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转化

2024-07-26

培养转化(精选12篇)

培养转化 篇1

人格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不同于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稳定的、多维的心理特征, 它无好坏之分, 无道德评价问题。而人格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倾向性、实践性, 它链接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 反映一个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人格的道德性是人格最重要的内涵。因此, 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毋庸置疑, 当代学生的人格发展主流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 重自我价值, 轻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涵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而实现社会价值则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 是自我价值的最终归宿。因此自我价值应融合于、服务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格价值过于定位社会, 因而重社会价值, 轻自我价值。如今则过于定位个人, 在当代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读书更多是为了自己将来有宽裕舒适、安静自在的生活, 更多的是为了出人头地, 一路风光, 而对自己将来如何对社会、对国家尽份责任却考虑甚少。

(二) 重书本知识, 轻道德实践。

人格问题的实质是道德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某些学生关注得最多的是自身的成绩, “搞好学习是我的唯一任务”, 成绩搞好了便能赢来一路赞歌, 便会一好百好。因此他们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 不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不愿反省和检讨自我, 缺乏道德实践, 无视道德评价, 在情感、品质、习惯、为人处事等方面不讲原则, 没有“格”的标准, 缺乏正义感,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 重主动人格, 轻和谐协调。

过去被动人格的人较多, 一切服从安排, 对人生缺乏设计, 奋斗目标模糊不清, 没有前进动力, 顺其自然, 得过且过。而当代学生则过于“主动”, 以自我为中心, 摆不正自己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 盲目炫耀自己, 逞强斗胜, 抬高自己, 压低别人, 没有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甚至为了个人出人投地, 无视集体利益, 不顾他人感受, 不择手段, 我行我素, 处处与他人为“敌”, 与群体、他人格格不入。

(四) 重外表形象, 轻内在素养。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 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当代青年学生渴望表现自己, 关注自身形象, 这本无可厚非, 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但某些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美, 讲究穿着, 追求时尚, 崇尚“潮”、“款”、“名牌”, “靓”、“酷”、“帅”经常挂在嘴边, 而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内在气质、个性修养却很少顾及。这对健康完美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人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 学生群体中的人格缺陷应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这并非“洪水猛兽”、“无力回天”, 因为学生的人格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先做“人师”后做“经师”, 既教书又育人, 正人先要正己, 这些都自不待言。此外, 我们还应该帮助青少年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矫正和弥补自己的人格缺陷。

(一) 正视自己, 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多方面的主观印象, 包括对自己能力、情绪, 以及各种品德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 不但能对自己各方面有符合实际的了解, 而且能坦然地接受一切。也就是说, 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 不卑不亢, 不骄不躁。而有的人因为无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或因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有自卑感。这种自卑给他带来烦躁和不安, 所以常常采取一些防卫行为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例如, 有的学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成绩不满意, 虽然他选择的目标力所不及或自身努力不够, 但他常常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总是怨天尤人, 给正常的人际关系蒙上阴影。相反, 有的学生则无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自高自大, 目中无人, 为了自己的成绩和地位, 为了捍卫自身盲目的自尊, 容不得别人超越自我, 妒忌别人, 而“他们毁掉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 甚至会毁掉自己的心灵”。

因此, 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正确看待自我, 是培养高尚品质、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 这是第一步, 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得失, 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二) 与人为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 有肋于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也会增强自身的安全感、信任感。“血脉虽不相连, 心灵却能沟通”。青少年学生胸无城府, 待人不加设防, 他们处在人生多梦的季节, 彼此都有沟通交流的需要。但与友伴在一起, 总希望被友伴注意和喜欢, 总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力、本领、品质被他人重视和接受, 自己在群体中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 其中必然有一些学生不能真实恰当地表现自己, 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

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鼓励学生交往,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引导, 教育学生与人为善, 真心地尊重别人, “心中有他人”。教育学生爱别人, 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

(三) 坚定信念, 建立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

个人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依据, 或是倾向于个人的利害关系, 或是倾向于某一群体的当前利益, 或是倾向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便涉及是非判断标准的是非问题。它反映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在个人的行为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是非判断标准, 便有什么样的行为活动方式。当代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越来越强, 但个人的是非判断标准却处于模糊状态, 或处于混沌期, 或在逐步形成过程中, 生活环境中的榜样行为, 外界的评价及家庭、学校的教育都会影响着他们是非标准的建立。“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因此, 教师应注重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当然这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但学校的人文环境及课堂教育却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 自觉加强班集体建设,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扶正袪邪、充满活力的育人氛围。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思品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形成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 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有所认定、有所评价、有所自省, 知道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并按照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期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确立了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 便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是形成健全完美人格的重要保障。

(四) 开放心胸, 把握积极人生。

健康人格应该是具有开放的心胸, 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并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它;能从花开花谢, 草长莺飞中感受自然界的和谐美、能从别人的一声问候、一丝微笑、一次叩首中感知和领略人间真情、能从彼此合作、相互帮助、同舟共济中感悟友情的珍重和价值。并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挫折和失败, 也能敢于正视、积极应付。这样我们才会感到生活充实、完美而又高尚。

