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效果(共9篇)
转化效果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传统的资金、技术领域扩展到人力资源领域。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素养提升的基本手段[1], 可以提升组织竞争能力的观念已深入到国际国内的各个行业。
据统计材料表明:在过去50 年间, 许多欧美国家企业的培训费用一直在稳步增加。 美国企业每年用在培训上的花费约300 亿美元, 约占雇员平均工资收入的5%。 目前, 已有1200 多家美国跨国企业包括麦当劳都开办了管理学院。 摩托罗拉则建有自己的大学, 摩托罗拉公司把工资总额的4%约两亿美元用于14 万员工为每一位每一年提供至少40 小时的培训, 且公司领导人已经相信庞大的培训计划已经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近几年来国内各行各业充分重视培训工作, 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开展培训活动, 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希望在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及价值观、工作规范性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但实际的培训结果离预期目标和效果还有相当差距。 如何提高培训质量, 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促进培训效果转化[2]成为与培训领域相关的人员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的培训现状, 提出了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果转化的几点措施。
1 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因素
目前国内培训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较大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的有效转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培训内容与工作联系不大,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普遍缺乏针对性, 培训形式以讲授式为主, 理论较多, 实用性及操作性不强, 难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培训效果欠佳, 难以转化。
二是, 培训走过场, 缺乏长期规划, 只注重前期投入, 不注重后期管理。 目前大部分培训以应急式为主, 且在进行培训工作时只注重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的知名度, 只重视培训过程及培训课程是否吸引眼球, 但是并不太重视培训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培训之后管理没有及时跟进, 在培训之后的实践工作中没有相应的监督和促进环节, 缺少培训效果转化的激励措施。
三是, 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不相符, 甚至有较大差距, 培训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难以在工作中得到应用, 培训效果难以体现和转化。
2 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有效转化的基本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有效转化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培训效果转化机制, 针对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 构建一个有利于培训效果转化的环境, 使受训者能够持续而有效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应用到工作当中, 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其最大价值的过程。 具体的措施如下:
2.1 建立培训体系
单位培训必须有长远战略规划, 要彻底改变那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救火式的应急培训。要切实根据本单位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 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针对不同人员而进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培训经费及培训时间等, 都要有明确规定便于合理安排, 并形成长期的培训制度和培训办法, 彻底改变那种培训无计划、凭经验、赶时髦和应付检查的做法。
2.2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认真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提高培训针对性, 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条件。 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需求分析是弄清为什么要进行培训、谁需要接受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 这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有效实施培训及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基础, 是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的重要环节。
培训需求分析应基于战略目标, 一方面从岗位描述和任职标准的角度, 分析员工目前的状况,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还要从个人绩效考核的角度, 对目标绩效和个人的考核结果的差距进行分析, 从差距中确定学习培训需求, 使培训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2.3 合理设计与组织培训
依据培训计划对培训讲师进行资格审查, 不仅仅重视讲师名气和知名度, 还应重视讲师的相关工作经历、培训经验以及培训资质。另一方面还应严格审查培训课件, 课件应根据培训要求, 明确培训目标、要求和重点, 课件内容要与本次培训实际充分结合, 及时补充新内容、新案例, 做到常用常新。
此外培训前还应注意与受训人员充分沟通。应事前将培训的相关信息和内容通过适当形式告知受训人员, 让他们提前了解情况做好学习准备,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了解受训人员的培训需求, 把学员想通过培训解决的和关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培训讲师, 这样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员工的培训热情,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2.4 加强培训效果评估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应充分重视培训效果评估[3]工作。培训评估分为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和培训后效果评估。培训评估的目的在于使主办方和承办方都能够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有利于后期培训计划完善及新的培训项目的挖掘、开发与合作。同时, 对于作为培训承办方的专业培训机构来说, 需要全面掌握并控制培训质量[4], 找出优点不断总结, 找出缺点不断改进, 总结工作中的亮点, 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把培训工作越做越好。
2.5 营造良好的培训效果转换环境
培训效果能否顺利转化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培训效果转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管理者尤其是学员的直接上级应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内容、倡导和鼓励学员将培训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并解决培训成果应用所需的设备和资源。 应建立激励和强化机制, 当学员在工作中应用到培训内容时, 要及时表扬, 当应用培训内容而使工作出现失误时也不要轻易批评和惩罚。作为管理者还应建立学员与学员之间, 学员与讲师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便于相互帮助、督促, 及时分享成功经验。
3 结论
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培训能够改变员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 能够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单位的绩效, 但是培训效果却不能立竿见影, 更不能在培训结束后立马显现。合理的培训规划、充分的培训需求分析、满足需求的培训师资、一定的激励措施和科学有效的评估是培训效果转化的基本因素, 主办单位应和培训机构一起, 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加强过程管理, 营造培训转化的良好环境, 积极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彭金龙.有效实现员工培训效果转化的探讨[J].工会论坛, 2007 (Vol13, No.4) :79.
[2]向秋华.实现企业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的环节和条件[J].中国培训, 2015 (5) :16-17.
[3]易定红, 董伟, 戴昌军, 董淑玲.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季贤.企业培训质量控制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10-12.
