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综改

2024-09-25

农村综改(通用9篇)

农村综改 篇1

2009年, 陕西省富平县农村综改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各项改革逐步深入, 呈现四个亮点:

一是乡镇机构改革深入稳妥推进。组织力量对全县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及事业站所情况进行了抽查摸底, 并在淡村镇进行试点, 制定了《淡村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试点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普九”债务化解工作成绩辉煌。协同教育局对全县“普九”债务进行了认真核实, 出台了《富平县“普九”债务化解实施方案》, 分别建立台账, 全面反映县“普九”债务信息。

三是村级组织良性运转。围绕实现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村干部待遇保障化的目标, 去年共安排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1 102万元, 并立足实际制定了《富平县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四是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调研成效显著。对农村一事一议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一份, 对其中的困难和问题分别制定了解决办法和措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成功申请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试点县。

农村综改 篇2

根 据宜财综改**号文件“关于申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通知”精神,经过上半年的精心组织,布置,各乡镇财政所大 力配合,全县已完成22个乡镇220个村的项目申报和部门审批工作,申报项目*个,已批项目**个。项目内容大都是道路修建、农田水利、公共环卫 等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村级公益事业。**年全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统计总投入资金**万元,实施项目213 个,其中道路建设75个,农田水利建设50个,公共环卫(绿化)建设88个,大部分项目已基本完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为 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规范有序,层层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成 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以村支书为组长的领导机构。2013年6月28日,我县召开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建立健全“三 三五”机制,进一步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做到好布置、安排好、行动好。

一是在一事一议项目村的选择上实行“三个优先”。即上年未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村优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优先,**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考核获一、二、三等奖的村优先。

二是在具体项目安排上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水利设施项目,突出村内绿化项目,莽山旅游专线和城镇周边的村突出环卫设施项目。

三 是在实施程序上做到“五个严格”。一要严格把握范围。**年我县进一步保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覆盖面,计划实施奖补项目210个,约占全县行政村的 60%。择优确定重点项目,提高奖补额度,争取每个重点项目奖补10到15万元,做到既能解决村里的当务之急,又符合民心民意。二要严格操作程序。把握项 目拟定、初审、审批、公示、民主议事、筹资筹劳审批、实施、验收、决算和申请奖补等10个环节,做到程序到位,资料完备,既让群众满意,又让上级放心。

三 要严格资金管理。上级拨付的奖补资金、村集体投入、村民或社会捐资等所有用于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的资金,必须统一纳入当地乡财政所设立的村帐乡代管账 户,专款专用,实行报账制管理。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支出报账必须按程序办理,项目村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必须在有关凭证上签字。四要严格业务培训。加大对乡村两 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准确掌握政策,提高工作水平。五要严格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明确村 级公益设施的所有权,严格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积极探索后期管护方式,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

(二)突出建设重点,搞好集中连村建设

**年全省在各地挑选30个左右的县市进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集中连村建设试点工作。我县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组织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人员,经过实地调查,制定出 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上报省厅后,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由于去年底才开工,**年**月集中连村水利建设及村容已全部合格完工。

(三)严格程序,坚持公示

一 是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小组”的作用,凡是通过一事一议形式筹资筹劳建设的农村公益项目,由3—5名受益群众代表配合村民监督小组成员,对工程进展、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二是严格执行一事一议项目预算、决算和审计监督制度,防止和杜绝在使用过程中超范围、超标准和挪用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强对村级筹资筹劳的监 督,对违规使用一事一议资金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规范了村干部行为,防范和避免了村干部在执行和落实一事一议制度上的个人随意性和独断性。四是强化监管、严格公示制度。认真落实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凡经过一事一议形成的建设项目都要在村交通要道、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定期将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财务公示、进度公示、筹资花名册公示、会议记录公示等。

目前我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正按照计划有序推进。从我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来,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

二、化解乡村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情况

为 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县财政局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单位关于开展化解乡村 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和**精神,从三

方面积极推进全县清理化解乡村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截止**年**月30日我县乡村垫交农业两税债务经审计认定为**万元。已争取上级化债资金933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万元。

一是加强领导,严肃纪律。清理化解乡村垫税债务工作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要求部门密切配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先清理再化解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清理化解乡村垫税债务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建立机制。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要求各乡村根据实际,制定乡清理化解两税债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

三是加强监督,动态监控。根据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监管系统内的数据资料,对全县清理化解乡村垫交农业税债务实现动态监控,对弄虚作假、虚报套取化债补助资金的行为,除追回化债补助资金外,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三、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情况

为了落实湘财综改的文件精神和进一步掌握乡镇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按时做好宜章县2013乡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季报表上传到市局,做到及时准确。

四、主要问题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项工作在我县实施已有五年,五年来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是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由于在前些年农村一事一议工作不规范、议事不严谨等问题,议事效果不佳,部分老百姓不理解。致使村民筹劳时,难度较大。

二是村民议事不易召集。许多乡镇反映,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造成在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时,参会人员比例难以达到标准。

三是乡镇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存在着主要领导重视不够,个别乡镇有套取资金苗头。

四是存在急功近利行为。从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的结果来看,一些乡镇和村想实施投资大、受益人口多的工程,但项目投资额远远超过农民筹资筹劳和各级财政补贴资金总额,申报的项目不切实际。

四、2014年工作计划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按照序时进度,下一步主要加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才刚刚起步,乡镇一把手要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到议事日程,要进行再宣传,再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力推动此项工作。

二是积极组织项目实施。根据已经审批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督促乡镇尽快组织项目实施。

三是规范资金和票据管理。做到各级财政奖补资金专户管理、单独核算,不得用于一事一议项目以外的其他事项。

四是严明工作纪律。县、乡两级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档案。全面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办法、资金管理、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等,让村民对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进一步全程监督和管理。

五是强化督查、及时总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各村项目实施和监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实施和工作开展情况。

农村综改 篇3

一、运行现状

1、坚持规划引领,绘制建设蓝图

(1)连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坚持“培植优势、紧联龙头、扶持大户”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与农户有机结合,实现“龙头定方向、协会联农户、产业进市场”的经营格局。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二是以“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核心,全面提升畜禽特色养殖的水平和科技含量。三是规划种植柚类新品种,巩固提升现有的中药材种植和蚕桑养殖。四是依托鲁班湖、三大路沿线、郪江和云台观两点,发展精品休闲观光农业。

