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卫生人才

2024-10-19

乡村卫生人才(共9篇)

乡村卫生人才 篇1

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妨碍社会经济发展。虽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 一些传染病在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得到了有效控制, 死因顺位后移, 但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1,2]。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明显存在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村卫生室开展的服务项目有限以及卫生人力不稳定等问题[3], 使得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病等死灰复燃, 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另外一些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等又不断被发现, 处于难以遏制状态。2010年中华红丝带基金在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红丝带村级卫生室”和村医生培训项目, 旨在为贫困地区建设村级卫生室, 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本文从彝族贫困地区传染病流行现状、卫生服务供需等入手, 探讨在彝族地区如何有效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与培养, 提高其防治病能力。

1 传染病流行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与云南、贵州等地接壤, 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辖17个县市, 总人口473.04万人, 其中彝族人口占49.13%。当地农村卫生环境较差, 许多彝族家庭没有厕所, 也没有使用厕所的习惯, 加之毒品在当地盛行, 使得结核病、艾滋病、肝炎、性病等传染病流行,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凉山州2011年1—11月网络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9种, 发病约2.6万例, 死亡264例, 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613.92/10万和6.25/10万, 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7.08%和10.92%,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肺结核、乙肝、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艾滋病, 占法定传染病总数的75.83%[4]。2010年,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凉山州15岁以上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 559.6/10万, 远远高于全国459/10万的平均水平[5]。凉山州自1995年首次发现HIV感染者以来, 报告感染者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 到2011年底, 全州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已超过2.4万例, 成为我国4个艾滋病重灾区之一[4]。早期感染者多为共用针具吸毒感染, 以低文化农村彝族青壮年男性为主。由于当地居民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 即使检测出来HIV阳性并被告知, 仍然毫无保护措施地进行性生活、怀孕生子[6], 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比例由2008年的5.6%上升至2010年的24.3%[7]。目前凉山州一些地方艾滋病传播模式已发展到吸毒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共存状态[8], 部分乡镇人群HIV感染率高达7.9%[9]。此外, 凉山州婴儿死亡率也较高, 达11.5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52‰, 孕产妇死亡率为77.66/10万,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艾滋病等传染病在当地流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也使原本短缺的公共卫生资源更为紧张, 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危及民族生存。

2 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凉山州地处云贵高原高寒山区, 地广人稀, 交通不便, 气候恶劣。在新中国解放和转型时期, 凉山州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原有的社会体系并未完全改变, 而新的社会体系仍不完善。加之生产结构单一, 凉山州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于“老、少、边、穷”状态。到2011年, 凉山州有乡镇卫生院629个, 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只有2.6人, 每千人口乡镇医生只有0.93人, 低于全国平均值1.3人。很多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X光、B超检查。有一半以上中心卫生院不能开展住院分娩服务。全州有行政村3 745个, 其中33.89%的行政村 (1 269个) 没有村卫生室;已有的村卫生室中仅有1 429所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能够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4]。当地医生十分缺乏, 每千人口村卫生员只有0.07人, 与全国平均值1.46人相距甚远, 特别在凉山州东部昭觉、布拖、金阳、美姑、雷波5县, 村医生多半由村干部兼任, 绝大多数缺乏基本医学知识, 很难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4]。凉山州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64.34%[4], 东部一些彝族聚集县住院分娩率更低, 我们2011年在两个乡调查发现住院分娩率不足17%, 与全国平均值84%相差较大。

3 村医生和村妇保员培训

根据当地艾滋病等传染病流行状况以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我们对村医生和村妇保员培训模式进行探索实践。在2012年、2013年共举办两期培训班, 培训了112名村医生和90名村妇保员。培训模式: (1) 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知识与公共卫生管理、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妇幼保健知识3个模块; (2) 培训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凉山州卫生局和凉山州卫生学校共同组织实施, 师资除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凉山州卫生学校外, 还来自凉山州妇幼保健院及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培训时间为两周, 采取分班管理 (村医班和村妇保员班) 模式, 每班配备一位班主任, 早晚记录考勤情况; (4) 采用多媒体课件、自编培训教材及教学模具等相结合集中培训形式; (5) 学员所有培训费 (交通费、食住费、师资费) 都由中华红丝带基金提供, 此外还提供每人每天50元的误工费。

传染病防治知识主要包括艾滋病、结核病、性病、霍乱、麻风、手足口病和肝炎等的防治知识。公共卫生管理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等。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模块主要包括急诊急救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中毒 (食物和农药) 、中暑、小儿常见病 (发热、腹泻和肺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常见药物应用等。妇幼保健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孕产妇管理与随访、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在14天的培训过程中, 无人中途退学, 极少有人迟到、早退或旷课。受训者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共同探讨交流日常业务处理经验, 共享知识和学习心得, 明显提升了个人业务知识和技能, 全部学员经考核合格并获得结业证书。

4 村医生和村妇保员电话回访调查

第二期村医生、村妇保员培训班学员在2013年7月毕业, 时隔半年后, 我们对其进行电话访问, 以了解在岗情况及对培训班的看法。结果显示, 参加培训的100名村医生、村妇保员中, 有86名在岗, 在岗率86.00%, 8人联系不到, 6人不在岗 (2人上学、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1人死亡、1人当地没有安排上岗) 。86名在岗村医生和村妇保员都认为培训对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不仅了解了艾滋病等传染病知识和危害, 还学会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儿童计划免疫。绝大多数人希望以后再有这样的培训机会, 使自己的医学知识更加扎实和牢固, 做好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 为村民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做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5 讨论

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 农村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乡村医生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虽然随着经济和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制约, 我国农村基层卫生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 特别是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卫生人力总量不足、学历偏低、队伍不稳定, 甚至存在许多无任何医学学历的村医生[3,10]。例如, 在第二期培训班中, 来自昭觉和美姑县的13名村医生全部无医学学历, 均为初中或小学学历。而这些地区是艾滋病等传染病高发区, 当地村民文化程度较低, 许多人是文盲, 不懂汉语也不识彝文, 普通的健康教育宣传方式 (如宣传标语、宣传小册、宣传画、电视等) 在当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加之自然条件差且贫困, 基本上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生愿意去当地工作, 使得这些地区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举步维艰。对村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以及健康教育宣传等培训, 不仅使其认识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危害, 而且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 在日常生产生活或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向村民宣传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尽可能帮助村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危险行为。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受培训的村医生能动员与促进可疑传染病人进行早期检测, 起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治疗的作用, 防止传染病进一步扩散与蔓延。

由于彝族特殊的风俗习惯, 异性之间忌谈生殖、性相关问题, 加之凉山州许多彝族孕产妇习惯在家分娩且大部分村医生为男性, 村妇保员在彝族聚集地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村妇保员进行传染病 (特别是性病) 防治知识、孕产妇管理与随访、儿童保健、计划生育以及健康教育宣传等的培训, 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妇幼卫生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或提供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同时, 向彝族妇女宣传传染病 (特别是艾滋病、梅毒等性病) 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以及有关孕产妇救助或补助的政策等, 动员与促进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防止一些传染病经母婴传播。