转化效果 篇2
二年级一班孙艳森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可如何对待他们呢?首先做到不厌弃他们,然后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转化工作。在我班后进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大多数不是道德观念上的,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一时糊涂做出的不正当举动,有的是由于自控能力差造成的。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毛病是班主任份内的责任,因此,我是这样对待后进生的:
一、关心热爱后进生。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在原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情况:双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单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新的学期开学前,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有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三年级上期,我班从东水门小学转来一位学生,不仅成绩差,纪律、习惯也差,时常扰乱课堂,科任老师意见也大,进行多次教育,常和家长联系,但效果不大。
一次地震捐资,他捐资200元人民币,我抓住他热爱家乡,积极参加教育活动这一良机,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在周末评比中奖励了他两面小红旗。他非常高兴,星期五放学回家,告诉家长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学校受表扬的事。我发现他有为集体做事的想法,就有意识地让他当小组长,除了平时给组上的同学记分以外,还让他收小组的作业本。他的嗓音好,就常常让他在班上起音唱歌。他有了点滴进步,除了在班上表扬他,并在周末接送卡上写上他的进步,让家长也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慢慢地,这个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违纪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成绩也有所提高,这学期期末语数考试成绩都得了“A”,家长特地奖励他和同学一起到厦门去旅游。从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后进生受到了老师的爱护、信任,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就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
四、对后。进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俊利曾在《幼儿教育》一文中这样写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们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我没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至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以愿违的事四年级上期的一天,学生说他掉了二十五元钱。我得知消息后,感到十分恼火,又是一件无头案。可是不清查出来,我也不心甘。暗地我找个别学生谈话了解情况,找线索,经过调查,目标落在一个曾背地拿过同学东西的学生上。我多次找他谈话,启发教育他,给他讲道理,谈危害,并保证他的事不在班上公开,为他保守秘密。经过两天的个别谈话,解掉他的思想包袱,他终于说出拿同学钱的经过。事后我履行了诺言,并帮他还了二十五元钱。同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家长知道情况后也十分重视,时常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也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我没有因此事撤他小组长的职,反而时时关心他,提醒他,避免他重犯缺点,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了。
社会化广告效果的多维度转化 篇3
据全球研究公司Ipsos《社交对话》报告显示,54%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他们可能会因为好友在社交网络关注某品牌而选择购买该品牌的商品,这一比例几乎是亚太地区平均比例的两倍。
显然,社交网络对消费者选择品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少品牌广告主也表示对社会化广告前景看好。但是,困扰品牌的一大问题就是社会化广告的转化效果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雅诗兰黛、一汽大众、肯德基、宝马等一线品牌一向被认为是创新营销的引领者,最近它们率先对腾讯社会化广告进行尝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广告点击率得到提升,在用户参与互动、传播分享等层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供了社会化广告效果转化的参考样本。
雅诗兰黛:
尝试腾讯社会化广告,
点击率大幅度提高
2012年夏天,雅诗兰黛推出新产品密集焕白修颜霜,如何在百家争艳的美白产品市场上众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是雅诗兰黛要思考的问题。
在开展试用装领取活动中,腾讯微博、QQ空间等聚集众多熟龄女性用户的社交网络,成为雅诗兰黛选择的营销平台,尝试使用腾讯社会化广告。
与腾讯微博上的传统广告不同,除了基本的产品大图展示外,雅诗兰黛的广告中还增添了“赞”、“收听”、“转播”等按钮,同时配以诸如“XXX人已参与,亲爱的XXX,快来参加吧”等语句的好友关系链社交元素。原来只是单一传达品牌或活动信息的广告,变成了与用户的互动,引发大量熟龄女性用户对广告产品的好奇与点击,直接将其引导到品牌微空间,进而实现品牌粉丝的转化与沉淀。
统计数据显示,女性用户更喜欢点击美图参与活动,在社会化广告中,点击图片、收听分别占到总互动点击数的56.17%、11.43%。真实的效果数字让雅诗兰黛切切实实看到了社会化广告的营销实效。此外,经AD-INDEX调研证实,社会化广告对品牌认知、美誉度、购买意愿等指标也有大幅度提高。
一汽大众:
社交磁力提升广告价值
在社交磁场中,基于好友关系的互动体验,不仅能够聚集听众,吸引目标用户参与品牌活动,用户间的真实关系链条也使广告信息更有关注度和可信度,这也是加快社会化广告CTR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在一汽大众捷达的社会化广告投放上得到验证。
一汽捷达开展“泰国双人7日游转到手,捷达典藏版1元抄底”线上活动,投放腾讯网汽车频道内容页社会化广告,广告画面中添加图形化的好友关系链显示,如“好友XX、XXX等5438人感兴趣,快来参加吧”,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点击兴趣。据统计,社交元素的点击量占到广告总点击量的比例高达41.91%,整个社会化广告的点击率是历史同位置汽车行业CTR均值的3.5倍。
加入社交元素,改变了用户与品牌广告的沟通方式。以往用户都是被动地接受广告展示的信息,而社会化广告通过真实的人际关系链推荐引导,让广告诉求更有说服力,更好地吸引用户主动关注与点击,将品牌广告的互动前置,放大广告价值。
肯德基:
社会化广告促进互动参与
及传播分享
社会化广告沟通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仅仅是CTR的大幅度提升,更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提升互动参与和传播分享转化。这正是未来广告主衡量广告效果的重要指标。
酷热的7月,肯德基在腾讯微博开展“KFC有料同享,第二杯半价”冰爽营销活动—当用户登录微博进入个人主页时,消息列表上方的一个大幅通栏广告映入用户眼帘。