(2)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在道路建设上,依托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新建社道、作业路、入户路,基本形成村道、社道网状格局,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在水利建设上,切实改造小型泵站、蓄水池、傍山渠、田间渠,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利用田(土)调型、砌筑田(地)埂、测土配方施肥等多种方式,提高利用率。

(3)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小城镇—中心村—集聚点”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土坯房改造、生态庭院、人畜安全饮水、新型能源等项目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土坯房改造上,对“综改区”内4181 户土坯房实行全覆盖改造,确保住房安全;在生态庭院建设上,通过农房四周建设小菜园、小果园等微田园,整治农房前厅后院环境;在新型能源发展上,新建户用沼气池,积极发展天然气入户,确保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0% 以上。

(4)构建服务型基层组织。选派党性强、作风正、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推广“年有安排、季有主题、月有活动、评有总结”的“四有”组织生活,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推行和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促使党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采取“单独式”、“联合式”、“挂靠式”三种模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覆盖率。切实落实村务党务公开,加大监督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全过程。

2、多措并举,创新发展路径

(1)放活土地产权。重点抓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资金互助合作社、和财政项目资产量化等三个试点。创新产权流转体制,破解“资源变资本”的难题;创新生产经营体制,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创新社会化服务体制,破解“怎样种地”的难题。大胆探索农民有偿退出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放活土地产权。

(2)培育新型主体。积极探索“农业园区+ 龙头企业+专合组织+ 基地+ 农户”、“农业园区+ 专合组织+ 农户”、“大园区+ 小业主”等多种农村经营模式。推广神龙粮油公司“订单保底收购”和铁骑力士公司“1211”(一栋圈、两夫妻、年出栏1000 头生猪、纯收益10 万元)等模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3)推进精准扶贫。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加强与社会机构与爱心人士对接,邀请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办公室来综改区调研对接,联系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开展“互联网+ 扶贫试点”,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搭建社会爱心认识帮扶平台,助力精准扶贫。

(4)加大基础投入。年内计划启动90 公里县乡道路,150 公里村社道路建设。群众集资已达1200 余万元,开工建设社道路65.8 公里,已完工28.4 公里。小农水重点项目已经完成评审和招标公告发放,移民后扶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产粮大县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等涉农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5)创新社会化服务体制。大力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以“两头在企业,中间在农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以实施“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为载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搭建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平台,促进当地农产品“走出去”。

(6)创新投融资体系。目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果,3 个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正式启动运行,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将于近期全面展开,农村产权交易中心9 月底前挂牌运行。同时,出台了《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推进办法》,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综改区建设。

(7)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及治理能力。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竞选村“两委”负责人,选派党性强、作风正、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推行村党组织预警排位制、业绩公示制和案查制。采取“单独式”、“联合式”、“挂靠式”三种模式,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覆盖率。强化法制教育,加强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问题

对于改革,领导与群众存在期望值的差异。领导对改革的期望是如何推动深丘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点是扶贫攻坚。群众的期望是“眼见为实,吹糠见米”。所以,目前改革工作并没有全面铺开。因为发展滞后,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扶贫攻坚和发展上。所以,综改区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扶贫攻坚为重点,党的建设为保障,脱贫致富为目标。

2、“机遇意识、有感发展观念”有待增强

对于三台县南路镇乡而言,是千载难逢的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应紧抓不放,以时不我待、主动积极、勇于担当的精神,把南路片区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但有的干部甚至认为市综改区的设立是“多了个婆婆”。工作中还是旧观念、老思路,有部分干部观望坐等,甚至还有个别干部不在状态。

3、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关于综改区体制问题。市委成立的综改区机构和前沿指挥部,基本上是按既定的体制模式在运行。二是统筹协调机制问题。在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方面,部门自成体系,综改区前沿指挥部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和统筹力度。

4、要素保障问题

一是道路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集资难,劳力缺乏。二是电力不能保障供给,经常不定时停电,电压低,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通信不能全覆盖。四是环境卫生差,垃圾处理难。

三、进一步推动综改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坚定建设好综改区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综改区半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一班人敢于啃硬骨头,抓短板,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凝聚了人心,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增强三台的主体责任意识,切实调动三台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对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前沿指挥部赋予更多的统筹指挥权。切实减少工作及发展中的中间环节,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发展优质粮油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出台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理的实施办法。创新农业投融资方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引进龙头企业。

3、以精准扶贫为重点

聚力解决好无房户、危房户、特困户住有所居、住的安全的问题,确保2020 年前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适合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引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探索以城带乡、以工扶农的扶贫新模式。组织县(市)区、市级部门、国有控股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帮助综改区改造土坯房、整治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

4、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有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宽带乡村和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三网融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大病统筹制度,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总体要求,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5、在“三个不断强化”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综改区各项工作

(1)不断强化目标,精准把握工作节点。尽快完成先期试点村确权颁证、村级机制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尽早完成农村产权评估、交易市场、融资担保等配套体系和运行制度建设,力争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方面初步形成制度成果。

(2)不断强化力量聚合,切实做好统筹联动。完善定期汇报、专题汇报等工作制度,争取上级更大的关心支持。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强化项目资金配套,加大对改革试验的综合投入。加强领导和人力保障,确保每件事情有人管、有人抓。

(3)不断强化督导考核,确保改革发展成效。建立完善信息反馈、进度管理、调查研究、情况通报、督查督办、效果评价、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形成科学严明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改革试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摘要:丘区农业镇乡位于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夹心层”,是全面小康的“瓶颈”,丘陵地区如何实现快速突破?对此,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示范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从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 篇4

第一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规范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以下简称“标杆项目”)的认定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申请认定标杆项目的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第三条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转型综改办)负责组织标杆项目的认定工作。项目认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标杆项目应具有“影响大、带动性强、见效快、示范作用明显”的特点,在本行业、本领域或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基本具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主要条件。

产业转型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具备产业定位准、技术水平高(核心技术应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减排多(效果应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业带动强等条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生态修复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符合绿化山西、净化山西、气化山西和健康山西的要求,对加快生态治理修复,推进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城乡统筹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符合“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体系要求,对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民生改善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紧扣民生的基础薄弱环节,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发展,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等,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第五条标杆项目投资规模要求:产业转型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0亿元以上,部分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可适当降低投资规模;生态修复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亿元以上;城乡统筹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3亿元以上;民生改善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亿元以上。

第六条标杆项目单位不分所有制、不分内外资,应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较强优势,具备实施项目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

第七条各市、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省级扩权强县试点县

发展改革部门(综改办),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按上述条件,负责组织项目并向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提出认定申请。

