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故障管理

2024-07-25

集中故障管理(共8篇)

集中故障管理 篇1

为深化运维体制改革,建立集中化网络维护管理和属地化服务支撑相结合的运维模式,中国移动开展以省为单位的网络集中故障管理改革。集中故障管理通过告警监控集中化、工单流程标准化、故障处理规范化,实现以省公司为单位的集中告警监控、工单派发和故障预处理,取消地市监控,故障工单直派一线班组(区县/代维)。为了全力支撑集中故障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建设相应的支撑系统来支撑集中故障改革的IT落地。

1 现有支撑系统存在的问题

山西移动网管支撑系统经过长期持续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以各专业网管(包括话务网管、数据网格、传输网管、数据网管、动环监控)、电子运维系统为主体的立体化的网络运维支撑平台,实现了对运维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全面支撑,大幅度提升了运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发展,以及2G、3G、4G、WLAN网络的协同处理,现有的支撑系统已不能全面支撑网络的运维,存在如下问题:各类告警在不同系统中,难以对所有专业处理情况统一全程管控;难以实现网络故障的跨专业关联分析,影响了故障的处理及时性、准确性要求;集中处理人员需要掌握各专业的知识,操作的平台较多,对知识面的要求高,导致操作效率低。

2 集中故障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

为了全力支撑集中故障管理工作的推进,山西移动集中故障管理通过建设1+4的网管支撑系统,即集中故障管理系统+辅助支撑手段(掌上运维、IVR语音督办系统、飞信机器人、OMC一键式接入平台),通过联动综合资管系统,改造现有的EOMS和代维管理流程,直接派单到一线班组,从而实现以省为粒度的集中故障管理系统支撑,实现从告警派单到故障派单的故障定位质的提升和飞跃。

2.1 集中故障管理系统的总体IT架构

集中故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告警派单、工程屏蔽、告警关联、告警标准化以及告警采集和处理这几个模块。通过话务网管、数据网管、传输网管、动环监控、拨测系统以及新建OMC向告警采集与处理模块告警。再有系统分别进行处理。主要的动作有故障预处理接入(OMC一键式接入)、掌上运维、告警通知、告警派单(EOMS)。系统同时还与综合资管进行资源数据关联。EOMS通过代维管理系统、IVR语音呼叫进行工单通知。

2.2 集中故障管理系统的高可靠性硬件处理平台

该平台设置3个MQ集群,1个应用服务集群。根据需要对两台负载均衡器设备做主、备设置。MQ集群1:A、B负荷分担应用服务<->MQ服务器A、B。MQ集群2:A主、B备采集机A<->MQ服务器A、B。MQ集群3:A备、B主采集机B<->MQ服务器A、B。应用服务器集群A、B两个应用服务器负荷分担应用<->应用服务。负载均衡器主备设置:依据需要确定是否选择负载均衡器主备。集中故障管理系统利用流行的虚拟化技术,部署在网管支撑云平台上,并采用负载均衡器采用负荷分担的模式,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2.3.1 全专业告警监控

全专业告警监控适用于监控现场管理人员及一线监控人员实时掌握全网运行情况,是告警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可对核心网、无线网、数据网、传输网、动环、拨测、巡检、业务质量等全专业多业务的告警按照告警标准化字段要求进行呈现,快速实现通信网络端到端的管理、面向业务和面向客户的全业务集中监控、统一管理。

2.3.2 跨专业告警关联

跨专业关联监控主要包含面向基站跨专业告警关联(基站无线网与传输网的,基站无线网与动环网),核心网与数据网(承载)的跨专业告警关联,数据网(承载)与传输网的跨专业告警关联,无线网(BSC)与传输网的跨专业告警,下一步延伸到集团客户、业务端到端的告警监控,大力提升告警的定位。通过本系统中的流水窗口和矩阵窗口实现跨专业关联告警信息的实时展示,为实现基站故障原因影响以及故障定位可以通过流水窗口和矩阵窗口连接到GIS和拓扑视图来实现故障相关故障原因的关联定位。

2.3.3 工单处理集中监控

直观展现各地市、各专业、各班组工单从派发、处理、回单的情况,同时通过阈值设置可及时发现工单异常情况并立即督办,实现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控制”的提升转变。

2.3.4 基于电子运维的工程割接流程

通过将工程预约流程嵌入网络割接工单,实现自动预约和预约结果反馈,提升告警监控的效率。预约功能在原有专业内预约的基础上,通过和地市一线人员及业务专家的交流分析,总结出了适合山西本省的跨专业的关联预约规则,包括动环机房和基站的关联预约、传输与无线业务设备的关联预约和传输与数据业务设备的关联预约。

2.3.5 实施精确派单

灵活的、适应全专业需要的派单规则的配置;多种方式的智能派单,压缩统一故障的告警为同一工单,减少工地那量,提高故障的处理效率。精确派单主要包括打包派单、抑制派单、告警关联派单、工单追加、工单重派。

3 集中故障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评估

(1)告警接入情况。接入了全专业的告警,以试点地市阳泉、晋中为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阳泉网元告警监控为20720,告警标准化匹配率为100%,告警呈现及时率为95%,漏告警比率为0.0%,漏清除消息比率为0.0%。晋中网元告警监控为20151,告警标准化匹配率为100%,告警呈现及时率为93%,漏告警比率为0.0%,漏清除消息比率为0.0%。

(2)关联规则部署。全专业共部署关联规则241条,其中话音网177条,动环12条,数据31条,传输18条,跨专业3条。

(3)集中故障派单,已开启了全专业集中故障派单。

(4)集中工程割接审批流程全网使用,工程标识率从57%提升到95%以上。

4 结语

集中故障管理系统从故障的发现、派单规则、关联规则的配置、工单的派发、故障的处理、故障工单的督办、快捷回单及便捷查询等故障处理的全流程进行了设计开发,实现了告警的高效监控和定位;同时,针对工程预约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和工程割接流程的联动,在跨专业关联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初步实现了集中故障管理对支撑系统的要求。

对集中供热采暖系统故障的分析 篇2

【关键词】集中供热采暖;系统故障

当人们在用集中供热采暖过程中,由于设计的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到标准或者是运行时不能够妥善管理等诸多原因,经常会导致集中供热采暖系统的故障,以至于供热系统不能够正常运行。除了外力的作用影响之外,系统本身也会因为设备等原因而导致故障。

我们根据集中式供热采暖系统发生的原因而简要分析其解决的办法,第一,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应重视该系统形成故障的原因,并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对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完善;第二,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要对供热采暖系统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对供热故障进行分析和了解,有利于操作人员在解决故障时能够提高其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供热系统的质量,从而保证集中供热采暖设备的安全生产。

1.供热故障分析

一般情况下,因为散热器不热而导致用户在室内感受到的温度偏低或者冷热不均的情况有两种:其一是散热器的性能不能满足设计师对于该系统的设计要求;其二是由于散热器能达到要求但不能给予室内更高的温度。前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散热器本身的问题,然而后一种情况则是由于设计师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设计不当而导致的,也就是说,设计师设计散热器的时候,使散热器散热的面积不能覆盖室内的面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师或者运行管理师可以将原来的上供式系统改为下供式系统,也不用增加散热器而浪费资源。下面我们着重针对第一种情况进行分析。散热器不热,运行管理员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从散热器本身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由于散热器的表面温度不高,当它与室内温度相近的时候,就会造成散热器不热的情况;其二是由于设计师在散热器的设计要求与散热器的表面温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导致了散热器不是很热的情况;其三是散热器在散热过程中会出现时冷时热的情况。

第二,从整个采暖的系统来看,散热器不热也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第一是全体用户在散热过程中都不能达到用户供暖的要求;第二是某一些用户的散热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温度;第三是极个别的用户,散热器不能达到供暖的要求。

第三,从采暖系统的投入运行来看,又可以分为刚投入运行的系统故障和采暖系统运行长久之后而出现的供暖故障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了解供热系统故障的表现形式以及状况,以此来解决故障是非常重要的。

2.热源厂或锅炉房系统缺陷引起的供热故障

在日常生活或,因为热源厂或是锅炉房系统缺陷而引起的供热系统的故障,对于蒸菜采暖系统来说,往往是全面性的,因此运行管理人员如果在遇到供热系统故障时,首先就应该考虑到是不是因为热源厂或者锅炉房系统缺陷而引起,下面针对于缺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整个采暖系统而言,全体用户或者是大部分用户的散热器都不能达到用户供暖的要求,即供暖温度不够。

(2)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少部分用户的散热器温度不能满足其要求,但是这些用户一般是处于偏远地区或者是不利于散热器正常运行的地方的。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及时从热水锅炉的供热能力以及循环水泵输水系统两个方面来进行检查。

3.室外系统缺陷引起的供热故障

(1)室外管网保温不符合要求。在供暖过程中,如果室外的官网保温不符合设计的要求,也是造成供暖温度达不到理想温度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保温层厚度小于设计要求,材料不符合要求;二是保温层施工质量低劣;三是保温层遭到水浸或严重脱落。

(2)随意在外网上连接新用户。热水系统供热量是一个定值,系统中需接人新用户时,除应对热源的供热能力和系统循环输水能力进行校验,还应对外网水力工况进行校验。在没有进行校验的情况下盲目接入,不但新用户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原有用户的供热。

(3)初调节受到人为破坏。外网安装调节完毕后,应当固定所有用户系统进户入口阀门的开启度。如果这些阀门开启度遭到破坏,必然使整个系统水力工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用户不热或过热情况。应重新调节并固定开启度(包括供、回水管的旁通阀关闭不严或误开启的情况)。

