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化

2024-10-04

土地沙化(共10篇)

土地沙化 篇1

1 土地沙化危害性分析

据统计调查, 我国目前的土地沙化速度为4000km2/年, 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到全国陆地总面积35%, 成为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 而且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已经开始由北方向南方发展。目前, 部分沙漠化地区的土壤已经非常贫瘠, 寸草不生, 若不及时防治, 极易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沙化, 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甚至是毁灭家园。

2 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剧, 是我国的气候、水资源等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气温越来越高, 使得冰川融化、河流枯竭, 从而使植被大面积死亡, 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而且增加了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

2.2 人为原因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树木等资源不珍惜, 加上为了谋求经济效益过度砍伐的现象日益严重, 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骤减, 导致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从而引发了土地沙漠化。 (2)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过度放牧问题也逐渐严重, 牧群数量已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承受能力, 导致草原结构被破坏, 牧草生长受到影响, 从而使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 久而久之, 就造成了土地沙漠化。 (3) 目前, 我国人民, 尤其是山区人民, 对土地的开垦力度越来越大, 河边、草地等都已经被开垦, 造成地表的裸露, 从而形成了土地沙化。 (4) 除此之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生活、生产中还存在大量水资源浪费情况, 导致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森林、草原等得不到良好的灌溉, 导致树木、青草的干枯、死亡, 从而对地表失去了保护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3 防治土地沙化的具体措施

3.1 坚持防沙治沙原则, 树立新思想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于防沙治沙的认识、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防沙治沙工作的进展, 因此, 林业部门应该秉承“标本兼治、治本在先”的原则进行防沙治沙, 不要一味的打击砍伐、开垦行为, 要树立“优先保护、积极治理、适度开发”的新思想, 治沙部门应精简后勤人员, 对治沙工人实行绩效工资, 提高工人的治沙积极性, 有力促进防沙治沙的进程。

3.2 植树造林, 遏制沙漠化

(1)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由于我国的森林被大面积砍伐, 草原被大量破坏, 导致地表植被日益减少, 对地面的保护作用也逐渐减弱, 从而引发了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发展, 因此, 想要防治土地沙化的进一步恶化, 我国必须大面积进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且要注重多样化原则, 增加地表植物, 恢复生态平衡, 从而减轻我国的土地沙漠化。 (2) 建立防护林带。我国的地形丰富, 拥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因此, 想要遏制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必须在沙漠、沙地周围建立防护林带, 有效防风固沙, 从而缩小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 减轻土地沙漠化。

3.3 明确目标, 责任到人, 科学治理

(1) 目标。在实际的防沙治沙过程中, 林业及治沙部门一定要明确目标, 即通过一些列措施减少土地沙化, 如成立绿化公司等, 为防沙治沙创造资金收入, 从而增加防沙治沙的力度, 为造福百姓奠定基础。 (2) 责任。明确目标之后, 将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 实现责任到人的制度, 让工人增收, 提高治沙效果, 促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3) 科学治沙。在进行植树种草之前, 应该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当地的地质进行测试, 即测试土壤的酸碱度、矿物质种类以及含量等, 并依据各个物种的不同, 进行因地制宜, 确保地表植被能够健康的生长, 从而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减少土地沙化。

3.4 完善法律政策, 加强宣传

(1) 政策引导。以当前国情来看, 对以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方式投资沙漠治理与开发的行为应当加以肯定。因为通过改革, 制定、完善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使以前由政府办理而社会又可以办的事由社会办。在社会有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情况下, 应当通过改革, 使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成为我国防沙治沙中积极、活跃的力量。 (2) 完善立法。我国应该完善防沙治沙的法律法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活动, 对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的人们进行法律制裁, 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加强宣传。我国应该在防沙治沙的同时, 加强对人们土地沙化危害的宣传, 使他们深入了解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的破坏, 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有效减少我国的土地沙漠化。

参考文献

[1] 安格勒.土地沙化与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分析[J].吉林农业, 2012 (11)

[2] 王载乾, 贾丽荣.浅析辽西北土地沙化防治的有效措施[J].国土资源, 2012 (3)

土地沙化 篇2

近5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对我国近50年来沙化土地在不同时期发布的主要面积数据的分析,找出了这些数据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和合理应用这些数据的.方法.在对近5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分析的同时,也对我国沙化土地变化较为典型的几个地区进行了介绍分析.

作 者:王君厚 WANG Junhou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北京,100714刊 名:林业资源管理 PKU英文刊名: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年,卷(期):“”(2)分类号:P962 S288关键词:沙化土地 动态变化 分析

土地沙化 篇3

关键词:白城市;土地碱化;沙化

中图分类号:S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95-1

目前,白城市鹽碱地面积602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3%。其中:轻度面积有297万亩、中度有85万亩、重度有220万亩。在这些盐碱化面积中荒甸和草甸面积最多,达420多万亩,其中碱斑在50%以下、PH值在9以下的可利用面积约占76%,共有320多万亩。所以,防碱治碱是我市环保和生态农业的重点任务。我市在改良、治理盐碱上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 实施“以稻治碱”工程

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我们就不断地进行“以稻治碱”的尝试。目前已发展水田面积100多万亩,水稻年产量已达到6亿公斤以上,收到了既治碱又增产粮食的明显效果。但是,以稻治碱用水量较大。白城又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解决以稻治碱的用水问题,我们重点规划建设了“引嫩入白”工程和大安灌区工程。该工程是集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为一体的战略性、综合性供水工程。工程设计在镇赉县嫩江上游修建一座提水站,设计输水干渠总长122公里,年引水量约8亿立方米,工程设计概算总投资21亿多元。工程建成后,可使沿嫩江流域的盐碱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扩大种稻治碱规模,可开发水田100万亩,控制大田抗旱面积10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产量25万吨。可使向海、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控制“三化”的发展,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引嫩入白” 工程白沙滩泵站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完成泵站基坑开挖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进入泵站主体工程建设备料和施工阶段。

大安灌区工程是在我市的大安境内嫩江岸边三道岗子处,修建一座年提水能力5.9亿立方米的提水站,在可利用荒甸实施水田开发,种稻治碱,同时可灌溉草原,遏制草原碱化、退化,又可给原有泡沼补水发展苇原,并可蓄水养鱼,搞综合开发。该工程项目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其中新增加水田面积65万亩,灌溉草原9.2万亩,苇田24.6万亩,恢复水面面积3.2万亩。工程预计总投资5亿元左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增产水稻32.5万吨,增产饲料1万吨,增加芦苇产量15万吨,增产鱼6000t,年可实现产值6.3亿多元,纯收入可达近2亿元。项目区内13万农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726元。可安置农村劳动力近4万人,还可带动加工、运输、捕捞等多业的兴起,还可以使项目区内稻、苇、鱼、草共生,植被覆盖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盐碱荒甸得到充分利用,草原“三化”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可恢复众多干涸的泡塘,在霍林河末端形成近50万亩的排水滞留区湿地,将使脆弱的生态区环境发生质的改变,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工程正在准备中。