第八条申请文件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建设方案、体制机制创新、前期工作推进情况等。

第九条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按照本办法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并将基本具备条件的项目列为备选标杆项目。

第十条通过由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联席会议,在备选标杆项目的基础上审议确定标杆项目。

第十一条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从已确定的标杆项目中选择重点项目,报请省转型综改工作领导组审定后确定为重点标杆项目。

第十二条标杆项目和重点标杆项目经有关程序认定后,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行文发布,自发布之日起,享受标杆项目优惠政策,并适时在省内主要媒体分批公布。

第十三条项目建设期间,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施调查、督查和考评。对标杆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凡未按预期进度要求推进的项目,一律取消标杆项目命名。

平鲁力塑山西综改范例 篇5

作为山西省十一个综改试点县区之一, 2011年是平鲁区实现全面升级、大放异彩的关键年——该区上下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大做文章, 力塑山西综改范例;该区还以“70%的土地种草植树, 70%的农民进城”为抓手, 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一年里, 平鲁区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0多亿元, 双70%的目标也初具雏形。

黑色基地的转型跨越

平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县区, 也是山西省重点产煤区, 这座名副其实的“黑色基地”, 谈到经济发展自然绕不开煤炭。近年来, 在这座黑色基地上, 以现代煤化工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改写了煤炭利用的路径, 改变了只有燃烧到灰烬的简单过程。另一方面, 该区按照袁纯清书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指示, 已全面启动了“一矿一企、矿企联动”的产业互补联动发展机制, 在做大做强传统煤电产业的基础上, 加速培育地面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平朔矿区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动力煤生产基地。坐落在平鲁区的中煤平朔煤炭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 现已拥有安太堡、安家岭两座特大型露天矿及其他三座大型现代化井工矿, 五座配套洗煤厂和两条铁路专用线, 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煤炭企业。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开局之年里, 中煤平朔公司在平鲁区矿企联动发展机制的激励下, 迅速启动了北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东露天循环经济园区项目。

北坪循环经济园区由平鲁区与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 投资达500亿元。截至2012年1月,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竣工。其中, 先期入园的山西晋坤矿产品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高岭土系列产品的两条生产线已相继投产达效;2011年内已开工建设的胶带胶管、大型轮胎翻新、平安化肥四期等三个项目预计2012年年中建成投产;园区内投资60多亿元的煤矸石电厂、合成氨劣质煤综合利用, 以及综采机械制造、门神防盗门、煤炭运输抑尘剂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粉煤灰提炼氧化铝、粉煤灰制水泥、粉煤灰制砖三个现代煤化工项目也计划2013年开工建设。

东露天循环经济园区里, 由中煤平朔投资建设的东露天煤矿、洗选煤厂、铁路专用线即将竣工投产, 系列项目总投资达百亿元。其中, 东露天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达2 000万吨, 正式投产后, 中煤平朔公司年生产规模将超过亿吨。此外, 由中电国际投资300亿元的转型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其中, 投资60亿元的坑口电厂及与其配套建设的东石湖水库并网发电项目将于2012年实现并网发电;投资93亿元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粉煤灰水泥和粉煤灰砖加工项目也将于2012年内正式开工建设。这些转型项目竣工投产后, 东露天循环经济园区可就地转化原煤千万吨, 消化粉煤灰三百多万吨, 而电厂总装机容量也将达到神头第一电厂和第二电厂总装机容量的两倍。

两大循环经济园区的启动, 昭示着以园区为承载的模式辅以矿企联动发展机制——平鲁区的转型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到“十二五”末, 平鲁的转型项目产值将达到800亿元, 实现利税240亿元, 安置就业人口近万人, 真正实现由“黑色基地”向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大区的跨越。

四化同步共建新平鲁

“山连山来沟连沟, 荒山冷落使人愁, 山上没树风沙多, 沟里没水乱石头……”, 年长的平鲁人都还记得这样的顺口溜。1980年代的平鲁, 全区16万农业人口大都散居在300多条沟沟岔岔和400余个山庄窝铺里, 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平鲁农村长期积贫积弱, 即使后来煤炭产业的兴起增加了全区经济总量, 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出现了“城里象欧洲, 农村象非洲”的尴尬局面。

“十一五”以来, 平鲁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提出了“一城十镇百村建设”的发展构想:改造建设既有区委区政府驻地井坪镇, 将原有的另外12个乡镇整合成10个, 再将原来的400多个山庄窝铺自然村合并成百余行政村。

近几年, 平鲁区又出台了“一城十镇百村”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平鲁模式。期间, 平鲁区先后完成了县乡公路、农村卫生所队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 及生态建设等260多项重点工程。目前, 平鲁区十镇建设基本完成, 各大集镇人口在原有的1万人基础上实现翻倍增长;通过移民搬迁、合村并村, 该区“百村”建设也初具规模。这样, 平鲁区通过“一城十镇百村”的发展道路, 打破了城乡分割之路, 初步形成以主城区、集镇和新农村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11年12月11日, 在第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 平鲁区统筹城乡的“一城十镇百村”新农村模式进入“2011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之列。

“平鲁区被确定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1个试点县之一,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率先探索出资源型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模式, 规划5年内, 每年投资6亿元让70%的土地种草植树, 每年投资7亿元实现70%的农民进城, 以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修复、民生建设为突破口, 全域一体统筹发展, 破解城乡协调发展难题。”正如平鲁区委书记李俊所说的, 发展产业、富裕农民、本身就是平鲁推行“一城十镇百村建设”的核心所在。

作为全省综改试验试点县区之一的平鲁区在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过程中, 以“双70%”为抓手,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结构调整,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大幅增收又将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事实上, 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 平鲁区别出心裁地植入工业化理念, 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园区”的思路, 先后扶持建立起一批批“设施农业村”、“生态庄园村”、“标准化养殖村”。同时, 平鲁区还投资数亿元新建了牧草加工、荞麦加工、小杂粮加工、粉条加工等一大批建设开发项目。

生态环境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1年平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施了100万亩种植计划。目前, 全区林木覆盖率达超过30%, 造林面积105万亩, 通道绿化500公里——绿色平鲁初具规模, 被省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区”。

2012年起, 平鲁区将按照“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二百万亩生态屏障”的定位, 重点建设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和环城生态新区, 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每年投资6亿元、每年造林20万亩的目标任务, 使全区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 林草覆盖率达七成。