2004年卫生部发布的《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规定, 乡村医生每两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00学时。国务院2011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31号) 指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岗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 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许多研究显示目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量不足[10~12]。杨佳等[11]2011年对我国6省市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乡村医生2010年继续教育累计时间少于50个学时的占60.4%;屈伟等[12]对西部3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2010年被调查的255名基层卫生人员中有52.9% (135名) 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这些调查结果说明目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与文件规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10~12]。此外, 当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还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短、培训教育与需求脱节以及培训经费不足等问题, 并且培训一般都是乡镇卫生院利用乡村医生例会时间进行, 使得乡村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甚理想[10~12]。根据当地疾病防治需要和村级卫生人员需求, 我们编写了通俗易懂的讲义教材, 探索并建立一种适合当地村级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模式。除了对村医生进行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培训外, 还有针对性地培训其当地流行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和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对村妇保员除培训妇幼保健知识外, 也重点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此外, 对村医生和村妇保员都进行了健康教育宣传技能培训。通过对学员上课考勤情况观察、交流座谈以及结业半年后电话回访, 了解到学员普遍对培训内容感兴趣, 认为许多培训知识正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 培训对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有较大帮助, 希望以后再有这样的培训机会。中华红丝带基金不仅为学员提供了所有培训费 (交通费、食住费、师资费) , 还发放了一定误工补助, 这是培训班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和村卫生工作者积极参加的另外一个原因。这些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村级卫生工作者培训模式是适合当地情况且行之有效的。

基于彝族农村贫困地区传染病流行特征、特殊的文化习俗和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现状, 长期的培训策略是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为彝族地区培养“留得住”的村级卫生人员, 即从当地招懂彝语和汉语、愿意在本地从事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志青年到医学院校接受系统医学知识教育, 毕业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待遇, 激励其安心在当地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短期的培训策略是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民族地区村级卫生人员培训项目, 有计划、分期、分批对现有村级卫生人员或愿意从事卫生服务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进行全免费轮训, 并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提高其参与在岗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内容上除适当的基本医学理论知识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外, 还应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者, 承认其村级卫生人员身份, 准许其在村里执业服务;对没有医学学历的村级卫生人员, 政府要给予一定优待, 鼓励其参与学历认证考试, 对有机会深造的村级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经济支持, 充实并稳定卫生人才队伍。对从事公共卫生服务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等) 的村级卫生人员, 政府要给予一定经济补贴, 并保证补贴经费按时全额发放, 提高其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摘要:为提高彝族贫困地区乡村卫生工作者整体素质, 更好地为当地传染病等疾病防治提供服务, 在深入分析彝族贫困地区传染病流行现状和基层卫生资源现状基础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凉山州开展了乡村卫生人员培训探索与实践。共举办2期培训班, 对112名村医生和90名村妇保员进行医学教育培训。培训班取得较好效果, 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传染病,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张薇薇, 梁景青.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的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4, 18 (2) :194-197.

[2]黎明.贵州省传染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J].贵州医药, 2007, 31 (12) :1129-1131.

[3]刘瑾, 刘毅.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现况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 30 (1) :1-4.

[4]苏杰.努力缩小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差距[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8) :13-16.

[5]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 (8) :485-508.

[6]聂世姣, 俄木阿呷, 杨爱辉.四川省凉山艾滋病高发地区育龄妇女和妇幼工作者AIDS/HIV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调查[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3, 40 (6) :645-652.

[7]Liu L, Luan R S, Yang W, et al.Projecting dynamic trends for HIV/AIDS in a highly endemic area of China:estimation models for Liangshan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J].Current HIV Research, 2009, 7 (4) :390-397.

[8]杨爱辉, 俄木阿呷, 周艺彪, 等.凉山彝族聚居区育龄妇女HIV/AIDS感染横断面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 (1) :105-106.

[9]史妍, 周艺彪, 聂世姣, 等.我国西南部彝族聚居区HIV、HBV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 (9) :1032-1036.

[10]宋江洪, 陈晓萌, 曹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11) :1342-1345.

[11]杨佳, 吕兆丰, 王晓燕, 等.我国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4, 27 (6) :90-93.

[12]屈伟, 马骁, 岳琳, 等.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2) :2249-2251, 2253.

乡村卫生人才 篇2

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抢抓机遇,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努力提高村医实际待遇,着力破解村医补充难题,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竭力实施技能服务培训,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医改红利更多惠及广大村民。近年来,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抢抓省、市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重大机遇,把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改善村级卫生室服务条件、提升服务村民能力纳入农民健康工程,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笔者在边城镇逐村走访村卫生室、逐个访谈村医后发现,相对来讲,乡村医生的待遇普遍较低,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仍然滞后,村民看病就医问题反映还比较多,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从巩固、提高、发展三个层次再发力、再下深功,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医改红利更多惠及广大村民。

一、发展现状

该镇村卫生室功能定位是为辖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是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儿童预防保健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中,村卫生室按照“安全、有效、便民”的服务理念,为辖区村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

一是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14个行政村,村卫生室14个,乡镇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医生19人,辖区服务人口30678人。村卫生室内设有诊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预防保健室、计生指导室等科室,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东昌村卫生室装备了急诊箱、移动式输液架、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紫外线消毒灯等设备,村卫生室的设备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实施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村卫生室设置、业务、人员、行政四个方面均由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自2009年2月份深入推进基层医改以来,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使广大村民看病费用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三是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医疗健康活动。认真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设立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每2个月更新一次宣传内容,定期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四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每年组织村医参加句容市市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诊冶、急诊急救、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公共卫生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其理论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主要问题

一是村卫生室基本建设薄弱。一直以来,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缺乏刚性政策支撑,投入缺乏资金保障,无论是机构建设,还是人员补助,都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虽然边城镇各村卫生室在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卫生室内设诊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预防保健室、计生指导室等科室,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但目前的功能发挥与村民求医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村医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全镇现在岗村医中,年龄超过45岁的占63%,超龄(男60岁、女55岁)仍在岗的占5.3%。造成村医老化的原因,主要是待遇低、任务重、没前途,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早在2011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明确规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这一政策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今后村卫生室人员补充打通了通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编制控制很紧,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编制尚不够使用,推动乡村医生进编管理难以实施,不少年轻村医因报酬低而想弃医外出打工。三是村医实际待遇普遍不高。以往村医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药品差价”,但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明确收入调整为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的定额补助,二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劳务补助,三是实施一般诊疗费的业务收入。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来源的收入都比较固定,边城镇村医年实际收入约5万元。但村医是全天候工作,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村民们也认为村医的实际收入太低,与他们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适应。受身份、待遇、执业发展前景影响,村医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吸引正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目前,该镇村医中有中专学历14人、大专学历2人。四是日常运行经费没有保障。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村卫生室的工作重点正逐步向健康管理转型,其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基本设备配备也应适应新的形势,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配备巡诊车辆等。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后,村卫生室的收入来源明确,但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没有着落,主要包括水电费、信息联网费、房屋修缮、设备维修、医疗风险金、处方票据低值易耗品等,每年约需1.5万元。

