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控制

2024-08-04

均匀控制(共9篇)

均匀控制 篇1

今年是继续深入开展公路建设质量年。通过开展全行业的质量年活动, 推动交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保证公路建设工程质量, 在交通部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中, 明确提出了要治理路基不均匀沉降等多项公路建设质量通病问题。我们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上, 施工前分析原因, 制定控制措施;施工中积极实施、研究工艺、全面控制、及时总结, 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和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过去我们承担施工的公路, 我们发现有些公路路段在投入运营初期或较短的时间内, 出现了路面局部裂纹、沉陷的现象, 造成路面的局部早期破损,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通行效果, 增加了维修的费用。通过认真分析研究,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的, 如路基土局部土质不良、软弱、含水量大, 造成翻浆;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 成局部沉降;桥头土基沉降, 造成桥头跳车;路基基底地质性状不同, 造成路面不均匀沉降、裂纹等。所以, 路面问题的症结是路基的质量, 只有通过路基来了解沉降问题, 治理不均匀沉降这一通病, 才能使路基是“强基”,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路面不均匀局部沉降、早期破损的问题。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产生, 应按不同的工程部位、不同的基底性状、不同的填筑材料、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施工质量的控制水平等分别分析查找原因, 然后才能对症治理,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不同工程部位产生不均匀沉降

1.1 桥头部位的不均匀沉降

由于台背处作业面狭窄, 极不利于机械作业, 因而使台背的回填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 且沉降的参照物是不变形的桥梁实体, 故而出现明显的桥头跳车现象。

1.2 半填半挖部位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由于填方的沉降系数与挖方的沉降系数不同,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填方与挖方的沉降差值越来越大。易在交界处出现土基不均匀沉降, 路基产生纵向裂纹。

1.3 填挖结合部位的不均匀沉降

由于填挖结合部位是填方向挖方的过渡段, 其特点是填方的高度和挖方的深度都较小, 属行车荷载直接作用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填、挖方的沉降值不同, 使路基出现横向不均匀沉降。

1.4 陡坡段的不均匀沉降

同一路段中, 路基填土高度变化较大, 易造成纵向沉降不匀。其原因是由于路基填土高度不同, 尽管其它因素相同, 高低填方的沉降量不同。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低处沉降量差值日趋明显。

1.5 正常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正常的路基施工段, 如果施工控制不力, 也能使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如同一层路基, 不同土质的填料混填, 由于不同土质的填料压实系数不同。在同条件下, 压实的效果不同, 出现局部坑槽式沉降不匀;路基局部含水量大, 处理不到位, 使路基产生局部翻浆;路基局部 (如路肩处) 压实度不足等;都是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2 基底性状不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2.1 挖方段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路基挖方段, 土中的含水量对压实效果的影响比较显著。全段或局部土中的含水量过大时, 如未做好排水处理或进行换填, 挖方路基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翻浆破损。

2.2 同一土方施工段落中, 路基基底不平, 填土高度变化大, 路基易产生局部不均匀沉降。

3 其他原因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以上分析了“工程实体”的原因, 土方施工的质量控制水平、机械配备、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工艺水平, 也是影响路基施工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 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到位, 施工单位施工机械配备不足, 土方标准击实试验数据不准确等, 都直接影响着路基施工的实体质量。

4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施工过程控制措施

4.1 加强质量管理。

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路基工程施工时, 必须加强质量控制的力度:一是要严格选择施工队伍, 要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土方施工队伍;二是要对施工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质量责任, 明确土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目标;三是要针对土方不同的施工部位、不同的施工段落分别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 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四是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严把质量关。

4.2 加强试验控制, 严把材料关

路基填筑必须采用满足规范要求的适用材料。填料的标准击实试验数据要与施工现场准确相符。施工过程中, 填料的最大干密度要经常检测, 频率为每5000m3一次。

4.3 防治土方不均匀沉降的具体措施

4.3.1 对桥头部位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台背回填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 回填范围严格按规定要求, 并安20cm一层进行分层压实, 台背墙边缘用小型机械进行压实。严格保证压实度。

4.3.2 对纵向半填半挖或地面横破较陡段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的控制:

一是按规范要求做出纵向台阶, 然后对台阶进行充分压实 (每填完一层, 在压另一个台阶) ;二是从地向高出分层填筑, 填筑高度达到距路基顶1.5m的层面的压实度按94区控制;三是将挖方段下挖至150cm以下的路基沉降值, 又保证了路基不产生不均匀沉降。

4.3.3 对路基横向填挖结合部位不均匀沉降的控制:

将结合处挖方段下挖150cm, 并依次做台阶, 台阶宽1m, 高为一个土方填筑厚层。每个台阶与填方整体填筑碾压。150cm层面按94控制压实度, 150以上按96控制压实度。

4.3.4 路基填高小于1.

2m的地段, 对这样的段落应将该段路基范围内挖除50~80cm, 整平后进行碾压处理, 对挖除的部分进行换填渗水性较好的材料, 这样提高了原地基的承载能力, 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对路基的侵害, 解决了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路基不均匀沉降。

4.3.5 对正常部位的路基施工中, 不同材

料混填、土石混填、标准击实数据不准或现场填料不一致等因素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控制:首先应杜绝不同材料混填, 要求同一段落相同填筑层, 必须到同一取土场取料;土方施工时推土机粗平后, 要人工清除超粒径石块, 如有人工挖除, 必须回填;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土方分层厚度、含水量、平整度、碾压遍数, 并加强压实度的检测;要加大标准击实试验频数, 并与监理中心实验室复试结果对比, 若差值较大, 必须重新做试验。

4.3.6 纵向陡坡段控制。

由于纵向坡度较大, 造成路基填筑高度变化较大, 应进行整体的纵向填前碾压, 再按规范作出台阶, 然后横向对台阶进行二次碾压。再由低向高处分层填筑, 填筑的高度为使地面纵坡接近于设计纵坡。

4.3.7 挖方段不均匀沉降的控制:

当挖至设计路基标高时, 应对路基土质及地下水情况进行观察。如发现地下水活跃, 且为粘性土, 则必须对其进行换填至150cm.土质挖方段应下至80cm, 再分层回填碾压至标高。

4.3.8 路基基底不平的处理:

如基底高低不平且高差小于150cm, 施工时全部将基底推平, 整体填筑。如高差大于150cm, 则按“半填半挖”处理。

5 强化质量自检的作用

有了良好的防治措施, 还应有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 并充分发挥自检体系的作用。在施工过程要严格执行过程“三检制”, 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施工过程控制时, 要从原材实控、工序质量控制入手, 全过程全方位地做好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工序自检频率要达到100%, 不得漏检每一项试验检测指标。及时纠正不良的工艺操作。绝不允许不合格的工序转序。只有这样才能在施工中防治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 保证路基整体质量。

责任编辑:杨春沂

平稳均匀演太极 篇2

所谓“匀”,就是均匀、匀和,行拳平稳,无忽快忽慢、停顿断续的现象。正如张肇平先生所描述:“如天上之行云,如清溪中之流水”,平稳流畅,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为什么打拳要保持一个“匀”字?

