词归纳为484组,并穷尽性地考察这484组单双音节动词的词义对应情况。

三 词义对应值的计算

本文对同义关系的判定,以基于知网(How Net)的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软件关于词语相似度的计算结果作为判定的依据(5),同时以《词典》的义项注释作为人工检验的标准。具体做法是:如果单音节动词A和同素的双音节动词AB(包括AB和BA两种形式,为表述简便,用AB作代表)的词语相似度计算值为1,且《词典》对这两个动词的注释中有至少一个义项等同(6),则认为这两个动词之间具有同义关系。

在具有同义关系的情况下,与可否替换以及能在什么样的语境中替换直接相关的,是同义对应的值。本文计算单向和双向两个纬度的同义对应值(用“R”表示)。所谓单向对应值,即影响A替换为AB的值(用“RA→A B”表示)和AB替换为A的值(用“RA B→A”表示),用“Na”表示A的义项数,“Nb”表示AB的义项数,“Na∩b”表示A和AB的共有义项数,使用以下算式计算单向对应值:

双向对应值反映的是A和AB互换范围的大小,我们取两个单向对应值的乘积:

在计算词义对应值时,为了提高准确度,我们对以下几种情况作了处理:

(1)单音节动词义项计数时,一般只计标记为“动”的义项。没有标记词性的义项,《词典》认为它们是不成词语素和非语素字(7),本文逐一考察了没有标记词性的义项,发现大部分情况与《词典》所说相符,但少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经常作动词单独使用。本文在具体操作时,也统计了这些义项的个数。例如:“达”的“达到”义项没有标记“动”,但2000年《人民日报》中仅表“达到”义且后接数量短语的“达”就出现了5883次(如“对军事目标详查的分辨率达0.3米”),这充分说明了表示“达到”义项的“达”能独立成词。

(2)《词典》标注为某义项的释义,如果它又包含了几个(一般是两个)意义,而且这几个意义中仅有某一个跟同素对应的动词的某一义项等同,则在计算该动词的义项数时加上选择项的数目后再减去1。例如:“散发”仅1个义项,《词典》注释为“发出;分发”,其中的“分发”与“散”的第二个义项“散布;分发”部分等同,则“散发”的义项计数为2;《词典》中“散”有3个义项,其义项计数为4。

(3)对于词形、语音相同,《词典》分立为几个词条的情况,本文在统计义项的数量时,采用加合的方法。例如:“纳1”和“纳2”分别有1个作动词用的义项,本文对“纳”的义项计数为2。对于词形、语音不同,《词典》分立为几个词条的情况,如“降(jiàng)”和“降(xiáng)”,本文分别计数。

四 词义对应的类与值

对484组同素单双音节动词逐一计算考察,其中具有同义关系的单双音节动词320组570对。其词义对应可归纳为三类,各类的词义对应值如下:

一是A的全部义项等同于AB的全部义项,即二者构成全同对应。例如:“赠”和“赠送”。《词典》中动词“赠”仅1个义项,注释为“赠送”;“赠送”也仅1个义项,注释为“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这种情况下的A和AB同义对应等级最高,相互换用不引起概念意义的变化,两个单向对应值和它们之间的双向对应值的计算结果均为“1”。在词表中,同素单双音节动词同义对应三个值均等于1的共有72对(见附录1)。

二是A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项等同于AB的全部义项,或者AB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项等同于A的全部义项,即A的义项真包含AB的义项或AB的义项真包含A的义项。在我们考察的范围内,绝大部分是前者。词表中,义项间具有真包含关系的同素单双音节动词共430对,其中A的义项真包含AB的义项的共414对,所占比例高达96.3%。这说明,在现代汉语高频词中,绝大部分单音节动词都比与之有同素同义关联关系的双音节动词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它所表达的概念较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具有更为宽广的外延。

