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2024-09-30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会认8个生字, 会写14个词语, 力求写规范;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的能力;了解课文内容, 以及课文中提到的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课前准备〗

课件: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等;乐曲《春江花月夜》;学生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及有关月球奥秘的资料;描红字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猜谜

三四五, 像把弓, 十五十六正威风, 人人说我三十寿, 二十八九便送终。 (打一天体)

2. 跟着老师读儿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 江静碧云天。

3. 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

老师讲述:“谜”字的笔画顺序。根据学生预习的字词, 出示课件:本课词语。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指名读、齐读、排火车读。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老师:找出不熟悉的字, 怎样记住它, 学生相互探讨。老师板书“幕、慕”, 并加以区分。“临、奥”两字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二整体感知

出示多媒体课件:清幽图片。 (教师:夜幕降临, 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 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教师提问:说说课下你预习的词语。 (锻炼学生预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用夜幕降临造句, 悬挂换词, 遐想同义词, 由皎洁联想到什么。指导朗读。学生联想。板书:遐想。 (如:嫦娥姐姐在华丽的宫殿里翩翩起舞;嫦娥姐姐在和她的小白兔相互追逐……)

多媒体出示第一段。指导并齐读。有感情朗读。

教师:月球上有哪些谜呢?让我们到课文中看一看吧! (大声朗读课文, 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继续探索

教师: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 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他们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用一个词举例说一说。老师板书:奇异。教师指导:“登”的书写;“奇异、荒漠、任何”的意思;用“没有……没有……”造句。指导朗读。把月球上的奇异的景色读出来, 指名读。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吧。 (齐读这一部分。)

四全班交流

我们原来以为月球上有嫦娥、月宫、玉兔, 其实, 月球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课件:月球的表面场景。默读3~6自然段, 你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画出来。小组讨论。

老师板书:继续探索, 解开奥秘。

教师: (指生答。适时出示课件) :月球是从哪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早?

教师: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了对月球的疑问, 你认为月球还有哪些奥秘呢?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件: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学生阅读。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五月亮名句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月亮的名句, 并把诗句齐读出来。使用课件出示月亮名句: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 江静碧云天。

学生齐读出示的诗句。

六实践拓展

课件出示:小练笔。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很多年以后, 你成了一位科学家, 驾着一艘宇宙飞船, 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星空的奥秘, 这时, 你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星球……

〖板书设计〗

22月球之谜

遐想??试验??研究 (继续探索, 解开奥秘。)

[责任编辑:王以富]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2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月球之迷的兴趣。

【板书】

奇异

月球之谜探索

费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观看月亮的图片:

1、教师描述浩月当空的美境。

2、提问:

望着它,你会想到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传说,或者有关月亮知识呢?

3、学生自由说。

(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后的提示和课后资料袋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

二、导入第二自然段学习,感受月球景色奇异

1、教师描述:

月球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吗?人们总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

2、播放课件图片:阿波罗号登月。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

当我们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4、激发想象,交流:

理解“荒漠、奇异”。

⑴学生自由回答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景色。

⑵提问: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荒漠?

(强调课文中荒漠指没有水,没有生命的月球。)

⑶请一位孩子起来为我们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孩子静静地听,体会体会月球上的“荒漠”。

⑷提问: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了哪个词语,概括出了月球上景色的特点?

(板书:奇异)

⑸提问:

月球上的景色,让你觉得最奇、最异的是什么?

学法提示:

如果我们能向刚才那位孩子,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带着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读书时,可以在词语下打上圆点,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

⑹学生再次自渎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读书感受。

(借助登月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月球天空和表面景色的奇异)

⑺指导朗读,师述:

在月球上我们能感受到黑夜,又同时能感受阳光,还能感受到那里没有一点生机。月球上的一切,真是“十分奇异”!(指着板书引导学生说)你能把这种感受送入朗读中,用声音表达出来吗?有感情的读一读,练一练吧。

⑻播放月球景色的课件,师述:

你们想亲眼看看月球上奇异的景色吗?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

⑼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

三、学习3~6自然段,探索月球未解之谜,理解“费解”

1、过度:多美的读书声!月球真神秘!更多的神秘还在后边,不信你默默地,静静地读读课文3、4、5、6自然段,看看你又会发现哪些月球之谜?(在板书“谜”下打点)

2、师提要求:

然后,画出课文中的问句,待会起来读一读。

3、学生自读,勾画。

4、交流课文中的月球之谜,出示三个问句,指导朗读。

5、提问:

这些“月球之谜”科学家解决了吗,弄明白了吗?

