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实践课

2024-10-09

美术实践课(共12篇)

美术实践课 篇1

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广, 信息来源也广, 加之个体差异不同, 其美术的基础水平也就参差不齐, 老师的评价方式也不可千篇一律。下面, 我针对实践义务教育新课程来分析评价的种类:

一、从课程安排的流程上可分为导入性评价、讲解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种

1. 导入性评价又称引入式评价, 它位于这三种评价之首。

现如今的导入可谓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每位教师都对每节课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来引入新课, 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担当课堂的主角, 导入新课。这是新课标对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一种充分肯定。如, 初一年级美术第8课《门》, 我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大家对门这一建筑形式的看法, 同学们兴趣盎然, 有的说城门, 有的说家门, 还有的说国门等等。“门”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他们能够想象到的所有词汇, 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入。但美中不足的是初一年级的同学由于知识面有所局限, 他们不可能将“门”这一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 通过对他们进行导入性评价, 将门的起源、门的地域、门的演变、门的历史总述为门的文化, 使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本课的主题, 同时也对“门”有了全新的认识。

2. 讲解式评价, 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互讲互评。

它的互讲互评可以是相互的、交叉的方式, 美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着引导和挈领的作用, 其主要活动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知识点的突破。唐代诗人杜甫有诗说“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很显然“朱门”在这里不仅代表豪门权贵还反映了“门色”, 在古代封建社会, 无论是建筑、服饰、生活用具, 甚至小到“门钉”“门扇”“门楣”“门色”等都有很强的阶级地位, 所谓朱门即朱红色漆的大门。通过这一番细致讲解, 大家对“门”的内涵掌握了。为了加深本课的互动性和主动性, 我有意让同学们成为本课的主体,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我所讲的内容进行主观评价。有些同学就自己对门的理解与本课内容结合进行评价, 有些同学还对我们本地晋商特点的四大宅院———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的门与本课内容结合进行评价, 还有一些同学将历史中所讲的一些古老门的知识与本课内容结合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有思想, 有深度, 而且还为下一节课《门的类别》无意中埋下了伏笔。

3. 总结性评价, 可以随机出现在课堂中。

这里的总结性评价, 不同于一般的总结, 以往教学的总结就是教师一方的直述或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巩固复习, 新的评价是教师、学生二位一体的多方评价, 是体现人文关怀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总结性评价可以随机地出现在课堂, 针对某一知识点, 教师和学生做出相应的分析、总结、评价, 这是双方互动交流的体现。在《门》的第二课时我进行总结性评价, 具体阐述了“门”作为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两河流域的“伊希什塔门”, 迈锡尼的“狮子门”, 法国的“凯旋门”到我国故宫的“天安门”,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被演绎成不同样式。这一课我从认识“门”这一小话题, 转入到包括门的类别、门的发展、门的演变这一大课题, 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尽力参与学会自我反思和判断事物, 拉近他们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我的评价就是要从过去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针对性差转变为现在的形式多样、内容纷呈、定性定量。这样, 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丰富审美感受, 形成基本美术素养。当然, 评价如能结合实际, 尤其是本地区的民俗、民风特色, 就能更加彰显评价的有效性。“门”这一课我就利用前不久央视直播的《乔家大院》与晋商大宅院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加以分析, 更进一步地阐述了门这一文化在深宅大院是如何体现“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

二、从评价的方法上又分直接性评价和间接性评价

在上课期间我们所面对的情况可谓是因班、因人、因课而异的, 所以, 我们的评价就不能采用传统教育中的千篇一律模式来评价。直接性评价针对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 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而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如:初一《桥》这一课, 我提前在黑板上按材料划分画了索桥、廊桥、石桥、钢筋混凝土桥, 并让同学们分组在其下面写出自己知道的桥名。大家争先恐后, 非常踊跃地写出了许多有关桥的名称———金门大桥、赵州桥、长江大桥、卢沟桥等。对于大家的表现, 我直截了当地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间接性评价即面对问题特别是认识偏差或一些错误观点进行循序渐进式的评价。在评价时切忌不能全面否定学生的观点, 这样很不客观, 不利于人文关怀在课堂中的体现, 还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并打击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从评价的自身角度分, 又分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主观评价不是以教师主观意识作为评价, 它是建立在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热情中的一种人文评价。就学生而言也可对老师的讲解作出自我的分析与评价, 这一点我在讲解式评价中有相应的描述。无论教师对学生评价还是学生对老师的反评价, 最终目的既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滥表扬。只要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扭转到正视学生的能力上来, 主观评价也就达到了相应的目的。

客观评价是以教学事实为依据, 借助科学的教育方法为指导的一种评价, 说它客观并不是“有一说一”, 而是利用教育的现有资源, 结合学生艺术层次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良好、积极的评说。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主要反映出的问题也是知识的盲点就是对于我国传统桥梁认识不够, 对于我国传统亭桥或廊桥了解不全面。我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希望课后每位同学能到网上或书店多收集一些有关中国传统的桥梁和历史悠久的桥文化知识。这样一来, 我的客观评价就能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了。当然, 在课堂上如能利用心理评价、知识评价、总结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课堂教学才能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评价的内容也将不断完善与丰富。这样, 才能更好地建立评价体系。评价是一门学问, 是一门艺术, 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发展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术课质量的好与坏, 教学目的明确与否, 都与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评价缺乏公平性、合理性, 必然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 甚至影响一生。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 多一点关心, 哪怕是一个微笑, 一个点头都是很好的评价。作为现代教育其发展必将是以学校评价、各人自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诸方评价构成的综合体, 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 对于学生的定论才能是全面的, 不会以点概面, 以偏概全。

美术实践课 篇2

困惑

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和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广大艺术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艺术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课程编排也趋向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使美术教学更具开放和活力。但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缺乏,观念更新较慢,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惑和忧虑。

一、教学实践:

1、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参加了解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学习培训,在此期间我把握了一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全面提高艺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三是正确把握美术教学特点,四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明确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课前热身,让学生进入角色,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主体,课后训练,让学生回味无穷。

2、建构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有模式,不唯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唤醒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合作性学习,要创建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动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我在教学《缤纷的家用电器》这一课,第一步:我先让学生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产品信息,可走出课堂调查,也可学生间相互交流,并把了解的相关信息用表格形式记录下来,如下: 产品名称 功能

颜色

材料

质感

价格

在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如收集宣传资料,绘画方式,摄影方式等。第二步:在班上开展调查,哪种家用电器最受欢迎,将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画下来,与同学交流,提出改良方案并画出创意稿

在上述两个教学过程 中,围绕中心任务让学生尽情表现自我,提升自我,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兴趣得到点燃,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放飞,课堂气氛活跃。

3、实践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在新课程的编排中,既有美术基础构图和布局,也有自然人文景观的传达,还有创造动手的实践,甚至有对文物古迹的鉴赏。如在教学《苍松翠柏》时,让学生走出课堂细致地观察,既让学生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又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也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另外,在教学中还让学生上网搜寻,访问,交谈等活动,使学生们注意到平常忽略的事物,以全新的方式重组对世界的认知,美术活动带给学生们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经历。

二、面临困惑:

困惑一:强调实践活动,脱离现实条件的限制。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都在追求让学生“动”起来,利用多种形式调动课堂气氛,以为气氛越活跃,他们的兴趣愈浓。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但如果一节课活动五彩纷呈,他们会趁机作乱,不能掌握学习好要点,重点,反而干扰了他们的思维,使一节课成为哗众取宠的娱乐手段,而没有实际意义。