健康人格的人还应该是能将理想和现实完美结合起来, 把握积极人生的人。每一个人都有理想或幻想, 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 “最可怕的是连‘梦’都没有”。如果我们正确对待的话, 心理将得到满足和快感, 增强我们对未来的期望, 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行为动机。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沉溺于理想, 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让实现理想的方式手段合法化、正当化、公益化。

关注学生人格, 便是关注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而成功的人格教育应是知、情、行的统一与和合。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意识, 千万别忘了装扮学生超功利的审美生活, 也别忘了教育他们学会与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与社会融合、和谐、共进。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暗示、熏陶、滋养、引导、体验和感悟等非程式化的教育过程, 总之我们要做“有心人”, 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培养转化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发言我感觉很荣幸,因为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座的很多班主任和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今天在这儿只能向各位领导、老师们汇报我班主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以便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提高。

2010年秋天,我新接了一个近50人的一个普通班,班内优生少后进生多,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责任意识。还记得初一的前几个月,班内吃烟的、打牌的、看小说的、玩手机的、翻院墙出去上网的等这些事情时常发生。面对这一群孩子,我并没有灰心。我时时留意,处处观察,不断地总结,找到针对每一个学生最适合的方法。下面我就从优生培养与差生转化谈谈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做法。

一、差生的转化

(一)、倾注温暖,以爱为先

教师对差生的热爱是做好转化工作的根本。一般来说,老师对差生是不喜欢的,我也一样,甚至讨厌。还记得我带的第一个班,有一名学生经常吃烟、打架、玩网络游戏,我每次都是暴力解决,一期结束后,他就选择了放弃学业。所以我认为班主任如果从感情上对这样的学生嫌弃的话,在教育时必然是批评多,耐心说服少;责怪多,关心爱护少。这样,他们本能的有一种戒心,就会加速他们向坏的方面发展。现在我想,一般学生需要爱,差生就更需要温暖和爱。

(二)、多种形式,交流感情

1.对差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一、消除自卑心理。我班的孙丽娟一直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对此,我经常找她交流,让她明白自己并不笨,不必存有心理负担。树立信心后,我发现她学习踏实多了,中考时,还考到了全级中上水平。因此,我认为应该对这些学生注重其自尊心的培养,让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老师的抚慰。

第二、在情感上接近他们,适当运用表扬艺术。应该承认差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反复。我认为

针对差生经常犯错误,自尊心强的特点,应从情感上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以关怀和爱护,认为老师对自己充分重视,并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当他们在学习上、思想上稍有进步,多多鼓励;作业如果有进步就批上“很有进步”等字样,下次作业就有好转。

2.发现积极因素,激励其上进。

差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自身都有一些可贵的优点,只不过我们没有及时发现。我班的熊祥,自制力差,喜欢欺负弱小,但是他有强烈的班级付出意识,在劳动中只要是重活,他一定身先士卒抢着去干。于是,班内的大小事务我都尽量安排给他去做,让他体会自己也是班级的主人。后来他再也不是非正式小群体的“头目”,反而帮助我管理起了班级。

3、转变差生要在发展上下工夫。加强学法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我班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差,我通过单独交流,教他们如何听讲、如何记笔记、如何考试、如何打草稿等,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很多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时,我平时适当给予他们照顾。比如:编排位置时让他们坐在最好的位置,同时周围一定是习惯较好的的同学,这样,通过一帮一或多帮一,班级班风好、学风浓,整体水平也就上升了。另外,我还经常利用课外的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三)、将心比心,循循善诱,不怕反复

班级管理中,我认为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差生的教育必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差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批评也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任性解气的狠训一通。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丁环宇同学因为父母离异、上网玩游戏产生了厌学情绪,想放弃学业。我为了让他回校读书,抽出周二下午没课的时间到她家中与其父亲交流,讲解读书的重要性,给他做思想工作,分析当今社会不读书的坏处。他答应第二天就来学校,可是第二天我望着校门,却始终没见她的身影。第三天一早我冒着大雨又来到了她的家,再次劝导,我想一次不行去我来两次,两次不行我来三次。就这样,三次交流后,他来到了他熟悉的学校熟悉的教室,在期末考试中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认为对问题学生,要循循善诱,不怕反复。初变期,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波动期,多谈心,多辅导,帮助他们辨别是非,改正错误。巩固期,多正面引导,倾注温暖。稳定期,多树典型,多找成绩,多肯定。