“智慧平鲁”呼之欲出

2011年11月21日, 平鲁区区长吴晓斌带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北京市数字北京大厦、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及东城区政府等地, 就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进行考察学习。平鲁区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表示, 要结合平鲁实际, 学习借鉴北京市及其东城区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全力打造“数字平鲁”, 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为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平鲁注入新的内涵和理念。就此, 平鲁区“智慧城市”建设活动拉开帷幕。

2011年12月19日, 平鲁区邀请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石宇良教授, 举办“智慧城市”建设专题讲座, 全区副科以上干部共400多人聆听了讲座。当日, 平鲁区还与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举行了“智慧平鲁”项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 该研究院将为“智慧平鲁”建设设计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后备人才培养。

农村综改 篇6

山西转型综改“新模式”

转型综改区获批后,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建设,将其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统领,精心谋划部署先行先试工作。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获批两年多来,山西省全体干部群众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先行先试,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煤层气气权分级审批试点、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开展动力煤期货交易、“十二五”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审批权改革、用地管理改革、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等事关山西发展的重大事项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正在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2012年8月7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科学规划了到2020年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的整体思路, 明确了山西转型综改试验的主要任务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将在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开展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还明确了山西转型的主要目标分两个阶段, 提出到2015年“十二五”阶段的近期目标和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 力争通过20~30年的努力, 山西基本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山西新特区“呼之欲出”

按照《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年度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模式, 山西省迅速启动了第一阶段“十二五”后三年《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并将《实施方案》进行年度任务分解, 同步编制2013年《行动计划》。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曾强调: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是山西最好的战略机遇、最大的改革工程、最强的发展动力, 在山西省转型跨越中具有统领地位, 转型综改核心在转型、根本在改革、关键在实践, 要围绕《总体方案》, 加强调查研究, 搞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在体制机制上抓紧破题, 在改革试点上抓紧推进, 在项目建设上抓紧落实, 在对外开放上抓紧拓展。山西省省长李小鹏指出: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发展是目的, 创新是核心, 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落实是关键, 要把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把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 从操作层面布局并抓好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的落实。4月20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是对“十二五”后三年山西省转型综改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任务的全面部署, 涵盖了《总体方案》四大转型任务、十项综合配套改革。其中重大改革是核心, 是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重大事项是支撑, 明确了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重大项目是抓手, 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推进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

《实施方案》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至第五部分, 部署了“十二五”后三年转型综改“5111”重点任务, 包括50项重大改革, 涉及产业转型、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社会民生、科技、财税、金融、土地、行政管理和投资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00项重大事项, 涉及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要素支撑等方面;100个重大项目, 涵盖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10个重大课题, 旨在通过加强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 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撑。第六部分部署了各市、各试点县、省直部门、各试点企业转型综改试验工作。“十二五”后三年, 各市围绕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等十个方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任务, 每年选择不少于两项积极开展试点;各试点县围绕土地、金融、民营经济、城乡一体化等方面, 每年选择确定两项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试点, 力争当年取得实效;省直部门每年推出至少一项专项改革, 力争当年取得突破;12户省级试点企业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资本证券化等八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第七部分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实施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的组织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是对《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在2013年度的具体安排, 是2013年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总体要求, 重大改革, 重大事项, 重大项目, 重大课题, 各市、各试点县、省直部门、省级试点企业转型综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七部分。其中, 部署了2013年转型综改“1235”重点任务, 包括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补偿机制等10项重大改革;晋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等20项重大事项;太榆地区科技创新城等30个重大项目, 以及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研究等5个重大课题。同时要求各市围绕创新“五规合一”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四化同步”推进机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四个方面, 选择不少于两项任务, 探索开展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各试点县积极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两项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省直部门共推进63个专项改革, 力争年内取得突破;省级试点企业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资本证券化等八个方面, 选择不少于三项, 开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科技传播与山西转型综改创新驱动 篇7

山西省转型综改, 是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 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我国首个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应对这种新挑战与新机遇中, 山西如何提升科技传播力度,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进一步加快变革与创新, 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与探讨的新课题。

1 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 科技传播的概念与特征

1.1.1 科技传播的概念

传播, 一般认为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而什么是科技传播, 著名学者翟杰全将其定义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认为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传递给接受者, 使接受者了解、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 基本功能是把科学家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 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本文赞同这一观点, 且在论述中强调“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

1.1.2 科技传播的特征

1) 科技传播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技传播的本质特性就是它的科学性, 这主要是指传播的内容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能够经受住理论的检验与现实的考验, 它的传播要以科学为准, 要对社会、对大众负责;

2) 科技传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随着现代科技向整体化、专业化发展, 科技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 并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从而是科技信息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化特征。所以, 科技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具有专业性;

3) 科技传播具有广泛的大众性。科技传播面向社会大众的广泛传播, 是以满足广大受众对科技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范围传播活动, 它的传播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因为“任何科技知识如果只有少数人知晓, 那么社会就不能进步, 国家不可能富强”;[2]

4) 科技传播具有多学科性。科技传播是包含多学科、跨学科的传播, 既有在同一领域进行交流, 也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借鉴和移植等等。在跨学科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中, 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科技传播具有直观的教育性。科技传播的特点是传播科技知识, 它的教育性特点就是反映为传播科技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科学家、科技人员的科学思想、科技道德, 并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传播, 使人类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掌握各种生存技能, 增强认识自然以及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能力;

6) 科技传播具有信息价值增值性。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传播、扩散而实现共享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科技知识信息从资料、数据、规律到传播、接受, 再到转化为生产力, 都始终体现了信息价值的增值。

1.2 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科技传播是科技与社会的血液循环系统, 是科技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中介。任何一个国家, 如果不重视知识的传播, 其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社会就不可能充满创新和发展的活力。”[3]

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主体作用, 而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企业的科技创新。为了能适应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 企业必然以开拓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为经济运行目的, 积极地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活动。

科技自主创新要依赖于社会物质保障, 但公众科学素养高低也影响着科技创新。但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还比较低, 这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形成很大反差。因此, 积极加强科技传播工作, 将科学方法宣传与科学研究过程、成果推广应用紧密结合, 促进技术成果与科学方法同步推广, 推动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普及, 让创新方法在公众中广泛传播,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这将对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山西转型综改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2.1 转型综改成为山西科学发展主旋律

山西是我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63年来, 乌金墨玉之乡山西, 累计生产原煤130亿吨, 其中90多亿吨外调出省支援全国,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巨大贡献。”[4]但是, 山西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 造成了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创新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 2010年11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 转型综改“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科学发展从此揭开帷幕。今年4月20日, 又正式出台《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 这将全面推进山西转型综改速度。

