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2024-09-25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共12篇)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篇1

一、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外部地域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区域中的点,从城市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一个面,从城市形态和功能分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城市在城市体系和区域中承担职能的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侧重于对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

二、城市空间地域结构演变的动力系统

城市空间结构在自组织力作用下经历集聚-拥挤-分散-新的集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重大投资项目的推动,自然生态因素等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一直存在有意识的人为干预,即政府加以规划调控及政策引导。通过法律、经济、技术、规划决策及实施等方面的作用,使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尽可能符合人类发展愿望和要求,这就是空间的被组织机制。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型和演变正是通过城市空间内部组织过程和空间被组织过程相互交替逐步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组织与被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不仅受城市自身要素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且受所处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强度的影响,是经济、社会、公共政策和自然生态基础等内外力产生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城市按照复杂巨系统运动规律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的结构图形。

(一)自组织机制中的经济动力

1.自组织力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源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着自组织过程,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空间中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界的不同生态位势差。这种生态位势差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可能是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的差异而造成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不同场所以不同的方式集聚、扩散,这种聚集和扩散产生磁场和场强,导致生态位势的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自组织机制实质是对系统平衡与恒定的否定,并能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达到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以实现空间的发展进化,即“涨落有序”过程。

2.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城市经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人口的集中和生产要素的聚集。由此城市经历土地利用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的外向扩张以及土地利用集约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景观。二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引起生产要素流向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和先到产业,这些产业的聚集区就成为新的要素聚集地。要素聚集地的位移,特别是人口的集中地和资金的投向区位的改变,将对城市要素空间整体布局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同时,城市要素空间布局的优化还能相应地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三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周期性特征。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周期相似,都是一个不稳定的波动性过程,其经济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会起伏变化。一般说来,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螺旋式循环上升”和“高速-低速-再高速-再低速的外向型用地扩展”的运动特点。

3.技术进步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条件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进行的。技术创新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不仅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改造了城市景观;而且使得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之间的作用通道更加通畅,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其中,建筑技术创新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聚集效应较高的地区,土地的供给有限,只能依靠现代的建筑技术,拔高其立体空间,也就逐渐形成了目前CBD高楼林立的局面。交通通讯技术的扩展改变着城市扩展的方向,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上办公、网上购物将成为现实,人们面对面的接触将大大减少,有利于人们向郊区迁移,城市空间形态更加分散化。

4.大型项目建设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偶然性动力

大型工程的建设不仅占据大量的空间,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大型项目建设的完成,引起处于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产生众多的经济地域综合体,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根据专业化部门与综合发展部门的关系,以专业化部门的企业布局为中心,结合区域的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镇分布等情况,合力布局综合发展部门而形成的圈层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相应地呈现出若干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核心区域。此外,大型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超过城市本身的承载力时,也会改变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或者城市的整体搬迁。

(二)行政因素所引致的催化效用

1.城市规划的引导和预测作用

第一,城市规划应体现城市的整体利益,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做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调控手段或措施,也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展开。其本质是基于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对一定时期内人类追求财富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过程进行空间部署的过程。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政府部门担负的公共职能,正是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分配和使用进行引导、产业活动空间在不同区位的配置,引导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二,城市规划也是一种科学的预测,是按照城市的性质、规模和条件,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城市各要素的布置,为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制定措施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预测,城市规划不仅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而且要体现政府部门发展和管理城市的意图,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导向过程中出现了偶然性和非连贯性。不同阶段不同政府部门发展的思路不同,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背离诸多因子作用下的城市发展规律,空间结构的演变偏离人们的预测,人口集中和要素集聚没有完全依据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进行。其次,发展思路的不同,通过调整大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空间结构等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出现不规则的断点和断面,呈现出明显的非连贯性特征。

2.城市新区功能定位的影响

经济是城市的命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的首要问题。城市新区是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体现者,其空间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将来的产业布局。可以说,新区的产业一方面要实现城市整体的产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实现城市的空间发展目标,城市新区成为了二者的共同归结点。城市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要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之相呼应。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产业布局的演变,它将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由此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

(三)社会因素长期稳定的侵蚀作用

1.居民居住综合体产生的聚集作用

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居民居住综合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城市景观。以往简单功能分区导致的树形城市结构,其根源在于对城市事实上应当存在的复杂结构难以处理和理解,从而不自觉地通过简单化加以逃避。亚历山大指出:半网络形结构城市比树形结构更合理之处在于更多地考虑了人作为社会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为人不同于机械,不可能总是按部就班,城市生活中无时无刻没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存在。受现代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思想的影响和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限,我国各大系统、单位对城市用地的条块分割、封闭管理所造成的城市空间的不连续、不流动,城市空间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较大的则是如今如火如荼的小区建设。小区建设过程中,注重于微观的调整,以消除严格功能分区带来的弊病,形成“大尺度分区、小尺度综合”的居民居住综合体,从而改变着城市空间微观结构。

2.经济社会空间分异产生的社会影响

此外,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行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日益加强,经济—社会系统“中间状态或阶层(相对)缩减削弱、而强弱富贫等性质对立的两极状态或阶层(相对)扩大增强”的结构演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地理学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极化在不同空间层面的映射—“空间极化”主要体现为经济社会资源在空间不平衡分配、流动组合所带来的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强烈化、差距扩大化,在资源辐合汇流中心往往伴有经济—社会系统极核的形成或强化,这种变革的社会结构正在重建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方面,制造业向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区位转移,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服务业在中心集中导致内城区城市更新速度加快。

(四)自然基础通过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传导动力

1.自然基础的制约性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所依托的城市地质构造条件的差异,导致城市在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大规模建设的承载能力。结合主体功能区划,适宜规划为重点开发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适宜优化开发的则需要控制人口和产业集聚规模,不合适开发的则需要避免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集中。地质构造不仅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而且一旦地质构造剧烈变化,还将导致城市的衰退或毁灭,从而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或变迁。同时,由于城市大规模开发和建设超过城市地质构造的承载能力,或者过度使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漏斗的出现以及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都会诱导地质构造被动地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作用。

2.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影响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追求的生态文明在城市化中的体现。城市生态建设以人群为核心,不仅包括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建筑、道路、管线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生态城市这种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巨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最终都要以城市空间结构为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可说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将经历对原来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环境的评价和调控,从而引起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环境的空间布局调整,诱发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这种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基于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城市空间的战略重组。城市的发展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城市地域内的山水等自然环境条件,营造生态基质,架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开辟绿色斑块,形成空间开敞、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生态绿化网络系统。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篇2

网壳结构网格结构 悬索结构 薄膜结构 ●高层建筑结构 ●平面结构

平面屋盖结构空间跨度相比较小,节点、支座形式较简单。

2008年奥运会摔跤比赛馆总建筑面积约23950平方米,比赛馆平面是一个82.4*94米平面,屋面是反对称的折面,采用巨型门式钢钢架结构,将建筑塑造为富有韵律感的

造型,如图所示。三维整体模型工程屋盖由12榀空间门式钢钢架组成,跨度82.4米,中心距8,0米,钢刚架为四肢组合的格构式结构。构件间的连接节点均为相贯节点,钢架柱(钢管连接于看台部分的钢筋混凝土柱,屋盖结构外形简洁、流畅,节点形式简单,刚度大,几何特性好。

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有连系杆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有连系杆

刚架柱支座 ●空间结构 ●网格结构 ✧网架结构

一:2008奥运会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建筑面积80 476m2 ,固定座席118 万座,活动座2 000座,用于举办2008 年奥运会的体操、手球比赛,赛后用于举办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虽然体育馆在功能上划分为比赛馆和热身馆两部分,但屋盖结构在两个区域连成整体,即采用正交正放的空间网架结构连续跨越比赛馆和热身馆两个区域,形成一个连续跨结构。空间网架结构在南北方向的网格尺寸为815m,东西方向的网格有两种尺寸,其中中间(轴a和○K之间 的网格尺寸为1210m,其他轴的网格尺寸为815m。按照建筑造型要求,网架结构厚度在11518~31973m之间。不包括悬挑结构在内,比赛馆的平面尺寸为114m ×144m,跨度较大,为减小结构用钢量,增加结构刚度,充分发挥结构的空间受力性能,在空间网架结构的下部还布置了双向正交正放的钢索,钢索通过钢桅杆与其上部的网架结构相连,形成双向张弦空间网格结构。其中最长桅杆的长度为91237m,钢索形状根据桅杆高度通过圆弧拟合确定。在

热身馆区域,不包括悬挑结构,结构跨度为51m ×63m,跨度较小,空间网架结构的高度与跨度比较

协调,不需要在网架结构下部布置钢索。图2 是结构布置图。

在网架结构的上弦平面内,除布置正交正放的上弦杆件外,还布置了菱形支撑杆件。菱形支撑的四个角点均位于上弦节间的中点,该点也是网架斜腹杆的上弦点。其中在比赛馆的四周边界满布菱形支撑,在内部跳格布置菱形支撑;在热身馆区域,仅在四周边界布置菱形支撑。由于比赛馆内的菱形支撑没有连续布置,为进一步提高上弦面的稳定性,通过隅撑和檩条系

统将菱形支撑连成整体,组成完整的上弦面内支撑体系(见图2(a。在网架结构的下弦面内,沿四周边界布置交叉支撑(见图2(b。除在四周边设有支座外,在热身区域和比赛区域交界处还有一排柱子支承,整个屋盖结构为东西方向单跨简支,南北方向两跨简支。具体支座的方式为在屋盖结构的8 个角点为三向固定球铰支座,其余为单向(法向 滑动球铰支座

或双向滑动支座。

a 上弦杆 c 悬索和杆件的布置图 b 下弦杆

d 1_1 e 2_2 二: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地上建筑面积约8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4.8万ITl2,建筑高度为26.30 m。

主题馆平面水平投影为矩形,南北向长217.8 mC包括南北两侧各18.9 m悬挑屋檐。东西向长288 m。其中,屋面南北方向由6个V形折板单元组成波浪形屋面,每个折板单元的波长为36 ITI,矢高3 ITI,波脊标高为26.3 Fn,波谷标高为