(4)热网系统局部堵塞(污物或空气堵塞)。

4.室内管罔缺陷引起的供热故障

4.1室内用户系统中空气滞留引起的不热。

(1)排气装置的安装和操作不当。首先是集气罐的安装与操作。集气罐应设在系统最高点,安装在离弯头、丁字弯等产生局部阻力部位的一定距离(500ram-8~mm)的地方;在排气时刚打开阀门排气管向外流水时,不能立即把它关闭,待放出热水时才能证明空气已排除。其次是自动排气阀的安装与操作。

(2)管道或散热器中的气囊。由于施工原因造成的水平干管和散热器支管的坡度或弯曲方向不对等都会造成气囊,影响整个采嗳系统的正常运行。

4.2管道或散热器堵塞引起的不热由于管道或散热器中的泥砂、焊渣、锈皮等杂物.导致系统运行循环时发生堵塞.排除室内系统堵塞故障的关键在于根据系统形式及不热的地方或一般易堵塞的部位,判断并找出堵塞的准确位置,及时进行排除,这样可以避免大面积拆管网找原因排除故障。

4.3安装不当引起的不热。

(1)管道连接不当造成的不热。立干管与散热器支管连接时支管伸入立干管太深或连接方式有误,使水流阻力增大热媒流量减少,从而造成散热器不热或不太热现象;主干管与立干管的连接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将导致立干管内热媒流量减少或滞流.造成整个立干管不太热或完全不热。

(2)阀门安装不当造成的不热。施工时漏装调节用的阀门,这样就不能消除上、下层水力失调;阀门方向反装,也会使阻力增大,造成系统不热。

4.4系统操作不当引起的不热。

(1)系统充水过快。在供暖过程中,如果系统充水过快,将会导致系统中积累存在的空气无法全部排出,从而导致系统中无法充满水,这样就不利于供暖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散热器达不到用户要求的温度。然而这种故障的产生大多出现于局部地区,并且经常在才开始供热的时候。当系统充水是,最理想的方式是应由着回水管路进行缓慢充水,而充水的过程中,应该间隔1-2个小时,从而使系统完全排除空气,让供暖系统能够充满水,散热器达到用户要求的温度。

(2)系统充水不够。运行初期充水不够。这种故障处理方法简单,操作人员注意系统充水完全可以避免。运行过程中由于系统泄漏或补水不及时造成的充水不够。操作人员应严格观察水位变化,及时补水维持在正常水位;如果是系统泄漏引起的缺水。则应及时查找泄漏原因并进行处理。

(3)系统调节不好。系统没有进行认真的调节或调节好的阀门人为地改变,此种情况应根据系统形式重新调节。达到效果后瘦固定阀门;调节应直到供热正常为止。综上所述,造成集中供热采暖系统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供热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对安全生产,提高供热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集中故障管理 篇3

新技术、新业务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维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以某运营商为例,四网协同带来的网络复杂性呈几何级级数增长; 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端到端质量保障、LTE的引入、企事业单位客户的网络快速响应需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均对网络故障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 某运营商的GSM网载频数7年间增长3.1倍 ,TD网载频数4年间翻了一番 ,WLAN网AP数4年间增长了95.2倍, 网络运维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同时,网络运维人员的增加远远无法满足网络规模扩大的需要。 依托IT化、智能化、自动化支撑手段, 投放高度智慧的省端监控和末梢管控手段,实现低成本、高效运维的集中化运维体制,成为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1)支撑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端到端质量保障

网元运行质量好并不等于用户感知好。 以往基于 “系统无告警 、网元无故障 、设备无退服 ”的传统维护理念,已无法满足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端到端实现的网络品质保障要求。 网络品质的内涵,已扩展到终端、 网络、平台三者品质及相互间的协调。 原有分散在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多层级的故障管理仅能掌握某一个环节的质量,而集中故障管理就是要突破分散化壁垒,做到从一点出发对业务进行全流程把控,以顺应从基于网元向基于客户感知的端到端业务实现管理的转变。

(2)适应LTE网络演进

TD-LTE网络是全IP化的网络,媒体面和信令面均为IP化协议。 全IP化的网络故障定位和处理,需要对网络进行完整的端到端分析。 同时,TD-LTE网络架构高度扁平化,核心网设备集中部署在省会或数据中心城市。 末梢e Nade B故障的定位和处理,对集中部署核心网的依赖程度也很高。 此外,传输承载方面,TD-LTE的e Node B基站需要通过PTN/QTN跨城域回传到省会或数据中心城市。 跨城域回传要求打破以地市为单位的维护界面,构建以省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化故障管理体系。 因此,在LTE建设过程中,用户归属、 网络归属和业务归属的非一致性较2/3G阶段更加突出。 为保证用户的良好业务感知,必须对全网CS域、EPC域和IMS域进行高效的集中管理。

(3)互联网业务质量的必要保障

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内容为中心,具有“一点接入, 服务全网”的特点,需要围绕内容源进行业务全流程保障。 原来内容源分布分散、不唯一,而且质量参差不齐, 一个简单的页面浏览请求也可能会访问多个网内、网外的内容源。 在分散化的故障管理模式下,某地内容源故障可能导致业务受影响的其他地市都要进行全流程的逐一排查,无法做到故障的精准定位和及时处理。 集中化的故障管理则可以实现从面向网元、 网络到面向业务的转变,实现从内容源到网络、再到终端问题的全程监控,实现高效的跨地域、全流程故障的精确定位和分析解决,从而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保障的需求。

(4)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快速响应的要求

企事业单位客户对网络质量快速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双跨”业务需要重点保障。 然而,分散的故障管理模式下, 无法实现按照客户维度进行专门管理, 地市不能有效关联分析告警及故障信息, 工单在地市间转派效率太低,难以及时发现故障;此外,地市看不到端到端各段线路的质量, 无法准确定位故障点和故障原因, 一市仅能调度本地线路资源,难以协调外市、外省资源,也就无法实现快速调度。 因此,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故障管理, 由省公司集中进行集客业务质量监控, 统一负责故障工单派发督办,统一实施资源调度,可以大幅度提升跨省、跨市的故障处理效率。

(5)实现高效率 、低成本运维的必然选择

集中化故障管理可以促使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故障处理流程的简化,实现故障工单由省公司直派维护一线,消除重复性工作,节省地市在人员、手段方面的大量投入,减轻内部管理负担,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2调整组织结构,缩减中间环节

为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在省级集中故障管理的过程中,各中间环节得到有效缩减,网络运维逐渐向 “省端监控”和“现场排障”转变。

某运营商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梳理并重新定义组织结构及人员角色分工, 撤销地市监控中心,省公司负责集中维护、集中管理,地市公司负责属地维护、属地管理,县公司负责现场作业。

(1)一级监控 :省公司工作职责 ———全网设备集中监控、,故障预处理;工单派发,故障督办;技术支持及工单审核归档。

(2)二级保障:地市、区县公司工作职责———属地化设备(核心网设备、接入侧自维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和应急通信保障。

(3)三级处理 :代维公司工作职责 ———接入侧代维设备(基站、直放站、动环、室分、WLAN等)巡检; 维护和故障处理。

集中故障改革前、后的职责分工对比见表1。

3精简工作流程,加强末端管控

某运营商对占工单处理总量80%以上的故障工单类型,进行了业务、技术分析和优化,开展流程再造。 借助掌上运维等手段,将设备故障处理链条从7个缩短为3个(图1),实现了省公司到一线代维人员的工单直派,有效增强了管理力度,提高了运维效率。

流程的优化,促使故障工单处理方式从“现场处理、事后回复反馈”转变为“现场处理、现场反馈、现场验证”,极大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增强了末端控制力度。 以故障工单电子流转为纽带,实现了省、市、县、代维四个层级的故障一体化处理:

(1)省公司监控到告警后,首先进行智能预处理;

(2)对省公司预处理不成功的告警,根据设备维护属性,自动派单至市、县自维人员和代维人员手机端;

(3)故障处理期间 ,省公司负责进行故障督办和技术支持;

(4)故障处理完成后,省公司进行工单审核归档。

4构建智能IT手段,助力运维效率提升

某运营商从全景化、自动化、掌上化、智能化四个维度,强化故障管理能力和支撑手段,建设基于掌上运维的集中故障管理系统,从故障发现、智能定位、自动派单、智能处理、自动督办、回单验证六个环节实现智能化支撑,集中化故障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该系统2013年1月开始建设,2013年8月试运行,2014年1月全省正式投入使用。

(1)全景化 :通过构建全面 、丰富的场景 ,定制拓扑、GIS、搜索组件,打造面向场景的、组件化的、可灵活定制的网络监控实时保障调度体系。

(2)自动化 :固化维护 、优化经验 ,将重复性工作交给计算机自动处理,实现网络异常自发现、自诊断、 自处理。

(3)掌上化 :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 、固定地点 、固定设备、固定网络,而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处理。

(4)智能化 :从智能故障发现 、智能故障定位 、智能工单派发、智能故障处理、智能工单督办和智能回单验证六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IT支撑。

4.1场景化监控,形成全景化、高协同的事中故障处理调度体系

通过建设场景化监控平台,从业务量、业务质量、 用户规模、用户漫游等多个维度进行实时监控,具备从全省、地市、网元、小区粒度层层钻取功能,支持趋势分析和TOPN展示,具备环比、同比能力,实时呈现国际、省际、省内漫游出入用户变化趋势,掌控用户迁移对网络可能造成的潜在冲击。

以2014年中秋节保障为例,系统以趋势、TOPN、 矩阵、GIS等多种监控方式, 直观呈现了2/3/4G网络业务量、业务质量较日常和上年同期的变化情况及国际、省际、省内用户漫入漫出情况,简明的界面设计、 强大的钻取功能、实时准确的数据获得广泛认可。 目前该系统正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

同时, 利用系统提供的重大活动场景监控能力, 省市联动、协同保障问题的发现、分析和处理,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的通信服务质量。