2 实施200万亩白刺生态产业工程

白刺为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目前世界上仅有12个品种,中国有7种。我市自然分布的为西伯利亚白刺,是东北松嫩平原中、重度苏打盐碱土区唯一的乡土木本植物,有“野枸杞”、“老鸹眼”、“沙漠樱桃”等俗名,具有极强的耐盐碱、耐干旱、耐严寒特性,可在土壤含盐量1%、pH值大于10的重度盐碱地上和年降水量200mm左右、温度-40℃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生命期达70年以上。经过我市林科院科研人员长达十年时间的跟踪研究,人工栽培白刺已获得成功,在白刺种苗繁育、造林技术、碱性抗逆实验、耐盐碱基因筛选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成果得到了国家林业部门的认定。今年,我市启动实施了200万亩白刺生态产业工程,对于治理白城盐碱地,遏制荒漠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全市计划种植白刺10万亩。

3 大力推广燕麦种植

燕麦是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特色作物。特别是我市属于半干旱特殊生态区,沙化、碱化耕地多,退化草场面积大,适宜大面积推广燕麦种植。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市推广种植燕麦不仅较好发挥出燕麦在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土壤上的增产增收潜力,而且生态效益明显。2010年,全市共推广种植了5万亩。

4 实施草原围栏工程

我市在治理碱化草原上,重点实施了草原围栏工程。在工程措施上,继续扩大围栏封育面积,深松、浅翻、补播,改良草场,恢复植被。在生物措施上,扩大苜蓿、碱茅、羊草等已确定的耐碱经济草种的种植面积。在管理措施上,结合围栏封育,逐步实行轮牧、休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植被恢复的综合环境。到2010年,全市草原围栏封育面积达到400万亩,治理碱化草场260万亩。

土地沙化与防沙治沙措施研究 篇4

进入21世纪以后, 环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面对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 人们也都开始行动起来, 从身边小事做起,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 由于城市的用水不断增多, 工业化生产的用水逐渐增大, 所以我国水资源呈下降趋势, 这致使一些河流出现了断流和湖泊逐渐消失, 沙尘暴愈演愈烈。防止土地沙漠化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西北地区, 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土地沙漠化不仅仅危害着社会环境, 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 土地沙漠化现状

由于受到气候、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的影响, 使得我国土地沙漠化逐渐扩大。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 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 我国就开始进行治沙防沙的研究。土地沙漠化使得我国的草地面积减少, 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目前沙漠化仍然在继续扩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每年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在1975年到1987年, 沙漠化每年以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在1988年到2000年, 沙漠化每年以3600平方千米增长。土地沙漠化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土地沙漠化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 风沙严重的影响着农田, 因此粮食的产量逐年呈下降趋势。土地沙漠化成为环境问题中的一大难题, 也成为最首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3 形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3.1 自然原因

土地沙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主要是指多变的气候条件, 由于近几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有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这使得我国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 土地的覆盖度降低, 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 植物逐渐枯死。当植物枯死后, 这样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速度。

3.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快了西部土地沙漠化的进程。由于人类过度放牧、樵采和开垦, 以及开矿修建其他工程, 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不注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一是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新疆塔里木河, 从1959年到1983年这期间, 沙漠化土地面积上升了15.6个百分点, 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个百分点。二是过度放牧, 导致了草场退化、沙化。我国西北地区由于过度放牧, 草地面积逐渐减少, 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样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沙尘暴。三是乱砍滥伐, 给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乱砍滥伐以赚取经济利益。

4 防沙治沙的措施

4.1 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我国土地沙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人类的滥垦、滥牧、滥伐、滥采和滥用水资源, 这样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近几年,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人们开始没有节制、没有计划地进行开垦, 这样导致了土地沙漠化。现在许多房地产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肆开垦土地, 使得一片片土地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但是这严重影响了环境, 使得土地沙漠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西北地区, 草地牲畜的放养率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超载放牧使得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昔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场景以一去不复返。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一己私利, 他们肆无忌惮滥伐树木, 这使得我国的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森林面积的逐年减少, 使得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 加快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进程。由于制药业越来越发达, 人们要滥采一些中药材来赚取经济利益, 这样也使得我国的土地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人口的用水量增加, 城市工业用水也呈上升趋势。部分农村地区采用大水漫灌, 这样不仅仅浪费了水资源, 而且也造成了土地盐碱化。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使得我国的水资源逐年减少, 地下水位逐渐下降。这样使得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

4.2 完善防沙治沙的政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推动防沙治沙的进行。国家要鼓励各个高校积极参加种植活动, 以此来保证我国的环境。对于那些承包造林等项目, 国家要给与一定的物质支持, 比如降低税率和技术上的支持。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约束那些滥砍乱伐的人, 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3 在防沙治沙中融入先进的科技

在防沙治沙中,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植树造林, 更重要的是运用先进的技术使得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的抑制。为了有效的抑制土地沙漠化, 在沙漠与绿洲之间应依法建立大型的防风固沙防护林带。国家要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使得防风固沙防护林能够有效的预防沙尘暴天气。国家还要对每一块地的土质进行分析,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减少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4.4 对于具体地区治理时要具体分析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着我国的土地沙漠化。根据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 要制定适应西北地区的方案。西北地区要多建立防风固沙防护林, 充分保护绿洲的水资源。西北地区要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 这样可以使得地面粗糙, 减小风力, 可以截留水分, 如雨水, 可以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然而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 要不断恢复草场的面积, 合理放牧, 放牧的数量不能超过草场的承载能力, 从而能够缓解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进程。

5 结束语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在防沙治沙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地段, 进行不同的规划, 而且每一个工程建设都要增加科技含量,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实际出发来治理每一个地段。我国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坚持以种树种草为主, 同时要不断地发展林业、园艺业和牧业。这样大大增加了我国的植被覆盖率, 使得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得以好转。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引进新的能源, 让太阳能、风能代替传统的生火能源, 这样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我国要不断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的质量, 这样可以使得土地资源能完整无损的被保存下来, 从而控制了风沙灾害。我国领导人要与人民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的祖国, 给后代留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胡培兴.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J].林业建设, 2009, 23 (6) : 16-18.[1]胡培兴.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J].林业建设, 2009, 23 (6) : 16-18.

[2]仲玉楠.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对立法、执法状况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7 (6) :145-147.[2]仲玉楠.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对立法、执法状况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7 (6) :145-147.

[3]安格勒.土地沙化与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分析[J].吉林农业C版, 2012, 13 (11) :67-69.[3]安格勒.土地沙化与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分析[J].吉林农业C版, 2012, 13 (11) :67-69.