2.2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山西经济发展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强调:转型跨越, 项目为要。当今和未来较长一个时期, 山西省仍处于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发展区间, 仍处于项目集中建设期, 经济规模还需要用项目来扩大, 经济结构还需要用项目来优化, 民生改善还需要用项目来支撑, 项目带动转型跨越仍然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成功的途径。”[5]山西转型综改靠的是项目建设, 而以项目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发展中, 则强化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战略性举措。

在《实施方案》的重大事项中, “科技创新”一项就部署了“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等7项重大事项。可见, 科技创新已成为山西转型综改的重要驱动力。“破题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关键的力量是创新驱动。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7]

3 科技传播对推动山西转型综改的意义

3.1 科技传播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当前,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阶段。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山西转型综改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必须积极加强科技传播工作, 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为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助力。

3.2 科技传播是山西经济转型内在动力

科技创新是山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力量。山西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强调了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全新组合引入经济发展体系, 实现科学发展。所以, 科技传播在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担当着重要任务。

4 科技传播如何驱动山西转型综改

4.1 真正确立科技先导思维

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能够普及与延续的基本前提, 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山西转型综改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型综改的第一推动力, 那么, 科技传播工作就必须首先真正确立科技先导的思维, 强化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传播工作者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的观念, 把科技传播工作列为科技创新的先导,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4.2 健全科技传播体制机制

应该紧密围绕山西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制定相应的科技传播政策措施体系, 并完善科技传播投入机制, 使科技传播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科技传播手段上, 要结合当今数字时代的特点, 大力发展和充分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融合传播手段, 加快科技传播的速度与效果。

4.3 大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

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知识的途径主要靠大众媒体。自2002年《科普法》颁布以来, 特别是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发布以来, 我国大众媒体对科技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科技传播工作仍然存在不足, 媒体的科技信息在报道总量中所占比重很低, 总体水平不高, 科技报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众的科学意识、科学素质明显弱化。所以, 必须采取包括政策扶植、人才培养、鼓励科技界支持媒体开展科技传播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 才能为山西转型综创新驱动使出劲力。

4.4 培养优秀科技传播人才

山西转型综改强化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并强调了科技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意义。同样, 要让科技传播助力山西转型综改, 也必须强调了人才对科技传播的意义, 大力培养优秀的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科技传播人才, 不仅要加强科技传播学科建设, 搭建专业科技传播人才阶梯, 更要实施对科技传播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深度开发与合理利用。

4.5 扶持科技传播公益传媒

科技传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尤其是当前山西转型综改加速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 积极加强科技传播力度, 对保障山西项目带动转型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特别是科技传媒, 是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 要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综改内在动力, 应该考虑大力扶持公益性科技传媒, 让这些以传播科技为核心的传媒, 不要或尽量少考虑生存问题, 在有政府保障生存问题的前提下, 竭尽全力、一心一意搞好科技传播, 并大力提升科技传播力度与质量, 从而为山西转型综改实实在在起到创新驱动的作用。

4.6 打造科技传播品牌产品

打造科技传播品牌, 是新时期科技传播的趋势, 它可以提供科技方面大量、丰富、权威的知识、技能和信息, 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 并可带动科技传播能力与质量的整体提升。科技传播品牌的打造, 一方面要提高影视媒体科技频道、科技专栏的制作与传播质量, 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受众面广、知名度高的专业科技报刊和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科技专版, 还要打造一批品牌科普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科普出版物。同时,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技传播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从而努力打造山西科技传播媒体品牌。

5 结论

在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进程中,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这关乎山西科学发展的全局与长远。科技传播担负着科技信息知识传递、扩散而实现社会共享的重任, 担负着推动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 所以,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传播的现实意义, 要切实采取多种实施改善和促进科技传播工作, 为山西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助力。

摘要: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主体作用, 而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要依赖于社会物质保障, 但公众科学素养高低也影响着科技创新。山西转型综改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科技传播担当了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助力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角色。真正确立科技先导思维、健全科技传播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培养优秀科技传播人才、扶持科技传播公益传媒、打造科技传播品牌产品则是科技传播驱动山西转型综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科技传播,转型综改,科技创新,推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13.

[2]袁宗银, 杨琴.科技新闻的“性”与“情”[J].科学新闻学术专刊, 2009 (1) :45-47.

[3]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4]刘亮明, 冀业, 周亚军.山西:转型综改涌大潮[N].人民日报, 2013, 11, 13.

[5]安中民, 方方.山西:转型综改见实效[N].中国经济导报, 2013, 7, 6.

[6]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EB/OL].http://www.sxdrc.gov.cn/reform/, 2013-05-17.

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与综改的关系 篇8

山西转型的背景与概念

山西转型的背景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 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 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 转型刻不容缓, 谁能及时转型、成功转型, 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刻认识和领会转型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对于山西积极推进综改区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必须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

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 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在经济困难面前,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而信心来自于思想的解放, 解放思想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束缚, 将先进的理念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解放出来, 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革命性的转变。强调解放思想, 就是为综改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从而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

据资料显示, 当今世界约有30个国家17亿人处于经济转型之中,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必然起到带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的经济转型严重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而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完成转型。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 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英国依靠技术进步转向工业立国, 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级经济发展领头羊;20世纪80年代, 美国把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 一举成为信息时代最大赢家;拉美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的目标, 但由于未能及时转型, 经济社会畸形发展, 再加之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 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 一边是现代化, 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 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 地区发展长期徘徊。这种情况被学术界称作“拉美陷阱”。

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是山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煤炭年产量7亿t, 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90%, 而煤炭又占到其中的60%。山西省“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既是对过度负债消费发展方式的冲击, 又是对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增长模式的冲击。对于山西这样一个结构单一的资源大省, 付出的沉重代价不言而喻。

转型的概念、方向和内涵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 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 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所谓转型, 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由此可见, 转型不仅是事物结构、形态、运行模式上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转型的内涵非常之广泛, 笔者所提到的“转型”主要指思想大解放前提之下的“经济转型”。

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型, 思想观念上的转型即是思想的大解放。解放思想的过程, 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 就是激发内在动力的过程, 就是释放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

关于转型的方向和内涵,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全省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精辟论述:“转型发展是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 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 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 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山西的转型应该在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装备制造高端化、煤炭运销物流信息化、高耗能产业清洁化、能源优势新型化、主导产业高新化、文化产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八化”方面做足文章。