4.2“三位一体”,构建自动化网络预处理体系

为提高故障处理效率,构建告警信息汉化、告警关联、告警自动处理“三位一体”的自动化网络预处理体系,实现告警原因自动定位与远程修复,极大提高了省端监控故障发现能力和现场故障处理效率。 2/3G方面,共固化7275条智能化规则梳理,重点解决了发电单等28类问题;LTE方面,固化部署157条告警关联、36条告警自处理、1345条自动派单规则。

尤其是针对最迫切的LTE故障管理,一方面,根据告警之间的根源关系及频发告警情况,共梳理主次关联及衍生告警关联规则45条, 告警关联比例达10.7%,工单量降低9.7%。 另一方面 ,针对LTE横跨多专业的特点,梳理LTE跨专业告警关联,实现了无线 - 传输、核心网 - 传输、核心网 - 无线、无线 - 动环的跨专业告警关联规则67条。 通过跨专业告警关联精准定位故障原因,派单准确性提高15.7%,派单量降低8.3%,故障平均历时有效缩短。

同时, 针对LTE结构扁平化、 监控集中化的特点,梳理、部署32类智能预处理规则。 目前,自处理告警日均达10543条,自处理率达14%,有效降低了集中监控的省端工作压力,缩短了一线人员故障现场排查时间。

通过告警关联和智能预处理,某运营商成功将日均200万条告警压缩为1.15万张工单, 并通过工单直派到一线运维人员手机, 有效缩短了故障处理链条,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

4.3掌上运维,提升前端处理效率和流程规范性

规划贴合一线工作实际的APP应用, 将网管IT手段延伸至网络运维末梢,为故障处理人员提供全流程的手机掌上端应用。

其中, 告警看板提供基站退服概况及退服明细, 站址导航用于进行路线导航,告警百科用于推送故障处理经验,排障助手用于网元状态自助查询,告警查询用于进一步定位故障原因,业务测试用于故障处理后验证业务是否恢复……丰富的手机APP应用,弥补了PC系统在现场排障中的力不从心,实现了数据质量保障和网络维护的闭环管理,用贴合业务实际的新技术手段消除了网络运维管理盲点。 如图2所示。

目前,某运营商已推广故障、网优、管理、资源、运维、代维六大类十几个应用,其中的排障小助手、掌上家客、掌上工单、掌上资源、用户体验测试、掌上日报、 应急管理、LTE室分验收测试等手机端APP, 已在全省1300名运维管理人员、7100名一线运维人员的手机上安装使用。

4.4全流程智能化,节省人力投入,缩短故障历时

为支撑集中故障管理项目的开展,某运营商从智能故障发现、智能故障定位、智能工单派发、智能故障处理、智能工单督办和智能回单验证六个环节,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IT支撑。

(1)智能故障发现 :网元监控率达到99.57% , 告警标准化匹配率达到98.46%, 工程告警标识率达到95.57%,告警时延小于3分钟的告警占比为95.23%, 漏告警比例为0.89%。

(2)智能故障定位 :实现告警定位汉化规则124个,告警关联规则809个,告警处理知识库4325个; 通过掌上运维自动推送汉化后的故障详细信息和故障处理经验,辅助现场故障定位和处理。

(3)智能工单派发 :将故障工单由省公司直接派发至故障区县代维驻点人员手机端,代维人员在手机上实现工单受理、回复等功能,缩短故障处理链条和时间。

工单受理时,对告警标题、告警对象名称、告警定位信息进行汉化,便于代维人员理解工单内容,降低处理故障的门槛。

工单处理时,将告警关联结果、告警预处理结果以及故障处理经验自动推送到工单内容中,便于故障处理人员进一步定位故障原因。

工单处理中,借助排障小助手进行网元状态在线实时查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汉化,从而减少了现场故障处理人员与监控中心网管人员故障确认电话沟通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

工单回复时, 对常见故障处理措施进行固化,灵活勾选即可快速回复,节省了回复时间。

(4)智能故障处理:建立11类351条告警预处理规则,实现告警智能处理;掌上运维排障小助手模块能够支撑现场人员, 通过手机对基站、 载频、 传输、 WLAN热点 、AP等网元42类状态信息的自助式远程查询操作,减少了电话沟通成本,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

(5)智能工单督办 :利用10086外呼平台实现语音自动督办, 通过打通告警平台、EOMS工单系统与客服系统的接口,实现了重要告警、工单的及时提醒和自动督办,减少了人工督办工作量,保证了故障的及时处理。

(6)智能回单验证 :以告警是否清除作为能否回单的依 据 , 同时提供 基于掌上 运维的GSM/TD/WLAN三网业务测试功能 , 协助代维人员快速判断受影响业务是否恢复。

5集中化故障管理成效

集中化故障管理, 能够有效支持现场工单处理, 提升处理效率;支持现场作业计划的定位跟踪,提升运维管控能力;加强即时信息查询,提升企业服务形象;强化与现场的信息交互,提升客户感知度;强化工程过程管控,提高资源数据实时性与准确性;提供动力设备现场管理和网元远程操控, 缩短网络故障历时;提供现场测试、分析,提升自主网络优化水平。 对于通信网络运维的效率提升和手段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员结构的优化,某运营商高级网优、监控人员占比提高了12%,减少了近30%的冗余审批流转层级,生产性问题得到高效转达。 通过运维知识管理, 总结专家经验和知识库, 年均节约维护人员费用3500万。 通过IT支撑手段完善,实现了50%的网络自动日常优化、60%的告警自动处理, 较大程度实现了维护工作自动化。

集中化故障管理改革的逐渐深入,确保了某运营商的网络质量持续领先,万用户网络投诉抱怨比同期下降61.6%,用户感知显著提升。

6结束语

集中故障管理 篇4

1 技术分析

1.1 基本组成

某铝业公司共有2个系列压煮器溶出系统, 每个系列 (22台压煮器) 配有1套润滑油站系统。每套润滑油站系统由与大油箱连在一起的油泵 (1个工作, 1个备用) 将高压润滑油通过主油管输送到22个分配器上, 每个分配器再输出2条油路, 2条油路服务2个润滑油嘴 (1台压煮器) 。这种润滑装置的最大优点是1个油站服务于22台压煮器, 如果任一压煮器有问题, 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报警信号的位置确定出有问题的压煮器油管。由于每个分配器独立工作, 因此即使1个分配器有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22台正常工作。该润滑系统配置ZP-A/G型渐进式成组润滑分配器, 其特点是作为设备中的主分配器控制、过滤、限制和监视润滑剂流量, 带有1根永久处于压力状态下的输油管路。

1.2 工作原理

润滑分配器上的2位2通阀为常闭型, 润滑剂在受压状态下供给2位2通电磁阀。当电流供给2位2通阀时, 电磁阀打开, 润滑剂在受限和过滤状态下流向ZP-A型润滑剂分配器。流量主要取决于润滑剂类型、温度、润滑剂输入压力和2位2通电磁阀工作时间。

2 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2.1 分配器报警

当每台分配器进行1次循环时, 监控开关将1个电脉冲发送给电气切换和控制装置, 一旦达到控制系统中预选的分配器脉冲数, 2/2通电磁阀即再次动作, 预置脉冲数是5次/60s。如果在60s内未得到足够的脉冲数, 将会发出故障报警。引起分配器报警的原因主要有3个:

1) 润滑油被污染。如果压煮器的减速机填料磨损严重, 磨损产生的杂屑会通过油管回流到油箱中去, 污染润滑油。现使用的压煮器搅拌的进油油路上都已经增加了单向阀, 防止被污染的油回流到油箱中去, 进而堵塞分配器的滤网。分配器中的弹簧滤网和节流插件中的杂物要定期用石油脑或石油醚清洗。另外在大油箱加油的时候也有可能混入杂质, 因此要尽量避免人工加油, 使用专用的加油设备加油;

2) 油温低。在寒冷的冬季, 油温降低, 油的黏度增大, 在油管中的运动速度缓慢, 影响了分配器的注油速度, 从而引起分配器的报警, 消除报警的办法有很多。可以对油箱和整个油路进行保温, 由于油路内径很小, 散热快, 可以给油路加上1条蒸汽管道作为伴热带;通过调节油箱本身带的油箱浸没式加热器来提高油箱中润滑油的温度。将节流插件从分配器中取出也可以提高分配器的注油速度, 避免报警, 节流插件的作用是调节润滑剂流量;通过更改设置参数也可以防止分配器报警, 设备厂家设置的注油量都是有一定余量的, 也就是开始设置的都是过润滑, 通过不断的实践, 可以根据实际消耗量来减少供油量, 目前润滑油站的分配器供油频率最低可以降为4次/80s, 而厂家提供的参数是5次/60s;

3) 压煮器内油槽油压太高。正常情况下分配器的工作压力是4×106pa, 这与压煮器内的压力基本是一致的。当分配器注油的时候, 进油管中的油压会瞬间升高, 当压力接近8×106pa时 (超过8×106pa油路上的卸压阀会卸掉多余的润滑油) , 若进油管油压不能马上降下来, 那么分配器在高背压的情况下可能会停止工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注油次数就会导致分配器报警。引起高背压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油路堵塞或者填料压得太紧, 因此要不定期的清洗油路, 检查填料。

2.2 油站油压报警

1) 柱塞泵柱塞磨损。柱塞泵是负责为整个润滑系统供油的设备。柱塞分为进给柱塞和控制柱塞, 通过柱塞的往复运动将润滑油送到油路中去, 当污染物或水进入润滑油中后, 会加速柱塞的磨损, 引起供油量不足, 导致油站油压低压报警。更换柱塞的时候一定要更换整个柱塞部件, 这样可以保证柱塞间隙配合的精度。大油箱下有一个排水阀门, 需要定期的排水, 避免润滑油被污染;

2) 减压阀设定不合适。减压阀可以防止油路压力超过设定值, 其任务是将过多的油量送回油箱。当油路压力超过设定值会引起高压报警, 可以通过一个星形手轮调整压力设定值, 设定压力可在极限内连续调整;

