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

2024-10-24

药品生产(共11篇)

药品生产 篇1

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了对生产工作的环境管理。

药品的生产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受到其生产过程是否合格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 有相当大数量的制药企业不是很重视对生产过程的管理, 所以难免会出现某些问题, 例如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物料存在不规范的使用现象, 对于物料的来源不能够保证可靠, 同样的在储存物料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和储存的环境和记录没有符合相关的规定。在对药品进行生产工作的时候,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作业现场进行管理,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没有及时的保养生产工作中使用的设备以及环境不够卫生而对生产造成负面影响等问题, 另外如果不能够在检测环节确保工艺用水的质量, 那么也会严重影响到药品的生产质量。

2. 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制药企业在对于药品生产工作时设有质量管理的部门, 这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 应当按照相关的规范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药品的生产工作的所有环节, 然而我国在实际的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有相当大数量的制药企业并未能够认真的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生产, 在进行药品的生产工作的时候, 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定检测将要使用的原材料, 也没有认真的检查使用的原料的用量是否正确;在采购生产中需要使用的原材料时, 并未对原料的供应商进行认真的审查, 制药企业没有重视材料的供应商是否能够保证材料的质量;并未检查在药品生产的各环节产生的产品以及成品是否具有稳定的质量水平等。

3. 工作人员不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和足够的责任感。

在从事药品生产行业里, 有些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对生产工作产生相应的责任意识以及对于生产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是觉得这方面的工作就应当只是相应的监管和生产部门的职责所在。除此之外, 有些制药企业在面对生产工作时, 也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认证, 是否可以销售, 并未对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 相应的管理工作也就没有足够的重视, 自然也不会对这方面有足够的投入, 更不会专门培养相关的人才, 那么相关工作的人员自认会出现综合素质不足、专业能力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药品生产产生影响。

二、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 制药企业应当对内部的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

每一个制药企业都需要高度的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 一旦出现对于企业制定的相关的管理措施不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 在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清楚自己的职责等不利现象, 企业需要严肃处理, 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实际当中的药品的生产工作, 生产企业在面对内部管理的相关工作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制药企业在进行药品的生产工作中应当对其生产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监督部门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必要按照规定认真监督, 同时还需要对产品进行检测, 确保其质量合格再投入市场, 如果出现生产质量问题, 需要立即做出反应, 认真处理, 避免损失。

2. 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的保证体系。

首先, 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的实行药品生产的各项质量管理规范, 确保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符合质量规范中的具体要求的。其次, 企业还应将安全生产的质量意识贯穿到药品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严格的落实各项药品生产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接着, 对药品的生产工作应进行动态的监督和管理, 确保药品生产材料的采购、药品生产的具体方式、药品的配方以及药品的质量管理标准等问题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的, 从而切实的提高药品的生产质量。最后, 在生产药品的过程中, 应准确的表明该药物的各类参数, 如药瓶的价格、药物的用法用量、储藏方法、功能主治、药品成分、不良反应、性状以及使用期限等等。这样当患者购买了此药品时, 才能清楚的了解药品的各项指标和参数, 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活动。

3. 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的风险管理。

我们应将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到企业对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中去, 从最初的药品生产原材料的采购工作开始,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各项要求采取各项管理活动, 在管理原材料的供应商时, 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审核和批准的制度, 从而切实的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要想做好药品生产质量的风险管理工作, 应重点做好供应商变更和药品工艺变更两项工作, 当供应商发生变更时, 应立即进行严格的审计和验证工作, 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其对药品生产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当生产工艺发生变更时, 则应准确的预测药品生产质量方面存在的风险。

4. 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在员工上岗之前, 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可以有效的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胜任工作, 企业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培训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工作产生的有利作用。新聘请的员工尤其是没有从事过药品生产工作的, 在正式上岗之前, 都有必要在严格的培训后认真地对其考核, 在考核中确认能力合格之后才能够安排上岗。对于在工作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工作人员, 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侧重不同的方面, 一线员工在培训中需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中的能力, 从事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培养其管理才能和更加先进的理念, 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员工们都能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产质量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苗晓革.论新时期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J].科技资讯, 2013 (28) .

[2]吕松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3) .

[3]陈小平.试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4) .

药品生产 篇2

户口所在:韶关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畲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160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46kg

人才类型: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医药销售代表:

工作年限:1职称:初级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三个月以后

月薪要求:1500--希望工作地区:珠海,韶关,清远

工作经历

韶关市起止年月:-06~2010-08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系青年志愿者服务对起止年月:2010-10~-10

担任职位:队员

工作描述:平时会积极协助并参加团队开展自愿活动,宣传志愿精神,服务校园,服务社会。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获得学位:毕业日期:-07

专业一: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二:药物制剂技术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机器人为药品生产带来益处 篇3

正如在其他许多行业中的情况一样,机器人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充分证明它在药物应用中的价值。以下介绍的只是几个机器人技术设计的关键性加工过程。

研发过程向来复杂而又耗时,但伴随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这一局面将有所改观。而今,成千上万种可能的药品可以在以往规定的一小段时间中研发并测试。例如高通量筛选(HTS)。运用机器人技术,辅以数据处理软件、液体处理设备、灵敏的检测设备,高通量筛选就可以帮助研究团队实现数以百万计的测试,这将促使药品更快地被发明、研发出来。这项技术带来的改善意味着每天可以测试评估10万多组样本,而在此之前人工筛选每天只能完成30组样本。目前,超高通量筛选正在研发中,一旦成功,机器人就能够在更大量样本的加工处理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另外一个重要的益处在于使用机器人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操作者的烦闷对于测试结果的不利影响。从样本的准备到摇晃、以及在不同实验点之间传送样本,如今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筛选流程中各种不同的任务。

机器人在温度控制流程中也同样有用武之地。这一流程需要将样本放置一段时间进行培养。在这一应用中,机器人可以自动插入或移除样本,从而保证它们在正常的环境中得到了培养。

ABB公司在意大利的诺华制药公司安装的设备能够很好地表明机器人能够为药品包装带来的益处。该工厂生产、包装超过35种不同的疫苗,运往全球70多个不同国家。

该工厂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机器人。第一种机器人是用来码垛已经包装好的成品,它需要具备处理不同包装尺寸和形状的灵活性。这种机器人利用两个扫描器来识别传送带上纸盒上的条形码,根据其运输目的地进行分类。它们被证明快速、可靠,已经将其移至更大的空间,现在一次性可以承载6个托盘。

这种机器人带来的改善使得第二种机器人得以使用。这种机器人主要用来包装小儿麻痹症的口服疫苗,配合上先进的视觉系统,能够保证每一个小儿麻痹症的疫苗盒能够正确地包装。

这个生产工厂最具创新力的机器人应用是机器人去堆叠应用。他是40米长的疫苗包装线的一部分,每分钟需要处理500多个注射器。整个加工过程包含了3个独立的阶段,在此之前都是人工处理的,存在着潜在的污染风险和重复引起的错误。整个流程开始之初,会有堆满了疫苗的带盖的塑料桶从无菌部输送过来。塑料桶中每一叠有100个流感注射疫苗。机器人首先通过真空的方法把塑料桶的盖子揭开,随后将每一叠疫苗取出,各自放置在传送带上,等待下一阶段处理。当塑料桶中的疫苗取完后,机器人将塑料桶和盖子放到一个托盘上。这一放置过程受到十分小心的控制,从而满足GMP公司的药物生产要求,那就是要对包装原材料和产品进行严格分离。