23.3 m。

屋面由西侧展厅屋面、中厅屋面、东侧展厅屋面以及挑檐四部分构成。西侧展厅沿屋面南北向每间隔18 ITI布置一道预应力张弦桁架。预应力桁架结构高11.5 ITI,上部刚性杆件结构断面为正三角形立体桁架,高3 1TI、宽3 ITI,下部距预应力桁架两端45 1TI处各设置了两对空间V形撑杆,见图3。中庭及东部展厅自西向东结构的支承跨度依次为54,45,45 m,将西侧展厅预应力桁架的刚性上弦即3 m高的正三角形立体桁架向东侧屋面延伸连续布置,从而形成长度为270 m的四跨连续桁架梁[1],见图3。檩条一端连接于桁架上弦节点、另一端连接于桁架的下弦节点;在檩

条结构层内满堂布置约18 1TI×18 m的交叉支撑,见图4。建筑③,@轴的外侧南北挑檐外挑约18.9 m,挑檐结构轴测图见图5。屋盖结构通过抗震球铰支座支承在下部钢结构柱柱顶,由西向东屋面桁架分别支承于⑩轴、⑨轴、⑩轴、④轴和⑤轴柱的柱顶。其中⑨轴和⑩轴柱顶支座为固定球铰支座,⑩轴、⑦轴和⑤轴柱顶采用施工过程中滑动,待屋面围护结构和幕墙结构安装完成后,再进行固定,使支座的工作模式变为固定铰支座,屋盖结构能与下部支承结构更好地协同工作。

屋面结构东西向剖面

屋面檩条及支撑布置挑檐结构轴侧示意屋盖单独模型

主题馆下部结构采用钢框架结构,柱子为方钢管截面,柱间支撑采用了钢支撑和阻尼器支撑的混合支撑体系。

三:广州亚运会台球壁球综合馆 温度缝的设置 节点设计

四:2008奥运会鸟巢

国家体育场建筑体形上像鸟巢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可容纳8万人(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万人。平面为椭圆形,长轴340m短轴292m。屋盖中间设185.3mX127.5m开口。

整体承重结构由一系列门式刚架绕着内环旋转而成,这种结构布置形成一种三维空间承重体系。每一榀刚架由高12m的屋盖桁架和三角形桁架柱组成,均采用加肋薄壁箱形截面,为了形成鸟巢效果主桁架上弦上还设有交叉的次要构件,也采用箱形截面。总用钢量现已优化到4.2万t。较前降低了1.2万t。

网壳结构

一:北京老山奥运自行车馆

屋盖结构采用双层球面网壳结构。网壳跨度133.06m,沿周边外挑8.238m,矢高14.69m, 总投影面积约17000m2。网壳通过24对人字型柱支承于沿周边均匀分布的24根钢筋混凝土柱柱顶,人字型柱柱顶设置钢结构圈梁,利用网壳外挑部分设置圈梁桁架。钢筋混凝土柱柱顶标高+7.15m,网壳最高点标高+35.49m。网壳采用四角锥网格,最大网格尺寸为

4.96m×4.24m,厚度2.8m。

屋面采用轻型金属屋面板,局部为玻璃采光屋面。网壳采用焊接球节点,最大杆件为

Φ219×14,最大球节点为D650×30,用钢量约为95kg/m2,其中双层球面网壳部分为60kg/m2,人字型柱及钢结构圈梁35kg/m2。

其设计及施工创新点有下列几方面: •老山自行车馆屋盖采用的带人字型柱的双层球面网壳结构概念清晰、传力明确、应力分布合理,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环梁与柱脚铸钢球铰支座有效的减小了网壳对支柱及基础的推力,同时也解决了大跨度网架结构的温度应力问题;•设置肋板与垫板提高了环梁大直径圆钢管(D=1200相贯节点抵抗局部失稳的能力,缓

解了节点相贯处的局部应力集中,有效的提高了节点的复杂应力作用下的承载能;•该网壳结构采用了外扩拼装及圆形拔杆群接力提升就位的安装方法,该方法简便可行、易于控制安装精度且施工费用低。

二:2008奥运会乒乓球馆

该体育馆屋盖的造型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北京的城市建筑风格(图1 ,在建

筑形象上抽象地表达了乒乓球比赛的特点。整个屋盖的屋檐水平投影为9312m×72m 的矩形,长边屋檐向外挑出4m,短边屋檐外挑616m,屋檐的直线部分建筑标高为2114m,弧形部分屋檐的最高点标高为2815m。中央球壳的矢高为7m,其支承边界的直径24m,球冠标高为3313m。球壳覆面材料为玻璃,这就可以让自然光线穿过中央球壳照入室内。连接球壳边界与弧形屋檐高点的两条由低到高螺旋状的屋脊与透明的中央球壳成为屋盖建筑造型的特点,象征着乒乓球对速度、力量、旋转的综合要求。屋面其余部分由屋檐、屋脊、球壳构成其曲面边界,其曲面造型随这些边界形状的变化而渐变。整个屋面由于两条屋脊的旋转起伏形成了在空间上呈反对称的异形扁壳曲面。

作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乒乓球专用比赛场馆,北京大学体育馆的屋面造型非常独特(图1。该屋面除了中央矢高为7m,跨度为24m 的中央球壳为球面外,其余的屋面部分无法采用解析曲面对其进行描述。然而屋面曲面形态的准确描述是屋盖结构选型、构件定位、排水设计、屋面施工的基础。为此,首先采用了NURBS技术完成其屋面的曲面形态设计。该体育馆中央球壳的标高为3313m,球壳周边的圆形支承边界的标高为2613m,旋转屋脊低端与中央球壳的圆支承边界相切,高端在屋檐处的最高点标高为2815m。两条短边直线屋檐的标高为2114m,两条

长边屋檐直线部分的标高也是2114m,曲线部分由两段相切的弧线组成,最高点为2815m。整个屋面即由中央球壳支承边界、两条旋转起伏的异形屋脊、四条异形屋檐构成了其曲面的边界(图2。在曲面建模程序中,首先完成上述曲面边界曲线的建模,作为屋面形态设计的主控制线,其中两条旋转屋脊采用样条曲线描述,其余的边界采用直线和圆弧进行描述。然后对屋面进行分区(图3 ,利用屋面呈反对称的特点,将屋面分解为几个具有异形边界的细分子域,每个子域的曲面形态即由其异形边界的曲率控制。结构体系与布置

在充分分析屋盖建筑造型特点的基础上,经多次方案论证,屋盖结构采用预应力平面桁架壳体(图6。结合下部的混凝土结构柱网布置,共布置了32 榀辐射桁架,辐射

桁架外端的竖腹杆(立柱 与下部混凝土结构的柱中心对齐,并通过抗震球铰支座支承于混凝土结构的柱顶,支座中心的水平投影位于64m×80m的矩形上;辐射桁架内端由中心标高2613m、内径24m、断面宽2m、高5m的菱形受压刚性环连接成整体,进而形成中央球壳的支承结构。为了使结构造型与所取曲面形态一致,充分利用桁架结构建筑造型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将桁架上弦杆计成其轴线位于屋面曲面内的复杂曲线形状,下弦与上弦平行,桁架高215m,腹杆布置方式确保了较长的斜腹杆受拉,较短的竖腹杆受压。与每榀辐射桁架对应,在其下部设32 根预应力辐射拉索,拉索外端锚固于辐射桁架下弦与支座相邻的节点处,内端连接于标高2213m、内径26m 的水平受拉刚性环上。受拉刚性环通过高4m 的人字型受压撑杆与受压刚性环的下弦杆连接,从而将下部张拉索系与上部组合壳体组合成整体,形成杂交张拉结构体系。在施工安装阶段,通过张拉拉索对结构施加预应力,从而使人字型撑杆受压,实现对壳体反向加载,相当于对结构卸载,使结构产生与竖向荷载作用相反的内力和变形;在附加恒载和使用荷载作用下,壳体和拉索共同工作抵抗荷载,拉索、撑杆构成上层壳体的弹性支承。由于上述拉索预应力和弹性支承的共同作用,使得最终壳体的内力和变形明显减小,实现对壳体应力和变形的主动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结构效率。

水平受拉的刚性环为截面宽115m的平面桁架,其两根弦杆为<426 ×20 ,腹杆为<203 ×。在受力上,受拉刚性环主要在水平方向承担拉索锚固端传来的水平拉力,在竖向通过人字型撑杆与受压刚性环整体协同工作,形成了上部受压、下部受拉的高9m 的筒状刚性环。在使

用功能上,受拉的刚性环同时兼作吊挂灯具设备的马道。

中央球壳为跨度24m、矢高为7m 的单层钢管壳体,网格的水平投影尺寸为2m ×2m,钢管规格为<159×6 ,钢管之间的连接采用直接相贯焊接。球壳沿周边支承在受压刚性环内侧中弦杆的节点上。而辐射桁架的上、下弦杆分别与受压刚性环的外侧中弦杆、下弦杆连接,这就可以通过受压刚性环的空间协调受力作用实现中央球壳的荷载向辐射桁架传递。

为了使整个屋盖结构具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刚度、各榀辐射桁架能协同受力,沿环向布置了6 道水平间距约为5m的同心环向支撑桁架,并在桁架上弦平面内布置联方形交叉支撑,这样布置的支撑体系一方面在宏观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壳体面内的剪切刚度,形成空间受力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辐射桁架上、下弦杆发生出平面的屈曲(图6(d。

鉴于扁平的屋盖壳体在支座节点处将对下部混凝土结构产生较大的推力,32 个抗震球铰支座中除了4个角点处的支座为固定铰支座外,其余28 个支座均为单向滑动支座,长边支座沿y 方向滑动,短边支座沿x方向滑动。这样在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屋盖就不会在下部混凝土结构抗推承载力较弱的方向对下部框架产生推力,减小下部结构的梁柱截面。支座滑动对屋盖结构支承刚度的削弱,由锚固于临近支座的辐射拉索来弥补。为防止罕遇地震作用下滑动支座脱落,通过限位措施,限制滑动支座的滑程为±70mm。

屋盖钢结构杆件采用Q345B 级钢的圆钢管,杆件详细规格见表2 ,所有杆件节点形式为空间相贯节点。拉索采用了破断强度为1 670MPa 的半平行钢丝束拉索,由151 根<5 的钢丝经大节距扭绞而成,其等效直径约60mm。

屋盖结构平面辐射桁架轴测图拉索、受拉刚性环及撑杆轴测图屋面支撑体系轴测图

屋盖结构剖面图刚性环整体轴测图 三:上海世博会阿联酋馆

世博阿联酋馆建筑高度为 20m, 总建筑面积为3457m2。阿联酋馆的屋盖由四部分组 成:不透光部分(沙丘正面、天 窗部分(沙丘背面、中央步行 道屋面与入口处的悬挑雨篷(详 见图2~4 ,屋盖结构关于轴对 称。沙丘不透光部分为单层网壳