当A的义项真包含AB的义项时,所有的AB替换为A,除受句法和语体色彩的限制外,概念意义不发生变化,即RAB→A=1,A替换为AB的范围等于AB与A互换的范围,即RA→AB=RABA,它受二者相同的义项数与A本身的义项数的比值影响:比值越大,可替换范围越大,反之,可替换范围越小。当AB的义项真包含A的义项时,RA→AB=1,RAB→A=RABA。

比较同义动词“吵—争吵”和“塌—倒塌”。《词典》中动词“吵”有2个义项:(1)吵扰:吵人|把孩子吵醒了。(2)争吵:两人说着说着吵了起来。“吵”的第二个义项等同于“争吵”的唯一义项。在具体语境中,除受句法和语体色彩的限制外,一般用“争吵”的均可替换为“吵”,但用“吵”的,仅有表示第二个义项的可用“争吵”替换。假定“吵”的2个义项被使用的概率相等,则有约1/2的“吵”可被“争吵”替换。另一组同义词“塌”和“倒塌”,《词典》中“塌”有3个义项,第1个义项是“倒下或陷下”,与“倒塌”唯一义项相同。在换用关系中,同样是除句法和语体色彩的限制外,一般用“倒塌”的均可用“塌”来替换;不同的是,仅有约1/3的“塌”可被“倒塌”替换。其换用率小于“争吵”对“吵”的换用率。整体上看,这种真包含对应等级低于全同对应。

三是单音节动词A的部分义项等同于双音节动词AB的部分义项,即A与AB的义项构成交叉关系。在具体语境中,仅部分A可替换为AB,且仅部分AB可替换为A。A与AB换用范围的大小,与二者共有义项的数目同A或AB各自义项数目的比值成正比。例如:“退”和“退回”。《词典》中,动词“退”有6个义项,第5个义项注释为“退还”。而“退回”有2个义项,仅1个与“退”的第5个义项相同。在替换关系中,假定“退”的6个义项使用概率相等,并且“退回”的2个义项使用概率也相同,则在具体语境中,大约有1/6的“退”可被“退回”替换,1/2的“退回”可被“退”替换。综合起来,“退”对“退回”的单向对应值为1/2,“退回”对“退”的单向对应值为1/6,二者的双向对应值为1/12。再如:“开”和“打开”。动词“开”在《词典》中有14个义项,第1个义项是“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等同于“打开”的第1个义项,“打开”有2个义项。在替换关系中,假定“开”的14个义项使用概率均相同,“打开”的2个义项使用概率也相同,则在具体语境中,大约有1/14的“开”可被“打开”替换,1/2的“打开”可被“开”替换。综合起来,“开”和“打开”的双向对应值为1/28,小于“退”和“退回”的双向对应值。这说明,交叉对应等级整体上低于全同对应,与真包含对应等级不能截然分开,二者的双向词义对应值交错分布,既有真包含对应值大于交叉对应的情况,如上例“吵—争吵”“塌—倒塌”的双向词义对应值大于“退—退回”“开—打开”的;也存在真包含对应值小于交叉对应的情况。如:“开—开办”,动词“开”的14个义项中,第8个与“开办”的唯一义项等同,二者的双向词义对应值为1/14,小于交叉关系之下的“退”和“退回”的双向词义对应值。在所考察的词语中,义项间具有交叉关系的同素单双音节动词共68对。

五从词义对应的类与值看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替换特点

综合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三类词义对应的值,有如下对比特征:

表3中,一方面,RA B→A=1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共486对,占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总数的85.3%;另一方面,RA→A B<1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共482对,占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总数的84.6%。这一现象表明,在满足了各自的句法和语用条件之后,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双音节动词都可以替换为同素同义的单音节动词,而单音节动词替换为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的数目要远小于前者。

同义对应值小于1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在具体取值下的分布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到,RA BA<1的分布情况最为复杂,在1/2至1/48的区间内分布了20个值(具体见附录2),且动词对的基数之和最大。这说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语用中双向替换的概率要小于两个单向替换的概率,尤其是小于双音节动词替换为同素同义的单音节动词的概率。

