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事件

2024-11-16

李刚事件(通用3篇)

李刚事件 篇1

他因自己的儿子肇事后的嚣张的一句“我爸是李刚, 有本事你们告去”而遭到“人肉”, 受众人唾骂;他因自己是公安局副局长而在儿子肇事后被世人扣上“权力腐败”、“权力滥用”的罪名——他, 就是李刚。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 没想到却作为一名父亲因儿子的无知付出如此大的精力和代价, 这点上, 李刚是可怜的, 是值得同情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为五套房产的拥有者, 李刚也许真的有许多来历不明的资产, 被扣上“贪污”、“权力腐败”的罪名也无可厚非。为什么他的儿子李启铭在严重的肇事后大胆放言说“我爸是李刚, 有本事你们告去”?不难看出, 在李启铭眼中其父是可以解其万难的, 因此, 我们不禁这么想:在李启铭的成长中每次闯祸必定有其父李刚为其补祸。不知道李刚多少次滥用其副局长的权力为其儿子补祸, 不知道有多少家庭被压制在其权力之下, 从这个角度而言, 他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却无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遭到世人的憎恨和辱骂也属应该。

但是, 假如李启铭当时嚣张地说“我爸是X市的Y哥 (黑社会头头) , 有本事你们告去”, 估计没有人去对Y哥进行“人肉”, 也不会对Y哥加上各种各样的罪名。在这一点上, 李刚是可怜的, 是值得同情的。抛开权力的腐败、权力的滥用、人们是否持“仇富心理”不说, 终其原因, 李刚错在教育方式的失误。“子不教, 父之过”, 倘若不是李刚对李启铭的娇惯纵容, 倘若李启铭不是从小耳濡目染不良的官场环境, 也许他也不会视珍贵的生命如草芥, 更不会带着自己的父亲在全国人民面前颜面尽失。试想一下:李启铭闯祸后面不改色、心不惊, 气焰嚣张地来一句“我爸是李刚”, 想必在他以往的经历中, 其父是“庇护”有加的。然而, 问题就在于此, 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此类悲剧的发生。

在这里, 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教育方式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但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1、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 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 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2、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 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 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 养育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4、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5、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其教育观念。

子女的发展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大, 子女的人格塑造、角色培养、良好品质养成等都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通常地,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溺爱型四种类型。

民主型是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教育方式, “民主型的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 亲子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类型的父母既不过分苛求子女, 也不过分溺爱子女, 一方面充分调动子女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 以确保子女的行为逐渐成熟起来。这类型子女乐观快乐, 富于进取,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主动性、探索性和自制力,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制型的父母无视子女的意愿, 亲子关系建立在极不平等的基础上。这类型的父母依靠权力和强制的手段来干涉子女的行为, 不允许子女对他们的决定有任何异议。这类型的子女能够严格遵守一般的社会规范, 但他们缺乏独立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安全感, 容易退缩、怀疑, 或对父母出现不满情绪, 以至于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放纵型的父母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对子女关心极少, 亲子关系冷漠疏远。他们对子女的行为不加任何控制, 任其发展。这种类型的子女自立性较强, 但情绪不稳定, 缺乏同情心, 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溺爱型的父母爱子心切, 对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 甚至娇惯纵容子女。这类型的子女情感丰富, 安全感强烈, 但独立性、探索性和自制力极差, 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以及为所欲为的品质”。

显然, 李刚对李启铭的教育方式归属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 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 也不纠正, 孩子可以无拘无束, 任性胡为, 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可以想象, 李刚对李启铭的照顾是“无微不至”, 让李启铭误以为父亲的职权能帮自己摆平所有障碍——连小孩子都知道的法律的不可触犯和生命的珍贵, 作为成年人的他却幼稚地以为法律会在他父亲的官威下屈服, 真是可笑至极。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对孩子各种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良好习惯的形成、道德品质的教育等诸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 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该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度,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勇于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努力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 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成为孩子的榜样。

管中窥豹, 以小见大, “李刚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 能培养一个人, 亦能毁了一个人, 李刚事件给了当官者、掌权者一个前车之鉴, “官父母”们在“同情”李刚的同时, 是时候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别让自己的子女重蹈李启铭的覆辙, 更不要让自己步李刚的后尘。

摘要:本文是针对李刚门事件而引发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 父母教养方式是研究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 子女的发展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大,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溺爱型四种类型, 而李刚李刚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归属溺爱型, 导致儿子铸成大错。

关键词:李刚门,家庭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罗红玲.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考试周刊, 2007 (02) .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2.

