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念(通用12篇)
教师信念 篇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信念 (belief) 对教师有很大影响, 相应的也会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全面了解有关教师信念的论述后, 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2]信念比知识更能影响个体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方式, 信念能更好地预见教师的课堂行为。
众所周知, 信念是很难下定义作评价的, 但是的确有一些相关论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念。信念是受文化制约的, 形成于早期生活, 并且一经形成则难以改变。例如, 有关教学的信念很可能在学生读大学时就已形成。[3]信念与我们自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密切相关, 但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过滤器, 过滤、重新定义、扭转、重塑后来的思考和信息处理[4]。我们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主题的信念不仅仅是相互关联, 还会与我们信念系统的其他核心方面相联系, 如我们对待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信念难以测量, 通常我们会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推断他们的信念, 而不是完全相信他们所宣称的信念。
前面我们强调了教师反思自己行为的重要性, 反思可以帮助他们外显内在的信念体系, 帮助他们明确在教师这个职业角色中, 哪些方面具有个人意义和重要性。教师对学习的信念将影响他们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 无论这些信念是外显的还是内在的。即使教师的行为是自发的或是出于习惯没有经过思考的, 这些行为仍然是由根深蒂固但难以言表的信念所支配的。因此, 教师本人持有的关于如何学习语言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将比任何一种要求他们接受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活动的影响都大。作为教育者, 教师应不断在新的知识体系中审视自己对语言、对语言学习或对教育的信念, 而首先他就有必要了解并外显自己的信念体系。
一、关于学生的信念
教师关于学生的信念的分类各种各样, 可能是某种信念, 也可能是某组信念。社会学家Roland Meighan提出教师关于学生的信念至少有七种, 这些信念反映了教师的世界观, 对他们的课堂活动也会有深远的影响。[5]Meighan认为教师关于学生的信念至少可以用七种比喻表达:抵制者、容纳器、原材料、客户、伙伴、个人探索者与民主探索者。他认为这个信念体系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本质。前三种信念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 后四种信念逐渐加入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抵制者”的概念是说学生不肯学习, 之所以学习是出于强迫。这样的观点通常会引导教师认为, 强迫或惩罚是克服课堂中抵制学习的行为的最好解决办法。即使在这一观点的初级层面, 孩子不像Bruner说的那样“自愿学习”, 这种猜想也会导致教师认为教授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刚入学时充满了求知欲望, 但由于他们的学习体验, 学生逐渐地, 有时甚至是迅速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6]心理学家和教育家William Glasser在《没有差等生的学校》一书中很好地阐明了这一点:“没有几个孩子一入校就是差等生, 更没有学生入校之前就被列为差等生。是学校, 也只有学校会给学生加上差等生的标签”。[7]
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自愿去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 语言教师可能会遇到来自一些学生的某种程度的抵制。然而, 如果学生被简单地看成对学习的抵制者, 教师很可能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迫使学生学习, 而不是寻求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或发现学习价值的途径。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 使用强力或惩罚措施从未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 或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终生热爱。
或许更为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是将学生看作容纳器, 等待被人装入知识。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罐子和杯子”理论。在这种理论中, 教师被看作装有知识的大罐子, 把知识倒入学生“杯子”里或容器里, 根据不同的智商, 学生只能接受特定数量的知识。因此, 我们再次看到, 如果教师持有以上观点, 尤其是当他们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时, 教授知识和传递知识就成为他们自然的工作方式。Freire (1970) 将此称为教育“银行”理论:学生像银行账户, 会定期有知识存入, 又会因某种原因, 例如考试, 提取出来。因此, 如果语言教师将他们的学生看成容器, 具备一定可以决定他们接收语言能力的语言潜能, 教师很可能会采用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8]
另一种常见的比喻是把学生看成原材料, 如一块可以被做成工艺品的黏土或可以被建成坚固的设计精巧的建筑的材料。大多数人都曾遇到过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教师, 这种观点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一定认可, 也是社会交互理论的一部分。然而, 如果完全按照教师意愿操纵学生、塑造学生也会有危险。
把学生当成顾客这一观念更强调对教育需求的认识, 这一观点开始改变师生关系的本质。许多成年人学习外语正是以需求为前提, 在一段时间内, 这种观点在专用英语教学中得以流行。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 打算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努力满足这些需求。有趣的是, 这种教学方式在语言学校中自费学习的成年人中很普遍, 但学校学生极少自主决定他们需要学什么, 或评价他们的课程对他们的帮助有多大。
另一种观点是把学生看成合作伙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点从咨询转化为协商, 按照Freire的表述, 教师“在学生中扮演学生的角色”。[8]这不是有关师生关系平等的设想, 而是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 分享相同关系的设想。这类教师的出发点不是“我是主管”, 而是“我们一起决定如何利用我们的时间”。潜在的观念是教师和学生基于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一观念的最好实践者是人本主义教师如Carl Rogers。在语言课堂中, 学生被当作教师的合作伙伴, 一同决定课堂活动内容, 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或要读的书目。这种观点也是语言教学中循序渐进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
另外两种可能的观念是把学生看成个人探索者和民主探索者。前一种观念源于皮亚杰流派的观点, 认为教师几乎完全是协助者, 教学的安排以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为主, 教师尽可能地减少参与。继Plowden报告 (1967) 出版之后, [9]这一观点在英国中小学教师中非常流行。这种观点在输入和获得语言教学中也很盛行, 也就是说, 教师的角色是提供适当的可以理解的知识输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 最终掌握语言。
民主探索观更进一步, 它把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决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以及选择获取教师的知识和技巧的方式等看作是学生应有的职责。显然, Meighan很喜欢这种方式, 至少是喜欢与成年学生打交道时使用这种方式。尽管很难想像这种方式如何运用在青少年学生中, A.S.Neill’的夏山学校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实验范例。[10,11]社区语言学习方法借鉴了一些上述观点。具体就是以给学生设置学习任务为基础的语言学习观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 尽管活动内容基本上还是教师设定的。
很显然, 与前者相比, 我们提倡的社会建构理论更适合Meighan提出的学习信念体系中后面的几种观点。但是, 教师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将学生作为民主探索者而不是客户对待, 更多地依赖于他们自身以外的控制因素。为外显自己的信念体系, 教师应能够认识到他们工作中的困难与不能一贯坚持的方面, 努力在他们所信奉的理论与行动中的理论之间架设桥梁。
二、关于学习的信念
教师对学习的信念同他们对学生的信念同等重要, 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几种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还提出教师对学习的观点会影响他们的教学方式。
毫无疑问, 我们无法脱离学习孤立地思考教学。好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这个问题必须最终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学生学什么, 如何学, 学到多少, 学习的确切目的是什么。这是语言教师和其他科目的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清楚自己对学习的理解, 我们才能成为真正高成效的教师, 才能知道我们期待学生得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教授语言点帮学生通过考试, 我们的教学方式将会由此确定;如果我们认为学习新语言是一个终身过程, 有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内涵, 我们将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
广泛涉猎有关学习概念的相关文献后, Gow和Kember (1993) 提出大部分的学习观都可以被归入以下几类:1.学习是知识量的增加;2.学习是记忆;3.学习是获得事实和操作技术等知识;4.学习是理解意义 (对意义的抽象) ;5.学习是旨在认识现实的一种解释过程;6.学习是个人变化的形成过程。[12]
前三种概念可以被总结为知识再现的思路, 后三种是意义建构的思路, 各种思路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属于几个互相交叉的类型, 大多数教师的概念也是各种类型兼有, 然而我们能够找到几个恰当阐述这些类型的例子。“知识数量的积累”可以帮助传递语言运作知识或解释语法规则;学习词汇或动词时态应更属于“记忆”;教学生语言技巧如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则更多地与“实用步骤学习”相关。