看似一整条的通栏广告实际上是三个不同广告画面的递进组合。在第一个画面中,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KFC酷饮。选择后用户就可以跳至第二个画面,看到有哪些好友也在分享酷饮,进一步调动用户参与分享的热情。随即,在第三个“立刻分享”画面中,点击即可将活动信息进行微博分享并参与抽奖,引发网友主动进行二次传播。最终,三个画面共同将网民导入肯德基“有料同享”官方活动网站,实现硬广告的社会化升级与转化。
加入社会化元素,使得用户更加愿意主动点击并参与广告中的活动,并且可以十分便捷地将参与体验与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朋友或用户所在的圈子,呼吁更多的好友参与。
统计数据显示,用户在参与社会化广告的互动过程中,对品牌活动的参与度、互动转化率、驻留时长、二次传播回流等衡量指标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KFC此次活动的CTR日均值高达0.74%,日均广播数超过8.5万条,日均互动点击量超过5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条广播有4条以上的转播扩散,实现分享比例高达1:4,充分证明了社会化广告关系链带来的多维转化效果。
宝马:
社交互动强化奥运“悦”体验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一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事,各大品牌广告主纷纷开展奥运营销运动。宝马奥运活动是其2012年推广的重中之重。选择腾讯平台进行合作,宝马看重的是其在中国的网民覆盖率和丰富多样的营销产品形态,可以为更多关注伦敦奥运会的网民带来与众不同的奥运“悦”体验。
经过4个月的“亿人助力,悦享奥运”腾讯微博社会化广告和宝马微空间推广,最终吸引了数以千万的用户参与宝马奥运活动。社会化广告在宝马“亿人助力,悦享奥运”活动中发挥了惊人的传播效力,借助腾讯强大的社交引力,宝马带有好友关系链的社会化广告与微博环境内的纯图片广告相比,CTR值放大了10倍。
不仅如此,宝马社会化广告在引导用户进行更有效的互动、更深入的活动参与及更广度的传播分享层面取得了全面的效果多维转化。
统计数据显示,宝马官方微博听众数提升了18倍,活动参与数提升了4倍,活动转化率提升了50%,活动驻留时常提升了20%。在传播分享上,在刘翔等名人效应的转播推动下,用户参与传播数提升了20%;好友看到用户转播的信息后,点击参与活动引起25%的二次传播回流。
宝马(中国)电子行销经理张倩对腾讯社会化广告给予极大的肯定:“宝马首次运用腾讯社会化媒体平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点击和转化效果。借助微博等平台,引发数以千万的用户对宝马奥运活动的关注与深度参与。较其他平台,腾讯有很多优势—多年积累的用户数据、强大的关系链和活跃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相信这些会成为社会化媒体潮流的关键驱动力。”
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效果的作用 篇4
一、档案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效果的直接作用
档案科学及其研究成果同自然科学及其研究成果一样, 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得的智慧成果。自然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效果是直接的、明显的和快速的。而档案科学是以档案为研究对象, 一些档案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对档案和社会的作用是直接的。通过成果的转化起到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档案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等多种直接作用, 并为档案科研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与途径, 使档案科研工作者, 扩展视野, 提高能力, 增加科研后劲。
二、档案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效果的间接作用
自然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出的效果特点是直接的、看得见的。档案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作用于生产力的效果特点却是不同的, 除了上述表现直接的档案应用研究成果外, 大多数档案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对档案和社会的作用是间接的, 而其作用于生产力的效果特点是间接的、缓慢的。这类研究成果大多作用于更高层次, 通过其间接作用体现生产力的变化。
(一) 完善法规作用。
在一定的政策指引下, 在相应的法规制度下的利用效果的表现是不同的, 符合实际的法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档案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 客观地反映本地区法规制订和档案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通过其转化利用为完善政策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政治、体制、制度建设, 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二) 指导决策作用。
档案科学及其研究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性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以及提供咨询服务和较强的实证方案, 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借鉴、参考或直接采用。这样, 可以提高决策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拓宽决策者的思维视野, 增强决策者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决策者遵循正确的决策原则、方法、步骤和程序, 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进行科学决策。
(三) 调控引导作用。
调控引导不仅取决于调控者的社会阅历、经验、胆识、智慧, 而且取决于综合素质和审时度势的能力, 它的培养与提高, 其中一部分来源于应用档案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检验。这种作用对各项政策的制订、档案科学及其研究工作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四) 促进管理作用。
档案科学及其研究成果转化利用为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现代管理方法的正确运用, 提供知识、理论和管理经验、方法, 指导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档案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管理途径作用于生产力的表现。
(五) 宣传教育作用。
通过档案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可以进一步扩大档案宣传与教育, 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手段, 检验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方法, 扩大档案科研利用效果, 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档案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效果的长远作用
档案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效果, 主要是各要素之间, 特别是理论、政策、体制、制度等方面的调整、整合, 使各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和配置后, 再到发挥作用, 这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 如果范围大一些, 不确定因素多一些, 难度大一些, 所需时间和过程就更长一些。因此, 作用效果有的一年或两年, 有的更长一些。总的来说, 要有一个时间过程, 才能慢慢地释放出来, 因而, 人们很难感觉到它的效果是直接的和快速的。