药品生产的现场管理 篇4

1 做好药品生产的人员管理

医药企业应该加强生产环节人员的管理, 要尊重每位员工, 挖掘他们的潜力,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基础上, 确保药品生产的质量与进程。应该将人员管理的重点放到班组这一层级上, 要发挥班组长的带头作用, 这样就可以将药品生产的现场管理落实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之中, 有效确保药品生产和人员得到全面地管理。要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 要以岗位为基础展开对员工的理论学习、技术培训、质量意识提升和成本意识培养, 使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生产技能得到充分地提升, 更好地适应药品生产的实际需要, 在员工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确保药品生产的质量与安全。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医药企业应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和业余活动,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建立起和谐、友善、共进的员工关系, 提高医药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实现员工、企业的共同发展。

2 做好药品生产的设备管理

2.1 规范药品生产设备的安装

药品生产设备应该选择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 生产设备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 并定期维护、保养和验证, 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 做到勤检查、勤调整、勤清扫擦洗, 正确使用, 建立生产操作人员与机修人员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的体制, 实施点检、维护、预修制度。

2.2 加强医药生产设备的维修

要对设备有较深的认识, 必须做好每个设备的设备档案和每次维修的记录, 从每次维修记录中积累经验, 从而提前更换各零配件。在零配件采购过程中还应加强对零配件的验收, 确保无误后方可入库备用。

3 做好药品生产物料管理

在药品生产的现场应该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检查、验收工作, 同时要严格执行领入、储存、使用管理制度。在生产现场中, 各种物料的摆放须整齐, 定置摆放, 防止出现差错或交叉污染。每个物料都要有使用台账, 并及时登记使用去向, 做到每一物料的使用都有可追溯性。在物料台账这一方面, 车间员工不是很重视, 其实物料台账是等同于批生产记录的辅助记录, 也应按照填写批生产记录的要求去填写。Q A在平时的监控过程中也应对物料台账及辅助记录进行检查。另外, 为了可以及时反映物料的去向和物料的数量, 单凭一张物料标签是不够的, 因为物料标签只是反映出该物料在贴标签时的量, 但在使用后并没有更新, 这样就会让人对该物料的数量造成误解, 所以我们在生产过程中, 使用后的物料应及时做好台账记录, 以反映出物料的去向和数量。

4 创新药品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当前医药企业应该将推行G M P、SO P等管理措施列为核心管理内容, 要结合药品生产的实际建立起各项操作制度和生产规程, 达到对药品生产现场的规范作用, 使药品生产的各项操作变得更加严谨、清晰、有序和科学, 这样就可以将药品生产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与统一, 进而可以将药品生产的责任落实到现场、落实到具体的人, 为药品生产的现场管理提供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制度体系。

5 建立药品生产的现场管理环境

5.1 优化药品生产环境

药品生产现场应该确保洁净级别, 要确保药品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设计的需要, 要督促员工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 确保药品生产现场达到医药生产的基本要求, 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

5.2 建立药品生产管理环境

管理需要相应的空间和氛围, 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制度文化可以使药品生产现场管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医药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对生产管理的强化作用, 通过制定药品生产现场管理的制度, 为实现药品生产现场管理创设良好的环境, 使得药品生产现场管理得到更为广泛地认可, 进而达到提升药品生产现场管理的效能和作用。

6 结语

药品生产事关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也直接关系着药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祥和有着直接的关联, 因此, 要从生产现场的管理工作入手, 通过对药品生产现场的全面管理来确保生产、经济和安全等各项目标的实现。应该从药品生产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展开实际的现场管理, 要建立起药品生产现场管理的制度, 营造药品生产现场管理的环境, 这样才能发挥药品生产现场管理的综合价值, 使药品生产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

摘要:本研究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药品生产现场管理的研讨, 并提出了加强制度管理, 营造现场管理环境等措施, 对加强药品生产的现场管理有所启发。

关键词:药品生产,现场管理,人员,设备,材料,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绍敏.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GMP现场检查之我见[J].中国药事, 2007, (07) :23-24.

[2]潘忠民, 张大春.实施GMP后我国医药企业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安徽医药, 2006, (09) :67-68.

打造一流大型综合性药品生产企业 篇5

抓住机遇方能重振雄风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5684亿元,年增长率为23%。今年1月-8月,更是创出了总产值同比增长25.23%的佳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医药市场容量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加上我国正处于医疗保障体系加速完善时期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更使医药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来自权威机构的预测称,未来5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山西省是我国原料药特别是生物产品发酵的最佳地域,具有发展医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比较优势。因此,山西医药产业这轮“朝阳”定会快速升腾。

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凭借多年来取得的经验,振东制药抓住机遇,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显示出了公司极强的盈利能力。相信此后几年,振东制药在提升公司大众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公司的业绩也将会继续稳步提升。

以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

公司主导产品岩舒注射液为中药注射剂,具有抑制癌性疼痛及出血、抑制肿瘤生长、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等功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被列入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2008年9月,岩舒注射液大品种技术升级项目通过卫生部、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立项审查,是唯一人选的抗肿瘤类药物。其近3年复合增长率约27%,市场占有率位居同类产品前三位,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成功研制出“依酉美坦胶囊”、“帕米磷酸二钠注射液”、“灯盏花素分散片”等6项发明专利技术。另有“扶正固本颗粒”、“芪蛭通络胶囊”等15项发明专利申请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外购三科模式相结合的研发思路,以振东研究院为中心、山西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为核心技术力量,并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等多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进而提高了公司的创新研发能力,保证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公司还构建了覆盖全国主要市场的自有销售渠道。目前渠道已覆盖14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拥有400余个学术地区的销售网络。优良的品质、稳定的市场需求、准确的市场定位加上营销网络的支持,使公司产品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公司将以上市为契机,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正如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所说,山西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已经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公司将通过对市场、技术、人员、资本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使公司发展成为“以肿瘤产品为核心,医院临床用药为基础,普药为补充”的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药品生产企业。

无菌药品生产洁净室控制 篇6

1 药品生产适用的洁净室

洁净室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工业洁净室、一般生物洁净室、生物安全洁净室。工业洁净室以控制无活性的尘埃粒子为主, 其内部保持对邻室的相对正压, 适用于电子工业和精密工业等。一般生物洁净室主要控制有生命的微粒兼尘埃微粒对工作对象的污染, 除了其内部的材料必须用能耐受各种灭菌剂的侵蚀的材料外, 与工业洁净室相同。生物安全洁净室与一般洁净室不同的仅为其内部需保持对邻室的负压[2]。显然, 对非生物药品生产企业, 应按照一般生物洁净室加以控制。

2 药品生产相关规定

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1502条款规定:“洁净室 (区) 空气的微生物数和尘埃粒子数应定期监测, 监测结果应记录存档, 洁净区在静态条件下监测的尘埃粒子数、浮游菌数或沉降菌数应符合规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则中洁净室 (区) 的定义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 (区域) 。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3]。”

洁净室的污染源及其性质可分物理、化学、生物等, 直径在0.001~1 000μm的固态、液体或二者的混合物质, 包括生物粒子, 我们称为悬浮粒子, 微生物一般以无生命的粒子作为载体而悬浮, 以气溶胶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1μm以下者悬浮, 10μm以上者会逐渐下沉, 被细菌附着形成菌尘[4]。

在新版GMP (征求意见稿) 附录1第9条中, 规定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4个级别, 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表1[5]所示。

新版GMP征求意见稿附录1第9条规定应对洁净区的悬浮粒子进行动态监测。

新版GMP征求意见稿附录1第9条规定为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 应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 监测的动态标准如表2[5]所示。