“对意义的抽象”是非常有意思的定义, 这一思路应更多属于交际教学法, 或以任务为基础的通过听、读获取信息的技巧, 或要求进行意义交流的任务。如果所使用的语言传递是现实情况, 这些特别的技巧也属于第五类, “学习是旨在认识现实的一种解释过程”。
最后一种定义, “学习是个人变化的形成”对语言教学有特别的意义。这种信念指导下选择的活动将是与学生相关的或是有个人意义的。学习者将得到一些个人收获, 如学习如何思考, 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或了解世界。这些都是我们在后面章节要谈的问题。
现在将提出我们对学习的理解, 以及我们学习理论中包括的核心方面。
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带来某种个人变化;包括对与个人相关的一些事物的新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主要由社会交往决定;经常需要调整;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差异;既是情感过程也是认知过程;与人们的自我评价有密切关系;是一个终身过程。
上述每一条都反映了社会建构主义的重要方面, 在重视认识的同时也重视感情方面。因此, 每方面都会在本书中有所提及, 并被纳入全书一贯的主题。
三、教师对自己的信念
讨论过教师对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后, 我们有必要在本章最后讨论一下教师如何看待作为“人”的自己, 以及他们认为的最恰当的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方式将对学习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与第二章介绍的人本主义流派有许多相似之处, 尤其是下面提出的教育本质方面。
优秀的教师能够创造出在认知和情感方面都能使学生有所发展的学习环境, 能够将学生培养成更有能力, 更有学识的人 (Pine&Boy, 1977:iii) 。[13]
显然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作为个人能够带入师生关系的内容, 以及通过提供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何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持有人本主义观点的教师来说, 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人格的自我展示。如Pine和Boy所说, “学生在受到教师传输的知识内容的影响之前就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情绪特点” (op.cit.:3) 。[13]这明确说明了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的重要性, 因为缺乏自尊的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在保持尊严尊重别人方面也是同样。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某个学生, 这个学生也就很难接受自己。因此, 语言教师需要在使用语言时传递出自信, 同时尊重学习者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努力。
用人本主义看待教师自己的另一个方面是“放任”。“放任”一词在这里的用法很特殊, 指“对自己的放任”, 允许自己对生活的意义感到兴趣和好奇, 自由地吸收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人本主义教育观有时被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然而, 这样的定义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这种观点对教师教学的意义。但, 持人本主义观点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教学前提, 他们所说的或所做的, 对学习者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 或应该有重要的影响。同样, 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 人本主义教学不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 而且是以人为中心。教师对教学的观点反映出教师对自己的观点, 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出他们的为人本质。
持有此种观点的一个自然结果是我们不得不接受教学是价值观和态度的表达方式, 而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另一个结果是教师必须认识到他们自己被融入到终身的学习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所带来的影响是这种观点的基础。
教师信念 篇2
坚定的理想信念,既表现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表现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特别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书记不仅强调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强调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处处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要义。书记的系列讲话,始终贯穿着“永不动摇信仰”这条红线,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书记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这里所讲的政治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立场。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这一边,自觉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期盼过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郑重的宣示和庄严的承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更体现了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站在人民利益这一边的根本政治立场。
教师信念 篇3
关键词:教师信念 隐喻 教师观 学生观
教师信念是教师关于教与学真实、坚定不移的看法,它是一种潜意识或是无意识的价值观。教师通过回答隐喻问题,可以反映自己的教师信念。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①小学英语教师如何使用隐喻表明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②如何分类小学英语教师的隐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怎样分析?③通过隐喻分析,了解小学英语教师信念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对象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42名小学英语教师,包括24名职前师范院校英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18名在职小学英语教师。其中,在职英语教师又包含9名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3名教龄在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教师,3名教龄在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教师,3名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形式,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采集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教龄等。第二部分是两个开放式的问题:①英语教师像 ,因为 ;②学生像 ,因为 。
4.数据采集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共发放了42份问卷,收回42份问卷,并对42份问卷进行了编码,根据作答的完整度和时间长度,有3份试卷不合格,所以有效问卷39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观隐喻
笔者整理了问卷中“英语教师像 ,因为
。”这一问题的答案,并将隐喻分成了四类,即自然元素、人造物品、人类、其他,然后分析了各类教师隐喻观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1)将教师看作自然元素
将教师看作自然元素的隐喻有海洋、春风等。这些教师认为自身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是资源提供者或是环境创造者,认识到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将教师看作人造器物
将教师看作人造器物的隐喻有蜡烛、明灯、复读机、地图、桥梁、中转站、地图等。这类隐喻暗示了英语教师认同自己的引导作用。
(3)将教师看作人类
将教师看作人类的隐喻有师傅、推销员、演讲家、研究者、导游、妈妈、孩子等。这些隐喻表明英语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人,有自己的任务和使命。
2.学生观隐喻
笔者整理了问卷中“学生像 ,因为 。”这一问题的答案,并将隐喻分成了五类,即自然元素、人造物品、人类、动物、其他,然后分析了各类学生隐喻观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1)将学生看作自然元素
将学生看作自然元素的隐喻有花朵、嫩芽、小树、矿石、水分子、太阳等。这些隐喻暗示了学生的稚嫩和脆弱,需要教师照顾和关心。
(2)将学生看作人造物品
将学生看作人造器物的隐喻有:水缸、艺术品、海绵、机器、小船、气球、白纸等。这些隐喻表明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意愿,被塑造成各种形状和用途的物品,同时也暗含教师希望学生可以被填满知识、充满知识、写满知识,不需要任何的理解,学生是被动地学习知识。
(3)将学生看作人类
将学生看作人类的隐喻有徒弟、婴儿、演员、游客、顾客、奴隶等。婴儿的隐喻被提到5次,不同的教师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4)将学生看作动物
将学生看作动物的隐喻有猴子、蜜蜂、雏鸟等。雏鸟的隐喻表明教师认为学生非常脆弱,需要照顾。有两位在职英语教师把学生隐喻为蜜蜂,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要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精华。
三、结语
通过隐喻分析,笔者发现,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师信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这有助于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促使自己养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信念。
参考文献:
[1]高维.教学隐喻与教师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2]熊慧,李岚,周雪英.从隐喻看学习者教师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角色[J].英语教师,2014,(11).
