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共12篇)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篇1
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有4大趋势, 即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及护理人员将为危重病人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1]。护理人员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及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健康教育能力是护理人员临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世纪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它将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成为当前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现将国内外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现状综述如下。
1 健康教育能力的概述
1.1 健康教育能力相关概念
健康教育能力是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心理特征, 属于特殊能力的范畴, 是作为健康教育者所具备的一种内化了的个性品质, 并可以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得以外化。能力培养就是对人类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和提高, 如对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运动能力中的跑、跳、投的培养和提高。
1.2 健康教育能力的内容
国外对健康教育能力内容的诠释较为全面。针对护理公共健康教育者, 四方护理公共健康组织委员会[2] (Quad Council of Public Health Nursing Organizations) 于2004年提出其应具备的一系列核心能力, 包括分析评估能力、发展政策或制订计划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文化水平、团体协作实践能力、基础公共健康科学知识、制订财政计划和管理财政的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和统筹思考的能力。
在戈尔韦共识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声明, 明确阐述了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能力的8大核心领域[3]:改变并促使个人及社区主动改善健康状况的能力、领导能力、评估能力、计划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倡导能力及合作能力。
1.3 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方法
1.3.1 国外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方法
国外学者从多角度对健康教育者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了评价, 并且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国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标准化病人考试[4]、以表现为基础的发展系统 (performance-based development system, PBDS) 评价法[5]及问卷调查法[6,7]。
1.3.2 国内健康教育能力的测评方法
目前, 国内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测评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8,9,10,11,12,13,14,15,16,17]、观察评价法[18,19]以及考试评价法3种方式[20]。后两种方法较为真实、客观, 但研究者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不利于大范围实施。而问卷调查法相对容易设计、实施和评分, 在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中较为常用。
2 国内外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后发现, 国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健康教育者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研究, 包括需求研究、教育准备研究、方法学研究、管理部门研究以及认证系统研究等。
2.1.1 需求研究
Elizabeth等[21]以从事未成年人健康教育工作的护士为研究对象, 考察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明确其已经具备了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其哪些还有欠缺以及感兴趣的继续教育的内容。Eric Sean Davidson[22]于2008年报道以美国国家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Health Education Credentialing, Inc, NCHEC) 提出的公共健康教育者应尽的7项义务和应具备的9大方面的能力作为参照标准, 对公共健康教育者进行了调查, 明确其继续教育需求, 并进一步明确了与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义务和能力。同时, 调查了健康教育工作者喜欢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此外, James[7]也都从继续教育的角度对公共健康教育人员的需求进行了研究。
2.1.2 教育准备研究
Latter[23]对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角色时所需的教育准备进行了调查, 以药物教育为案例, 评价护士的教育准备是否充分。研究表明, 护士不能完全履行他们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其中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2.1.3 方法学研究
Kang[24]报道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让公共健康护士负有信托责任, 从而积极参与公共医疗卫生改革, 推进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公共卫生护士通过促进社区参与,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并协调政府政策来建立社区能力。King[25]指出能力建设一个重要的焦点是社区能力培养, 通常社区能力用发展社区结构或培养社区成员的技能来培养。Danielson等[26]报道欧洲1项新的护理和公共卫生继续教育项目, 该方案的结构分为3个部分:必修模块最少130h, 选修模块最少70h, 职业介绍最少30h。
Elizabeth等[3]报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美国发展健康促进能力包括下列7项: (1) 培养能力的条目, 提升专家的高级水平; (2) 从事该领域质量保证或资格审查过程; (3) 阐明专业业务道德准则; (4) 调查和确定健康教育者对专业的准备和继续教育的需求; (5) 引导和传播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研究; (6) 提供继续教育、出版刊物, 传播电子及其他印刷材料和资源, 以使健康教育者在理论、调查和实践中的发展保持同步; (7) 支持同行和公众健康。
2.1.4 管理部门研究
Onya[27]报道南非试图为健康促进建立一个标准生成部门 (SGB) , 这个部门设想第二学习者范畴的标准和资格的培养, 第二学习者即持有国家资格组织 (NQF) 健康促进的5级证书。
2.1.5 认证系统研究
Santa-María Morales等[28]报道欧洲很可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系统, 将满足不同水平和领域实践的不同层次认证。发展一个全欧洲的健康促进能力认证系统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但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遇, 为能力建设和保证欧洲地区的健康促进实践、研究和培训质量形成坚实基础。
2.2 国内研究现状
经大量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者对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重要性研究、需求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 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方法学研究上。
2.2.1 重要性研究
张振路等[9]的研究指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培训和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首要条件。王英等[17]报道手术室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正确理解, 但是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足, 缺乏有效手段。此外, 李琴[29]在探讨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时指出, 开展对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2.2.2 需求研究
李建菊等[8]的调查指出, 96%的护士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培训, 88.2%的病人有接受健康教育的愿望, 他们希望在住院期间随时获得有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治疗乙型肝炎的进展情况以及保健知识等。邝龙芳[30]报道, 96%的护士有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正确, 且大多数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培训。
2.2.3 方法学研究
2.2.3. 1 健康教育活动及培训
阅读大量文献发现, 国内普遍采用健康教育培训的方法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胡继红等[31]报道护士通过参加健康教育活动, 其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李新辉等[16,20]均对社区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训, 培训后社区护士与培训前比较诸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提高了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增强了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姜娅[15]根据培训前病人需求和满意度及护理人员能力欠缺状况的调查结果, 制订培训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及能力培训。培训后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胜任力及病人满意度显著高于培训前。孙唯珺[32]报道, 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 取得较好的效果。专业的健康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增强护士的健康教育胜任力, 并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沈丽芳等[33]将情景模拟的方法应用于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中, 培训后实验组护士的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振月等[34]采用认知学徒模式培养胸外科新毕业护士健康教育能力, 培训后新毕业护士健康教育能力较培训前明显提高, 病人健康教育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
2.2.3. 2 分层次确定岗位职责
文献报道, 分层次确定护士岗位健康教育职责, 按职上岗, 多方式、多途径指导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不仅能够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及工作的责任感, 同时提高病人健康教育效果[9,35]。此外, 研究指出有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还能够提高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2.2.3. 3 健康教育组长经验交流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组长经验交流的方法, 提炼了具有专科特点的健康教育方法, 促进科室间的交流, 提高健康教育组长的综合能力, 扩大健康教育影响, 浓厚学术氛围, 增强科室凝聚力[36]。
2.2.3. 4 健康教育路径
运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是科学有效的临床健康教育模式, 不仅能够促进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 而且为病人获得高品质的健康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14]。盖筱莉[37]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围产期保健, 健康教育路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还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谢明薇等[38]综合运用专病专护与临床路径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条件下, 快速提高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护士健康教育能力。
综上所述, 国内许多学者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对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值得关注的是, 大多数研究为经验报告、心得体会, 科学而系统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 能力培养的实验性研究的设计及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同时测评工具的科学性也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现阶段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结构的巨变及环境的恶化, 将使人类社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一方面, 护理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探究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及卫生保健人员需要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教育意识, 采用多学科、多专业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加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实施力度, 确保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效性。
摘要:深入分析国内外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 从而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护理人员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篇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演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求医逐渐演变成积极主动预防疾病,从延长人的寿命演变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这些转变为我国护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适应国际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家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积极开展社区护理事业,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优秀人才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社区护理现状 1.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1.1.1 英国