二、如何培养优生

(一)、严格要求,耐心教育。教师对这类优生的辅导要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切实

抓紧抓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教师必须耐心地反复地抓好辅导工作。

(二)、既抓知识,又抓能力。优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都比较好。因此,我认为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比如:当小老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帮老师出复习题;收集自己的优秀习作;自己动手策划、组织一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说得形象些,对优生,我们既要“输血”,又要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三)、加强课外练习与辅导。对于优等生,基础知识在课内已经几乎掌握,因此我认为培优工作,还应加强课外练习与辅导。比如: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一些较高难度的资料;注重一些衔接性的题型等,还记得我班的冉光雨同学应试能力就提高了不少。当然,对于有探究性、思考性的问题,应把机会给优生;同时要适时地出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满足于课本答案,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培养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四)、教育学生要有互相竞争的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交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鼓励学生只追前一名,各个方面只向比自己稍好些的同学看齐。我班的李桂碧,分班时占全级200多位,初一上期期末考试考到全级176位,我发现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劲,于是我从言语上刺激她与另一位女生竞争。这样,初中三年,他们也就拼了三年。下自习后,你不离开教室,我绝不先离开;你做一套卷子,我就要做两套。中考后,她竟然考到了全级18位,那位女生也考到了全级25位。其实,并不是进步多大才叫进步,一分就是进步,三年内每次考试都多考一分,我想人人都是满分了。

另外,无论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我认为都应多做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了解学生的各项情况,争取家长的协助配合,改善、优化学习环境,教育和鼓励这些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转化后进生,培养好习惯 篇3

【关键词】习惯 后进生 明确 培养 榜样 环境 说服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00-02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好的习惯使人们有条不紊地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它能提高人们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是通向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会影响人们各方面工作、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是人们向失败敞开的门。

一、坏习惯是后进生形成的病因

几乎各班都有几个学习差、纪律差、文体差、劳动差……几乎全身都是毛病的学生,我们把这样的学生叫做后进生。不是老师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确实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同学。难道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吗?不是的。而是因为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坏习惯是导致他们落后的根源。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课间操迟到的、队型看不齐的、动作不到位的、爱在队伍里讲话的基本上总是那些学习很差、纪律散漫的同学。做操跟学习没有关系,为什么也做不好?其实,老师在教分解动作时他们往往不会认真听,也懒于动,自然学不会,即使学会了动作也做不到位,站队时他们又只会左顾右盼或是叽叽喳喳……其实他们原本就不具备认真学习,善于倾听,严于律己的好习惯。

二、帮助后进学生明确要培养的好习惯

要转化后进生,首先帮助后进学生列出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并分析这些坏习惯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学生知道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害处,才会下决心去根除坏习惯,而根除坏习惯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好习惯来取代它们。比如定时学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认真细致的习惯,复习预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整理物品的习惯,独立思维的习惯,自我调整心态的习惯,文明卫生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将这些好习惯列出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培养的好习惯,然后通过多种办法督促强化他们去做到,不断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不断体味成就感才会有动力去继续改正。

三、培养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1.榜样示范法

中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正面典型的榜样,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为此我常给学生讲名人故事,或身边、新闻、杂志上的真人真事。榜样还像一面镜子,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为此我每月在班里评出管理、环保、进步、礼仪等方面的明星。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争当班级之星,逐渐养成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积极劳动,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以理服人法

平时多观察,多询问,多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内心心理。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指出纠正,并通过课后交谈、主题班会、德育渗透等多种方式去说服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心服口服。

3.环境促进法

为了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浸染中陶冶情操,培养好习惯。我在教室内设有名人格言,文明提示语,班级之星,反思区,道德规范等栏目。每月之星的公布时常激励学生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反思区不断告诫学生要引以为戒,改过自新;格言、规范和文明提示语让学生明白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丰富的班级文化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

4.规范约束法

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以及班规班纪,指导约束学生日常行为,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另外,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奖罚分明,使他们在过错中接受失败的教训,在肯定和赞扬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不断鞭策自我、再接再厉。

5.表扬激励法

其实我们一个人最不怕多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表扬与激励,表扬和激励的语言时时都会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与教学当中。除此以外,在每学期初我还会自掏腰包为学生买很多的奖品,奖品的普及面很广,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几项奖。得到奖品的同学开心之余他会明白:他的小小努力都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肯定与赞扬,为此他们很有信心,有动力做得更好。

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想改正不良习惯也需一段时间,但如我们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坚强信心和决心,通过多种方式去教育他们,用我们的爱心、恒心、细心去感化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播种了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后进学生下决心根除坏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生活将会焕然一新,成功将时时伴随他们!

加强知识转化,培养合格农民 篇4

1 加强知识转化培养合格农民是农民教育和现代农业的双重需要

一方面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农民培训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培训创新不够,培训对象中学有所长、用有成效的为数不多,更多的受训农民仍然自觉不自觉的充当传统农业的生产者。出现这一局面固然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但是,忽视对农民的思想观念教育、实践技能的训练跟不上、农民创业精神和意识不够、知识不能迅速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农业更加强调和重视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加受制于效率、市场和人力资源因素的影响,只有农民所学的知识实用、快捷、高效,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才是显而易见的,培训的农民才是职业而合格的农民。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必把知识转化这个环节摆在十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进而探索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