3 洁净室污染可分成外部污染和内部污染

3.1 外部污染

外部污染主要指大气污染, 我国大气尘埃粒子计数浓度可粗分为“工业城市”、“城市郊外”、“非工业区或农村”, 其≥0.5μm的微粒浓度分别为1×106粒/L, 2×105粒/L和1×105粒/L。现阶段控制外部污染主要是通过空调三级过滤系统完成;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菌类、原生虫类。但和洁净室有关的主要是细菌和菌类。细菌不能单独生存, 一般都附着在尘粒上面, 因此空调三级过滤系统在完成对尘埃粒子阻隔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细菌的阻隔。

3.2 内部污染源

3.2.1 发尘量

洁净室内的发尘量的控制:

(1) 来自设备的发尘可考虑通过局部排风排除, 使之不流入室内;

(2) 产品、材料等在运送过程中的发尘与人体发尘量相比, 一般极小, 可忽略;

(3) 由于金属半壁 (彩钢夹心板) 的应用来自建筑表面的发尘也很少, 一般占10%以下;

(4) 发尘主要来自人, 占90%左右。在人的发尘量上, 由于服装材料和样式的改进, 发尘绝对量也在不断减少。1) 材质:棉质发尘量最大, 以下依次为棉、的确良、去静电纯涤纶、尼龙;2) 样式:大挂式发尘量最大, 上下分装型次之, 全罩型最少;3) 活动:动作时的发尘量一般达到静止时的3~7倍;4) 清洗:用溶剂洗涤的发尘量降至用一般水清洗的1/5。

因此, 在新版GMP (征求意见稿) 附录1第26条中对A/B级区工作服明确规定:“应用头罩将所有头发以及胡须等相关部位全部遮盖, 头罩应塞进衣领内, 应戴口罩以防散发飞沫, 必要时戴防护目镜。应戴经灭菌且无颗粒物 (如滑石粉) 散发的橡胶或塑料手套, 穿经灭菌或消毒的脚套, 裤腿应塞进脚套内, 袖口应塞进手套内。工作服应为灭菌的连体工作服, 不脱落纤维或微粒, 并能滞留身体散发的微粒。”目的就是减少发尘量。

3.2.2 发菌量

分析国外试验资料可以认为: (1) 洁净室内当工作人员穿无菌服时:静止时发菌量一般为10~300个/min·人;躯体一般活动时的发菌量为150~1 000个/min·人;快步行走时的发菌量为900~2 500个/min·人。 (2) 咳嗽一次一般为70~700个/min·人;喷嚏一次一般为4 000~62 000个/min·人。 (3) 穿平常衣服时发菌量3 300~62 000个/min·人。 (4) 有口罩发菌量与无口罩发菌量的比为1∶7~1∶14。 (5) 发菌量与发尘量的比为1∶500~1∶1 000。

所以, 在新版GMP (征求意见稿) 附录1第20条规定:洁净区内的人数应严加控制, 检查和监督应尽可能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外进行;第23条规定:高标准的个人卫生要求极为重要。应指导从事无菌药品生产的员工随时报告任何可能导致污染的异常情况, 包括污染的类型和程度。当员工由于健康状况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风险增大时, 应由指定的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5]。

4 洁净室无菌控制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洁净室产生尘埃粒子和微生物污染源原因的分析, 可以看出, 产生污染源有物的因素, 也有人的因素;有硬件的原因, 也有软件的原因。因此, 对洁净室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 应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4.1 保证洁净室空气净化的效果

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控制要达到无菌控制的要求。

首先厂房要按空气洁净等级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对于不同剂型的生产车间、不同洁净级别的洁净室要严格按照风量、换气次数、温湿度等要求进行设计。需要局部高洁净度净化的区域, 采取层流罩等局部净化设备, 并注意气流的组织, 符合层流的流型。采取空调机组的功能段要齐全, 设计合理, 初、中、高效过滤器选用得当。洁净室 (区) 的称量室或备料室空气洁净度等级要与生产要求一致, 有捕尘措施, 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应注意洁净空气回风直排不能代替捕尘设施, 首先应考虑捕尘措施, 不能避免交叉污染时其空气净化系统不利用回风, 防止交叉污染的另一个措施是与相邻的房间保持负压。

空调净化工程的施工要遵照一定的施工程序, 各专业要协调配合好。风管制作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防尘、防污染措施。风管系统安装好以后, 应进行气密性检验。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完以后, 要进行空调设备测试, 风量、风速、气流流型、检漏的测定, 洁净室空态、静态和动态测试, 微生物、噪声、照度的测定, 以上测定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空气净化系统要按文件规定的方法和周期, 进行清洁、维修和保养, 初、中效应按规定定期更换。洁净室的空气要按文件 (标准操作规程) 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检测, 检测的内容除进行沉降菌 (或浮游菌) 、尘埃粒子检测外, 还应包括换气次数、风速等。

4.2 从控制措施来保证洁净室的无菌效果

根据美国FDA数据分析, 在无菌室由操作人员引起的污染将达到总污染源的95%, 如何控制人员对药品的污染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保证洁净室的无菌效果, 首先应从人的因素进行控制。进入洁净室的人员数量必须严格控制, 一般以4~6人为宜。人员的核定应按工作岗位的面积来确定该区域能够容纳的人数, 而不是整个洁净室 (区) 可容纳的人数。如果临时外来人员的人数超过所要进入区域的限定人数时, 可分批进入。在洁净区的人员尽量减少走动。必须走动时, 应尽量降低行走速度;人员身体不适时, 应避免进入洁净室。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洁净室 (区) 之间的人员和物料的出入, 要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从物的因素上来讲, 洁净室 (区) 与非洁净室 (区) 之间要设置缓冲设施, 洁净室 (区) 的人流、物流走向要合理。人流、工器件传送、物料传送等要最大限度地防止药品的交叉污染和混杂, 应侧重人员更衣室的布局及面积、物料进入的方式及功能间的合理分布, 物料进入不宜用传递窗, 以缓冲间为宜。洁净室 (区) 要按文件规定定期消毒, 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的品种要定期更换, 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消毒剂品种更换周期应有文件规定。

4.3 通过技术措施来保证洁净室的无菌效果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结合应用, 使得药品生产线无人化操作逐步成为可能。如国外已采用无菌隔离系统的粉针生产线, 实现了关键工序的无人操作, 杜绝了人在洁净室内操作给药品质量带来的风险, 消除了无菌生产中人对无菌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无菌分装冻干生产中, 是由操作人员将半加塞的半成品从液体灌装机下载后, 人工搬运, 逐盘放置到冻干机的搁板上, 这种人工操作的弊端很多。首先是劳动量大, 效率低;其次, 从洁净室的无菌控制来讲, 冻干机装料和卸料的操作人员是冻干重要无菌控制区域最大污染源。而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可实现冻干生产液体灌装后洁净室内无人操作。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家研发出的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 不仅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 而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制药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对于实现冻干机进出料无人化操作, 对保证洁净室无菌效果, 最大限度减少对药品的污染, 是质的飞跃。此种自动进出料系统已在国内几家大型制药企业得到应用。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对洁净室的无菌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 此项技术在冻干制药企业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 结语

本文从对洁净室污染源的分析入手, 提出了洁净室无菌控制的措施。首先, 从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概念来说, 在洁净室的设计环节中就应保证洁净室的无菌效果。从方法环节上, 我们在管理上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 如加强空气净化设施的维护保养、减少人员的出入、避免交叉污染、对无菌室的定期监测等, 减少了对洁净室的污染。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无人化操作的实现, 必将消除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 也可从根本上保证洁净室的无菌效果。总之, 从洁净室设计、日常管理、技术措施等多方面进行控制, 才能保证洁净室的无菌效果, 为生产出合格药品提供确切保证。

