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关系

2024-08-29

同义关系(共7篇)

同义关系 篇1

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类同义词, 我们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选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或者释语相同相近的185对单双音节同义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 (以下简称A单) 145个, 双音节形容词170个 (以下简称A双) 。

本文主要探讨A单和与之同义的A双在形式上都有哪些对应关系, 考察每种对应关系所占的比例, 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形式对应关系1一个单音词对应一个同义双音词

同素同义单双音形容词形式上的“一对一”是指这样一种关系:一个A单只同一个含有同一语素的A双构成同义关系, 一个A双也只与一个含有同一语素的A单同义。如:“蠢———愚蠢”、“饿———饥饿”、“脏———肮脏”等等。如果单从所选的同义词语来看, 这类同义词所占的比例较大, 共91组, 约占总数的49﹪。比如在语料中, “丑”只对应一个同义A双“丑恶”, “清”只对应一个同义A双“清楚”。实际上“丑”还可和“丑陋”构成同义关系, “清”和“清澈”也是同义关系, 但因为“丑陋”、“清澈”等在《大纲》中都没有出现, 所以也不在我们的收词范围内。另, 在《现汉》中, “粗”除“粗大”外, 还和“粗心”、“粗鲁”同义, 但“粗心”和“粗鲁”不是“粗”的常用义项, 本着“基本义常用义同义才构成同义词”的原则, 我们也没有收录。所以, 这种形式上的“一对一”关系在所选语料中所占的比例看起来较大, 但在实际语用中是非常少的。

2一个单音词对应多个同义双音词

同素同义单双音形容词形式上的“一对多”是指一个A单同多个含有同一语素的A双构成同义关系。构成的A单语素或者与同义的A双的第一个语素相同, 如“肥———肥胖/肥沃”, 或者与同义A双的第二个语素相同, 如“旧———陈旧;破旧”。“一对多”可以是一个A单在同一义项上对应多个A双, 如“短———短促;短暂”、“惨———悲惨;凄惨”等, 也可以是一个A单在不同义项上对应多个A双, 如“正———正直/正当/纯正”、“强———强大/强烈”等。

形式上具有“一对多”关系的同素同义A单A双有74组, 占所选同素同义单双音形容词的40﹪, 比形式上具有一对一关系的形容词要少。不过, 如果我们不局限于“A单A双在常用义上同义”, 也不局限于《大纲》的收词范围, 绝大多数A单都可以对应多个同义A双。

“一对多”占绝对优势主要是由于单音形容词的多义性造成的。由于词义的发展, 单音形容词性语素大多具有多个意义, 汉语的双音化又使得单音语素可以在多个意义上构成与之同义的双音节形容词, 如果这个单音语素可以独立成词, 必然会出现一个单音节形容词对应多个以之为语素构成的同义双音节形容词的现象。《现汉》对“深”的解释如下:

【深】 (3) 深奥:由浅入~—这本书很~, 初学的人容易看懂。 (4) 深刻;深入:~谈—影响很~。 (5) (感情) 厚; (关系) 密切:~情—两人的关

深”有“深奥”、“深刻”、“ (感情) 厚; (关系) 密切”等多个义项, 分别与“深奥”、“深刻”、“深厚”等A双同义。这样, 一个A单就在多个义项上与不同的A双形成同义关系。可见, 单音形容词的多义性是导致“一对多”的同素同义单双音形容词占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

另外, 双音节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比单音形容词清晰、明确, 这也是导致“一对多”占绝对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志平认为, “汉语词汇系统分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词汇表义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因此, 单音词和双音词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精密与粗疏的区别”;张国宪先生十分肯定地指出, 所有的双音节词都比单音节词表义清晰、明确, 这些论断对形容词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A单表义比较笼统、宽泛, 一个A单所表示的某个比较笼统、宽泛的意义可以细化出多个具体明确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以由多个表义明晰的A双来表示, 这就使得一个A单对应多个同义的A双。如“和———和谐;和睦”:

【和】 (2) 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

“和”在一个义项上可以表达“和谐”、“和睦”两个双音节形容词的含义, 这两个双音形容词的意义有同有异:二者都可表示“适当、恰当, 不冲突”的意思, 但“和睦”多用于形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多用于形容音调、色彩、气氛等。当然, 二者还有其它方面的差异。这些具体差异都被贮存在单音形容词“和”中, 只在具体语境中, 才能够体现出来。这具体语境之一, 就是分别与“睦”和“谐”组成双音形容词。所以, 贮存了“和谐”、“和睦”多个含义的单音形容词“和”, 可以分别同这两个双音形容词构成同义关系。可见单音形容词表义的模糊、笼统也是导致一个A单对应多个A双的重要原因。

3两个单音词对应同一个双音同义词

这种对应关系是指:两个A单同一个A双形成同义关系, 这个A双分别同这两个A单含有一个相同语素, 如图:

这种形式上具有“二对一”关系的A单A双在所选词中共30组, 约占总数的11﹪。由于收词的原因, 一些本来具有同义关系的A单或A双因为相关用法在《大纲》中没有出现而未被收录, 这意味着在实际语用中形式上“多对一”关系的同义词所占的比例要高于本文的统计。