进一步分析表4中RA→A B、RA B→A和RA BA取值的大小与其对应的动词对的基数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除RA→A B的两个分子大于1的值(9)外,三个维度下均大致是:同义对应的值越大,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的基数越大;同义对应的值越小,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的基数也越小,即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的基数与其同义对应值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计算分析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在不同取值区间内的分布比例,三个维度下的同义对应值均取1/2时,动词对的基数最大。当RA→AB、RAB→A和RABA三类同义对应值大于等于1/3时,它们各自对应的动词对的基数均占到相应的词义对应值小于1的动词对总数的50%,尤其是RAB→A≦1/3时,它对应的动词对的基数是RAB→A<1的所有区间内动词对总数的96%。这种在小区间内分布了大部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的现象说明,总体上,现代汉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词义对应度,二者的可替换率整体上比较高。

六 小结

本文计算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2005~2009年五年间高频高稳定词汇中320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词义对应值并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二者词义对应的三种类型及各类的对应等级。总体上看,全同对应下的词义对应度最高,两个单向对应值和一个双向对应值均为1;真包含对应下的双向对应值均小于1,但均有两个单向对应值为1的情况,其中RAB→A=1的数目远多于RA→AB=1的数目,这说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动词替换为同素同义的单音节动词的概率远大于单音节动词替换为同素同义的双音节动词的概率;交叉对应下的两个单向对应值和一个双向对应值均小于1,这说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相互替换相对于两个单向替换,概率最小。真包含对应和交叉对应下的词义对应度呈交错分布的情况。三类词义对应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在数目上的情况为,真包含对应的词对数目最多,全同对应和交叉对应词对的数目相差不大。其比值情况如下:

全同对应词对∶真包含对应词对∶交叉对应词对≈1∶6∶1

在对应度的高低分布上,对应值小于1的单双音节动词对,其对应度与基数大致呈正向对应关系:对应度越高,词对的基数越大。三类对应中,对应值为1/2的词对基数最大,且对应值大于等于1/3的词对数目与小于1的总词对数目的比值,三类对应下的值均在1/2以上,这说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词义对应度,二者的可替换率整体较高。我们认为,对于词义对应度高的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应辨析二者在句法和语用上的选择限制;对于词义对应度低的词对,教学的重点则是辨析词汇意义上的差别。

附录1:同义对应的三个值均等于1的同素单双音节动词对(72对)

制—制造救—拯救增—增加增—增多测—测量变—改变劝—劝说躲—躲避变—变更谈—谈话运—运送置—购置达—达到防—防范译—翻译捉—捕捉备—准备升—上升售—出售验—检验知—知道逃—逃跑逃—逃逸录—录制移—移动限—限制限—限定限—局限罚—处罚罚—惩罚聚—聚集聚—汇聚遭—遭受答—回答估—估计抗—抵抗捐—捐助返—返回搜—搜查迁—迁移祝—祝愿捕—捕捉需—需要租—租赁聘—聘请禁—禁止寻—寻找饰—饰演识—认识能—能够买—购买睡—睡觉陪—陪伴积—积累积—累积堵—堵塞剩—剩余赠—赠送邀—邀请劫—抢劫伴—陪伴猜—猜测盼—盼望盼—期盼递—传递植—种植花—花费死—死亡率—率领懂—懂得忘—忘记聊—聊天

附录2:双向对应值小于1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基数)