英语教师信念研究 篇4
一、教师信念概述
教师信念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态度、价值观、期望、设想等。教师信念体系主要包括教师自身、教师职业、语言、教学、课堂、学习、学习者等方面的信念。教师信念在教师的教学活动, 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 扮演着重要的、具有渗透性的角色 (Richards, 1998) 。Woods (1996) 指出, 由英语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组成的认知参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着教师对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解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 教师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教师信念受文化、社会和所在地的教育体制的制约;教师信念较难测量, 人们通常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推断其信念, 而不完全以他们自己表述的信念为准, 因为行动和表述的信念有时差距很大;教师信念在一个人早年的学习生涯中就基本形成, 这种经历被称为“学徒式观察 (apprenticeship of observation) , 不易改变 (Lortie, 1975) , 只有通过不断的继续培训、终身学习和反思, 教师信念才能逐步改进和完善。
二、英语教师信念的特征
1. 多数英语教师对教与学的信念是相对一致或是相似的。
英语教师普遍认同教师信念的核心因素, 例如, Richards (1998) 等人发现, 英语教师信念, 如对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的社会作用、英汉对比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教材的作用、教师角色等方面的看法比较一致。教师信念中的核心问题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 以及教与学的观念、内容与方法。Burns (1992) 总结出教师信念影响英语教学的五个核心因素:语言本质、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语言学策略, 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英语学习能力, 语言课堂的本质, 教师的角色。
2. 英语教师对成功课堂的理解及其教学观各有不同。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因素, 如课堂管理、讲授、提问技巧、声音质量和行为等, 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注重一堂课的教学环节, 如课堂目的、规划、过渡、教材、任务类型和教学内容的流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注重课堂对学习者产生的效果,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参与、兴趣和学习互动。
3. 具有不同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同一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
当某一教学模式与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理论相冲突时, 教师往往难以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信念体系
教师信念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 随文化、社会和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对自己的信念体系不断进行检验和调整, 并加以完善, 从而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需求的教师信念体系, 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英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教师信念。
1. 教师专业化信念。
英语教师专业化信念包括教师对于英语教师职业、英语教学改革, 以及英语教师培训、发展和考核等方面的认识。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业能力, 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和结构, 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 还必须具有扩展专业的能力, 即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 实现专业上的自我提升。教师专业化标准通常有六部分组成: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
2. 教师信念。
教师信念最根本地体现在对教师作用和角色的信念上, 即对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首先, 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的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教学、课程和课堂的认识。从教学角度来看, 教师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够利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做出教学决策;从课程角度来看, 教师参与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从课堂角度来看, 教师有效组织、管理课堂, 并对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应在学习知识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训练学生、学习情感上激励学生。
3. 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包括教师对课堂的作用、教学和管理的方法及风格、教学资源和有效教学标准的认识。教师信念反映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实践教学也直接受到教师信念的影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有用的学习经验、提供正确的语言范例、回答学习者的问题、改正学习者的错误。另外,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也受教师信念的影响, 不同的教师信念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4. 课堂信念。
课堂信念包括教师对课堂结构、课堂作业和课堂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认识。课堂是教师信念体系体现的主要场所, 课堂信念只接受教学信念的影响, 主要有三种类型: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型课堂, 注重语言交际和功能的互动型课堂和两者兼而有之的综合型课堂。课堂信念不同的教师往往在英语课堂的文化性、活动性、交际性、兴趣性, 以及知识性的投入比例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上有不同的认识。
5. 语言信念。
语言信念包括对英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的认识。人们对英语的看法取决于他们与该语言和该语言使用者的接触。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英语代表不同的事物, 英语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技能和一门学科, 因此, 人们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英语信念: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体验一种文化;学习英语是习得一种语言技能, 把它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是学习一门学科知识。英语教师对英语的认识不同, 形成不同的语言信念,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6. 学习者信念。
一般来说, 传统的学习者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学习是复制的、接受的、复述的、竞争的和指令性的。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特点。那么, 学生应该由以往被动的只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主动构建知识, 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 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对学习者角色的认识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实质。成功外语学习者至少具备五个特点:积极参与所有语言学习的机会;领悟到语言是一个整体;领悟到语言是交际工具;管理自己的情感需求;监控二语的行为表现。
7. 学习信念。
学习信念主要是对学习定义、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认识, 以下是有效语言学习的特点: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引起个人的某种变化;增加与个人相关的新的理解;可以有多种形式;总是受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社交互动的结果;经常需要调节;每个个体的学习都有所不同;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 与人们对自己的感觉有密切联系;是终身的过程。教师充分了解语言学习的特点, 才能对语言学习定义、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而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策略培训,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 因材施教,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师信念在教师的教学活动, 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 扮演着重要的、具有渗透性的角色。当某一教学模式与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理论相冲突时, 教师往往难以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不断的继续培训、学习实践和反思, 教师信念才能逐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教师信念,学习者,教师专业化
参考文献
[1]Burns, A.Teacher belief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lassroompractice.Prospect, 1992.7:56-66.
[2]Lortie, D.School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3]Richards, J.C.Beyond Trai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合格教师 篇5
争做合格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此刻,我站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演讲比赛台上,内心多少有点惶恐,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经历了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过程,所以我能做的就是以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紧紧跟上党组织,做到思想、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相信我们在座的同行也与我一样吧!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争做合格教师》。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最美教师张丽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她舍已救人的毫情诠释了师德的伟大,她更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塑造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20年来,他执着的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们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他更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也正是他的坚守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当然,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默默无闻,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普普通通的老师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他们依然坚守着一块心灵的净土,保持着一种道德的高度!是他们用心血浇灌着责任之花,用青春培育着希望之树,用生命诠释着人间大爱!这就是我们——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何为党员?是的,我就要争当这样的党员,从他们身上汲取满满的正能量。
弹指一挥间,我也在教育教学事业中扎根十二年。这十二年的青春岁月就在娓娓动听的讲课声中,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沙沙声中,就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中静静滑过。每天的工作是平凡的,甚至是琐碎的,但我将孩子们的微笑、善言、憨态、好奇心和童心中筑成了自己心中最美的风景。每天清晨,当听着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问候时,当对着一张张灿烂可爱的笑脸时,当我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时,心中总会涌起千般感触......默然回首,十二年的耕耘,有风有雨,有苦有甜,有喜悦也有烦恼,有成功也有遗憾。虽然脚印参差不齐,深浅不一,但每个脚印都倾注了我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我用自己可以想到的方式去爱身边的孩子,用自己可以实现的小作为点燃孩子心中的大梦想,尽力通过一件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仰视翱翔长空的雄鹰,远眺耕耘沧海的海鸥。三寸粉笔在指挥着我们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交响,三尺讲台在传承着我们努力创新继往开来的斗志,正如习主席在座谈中所言:“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我将和所有教师一道,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争做合格教师,努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共同携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教师信念 篇6