三、建议对策

一要全力抓好政策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工作力度不大,投入资金不足,有关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工作合力。推动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贯彻落实的督查力度,高位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的要求出发,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做好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和优化工作。二要努力提高村医实际待遇。可按照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绩效工资收入的80%,确定村医平均收入水平,使收入既可处于合理水平,又能保持动态增长趋势。逐步提高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目前可提高到每人次10元。对具备乡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村医放宽基本药物目录使用范围。推进乡村医生与农民群众建立签约服务关系,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多措并举保障村医收入待遇。大力推动建立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等,对于已退职的老龄乡村医生应进一步提高生活补助标准。三要着力破解村医补充难题。立足长远,需从解决村医身份问题入手。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医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可按照4/万的比例增列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将村卫生室新补充的医学生和符合条件的村医择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基层医学生免费订单式培养力度,确保每年培养和招录人数都能达到1000人以上。四要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建议各级财政统一安排资金,明确地方财政投入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主要针对当前还有一批村卫生室房屋、设备不达标的现状,全面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适应医改目标任务需要,适当扩大村卫生室适宜设备装备,并将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建成的省、市示范村卫生室以奖代补,推动各地落实好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和乡村医生补助政策。五要竭力实施技能服务培训。用好现有乡村医生队伍,切实提高他们适宜技术应用水平。遴选并建立乡村医生实用技能项目目录和培训基地,组织乡村医生接受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用技能培训,每5年轮训1次,每次不少于1个月。

乡村卫生室的嬗变 篇3

近年来利川市稳步加大对村卫生室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今年, 市政府又建设60个“五化”村卫生室作为十大民生工程来抓, 2014年10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针对全市288个尚未达标的村卫生室, 该市计划今年达标60个, 2015年达标70个, 2016年达标80个, 2017年达标78个, 探索建立多种机制, 逐步消灭空白村。

镜头一:就医环境得到改善

“这两年村里变化真是大, 现在又修了这么漂亮的村卫生室, 看病方便多了, 每天傍晚还可以到卫生室前的小广场跳舞健身, 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像城里人一样了。”忠路镇花台村村民李菊兴奋地说。

以前, 该市大部分村卫生室基本没有单独的诊断室、治疗室等, 部分村卫生室仅配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老三件”, 村民就医环境简陋。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改善村民就医环境, 2011年争取中央投资64万元, 建设村卫生室16个;2013年争取中央及省级投资135万元、自筹28万元, 改扩建27个村卫生室、新建4个村卫生室;今年, 中央及省级财政共投资300万元、市政府投资200万元, 专项用于60个村卫生室达标升级建设。新 (改、扩) 建的村卫生室统一样式、统一标志、统一规范设置, 并添置崭新的办公桌椅、病床、电子显示屏等, 配备体温计、听诊器、出诊箱、身高体重仪、心电图仪、氧气袋等基本诊疗设备。

“华丽转身”后的卫生室, 基本达到了“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的标准, 就医环境大大改善。“现在每天来看病的村民达到20人左右。”杨家坡村卫生室村医吴光敏说。

镜头二: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村医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利川市卫生计生部门定期组织村医培训, 各乡镇卫生院也采取每月例会制度“以会代培”。同时, 按季度进村督导检查, 手把手地对村医进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业务知识培训, 全方位提高村医服务能力。

今年3月, 对全市乡村医生分三期进行了轮训, 截至目前, 全市乡村医生取得乡村医生及以上执业资格的807人, 占总数的95.5%。

同时, 该市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符合村卫生室功能定位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从业准入管理, 坚决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年度培养培训制度, 强化管理指导, 规范执业行为, 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2013年, 市卫生计生局选派25名空白村的初 (高) 中毕业生到州卫校参加农村医学和中医专业学习, 学制三年, 毕业后分配到空白村卫生室从事村医工作。今年, 该市将再派送15名空白村的初 (高) 中毕业生到州卫校学习, 以逐步解决空白村问题。

现在各村都实行“村医签约服务”, 村民自主选择辖区内自己信任的村医签约, 签约内容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转诊服务四大项。每天一大早, 凉雾乡旗杆村卫生室候诊厅就陆陆续续有前来看病或体检的村民, 他们说, 我们村里自己的医生服务态度好, 医术也不错, 在家门口看病方便, 有点头痛脑热的病随时就解决了。

量体温、测血压、打针, 走进凉雾乡纳水村卫生室, 村医杨丽叶忙得不亦乐乎。正在打针的村民黄东海说:“从我家到卫生院有18公里路, 坐车一个来回路费就要四五十元。现在好了, 村卫生室就在家门口, 又干净又敞亮, 村医服务态度也好, 药费也便宜, 既节约路费又省时间, 真好!”

镜头三:村医待遇得到保障

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 村医的待遇也得到保障。该市通过多种投入渠道, 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确保每人每年不低于2.2万元。其中, 对实施基药制度的乡村医生每人每年落实5000元补助、运行经费补助6000元、一般诊疗费补助人均5元、基药配送费分别为每月80元或120元。2013年, 全市实际补助727.69万元, 平均每个村卫生室1.17万元。同时, 按照《关于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 (鄂卫生计生发〔2013〕3号) 精神, 为村卫生室统一购买年投保额为1200元的医疗责任险, 保费由市政府和村卫生室各负担50%, 实现村卫生室单次事故最高赔偿额15万元、累计赔偿额30万元, 极大提升了村卫生室有效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同时, 该市创新推进“村医进村班子”工作, 进一步提升村医收入水平。通过政府资助与乡村医生自筹相结合方式, 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 以吸纳更多卫生人才扎根基层, 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乡村学校园卫生自查报告 篇4

,我校被确定为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暨蔬菜副食基地学校”和20“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项目试点学校,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劳动实践暨蔬菜副食基地于年秋建立并投入经营, “卫生新校园工程”于2014年7月15日奠基动工。我校卫生新校园工程包括一座160.3㎡的猪栏和80m3的沼气池1个。整个工程于2014年9月10日前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现对使用情况予以汇报:

1、厕所布局合理,南北走向,通风性能好,厕所墙体施工精细,外墙贴耐脏瓷砖,地面为不透水耐磨防滑材料;男女厕所各设单排独立蹲位26个。内装配有清水自动冲厕系统及沼液冲刷系统厕所一般夜间开启沼液冲洗设备避开白天学生上课闻到异味和造成如厕不便,将大面积堆积的排泄物冲至沼气池,疏通厕所沟道并增加沼液浓度,为创造更多沼气奠定基础;白天辅助开启清水自动冲洗系统除臭,用

水少效果好;整个建筑物内外照明设备齐全,配声光控开关,节约实用,光线明亮,如厕便捷。

2、严格按照沼气系统设计图纸布局、建设、容积和工艺,能够满足处理学校师生及养殖场排泄物的需要,沼气池按照串联式池型建设并建有脱硫塔及储气罐。

3、学校食堂完全由千禧百顺公司承管,鄢志辉经理主管。食堂配有结构安全的厨房、操作间、洗涤间、更衣间、餐厅等部门,绝大部分供热供暖燃料为沼气,公司更是制订了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千禧百顺公司中为数不多的“b级”单位。

4、猪栏共分七间,每间划分生猪休息进食区和活动区,配咀嚼式水龙头三个,生猪在咀嚼过程中自动送入清洁自来水,能有效保持猪栏的干燥;冲洗系统完备,猪栏内排泄物被冲洗后与厕所排泄物合流至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有效避免了两处蚊蝇的滋生。

5结合项目建设,综合开发课程,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为农服务活动,综合实践课制定计划、进课堂、进社会服务。

6、校本管理,我们根据项目工程制订了各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把制度大力宣传到师生当中。聘请罗孙平为种养技术课程指导老师,负责在师生中、课堂上讲授各类养殖技术、沼气使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知识。