土地沙化 篇5

一、对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非常必要

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显著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但西部地区仍有大量不具备治理条件或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仅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就达到4263万公顷。这些沙化土地面积较大,集中连片,对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沙化土地保护长效机制,既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

(一)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部分旗县植被退化,沙进人退,适宜人居的空间日趋缩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沙化土地面积214.4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3%,森林覆盖率只有11.89%,人口仅166.7万;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面积135.4万公顷,占全旗国土面积的54.3%,其中沙化趋势明显加快的土地面积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7.87%,人口仅6.5万;阿拉善左旗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637.6万公顷,占全旗国土面积的79.3%,森林覆盖率只有12.5%,人口仅15万。宁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荒漠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9%,其中沙漠面积占23%,森林覆盖率13.9%。沙区沙化土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由于环境恶劣,大部分已不适合人类居住,当地居民主要聚居在沙地边缘绿洲和城镇。

(二)沙区生态脆弱且不稳定,对穿越沙区的河流、交通干线等形成威胁,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分布着著名的巴音温都尔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气候极其干旱,连沙生植物都很难存活,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和增尘加速区之一。乌拉特后旗大片的草原沙化,牧民被迫不断迁徙。旗府所在地巴音宝力格镇位于巴音温都尔沙地边缘,人口占全旗人口的近一半,城镇边缘就是沙地,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镇上耗资新建了唯一一条人工沟渠,引黄河水浇灌周边的绿色植物,尽管每天都有专人浇水,但仍有部分植物枯萎,裸露的沙土泛出斑斑盐碱。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的218国道穿越茫茫沙海,流动、半流动沙丘经常淹没路面,日常维护成本非常高。宁夏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116.2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2.4%,干旱少雨、缺林少绿、沙化严重是其主要生态特点。中卫市位于宁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腾格尔沙漠东南前缘和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4倍,植被成活率低,生长缓慢,沙化土地治理难度大。2012年,风沙掩埋中卫市新开发地区道路30公里、水渠26公里,危害农田8万亩,造成粮食产量下降10—20%。黄河流经阿拉善盟内乌兰布和沙漠超过85公里,穿过宁夏自治区中卫市全境,每年将数万吨计的沙土带到中下游。此外,近年国家对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旗县规定了引用黄河水的上限,各有关旗县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利用,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沙化趋势更加恶化,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包兰铁路是我国通往西北的重要铁路干线,全线有140公里穿越沙漠,沿线创造了防沙治沙的世界奇迹,但是目前投入人力财力不足,沿线部分地区沙化趋势更加明显,部分地区沙化面积在逐渐扩大,甚至淹没铁路线现象时有发生。

(三)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西部省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中沙区往往是最贫困的地区,当地政府无力承担治理沙化土地的庞大开支,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群众生产生活更加艰难,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沙区政府为了与沙漠争夺生存空间,谋求发展,采取了滴灌培植经济作物、开发风力发电、扶持光伏产业等措施,但是由于资源禀赋的缺陷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即使付出比东部地区多几倍的成本和辛苦,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许多沙区地广人稀,而唯一适合人类定居的绿洲正在被沙化土地一点点侵蚀。仅阿拉善左旗国土面积达到山东省的一半多,人口却仅为山东省的六百万分之一,足见当地人口承载力多么孱弱。面对浩瀚的沙海和肆虐的沙暴,当地干部群众没有退却,勇敢与沙漠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调研中了解到,他们迫切希望借助国家的支持阻止风沙的侵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十几年来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治沙50多万亩。穿梭在林场治沙的现场,扎在沙丘上的片片草方格犹如件件袈裟,将无情的沙魔一一降住,令前来调研的同志无不动容。在我们准备离开林场的时候,王有德对我们讲,他们有决心、有信心把封禁保护试点工作做好,即使国家给的钱不够了,林场搭上部分也要干好!

二、内蒙古、宁夏自治区积极做好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一)及时开会部署,明确责任分工。根据我部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报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有关情况的通知》(办规字〔2013〕44号)规定,宁夏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约请有关市县座谈讨论,传达相关文件要求,明确责任分工。

(二)开展摸底调查,筛选试点区域。根据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区域选择的条件,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及时开展摸底调查,要求试点旗县认真筛选封禁保护区域。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范围位于呼和温都尔镇呼和温都尔嘎查和获各琦苏木查干高勒嘎查,面积10公顷,地处沙漠边缘,属于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移动路径区,临近人口聚居区;阿拉善左旗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范围位于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境内,面积8.89万公顷,属于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移动路径区。宁夏自治区中卫市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位于沙坡头区,面积6.09万公顷,既是重要沙尘源区和沙尘暴移动路径区,也是黄河流经区域和包兰铁路穿过区域。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拟纳入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总面积1.25万公顷。

(三)草拟实施方案,提出建设方案。宁夏自治区草拟了《宁夏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材料的报告》〔宁林(计)字〔2013〕122号〕,初步确定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单位,明确了试点期间主要建设内容,测算了封禁保护试点所需投入以及省级财政资金负担比例。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实施方案》,制定了边界明确的额尔克哈什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示意图。《实施方案》规划封禁面积8.89万公顷,拟利用中央财政资金修建围栏设施、管护站房以及固沙压沙,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开展加强管护、监测和宣传等工作。

三、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认真选择试点区域。拟纳入封禁保护试点的区域,除了要满足沙化土地集中连片、权属明确、与已实施的补助政策覆盖范围不重叠等基本条件外,还应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大、沙化趋势加重急需封禁保护的重点区域。各地可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状况、地理区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选择在城镇绿洲周边基本没人长期居住的地区、大江大河沿岸及周边地区、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区或国有防沙林区等重点区域率先开展试点。

(二)注重实效,合理确定试点年限。封禁保护主要是通过设卡锁边和固沙压沙等措施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或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保护起来,以减少人为破坏,促进自然修复。因此,封禁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生态治理措施,必须长期坚持实施。开展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其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建立财政支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方式。根据封禁保护试点期间的建设任务,建议封禁保护试点期限暂定为3年,3年结束后,再根据试点成效研究下一步的支持措施。

(三)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试点省区和试点单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封禁区域的面积及建设内容,做实试点实施方案,不留资金缺口。封禁保护试点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市和旗县财政困难,地方投入建议以省级投入为主,不要求地市和旗县配套。2013年,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区域补助1000万元测算安排,具体补助数额根据试点区域总投入、地方资金安排以及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情况等核定。

(四)突出重点,明确试点建设任务。试点期间,封禁保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固沙压沙;二是简易管护设施建设,包括围栏、固定界碑、警示标牌、简易管护站点等;三是必要的巡护交通工具购置;四是聘请日常管护人员、成效监测、宣传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对上述建设任务,各试点区域可结合当地实际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确保试点取得成效。中央财政主要对固沙压沙、围栏等简易管护设施建设、必要的巡护交通工具购置等予以适当补助。从调研情况看,为促进封禁保护试点区域生态恢复,调动试点区域群众保护生态积极性,建议中央财政对飞播造林、聘请管护人员等也予以适当补助。其中聘请管护人员要求试点单位必须优先考虑当地农牧民,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农牧民就地管护在节约管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优势,又可以增强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变破坏者为保护者,还可以解决农牧民就业增收问题。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 篇6