2 加强知识转化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农业劳动者能力的核心因素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学历的高低,更要取决于知识转化的能力。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是实现知识转化最活跃、最迅速、最直接、最积极、最富有说服力的生产力因素。与其它所有的人才培养形式一样,农民教育同样应该牢牢抓住知识的传播、吸取和转化三个环节,只有全面抓住并经历这三个过程,才能培养合格的职业农民,并且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教育培训应当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同时更要重视农民的独立实践和运用,知识才能较好地被吸收利用,否则培训就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上要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如果忽视知识转化这个环节,也会使农民面对实际生产而束手无策,必须按照“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理,大力实践和探索“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的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以典型的力量去感染和引导农民在实践中实现教育培训的价值,这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因此,农民教育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努力落实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知识转化成为有效提高农业劳动者能力进而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动力。

3 加强知识转化是培养合格农民的有效途径和农广校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民教育培训在培训对象、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的手段都面临着特殊性,这是知情者对农民教育工作艰巨性的客观评价,因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的职业农民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从教育和培养人的角度看,什么是合格的职业农民呢?应该至少有三条客观标准:

1)掌握农业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一定知识和技能;

2)能将所学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动地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全过程;

3)能不断进行知识转化,并进而创新,将知识和技能推向新的水平,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否则,不能列为合格的现代职业农民。

在农民教育培训和促进其知识转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坚持“五结合五为主”的农民培养培训模式:

1)坚持农民培训与发展产业相结合以发展产业为主,把培训直接转化成为当地农民的产业发展上,实现农民培训成果的运用;

2)坚持把农民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相结合以当前需要为主,实行农民“点菜”、现场培训,真正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3)坚持普及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以创业培训为主,通过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在农村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的合格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在较高层次的知识转化和运用;

4)坚持集中培训与科技指导服务相结合;以指导服务为主,做到宜讲则讲,宜现场指导则现场指导服务,真正做到实际实用和知识的快速转化;

5)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以两者并重为主,实现农民教育培训更有效的知识转化。从而更多和有效地培养合格农民。

面对农民教育的新形势,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和了解,目的在于引发各级同仁为之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养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罗迈钦.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经验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型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322-325.

培养转化 篇5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要*培养出来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成功心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追求荣誉的成功心理;另一类是力争做好一切的成功心理。

所谓“追求荣誉的成功心理”是指追求赢得荣誉、赢得社会的认可,如社会的赞许、他人的尊重、羡慕、获得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所谓“力争做好一切的成功心理”主要是指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尽其所能地去做好,否则就不甘心或有愧疚之感。这是一种成熟而健康的成功心理,是建立在自信、自强、自尊、独立的个性心理基础之上的。古往今来,大凡取得成就者,都往往持有这种成功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表明:每个人都同时具备这两种成功的心理,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若追求荣誉的心理占了优势,那此人虽胸有大志,往往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若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最终能取得巨大成就。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呢?

1、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志向

一个人只有有了远大志向才能激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重重阻力和阻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班务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向古代、现代、当代和国外的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名人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马克思也选择了“为人类服务”的志向。

名人的事迹青少年容易接受,名人的事例会点燃孩子理想的火把。一个人的学习、工作随着理想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个简单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要常立志,要立长志。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心理品质之所以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因为一个人在事业上或学业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心理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才华的积累、增长和才干的发挥。

只有坚定的信心、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一个人强烈的进取心,才能激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为一个人获得成功提供旺盛不衰的动力。有学者曾对20年前他所教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5人和事业上毫无成就的15人最显着的差别就是个性心理品质上的差别,事业上获得成功的5人进取心、自信心、毅力、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同学。

爱迪生也曾认为:“伟大的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要想使一个学生将来在事业等方面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小培养他的乐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为此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历史上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物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努力锻造其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刚强的品格,要求学生力争去做好每一件事。使他们将来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或失败不气馁,不悲观失望,不半途而废,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骄不躁,不孤芳自赏。

3、创设培养学生具有成功心理的情境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又往往停留在“怎么办”的困境之中,不习惯于深入探索困难情境,分析各种因素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者要引导学生和他们共同去探讨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造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寻找失败中的一些成功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都给予肯定,并用自己赞赏、喜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对付挫折、走出低谷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懂得对待挫折除了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外,对付的技能更为重要。

谈如何培养转化高中数学后进生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后进生;成因;转化;策略

G633.6

随着高中数学内容地增多和难度的加大,高中数学后进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对高中数学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培养高中数学后进生转化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它不仅受到了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同时也受到了各教育部门的重视。但要想减少高中数学后进生的数量,就必须先搞清楚产生高中数学后进生的原因,而事实上产生高中数学后进生的因素有很多,需要逐一地解决。

1高中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1.1学生的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好

很多学生初中数学学习成绩就不是很好,知识掌握也到位,这导致了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存在问题。而高中数学的很多知识是需要以初中数学知识为基础的,比如说函数。如果初中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从而就转变为高中数学后进生[1]。

1.2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不当

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高中数学的重要保障,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量小、知识点容易掌握,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这个时期没有充分地展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到了高中以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难度加大,课堂信息量增多,这对于那些没有高效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之前的学习方法弊端得以暴露,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只是单纯靠老师的讲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听一听,也不做课堂笔记;还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简单地模仿,缺乏认真思考的过程,题目只是简单地改一改就不会了,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做题,不会总结解题思路、技巧。学生也不会主动发现问题,缺乏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浪费了很多学习资源。