7、生态种养,我们因地制宜,围绕项目工程,开展了小养殖、小种植活动,关于蔬菜种植、生猪饲养、植树种草方面是把好手,蔬菜基地依据季节变换适时耕种时令蔬菜,全面施用沼液做肥料,既肥力

高又少病虫害,确保学生食堂用餐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这种循环经济在我校得以充分地体现。

8、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①管网的塑胶开关容易风化,日晒霜冻脆化,更换多次无效,现投资2014多元改造为铜芯转盘式开关,效果明显。

②草坪种植时除杂不够彻底,导致杂草丛生,弄得该活的草坪却奄奄一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雨季天气放晴时段,趁土壤松动将部分杂草连根拔起,起到一定效果。

③新开辟的蔬菜基地由于原址曾经是建筑垃圾堆放处,残砖烂瓦较多,清理难度大,虽经老师们三次翻种现改造得稍尽人意,仍需加大改造力度。

中国乡村卫生管理体制模式探讨 篇5

中国农村卫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建国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了县、乡(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60年代又建立了村级卫生机构,70年代全国基本建立了以县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但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及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外部条件和支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了三级网络的协调机制缺失和网底破裂[1]。

卫生改革的实质是对筹资方式、支付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进行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逐渐进行了乡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本文按照“财务管理上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行政管理上是否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思路,对乡村卫生管理体制模式进行总结归纳。

2 研究时间与方法

2006年12月~2007年1月,研究者按照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对山东省潍坊市卫生局、青州市卫生局、青州市谭坊、桃园中心、口埠、王母宫、高柳卫生院及桃园镇沙店村卫生所;山东省胶南市卫生局、胶南市泊里和灵山卫乡镇卫生院;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市静海县卫生局、天津市北辰区卫生局及辖区内的北仓镇、大张庄、天楼、西堤头镇卫生院;宁夏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永宁县卫生局、永宁县人民医院、永宁县中医院、永宁县增岗、李俊、通桥卫生院及金星卫生室进行了座谈和实地调研。

3 结 果

对我国乡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总结为如下三种模式:

3.1 “收支两条线”模式

3.1.1 案例:为了使乡镇卫生院能够真正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2005年9月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卫生厅、财政厅、发改委、扶贫办“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按照上述“意见”的安排和部署,自治区既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也注重培养基层医疗人才等“软件”建设。

宁夏自治区对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将乡镇卫生院转变成全额事业单位,保证其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

3.1.1.1 根据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政策,自治区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工资补助以2005年为基数,通过转移支付拨付到县级财政,以后工资调增部分由市县全额负担。

3.1.1.2 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财政按月回拨乡镇卫生院60%。

3.1.1.3 药品全自治区进行统一的招标采购,实现药品的零利润销售,各乡镇卫生院只能从药品招标价格上加5%的损耗费。

3.1.1.4 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心卫生院30万元、一般卫生院10万元的设备配备标准,对全区乡镇卫生院一次性配齐所需医疗设备,所有的设备均实行政府采购。

3.1.1.5 对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医技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自治区财政厅将根据卫生厅制定的具体培训方案将所需专项拨付卫生厅,由卫生厅统一组织实施[2]。

3.1.1.6 对村卫生室,统一为村卫生室配置“小十件”设备,对乡村医生每月不得低于100元公共卫生工作补助,由自治区和各级财政配比负担。各级财政补助资金,通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拨付乡镇卫生院,卫生院按月足额发放给所辖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3]。

自治区财政对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补助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付,自治区卫生厅和财政厅组织人员对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一个补助一个,不达标者不予补助[3],鼓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经营环境和自身建设。

3.1.2 政策实质: 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支付方式,将乡镇卫生院转变为全额事业单位,是政府把农村基层的基本卫生服务承担下来,保证其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转变了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模式,由营利为主转变为向农民提供价格低廉高质量的基本卫生服务。

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只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工作上的监督,没有实行任何形式上的乡村一体化,没有侵害村卫生室经济权益,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遵循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

3.1.3 实践中的问题:

3.1.3.1 目前实行的收支两条线是将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财政按月回拨乡镇卫生院60%。由于乡镇卫生院提供的都是基本医疗服务,赢利空间大的大型设备检查、诊断治疗技术含量高的疑难重症患者都几乎没有,其医疗收入的利润率很低;药品收入占卫生院收入的80%以上,实行药品零利润销售后,药品收入作为补偿渠道的机制也不复存在。

这种情况下,财政支付的全额工资是按照编制人员数量,一则编制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编制控制得很严格,核定的编制数不够;二则各乡镇卫生院中都有各种渠道安插进来的非专业人员或不符合工作需要人员,结果是各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数都超编。如永宁县共有11所乡镇卫生院,合计超编80多人。

调研发现,新政策实施后,财政补助支付增加的额度,远低于卫生院上缴的没有返还和因为多开药行为的纠正而减少的收入额度,结果是各乡镇卫生院运行严重困难。望远中心卫生院,是永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因为就医环境改善和经营机制改革,2006年门诊和住院工作量都比2005年增加了4-5倍。访谈中,该院领导谈到,即使在这样好的形势下,该院的各项支出也仅仅能够维持去年的水平;其他业务量没有如此大幅度提高的卫生院,都无法运转。

在宁夏自治区卫生厅的访谈中,卫生厅方面表示已意识到由于政策不配套带来的严重后果,目前正在与政府沟通,希望能将药品的加成率提高到20%(政策回归)。

3.1.3.2 药品“三统一”政策(统一厂家,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在全自治区内统一进行药品招标采购,出现一个中标者要负责全自治区某种药品的供应,药品短缺现象严重。不仅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的供应困难,连县医院也出现了药物供应短缺现象。访谈中,永宁县卫生局业务股负责人谈到,目前永宁县医院按照招标结果应该保证供应的药品中,只有40%能够配送;乡镇卫生院因为用药范围窄一些,应该保证供应的药品的50%能够配送;而村卫生室由于配送上更麻烦,仅5-10%的药品能够得到。

3.2 “乡村卫生一体化”模式

3.2.1 案例:山东省青州市从1996年开始进行乡村卫生一体化和一体化内部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改革,经过十年探索,建立起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支付机制,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财政补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较好地保证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

3.2.2 具体做法:

3.2.2.1 村卫生所财务由乡镇卫生院统收统支,卫生所所收款项全部上交卫生院,所需药品及材料由卫生院调拨。

3.2.2.2 乡村医生实行工资制,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考核发放,工资由三部分构成:工龄工资、职称工资、效益工资。

3.2.2.3 各村卫生所结余乘以考核分数后全额返还,作为该卫生所乡医的工资报酬。具体工资档次、考核标准由各乡镇确定。

3.2.2.4 乡镇卫生院从药库药品进批差价中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大病统筹保险、事业发展、所长奖励五项基金,其中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大病统筹保险,卫生院负担50%的费用[4]。

3.2.3 改革实质:改革的实质是对以前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竞争医疗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改革的出发点是以救活乡镇卫生院为目的,例如以新农合定点资格和乡村医生职业资格的审批为手段,迫使村卫生所纳入管理。将村卫生室变成乡镇卫生院的一个下属分支机构,一个乡镇卫生院管辖本镇所有的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失去了原来独立核算的经济地位,实际上是乡镇卫生院取得了控制村卫生室经济利润的权利。这种形式的实质类似于垄断组织中托拉斯的形式。