这类同义词中的A双必然是并列结构, 构成A双的两个语素必须是同义的且至少在该义项上可各自独立成词。如双音形容词“破旧”由同义语素“破”和“旧”构成, “破”和“旧”都可独立成词。这样就形成了形式上“多对一”的同素同义A单A双。

二小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在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形式对应包括三类: (1) 一个A单只对应一个与之同义的A双, 这在实际语用中非常少。 (2) 一个A单对应一个与之同义的A双, 这在实际语用中占绝大多数。 (3) 两个A单对应一个A双, 一般情况下, 该A双的两个构成语素意义相同。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智伟《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

[3]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同义关系 篇2

中国法律语言学创始人陈炯 (2005) 定义法律术语为在立法体系中表达法律概念的专门用语, 并进一步指出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内所使用的专门用语。大陆著作权法术语与香港版权法术语之间受各自不同的法律体制以及地域性语言差异的影响, 存在着显著的语域内变异现象, 其术语所表达的上至法律概念下至法律主体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大陆或者香港两地的法律语言的使用者须小心区分使用两地著作权/版权法律术语, 由此, 两地中文术语及英译术语的同义关系对比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式

本研究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01/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002/2013年) 简体中文及其英文版本, 与香港现行的《版權條例》 (2013年) , 繁体中文及其英文版本, 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 (CAT) 软件的术语管理技术建立术语库, 导出164个术语, 并从中抽取两地中英文同义术语 (占术语库的86.6%) 。

此外, 结合Cruse (2007) 同义关系研究, 以命题同义、近似同义与语义相近为框架对所导出的相似术语进行对比研究。

三、两地著作权/版权相似术语的语义对比研究

1.命题同义的中文术语匹配同一英文术语。Cruse认为命题同义主要是在于词语和词语之间的衍推关系。术语库中大部分的此类术语可视为此类, 其特征多为所表达的法律概念一致, 却因地域性语言差异而出现的所选用术语与大陆或香港其中的一地的选词与表义不同, 或是其适用语体不一, 或是话语的语义场不一的情况。对此类术语的英译处理, 多为两地术语皆匹配同一英语术语。

与同义等级的参照点最为接近的术语, 有“著作权/版權”与其衍生而出的“著作权转让/版權轉讓”, “著作权所有人/版權擁有人”, “权利继受人/權利繼承人”以及与著作权主体直接有关的术语“作曲者/音樂創作人”。两地中文术语相似, 虽在中文用字上有所区别, 但却相互间词汇语义相等, 所表达的法律概念相同, 参照之下同义等级较高, 可视为命题同义。因此其英译中分别采用同一英文术语“copyright”, “assignment of copyright”, “copyright owner”, “successor in title”。此外, “专有权/獨有權利”对应为“exclusive right”则是典型的语体不一。而语义场不一的例子有“著作权归属/版權的擁有權”,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委託作品”, “出租权/租賃權”。其匹配的术语分别为“ownership of copyright”, “commissioned work”, “the rental right”。

2.命题同义的中文术语匹配命题同义英文术语。本术语库此类术语特征为中文术语和其匹配英译皆使用不同的字或词表达同一法律术语概念, 显著地表现出两地的术语不一致性, 具体如下:

除了两地的中文术语会采取不同的选词这一原因之外, 不同的英译策略也是此类术语出现的原因之一。如在处理“All publications occurs in several countries within 30days subsequent to the first publication shall, including the first publication, be deemed as simultaneous publication.”这一概念时, 中国大陆使用“同时出版”作为术语, 而翻译时以描述性术语为原则, 译为动词结构“simultaneously published”;而香港则使用“同時發表”作为术语, 倾向以规定性术语为原则, 译为名词结构“simultaneous publication”。

3.近似同义的中文术语匹配同一英文术语。Cruse认为近似同义词允许程度或是背景方面的差异。术语库中属近似同义的中文术语例子, 在两地相互之间表义上有一定的程度差异。

如, “侵害著作权/侵犯版權”, “许可/特许”, “篡改/割裂”, “报酬/酬金”, “化名/假名”以及其衍生词“化名作品/以假名署名的作品”, 虽两地中文术语近似同义, 但实为表达同一法律概念, 因此皆各自分别英译为同一术语“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license”, “mutilation”, “remuneration”, “pseudonym”及“pseudonymous work”。

4.语义相近的中文术语匹配同一英文术语。此类术语因地域性语言差异选取语义显然不同的词汇, 却表达着同样的法律概念, 显现出显著的两地术语表达不一致。

“改编/改编本”, “翻译/翻譯本”, “设计图/圖則”, “发行/分發”, “出版/發表”, 及其衍生词“已出版作品/已發表作品”, “发行权/分發權利”和“稿件/手稿”等词, 其对应英文术语分别为“adaptation”“translation”“plan”“distribution”, “publication”及其衍生词“published work”, “right of distribution”, “manuscript”。