1.3学生心理障碍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起初对高中数学学习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中时的数学学习还是很顺利的,相信可以把高中数学学好。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者不适应新环境等原因,他们感到高中数学学习有点吃力,同时他们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挫败,慢慢地他们产生了对高中数学的抵触情绪,失去了学习高中数学的信心。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他们上数学课的时候根本不认真听讲,也不去思考、更不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不想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想远离数学[2]。

1.4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可以很大程度地决定学生的数学成绩。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较高,他就可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当然也可让学生信任他。相反,一个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就不能对他产生信任感,特别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给学生提供不了太大帮助的教师更是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外,老师的授课方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授课有趣,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大有裨益的[2]。

2高中数学后进生转化策略分析

2.1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初中数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很多高中数学知识都会涉及到初中数学所学过的知识点。所以要想做好高中数学后进生转化需要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及时地回顾初中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要在课堂上适当地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数学知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3]。

2.2树立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信心

信心是学习好高中数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学生就不会特别的努力,更不会用心地去研究高中数学。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高中数学的信心,要时刻地鼓励学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进步的坚强后盾。老师不仅要在数学学习上帮助学生,而且还要顺应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逐渐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2.3学生要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高中数学是大有裨益的,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太差,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多做笔记、课后多做题,巩固所学内容。另外,还要养成多问问题,而且要会问问题,问题来源于思考,所以多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3]。

2.4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树立学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一定不要有歧视某个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地教学方法(老师一味地讲,不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好高中数学。老师要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这样可以刺激学生产生进取心。而且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教学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总的来说,教师要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办法来增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能动性[3]。

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学生自己要树立信心、改变学习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而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而且要努力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强源.浅谈高中数学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25-27

[2]关春波.浅谈技校数学后进生的转化[J].电子制作.2014(02):11-14

浅谈小学数学转化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教师讲解, 感知“转化”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受教育者不应注重“学到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由此可以说, 数学教师的使命, 不应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数学,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若能领会“转化”意旨, 形成转化能力, 必将对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研究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形成这种转化能力, 首先必须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转化?”“数学学习中的哪些做法是运用了转化方法?”那么, 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 理解转化的方法, 适度地概括出对“转化”的认识, 使学生有所了解, 有所感悟.只有这样, 日后才会有所相应的作为.每一位教师都深知, 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受教育者什么都知道, 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以及从哪里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 至关重要.

二、师生合作, 实践“转化”

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必须经过学生的反复实践, 才能逐步地形成习惯.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 学生过后就忘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若要学生养成转化思维习惯, 形成转化学习能力, 光靠教师的一两次讲授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心理学中有关认知、遗忘的规律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学生形成某种能力, 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巩固强化方能得以实现.基于诸多原因, 我在培养学生转化学习能力过程中, 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凡是能用转化方法来讲授知识、解决问题的, 一定要用;凡是能启发学生自己确定转化策略的, 一定不事先要求.事实表明, 这种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1. 勤于运用, 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此, 教师应为学生多次提供运用“转化”的机会, 努力创设转化氛围.

2. 合理引导, 保障成功

“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师生在多次实践转化的基础上, 共同总结出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规律、特点, 以期获得认知结构的系统化.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和学生们获得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1) 转化的原则:不改大小, 只变形式.有时是不改数的大小, 只改变数的形式, 比如将分数乘法45×12转化成0.8×12;有时是不改结果的大小, 只变算式形式, 比如小数除法1.53÷0.03转化成整数除法153÷3;有关几何图形的, 是不改面积或体积大小, 只变图形的形状, 等等. (2) 转化的依据:教材中所学的性质、规律、联系、互化方法等, 如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比与分数的联系等. (3) 转化的方法: (1) 接近旧知异形转化.这种方法是把某些数的形式改变, 从而把新问题 (新知识) 转化成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相接近的旧知识, 如前文中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 返回上层归类转化.这种方法是根据问题中某个数的产生层次把这个数还原成上层的某种数. (3) 变义转化.这种方法是把当前的意义进行适当转化, 根据转化后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4) 替换转化.这种方法是把一种数量替换成与之相等的另一种数量.比如根据“杨树棵数是柳树棵数的4倍”, 把“求杨树有多少棵”替换成“求柳树棵数的4倍是多少”.以上所述转化的原则、依据、方法等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点滴感受的整理所得, 是否具科学性、可行性, 亟待专家斧正.不过凭这些肤浅所得, 对学生渐进诱之, 却也能对转化解题的成功起一定的保障作用, 这也是笔者沾沾自喜之处.