3) 减压阀失灵。当减压阀失灵的时候, 无法设置设定压力, 减压阀在低压和高压下都可能不起调节作用, 导致低压报警或者高压报警。如果没有减压阀备件, 可以通过调节柱塞泵本体的内部防爆盘来调节泵的出口压力;

4) 油管泄露。当油压很低, 一般不超过4×106pa时, 将总油路上的出口阀门关死, 油压表上若显示正常泵的出口压力, 那么表明油管发生泄露, 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油管卡箍磨损, 要进行更换处理, 无备件时可以将磨损卡箍两端的油管拉紧再拧紧卡箍螺母也可以紧急处理。

2.3 管路过滤器和双过滤器报警

当过滤器中的滤芯被污染时, 会有一个压差开关来监控过滤器的污染程度, 当压差超过设定值时, 主控室的集中控制系统就会显示报警。可以将滤芯取出进行清洗, 滤芯可以在汽油、Eskabon等低温清洗剂中清洗, 用压缩空气从内部吹干。

2.4 分配器漏油

分配器由一些单个弧段 (不少于3个) 组成, 这些弧段用螺栓连接在一起, 彼此密封, 在每个弧段之间有密封垫密封。密封垫在使用过程中, 粘贴在密封垫上凸起的密封条会磨损, 造成泄露;另外, 在运动指示器处有O形圈密封, 长期使用后会发生一定磨损, 也会造成泄露, 适时更换密封条和O形圈即可消除泄露。

2.5 润滑分配器润滑点处故障

1) 润滑剂在受压状态下无法供给ZP-A/G渐进式成组润滑分配器时, 应检查润滑剂源;

2) 2位2通电磁阀无接通时, 检查电气控制装置和插头, 必要时更换2位2通电磁阀;

3) 打开螺纹堵头润滑剂无流出时, 说明弹簧滤网堵塞, 应拆卸并清洗。如果损坏, 应更换;

4) 从分配器到润滑点的管路发生翘曲或堵塞时, 清除堵塞或翘曲, 必要时更换螺纹接头。为便于查找堵塞位置, 将2位2通电磁阀调到接通位置, 从分配器处逐一松开润滑剂管路接头。松开堵塞管路时, 分配器再次开始工作。

2.6 搅拌器故障[2]

1) 搅拌器振动, 噪音增大。若此故障是由于搅拌器松动, 应检查支撑, 拧紧紧固螺钉;若由于搅拌叶片松动或改变位置, 即搅拌叶片的运行距容器底部或安装的部件太近时, 应将搅拌器叶片位置与安装图比较, 或重新紧固螺钉;

2) 当电机风扇叶片与风扇罩摩擦或杂物进入时噪音增大, 应更换风扇罩或除去凹陷、除去杂物;

3) 温度和噪音增大。由于维护缺陷或磨损, 叶轮轴或电机驱动轴承损坏, 应改变搅拌器在容器的位置, 必须保证与容器底部有足够的间隙;

4) 电机驱动装置不能使叶轮轴驱动或电机保护开关响应。说明被搅拌的物质中有杂物, 导致搅拌器堵塞, 应除去杂物。

3 结语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润滑系统的故障点很多, 只要加强集控室显示屏和现场操作屏的点检, 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 不拘泥于说明书给的处理方法, 总能找到很好的处理办法, 更快地排除故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德国Delimon公司.渐进式成组润滑系统操作手册[G].2005.

玻璃绝缘子集中自爆故障原因分析 篇5

1 基本情况

2008年6月3日, 某供电公司线路运行巡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该公司所辖2条220kV线路A、线路B出现了大量玻璃绝缘子集中自爆情况。线路A43#~75#于2005年4月26日投入运行, 线路B1#~33#于2005年12月底投入运行。此2条线路所用玻璃绝缘子直线串均为FC70P/146型号, 耐张串均为FC70/146型号。

对照2005版污区分布图, 线路A43#~59#区段所在污区为2.5cm/kV, 59#~75#区段所在污区为2.8cm/kV;线路B 1#~19#区段所在污区为2.8cm/kV, 19#~33#区段所在污区为2.5cm/kV。2条线路玻璃绝缘子串的爬电比距均能满足运行要求, 从建成投运至今没有发生过污闪事故。

截止6月5日, 线路A45#~64#、线路B11#~30#一共出现玻璃绝缘子自爆41片, 1串中自爆片数最多的达到了4片。为了确保该2条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该供电公司根据该2条线路处在圩区, 又是同杆架设这一现状, 做出了停电更换的决定, 将自爆玻璃绝缘子采取整串更换为同型号新玻璃绝缘子。

2 现场调查情况

从现场看, 集中自爆区段处于圩区, 基本均为农田, 周围无大污染源, 并与另外1条线路平行, 经了解其他线路无该批次玻璃绝缘子。从外观看自爆绝缘子串积污比较严重。通过对更换下来的绝缘子进行仔细察看, 发现部分绝缘子的钢脚处已出现破损。经走访当地村民, 了解到从5月24日傍晚开始发生集中自爆, 至6月3日全线巡视, 此期间天气晴朗正常, 无恶劣天气出现。

3 绝缘子集中自爆原因分析

3.1 钢化玻璃绝缘子自爆机理及内因

钢化玻璃绝缘子自爆是指不良或含有杂质的玻璃体在机械、电气、冷热等的作用下自行破碎的现象。钢化玻璃绝缘子可以分为钢化层-收缩层-钢化层, 其中钢化层为2mm左右, 收缩层为16mm左右。钢化玻璃绝缘子经钢化处理后, 内层获得张应力, 表层形成压应力, 这2层应力在玻璃件内相对平衡和均匀分布, 大小约为250MPa。这种均匀分布和外层出现的压应力, 可以提高玻璃件的机械强度, 从而提高了玻璃绝缘子承受外力的能力。当受到外力作用时, 首先需破坏表层的强大压应力, 才可能使产品损坏。

(1) 玻璃件内部应力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就容易造成玻璃绝缘子自爆。当杂质靠近钢化层时, 绝缘子将容易发生自爆, 而当杂质在收缩层时, 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对自爆影响不太大;当外力或者电弧等其他情况下将钢化层深度损坏达1.5mm以上时, 也会发生自爆。杂质直径在0.01mm以下 (与玻璃形成共融体) 分布在压应力层内, 这种钢化玻璃件基本上不会发生自爆。若杂质直径大于0.01mm又分布在张应力层。那么, 钢化玻璃件在生产、存放、运输和线路运行时会发生自爆, 有时会延续多年后或遇到有外界突发冲击时发生自爆。

为了降低钢化玻璃绝缘子的自爆率, 在制造过程中一般都会进行均质处理, 钢化玻璃绝缘子出厂前, 须逐只进行冷热冲击试验, 如果玻璃中含有杂质、钢化不良、质量较差者即在此工序中爆裂而被剔除, 再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和2次冷热冲击, 使出厂后的玻璃绝缘子年自爆率基本可控制在万分之几以内。一般来说, 玻璃绝缘子如果内部存在杂质, 在运行的前2~3年内就能暴露出来。当杂质直径在0.01mm以下分布在压应力层内, 在外力作用下时可能出现运行多年后才发生零星自爆。

(2) 引起玻璃绝缘子集中自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玻璃中硫化镍 (NiS) 杂质发生相变膨胀。硫化镍微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硫化镍是一种晶体, 存在高温相和低温相, 相变温度为379℃。玻璃在钢化炉内加热时, 因为加热温度高于相变温度, 硫化镍全部转化为高温相。在随后的淬冷过程中, 高温相来不及转变为低温相, 从而被冻结在钢化玻璃中。在室温环境下, 高温相是不稳定的, 有逐渐转变为低温相的趋势。这种转变伴随着约2%~4%的体积膨胀, 使玻璃承受巨大的相变张应力, 从而导致自爆。为了减少由硫化镍微粒引起的自爆, 可以对钢化玻璃进行均质处理。国内外的很多钢化玻璃厂家都采用了均质处理工艺来预防自爆, 但实际应用效果表明, 进行均质处理后的钢化玻璃, 在服役过程中仍然会发生自爆现象。

3.2 绝缘子自爆原因分析

该2条线路自爆区段自2005年投运后从未安排清扫, 对2条线路上更换下来的绝缘子各取一只进行盐密测试, 其值高达0.3mg/cm2, 盐密值达到新企标Q/GDW152-2007《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e级区的要求, 属于非常重污区。与之平行的线路则在2006年11月进行过清扫, 而线路A的45#-64#、线路B的11#-30#之外的杆塔由于一端处于电厂附近、一段处于矿山开发区, 污秽等级更高, 故在2006年也对其绝缘子进行过更换, 只留下此次集中自爆区段的绝缘子没有进行清扫或更换。因此, 该区段的绝缘子积污较其他区段的绝缘子要严重。从更换下来的绝缘子可以看出, 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绝缘子钢脚处玻璃表面已受到损坏, 再继续挂网运行, 发展下去就会发生自爆。

根据绝缘子集中自爆现象和现场察看结果, 可以看到自爆绝缘子残锤上的碎玻璃渣呈鱼鳞状, 可以判定绝缘子自爆是从钢脚处开始的。因此, 认为此次玻璃绝缘子集中自爆的原因为局部的污秽影响造成了玻璃绝缘子集中自爆。

(1) 从对2条线路的清扫和调爬情况及自爆绝缘子串的盐密测试可以看出, 集中自爆区域的绝缘子积污较严重, 而且该区域在农田附近, 湿度也相对要大。在积污、受潮和电场三者同时作用的情况下, 烘干的局部表面电阻骤增, 温度上升, 而湿润表面仍处在常温, 时间一长则会造成玻璃体局部受热不均匀。同时泄漏电流产生的热量使玻璃件上的水被蒸发, 在玻璃件表面上形成干燥带, 干燥带常出现在钢脚附近。由于钢脚处电场场强最集中, 电压引起的电弧在跨越干燥带时在玻璃件局部形成电晕, 长时间的电晕导致靠近钢脚附近的玻璃件局部损伤。长期的电晕损伤钢脚附近玻璃件, 当损伤到表面钢化层一定深度时, 将成为绝缘子自爆的起始点。