一个乡镇卫生院在该镇卫生服务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形式有利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但应该有相关的管理主体对处于垄断地位的乡镇卫生院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其由于垄断地位带来的垄断低效和垄断者的寻租行为。如调研发现,某卫生院管理了45个村卫生所,村卫生一年上缴的收入为700万元,而卫生院自身一年收入为380万元,卫生院虽然业务清闲,但建得很漂亮,职工待遇看起来也很好。

3.2.4 政策建议:以乡村一体化的方式来整合农村卫生资源不但要保证乡镇卫生院的利益,更要保证乡村医生的利益不受损害。村卫生室不能作为乡镇卫生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存在。如果以牺牲乡村医生作为发展乡镇卫生院的手段,不利于乡村医生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长此以往将使三级网网底的村卫生室趋于萎缩或者没有工作积极性,而影响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的开展。应当平衡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在一体化格局中的地位,增加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弱化村卫生室在经济上被动的从属地位。

3.3 “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卫生服务提供集团)”模式

3.3.1 案例:2006年山东省胶南市对全市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的人员、设备、资产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到市卫生局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市镇村一体化改革。

胶南市财政差额补助下的市镇村纵向一体化改革,由市财政全面承担728名镇卫生院人员620万元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险,对人员工资拨付50%,并进行了标准化建设。

卫生院内部分配制度上,工资的60%足额发放,另外的40%作为绩效工资,每月进行考核评分,以得分的权重发放这40%的工资。

3.3.2 主要改革措施:一是建立了城乡对口帮扶制度,将镇卫生院的业务管理、人才培养分别交给了市直二级综合医院进行对口帮扶,以进一步加强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市直二级综合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质量、护理质量、院内感染管理质量以及影像诊断质量、检验诊断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并且实现了医技检查结果相互认可制度,使资源共享,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二是建立镇卫生院身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每年考录30名本科毕业生到镇卫生院,前三年人事档案放入市人才交流中心卫生人才分市场管理,实行人事代

理制。按所学专业先确定基层工作单位,并签订合同,再分别到市直有关医疗单位进行培训;三年后经考核合格回到原签订合同单位工作,不合格者退回卫生人才分市场。培训期间的工资、投保等费用由市财政负担。

三是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新农合药品全市统一采购,由乡镇卫生院向村卫生室统一配送,对乡村医生采取每周两次的以会代训的形式,保证信息的畅通。

3.3.3 改革实质分析:胶南市的市镇村一体化改革,实质上是将全市所有的卫生机构形成了三个医疗集团,各乡镇卫生院分别由市里三个二级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如访谈中的泊里卫生院,一体化改革前处于即将关门的状态,一体化改革后,在人权、事权上都归属于胶南市人民医院,正、副院长均为胶南市人民医院委派,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是胶南市人民医院的一个分院。在市镇村一体化的路上,二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在人、财、物上近乎无私的帮助,都是因为这种所有权的归属,二级医院不要求所属的乡镇卫生院为医院上缴收入增加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母单位对子单位的帮扶。

改革实质是通过市镇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改变,提高了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军.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发展建设财政补助政策实施意见[Z].2005-12-15.

[3]宁夏回族自治区村卫生室发展建设财政补助政策实施意见[Z].2005-12-15.

某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调查 篇6

关键词:卫生,服务,一体化,调查

为了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我们从乡村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乡村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3个方面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某市A区、B区14个乡镇的906名乡村居民和130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在906名乡村居民中,男性484人,占53.42%,女性422人,占46.58%。在年龄层次上,18~35岁的有268人,占29.58%;36~45岁的有347 人,占38.3%;46~60 岁的有216 人,占23.84%;60岁以上的有75人,占8.28%。在文化程度上,小学150人,占16.56%;初中366人,占46.4%;高中221人,占24.39%;大学79人,占8.72%;其他90人,占9.93%。在130 名乡村医生中,男性55 人,占42.31%;女性75人,占57.69%。年龄层次上,18~35岁的有65人,占50%;36~45岁的有58人,占44.62%;46~60岁的有4人,占3.08%;60岁以上的有3人,占2.3%。在文化程度上,小学0人;初中4人,占3.08%;高中16人,占12.31%;大学98人,占75.38%;其他12人,占9.23%。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以乡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整群抽样法抽取了某市A区C镇的全部47个村庄,并根据各村庄的户籍人数,通过定额抽样法和偶遇抽样法以1∶30 的比例调查了1 000名居民。向其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6份。以乡村医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某市A区、B区14 个乡镇的150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向其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本次调查两类问卷共发出1 150份,回收1 150份,有效问卷1 0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01%。

2 结论

2.1 乡村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服务效率需要提升

某市A区、B区通过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调查发现,2010 年以来,A区、B区对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楼、病房楼进行了全面的改扩建。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又进一步带动了村卫生室建设。近年来,A区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本能够按照“每个行政村应有一所村卫生室”[1]的标准设置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乡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医疗条件,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网底功能初见成效。当前,在乡镇卫生院就诊住院后,“起付线以上部分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2],使80%左右的乡村居民就诊时首选基层医疗机构(见表1),基本扭转了“无论大病小病,一生病就跑大医院”的现象。乡村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报销比例提高了,支出更少了,使广大乡村居民感受到了医改实惠。

乡村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没举办合作医疗的地方,村医和卫生院在门诊服上本是医疗市场的竞争者关系。”[3]但在乡村卫生一体化中,乡镇卫生院通过对村卫生室统一实行行政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和新农合管理,明确了村卫生室职责和功能定位,“强化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和中心地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关系从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4],较好地解决了乡村医生“重医轻防”的现象。

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尽管通过一系列努力,提高了基层医疗结构的服务水平,但仍然存在服务效率需要提升的问题。调查发现,一些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药物售罄后没有及时补给,客观上导致村卫生室药品不全。一些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不能很好地遵守劳动纪律,在正常工作时间存在着从事农忙等其他非医疗事务的现象,给村民就医带来不便。同时,乡村居民对村卫生室服务态度持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不足60%,对乡镇卫生院服务态度持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还不到40%(见表2,表3)。

2.2 乡村卫生队伍得到巩固,但人员数量不足

通过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对乡村医生了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等三种基本制度,整合了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给乡村医生带来了切实的改革红利,使乡村卫生队伍得到巩固。许多乡村医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卫生服务人才销蚀和外流的趋势得到扭转,乡村卫生队伍的地位也明显提高。

但在巩固队伍的同时,乡村医生的数量仍然不足。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乡村居民认为乡村医生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就医需求(见表4)。当流行性疾病高发时,医护人员短缺尤其短缺,导致基层医疗服务效率跟不上。乡村医生数量不足,成为当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由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历史欠账较多,全方位落后面貌尤其是乡村医生人员不足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当前,需要大批医学毕业生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中,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但是,由于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措施、实施细则“落地”效果不佳,导致一些医学毕业生即使待业甚至转行也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使乡村医生的“整个年龄结构没有形成梯队,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5]。乡村医生队伍的新鲜血液迟迟得不到充分补充,是造成乡村医生人员不足的根本原因。