3. 有意培养, 促进成功

学生经过多次的转化学习体验, 又在转化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方法认识, 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这时就可以启发学生自主确定转化策略, 放手让学生进行运用转化的尝试, 促进转化解题的成功.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21-51”时, 我曾经这样提问:这种减法以前看到过吗?有什么办法能算出结果呢?这里教师并没有要求用“转化”思想, 却有学生自主确定了转化策略.有名学生这样做:0.5-0.2=0.3.在此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智慧, 既令教师惊讶, 又令教师欣慰:小树经过辛勤浇灌, 终于爆出了属于自己的嫩芽.这也是教师的有意培养, 促进了学生的成功.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如果始终从学生角度出发, 去落实教学, 积极培养新知与旧知之间的“主动”转化意识, 转化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学生领会, 能动“转化”

当前,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 都在执着于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努力培养孩子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素质.许多有识之士也指出, 素质教育只是让学生免受题海折磨, 但并非一味地降低学习目标, 否则, 人类智力又怎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又怎能屹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事实表明, 能力培养, 若能加以很好的贯彻落实, 学生的学业负担将是轻松的.

培养转化 篇8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意识

数学的内容是在不断发展的.新的问题中往往都闪烁着旧的问题的影子, 积极而正确的联想与类比将有助于解决“似曾相识”的数学问题.在“三角函数的值域”教学中, 借助图像, 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一个”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这个概念.即│sinx│≤1, │cosx│≤1, x∈R.而后举出:例1若关于x的方程cosx+1-2cosx=a-1[π3, 2π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教学中, 我启发学生作三点联想:1.结合方程形态, 联想到对cosx整体处理.2.由问题的提法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理论, 但难点在于:方程不是二次的, 能否脱根号化成二次的呢 3.“脱根号化成二次”易使学生联想到“y=ax+b±cx+d”型函数值域的求法.让学生品味两分钟后, 我将原题中的“有两个不同的解”变为“有解”, 其余不变, 让学生对照上述解题过程展开5分钟讨论, 大多数学生感觉到此时对方程 (2) 的讨论太复杂, 无信心解下去.这时, 我提醒学生对问题的提法再换一种联想角度, 并以题目“方程2x=-x有几个解?”作为引子, 学生立即联想到“数形结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其领悟:类比与联想在数与形、函数与方程互化中的巨大作用.

经过上述“多维点化”式教学, 学生认识到解题的成功是在不断转化过程中完成的.转化意识的形成必然伴随着难点的突破, 而联想与类比是实施转化的重要手段.深入观察、分析题设的“表”及“里”, 是进行合理联想,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现向熟悉的或已知的问题的转化途径的关键.

二、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化”意识

解题过程实际上是发现并转化差异的过程.但面对具体的问题, 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向何方前进?为此, 在三角变换教学中, 我采用“问答式”, 引导学生思考诸如:“你的目标是什么?”, “条件与目标有何差异?”“如何清除差异?”等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意识的监控和调整, 使之自然找到突破口, 逐步向目标逼近.

通过上述过程, 学生认识到:为了确定解题的起点和方向, 就必须抓住目标, 抓住了目标, 思维变得具体, 推理也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而为减少或避免思维中的多余“回路”, 迅速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实践表明, 引导学生经常地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 将逐步形成并强化其目标转化意识, 从而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

三、在数形结合中培养学生的“领域转化”意识

三角与代数、几何的关系可说是“藕断丝连”, 恰当地进行命题所在领域间的转化, 常可化繁为简.对于培养和积累解题的机智和灵活, 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例3】 求函数y=x+1-x2的值域.

对于这样一个熟悉的问题, 通过移项平方化成二次方程后, 用判别式法 (纯代数法) 或借助一元二次函数图像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理论 (数形结合法) 均可解决, 但却使大多数同学感到复杂和困难, 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循上述思路求解, 让学生陷入繁杂或受阻的思维环境中, 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被开方式的形态, 促其发现它与正、余弦间平方关系的“形似”.从而介绍“三角换元”——这是又一种具有领域转化意识的简便解法.然后, 我将学生分成三级, 分别按照上述三种思路求解, 促其“比较分优劣”.

四、在专题训练中培养学生“形式转化”的意识

重视英语后进生转化培养合格人才 篇9

一、着眼全体,尊重客观差异

(1)在因材施教中遵循差异。在班集体中,由于生活经历和环境以及自身先天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彼此之间学业水平也就不尽相同。这不应该成为教师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英语书写能力非常强,美观工整,可在英语课堂上总是一言不发,完全走神。针对该生的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板书,笔者就常常请他到黑板上板演。他的板书总能得到同学们一致的掌声。这样,就激发了他的兴趣,从此课堂学习中该生的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

通过这个案例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特长,我们不能光看到学生不足的一面,而更要看到其闪光的一面,从而激活他们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

(2)在分层教学中遵循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理念,而分层教学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策略。很多后进生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常常跟不上教师大一统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则在最终学习中与别人渐行渐远。而分层教学中对班级中不同类型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使得更多的同学能够选择符合自我实际能力的档次进行学习,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愉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

例如在教学“apple”这个单词时,对于中等生我们提出了“四会”的要求,并通过“aredapple,anappletree”等相关的词组对其进行训练;而对于后进生,我们提出能听懂、会练说、能默写即可。这样虽然学习的程度不一样,但却有效地保持了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质态,避免了两极分化的加剧。