英国是最早发展社区护理的国家,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保健服务制度都比较完善。所有英国公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1】,这也是英国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的结果。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形式主要分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三种。教区护理即由全科医生或诊所及护士对教区内的病人施行全天护理服务。服务的内容有家庭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护理等等【2】。健康访视服务即对辖区内的病人进行疾病访视,除此之外,还要对婴幼儿和老年人进行访问,开展健康教育。还有一点,英国在社区护士培养方面时间长,一般为三年基础教育和一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要求高于医院护士1.1.2 美国
美国的全国卫生工作重点由医院转到社区护理的初级保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美国政府出资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4】
【3】
。,使社区护理形成一定规模,一般的小病只需要在社区即可解决。美国的社区护理由家庭医学服务和护理院组成,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主要的社区护理服务形式。美国社区护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偏向性,比如,护理院护士强调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而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则强调的是指导和发挥家庭在处理儿童危机方面的工作。美国的护理教育改革在是全世界来说也是卓有成效的,护理教育的社区定向特别强调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护理技能通过实践积累得以提高。
1.1.3 日本
日本的老龄化是现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加大,医疗、保健福利变得日益重要,除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身心健康的保障同样不可忽视。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度过,是否存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这也是日本老龄化进程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日本的社区护理非常重视老年保健
【5】
。日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由公共卫生护士承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公共护士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1.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六位一体”功能,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护理程序、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和健康教育。目前,全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近120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已覆盖到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但从我国的社区卫生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滞后,相应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对中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和整体水平比较低,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社区人员的能力有待加强,成为社区护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基层卫生机构不能正常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大都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和社区护理方向的也很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选用的社区护理教材较少涉及人文社会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知识体系是国外相当重视的。从内容上讲,人文社会知识体系包括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社区卫生资源评估与开发、社区医疗中的伦理原则、社区文化鉴赏等诸多方面;我国的护理实践也局限于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而缺少对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政策制定等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社区护士。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改革的建议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发展社区卫生事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还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不断总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展开社区护理教育改革,是社区护理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区护理教学中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
【6】,尚未形成独立的3.1 丰富课程内容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到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这门课程时,是在学习了内外科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地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比如从人际沟通、国内外社区护理现存问题与发展动向、医疗保障制度、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伦理、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营养学、心理学、社区职业卫生等方面进行扩充。同时,要迎合我国大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上,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科研等。
3.2 教学手段要新颖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结果直接反应在今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上,因此,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前期所有的基础知识,结合社区这个特殊的环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开展兴趣小组教学、分组教学,组织学生义工课余时间去社区进行健康宣教、义诊等,增加学生参与社区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病人和社区护士的角色中,更好地理解教材。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是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社区护理教学的专业综合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改革意识的防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代课老师时,应从学历、职称和教学经验几方面考察,让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得以发挥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考核,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课题讨论、专业培训及基层调研的机会,使之技能得到提高;适当给教师施加压力,促进其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8】。
3.4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理学生将社区护理知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也是更好地培养社区人才,提高护理学生社区意识的一种方式,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应该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建设好一个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社区护士更好地跟居民沟通,也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的不成熟性,笔者建议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选择一些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由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以保证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可以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加强“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方案,护理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进行两到三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教育。小结
中职护理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对策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护理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私人化的行业。纵观目前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虽然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限于中职学校的现状,难以突围。
一、中职护理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薄弱
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初中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不上高中,又不想早早进入社会,因此选择了中职学校,这样看来,学生的选择多少带有“强迫”的性质。而本身的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习专业性较强的护理知识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学习积极性低
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必然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學生,两者互为表里,让学生很难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尤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医学护理知识,更加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而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3.初具独立意识,进入青春反叛期
中职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正是青春叛逆期最为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的自尊强、自我中心意识强、受到的文化又多数是快餐式的网络文化,因此,个人的价值观与对世界的认识都趋于多元化,对于观念与思想都不再盲从,所以我们常常会说,90后的孩子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既是青春期的特点,也是时代的特点。
二、中职护理专业教师的特点
1.对中职护理教学在意识上不够重视
对于中职学校,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歧视,当地的教育部门也自动把主要力量归入到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之中,因此,职业教育就变成了“爹不亲、娘不爱”。在学校从事行政管理的领导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得不到政策上的补贴和资金上的扶持,在意识上也就不够重视了,相反还有了更多的职业倦怠。
2.中职护理教师缺口大
随着中职学校的连年扩招,教师常年不进,导致了中职护理教师的大量短缺,学校教师满负荷工作量比比皆是,教学质量也随之下滑,加上很多教师除了要担任专业课的教学,还要做班主任,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学校也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是引进一些流动教师,这使得教学质量就更加没有保证。
3.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综合素质低
中职护理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初始学历是中专,也就是说毕业之后就进入到系统工作,大半辈子在一个岗位上,既没有接收到新的护理理论,也没有进行过教学改革的培训,因此知识体系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小,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指导和理论上的革新,因此,发挥不出护理专业学生和知识的潜能与匹配度,使护理实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教学技能不足,教学形式单一
护理专业的教师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一线的护士,她们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好临床护理,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很少,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的又存在层次偏低,只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讲授,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自主性、探究性都没有被激发出来,久而久之,师生都感到倦怠。
三、提高中职护理教育水平的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各个教育理论都告诉我们,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只有在学习之初看到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另外,要正视中职护理学生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知识结构,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听懂了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自然就会有学习的兴趣。
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三方协力,共同促进
中职学生在社会上存在普遍被歧视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让社会在短期内改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社会也不能因此坐视不管,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基础上,社会教育要紧紧跟上,将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学校教育作为途径、社会教育作为力量,共同对中职学生的培养负责,唯有各尽所能,才能把中专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是身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能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最充分的吸收和接受。好的教育还应该调动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用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教师要掌握一些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四、结语
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需要多方合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要主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短期来说可以改变护理教学的质量,从长期来说可以改观职业学校的社会偏见。
参考文献:
[1]李滨.中职护生的培养探讨[J].广西教育,2009(12).