首先,“匀”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无论从内还是从外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坚持一个“匀”字。

从内在角度来看,太极拳是心意拳,它以意导行,任何一个外在的动作都是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念的发动,气血的运行,都必须保持一个均匀的状态。如果意念和气血不能保持均匀、匀和的状态,那么,外在的招式就会出现忽快忽慢或停顿断续的混乱现象。

从外在角度来看,要求行拳的速度上,每一招式包括过渡动作都要均匀、平稳,无忽快忽慢或停顿断续的现象,一趟拳从头到尾运势平稳,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只有内外都保持均匀平稳,做到意和形的完整统一,才能落实一个“整”字,才是正确的演化太极。

其次,从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来看,要求打拳要“匀”。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用意,用气。随着动作,人的气血在身体里面不停地流动、运转,如果气血流转顺畅,身体就健康;反之,如果气血流转不畅、受阻,身体就会出现不适。人们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说的气血在体内运转时的状况对人体的影响。如果气血流动不能保持平稳均匀的状态,速度忽快忽慢,甚至出现停顿、受阻,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身体也一定会出现疼痛不适等问题。如果我们打拳能做到平稳均匀,就能使气血流动均匀连绵,在人体内顺畅地、周而复始地流动着,使人体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再从呼吸方面来看。呼吸的质量,既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也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打太极拳是动作配合呼吸,一呼一吸,一开一合,所以人们说练太极拳就是练呼吸。呼吸的状况与身体健康紧密关联,如果呼吸细、匀、深、长,人的寿延自然会高;如果呼吸浅、粗、短,则人的寿命则不长。我们练太极拳时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让呼吸随着动作的开合吐纳,平稳、均匀、自然地进行,久而久之呼吸的质量就会得到改善,变得细、匀、深、长,就可延年益寿。师爷李雅轩大师说:“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然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打拳保持一个匀和、平稳的状态,还能帮助人们修养心性,提高心理素质。匀和、平稳的状态说明你内心非常平静,不慌张,不急躁,心理状态非常好。因此,我们说打太极拳能够修身养性,能够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再次,从练功的角度来看,打拳也要坚持一个“匀”字。

太极拳的功夫是通过不断练习逐步积聚和增长的。太极拳的功夫亦称劲道,劲乃意与气合。在人体缓慢均匀的运动中,气在意的引导下,缓慢均匀地运行着,两者自然地相互协调配合,久而久之,人的劲道、功力就慢慢地生长出来。李雅轩大师说:“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虚无之气乃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我们练拳时只要保持平稳、和缓、均匀的状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虚无之气”就能练出来。

打太极拳要用脑、用心、要“悟”。李雅轩大师说:“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地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时,如何有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着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有绵绵不断的味道……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慌里慌张是“悟”不进去的,只有保持一个平稳、缓慢、均匀的状态,才能很好地“悟”。否则,一趟拳打下来,如吾师陈龙骧大师说的:“空落落的,什么感觉也没有。”这就不能称之为“打拳”,而是在做操,什么“功力”、“功夫”、“劲道”,便是空谈。

复次,从技击的角度看,打拳一定要保持均匀、匀和的状态。

技击是太极拳原本的核心价值,保持均匀、匀和的状态,对技击来讲非常重要。技击无非是攻与防。从防守来看,保持均匀状态,就能避免出现停顿和断续。如果自己出现了停顿和断续,就将自己的缺点、弱点暴露给对方,就给了对手以可乘之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是太极拳之要诀,时刻保持均匀、匀和的状态,做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会使对手对你捉摸不透,无懈可击,就不敢贸然进攻。所以说,保持均匀的状态是最好的防守策略。就进攻来说,如果我们保持均匀、平稳的状态,就可以隐藏自己的进攻意图,对手不知道你何时会发动进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既然对手不知道我的进攻意图,不知道我在什么时候会突然发动攻击,他也就防不甚防,还会顾此失彼,让我牵着鼻子走,始终处于我的掌控之中,于不明不白中挨打受制,而我却随心所欲,无往不胜。

最后,保持均匀、平稳、和缓的状态,是我们心静、沉着、定力充盈的表现。

打拳必须保持沉着、稳静的心态,做到稳静安舒,切忌毛躁、慌张、冒失。如果行拳不稳,忽快忽慢,甚至有停顿断续之虞,则表明你心烦意躁,心不静、意不稳,如是则行拳散乱,飘忽不定,给人留下许多破绽,落下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打拳通过均匀平稳以求稳静安舒,又通过稳静安舒保持均匀平稳。只有两者自然融合,才能进入上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演化太极,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与人对决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张 震)

均匀控制 篇3

1.1 地基处理不当

(1) 对于特殊的软土路基, 没有采取复合地基等加固措施进行加固, 或加固后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 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

(2) 伐树挖根及表土处理不彻底, 路基成型后一旦杂质腐烂变质, 地基将会发生松软和不均匀沉降。

(3) 路堤填筑前土基未按规定要求挖成台阶, 填料与土基结合不良, 在荷载作用下, 填料极易失稳而沿坡面产生滑移。

1.2 路基填料控制不当

(1) 选用了稳定性较差的填料, 如淤泥、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填料进行填筑。

(2) 采用不同土质填筑路堤时, 因土的性质不同, 如果填筑方法不当, 碾压成型后易造成不均匀沉降。

(3) 填料含水量控制不当, 造成填料压实后密实度不足。

1.3 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路基填料的含水量、压实时的松铺厚度、碾压机具选择不当时, 都会造成路基压实不足, 使路基土壤的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土体发生透水, 造成水分积聚和侵蚀路基, 使路基土软化或因冻胀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1.4 路桥、路涵过渡段填土处理不当