二、自主合作,注重兴趣激发

(1)在捕捉亮点中激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个体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在内心中迸发巨大的探究动力,他就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有关这项活动中去。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鼓励的话语、积极的措施,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被表扬和认可的欲望,后进生之所以表现得不够明显,是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遭受挫折,已经不再对此抱有奢望。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发现后进生身上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之处,并通过教师自身的“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将后进生为数不多的亮点扩展放大,从而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乐趣。

(2)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兴趣。在实践中,有很多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便在于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淡薄,什么事都要依靠老师。如果教师一旦撤回自己的辅助,他们的学业水平就会一落千丈。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当下英语教学中避免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预习时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减轻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机械重复的劳动,而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对教材中典型句式的练习中。有了预习的保障,即便是后进生也能做到胸中有数,从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其次,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鼓励学生在课后交流学习体验和感受,让后进生在优等生的浸润帮助下,多层次、立体化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与历练,从而夯实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水平。

(3)在小组合作中分享兴趣。两级分化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更形成了心理上的距离感和阶级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微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互助小组,以便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效益,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交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借助优等生的学习资源,给后进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多元评价,永葆后续动力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学习质态和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和表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几乎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便评价也呈现出唯一的评价模式,即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其手段也非常有限,无休止的考试成为了众多评价的替代品。这样的评价,致使很多后进生没有翻身之日,只能在老师无情地评价中默默地接受。

鉴于此,教师应该重新树立评价的理念,其目的不在于将学生评判为三六九等,而是要借助评价给予学生后续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体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不同标准的评价方式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不同的评价认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评价的实质性问题。

培养转化 篇10

例1:一套西服160元, 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上衣和裤子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上衣价钱+裤子的价钱=160元”列方程解答。教学实践中, 因为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理解透彻, 感觉容易, 于是我在学生用方程解答后, 问:你能不能转换一种思考角度找到别的解法吗?学生思考了一会, 还是解答不出来, 我进而提示:3/5看成比是多少?“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在我的点拨下纷纷列出了以下算式:

5+3=8

160×5/8=100元……………上衣的价钱

160×3/8=60元……………裤子的价钱。

这种方法就是将题中数量关系进行转化, 即将分数数量关系转化成比的数量关系进而解答的, 巩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样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一段公路,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这是一道工程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此类问题的解题特征, 正确解答。但少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工作效率总是无法理解, 所以总不能顺利解题。在教学完工程问题后, 问:你能转化为整数解吗?学生经过思考, 纷纷摇头, 表示不知道。这时一位平时成绩不大好的学生站起来, 怯生生地说出了下面解法:

(10×15) ÷ (10+15) =6 (天) 。究竟对不对呢?我让学生广泛讨论, 学生通过换数进行实验, 发现是正确的, 就是说不清理由。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刚才解题时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他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多少呢?

学生发现:他把工作总量看作 (10×15) 份, 甲队平均每天完成 (150÷10) 份, 甲队和乙队合做一天 (即工效和) 就完成 (15+10) 份, 所以完成全部工作量需要150÷25=6 (天) , 因此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同学们纷纷鼓掌对这位同学表示祝贺, 我也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和鼓励。

这种方法是将分数问题转化为整数问题, 学生易于理解,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

例3: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 今年头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 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这道题, 如果按通常的思路要先求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吨, 再求今年实际生产多少吨, 最后, 求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了百分之几?解题过程较复杂, 计算量大。如果采用转化法,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今年产量和去年相比, 相当于比去年多生产了几个月? (12-5) 个月, 那么今年比去年增产了百分之几? (7÷5=140%。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多么简洁!

这种方法是在解题过程中通过转化有关条件 (产量的多少转化为生产月数的多少) 来解答的,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逻辑性。

浅谈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培养 篇11

关键词:数学 后进生 形成 转化 培养

随着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已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以赴地把它解决好。所以,抓好后进生教育对于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中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地现实意义。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数学后进生的形成

中学阶段,由于学科的增多,知识层面的提高,新知识的引进及环境的变化,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那种学习状态,没能及时的调整学习状态,改变学习方法;数学这门学科特点是定理、推论性质、公式较多,内容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知识结构较严谨,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一直对数学有厌学情绪;再者原有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新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差异,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新课程;考试中屡遭失败,数学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缺乏刻苦钻研勇于探究的意志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头,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已经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工作者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培养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工作的感悟。