Richards也总结了教师信念体系的大量的不同的来源。它们包括: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经历;他们的好的工作经验;惯例;个性因素;教育或研究基于的原则,来源于某种途径或方法的原则。Borg(1998)在一个教师的研究中指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由他一生中的教育与职业经历所塑造的。在这个研究中该教师深深地被其最初的训练所影响。该教师的经历将让他采用交流的方法和培养了他以学生为中心的信念,这会直接和持续的影响他的教学实践。
在中国大学英语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在中国已开办了近23年,在这期间已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变:出现过三个英语大纲和许多英语课本。第一代大学英语教师以及大多数第二代也退休了。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凝聚了好几代人的心血。
自从1998年以来,国内的大多数学院和大学都在逐年扩招,但英语教师数量的增加从未跟上入学人数的增长。为了满足扩大的入学人数惟一的办法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使原本就沉重的工作量更重。
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信念能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吗?笔者对所在省的所属三个大学开展了一份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信念调查,并进行了一定分析。
一、问卷设计
这个调查,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在职大学英语教师当前的教学情况、教师培训和评估方面的信念,在调查问卷中安排了三所学院的英语老师。第一部分的调查问卷中,1-6题是涉及关于学生的教师信念,调查在老师心目中关于学生的主动、教学中参与和合作以及教师威信等;7-13题涉及关于英语教师的信念。这些条目包括词汇、语法、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发音和文化导入;14-33题涉及教学实践。对于非母语英语课程的教育而言作为计划有关教师的详细目录—途径的基础,这些条目证实了关于差异性、基于职责的方法、学生间的交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则等方面的教师信念;34-42题表明了课程的发展,这包括了计划教学、学生团体学习、教师决定、课程民主和基于分发任务的课程;43-49题研究教师的自我形象,关于其角色的教师信念,提倡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最后11个问题是进一步观察系统性学习,这是与先进的方式:合作教学、创造、构成主义学习有关的。
在第二部分的问卷中,20个问题被分成了两类:前11个是关于教师的信念,后9个是关于教师的培训。在门类1中,列出了关于专业主义的观点、自我检验、学校风气、培训的方面和教师信念与教师培养之间的联系等。在门类2中,教师培训的内容是重要的,教师培训是作为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
二、问卷信息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由年龄在二十几岁和三十几岁的年轻教师承担的。教师的工作量可分成两部分:额定的工作量与实际工作量。额定工作量是指一个教师每周应该上多少节课。没有完成额定工作量,一个教师就拿不到其全部的薪水。实际工作量是指一个教师每周上了多少节课。理论上说,一旦教师完成了他们的额定工作量,他们就完成了他们的全部工作。然而,没有人会只完成他的额定工作量。三所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的额定工作量是不一样的,实际工作量也不一样。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教师平均每周的工作量实际上都超出了33%。同时问卷还反映出,这三个学校的平均班级人数表明在一节50分钟的课中,每个学生最多只能有一分钟的发言时间。另外,师生比例让教师陷入了批改学生作业的工作中。根据我们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三所大学的英语教师通常大概每1.5周会布置一次作业给他们的学生。通常作业会包括翻译、造句、阅读、完形填空等。由平均师生比来看,一个教师即使只在每个学生作业上花仅仅两分钟,那么他就不得不花290分钟在批改作业上。
调查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信念是积极的。然而,他们对当前的教师评估和培训很少持乐观态度。从分析看出,教师关心学生的主动性及自我学习和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能力。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再担任绝对决定的做出者,而他们想成为一个学习中的助手或伙伴。另外,尽管教师拥有系统的英语知识,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增强或弥补他们知识的不足。工作量的压力和增长的大学入学人数是教师没有或忽视对他们的日常教学进行检讨的部分原因。最后,教师对教师教育的态度是令人吃惊的,当前对教师的培训项目几乎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正在加强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这提示我们的教师教育应该更多地注意在职教师以增强他们的教学质量和给他们提供最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希望他们的教学成绩,对职业和学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教学效果被他们的同事、管理人员及学生高度地评价和评估。积极的评估将在进一步的职业发展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因而,与其他另外两个大学的教师相比较他们的得分更高。
三、启示
这个调查问卷的既定前提是:积极的教师评估将会影响教师信念,有效的教师教育将会帮助建立适当的教师信念体系。基于教师的信念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一些研究者开始思考怎样建立和优化教师信念。当同化与适应被认为是对改变教师信念是有效的时候,鞠玉翠(2001)提出了通过建立教师的信念对某种文化的适应和个人的创立。她还认为反思是重新构建教师信念至关重要的方法。建构主义在建立教师信念方面为许多学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Ravitz和Snow(1998)提出了一个协调的构成主义者的方法来构建教师的信念。Ravitz和Snow所提出的构成主义的方式由下列内容组成:1)"beliefs that learning is best supported by student freedom vs.teacher control,and students build knowledge vs.teacher explains";2)"cognitive challenge practices:reflective writing,divergent thinking and probing questions";3)"other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project-based activities,problem-solving and group work"。
林碧英(2000)认为“更新教学方法上的观点是建立良好教师信念的核心因素”,因此她进一步认为所有的教师应该适应“复查与沉思”的方式来“思考教学行为之下的隐藏的价值”,这将帮助“教学行为中表面的知识或想法变换成内心的信念”。根据这些观点,可以断定对教师的培训教学中的反映与评估观念的自我效验将对教师信念有积极的影响。
结合国内教师教育现状,遴选动态的、开放灵活的高校教师教育基地,包括经过近20年发展起来的“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并运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或以补助形式加强基地(培养、培训)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育基地“培养、培训、研究、协调、交流咨询”五大功能。改革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手段,注重“两个补充”——文科教师补充自然科学知识,理、工、医、农教师补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更新“四个结合”——提高思,想素质与提高业务素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提供诸如菜单式、交流式、指导式、项目培训式、专题研讨式、行动渗透式、学位提升、网络培训等多元培训方式,增加教师进修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帮助高校英语教师建构并提升其自身教学信念体系。
高职教师职业信念调查研究 篇7
信念, 在所查到的资料中是这样解释的,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使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对于信念一词, 我们可以拆开来说, 信念是“信”和“念”。信, 我们解释为相信;念, 内心的一种想法。正确的信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有着正确地、自觉地评价, 同时用这份信念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 是我们情感上的一种认定。信念一旦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 它就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起到支配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信念的在我们脑海中逐渐成熟, 我们会受这种意识产生依赖的感觉, 对我们今后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职教师, 这是一群可以称之为是特殊的教育群体, 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注重的是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们的教学任务是比普通的大学院校教师不同, 现在更多的大学教师的主要内容是, 只是单纯的传授一些书本上的内容, 对于实践这一块并没有特别的重视, 这样也是使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 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 比较偏重于了理论的学习, 忽视了实践的必要性。我们说的高职教师的责任, 首先是在环境上, 他本身的教学环境就是高职类院校, 就是专门学习一项特长的学校, 不管是是护理还是其他的专业上, 他注重的就是学生的一个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这样的一个环境, 决定了作为一名高职教师, 他跟注重的也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就像是护理专业, 只有亲自去动手, 去尝试, 才会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 还有自身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 知道这个专业在今后的毕业方向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所以, 这也是身为高职教师虽然累, 仍感到欣慰的原因, 就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来说, 她们所培养出的学生就业率高。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 他的信念在教育教学的思想上、观点上的理解和指导上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教师的信念制约着教学情境和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影响着他所教育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今后的一个成绩, 教师的信念同时指导者教师的这个思考行为, 首先是教师的判断能力和感知能力, 这种行为会影响教师在授课的时的言谈举止。其次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 这种影响一般都不会被教师所注意到, 只有在教师进行反思的时候, 才会出现, 从而改变之前教学上的一些做法, 从而促进课程的改革。
近年来, 我国高校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展, 高科技型的人才是社会需求量特别大的, 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如何能够让更多的高职类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就现在而言教师信念研究已经成为了教师成长研究中的新热点, 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高职教师的信念进行调查之后, 我们发现, 高职教师具有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教师信念, 但是仍然存在着“信念理论”和“实践理论”, 当学生的信念与教师的信念发生冲突时, 教师一般采取的措施, 不是说完全的否决学生的信念, 是潜移默化的将自己的信念传授给学生。现在教师队伍里出现了80后的教师对阵90后的学生, 一批年轻的教师队伍已经逐步的取代了老教师, “取代”一词并不是取缔, 而是80后的老师的信念更能够让90后的学生接受, 老教师的一些信念或坚持的道理是最为传统和封闭的, 但是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 老教师信念已经被他们封为是古董级的思想, 这样使老教师跟现在的80后老师信念的距离越来越大。
其次, 在于教师的评级制度上, 很多老教师身居要职, 手下的都是一些年轻的80后教师, 80后的人普遍被贴的标签就是创新, 但是由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限制, 使得她们一些先进的或是说能够跟好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被认可, 老教师的信念越是传统, 就会越于信的课程理念相背离, 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很重要的一点。
再次, 每个行业的参与人员都希望得到同行业的认可, 这是给自己一种欣赏, 也是让自己不断努力上进的动力, 在教师队伍中, 很多年轻教师的信念是很希望能够被认可的, 但是由于体制的问题和教育经验方面的欠缺, 直接影响到了之后一个生涯规划和信念。
由于专业的限制, 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对于自己的职业信念也有着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让一些文职类的教师, 他们的信念显著的高于那些相对于理科的教师, 不止是专业上的不同, 级别的高低, 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信念的深度, 就好比说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来说, 在新年上高级教师的信念要比一级教师的信念高, 可以说级别越是搞得教师, 他们信念相对来说已经很高了, 基本处于坚持不移的状态。对于那些教师职业信念越传统, 越封闭的教师, 越是我们培训的重点人群, 如果教师不对自己的信念进行反思的话, 那他就会很难的接受和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体制, 从而被淘汰。
现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产业链的不断调整, 需要培养的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信念体系。影响树立正确的信念的因素包括教师本身的个人素质和环境因素。由于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教育和教学的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 此时教师的信念在教学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如何让高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 也就是如何改革教育中的教师存在的弊端, 这个问题已经是各个高校提上日程的项目。首先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培训和指导, 这是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的前提, 也是在培养高职教师自身的素质培训。作为一名高职教师, 师德是必备的条件, 它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必备思想素质, 高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 那如何让教师很准确的把握住今后学生毕业的一个就业方向, 学校就要积极的与企业创立一种互惠的模式, 这样不仅让教师很清晰的了解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从而加大某一方面的重点培养, 使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加强, 为今后的就业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教师信念 篇8