2.3 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有所改善,但与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推行一体化管理后,对乡村医生实行工资制,规范了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工资待遇有所改善,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目前乡村医生的月收入集中在2 000~3 000元左右。但大部分乡村医生对自己的月收入不满意,近80%的村卫生室的医生期望月工资在4 000元以上,而乡镇卫生院近半数医生期望月工资在5 000元以上(见表5,表6)。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总体不高,导致乡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存在较大差距,对他们的工作热情产生较大影响。

为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某市有关部门提出了要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多渠道收入补偿机制,试图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和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补贴中加大对乡村医生的收入补偿。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实施细则缺失,导致多渠道收入补偿机制落实不到位。另外,由于乡村医生的诊疗费等收入差别不大,导致多服务几名患者与少服务几名患者在月收入上差别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致使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农村患者就医时以技术水平有限或医疗设备简陋为由,向上级医疗机构推诿。

3 讨论

3.1 要进一步提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规范农村卫生组织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医改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在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导致广大乡村居民对改革的参与度不足,没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导致他们缺乏了解相关政策的热情和动力,造成管理成效有所折扣,科学化水平有所欠缺使相关改革措施,没有很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必须扩大乡村居民的参与度,发挥广大乡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乡村居民对一体化管理更加了解、支持,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对村卫生室的监管环节上,如果发挥好乡村居民的监管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各项改革的主体。提高乡村居民在一体化管理上的参与度,也是提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根本。

3.2 要进一步加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须保障好乡村医生的利益”[6]。首先要落实好基层岗位补贴等收入补偿机制的改革,通过提高绩效工资比例调动经验丰富的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的价值得到认可和实现。其次,要认真落实“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7]的政策,“加大对村医农村服务项目补助,提高财政补助额度,力争使乡村医生的收入总体上保持在与当地小学教师或村干部相当的水平上”[8],稳定并巩固现有乡村医生队伍。再次,要通过设立业务培训或转岗培训质量监控制度、患者医疗反馈评议及奖励制度、乡村医生临床技能竞赛及奖励制度等形式来确保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的效果,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技能。

3.3 要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扶持力度

离开政府的扶持,村卫生室建设将困难重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每个行政村应有一所村卫生室”的规划建设目标仍在推进之中。该目标对于一些较大村庄较为适用,推行得较为顺利。但对一些小的自然村,或偏远的村庄,往往出现三四个自然村才能建设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的现象,显然不能满足乡村居民就医的需求。另外,对于经济困难乡镇,在政策执行上不能一刀切。对不能按期完成规范化建设的村卫生室,要考虑乡情、村情,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估,使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能提高。要通过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使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中的网底功能充分发挥,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就医需要。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Z].2010-08-16.

[2]日照市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关于2012年日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指导意见[J].2012-05-25.

[3]邹珺.“乡村一体化”条件下合作医疗的博弈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8(5):200-202.

[4]杨百团,尹爱田,韩东,等.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山东省海阳市为例[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13-16.

[5]王飞,毕校龙,朱洪武,等.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1):60-61.

[6]苗双虎.乡村卫生一体化中的利益博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8(8):607-60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9-04-07(1).

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篇7

我国乡村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满足村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加强和完善乡村卫生体系, 已成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3]。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呈“倒三角”型, 解决这种资源配置与需要相矛盾的关键是发展乡村卫生服务事业。但是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大部分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业务经营入不敷出, 经营状况很差。尽管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但各个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也只能勉强维持经营。同时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发展模式与县级综合性医院相当, 其实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镇卫生院, 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经不再以乡村卫生服务为主。同时对于一般规模和小规模的乡镇卫生院, 不仅对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低, 而且也导致巨大的人力资本与设备资本的浪费[4]。

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乡村卫生服务是指在乡镇一级开展的以社区村民为对象的卫生服务, 乡村卫生服务按公平原则面向所有乡村村民, 它致力于保持农民的身体健康。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健康的维护、常见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计划生育等[5]。

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主要满足村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需求, 它是一种将乡村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并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它实现了乡村卫生服务领域的村民自治,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也使得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从相互竞争转为相互协作, 确保乡镇实现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进程[6]。

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措施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卫生院应该积极构建乡村卫生服务信息平台, 采用空间信息技术, 建立村民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预警系统和乡村卫生工作评价系统。比如可以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低保人员发放村民健康卡, 村民持卡在附近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医护人员也可以及时了解病情, 并能够实时实现医疗费用报销。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农村卫生院人员自身素质是保证乡村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对乡村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 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医院应该对医德医风不够好、年老、文化程度低的人员停止执业, 对于医务人员采用下派的形式去安排他们充电学习。设置专职人员负责乡镇卫生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并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积极进行服务考核评估:积极进行服务考核评估就是督促乡村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相应工作, 总结各乡村综合防治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进一步做好下阶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建议加入乡村卫生服务站工作的考核内容, 对于考核方法不能只是局限在书面资料上, 应该采取多种方法结合的形式, 如:现场评估、测试与查阅, 以服务站工作质量反馈乡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绩效, 注重效果评价。

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督导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必须立即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能否落实到位、是否有效, 必须依靠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予以保证。督导、评价应该贯穿于事件处理的全过程, 本着独立、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并与最终的奖惩和责任追究密切挂钩。可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 组织综合演练, 完善预案, 强化规范管理。严密防控各种流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畅通信息, 扩大互联互通范围。

总之, 要探索乡村卫生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新模式,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 从而建立村民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新农村。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农村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体系的投入, 并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正逐渐成为我国农民防御疾病风险的主要保障。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乡村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论述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最后提出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措施: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业务人员培训、积极进行服务考核评估和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督导评价。认为要探索乡村卫生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新模式,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 从而建立村民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新农村。

关键词: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

参考文献

[1]乔树海.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的8年回顾[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3 (7) :21-23.

[2]郇宜森, 宗起鹏, 王胜增.实施农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4 (3) :47-49.

[3]张自宽, 赵亮, 李枫.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2) :3-5.

[4]张良, 陈俊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卫生改革之历程[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15 (6) :667-668.

[5]靖元.赣榆县构建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0 (26) :28-29.

乡村旅游与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建设 篇8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等进程的加快, 不同程度地对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的过程中, 由于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社会生态效益, 掠夺性开发农村资源, 使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农村公共卫生环境不断恶化[1]。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流行这样的顺口溜:“一条街, 两排房, 后面臭水塘, 到处垃圾扬”、“70年代淘米洗菜, 80年代可以灌溉, 90年代垃圾覆盖, 新的世纪生态破坏……”。

目前,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 城市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对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每年正受到工业排放的368亿吨废水、1 500万吨烟尘和大量固体废弃物的围困, 全国遭受工业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的耕地达1 000万公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 既占用了大量土地, 又污染了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 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因为环境污染, 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千克以上, 直接损失达125亿元[2]。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尤其是化肥、农药引起的亚硝酸盐、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污染, 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影响到地下水和空气, 给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地表土层板结, 土地理化性状失衡, 化肥中没有被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和土壤淋失进入水体, 在地表水中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加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在地下水中, 特别是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被硝态氮污染后, 对人畜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 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多, 每年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930万公顷[3]。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 既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也会造成对水的污染。石化产品生产的塑料极难降解, 地膜残片在土壤里一百年也降解不掉, 现已出现因多年使用地膜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塑料已成为白色污染之源[4]。