1 沙化土地现状

1.1 沙化土地成起因

江西省沙化土地历史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分布在鄱阳湖流域周围的沙化土地,形成原因主要是长江改道和江河故道泥沙堆积以及地质变化而引起。鄱阳湖是江西省五大主要河流汇合处,由于五河上游森林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方式,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许多地方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量的泥沙随各大河流直接进入鄱阳湖。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江河湖库泥沙严重淤积,加之受制于第四系河湖冲积泥沙砾的堆积,致使老河床或沼泽处不断抬高,遂逐步形成了鄱阳湖畔如今的大量沙山沙地,甚至有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的沙山(丘)。近代,由于人口剧增,土地压力增大,森林的过伐、林木的过樵、草地的过牧、坡地的过垦和坡耕致使土地退化,裸地露沙,从而形成新的沙源。鄱阳湖周围沙化土地是江西沙化土地分布较为集中、沙化危害最为严重、治理难度较大区域,也是江西重点治理区。其沙化土地成因较为复杂。二是分布在五大河两岸的沙化土地,形成原因是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以及溃堤后泥沙冲积而引起,如洪涝灾害致使河堤倒塌,大量泥沙涌向陆地,堆积数尺或深及丈余的沙层,淹没原有的庄稼,从而导致土地退化,形成新的沙地;三是分布在赣江源区域的沙化土地,形成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堆积而形成。总体而言,土地沙化主要是由于盲目垦荒、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河流改道等人为活动和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水蚀和风蚀而产生的。

1.2 沙化土地分布

受历史地质变化和独特的区域小气候影响,江西省沙区主要分布在赣北和赣南,且集中在长江南岸、鄱阳湖周边和五河沿岸,涉及7个设区市30个县(市、区),总面积74 993.5hm2。其中,长江中下游南岸有彭泽县、湖口县,面积6 614.4h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8%;鄱阳湖周边(含五河下游区域)有庐山区、星子县、永修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新建县、丰城市、樟树市,面积30 254.0 hm2,占40.3%;抚河中下游有南城县、乐安县、临川区、崇仁县,面积8 072.1hm2,占10.8%;信江中下游有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铅山县、弋阳县、横峰县、万年县、贵溪市、月湖区、余江县,面积13 692.3 hm2,占18.3%;赣江上游有赣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面积16 360.7 hm2,占21.8%。

1.3 各类沙化土地面积[1]

据全省第三次沙化监测成果显示:截止2004年,全省沙化土地类型包括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沙改田)4类,面积74 993.5 hm2,占国土总面积0.4%。按沙化土地类型分:其中,流动沙地(丘)面积769.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0%;半固定沙地(丘)4 489.3 hm2,占6.0%;固定沙地(丘)27 394.3 hm2,占36.5%;沙化耕地面积42 340.5hm2,占56.5%。按沙化土地强度分:其中,轻度沙化土地面积58 278.5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77.7%;中度沙化土地面积11 456.3 hm2,占15.3%;重度沙化土地面积4 489.3hm2,占6.0%;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769.4 hm2,占1.0%。按沙化土地利用类型分:其中,耕地面积42 340.5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56.5%;草地面积9 336.2 hm2,占12.4%;林地面积22 547.4 hm2,占30.1%;未利用地面积769.4hm2,占1.0%。按行政地域分布分:其中,九江市沙化土地面积15 944.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21.3%;南昌市沙化土地面积6 291.3 hm2,占8.4%;鹰潭市沙化土地面积5 129.3 hm2,占6.8%;上饶市沙化土地面积17 613.9 hm2,占沙化土地面积8 072.1 hm2,占10.8%;宜春市沙化土地面积5 581.8 hm2,占7.4%。

1.4 沙化土地特点及危害

江西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外围及赣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沙化耕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江西沙化土地危害较大,一方面,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植树造林成活率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江西气候四季分明,虽然春夏期间植被生长茂盛,风沙危害较轻,但在秋冬季节,沙地草本、小灌等植被基本落叶或枯死,大面积积沙地裸露,加之秋冬季风力较大,极易发生扬沙现象,从而影响沙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

2 沙化土地发展趋势分析

2.1 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

2.1.1 沙化土地动态变化量。

监测间隔期(1999~2004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3 954.3 hm2,其中流动沙地(丘)面积减少635.0 hm2;半固定沙地(丘)减少3 838.3 hm2;固定沙地(丘)增加4 162.9 hm2;沙化耕地面积减少13 643.9 hm2。通过综合治理,所有沙化土地均转为非沙化土地单位有1个县级监测单位29个乡级监测单位;另有23个县级监测单位沙化土地面积有减少,1个县级单位沙化土地面积不变,7个县级单位沙化土地面积稍有增加。

2.1.2 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行政监测单位发生变化原因:通过综合治理,部分监测单位沙化土地得到根本逆转,如南昌市青山湖区扬子洲乡和扬子洲农场;城镇的拓展,企业的入驻和商品房的开发,把大量沙化土地转为建筑用地,特别是城市近郊乡镇,如南昌市新建的长凌和望城;近年来,由于拆乡并镇,减少了部分乡镇。

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原因:在风蚀和水蚀的作用下,流沙前移造成局部区域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乱砍滥伐、过牧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扩大了沙化土地面积;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和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逆转部分沙化土地面积;通过在沙地上修路、筑渠、工业开发建厂、移民建镇等基建项目减少了沙化土地面积,如南昌市新建县、南昌县,九江市湖口县、都昌县,上饶市信州区,赣州市于都县等;河流改道新增了少量沙化土地面积;沙地大量石沙挖采,使前期的沙地变为水域,减少了沙化土地面积;上期沙化土地监测错调、漏调以及面积求算不准确。

沙化土地类型变化原因:沙化土地分类标准两期不一致;沙区局部区域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匮乏,在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加快了土地沙化;为获得短期利益,个别地区毁林挖沙,将原固定、半固定沙地转为半固定和流动沙地;沙区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提高了沙地植被总覆盖度,沙化土地类型和沙化程度得到好转;近几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沙地上植树种草,减少了

2.2 沙化土地发展趋势

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长(珠)防林工程、血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林权制度改革为源动力,通过人工造林(乔灌)、封山(沙)林(草)等综合治理措施,江西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仍存在固定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转移、轻度向中度和度转移现象,且沙化土地扩大风险逐年加大。(1)沙化土地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沙化治理效果更加明显;(2)非法采沙、滥放、滥开垦、滥挖树等行为难以制止,沙化土地逆转现象仍将存在;(3)受气候变暖和长江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共同作用,鄱阳湖流域水位持续下降,大量沙滩涂地常年外露,增加了沙化土地面积扩大风险;(4)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3 沙化土地防治措施[2]

3.1 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治沙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1)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将防沙治沙工作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2)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各种形式加强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防沙治沙意识;(3)在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充实执法力量的前提下,每年都要不定期配合同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尤其是鄱阳湖周边的沙化土地,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挖沙采沙等违法行为。

3.2 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加快沙化土地治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是江西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强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江西就没有优势;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就得不到实惠。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和开发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土地沙化是威胁生态安全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加快沙化土地治理,应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类生态项目资金用于沙化土地治理。