教师的专 业发展需 要教育理 想的有效引领 。 古希腊哲 学家苏格 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有理想的人,才会有信念、有追求。 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事业,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应该是怀 揣教育理 想 、 勇于追梦 的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抱定“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理想,以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 的赤子之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 、民族解放 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 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与教育实践,为后世留下了一座丰富的“宝藏”,有待今人去开发、去利用。 可见,教师只有有了教育理 想 ,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才会持续不断地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职业是十分辛苦且具有挑战性的职业,需要无私的奉献与艰辛的努力。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 ,非为已往 ,非为现在 ,而专为将 来。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教师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生的一生 负责 ,要努力让 学生喜欢你,让学生喜 欢你的课 ,让学生喜 欢你曾经教过的学科,从而引领他们掌握学习的本领,这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庄重承诺。
教师的专 业发展需 要教育信 念的有力支撑。 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牵引人类战胜挫折与困难、走向理想彼岸的力量源泉。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 于信念的 文化活动 。 德国哲学 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 不成其为 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教师要从事好教育事业, 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一辈子追求的“信仰”, 这种“信仰”是“唤醒学生潜能”的信仰, 是“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信仰 ,是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信仰,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仰 ,它集中表 现在教师 对教育工 作高度的 责任感和 强烈的事 业心。 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教育信念,才会将教育宗旨铭记在心,将教育责任扛在肩头 , 才会自觉 点燃教育 希望的火炬,扬起教育生涯的风 帆 ,追求教育 生命的价值。
理想信念是干好教育事业的根基。 教师只有 树立崇高 的教育理 想和坚定 的教育信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激发才智、收获幸福。 反思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素质教育步 履维艰 ,高效课堂难以为继,教学改革 任重道远 ,教师 “忙得不读书 ”、“水涨船不高 ” 等现象比比皆是,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 许多教师 依然在应 试教育的 圈子里备 尝艰辛 。 但只要冷 静思考我 们不难发 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是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教师专业发 展缺乏专 业精神的 有效引领 和专业信念的有力支撑。 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重 树教育理 想 ,重塑教育 信念。 教师要想从事好教师职业,就必须牢固树立“淡泊名利,奋斗终生”的教育理想。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 越来越快 , 生活要求 也越来越 高,生活压力 越来越大 ,教师同样 面临太多的诱惑, 也伴随着太多的痛苦,但淡泊名利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明澈的觉悟、潇洒的超脱,它会使人多一分清醒、 多一分思考 、多一分追 求 ,是做人的 崇高境界。 教师要有一定的胸襟,有一定的情怀,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踏着枯燥的学问阶梯不断攀登,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教师信念 篇9
一般而言,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 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信以为真的观点和看法.[1]它主要以教师的思想与言行为表现形式, 这势必造成了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渗透, 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落实.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 新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师信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两者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在这新旧理念交替之际, 广大教育工作者内心充满着迷惘, 新旧信念的抉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冲击, 难免对具体的课堂教学造成偏差, 甚至迷失方向.为此, 本文结合本人实际的教学个案进行精细分析与教学反思, 以期待在新课程实施后, 数学课堂教学能起到理想成效.
教师的信念是隐藏教师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了更好地阐述“教师信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我选取了“正弦定理”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正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必修5的教学内容之一, 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 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 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 希望通过本课题探索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1 教学设计
1) 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 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 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 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 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 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 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 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2.1 设置情境
利用投影展示:一条河的两岸平行, 河宽d=1 km, 因上游突发洪水, 在洪峰到来之前, 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 km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1|=5 km/h, 水流速度|v2|=3 km/h.
2.2 提出问题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 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 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 (前后4人为一小组) 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 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 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①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②船从A开到B, 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③船从A到B, 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④船从A到B, 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⑤船应向什么方向开, 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 C?
师:讨论一下, 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①, 需要解决问题②, 要解决问题②, 需要先解决问题③和④, 问题③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 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④, 问题④与问题⑤是两个相关问题, 因此,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④和⑤.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 明确已知什么, 要求什么, 怎样求解.
生: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 (图略) ,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v|及v1与v2的夹角θ.
生: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 (图略) , |AD|=|v1|=5, |DE|=|AF|=|v2|=3, 易求得∠AED=∠EAF=45°, 还需求θ及v.我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 因为以前从未解过类似的问题.
师:大家想一下, 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在已知条件下, 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 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 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生:在已知条件下, 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 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 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 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3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 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 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 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请各小组研究在Rt△ABC中, 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全班学生哑雀无声.
通过以上教学, 我采取了新的教师信念来指导我的教学行为:①数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②讨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③教师可启发学生, 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与解题步骤.在这种信念的驱驶下, 我理所当然地重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同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提示, 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是, 在最后节骨眼上, 学生居然得不出正弦定理的比例关系, 此时, 上课时间已过去将近35分钟了.我已不能容忍学生的反应.正在思考着一种替代的教学行为, 以走出困境.这时, 传统的教师信念已经呈现:①数学是符号、等式与运算的汇集;②学生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获得知识;③教师应该清楚明了地向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在这种信念的驱驶下, 我作出了第二个决定, 把得出结论的过程完整地向学生讲了一遍.
3 几点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我作了几点反思:
1) 新的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的实施存在两难性.新课程的实施, 涌现了大量的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绝大多数的教师是赞同这些新理念.但新课程中有部分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与抽象化, 具体实践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 而教师原有传统的教学信念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已形成思维定势, 一时很难转变.再者, 在如此强大的现实面前, 让教育第一线教师, 拿着所谓的新的理念去走秀课堂, 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而在一节课上, 不惜花更多的时间去情境设计与课前引究, 就为的是课前的几分钟精彩.再如果让学生合作学习, 自学探究去归纳总结某些知识与结论.可一节课45分钟能经得起如此消磨吗?所以, 此时教师内心又会重新燃起旧的信念, 左右着具体的教学.如此形势背景下不得不让教师处于两难的处境.