困惑二: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主体转为学生主体,并提倡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学生间互动学习成为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以致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脱离主体内容探讨,有的教师从头至尾没有参与、引导。让学生自问自答,其他学生毫无思考动力。

学生是一个逐步成熟而发展的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美术素养具有阶段性特征,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课堂教学中不能正视学生发展的现状,为了课改而披上华丽的外衣,为了突出学生自主而对学生听之任之,教学随意空洞而流于形式,从而耽误了学生,特别是农村,每个班学生人数在80人以上,如何实施大班教学中的互动,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成熟。在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困惑三;成功开展综合性学习难。

要让美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美术与社会、环境相联系还比较难。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搜集的渠道非常狭窄,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连一份可阅读的报纸也没有,很少学生家里有电脑,学生上网条件差,很容易出现少数学生把持局面,多数学生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很难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去。

三、应对策略

1、加强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 新课改中,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管理的加强,评价的改革,这三方面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如果教师素质提高了,新课改的困难就小了。如果评价改革推进了,教师的困惑就少了。在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命活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建议来提高自己:

A:培养阅读期待,优化阅读结构

B:参与艺术实践,秉持艺术风格 C:重视同行互助,寻求专家引领

D:加强教学反思,追求施教创新 E:提升学历学位,崇尚人格完美

2、重视学生美术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偏执技能技巧的教学显然是不可取的,要循序渐进地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例如:“手绘线条”不等同于速写,也不是白描,它是人们表现物像,传达情感,或用形象完成某项工作的一种技巧。“色彩搭配”遍及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有相应美术素养的人会被周围的人看作是会审美、很有眼光的人。日常的服装搭配、居室布置、日用品选择、都能提高学生日常应用的色彩修养和相关审美力。八年级的《红屋顶》这一课,就是对学生色彩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冷暖搭配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

“造型表现”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内容,如:雕塑课、版画课、静物及风景临摹和写生课、国画课、素描课、创作课、漫画课、装饰课等内容,从多个侧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实践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应用”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如:设计家用电器,设计贺卡,规划小区和校园等内 容,保证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训练了学生为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而动手创造的能力,这是既有兴趣又有应用价值的美术实践活动。

经过这样的活动,期望学生能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注意它们的美感与功能,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关心生活、注意观察,发现不合理或不美好的东西,乐于主动去改变它。学生设计的内容无论多么粗糙、稚嫩,教师都应留意他们创造意识的闪光点,多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这一点光芒不断扩大,切勿挫伤学生的创造欲和可贵的进取心。

3、“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要认识到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对教材作出处理,教学中真正作到使用教材。

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大胆亮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说法进行分析评价,引导他们朝正确方向去思考,启发他们合理想像,从而做到真正的对话和合作,真正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

4、改变评价机制,进行教育改革的倾斜与平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摒弃传统的评价机制,不能一味地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对农村美术课堂评价标准应制定一套科学评价的体系。

目前农村艺术课改是一个薄弱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作点尝试,鼓励一些优秀艺术教师和大学生到农村干部执教,让他们成为农村中学艺术课改的生力军和主导力量,同时给予政治上,经济上的政策倾斜以使他们能安心于农村。

美术实践课 篇3

一、在动脑和动手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最好机会。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在自由发表言论和见解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以道德培养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培育内容,学生可以在享有自由、尊重、愉悦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品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积极因素,带动学生个性意识、认知能力和情意活动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学生在活跃思维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再加上平时注重对艺术品或与之相关方面进行培养。例如在讲授17世纪欧洲风景画的同时,如果配上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将乐曲中的潺潺流水、蓝天白云、农民劳作和音乐的声情相交融,就可以让学生更能体会到那种身在其境的浓郁情趣。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活跃学生思路,体现学生的个性,在两者相交的情况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教学艺术的技巧性,注意不同情绪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产生多种情感的愿望。也就是在鉴赏的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涵。平时的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作品的风格、内涵,加上自身的想象,进行自由发挥来临摹出不一样的作品,再将这些作品放到公共的板报或专栏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动手创作作品的感染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注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结合时代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对学科本体的培养更加注重,而鉴赏素材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为师生提供了媒介作用。高中学生正处在对审美艺术日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流行艺术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教师须正确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时代的特定文化产物。同时对教学课程内容可以做一些适当的修改,例如:课程中可以选一些受学生喜爱的流行美术作品(现代服饰或动漫)进行鉴赏学习,既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健康的内容进行美术鉴赏,同时还能防止学生接触到不良内容受到影响;可以对比唐代的“丰肥之美”和古希腊的“健康之美”进行对比鉴赏,探讨如何是真正的美?在鉴赏的过程中渗透艺术知识,可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是集人性、宗教、风俗、梦想和风格为一体,涉及到的范围广泛且内涵丰富,可以陶冶、净化心灵的灵魂,对一些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突出的主题、经历过程多加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齐白石和徐悲鸿等人,学生在欣赏他们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热爱民族国家的故事,在学生感受爱国精神的同时来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三、通过课外,体验美术鉴赏的人文素养的魅力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篇4

上好美术鉴赏课既是教学内容的需求, 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 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上好鉴赏课呢?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备课充分, 教学手段丰富, 展示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一) 备课充分, 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的资料搜集工作是很重要的。现用的教材容量大, 但是相关的教辅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资料只有一本教学参考用书, 就连书后提供的网址里面的教辅挂图也不多。教师上课只有一本教科书, 但备课却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和图片。

在这方面, 我主要采用了自己备课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借用网络资源主动搜集资料等手段。在自己备课方面, 我主要是将现有的教材内容整合, 开发教辅资源。美术课程分五个系列九个模块, 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相独立也有联系, 将有联系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 互为补充, 既展示出了一个整体, 突出重点,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可以将重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避免因为课时不够而造成蜻蜓点水式的讲解。

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方面, 我主要采用了课前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预习工作,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他们课上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了, 并能适时给予补充。

(二) 展示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艺术是历史的产物, 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尤其是每件成功的作品都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的影响, 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关联。选择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去鉴赏作品, 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城墙、船只、酒肆、铺面等各种建筑, 展示了北宋末年繁荣发达的都市经济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 是千年前北宋城市景观的再现。这幅画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构图, 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处理手法, 也让他们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还能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自信、坚强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权威、知识的拥有者其主导地位过于突出, 教师教得口干舌燥, 学生的反应却是冷漠的, 师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 在上课时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跃、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激动的状态下, 使灵性智慧得以启迪, 个性得以张扬, 天性得以自由舒展。

三、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鉴赏作品

(一) 通过模拟作者的活动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

美术鉴赏课大多重视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探讨和讲解, 教学的主要手段就是欣赏。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也容易觉得疲倦, 所以在课上适时展开一些活动, 对师生都是有益的。

如在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讲到《西斯廷天顶画》这幅作品时, 我在给学生讲解了作品的内容、艺术性后, 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强烈。如何才能打动学生, 让他们对该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想到米开朗基罗由于长期的高空仰面作画, 颈椎因此严重受损, 以至他后来看书看信时必须置于头顶。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学生们讲讲这位大师为艺术奉献的精神, 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于是, 我让学生尝试仰头, 用手在空中书写, 模拟大师当年作画时候的场景, 学生们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纷纷表示难受。我告诉他们大师为了做这福画, 4年坚持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仰面作画, 其艰辛是可以想象的。从学生的目光中我知道, 短短几分钟的尝试使他们体会到了大师的毅力以及这幅作品的伟大。