[2]范景敏.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状况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03).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篇4
1 护理硕士生课程设置理论研究逐步规范
目前,我国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中心、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为主,护理专业特色在课程中不明显,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卫生保健需求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国内很多院校已经着手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包括教育理念改变、知识体系构建等。崔艳等探讨了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理论应用于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必要性[1]。在提高课程绩效、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学者推荐可汲取德国研究生培养中的项目管理经验[2],让学生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欧美国家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趋向是将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护理课程纳入到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如将基本家庭护理内容和临床经验、护士流动、护理学发展史等有关课程列入研究生课程体系[4]。这种课程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张姮采用访谈法,围绕临床护理实践、教育、管理、研究和促进专业发展5个核心领域来构建和提炼护理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5],为课程设置奠定了知识论基础。罗阳等通过专家函询法,在公共课、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4个课程领域,初步建立了19门核心课程,区分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不同特色课程[6]。也有学者提出开设《护理经济学》、《护理文献评阅》课程[7,8]。刘蕾等通过德尔菲法研究发现,目前护理专家认为很重要的专业课程,按照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理论、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9],为构建护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总体上看,目前国内研究生课程改革主要围绕核心知识、能力体系展开,而从护理职业角色定位设置课程的实践研究尚未见报道。
2 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向专科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多由导师根据科研课题安排,而参加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类型、研究方向、实习科室、带教模式以及评价方法尚不固定[10]。侯铭等认为,应依据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自我学习、科研、管理能力)及核心知识要求,成立“导师负责下的临床实践指导老师小组”具体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11]。有学者运用“护理程序”、目标设置理论等理念指导护理硕士临床实践流程[12],取得一定效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护理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同时承担临床带教教师的职责[13]。这种自我学习-指导他人临床学习的模式在培养研究生教学、管理和临床实际能力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研究发现,护理硕士生对临床实践期望获得的指导排序为: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技能、提高临床管理能力等;期望的临床教学方式排序为:以问题为中心学习法、病例讨论法、专题讲座、课题作业法等[14];期望轮转科室前5位分别为ICU、护理部、外科、内科、急诊科[15],这些研究可为临床实践目标评价体系奠定参考依据,而其中ICU培养实践,包括抽测危重症监测技能、参与危重病个案护理等[16]见诸报道较多,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实践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医院期望护理硕士研究生应具有更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教育和科研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17],反映出临床人员对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寄予较高期望,提示我们应指导研究生切实从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设计研究课题,同时考虑将护理研究方向细化,深入到肿瘤护理学、心内科护理学、急救和危重症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科领域[18]。也有学者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引入护理个案管理,增强护生的沟通、协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19]。随着临床高级实践护士需求增加,对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目前已经尝试进行了肾病护理专家、糖尿病、老年、危重症和疾病控制专业专科护士的培养[20],还可进一步借鉴国外“急救护理”专业硕士、护理麻醉专科护士、澳洲心理健康教育护士[21,22,23]等培养经验,尽快建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护理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急需构建
我国目前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评价尚未见报道,相应的护理研究生教学评估尚未开展。欧美国家的教育评估体系基本成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思路。美国一般由各州的协调管理机构、美国护理联盟护理教育评估委员会和护理院校教育委员会等机构独立进行,评估标准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管理、课程和教学实践、院校制度的义务和资源、学生成绩和教师的成就[24]。加拿大护士学会(CNA)、加拿大护理院校联合会(CASN)制订了护理硕士与博士教育标准说明,多数省在法律上授权予护理专业学会监督护理教育质量[25]。我国目前尚缺乏类似的护理决策运行机制。李淑花等通过德尔菲法初步确立了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涵盖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5个方面[26]。但该指标体系的推广度有待进一步检验。姜小鹰等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分为以下几项:论文水平、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转引率、专利量、职业道德、考试成绩、实际工作能力,并依此对部分研究生论文做了分析,为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操作依据[27]。李小芒等对82名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参与调查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处于中上水平,其中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得分最高[28],但其使用测评工具的信效度有待进一步考证。李夏卉等比较中国和美国、英国、日本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后认为:我国的护理研究生考核严进宽出,不利于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可以采纳作业论文、实践操作、演讲等多种灵活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能力[29]。也有学者提议在研究生教育中引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研发的个人潜能指标测评(Personal Po-tential Index,简称PPI),用于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个人综合品质[30]。总之,如何从学科发展、教学与培养、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管理体系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与考核,是目前护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的重要挑战。
4 护理研究生就业趋向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我国护理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其就业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者关注。护理研究生就业的总特点呈现女性为主导、就业率高的特点。其就业包括教育、临床、管理、继续深造和出国工作。其中教育及临床方向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31]。侯睿、黎贵等对部分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来自21所护理院校)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从事护理教育为主。而选择临床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只占极少部分。影响护理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前5位因素依次是:是否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工作性质、是否为正式编制、工资水平、能否解决户口[32,33]。护理研究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在城市、年龄、年级间存在差异[34]。刘涛等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分析、评估护理专业、个人能力测评、确定专业发展途径、制定行动策略五步骤正确定位[35],提升护理研究生就业指导理论水平。目前,国内对护理硕士生就业去向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如何通过理念、课程改革,促进研究生临床就业稳定发展,关系到今后护理学科临床支撑体系的完善,也是目前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几个重点环节(课程设置、临床实践、专业学位设置、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业趋向)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描述目前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部分成果,指出各环节进一步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篇5