摘要:根据药品生产相关规定对药品洁净室的需监测项目的要求, 剖析产生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的来源。结论:药品生产中对洁净室的控制, 不仅需按GMP、相关文件规定监测, 更需要从设计、运行、日常管理、技术措施等方面控制污染源。

关键词:洁净室控制,污染源,GMP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协会编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78

[2]苏德模, 马绪荣主编.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7.16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GMP认证检查项目[S], 2008

[4]姚祖华, 李亦德.洁净室质量控制及其检测方面的讨论[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 12 (1) :58~59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应用 篇7

1.1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是药品质量的保障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是现代化药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在药品生产前,根据药品生产实际,对药品生产工艺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检验和实证,其根本目标是确保药品生产工艺的合理性,进而实现药品生产的质量目标,为医药行业和大众健康提供坚实的技术、工艺和体系基础。

从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看,当前医药行业已经将验证工作列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过程,是国家药品生产和质量监督的重要目标,并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实施严格而全面的管理,希望通过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发现药品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生产缺陷,进而通过改造和优化使药品生产质量目标有工艺、技术和体系的前提。

1.2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是药品生产效率的保障

现代化药品生产需要高效率,医药市场也需要药品生产企业能够加快生产效率,对药品生产工艺提出了提高效率的要求。如何优化药品生产工艺,提升药品生产效率成为药企的重要课题。

当前药企可以通过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这一关键工作展开对药品生产环节、工艺和技术的严密验证,全面检验药品生产工艺的过程和细节,科学评估药品生产工艺的环节和重点,确定药品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挖掘药品生产工艺的潜力,确定药品生产工艺的参数,提升药品生产工艺的高效性,为药品生产工艺的实施提供生产环境和技术条件,在有效提升药品生产工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药品生产工艺效率。

2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基本环节

2.1 药品生产工艺的研发验证

研发验证是指在药品生产工艺研究阶段所进行的验证工作,包括对药品处方、生产方法的验证。尤其是在药品新工艺的开发、研制、实施、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新开发、研制的药品生产工艺进行试验,并在不断的验证过程中及时解决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优化生产工艺,达到设计标准后,才能够将此生产工艺投入生产。

2.2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预先验证

在药品生产工艺正式投入生产之前,还要对其进行预先验证,确定其是否会对药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其验证方法如下:按照生产工艺预先生产出一批产品,并对这批产品进行相应的验证。在整个验证过程中,要由专业的验证人员对验证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设计标准进行比对、分析,编制相应的验证报告,从而对工艺进行再次优化与改进。

2.3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再验证

在药品产品生产一段时间之后,要结合药品生产工艺和医药市场对药品的反馈信息,对药品生产工艺进行再次验证。再验证过程中会涉及生产设备的更新和生产工艺的修正,以达到对药品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

3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常见问题和基本对策

在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过程中容易在工艺研究环节和工艺质量环节上存在问题和隐患,这会影响到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过程和基础,对药品生产和药企运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生影响,不能发挥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的重要功能,因此,要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中这两类问题加以高度关注。

3.1 提高对药品生产工艺研究的重视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过程是对工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也是生产药品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对于药品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没有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进行深入了解,没有掌握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基本信息和资料,就难以确定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重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也不能科学进行,就会降低药品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过程中要强化研究工作,既要从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把握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过程中基本的工艺与技术要点,确保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研究水平和层次。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过程中要对得到的信息、数据、参数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研究,形成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认识,验证药品生产工艺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目标,改进药品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弥补药品生产工艺的差距,从过程上和信息上确保药品生产品质。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制药制剂和原材料的研究,不断优化药品生产工艺的细节,提升药品处方结构科学性和功能性,为顺利进行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改善药品生产工艺提供支持。药品生产工艺验证更要做好过程性研究工作,为评估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提供参考,为药品处方的调整、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支撑。

3.2 重视药品生产工艺的质量环节

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是药品生产工艺验证中的中心目标。在药品生产工艺验证之前就应该将质量环节作为确保验证工作和药品生产的重要基础,把握药品生产工艺的组成、分布和结构,掌握药品生产工艺中的不同参数和相关技术,对药品生产工艺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切实把握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质量,为优化药品生产工艺、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和药品生产工艺调整提供基础。

在药品生产工艺验证之中应该强化质量意识,使药品生产工艺验证人员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验证工作中,深层次、全过程地理解和领会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的实质,确定药品生产工艺生产的要点,明确药品生产工艺参数,为药品生产工艺验证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技术与体系保障。

4 结语

药品生产中质量和生产效率离不开药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好工艺验证的关口,通过工艺验证,加强对药品生产的监督,逐步确立高效率、高质量的药品生产工艺,规范药品生产的工艺,改进与提升药企对药品生产的效率和生产工艺,通过验证为药品生产质量起到切实的保障作用,为群众健康、医药行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稳定提供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支撑。

摘要:研究分析了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对药品企业生产的重要价值,列举了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基本环节,对于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提供了提高对药品生产工艺质量环节的方法,为行业进行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工作提供参考。

无菌药品生产车间灭菌系统设计 篇8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明的无菌检查项目制剂和原料药, 主要包括注射剂、眼用制剂、植入型制剂、无菌软膏以及手术用制剂等。

1.1 注射用制剂

注射用制剂是指由药物制成直接注入肌体内的制剂, 主要由溶剂、药物、容器以及附加剂组成, 如注射粉剂、注射剂、输液等。因注射用制剂需要被直接注入人体, 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注射剂、溶剂、附加剂和载体辅料的质量, 确保注射用制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 眼用制剂

由于眼睛具有较强敏感性, 极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必须确保眼用制剂是无菌药品。常见的眼用制剂为眼用膜剂、滴眼液、凝胶剂、软膏剂等。

1.3 植入剂及其他无菌制剂

植入剂是指经过手术植入或针头导入皮下或体内其他部位的控制释药制剂。近年来, 植入剂主要以生物降型聚合物为载体材料, 彻底克服了手术取出植入剂载体的困难;手术用制剂包括骨蜡、止血海绵剂等;创面用制剂是指用于烧伤、溃疡部位的喷雾剂、软膏剂、溶液剂等。这些制剂均属于无菌药品, 必须在无菌条件下的生产车间制取, 并且还要对这些制剂的器具、包装等进行严格灭菌。

2 无菌药品生产车间灭菌系统设计

2.1 设计无菌药品生产车间灭菌流程

2.1.1最终灭菌工艺的灭菌流程

最终灭菌工艺是指在非无菌环境中进行配液、灌装, 并在药品灌装后通过最终的灭菌措施以到达药品灭菌要求。以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为例设计最终灭菌产品的灭菌流程:在配制大容量注射剂的药液时, 应设置0.22~0.45的微孔滤膜过滤器对其进行过滤, 减少药液中微粒和微生物含量。按照相关规定清洗玻璃瓶和胶塞, 并在灌装大输液和扎盖后, 利用水浴式灭菌器对灌装药品进行灭菌。

无菌生产工艺是指分别对药品、容器、密封组件进行灭菌处理, 而后将其组合到一起形成最终产品, 无须再进行灭菌处理。无菌生产工艺强调药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无菌处理, 以冻干粉针剂生产为例设计灭菌流程:配制的药液须经过配液间3级过滤, 再经过0.22的除菌过滤器后方可灌装入西林瓶。西林瓶和瓶塞要分别在洗瓶灭菌间、洗塞间进行灭菌处理, 西林瓶的灭菌处理一般采取干热灭菌法或灭菌柜, 瓶塞的灭菌处理一般采取蒸汽灭菌法, 待西林瓶和瓶塞灭菌处理后送入灌装机进行灌装。