3.3 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大沙地造林力度

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对鄱阳湖周边及五河沿岸的沙化土地营造杨树片林,对沙化耕地营建杨树防风固沙林网,对鄱阳湖周围以针叶树为主的有林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以及赣江源因水土流失形成的沙化土地,结合封山育林,可进行人工补阔;对沙山上的林地进行人工补阔。

3.4 编制防沙治沙规划,科学治沙

际,编制全省和各县(市、区)防沙治沙规划。规划应结合区域沙化土地成因、沙区农业发展实际、沙区群众生活生产现状,以及沙化土地发展趋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防治措施。各类防治措施应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办法,一般情况下,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林业部门具体抓,狠抓防治奖金落实、治理成效检查,确保规划能顺利实施,达到科学治沙目的要求。

3.5 加强项目支持,巩固发展治沙成效

各地防沙治沙工作,要积极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争取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尤其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支持。要争取将各地的防沙治沙工程,纳入国家治沙项目、农业开发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生态林保护项目和义务植树活动中去,全方位争取各行各业对防沙治沙工程的投入,使江西沙化土地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对沙化土地现有的植被,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作用。在生态状况极其恶劣、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沙区,将其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在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要结合江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进行造林。同时,将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和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向防沙治沙倾斜。

3.6 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开发则开发

对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以封育、造林为主。重点保护沙地上的现有植被,同时采取乔、灌、草立体种植的办法,增加沙地植被,使其不再流动,减少沙山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对于流沙严重的沙化土地,靠近居民点和农田的地方一定要多方筹资建筑拦沙坝,拦沙蓄水。对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以封育、改造为主。对树种单一,郁闭度小,生态防护性能非常脆弱的沙地,通过湿地松先行,郁闭后补种阔叶树等方式,逐步沙区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低产沙化耕地。对沙化耕地,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如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经济果木林和速生丰产林,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借助退耕还林工程,在低产沙化耕地上新造示范林和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优质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积极开拓沙资源的工业开发利用。另外,结合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沙化耕地上营建杨树防风固沙林网,减轻沙化耕地风沙危害。

此外,在开发利用方面,(1)对建筑用沙的利用要划定区域,合理合法采沙;(2)在风能、太阳能充裕区域,建设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基地;(3)加强沙山特有植被的开发利用。对沙山植物蔓荆子的利用,要增加科技投入,开发适销对路的蔓荆保健及医药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4)划定区域,适当发展沙地旅游业,旅游核心区外围加强沙化土地治理,营建高标准的防风固沙林。

3.7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治沙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项目支持的同时,认真落实有关防沙治沙有关优惠政策,加大防沙治沙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多种经营主体投资。对单位和个人投资进行防沙治沙的,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对符合配套贴息条件的防沙治沙贷款项目,要按规定贴息;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防沙治沙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治理后的沙化土地,因特殊情况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对承包、租赁沙化土地治理的,要及时、依法地给治理者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重新颁发林权证,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根据江西省沙化土地现状,分析沙化土地成因、动态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沙治沙对策。

关键词:沙化土地,发展趋势,防治对策,江西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第三次沙化监测成果报告[R].南昌,2005.

当阳市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建议 篇7

土地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 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表面呈现以沙 (砾) 状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1]。土地沙化带来严重危害, 一是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国已有66.7万hm2耕地、235万hm2草地和639万hm2林地变成了沙地;二是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风蚀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流失, 土壤粗化, 肥力下降, 中国科学院测算表明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t, 折合化肥2.7亿t, 相当于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数倍;三是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沙尘暴频发。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 是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也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2]。

2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当阳市位于长江中游, 湖北省中部, 东经110°37′~112°05′, 北纬30°35′~31°12′, 南北长76.5km, 东西宽51km, 总面积214996hm2。

2.2 地形地貌

当阳市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以丘陵岗地为主, 兼有低山和平原, 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4.83%, 丘陵、岗地占56.43%, 平原占28.74%。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形成低山、丘陵、平原三级阶梯地, 西北部低山属荆山余脉, 东南部是沮漳河的冲积平原, 属江汉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一般海拔高度在300m以下, 最高海拔1087m, 最低海拔42.2m。

2.3 气候特征

当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雨热同季, 四季分明。年蒸发量1381.4mm, 年均湿度76%, 年≥10℃积温5241℃, 年日照时数1794.8h, 年干旱日数84d, 太阳总辐射数105kCal/cm2, 年平均气温16.4℃, 极端最高温40.9℃, 极端最低温-15.6℃, 年均无霜期268d, 年均降雨量为996mm。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大多集中在5~8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 易发洪涝和旱灾。2013年, 平均风速2.0m/s, 大风日数4d。

2.4 地质土壤

当阳市地层以白垩系砖红色砂岩、紫色泥岩和第四纪沉积物为主, 侏罗系紫红色泥岩和黄色泥岩、泥质粉沙岩以及石灰岩亦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沮漳河两岸河湖冲积漫滩阶地区的土壤类型为沉积母质发育的潮土, 土壤质地多为沙土, 沙砾含量高。

2.5 水文

当阳市境内水域众多, 有水库127座, 总库容23.5亿m3, 河、渠、沟网密布, 总长1500km, 长江一级支流沮漳河为两大主水系, 河道流程110km, 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据2013年水文资料统计, 年均地表径流量10.86m2/s, 最大日降水量71.3mm;地下水储量2.26万m3, 补给模数26.68万m3/km2。

2.6 植被

当阳市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区,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以马尾松、湿地松、杉木为主要树种的针叶林型;以栎类、化香、柑桔、杨树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型;以马尾松和栎类或化香混交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型;以黄荆、马桑、映山红、火棘、茶叶等为主要树种的灌木林型以及散生沮漳河两岸河湖冲积漫滩阶地区的意杨、枫杨、水杉等树种组成的散生型。

3 土地沙化现状

3.1 沙化土地分布

据湖北省第五次沙化监测资料统计, 当阳市沙化土地面积7825.03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3.6%, 均分布在沮漳河两岸的河湖冲积漫滩阶地区, 集中分布于草埠湖、两河、河溶三镇 (表1) , 沙化土地分布区域人口活动密集, 社会经济发达, 是当阳市的重要粮、棉、油产区。

3.2 沙化土地类型

当阳市沙化土地有沙化耕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四种类型, 以沙化耕地为主。沙化耕地面积7574.44hm2,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6.8%;固定沙地面积222.32hm2,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面积28.27m2,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0.3% (表2) 。

3.3 沙化土地利用现状

当阳市沙化土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耕地面积为7574.44hm2,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6.8%;林地面积182.67hm2,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3%;草地面积65.38hm2,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0.9%;未利用地2.54hm2。

3.4 沙化程度

当阳市土地沙化程度以轻中度沙化为主, 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8.9%。轻度沙化土地面积5796.47hm2, 占沙化面积的74.1%;中度沙化土地面积1944.82hm2, 占沙化面积的24.8%;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83.74hm2, 占沙化面积的1.1% (表3) 。