2) 新的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存在相互影响性.教师信念是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大力支撑, 教师信念又影响着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当一个教师备完课, 此时也就意味着这节课将如何上.教师就会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与取舍, 就会发生不同的教学行为.反过来, 教师的教学行为又会反作用于教师信念, 因为, 新的教学情境势必对教学行为作出显性与隐性的评估, 教师就会反思与总结, 这就给下一节课的教学行为起到新的升级与完善.所以, 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这种相互影响关系.我期待着新课程的实施者与推广者, 不要再一味“居庙堂之高远”, 也能察觉到教学是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3) 新的教师信念与时代发展存在不可阻挡性.为何实施新课程?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需要创新的理念, 而创新理念就必须有着大批拥有创新理念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需要长期教育的过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所提出的分组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新的教师信念都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要求的.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新旧思想交替过程是一个长期抗争的过程.所以, 在短时期内一下子让新的教师信念完全取代旧的教师信念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加快其取代的步伐, 期待新课程实施者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期与短期的明确量化评价体系, 切莫让旧的理念再拖住历史发展的车轮, 别让“成绩第一”阻滞了新的教师信念.
参考文献
[1]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俞国良, 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0, (5) .
教师信念 篇10
一、教师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 绝对化要求
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认为某一事物一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些字眼相联系。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 学生不配合, 讲几遍题还是不会, 对学生恨铁不成钢, 就体罚或变相地体罚学生。教师追求学生十全十美的成绩, 就是典型的绝对化理念。
2.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教师的过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现在对学生不合理的评价上, 如当一些学生捣乱成绩差时, 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 过早给学生下断语, 喜欢用有色眼镜看待并责难学生, 进而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当自己的教学成绩较差或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时, 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心理的产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 糟糕至极
这种信念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 是一场灾难。当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讲过几遍的原题学生应该都懂而却仍有十多名学生不会时, 便暴跳如雷, 认为糟糕至极, 就将这十多名学生痛骂或痛打一顿。当教师没有晋上职称或其家庭生活不如意时, 便心灰意冷, 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陷入极端焦虑、悲观、抑郁之中而不能自拔。
二、从“心”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成年学生的引路人, 其健康的心态对自己、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 部分小学教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帮助小学教师克服不合理的信念, 从“心”开始, 对于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育人精神, 树立教师积极向上的心态, 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 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和谐,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师常见的上述三种不合理信念, 有时能在一件事情上集中地表现出来, 它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从“心”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呢?教师一是要认真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二是要懂得赏识教育, 通过表扬、激励、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取得的点点滴滴进步及时进行肯定等教育方法, 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在教师的关怀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要对教师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身上肩负着国家振兴的根本和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 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培养乐观向上、开朗阳光的人生信念, 甘做绿叶, 踏实工作, 无私奉献。
(唐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学校, 一部分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存在着为人虚伪、拜金主义、性情怪癖、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现象, 有的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走上犯罪歧途, 这些都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学校教育部门, 应扎实、全面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表现形式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认为当前中学生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厌学。由于高校招生体制、当前社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一部分学生单方面认为学习没什么用处。一些学校没有完全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考评仍是依据学生的升学率, 学生走进学校“除了学习, 还是学习”, 单纯枯燥的校园生活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滋生了厌学思想;二是自负。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家长“宠着”“娇生惯养”, 他们的心理上认为自己在世上吃不了一点亏;三是盲目攀比。一些学生不顾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 与其他同学比吃比穿;四是拜金主义。有些学生认为找工作、办事情, 都离不开金钱, 有了钱, 就有了一切。自己帮了同学的忙, 就去向同学要钱, 同学帮了自己的忙, 自己也要用金钱感谢。此外, 还有逆反、暴力、依赖、心理脆弱、盲目崇拜、吸毒等心理行为问题。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
1. 创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教育情境
教师要一切从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出发,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把一腔爱心无私地给予每一个学生, 对待学生做到公平公正, 对于一些社会现象, 要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对于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之余, 及时进行家访, 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2. 大力强化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聘请法制教育副校长、开设法制讲座、召开家长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通过具体事例, 对学生进行遵守校纪校规、国家法纪法规教育, 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
3.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一切从关爱学生出发, 信任、尊重、关注、呵护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困生, 尤其要倍加关怀。对于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要通过个别辅导、谈心、交流、“开小灶”帮扶等形式, 及时进行减压和心理疏导。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 引导学生一走进校园, 就想学、爱学、乐学, 学中有趣, 学有所获。
4. 开设好“心理咨询室”
学校要开设好“心理咨询室”, 并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些有心理障碍苗头的学生, 组织教师及时进行沟通, 帮助他们矫正不良心理, 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
5.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教师信念 篇11
摘 要:近年来,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中,教师信念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教师对教学各因素的认知与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支配着教学行为,并对教学效果,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本文从教师信念入手来研究教师教育。该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中的个案方法,对四名性别、年龄以及教学经历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探讨和论述了两名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堂行为,并就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信念 课堂行为
引言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俞国良、辛自强,2000)。教师信念包括对语言的信念,对教师和教学的信念,对学生和学习的信念,对课程的信念(Richards & Lockhart,1994)。Tsui (2003)和Zheng(2005)的研究表明,英语教师是课堂的实践者、决策者和改革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为什么要改,如何改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人物——英语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课堂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方面来看,比较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信念。目前,国外关于教师信念的研究已累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本文选择了一项关于教师的信念与其课堂行为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希望探讨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课堂中发生的真实情况,分析出教师信念与其教学行为的关系,发现隐藏在教师行为背后的东西;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把缄默的、内隐的教师信念“外置”出来并追寻其来源,发现影响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因素,为教师建构新型的教师理念,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 研究现状
教师是课堂行为的主要支配者,对教师信念的研究是教师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教师的角度入手研究教学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对教学的了解。尽管如此,对教师的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出现在主流教育界。在语言教学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教师认知的研究才出现,而对外语教师的认知研究总体来说还很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教师信念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教师,尤其是研究教师的心理和课堂决策、课堂行为。Johnson(1991)发现,教师上课一般有三种信念:技巧为基础的,规则为基础的,功能为基础的;而教师的课堂行为和他们的个人理论大致上是相符的。Woods (1991)研究得出结论“这些教师在他们备课和上课中的表现是内在一致的,这些课堂行为和他们的深层的对语言、教和学的信念是一致的,但是每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和信念在许多方面都彼此截然不同。”Gatbonton(1999)发现,语言管理(如解释语法,词汇等)是教师在做课堂决策时做主要考虑的事情。Nunan (1992)研究发现有经验教师更多的关注语言管理,而新手则更关心课堂纪律。Mullock(2006)发现,不是“语言管理”,而是“促进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才是教师上课最为关注的。
如上所述,国外关于教师信念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相比而言,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夏纪梅(2002)通过问卷调查对全国600所高校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关于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英语教师在传统和现代交替阶段出现了观念的混乱、缺乏理论指导或脱离实践等现象,不少人对外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概念模糊,行动跟不上。张莲(2005)研究了教师个人理论和课堂决策的关系,她不仅采用多种方式调查了教师的信念,而且把教师信念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结合起来了,研究的比较全面。楼荷英、寮菲(2005)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就12名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总体上教师的信念与教学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发现两者有时并不一致,原因主要与课时、英语等级考试、学生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校政策有一定的关联。
以上的研究均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让我们明确意识到从微观、实证的角度去挖掘教师信念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2 个案研究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对某高校的四位大学英语教师(以下简称为A、B、C、D)进行了有关教师信念与课堂行为的个案研究,他们在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进修情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该大学教师有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在教学上有更多地以交际为主的倾向。
2.2 研究问题
(1)这些大学英语教师的信念和课堂实践有没有一致性?