6、教师讲述:

在书上找到这个句子了吗?捧起书,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指导:

读好感叹句,引导学生认识一句话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

7、提问:

令人“费解”是什么意思?

指导: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8、提问指导学法:

这些实验哪些地方令人费解?请孩子们再读课文3~6自然段,勾画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学生默读勾画,交流学习收获。

9、体验感悟:

如果你就是做实验的科学家,当你做完实验后,你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进行德育教育。

四、激发兴趣,填补课文空白

1、师:月球上的谜仅仅只有这些吗?可以从课文中的哪个标点符号看出来?

(板书:探索)

2、引导猜想,师:孩子们,看看还有哪些“月球之谜”需要去解开?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谜”进行大胆猜想,和伙伴说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给学生读报:

讲述:孩子们,现在你们虽然知识有限,可你们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科学家的研究都是从猜想开始。在你们刚才的发言中,还运用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老师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人类探索月球之谜的最新消息(出示报纸)这就是4月12日的《重庆时报》登载的消息,它告诉我们:人类的最新研究表明月球可能存在“水”了。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在课外找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教师讲述:多么神秘的月球啊!人类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请捧起书,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月球起源之谜 篇3

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总能在空中找到圆圆的月亮,它就像一个大大的玉盘挂在天上,发出皎洁的光芒。据说,在月亮上还住着一只可爱的玉兔和一个美丽的嫦娥。在仰望美丽的月亮时,大家除了想到后羿(yì)和嫦娥的故事,有没有想过,美丽的月球究竟来自何方?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今天,小树就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月亮的“身世”。

关于月亮的起源,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分裂说

这个假说的观点是,月亮其实是从地球身上跑出来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其实是熔融状态的。那时候地球转得特别快,每4小时就能自转一周。后来在地球的头顶上有一些物质逐渐隆起,就像是一个大包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最后被地球甩了出去,这就是月球。

二、俘获说

这个假说认为,月球原本是太阳系里的常住人口,只是在接近地球的时候,在地球强大的引力下,脱离了原来的轨道,成了地球的卫星。据说,这个绑架事件是在35亿年前发生的,地球用了5亿年才完成。

三、同源说

这个假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其实是从同一块原始太阳星云里诞生的,地球先出生,月球后出生。先出生的地球吃了很多金属物质,所以地球上有很多金属物质。当月球出生时,金属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所以它只能把非金属当成主食,这就是它们物质成分和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四、宇宙飞船说

这个假说认为,月球其实是一颗被外星人改造了的小天体。它们改造完月球后又想方设法把它放到了现在的轨道上。它们这么做的目的是用月球来控制地球的运转轨迹,以此来保证太阳系的相对稳定。

五、撞击说

撞击说认为月球是在一次碰撞之后形成的。当地球还是原始地球的时候,它发生了一场宇宙交通事故,肇事者是一个被称为忒(tè)伊亚的星体。这次撞击使得地球释放了很多能量,这些能量将忒伊亚和地球的一些物质汽化,汽化了的物质在离开地球的怀抱后,又慢慢地结合到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亮。

关于月亮的起源还有很多说法,这些猜想给月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多人都对月亮的身世充满了兴趣。其实不论月亮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都不影响我们欣赏它的美丽,听关于后羿嫦娥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探险就到这里了,我们的问题是

1地球质量是月球的多少倍?

小树解答:81倍。

2在撞击说里撞击地球的星体叫什么名字?

小树解答:忒伊亚。

《月球之谜》教学预案 篇4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 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可读性强, 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个主题活动的探究, 能进一步了解到有关月球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认识月球, 了解月球, 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

教师打开月球主题网站, 让学生欣赏浩瀚宇宙中的月球。之后, 教师播放《月光奏鸣曲》, 导入新课:“从古至今, 人们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那皎洁的月光, 富有变化的月形, 曾引发了诗人的许多感慨, 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美好, 在人们的眼中又是那样的神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月球之谜》, 共同探索月球的奥秘。”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读课题。师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你知道什么?)

1. 自读课文。

我们现在就登上月球, 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大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想, 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3. 学生汇报。

4. 小结:

通过自读课文, 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课文具体介绍了月球的哪些知识呢?我们来分自然段学习。

三、精读课文, 自主学习 (你想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 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

(1) 仰望清幽的月亮, 人们产生了哪些遐想呢?请你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 然后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学生汇报)

(2) 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让学生理解“皎洁”“遐想”等词语。师生一起看明月高空挂的景象。 (课件出示)

(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面对神秘的月球, 你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试着用书中的疑问句式来说一说。

(4) 古往今来人们对月球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 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么究竟月球是什么样子呢?