(二)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鉴赏的评述活动中

美术鉴赏课观课有感 篇5

观看了

老师的《现代生活中的设计艺术》一课,收货颇大。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严谨,结构合理,教师综合素质比较高,多媒体技术运用熟练。教学内容设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课件制作精美、大气,色彩鲜艳夺目,彰显了美术的魅力,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联系。特别在导入时,教师利用各种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通过视频的播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快高涨起来。

唯一稍显不足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太少,课堂参与度不够。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更深的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作为美术教师,我说说我对美术鉴赏课的几点认识。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新课标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的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二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台湾苏振明先生指出:“鉴赏是一种逆行的再创作;创作是一种鉴赏后的表现能力,欣赏与创作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在创作之前安排欣赏,可更好的启发学生画出好作品前,学生有了绘画实践之后,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欣赏更多的名画明作、同龄优秀习作,是美术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渠道,也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联想和创造。

美术实践课 篇6

一、教学组织

1. 场馆联系

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到美术馆上美术欣赏课,需与馆方沟通,争取得到安全保护、参观教育、现场体验、与画家互动等方面的帮助。另外,也需要向馆方了解展讯、画家信息和作品信息。

2. 交通费用

校外教育活动所需的交通费用,一般由学校公用经费支付,或者由班上的家委会来承担,即由家长负责。我校争取了家委会的支持,由他们来组织发动家长,筹集交通费用,安排接送车辆。

3. 安全措施

我们做好了充足的安全措施,将活动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制定了《组织学生到美术馆上美术欣赏课的安全措施》;争取班主任的支持,让班主任共同组织参与;争取家委会的支持,邀请几名家长义工共同做好安全工作;争取馆方合作,由他们做好馆内的安全工作;分组跟踪,责任到人;做好参观前、中、后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提示。

二、教学方法

1. 参观前: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了解展览信息

搜集展览信息。参观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展览的信息,如画家个人展览,则需了解画家的基本信息、风格、创作历程、代表作品等。我组织学生参观“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展”,参观前,布置学生搜集关山月的简介、人物评价、代表作品评述等方面的信息。

交流展览信息。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广东省第六届版画展”,参观前举行了展览信息交流会,刘文迪同学介绍了版画的种类,朱子鹏同学介绍了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刘晓欣同学介绍了版画作品下方的信息,等等。

讨论文明事项。我与学生达成如下参加美术馆的文明六要素:一是脚步轻,不追逐打闹;二是声音低,不大声喧哗;三是手勿触,不用手触摸;四是礼相让,不影响他人:五是爱卫生,不随地丢垃圾;六是爱公物,不损坏物品。

2. 参观中:引导学生文明感受、交流艺术作品

明确文明欣赏的要素。学生到了美术馆,先集中合影留念,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简短的安全事项和文明行为进行教育。

讲授美术欣赏的方法。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展览前言,分析前言中所表达的各层意义,从中获取的信息,这也是启发学生如何撰写展览前言的直观教法。其次,引导学生自由欣赏几幅作品,从整体上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启发学生从八方面进行欣赏:观察画中的内容;观察作品的构图;观察作品所用材料;观察作品所用的色彩,若是黑白,感受黑、白、灰三者的关系;思考作品想表达什么;试着给作品取名字,看看作品卡中的信息;观察作品中的局部表现手法;结合所收集材料和现场提供的信息,了解作品的创作活动和创作过程。

感受、交流美术作品。学生分成4人小组,按上述欣赏方法,自由感受、交流、比较艺术作品。教师分别到各小组了解他们的欣赏情况,引导他们积极观察和认真分析,以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增加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

观察、临摹大师作品。这对加深学生的认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高绘画技能都有积极的帮助。

安全、文明行为检测。参观即将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安全和文明行为进行检测,并作简要的参观小结,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参观后:引导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参观收获

完善临摹作业和撰写心得体会。参观艺术作品展览,特别是临摹大师的作品的时间有限,回到学校后,我引导学生继续完善临摹作业,鼓励学生在临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容,与大师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创作。除了用画笔表现参观感情外,也鼓励学生撰写参观心得体会,谈谈各自的感想和收获。

举行参观美术馆交流会。展示学生与大师合作的艺术作品,以及用文字表述的心得体会,将美术欣赏课推向另一个高潮。从中激励学生完成美术作业和参观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画家、艺术风格和作品内容的认识,再次为学生提供表述的机会,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常去美术馆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人文素养和表现能力等。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7

比起老教材,如今的课本更偏重于理论性和综合性。单从名称上来看,鉴赏,指的是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鉴赏相比之欣赏,更多了主观意识的参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不只是去“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鉴”。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在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思考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并能在鉴赏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那么究竟该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呢?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探索心得:

第一,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为教师,如果让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那在新课程已步入课堂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格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质量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的。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活跃,只有课堂活跃了,才会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师生之间的配合与互动也油然而生。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以上教学效果呢?首先要动脑筋使得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有新意,经常改变一下讲课方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可以试着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放一段音乐,比如讲中国民间艺术的那一课,可以选一些粗犷浑厚的陕北民歌;而讲中国古代绘画撷英的时候,可以放《高山流水》、《梁祝》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目。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你所讲的新课中来,也为下面的开场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更让这节课的听众对你所要讲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第二,要加强学生的参与。

这种参与可以是在教师讲课过程中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之前或者之后。比如艺术美和形式美一课,上课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组成正反两方,以辩论的方式进行探讨———习动力。

3.丰富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授课中应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由浅入深,英语讲解由少至多。多采用讨论、练习与案例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教师或其他同学用英语作总结。选择适当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以训练其书面表达能力。双语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授课,增大授课信息,丰富授课内容。双语授课初期,学生需要一个适应期,由于专业词汇与四、六级词汇重点有所不同,专业教师开始讲授本门课程前可先让学生熟悉核心专业词汇。随着双语课程的深入,双语课程信息量大,原版教材阅读量大,双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外语。

漂亮是否是美术鉴赏的标准,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究竟是美丽还是丑陋。等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加以引导。导入这一课最重要的知识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这其中重在内涵而非外在。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

除此之外也可以变换一下角色,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容易理解的一课,比如中国民间美术。先布置学生预习,并在课下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上课后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道具,将各组划分成“年画馆”、“剪纸馆”、“玩具馆”、“刺绣馆”等。在讨论过后让每组选一名“馆长”,在其他组员的协助下,向全班同学介绍讲解一下自己馆中的“收藏品”。相对于平时总是听教师讲,这种带有更多个人色彩和自由发挥的讲课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也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各个“展览馆”都介绍完毕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及其艺术语言特征,更重要的是了解各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我们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和这背后的凝聚力。

第三,要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的知识含量和储备。

相较于原先的教材,新课改后的教材更突出了知识性和理论性的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广泛地涉猎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丰富自我。首先要将中外美术史论理解透彻、梳理整齐,只有自己清楚了,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将需要的知识点举重若轻、更有选择性地传授给学生。除了这些基础知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与其相关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查阅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名家名作背后的故事,将这些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加以理解。无论如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才能适应并胜任高中美