(2)他们信念的形成过程中环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以获得教师的决策和课堂实践方面的信息。
2.4 数据分析
数据的分析根据“主题一致”的原则,目的是发现不断出现的主题,然后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话语中寻找隐含的信念,当教师提到某一主题时,所谈到的频率,所用的语调,直接提及,或某种评价,以及和主题的相关性,都能够凸显出来。整个过程是一个“注意—思考—收集”的循环过程。
3 结果分析
3.1 教师的核心信念和课堂行为
教师A在他的课程中强调了评价的重要性,他的课是以评价为基础的。但他上课的时候,只要觉得有必要,他会提醒某些表达方式曾经在考试中出现。他深信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通过四级考试。作为一名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
教师B上课的最大的特点按照自己的课前准备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课程为基础的。当他被要求对他的课做出评价的时候,他说:“不好也不坏,任务完成了!”他每学期都有相应的日程安排,在上课时,如果他没能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完成所要上的内容,即使已经下课了,他一般来说都会再用几分钟,尽量把任务赶完。
教师C常常会表达对学生能否相互合作的关注,她也会关注学生会不会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口语。她的课程可以说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在一次课中,尽管学生做了口头报告,但很显然学生并没有理解他们自己所说的内容。这是因为学生的口头报告虽然由小组完成,但并没有涉及交际的因素。在后来的课中,她规定了学生设计更多的能够带来交流的任务,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教师D的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译法,在她的课中,她将有用的表达法作为重点,但又不是单纯的翻译法,而是将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输出结合起来。
3.2 教师共有的信念和行为
首先,所有的教师都在教学时用到了翻译,但所用的目的是不同的。A用它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词汇,B和C用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而D则用它来帮助学生记忆有用词汇,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她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在英汉之间互译,他们的口语肯定不会差。”
其次,所有的教师都强调了让学生参与的重要性。A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如让学生做口头报告,激发学生等;B给予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C让学生做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翻译复杂句子;D引导学生做口译,语言游戏等。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整个研究持续了一个半月,结果可以总结如下:首先,总的来说这些教师的信念和课堂行为是一致的,但也会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偏离的情况。其次,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各有特点,但都从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再次,尽管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信念及行为,但他们也有很多共同的信念和行为。总之,一种信念可以通过多种课堂行为表现出来,而一种课堂行为可以体现多种教学信念。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的教师更有可能用不同的课堂行为体现同一信念。
4.2 对教师教育的建议
首先,教师教育应该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人们根据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以他们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建构他们自己的现实。然而,为了发现教师能够学到多少教学知识,必须找出他们已有的信念。教师只有知道自己的信念,在做出决策时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出那种决定,然后做出明智的决定。
其次,教师教育应该以反思性教学为指导。当从业者开始进行反思的时候,他就就在那种情景中成了一名研究者,用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合理的、严格的思维方式。然而,反思性教学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领域里,二语习得、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参考。
再次,教师的教育应该和当地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离开了背景谈论教学是不现实的。在教学研究中,如果不考虑教师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以及学生的基础,最终会导致失望的结果。在本研究中,虽然有的教师想做出一些创新,但由于教学环境,学生水平的限制,以及来自更有经验教师的压力,最终他们还是走回“以考试为本”的老路上去。
总而言之,在培养教师时候,只是传授教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把所教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Gatbonton, E. Investigating experienced ESL teachers pedagogical knowledge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 83(1), 35-50.
[2] Johnson, K.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during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J].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992b: 24(1), 83-108.
[3] Mullock, B. The pedagogical knowledge base of four TESOL Teacher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6: 90(1), 48-66.
[4] Nunan, D. The teacher as decision-maker [A]. In J. Flowerdew, M. Brock & Hsia, S.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C]. 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2.
[5] Richards, J. C. & Lockhart, 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Tsui, A. B. M. Understand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 Case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 Woods, D. Teachers interpret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a [J]. RELC Journal, 1991(22): 1-19.
[8] Woods, D.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 楼荷英, 寮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7).
[10] 夏纪梅. 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状况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 外语界, 2002(5).
[11] 张莲. 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7).
[12] 郑新明, 蒋群英.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J]. 外语界, 2005(6): 17.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研究 篇12
教师信念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种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这里的教学信念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相关概念的看法。这些看法、观点可能是教师原本清楚的, 也可能是隐含的、非系统化的, 但都影响教师的评估、计划甚至决定教学过程 (Pajare, 1992) 。许多研究也表明, 教师对教学的信念影响其教学行为, 是预测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指标。建构主义不注重回答教学怎样才是有效的, 也不试图寻找优秀教师的共性, 而是认为没有任何两个教师或是两种教学情境是一样的, 重视对教师信念的个案研究 (刘学惠, 2000) 。本文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对某高校理工科专业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个案研究, 力求从教师信念角度探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2 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 国外教育理论界开始探讨教师内在思想过程以及他们构建教学行为的过程。希昂在1983年提出教师是“反思性从业者”这一概念, 指出这种反思是教师对行为的反思, 是通过不断地质问和检查自己正在形成中的理论而实现的。Woods认为, 教师的信念、态度和经验会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Woods, 1996) 。Williams & Burden (1997) 的研究也表明, 在实施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时, 教师会受到根深蒂固的信念所左右。
近几年, 我国也逐步开始着手外语教师教学信念和行为的研究。郑新民、蒋群英 (2005) 通过访谈, 阐释了教师信念中潜在的语言观是如何指导教师选择教学途径, 影响课堂教学行为的。夏纪梅 (2002) 对全国600多所高校骨干教师进行了包括教学信念等多种调查研究。但从总体上看, 研究者大多从教师信念的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 而对于在具体课堂环节中, 教师的信念及其实际教学行为的实证研究却不多。本研究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主要研究环境, 观察分析了教师信念、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参与和接受程度,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几点影响教师信念与实际教学行为吻合度的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授课对象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写的《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 》。教学内容为Unit 7 Face to Face with Guns。授课课时为2课时, 计90分钟。
本研究里的大学英语教师是一位年轻教师, 学历为硕士。该教师曾研读过大量国外教学理论, 多次观摩过外教授课, 主动要求运用交际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3.2 教师信念的课前访谈
本研究采用面对面的交流形式, 教师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汇报教学信念, 问题的设计参考Symth的问题样本, 整理如下:
问题一:本次教学实践预期说出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价值观和教学观?
答:本次教学实践预期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积极探讨交际法教学的课堂设计模式, 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英语教学中的指路者。
问题二:这一教学思想从何而来?
答:通过研读相关教学理论, 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教学材料的实际,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做出的选择。
问题三:这一教学行为将会对谁有利?