【关键词】 备皮;手术时机;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术前皮肤准备成为术前常规护理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携带的细菌。传统的备皮方法是用肥皂水和滑石粉润滑后用安全剃刀剃去手术区域毛发,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 发展,对术前备皮方法、工具、时机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术前常用备皮方法的评价
外科术前备皮大体分为剃毛备皮法及不剃毛备皮法两大类,其中不剃毛备皮法又可分为脱毛剂备皮法、推毛备皮法及消毒剂清洁法3种[1]。
1.1 剃毛备皮法近百年来,术前备皮时剃去手术区毛发被视为不可缺少的一项常规操作,一般于术前一天清洁皮肤并剃除手术野毛发,虽简单易行,但可能造成皮肤损伤,而成为细菌繁殖的基地和感染源。术前剃毛的目的是方便皮肤消毒和手术操作,并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但实际上保留汗毛及距切口较远的其他毛发并不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率。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术前剃毛备皮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是最熟练的剃毛操作也会损伤皮肤造成肉眼看不见的皮肤伤痕,破坏皮肤完整性,导致细菌在裂口中生长繁殖,增加细菌移生现象,皮肤的损伤性炎症或细菌性炎症都可引起皮脂腺、汗腺开口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从而影响术前皮肤的消毒,同时还会影响术后皮肤的自洁功能及毛发固有的功能[2~4]。刘仕莲等[4]观察了1200例不同备皮方法的术后伤口感染情况,未剃毛组切口感染率为5.17%,剃毛组切口感染率为6.33%,剃毛备皮不能明显降低术后伤口的感染率。另外,由于体表皱褶、腋下、耻骨部、会阴及阴囊部位皮肤不平整,剃除毛发很困难,更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1.2 不剃毛备皮法 不剃毛备皮法的优点是增加病人舒适感;节约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切口感染。患者术前采用脱毛剂去除体毛或不去除体毛直接用消毒剂清洁皮肤,避免剃毛时可能造成的微小损伤。兰庆芳等[5]比较了脱毛法、剃毛法和不剃毛法对骨科手术的影响,三者细菌培养无统计学差异,指出脱毛法备皮方便,不会对皮肤造成机械损伤,患者易接受,且特别适用于难以剃毛的部位和消瘦的患者,但同时指出使用脱毛剂的不足之处是有些患者可有红斑、丘疹等过敏反应且代价较高。黄杏弟等[6]报道了手术前不剃毛备皮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因素研究,术前2h实验组用含4.8%对氯丙二甲苯酚的消毒液稀释后清洁术区皮肤,对照组只用沐浴露清洁皮肤,结果实验组清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建议术前加强皮肤清洁力度且缩短清洁与手术距离时间。肖红缨等[7]也报道了单纯用肥皂水清洗手术野和术前剃毛备皮法在控制术野细菌生长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近年来不剃毛改良备皮法逐渐为广大医护人员所接受并推广。
常用备皮工具的评价
剃除术野毛发常规使用经过消毒的简易剃须刀,但实际上部分 医院 并未对备皮刀具进行彻底消毒。由于公用备皮刀架随使用人数的增多,存在致病菌而且有可能出现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交叉感染的危险,故建议使用一次性备皮刀[8]。一次性备皮刀适用于四肢及上腹部等毛发稀松处,而腋下、会阴、头部等处为相对使用禁区,李爱峰等[9]介绍了一种新的备皮刀,剃刀压力板的两侧缘都比上刀板窄,在压力板的其中一边两侧各有1个导向爪。备皮刀带导向爪的一边,能保持刀片活动的角度,适用于平坦皮肤的备皮,不带导向爪的一边适用于不平坦、不规则部位皮肤的备皮。近年有学者推荐使用电动剃毛器,该机器备皮时可在干燥皮肤进行。a lexander等[10]对1013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是:手术日早晨剃毛器备皮的感染率为1.8%,对比刮胡刀组则为6.4%,但电动剃毛器的刀叶片必须及时消毒,否则叶片污染较多细菌时,也可能引起手术切口感染。3 备皮时机的选择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篇6
【摘 要】如今,国内正在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扩大护理的外延,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对护理人员要求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护理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然后深入研究了改革发展的思路,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护理教育 现状 问题 改革发展
由于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护理教育逐渐从护理学和护理专业中分离,形成受到研究者日益重视的独立发展门类。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转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储备的专业知识更完善,而且对现代医疗技术也要有所了解,可以使用先进的器械抢救病人,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应急、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护理人员是护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护理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然后深入研究了改革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一、护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数量缺乏
国内护理教育编配的师资普遍较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实际的科研需求明显不足,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中不仅学历结构不合理,而且缺少专家型的人才,教师学历虽高但教学经验严重缺乏。教师队伍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本就不足的师资更加匮乏。当前严重制约护理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学质量提高的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质量不高。
(二)教学体系先进性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承担的护理教育层次较多,但是反观护理专业,没有明显的教学目标区分度,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接受的教育水平大同小异。和学科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相比,高等院校构建的知识库不足,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传统教育中还存在严重的“脱节”情况:实践和理论脱节;临床和课堂教学脱节;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脱节。设置的课程不能全面地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学科的影响力不大,社会的重视和认同程度较弱
其一,学科自身没有较高的水平,提供的服务和人们满意的技术以及人文服务有一定差距;其二,和市场需求相比,国内高等护理教育质量和规模有较大差距;其三,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国内护理类学科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护理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
(一)明确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定位
以学科的特点为基础,深入进行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其他国家相比,国内护理学科起步较晚,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发展也较缓慢,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科学地建设人才和布局,教学和科研并重,努力开展特色教育。
(二)完善学科布局,整合学科实力
因为护理学科具有社会、自然和人文学科的性质,其中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科学性,并且其对人文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国际上在强化该学科的人文性质教育,增加了譬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国内要积极地吸收国际上的做法,大力发展学科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凸显护理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大力提升高层次的护理教育
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护理人员的专家素质,更在其管理、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教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在学科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要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护理教育。
(四)改革护理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致力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勇于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更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学生这一教育的中心,凸显护理的特色,合理地设置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以新的框架概念为指导,整合现阶段的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突出整体性。护理学具有较强的以人为本特性,因此就需要我们突出该教学单元,设置一些教育学、美术学等课程强化其社会性,始终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五)强化建设学科队伍,加快速度培养人才
合理地结合外出培训和自身培养,完善培养人才的机制和竞争措施,积极对外合作,选送优秀的教职人员到国内甚至国外教学质量较高的院校学习、进修;有效地提升教职人员的学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教职人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方引进人才,优化教职人员的结构和水平。
(六)以市场和未来为导向,突出办学层次和特色
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明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把护理岗位的不同任职待遇和条件有效地区分开来,学习国外护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区别地对待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教育,把护理教育办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国内要进一步强化护理学科的影响力,转变人们对护理学科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护理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其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保障护理教育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
【参考文献】
[1]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9(3A).