其中例子不乏因着某些词在不同区域的进化与演化过程的不一致所带来的地域性语言差异的现象, 因而, 大陆与香港两地的表达会存在着显著不同, 尤其是词性的使用之上。

如“piracy”的术语表达两地分别称为“盗版/盜用”。以大陆的中文惯用习惯来说这两个词分属不同的词性, 前者为名词, 后者为动词。但是在香港“盜用”却可用作为名词。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原件/原本”, 而后者在大陆的中文惯用习惯来说常作为形容词或副词使用, 而其实为同一概念, 译作“original copy”。

5.语义相近的中文术语匹配语义相近的英文术语。此类术语就术语库中的8个形式相似的英文术语但却在两地术语中表达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对应不同的法律概念。例如, 在大陆法律法规中“侵权行为”译作“act of infringement”, 而在香港条例里面有相似的表达“action for infringement”却意为“就侵犯版權進行的訴訟”。

此外, 因着两地法律系统的差异, 会出现两地所使用的中文术语以及其概念不同, 但却使用同一英译术语的现象。如术语库中, “arrangement”一词非常特殊, 其可根据两地的不同的语境转换为三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分别指向不同法律系统中的不同概念。

另外, 大陆的著作权法中的“图形作品”与香港版权条例中的““平面美術作品”亦体现出法律概念上的显著差异。前者专门指称“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 ;而后者明确规定为“包括 (a) 任何髹掃畫、繪畫、圖形、地圖、圖表或圖則; (b) 任何雕刻、蝕刻、版畫、木刻或相類的作品……”。

四、结论

本研究以术语管理的视觉, 对两地著作权/版权中的同义关系术语进行了系统的语义对比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两地著作权/版权术语翻译上的不一致性及探究产生的原因。在研究中, 从术语库抽取得同义关系的著作权/版权术语进行分析, 总体表现出显著的两地著作权/版权术语的不一致性, 其语用差异主要因两地政治形态与法律系统的不同以及两地的地域性语言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Cruse, D.A. (2007) .Meaning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42-145.

[2]陈炯.法律语言学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31-35.

[3]姜望琪.语用推理之我见[J].现代外语, 2014 (3) :293-302.

[4]汤志详.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距离[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 (1) :103-109.

[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术语汇编 (中英法对照)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香港律政司双语法例资料系统.版权条例.来自互联网: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chi/index.html.2015.12.

同义关系 篇3

1 词汇变化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在英语中,英语同义词的转换频率最高。换言之,为了避免重复和使上下文连接更紧密,文章作者在讨论同一主题时,常使用一些同义或近义的词或词组进行相互替换,即在一定语境中进行词汇转换后,整个句子意思不变。也就是说,同义表达重复的是语义而不是形式。用词汇变化表达同义,即在基本不改变原来句子结构的前提下采用同意替换的方法。如在同一语境中,若要表示漂亮,可爱的容貌时,可以用beautiful或pretty。一般认为,beautiful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而pretty则指“外貌俊俏、讨人喜欢”,它们在美的程度上存在些微差异。

再如以下句子的翻译:

1)他的梦想已经实现

He has realized his dreams.

He has fulfilled his dreams.

His dreams have come true.

He has turned his dreams into reality.

2)现代汽车设计过于注重外形,而不注重实用性

Modern mobile design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but neglects the practicality.

Modern mobile design attaches too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ppearance instead of the practicality.

Modern mobile design over-emphasizes the appearance rather than the practicality.

2 句法变化

用句法变化表达同义,是在不改变词汇意思的情况下通过词法变化和句法结构来实现同义表达的方法。当代的语义学家们引用了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客观真值”来描述同义关系。在语义学中,几个在句法结构上不同的句子,只要他们具有相同的‘客观真值’,即反映出的是同一个客观事实,则它们就是“同义转译”,它们之间就是‘同义关系’。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或词组,并且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加,生词量也将不断扩大。英语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汉语直译的方法去解释英语词汇中的生单词。因为这样以来,容易使学生把英语课理解为英汉翻译课,用汉语的思维去学习英语,是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的。我们可以通过稍稍改变句法结构,比如用paraphrasing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来解释英语句子。

例如: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

There is no absolutely perfect thing in the world.

There does not exist an absolutely perfect thing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existence of an absolutely perfect thing in the world.

The absolutely perfect thing is not existing in the world.

3 逻辑变化

用逻辑变化表达同义,就是在改变词汇的情况下通过语法形式变化和句法结构转换来实现同义句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句子意思“大同小异”的效果。这种方法是非常灵活多变的,能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中国,网民的人数越来越多。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In China,the number of web users is increasing.

The Net users are growing in number.