转化效果 篇5
一、单选题
1()是用来决策公司为培训计划所支付的费用。(A)技能成果
(B)绩效成果
(C)情感成果
(D)认知成果
2、评估()的重要途径是了解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A)情感成果
(B)认知成果(C)技能成果
(D)绩效成果
3、有关培训考核评估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目的是在于检验培训的最终成果(B)为培训奖惩制度的确立提供依据(C)是规范培训人员行为的重要途径(D)抽样选择员工进行培训考核评估
4、在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中,认知成果指标一般通过()来评估。(A)笔试
(B)观察法
(C)面谈
(D)问卷法
5、在培训中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与反馈,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评估不包括()(A)教师的教学经验(B)管理人员工积极性(C)教师的领导能力(D)管理人员的合作精神
6、以下关于绩效差距分析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绩效差距分析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B)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
(C)包括发现问题阶段、预先分析阶段以及需求分析阶段(D)发现问题阶段是找出理想和现实绩效存在差距的地方
7、在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中,技能转换指标通常通过()来判断。(A)笔试(B)问卷法(C)面谈(D)观察法
8、以下关于培训效率评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向高层管理人员汇报(B)有利于提高培训效率
(C)自省以前工作中的不足(D)获得领导支持的有效方式
9、()用于衡量受训者从培训中学到了什么,一般通过笔试来评估。A、绩效成果
B、情感成果
C、认知成果
D、技能成果
10、在制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长期计划时,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预算的估算不应该考虑()。
A.各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活动所需经费
B.各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活动所用设备器材的成本 C.辅助人员的津贴和差旅费用
D.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部门员工的工资
11、微软、通用等一些知名企业在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前,会从其薪资中扣除相应的培训费用,其目的是()
A、激励员工
B、节省公司成本
C、力求使培训投资和收益平衡
D、企业公平与公正需要
12、在培训目标中()是用来衡量员工接受培训后工作绩效的提高情况的A、投资回报率
B、技能成果
C、感情成果
D、绩效成果
13、()是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以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
(A)面谈法
(B)观察法
(C)问卷调查
(D)工作任务分析法
14、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方法中,通过观察收集信息不包括()。(A)编写的培训教程
(B)培训组织准备工作(C)培训实施现场
(D)培训对象反映情况
15、有关培训考核评估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目的是在于检验培训的最终效果
B 为培训奖惩制度的确立提供依据 C 是规范培训人员行为的重要途径
D 抽样选择员工进行培训考核评估
16、以下关于绩效差距分析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绩效差距分析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B)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C)包括发现问题阶段、预先分析阶段以及需求分析阶段(D)发现问题阶段是找出理想和现实绩效存在差距的地方
17、培训激励制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B)奖惩实施的方式方法
(C)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
(D)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18、有关培训激励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要建立起培训—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
(B)建立岗位培训责任制,使培训与部门领导利益挂钩
(C)应在培训激励制度中明确规定奖惩执行的方法
(D)激发企业的培训积极性,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多选题
1、培训激励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B)奖惩执行的方式方法
(C)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需要
(D)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E)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
2、培训评估手段的选择主要解决()等问题。
A、如何进行中间效果的评估
B、如何进行培训
C、如何考察在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D、如何考核培训的成败 E、如何评估培训结束时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3、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包括()方面的信息。
(A)培训时间选定
(B)受训群体选
(C)培训场地选定
(D)培训形式选择
(E)培训教师选定
4、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包括()。
A 认知成果 B 学习成果C 情感成果D 绩效成果E 投资回报率
5、可以通过访问收集培训效果信息,访问对象可以是()。
A 培训实施者 B 培训学员同事
C 培训组织者
D 培训学员领导和下属
E 培训的对象
三、概念解释
1、学习迁移
2、培训有效性
3、培训评价
4、过程评估
5、综合评估
6、结果指标
7、反应评估
8、评估效度
9、方差分析
10、效用分析
四、简答题
1、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有什么关系?
2、培训效果评估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3、菲德勒定义的情境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4、简述培训成果转化理论、机制和方法。
5、分析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技巧。
6、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目的7、简述培训效果评估的“五不要”的主要内容。
8、简述培训效果评估的“五要”的主要内容。
9、如何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10、用于培训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成果主要有哪些类型?