(2) 污秽增多, 泄漏电流产生的局部热应力和电弧灼伤的共同作用下, 导致了此次钢化玻璃绝缘子集中自爆现象的出现。

4 结束语

集中故障管理 篇6

配电自动化(DA)是提升城市配电网调控和运维管理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2009年,智能电网重启了DA建设,并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以集中模式DA为主流的建设技术路线[1,2,3]加速发展,方向明确。

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已经批准建设或投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城市有国家电网公司的86座城市和南方电网公司的39座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在运行和管理上,重点突出配电自动化系统(DAS)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FA)、网络分析等基本功能的推进,其中配电SCADA功能已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较为突出的有国家电网公司所辖成都、杭州、厦门、北京以及南方电网部分中心或重点城市[4,5,6,7,8,9]。但与此相比,国内DAS中FA功能部署/应用效果却尚未达到设计预期,可投运FA的城市仍不普遍,且其中成功案例更是鲜见报道。DAS中最具特色的FA功能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技术和运用难题较多。现阶段条件下部署FA是否适宜和可行、如何深入研究和提升国内FA应用水平等问题成为今天配电自动化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之一。

为此,针对成都配电网故障特点和应用需求,分析FA成功实例,详述成都FA建设经验、深度应用路线及其效益特征。目前成都配电DAS/SCADA/FA已经通过三年常态运维和实际运用,同步发展且深度实用化,综合效益显著。其成果对于推动国内FA研究和实用化进程,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1 成都 DA 及其 FA 概况

1.1 DA工程

2010年,成都被批准为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第二批DA试点城市,技术路线采用集中模式。建设和应用策略采用系统工程思想统筹规划和实施,建用结合,持续发展。几年来,在DA主站、终端、通信、多源支撑系统、辅助设施、一次网架等方面构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多源系统协同互动机制、常态运用机制和管控体系,取得了深度实用化效益、多方面科技、管理效能提升等显著多赢成果[1,2,8]。2011年10月投运时,规模计有320条10k V馈线、1190个DTU、FTU、TTU配电终端站点,覆盖整个主城区193km2区域。截至2014年底,区域内DA持续发展,计有公网线路逾440条、配电终端站点逾2000个。DAS/SCADA/FA深度实用化,“三遥”终端比例达95.5%。

1.2 FA 技术架构

成都DAS采用配电终端与主站两层架构部署,其中设计的典型集中型FA功能(手拉手环网)原理[10]如图1所示。

中压配用电通信主要采用光纤通信、EPON技术支撑,通信网络按终端设备层、汇聚层和局端3层部署[11],并进一步延伸至县区级区域,统筹形成分层通信组网结构,覆盖整个成都配电网。

1.3 FA 部署

根据城市配电网故障特点和应用急需,成都DA工程建设中,FA与SCADA、技术与管理、应用与运维、配电网调控与配电网检修抢修全过程互动发展。2010年至2011年10月,开展SCADA/FA施工工艺、调试策略,建设与初步试运行等应用技术研究,建用结合;2011年10月至2012年底,DAS进入试运行考核期,实际FA与SCADA应用已进入常态化。

截至2014年底,在实际接入的配电线路中,有348条线路启用了全自动闭环控制模式的FA,占全部FA投运线路总数的79.09%,其余非全自动闭环控制模式的馈线按半自动交互模式部署,当条件成熟,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转入全自动闭环控制。至今成都DAS已形成大规模全自动闭环、大面积全覆盖控制的FA完整体系。

2 FA 深度应用背景

2.1 电力供需生态状况

成都电网是四川电网最大的负荷中心且主城区负荷集中,供电压力更大。2014年主城区负荷达到392.4万k W,年增长率约6%。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国家及社会重大活动要求更严,如著名的财富全球论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城市电网承载各级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重要企事业单位及民航、医院、地铁等重要用户供电任务,供电支撑能力和应急管控水平要求高。

特定历史条件下,城市配电网建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欠账较多。在“万亿级”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下,成都高速发展多年,其间存在较大电力需求缺口,加上配电网支撑技术手段不足,电网安全运行压力大。

在电力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多年来城市大量且频繁的改造增添了主城区配电网网络的复杂性,外力破坏事件亦难以避免,配电网故障查找和检修难度很大。

2.2 城区供电规模及其网架特点

截至2014年12月,主城区公用配电网开关站、环网柜、分支箱、柱上开关、分界隔离装置等配电站点逾3000个,其中已经覆盖配电终端的站点2041个,包括开关站(含)环网柜1199个、柱上开关1094台及电缆分支箱108个。架空线路944km,电缆1954km,电缆化率67.4%。主城区配电一次网架由架空线路和电缆网组成,以电缆网为主。公用架空线路主要采用单辐射、多分段单联络和多分段多联络接线方式;公用电缆线路接线方式以单环网为主。其中纯电缆单环网73条,混合线路中手拉手189条、多分段多联络169条,单射线路9条,线路平均联络数2.13。

城区中压公用配电网线路架空全部绝缘化;主干线及较大支线线径240mm2,支线线径120 ~180 mm2;电缆出线线径400 mm2,主干线电缆线径300mm2。柱上开关(断路器)、环网柜开关(主要为负荷开关)合资设备占80%,其中电操机构和辅助接点配件主要采用国内生产配套。

主城区配电网公用线路和专用线路并存,且专用线路占比超过50%,重要用户多,联络关系较复杂。

2.3 运行方式与故障特点

电缆线路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和城市主要干道等区域。架空单辐射线路和电缆单射线路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站点资源有限和负荷密度较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城郊区域。架空多分段单联络、多分段多联络线路和电缆单环网线路主要集中在府河以内城市核心区和主城区负荷密度较高、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根据成都城市高压电网运行方式要求,正常情况下10k V配电网联络线路采用开环运行方式,开环点为柱上联络开关或联络环网柜开关。负荷转移时,在满足闭环运行条件下,允许短时间闭环运行。合理设置10k V配电网分段和联络开关开合状态,避免线路重载和过负荷运行。双电源开关站10k VⅠ、Ⅱ段母线母联开关断开,两段母线独立运行。

以电缆为主的一次配电网网架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运行风险,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城市主城区。可能引起配电网故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城市施工破坏、小动物损毁事件、配电网设备质量等方面。实际配电网故障具有点多、分散、隐蔽、突发性、季节性等特点。成都城区配电网故障特点见表1。以成都2014年1~8月主城区为例,配电网故障及其原因统计见表2.

2.4 配电网故障应急处置

2011年以前,配电网故障与应急处理效率更看重一线班组对网络和设备的熟练程度和处理配电网故障经验积累的多寡,属于全人工运行维护模式。据2010年上半年统计,调控值班员从发现故障到恢复送电全过程时间平均6~7h,其中运维人员巡线查找故障占据停电时间约42.9%;故障修复处理占据停电时间约42.9%;隔离、恢复供电操作占据停电时间约14.3%。而故障查找时间中,当城市交通不畅情况下,人工“查找故障时间“实际更长。

综上,成都城市配电网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城市发展生态多样、配电网改造和新建频繁、多方发展需求强烈,用户设备故障、城市建设等非稳定性因素对城区配电网安全运行影响大,运行方式多变等实情共同构成城市配电网主要特征,配电网调控和运维检修抢修任务十分艰巨。这也部分反映出目前国内城市发展与电力供应能力的一般特征。

因此,成都对建设和运用DAS/SCADA/FA具有多层次客观需求,在智能电网和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积聚内在动力,必要性强,而作为DA的主动实践者和推动者,也适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 深度应用 FA

3.1 DAS 实用化基础

三年来,在193km2主城区,持续、常态运用DAS各项功能,调控中心实际总遥控 / 成功次数超过8000次,DAS支撑处理配电网设备缺陷、运行方式倒换、故障处理与现场抢修等相关操作三万余次。遥控成功率和使用率、运行指标和实际成效高度相容。DAS/SCADA的深度实用化展示了基础功能的完备性和运用价值。它不仅奠定了具有多源特征的FA数据支撑基础,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运行平台,更为通往半自动交互模式FA、全自动闭环控制模式FA以及实用化FA三大应用目标提供了先决条件。

3.2 深度应用 FA

从2011年10月运用至今,FA投运馈线条数稳步增长,常态投运FA馈线总量一直保持在95% 以上,成为快速处理成都城区配电网故障的关键手段。在策略上,除了全自动和半自动交互两种FA模式之外,部署了自动转换模式的策略,即允许全自动模式FA在执行过程中因故自动暂停并转换为半自动交互模式继续执行,使全闭环自动控制模式的执行符合FA运用特点和实际操作特点。

截至2014年底,FA共启动612次,成功启动并执行600次,FA成功率达到98.04%,其中全自动闭环控制的FA正确动作并执行318次,成功率100%。进一步地,从FA执行过程的通畅水平来划分,全自动FA又由两部分组成:1从故障信息采集研判、正确定位、故障区域隔离、直至恢复无故障区域供电全流程一次性贯通的FA,完成125次;2在执行过程中因故转而由交互模式继续执行完成的FA,完成193次。全自动闭环控制的FA平均用时约50s,最快30s。FA极大缓解了电网供需压力,抢修效率和对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几年来FA实用化总览见表3。

其中,2011年主要围绕FA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展开,包括性能测试、误启动边界控制、多点故障处理等策略完善、提高多源支撑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进一步积累运用经验等;FA启动后不能或不具备执行条件的情况主要包括策略不完善、DAS功能缺陷、过程策略错误等情况。