五、结语

我国的双语教学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发展、成熟的过程,为展现双语教学最佳的效果,不断地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革,才是检验双语教学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Jack C.Prichards.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苏秦等.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4]王海燕,等.高校双语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连海市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建构主义”观点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倪国军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会计教学中遇到的困境,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教师必须有效运用“建构主义”观点,以学生已获得的经验知识为起点,帮助学生把会计知识建构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以求学生真正理解会计,灵活运用会计,并在日常会计教学中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中职会计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令人满意。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跟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惹的祸———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言堂”现象严重。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会计的意义,并没有把会计知识建构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灵活应用。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状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观点,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建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才能真正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应用原则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20世纪90年代前后兴盛于美国,风行于西方,并逐渐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注意和兴趣。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过程,“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所以,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依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由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框架),或者说,认识即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要有效地学习,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同时,新的知识必须同原有知识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里,“建构主义”又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那就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把新的知识纳入到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只有借助于同化过程,新知识对主体来说才获得真正的意义”。当主体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或“解释”新知识时,主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使之与新知识相适应,这个过程称之为顺应。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构与发展。也就是说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精华就是对人类学习的本质作了一种新的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人类在遇到新的知识时,术教学,这是创新美术教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四,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步入数字时代的今天,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和更感性认知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是添加音乐。有时候为了烘托气氛和导入课题,可以在课件的开头和结尾添加音乐,但应尽量避免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因为国内目前高中大都采取班级授课制,极少能为教师提供麦克风和扩音设备。而使用背景音乐如果音量控制不当的话,非常容易掩盖教师自身的声音,使学生尤其是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台上的教师到底在讲些什么。

总是会不自觉地跟原来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然后顺应同化,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发展和丰富。

“建构主义”的关键是强调“知识的有效建构”。要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建构主义”,必须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学生中心原则

就是所有教学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前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考虑他们目前的知识接受状态,然后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也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状态适时调整学习计划。

(二)经验起点原则

即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先分析学生到目前为止到底学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然后再找出新知识与原来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新知识,以便灵活运用。

(三)情境创设原则

因为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特别快,所以有可能的话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相关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接收。

(四)互动合作原则

即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大家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这个互动合作不光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更须重视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五)评价融合原则

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反对以前“一刀切”的做法,积极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标准,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国客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观点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可能

“建构主义”观点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它本身具有传统教学观念无可比拟的优点外,还因为会计这门特别需要“建构”,特别适合“建构”。

(一)从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角度

新时期会计服务的范围已经扩大,涵盖了会计、审计与咨询等许多方面。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服务的多元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学校有限的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工作的需要。因此,会计教育应改变现有的培养目标,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上。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第一号公报就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也许中职会计教育

其二是课件中的链接按钮应简单而不花哨,尽量避免使用音响效果。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力求完美,运用了许多漂亮的链接装饰,有的还喜欢在链接上加按键音效果。但事实上这么一来很容易喧宾夺主,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其三是课件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图片,少添加大篇幅文字说明。我们运用课件,目的就是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直观化、感性化。所以在课件中添加大幅文字完全是画蛇添足,只能让学生分出更多的精力从大屏幕上阅读原本从课本上就可以读到的东西。

丹巴行——美术实习课散记 篇8

过了雅安, 地势明显增高, 道路开始曲折, 高山蓦然横在眼前。车汽沿着二郎山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一圈一圈地向云层里钻去, 车窗外山高路险, 崇山峨峨。峰峦叠嶂, 林木苍翠。流泉飞瀑, 山溪淙淙。爬上二郎山, 穿过号称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 盘旋下山就到了闻名遐迩的泸定。

一到泸定大家迫不及待地涌向泸定桥, 泸定因这桥而名扬天下。当每个人小心翼翼踏上泸定桥板, 手扶铁索望着下面咆哮奔涌的大渡河, 摇摇晃晃前行时, 脑海里肯定都在想象着当年红军22勇士在枪林弹雨下, 顺着这十三根铁索奋勇攀爬的情景, 下意识地想象着掉下去的后果, 对往日的英雄肃然起敬。参观泸定桥是这次美术实习内容之一。有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写道;“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22勇士在这里惊险奇绝飞夺泸定桥, 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 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此这里蜚声中外。时光倒转几十年勇士们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永恒的乐章。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流水含悲, 风云变幻。泸定桥历史丰碑, 英名永存。枪炮声远去, 今日泸定桥安详宁静, 它连同泸定县城一起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缅怀历史的圣地。我踏上这泸定桥第一步, 不禁心惊却也沉重。桥下惊涛依旧, 桥上人群碾下深深足迹。我看到了一张张凝重的脸庞与深切的回忆。而今我们轻松许多, 历史重担已有人承担。那么, 就这样吧, 让我深深踏在桥上, 在这空气里嗅一嗅往日的豪迈。”参观泸定桥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次教育, 身临其境方知泸定桥自打三百多年前始建就具有非凡意义, 西桥头有一块写有“泸定桥”的御碑, 横批写着“一统山河”, 均为康熙皇帝御笔, 反过来读就是“河山统一”, 反映出康熙在当时对疆土完整的意愿和国家完整统一的决心。

泸定桥头有一座寺庙, 我进入庙堂烧香礼佛, 祈求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因为我们又要上路了。

车子在崇山深谷中转来转去, 雪山在云烟雾霭里隐约显现, 傍晚我们到了西康重镇、甘孜州府康定城。颠簸了一天, 吃过晚饭大家在这热闹的川藏要冲“打箭炉”转了一圈便回店歇息, 因为明天还有更艰难的路程。那跑马山上的一朵云, 张家的大哥李家的大姐只好在梦里见了。

清晨, 我们辞别了情歌之城康定。一出城, 公路便急旋而上, 转瞬间康定城已在我们脚下如一串串银珠散落在跑马山下, 渐渐远逝于山谷白云之间。

汽车在弯弯折折的高原山路倔强地向上爬去。海拔明显升高, 感觉空气有些稀薄, 道路两旁不见了树木, 只有淡淡低矮灰绿的植被, 时而见几只黑色的牦牛悠然自在, 四外深灰色起伏连绵的山峰似乎和翻卷的长云一起涌动。这里就是藏汉文化分界的折多山。到了折多山口, 停车暂歇。站在山口, 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潮都会像这儿的山峦澎湃跌宕。这里海拔4298米, 7月的炎夏, 可山口的风把人吹得浑身瑟瑟, 顶着寒风极目望去;山险巇, 路屈曲, 劲风戾, 乱云卷。远处群山高耸云端, 裹着皑皑白雪如海潮般涌来。重山巍峨, 云翻如浪, 白塔矗立, 经幡飘摇。折多山似乎在向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人显示川西高原的威风。

从折多山上折来转去的下来便到了号称“摄影家天堂”的新都桥地界。果真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仙境, 虽然这里海拔仍在3300多米, 但与折多山风呼云啸的气势形成强烈反差;山势缓缓, 连绵不断, 草地辽阔, 天高云远。浅浅的灰绿色罩住起伏的山峦, 轮廓线浑圆而富于变化, 山坡与沟壑间缀有片片墨绿的林木。顺着开阔的草地瞥去, 山脚下颇具特色的藏寨稀疏错落, 青灰色墙体间洁白的窗格十分醒目, 藏寨和山色交相映衬;洁白的佛塔、黑色的牦牛、清澈的溪流、窈窕的白杨、质朴的藏民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我们走走停停, 虽然前面仍有长路去赶, 可眼前的美景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停住脚步。大家贪婪地把每个景致都搞到照相机里, 其实用相机拍下的不及心中感悟之万一。在这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净界里, 我们在用心去享受、去体味, 屏住呼吸定睛注目, 努力地想把这美景刻入脑海。