[2]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5A).
[3]王文茹.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05).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篇7
1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在万方数据库中, 按1990—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2年3个阶段进行检索, 首先分别以“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护理”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 然后分别加上“课程体系”对题名进行精确界定, 检索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相对滞后。课程体系研究是课程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 如何借鉴高职高专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研究成果, 培养出适应新的医疗卫生环境的护理人才,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是课程体系研究的首要问题, 是指导其他所有活动的关键准则。而培养目标就其核心来讲, 受教育的本位性决定, 主要热议的有人格本位、人本位、能力本位、知识本位、就业本位和生涯发展本位等[2]。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强调培养“技术应用能力”。2003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组织制定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一线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医学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培养高等医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3~6]。
3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需借助课程教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中,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上, 正确处理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是构建护理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方面[7]。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赵志群按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将课程设置分为“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3种类型[8]。笔者以此为依据对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进行归纳。
3.1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设置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通过认知重组来把握事物的结构, 是传统型职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方案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 即由多门学科科目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科目构成, 把这些科目按照各自固有的逻辑排列, 独立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和学习时间。在护理课程设置中, 学科课程被划分为文化 (公共) 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程 (三段式) , 并辅之以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按照3类课程的时间安排顺序, 护理专业主要有“建筑式”“渐进式”“平行式”课程设置模式3种类型[9]。2005年余晓云[10]对30所护理专科院校的课程计划进行调查发现, “建筑式”课程设置模式最为常见, 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由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3部分构成[10]。课程安排顺序为:先基础课, 后专业课, 最后一年集中实习, 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种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忽视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缺乏整体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与理解应用[11]。“渐进式”或“平行式”课程设置模式逐渐取代“建筑式”模式, “渐进式”课程设置模式改变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建筑式”模式, 变成基础、专业课渐次推进, 学生早期接触护理, 早期确立现代护理理念[12]。实验实训逐步融入,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环节环环相扣, 突破“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 实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三位一体的运行方式,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13]。
吕子静[14]认为, 在这种课程体系下,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的衔接仍存在问题, 表现为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各自为政, 摆脱不了大学科的思想, 致使护理课程量多, 课业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很难突破理论—实践的传统讲授过程, 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对不足,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2 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设置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 我国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 (CBE) 、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MES) , 这些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基本一致, 即在宏观经济发展、劳动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从而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学习知识作为习得技能的支持手段, 对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和量的要求, 构成了一种以“理论为实践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类型[8]。我国职业院校广泛提倡“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一些职教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本土课程理论, 如“宽基础活模块”和“多元整合课程”等[8]。这些观点对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加强学科整合, 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内容
基础课程模块按照“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 压缩理论课时数。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整合的代表思路主要有两种, 一是涂明华等[15]提出的按照人体结构和功能从正常到异常的思路组织专业基础课程, 即主要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护理药理[16];二是戴长蓉[17]提出的以人体结构和功能为主线进行整合, 每门课程同时包括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 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 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将药物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整合为护理药物学。多数研究者采用第一种整合思路。
3.2.2 打破学科体系, 按照生命周期模式重组护理专业课程
按照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护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以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基础, 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广义护理观, 并以整体观为指导设置护理专业课程, 将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和老年护理, 进行内容的优化整合, 减少交叉重复, 节省教学时间, 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18,19]。
但有学者意识到, 这种“必需、够用”的“度”难以把握, 容易出现知识删减过多, 使知识基础根基不牢, 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20]。李颖[21]应用Delphi法对辽宁省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专家咨询, 对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持整合与不整合的专家人数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不提倡课程整合的专家认为: (1) 对于护生来说, 只有掌握疾病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机制, 才能更好地进行护理。 (2) 课程整合的改革和师资的培养是相配套的, 分科培养师资的模式无法适应综合学科的需求。 (3) 目前, 国内医疗体系的设置仍采取分科制, 若进行课程整合, 会使理论与实践产生一定偏差, 容易造成学生概念上的混淆。
3.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 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岗位职业能力, 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必须帮助学生通过工作中的学习“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因此仅仅停留在“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层次是不够的, 理论与实践只有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到一起, 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 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来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 (基本工作过程) 与学习领域课程[8]。近年来, 护理课程改革在这一领域也做了研究与实践。以“护理”分别加上“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主题词在万方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 共检出46篇论文, 其中本科层次护理教育未涉足此领域。进一步通过论文摘要进行筛选, 选出25篇与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有关的论文, 其中23篇是从课程教学法的角度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仅两篇是从课程设置角度进行的研究。孙师家等[22]以马格德堡护理职业教育大学护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例, 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步骤、体系和实施方式, 并与国内传统课程对比, 提出实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应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学校教学环境建设4个方面具备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体系的基本条件。唐婕妤[23]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进行了理论性介绍, 并主要以基础护理技术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突出医疗的学科制束缚,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展缓慢, 培养的护理人才与行业发展不能完全对接[24]。
4 思考
4.1 需要更加理性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经验
到目前为止,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移植”与“借鉴”国外的职教课程理论和方法, 对它们的某个观点或某些主张采取了去课程生长环境化和去课程文化语境化的处理[2]。经验介绍所对应的专业大都是工科电类专业, 以此来指导护理教育课程研究和改革实践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不同的专业其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 课程学习规律也会有差异性, 这样的二次“移植”与“借鉴”, 往往难以结合护理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多表现在对课程开发的外在结构和形式方面, 对跟踪职教课程发展的本质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入, 护理教育作为职教的一个特殊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护理课程设置应突出护理核心价值观