1)值=1/2(131对):入—进入建—建设建—建立建—构建建—建造建—修建建—搭建选—选择选—选举选—挑选演—饰演演—出演理—整理审—审查审—审讯救—救助考—考试反—反对反—反抗评—评价评—评定评—评议设—设立设—开设判—判决判—判定造—制造输—运输试—尝试试—试验争—争夺争—争论争—争执写—写作写—撰写写—书写学—学习降—下降降—降低降—降落减—减少减—削减担—承担担—担负占—占据记—记录记—记载登—登记登—刊登载—记载夺—抢夺赛—比赛供—提供供—供给供—供应输—运输输—输送列—排列免—免除迎—迎接临—临近避—躲避避—回避充—冒充道—说道练—练习练—训练骗—欺骗骗—骗取误—耽误缴—缴纳休—休息震—震动跌—下跌帮—帮助愿—祝愿愿—愿意租—出租租—租借拟—模拟汇—汇聚汇—汇集遇—遭遇遇—相遇寄—寄托寄—邮寄填—填写截—拦截握—掌握赏—欣赏赏—观赏像—好像找—寻找找—查找乘—乘坐乘—搭乘藏—收藏藏—隐藏拆—拆除献—奉献划—划分添—增添添—添加驶—行驶敢—敢于挡—阻挡驾—驾驶搬—搬迁挖—挖掘赌—赌博谋—谋求忍—忍受吵—争吵变—变动流—流动付—交付超—超过超—超越围—包围遭—遭受闭—关闭掘—挖掘倾—倾斜觉—觉得铺—铺设触—接触伸—延伸筑—构筑增—增长增—增添调—调动

2)值=1/3(118对):解—了解分—分配分—分离分—分裂分—划分分—区分分—分割查—调查查—检查查—查看转—转移转—旋转到—到达作—当作作—写作改—改变改—修改改—更改改—改正关—关闭变—变化变—变成传—流传计—计算止—停止销—销售销—撤销如—比如如—例如如—如同如—诸如如—犹如如—譬如追—追求追—追究追—追逐追—追赶望—希望望—盼望望—期望任—担任离—离开离—分离领—带领领—领取领—率领领—引领治—治疗治—治理消—消失消—消除可—可以停—停止停—停留停—停放停—停靠等—等待缺—缺乏缺—缺少缺—短缺缺—欠缺播—传播播—播放使—使用使—致使送—赠送胜—胜利胜—获胜胜—取胜存—存放射—放射吸—吸引吸—吸收采—开采采—采集害—危害害—杀害带—带领完—完毕完—完了读—阅读订—预定纳—容纳揭—揭露伤—伤害伤—损伤攻—进攻赔—赔偿安—安装托—委托脱—脱落怀—怀孕犯—侵犯灭—消灭派—派遣贴—贴近刺—刺激丢—丢失欠—欠缺挑—挑选兑—兑换念—怀念押—抵押撤—撤销撤—撤离塌—倒塌塌—坍塌含—包含怕—害怕跨—跨越悬—悬挂奉—奉献吐—呕吐围—围绕换—更换换—交换换—兑换换—替换

3)值=1/4(69对):定—确定定—决定定—约定定—预定定—敲定合—符合合—折合进—进入加—增加加—添加受—遭受受—忍受受—经受应—应该应—应当保—保持保—保护保—保障保—担保保—保卫认—认识认—承认引—引导引—指引问—慰问抢—抢劫抢—抢夺补—补充补—填补缩—缩小缩—缩短征—征收征—征求住—居住住—住宿爱—喜爱爱—爱护装—安装拍—拍摄讲—讲解讲—讲究负—担负负—肩负守—防守守—遵守守—守候靠—依靠靠—靠近属—属于属—归属撞—撞击飞—飞行摆—摆放拖—拖延背—违背入—加入演—表演演—扮演评—评估评—批评评—点评配—匹配露—透露唱—歌唱托—寄托握—把握扶—扶持耗—消耗附—附加

5)值=1/5(27对):成—完成成—成为生—出生生—生育接—连接接—衔接接—接替求—要求求—追求求—请求求—寻求见—看见见—见面服—服用结—终结告—宣告请—邀请请—请求请—聘请养—培养败—击败败—失败败—打败盖—覆盖杀—杀害亏—亏损说—说话