3.5 土地沙化成因

土地沙化的形成是由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和必要条件, 人为因素是诱导触发因素和催化剂, 起主导作用, 人为因素加速了土地沙化进程[3]。当阳市土地沙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沙物资丰富。当阳市沙化土地分布在沮漳河两岸的河湖冲积漫滩阶地区, 该区域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的沙质沉积物为主, 其特点是沙粒粗, 石砾含量高, 石砾的大小、层次及厚度不一致, 层次发育不明显, 胶结较差, 容易就地起沙, 为土地沙化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2) 过度耕作。当阳市是国家的重点粮油产区, 而沮漳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又是当阳市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因片面追求粮、油产量而过度开垦,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 长期过度耕种,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质地逐步沙化, 土地肥力逐步下降, 导致土壤侵蚀, 造成土地贫瘠、土地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和生物多样化减少, 从而造成土地沙化, 形成大量的沙化耕地。这是当阳市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

(3) 乱采滥挖。由于沮漳河两岸沉积的沙石, 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因此长期乱采滥挖沙石, 破坏地表结构, 毁坏表层土壤, 致使石砾裸露、植被难以恢复, 从而造成土地沙化, 形成流动沙丘。

3.6 土地沙化的变化趋势

根据第五次和第四次 (2009年) 土地沙化监测结果分析, 当阳市土地沙化呈现范围扩展、面积增加、程度加重的变化趋势。

(1) 沙化土地范围逐步扩展。第四次监测, 当阳市沙化土地仅涉及玉泉、坝陵两个办事处, 而第五次监测, 土地沙化范围由2个镇扩展到草埠湖、两河、河溶、坝陵、玉泉、庙前、淯溪、玉阳等8个镇 (办事处) , 沙化土地广泛分布于沮漳河两岸的河湖冲积漫滩阶地区。

(2) 沙化土地面积逐步增加。当阳市沙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第四次监测时的450hm2增加到7825.03hm2, 5年来, 沙化土地面积增加近18倍, 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3) 沙化程度逐步加重。第四次监测, 当阳市土地沙化程度均为轻度, 而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 出现了中度、重度和极度的沙化土地。其中, 中度沙化土地增加了1944.82hm2;重度沙化土地增加了81.2hm2;极重度沙化土地增加了2.54hm2, 沙化程度显现出逐步加重的趋势。

综上所述, 当阳市土地沙化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 沙化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总体来说, 当阳市土地沙化还处于初始阶段, 但沙化的趋势是严峻的。

4 治理建议

当阳市土地沙化, 主要由于过度开垦、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强烈作用造成的, 是以人为诱导因素为主所引起的土地退化过程[4], 因此, 防治土地沙化,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突出重点, 综合治理, 统筹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5], 根据沙化土地的特点, 以农艺措施为主, 辅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1) 农艺措施。由于当阳市土地沙化以沙化耕地和轻中度沙化为主的, 治理措施应以农艺措施为主。对轻中度的沙化耕地, 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免耕、垄耕、间作套种、轮作、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 培植土壤肥力, 遏制土地沙化趋势。

(2) 生物措施。在沙化农田区域, 依托道路、沟渠、堤坝栽植杨树、水杉、栾树、女贞等乔灌木, 设置5~10m宽的林带, 形成农田防护林网;对固定沙地进行封禁保护, 促进固沙植物良好生长;对重度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减少对土地的翻耕。通过这些生物措施, 延缓风速, 减轻风蚀, 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3) 工程措施。对乱采滥挖沙石形成的极重度沙化的流动沙丘, 施以工程措施, 通过修筑拦沙坝、客土改良等措施, 改善地表结构, 形成有效土层, 使之适宜植物生长, 从而固定沙地。

5 结语

(1) 当阳市沙化土地分布广, 沙地面积大, 以轻中度沙化为主, 尚处于沙化初始阶段, 但沙化范围逐步扩展, 面积逐步增加, 沙化程度逐步加重, 沙化趋势明显。

(2) 沙化土地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 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

(3) 沙化治理的措施应以农艺措施为主导, 辅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通过增施有机肥、免耕、间作套种、轮作、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和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极重度沙化土地退耕还林, 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趋势。

摘要:根据湖北省2014年第五次土地沙化监测的结果, 对当阳市沙化土地分布、沙化类型、沙化程度、沙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当阳市土地沙化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 沙化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土地沙化处于初始阶段, 但沙化趋势严峻。提出了以农艺措施为主, 辅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沙化,现状,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邓东周, 王朱涛, 蒙嘉文, 等.川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成因探讨及对策建议[J].四川林业科技, 2010 (3) :83~88.

[2]胡培兴.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J].林业建设, 2009 (6) :3~9.

[3]马凤荣, 陈正言, 霍新江, 等.大庆市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 (4) :76~80.

[4]秦作栋, 王孟本, 薛占金.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08 (2) :168~172.

内黄县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对策 篇8

1内黄县沙化土地现状

1.1沙化土地监测概况

按照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于1995年完成了内黄县沙化土地普查工作,第一次查清了全县沙化土地的面积、分类以及分布情况。1995年以后内黄县沙化土地监测工作走入正轨,每5 a进行1次监测, 到2014年,共完成了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共4次沙化土地监测,掌握了19 a来内黄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和发展情况。

h㎡

1.2沙化土地分布情况

内黄县沙化土地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两个带状分布区,共涉及16个乡(镇、场)。第一个带状分布区是卫河支流硝河、沙河两岸,自县城东北与清丰县接壤向西南纵贯县域与浚县、滑县相连,涉及马上乡、城关镇、县苗圃场、鹤壁矿务局林场、 后河镇、濮阳白条河园艺场、六村乡、中召乡和梁庄镇9个乡(镇、场)。第二个带状分布区是卫河干流两岸,自张龙乡西北向西南与汤阴县接壤,涉及张龙乡、东庄镇、豆公乡、高堤乡、亳城乡、井店镇和二安乡7个乡(镇)。

1.3监测结果动态分析

从1995年到2014年的19 a间内黄县沙化土地共减少了1 832.87 hm2,平均每年减少0.29%,如果不出现大的政策变动,内黄县沙化土地呈缓慢减少的态势将会一直持续。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沙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村庄、城镇建设发展很快, 相应的工业、养殖以及交通得到迅速发展,将部分沙化土地转化为居民、工矿与道路用地。

沙化土地利用率逐步提高,固定沙丘(地)和沙化耕地将是今后内黄县沙化土地的主要形式,利用率较低的流动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地)已在2004年以前消失,以后再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固定沙丘(地)和沙化耕地总体上会保持稳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木材和粮食价格的变动,二者会小幅度相互转变。粮食价格上涨,沙化耕地增加,固定沙丘(地)减少;木材价格上涨,则固定沙丘(地)增加,沙化耕地减少。