11、简述采用访谈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具体步骤。
12、简述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概念、类型、形式、作用和具体步骤。
13、简述培训评估的层级体系的特点、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法的应用。
单选题答案
1-10:BADAC ADCCD 11-18:CDDAD ABC 多选题答案
1、ACDE
2、ACDE
3、ABCDE
4、ACDE
5、ACDE 名词解释答案
1、学习迁移
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能在新的学习中产生迁移;概括说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或者说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类化;认知结构迁移说认为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间接发生的。
2、培训有效性
指的是公司和员工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对员工个人来说,收益意味着学到的新知识或技能,对于公司来说包括销售的增加,顾客满意度的增加等。
3、培训评价
指收集培训成果以及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
4、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指的是为了改进培训过程所做的评估,它的主要目的一是确保培训组织良好并顺利实施,二是保证学员能够从培训项目中有所收获并对项目满意。过程评估提供了如何使课程做得更好的信息。
5、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指的是评估学员的训练后的变化程度。即对照培训目标,学员学习到了多少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又有哪些态度变化?综合评估往往会收集定量的数据。
6、结果指标
结果指标用于决定培训项目对于企业的贡献有多大。
7、反应评估
反应评估是柯氏评估模型中三角形的最上端,用来评估学员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和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与最下层的基础部分所获取的评估信息类型不一样。
8、评估效度
评估效度指的是某一评估测量真正测量到所需要测量的培训成果或属性的程度,或者说某种评估方案评估了培训效果的程度有多大。
9、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用于对多个变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检验。它与t检验方法相比,有这样一些优点:它可以用于评估两个以上变量的效应,进行多组比较时能较准确地作出判断,具有更高的统计功效。
10、效用分析
效用分析是指对各种方案的损益进行分析,效用分析的主要意义在于给管理层在做出决策时提供依据。
简答题答案
1、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有什么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反映个体对自己在某一水平完成某一任务能力的判断,即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它并不着重考虑人们所拥有的技能,关注人们用这些技能对各种问题做出的判断。大量结果表明,人们对能力的知觉或自我信念是成就获得中最主要的中介结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绩效有关。研究表明,那些自认为能胜任某一任务的人往往比自认为不能胜任或担心会失败的人做得更好。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培训反应和培训后的绩效、问题解决以及对新技术的适应有关。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行为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超过其能力的工作环境,而愿意承担那些能够干好的任务;二是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直接影响其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强者,会越努力,并越能坚持下去,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三是“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 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地想到个人的不足,并且高估潜在的困难,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将把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组织与工作的要求。
2、培训效果评估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1)导言(2)评估目的概要(3)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及方法(4)阐明评估结果及结论(5)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6)附录(7)报告提要
3、菲德勒定义的情境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菲德勒定义的情境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即领导者能否得到下属的信任,尊重和喜爱,能否使下属自愿追随他。(2)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拥有的权利的影响程度。(3)任务结构。即群体的工作任务是否规定明确,是否有详尽的规划和程序。
4、简述培训成果转化理论、机制和方法。培训转化的四个层面:(1)依样画瓢式的运用;(2)举一反三;(3)融会贯通;(4)自我管理。
三种影响培训设计的培训转化理念: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和认知转换理论。环境支持机制:(1)管理者支持;(2)同事支持;(3)受训者配合;(4)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5)技术支持。培训成果转化方法:(1)建立学习小组;(2)行为计划;(3)多阶段培训方案;(4)应用表单;(5)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5、分析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技巧。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技巧如下:(1)关注培训讲师的授课风格;(2)培训技巧及相关内容要在工作上立即应用;(3)培训讲师建立适当的学习应用目标;(4)在课程进行期间,讨论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培训内容;(5)建立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制定配套的合理考核机制;组织配套的评比活动;提供配套的奖励措施)。
6、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目的答:(1)判定某一培训与开发是否达到目标。
(2)找出项目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作出相应的改进。(3)确定谁应该参加并真正能够从培训与开发中受益。(4)收集信息用来推广培训与开发项目。(5)权衡培训与开发项目的成本和受益。(6)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
(7)增强培训与开发部门在企业中的信用和地位,争取广泛的支持。(8)赢得培训与开发部门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7、简述培训效果评估的“五不要”的主要内容。
(1)、培训项目目标不明确或目标上缺乏共识时,不应评估。(2)、培训项目评估结果不能得到利用时不应进行评估。(3)、时间有限,不能保证质量的评估不应进行。
(4)、评估资源不足,不能保证质量的评估不应进行。
(5)、培训项目本身缺乏外在价值时,不应进行评估。
8、简述培训效果评估的“五要”的主要内容。
(1)、培训项目经费超过一定的警戒线时,要进行评估。(2)、培训项目需三个月或更长时间时,应被评估。(3)、培训项目的效果对组织很关键时,应被评估。
(4)、一个单元的培训会对组织其他业务单元产生很大影响时,应被评估。
(5)、当组织面临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需要评估结论作为依据时,应进行评估。
9、如何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参考答案:第一,明确培训评估报告的撰写要求。包括调查培训结果时注意接受调查的受训者的代表性,评估报告尽量实事求是,评估者需综观培训的整体效果,并圆熟的方式论述培训结果中的消极面,注意报告中的文字表述与修饰,若评估方案持续一年以上时间时评估者还要作中期评估报告。第二,明确撰写培训评估报告的步骤。(1)导言;(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3)阐明评估结果;(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5)附录;(6)报告提要。
10、用于培训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成果主要有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用于培训效果评价的指标或成果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认知成果。可用来衡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强调的原理、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或过程等所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一般应用笔试或口试的方法来评价认知结果。(2)技能成果。用来评价受训者对培训项目所强调的操作技巧、技术或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等达到的水准,可通过现场观察、工作抽样等方法进行评判。