结构,三角形网格的尺寸基本为2m ×2m ×2m,每个网格的三个角点作为屋面系统的支承点。网壳杆件截面为矩形钢管,截面尺寸为240mm ×80mm,壁厚为8 ~12mm,材料为Q345B。

网壳节点处,钢管的端部设置拧螺栓的施工孔,并焊有ZG20SiMn的铸钢件,铸钢件上设置螺栓孔。对应铸钢件的上下部分分别设置圆环形连接件,连接件采用45 号钢。铸钢件与圆环

形连接件通过1019级的高强螺栓连接,螺栓规格主要为2M24,部分为2M27,并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施加预紧力。节点构造详图6,该节点为典型的半刚性节点。

弦支穹顶

一:2008奥运会羽毛球馆

2008奥运会羽毛球馆弦支穹顶结构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弦支穹顶结构,如图1.3所示。该馆采用经济合理的联方.凯威特型弦支穹顶结构体系,跨度为93m,矢跨比未1111.9。上层为单层网壳,下部布置5圈预应力索杆体系,撑杆高度为3.9m∞H 州。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馆位于北京工业大学,总建筑面积24383 m2,其中,地下2580m2,基地面积24383 m2,·总用地面积66124m2,体育馆规划用地面积为44355朋2。总坐席数7508席,其中固定席位5480席,临时席位2028席。建筑总高:最高点为25.95m,檐口高14.83m。建筑层数:地上2层,地下1层,屋盖采用联方一凯威特型弦支穹顶结构体系,跨度为93.0In,矢高9.3m,矢跨比为1/10。上弦为联方一凯威特型组合单层球面网壳,下部布置五圈索体系,撑杆高度为3.9m。网壳的环向杆件采用0245x9,径向杆件采用0245×10,撑杆采用①159x6的Q345c钢管。环向索从外到内分别采用拉索SNS/S一7x199,5x139,5x139,5x61, 5x61。径向索最外圈采用SNS/S一5x61,其余四圈采用SNS/S一5x37。钢管的弹性模量

E=2.06e11N/m2,索的弹性模量E=1.9e11N/m2。初拉力通过施加单元初应变引入,径向索的初拉力通过环向索间接引入。网壳节点为刚接,撑杆与网壳的连接点和撑杆与索的连接点为铰接,边缘支撑采用刚性环桁架梁。

由于施工方法的限制,上层网壳的安装定位依靠布置在节点下部的临时支撑

完成,焊接完成后部分结构自重仍由临时支撑承担。

本文计算中采取的计算模型加入了外部2.4m的悬挑部分,悬挑部分采用了“羽毛主径’’的变截面H型梁,沿梁长方向,梁截面高度、宽度均呈线性变化,翼缘厚度根据应力大小分段变化,钢梁腹板开圆孔,孔径为梁截面高度的2/3,沿梁长方向分步,中心距离为2倍孔径。钢梁材质为Q345B,截面尺寸为H850x 350×12×20,-,300x 250x 12×18,H600x 300×10x 14-,300x 250x 10×12。

膜结构

一:上海世博会世博轴 1 工程概况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核心, 南北长1045m, 东西宽地下

995~ 1105m, 地上80m。世博轴 顶棚包括两个 不同类型的结构 体系: 索膜结构 和6个建筑造型独 特的钢结构!阳光

谷∀, 6个阳光谷共提供给膜结构18个支撑点, 将两者结合成整个顶棚结构(图1、2。索膜顶棚覆盖了105m 标高平台层的大部分空间, 起到遮阳挡雨的功能, 满足大量人流安全、舒适地从地上出入园、等候、安检、票检、休憩餐饮的需要。膜面结构造型轻盈优雅, 与通透挺拔的阳光谷浑然天成。

图2索膜结构模型图3顶棚平面图图 4建筑纵剖面图 顶棚结构平面图、剖面图见图3~ 5。2结构体系

索膜顶棚采用连续的张拉式索膜结构体系, 总长度约840m, 最大跨度约97m, 膜面总投影面积约61000m2, 展开总面积约65000m2, 单块膜最大展开面积约1800m2, 膜面单元一般呈三角形。膜材采用A级PTFE膜。

索膜结构边索单跨最大约80m, 脊索最大跨度约115m, 为大跨度柔性结构。膜顶主要由承重作用的脊索、边索和稳定作用的张拉膜构成(图6, 1根边索、2根脊索和膜形成了三角

形为顶面的倒锥台状,膜面为双向曲面, 膜焊

缝主要沿经向放射形布置。整个膜顶支承于外

桅杆、内桅杆及阳光谷钢结构上。

索膜结构的最高点由26组外桅杆和背索、部分阳光谷的连接点构成, 最低点由19组内桅杆下拉点、5组外桅杆和背索、部分阳光谷的连接点构成。外桅杆一般高度为35m, 紧邻中间4个阳光谷均有1根较低的外桅杆(高度为17m , 阳光谷SV5、SV6之间外桅杆高度为38m。下拉点处, 膜在18m 或21m 标高处固定在下拉钢环上(钢环直径5m , 钢环支承于内桅杆。内桅杆的增设, 主要控制风荷载作用下膜下拉处的水平位移及向下位移。内桅杆与外桅杆顶部由水平索连接, 水平索的增设, 协调了内外桅杆的水平位移, 由背索、外桅杆、水平索、内桅杆、外桅杆、背索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体系。内桅杆顶部设斜吊索与谷索相连, 以控制膜的向下位移。索膜顶棚两端4片膜为四边形, 每片膜对角线设有1根抗风索。支于边索的膜片上设有1根抗风的短谷索。外桅杆后背索最粗, 为155, 脊

索为110, 边索为70, 谷索为65。

图29 1号节点处背索破坏后膜面变形

注: 图中数值为1号节点处背索破坏后各索内力值, 图301号节点处背索破坏后索内力分析(单位: kN 二:2008奥运会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建筑体形简单,为170m x170m x29m方盒子状,屋盖厚7m,墙厚5.4m,可容纳1.7万人,外墙及屋面的填充单元是由十二面体和十四面体组合而成的异型网格或称WP 多面体(Weaire-phelan,然后再按一定角度斜切成水泡状网格。既有上弦,也有下弦,中间为腹杆。网格内外均铺设透明的ETFE充气膜膜枕,赋以整个建筑以晶莹剔透的外表,这种结构又称之为“水立方”(Water Cube。杆件仍用传统的方钢管(上下弦及圆钢管(腹杆,而节点大多数为我国采用最普遍的常规和异型焊接空心球节点。

•在建筑结构中采用WP多面体网格达到水泡效果为空间网格结构大家庭增加一员堪称一大创新;•网格杆件采用圆钢管及方钢管,由于除受轴力外还有弯矩及扭矩存在,端部需加强.,与此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篇3

关键词: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贵州省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山区,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属于山区城市。贵阳市是如何实现山区城市的交通、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领域取得巨大的发展,本文对贵阳市的整个城市结构变化做出了具体的研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讨论和考证之后,总结出了许多应对城市构造演变的积极措施。

一、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的意义

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我们在城市里居住生活等息息相关事情在维度上的反映,他充分反映出我们个个点在整个城市空间存在与发展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对于贵阳市的未来与发展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能够让其在正规的轨道上加速发展与前进。

就全局来看,该城市现今主要的发展模式是以一种中心发射型的样式,先发展经济中心,其次向周围进行散布性发展。

二、针对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关分析

(一)针对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分析

就针对上面一些分析情况来看,近十年来该城市对居民生活和发展方面还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并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教育方面,该城市相当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新修学校,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使得该城市整体的教育水准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在医疗设施方面,贵阳市采取从多角度同时发展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建設性工作,首先医疗人才得到极大的增加,改变医学人才不足的状况,从以前看病困难或者长时间治不好病症到现在各种疑难杂症都能轻松应对,同时也为贵阳市的医学教育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二)针对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分析

就该城市就业分布布局的情况来看,将会制定一些实质性的解决举措。第一,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发生着翻天的变化,我们为了提高就业的人数,将会积极地实施一些举措。

第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2005年以后,贵阳市在就业扶持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上面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对就业困难的相关群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贵阳市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的艰巨,为了稳定就业形势,贵阳市进一步积极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增大各项补贴发放资金,促进增长就业。第三,统筹城市乡村的就业。我们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乡村的发展,要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实现平衡[3]。在2008年一年时间在全市就举办了26场“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并对困难的家庭进行走访,确定援助对象,送出相关的就业岗位或者送去职业学校免费培训。同时,相关就业推荐机构加强同沿海的用人单位联系,将多余的劳动人口输送至沿海一带,减轻贵阳市的就业压力。第四,加强职业培训。这从上文逐年增加的职业学校数量可以清晰看出,职业培训能够为人们带去一技之长,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容易找到相关的工作,也能够为自己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工作能够更加的稳定。第五,加强就业援助。在2007年,贵阳市开始对“零就业家庭”展开一定的援助工作,帮助非常困难的家庭找到工作。第六,加强公益性岗位援助工作。公益性岗位是由国家专门出资,满足居民公共利益的岗位,明确规定必须首要选取就业困难的人员,经过统计。在2008年贵阳市全市范围内具有公益性质的岗位已经有7000多人在岗,极大程度的解决贵阳市的就业问题。第七,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直是贵阳市就业的一大难题,贵阳针对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在各大高校宣传,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关于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政策建议

1、转变城市发展的思想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贵阳市城市构造对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要知道城市不仅仅是各种因素的随意组合,它更是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以及继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继续优化城市结构,合理的对该城市的资源进行利用,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效益。

2、为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创造条件

最大程度的发展经济,为该城市未来的发展不断创造先行条件。我们要知道只有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整个城市结构的变化。因此,要增加郊区工业的发展,由此逐步增加中心城市的整体发展。这样既能使城市向多元化发展,又能促进结构调整。

3、调整城市现有的产业结构

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城市空间构造主要表现在住房空间和就业的空间上,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业限制着居住条件。因此该城市的结构变化就在于就业空间的变化。对目前贵阳市的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贵阳市城市空间进一步变化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此转型过程中,应当注重各种产业之间的协调性,配套发展关联的相关产业。