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除受大环境被破坏以外, 农村生态小环境也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农村村庄布局凌乱缺少规划, 街道狭窄, 房屋乱搭乱盖, 村庄环境卫生状况差, 人畜混杂现象普遍存在, 禽畜粪便随处可见, 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厕所改造长期难以有效实施。许多地方的农村仍然是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 家禽家畜遍地跑, 苍蝇蚊虫到处飞,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农村的河流、池塘里的水逐渐变黑发臭, 甚至连地下水也被污染。

目前, 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恶化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农业基础条件遭到严重破坏, 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 各地出现不少癌症高发村;因污染持续和赔偿问题无法解决,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

2 改善和治理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当地农民积极地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行动中去, 而能否在环境治理行动中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则要依赖于这些行动是否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利益。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从农民角度看, 主要是农民对环境还没有产生更高的需求。我们调查发现, 村民对公共卫生环境改善的需求还停留在室内环境和自家日常用品方面, 对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仅仅停留在“自扫门前雪”阶段, 尚缺乏整体科学的公共卫生环境理念。理论研究表明, 生活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生活习惯, 需要生产方式的变革, 因此, 农民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积极性应该来源于生产方式的变革需求。以往在改变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所作的努力之所以成效甚微, 其原因在于没有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激发农民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需要。

2.2 农村公共卫生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 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较快, 但是在投资结构上仍然偏重于大江大河治理, 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偏低。同时,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乡村道路建设以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农业和农民, 财政支出对这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显著贡献。近两年,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没有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 部分项目没有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运作, 因而影响了农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再者,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两工”在3年内逐步取消的政策, 使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失去了原来的主要投入渠道。在这种背景下,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3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难

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村公共事业面临荒废的困境, 如一些地方的水利建设逐渐荒废, 道路建设和管理制度相对缺乏, 农村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因为缺乏良好的管理而出现严重退化的境况。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对农村社区和社区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其具体表现在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 以及打工收入在家庭收入当中占的比较较大。以2004年为例, 全国7 100多个行政村中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大概有1.18亿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23.8%[5]。这种情况决定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与社区的联系将逐渐趋于松散的形态, 农民很少关心社区公共事业的建设。在一般村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靠“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筹劳基本不可能实现, 致使乡村基础设施长期陷于落后状态。加之一些社区组织领导的公信力不高, 使得他们很难有力量来组织、领导村民建设、管理好公共事务。

3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建设

乡村旅游指在以农村人口为主要聚居地的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及乡土风俗为基础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农村生产生活为旅游内容。乡村旅游既是旅游者的旅游休闲活动, 又是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的生产活动。

3.1 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对农村社区资源价值的认识

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是吸引城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重要内容。环境的好坏直接与村民经济利益挂钩, 这就充分激发了农民爱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和动机。同时, 村民们通过与城镇游客的接触和交流, 从游客身上体会和感受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田园风光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逐渐地将关注生活环境、爱护和珍惜家园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意识, 培养了较好的环境意识。目前在北京昌平区各乡村旅游景区, 村民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过去随手扔杂物, 到处倒垃圾的习惯没有了, 乱砍乱伐的毁林现象不见了。当地农户自觉守护自己的青山绿水, 生态家园, 当看到游客乱扔杂物时, 会及时检起放入垃圾箱, 因为他们明白良好的环境是他们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村民们自觉主动地保护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农村公共卫生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加强环境建设, 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社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3.2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投资

由于乡村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成为不少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因此也促进了政府的投入和管理向农村倾斜, 特别是乡村公共投入的增加以及对农村各项卫生管理的支持。乡村旅游成为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最有效载体。

我们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开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发现,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卫生环境的改善和规范乡村旅游的资格等方面。近几年来, 昌平区长陵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90余万元用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用于改水、改厕、整治村道等) , 协调公路局投资300万元修公路3公里, 帮助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绿化美化山场2000亩, 协调水利部门投资400余万元修建了10万立方米的水库, 协调电信部门在深山区村安装了手机信号插转台, 解决了无线通讯问题,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3 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一般说来, 在农村地区投入公共基础设施的收效很难立竿见影, 而且很难直接体现为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管理部门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投入。乡村旅游则改变了这一现状, 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由于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因此其投入一般都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 在开展乡村旅游地区, 围绕乡村旅游的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同时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大大改善了农民生活的卫生环境。

北京市昌平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普遍实施村街道硬化, 改造上下水管道, 绿化环境, 种植花卉和树种, 安上路灯, 15个乡村旅游村建造了旅游星级公共厕所, 并有专人打扫。到2004年10月, 全区乡村旅游村修整街道及停车场198 000m2, 投入1 590万, 环境绿化53 800m2, 建立不同形式的厕所达到65个以上, 投入150万元, 水电设施改造投入485万元。由于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当地村民的需求高度一致, 极大的满足了村民的需要, 因此, 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都实现了农民的广泛参与和自觉维护, 与其他地方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 发展乡村旅游而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讲都具有针对性强、有效性高、效益突出的特点。

3.4 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农民形成了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了解和学习卫生知识的条件, 也创造了感受良好卫生环境的机会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氛围。由于农户开办乡村旅游是以自家的房屋作为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为了吸引游客, 适应游客需要, 在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 农民对生活设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迅速实现了庭院的绿化、家中的厕所、厨房、庭院环境的改造。乡村旅游户每天都对房屋卫生进行清理和打扫, 整个房间宽敞、舒适、明亮。在庭院卫生改善方面, 过去农户们将鸡鸭直接散养在自家的庭院之中或街道旁, 家中庭院和街道上随处可见家禽的粪便。开办乡村旅游之后, 农户们的养殖逐步规范化, 养殖家禽的家庭都已采用圈养的方式, 将家禽圈在家中一定范围内养殖, 并做好了相关的卫生环境处理工作;与此同时, 农户们还结合自家的旅游特色, 在庭院中种植了许多有特色的植物、花卉, 在炎炎夏季如一个宁静的小花园。

需要指出的是, 与以往农村环境整治不同, 乡村旅游之所以有效促进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 不是外界强迫的结果, 而是源于农民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农民旅游经营或经济收入密切相连, 也就是说客观上是农民是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收入而采取的改造公共卫生环境的措施。当人们一旦融入这样的环境, 感受到良好的环境给自身生活带来的方便、舒适和文明, 就逐渐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并逐渐演变成习惯。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公共卫生环境面临很多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耕地面积减少、森林破坏, 水资源遭到污染, 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人们落后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该文通过调查发现发展乡村旅游是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村社区, 村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了村民进行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 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的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环境,乡村旅游,村容整洁

参考文献

[1]苏杨.重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J].中国科技成果, 2006 (10) :14.

[2]沈梅、唐嘉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5) :79-82.

[3]何满喜.粮食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 2002 (4) :49-51.

[4]江晓波, 孙燕.基于遥感与G 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2) :130-135.