The number of Internet viewers in China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英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并形成了复杂的体系。同义表达法在整个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了解并掌握英语同义表达法对学生们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学习者拓宽英语同义词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中细腻而精确的用词,并在语言交际中能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使用正确的词语或句式。因此英语教师应重视传授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英语语言的同义词语表达,充分重视他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摘要:该文以语义学中同义性的视角,从词汇、句法和逻辑三个方面对英语同义表达法进行了介绍,阐明了英语同义表达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借助词、词组和句法等的变化来实现英语的同义表达,对于学生准确掌握所学英语词、词组的意义,养成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义学,同义性,英语同义表达法

参考文献

[1]Lyons,John.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Saeed,John 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同义替换显文采 篇4

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加减否定词。这一妙招, 在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李有才板话》中就运用得很成功, 如:

张得贵, 真好汉,

跟着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

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

得贵说“不圆”;

……

这段文字由于采用了同义替换的手法, 传神地绘出了地主恶霸阎恒元的狗腿子“应声虫”张得贵的丑恶嘴脸, 使语言显得十分幽默、活泼。

另一种方法, 是同义表述之间的替换, 字数不一定相当, 可以是同义词, 也可以是同义成分。比如, 贺敬之在名篇《回延安》中就有这么一句: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十年”不就等于“三千六百天”吗?如此同义表述替换, 是否让句子因错落有致而更生动了呢?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 很多同学觉得同义词的学习烦琐而无用, 你何不尝试在作文中来一次同义词大替换呢?兴许, 你的小改动, 可能成就另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谈呢。

小链接

死的各种说法

汉语表达一个意思, 常常有很多种表达法, 需要细细体会, 方能活学活用。比如“死”, 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说法。

1.按身份等级分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 天子死为“崩”或“驾崩”, 诸侯死为“薨”, 大夫死为“卒”, 一般官员死称“逝”, 士死曰“不禄”, 平民死曰“死”。

2.按死时年龄分粗略上有种分法, 不满20岁曰“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 老年死谓之“寿终”。再细分, 单“殇”又可分三类:8至11岁为“下殇”, 12至15岁为“中殇”, 16至19岁为“上殇”, 若男女已婚配, 即使不满20岁也不称“殇”。

3.按不同宗教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说法, 如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坐化”等, 道士死谓之“羽化”、“登仙”等。

4.按死因不同分死因不同, 说法也不同, 如为正义事业而死称“牺牲”, 被水淹死称“溺死”, 遇害而死称“遇难”。

同义反复的语用推理 篇5

关键词:语用推理,同义反复,意图性

1 文献回顾

Grice, 语用合作原则的创始人, 这样分析同义反复的语义构成:从话语内容 (what’s said) 的角度分析, 同义反复传达了零信息。然而从话语的弦外之音角度分析, 同义反复的确传达了一定特殊的信息。Levinson认为同义反复的真正的含义完全依赖于具体的语境。Wierzhicka则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 同义反复的语义是固定的并不受语境所限制。Fraser折中了这两个极端的观点, 认为同义反复的含义既有脱离语境的固有语义, 又有依赖于语境的语用含义。

该文结合了这两种观点, 利用关联理论来解释同义反复的语用含义的推理过程。

2 同义反复的语用推理

2.1 意图性

“并不是当听话者识别出了话语的语言含义的时候, 我们称交流是成功的, 而是当听话者推导出说话者的语用含义的时候。”由此, 利用同义反复语言结构进行成功地交流就意味着要识别出说话者的话语意图。根据关联理论, 意图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信息意图和交流意图。前者使听者明白或者更加明白一系列的命题;后者是听者和说话者都明晰说话者有信息意图。每一次的成功交流都拥有这两个意图, 包括同义反复。比如:

A:Tom is always late for school.B:Boys are boys.

B意图A知道某信息, 并且希望A知道B的这个意图。只有明白了B的这个交流意图, A才会被鼓励去寻找特定的信息。这两种意图的实现是任何成功交流的前提, 同时也是推导同义反复隐含语义的前提条件。

2.2 可推导性

同义反复的隐含语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根据对语境的依赖程度, 同义反复被分为三个类型:常规同义反复、有普通含义的同义反复和有特殊含义的同义反复。

2.2.1 常规同义反复

有些同义反复被反复使用, 由此演变成了固定话语结构, 其语义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面结构得出, 或者可直接查询字典, 而不用进行语用推导。由此, 可以说, 常规的同义反复的语义完全脱离具体语境。比如:丁是丁, 卯是卯和一是一, 二是二。无论他们出现在哪种具体语境中, 它们表达的含义都是相同的:非常严谨, 不容含糊。

2.2.2 普通含义的同义反复

姜望琪这样解释普通含义同义反复:“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ne gets when there is no othe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without invoking a particular context.”也就是说, 具有普通含义的同义反复在很多语境中都保持相同的含义, 听话者会很容易的推导出它的含义。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战争就是战争。 (War is war.)

A: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killed in that border war. (在边境战争中很多人丧了命。)

B:War is war. (战争就是战争。)

当说话人B在说“战争就是战争。”的时候, 他真正要表达的含义是战争是残酷的, 沾满鲜血的。类似的同义反复现象还有“政治就是政治。 (Politics is politics.) ”, 它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政治是错综复杂的;“纪律就是纪律。 (A rule is a rule.) ”表明的纪律的严格。通常情况下, 这类的同义反复结构只有一种含义, 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吃晚饭桌上, 豚翁夫妇显然偏袒儿子了, 怪周家小气, 容不下人, 要借口撵鸿渐, “商人终是商人, 他们看咱们方家现在失势了。这种鄙吝势力的暴发户, 咱们不希罕和他们做亲家。” (钱钟书《围城》P125)