答:教师和学生都将从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中获得利益。对于学生而言,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由过去被动听、记笔记的学习形式转化为主动开口说英语, 大胆与老师, 与同伴进行交流, 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学习目的。而教师在学生积极性较高, 参与活动能力强的教学环境中, 自身的教学热情也得以充分调动, 与学生积极互动,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教师展现自己的才能和知识。
3.3 课堂教学行为观察
3.3.1 Oral presentation
由指定两个人组成的小组走上讲台进行5分钟的Oral Presentation。内容不限, 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报纸、杂志刊物等媒体上获得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转述。本节课堂上作发言的两位同学准备的题材是有关多哈亚运会的内容, 准备比较充分, 能做到尽量脱稿进行讲述。
3.3.2 课文导入及知识背景介绍
本节课的主题为“Face to Face with guns”, 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持枪抢劫的描述, 引发对美国社会拥有枪支这一现象的深层次的思考。在讲授时, 教师结合使用多媒体工具, 将美国枪支法, 美国民众拥有枪支的历史、背景一一展示出来, 并给学生播放枪支对美国生活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的记录短片,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紧接着, 教师总结出话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主题:In China, can we be given the freedom to own private guns? 学生被分为三组, 正方、反方小组的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组学生作为辩论评判员, 针对辩证双方的阐述进行评判总结。该班级共有38名学生, 通过1、2、3报数被分为三大组。教师给予的准备时间为15分钟, 学生辩论时间为15分钟。
3.3.3 课文讲解
辩论结束后, 教师切入到所学课文。首先是词汇讲解环节, 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记的模式, 而是课前布置好单词预习任务。讲解时, 教师挑出重点词汇, 请学生根据预习时的准备讲出该词的用法, 词组搭配, 并鼓励学生造出一两个句子。在出现解释不清或解释有误时, 教师及时做出补充和说明。接着进入到课文的讲解部分。教师给出学生10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再复述课文。然后教师根据所划分的段落, 对课文进行讲解。该文章中对话较多, 教师让学生表演了role-play。
3.4 教师信念与教师行为关系分析
3.4.1 本研究中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其教学信念大体相关
从总体上来讲, 整个课堂活动安排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的确设计并运用了以课文为引子的有关交际活动, 做到了将学生分组, 积极组织讨论与交流。课堂气氛积极、宽松。oral report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并且作为整个课堂的“热身”活动, 这一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状态。随后, 该教师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观摩录像的形式引出讨论主题, 并将学生分组, 展开辩论。这一活动使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也改变了学生过去认为精读课文都是一些艰涩的、高高在上的书本上的文字的印象。在讨论过程中, 该教师不仅仅在讲桌前来回移动, 还不断到学生中走动, 使他们感到亲切, 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能够引发学生交流的愿望。教师在赞许积极活跃的学生的同时, 也能够注意到提醒那些较沉默的学生发表见解, 力争给每个学生争取到发言机会。在讲解课文时,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复述课文的机会。复述对于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归纳概括、总结能力都提出了要求, 是口语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Penny Ur, 1996) 。该教师在精读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教学方法, 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最后一段role-play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
3.4.2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其教学信念相脱节之处
虽然从总体上来说, 本研究中的这一90分钟的课堂设计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交际活动, 增强了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 但在另一方面, 该课堂中也存在着一些教学行为与教学信念相脱节之处, 如在组织辩论环节, 学生人数多, 却被分为三组, 每一组大约为15、16人, 组员数目太大, 不利于每个组员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在正式辩论环节, 出现了只是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积极参与辩论,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 没有能够调动起整个组成员的积极性。在讲解课文这一环节, 该教师会着重关注其认为是四级作文中可以套用的词汇句型, 建议学生背熟并能够套用。大多数句子教师会用中文再翻译一遍, 并让学生以汉译英的方式运用所讲的结构。在整个活动中, 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也占了整个课堂近一半时间。在role-play环节, 由于时间仓促, 只是教师根据角色的要求, 自己物色三名学生走上讲台表演, 而且是带着课本走上讲台, 表演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并且教师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语法, 因此没有给出更多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3.5 影响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吻合度的因素
3.5.1 课时安排
由于每一单元的内容须在一周左右结束, 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在90分钟的课堂内, 既要设计出多个活动, 又要将课文讲解完, 该教师显得稍有力不从心, 因此出现压缩活动时间, 保证教学进度的虎头蛇尾现象。
3.5.2 学生人数制约
该班是由38人组成的大班级, 对于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而言, 班级规模偏大, 难以分组。本课堂中,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大组, 每组人数太多, 给讨论、合作、任务的分配带来了不便。在讨论时会出现纪律难以控制, 学生转用母语进行交流的现象。
3.5.3 学生性别、原有的能力水平, 知识结构
该班学生入校分数高, 基础相对较好, 对于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能够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能认真完成, 从一定角度上能够激发教师热情, 顺利展开各项活动。 (George M.Jacobs & Michael, 2002:331) 如果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薄弱, 口语水平欠缺的话, 必然会影响这种交互式活动的顺利展开。由于被观察的班级是理工科专业, 男生占大多数, 也有少部分男学生习惯了哑巴英语学习模式, 积极性不高。
3.5.4 学生的学习信念
不仅教师的教学信念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们对于学习的信念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课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关于学习的信念作了调查。62.7%的学生表示喜爱该教师的教学方法, 并会积极利用教师提供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样的学习信念有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从而提高其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吻合度。26.1%的学生表示自己能接受课堂设计的各种活动, 但不认为自己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提高英语水平。11.2%的学生对该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抱有抵触情绪, 认为整个课堂气氛太活跃, 自己总是跟不上课堂的进度。
3.5.5 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
本研究发现, 虽然本次被观察的教师一直努力要用交际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其具体教学行为仍受到教研任务、四、六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牵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师信念与教师行为的吻合度。
3.5.6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
经观察, 多媒体设备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以及课堂氛围的调动起着促进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较大, 有声音、色彩和动画的效果,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缺少了这一设备, 一些活动的实际开展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然而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 会造成整节课教师都固定站在多媒体播放的位置, 学生机械地看着多媒体并进行记录的现象。在对学生进行的访谈中, 研究者也了解到大多数学生更喜欢与教师和同学在现实课堂的互动。由此看来,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与否,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依赖程度都影响着教师信念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吻合度。
3.6 结语
本研究采用课前访谈、课堂观察以及课后调查等研究方法, 针对教师信念与实际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发现, 教师的信念与教学行为具有较密切的关系, 但也发现有时教师的信念与教学行为出现了不一致之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期的任务, 在重视培养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同时, 也应当考虑到各方面因素, 积极努力增强教师信念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吻合度。
由于研究的复杂性和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仍存在着局限性。今后如果能够选择更大、更广泛的研究样本, 对影响教师行为的因素做进一步系统、普遍意义上的系统研究, 相信会取得更理想的研究结果。
摘要:教师信念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确定,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选取大学本科英语精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 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行为与其教学信念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教师信念,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W oods,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ambridge:CUP, 1996:220-235.
[2]Burns, A.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eacher beliefs&written language instructional practicein beginning ESL classes[M].Sydney: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1993:89-103.
[3]Pajare, M.F.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Ed-ucational Research 62/4:307-331, 1992:119-134.
[4]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77-91.
[5]刘学惠.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5-66.
[6]郑新民, 蒋群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J].外语界, 2005, (6) .
【教师信念】推荐阅读:
大学教师信念07-23
体育教师信念08-07
教师信念体系01-10
教师职业信念培养10-18
高校教师职业信念06-08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方案08-10
做理想信念的教师10-01
教师增强理想信念方案10-0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演讲稿12-08
党员教师如何在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