(3)情感成果。它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态度、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情感成果可通过调查问卷采集。
(4)绩效成果。绩效成果可以用来衡量受训者通过该项目培训对个人或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培训费用计划等决策提供依据。它包括由于雇员流动率或事故发生率的下降导致的成本降低、产量的提高及产品质量或顾客服务水平的改善等。
(5)投资回报率。指培训项目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培训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收益指企业从培训计划中获得的按价值衡量的实际成果。
11、简述采用访谈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具体步骤。访谈法的具体步骤:(1)明确要采集的信息。(2)设计访谈方案。访谈方案是评估人员在访谈中提问问题的清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类似。(3)测试访谈方案。在访谈实施前进行依次测试,可以对访谈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还可以提高访谈者的访谈技能。(4)全面实施访谈。(5)对资料进行分析,编写调查信息报告。
12、简述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概念、类型、形式、作用和具体步骤。
参考答案: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概念是: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和标准体系,对员工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培训计划是否有效的实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和评价,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以后制定修订员工培训计划、以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培训效果评估的类型包括:(1)反应评估;(2)学习评估;(3)行为评估;(4)结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包括:(1)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2)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培训效果评估的作用包括:
(1)培训前评估的作用(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2)培训中评估的作用(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培训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可以找出培训的不足,归纳出教训,以便改进今后的培训,同时能发现新的培训要求,从而为下一轮培训提供重要依据;过程监测和评估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
(3)培训后效果评估的作用(可以对培训效果进行合理的判断,以便了解某一项目的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受训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或行为表现的改变是否直接来自培训的本身;可以检查出培训的费用效益,评估培训活动的支出与收入的效益如何,有助于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可以较客观地评价培训者的工作;可以分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培训效果评估的具体步骤为:
(1)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评估的可行性分析、确定评估的目的);
(2)制度培训评估的计划(选择培训的评估人员、选定培训评估的对象、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选择培训评估的形式、选择培训评估的方法、确定方案及测试工具);(3)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4)培训项目成本收益分析;(5)撰写培训评估报告;(6)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13、简述培训评估的层级体系的特点、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法的应用。
参考答案:培训评估的层级体系的特点:将培训成果划分为四个层级的框架体系,包抱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因此在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标准时,培训成果的考评内容和重点也就十分清晰明确。
培训评估的层级体系的评估标准包括:(1)相关度(标准干扰、标准缺陷);(2)信度;(3)区分度;(4)可行性。
培训评估的层级体系的评估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
(1)反应评估:在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序;
(2)学习评估:着眼于学习效果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的收获;
(3)行为评估: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
转化效果 篇6
一预设审美阅读教学情境, 激发审美热情
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热情的方法很多, 在此仅以情境式导语设计为例, 也就是说教师用富有情感的文学独白或富含美的情境, 来激发学生阅读审美的热情。如一位教师讲《祝福》时是这样导入的:“大雪漫天, 狂风怒吼, 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 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 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 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 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这位教师通过文学独白的方式, 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 同时又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来唤起学生的审美热情。
二个性化文本审美阅读体验, 主动参与审美
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审美化阅读教学符合课程目标理念, 其终极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在审美阅读过程中获得个人的独特感悟, 强调“人”的主体参与, 这是实现审美的根本途径。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首先, 应该构建民主的对话机制;其次, 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当然, 不同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 教师可以选择语言审美作为个性化阅读的突破口, 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 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 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袅娜”、“羞涩”的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 荷花忽隐忽现, 忽明忽暗, 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 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 荷花纤尘不染, 纯净无瑕, 仿佛美人出浴, 雅致清新、光洁素净, 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 令人遐思无穷, 浮想联翩。
三转化审美效果, 建构审美人格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目的不是创造某种物质产品, 而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塑造人才、教育人才。审美化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同样在于通过文本审美阅读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最终建构审美人格。宗白华认为“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 时时创造更高的新人格”。语文阅读审美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课标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 提高道德修养。”由此可见, 语文阅读是审美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培养审美人格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任务。