“商人终究是商人”在不同的语境中, 都有着同样的含义——商人唯利是图, 视财如命, 不值得信任。

2.2.3 特定含义的同义反复

和“战争就是战争。”相比, “牙刷就是牙刷。 (a toothbrush is a toothbrush.) ”的含义就比较难辨析了。因为它所蕴含的含义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语境。这就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同义反复, 其特点就是它的含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而推导出来。比如, 当“牙刷就是牙刷。 (a toothbrush is a toothbrush.) ”这句话放在以下对话中,

A:I don’t know what kind of toothbrush to get, there are toothbrushes with flexible heads, toothbrushes with different shaped bristles, ... (我不知道要哪种牙刷, 有各种类型的, 活动刷头的, 不同刷毛的还有……)

B:Oh, a toothbrush is a toothbrush. (咳, 牙刷就是牙刷。)

这里的同义反复的含义是, 各个类型没那么重要, 牙刷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种类型的同义反复拥有着不同的含义, 这一点更加表现出具有特定含义的同义反复对语境的依赖程度。

“机器就是机器”在以下三个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含义:

1) 场长笑眯眯的说:“机器就是机器, 老品哥, 这可信服了吧?” (李庆番《拖拉机开进高家村》) (2) 机器就是机器, 还得听人的。 (3) 他是个工作机器, 机器就是机器啊, 他似乎从来不休息。

在 (1) 中, 它的含义是机器工作起来比人的效率要高得多。在 (2) 中, 它表明的是, 无论机器如何聪明, 它都摆脱不掉人的控制。在 (3) 中, 它揭露出了这个人像机器一样的不知疲倦的工作。最著名的“Women are women. (女人就是女人。) ”也是属于这个类别。

对话 (1) A:My wife bursts into tears every time she sees Titanic. (我妻子每次看《铁达尼号》的时候都痛哭流涕。) B:women are women. (女人就是女人。)

对话 (2) A:I want my wife to quit her job and do the housework. (我想让我妻子辞掉工作, 做家务。) B:I agree.Women are women. (我同意。女人就是女人。)

对话 (3) A:My wife packed everything well before I went on business. (在我出差之前, 我妻子给我收拾好了一切行李。) B:Women are women. (女人就是女人。)

在对话 (1) 中, 它暗示的是女人的脆弱的性格特征, 在对话 (2) 中, 则表现出来对女性的不尊重和性别歧视, 然而在对话 (3) 中, 说话者则表明的是女性的体贴。

3 同义反复语对外语教学中的启示

同义反复结构的含义推导过程对于外语教学而言有着一定的意义。通过对它的简单介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表达的意义有个更多纬度的深刻认识。英语语句或者篇章的含义都不是简单的从左至右单词或者词组的字面含义的累加, 而是和广义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及狭义的实际话语语境紧密联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要过分机械的片面的记忆单词的含义, 而要在篇章语境中推导出真正的含义。不断练习, 学生在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准确率应该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除了使外语教学倾向语境教学外, 这种意义推导过程同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储备,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要求解释一个同义反复结构时候, 比如“Women are women.”, 学生从此面含义中得不到任何信息, 他只能从上下文搜寻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尝试, 用英语把这句话诠释出来。在整个过程中, 他不得不依赖并且是用自己已经储备的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文化背景知识完成这次任务。这样不仅原有的知识得到了一定运用巩固, 而且学生也有有一定的成就感, 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4 结束语

本篇论文将同义反复语言现象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它看似传递零信息;但是实际上在交流过程中它是拥有意义, 并拥有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可以被推导的。语义推导, 依据对语境的依赖程度, 可分为三类:常规、普通含义、和特定含义的同义反复。该文仅仅论述了推导意义的一般性原则, 可是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现象, 所以有关同义反复意义的推导仍待更深度研究。然而, 有一点是肯定的, 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 因为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学习欲望, 巩固学生知识储备, 更新学生对于英语表达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ulof J.A tautology is a tautolog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 (36) .

[2]Mey Jacob L.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陈新仁.从话语标记看首语重复的含意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4]高航, 张凤.同语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5) .

[5]姜望琪.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俄语同义聚合的制约因素 篇6

语言学史上,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辟了人类对语言认识的新纪元, 他的一系列深邃的思考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每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所指 (概念) 和能指 (音响形象)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语言学家不能再致力于用零碎的方式解释个体符号, 相反, 必须努力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中发现其价值及地位。索绪尔提出:“在语言状态中, 一切都以关系为基础”, “一方面, 在话语中, 各个词由于他们是连接在一起的, 彼此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的关系, 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这些要素一个接着一个排列在语言的链条上面。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可以称为句段”, “另一方面, 在话语之外, 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 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 “它们不是以长度为支柱的”, “它们是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内部宝藏的一部分”。索绪尔所说的两个方面即为组合和聚合两种关系类型。组合关系指可能体现于连贯话语中各语言单位之间的横向水平关系。聚合关系, 又叫做联想关系, 是指可能与某一语言单位出现在同一位置上, 并执行相同功能的单位之间的纵向垂直关系。聚合的心理基础正是联想, 索绪尔把聚合关系称之为联想关系, 后来的学者们将其改称为聚合关系。索绪尔说:“由心理联想构成的集合把呈现某种共同点的要素拉在一起”。当代语言学认为, 聚合关系是指语言符号之间的同类可替代关系或连带关系, 这是一种纵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潜在的, 并且是互相排斥的。就是说, 在每一个具体语言活动中只使用处于聚合关系的若干单位中的一个, 而不允许所有的单位同时出现。