4、城乡统筹发展,走多元化道路

在当前的交通枢纽之下,城乡之间交往变得越来越繁密,应当不断缩小城市和郊区、乡镇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进城的人口。当前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收入水平相差太大,促进着人们都向城市中心发展,造成城市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同时为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由城市来带动乡村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篇4

综合客运枢纽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纽带, 在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的空间结构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空间结构理论去探索研究各种运输方式枢纽网络之间空间结构的关系及其特征, 为发展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的概念

从覆盖范围看, 客运枢纽以城市为依托, 范围可以扩展到城市郊县甚至相邻城市, 从而与邻近的设施设备和运输组织在分工上紧密联系而构成一个枢纽。[2]综合客运枢纽是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 本文从宏观的、综合各种运输方式枢纽网络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定义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枢纽节点及其规定技术装备组成的网络体系, 是所有的、不同规模的枢纽节点及线路集聚的产物, 其空间结构布局状况直接影响整个运输系统的功能。

2.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是指各种运输方式枢纽网络的空间位置及其之间的空间排列与组合格局, 是在一定范围内枢纽网络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布局关系, 通过一定形态而表现出来的空间秩序。根据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具体表现为一个由以城镇为依托的枢纽为核心、借助运输线路 (通道) 连接形成的网络体系和交通量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2.1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层次结构

⑴单一运输方式枢纽的平面网络结构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枢纽站场之间, 存在着规模上的差异, 不同枢纽站场之间在数量和规模上组成的相互关系, 就构成了枢纽站场的规划等级体系, 也就是枢纽站场的空间布局层次体系。[3] 以城市 (城市群) 为依托的客运枢纽, 作为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的节点, 在区域经济区内及区域经济区间呈现出具有层次等级结构的枢纽网络, 如下 (图1) 所示。由图a所示, 在区域内, 各种运输方式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枢纽网络, 如公路客运枢纽网络、铁路客运枢纽网络、水路客运枢纽网络、航空客运枢纽网络和城市交通枢纽网络等。

而图b所示的是区域间的客运枢纽网络, 且不同运输方式各自的枢纽网络具有不同的等级层次结构。以公路客运枢纽网络为例, 由于公路等级的不同和区域产业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 公路客运枢纽网络可划分为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网络、干线公路客运枢纽网络、农村客运枢纽网络和旅游客运枢纽网络等不同等级层次。

⑵多种运输方式枢纽的立体网络结构

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装备虽然不尽相同, 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因此, 各种运输方式枢纽网络及其不同等级枢纽网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空间结构布局呈现出典型的“立体”网络结构, 如下 (图2) 所示, 即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城市对外运输方式枢纽网络是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运输的枢纽网络共同构成的综合网络体系, 城市内部交通枢纽网络主要是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及租出车站点网络共同构成的综合网络体系, 再由这两个综合网络体系共同构成大的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

在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结构中, 各种运输方式受制于区域经济特性和交通量的差异, 使得枢纽网络之间存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 而这比例是相对的。

2.2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网络层次结构

城市交通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 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合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系统, 是城市客、货流集散和换乘 (转运) 的场所, 其自身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网络是城市内部各种交通方式衔接的纽带, 主要由轨道交通枢纽站、公交车站点和出租车站点等组成, 空间结构布局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结构中, 各种交通方式的枢纽站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特性

各种运输方式枢纽网络及其不同层级共同构成的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 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在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 在功能上将呈现以下几种特性:

⑴整体性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网络结构系统, 其组成要素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枢纽网络, 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它所发挥的功能不等于各组成枢纽网络的功能之和, 并且具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这就是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特有的功能。

⑵开放性

具有网络结构系统的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不同于封闭的物理系统, 本质上是开放的网络系统, 它与其他的经济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社会大系统, 同时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⑶动态相关性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 在不同时期其规划布局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其所呈现的动态性。在综合客运枢纽网络体系中, 不同运输方式枢纽网络之间、同一运输方式枢纽网络中不同等级枢纽网络之间、枢纽网络与运输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是有机关联的, 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⑷层次等级性

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结构是由不同等级层次结构的各种枢纽网络共同构成, 低一级网络是高一级网络的基础, 层次越高越复杂, 组织越有序。在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结构中, 不同层次及不同层次等级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有机的系统。

4 结语

综合客运枢纽是运输网络的重要环节, 是综合运输实现运输效用最大化的核心。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产业结构也不断的调整。因此, 合理的规划综合客运枢纽网络空间结构布局, 是综合运输网络快速发展的基础, 是交通运输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程世东.城市型综合运输枢纽的内涵及规划理念[J].综合运输, 2007 (4) :5-6.

[2]张三省, 姚志刚.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方法 篇5

6种方法

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内部各项报表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 比率分析法,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通过比率,简洁、直观地反映出来,并揭示潜在的问题;· 趋势分析法可以帮助财务分析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结构分析是在同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以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为100%,将其余项目与之相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分析各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以这种百分比表示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共同财务报表,对应于我们平时以绝对数额表示的财务报表。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否合理。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量优化其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并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匹配。从第一方面来讲,企业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次,需要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当然,对于这种合理性的判断必须依赖于企业与行业、历史等基准水平的对比。

在负债结构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的现金流量通常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负债到期结构,保持充分的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与其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长、短期负债,以及各种负债方式(比如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公司债等)的比例。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将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威胁。

同时,企业还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提高负债固然可以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一旦超过一定的临界点,过高的负债比率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在实际的结构分析中,资产负债表一般以资产总额或权益总额为100%。但根据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侧面的不同,也可以灵活选用其他资产负债表科目。比如,如果要了解的是流动资产的结构,就应该采用流动资产总额作为分母。2.利润表的结构分析

通常是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共同基数,然后再求出表中各项目相对于共同基数的百分比,目的在于帮助了解企业有关销售利润率以及各项费用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前后几期的结构百分比报表汇集在一起,以判断企业盈利状况的发展趋势。3.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从而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并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判断。

薪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包括:

(1)总体结构分析。即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了解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性质、来源与用途,及其对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在分析时,信息使用者应特别关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信息。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的分析,结合比较现金流量表进行长期趋势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和指导思想对企业经营成果及其质量的影响。借此,分析者还可以进一步或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通常,如果在公司全部现金净流量中,经营性现金流量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公司净现金流量比较正常,否则,分析者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2)各部分内部不同性质的项目占该部分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分析。通过这种结构分析,分析者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了解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活力能力、现金股利支付能力及其他现金流量情况。

尽管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均有助于我们料及莪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或业绩,但如果孤立的分析这些结构报表,可能会产生认识的偏颇。居治佳 强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及6种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件事很恼人,这就是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提供各类税务发票的短信与邮件。由此,我想到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提高经济效益,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严密、高效的管理控制机制,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不断深化细化财务管理,充分认识企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为此,我拟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客观必要性”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6种方法” 两个方面谈谈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其科学化的管理主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加入,企业将直接面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样的变革为企业自主理财提供了经济环境和竞争压力。同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是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没有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就没有科学、完整的企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有些民营企业还保留着家族式经营模式,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之举。企业的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枢纽和导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甚至会受到来自市场方方面面的冲击。企业面临在市场条件和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境地,因而企业经营决策则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系乎企业的成败,而决策最主要的依据在于经济数据的取得,因此,强化财务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检查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活动不仅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而且都处于“关键点”。因此,企业的经营决策只有建立在财务管理系统上才是科学和有效的。资产的安全完整需要有严谨高效的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如何有效地发挥各种投资者资产的最大效能。并确保其完整,光靠单一的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显然不够,必须辅之必要的财务手段。资产作为现代企业开展经营,获取收益的物质基础,对其做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方法和手段不仅仅停留在加强财务核算,进行资产折旧费和摊销费的计算以及资产净值的反映,还应从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有效运用方面做文章。在强化资产基础管理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益。探讨建立在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新模式,把财务管理真正变成为资产保值、资产经营、资产增值的全过程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从扩大外延再生产向内涵挖潜增效益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摆脱困境,实现长足发展的必有之路。如何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领导重视财会工作

财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领导要选派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充实财务班子,做到任人唯贤。要更新观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的新观念,使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二、更新知识,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财务管理作用发挥如何,关键在于财务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理财,即如何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财会人员除了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对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有一定的观察力和预测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通过采用商品化会计软件,使会计凭证的制作更加规范。入账及时,数据准确,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会计报表,从而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为尽快实现由记帐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实现财务管理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三、突出资金管理,构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资金管理体制

1、企业必须建立有序的资金循环机制。强化资金统一管理,集中调度,有偿使用,内部使用资金模拟银行结算,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力求降低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财务部门要克服重商品信用轻资金信用的现象,务求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还——借的良性态势。

2、强化资金的机构管理,保持资金构成的合理化。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是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财务部门运用财务测算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结构,扭转企业在资金配置上畸轻畸重的现状;改变财务部门坐等货款回笼的被动局面,采取机动、多变的结算方式,加大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监督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的实施。时刻注意资金运转偏差,适时实施资金结构调整。

3、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是资金低效的重要原因。财务部门要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加强长期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树立投资汇报观念,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汇报率和筹资成本率,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对投资项目定期审计,加大对在建工程的财务监督,跟踪考核项目的资金使用效果。

4、加强资金补偿积累。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合理制订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

四、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工作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控制成本、节约费用、降低物耗,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财务部门要发挥自身拥有大量价值信息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改变现行产品成本出现浪费后再控制的做法和只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的行为,从产品的设计、论证抓起,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要重点抓好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管理费用等支出的管理,采购成本管理要重点抓好原辅材料的价格、质量结构和存量,要认真研究原辅材料的市场和采购策略,按照货比多家、比质比价、择优选择的原则进行采购;销售成本控制重点放在销售费用,压缩库存,清欠货款,减少资金占用和利息支出上;管理费用的控制重点放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上,严格审批手续,真正把管理费用管好、控制好。

五、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 财务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编制并执行财务预算十分必要。企业财务预算是由销售、生产、现金流量等各个单项预算组成的财务责任指标体系。它以企业目标利润为财务预算目标,以销售前景为预算的编制基础。综合考虑市场和企业生产营销诸因素,涵盖了企业主要发展指标。财务预算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企业计划的货币反映,也是组织实施财务控制的依据。财务预算一经确定,企业各部门要围绕实现财务预算开展经济活动,企业决策执行机构按照财务预算的具体要求,按季分月滚动下达预算任务,财务部门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财务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财务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财务制约手段,把财务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贯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促进企业形成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对建筑材料的空间与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空间;结构;框架;梁板