在距新都桥镇不远的一片开阔地我们停车, 决定第一次色彩写生就在此地。同学们翻弄出画具, 就地散开支起画板画了起来。他们似乎很兴奋, 平日里那慢吞吞的样子不见了, 用画笔与颜色挥洒心中的激情。一同学在实习日志里写道:“新都桥风景美极了, 我们将在这里画第一幅画。前面有一片开阔的草原, 连绵的山峰, 云雾笼罩在天空, 长短不一的自然植被, 我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也不知为什么, 平时美术课总是不过关的我, 今天表现得越发神勇, 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不知不觉就画完了今天的作品。”我们几位老师在同学间不时的指导与修改。把这绮丽秀美的仙境当作课堂, 看着学生们一笔一划地去描抹所观察和体味到的景致, 师生的心境都十分惬意。

晚上住宿新都桥, 气温骤降。这里条件艰苦, 有的房间停水断电。也许是白天劳累和兴奋的原因, 个别同学出现了高原反应;呕吐、头疼。学生们经历了第一次困苦的考验。他们在困难面前相互帮组, 相互关爱, 没有抱怨, 没有矫情, 没有畏惧。

翌日, 我们向本次实习目的地丹巴进发。一路上美不胜收的景色使大家忘却了颠簸之苦;苍茫辽阔的塔公草原, 宏伟庄严的塔公寺院, 美丽寂静的八美小镇, 神奇多姿的八美石林, 虽然我们只是匆匆走过, 却也留下难忘的记忆。有趣的是这里的孩子们在路边一见到有旅游车经过都会马上立正敬礼, 我看见一个孩子正顽皮地骑着自行车玩耍, 一见到我们的汽车立即把自行车往地上一扔, 忙给我们行少先队礼, 心头一热有些感动。

翻山越岭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丹巴。四外高山把丹巴县城挤在一条局促的峡谷里, 大渡河穿城而泻, 又见大渡河, 也许是这里落差大的缘故, 河水湍急, 长波浹渫, 盘涡谷转, “奔扬踊而相击兮, 云兴声之霈霈。”这里是上游, 再往上就叫做大金川了, 所以丹巴被称作大渡河第一城, 海拔只有1500多米。这座小城有许多古老传说, 居住在丹巴大多是嘉绒藏族, 传说当年西夏皇室后裔及嫔妃宫女为躲避灭顶之灾逃到这里繁衍生息, 因而这里的姑娘貌若天仙。

到旅店已是黄昏, 晚饭后召集学生布置明天的写生任务。

次日清晨阵阵细雨飘来, 我们仍按计划出发。乘车不远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千碉之乡”梭坡。在公路边下车跨过一座挂满经幡的铁索桥, 然后步行四五十分钟山路才能到达梭坡。雨停了, 大队人马在宁静而起伏的山路急走, 眼前壮观神奇的景象令人震撼;乱云在山谷里飘落聚散, 一座座高耸的碉楼和藏房在云海与山林间时隐时现, 我们急切地朝着那些带有神秘感觉的碉楼奔去。来到村寨同学们各自寻景写生, 我和部分同学在当地村民带引下朝着一座高大的碉楼攀去, 这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五角碉, 碉楼内狭窄幽暗, 石块裸露, 尘土飞扬。一根半圆木头, 中间斜劈几处截面当作梯子便可层层攀缘而上。一张褪了色的毛主席像贴在石壁上, 注目每一个从这儿爬上爬下人。碉楼顶可站立六七个人, 视野开阔。据说这些碉楼已历经几百年, 主要用石块垒砌而成, 当年是为了抵御外族部落入侵进行作战而建造, 丹巴县境内有五百多座。在梭坡, 碉楼与碉楼之间遥相呼应, 大多与民居藏寨相连, 高高低低, 依山成势, 几十座碉楼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梭坡的藏房也颇具特色, 墙体厚重, 有的石块裸露在外, 有的则抹上泥灰, 涂上白色墙面。屋顶四角分别用石块砌成4座小塔, 粉刷白色, 塔顶插一面旗状经幡。而一排排列窗、廊柱门楣, 装饰色彩粗犷浓郁。房屋一般为三层, 背依高山面临深谷, “开高轩以临山, 列绮窗而瞰江”。蹬楼顶四望, 但见高山峡谷, 林烟树雾, “郁葐蒕以翠微, 崛巍巍以峨峨。”藏寨掩映于山林之间, 碉楼出没于云烟之际。在这神奇的山色里作画, 学生们的心底会留下怎样的记忆?有学生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 等我激动过后, 我终于有这样的想法, 把眼前的碉楼画下来记在心中。我的彩色笔下不断涂抹着、描绘着, 想表达看到的真实。这些灰色的高大建筑物巍然屹立, 棱角分明, 墙面色彩对比鲜明。一座座碉楼直冲云霄, 经受了几百年风雨侵蚀, 战火与地震的考验, 至今依然静默地屹立在荒野与山林中。站在这里我被震撼的不能言语。我会永远记住这里的一切;这些碉楼、这些藏寨、这些山脉、这些云彩、这些树木及村寨里的好奶奶。”另一位学生这样记述道;“我们来到梭坡, 这里的房子依山而建, 有的建在很高的地方, 隐藏在云端之中, 犹如落入仙境。我们在村中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款待, 主动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画画, 我感到很荣幸。在藏民家中看到画匠们一边念着藏经一边在往门上画着美丽的图案, 看到这种民间的手工艺仍旧流传我非常高兴。他们的家具都是手共制作, 做工精致非常漂亮, 透着浓浓的民俗风情。房子的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在家里吃饭, 很感动。”相信无论谁在这样的环境里作画都会终生难忘。这种美好的记忆留在学生心中将使我们的实习课更有意义。

写生第三天目的地——美人谷。

乘车大约三十公里, 在一个宁静的山村下车, 这里是美人谷的一个小村寨, 藏寨墙体大多粉刷成白色, 远远望去犹如白玉藏于山谷。美人谷的传说太多太多, ……很多年以前, 一只凤凰飞到墨尔多神山, 随后化成千千万万美丽迷人的美女, 于是这美人谷便美女辈出……

到了美人谷, 忽晴忽雨, 同学们仍按照要求在雨中开始作画。过一会儿雨又停下来, 阳光耀眼强烈, 许多学生躲进一座寺院的回廊下, 既可躲雨, 又可遮阳, 还能画画。画过几次, 学生们的写生明显娴熟起来, 色彩也开始明亮自由。也许是新奇的美景所致, 同学们对各种困难都能勇敢面对, 而且情绪高涨, 作业完成得也较好。有位同学在日志中描述那天作画过程时这样写到:“我与另两位同学打着雨伞, 像3朵小蘑菇, 坐在雨中艰难地进行着写生。在雨中作画看似浪漫其实很艰苦, 雨伞只能遮住半径不超过0.5米的空间, 而必须放在周围的画具无法挤进来, 所以, 调色盒里灌满雨水, 调色板被雨水冲刷, 所有颜色都混在一起, 为不使它们被雨淋, 我只好让它们尽量挨近自己, 所以我的衣服、裤子、手指全都沾满了颜料, 狼狈极了。到了下午, 太阳仿佛刚起床般, 精力充沛地暴晒着我们, 所以, 我们不得不依然打着伞坚持着画画。本来快坚持不住了, 但还是说服了自己:像阳光般快乐热情地画下去吧!幸好我坚持下去了, 因为老师晚上检查作业。由于我画画总要在4小时以上, 所以我的画达到了要求。”