3.3 应用记录与分析

DAS在主站、通信和终端运维3条线上布施完善的技术体系、严格运维支持,奠定了坚实的FA运用基础。FA实用化应用核心思想和特色之一是倡导客观需求,主动运用。配电网调控班作为FA主要应用主体和主驱动力,配电工区检修和抢修班组作为应用主体之一配合驱动。日常运用中,除了做好电网调控、快速处理故障之外,FA应用记录和分析必不可少,包括以下两方面:

1)FA动作记录。体现执行情况和应用细节,包括FA模式、启动(启动 / 误启动)、故障前运行方式描述、执行不正确情况以及故障后运行方式等。

2)FA全自动闭环控制成功案例分析报告。调控值班员对全自动闭环控制案例进行分析,梳理执行情况,如“X年X月X日X线路905开关FA全自动动作情况报告”。其中包含线路基本情况、运行方式、FA策略以及实际情况分析4个部分。

应用记录与分析资料为提升DAS性能、验证和改进FA执行策略、提高FA成功率提供依据,方便查询和培训。常态运用和严谨自控,城区配电网故障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4常态维护与提升

首先,与配电自动化相关支撑系统或数据源端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PMS)、地理信息系统(GI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均围绕DAS/SCADA/FA应用需要进行常态维护,保证数据精确性、实时性、完整性。配电终端与DAS和EMS两大主站FA体系应用匹配,如时钟对时、数据相容性处理策略等。

其次,随着FA接入规模的增量调整,DAS主站对FA功能的技术性维护和性能提升也持续、适时发展,FA上、下线运用记录清楚。调控、主站自动化和配网终端专业在FA运行管控上既独立又相互配合,交接严格,记录明晰。至今FA策略已覆盖成都城区配电网各运行方式且仍跟踪新的可能的方式变化,使新策略与之衔接,升级有序。

4 FA 效益及其特征

4.1 实用价值与综合效益

成都FA深度应用,效益突出,展现了DA试点工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前景,也体现了FA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存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解决了之前主要依靠人工处置配电网故障效率低的问题。对配电网故障处置操作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都能提供较为详实的数据分析档案,为事故分析和抢修提供了依据。

2)大规模全闭环自动控制FA及其实用化,成就FA复杂策略和工程应用创新实践。为FA应用积累了运行经验,对DAS的认知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突破了FA未能真实大规模实践和应用的瓶颈,进一步推动DAS整体实用化和技术进步。如终端故障信息采集处理策略与主站信息处理机制匹配,DAS主站与EMS数据交换,电网资源新投异动与其图模数据同步变更应用技术等。

3)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以DA体系、抢修指挥体系及其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实用化为中心,构建和推动包括PMS、GIS、DAS、抢修指挥平台、用电信息采集、营销管理系统(CIS)等在内的多源系统的发展,实践智能电网互操作及其多源系统运行协同、业务支撑互动、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为前期DA试点工程建设和DAS/SCADA/FA常态深度实用化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后续其他相关系统工程或新目标提供服务,包括配电网抢修指挥新机制、营配信息融合、低电压治理、专项中低压配电网建模整治等。

4)加快了配电网调控和运维管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规范意识的建立。从启动DA建设开始即同步开展运用机制建设和规范规则编制,部署相互促进的实施策略。而过程档案的建立和应用经验积累又为后续FA策略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宝贵资料。

5)管理效益得到充分释放。体现在配电网调控与运行方式、配电抢修效能的显著提升[4],在不同管理体系和专业之间架起了沟通互动的技术和业务交流桥梁,推动大运行和大检修两大应用主体在实用化方向合力推进。FA使传统配电网抢修由“10k V开关跳闸、通知现场、现场巡线、汇报调度、调控指挥现场处理”模式,优化为“10k V开关跳闸、FA自动分析并按策略处理、调控指挥现场处理”模式。简化流程图如图2所示,效益优势提升较大。

6)提高可靠性及经济效益。为便于计算FA真实效益和简化计算方法,在成功的FA案例中,随机对10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见表4。其中,传统模式采用现场处理方式,故障前负荷实际等于故障后损失的负荷,而通过FA快速对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相当于挽回了6~7h的供电负荷与电量损失;FA模式与传统模式用于故障区域抢修的时间可视为相同(3h),但与传统处理相比却节省(挽回)了用于现场故障查找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操作的时间3~4h,以及相应的负荷与电量损失;二者相加可以得到FA作用下挽回的总的电量损失(k Wh)值。

4.2 类比效益

FA的整个流程虽然是通过遥控来执行的,与实施同等量非FA的单纯遥控相比,在遥控数量上可以视为相当,但FA却大大提高了故障处理速度,效率高。与传统手段相比,FA处置配电网故障的时间按数量级大大缩短,挽回的负荷与电量损失巨大。产生的效益直接贡献于供电可靠性与供电服务水平的提高,贡献于电网运行效率提高和电量计费效益的增加,以及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升,见4.1及表4。

以10次典型成功FA为例:总负荷损失平均减少( 挽回)47.88%,FA产生的电量效益共计38300.97k Wh;600次成功FA类比产生的总电量效益可以达到2298058k Wh,按当地售电均价0.70289元 /k Wh计算,其FA产生的直接电费效益达到了161.52万元。按照文献 [12] 对沿海某城市用户停电损失47.28元 /k Wh估算,取30~47元 /k Wh效益计,则FA已经从这里为社会贡献了6894~10800万元经济效益。若全国广泛共享FA技术并发挥作用,挽回的因电网故障带来的损失效益更是不可限量。连带的效益还在于节省了供电公司大量的直接和其他间接耗费,如车辆往返耗费、无谓的人工出勤成本费等。

在提高调控操作效率方面,通过遥控手段处理日常配电网调控事务,提高工作效率;利用FA能够达到快速处置故障的目的,效率提高更显著,同时还从技术上保障了值班员调控操作的安全性,几年来配电网调控安全操作一直保持100%。按平均每次FA需遥控3个开关计算,正确动作600次则减少了1800次人工到现场进行的实际操作工作量。以2014年FA全自动贯通175次为例,FA的介入,还减少了调控值班人员21.37% 的遥控操作量,这样,调控人员可以将精力更多地用于常规遥控和其他监控业务中。FA提升了配电网安全调度水平及配电网运行管理效率,极大地缩短了用户故障停电时间,为配电网调度控制、生产运维和客户抢修提供有力支持。

5 结语

集中故障管理 篇7

关键词:铁路电气集中,电动转辙机,道岔

一、宁家作业区铁路电气集中设备ZD6系列转辙机检修及故障处理

ZD6系列电动转辙机是目前用量最大的转辙机之一, 它的用途是改变道岔开通方向, 锁闭道岔, 反映道岔的位置状态。ZD6系列电动转辙机广泛应用于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方铁路, ZD6系列电动转辙机适用于时速120km/h以下的普通单开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 根据对道岔的保护方式分为可挤和不可挤型两种;根据对道岔的锁闭方式又可分为单锁闭和双锁闭。它可以单机牵引道岔, 也可以通过系列中不同型号转辙机的相互匹配实现双机牵引道岔, 从而满足不同道岔的需要。

(一) 工作环境

ZD6型电动转辙机工作环境:大气压力不低于70KPa (海拔高度不超过3000m) ;周围的空气温度范围在-40℃到60℃之间;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90% (25℃) ;周围的环境没有可能会引发爆炸危险的粉尘, 有害气体或腐蚀金属的有害气体, 或破坏电气绝缘的有害气体、粉尘等。

(二) 检修工作内容

1. 每日点检巡查部位

(1) 日常的检察人员需要对现场设备有无积水、积灰、固定不稳现场, 尖轨与基本轨之间有无障碍物, 外观无意外破损等项目检查;并且要确保道岔密贴状态良好, 尖轨、基本轨、心轨、翼轨的竖切部分无肥边。另外, 日常检查人员还需保证尖轨处于无爬行状态, 在操作时不会发生异响或者是卡顿。表示拉杆和密贴调整杆与枕木和道岔之间不存在摩擦, 两者之间空隙要大于10mm。

(2) 日常的检察人员还需检查轨道道床是否无下沉、突起, 目视平坦等现象, 保证车列通过转辙机时道床起伏平稳, 道床摆动幅度不大于10mm;要确定紧固设备部件的动作杆、U行梁、开口销和表示杆的固定螺母同样没有脱落和松动;检查人员还必须定时向乘务员、调车员、调度询问现场运用信号设备使用情况;转辙机在第一个月投入使用时, 必须增加现场巡检次数, 检查内部部件、紧固装置有无损坏, 另外要确保转辙机的表示杆、动作杆及紧固设备的各个连接销和摩擦面都润滑良好并且动作顺畅。

2. 季度点检内容

检察人员要确保铁道各个连接点与销轴之间的空隙应小于等于1mm, 并要用手锤敲打钢轨和尖轨的固定螺栓确认紧固状态及各个部件中的绝缘节没有破损情况的发生。转辙机的检查要从机盖开始, 要保证转辙机的机体内没有积水和杂物的存在, 并且在操作电动机时, 要仔细观察转辙机的运转是否稳定灵活, 在它反复的运行中, 应保持锁闭齿轮与齿条块处于开放状态且各接点是不连通的, 再在尖轨和心轨之间插入一定厚度的铁板。

3. 年点检内容

年度检查工作必须, 持之以恒, 检察人员需要细心和耐心地反复循环检查铁道的各个部分, 更要预防潜在性的问题和故障的发生。年检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和测试各项电特性;对铁路铁轨上所安装的各装置及时进行除锈、润滑和喷漆;要及时发现各设备和零件的磨损情况和突发问题, 并及时进行处理和更换;要协调配合好工务人员的工作, 确保道岔的治理和维护工作顺畅地进行。

(三) 转辙机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针对北营宁家作业区的故障问题, 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转辙机卡阻故障和道岔不解锁故障。