二、理解尊重学生,培养数学后进生的思想感情

有位教育大师这样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作为教师,学生能被你的一腔真情所理解感染,学生会以无限的激情来感激你。所谓后进生,一般地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起强烈的刺激,自认为被人遗忘的角落,长期的自卑感迫使这部分学生羞于见老师,羞于和其他同学正常交往,有些问题不能及时主动的向老师提问,和其他同学交流,久而久之问题愈积愈多,沉重的思想包袱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学习就愈加困难了,他们几乎丧失了信心。因此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使他们心理上尽快的摆脱后进生的阴影。教师应对后进生多给予关爱,调节他们心理,要以诚相待,不挖苦讽刺,不打击,不歧视,不揭短,要尊重和信任后进生,教师要以诚相待,使他们始终生活在希望和憧憬之中。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这部分学生投予信任和希望的目光,激励他们大胆的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地安排几个适合后进生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当他们回答出来,我们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我还行,只要认真听讲及时练习可以学好,慢慢地觉得有成就感,在班级地位有所提高,长期下去,他们就能进入先进行列;当他们回答不出来,教师那种期待的目光和感情往往激励他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用心思考,最后把问题搞懂。总之,问题回答正确与否,都是师生间感情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心理上的融洽,教师的一声“请回答”,一句“回答很好”,一丝的微笑,一种激励的目光,都会给后进生产生无形的力量,增强无穷的信心。

三、改进教法,培养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后进生一般思维能力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根据以上两差,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异,要灵活多样,教学上不呆板不做作。上课时教师不能只盯着几个优生,要把教学精力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另外,在课堂教学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可能的放低学习的坡度;要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题,给后进生较多的模仿机会,要巧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感受知识,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开发思维力,转移注意力,对重点内容和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应变换授课方式,反复讲反复练,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授知识情况下及时得到反馈;上课速度应适应后进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快,防止吃不透教材,理解不透知识,但也不能过慢,防止简单问题,用时间过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讲课时语言应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要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尽量使用讨论式、启发式及小组合作式教学,鼓励后进生能大胆的猜想,大胆的提出问题,踊跃的发言,让他们觉察到自己在班级也有一定的地位,荡平与其他同学的鸿沟,促使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特别强调一点: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使用直观教学。增强后进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圆与圆位置关系时,让学生用硬纸片自制两圆,一圆不动,通过另一圆移动,让学生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归纳出两圆在不同位置情况下,两圆半径相互关系;讲解直角三角形应用时,让学生运用自制测角仪测出学校周围建筑物的高度。通过上面的方式组织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从而激发了后进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勇气。

四、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齐头并进,培养后进生学习动力

由于后进生学习基础差,成绩长时期提不上去,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他们觉得天生脑子笨,不开窍,不是上学的料,有破罐破摔的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的向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用生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攻克数学难关;数学家华罗庚如何在逆境中成才,两弹一星成功发射,神七升空等等。告诉学生中国的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同样离不开数学,学生要想在未来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转化 篇12

转化学困生,首先在于提高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责任,制订各科学困生合适的转化计划,使各学科的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些学困生心理素质弱、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认为个人前途暗淡,对未来失去进取的信心。其实,后进生的基础可能相对而言比较弱,但他们可塑性强,只要班主任工作做得好,就能改变班风、学风,就能转变学困生,使他们能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一、班主任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班主任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差异性,找出他们的共性。班主任要达到既育好人,又教好书的目标,首先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因年龄、家庭、环境、教育等的不同,其个性、行为、兴趣、特长、人际关系因而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之心,深入学生的内心,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的言行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向一个道德的制高点靠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困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消除自卑心理。作为班主任,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知道每一位后进生落后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二、班主任要注重赏识教育

教师要看到学困生身上的积极一面,多表扬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向上的斗志。要常与学困生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是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有些学困生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落后而长期受到冷落、歧视,但他们一般自尊心特强,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度较高,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要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班主任处处在关爱着自己,让他们享受着班集体的温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他们若有越轨现象,教师要严肃指出,引导教育,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切不可用“翻旧账”的方法来贬低他们今天的进步。因为后进生思想深处均有敏感区———不愿提往日自己的越轨行为。学生来学校是接受教育的,而不是遭受排斥的。这就决定我们这些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后进生往好的方向转化,促进学生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对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要一视同仁,面对学困生更应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是对学生本人的负责,也是对班风、校风建设负责的表现。毕竟一个班级的好坏、一个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进生的教育与引导。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重心向下移

首先,细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困生参与。在上课时,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体态,使课堂教学通俗易懂,让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其次,课堂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鼓励他们代表小组积极发言。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时,老师要给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既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又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四、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进生营造成功的机会

学困生也渴望成功、渴望得到绝大部分人的尊重、渴望取得进步,只是在长期的受挫中他们变得越来越没信心,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不断努力,逐渐进步。在活动时,我的眼光更多的是放在学困生身上,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即使发言出错或表达不清楚,我也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说下去,让他们慢慢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校,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场所。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进步的班集体。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每个成员包括后进生,都是平等的,均受到尊重和爱护,都得到温暖与关心。这样,后进生将会修正自己,和旧我决裂。一个好的班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关心学困生的成长,在班风建设上下功夫。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创设社会、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社会是每个人生活的大环境,它从宏观上影响着每一个人,对青少年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作为施教者,万万不可忽视。

【培养转化】推荐阅读:

转化实践07-20

转化类型07-21

语言转化05-12

过程转化05-12

转化原因05-13

价值转化05-25

两个转化06-09

转化效率06-11

转化06-16

产品转化06-23

上一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下一篇:人教版初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