1998年,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AACN) 首次在《高等护理教育专业标准》中明确将人文关怀列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20余所世界一流护理院校都将“护理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与专业人文精神培养”列为第一培养目标[25]。香港护士管理局制订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护士培训课程纲要及要求 (2009) 中, 首篇推出护理哲学, 概述护理服务的性质和工作所持守的信念, 以及对个人、环境和健康的观点, 并强调护理哲学是护理课程纲要修订发展的基础。学者李春玉等[26]也提出护理专业的理念集中体现它对护理主概念———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的理解, 对这些概念的清晰理解与陈述, 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起指导性的作用。这一点在目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被严重忽略。我们在重点强调、片面理解“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进程中, 有意无意地强化护理教育功利性和实用性价值取向。一种基于人性尊严的价值观及符合理性的人生观教育较之于掌握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更为迫切[27]。因此, 我们应该将理解护理的本质、确认课程所包含的主体价值作为前提, 理性地研究和恰当地运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经验。
4.3 课程设置需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我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8
我院为县级医院, 主要面对农村病员, 现有病床250张, 8个护理单元, 护理人员共96人。1997年开始在科室试点性开展整体护理, 推广护理健康教育, 至今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笔者对本院1997年~2006年的病区健康教育的逐年调查情况, 进行了总结、回顾, 深感处于基层的县级医院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难点和不规范的问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给予解决。
1 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观念滞后, 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目前有许多护理人员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 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 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 仅仅满足于完成治疗任务, 忽略了护理健康教育, 因而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动力、激情, 以致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2 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程式化, 缺乏针对性与个体化
护理人员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混为一谈, 教育内容空洞, 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具体需求不够了解, 缺乏针对性, 泛泛而谈, 灌输的多, 反馈的少, 单向传播多, 双向交流少[2], 因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如一位心肌梗死恢复期的老年患者说:“护士每天来告诉我, 不能吃咸的, 不能吃油腻的, 对饮食限制太多, 我不知道怎么吃才算合理。”说明患者还没有理解限制饮食的目的, 护士没有教给患者如何调理每餐饮食。
1.3 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
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时, 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病、骨折等患者健康教育指导仍处在常规性教育内容上, 对不同需求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3], 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 管理层重视不足
医院及各级护理管理者, 对护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 使护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的开展中流于形式。
2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难点
2.1 护理人员个体素质不高, 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 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我院现有护理人员中有82%为初级护理人员, 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 知识面狭窄, 且知识结构陈旧, 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培训, 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及能力方面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 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原因, 导致一些护士的价值观扭曲, 事业心、责任心不强, 职业形象模糊, 主观存在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不安心护理工作, 因而很难适应护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2.2 护理人员编制不足
个别科室甚至有医护比例倒置现象, 由于护士偏少, 护士长集多种角色于一身, 较多繁琐事物和非专业工作使她们在工作中往往是“喧宾夺主”, 而护士由于人员缺乏, 各种临床治疗就疲于应付, 既无法抽调专职护士实施护理健康教育, 而其他护士也无时间较规范地去搞护理健康教育。
2.3 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不够规范
我院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护理管理为二级管理模式, 护士长接受双重领导, 自主性较差。护理部与护士长在管理目标上不能有效整合, 管理不到位, 未能有效地将护理健康教育纳入质量考评中, 因而较难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致使护理部目标不能按计划如期实现, 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科学的组织管理职能。
2.4 护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
搞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如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 而基层医院因资金缺乏受制约。
3 对策
3.1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转变观念, 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 更新观念, 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 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教育, 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 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念。
3.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 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技术操作, 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护士只有不断丰富知识, 才能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通过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可以看出一部分护士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提示护理管理者和每一位护士要重视人的因素, 注意人的社会性, 潜心研究人的个体化需要。
3.3 医院应当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资, 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 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 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4]。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 效果好的治疗方式, 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 对缩短平均住院日, 减少医疗纠纷, 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 组织人力物力, 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 对住院患者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3.4 引起领导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建立一套考评体系, 并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真正让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在整体护理中,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 成为护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病区应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解到临床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中, 认真执行。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 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1) :676
[2]胡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1) :687
[3]宋丽华, 张香琴, 王咏梅, 等.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65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各科在岗护士100名。其中女性97名, 男性3名;年龄24~54岁, 平均34.70岁;工作年限1~39年, 平均15.89年。学历:中专10名, 大专71名, 本科19名。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是根据参考文献[2,3,4,5], 结合我院实际自行设计、制作的。应用前抽取10人进行预试验, 取得确定认可, 由护理部集中发放, 填写完毕立刻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8份, 有效率为98%。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被调查者认为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见表1。
2.2 护士对实施健康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及对开展健康教育培训的相关态度
见表2、3。
2.3 接受健康教育群体的反馈效果
见表4。
3 讨 论
3.1 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我院位于渝西部地区, 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医疗工作辐射周边三区五县、川东南、黔西北等地1 000余万人口。健康教育在我院开展了十余年, 从内容到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从患者的入院宣教, 术前、术后指导, 用药指导, 康复锻炼到出院指导等, 都有相应的责任组长负责。各科定期举行公休座谈会, 由护士长主持,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科室规章制度及健康知识。住院部大厅及门、急诊设有电视视频, 与各科橱窗、宣传栏一起, 普及卫生知识。宣教科为病区制作各种温馨提示牌。另外, 医院常年组织义诊及慰问活动, 涉及各乡镇医院、学校、工地等。
内分泌及呼吸内科在“世界糖尿病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医务人员走上街头, 或将患者请进医院, 宣传科普知识。骨科为长期卧床咳痰无力的患者发气球, 让患者吹气球锻炼以促进其肺扩张。用演示法教会患者术前准备、术后功能锻炼, 及时电话回访, 跟进其出院后功能锻炼的进度;产科产后常规家访;传染科强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指导等, 获得患者广泛好评。
3.2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院健康教育, 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 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规范我院健康教育, 并及早与国际接轨是管理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85.71%的护士对于健康教育的自我实现感基本满意, 而只有5.10%的护士非常满意。超过46.94%的患者对健康教育能够理解, 33.67%的患者能够部分学习并且模仿, 仅有12.24%的患者可以完整理解并且运用。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2.1 护理人员编制不足