转辙机卡阻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尖轨与基本轨之间夹有障碍物或者锁闭动作杆与枕木之间夹有硬物造成转辙机转动过程中受阻。北台区1#双动转辙机发生过多起类似故障, 主要责任在于信号工日常点检不到位。 (2) 转辙机机内有杂物或者进水, 这主要是更换转辙机内部零件时工作人员的疏忽和雨雪浸泡的原因。 (3) 转辙机运转时受到较大的外界阻力。主要发生在不常用道岔上, 是由于不常使用的道岔上缺油、尖轨上翘变形、杆件不方和基本轨肥边等综合问题造成道岔卡阻引起的。 (4) 转辙机内部各处关键螺丝松动。北台区10#小集是这种问题的多发区域。

转辙机卡阻故障的处理方法: (1) 加强工作人员的日常检查工作, 督促点检人员认真做好日常的各项检查, 并要进行随时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防止由于人员疏忽造成的故障。 (2) 对于气候天气的变化, 工作人员要提前做好准备, 务必在雨雪发生后对转辙机进行仔细的查看和检测。 (3) 对于不常使用的道岔和设备器械和零件要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 要做好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转辙机的正常运转。

道岔不解锁故障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由于道岔密贴侧力过大而引起的锁勾头与锁闭铁的粘连。宁家作业区石灰山3#道岔曾出现类似故障。 (2) 斥离轨锁勾活动滞后或不活动造成道岔刚要启动就出现空转现象。这种现象是较普遍出现的故障, 宁家作业区10#道岔和30#道岔都出现过类似的故障问题。 (3) 道岔转辙机拉力不够引起的故障, 一般要求一牵大于3000N, 二牵大于4500N, 宁家中转站道岔均在不同程度出现此类问题。

道岔不解锁故障的处理方法: (1) 要找出道岔故障的原因所在, 对道岔的室内室外设备进行检查, 确认故障的来源。 (2) 检查人员要定期对所有的道岔及道岔设备进行查看, 一旦发现潜在隐患应立即上报并进行维护以确保道岔正常的运作。

二、宁家作业区铁路电气集中设备轨道电路检修及故障处理

作为铁路电气集中自动控制的基础设备, 轨道电路是由钢轨传送电信息、绝缘节、送电端设备和受电端设备构成。控制室可以利用轨道电路来自动检测运行列车和停留车列的地点, 并且显示信号机指令信号;控制室经过轨道电路可以将现场信息传达给机车乘务员, 从而实现对车里运行的远程控制。它的性能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

道岔控制电路和信号机点灯电路时执行组电路有室内和室外之分, 室外设备是与铁路行车密切相关的, 一般工作条件较艰苦, 受外界干扰较大, 发生故障的概率要比室内大得多。因此, 室外信号设备的维修和故障分析处理一直是信号维护工作的重点。对于单独一区段红光带故障的处理方式要从区分是室内故障还是室外故障开始。室内室外的故障确认是通过分线盘测试接收端电压的情况来确定的。轨道电路是集中供电, 如果发现有电压的存在, 那就证明故障发生在室内电路, 要及时对室内电路进行监测和维修;如果没有电压的存在, 那说明故障是室外电路引起的, 需要工作人员到实际现场进行勘察, 如发现发送端测试限流电阻电压低于正常值, 那可以确定是开路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维修, 如果高于正常值, 是短路故障, 要及时进行相应的维修;如果发现电压存在于发送端钢丝绳, 那么需要使用轨道测试仪进行测定, 电流档沿着钢轨向接收端前进, 那么电流突变点即为故障点, 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及时维修。

三、总结

铁路运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各个设备支架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没有一个设备是可以与其他设备脱离开而单独进行作业的。因此它的发展也就不能离开铁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持续性提升, 不能离开各个相关作业区之间默契配合和精诚合作, 而且还需要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工作人员熟练的业务和精湛的技术。要想使我厂铁路运输长期稳点、快速地发展,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这是我厂铁路运输安全、稳点发展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刘明光, 程辉海, 潘光瑞, 李武奕, 林晓奇, 莫泽长.铁路电力线路故障自动处理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 2003 (6) .

[2]郭云, 宋京伟, 温毅刚, 裴亚男.铁路信号电气集中故障查询专家系统的设计[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1996 (4) .

[3]崔云平.浅谈电气集中站场道岔病害的联合整治[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4]王冬.全路ZD6型电动转辙机挤切销防护装置培训班举办[N].人民铁道, 2007年.

集中故障管理 篇8

自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以来, 国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国企, 尤其是大型国企开始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在国企重组兼并的进程中, 该制度为统一管理、加强管控、提升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但国企已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已慢慢显现出不适应性。为进一步推进创新管理, 实现管理现代化, 很多国企开始对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进行反思。一项制度需要不断的平心客观的检讨回顾, 并加以变革完善, 诚如钱穆先生说过, “没有一项制度只有优没有劣, 脱离历史背景评判一项制度的优劣没有任何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大型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发挥的作用与存在问题, 并对比、借鉴支付宝模式的经验, 试图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的适应性与操作性。

二、国企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国企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的初衷为满足国企股份制改革的需求, 对重组后的各公司资金实行统一制度、集中管理。至今, 大多数国企已不同程度的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 模式历经“差额集中”到“收支两条线”的演变, 思路基本保持不变:依托一家或多家银行机构, 对下属公司的银行账户进行统一管理, 下属公司银行账户的存量资金自动上收至总部的银行账户, 构建“集中资金池”;下属公司的资金需求经申报, 由总部按期划拨至下属公司的银行账户。因此, 当企业“集中资金池”出现缺口时, 由总部统一进行融资解决。

三、发挥的作用

国企的资金集中管理在一定阶段, 尤其是股份制改革初期, 对企业的融合与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1. 集中资金资源, 提高资金效率

集中存量资金是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最大的作用。该制度改变了企业下属地区公司各自管理资金的局面, 将各地区公司的存量资金汇集至总部, 化零为整, 集中资源统一使用,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避免了资金浪费。

2. 发挥规模效益, 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集中资金池”的缺口由总部统一融资解决, 统借统还, 在融资环节发挥规模效益, 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降低融资风险。

3. 加强风险管控, 降低资金风险

地区公司的存量资金被物理集中至总部的集中账户, 同时, 在用款时增加了总部审批环节,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风险。

4. 构建内部结算体系, 简化内部交易程序

下属地区公司的资金集中至总部资金池后, 企业依托财务公司构建内部结算系统用于地区公司资金的虚拟计量与结算, 下属地区公司间的资金结算可在该系统内完成, 简化了资金流通的操作程序。

四、存在的问题

国企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后, 原本分散在各地区公司的自行管理的资金制度被打破, 重建的集中制度涉及的利益、责任、风险的分配问题随之出现, 如未妥善处理, 伴随管理状况的不断发展, 并将不可避免的衍生新问题:

1. 责权分配问题

在资金集中环节, 地区公司的现金资源上收至总部后, 由总部负责资金理财工作, 资金资源的价值体现涉及的责权分配问题难以界定明确。从资金的归属看, 地区公司是资金的所有者, 总部的角色类似代理人;从资金的使用看, 地区公司是资金的使用者, 总部的角色类似托管人。但是, 作为资金的实际拥有者与使用者, 地区公司自资金上收后, 不再有资金的风险责任与收益权利;作为资金理财的执行人, 总部不掌握各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 却承担资金规划的责任, 享受理财收益的权利。最终会导致总部没有精确预测的基础, 只能保持较大的现金头寸备用;地区公司没有精确预测的原动力, 却被要求制定详细的资金计划, 并被考核其准确性。于是, 地区公司会逐渐消极对待考核, 谎报或虚报上报资金计划。

同理, 在融资环节也存在资金资源的成本体现涉及的责权界定问题。操作上, 总部统借统还, 承担融资责任;地区公司的资金缺口完全由总部划拨资金解决, 只承担还款责任;加上项目投资的决策责任通常由总部的另一行政部门-规划计划部门承担。三者的权责如不能有机结合, 则项目投资的决策不考虑资金状况, 不能“量入为出”;融资资金的使用者不考虑市场的融资压力, “重项目、轻回报”, 最终无可避免的导致国企目前资产负债率高企的局面。

2. 利益分配问题

作为资金实际的拥有者, 地区公司通常只能以固定的存款利息获取其被上收资金的一部分理财收益, 大部分由代理者-总部获取。所以, 地区公司容易出现排斥资金集中制度的情绪, 控股子公司则通常以外部股东为挡箭牌不愿加入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而且, 目前国企资金集中管理主要依托单一银行平台操作。如平衡不当, 不仅与其它银行的业务合作受到影响, 受益银行的内部分行间也会因利润分配问题而合作受影响。当地区公司失去资金资源的支配权利, 当地的银行分支机构又无法获取资金集中的红利, 则两者的合作会失去基础, 只能单纯依靠两个总部协调。

3. 风险分配问题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只是将分散在各地区公司的资金管理风险上移至总部统一管理, 虽然增加审批环节一定程度可降低风险, 并未真正消除风险, 反而衍生出资金风险上移后的分配问题。

总部以统借统还的方式筹措资金汇入资金池, 再发放至各地区公司, 现金流如同江河流入大海再流向各支流。单笔融资资金不可能打上身份标签, 最终的还款风险也无法与实际用款人一一对应。而总部不是资金使用者, 也不是利润创造者, 更无法承担还款风险。

同理, 现金管理的风险随着资金的集中而上移至总部, 表面看来理财风险由总部承担, 但实际买单人归根结底还是下属地区公司, 当然这部分风险也无法一一厘清。

4. 市场经济传导机制失效

商品的价格通过市场传导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资金也是一种商品, 其成本也会传导至经济行为。但当传导机制失效, 市场经济行为被行政化处理时, 经济行为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失灵, 而失去指导依据的管理又只能靠行政化处理,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地区公司的资金缺口由总部划拨资金解决, 划拨的资金通常按照单一利率发放。但总部从市场获取的融资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 市场融资成本无法传导至用款人, 对于资金成本较敏感的企业, 失去这一市场指标的参考, 将较难把握经济评价, 只能凭经验“先上车, 再补票”, 或者完全由总部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市场价格很难对经济行为进行调节。