2.2 灭菌方法的选用

1) 干热灭菌法。该方法以干热空气为灭菌方式, 主要用于除去热原物质。干热灭菌法适用于耐高温物品以及抗湿热灭菌物品的灭菌处理, 包括玻璃器皿、石蜡、手术器械、金属制品、耐高温化学药品、油脂类等, 其配套设备为隧道式烘箱、干热灭菌器、净化双扉干燥烘箱;

2) 湿热灭菌法。该方法以热压灭菌和火焰灭菌为主, 具备灭菌能力强、应用范围广的优势, 适用于金属、瓷器、玻璃等耐火焰材质物品, 以及耐高压、高温蒸汽药物制剂的灭菌处理, 其配套设备为热压灭菌柜、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柜、大输液水浴灭菌柜、快速冷却灭菌器等;

3) 气体灭菌法。该方法主要利用气态过氧化氢、环氧乙烷、甘油、臭氧、甲醛等气态杀菌剂进行灭菌处理, 适用于环境消毒、设备设施消毒、耐热性差的医用器具消毒等。在使用气体灭菌法时要考虑灭菌气体残留毒性、易燃易爆性等化学性质, 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配套设备为臭氧发生器、臭氧熏蒸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等;

4) 辐射灭菌法。该方法主要利用电离辐射和电磁波辐射以达到灭菌要求。电磁波辐射包括微波、红外线、紫外线, 相比较电离辐射而言, 其穿透力弱、放出能量低。在无菌药品生产车间中, 常见的辐射灭菌是射线辐射灭菌, 适用于容器、辅助用品、医疗器械以及具备耐辐射性的原料药和成品灭菌, 使用该灭菌方法时必须重视对辐射剂量的控制, 其配套装置为照射室、辐射源、材料搬运装置;

5) 过滤除菌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产品生产中过滤除去杂质, 进而提高产品纯度, 但是这种方法的过滤精度不高。过滤除菌法须根据生产车间灭菌要求选用过滤介质, 常用于水、气体、药品溶液等除菌, 如冻干粉针剂生产除菌、无菌原料药除菌, 其配套设备为垂熔玻璃滤器、微孔滤膜滤器等。

2.3 无菌设备的设计与选用

无菌药品生产车间的灭菌设备要遵循灭菌速度快、安全性高、节能性好、性能稳定、操作便捷的原则进行选用, 对所有灭菌设备的灭菌除热原效果进行验证, 确保灭菌设备具备适宜性。在设计和选用灭菌设备时要满足灭菌工艺要求,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灭菌设备的制作应选用优质不锈钢作为主要材料, 并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要有助于避免差错和交叉污染, 具备清洁简单、便于维护的特点。灭菌设备上的氩弧焊焊接必须保持平整光滑, 不能存在死角和缝隙。在设备构造上不能存在盲区, 以防止尘埃粒子沉积;其二, 选用的灭菌设备要在灭菌生产工艺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行。例如, 隧道式灭菌干燥机应根据灭菌工艺要求独立设置各段温度。在灭菌加热段, 要将温度控制在300℃~380℃。在高温灭菌段, 要将350℃高温维持5min以上。经过灭菌处理后, 抗生素玻璃瓶要达到以下灭菌效果, 即细菌内毒素下降3个对数单位、微粒达到100级洁净度、微生物无法检出。又如, 干热和湿热灭菌箱, 铝盖和胶塞灭菌箱应配备电气或PLC控制系统, 确保两个不同洁净区相隔离, 以此防止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此外, 干热灭菌箱要将高效过滤器安装在进、出风口, 有效阻塞外界污染生产车间。

参考文献

[1]李颖君.新版药品GMP无菌制剂车间改造[J].广州化工, 2011 (14) .

[2]赵敏.新版GMP在无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细节问题的应用[J].机电信息, 2012 (8) .

[3]崔菊霞.赵志宏.无菌药品生产洁净室控制[J].机电信息, 2010 (26) .

药品生产中回收溶剂的管理 篇9

很多药品生产企业从反应物、中间产品、中药提取或原料药等生产过程中回收溶剂 (也称溶媒) , 重复使用,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回收后的溶剂常用于原料药、中药提取、辅料和中间体的生产工艺, 有时也用于清洗。本文从风险分析角度阐述是否可以使用回收溶剂, 并对如何建立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以及回收溶剂生产、检验、使用、清洁、持续监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介绍, 以期对制药企业溶剂回收的管理有所帮助。

1 法规对回收溶剂的要求

中国GMP规定“溶剂可以回收”。综观原料药的相关法规, WHO GMP、欧盟GMP关于回收溶剂的要求均按照ICH Q7A制定, 其要求相同。中国GMP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不同之处如下:

ICH Q7A 14.43:回收溶剂、母液和其他回收的物料的使用应当有足够的文件证明。

中国GMP (2010) 第三十八条 (四) :回收的母液和溶剂以及其他回收物料的回收与使用, 应当有完整、可追溯的记录, 并定期检测杂质。

此外, 由于中国还生产中药产品, 其提取过程会使用回收溶剂。因此, 在中国GMP (2010) 附录5 (中药制剂) 中也有对回收溶剂的有关要求。

2 回收溶剂使用的风险

在使用前, 生产企业应评估回收溶剂的使用风险。首先, 应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来判定溶剂的回收操作是否为关键步骤, 回收溶剂对产品的杂质分布的影响, 比如溶剂回收的次数、数量等对杂质的影响。通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待回收的废溶剂的杂质情况; (2) 回收溶剂是由生产企业自己处理, 还是委托其他公司进行处理; (3) 回收溶剂是来自相同的生产线还是不同的生产线; (4) 回收溶剂的处理工艺; (5) 回收溶剂纯化过程或其使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6) 回收溶剂的用途。

在注册申报中, 应在工艺描述中记录回收溶剂的相关信息, 溶剂回收的操作程序和使用回收溶剂的工艺步骤是重点, 得到许可后方可使用。

2.1待回收溶剂的杂质

生产企业应识别废溶剂中所残留的杂质, 这是用于设计纯化工艺的一个基础参数。如果有, 还应评估这些杂质对产品杂质分布的影响。

2.2待回收溶剂的来源

来自相同生产线的回收溶剂和来自不同生产线的回收溶剂, 其处理工艺和杂质分布均不相同;而来自相同生产线的回收溶剂, 其处理工艺和杂质分布要相对容易分析和控制, 风险较低。

2.3回收溶剂的处理工艺

回收溶剂的处理工艺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一种是简单的纯化, 如过滤;另一种是通过复杂的工艺进行纯化, 如精馏。其中, 采用复杂的工艺进行纯化的溶剂, 其质量更接近新鲜溶剂。常用的纯化方法: (1) 简单蒸馏或平衡蒸馏:一般用在混合物各组分挥发性相差大, 对组分分离程度要求又不高的情况下。 (2) 精馏:在混合物组分分离纯度要求很高时采用。 (3) 特殊精馏: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性差别很小, 或形成恒沸液, 难以或不能用普通精馏加以分离时, 借助某些特殊手段进行的精馏。

2.4回收溶剂的处理工艺

回收溶剂的处理工艺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废溶剂的组分、废溶剂的处理能力、回收后溶剂的含量和回收率。法规并未强制要求回收溶剂在重复使用过程中进行回收工艺的验证, 但回收过程应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监测”, 最终是否可以使用回收溶剂以及回收溶剂的使用比例或数量, 应通过产品的工艺验证进行确认, 回收溶剂的使用应作为产品工艺验证时“最差条件”之一进行考虑, 防止出现杂质累积导致产品杂质不合格。

回收的纯化工艺要稳定, 若为关键操作步骤还应进行纯化工艺的持续监测, 监测每批回收溶剂的质量变化趋势。控制回收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测试, 不合格不允许放行。