由于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的刚度差异较大, 在桥涵与路基结合处, 常会产生细小缩裂缝, 雨水渗入缝后, 使路基产生病害, 导致路基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

1.5 排水系统不完善

路基施工中, 如果排水系统不完善, 必然会造成水流不畅。边沟积水、长期浸泡等均会引起路基变形。

2 控制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2.1 地基处理

(1) 对于软土地基, 要按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采用复合地基、地基换填等方法, 保证路基的稳定。

(2) 原地面处理, 将路基范围内的树根、杂草挖除。若表层土系腐殖质土要进行清除换填, 并压实。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达到要求的压实标准。

(3) 坡面较大时做成台阶, 以防止路堤的滑移, 并分层夯实, 每层都严格控制厚度、压实度、拱度和平整度。

2.2 路基填料控制

(1) 基床表层和过渡段填筑应选用级配碎石, 基床表层以下路基部位填筑可选用普通填料、加筋土、改良土。普通填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75 mm, 加筋土填筑前要求无老化, 外观无破损、无污染。改良土填筑前应对原材料、外掺料和混合料的出场检验资料进行核查。

(2) 不同类别的填料分别填筑, 不应混填;填筑时应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压实;分层填筑时纵向接头处应在已填筑压实基础上挖出硬质台阶, 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 m高度填筑层厚度。碾压时填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试验段所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量范围内。为保证土料的最佳含水量达到最佳压实度, 可通过翻晒或洒水来实现。

(3) 碾压时填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试验段所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量范围内。为保证土料的最佳含水量达到最佳压实度, 可通过翻晒或洒水来实现。

2.3 路基填土压实

路基施工时, 严格按照现行铁路路基的规范进行, 通过试验段确定不同机具、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等, 对路基进行压实 (见表1) 。

2.4 过渡段的填筑

首先, 过渡段要进行基坑开挖处理, 并碾压密实以保证回填区基地承载力;回填材料选用透水性材料, 例如碎石或灰土, 应分层回填。过渡段级配碎石的填筑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 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 并均匀压实;横向结构物两侧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 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桥台后2.0 m大型压路机达不到的地方, 采用小型夯机进行压实 (见表2) 。

2.5 路基防排水措施

无砟轨道地表排水常采用线间沟、集水井、横向排水管, 应与路基坡面排水衔接。地下排水设施包括土工合成材料垫层、盲沟、渗沟等, 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 构成完整的排水体系。

3 结论

路基质量问题已逐步被人们认识与重视, 目前, 业界对于路基不均匀沉降带来的路基病害进行了许多研究, 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采用合理的方法, 有效地控制了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参考文献

[1]杨广庆, 刘延吉, 杨生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杨广庆.路基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3]李向国.高速铁路技术 (第二版)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K].2010, 241号.

均匀的反义词 篇4

均匀造句:

1、这钢丝弹簧绕得很均匀。

2、他们分配的不是均匀。

3、写字的时候,字与字之间要有均匀的间隔。

4、他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地里。

5、虽然气候变化是一种全球现象,但其后果不会是均匀分布的。

6、种子撒得均匀,苗才能出得整齐。

7、今年春天雨水均匀,庄稼苗出得整齐。

8、这里的真丝色泽均匀,质地特好。

9、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上均匀地裹着一层白芝麻。

10、这些珍珠,晶莹剔透,颗粒均匀。

11、今年的雨水分布很均匀。

均匀控制 篇5

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引起土木、建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建筑物曾发生了较多因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的例子,特别是在天津、上海等软土地区,就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1,2,3]。

目前国内外关于基础不均匀沉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结构物沉降过程的预测、最终沉降的计算和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具体措施等。结构物沉降过程的预测一般采用经验公式,并结合模糊数学或神经网络等算法。

根据目前中高层结构体系施工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框架或框剪结构体系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和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并总结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1 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分析

从沉降的计算理论来分析其原因,我们知道沉降公式:s∝σ2h/Es,其中附加应力σ2、地基压缩层厚度h以及地基土的压缩模量Es是导致沉降的本质因素;基底附加应力p是引起地基土压缩、导致建筑沉降的外因。而对于工程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可分为下列几类[4]:

1)地基土本身的不均匀性。地基土并不是单一的匀质材料,但在设计中对其作了简化假定,使其单一化理想化,表达为土的容重γ、压缩模量E、密实度p等,这样就使计算与实际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尽管设计时计算得很认真,也并不能保证建筑物能够完全均匀沉降。

2)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施工时地基处理的不好,或因地

满足建设工程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约、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根本目的。本工程采取上述降水方案,满足了工程施工安全,本工程的成功可以为类似工程起到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

质勘探不细,没有发现地下的某些不良地质现象,如暗洪、坑洞等,因而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善,从而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3)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意外影响。由于地下水管的大量漏水引起地基局部下沉,或因为临时的大量的地面堆载而引起局部下沉,另外还有相邻新建筑产生的影响等。

4)计算过程中的不正确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计算过程中,沉降经验系数的取值及一些人为的计算方法选择的影响。

5)地基面积安全储备的不同。在具体设计中,对承受外荷载较大的部分,设计者会给予精确计算,而对外荷载较小的部分,往往会采取估算方法,并给予相对较大的富余量,而这恰恰是不可取的。

6)地基处理方法选取不当。地基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每种处理方法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并且对不同的工程要求处理的效果也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同一地区的不同工程或者同一工程的不同部位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可能需要同时运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但为了施工方便,实际工程中有可能会使用同一方法处理不同软弱地基,而这往往是造成差异沉降的隐蔽因素。

7)建筑结构设计不当。一般结构设计时,都会验算地基承载力,使其满足要求。但常常忽略地基承载力之内的地基差异变形,当基础相邻部位的上部荷载差异较大,又没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时,往往都会产生差异沉降。

2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病害

地基土质软弱以及上部建筑结构荷载不均匀等因素都将导致建筑结构的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的过大变形、开裂、倾斜甚至破坏。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引起土木、建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斯开普顿和麦克唐纳在20世纪50年代总

[2]吴林高.基坑工程降水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李超.基于ABAQUS的立井降水数值模拟[D].天津:天

津大学,2008.

[4]姚天强,石振华.基坑降水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6.

Deepmuddyfoundationdewateringdesignandconstruction

ZHOU Lei HAIQin

Abstract:Itpointsoutthatthedeepmuddyfoundationdewateringmainlyconsidersthefoundationhygrometricforming,discussesthedeepmuddyfoundationdewateringdesignandconstructionfrom threeaspectsofhygrometricwelldesign,hole-form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well form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Thus,itensuresthestabilityoffoundationslabinconstruction.