本次调查中81.63%的护士认为, 我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护理人员编制不足, 69.39%的护士认为缺乏固定的教育时间。护士缺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院许多科室床护比仍然少于1∶0.4。护士忙于基础护理和各种治疗性工作, 健康教育容易停留表浅的知识宣教, 而对建立健康的行为等, 缺乏系统、及时的反馈与评估。责任组长因职责不同, 做得相对较好。74.50%的护士, 不能将护理程序有效地运用于健康教育中。
3.2.2 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
我院的绝大多数护士未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个别护士在工作中不善于思考和探索, 对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了解甚少, 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患者又缺乏沟通技巧, 因此, 护士不敢与患者多交谈, 不能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 导致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3.2.3 患者方面的因素
我院住院患者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文化层次较低, 有些行为习惯及卫生观念根深蒂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很多患者仅限于医治疾病, 解除痛苦, 对护士的教育不以为然, 或者无法理解, 导致疾病再次复发住院或其他并发症发生。因此, 健康教育是一个互动性非常强的过程, 护士善于指导和患者及其家属充分配合是关键。
3.2.4 管理体制因素
缺乏对健康教育绩效的考评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有些科室做得好, 部分科室做得不到位。健康教育过程不规范, 内容不具体, 造成护士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大, 以口头性解释为主。某些缺乏主动性的护士, 因工作量大而忽略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的有效监管, 这也是导致我院健康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50.00%的人认为管理体制滞后是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对策
3.3.1 加强培训
首先要强化意识, 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 使护士明确健康教育的内涵是满足患者整体护理的需要, 它不仅能密切护患关系, 对治疗有增效作用, 而且是树立医院公众形象的有效途径, 从而充分调动起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3.3.2 打造高素质专业团队
58.16%的人认为相关培训是需要的, 40.81%的护士有迫切接受健康教育培训的意愿。我们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分层培训、因人施教, 按年资分为低年资护士、护师和低年资主管护师、高年资主管护师及以上3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培训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在培训内容上分为共同科目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 在不同阶段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这样既能使各层次的护理人员明确培训目标, 又能使培训形成系统化、规范化, 使护士掌握必备的健康教育知识及基本方法。同时, 还需加强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
3.3.3 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
在保障人力资源的基础上, 设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是促进我院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本调查结果显示, 68.37%的护士认为需要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及开设相关门诊。同时, 完善医院支持系统, 有关部门如保健科、宣教科等应予密切配合。
3.3.4 完善组织管理体制
将健康教育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每月进行考评, 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以制度保证落实, 从而使健康教育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方向发展。
4 小 结
健康教育开展10余年来, 对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作为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护士群体, 如何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高的期望, 任务艰巨。因此, 完善管理体制, 规范健康教育程序, 运用有效激励机制, 加强培训是推动我院健康教育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方法:随机抽取100名护理人员,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 从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态度、方法及患者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缺乏沟通技巧、患者素质低下及管理体制欠缺等是导致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发展迟缓的主要问题。结论:管理者只有重视护理健康教育及加强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培训, 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潜力。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包家明, 何国平, 陈瑞安, 等.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7.
[2]吴艳芳, 安新莉, 刘萍, 等.我国开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94-96.
[3]柳韦华, 朱建忠, 王目君, 等.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7A) :27-28.
[4]黄鸣霞.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健康, 2002, 18 (2) :155-156.
中医护理教育现状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育,现状,思考
中医属于我国传统医学, 发展中医不仅意味着医学技术能够得到传承, 而且也意味着能够促使我国医疗文化得到大力发扬。而中医护理在不断发展且弘扬其特色时, 也要注意将发展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予以不断清除。只有消除短板, 跨越瓶颈, 中医护理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就需要中医护理教育者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而在中医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本文将对此做出相关思考。
1 中医护理教育现状
1. 1 教师队伍基础知识欠缺
目前在我国中医护理教学中, 教师队伍主要由西医护士组成, 这就导致教师队伍欠缺中医基础知识, 同时对于辨证施护的了解较少。除此之外, 中医护理与推拿、针灸等学科存在内容重叠与交叉现象, 教学目标较为模糊, 这对于发扬与创新中医护理教学有较大阻碍。
1. 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诸多卫校中中医护理课多数是由中医、西医护理专业课以及中医基础课构成, 内容简单, 结构缺乏紧凑性与严谨性。例如, 在中医护理教学中会涉及到如何对诸多疾病开展诊断与辨证治疗, 但是却没有系统与规范性地阐述如何进行辨证施护。有些卫校也会教授传统中医疗法, 例如拔罐、推拿或者针灸等, 但是由于教授内容过于简略, 课时过少, 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掌握, 同时也无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使用中医护理的相关技术和理论。
1. 3 实践机会少
当前多数卫校在开展中医护理教学时普遍开设了实践课, 但是受到学校规模、资金的限制, 实验设备少、落后, 形成了以老师示范为主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且即使让学生自己操作, 也仅有少数学生有这样的机会, 课下就只能凭借记忆和书本内容来回顾操作流程, 这样势必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操作技能。
1. 4 教学手段落后且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卫校主要采取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落后教学模式, 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 学生机械地听, 致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及创造性都被忽略。陶莹、姜安丽等学者认为, 学生其实对于中医护理有较大兴趣, 但是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与落后, 因此难以获得启发。此外, 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 主要采用笔试方式, 多为记忆性内容, 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2 推进中医护理教育的思考
2. 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总体水平
在选择带教老师时应该着重考虑其中医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护理操作技巧是否熟练以及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素质与责任心, 若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则不予以任用。同时, 构建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体系, 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沈翠珍等学者认为, 每一位在职护士都要接受100个学时的与中医护理知识有关的培训, 以促使带教者的综合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此外, 在评价中医护理教学质量时, 要采用双向或者多向评价法, 即学生与教师之间互评、教师之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为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度, 学生评价教师时则主要着重点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等。
2. 2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
中医护理有其独特性, 兼具操作性与实践性, 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想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 就需要使其多加实践, 平时多接触临床护理活动。同时, 还要强化对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的培养, 勤练习针灸、推拿等手法, 以提升操作水平及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2. 3 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在设置中医护理的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 结合市场实际需求, 结合中西医, 既强调整体, 又凸显中医特色, 可通过以下途径: 1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依循整体护理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护理技能及理论知识, 强化对人文护理的学习; 2结合市场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扩大就业市场, 强调中西医结合; 3促使中西医护理理念的快速融合, 同时还要保证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的融合、护理程序与辨证施护的融合、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的融合; 4优化中医护理的教材内容,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对于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所需物品、注意事项以及具体操作流程、评分细则等均要编写完整, 促使学生的中医操作水平更加规范与系统, 在学习时也有条不紊, 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
2. 4 凸显中医特色, 并予以充分发扬
当前中西医结合是中医护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时融入中医护理, 吸取西医的精华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长, 提高临床效果, 优化患者生活质量。此外, 还可以应用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指导人们的健康生活、饮食调控, 拓宽中医的应用领域, 实现中西医护理的持续、和谐发展。
2. 5 优化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