[3]王勃, 程利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北京:当代教育论坛, 2007 (07) .

[4]雷雳, 张钦.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北京:心理科学, 2001 (02) .

[5]陆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北京: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6) .

李刚事件 篇2

“李刚门”事件

与政府信任危机的深层次解读

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何功庆 指导教师:韩兴雨 联系电话: *** 邮箱:jiuyuer@163.com

“李刚门”事件与政府信任危机的深层次解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李刚门”的解读,得出结论:“李刚门”事件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毫无关系,同时分析了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从“李刚门”事件中网民的政治参与,与中国法制社会的建设两方面对有法不依的现象进行剖析,最后得出纳税人意识的全面觉醒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 信任危机 法制 纳税人意识

一、事件回顾

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被学校保安拦下后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按照惯例这不是高潮。李刚事件的持续发酵,是因为李刚所在的交警部门还一直想用钱私了或以普通的交通过失罪草草结案。李刚可谓动作频频,一气呵成,成果显著:先是媒体爆出受害者家人被软禁无法接触新闻媒体,紧接着又传出死者同宿舍的学生不知何种原因都获得了保研的资格,再然后李刚携爱子李启铭高调亮相电视节目,以泪洗面痛陈前非„„

然而死者的哥哥偏偏较真,他认为这是为了讨个公道,是为了死去的妹妹和活着的哥哥的尊严。当地法院判决如下: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一审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犯罪嫌疑人李启铭6年徒刑,赔偿死者46万,伤者9.1万元。法庭认定李启铭(李刚之子)醉驾,致1人死亡1人受伤,肇事后逃逸,负事故全部责任。法庭鉴于李启铭家属(李刚)积极赔偿死者46万,伤者9.1万元,取得对方谅解,李启铭悔罪态度较好,酌情从轻处罚。这一结果,似应可接受,这是强大舆论压力下的结果。

二、“李刚门”事件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关

学理性地讲价值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观念形式,是集中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选择和追求的态度、准则、目的、理想,并以评价方式发生作用的、较固定的取向性、评价性的价值意识体系。无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无可非议,然而在李刚门事件之后,就有一种论调认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出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样荒谬的论点,稍微有一定常识的人也会一笑了之,然而此处且试做分析。既然提到大学生,那么在此事件中大学生又指谁呢,是开车行凶的李启铭,还是已命丧车身的陈姓女生或是经紧急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的另一名女大学生呢。客观地分析,李启铭确实是某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也就是担得起论者眼中的大学生了,然而却要看到李启铭这样一个个案如何能够代表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尤其是他同时具有的“官二代”身份呢。如果说是那两个女生,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女生在本事件中是一个受害者的身份,难道说在这样一个法制社里,两个遵纪守法的女大学生在校园里行走被撞成个一死一伤,已是莫大的不幸,未曾听闻有任何法律专家或者正义人士要为她们讨个公道,索要赔偿,反倒是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上大书特书,莫不是说只要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惨剧发生。

如果再把这观点发散开来,我们就会得出,居民楼被强拆是因为居民的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树立,没有及时与政府的大政方针高度保持一致;乘坐动车出事了也是因为自身素质不够完善,没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到动车事故,没有看到事件背后一小撮人的别有用心。总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李刚门”事件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无关,即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及其重要,但也不是本事件所凸显的重点。那么,“李刚门”事件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呢?

三、“李刚门”事件与政府信任危机

在“李刚门”事件的酝酿期,公众就有一个疑问:如果是普通的交通肇事逃逸事件为什么不直接交由公安机关和法院处理,何至于闹得这样沸沸扬扬?这个疑问的答案从李刚的种种公关行动中可以看出来,死者同宿舍的学生为何一致缄默且一致获得保研的资格,死者的家属为何一直无法与新闻媒体接触,李刚父子又为何频频亮相电视,集作秀、道歉与一条?