2.5回收溶剂的用途

回收溶剂根据其用途分为三类: (1) 用于同品种相同工艺步骤的溶剂; (2) 用于同品种不同工艺步骤的溶剂; (3) 用于其他品种的溶剂。对于用于同品种相同工艺的回收溶剂, 其所需检测的项目少于另外两种用途的回收溶剂。除非经过了严格验证, 否则也不推荐将回收后的溶剂用于其他品种。对于中药醇沉工艺的回收溶剂不建议再次回收使用。

3 溶剂回收的管理

3.1质量标准的制定

中国GMP (2010) 规定“回收的物料或产品符合与预定用途相适应的质量标准”。由此可见, 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必须和新鲜溶剂相同, 但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要符合预期的用途, 这需要考虑各个生产企业的具体工艺要求。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也可能宽于、同于或严于新鲜溶剂, 其检测项目也可能不同。另外, 欧洲CEP对首次申请的注册文件, 要求有关“物料控制”部分应该包括完整的新鲜溶剂和回收溶剂标准的对比表格, 并说明允许两个标准之间存在不同。

制定回收溶剂质量标准前, 应充分分析生产工艺并对使用回收溶剂可能会给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 如生产工艺中杂质的累积造成最终产品杂质分布不满足接受标准的情况。为避免交叉污染, 未经处理直接回收的溶剂不得用于其他品种, 经纯化处理回收的溶剂也尽量不用于其他品种。

首先根据工艺的要求建立初步的回收溶剂质量标准, 原则上分为两步, 即通过小试、中试进行确认。需先经过实验室小试, 经风险评估, 确定实验室小试批次。小试完成后, 再经过生产技术部小批量中试生产, 也应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中试生产的批次。完成中试后, 在生产阶段要考虑最差条件, 如对回收批次中最后批次的溶剂进行检测。若该溶剂为生产中的关键物料, 则应进行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同时, 应对使用回收溶剂和新鲜溶剂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比较。此外, 对于在生产中同时使用回收溶剂与新鲜溶剂进行生产的情况, 应规定两者的使用比例, 并对采用这种情况生产的产品与直接用新鲜溶剂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比较。

在完成中试生产后需对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由质量保证部批准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若小试或中试生产不合格, 应按以上流程重新制定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 并重新按照以上程序执行。

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应按照企业的质量标准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其质量标准通常包括: (1) 回收溶剂的来源, 如来自某产品的某工艺; (2) 回收溶剂的用途, 使用该回收溶剂的产品名称及工艺步骤; (3) 可回收的次数; (4) 纯化后溶剂的外观、理化性质 (如比重) 、含量等关键质量属性。

质量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使用回收溶剂的产品进行质量回顾分析, 并根据回顾分析情况对回收溶剂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3.2回收溶剂的生产

为了确保溶剂回收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测, 应制定回收溶剂的工艺规程或操作规程, 通常包括: (1) 回收的纯化工艺; (2) 岗位操作程序, 控制参数; (3) 回收前的废溶剂的数量要求; (4) 溶剂重复回收的次数; (5) 补充新鲜溶剂的数量 (如适用) ; (6) 回收率; (7) 重新使用或者和其他合格溶剂混合前应符合相关的标准。

应建立回收溶剂的批号原则, 以便和新鲜溶剂进行区分。当溶剂在一个生产周期中持续回收时, 可能需要增加新鲜溶剂以补充回收过程的损失, 应记录物料的总消耗量。

应建立相应的溶剂回收记录, 如生产记录、溶剂消耗台帐、溶剂输送记录等。生产记录中应记录回收溶剂的来源, 详细的操作过程和过程监控参数、回收率等;溶剂的输送记录要记录到所使用的岗位、数量等。记录应完整、可追溯。

回收岗位的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及时记录, 并更换状态标识。

3.3回收溶剂的检验

质量控制部负责制定回收溶剂的检验规程和记录, 并对回收溶剂进行取样和检验。此外, 还应定期对产品的杂质分布情况进行检验和分析。

回收溶剂在重新使用或与其他物料混合前应当进行检验。此外, 混合溶剂的质量也应该进行定期的监测, 使其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对生产工艺的适用性。这也是回收溶剂合理使用的依据。

公司应在有关文件中规定杂质的检测周期, 通常依据风险评估确定初始的检测周期, 特别是应对使用最后一批回收溶剂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 因为该批次产品的杂质累积最高。随着累积数据的增多, 经评估后可以降低检测频率。此外, 考虑到对回收溶剂中工艺参数的控制, 应根据实际工艺要求, 在纯化前对废溶剂中各组分的含量进行测试, 确认其是否和后续的处理工艺相匹配。

3.4回收溶剂的使用

中国GMP (2010) 规定“回收的母液和溶剂以及其他回收物料的回收与使用, 应当有完整、可追溯的记录”。因此, 车间应建立相应的工艺规程和回收溶剂使用记录。

工艺规程应规定: (1) 该回收溶媒适用于何种产品和工序的生产; (2) 用于该工序所要求的溶剂的质量标准; (3) 溶剂套用的方法:母液反复使用或者使用回收溶剂以及回收溶剂与新鲜溶剂的比例; (4) 该工艺允许使用的回收溶剂来源; (5) 使用的数量。

使用记录可能包含生产指令、溶剂使用记录 (通常包含在批生产记录中) 。记录应当完整、可追溯。此外, 使用记录中应包含所使用溶剂的名称、批号、产品及工序、使用量 (包含回收溶剂与新鲜溶剂的数量) 等。

经检验合格的回收溶剂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 未经质量保证部放行的回收溶剂或超出期限的回收溶剂不得使用。应有专用的桶、罐对不同类型的溶剂进行储存, 并做好标识。

在使用回收溶剂时, 应考虑到产品杂质与套用周期、使用数量、新鲜溶剂与回收溶剂的使用比例的关系。在产品工艺验证时, 其“最差条件”也应包含使用回收溶剂对杂质累积的影响。最终的套用方法和套用次数应通过产品工艺验证的数据来判定。

3.5回收溶剂用设备、容器的清洁

应制定回收溶剂用设备、回收储存容器的清洗规程。规程中应包含清洗方法、清洁周期。对于非专用回收设备, 如交叉回收不同溶剂, 还应考虑交叉污染的风险。在换品种之前, 应进行充分的清洁。在开发清洁工艺时, 应有充分的数据证明异种溶剂残留不影响产品质量。制定清洁工艺应开发相关的检验方法和制定残留限度的标准, 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

回收岗位人员按照回收岗位清洗规程对溶剂回收系统进行清洗。

3.6持续监控

应对回收溶剂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 由公司指定的部门进行趋势分析, 并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验数据的全面趋势分析。分析包含两方面:

(1) 对回收溶剂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新鲜溶剂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2) 对产品的杂质分布进行趋势分析, 以证明回收工艺是否稳定, 还应将使用回收溶剂的产品与新鲜溶剂的产品的杂质趋势进行对比。

如果出现不合格产品, 须分析产品不合格的原因, 判断其是否与回收溶剂的质量有关, 尤其应关注回收工艺的偏差、变更情况。

若溶剂的回收工艺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可按照公司的管理程序, 适当地减少检测或监控频次。

4 结语

以上介绍了如何对回收溶剂进行管理, 首先从风险分析角度阐述了是否可以使用回收溶剂, 并通过引用相关法规和注册中有关回收溶剂的规定, 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 以及对生产、检验、使用、清洁、持续监控等方面的要求。

摘要:从法规对回收溶剂的要求入手, 阐述回收溶剂使用的风险, 并对如何建立回收溶剂的质量标准以及回收溶剂生产、检验、使用、清洁、持续监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介绍。

关键词:回收溶剂,管理,风险,质量标准,生产,检验,使用,持续监控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原料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2]卫生部令第79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S], 2010.