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为主, 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方法, 使其多样化, 营造一个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分析病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生活中突发疾病使用生活化教学法。只有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变换教学方法, 课堂氛围才能够生动有趣, 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得到提升。此外, 考核要重视学生对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还要测试其认知、学习、发现以及创造能力。可采用小组讨论、操作考核或者教师提问等方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中医护理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本文通过分析后提出了以下措施: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总体水平;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 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凸显中医特色, 并予以充分发扬; 优化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希望通过上述措施能够为中医护理教育改革提供帮助, 以更好地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汕珊, 张全英, 梁丽梅.依托传统医学优势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涉外护理人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11) :1486-1488.
[2]陈世钰.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0) :2589.
[3]陈祖琨, 夏丽荣, 张琳, 毕怀梅.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 (06) :56-59.
[4]陈四英.中医护理临床实习带教现状与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2008, (11) :94-95.
[5]康美清.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6) :88-89.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1
社区护理的理论来源于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是对社区的每个人、家庭、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把护理对象由原来单一的患病个体扩大到健康人、家庭,包含了全社区范围和生命过程,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是医院护理不能完成的。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深刻内涵和外部环境,对促进社区护理服务发展,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功能,即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对上海市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有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职能仍有较大的差异;离达到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2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护士,她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面对的是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是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多能一体工作模式。由于社区护理的任务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化。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具有七种角色功能:病人的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服务对象代言人;社区护理的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者;社区护理的领导者及研究者。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7年对上海市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结果看,从上海市社区护理的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来看,上海的社区护士主要承担了管理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其次是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很少承担领导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几乎没有承担服务对象代言人的角色。
2.2护理管理存在缺陷
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外社区护理已形成了较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服务项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保障,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设立社区护理专业,有针对性地直接培养。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的最好的培养方式是从学校直接培养的专业社区护士。
3对策实施
3.1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医疗护理中心,在该中心为基础设立学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与社区居民联系和沟通,还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课为社区实验讲习课;以社区为护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下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护理、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以及不良行为的干预等多项服务。同时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作理论讲授。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护理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3.2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和宣传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医疗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和参与程度,扩大社区护理服务的影响力,使人们对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其产生信任感。
3.3加大对社区护理的资金投入
社区护理服务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保健知识及社会人文知识。而且,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开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看病首诊和双向转诊关键环节,更需要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在各大中专医学院校开设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同时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加强国内外优秀社区护理经验交流,鼓励社区护理人员进行新技术、护理科研的开展,并给予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增添必要的设备,增加基本药物,改善医疗环境;另一方面应提高社区护士的工作条件、待遇、津贴、业务开展,晋升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取药,才能留住高职称、高素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安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篇12
一、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最美好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很多学生会产生自卑、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学生的心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焦虑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 有25% 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焦虑问题。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 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由于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以及就业压力等原因, 学生经常会出现焦虑情绪, 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 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总的来说, 出现心理焦虑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 甚至是感情的问题。
2. 抑郁问题
调查显示, 有15% 的护理专业学生存在抑郁心理问题。抑郁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它比其他心理问题都要严重, 持续时间也更久。护理专业学生出现抑郁问题, 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严重的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由于抑郁问题在护理专业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 所以学校和专家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提出解决对策。
3. 自卑情绪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护理专业学生中存在自卑心理倾向的占19% 。自卑是一种复杂且消极的情绪, 它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过于低估自己造成的。自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合群或沉默寡言的现象。因此这种情况也必须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 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
4. 偏执情绪
存在偏执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 只有6% , 但是这仍然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过分偏执会导致学生出现嫉妒、自大甚至精神分裂的情况。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冷漠, 或过分溺爱, 等等。由于有偏执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导致他们人际关系非常糟糕。
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 再加上他们的归属感不强导致思想容易波动, 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找工作压力大, 有的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工作地位低下。面对这一现象, 学校必须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明确的定位, 重塑对护理工作的信心。
2. 进行专业的团体训练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学校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目标明确的团体训练。比如, 可以模拟一些真实的情景,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使他们感受到社交的乐趣和重要性, 克服心理障碍, 从而使他们将来可以适应医院的大环境。
3. 开展实践活动
很多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由于课程较多, 没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 因此学校要让他们适时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须有针对性, 既要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又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 既要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有意义, 也要能缓解甚至消除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
总之, 学校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封丹珺, 徐凌忠, 娄凤兰, 等.护理与非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8) :1659—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