语文阅读要建构审美人格, 就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审美转化。语文阅读文本选自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是进行思想、艺术、人格教育的最好资源。通过审美化阅读才能把这种资源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就展现了“物随心性, 卓然独立”, “乐观旷达, 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 这种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 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在他看来, 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 是客观存在的, 树立了“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识。在魏晋名士风流中, 他展现了属于自己的“泰然状态”, 宗白华高度评价了魏晋精神, 称之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审美人格的理想范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先哲的伟大人格, 但又要与时俱进, 结合当今实际, 让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格特点, 而这个过程就是在教学中实现转化。
转化效果 篇7
目前,生物质材料的预处理主要是用化学法,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操作危险、污染大、能耗高、对设备的耐腐蚀要求高等[2]。近年来,生物降解技术因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而发展迅速[3],但目前还未见有关纤维素酶预处理农作物秸秆制备燃料乙醇的报道。本研究采用纤维素酶预处理玉米秸秆,以提高乙醇的得率,为今后生物质材料制备燃料乙醇提供一个安全、环保的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设备
秸杆(河南郑州农村);主要试剂均为分析纯;生物酶主要有:糖化酶(江苏宏达酶制剂厂生产);纤维素酶(肇东国科北方酶制剂有限公司生产);酵母(广东省湛江新天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
将干燥的玉米秸杆粉碎过目筛,加入一定量的纤维素酶和蒸馏水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处理一定时间后,调整pH值后即为处理的实验样品。
1.2.2 乙醇的制备
将经过处理后的实验样品冷却至室温,加入30U/g的纤维素酶、250U/g糖化酶和0.3%酵母液等,再用质量分数为26%的硫酸将pH值调至5.0。将装有试样的三角瓶置于恒温36℃摇床上进行发酵90h。将未经过纤维素酶预处理的玉米秸杆粉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
乙醇的得率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试验
在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考察纤维素酶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原料粒度、纤维素酶的用量对乙醇得率的影响。
2.1.1 预处理温度对乙醇得率的影响
升高温度能够提高反应体系的活化能,但太高的温度又会使酶液失活。取玉米秸杆粉6g,加入蒸馏水和酶液,使总酶量到达28U/g玉米秸杆粉,在恒温水浴振荡器中、不同温度下反应8h,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当温度为45~55℃时,随着温度升高,酶解液中的乙醇得率逐渐增加,并在55℃时得率达到84.33%;当温度高于55℃时,得率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高温使部分酶失活导致预处理过程中降解的纤维素量减少所致[4]。
2.1.2 酶液用量对乙醇得率的影响
酶液的用量直接关系到纤维素的降解速度、乙醇的得率以及生产成本等问题。在玉米秸杆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和不同量的酶液,置于温度55℃恒温水浴振荡器中反应8 h,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当酶液用量低于28U/g玉米秸杆粉时,随着酶液用量的增加,乙醇得率明显增加,但超过此值时,乙醇的得率增加缓慢。这是因为增加酶液用量实际上是增加了酶液与秸秆粉的接触面积,当酶液与秸秆的接触面积达到峰值后,多余的酶液无法参与反应,因此乙醇的得率增加缓慢。
2.1.3 原料粒度对乙醇得率的影响
原料粒度对乙醇得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机械粉碎可以破坏木质素、半纤维素与纤维素的结合层,降低三者的结晶度,改变纤维素的结晶构造,有利于糖苷键断裂[5],从而增加预处理体系中纤维素的降解量,同时,粒度变小会使得与酶液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增加乙醇的得率。
分别取粒度为40、60、80、100和120目经过预处理的玉米秸杆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见图3:当粒度超过80目后乙醇的得率变化较小,考虑到粉碎成本,主张采用80目的比较合适。
2.1.4 预处理时间对乙醇得率的影响
将原料粒度为80目的玉米秸秆,在温度为55℃、酶液用量为28U/g、的条件下,预处理不同时间后的试样发酵制备乙醇,预处理时间对乙醇得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乙醇得率随预处理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预处理时间为8h时,乙醇的得率达到81.38%;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增加,乙醇的得率降低,10h时降低到80.11%。这是因为随着酶化时间的增加,预处理反应体系中的部分已降解的纤维素发生了自缩聚反应而减少了预处理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量[6]。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预处理时间选用8h。
2.2 响应面分析
2.2.1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为了使水解工艺更加科学,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则,选择预处理温度、时间和酶液用量等3个对玉米芯液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以乙醇的得率为响应值,设计3因素3水平试验来进行响应面分析,如表1所示。
2.2.2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与验证
根据试验结果,运用Design-Expert 7.1.6软件进行二次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37.1880.77+3.69A+3.38B+1.03C+1.45AB+0.97AC-0.77BC-9.31A2-6.30B2-3.11C2
同时得到如表2所示的模型与方差,其中模型的P值0.0070<0.05,表现为显著,而失拟项表现为不显著,R2为0.9553,接近1,这表明模型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且A2、B2和C2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有最优值。
模型的响应面三维图见图5,温度、时间和酶液用量等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反应体系中乙醇含量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预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乙醇的得率随之增加,但在55℃附近出现下降;而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迟和酶液用量的增加,乙醇的得率不断提高,在酶液用量为28 U/g左右时达到峰值,继续增加酶液的量,乙醇得率增加的趋势减缓。同时,图5中也显示,当酶液用量一定时,过高的温度又会导致乙醇得率降低。这可以解释为:在较低温度下,反应体系的活性较低,升高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反应体系的活化能,并可抑制一些副反应的发生,但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会使反应体系中的副反应加速,同时,酶液在较高的温度下又会失去活性,同样降低酶解效果。此外,增加酶液用量实际上是增加了酶液与玉米秸秆的接触面积,从而能提高了乙醇的得率。但当酶液与秸秆的接触面积达到一定量后,多余的酶液无法参与反应,因此乙醇的得率增加缓慢。
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对回归方程求解得最优工艺条件:预处理温度为55.7℃、预处理时间为10.47h、酶液用量为30.5U/g,反应体系中乙醇的得率为81.67%。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性试验,三次实验乙醇的平均得率为79.53%,与理论计算值非常接近。
3 结论
用玉米秸秆制备燃料乙醇,纤维素酶的预处理有利于提高乙醇的得率。预处理温度、时间和酶液的用量等三因素对乙醇的得率影响较大,通过工艺优化后,在预处理温度为55.7℃、预处理时间为10.47h、酶液用量为30.5U/g的条件下,燃料乙醇的得率比未经过预处理的试样提高了32.17%。
参考文献
[1]李阳,孙岩峰,张玉苍.玉米秸秆制乙醇预处理新工艺——“液化技术”[J].食品科技,2009,34(9):123-127.