结了98幢天然地基房屋的观察资料,这些房屋建于1860年~1952年,其中40幢由于不均匀沉降的缘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损坏率占41%。国内,尤其是在广东、上海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建筑物或构筑物不能正常使用的例子时有报道。

3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措施

3.1 建筑措施

1)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建筑物的体型设计应力求避免平面形状复杂和立面高差悬殊。应尽量采用长高比较小的“一”字形建筑,如果因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平面及体型复杂,就应采取工程措施,避免不均匀沉降危害建筑物。2)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的长高比是决定结构整体刚度的主要因素。过长的建筑物,纵墙将会因较大挠曲出现开裂。有调查资料表明,若将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左右,再对上部结构和基础采取一些加强刚度的措施,基本上可以控制不均匀沉降。3)合理布置纵横墙。地基不均匀沉降最易产生在纵向挠曲上,因此一方面要避免纵墙开洞、转折、中断而削弱纵墙刚度;另一方面应使纵墙尽可能与横墙联结,缩小横墙间距,以增加房屋整体刚度,提高抵御不均匀沉降的能力。4)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由于邻近建筑物或地面堆载作用,会使建筑物地基的附加应力增加而产生附加沉降。5)设置沉降缝。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独立的沉降单元,这些单元体型简单、长高比小、整体刚度大、荷载变化小、地基相对均匀、自成沉降体系,因此可有效地避免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如果地基不均匀沉降较大,还可考虑将建筑物分为相对独立的沉降单元,并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减少相互影响,中间用能适应自由沉降的构件(例如简支或悬挑结构)将建筑物连接起来。

3.2 结构措施

1)减轻建筑物的自重。一般建筑的自重占总荷载的50%~70%,因此在软土地基建造建筑物时,应尽量减小建筑物自重。

2)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利用挖除的土重去补偿一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物的重量,有效地减少基底的附加压力,起到均匀与减小沉降的目的。此外,也可通过调整建筑与设备荷载的部位以及改变基底的尺寸,来达到控制与调整基底压力,改变不均匀沉降量。

3)增强基础刚度。在软弱和不均匀的地基上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交叉梁、筏形和箱形基础,提高基础的抗变形能力,以调整不均匀沉降。

4)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采用铰接排架、三铰拱等结构,对于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不会引起过大的结构附加应力,可避免结构产生开裂等危害。

5)设置圈梁。设置圈梁可增强砖石承重墙房屋的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挠、抗拉、抗剪的能力,是防止墙体裂缝产生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地震区还起到抗震作用。

3.3 施工措施

1)逆作法。逆作法可以减少排土量,并与主体结构重量进行

平衡,从而使沉降量大幅度降低。逆作法施工的基本原理是沿建筑物的外墙(必要时包括内墙)位置施工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外墙,同时也作为挡土围护结构。在建筑物内部的适当位置,打下中间支撑桩,若为桩箱基础,中间桩可选定在相应的桩上。2)后浇带法。为解决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基础的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在高低层相连处留施工后浇带。此带设在裙房一侧,宽度不小于800mm。3)通过控制地下水位控制不均匀沉降。通过使地下水位上升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是在建筑物的施工中,对下降的地下水位在各施工工序相继完成中,使其徐徐上升,并同时采用挡水墙和灌水的综合方法使水位上升,以便对沉降进行控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效利用浮力作用于建筑物的地下结构,使沉降得到控制。4)应力解除法。应力解除法是应用土力学的原理,在建筑物沉降较小的一侧按照一定的角度打斜孔,解除地基中的局部应力,从而使地基土中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局部沉降量增大,从而达到控制不均匀沉降的目的。5)顶升法。顶升法就是先在基础部位用千斤顶或高压水袋把结构倾斜下沉的部位顶回原来的位置,然后对其进行加固或密封高压水袋以稳固结构。

3.4 其他措施

其他措施还包括:1)采用新型浮筏基础;2)加垫苯乙烯(EPS板)。在沉降不大的基础下端铺设厚3cm~10cm的泡沫苯乙烯板(EPS板),可以使建筑物基础的不同沉降量减少,从而可以防止对主体结构的不良影响;3)复合基础法。将直接基础与桩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复合基础形式,也是一种安全经济的基础形式,它可以使不同沉降量降低,分别发挥了直接基础与桩基础的不同作用。

4 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以及引起建筑地基沉降的原因,然后文章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不均匀沉降影响上部结构的研究。

1)通过分析得出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地基土的不均匀性、地基面积安全储备的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不当、建筑结构设计不当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发生。2)关于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主要有控制建筑布置形式和体型、增设沉降缝,结构上的减轻自重、加强竖向刚度,施工上的设后浇带、逆作业法、应力解除法和新近发展的顶升法、复合地基法等。

参考文献

[1]黄熙龄,秦宝玖.地基基础的设计和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陈希哲.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范锡盛,王跃.建筑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实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父母代肉种鸡群体均匀度的控制 篇6

鸡群发育的整齐程度可体现在体重均匀度、胫长均匀度、性成熟均匀度三个指标上。父母代肉种鸡具有贪吃、长得快的特点, 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群体整齐度差, 但饲养的生产目标则要求育成鸡获取良好的均匀度。因此, 均匀度控制成为鸡群饲养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任务。

1 父母代肉种鸡群均匀度的控制意义

1.1 均匀度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鸡群的均匀度对种母鸡产蛋性能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均匀度可以保证母鸡的同期开产, 同期达到产蛋高峰, 并能使高峰期产蛋率更高, 持续时间更长。陈建平等 (2001) 所作的生产性能与均匀度的相关性的数据, 见表1。可见, 育成期的均匀度与母鸡所提供的健雏数是呈正相关的。

同时, 良好的均匀度与良好的鸡群发育是一致的, 可保证种鸡群良好的体况, 减少过瘦和过肥两种极端体重鸡只的数目。合理适中的体重为种母鸡适时性成熟和产蛋期良好的生产性能以及健康状况奠定了基础, 也保证了种公鸡良好的种用性能—即强壮的体质和良好的精液品质。