2. 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

(1) 默读第2自然段, 思考月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 出示课件:月球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我带你们登上月球去看一看。教师播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月的视频。

(3) 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积累词语。

3. 学生自学课文的第3~7自然段。

(1) 月球很神秘, 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有一些不解之谜, 课文都写了哪些没有解开的谜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7自然段, 思考:“你想知道什么?”“你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2) 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的汇报, 教师着重让学生理解“费解”和省略号的含义。

4. 学习课文的第8自然段。

(1) 学生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5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搜集月球相关知识。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奇异”、“费解”等词语。

2、利用课件、网络资源,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自主地查看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意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注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方面: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课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的探索精神。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编选本文的意图是,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方法

上课开始时,教师以优美的月光图把学生带进对月亮的无限遐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们乘上网络快车,自主学习、探究。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网络课件,创设一个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还利用视频录像,创设同宇航员一起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引读课题《月球之谜》),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月球的哪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一)感悟月球的奇异

1、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想到月亮上看一看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969年7月16日。(出示课件演示师叙述)

让我们跟随阿姆斯特朗的目光,向月球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2、请大家找一找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介绍了月球的景色?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月球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板书:奇异。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你为什么觉得奇异?

(出示课件)是啊!月球上空是黑沉沉的,表面怎么又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呢?真奇妙啊!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

5、月球上的景色还奇异在哪儿呢?怎么就觉得奇异了呢?

(出示课件)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而今我们发现这里没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只有尘土、岩石和环行山。这里是多么荒凉。你能把这荒凉的世界读出来吗?

6、师述:在月球上我们能感受到黑夜,又同时能感受阳光,还能感受到那里没有一点生机。月球上的一切,真是“十分奇异”!(指着板书引导学生说)你能把这种感受送入朗读中,用声音表达出来吗?有感情的读一读,练一练吧。

7、就要和月球说再见了,让我们拍些照片带回地球,让他们也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吧。

边出示课件边叙述让学生再次感受月球的奇异。

8、让我们把这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二)、感悟月球的未解之谜。

宇航员们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3、4、5、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1、老师把对尘土的研究还设计了一张表格,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填的又快又好?(1)生边读边填。(2)生上前介绍。

a、细菌“一下子”“都”死在了月球尘土里,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评价:为什么?„„再问一次,这次要把你的疑惑大声地问出来? 很奇怪,是吗? 是不是难以理解?

看,细菌在月球尘土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引读)b、继续,下面谁来说说第二个实验怎么做呢? 指名——好,你能再大声地清楚地说一遍吗? 评价:真不错,说得比第一次好多了。再请个小科学家来说说。指名——口齿真清楚。

你们能根据这个实验中惊人的发现,来说说自己的疑问吗?

2、看到这一连串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指导朗读。

3、你还想把什么放进月球尘土里进行研究?学生大胆想象。

4、科学家对岩石的研究结果是什么?

谁比她说得更清楚?月球的年龄研究出来了吗?(强调:估计)

从“估计”我们知道月球的年龄有可能比地球年龄大,也有可能小,还有可能是一样的。难怪,我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引读)

5、面对这一个个月球之谜,你感觉怎么样?

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正好表达了这个意思,是哪个词语呢?(令人费解)

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吗?你用皱起小眉头来表达“令人费解”;你用摇摇头来表达;你用加强语气,读得重来表达心中的不解; 你能带着这种令人费解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吗? 出示课件: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通过对岩石和尘土的研究我们就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真了不起。会提问题和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是你们最可爱的地方。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么多疑惑文中用什么来表示? 出示课件:省略号

三、总结升华

1、通过刚刚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月球一定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引出并板书神秘。2月球的疑惑可真多,面对这些疑惑,我们该怎么办?板书:探索。

3、我们国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出示课件:嫦娥登月。

4、今天老师还为这篇课文编了首诗呢。

出示课件

四、发散思维,拓展练习亲近月球

1、快乐阅读:阅读有关月球的书 籍。如《美丽月球》、《月球探险》等。

2、趣味搜集:搜集有关月球的知识,举办《月球之谜》新闻发布会。

3、尽情畅想: 20年过去了,我当上了宇航员。这一次我终于登上月球了„„ 附板书:

22、月球之谜奇异探神秘索

六、教学反思

《月球之迷》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性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收笔。文章内容简单,但要借此引领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难度还是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又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

一、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我在撰写《月球之谜》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如何在课堂开始就激发起孩子的学习欲望,于是我展示了几幅关于月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在这句更具有启发的语言激励下,学生想入非非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看着孩子们充满渴望又浮想联翩的双眼,我知道,我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神秘而又遥远的月球,远离人们的生活,孩子们很难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特别是“环形山、月海„„”这些概念十分抽象,现代化教育技术此时发挥了他的优势。借助环形山、月海等图片,把学生带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揭开了月球的面纱,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阿波罗”号探月车和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图片,激发了孩子们继续他所科学奥秘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一篇科普文,课堂中我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省

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姓名: 刘芳

职称:小高

电话:***

月球的电离层之谜 篇6

首先来谈谈何谓电离层。电离层是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磁层的内界。每个有大气层的类地行星都有电离层。在这些岩质行星的上空,大气与太空的交界处,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将空气分子游离化,使得此处充满带电气体,这就是电离层。在电离层中,阳光电离大气分子与离子重新捕获自由电子的过程平衡。一般来说高度越高大气约稀薄,则电离过程约占上风。在地球上,电离层对通讯和航行很重要。例如: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使地面上的短波电台将信息传递到很远的另一个接收站内。电离层也会弯曲或散射来自GPS卫星的信号,有时会让你的GPS出错,没侦测到正确的位置信息。

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的“月球19”号和“月球22”号宇宙飞船首度侦测到月球电离层的证据。当它们以贴近月表的轨道环绕月球时,飞船感应到有带电物质散布在离月表数十千米高的地方,带电物质密度最多可达每立方厘米1000个电子的程度,大约是任何理论可解释的1000倍以上。在月球掩过遥远电波源的过程中,电波信号穿过月球边缘的瞬间,电波天文学家也发现月球电离层存在的证据。

“月球没有大气层”这个事实,与“月球具有电离层”这个现象相互矛盾,深深困扰月球科学家。然而,或许月球也不是完全没有大气层呢!月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所释出的气体有部分渗至月表;流星体和太阳风也会为月表带来一些原子。但是,这些方式带来的气体都非常稀薄,许多研究学者拒绝承认这叫做月球大气层,因为这个月球外气层的密度只有地球的1/1017,根本不足以解释月球电离层的浓度。

40年过去了,有关月球电离层的谜题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解答。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蒂姆·斯塔布于2011年年年初提出他的看法:可能是月尘惹的祸!年仅30的斯塔布,在发现月球电离层时甚至还没出生呢!但是,他在研读“阿波罗15”号航天员的记录时,发现其中一段提到他们看到月球地平线上空有片奇异的光辉,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航天员看到的应该是月尘。月表是个极度充满尘埃的环境,这些悬浮的尘粒会散射日出时或日落时的阳光,在月球地平线附近形成曙光或暮光。

斯塔布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月表上空飘浮的尘粒可以为电离层提供答案,太阳光的紫外线同时射向了电离层和浮尘,而尘粒会被太阳的紫外辐射游离。根据他们的计算,这种游离过程足以提供足够的带电粒子(阳性颗粒周围的负电子),从而形成所观测到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由尘粒所形成的,而非气体所构成,这对行星科学研究而言,是个非常新颖的点子。没人知道这种现象在月表上有无昼夜的区别,或是会否随着太阳活动周期而变化,甚至会不会影响到未来在月球表面进行的电波通讯与航行的工作。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绕月飞行的ARTEMIS探测器,以及计划在2013年发射的LADEE宇宙飞船,或许可以解答这已悬宕了40年的谜题。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及评析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 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 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查阅相关资料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通过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途径, 加深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5.增强关注科技世界, 了解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性学习, 大体知道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知道文中写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手段, 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 并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填写的表格。

学生课前搜集并整理的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以及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与月亮有关的传说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每当夜幕降临, 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 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 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 小组内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 感受月亮的魅力。)

2.月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 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 发现了很多月球之谜。 (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指导识字。注意“悬”不要读成“xián”;“遐”不要读成“jiǎ”;“怒”不要读成“lǔ”;“藻”不要读成“zhǎo”。

[评析:学生识字不是从零开始,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此处只重点解决生字读音的难点。]

2.指导写字。“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 注意与“慕”区别字形;“奥”上半部不封口;“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 右下角不要多一竖。

[评析:根据汉字字形结构特点, 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字,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初读感知

1.我们把学习课文当作实施登月计划, 去探索月球, 愿意吗?现在听老师朗读课文, 边听边思考: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2.谁愿意告诉老师, 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作者在哪一个自然段进行描写?把它画下来, 并读一读。

[评析:以读代讲, 让学生画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 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

[评析:采用学生喜欢的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找找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些景色的, 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奇异)

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 (个别读, 齐读。)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 洁白的玉兔, 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了, 那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吧! (课件显示)

观察插图, 看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这样走的原因是什么?