建筑的空间,是根据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合或分隔出来的,经过围隔后的空间,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了人造空间。空间分隔目的是:第一,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第二,满足人的审美要求。对于第一点而言,是要符合空间功能的规定性。具体来说,围隔的空间应当具有确定的数量、确定的形状和使用的性质;对于后者而言,则是要使这种空间围隔符合审美规律,具有和谐统一且变化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空间围隔是一种手段,人们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巧妙的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力分散,并使之有合理的力学传递方法;使整正建筑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刚性,受力又能达到平衡的条件。最终达到功能、审美、经济的目的。

如果把符合审美需要的空间称为视觉空间,把符合功能需要的空间称为适用空间,把材料性能的空间组合起来称为结构空间,由于三者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所受到的制约条件不同,各自所遵循的法则不同,所以它们不是绝对一致的。可是在建筑空间中,三者却是相互作用合而为一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不同的结构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砖砌结构一般都具有敦实厚重感,木构件给人轻巧、通透的感觉,拱券结构给人宏伟、博大、庄严的气氛,高直的尖拱结构给人高耸、空灵、令人神往的神秘气氛。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现代技术手段所包括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结构在里面所占有的地位却异常突出,既因为结构在实现自然的围隔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因为结构的变化直接地关系到空间的量、形、质等三个方面。

一、梁板结构体系

以墙和柱作为承重的结构,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结构,说其古老一方面指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因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埃及建筑中就已经广泛的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另一方面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利用它来建造建筑。

这种结构体系主要由两类基本构件共同组合而成,一类构件是墙和柱,它所形成的结构是空间的垂直墙面,另一类构件是梁和板,它所形成的结构是空间的水平面。墙和柱承受来自建筑的垂直压力,梁和板承受的是建筑水平的或弯曲的力。凡是利用墙、柱来承担梁、板荷重的一切结构形式都可以归纳在这种结构体系的范围内。

二、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把承重结构和分隔空间的墙体分开,这是因为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在建筑实践中有的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却不能用来遮风挡雨,而另一些材料却恰恰相反,所以选用框架结构做承重的骨架,然后再用围隔空间的材料覆盖在骨架上,最终形成一个可供人们栖息的,功能完善的使用空间。

我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开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式,根据科学考证这种梁架结构早在汉代就已被熟练掌握。这种木构架有很多优点: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常说中国的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墙体承受上面的重力,墙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第二,防震性能好,因为木结构建筑常用榫卯连接,不需要一颗钉子,匠师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创造了各种个样形式的榫卯结构,第三,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制作精密、严谨,使整个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影响至今。

我国古典建筑之所以具有十分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这固然和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法对于形式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砖筑材料也可以砌筑框架结构的建筑。十五世纪欧洲在高直式建筑上就运用到一种砖石框架结构。它最大的特点是把拱面上的重力分别集中在若干其他根的拱肋上,再通过交错的结构把拱面的重力分散到矩形面的四边上去,这样就可以把重力通过柱子传到地面上去,分散力的支撑点。

另外,用砖石结构形成的空间,最符合逻辑的形式就是由六面体组成的空间结构,由四面直立的墙支称着顶面。西方古典建筑正是以砖石结构方式来形成空间的,因而可以说:六面体空间形式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传统的空间观念。现代建筑一般都采用框架结构,因为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有效的把重力集中传递在立柱上,并且为分隔内部空间提供了灵活便捷的方式。现代建筑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划分,提高空间使用率,增强了空间的功能性。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变化,更适应了复杂多变的现代功能要求,所谓“流动空间”就是对传统空间概念的一种突破。

任何结构,如果能够把空间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这个建筑就必然具有强大而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剩下的就是形式感的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建筑,都必须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符合力学规律性,同时还能体现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只有把这些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若从美学的高度来讲,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煜华.建筑中庭空间的发展历程探索[J].美术大观,2011(5).

[2]余剑锋.艺术空间的虚与实[J].文艺争鸣,2010(3).

[3]周延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建筑,2011(5).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转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1 经济全球化

转型期的中国, 直接面临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的国际化这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 这一切意味着资源与资本的快速流动和重新组合。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原先所形成的城市-区域关系正在被迅速地改变着, 城市的功能已不一定是建立在为其所在区域服务的基础上, 区域的发展也不一定以区域内固有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在分化。中心城市的实际辐射与吸引功能超出了区域范围, 而区域内城市的中心功能则更是趋于集中到某些特定的节点, 等级分明的纵向作用关系正在被更大范围内的网络关系所取代。城市的发展也因而进入了全球城市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城市空间格局, 将是扩散与聚集形态并存, 其机制直接来自于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战略部署, 以金融、保险、咨询、房地产业等商务机构为主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增长, 跨国公司与组织机构的数量也日渐扩大, 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 有95%以上在中国投资, 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中国作为全球投资的重点领域, 这既为城市的分散布局创造了条件, 也为城市内某些要素的集聚奠定基础。因此, 现代商务功能在一些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对办公用地、用房的需求也随之快速上涨, 在外力强大的冲击与自身发展内在需求下, 开发一个适度规模的CBD成为我国特大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和捷径。例如,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完全是浦东新区开发决策所催生的产物, 其开发建设使上海的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 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条件。城市的市场化水平提高与创新能力加强, 推动着城市产业高级化, 也推动着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转移与重构通常是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的改变而衍生的, 并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经济用地功能的变化具体呈现出来。

一般的产业转移过程呈现为制造业份额降低、服务业份额提高以及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 最终都会在城市空间位置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28.1∶48.2∶23.7到2008年的3.6:54.1:42.3。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 第三产业将是大部分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最直接的表现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各发达城市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这些新兴产业凭借先进的交通、通讯手段, 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对生产区位的要求, 近郊型的城市开发区是我国新产业空间的主要类型。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起着扩散和集聚的作用, 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从扩散层面来看, 信息技术缩小了空间距离, 加大了企业、个人区位选择的自由度, 减少了对中心城区的依赖, 为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和后台办公业郊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避免了人口、产业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 造成交通堵塞、生活环境的恶化。

从集聚层面来看, 信息技术提高了中心城区的远程控制能力, 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前台办公业的吸引能力, 促使这些高端的商务企业向中心城区集聚, 提高了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效益。从总体看, 城市空间结构将从圈层式生长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型, 多功能区将成为网络化城市的基本空间载体。

3 土地使用制度变迁

土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土地无偿使用制度, 这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多体现为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极端不合理、效益低下, 功能混杂无序;土地闲置与土地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缺乏效率、城市经济低效运行。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 使城市新增土地和转让土地走入批租制的轨道, 建立了城市用地自我约束机制和城市土地市场, 市中心区和外围郊区的土地优势和潜能得到相当程度的体现, 直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如城市中心高地租、高地价的推力使大量城区工业企业通过用地置换而更换至外围地区, 城市中心旧城区改造运动由此大规模开展。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注入了活力, 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以及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地域扩展。但是, 我国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基础薄弱, 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仍未改革彻底, 市场调控的范围和力度均较为有限。因此, 诸多因素的时空累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机协同的演变过程。

4 住宅商品化

一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住房市场化的开展, 房地产市场逐渐代替企业成为城市居民住房的主要供应者。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向城市提供普通类型住房的同时, 也大量开发各类高标准商品住房, 如高级公寓和别墅等以满足较高水平的住房需求。普通类型住房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地带, 而高标准的商品房更多位于区位较好的地段。近十年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2年, 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完成额要多于别墅和高档公寓的投资完成额, 但是从2003年开始, 特别是到了2004年, 别墅、高档公寓的投资完成额要远远大于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完成额, 呈现出高幅度增长态势, 相反经济适用房屋的投资完成额每年的增幅很有限甚至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图1) , 投资完成额度差距的拉大, 导致城市空间差异愈来愈明显。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另一方面, 根据2008-2009年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度有明显下降, 2009年还有可能继续下滑, 但目前政府出台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的措施, 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 但是兴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大都在城市边缘地区, 客观上将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推向城市空间边缘。

参考文献

[1]张京祥, 吴缚龙, 马润潮.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 2008, 32.

[2]李仙德, 白光润.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08 (9) .

[3]李和平, 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4, 4.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九大古都,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悠久, 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古都学会认定从夏朝到清朝中国共有九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安阳、大同。九大古都除了北京、西安、南京、大同的文物保存较好, 古都风貌犹存外, 其他城市文物保存遗失较严重, 尤其是开封的文物破坏情况更严重, 杭州历史遗迹较少, 安阳、郑州也仅剩遗址可供参考, 但这些城市无论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等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是人们旅游选择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目前国内对九大古都的研究从研究区域上主要分两大类:对古都个体研究和对几个古都的组合研究。通过定量评价模型, 对古都南京入境旅游不同群体游客发展的推—拉力因素进行分析[1]。通过游客问卷调查结合AHP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古都西安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得到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城市旅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便为古都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借鉴[2]。以西安为例,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古都旅游城市形象认知进行研究, 得出游客对西安总体形象认知为中等偏上[3]。分析郑州作为古都之一的挑战和机遇[4], 对古都的城墙演变进行分析, 提出城墙为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古都特色的标志[5]。以开封为例, 对体验经济背景下古都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6]。陇海线上的洛阳、郑州、开封和西安组成的区域性旅游网的环境下考虑洛阳市与上述几个城市旅游业之间的合作及竞争, 分析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7]。对八大古都整体旅游业发展进行比较研究[8], 对古都的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大具体策略[9]。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 主要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营销策略、旅游网络形象建议、古都保护、旅游产品、入境旅游等。如对大同旅游业发展提出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10], 采用开展型战略发展旅游业, 制定形象营销策略、营销支持策略和产品促销策略[11];对大同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发展战略[12,13];对大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发展构想[14]和发展旅游演艺的策略[15];对大同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分析评价[16]和对旅游网络形象建设提出建议[17];提出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模式及整合方向[18], 研究古都保护及古都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关系[19];分析境外旅游客源市场, 洛阳以日、韩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 东南亚、欧美为两翼的客源市场格局[20];对洛阳旅游产品开发提出战略决策并指出近期的开发重点[21];通过问卷调查游客对南京的认知及对资源分类得出古都南京的城市意象和特色定位[22];从旅游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出发, 论述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 探讨旅游产业化措施[23];分析古都郑州旅游市场价值缺陷并对古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相关对策[24];以西安为例, 对古都国内游客的旅游服务质量感知进行研究[25], 定量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封的游客满意度并提出改进策略[26];对洛阳旅游开发进行了RMP分析并得到实证[27];对西安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 提出提高竞争力的战略[28];对洛阳的城市形象进行分析, 以全面提高在国内外的整体形象[29];通过对西安旅游业发展现状的结构和空间分析, 指出“古都旅游”的战略定位缺陷, 提出长期发展的跨越式战略定位[30]等。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中国九大古都为研究对象, 根据古都旅游资源特征, 开展古都旅游资源评估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 为中国古都旅游业发展以及古都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古都旅游资源特点及发展现状