从美人谷回来的路上, 阳光潋滟, 便有了观赏美景的心情, 河对岸的山谷里时常闪现出片片洁白如玉的山村分外醒目, 鳞次栉比, 层层叠上, 令人神往, 使人忘却了一天的疲倦。

写生第四天目的地——甲居藏寨。

甲居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山村之一, 汽车停在能看见甲居全貌的半山腰, 甲居尽现眼底。在一大片山岗中, 一座座白里带红的藏房, 散落于浓绿的山林和田园之间, 那一种韵律和谐自然、浑然天成。甲居四外被高山围裹, “山阜相属, 含溪怀谷。岗峦纠纷, 触石吐云。”大金川在深谷中如一条哈达蜿蜒流淌, 团团白云从甲居山后压过来。上有云山阻目, 下有河水奔流, 逆光下的山影, 碧蓝如海。望着童话般的甲居, 我们所有人一下子扑了进去。

耀眼的色彩与光影, 别致的建筑与装饰, 还有热情的主人, 醉人的美酒, 美景和美丽的藏女使大家忘情欢娱。学生们兴奋地挥动着画笔, 我们在旁边看他们作画, 不时地指导几句或修改一番。中午, 师生们在这所有的完美中与热情的主人共歌一曲, 主人捧出青稞酒, 边唱边敬, 大家都已是几分醉意, 几分忘情了。

今天天气晴朗, 景色迷人, 同学们的写生作业也完成的很好, 是我们几天来收获最丰的一天了。有位同学在日志中写到:“我用笔不断地调和着颜料:深绿、藏蓝、玫瑰红、赭石、土黄、粉绿, 混和的颜色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一种深沉与神秘我不知能够否表达得清晰, 显然用这样深的颜色创作, 没有太多人能够理解, 但我实在是很喜欢, 仿佛此刻对很多东西都产生了兴趣。……看到这些神奇的藏寨, 会产生刹那的幻觉, 以为来到了童话世界。在这荒野的大山里, 怎么会出现这样风格迥异的建筑?”的确, 甲居别致的建筑、绚烂的色彩和眼花缭乱的门窗雕饰独具特色,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与美感。有位同学这样记述到:“看到一幢色彩异常艳丽的三层大房子, 走近看不仅墙面有彩色图案, 所有的门、窗、柱、门楣都用色彩和雕刻装饰, 越看越美, 喜欢极了。阳关灿烂, 我坐在彩色的屋檐下, 画着眼前极具特色的藏房, 这种环境使我就连写生的激情也比往日更加饱满, 调和天空与山脉的色彩, 精细地描绘绚丽的花纹和墙面的纹理, 越画越有感觉, 记得那天老师评画时说过, 画面上各个部分颜色要相互融合、呼应, 这样画面看起来才会和谐舒服。我今天就一直努力做到这点。”同学们在学画的过程中能用心去感受所看到的每一种形象, 在体察社会、观察自然、感悟艺术中心灵得到升华, 这也许才是实习课的根本意义吧。

该是返程的时候了, 根据计划今天将经过小金县, 到四姑娘山游览, 住宿日隆。从丹巴出城又是一路盘山。车行约四五十公里, 一座在云海里露出黑色面孔的大山横亘在眼前, 这就是著名的墨尔多神山, 停车注目仰望。“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只有这古老的诗句能表达此刻的心境。

中午到达小金县, 在当年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地达维停车, 听当地人给我们讲当年红军会师的故事,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次美术实习课是一次红色之旅。下午到了四姑娘山, 所有人都被这里的绮丽风光陶醉, 又是一番慨叹与激动。傍晚, 天空又飘起细雨, 从四姑娘山往日隆进发, 路程虽不远但却惊险万分, 因为道路湿滑, 汽车小心翼翼地在盘山路上蠕动, 一侧是陡如刀削的崖壁, 另一侧是望不见底的深渊。到了日隆, 海拔已在3700多米, 又有了高原反应。按原计划第二天要翻过巴郎山回成都, 但前方报来因下雨塌方道路受阻, 只好改走另一条路, 就是翻越夹金山, 绕道宝兴回成都, 因此, 我们又一次和历史交汇, 当年的红军也是翻过夹金山而胜利会师。清晨, 我们在心惊肉跳中终于攀上了夹金山口, 站在海拔4千多米的夹金山上放眼望去;苍山似海, 云烟如潮。在这次实习课即将结束的时候, 川西高原再一次展现她那壮美的身姿。如果把这次川西之行比作一次演出;踏上泸定桥是悲壮的序曲, 写生丹巴是主戏高潮, 而翻越夹金山则是精彩的谢幕了。

特校美术创作课设计思路 篇9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像或实物,引发学生联想,并经过添加、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让儿童进行一个主题多种联想的绘画训练,是拓宽儿童发散性思维,丰富绘画语言,壮大创作胆识的好方法。听障儿童听力受损,由于补偿作用,其视觉观察及模仿力很强,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感,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用绘画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信笔画来,自由联想。

课堂实例:画“公鸡”。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公鸡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大公鸡头戴红帽子,尾巴的羽毛弯弯长长的,脚杆结实有力,啼叫时总是仰着脖子,一副高傲的样子。接着教师再围绕公鸡的主要特征发问:公鸡的尾巴像什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展开关于公鸡尾巴相似形象的联想——公鸡的尾巴像彩条,公鸡的尾巴像扇子等。学生们的兴趣越来越浓,联想不断涌现,这时要留有一部分联想空间让学生们自己画出不同尾巴的公鸡,看谁画得多。在好胜心的鼓励下,公鸡的尾巴形形色色,变化多样。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对学生的绘画思维和表现形式上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图像的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

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第一种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天、白云、小鸟,教室前盛开的鲜花,操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的各种课间活动等。第二种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总之,可以通过联想把校园画得更美好。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由视觉而引起的形象回忆和创造,是美术活动中的高级心理反映。听障学生由于失听,外界的信息和感受主要靠双眼去观察、去领会。因此,帮助学生完善视觉印象,发展上述的心理能力,特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绘画天赋,从小培养其独创性和正确的艺术创作行为。儿童多次参与或印象深刻的活动都是创作的好素材。如:可爱的动物园,生活中的新奇事儿等,教师通过命题的叙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画“青蛙的一家”。先要介绍青蛙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形体特征等。学生都熟悉青蛙,纷纷学着它的样子跳了起来。出现这种呼应,说明学生对这一主题很感兴趣。教师继续拟人化地讲述主题内容:饿了一天的青蛙妈妈,带着她的宝宝坐在一张很大的荷叶上等待,这时青蛙爸爸捉了许多虫子回来了,青蛙一家乐坏了。学生们听到这儿,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画面历历在目。绘画时轻松愉快,感情亲切,画出的青蛙带有自己的情绪和性格。他们把青蛙的老大、老二、老三画得各具生理特征。以往在学生画中的“乐”常以唱歌、跳舞的形式出现,但在这堂自己作主的一课中,学生们的想象显得无拘无束甚至滑稽可爱。有个学生画了两只莲蓬喷着水儿,说是青蛙开心地洗澡了,一面画画,一面“咯咯”地笑。学生把自己洗淋浴时的欢快心情移植到青蛙身上,对这种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想象,教师应给予热忱的鼓励和赞扬,让这种有生命力的思维活动永远活跃在他们心中和笔下。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种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记忆创作课