转型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提升, 实现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 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供强大的动力。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1,2,3]。

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刻内涵

综合配套改革就是改革现行不适应转型的机制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仍是改革之首, 政府自身的改革, 其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仍然是综改的重点。现阶段政府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病, 是制约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

实施综改区试点, 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战略部署。综合配套改革, 能够合理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更加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改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 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而这些机制和体制的建立, 必须从政府自身的改革做起, 形成科学的、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处内陆的山西之所以赢得这样的历史机遇绝不是偶然的, 这与山西多年资源负债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那么, 山西的综改到底改些什么?这是所有关心这项改革试验的人们都在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 无论是媒体还是官方, 转型谈得多, 综改谈得少。从全省的实际情况看, 综改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不同综改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空间区域位置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山西综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等方面, 应该是全国综改区共性的问题, 也是山西的综改的重点。

综改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明确和强化政府的核心职能,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减少审批事项,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扩大市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增强社会监督。转变职能, 就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国政府管理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弊病, 是制约改革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职责以及体制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是我国在上世纪末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应对措施, 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仍没有得到全面的、有效的实质性突破。因此, 2007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是改革之首。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综改要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必须瘦身

有关专家指出, 我国政府部门的数量可以达到某些国家的2~3倍, 其中巨大的管理成本更是高出欧美国家的数十倍。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26 (与之相比, 改革开放初期也仅为1∶67) 。如此的“官、民”比例, 比清末高出35倍, 比西汉高出306倍。也就是说, 西汉时期, 8 000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 如今, 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

山西的情况如何, 没有权威资料佐证, 但从历年公布的山西纪检部门查处的机关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看, 数量相当可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机关单位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部门职能重复交叉, 相互扯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处理几个干部无异于隔靴搔痒。因此, 精简机构, 定员定岗, 必须动真的见真的, 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再者, 就是有选择地将非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从公共财政支出中剥离出来逐步推向市场, 以此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综改就是要建立适应转型的体制和机制

体制和机制的建立, 同样涉及领域非常广泛, 它包含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城乡体制等。围绕消除不利于转型、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展开改革, 重点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于地处内陆的山西来说, 改革的重心还必须涉及农村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综改就是将一切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温家宝总理曾不止一次地讲:“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亚洲开放银行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其实质就是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并保证享受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机会均等, 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对于我国而言, 不仅城乡之间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差距, 各个公共服务领域 (如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的投资仍然偏少, 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 (甚至有一部分是通过“特权”的方式) 享受改革的成果, 而中低收入阶层, 包括农民阶层仍然难以获得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

由此可见, 资源的公平分配, 是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近年来由于利益分配引发的诸多群体事件和社会矛盾再次提醒我们, 公平合理的制度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改革分享权, 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综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综改必须引入多层次的治理手段

推行综合配套绝不单单是政府一家的事, 是全社会, 全体公民的一致行动。山西省各级政府必须恰当地向社会和市场领域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 更加注重外部复杂网络关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 政府的能力严重依赖于社会其他主体的合作程度, 没有外部伙伴关系的支持, 就不可能推行有效的改革。如果说, 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公共服务提供者, 那么, 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更应该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或者在某些领域充当起政府服务的竞争性替代者。而“政府要成为一个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 就必须按商业方式进行组织, 并让管理者有权以他们认为恰当的方式使用资源。”可见, 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合理借力于市场和社会, 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治理秩序, 将社会各群体视为改革的推手, 从而扩大改革的社会基础。换言之, 全省各级政府更要重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尤其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工商管理方法及信息技术, 更新管理方式。

综改必须重视改革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 不可避免地要突破原有的法律制度。因此, 必须明确改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立法来引导、促进、保障和规范改革, 将综合配套改革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立法不仅可以减少随心所欲、朝令夕改, 还可以将综改的成果制度化。同时, 应扩大民主参与, 建立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让市民或市民代表能够参与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定过程, 增强决策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此外, 还应建立政府与专家、智囊团之间的工作机制, 发挥专家和智囊团的积极作用[4,5]。

综改与转型辩证统一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与综改的关系, 是事关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顺利推进的大事。转型的要求决定着综改的方向和力度, 而综改是否到位反过来影响着转型的成败。二者既独立又关联。综改对于转型而言, 是前提和手段。转型能否成功, 关键看综合改革的程度。转型是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综改而言, 转型又是综改的目的、方向和着力点。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山西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看能否做到转型发展, 关键看转型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跨越发展不是建立在产能扩张上, 而是建立在转型发展上。转型的文章做好了, 跨越发展也就实现了。”这一论述, 科学地阐明和揭示了转型与跨越的关系。同样, 综改和转型的关系与此一脉相承。要想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进行转型;要想成功转型, 必须有综改作为前提和手段。如果将实现跨越发展作为结果, 那么综改和转型都是前提和手段。说到底, 综改和转型都是为了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如上所述, 综改内涵非常之广泛, 它涵盖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转型无法推进。如果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秩序不能建立起来, 转型就没有保障, 实现跨越就是一句空话。

综改和转型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转型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的职能、经济结构、主导产业等都要转型, 而这一切均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如果说转型的过程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那么, 综改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和“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因此, 综改和转型是一对孪生姊妹, 密不可分, 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综改的内容就是转型的外在表现形式, 综改的过程本身就是转型, 没有综改的转型和综改不到位的转型都是不存在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以赶超发展为战略, 以跨越发展为目标, 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山西省省长王君说:“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 实现主要指标翻一番。”这一切都为山西未来的发展勾画出蓝图, 但是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综改和转型。正确认识处理综合配套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系,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与建设, 山西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转型初见成效。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 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如下:一要加强领导, 深入调研, 加大力度, 先行先试, 全力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二要解放思想, 先行先试, 加大力度, 加快推进, 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要转变作风, 进一步加强对综改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服务指导。山西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转型不动摇、加快转型不松劲、戮力转型不懈怠,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J].前进, 2013 (5) :1.

[2]本刊评论员.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山西特色转型发展之路[J].前进, 2011 (3) :1.

[3]袁纯清.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要做到“四新”[J].领导决策信息, 2013 (17) :7.

[4]任刚军.关于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地方立法思考[J].品牌 (下半月) , 2012 (5) :11-14.