1.1 古都旅游资源特点

九大古都资源种类丰富, 城市形象迥异。北京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 长城、故宫、周口店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 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北京旅游业与国际接轨, 引领国内旅游业发展潮流。杭州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游客, 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景。西安历史悠久, 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郑州作为现代交通枢纽, 旅游业发展较快。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国外游客。安阳旅游业发展较慢, 但出土文物众多。大同作为新入围的古都之一, 佛教文化丰富, 云冈石窟享誉海外。开封是“七朝古都”, 宋“文化”特色突出, 以“宋、古、人、水”闻名。

公报》, 经过整理。图1九大古都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年际变化

1.2 古都旅游业发展概况

九大古都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众多国家A级旅游景区 (表1)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九大古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同, 本文整理了各古都2002—2011年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状况 (图1) , 并对其进行分析。

注:资料来源于2012年各城市《统计年鉴》, 经过整理。

九大古都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 但数量不同, 北京遥遥领先其他古都。古都拥有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对其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由图1可知, 九大古都旅游业发展总体处于上升时期, 古都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了2003年因“非典”影响发展态势较差外, 其余年份发展势头良好。北京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居九大古都之首, 且差距较大。南京、杭州、西安、洛阳、开封、郑州旅游人数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差距较小。大同和安阳旅游人数较少, 但总体有所增长。南京和杭州旅游收入较高, 且持续增长。其他古都旅游收入较低, 尤以大同和安阳、开封最少。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

对九大古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考虑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三方面 (表2) 。旅游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 而这六方面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旅游社、旅游景区、宾馆、医疗等设施。出租汽车和公共汽电车是散客选择的交通方式, 对组团旅行的人来说旅行社数量和服务质量是其选择旅行社的关键因素, 旅游过程中医疗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发展现状主要是通过对九大古都旅游收入 (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 、游客数量 (包括国内游客数量和入境游客数量) 来反映。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古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反映古都旅游对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生态环境是古都吸引游客的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使游客身心愉悦, 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主要通过五个指标来反映, 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值, 生活垃圾产生量因统计较困难采用清运量代替。

2.2 投影寻踪模型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统计界兴起了投影寻踪技术[31]。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该方法, 主要侧重在数学理论方面。它是一种直接由样本数据驱动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 对非线性、非正态高位数据的处理较简便。其原理是, 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 借此分析低维空间的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求出可反映高维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向量, 从而分析高维数据的结构或特征[32]。

指标正规化处理:由于指标量纲不一致, 为了消除指标的差异有必要对原始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以保证建模的准确性。设p个评价指标n个样本集的原始数据为 (Xij) x×p, 正规化处理后的数据为Yij。

对越大越优型评价指标:

对越小越优型评价指标:

式 (1) 和 (2) 中, max Xj、min X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把p维数据综合成以q= (q1, q2, …, qp) 为投影方向的一维投影值Zi;q为单位长度向量:

在拟合投影值时为了使投影值Zi在投影点尽可能散开, 构造:

式中, Sz为投影值Zi的标准差, 即:

式中, Z为投影值Zi的均值。

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当给定评价指标的样本值时, 投影指标函数Q (q) 只随投影方向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投影方向反映不同的数据结构特征, 最佳投影方向就是最大可能暴露高维数据某类结构的投影方向。因此, 可通过求解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问题估计最佳投影方向。

综合评价:将得到的最佳投影向量q*带入式 (3) 中得到各样本的投影值Zi*, 根据投影值的大小综合评价样本。建立评价指标值的等级区间, 用最佳投影方向计算出各等级的投影值区间, 根据投影值区间和样本投影值大小对样本进行排序和分类。

2.3 确定综合评价指数

由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最佳投影方向是根据评价指标样本集的离散特征确定的, 得到的是客观性评价指数, 无法反映复杂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 有必要利用主观评价方法对该评价指数进行综合, 从而较好地分析上述问题, 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层次分析法是依赖主观打分分析现象的方法, 其数据因人而异, 主观性较大。

设Wi是运用AHP方法计算得到的B层权重, BiZj为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得到的B层最优投影值, 则九大古都旅游资源开发综合潜力为[33]:

式中, i= (1, 2, 3) , j= (1, 2, 3, …, 9) 。

在整理数据过程中受现实条件的制约, 部分数据无法获得, 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尽可能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由于无法获取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程度及省域地理位置等的评价标准,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忽略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各城市2012年《统计年鉴》、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对准则层 (B层) 的计算: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古都准则层权重Wi, 得到指标值绘制各古都权重图 (图2) 。

投影值计算-AHP-PP评价指数:将正规化后的数据输入DPS9.50软件中, 运用投影寻踪综合评价得到九大古都B层最佳投影值Bi Zj (表3) 。将计算得到的B层的权重Wi和其最佳投影值BiZj带入式 (8) 得到九大古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AHP-PP综合评价值 (表4) 。各层投影值求和得到九大古都旅游综合实力见表5。

2.4 主成分分析

目前, 对旅游竞争力评价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地理现象影响因素往往包含多个, 但这些因素的信息有可能存在重叠现象, 如何在考虑众多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避免信息重叠, 主成分分析法显得尤为重要, 能够有效避免信息重叠现象。其原理是, 通过线性变换将原来多个指标合并为相互独立且可充分反应总体信息的指标, 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来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34]。通常以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及以上作为选取主成分的标准, 这样就可在提取主要信息的情况下避开指标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

其具体的步骤为: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具体计算公式为:Vij= (Xij-X) /σi。式中, X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个分区的原始数据;X和σi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然后,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 rij为原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计算主成分载荷和主成分得分并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名。首先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 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勒球形检验, 结果显示数据适合因子分析。对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再进行因子分析, 选取主成分个数。选取主成分个数的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 因为特征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主成分影响力度的大小, 遵循累计贡献率达到85%且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表6、表7) 。

综合实力得分:由因子得分和特征值可计算主成分得分, 公式为:Fi=FAC1-1×sqrt (λi) [35]。九大古都旅游综合实力与排名见表8。

投影寻踪值与主成分分析值对比:根据投影寻踪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数据排序 (表9) , 两列排序的相关系数为0.933, 说明投影寻踪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排名的相关性较高, 且排名靠前的北京、杭州和南京相互关系更密切。两个排序都有可取之处, 可根据指标体系状况和各古都的实际状况采用何种方法。

3 空间结构类型分析

3.1 单一旅游空间结构类型划分

中国地域辽阔,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北方。根据九大古都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划分为南方古都旅游类型 (南京、杭州) 和北方古都旅游类型 (北京、西安、大同、洛阳、开封、郑州、安阳)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集聚性, 古都的选址存在类似因素, 九大古都在空间上也可参照所在省市进行空间结构划分, 分为北京、陕西、江苏、河南、浙江、山西, 其中河南共有四座古都。

3.2 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划分空间结构类型

根据古都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进行古都旅游空间结构类型划分。根据古都旅游综合实力水平排序, 绘制柱状图 (图3) 。九大古都分为两种类型:平均水平以上 (北京、杭州、南京、西安) 和平均水平以下 (大同、洛阳、开封、郑州、安阳) 。

3.3 聚类分析方法的旅游空间结构类型划分

聚类分析的种类较多, 本文采用较普遍的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九大古都进行分类。在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结构划分, 聚类主要是将相似的事物划分出来, 而距离是测量事物间差异性的尺度。以欧式距离计算矩阵, 用最短距离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图4) 。古都旅游竞争力可分为三大类:北京较突出为一类, 杭州、南京、西安、郑州为一类, 洛阳、安阳、大同、开封为一类。现以第一主成分得分为横坐标, 以第二主成分得分为纵坐标, 得到古都旅游竞争力分类, 综合体现各古都旅游竞争力水平的空间结构 (图5) 。南京和杭州分布在第一象限, 西安、洛阳和郑州分布在第二象限, 开封、安阳和大同分布在第三象限, 北京分布在第四象限。

4 结论

火灾作用下空间桁架结构响应分析 篇9

关键词:空间桁架,火灾温度场,屈服强度,结构响应分析

钢材因具有轻质、高强的优良特性而成为各种大跨度建筑屋盖承重骨架的首选用材[1],但高温对钢结构影响非常之大,温度为400 ℃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将降至室温下强度的1/2,温度达到600 ℃时钢材基本丧失全部强度和刚度。因此,一旦发生火灾钢结构很容易遭到破坏。例如:1990年英国一幢多层钢结构建筑在施工阶段发生火灾,造成钢梁,钢柱和楼盖钢桁架的严重破坏;1993年我国福建泉州一座钢结构冷库发生火灾,造成3 600 m2的库房倒塌。这些众多火灾案例都暴露出了钢结构建筑耐火性能差的致命弱点。

1 火灾下钢结构计算模型

1.1 高温下结构钢的屈服强度

结构钢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当钢材温度达到150 ℃以下时这种下降的趋势还不大;当温度达到250 ℃左右时屈服强度还有所升高,此时钢材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钢材在此温度范围内容易产生脆性破坏,称为“蓝脆”现象。当温度超过300 ℃后钢材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开始显著下降;超过400 ℃后,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开始急剧降低。当达到600 ℃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只达到正常温度下的20.8%,弹性模量只达到正常温度下的17.4%,而极限强度只降低到正常温度下的23.4%。现在各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确定高温下结构钢材的屈服强度。

1.2 高温下结构钢的初始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关系

根据国内外试验资料[3]表明,当钢的温度在250 ℃以下时,钢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变化不大,当温度超过250 ℃后就会发生所谓的“塑性流动”现象。超过300 ℃后,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就没有明显的屈服极限和屈服平台,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减小。