2主要问题

2.1毁林开荒时有发生

固定沙丘(地)实际上是防风固沙林,是长期治沙工作的成果。但内黄县防风固沙林在19 a的监测期内变化剧大,毁林开荒时有发生。1995年至1999年的4年间内黄县固定沙丘(地)从17 586.3hm2大幅度下降到5 656.9 hm2,也就是说4 a间有2/3以上的固沙林消失;直到2004年以后才又逐渐恢复,但远没有达到1995年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沙荒治理,局部环境有所好转,部分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认为防风固沙林经济效益差,所以在1995年至1999年间内黄县出现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种地现象。几年后,防风固沙林积累的那点土壤营养耗尽,新开的沙地种不保收, 致使风沙再起,2004年后不得不又走上造林治沙的老路。

2.2治沙资金严重不足

防沙治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防沙治沙工程虽已列入国家林业局6大林业工程,但国家造林补助标准太低,还不够造林苗木投入。内黄县属经济相对滞后地区,当地政府经济困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很多防沙治沙措施难以落实。内黄沙区国有林场、园艺场是20世纪50年代设立的基干防护林带的一部分,对于内黄县以及全省防风固沙起关键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国有林场、园艺场经济困难,只能将地租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难以很好地管理和保护防风固沙林。

2.3农枣间作面积减少

内黄县是中国有名的红枣之乡,内黄枣树大部分以农枣间作的形式种植,大部分枣树年龄都在百年以上,树上收枣,树下收粮曾是许多内黄沙区群众的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 大部分沙化耕地产量趋于稳定,加上农村劳务输出造成农村劳动力减少,所以,有些群众就放弃了费工费时的枣树管理,致使大片枣树病虫害严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有些干脆在农枣间作地上造林,造成枣树受光不足,部分枣树死亡。

2.4包产到户的模式不利于大规模治沙工作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联产责任制已有30多年,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一家一户式小片管理,各自为战的经营形式,随意性大,不利于大规模、有计划、统一的治沙行动的开展以及治沙成效的巩固,而有计划、 大范围、统一的治沙行动效果是最好的。

3治理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内黄县是河南省著名的沙区县,沙化土地面积在全省48个沙区县(市、区)中排第3位,涉及全县17个乡镇中的13个,沙化土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7%,治沙工作对内黄县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均十分重要。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局出发,从沙区人民的长远利益和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高度出发,将防沙治沙工作摆上沙区各级政府议事日程,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在总结以往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治沙工作的新局面。

3.2制定优惠政策,实现治沙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充分争取国家和省级安排的防沙治沙、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灌溉、农田综合治理等各项工程投资, 对沙化土地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政府治沙资金投入主力军的作用。 对生态区位重要的基干防护林带、风口等关键位置的造林、更新等经营活动由县林业局、国有林场集中管理,提高沙区造林国家补偿标准,实行工程化管理,确保成功。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等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治沙产业,实现治沙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3.3加强管理,保护好现有林木资源

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的建设投入大、见效慢, 一旦毁坏修复不易。要加强林政管理,保护治沙成果,科学安排沙区林木采伐,确保采伐后随机更新, 避免出现因断档而造成风沙再起。加大宣传力度, 依法治沙,对那些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给予坚决的打击,已占林地应坚决追回。对那些不顾长远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开发的急功近利者,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3.4提倡多种经营,提高沙地产出

内黄县沙区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620人,沙化土地是当地群众生活依赖,从沙地中获取经济收入是他们的第一要务,所以,只讲生态不讲经济的治沙模式在当地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沙地通透性好、便于耕作的优势,大力推广高附加值的治沙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提高广大沙区群众治沙积极性。在沙区,国有林场、 园艺场应推广小网格式造林,网格东西宽30~50m,南北长300 m,周围林带一般4行,株行距2 m ×2 m,网格内种植农作物,可实现以短养长、林农互补、林茂粮丰;在现有固沙林下发展林下养殖、 林药、林菜等林下经济以提高林地产出;大力发展大枣、梨、桃、金银花、油用牡丹等适宜沙区发展的名优经济林,实现产出投入比高于种植农作物; 近河有水地段推广挖塘养鱼,挖池种藕等非生物治沙措施。

摘要:通过对内黄县1995年至2014年19 a间共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的动态分析,找到了内黄县沙化土地变化规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土地沙化 篇9

1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南部, 属永定河故道, 是河北省五大沙区之一, 距北京大兴县界仅几千米。沙地的成因是河流泛滥和淤积, 沙粒组成较细, 裸露沙地在风力作用下极易形成扬沙或浮尘, 风速较大时还会形成沙尘暴, 对北京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威胁。因此, 该类沙地治理的根本措施在于降低近地表风速和增加植被盖度。

项目村总人口1904人, 劳动力1020人。土地总面积394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23hm2。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2℃, ≥10℃以上积温4562.6℃, 无霜期183d, 平均年日照时数2623.0h, 日照率为60%。平均年降水量561.9mm, 主要集中在7~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5%。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沙、干热风、霜冻、冰雹等。地势平坦开阔, 平均坡降为1∶2600。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88%, 土壤pH值为8.0~8.5。地下水深10m。适合杨树、李子、桃等多种林木生长。

2 项目建设原则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因害设防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科技先导、良种推广与栽培技术示范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实施并举;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和科学实施相结合。

3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规模及地点

项目建设有3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包括:立体林网模式, 控制面积47hm2, 应用树种为毛白杨、欧美杨107;林农长期间作模式, 建设面积80hm2, 应用树种为欧美杨107、108;宽带距果农间作模式, 建设面积13hm2, 应用树种为优质李子、桃。

项目建设地点在廊坊市固安县渠沟乡孔庄村村东, 为永定河故道区。项目区占地140hm2, 集中连片, 北部东西两侧为林农间作模式, 中间为果农间作模式, 南部为立体林网模式。

4 项目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4.1 造林模式

4.1.1 立体林网模式。

根据项目区主害风方向, 该模式设计主副林带均为立体结构, 主林带为东西向, 带间距250~300m;副林带南北走向, 带间距300~400m。乔木下混交灌木 (紫穗槐) 或播种牧草, 形成立体结构。在由主副林带围成的网格内, 栽培瓜果等经济作物或其他农作物。株行距为3m×2m×4m (主林带) 、3m×4m (副林带) 。

4.1.2 林农长期间作模式。

从利于长期间作考虑, 该模式设计为大行距, 使其与农作物长期共存, 形成一个有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以获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株行距为2m×6m和2m×3m×30m。

4.1.3 宽带距果农间作模式。

该模式设计为宽窄行, 幼树期窄行内间作农 (经济) 作物和药、草等植物, 宽行内长期实行间作。该模式既增加地表覆盖, 又可提高收益, 是以短养长的复合种植模式。株行距为3m×4m×4m×10m。

4.2 树种选择

立体林网模式:选用毛白杨优良无性系1316、1319及紫穗槐;林农长期间作模式:欧美速生杨107、108;宽带距果农间作模式:李子、桃等。

4.3 整地方式

穴状整地, 杨树:0.8m×0.8m×0.8m, 果树:0.5m×0.5m×0.5m。

4.4 造林方式

植苗造林。

4.5 苗木选择

选择一级苗造林。毛白杨优良无性系:二年生嫁接苗, 高3.0m以上, 胸径大于3.0cm;欧美杨107等:二年生扦插苗, 高3.0m以上, 胸径大于3.0cm;李子、桃等果树苗:一年生嫁接苗, 高1.2m以上, 基径1.0cm以上。