农村综改 篇9

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是煤矿中除煤炭运输之外的各种运输总称, 是煤炭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材料、设备、人员和矸石运输。由于运输线路水平和倾斜变化交错连接, 工作地点随线路的延伸、缩短或迁移而经常变化, 造成线路复杂, 环节多;巷道多样化和工作地点分散, 使运输受巷道空间限制大;又因运物料、设备品种繁多, 形状、重量、大小各异造成运输车辆种类繁多, 安全性能不一。因此, 煤矿的辅助运输系统及其设备具有复杂性和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安全控制难度大。

1 俄霍布拉克煤矿基本情况

俄霍布拉克矿 (以下简称俄矿) , 属于徐矿集团早期援疆项目, 始建于2002年, 最初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 经过技改逐步达到现在500万t/a水平。矿井几次大的技改, 都是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提升原煤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为主, 辅助运输基本未涉及, 系统改造前后仍以电绞接力串联运输为主, 少量使用小型无极绳绞车, 辅助运输水平落后, 也是俄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 俄矿辅助运输系统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副井的提升能力不足。副井绞车是建矿时安装的, 单钩提升能力低, 电控老化, 制动力不足, 支架大型物件要解体上下井;井口上下车场轨道系统单进单出, 车辆调度周转不畅、易塞车堵车;副斜井系统铺设24 kg/m的轨道, 用翻斗式矿车串车提升, 轨型小, 轨道质量差, 缺少在线常闭抓捕器, 副井系统经常出现车辆掉道、翻车、溜车等事故, 影响安全生产。

(2) 主运大巷运输能力不足。大巷运输和车场调车都是使用的小电绞, +1 650 m大巷全长450余m, 使用8部小电绞调车, 车场小仅有50 m, 大件难停放、难通行。+1 460 m大巷使用11部小电绞调车, 地面装料、排矸和井口系统使用8部小电绞, 采区电绞就更多。使用电绞调车, 效率低下, 用人多, 安全性差, 制约了设备及时转运和材料车皮的供应, 大巷运输卡脖子。

(3) 采区的运输系统运能不足。采区外围巷道最初按90万t/a能力设计, 宽度、高度、断面、曲率半径均小, 起伏角度大, 造成运输困难;轨道轨型偏小, 大量采用18 kg/m、22 kg/m、24 kg/m轨道, 轨距600 mm, 敷设质量差, 非标道岔、杂拌道多, 运输大型重物明显车辆不稳, 容易掉道;牵引绞车功率小, 运力小, 大件拉不动而解体运输普遍存在。

(4) 斜巷安全设施状况差。斜巷安全设施普遍设置不齐全, 不连锁、动作不可靠;现场作业人员随意甩掉安全设施, 在斜巷扳道岔, 拉安全门、走钩走人等违章现象普遍。

(5) 缺少机械运人设施。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好, 煤层赋存好, 工作面巷道布置到井田边界, 走向长, 采区远。无机械运人设施, 工人徒步行走体力消耗大, 时间长, 工效低。

(6) 运输方式单一落后、装备水平差。由于缺少现代化连续运输设备, 大量使用小电绞, 接力运输, 工艺落后, 导致了设备多, 维护量大, 运输环节复杂;大量地使用电绞运输, 用人多, 运能小, 导致效率低。斜巷缺少先进安全设施, 导致运输人员违章多、事故隐患多、安全状况差。

3 改造的必要性

(1) 矿井安全的需要。大量的采用电绞接力运输, 工艺落后, 造成运输环节复杂, 事故多;大量人员加入辅助运输系统, 使生产人员紧张, 客观上造成违章多, 安全隐患大, 辅助运输迫切需要提质改造。

(2) 扩大生产的需要。随着南疆经济发展, 煤炭需求急增, 俄矿需要改造为1 000万t/a矿井, 才能满足需求, 而辅助运输系统由于能力低效率低, 是制约生产的瓶颈, 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改造也势在必行。

4 俄矿辅助运输系统改造的具体实施

针对俄矿辅助运输现状, 经过全面调研论证, 改变了单一使用电绞串联运输的模式, 对不同区域采用了不同的运输方式组合, 引进先进装备, 大力进行改造。

4.1 副井提升系统改造——改绞车换轨道扩能力

副井提升能力的不足, 设备老化, 轨道系统质量差。改造方案就围绕绞车与轨道扩能开展。由于建矿时副提设计能力是90万t/a, 硬件设施也相对较小, 副井斜巷的断面决定了不可能采用胶轮车运输和单轨吊运输, 于是, 经过论证决定:全面更换轨道为38 kg/m, 底板硬化, 提高轨道质量, 增加在线常闭抓捕器, 上下车场改造, 使运行通畅;更换副井主提绞车, 滚筒直径由2.0 m增为3.5 m, 最大静张力提到21 k N, 采用新型电控, 增大绞车提升能力, 满足矿井最重设备不解体下井需求。

4.2 主运大巷的改造——机车代替电绞

针对+1650 m大巷车场小和使用调度电绞多的弊端, 决定重铺轨道, 扩大车场距离, 使车场间的渡线道岔趋于更合理、顺畅;淘汰调度小绞车, 选用机车牵引, 选CCG5.0/600防爆柴油机车在地面和+1 650 m、+1 460 m大巷使用。该型机车最大牵引吨位在坡度达到3‰时, 达到50 t。一次最多可牵引近20辆重车, 拉车、调车方便, 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凸显了机车机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

4.3 采区和主要集中运输巷道改造——无极绳绞车代替电绞

采区巷道使用电绞运输, 由于牵引力和容绳量限制, 对长距离巷道一次不能直达运输;而使用单轨吊对巷道的顶板要求太高, 采用大型胶轮车对巷道底板要求高, 俄矿5煤系统为煤质顶板, 巷道断面小, 两者投入较大, 均不宜使用。经比较, 确定采用无极绳绞车, 因其受巷道限制小, 经使用证明, 无极绳绞车可替代大部分电绞, 不论是在固定长度巷道中的牵引, 还是在掘进进行中的巷道中牵引, 都能满足物料运输供应, 如运输长度增加, 或需要运输大型设备, 只需选用功率匹配的无极绳绞车即可, 无论是运输长度还是牵引力、安全系数都能满足要求。由于减少变坡点的对拉电绞, 牵引长度远大于电绞的运输长度, 物料可直接运输到工作地点。通过改造, 俄矿目前已使用了10台无极绳绞车, 最远运输距离3 800 m, 效果良好。