钢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分段模型。连续光滑型的模型较少,表达式也很复杂。应用的比较多的是Ramberg-Osgood模型[4],表达式为:

ε=σEΤ+37×f0.2ΤEΤ×(σf0.2Τ)m(Τ) (1)

其中,6≤m(T)≤50;ET为温度T时钢的弹性模量;f0.2T为温度T时钢的0.2%屈服应力。

1.3 高温下钢结构的极限状态

火灾情况下,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则认为钢结构构件达到耐火极限状态[3]:

1)轴心受力构件的截面屈服;

2)受弯构件产生足够的塑性铰而成为可变机构;

3)构件丧失整体稳定。

1.4 热传导方程

空间桁架结构火灾作用的力学反应,包括内力、变形和承载力等都取决于结构和构件的温度场及其变化过程。

结构的温度场分析是一个固体物质的热传导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瞬态热传导的基本微分方程[5]为:

Τt=1C(t)ρ[x(λΤx)+y(λΤy)+z(λΤz)]+qdC(Τ)ρ (2)

其中,x,y,z为坐标;qd为物体内部热源。

空间桁架由杆构件组成,所以假设沿构件轴线的温度相同,可简化为沿截面的二维温度场,且不考虑钢材本身发热,即桁架杆件内无热源,得到:

z(λΤz)=0qd=0 (3)

则基本方程可简化为二维瞬态热传导基本方程:

x(λΤx)+y(λΤy)=t[ρC(Τ)] (4)

对桁架结构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求解。

2 连接楼结构形式

连接楼的主桁架是由圆钢管相贯焊接而成的双跨倒三角形截面空间桁架,桁架截面宽3 m,高2.5 m,弦杆截面尺寸为ϕ245 mm×(12~22)mm,腹杆为ϕ(102~168)mm×(5~12)mm。两根上弦杆间距保持为等距离,主桁架间距为18 m,沿径向布置。每榀主桁架有3处支承:1)在a处,主桁架弦杆经弯曲后直接支承在基础上;2)在b处,桁架通过球铰支座支承在直径为1.4 m的钢筋混凝土圆柱上;3)在c处,主桁架支承在人字形梭形组合柱上。主桁架的弦杆为分段圆弧,采用冷弯成型,弦杆分段变厚度。侧面斜腹杆与弦杆的连接采用有偏心带间隙的K形连接节点,腹杆之间无搭接。个别节点难以设计成无间隙型,则加相贯板或采用铸钢节点。

3 温度场分析

3.1ANSYS模型建立及火灾工况

进行温度场分析时,连接楼桁架受火杆件采用Solid70单元,其他所有弦杆、腹杆均采用Beam188单元,选取两榀(道)桁架进行计算。

连廊15 m层商铺着火,最大火源功率16.88 MW,此时火焰穿透商铺顶棚。在本工况下,大约600 s时,顶棚处最高温度达到860 ℃,600 s后温度不再上升,距离商铺边缘4 m以外最高温度在200 ℃以下,对结构不会有大的影响,所以主要考虑距离商铺边缘4 m以内温度升高对空间桁架结构的影响。

3.2 温度场分析

通过分析可见,时间为900 s时,主桁架受火杆件温度已达850 ℃左右,900 s后继续按升温曲线进行加载,杆件的温度变化缓慢,杆件温度基本上维持在最高温度849 ℃~860 ℃。选取代表性桁架节点4,通过温度—时间变化关系图可知:900 s后节点温度—时间变化关系曲线与升温曲线基本一致。

4 结构分析

通过ANSYS进行结构分析时,连接楼桁架所有弦杆、腹杆均采用Beam188单元。荷载取值及效应组合为:钢屋盖竖向荷载标准值为:活载:0.5 kN/m2;有天花处悬挂荷载:0.48 kN/m2;屋面板荷载(压型钢板重量)。

5 结果分析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60 s时,9号节点竖直位置达到最大值Δmax=0.015 4 m。可得:Δmax<[Δ]=L/400=58.65/400=0.146 6,满足规范要求。

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360 s时3号,4号,5号,6号,7号杆件温度达到255 ℃,根据钢的屈服强度折减,255 ℃时钢的屈服强度为0.700 3fy=241.603 5 MPa,由表1可知3号,4号,5号,6号,7号杆件都已经接近或超过屈服应力,构件破坏。

6 改进措施

1)对商铺顶棚使用不燃材料,保证发生火灾时,火焰不能直接作用到上部钢结构上,以降低钢结构的温度。

2)对离楼板、地面8 m以内的室内钢柱、钢梁均做防火保护。

3)基于性能化设计的原则,对商铺上方的钢构件采取防火保护,涂适量的防火涂料,以延长钢结构的耐火时间。

参考文献

[1]汪一骏.轻型钢结构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CEN(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sation),DAFT ENV1993,Eurocode3: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S].

[3]李国强,蒋首超,林贵祥.钢结构抗火计算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Yngue Anderberg.Modelling Steel Behaviour[J].Fire Safety Jour-nal,1988(13):105-113.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规划实践的需求,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要理论被大量运用于实践中,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点—轴开发模式、圈层结构理论、双核结构理论[2,3,4]。研究空间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圈层扩散理论。这些理论模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为我国经济布局提供了理论借鉴。基于省级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5,6,7]和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布局探索[8,9],本文以市域作为空间结构研究对象,借鉴已有成果对安徽省市级区域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和工业化进程的空间演变分析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

1 研究区域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是我国承东接西的重要过渡带,同时也是我国南北承接的重要地带。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东部和东南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浙,特别是与经济技术水平很高、工业发达的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十分靠近。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就综合实力而论,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尚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处在不平衡的低级有序状态。

1.2 研究方法和程序

目前,关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采用综合指标法,与单一的GDP指标相比,它更能反映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特点,各种综合指标法的差异主要是在指标的选取上。但基本上可划分为三大类指标:反映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指标、反映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和反映经济发展阶段或水平的指标。由于各区域的面积、人口相差较大,本文重点选取能反映人均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安徽五十年》。根据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资料的可获得性,经过相关性分析,选取综合指标(表1)比较了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研究了安徽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6]。

2 安徽省市级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2.1 1980年地区综合实力分析

利用1980年数据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分析前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处理公式为:Xi=Xi/Xmax。式中,i为指标个数;利用SPSS软件,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两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0.33%。根据其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将主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和对外联系因子,并计算出各主因子得分,以旋转后各因子方差所占比重为其综合权重,各主因子权重依次为0.81、0.19,得到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分。根据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表2)。最后,由安徽省各市域的综合实力差异绘制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图(图1)。从表2和图1中可见,改革开放初期,沿江两大城市芜湖、马鞍山的经济地位就已凸现出来,位居前列;从一、二级城市的分布看,皖南与皖北所占城市数目相近,但最不发达地区在皖北。

2.2 1990年地区综合实力分析

利用1990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3.8%,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根据各主因子和原变量间的关系,分别命名为经济结构效益、人均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因子。旋转后各因子方差所占比重依次为0.57、0.29、0.14,以此为权重得到各研究单元综合实力评价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排序(表3)。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值,绘制199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图(图2)。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淮南、淮北两座矿业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分别进入一、二级城市之列;沿江城市带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从三、四级城市变化看,皖南地区发展得较快。

2.3 1998年地区综合实力分析

利用1998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8.2%,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根据各主因子和原变量间的关系,分别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对外联系水平因子、投资水平因子。旋转后各因子方差所占比重依次为0.74、0.14、0.12,以此为权重得到各研究单元综合实力评价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排序(表4);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值,绘制1998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图(图2)。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沿江城市带的铜陵、马鞍山、芜湖快速发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煤矿资源的减少,两矿业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此时出现一些新的快速增长点。皖北地区的不发达区依然落后,整个安徽省的市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

3 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空间结构演变

3.1 安徽省工业化空间格局演变

采用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从市级空间尺度来分析1980—1998年安徽省工业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图2)。

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工业化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几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的马、芜、铜地区和两淮地区,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不大。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原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些地区在空间上连成一片,形成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工业地带,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到90年代后期,安徽省的城市工业化步伐加快,各地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已大于0.5,其中比重大于0.75的工业化地带规模进一步扩大,连成一片,形成两大区域:两淮—蚌埠—合肥区,安庆—马、芜、铜—宣城区。

3.2 工业化空间结构成因分析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工业化发展首先从资源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如两淮的煤矿和蚌埠的铁路枢纽地位,马芜铜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交通优势。因此,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在安徽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分布,因此逐渐演变形成了图2所示的空间格局。对比图1和图2可见,两者在地理区位分布上具有极大地相似性,这表明工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即工业化水平高的区域,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应充分重视工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产业。到1998年时,安徽省各地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虽然已大于0.5,但安徽省整体的产业结构水平不高,资源型产业所占的比重大,经济结构效益低,经济总量偏小。

4 安徽省区域发展的空间机制

4.1 区域发展空间倾斜明显

从不同时期各地区研究单元的级别来看,沿江城市带(沿江轴线)经济实力较强,始终处于前列;皖北地区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从东西方向上看(图1—2),安徽中部地区发达,两侧面的地区不发达,这一规律非常明显。在分类中,除二、三级城市中有部分城市变动外,一级区和四级区中的城市大致相同,表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但各区域间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开放初期经济发达的区域现在仍较发达,落后的区域仍落后。这反映出安徽省区域发展在空间上向皖南倾斜,点—轴线带动作用的差异、核心—边缘的空间差异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4.2 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

点—轴扩散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沿江轴线经济实力较强,是国家级的一级开发轴线。根据各时期的研究单元分布可知,沿江带的经济实力一直较强,是安徽区域发展的主要地带,这里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构成沿江带的发达城市区。主要原因一是该区交通优势明显,是国家确立的一级开发轴线;二是临近南京,受南京市的辐射作用强,交流密切,而同为沿江带的安庆、池州市随距离的增加则经济落后,以后需大力发展,提升沿江带的整体对外辐射作用。