对于无数喜爱绘画活动的听障学生来说,记忆创作画以其独特的直观性与可读性使听障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 并且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对美的追求,培养他们用纯朴自然的真情去大胆表现、大胆创造美的能力。刚开始学习写生画的低龄学生,不知如何把空中的立体形象反映到平面的纸上,常常因找不到线条而束手无策,但如果让他们画一幅难度虽大但十分熟悉、印象深刻的人物记忆画,反而显得得心应手。记忆画能使学生从对象的整体入手,然后丰富对象的细节。让学生练习画记忆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独立地安排画面、设色等步骤,为今后的创作画打下基础。

例如:“穿时装的妈妈”记忆画。学生们把形象的整体和细节都能画得细致入微、协调完整。从妈妈的形象到服饰、发型、气质、神态都画得淋漓尽致、细致生动、富有情趣。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出来。具体课型包括:

实物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抛开实物进行默写。进行这种课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图像和实物要难易适度,默记的时间和次数适当。

情节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然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一场电影、一个文艺节目、一种游戏、一个生活片断等,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作。

参与创作课——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例如:亲自参加了一种游戏,或一种文体活动,或某种劳动,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

回忆创作课——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凭借回忆创作成一幅画。例如:让学生回忆再现某座建筑,或某种活动情节,或动物园中某种动物的形象。

记忆创作课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想象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是通过形象的或抽象的、实在的或虚渺的等多种表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创作出一种新的形象和情节。儿童绘画不应该要求其“形准”,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儿童情趣的抒发表现上,力求使他们能画出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象及自己的色彩。听障学生的想象没有世俗观念,想象时感情十分真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想象的火种是很容易被点燃的,鼓励学生只有想得妙,才能画得美,充分认识绘画创作原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趣味性、想象力是促使学生不断进行绘画创作的添加剂。

例如:“长颈鹿和小猴的想象画”。教师叙述:长颈鹿和小猴在野外游玩,突然,乌云密布,下起雨来,聪明的小猴想了一个什么办法使长颈鹿没淋着雨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二十分钟后,学生拿着他们刚刚创作的画兴致勃勃地抢着告诉我:

小猴看见下雨了,马上爬到一棵树上喊着:“长颈鹿,快到树下来避雨吧!”长颈鹿听话地躲到了树下。

下雨了,小猴赶快拿来了一把大雨伞给长颈鹿,可长颈鹿的颈伸得太高了,于是,小猴把伞柄接了一段棍子,然后绑在长颈鹿的角上。

两只小猴拿了一块塑料布给长颈鹿遮雨,在塑料布中剪了个洞,让长颈鹿的头伸在外面,还可以冒雨吃树叶呢!

……

面对天真可爱,灵气十足的学生,面对一幅幅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想象画,作为教师还能指责他们什么呢?难道不应该去赞扬他们的聪明创造和想象力吗?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绘画大师都是以非凡的想象力著称的。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想象画是“异想天开”的学生发挥才能的最好园地,他们能从中获得灵性和智慧,深化知识,训练胆量。

浅谈如何上好美术色彩课 篇10

一、通过观察、讲述、演示等方法, 使学生正确认识色彩

在中小学阶段, 许多学生已经能够开始注意到自然色彩之间的差别, 注意到环境因素对色彩的影响。因此, 作为教师, 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实际出发, 逐渐引导学生色彩知识灵活运用,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光与色的关系、色彩的冷暖和色彩对比等要素规律。例如:有的学生每次画风景都是蓝色的天空, 红红的太阳, 绿色的树……这都是概念化用色所致, 究其原因:往往是受从小的简笔画等书本的概念化影响而形成的;另外, 当下的学生缺乏对自然生活的观察、比较, 不懂得正确的色彩知识, 色彩表现尝试太少等原因。导致画面色彩会变得公式化, 缺乏生气与情调, 失去对色彩的敏感和独见。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 认真地观察和感知自然万物各自具有的独特美感, 告诉学生必要的色彩知识原理, 把艺术要素知识杂糅在学生美术活动之中, 让他们全面地认识色彩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会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方法以及各种材料, 淡化固有色关系, 强调自己的感觉, 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才能有利于学生色彩审美感知的培养和自我个性潜能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掌握色彩的调配方法

色彩的调配是色彩教学的难点, 色彩调配涉及面广, 不仅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两大类, 还分为原色、间色、复色三类。又有色相、明度与纯度三种要素等规律等等。这些知识要教给学生仅凭平淡无味的口述, 是达不到目的的。有些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的效果, 机械地将色彩调配编成“配方”写出。这种硬性规范的千人一面的色彩教学方式, 立刻会蒙住学生自己探索色彩的眼睛, 实际上是对学生色彩感受的扼杀。

因此, 教师必须通过有趣的色彩学习活动以及写生实践, 从自然物象感知入手, 结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在写生中直接观察感悟, 逐渐提高分析辨色能力。学生通过写生, 可以获得很多东西, 只要是出自真切的观察和感受, 即使是画出的色彩与写生物象色彩相比不够“真实”, 也是生动的、可贵的。实际上调色过程就是一个探索过程, 当学生着手调配所需要的色彩时, 采用哪几种颜色调配, 多少分量来混合, 除了理论和经验, 还需要每一个学生对色彩都具备敏锐的辨识感受。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 大胆地尝试自己想用的颜色去画, 直接用水彩色、水粉色进行涂、抹、点、扫, 在画面上大胆施色, 就能逐渐克服色彩调配时出现的“黑”、“脏”等问题。

三、表达个性情感的色彩表现力

色彩的表现力不仅体现在画面的丰富, 还在于它能表达学生的个性情感,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其实, 色彩本身并无感情, 我们对色彩的心理反应, 是事物及其相关色彩长期对我们的意识发生作用的结果。例如: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和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时, 会感到美丽、轻松及宽广;突然一大片乌云遮住了太阳, 使各种物象的色彩变得灰暗, 就会产生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紧张及恐惧感。这种情况反映在色彩写生中, 表现出每个学生面对同样的景物画出了不同的色彩画面, 这是正常的, 色彩运用是否正确, 关键在于其具体画面整体关系是否统一、和谐。教师应拓宽主观色彩在写生中的运用思路, 鼓励学生在色彩实践中充分表达个人的内心意识、情感感受和思维过程, 将学生内心无形的想法、体验、情绪、联想等心理因素, 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个性色彩, 焕发出内心的原创力。只有这样, 才会使学生在色彩实践中不断画出富有自己独特个性情感的感觉色彩, 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四、对灰颜色的认识和应用

灰色的含义当然不是“灰暗”。相反, 它是一种含蓄的明快、响亮的颜色。在作品中常常因此而起到协调作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当注意不要以脏、不鲜艳为由, 阻止学生运用调出的灰色作画, 应启发引导学生对灰色特性的了解, 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尝试, 积累调色经验。可将各类颜色以不同分量比例互相混合、再混合, 并灵活地交替运用原色、间色和复色, 产生各种类型的灰颜色。应当让学生在色彩游戏般的学习中轻松有趣、自由随意混合颜色, 并大胆表现、体验和认识各类颜色, 巧妙利用灰色对比, 把握各种灰色在画面上的运用功能如:调和、过渡、变奏、转化等方面的作用, 探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各种色彩, 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形成画面色彩的深灰色调或浅灰色调;或是调配出冷灰色调、灰紫色调、暖灰色调等等, 形成对各类色调的掌控, 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丰富与审美趣味, 获得色彩学习的愉悦体验, 在对色彩辨识和探索中逐步建立起审美内涵。