很多人在责问河北大学给学生下禁口令,为什么没有人问一问谁给媒体下了禁口令?河北大学给学生下禁口令,还有学生出来说明情况。有关部门给媒体下了禁口令,为什么没有媒体记者出来说明情况?是不是因为媒体记者的素质比学生高?如果能做到公平公正,为什么要掩盖真像?通过掩盖真像,就能让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吗?掩盖真像只能导致更多的猜疑和不信任!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关上与孩子交流的门。因为一旦交流的门被关上了,这个孩子就没法教育了。有关部门在教化民众时,能否多想一想,你们是不是正在关上政府与民众交流的门?其实李启铭撞人且霸气外露地吼出那句让人蛋疼的“我爸是李刚”后,其父李刚的种种公关行为以及这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表现所展现出来的政府利益的偏向所导致的信任危机真正问题所在。

而我们看到“李刚门”事件由最初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演变成一个危机事件,这无形中体现了网络日渐扩大的影响力。继爆出一系列由网友搜索到的“内幕”之后,网络围攻、网络暴力甚至“媒介审判”也就如期而至[1]。与轰轰烈烈的网络舆论监督相对照,传统媒体在很多危机事件中显得力不从心。在“李刚门”事件中,央视毫无悬念地陷入“作秀门”,就在于它只把镜头对准李刚父子而无视受害者一方。也许央视主观上不是有意要这样,但客观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观众有理由质疑—— 这不是报道,是“作秀”!甚至有网友很愤激地说央视是站在袒护犯罪分子的立场上。

为什么网民对“我爸是李刚”的反应这么敏感?为什么认定这句话一定有潜台词,继而穷追猛打,甚至挖地三尺?为什么一旦有导火索,民众的情绪就一触即发,星星之火终至燎原?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信任危机又首当其冲(当然,这里指的不是个人之间的信任,而是指公众对政府及代表政府的官员和占有资源优势的强势群体的信任),而信任危机的出现又是由于屡次的不信任被验证为事实,所以是一种恶性循环。

从小的方面看,这只是个醉驾。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年轻生命已经逝去。代表权利与财富的肇事者与受害的平民百姓博弈,我们只是要求一个及其公开透明的处理过程和结果。政府竟然连这点满足不了我们。最可怕的地方是李刚代表的是政府部门。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牵动上亿中国人之心的事件中,政府这样的处理结果是否给很多穷凶恶极的财富权利恶霸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极易失去理性的平民百姓一个很丰富的想象空间?[1]

四、前进之路:法制精神与纳税人意识觉醒

从近年众多的危机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其互动性及相对开放的自由度,“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仅在网络舆论事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推进事件圆满解决方面正向作用也十分突出。”[2]从闹得沸沸扬扬的周久耕事件到南京梧桐保护事件,新兴的网络力量在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以开放性和互动性著称的网络民主力量也正在改变着政府的行事方式,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4.1法制空壳:有法不依竟为何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为什么“李刚门”事件不能按照正常的肇事逃逸案进行处理,为什么主流媒体对此事大都选择了三缄其口?我们常常被告知某人某事很敏感,却没解释到底怎么个敏感法,弱小的公民在遭遇切身利益被侵犯,乃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又或者已经遭受不测,法律如果都不能为公民提供庇佑,那么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更是矛盾的又一次积聚。政府每一次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无作为、甚至偏袒本为既得利益一方(如本案例中李刚父子在危机公关中如此顺利与政府有意的利益导向不无关系)都是以失去更多的信任为代价的。在众多的理性分析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网民问政”的兴起,因为的网民造成的强大舆论压力左右着案件的发展,使本该主持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只能退居二线[3]。这样的看法貌似有板有眼,似乎无不对之处,而且也契合“司法独立”精神的呼唤,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司法独立”究竟是独立于什么?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对司法独立的表述是很有见地的,“司法机关的独立表现在它只遵守自己特有的司法规则,表现在它的观念和行为不被其他政治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观念和行为所左右[4]。”那么什么叫社会团体呢,互动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的社会团体都带有准官方性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必须提交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业务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授权的组织。社会团体实际上附属在业务主管部门之下[5]。”至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网民既无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也无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授权,显然不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通俗地讲,网民仍旧是人民的一大组成,司法独立对网民独立找不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其实从上面“司法独立”的定义已经很明晰:“司法独立”是独立于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除法官受法律约束外,案件的具体审判不受制约。

因此,呼唤司法独立的确势在必行,但要切记,司法独立不能压倒人民的监督权。司法是为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但同时也是履行人民让渡的一部分权力,当知道权从何来,权为谁用,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更要参考群众的舆论。4.2纳税人,公民权利意识的全面觉醒