沿淮轴线经济带动作用不强:淮河作为皖北地区的一条重要航运通道,但沿淮轴线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强。整个淮河的安徽流域除了淮南市、蚌埠市经济实力略强外,其它经济实力较低,有待进一步地发展。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谚相差甚远。淮河的便运航道能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发挥出来。同时,应花大力气治理淮河水污染,积极调整两岸的产业结构,提高沿淮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京—浦轴线作用不明显:京浦铁路作为较早的一条经过安徽省的重要铁路,同时也是连接南北的一条重要线路,本应对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巨大带动作用。然而,此轴线上除蚌埠市经济实力略强外,轴线上的宿州市、滁州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起到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淮北—芜湖轴线作用明显:该轴线上有几个增长极,即淮北市、蚌埠市、合肥市、芜湖市,其经济实力均较强。因此,应充分发挥该条轴线的辐射作用,作为全省的主轴线和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进行重点发展,形成一轴四点的点轴发展模式。该轴线位于安徽省东西方向的中部,可作为核心—边缘发展模式的核心带。此外,随着合徐、合杭高速公路的相继贯通,该条中轴线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对安徽省南北区域间的经济、物质、人员等交流将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以此向两侧地区辐射。

4.3 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安徽省空间结构主要呈倒“T”型分布,一条为沿江轴线,一条为淮北—芜湖中轴线,其它轴线带动作用不明显。安徽各地区空间结构的发育程度存在如下差异:东部市域的经济实力高于西部地区,中心淮北—芜湖一线为发达核心区,皖南地区经济实力高于皖北地区。但从与发达省份相邻的地区发展情况来看,受发达地区辐射作用较弱,且自身的外向型经济较弱,没有达到好的发展效果。此外,对一、二级区域中的几个城市如淮南、马鞍山、铜陵、淮北等都是资源导向型城市,依靠自身资源发展;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能否保持本地区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因此,必须要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瓶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 安徽省未来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未来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为:①大力发展中轴线战略。淮北—芜湖一线有4个增长极,且位于安徽的中部,贯穿安徽省南北,因此应重点发展此轴线,带动整个安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②继续强化沿江经济带的发展。沿江经济带的实力较强,应积极抓住芜湖、马鞍山在整个皖江开发中的领头作用,将其融入“长三角”;要大力加强对外联系,提升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能力,借外力加速自身发展。③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发展。按照圈层结构理论,围绕中心城市发展,积极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联系,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与南京市相邻的滁州市、巢湖市、马鞍山、芜湖市,应积极呼应南京都市圈建设,与徐州市相邻的宿州市、淮北市应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④大力发展其它轴线的带动作用。发展沿淮河轴线、阜阳—合肥铁路线、界—阜—蚌高速公路线的发展,提升其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⑤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打造黄山、九华山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黄山市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利用合肥市的科学教育资源,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进一步壮大合肥市的经济实力,增强对外辐射的能力。对皖北地区,应将蚌埠市培育成新的增长极[10],进一步奠定其交通运输、商贸中心的地位,提升蚌埠市的辐射能力。⑥各空间理论的耦合作用。区域开发中的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从区域开发的实践来看,也很难将它们完全区分开来。因此,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各区域应加强各理论间的耦合作用进行综合运用,借以加速区域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7-244.

[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26.

[3]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4]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57(1)∶85-96.

[5]陈修颖,陈国生.湖南省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4)∶394-398.

[6]管卫华,赵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2004,23(4)∶541-550.

[7]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70-73.

[8]赵金龙.安徽省区域经济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1997,17(2)∶37-40.

[9]朱宏.培育安徽三大“增长极地带”设想[J].决策咨询,2004,(2)∶48-49.

产业结构对交通运输结构影响分析 篇11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交通运输结构体现了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其中国民经济是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北京市生产总值达到了19500.56亿元。北京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区域内部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本文从北京市产业结构规模变动现状出发,借助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交通运输结构变化的影响,从而为今后北京市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2、北京市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811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9500亿元,平均每年约增长1626亿元,其中2013年第一、二、三產业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分别约为0.83%、22.32%、76.85%,由此可见北京市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货物运输方面,从2006年的33547万吨增长到了2013年的27180万吨。货物周转量从3376300万吨公里涨到了29996599万吨公里。公路运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铁路货物运输近10年都在2000万吨以上。

3、北京市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根据北京市统计信息网的2014年北京市统计年鉴提取数据,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指标为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可以细分为铁路、公路和民航。

4、计算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铁路运输方式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与第二、三产业关联度较高,由此可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刺激铁路运输方式结构的增长;对于公路和航空而言,其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则与第一产业关联度较高,第一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刺激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结构的增长。

5、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也呈现快速变化趋势,由于各个产业对交通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的产业结构比例对应着与其发展相协调的交通运输结构。由此可见,分析运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于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空间结构分析论文 篇12

在我国城镇建设中, 大量采用混合结构房屋, 其基础形式单一 (采用墙下条形基础) , 基础设计通常偏于保守, 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现象。采用条形基础设计时一般按墙体各自承受的荷载分别计算基础宽度, 但由于仅调整基础宽度, 仍采用条形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的实际受力状况不相符。其结果或者造成纵、横墙交接处的地基失效, 或者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及工程造价的提高。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由于墙体的共同作用, 荷载在纵、横墙之间存在竖向应力互相扩散传递作用, 在墙体相交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 每道墙内竖向应力沿墙长呈两端大而中间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 尤其是设置抗震构造柱和圈梁时, 这种应力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将更为显著。因此, 基础底面压力也相应呈两端大而中间小的不均匀分布。

2基础底面的合理修正范围

按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的要求, 基础底面面积应满足:

undefined

式中:A为基础底面面积 (m2) F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kN) ;fa为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n·m-2) ;rm为基础及基础以上回填土的平均重力密度, 通常取20 Kn·m-3;d为基础埋置深度 (m) 。若采用条形基础, 通常可取单位长度 (lm) 进行计算, 即:

undefined

式中:b为条形基础宽度 (m) ;q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上部结构传至条形基础顶面处的线荷载值 (kN·m-1) 。由此可见, 基础底面尺寸与所承受的荷载值成正比。由于纵、横墙的共同作用, 仅在纵、横墙相交处节点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影响区, 在远离节点处可忽略不计, 故可认为应力均匀分布。因此, 基础底面的合理修正范围就是纵、横墙相交处应力集中影响区, 其他部分仍然采用条形基础。为方便计算, 假定基础底面的修正范围为:

undefined

式中:B1 B2分别为沿纵、横墙方向基础的最大宽度 (m) ;b1 b2分别为沿纵、横墙方向基础的最小宽度 (即条形基础宽度) (m) ;K为考虑纵、横墙共同作用影响的基础底面尺寸修正系数。

3基础外形方案设计分析

3.1 基础节点处矩形修正

当房屋整体性较好、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均匀、地基变形均匀时, 可以条形基础为主, 节点处矩形修正, 对纵、横墙相交处的一般“十”型节点 (见图1) , 设纵、横墙承受的线荷载设计值分别为q1, q2, q3, q4, 其中q1≥q3, q2≥q4, 在修正范围内的基础底面面积为:

A=B1B2=K2b1b2 (4)

考虑式中 (2) , 有:

A=K2q1q2/ (fa-rmd) 2 (5)

由于在基础修正范围内总的竖向力:

Fk=undefined

故将式 (5) , (6) 代入式 (1) 中, 并考虑式 (2) , 可得:

undefined

由于q1≥q3, q2≥q4, 故“+”型节点处有K≤2。对于“┴”型节点, 令q4=0, 对于“├”型节点, 令q3=0, 由式 (7) 计算K值, 有K≤1.5。对于“L”型节点, 令q3=q4=0, 由式 (7) 计算可得K=1, 即对两墙相交的“L”型节点可不必修正基础底面尺寸。

3.2 基础节点处对称线性修正

随着房屋整体性的减弱, 可以条形基础为主, 节点处对称线性修正。对纵、横墙相交处的一般“+”型节点, 设纵、横墙承受的线荷载值分别为q1, q2, q3, q4, 其中q1≥q3, q2≥q4。当基础底面的修正范围为一对称多边形区域时 (图2) , 在修正区域内的基础底面面积为:

undefined

考虑式 (2) , 有:

undefined

由于在基础修正区域内总的竖向力为:

undefined

将式 (9) , (10) 代入式 (1) 中, 并考虑式 (2) , 可得:

K2-K (q3/q1+q4/q2) -1≥0 (11)

上式为关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 可求得:

undefined

由于q1≥q3, q2≥q4, 故“+”型节点处有undefined。对于“┴”型节点, 令q4=0, 对于“├”型节点, 令q3=0, 由式 (12) 计算K值, 有undefined。对于“L”型节点, 令q3=q4=0, 由式 (12) 计算可得K=1。

3.3 基础节点处不对称线性修正

当地基条件较弱强场地受到限制时, 可对纵、横墙相交处节点附近采取线性不对称修正。对于四墙相交的一般“+”型节点, 仅考虑竖向应力向房屋内侧相邻墙体扩散传递, 修正范围为一不对称多边形区域 (图3) , 按前述相同方法可计算出修正系数为:

undefined

由于q1≥q3, q2≥q4, 故“+”型节点处有undefined。对于“┴”型节点, 令q4=0, 对于“├”型节点, 令q3=0, 由式 (13) 计算K值, 有K≤undefined。对于“L”型节点, 令q3=q4=0, 由式 (13) 计算可得K=1。

4工程实例及效益分析

根据前述几种基础方案, 对某小区几栋混合结构多层房屋基础工程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外形方案与地基反力的分布特点相适应, 避免了传统条形基础承载力要么局部不足、要么局部富余的弊端, 可以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 减少建筑材料消耗量和施工工作量, 缩短建设工期, 降低工程造价, 其投资少且见效快, 有利于节约土地, 保护环境。通过以上具体工程的分析比较, 此方案可以降低基础工程造价20%~30%, 目前, 混合结构房屋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故本设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结论及建议

1) 随着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及地基条件的减弱, 可以条形基础为主, 根据应力集中程度的不同, 对基础进行程度不同的修正。

2) 在四墙相交的“+”型节点处应力集中最显著, 基础底面尺寸需作较大调整;在三墙相交的“┴”型、“├”型节点处应力集中较显著, 基础底面尺寸需作适当调整;在两端相交的“L”型节点处存在一定的应力集中, 但由于条形基础在此处转折, 内侧基础面积重叠而外侧基础面积增大, 二者基本抵消, 故基础底面尺寸一般不必调整。

3) 本文仅是在纵横墙承担线荷载条件下的分析结果, 对此可进一步推广, 对上部结构进行三维空间结构分析, 根据纵横墙的变形相容性确定其各自分担的荷载, 得到纵横墙的压力分布规律, 并据此进行地基基础结构设计将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02;[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城区配网供电下一篇:中国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