[3]ICH Q7A: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uide for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S].

[4]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ISPE Baseline Guide (Volume 1)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M].Second Edi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ISPE) , 2007.

药品生产 篇10

【关键词】OBE教学法 质量管理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57-04

高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是以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员(简称QA,下同)的职业需求为目标设置的课程。然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生”、“冷”、“呆”、“板”现象较为突出,实训教学流于形式而难显其应有的效益;大量的专业术语对于刚刚进入药品生产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显得晦涩而抽象,靠死记硬背下来的概念、理论因无法与自身知识积累形成有效对接而无法转化积淀,从而阻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素质的有效提升。改革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是该课程建设的焦点所在。对此,为了优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教学策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对接,本文试结合职业能力需求特征,运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高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一、职业需求与课程定位的调整

(一)职业需求。QA的工作职责包括设定规则、执行规范、监督落实、质量评价和控制运行等五个方面(见图1),其工作流程基本上按PDCA循环的模式进行(见图2)。

(二)定位调整。在面向药品生产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高职药学类相关专业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根据药品生产企业中生产一线人员在质量管理领域承担相关职责所需的职业素养而设置的课程(见图3)。因此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定位于专业技术课,且教学标准定位于培养QA人员的职业素质(见图4、图5)。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重构教学内容的思路。根据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为:第一,通过生产要素系统的构建初步建立相关知识结构体系;第二,通过对典型事务的处理训练模拟QA的工作流程,在事务处理的过程中体验、固化、强化、提升学习者的发现问题、评判风险、决策处理的能力;第三,通过典型岗位生产过程的监控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知识与技能对典型案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最终内化为QA的职业素养。

(二)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借鉴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简称OBE,下同),将每一个教学内容以“任务”形式下达,并按药品生产的实际工作流程在不同阶段所需的各类工作成果作为任务完成的标识,通过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整合和交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学习成果而完成师生的教、学过程,最终对学习活动的输出成果,从必要性、完整性、正确性、准确性、及时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形成学生的学习绩效(见表1)。

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调整,促进实际生产过程向教学过程的转化、迁移,从而构建以学习成果为目标引领,以具体任务为活动载体,以师生教学互动为运行特征,成果质量与学习绩效评价对接的教学模式。

三、讨论

(一)课程定位的依据。在《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下同)实施早期,QA是作为管理人员予以定位,通常由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大学毕业生不可能直接进入QA岗位。2010年颁布实施的新版GMP,按“人、机、料、法、环”五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和“自律”+“他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自律”的责任更加突显,质量监督的任务下移,从而促进了QA岗位任务的分解和人员数量需求的增长。企业开始出现现场QA、物料QA、文件QA的分化和验证主管和验证QA等人员队伍层次的划分(见图6)。这种变化增加了大学生首次就业于QA岗位的概率。

在以药品生产企业为目标就业市场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常常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的,且以理论课为主,实训内容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训内容有相当程度的重合而导致课程目标、教学标准定位有失偏颇之嫌。也曾有将质量监督的能力与制剂生产能力相结合,将药物制剂生产操作技能与质量监督技能统一在具体产品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尝试。但这种模式最终将目标岗位的“监督职责”定位于生产操作人员对自身“执行”的“自律”层面,作为QA所必须履行的“他律”职责则有所忽略,原有的课程定位难以企及QA履职所必需的“他律”素质的培养而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短板”。

将QA、QC及制剂操作工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必需独立设置,教学标准更应直接指向QA职业素质的养成,且必然与其他直接指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课程处于同等地位。

(二)应用OBE教学模式的意义。OBE是1981年由美国的Spady首先提出,并在人们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的背景下迅速发展。QA的工作是以“输入—活动—输出”的过程模型为基础的。不同于制剂生产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QC以“合格的产品”和“合格的工作过程”作为主要的输出形式,而是在“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评价、决策”的思维模式指导下,以“观察”、“纠正”、“示范”为活动方式,以方案、记录、报告等“软性”材料输出成果。这就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实施OBE提供了可行条件。

李志义等对OBE的特点、内涵、实施原则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与传统的教学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也对如何实施OBE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其他课程中所产生的效益是有实证依据的。可以预期应用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对改进该课程教学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三)课程特色。通过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整体设计,力图体现该课程以“有形产品”为切入点,以师生互动的“教、学、做、评、改”五位一体为运行模式,注重学习主体的工作体验而突出教学活动特色。教学内容课程围绕药品生产企业中“人、机、料、法、环”五个管理要素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以“制定规则→指导执行→监测过程→评价结果→组织变更”的质量监督员工作流程为主线,以片剂、口服液两种剂型生产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并使任务渗透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相互组合的方式贯穿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使知识累积与能力训练、素质内化相互渗透、融合,创新了课程的内容结构,凸显课程的内容特色。

(四)制约因素及对策。从“输入—活动—输出”的过程模型看,输出的质量受“输入条件”及“活动方式”两个因素的制约。这种影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原料的质量与生产工艺过程的规范性对产出的药品质量的决定性影响,这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构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资源与教学策略对教学质量的制约。

因此,应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高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成果”和“策略”进行了设计,可以预见的是教学资源的配置将成为影响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有其特殊的要求。例如,单纯的设施与设备配置并不足以支持新课程的设计与运行,但设施与设备配置的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验收方案、验收记录却恰恰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运行系统中的重要成果形式。这些成果的形成过程所需要的信息才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课程运行必要的信息资源不足、不全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受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在课堂上也很难呈现大量必需的信息内容。

解决课程教学资源问题的途径有三:一是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尽量收集来自现实生产中的数据信息,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增加信息总量,以便为教学中可随机调取应用。二是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在线传输的方式输出大量信息,布设学习任务。三是教师运用过程的分解原理,以“子过程”的理念指导细分输出成果,运用拆分的技术使“子任务”与学生的学情及实际教学时间相适应,以若干个子过程的完成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运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高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课程作用一种“产品”最终将由学生来“消费”,学生是课程产品的第一“顾客”,如何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的效益,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程序与步骤,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快乐学习的体验,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小雅,赵斌斌,龙玉惠.基于职业现状的高职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J].高教论坛,2015(6)

[2]Spady,W.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4,51(6)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5]周小雅.制剂工艺与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赵斌斌(1983—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药学教育、药品质量控制;周小雅(1963— ),女,浙江宁波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药学教育,药物制剂技术。

药品生产 篇11

低价药品又常常被称为“廉价药品”或者“便宜药品”,目前我国低价药品的生产情势非常严峻,许多优质药品不断退市。据了解,许多消失的经典低价老药,其价格基本是多年不变,直至消失[1]。例如2013年全国短缺的甲亢首选药他巴唑, 在上世纪80年代,其出厂价就是1元多,到如今它的中标价还是1元多,这样的价格导致很多企业因无利可赚相继停产[2]。 他巴唑的断货,使得患者不得不购买相同成分但却需要33元/ 盒的进口药赛治( 同规格的他巴唑最高零售价为4. 9元/瓶) 。

出现低价药品短缺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药价在管控上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使得许多质优价廉的药品退出市场[3]。2014年4月初,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4], 正式拉开了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的序幕。在此次改革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包含放松价格控制、建立清单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医生处方等各方面,来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鼓励低价药品的销售生产。而这些方面的措施对于低价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如何,企业更加关注哪些方面的政策,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对江苏省和广东省的低价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研,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归纳国家改革对于生产企业的影响因素,为后期深化改革提供建议。