4.4 掘进巷道运输改造——无极绳+胶轮车代替电绞

掘进巷道, 起伏变化, 逐步延伸, 并且速度很快, 采用复合型的运输方式, 即外段选用无极绳绞车牵引, 在轨道没有及时跟进到迎头的距离段, 使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既能将材料运送到迎头, 又可不急着钉轨道跟进, 只需待无极绳绞车延伸时才集中钉轨道, 实现了阶段性的集中生产, 便于提高掘进效率。俄矿1煤的1404材料道使用无极绳绞车+WC3E (D) 防爆型无轨胶轮车混合运输, 从现场运用情况看, 无轨胶轮车+无极绳绞车的组合提高了掘进供料运输速度, 杜绝工人来回扛料辛苦。明显提高了掘进速度, 打通了掘进头运料长期滞后的瓶颈。

4.5 无极绳绞车扩展——既运人又运物

俄矿5305、1404两道长度都达到了3 000 m以上, 人员徒步来回需要3 h, 为减轻工人体力消耗, 经攻关, 该矿率先在国内采用了大功率运人运物两用型无极绳绞车, 由2辆XRB15-9型斜巷人行车配合牵引车、制动车和无线视频系统组成, 装备先进。既可运输物料, 也可运输人员, 效率高, 同比其他类型运人车价格低, 方式灵活、安全可靠。

4.6 大功率闸控双速绞车代替电绞

随着矿井产能提升, 支架单架质量达34.5 t, 目前斜巷调度绞车牵引力满足不了要求, 且制动系统不合要求。经论证, 在斜巷运输上选用JSDB-30大功率双速闸控运输绞车, 用在倾角小于45°的工作面及巷道牵引重物, 该绞车具有调度绞车、运输绞车及回柱绞车的功能, 具有快速和慢速两档速度, 可根据现场的需要变换速度和牵引力。慢速档牵引力大, 用于拉重负荷;快速档速度快, 用于回绳、拉空车等。制动分工作制动和应急安全制动, 而且具有传动滚筒系统末端制动, 可有效防止溜车事故, 安全可靠。

4.7 辅助运输系统安全设施改造

俄矿斜巷安全设施原来是手动操作, 费力且不安全, 操作人员的身体一般处于保险硐外面, 车辆通过时万一掉道、侧翻或车辆运行中刮到安全门, 都可能给操作人员带来伤害。斜巷安全设施是斜巷运输的重要设施, 为使安全设施能够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保证操作人员安全, 有必要对其改造, 使其具有远控化、常闭化、刚性化特点。

(1) 远控化改造。斜巷安全设施的道挡、道岔采用液压千斤顶控制, 连锁安全门采用电液推杆控制, 将道挡、道岔操作控制阀组, 电液推杆操作按钮通过管线连接安装到保险硐室内, 实现远方控制。确保车辆通过安全设施时, 人员处在绝对安全位置进行操作。

(2) 常闭化改造。在斜巷上滑板平巷1 m位置安装常闭道挡, 在道挡后面0.5 m处安装两道连锁常闭安全门, 连锁门之间距离一般为一列车长度的1.5倍, 以保证车辆通过第一道安全门时, 第二道安全门处于关闭状态。斜巷下滑板设常闭安全门, 当车辆需要通过, 超前15~20 m将常闭门打开, 车辆通过后立即关闭。

(3) 刚性化改造。斜巷安全门、连锁门采用11#工字钢焊接成门框式, 强度大。安全门与横梁采用铰接方式连接, 横梁锚固在顶板上。在车辆出现失控的情况下, 能够有效地将跑车阻挡住或使车辆脱轨, 防止车辆在轨道上自由下滑, 保证斜巷运输安全。

4.8 辅助运输车辆及其它设施改造

(1) 轨型轨距提升及重装平板车应用。随着矿井综采支架更新换代, 支架质量达到34.5 t, 装车高度达到2.5 m。支架在运输过程中, 由于支架重心偏高, 容易发生车辆掉道或侧翻现象。一旦出现支架掉道、侧翻事故, 将其复轨十分危险。为保证支架安全运输, 组织力量将地面、副井、+1650 m、+1460 m大巷轨道换成38 kg/m, 1404、5305材料道运输线路更换为30 kg/m轨道, 轨距改为900 mm, 支架车更换为900 mm轨距、载重40 t的重型平板车, 保证了大型超重支架和物料安全运输。

(2) 捆车、封车器的推广应用。细长材料如轨道、管子下井, 装车后要进行捆扎, 一般采用钢丝绳配合撬杠进行捆车, 浪费钢丝绳, 捆车效果也不佳, 给运输带来安全隐患。为此, 采用了专用棘轮捆绑器, 捆绑力大, 长度可调, 不还劲, 且安全可靠, 可以重复使用,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又在超长物料运输车辆两端采用封车器, 封车器采用4分钢丝绳编制成网状, 两端与车体连接采用棘轮紧固, 在斜巷运输时能够有效防止超长物料下窜, 安全实用。

(3) 刚性连接器的推广应用。平巷在运输大型设备时 (如支架、煤机本体等) 机车与大型设备车之间采用链环连接, 在运输过程中, 由于惯性作用, 设备对机车会发生撞击产生火花或车辆脱轨, 甚至顶人事故发生。车与设备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将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能够有效防止在运输大型设备施闸停车过程中, 由于惯性设备车撞击机车和司机, 达到安全可靠。

5 效果分析

俄矿辅助运输系统改造, 取得如下效果: (1) 缩短了运输路线, 简化了运输环节, 优化运输方式, 打通运输瓶颈, 提高通行效率, 提高了矿井辅助运输能力。 (2) 减少了辅助运输设备设施 (如绞车、开关、电缆、钢丝绳、钢轨、需要增加车场而改变巷道宽度的刷帮等) 的大批投入, 减少了辅助运输设备的维修运行费用, 降低了运输成本。 (3) 解决了辅助运输的诸多安全隐患, 提高了安全系数, 促进了矿井安全状况根本好转。 (4) 解决了生产战线长、轨道运输任务繁重而导致生产与运输冲突矛盾, 促进了矿井生产能力提升。

6 结论

俄矿辅助运输系统改造, 除初期分系统集中投入相对较大外, 其余均是正常的需要投入, 是矿井技改一部分, 无论是经济性、安全性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适合老矿井改造,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分析了俄霍布拉克煤矿辅助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并对综合改造方案进行阐述论证。通过选用无轨胶轮车、防爆柴油机车和无极绳绞车等较为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 并对安全设施改造, 解决了传统电绞串联运输方式所存在的用人多、设备多、效率低、安全保障差等诸多问题, 收到了较好安全经济效益。

上一篇:工程侵蚀下一篇:新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