按照词义的异同可以形成词的聚合, 词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聚合在一起, 便是同义词聚合, 同义聚合是语言中聚合关系的典型体现, 但在实际运用中, 两个同义词能否聚合, 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同义词聚合

同义词是指在同一个语义场中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在同义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做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 这类词数量并不多。绝大部分同义词都是同中有异, 即它们的理性意义有交叉或者重合部分。同义词作为一个词义类聚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 它比定是以某种规律相互连接而存在的, 是有序的。同义词在语言中的运用为人们准确、细腻地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 在“语言中只有差别”, 一个语言符号之所以有自己的意义、价值, 是在它与其他符号的区别对立中获得的。王铭玉教授在其《聚合关系制约因素》中指出:“聚合关系的实质在于语言符号单位的成素有些是相似的 (或相同的) , 有些是相对立的。相似部分是聚合关系内在组织能否构成的基础, 而对立部分是聚合关系外在价值能否构成的基础。所以, 聚合关系的把握离不开‘相似’原则和‘对立’原则的制约。”聚合关系在本质上是异和同的关系, 相同点构成联想的基础, 而相异点则体现各自的价值。一组构成聚合关系的同义词, 虽然基本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它们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体现着它们各自的价值与特色, 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能够更加细致地描写事物, 抒发情感。但也正是这些差异制约了在具体的语境中, 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在同义词之间进行选择和替代, 尽管在理论上它们之间是聚合关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2俄语中同义聚合的制约因素

俄语词汇极其丰富, 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 但在实际运用中, 同义词能否聚合, 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将从词义的侧重点, 词语的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语义范畴以及搭配功能方面对俄语同义聚合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2.1 词语的感情表现力色彩不同

在言语表达时, 人们通常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上的感情色彩, 自然或者不自然地流露出对事物的某种态度或评价, 如喜欢、赞赏、讨厌、贬低等等。因此, 在不同的情景中, 人们表达思想时, 所选择的语言就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 我们在同义聚合成分中进行选择时, 就必须注意区分它们所附带的感情色彩。同义词可分为意义同义词和修辞同义词。修辞同义词是指在修辞语体、感情色彩上有差异的词。如:умереть、скончаться、сыграть в ящиик、вздохнуть这组词都表示“死亡”, 但修辞色彩各不相同。умереть无任何感情色彩, 是通用词;скончаться则常用于书面, 属于庄严 (崇高) 语体;сыграть в ящиик是俗语, 带有戏谑、讽刺的意味;вздохнуть一般是指牲畜的死亡, 如用于人则表示对死者的鄙视和轻藐, 常见于口语语体。另外, 不同的语体要使用不同修辞色彩的词, 否则就会破坏语言的协调性。许多表示同一概念的同义词, 却具有不同的修辞色彩。

2.2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在表达同样的基本意义时, 对描写对象的某一局部特征的侧重点不同, 会导致同义词在整体意义和具体运用上的不同。俄语词汇极其丰富, 许多表示同一概念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因强调不同的侧面, 表达强弱程度不同的特征, 涉及不同的范围, 其语义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如 передумать (改变主意、另有主意) - раздумать (改变主意、放弃) 。这两词中, 前缀пере-有“改变”之意, 前缀раз-有“终止”之意。осматривать (全面地看) -рассматривать (十分仔细地看) , 前缀о-有“遍及、围着、从各方面”等意义, 前缀рас-和раз-有“反复”之意。如:испуг (惊吓、惊惧) , боянь (担心、恐惧) , опаска (小心、提心吊胆) , страх (畏惧、害怕) , ужас (恐惧, 惊骇) 。以上各词均表示“恐惧、害怕”之意, 但由于词根的意义有程度及强弱之别, 其词义的侧重点也就存在着差别, 所表达的程度就是由弱到强。

2.3 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表示语言单位通常的使用范围, 即只用于或主要用于哪个交际领域, 一般可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两大类。口语多用日常语言 (包括方言、俗语等) , 简单随意, 通俗易懂。而书面语则使用规范语言, 同时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而各具特色, 或精确严密, 或庄重严肃, 或高雅华丽。因此, 日常交际和写作中, 应根据不同的语体在同义聚合体中进行相应的选择。如, родина-отечество虽然都表示“祖国”的意思, 但родина是通用词, 而后者则多用于书面语, 并且带有庄严的色彩。

2.4 语义范围不同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 理解并掌握同义词语之间的意义差异和“伙伴”关系, 始终是学习中的难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语义内涵以及它们所表示的特征意义在程度上存在着非常细微的差别。同义聚合体内同义和近义词群中的每个词本身在语义程度上就存在着差异。如:удивлять (使惊奇) —изумлять (使惊愕) —поражать (使震惊) ; 这一组都表示“惊奇”的意思, 但удивлять强调奇怪的、不理解的现象引起惊奇的感觉, 而изумлять侧重某种不寻常的特殊事件, 主体多为罕见的, 不寻常的事物, поражать则指事物具有不同一般的特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сырый (潮湿的) ——влажный (湿润的) ——мокрый (水淋淋的) , 都表示“湿”的意思, 但其语义在程度上呈递进趋势, влажны指由于沾水或者吸收水汽而变得湿润, 可以感到有水的痕迹, 但挤不出水来;而сырый只指发潮, 不干;мокрый则指由于外界原因如淋雨等而变得湿淋淋的, 可以挤出水来。