2数据来源

为了探究此次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低价药品生产企业的实际影响,对广东省和江苏省有产品进入国家发改委2014年5月公布的低价药品清单目录或省增补目录的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在广东省医药价格协会和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85份,有效问卷61份,问卷有效率为71% 。

3实证分析

3. 1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此次调研中受访者为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总( 副总) 经理占28% ,总( 副总) 监占12% ,主管占18% ,专员占16% 。 这些人员在企业内部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政策敏感性,有74% 的受访者对于低价药品价格改革政策有深入的了解,不了解该项政策的人数仅占2% 。说明受访者在回答问卷时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可信度。

近一年来,受访企业中所有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70% 的企业上涨10% - 30% ,14% 的企业上涨30% - 50% 。加之多次药品降价压缩利润空间( 72% ) 、基药招标制度使药品价格过低( 70% ) 、市场竞争恶劣( 66% ) ,人工费用高( 46% ) 、医院不愿意购买低价药品( 46% ) 及定价机制不合理( 38% ) 等原因,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生产低价药品。

在受访企业中,有96% 的企业在以往的投标过程中遇到过中标价格不能满足企业基本盈利需求的情况,其中有60% 的企业认为是经常性的情况,10% 的企业频繁出现亏大于利以至于停产。这说明低价药品市场中的大多数企业都在勉强支撑,在低价药品生产销售中入不敷出。在此次国家低价药品改革政策出台后,各企业对于本企业的生产策略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如图1) ,各企业对于政策的态度也有所差别( 如图2) 。可以看出,随着以往中标价格不能满足基本盈利情况的加剧,企业在改革后恢复原有闲置低价药生产批号的比例也逐步增大, 反应出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于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鼓励效果。从未出现过中标价格倒挂以及因中标价格倒挂而停产的企业对于此次改革的政策效果十分看好,而倒挂情况居中的企业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居多。

3. 2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药品生产企业影响的因子分析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形式,从此次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的政策文件中,提取对低价药品企业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政策内容,并在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改,形成最终问题。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对企业进行低价药品生产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各因素的影响力程度。这可以反映出低价药品生产企业对于此次改革政策中的关注点,评价此次改革对于企业有真正影响的政策内容。

3. 2. 1变量设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药品生产企业的因素,从改革政策中提取相关内容制成量表进行调研,选取变量如表1所示。

3. 2. 2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5]。

首先通过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 α 值来判断信度情况,α > 0. 7时,说明信度较好。此次问卷调查的Cronbach's - α 为0. 887,说明问卷信度较好。

其次,运用KMO样本测度和Barlett球形检验来进行效度分析。当KMO >0. 7时,适合做因子分析; KMO < 0. 5时,不能做因子分析; 另外,Bar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值的P值应小于0. 01[6]。 本文运用SPSS17. 0软件进行以上两种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 = 0. 735,Barlett检验的P值为0. 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3. 2. 3总方差分解表。由表2可见,第一列为相关系数矩阵的初始特征值情况,其中有5个数值大于1( 其余数值省略) 。 前5个公共因子解释了原有19项指标65. 223% 的信息。总体上,原有指标的信息丢失较少,这也说明提取5个公共因子是比较合适的。

3. 2. 4因子载荷矩阵。表3为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在旋转前个别变量的典型因子载荷并不突出,如X1的公因子1的载荷为0. 463,公因子2的载荷为0. 401,公因子4的载荷为0. 502,差异不明显,因此,为了合理解释每个公共因子,本文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变换,使得每个变量归因于一个公共因子。

根据表5的分析结果,矩阵中每类因子所包括的因素都有较接近的特征。结合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生产企业影响的具体内容,对具有相近特征因素的因子分别规划为以下五类。需要注意的是,X5原材料价格的公因子2与公因子3的载荷差别不大,从实际角度出发,将其归于因子3。

因子1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X13医生绩效考核、X14药剂师用药监督、X15规范流通配送、X16加快GMP认证、X17全品种电子监管、X18技术改造。这些因素反映了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中的使用和监管政策等,该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5. 506% ,是5个公因子中影响最大的因子( 见表3) 。

因子2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X10集中采购、X11定点生产、 X12优先审评、X19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这些因素反映了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中有关生产采购及审评等方面的政策,该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4. 045% 。

因子3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X1原材料供应、X2原料种类、 X3原材料供应商数目、X3原材料供应量、X4原材料价格。这些因素反映了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中的原材料政策,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3. 178% 。

因子4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X6放开最高限价、X7定价科学化、X8价格市场化。这些因素反映了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中的直接价格政策,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1. 638% 。

因子5仅有一个构成要素,即X9挂网销售,这个因素的方差贡献率为10. 859% 。

综上,这五个公共因子解释65. 223% 的方差贡献率,即在此次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生产企业的影响中,65. 223% 是由这些政策内容产生的。其中,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药品使用和监管政策、药品生产采购及审评政策、药品原材料政策、直接价格政策及挂网销售。说明在此次改革中,这五个方面的政策对于低价药品生产企业意义深远。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开最高限价,但是在实际调研的结果中,直接价格政策并不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关注点。这说明,如果国改革或管理的重点仅仅是放开低价药品的最高限价,而忽视了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后续的改革进程中,政府应当尤为注重于价格管理相关的使用、采购、审评等等相关方面的同步改革。

4结论与建议

4. 1研究结论

保障低价药品的供应不仅仅关系到患者利益,也同样关系到这一产业链上每一个企业的利益。在此次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之前,许多优质的低价药品已经退市,仅剩的药企也在 “赔本赚吆喝”。这说明,一味地限价压价,不仅不能达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就医负担的目的,反而会使企业积极性受到挫伤,生产企业不生产、流通企业不配送、医院药店不购进, 最终导致患者没有低价药品可供使用,只能使用本质上无差异的高价药品。

此次国家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取消低价药品最高限价,给予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从国家层面上为低价药品的恢复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对于低价药品生产企业的实际调研也可以发现,企业对于此次改革还是比较看好的。改革中的药品使用和监管政策、药品生产采购及审评政策、药品原材料政策、直接价格政策及挂网销售政策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力较大。综合来看,此次低价药品价格改革对于低价药品行业乃至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都是一剂有效的强心剂。

4. 2政策建议

4. 2. 1政府要完善后续的配套制度。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此次低价药品价格改革中,对生产企业有重要意义的,不仅仅只是放开最高限价、给予企业定价自主权这一孤立的政策, 还包括各种相关的管理制度。因此,要想真正达到激励企业生产的目的,政府必须注重完善后续的配套制度。例如,在药品的价格定价方面: 在将市场机制引入药品定价中以后,政府还要加强企业内部药品定价的监管,建立职责分明,分工有序的价格监督管理部门; 推动药品审批过程的制度化,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进行药品的质量监管和成本监控。提高定价制度的公开透明度,向公众公布价格信息。在药品的生产和采购方面: 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医药企业GMP标准[7],促进药企的技术革新,保障药品的质量; 增加对医院的财政补贴,逐步实现“医药分家”等等。

4. 2. 2医药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

低价药品改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平衡药品生产企业和患者双方的利益,在满足企业基本利润的前提下实现患者的用药需求。但企业并不应该盲目进入低价药品目录,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制定合理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应当进行综合考虑,例如,进入低价药物目录的产品是否影响年度生产计划和预算,进入低价药物目录的品种能否保证持续的运行,企业自身是否能承担巨大的竞争压力等等。总的来说,低价药品政策刚刚实行改革,企业还需审时度势,避免一味盲目追随政策浪潮。

上一篇:危害特点下一篇:小波域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