乡村卫生人才 篇9

1 农村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地区药事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药物采购管理、 药品储备管理、 药品使用管理和药品价格管理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1], 药品监督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1.1 药物采购不规范

乡镇卫生院一般都能从合法渠道购进药品, 但部分村卫生室药品采购仍不规范, 有些地处偏远山区的村卫生室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 在药品无法满足正常使用时, 一般会就近到零售药店购买药品; 还有许多村卫生室受经济利益驱使, 选择购药渠道时以价格高低为取向, 因此, 从非法药品集贸市场购药的情况也屡禁不止[2], 这会造成药物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1.2 药品储存条件差

很多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落后, 村卫生室药房的卫生、 场地和设施等条件相对较差, 缺乏必要的接诊室、 注射室和药品贮藏室, 更无恒温设备, 药品堆放杂乱无章, 基本上无防尘、 防潮、 隔热和防鼠等设施。 甚至有的药房与生活区域混在一起, 室、 家一体, 既是卫生室又是家[3]。 药品的储存条件差, 极易引起药品保管不善, 影响药品的质量, 从而危及到用药安全。

1.3 药品价格偏高

在农村, 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更突出, 危害也更大, 由于投入不足, 农村缺少合格医生, 也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多依靠药物治疗, 长此以往, 形成一种看病就是卖药的诊疗格局[4]。 因此, 也造成了农村地区疾病诊疗价格偏高。 据了解, 部分村卫生室不管病人是感冒、 咳嗽还是拉肚子, 一律用抗生素、 激素和葡萄糖注射液等, 使得农民看一些普通疾病的费用都较高, 并且几乎全部是药费, 不但导致医药资源的浪费, 还增加了农民就诊的经济负担。

1.4 药物滥用较普遍

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欠缺, 乡村医生素质良莠不齐, 很多村卫生室负责人对药事管理工作不够重视[2], 部分乡村医生为了维持经营和生计, 联合用药、 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普遍使用静脉注射等乱用药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这不但极易引发副反应, 损害患者健康, 而且浪费卫生资源。 同时, 农民健康知识匮乏, 越是看不起病, 越希望药到病除, 对用药效果期待很高, 形成了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用药认识误区[4]。

2 某地区实施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概况

在卫生改革的背景下, 2009 年某中心卫生院决定指导、帮扶各村卫生室, 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关系。

中心卫生院按照每个行政村设立1 个村卫生室的标准, 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 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酌情在较大的偏远自然村设置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按所辖常住人口的1‰~1.5‰配备。 通过整合资源, 全镇共设立31 个村卫生室, 中心卫生院根据《乡村医生考核办法》, 对各村卫生室实施统一管理。 加强硬件建设, 给予物质上支持, 规范村卫生室的环境设施建设; 统一行政管理, 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标准建设、 统一管理和统一考核; 统一业务管理, 村卫生室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由卫生院统一安排; 统一药品管理, 中心卫生院、 村卫生室的药品,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药品及材料集中采购供应, 由中心卫生院配送到各村卫生室, 按统一价格销售。

3 村卫生室药事管理具体措施

中心卫生院帮扶各村卫生室的过程中, 对各卫生室进行统一的药事管理, 对卫生室的储药设施进行统一建设, 对乡村医生统一进行用药的培训, 并将农村地区的用药纳入乡村医生的考核, 从多方面规范村卫生室的药事管理。

3.1 统一药物管理

3.1.1 统一采购。 乡村医生不得私自进购药品, 村卫生室的药品,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由村卫生室将药品需求上报中心卫生院, 中心卫生院审核之后, 汇总各村卫生室的药品总体需求, 选择3 家以上正规的药品销售厂商, 统一招标, 从中标单位集中采购需要的药品。 通过药品统一采购, 规范了进药渠道, 多头购药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1.2 统一配药。 中心卫生院根据各村卫生室上报的用药计划, 负责药品的调拨, 统一将药品配送到各村卫生室, 同时做好药品的进出库管理, 保证村卫生室医疗用药需要。

3.1.3 统一药价。 按照国家规定,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严格零加成标准, 实行村级医疗机构药品按统一价格销售, 对于不认真执行规定药品销售私自加价的, 一经发现, 进行处罚[5]。

3.2 改善村卫生室条件, 规范储药设施建设

中心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和布局进行指导, 帮助其改善设施和环境, 确保室内药品、 医疗器械统一摆放, 按标准化村卫生室设置标准完成药品、 医疗器械配置。 中心卫生院院长经常带领医院药剂科人员走村串户了解乡村医生的购药、 贮存和用药等情况, 发现问题当场帮助解决, 药品储存设施完善, 管理更加科学[5]。

3.3 加强乡村医生用药培训

为了加强农村用药安全, 以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中心卫生院经常组织村卫生员到院集中培训学习; 中心卫生院派临床业务骨干轮流到各个村卫生室进行直接指导, 并积极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5]。 通过多种途径, 有计划地安排乡村医生参加临床用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维护农村医药市场秩序, 保证农民看病和用药安全。

3.4 将规范用药纳入乡村医生绩效考核

中心卫生院建立乡村医生考核领导小组, 对乡村医生的基本医疗服务、 药事管理、 疾病控制、 妇幼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工作进行考核, 其中药事管理考核是考核工作的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 药物储存检查、 处方抽查、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药价的控制情况等。 乡村医生不得私自购进药品, 违者将给予严肃处理; 药物储存不符合规范的, 给予批评, 并限期整改; 对于不认真执行规定药品销售私自加价的, 一经发现, 按规定处罚; 对于不合理用药、 开大处方、 滥用抗生素的给予严重警告等处罚。 乡镇卫生院通过制定标准治疗指南和处方限制来规范村卫生员的用药行为, 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4]。

4 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意义

农村医疗机构是农民看病用药的主渠道, 其药品管理水平的高低, 药品使用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 关系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民心工程[6]。

4.1 保障基本药物供给

中心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的药事管理, 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为村卫生室提供了常用的药品。 建立了村卫生室药品供应体系, 使村卫生室能够及时、 方便地获得药品, 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药品的质量。

4.2 药物价格控制

通过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药品统一定价, 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 实行药物零加成,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农村地区药品的价格, 保证药品的经济性、 合理性, 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4.3 药品使用监管

中心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药物的监管, 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滥用,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规范局部地区药物的合理使用, 过度用药的情况得到遏制, 保证农民看病和用药安全, 也使农村用药市场得到了净化, 医疗秩序也更加井然有序。

4.4 规范地区用药

中心卫生院通过对乡村医生的用药培训和日常指导检查, 有利于乡村医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抗生素的使用、 病历及处方的书写都得到规范, 联合用药也逐渐规范, 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医药市场秩序, 促进地区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5]。

5 讨论

基层医疗机构在为农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进一步对乡村医生实行准入制度, 加强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加强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力度, 推行村卫生室药房质量管理规范。

加强以规范使用和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药事管理工作, 不断探索监管方式和创新监督机制, 建立县、 乡、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 构建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长效机制, 对于改变农村用药现状, 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应不断加大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 从制度上改变农村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 根除不合理用药的体制原因。 将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 缩小城乡差距。 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 城市大医院可开展远程医疗诊断服务, 帮助乡村医生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鹏, 邢花, 李琴, 等.重庆地区农村就医用药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20) :3-4.

[2]彭凯.农村用药隐患亟待排解[N].医药经济报, 2011-6-17 (3) .

[3]殷美兰, 黄泽兰.以乡镇医院为龙头加强农村用药市场监管的探讨[J].安徽医药, 2003, 7 (6) :489.

[4]富子梅.农村用药状况堪忧[N].人民日报, 2010-6-24 (17) .

[5]白光文, 陈蓉, 黄圣洁, 等.医院“造血式”托管背景下高镇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 2011, 12 (06) :19-20.

上一篇:流通效率下一篇:桑蚕原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