2.5 搭配功能的不同

不同的搭配功能或搭配习惯同样影响着语言交际时对同义聚合体中同义词的选择。俄语中的许多同义动词对其搭配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俄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各自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在俄汉语言实践中, 必须充分考虑语言习惯因素。如动词арендовать和снимать属于同一个语义聚合体“租用”, 但两者的搭配范围却随租用对象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арендовать指租用不动产, 主要指租地, 故常与земля、лес、озеро等词搭配;而снимать通常指租用房屋和在旅馆订房间, 故与помешение、комната、номер等搭配。再如动词мыть和стирать的语义相当于汉语的“洗” , мыть一般是指洗硬质的东西 , 而стирать指洗时需要搓和揉, 一般指洗衣服或布料。

结束语

同义聚合是语言中聚合关系的典型体现, 但是, 同义词除了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理性含义之外, 它们各自还带有不同的附加意义, 这些附加意义是同义词外在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在实际运用中, 对同义聚合成分的选择, 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制约。俄语中的同义词资源非常丰富, 但区别和运用同义词, 却是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难点之一。因此, 在俄语学习中, 对同义聚合体中各词语不同的附加意义进行辨析, 可以充分揭示词语的特性, 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应用。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王铭玉.聚合关系的制约因素[J].中国俄语教学, 1997, (3) .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同义复用:语文教材编写不可忽视 篇7

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春雷

同义复用, 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 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 《书》‘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遑即暇也。” (《日知录》卷二十四) , 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 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 古人自有复语耳。” (见《读书杂志》卷三) , 王引之《经义述闻》中说:“古人行文, 不避重复, 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 解者分为二义, 反失其旨。”同义词复用现象, 有二字连用者, 也有三字复用者。二字复用者最多见, 此即所谓同义复词。

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或发生了词义的演变, 所以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将这类同义词复用曲解, 产生误注误译现象。对这类现象, 高中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往往失之误注、漏注, 教参往往也失之误译, 给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和不便。现仅撮其要者说明如下, 如:

一、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 纳宦其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勾践灭吴》对“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 纳宦其子”中的“贫病”教材解释为“贫苦和重病的人”。很显然, 教材认为“贫”为“贫苦”、“病”为“重病”, 其实这是一种错解。此句中“病”与“贫”义同, 也指“贫困”, “病”的“贫苦”义, 古代典籍习见, 如:

孟孙为成之病, 不圉马焉”。杜预注:“病, 谓民贫困”。 (《左传·哀公十四年》)

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病”字, 均收录“贫苦”义项, 可见, 此处“贫病”就是古汉语中常用的同义复用现象, 义为“贫苦”。

二、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高中教材第二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对“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中的“窥伺效慕”, 教材释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表面上教材的解释好像字字有解, 其实不然。“窥伺效慕”其实是同义词复用现象, 其中“窥”和“伺”均是“偷看”之义。《汉语大词典》“窥”: (1) “暗中偷看。”《汉语大词典》“伺”: (1) “窥伺;窥探;观察。”可见“窥伺”二字同义, 都是“偷看”之义。“效慕”也是如此, “效”有“仿效模仿”之义, 不需赘言, “慕”也有“仿效”之义, 《汉语大词典》“慕”: (4) 仿效。所用书证正是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可见“效慕”也是同义连用, “模仿、仿效”之义。所以“窥伺效慕”应释为:“偷看仿效”, 此句应译为:“其他植树者虽然偷看仿效, 也没有人能种得如他那样好。”《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效慕”, 释为“羡慕, 仿效”, 也是不明同义复用, 才将“慕”释为“羡慕”, 其实此处的“慕”与“效”同义, 二者就是“模仿、仿效”之义, 所以“效慕”应当释为“模仿、仿效。”《汉语大词典》应改之。

三、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

高中教材第二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教材释此句为:“想到 (自己的君位) 高而险, 就要不忘谦虚,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很显然, 教材是释“高危”为“高而险”。这样解释也是没有认识到“高危”亦是同义复词连用, “高”“危”同义, “危”有“高”义, 典籍习见, 如:

使子路去其危冠, 解其长剑, 而受教于子。陆德明释文:“危, 高也。” (《庄子·盗跖》) 。

《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高危”, 释为: (2) 指尊高的帝位。《汉语大词典》所引的书证正是魏征的这句话。可见“念高危”中的“高危”是同义复合词, 应将其释为“尊高的帝位或高高的地位”, 此句应当译为:“想到自己尊高的帝位, 就要不忘谦虚,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