1.2 均匀度对饲养管理的影响

良好的均匀度, 可以使饲养管理工作统一, 减少饲养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如果育雏育成期均匀度差, 为了提高均匀度, 势必要增加分群的次数, 即增加抓鸡、称鸡的次数, 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 也会导致鸡群应激;同时, 不同的喂料量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难度, 此外, 预产期进行光刺激和饲料更换不能同步, 也加大了管理操作的难度。

2 父母代肉种鸡群体均匀度的控制途径

2.1 合理的饲养密度, 足够的采食和饮水空间

鸡群生长发育的不均匀, 多是由于采食量和饮水量的不均。要保证采食和饮水量的均匀, 必须保证足够的采食和饮水空间。这首先要求有合理的饲养密度。一般平养饲养密度为:0~2周龄18~20只/m2, 3~6周龄8~10只/m2, 7~16周龄7~8只/m2, 16周龄后以6只/m2为宜。

10周龄后如果用料线, 每只母鸡至少有15 cm的采食空间;如果用料桶则每12~15只母鸡1个料桶, 公鸡8~12只1个料桶。此外, 相邻料桶或圆盘式喂料器之间的距离, 除满足鸡只尾对尾吃料外, 还应能保证2只鸡从两个方向同时通过喂料器间隙寻找料位, 以便在喂料时使每只鸡都能尽快吃到料。平养一般为母鸡30~50只1个饮水器, 公鸡30只1个饮水器。经常检查乳头式饮水器, 防止堵塞, 以保证每只鸡获得充足的饮水。

2.2 保证上料速度和料量的均匀

原则上应让鸡群同时都能吃到料, 用1~2 min将饲料均匀地分配到整栋鸡舍。如用料线, 可用增加辅助料箱的方法, 来提高料的分布速度;如用料桶, 可以使用统一升降法来提高料的分布速度, 并把料桶固定好, 勿摆动;如人工上料, 则每栏以500~800只为宜, 快速上料的同时, 应保证不同位置料槽内料层的厚度均匀。投料时先投公鸡料, 以免公鸡乱窜。等喂完后半小时, 再匀料1~2次。及时将死鸡挑出, 并做好记录, 以免影响料量的准确。

2.3 尽可能使环境条件趋于一致

除了采食和饮水不均外, 环境条件的不均是鸡群均匀度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采用笼养的鸡舍, 各层笼的温度和采光会有差异, 夏季可通过鸡笼上方安装风扇来调整温度差异, 采光不均则可以通过增加灯具盏数和交错排列灯具来解决。冬季则应注意门和通风口附近的鸡只的保暖, 避免气流直接吹到鸡体。舍内不同部位风速会有不同, 夏季可通过增开风机数和减少通风短路来消除这种差别。育成期要严格控制光照, 注意堵住鸡舍四周的透光孔隙, 防止某些鸡由于“偷光”而导致性早熟。

2.4 定期称重, 及时分群和分饲

抓均匀度要趁早, 在2周末就应开始每隔1周抽测体重, 进行均匀度的监测。根据称重结果, 如果鸡群均匀度太差 (低于75%) , 应采取全群称重。全群逐一称重之前, 首先称3%的鸡算出平均体重, 然后参照饲养手册的标准体重再决定出中鸡的体重范围, 最后分别列出大于和小于标准鸡群的体重范围, 剩下的便是特小鸡群和特大鸡群。分群的同时淘汰瘦弱、病残鸡只。

一般建议分别在4周龄末、8周龄末、12周龄末进行全群称重, 使鸡群在15周有良好的均匀度, 利于以后的体重控制和性成熟发育的均匀一致。对于4周龄末体重在标准±100 g范围以外者, 应重新制定体重曲线标准, 在12周时拉回;4周龄末体重在标准±50 g以内者, 应在8周时拉回。分群后根据体重标准计算各鸡群的喂料量, 分别单独饲喂, 并于每周限饲日空腹抽查鸡群3%~5%的个体体重, 看生长速度是否符合标准, 喂料量是否适宜, 以此为依据来调节以后的饲喂方式。对同一群体内生长不一致的鸡只, 结合其所测的体重, 看其符合哪个群体体重标准就放入相对应的群体内。直到12周龄, 应不断调整鸡群, 直至最后五个群体合并成一个群体。12周以后, 如果母鸡体重超重, 也不要试图往标准上拉, 而是以现体重为基础体重, 重新做出平行于标准体重的曲线, 保证每周的增重达标。如果体重不达标, 加料幅度也不能太大;如果刚达标, 且前期加料幅度很小, 周增重也较低, 这时应调整加料幅度。

3 控制均匀度的注意事项

3.1 均匀度必须建立在标准体重的基础上

不同阶段种鸡体重控制的目标也不同。前期 (0~6周) 尽量使其体重保持在标准的上限, 并且更注重胫长的均匀度, 这样才能培育出大骨骼的鸡群, 提高产蛋期种蛋合格率, 减少产蛋期脱肛现象。公鸡在6周时体重必须达到标准要求, 为实施限饲、培育体型良好的种公鸡打下好的基础。中期 (7~15周) 通过严格、合理的限饲使其体重控制在标准下限, 以减少脂肪的积蓄。后期 (16~24周) 使其体重在标准的上限或略高于标准, 这样可使其体成熟与性成熟协调一致。

3.2 调整体重均匀度必须考虑个体差异

不能对大鸡过度限饲, 需保持一定的周增重和肌肉的丰满程度。对小鸡也不能过度的催肥, 要有一个调整时间 (一般3周左右) 。应根据鸡群的具体状况监测吃料时间, 并根据鸡群不同的生理特点决定喂料量。

3.3 育成后期不可忽视性成熟均匀度

均匀控制 篇7

关键词:路基,不均匀变形,控制指标,控制标准

路基的不均匀变形引起水泥路面结构响应的变化, 水泥板应力和挠度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路基反力的重分布, 进一步增大路基的变形差异。因此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是路基路面相互作用、协同工作的过程。然而由于公路工程线长面广、变异性大的特点, 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在地址不良地区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 应掌握路基不均匀变形对路面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 并寻求避免或减少这种不利影响的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控制指标与标准相关问题。

1 路基不均匀变形对水泥路面的影响

路基的不均匀变形引起水泥路面结构响应的变化, 水泥板应力和挠度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路基反力的重分布, 进一步增大路基的变形差异。因此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是路基路面相互作用、协同工作的过程。