[评析:结合课文引导观察并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6.同学们, 其实, 我们每个人对“奇异”的理解和感觉都有可能不同, 那就请你把心中那份奇异感觉读出来吧!

7.是啊!月光是那么皎洁, 可月球表面却是一片凸凹不平的荒漠, 这两种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自己练习读一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

[评析:在教学中, 要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我来读”的氛围, 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 让学生通过读书, “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和“提升阅读的乐趣”。]

四、细读品味

1.从地球上看月球, 它是如此美丽, 如此迷人;或许有一天, 我们登上月球或其他星球, 在上面看地球, 地球会更美丽。可有一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2.月球的魅力更在于她的谜团重重。

(1)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2)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 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评析: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 感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想和疑问。]

3.请同学们根据屏幕出示的自学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指名大声朗读自学要求:读——小组大声朗读课文相关内容;画——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之谜;写——小组内就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 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 在空白处写写猜想。)

4.全班交流。

5.齐读用植物做实验的一段课文, 读后说说各自有什么想法。

6.作者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指导朗读感叹句, 体会月球之神秘。)

[评析: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 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 从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意、未了之情。]

五、鼓励质疑, 引导想象

1.同学们, 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 为了揭开月球上的谜团, 你们搜集了不少资料, 我们的“科学发布会”现在开始,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要说的话。老师有两点建议:

第一, 小组朗读最感兴趣的谜。

第二, 请小组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对谜的猜想。

2.作者在课文中提出对月球的疑问, 那你有没有不同的问题呢?

3.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教师梳理后板书。)

(1)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如, 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 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3) 作者在文中用什么表示还有许多不解之谜没有列举出来? (意味深长的省略号, 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 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揭开的谜, 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

(4) “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 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评析:自然地把资料交流和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此处设计体现差异教学, 问题分层,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教师小结:文章中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 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评析:课堂上, 孩子提出的关于月球的问题五花八门, 其难度和深度不是老师都可以解决的。这时, 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鼓励孩子课后广泛阅读, 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实, 这些关于月球的问题有很多是目前人类无法解开的谜团, 但我们注重的不是结果, 而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及阅读的过程。这才是语文课中语文味的体现, 而“谜”只是激趣的手段。]

六、拓展说写, 运用语言

1.月亮在天文学上又叫“月球”, 它还有很多美称, 有谁能告诉大家?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阿斯泰罗……)

2.自古以来, 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月亮的不朽诗篇, 有谁能告诉大家?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秋空明月悬, 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课文后也列举了一些诗句, 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反复吟诵几遍, 再抄写下来。

4.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 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和登录网站, 去进一步了解月球。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8

针对以上情况, 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从而选取一种或几种教学切入点, 并以此为抓手, 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 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 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如曾听到固戍小学林成英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 所设计的切入点问题就很好, 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1.理解课文内容:默读课文2~7 自然段,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然后小组合作。

(1) 读了课文, 你觉得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2) 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2.小组展示。

3.拓展:你还了解哪些未解的月球之谜?

从林成英老师以上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切入点“主问题”的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 创新教学,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如在上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 为什么?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基本就能把握住整篇课文的中心。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要学习小白兔的勤劳, 不能像小灰兔那样懒惰。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读到了文中相关的句子, 并且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每一个精彩都不需要老师啰啰嗦嗦好心的“提醒”。因为老师的好心“提醒”劲头都用在对切入点“主问题”的设计上了, 学生围绕着切入点“主问题”去课前收集资料, 去小组合作, 去展示交流, 去收获和成长, 真正成为了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

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找准课文的切入点, 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只有找准切入点, 努力提高提问效率, 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我们可以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 有写人叙事的, 有写景说理的, 可谓内容丰富, 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 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 细细研读, 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上一篇:规范和标准下一篇:文化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