6)值=1/6(49对):动—行动动—移动回—回答回—回归回—回应回—返回交—交往交—交付交—交叉化—变化化—消化会—会见会—会晤关—关联失—失去失—丧失失—丢失传—传递传—传播传—传输修—修建修—修理修—修缮留—保留留—留学留—遗留退—退出退—退还存—保存存—存储存—储存包—包揽包—承包抵—抵达抵—抵押抵—抵抗抓—抓捕扣—扣除叫—叫做取—采取排—排放排—排列寄—寄予消—消灭换—置换攻—攻击丢—丢掉兑—兑现碰—碰撞

7)值=1/7(23对):提—提高提—提及提—提取破—打破立—建立立—树立立—确立管—管理管—管辖招—招聘算—计算搭—搭建搭—搭配搭—搭载搭—搭乘压—压制坐—乘坐翻—翻译翻—推翻烧—发烧有—具有有—拥有有—持有

8)值=1/8(21对):来—来临看—观看看—看待看—看望看—收看办—办理带—携带要—需要要—索要挂—悬挂倒—倒塌进—前进受—承受应—答应引—援引引—引领缩—紧缩散—散发撞—碰撞炸—爆炸绕—围绕

9)值=1/9(11对):发—发生发—发射发—发送来—过来来—到来落—降落落—脱落推—推迟推—推测走—行走冻—冻结

10)值=1/10(16对):出—出版出—发出出—超出收—收集收—接受收—收受去—去世去—除去顶—顶替生—发生生—生产断—中断养—保养盖—掩盖编—编写撑—支撑

11)值=1/11(1对):发—发出

12)值=1/12(11对):回—回复回—退回交—移交退—退回包—包围赶—追赶跑—逃跑放—摆放放—燃放斗—斗争化—转化

13)值=1/14(7对):起—起床开—开辟开—开办开—开除提—提升立—设立掉—丢掉

14)值=1/15(1对):接—承接

15)值=1/16(1对):应—回应

16)值=1/18(5对):发—散发动—运动回—回报分—分解走—走路

17)值=1/21(1对):提—提起

18)值=1/24(2对):打—拨打打—殴打

19)值=2/49(1对):起—起来

20)值=1/28(2对):起—兴起开—打开

21)值=1/48(1对):打—打击

参考文献

[1]程娟,许晓华.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4).

[2]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季瑾.HSK甲级单双音同义动词部分不可替换的类型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4]刘群,李素建.基于《知网》的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A].第三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C].台北,2002.

[5]刘智伟.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6]罗红昌.汉语单双音节选择与优选模式[J].语言科学,2009,(3).

[7]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8]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4).

[9]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淮北煤师院学报,1989a,(3).

[10]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语用功能差异探索[J].汉语学习,1989b,(6).

[11]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

同义复合动词 篇6

复合动词的类型有很多种,广义复合动词分为“动词+ 动词”型、“名词+ 动词” 型、“形容词+ 动词” 型等。狭义复合动词为“动词+ 动词”型。本文将对狭义复合动词加以分析研究。

1、复合动词的定义

不同语言学派、不同学者对“复合动词”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在此采用《日本国语大词典》中复合动词的定义: 以动词为后部要素,再与其他品词复合生成的动词称为复合动词。

2、复合动词的分类

复合动词的数量多、作用大、使用频率高,因此复合动词的研究成果显著。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主要有寺村、山本、 影山、松本等。

在此,笔者将就影山(1993)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来浅议复合动词的前后项语义关系。

影山(1993)从“词的形成”这个观点出发,将复合动词分为两大类:

(1) 词汇性复合动词(語彙的複合動詞):复合动词的前项和后项是依据词汇关系合成的词。如:泣き叫ぶ 勝ち 取る 書き上げる 遊び疲れる

(2) 语法性复合动词(統語的複合動詞):复合动词的前项和后项是依据语法关系合成的词。如:書き直す 読み 始める 動き出す 助け合う

为叙述方便,以下将复合动词的前项称为V1,后项称为V2。

3、词汇性复合动词中V1与V2的语义关系

3.1按照影山(1993)的分类标准

影山(1993)根据复合动词中V1与V2的语义关系,将词汇性复合动词分为以下3类:

(1) 并列关系(並列関係): 此类复合动词的V1与V2词义相近且互为补充,在复合动词中均保留原有词义并处于同等地位。

例:妹からの手紙を受け取った。

(2) 右侧为主的关系(右側重要部の関係):此类复合动词的V1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V2表示V1动作行为的结果与目的。

例:彼は部屋を掃き清めた。

(3) 语法关系(補文関係):此类复合动词的V1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V2表示对V1动作行为的限定与补充。

例:互いのことばが通じ合う。

3.2按照由本(1996)的分类标准

由本在影山的基础上,对词汇性复合动词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将其分为并列、手段、因果、样态、语法五种关系。

(1) 并列关系型复合动词:

此类复合动词有泣き叫ぶ、恋い慕う、忌み嫌う等。并列关系型复合动词中,V1与V2在意义上是对等的,在语法上是并列的关系。

例:あの子は泣き叫んでいる。

在日语中,并列关系型复合动词数量很少。根据影山的研究,声调的不同是造成并列关系型复合动词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手段型复合动词:

此类复合动词有勝ち取る、泣き落とす、言い負かす等。 对于手段型复合动词,松本(1998)是这样阐述的「V1 は V2 という複合的事象の一段階として使役行為が行われる 際の具体的報行手段である」。

例:彼は優勝を勝ち取った。

(3) 因果关系型复合动词

此类复合动词有遊び疲れる、飲み潰れる、抜け落ちる 等。因果关系型复合动词与手段型复合动词很相似,V1均表示原因,V2均表示结果。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手段型复合动词中,V1是带有某种意图的动作行为,而因果关系型复合动词中,V1只是单纯的表示原因。

(4) 样态型复合动词

此类复合动词有持ち去る、舞い上がる、探し回る等。 样态型复合动词中,V2表示「移动的方向」或「移动的路线」 这一类的复合动词比较多。如:V2表示「移动的方向」:跳 ね上がる、飛び降りる、流れ落ちる、駆け戻る等。

(5) 语法关系型复合动词

此类复合动词有洗い上げる、行き渡る、言い止す等。语法关系型复合动词指V1与V2是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合成的词。

4、语法性复合动词中V1与V2的语义关系

语法性复合动词中V1与V2只有一种语义关系,即语法关系。在词汇性复合动词中也出现了语法关系,但二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在于复合动词合成的环境不同。词汇性复合动词是在词汇系统中合成的,而语法性复合动词是在语法系统中合成的。

根据影山(1993)的研究,常见的语法性复合动词有以下几种:

(1) 开始:~かける、~だす、~始める

(2) 持续:~まくる、~続ける

(3) 完成:~終える、~終わる、~尽くす、~きる、~通 す、~抜く

(4) 未遂:~そこなう、~損じる、~そびれる、~しか ねる、~遅れる、~忘れる、~残す、~誤る、~あぐれる 5、词汇性复合动词与语法性复合动词的区别

通过对影山(1993)的研究,笔者认为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1) 词汇性复合动词是在词汇系统中合成的,其前后项动词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语法性复合动词是在语法系统中合成的,其前后项动词之间只存在一种语义关系,即语法关系。

(2) 词汇性复合动词的合成受到「他动性和谐原则」的限制,语法性复合动词的合成不受其限制。

(3) 语法性复合动词可以a . 用「そうする」代用、b . 敬语化、c . 用被动形式代替、d . 用サ变动词替换、e . 重复。词汇性复合动词不可以。

6、 结语

由于日语复合动词在现行国内的日语教材中缺乏系统的总结及解析,复合动词成为了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先行研究的分析,以「词汇性复合动词」为主,简单地总结了V-V复合动词中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关系,并进一步加深了对日语复合动词的理解。