纳税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明确由谁来纳税,又称纳税义务人,或纳税主体。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依照税法规定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又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

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的公共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人的纳税人权利意识。从月饼税、加名税惹争议,到农民起诉财政局,再到本文着力探讨的“李刚门”事件,公众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纳税人主体意识,自然对政府的某些不公正、不公开的行为会表达不满。而这些不满聚集起来,会使得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原本极为分散的民意,因而我国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政府行为的变革,注定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上的一件大事。

五、结语

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频频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为中国网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场,就连总理温家宝每年也作出沟通网民的姿态。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信任危机的解决最根本还在于政府提高其透明度,网民保持政治参与的热情,在每一个公共事件的处理中监督政府的行为,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政府的廉洁度,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说到底也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

六、参考文献

李刚事件 篇3

我国高等院校是人群密集型场所,且在校生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敏感、热情高、关注社会事务、易冲动、人群指向高度一致。高校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校园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突发性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首要特征,无论政治性还是治安纠纷性的突发事件都是如此。政治性突发事件的策划者为了达到其预定的目的,非常注重造成事件的突然性。治安纠纷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由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有时跟不上,或学生对基本生活条件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学生遭到不法伤害和交通事故等问题都可能引发突然事件,表现为矛盾激化,时间上突发性强。

(2)危害性。就突发公共事件的结果而言,它是有极强的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因此必然会形成负面影响或造成损失。政治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非法组织通过煽动、挑唆不明真相的学生打出为民请愿的旗号,利用当前社会改革面临的难点、热点蛊惑人心,制造混乱,冲击和破坏我国的政治稳定。

(3)扩散性。高校越来越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使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成为公众热点,很容易波及到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乃至全国,加之发达的媒体作用,更会迅速扩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2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各高校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因

(1)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虽然和平、合作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渗透的主要对象是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经常利用人员往来、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捐赠资助等各种手段,通过各种媒体对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企图从基础上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影响甚至造成颠覆,对我国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挑战。表现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这一具体问题上,就是利用价值观念的分歧为突发事件的形成准备思想基础。

(2)公民民主法治意识的觉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蓬勃生机,而且给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增强了师生员工的自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可以说,目前公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注,是我国近些年来在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民主法治意识逐渐觉醒的表现。

(3)高校深化改革中内部矛盾纠纷更加突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时期,高校同样也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转换时期,内部矛盾纠纷比较突出。

2.2 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其危机管理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下转第213页)(上接第193页)目地就是控制突发的紧急情况发展并尽快地减弱或是消除危机,并将危机所造成的对人或财产的损害度减至最小的程度。而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预案就可以把突发事件的危害与损失降低至没有应急预案时的百分之六左右。所以我们要在突发事件有可能波及的范围和其有可能造成的损害上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等事项处置程序,从最大的限度上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流于形式,存在许多缺陷。

(2)应急管理理念落后,危机意识淡薄。一直以来,高校校园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封闭,很少有风险。在2003年SARS爆发前,在理念上高校一般是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SARS之后,虽然在认识上提升到学校层次,但尚未完全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

(3)缺乏常设性的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协调联动能力弱。在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如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因此危机处理后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够有效保留和存储;二是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各个机构的合作,临时成立的小组每次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成本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往往错失工作良机;三是临时领导小组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付诸实施;四是还未有效建立相应的应急培训和教育机制。

3 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危机应对体系。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一般以三到七人为宜,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同时,学校还应合理组建法律、卫生、心理、信息与宣传等专门委员会作为应急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使之为应急决策及其实施发挥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作用。

(2)主动向公众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一般都会十分重视,一方面紧急处理,一方面会将情况上报教育行政主管等部门,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真相及相关情况,有时甚至会拒绝媒体采访或进行相关报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公众就很容易听信各种小道消息,结果往往会造成以讹传讹,造成事态恶化。因此高校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主动公布事件的真相,抢占先机,用事实说话,掌握信息主动权,占领舆论的主导地位。

(3)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在高校的话语权范围内,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提高高校应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策略,这样能抑制谣言满天飞,不致于造成学校工作被动和学校公众形象受损。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渠道,是权威的信息发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进行了分析,试为高校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参考过程。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智能电网:配电网下一篇:变频调速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