1.1 功能影响

路基不均匀变形首先引起路面坡度的变化, 影响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路基的横向不均匀变形通常会以“盆状”沉降断面的形式出现, 路面横坡的双向路拱形式有可能出现“反坡”, 使本来排向道路两侧的路表水向路中心汇聚。积水沿着中央分隔带连接处下渗或积聚在路表, 严重影响水泥路面结构使用性能并危及雨天行车安全。若不考虑施工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路基的纵向不均匀变形反映到路表, 表现为路面的高低起伏, 这种高低起伏造成的路面不平整将主要影响行车舒适性。

1.2 结构附加应力

水泥路面使用性能和疲劳寿命影响最为直接的则为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的板中附加应力。由于水泥混凝土刚度大、板体性强, 因此通常在路面结构的薄弱处一接缝处反映出来, 如错台与沉陷。特别是这种沿纵缝的变形落差, 主要是由路基变形引起。根据路基不均匀变形方式的不同, 水泥板可能在板的项面或底面首先被拉裂。当板两边处路基的沉降量大于板中部处沉降时, 由此产生的附加应力使板顶面受拉。板顶首先开始开裂可能出现在新老路基拼接、填挖交替处、路基的冻胀隆起。当板中部处路基沉降量较大时, 则使面层板底受拉。这种断板形式则更为常见, 可能形成于软弱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梯形路堤“中间大, 两头小”的贫状沉降断面等情况。

2 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控制指标

我国现行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路基的基本要求是稳定、密实、均值, 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然而在现实中, 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是无法避免的。在定量分析路基不均匀变形对路面结构影响的基础上, 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选取合适的指标,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标准, 以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能在设计年限内提供良好、舒适、安全的行车条件。

显然, 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控制指标应该能体现路基本身变形的程度和空问分布的形态, 且是危害路面结构和使用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提出的指标主要有路基的最大沉降量、差异沉降量和沉降断面的曲率。其中最大沉降量最为直观, 容易监测, 便于施工过程中的填土速率控制和路表工后沉降控制。但是最大沉降量仅仅反映了路基变形的绝对值, 没能表征路基变形的形态及空间分布, 也不能和对路面结构的不利影响建立必然的、对等的联系。差异沉降量体现了“不均匀”的思想, 一般来讲, 路基差异沉降量越大, 产生路面结构的不利影响越严重。差异沉降通常指的是路基某个断面内最大沉降量和最小沉降量的差值, 它不关心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其他点的变形情况, 因此容易建立相应的控制要求。但是, 它忽略了最大和最小沉降点之间的变化情况, 没有真实反映“不均匀”的分布特征。

然而, 要真实、详细地描述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为了表述和理论分析的简便, 根据路基不均匀变形的大致形态, 通常把它假设为正弦曲线和抛物线。大量的工程现场观测表明:上述两类曲线形式比较接近路基不均匀变形的实际情况。最大沉降量和沉降曲线半波长平方的比值δmax/T2与曲线曲率的最大值成正比, 能表征路基不均匀变形的形状;而且从大量计算结果可知, 对于给定的路面结构, 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的路面结构响应主要与δmax/T2有关。因此, 本文选取δmax/T2作为控制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指标。

3 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控制标准

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和功能性要求对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提出控制标准, 标准要求的原则为:1) 虑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的路面附加应力, 在水泥路面设计年限内, 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和温度荷载的综合作用下不发生疲劳破坏;2) 路基不均匀变形不致于引起路拱“反坡”, 以满足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的要求;3) 按交通量等级和公路等级对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提出控制标准。

3.1 结构性要求

我国现行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 板厚设计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在临界荷位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设计的极限状态。

式中, γr-可靠系数, 与公路等级有关, σp-行车载荷疲劳应力;σtr-温度荷载疲劳应力;fr-混凝土弯拉强度。

3.2 功能性要求

路基盆状沉降断面形式可引起路拱减小甚至出现“反坡”, 这对路面排水及行车安全是不利的。我国现行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排水的要求规定行车道路面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 坡度为1%~2%;路肩铺面的横向坡度值宜比行车道路面的横坡值大1%~2%。显然, 路拱变坡率主要和路基不均匀变形的程度和路基宽度有关。

水泥板对地基弹簧的压缩量和路基本身的变形量相比是可以忽略的, 因此可以认为路基盆状沉降形式对路面横坡的改变只与沉降断面本身有关。变坡率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取最外侧水泥板的两点, 控制路面横坡的变坡率不超过1%, 因此, 对路基不均匀变形提出控制标准时, 应以满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性要求为主。

4 结语

根据路基不均匀变形方式的不同, 面层板中出现的裂缝可能首先形成于板底, 也可能形成于板的顶面。在此基础上, 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性和功能性要求两方面对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提出控制标准。同时, 对于不同公路自然区划、交通量等级和公路等级, 从满足路面结构性和功能性两方面对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提出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星运, 陈善雄, 余飞等.曲线拟合法对路基小变形情形适用性研究[J].岩土力学, 2009.

均匀控制 篇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不断增长的环保意识促使私人企业及法律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废弃物品及能源消耗的减少成了其中两个最主要的目标。后者一直以来都是私人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因为能源消耗与成本直接相关,而前者也由于责任和新法规等原因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减少废弃物品,那些在生命周期结束后还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就会被全部或部分回收,重新装配、制造、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料循环利用的理念——达到了资源再生,物料增值和成本节约的目的,取代了传统的单向运作模式。这种与供应链传统物流方向相反——从消费者回到生产商的新型物流,就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所谓的“逆向物流”。[1,2]

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其中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给逆向物流较为确切的定义为:逆向物流是对原材料、加工库存品、产成品,从消费地到起始地的相关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流动而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3]

在逆向物流研究中,库存控制策略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现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Toktay等研究了需求信息结构、延迟交货、需求率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等不同的系统特征对订货策略及库存控制的影响[4]。Minner研究了一般供应链中的安全库存控制同逆向物流中回收的内外部产品整合的问题[5]。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回收物品是废旧产品或生产中的副产品、次品且对回收物品实行再生或再制造的情形。