4.6 造林技术

苗木运抵后尽快栽植。杨树栽植前浸水24h, 埋深在原土印上2~3cm, 栽后立即浇水并填土封沟;果树栽植前用100mg/kg生根粉溶液浸蘸, 埋深至原土印, 栽后立即浇水、填土封沟并覆盖地膜。

4.7 抚育管理

杨树定植后及时浇水和中耕锄草;果树按80~100cm高度选择高质量芽定干, 至雨季后除掉地膜, 及时中耕锄草, 冬季或来年春季进行整形修剪。项目区全年检测和预防病虫害发生。

5 项目实施组织情况

为保证项目按照要求进行实施, 河北省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廊坊市林业局、固安县林业局共同组建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施工计划, 建立项目建设档案, 实行目标责任制, 加强监督管理;苗木采购中, 与供货方签订供货协议, 要求供货方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经营许可证、苗木标签、苗木检验证、植物检疫证齐全, 苗木到位后按供货协议验收, 确保苗木质量;施工过程中, 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把关, 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应用到位;在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协议, 完工后按协议验收;从而保证了项目按照预期目标高质量完成。

6 项目实施效果

土地沙化 篇10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约为160.7万km2, 占国土面积16.7%, 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38.57万km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 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因此严重的土地沙化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也同样连年遭受了沙尘天气的袭击, 因此, 如何防风固沙, 合理利用沙地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促进沙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沙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1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分布情况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属于中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带, 在全国沙漠区划上属于中国北部沙漠治理区东北平原西部沙漠化区, 被称为嫩江沙地。沙地分布在沿嫩江干流两侧宽165公里、长300公里范围内, 形成东北向西南走向的面积达4169.4万亩的狭长地带, 占全省总面积的6.1%。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两市所属的泰来、龙江、富裕、甘南、讷河、齐市郊区、杜蒙、肇源、大庆郊区等9个县 (市、区) 是受此沙地侵害最重的地区。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风化、盐渍化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的最新统计显示, 我省西部地区重度沙化面积为840.3万亩, 中度沙化区为1108.8万亩, 轻度沙化区为316.4万亩, 分别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9.69%、12.79%和3.65%, 其中中度以上沙化区占整个沙化面积的86%以上。

2 土地沙化带来的危害

土地沙化是一种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复合性灾难, 它的发生、发展还可进一步诱发各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据林业部门统计, 黑龙江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遭受风沙危害, 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多元。

土地沙漠化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土地退化, 我省西部沙区虽然仍能种植作物, 但由于大风吹扬, 一些细粒和作物养分被携走, 表土质地变粗、肥力降低, 生产能力下降;据资料记载, 我省西部地区全年风速为每秒8米的起沙天气为100天左右, 春风扬沙淹没种子, 毁坏幼苗、牧草、树木, 造成农业减产;土地沙化引起植被的退化, 造成气温回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沙尘暴发生次数增多。据了解, 处于完整沙区的杜尔伯特县有70%的土地面积处于沙化状况, 由于土地沙化严重, 个别村屯不得不全部搬迁。

土地沙化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沙尘物质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诱发人类眼睛、呼吸道和盲肠发炎。据调查, 仅齐齐哈尔市西南的龙沙区, 每年因扬尘患眼病的群众达500多人。

土地沙化引起的破坏农业生态、草原退化、牧业减产、阻塞交通、影响工程建设等给沙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地隐患, 因此整治西部土地沙化, 封堵“西北风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3 西部沙化治理可行性分析

3.1 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位于半干旱, 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是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最大的沙区。年均气温3.2℃~4.5℃, 年平均降水量360mm-500mm, 在我国沙地中属于最湿润的地区, 具有典型的雨热同期现象。沙地表层多为亚湿润草甸草原黑钙型风沙土, 属于松嫩沙地中最适宜耕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土壤。沙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一般在10m左右, 对沙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不会造成困难。沙地具有较强的太阳辐射和较大的气温日较差, 大部分地区年日照在2600小时~2900小时, 日照百分率达到60%~70%, 气温日较差都在10℃以上。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营养积累, 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建立发展。

3.2 社会条件。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沙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创造出了沙化土地防治与可持续利用的三个主导模式:生态经济型庄园式模式、沙地生态保育型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和生态屏障型模式。这些模式既改善了生态环境, 同时也促进了沙区资源优势综合开发,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些都为沙区建设生态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3.3 经济技术交通条件。

沙区已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格局, 代表企业有肇源县草原兴发集团和完达山乳业集团等企业。黑龙江省西部沙地是我国人口最稠密、城市最集中、工业交通最发达的沙地。有齐齐哈尔、大庆等工业发达城市, 有滨州线、平齐线、齐北线等铁路, 这些都为沙区建立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4 土地沙化治理措施

防风治沙工作应将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 使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近年来西部地区造林以“西北风口”、“四林”建设和“三北”四期等工程为重点, 完成再造生态林6.8万亩;大庆市启动实施了封锁“西北风口”工程, 北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官尔屯, 南至大庆市大同区, 准备用7年时间完成造林35万亩, 要在长89.8公里、宽20公里的范围内, 建设一个绿色生态走廊, 截住风沙源。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产业是治理沙化最有效的手段。

4.1 加强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建设。

黑龙江省西部是省内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是农牧和农林交错地区, 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条件好。沙区应在植树与种草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主体~生态农业, 把生态农业的三大产业一种植业、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结合起来, 应用生态技术、生物工程改造传统的大田农业耕作制, 形成从种植业到畜牧业再到食品加工业为链条的产业结构。沙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应强调在充分吸收本地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建立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并能使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集约化和可控制的农业体系。

4.2 发展农业资源型生态工业。

沙区农业资源型生态工业主要是以沙区农业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从沙区目前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考虑, 发展农业资源型生态工业是黑龙江省西部沙区生态工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沙区可以建设农产品加工业, 饲料加工业, 畜产品加工业, 林产品加工业, 制药业等资源生态工业。沙区的农业资源型生态工业要靠引人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走以高效率的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 农产品加工为核心, 商品销售为目的的发展模式。黑龙江省西部沙区有齐齐哈尔和大庆这两个发达城市, 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好, 应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区域的工业建设, 同时对于这些地区的传统产业应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生态工程原理逐步进行改造, 在发展中达到经济高效, 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此外, 沙区多为经济基础较薄弱地区, 建立发展生态产业的难度会很大, 因此,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显得尤为重要。沙区政府应在资金投入、科技投入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和科技人才, 加强对外技术交流, 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5 结论

黑龙江省西部由于土地沙化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的同时也严重制约的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黑龙江省西部沙地将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文宗等.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涛.中国沙漠与沙漠化[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语文作业的拓展途径下一篇:卫生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