摘要:在日语词汇中,动词的复合能力很强,因此产生出数量庞大的复合动词。根据日语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调查,在《例解国语词典》中收录的复合动词就有1817个,占动词总数的四成左右。因此,熟练地掌握日语复合动词是学好日语的基础。本文将通过对先行研究的总结,以「词汇性复合动词」为主,谈谈日语V-V复合动词中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关系。

关键词:复合动词,词汇性复合动词,语法性复合动词

参考文献

[1]影山太郎.文法と語形成[M].东京:ひつじ書房,1993.

同义复合动词 篇7

根据森田 (1978) 分析复合动词前后项语类型、寺村 (1984) 分析前后项动词是否保持原有词素义及姫野 (1999) 分析复合动词的构造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V+V」型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变化可以有以下三种现象: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前后项动词语义的丧失、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对等。

1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 是指在「V+V」型复合动词中, 前项或后项的基本语义被弱化, 只是起着修饰与被修饰、补充与被补充的现象。在汉语中多以状语的形式出现, 语义弱化的一项动词往往表达方法、手段、状态、原因等。此类现象又可分为前项动词语义弱化和后项动词语义弱化。

1.1 前项动词语义弱化

前项动词语义弱化, 在语义表达上, 必然会导致后项动词担任核心角色, 而前项动词则起着修饰的作用, 动词的核心语义部分被分配到后项动词上。例如:

1) 世界中から食材をかき集めているのが現状だ。

2) 前途を心配しつつ、一方で期待も抱きながら。91年、大学構内で何者かに刺し殺された筑波大助教授の五十嵐一さんである。

例1) 「かき集める」中的后项动词「集める」的语义得到了强化。如替换成“世界中から食材を集めているのが現状だ”句子的基本含义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掻く」为后项动词的行为方法或状态。例2) 「刺し殺す」中「殺す」则为核心词汇, 「刺す」为后项动词的行为手段。可以看出这类动词中后项动词的语义构成了复合动词的中心意思, 前项动词作为状语表达后项动词的方法、手段、状态等。

1.2 后项动词语义弱化

这类动词的核心语义部分被分配到前项动词上, 后项动词对前项动词起着修饰作用。往往表达前项动词的状态、程度等。例如:

3) a.無我夢中で踊り続けるとき「自分をピンと張られたワイヤのように感じる」;b.無我夢中で踊るとき「自分をピンと張られたワイヤのように感じる」。

4) 「アメリカ民主主義の宗教的起源」。そんなテーマを、哲学者とともに掘り下げたりした。

例3) 从a、b两句话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続ける」是「踊る」的状态, 例4) 中动词「下げる」则是对前项动词「掘る」的程度修饰。

2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丧失

复合动词中前后项语义的丧失, 只是相对意义上失去原有的词素义。之所以需要这样构词, 是为了加强某种意义或增添某种语气的需要, 而且往往会出现词缀化现象。在汉语中多以程度补语的形式出现。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前项动词语义丧失、后项动词语义丧失及前后项动词语义均丧失三大类。

2.1 前项动词语义丧失

这类复合动词中的前项动词原有的语义基本失去, 只是起到加强某种意义或增添某种语气的作用。例如:

5) 甘さのない厳しく引き締まった容貌のことだ。

6) 単純には笑えなかったのが、大阪近鉄バファローズが打ち出した球団名の売却構想だ。

例5) 「引き締まる」中的后项动词「締まる」语义为“紧张、拘束”, 而「引く」的语义则基本上消失了。例6) 中「打つ」仅是用来对后项动词起到一个强调作用, 基本上看不出原有词义的痕迹了。除此之外还有「取る」「ぶる」「突く」等词构成的复合动词也属于此种现象。例如:

7) a.鈴木さんはたくさんの外国の切手を取り集めた;b鈴木さんはたくさんの外国の切手を集めた。

例7) 可以看出前项动词「取る」只是对于后项动词增加一种强意作用。

2.2 后项动词语义丧失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后项动词语义多表示经常反复或习惯性做某事。例如:

8) 同じ回顧録で彼女は、BBCをはじめ放送界への苦情も多々言い立てている。

9) 人間とは、まことに都合のいいものである。したいと思うことなら、何にだって理由を見つけることも、理屈をつけることもできるのだから

从例8) 、例9) 可以看出「立てる」、「つける」基本语义已近不复存在了。例8) 可以译为“经常说、反复说”。虽然例9) 中我们似乎找不到“经常反复”的涵义, 但是从整句来看却能体会出这是「人間」的一个“习惯”。

2.3 前后项动词语义均丧失

前后项动词语义均丧失这一类型的符合动词相对较少, 主要以熟语动词的形式出现, 即前项动词和后项动词的组合就想惯用句一样, 密不可分, 单纯从前后项动词的语素义难以推测出复合动词的词义。例如:

10) 「先生、神戸制網の略ですよ。先生は、ラグビーみないんですか」と食い下がる。

「食い下がる」在句子中表示的是辩解的涵义, 需要通过前后文脉和语境来判断。此类动词还有「落ち着く」、「切り回す」等。它们语义融合在一起, 在句子中不能具有格支配关系, 已经一词话了, 其结构是固定的。

3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对等

表示对等关系的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处于对等关系, 在句子中对名词具有相同的格支配关系, 此类动词的前后项动词在自他性上是一致的。

3.1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并列

语义的并列是指前后项动词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 而非绝对的并列。例如:

11) 拘束されながら目指すのは、天空である。動作は上へ上へと向かう。女はつま先立ちで地表から浮き上がろうとする。

12) 日中戦争から太平洋戦争までの外交を吉田元首相が若手外交官らに検証させた機密報告書を小倉和夫·前仏大使が読み解いた。

例11) 、12) 在自他性上是一致的。同时所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3.2 前后项动词语义的相反

此类复合动词极少, 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其不复存在。他们认为“如果两个词义完全相反的动词结合到一起, 那么这个复合动词承接名词时, 必须有一者失去原有的词素义和对名词的格支配功能, 便无法构成并列关系了”。但笔者通过查阅《详解日汉辞典》还是找到了此类动词。例如:

13) 彼は数年間ダムの建設に明け暮れていた。

例13) 中「明け暮れていた」由「明ける」和「暮れる」构成, 而「明ける」的基本词素义是“天明、天亮”, 「暮れる」的基本词素义是“日落、天黑”, 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但它们组合在一起, 却是能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动词组合在一起时事实上前后项动词语义已经不复存在了。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变化, 对复合动词作了分类, 即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弱化、前后项动词语义的丧失、前后项动词语义的对等。本文的例句几乎都出自《天声人语》, 由于查阅的资料有限, 本文还留下了不少问题, 笔者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野山太郎.石井正彦.複合動詞資料集[R].国立研究所報告, 1987.

[2]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複合動詞について.講座日本語14[J].早稲田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 1978:69-86.

[3]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くろしお出版, 1984.

[4]姫野昌子.複合動詞の構造と意味用法[M].ひつじ書房, 1999.

[5]毛文伟.试论表示瞬间继起的复合接续助词.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5) .

[6]杨晓敏.论复合词中「打ち」意义的变化.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50-54.

[7]刘云.日语复合动词前后项的结合条件.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33-38.

[8]吕文辉.关于复合动词「~つける」―分类与前项动词的语义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31-38.

[9]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15-216.

上一篇:高效除尘下一篇:3D打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