生活中也存在回收物品可直接再利用的情形。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中,仅仅在供应和价格上竞争已不再是最有效的策略,售后服务已成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销售商为了提升自己在消费者中的印象,允许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不满意产品退回。所谓不满意产品又可以分为真正的缺陷品及无缺陷的缺陷品(产品的外观、功能或型号等与消费者要求不符等这类原因造成的)。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订购中,由消费者一时的误操作而引发的退货行为更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Fleischmann等[6]提出了一个基于需求和回收都服从独立的Poisson分布的基本库存模型,模型假设回收物品可直接如新再销售以及外部订购的提前期不为零。黄祖庆等[7,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退回物品经过简单处理之后的库存控制模型,分析了基于定期和定量2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最优库存控制模型,得到了库存的最优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算例。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的需求都很难预测,比如创新型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季节性比较强,典型的如手机、图书或时装等。本文探讨一个基于需求和回收都服从独立的均匀分布的基本库存控制策略。

如图1所示,销售商采取(T,Q)策略的订货模型,销售商的订货周期为T。假设销售商在一个订货周期T内允许消费者退货,退回物品可以如新以原价卖出,消费者的需求与退回均服从独立的均匀分布。在此条件下,提出了销售商的最优订货模型,得到了销售商的最优订货量Q,并分析讨论了退货率μ对销售商期望收益及库存策略的影响。

1 基本假设和符号

(1)销售商允许消费者退货,且退回物品可以如新以原价再销售;

(2)在订货周期内,消费者的需求量θ在区间[0,a]上服从均匀分布,退货量η在区间[0,b]上服从均匀分布,且两者相互独立,a≥b≥0;

(3)销售上允许缺货,缺货损失费用为cb;

(4)销售商订货费为c0,物品的购买成本为c,库存成本为cs,售价为p(p>c)。

2 建模和求解分析

2.1 建立模型

由于允许消费者退货,退货抵消了部分需求,故设这种考虑退货影响后实际的需求为净需求ζ。

由假设(2)知:需求量θ和退货量η的密度函数为:

则ζ=θ-η的密度函数为:

设销售商在订货周期T的订货量为Q,则其收益为:

U(Q)=min(ζ,Q)p-c0-c Q-库存费-缺失损失费故销售商的期望收益为:

所以,销售商的最优订货模型为:

2.2 求解分析模型

由于f(ζ)为分段函数,Q与a-b的大小不能确定,故在此分开讨论Q的取值来求解模型。

(1)当0≤Q≤a-b时:

对Q求导可得

又0≤Q≤a-b,即只要:

其中:,故Q是存在的;则:

函数Q与对b来说都是单调递减的,即μ值越大,Q与就越小。当b=0时即为不允许退货时的最优订货量和最优期望收益。

(2)当a-b<Q≤a时:

对Q求导可得:

又a-b<Q≤a,而Q≤a显然成立,即只要:

通过以上的求解分析,可得当产品需求和回收都服从均匀分布时,销售商的最优订货量Q及退货率μ对销售商期望收益及库存策略的影响,有如下结论:

允许退货必然降低销售商期望收益,因而退货率μ=b/a越大,订货量就越少,销售商期望收益也就越少。

3 结束语

由退货引起的库存控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并引起了很多学者广泛注视,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开展。本文在假定产品需求与回收都服从独立均匀分布条件下,分析了销售商订货策略和期望收益。结果表明,退货率对销售商的订货数量和期望收益都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销售商要尽量减少退货率,采购质量好的产品,提高产品透明度,真正考虑消费者需求,避免错买现象发生。

摘要:库存管理是逆向物流的重要研究内容。假定销售商允许顾客退货,退回物品可如新以原价卖出,且顾客的需求与退货均服从独立的均匀分布;在此条件下,提出了一个最优订货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货率对销售商的订货数量和期望收益都有影响,销售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降低退货率。

关键词:逆向物流,库存,均匀分布

参考文献

[1]Jan D.Vehicle routing and reverse logistics:the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simultaneous delivery and pick-up[J].OR Spectrum,2001,23(1):79-96.

[2]Fleischmanna M,Bloemhof-Ruwaard J M,Dekker R,et al.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103(1):1-17.

[3]Linda S Beltran.Reverse Logistics:Current Trend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mmercial World[J].Logistics Spectrum,2002,36(3):4-8.

[4]Toktay L B,Wein L M,Zenios S A.Inventory management of remanufacturable produ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11):1412-1426.

[5]Minner S.Strategic safety stocks in reverse logistics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1(3):417-428.

[6]Fleischmann M,Kuik R,Dekker R.Controlling inventories with stochastic item returns:a basic model[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38(1):63-75.

[7]黄祖庆、达庆利:《一个允许退货的库存控制策略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2003,33(6):792-795。

均匀控制 篇9

关键词:极薄板,均匀润滑,二次冷轧,流量,距离

0引言

近年来,国内食品包装、制罐等行业发展迅速,因此对原材料极薄板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对板材的质量和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二次冷轧是极薄板的主要生产方式,二次冷轧的典型特性是压下率可达15%~40%,且主要集中在第一机架,一般采用直喷系统进行润滑。工艺润滑最重要的功能是减小轧制变形区接触弧表面上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降低总轧制压力和能量消耗,增大道次压下量和减小可轧厚度;同时减缓轧辊磨损,防止擦伤、改善板形和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乳化液整体组成是基础油和脱盐水,一般按体积分数2.0%~15.0%的基础油配兑脱盐水,外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或弥散剂)形成的半稳态润滑剂,呈油水两相平衡体系。乳化液从喷嘴中高速喷出后,与钢板表面撞击,通过其离水展着性使油水发生分离,油滴附着在接触表面上形成油膜。随后,油膜被带入变形前区而产生油楔效应,这种油楔效应使轧辊与轧件之间的流体压力增加,平衡了外部载荷,降低了轧制总压力和摩擦磨损。其中,轧制区摩擦系数大小主要决定于构成润滑层的油膜厚度[3]。

在直喷系统中,一般通过同一条管路的分支分别向带钢上、下表面喷射乳化液。理论上,只要带钢上、下表面的乳化液流量相等就可实现均等润滑。实际上,当乳化液喷淋到带钢下表面时,在重力作用下,一部分乳化液产生滴落和飞溅,这就导致带钢上、下表面所形成的油膜厚度不等,从而造成轧制过程中带钢上、下表面摩擦系数的差异,进而引起轧制区域上、下表面不均匀变形,使带钢容易出现上、下翘等问题,同时轧制过程变得不稳定,严重影响冷轧产品质量和正常工业生产,是现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带钢上下表面均匀润滑控制技术的开发