五、鼓励学生探索各种色彩造型方法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色彩技能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是色彩教学中注重提倡的关键。过去教师讲色彩知识与技能表现, 要求是讲深讲透, 实际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方法, 说到底, 就是要学生照着教师的画法学习“机械式”的重复, 与自主的探究学习是相违背的。

每个学生在色彩表现上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教师应当以学生的个体特征为原点, 考虑如何科学合理的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通过介绍各种色彩造型方法以及表现风格, 讲述必要的色彩基础知识与原理, 提供更多活跃思维的资料和媒介, 在学生探究学习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并为学生进行色彩学习创设情境, 从而启发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情景及物象, 对各种风格流派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应以“因势利导”为原则, 对学生各自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素养等全面审视,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在优势。对具有独特个性表现的作品要充分鼓励, 从而使他们乐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色彩实践过程中按照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 不断尝试各种色彩造型方法, 寻找适合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 进行独创性艺术表现。

摘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 认真地观察和感知自然万物各自具有的独特美感, 告诉学生必要的色彩知识原理, 把艺术要素知识杂糅在学生美术活动之中, 让他们全面地认识色彩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会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方法以及各种材料。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11

一、美术鉴赏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要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家如何运用美术语言传达不同的意图和情感,重点是认识美术的语言及其运用。

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完成对话和认识性作业,积极进行探索,从而感知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中设计的方法是:以解读图像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切入点,通过反复辨析美术作品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形态的引导下进入作品内容,感知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进而在活动情境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内容和鉴赏方法,通过独立研究与小组讨论,达成对问题的一致认识。之后,教师安排作业,供大家赏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美术作品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韵。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入学习领域

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又相对完整的了解,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这是美术鉴赏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后,能从大体上感受作品,分清作品的类别,展开想象,对作品做出简单的评价。其优点是能按照鉴赏作品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去赏析作品;缺点是对作品的分析不够到位,理解不够准确。从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鉴赏美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认识不足,还不能掌握美术的一般表现方法。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及要求后,有了学习方向和思想准备,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赏析作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作品《呐喊》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图像传递给观赏者的信息。接着,用低沉的语调朗读一段蒙克对此作品创作灵感的一段描述:“我和两个朋友一道走着,夕阳西沉,天变得像血那样的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停住了脚步,站在那里。黝黑色的海峡和街道,横着血与焰之舌。朋友继续走,而我一个人留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自然伟大的喊叫。”读后教师提问:“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发言:“恐怖的感觉,强烈的不安。”“这种不安与恐怖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学生沉思片刻后回答说依靠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是色彩。教师提问:“除了色彩还有其他的美术语言吗?如何看出色彩在这幅作品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分析后认为:那种阴森的血红色和浓重的蓝、绿色形成一个漩涡,包围着画中处于极度痛苦的男子,好像是呐喊的回声。画面中运用鲜明的色彩和奔放的线条使人感到刺激和不安。可以想象得出,作者是要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和失望。“我们再来听听作者自己是怎样说的——‘我画这幅作品时,把云画成如热血一般的红。色彩里进出声音,那就成为生命连作中的呐喊。”’教师小结并说明色彩语言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

2.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根扎南国》

教师提问:《根扎南国》这幅作品,吴冠中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可以从塑造大榕树的形象上来分析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学生观察、分析之后,一致认为盘龙多姿的枝干是用线条和墨块(即面)表现的,而郁葱繁茂的榕树叶是由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彩组成,画面清新、明快。画家注重美术的基本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教师说明点、线、面、色就是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任何美术种类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化而来的。为了把语言元素组织和体现出来,美术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现手段: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它们作为美术语言特殊的表现手段,也是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环节

罗克韦尔·肯特有这样一句话:“艺术的最高目的, 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从这句话来看, 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这种关系, 让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洗礼, 不能置艺术于生活之外而不顾。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有一颗懂得鉴赏的心灵。但是依照当前美术教育来看, 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技法的传授, 而忽视美术欣赏与鉴赏, 一些大师笔下的精湛艺术与思想精神得不到传承, 学生更多是“关紧门户自造车”, 由此, 笔下美的视野不够辽阔, 恢弘, 往往落入俗套, 风格更趋于“小家碧玉”式。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鉴赏课“性命攸关”

美术鉴赏课是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一门公共课, 它对学生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抑制, 美术鉴赏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当做选修课来看待, 完全失去了它自身的功能性。由此, 教师讲课的激情自然是被痕迹不留地磨光, 而学生即使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热情, 也无济于事。所以, 课堂的气氛不高涨, 枯燥沉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使得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情趣也无法得到发挥与提高。

2、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美术是一种艺术行为, 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构思。如果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对诗的至高追求, 套用到美术领域, 即“画不惊人死不休”, 这也是恰当无疑的。而对于美术鉴赏课内容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由于教师按部就班书本的概念知识, 使得课堂缺乏生命力。另一方面, 由于教师自身没有深刻领会美术鉴赏对象的本身含义, 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欣赏欲, 所以使得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陷入窘境。

3、美术鉴赏课堂氛围沉闷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所倡导教学理念之一,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理念大相径庭, 纵观美术鉴赏课教学领域,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讲台上的领导者, 几乎很少走到学生的中间, 与学生进行一次亲密的交流。这样一来, 学生及教师走向了“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的学,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

在艺术领域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而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却将自己对鉴赏对象的内蕴理解当做标准的知识答案灌输给学生, 而不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独特见解。这与那个近年来在教育界传开关于春天的例子是一样的。老师问同学:“雪化了是什么?”有一个同学答:“是春天!”这是多么新奇而具有逻辑性的回答啊, 可是却被这个老师义正言辞地否定了。这样一来, 学生的想象力如何提高, 世界再多精彩在他们的眼里也会变得苍白, 不是他们没有想象的能力, 只是这种能力在长此以往的抑制下, 选择不再萌生。

二、如何绘制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新面容”

美术鉴赏教学给教师及学生营造的空间是无限大的, 教师及学生完全可以在这片热土天马行空, 驰骋想象。对于艺术来说, 它不允许我们迈着带有脚镣的步子深入到它的领地, 因为一切被束缚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带了些虚假, 而这种虚假就与美产生了分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必须放下一些功力的态度, 真正与美相融。

对于教师而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不再为了教学而教学, 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摆脱书本知识概念的束缚,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 将无数美术领域的大家汇集在小小的美术鉴赏课堂上, 增强美术鉴赏课的丰富性, 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鉴赏, 在鉴赏中能获得更多的启迪。俗话说“艺无定法, 道可旁通”教师不单单要在美术的领域拓宽、拓深, 还要涉足其他领域, 诸如音乐、书法、文学领域等, 从而拓宽视野及思维, 启发学生美术的鉴赏灵感。

综上,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时候, 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画家用墨的风格、画作的技巧、高雅格调, 还要对画家的情感流露、精神蕴含、心灵感受等一些“画外之象”予以讲解。

对于学生而言, 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境地里, 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自身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学生要不断用新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 发现美、感知美、领悟美。切不可好高骛远, 觉得美都在远处, 都在自己的生活之外, 其实, 细心观察, 你就会在自己的窗前发现一片玫瑰园。而对于教师来说, 不仅仅要“传到授业解惑”, 还要充当掌舵手, 引领学生步入美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渐.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1]陈渐.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2]广晖.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普及的必要性[J].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10, (01) .[2]广晖.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普及的必要性[J].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10, (01) .

上一篇:中国山水画创作下一篇:积极促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