高中教材第三册《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适”教材注为“出嫁”, 其实这里的“适”是“才”, 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施行或情况发生在不久前, 意思为刚刚、才。义同后文的“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中的“适”。句中“始适”同义复用, 表示时间短。徐仁甫《广释词》:“始适, 方才也, 谓方才还家门。”是为确诂无疑。如果如教材译为“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不符合前文, 因为刘兰芝已经出嫁三年了, 且“被休回娘家”翻译得也过于直白, 缺少了诗句的委婉含蓄美, 刘母也不可能这样说自己的女儿, 所以应将此句译为:我们贫贱人家, 有了这个女儿, 刚刚回到家。

五、日奄日奄日欲暝, 愁思出门啼

《孔雀东南飞》:“日奄日奄日欲暝, 愁思出门啼。”“思”教材未有注释, 查阅其他教材文选, 也均未注释。《中学生文言文索引词典》则将“思”释为:“思绪、心情。”其他各家未对其注释, 自然也是认为“思”为其常义“思绪、心情”。此处的“思”不应作名词“思绪”解释, 而应理解为形容词“忧愁、悲伤”与“愁”同义, “愁”“思”同义复用。“思”有“悲哀、忧愁”之义。如:

悠、伤、忧, 思也。 (《尔雅·释诂》)

教材和各家为避免读者误解, 应补注:“思, 悲伤, 忧愁;此处, 忧、思同义复用。”

六、未曾废离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李密《陈情表》:“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教材注为:“废离, 指停止侍奉, 离开。废, 废止。”此处的“废离”也是同义连用, 教材却将其分而解之。“废”在古汉语中有“去、离”之义, 如:

1.“三臣者废车盾而设拨, 窃礼之不中者也, 而君何学焉。”郑玄注:“废, 去也。” (《礼记·檀弓下》)

“废离”连用的, 如:

2. 离诸相故寂静而住。

住寂静故恒不从缘。是故虽有入不废离缘义。如是下半显离缘义也。 (《金刚三昧经论·卷下》)

故此句应当释为:“我奉侍汤药, 未曾离开。废、离同义连用。”

七、虫跃掷径出, 迅不可捉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促织》对“虫跃掷径出, 迅不可捉”中的“掷”未作注解。查阅其他各家文选, 教材亦未作注。既然未加注解, 自然是以今释古, 训为其常义“投掷”, 然训“投掷”义, 此处显然不通, 教师用书也未有参考译文, 故很难让读者明了其涵义。其实, 此处的“掷”也当为“腾跃、纵跃”讲。“掷”在现代汉语中, 无“腾跃、纵跃”义, 但古代汉语中, 此义典籍习见, 如:

“ (操) 与绍还出, 失道坠枳棘中, 绍不能得动, ﹝操﹞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 遂以俱免。” (《世说新语·假谲》)

故此处“跃”“掷”同义复用, “腾跃、跳跃”之义。

八、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 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秦不敢动。”教材将“加胜于赵”释为“胜过赵国, 意思是占上风。加, 动词。胜, 这里作名词”。其实这里的“胜”不是名词, “胜”“过”都是超过、胜过的意思, 都作动词, 在这里就是同义复词连用。在古汉语中, “加”的“超过、胜过”义是其常用义项, 《汉语大词典》“加”: (4) 超过。《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虽往古烈士, 何以加哉!”“胜”在古汉语中是多音多义字, 查《汉语大词典》“胜shènɡ”: (2) 胜过, 超过。《书·五子之歌》:“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加胜”同义复用表示“超过、胜过”之义, 在古代典籍中习见, 如:

吐纳云雾下瞰雷霆, 实奇观也, 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弘文学士张孝静者, 是张瓒父, 时号银钩, 罕有加胜。《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九、窃计欲亡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 窃计欲亡走燕。”教材对“窃计”单独进行解释, 注为“私下打算”, 将“计欲”分开, 显然没有认识到“计欲”二字本为同义复用, 都作“打算”讲。《汉语大词典》“计”: (10) 计虑;考虑。《管子·中匡》:“计得地与宝, 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 而不计失百姓。”《汉语大词典》“欲”: (5) 想要, 希望。《商君书·更法》:“今吾欲变法以治。”《史记·陈丞相世家》:“张负归, 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计欲”同义复用表示“计划、打算”义, 《史记》中数见, 如:

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 雍军塞陈, 谒上, 上计欲还, 衍言从它道, 道通, 后为河间守。

可见, “计欲”同义复用, “窃”是修饰“计欲”这一整体的。中学语文教材将二者分而解之, 导致“欲”字无解。

十、夫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屈原列传》:“夫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对“劳苦倦极”中的“极”, 教材未注, 让人很容易以今律古将“劳苦倦极”中的“极”译为“极点”, 释“劳苦倦极”为“劳累辛苦疲倦到了极点”。其实这里的“极”应当为“困倦”义, 与“倦”同义复用。“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对文, 结构相同, 均为四个同义词复用组成的并列词语。“极”作“疲惫、困倦”解, 典籍习见。《汉书·王褒传》:“庸人之御驽马, 亦伤吻弊笑夹, 而不进于行, 胸喘肤汗, 人极马倦。”“极”“倦”互文。《汉语大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极”均收录义项“疲困”。为避免误解, 此处教材应加注。

上一篇:数据的加密下一篇:水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