1.1 技术方案的选择

以往实践中,为了克服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较上表面薄的问题,常规措施是适当增加喷淋总流量,这样下表面油膜厚度会增大,可部分缓解润滑不足问题。但同时上表面油膜厚度也会增加,上、下表面油膜厚度仍有一定差异,且流量过大也会加重乳化液飞溅,影响带钢表面质量。现场所用另一措施是调整喷淋架的位置,即缩短喷淋架与轧机中心的距离来减少滴落损失,而这样做会减少乳化液在带钢表面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乳化液的离水展着率,因此也不太可取。另外,也有在带钢的下表面再增加一排乳化液喷淋架,将乳化液喷射到下工作辊表面,希望对下表面流量进行补偿。但是,由于机架中增加了一排喷淋架,设备比较拥挤,维护困难,同时调整幅度有限。而现场生产希望设备改造规模尽可能小,同时又方便调整。这样,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在大量现场试验与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在上、下表面乳化液管路上分别增设流量阀的方法,实现上、下表面乳化液流量分别控制,并以上表面喷嘴DA的流量和到轧机中心距离为参照目标,建立了综合考虑乳化液滴落损失和离水展着率的下表面喷嘴DB到轧机中心距离的优化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喷嘴DB最佳布置位置,随后计算下表面喷嘴DB合适的喷淋流量。

1.2 具体技术方案

该方案由三个部分组成:①乳化液分支管路上流量阀的配置;②带钢下表面对应喷嘴DB到轧机中心的最优距离的计算,该值计算确定后,不再随带钢规格等变动;③带钢下表面对应喷嘴DB流量的计算。

1.2.1 乳化液分支管路上流量阀的配置

此部分属于硬件改造,针对原乳化液直喷系统中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喷淋流量相同的问题,分别在其管路上增设流量阀,实现上、下表面对应喷嘴DA和DB的乳化液流量分别控制。改造前、后乳化液喷淋系统对比如图1所示。

1.2.2 喷嘴DB到轧机中心最优距离的计算

根据相关文献,乳化液在带钢表面形成的油膜厚度ζk(nm)[4]为:

undefined。 (1)

其中:k为带钢上、下表面编号,k=1表示带钢上表面,k=2表示带钢下表面;αk为带钢表面的乳化液离水展着率;βk为带钢表面的乳化液剩余率;Fk为带钢表面单位宽度上单位时间内的乳化液流量,(m3·s-1)/m;C为乳化液浓度;vs为入口带钢速度,m/s。

带钢表面乳化液的离水展着率αk与喷淋架喷嘴到轧机中心的距离sk密切相关,其函数关系如下:

αk=thundefined。 (2)

其中:th表示双曲正切函数;ak为模型系数,一般情况下,a1=a2。

对于带钢上表面,由于乳化液没有重力影响造成的损失,因此剩余率较高,根据生产经验,带钢上表面乳化液剩余率β1约为80%~90%。对于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滴落损失后的剩余率β2也与喷嘴到轧机中心的距离s2有关,其函数关系如下:

β2=e-γ·s2 。 (3)

其中:γ为乳化液流失指数,γ取值范围为0~1。图2和图3分别为αk和β2与喷嘴到轧机中心的距离的关系曲线。

由式(2)、式(3)可以看出,随着乳化液喷嘴DB到轧机中心距离s2的减小,带钢下表面乳化液的离水展着率α2逐渐减小,而乳化液的剩余率β2却逐渐增大;由公式(1)带钢表面油膜厚度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对于带钢下表面喷嘴DB,油膜厚度ζ2大小与乳化液离水展着率α2和乳化液剩余率β2的乘积密切相关,在调整乳化液喷嘴DB到轧机中心距离s2时,以上两个因素变化趋势相反,因此可通过寻优方法找到最佳的距离s2设定值,使乳化液离水展着率α2和乳化液剩余率β2的乘积最大。

距离s2的优化计算方案如下:首先,收集带钢上表面对应喷嘴DA到轧机中心的距离s1,给定带钢下表面对应喷嘴DB到轧机中心的距离s2的取值范围及其调整步长Δs2(其中,s2minωi-1是否成立,若成立,则令带钢下表面对应喷嘴DB到轧机中心的最优距离设定值s*2=s2i,i=i+1,然后重新计算s2i=s2max-i·Δs2;若不成立,则令i=i+1,再计算s2i。具体计算流程如图4所示。

1.2.3 带钢下表面对应喷嘴DB的喷淋流量计算

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是使带钢上、下表面所形成的油膜厚度均等,即:

ζ1=ζ2 。 (4)

在喷嘴DA到轧机中心距离s1、乳化液剩余率β1和乳化液流量F1等条件已知的前提下,利用式(1)、式(2)、式(3)、式(4),并将最优距离设定值s*2代入计算,可得到下表面对应喷嘴DB的喷淋流量F2,表达式为:

undefined。 (5)

2带钢上下表面均匀润滑控制技术现场应用

国内某冷轧厂二次冷轧机组为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润滑条件,特利用本文所述相关技术对机组润滑设备进行了一定程度改造,分别在带钢上、下表面对应的乳化液管路上增设流量阀,并将下喷淋架到轧机中心距离由原0.74 m增加至优化后的1.13 m,流量提高至0.51 (m3·s-1)/m。经现场调试,已完全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因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滴落损失而导致的润滑不足和上、下表面润滑特性差异等问题,同时,由于下喷淋架到轧机中心距离增大,减小了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滴落和飞溅对轧制区域的影响,有效改善了带钢的轧制稳定性和表面质量,给企业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

3结论

(1) 对于极薄板轧制过程中带钢上、下表面润滑状态的差异,本文在大量现场试验与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在上、下表面乳化液管路上分别增设流量阀的方法,实现上、下表面乳化液流量分别控制,并以上表面喷嘴的流量和到轧机中心距离为参照目标,建立了综合考虑乳化液滴落损失和离水展着率的下表面喷嘴到轧机中心距离的优化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下表面喷嘴的最佳布置位置,随后对其喷淋流量进行了计算。

(2) 该套技术在现场应用后,实际效果良好,带钢上下表面润滑效果均匀,有效改善了带钢的轧制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秀军.二次冷轧技术应用研究[J].宝钢技术,2006(z1):61-63.

[2]李秀军.宝钢1220二次冷轧机组极薄镀锡板核心生产工艺的开发[J].上海金属,2007,29(5):41-46.

[3]李秀军.宝钢二次冷轧(DCR)机组极薄产品生产实践[C].北京:中国金属学会,2006:392-395.

上一篇:高温对猪繁殖力的影响下一篇:初中语文中的民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