五、支付宝模式的借鉴

经过“做强做大”的跨越式发展, 国企的管理制度迈入了“精细化”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形势, 如何提高国企管理创新能力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现阶段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的反思, 大多数企业的研究思路徘徊在集权与分权制度的路线选择。其实, 管理制度的优劣不能采取两级的区分方法, 历史进程证明集中管理的稳健与分散管理的激进都能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甚至在共同的价值目标下, 两者能够实现一种折衷。制度无非也是一种手段, 犹如“黑猫白猫论”, 好的管理者能够不囿于意识形态, 如同调音师平衡出最佳的和谐。

对于大型国企, 目前外部的经济环境与内部的企业生长阶段, 决定了集中管理的稳健性是目前资金管理应该倚仗的主旋律。在此框架下, 再考虑通过顶层设计或技术手段引入分权管理的激进性, 提高下属公司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完善集中管理的阶段局限性。延续该思路, 作者的研究思考的重心转移为:在坚持资金集中管理的大前提下, 以体系建设、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为切入点, 适当引入分散管理的积极性, 理清各层级的责权界面。

通过学习研究国内外企业的管理经验, 作者发现淘宝旗下支付宝的交易架构在很多方面与企业资金管理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1. 支付宝的基本情况

支付宝是嫁接于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将支付宝的客户看作企业下属的地区公司;支付宝总账户看作企业的资金集中账户;支付宝看作企业的财务公司。则可从以下环节进行比较分析:

(1) 资金集中环节

淘宝网的交易依托支付宝平台完成, 买家将存放在各商业银行账户的资金划转至其开立的支付宝账户, 然后通过支付宝平台划转至卖家的支付宝账户完成交易。买家将商业银行账户的资金划转至支付宝账户的过程, 与企业下属公司存放在商业银行的收入被集中至企业总部集中账户的操作相似, 此时行使支付宝功能的通常是企业的财务公司。

(2) 资金结算环节

互联网商务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交易模式。对淘宝而言, 线上交易即客户间使用支付宝账户进行交易, 资金交易在支付宝的内部结算系统虚拟计量, 并无实际资金流通于系统之外;线下交易即客户间使用现金或银行转账等形式进行的交易, 资金流出 (入) 支付宝账户。因此, 淘宝的线上交易类似于企业下属公司间的交易, 支付宝构建的内部结算体系用于客户的支付宝账户资金的虚拟计量与结算体系类似企业的内部结算系统, 该内部结算系统通常也依托企业内部财务公司构建;而线下交易类似于企业对外的资金收取、支付业务。

(3) 融资环节

2014年3月, 支付宝和微信几乎在同时宣布与中信银行开展二维码交易和网络信用卡业务, 但随即招到央行发文暂停。因此, 支付宝实际上缺少融资功能, 未形成业务闭环。相比较而言, 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具备全业务链功能, 可以通过财务公司贷款或总部直接提供负息资金实现融资功能。

2. 支付宝模式的借鉴

(1) 体系构建的借鉴

不同于目前国企资金集中的账户体系大多通过一个银行机构构建, 资金集中通过账户间的资金划拨完成, 支付宝的账户体系更接近于“总分账户体系”。支付宝与大部分银行机构签约, 设立总账户;客户为完成交易开立的支付宝账户, 类似于支付宝的银行总账户下设的分账户。当客户将银行账户的资金转入其支付宝账户时, 资金自动转入支付宝总账户, 但不流出该银行。同时, 客户在支付宝账户的资金借助支付宝的内部结算系统虚拟计量。

理论上, 支付宝体系可与任何一家银行签约, 随着签约银行覆盖面逐步扩大, 比目前国企依托单一银行体系进行物理集中的优势会体现出来。

借鉴支付宝的账户体系完善国企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财务公司行使支付宝的职责, 与银行签署“总分账户”协议, 开立总账户;下属公司可在签约银行名单内自行选择开立分账户, 分账户的资金余额日终自动归集至总账户。同时, 财务公司构建一个内部结算系统, 将下属公司的商业银行账户与财务公司账户进行一一对应, 用于下属公司资金的虚拟计量与结算 (详见下图) 。

该模式需要财务公司与更多的银行建立互联关系, 且当交易在选择不同银行开户的地区公司之间发生时, 资金会在不同银行间流通, 这对财务公司的系统技术要求更高。

该模式一定程度可解决目前的利润分配问题。地区公司保留自行选择签约银行的权利, 且资金资源不流出该银行, 则下属公司保留着与当地银行的协商筹码, 可改善合作关系, 也可缓解地区公司排斥资金集中制度的情绪。当然, 也可缓解因银行内部分行间的利益分配引发的问题。

(2) 余额宝的借鉴

2013年初, 一位海外金融监督者参观阿里巴巴公司后, 惊叹的问到, “客户存放在支付宝的巨大沉淀资金, 你们怎么管理?”, 口才极好的马云沉默了。同年6月, 余额宝诞生, 马云化解了外界对集中资金的管理风险与效率的质疑, 为客户提供一个可管理沉淀资金的平台, 将资金管理的权利返还给每一个资金拥有者, 由其自行承担收益与风险。

国企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导致的责权分配问题的解决办法可借鉴马云的对策, 考虑改善目前的责权划分界面, 将资金规划的权利与收益下放给地区公司。以“内部余额宝”为契机, 财务公司构建一个平台, 提供不同期限的存款或理财产品, 由地区公司根据自身的资金运行状况自行选择配置, 则资金计划精细化的目标能够水到渠成。同时也能改善目前地区公司只能收取固定存款利息的现状, 激发地区公司管理资金的积极性。

同理, 融资环节的责权划分也可按此思路考虑完善。总部负责投资项目的决策审批, 地区公司负责根据自身资金缺口状况自行决定投资项目的融资资金配置, 财务公司根据市场状况提供不同期限、利率等条件的融资产品。让资金使用者参与项目的筹融资工作, 改变企业“重项目、轻回报”、“重投资、轻现金”的状况。同时, 也可改变目前按照单一利率发放负息资金的现状, 将市场融资成本的传导至前线企业。

(3) 虚拟信用卡的借鉴

对于央行今年3月暂停虚拟信用卡的行为, 市场反应褒贬不一。问题的实质在于支付宝的功能定位, 即支付宝应该仅保留结算功能, 还是可以扩展盈利功能。一旦支付宝获取融资功能, 实现“存款-结算-贷款”的业务闭环, 它就是一个全牌照的银行机构, 不仅对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造成冲击, 也能从虚拟账户衍生出创造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 这踩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红线。

实际上, 企业的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也一直具有争议, 仅是一个内部结算平台, 还是可成为一个盈利机构。当财务公司只作为一个结算平台时, 会失去它对获取资金运作收益的原始动力;而当它成为一个盈利平台时, 他将不可避免地与下属公司或总部争夺利益。事实上, 目前下设财务公司的大型央企中, 既有财务公司只作为结算平台;也有财务公司成为一个盈利机构。

因此, 是否允许财务公司拓展融资业务, 取决于企业对资金监管的要求。毕竟融资功能是一个双刃剑, 在激发财务公司积极性的同时, 也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利润在企业内部的再分配。现阶段, 大多数国企的资金管理仍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大多数即使具备融资功能的财务公司, 一定程度上也会受控于集团公司总部统一管理的程度较深, 角色更像是一个总部下设的资金操作部门, 操作上增加了融资环节的审批与控制, 以防范风险。

六、总结

一项制度的目的是对经济行为进行引导, 《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制度的论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因此, 一项好制度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 总部的定位应该是制度制定者;财务公司的定位应该是制度的代理执行者。但是, 如果总部将所有的责权收编, 自行充当规则制定者、执行者、甚至监督者, 就容易出现角色错位。在出现总部与下属公司、总部与财务公司等争夺权益时, 则该项制度的角色定位是有一些问题的。

支付宝最基本的借鉴意义是理顺各角色的定位, 明确各角色的责权范围。创建淘宝时, 必须依靠一个第三方信用平台进行结算, 于是当时支付宝的结算功能定位明确。当马云发现支付宝开始拥有理财功能, 客户沉淀在支付宝账户的资金可以衍生收益后 (事实上该部分收益之前一直由支付宝单独获取) , 他选择了余额宝, 将该部分资金管理的责任与收益返还给客户。这一行动足可说明马云是一个思路清晰、明白取舍的领导人。虚拟信用卡已被央行叫停, 我们无法得知一旦支付宝具备了融资功能后, 马云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但我相信, 面对支付宝的融资功能产生的责任与收益, 马云也一定能够清晰定位并理清。

其次, 我们可以从支付宝获得的借鉴意义是制度的发展性与适应性。支付宝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与便利, 打破传统行业的局限, 拓展业务链, 衍生出新的发展契机和功能。同时能够以此为切入点, 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 正如“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反过来促进生产关系的完善”。

与经济的自我修复功能一样, 制度也有其内源发展功能。先进的生产关系积极推动生产力发展, 但也容易迷失禁锢于其辉煌的成绩, 并构建坚实的壁垒, 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而不得不寻求变革, 或推倒重来。历史阶段,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具备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被各企业学习模仿, 但再完美先进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变革发展。否则这种优势会使制度拥有无上的压倒性逻辑, 排斥着其他不同的思路, 一步一步成为改革的阻力。最终既无法填补管理真空, 也无法平衡权利争夺, 导致执行过程的主观回避与扭曲。

上一篇:煤矿开采工作面下一篇:继承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