[2]朱振兴,聂俊华,颜涌捷.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制取燃料乙醇的化学预处理技术[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9(26):11-14.
[3]Rabinovich ML,Melnik MS,Bolobova A V.Microbial cellu-lases(Review)[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Microbiology,2002,38(4):355-373.
[4]余兴莲,王丽,徐伟民.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机理的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2007,1(20):79-82.
[5]周建,罗学刚,苏林.纤维素酶法水解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化工科技,2006,14(2):51-56.
转化效果 篇8
1 研究综述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仅约25%,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学术界受到了较多关注,相关学者展开了诸多研究。
目前,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政策分析等方面。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较多的研究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面板数据,或通过专家打分等方式建立评价模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2,3,4]。在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郭强等[5]从高校角度认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其中中介服务、政策促进、文化塑造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了转化能力、成果特性、吸收能力等6个方面。张慧颖等[6]从创新扩散视角,采用模糊认知方法,得出成果相对优势、传播渠道、时间和政策支持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4个因素。赵喜仓等[7]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得出政策支持、人才支持、经费支持和环境支持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此外,还有相关研究也得出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还包括体制机制、经济环境等方面。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中政策因素的多次提及表明政策工具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研究,主要包括政策实施主体和客体分析甄别、政策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现有政策内容、效果的分析,找出不足,提出对策等。朱桂龙等[8]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主体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岳玉珠等[9]以辽宁省为对象,分析了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黄菁[10]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指出我国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特点以及不足。
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方面,有关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也就是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哪些因素制约、影响着政策的良好实施,更好地给予政策制定部门信息反馈,修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因此,本文以湖北省“科技十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例,通过对“科技十条”政策效果的分析评价,找出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问题与相关文献,提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ISM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内在相互作用关系,理清作用过程,更好地为“科技十条”政策的修订完善提供帮助。
2 湖北省“科技十条”政策的效果分析
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内拥有多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会形成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往往较低,优秀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难以形成商业价值,科技与经济不匹配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政府在2013年12月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简称“科技十条”政策),旨在充分调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资源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
“科技十条”政策作为湖北省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性政策,在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支持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引导科技成果在鄂转化、引导社会资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尤其是在资产处置方式、收益分配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变革。此外,湖北省相关部门根据“科技十条”政策的指导性意见,相继出台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形成了“科技十条”政策系列,其系列内容如表1所示。
自“科技十条”政策实施以来,相关激励措施带动了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得到大幅改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科技十条”政策实施之前,湖北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新创办企业数量仅有429家,而在2014年当年度,新创办企业数量就达到243家,并且转化科研成果853项,专利申请量达到59 050件,专利授权28 2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 855件,同比增长19.8%。此外,2014年湖北省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达到1 778项,同比增长9.6%;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合同的成交额达到601.7亿元,同比增长43.7%。可以看出,“科技十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北京市在2014年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合同的成交额达到3 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总量占全国的36.6%,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46%。应该看到,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优秀省市相比,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科技十条”政策的效果还可进一步提升。
此外,由于部分科技成果集中于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但“科技十条”政策作为地方性政策法规,在适用范围上仅限于湖北省域单位,政策内容与中央、部委有关政策不一致的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受制,很难找出一种适合的可操作性的办法,需要通过多方厘定付诸实施,耽误了科技成果转化时间;并且,在高校、科研院所层面上,所形成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在身份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可操作性差,抑制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热情,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缺乏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引导,尤其是专业性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较为缺乏,影响了“科技十条”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科技十条”政策的效果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十条”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向前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制约着政策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些影响因素,分析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更加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科技十条”政策。
3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的提取
在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因素选取依据上,政策的宣传力度是政策能够有效执行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政策被广泛熟知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多的政策适用对象更好地执行政策,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必然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11]。“科技十条”政策作为地方性政策,在与教育部等部委、中央政策存在不协调问题,作为部属高校,不知道该怎样适用何种政策,从而导致地方性政策在法律地位上表现不强,有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十条”政策的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成果转化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保持成果的先进和技术的领先,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审批上要尽可能高效,但由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使得相关审批程序过于复杂,时间所耗过长,从而丧失了转化成果的技术先进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由于身份的归属问题,在通过“科技十条”政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自身所在高校、院所给予相关的配套政策,从而解决科研人员、高校与政策之间一系列问题的关系,从而让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执行,科技成果转化因其自身的专业性特点,在此方面要求尤为突出,专业机构的设立能够使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惠及到更多数人,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而专业人员的参与可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给与保障。培育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塑造科技成果转化文化氛围,能够增强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12]。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是衡量政策效果,进一步修正、完善政策有关规定的重要手段,建立相关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机制,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保证[13]。
基于上述分析,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提取,选取了F1政策宣传力度不足;F2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F3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F4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配套落地政策不完善;F5支持政策实施的配套机构、专业人员缺乏;F6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F7缺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等7个因素。具体如表2所示。
3.2 基于ISM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可以将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层次化的模型表示,即通过借助专家经验知识以及有关数学模型,把复杂的系统问题分解为多层级结构,从而有利于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14]。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而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长期性的复杂过程,其间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模糊性,而解释结构模型能够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这一复杂体系,厘清政策效果影响因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
结合所提取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7个因素,依据ISM的实施步骤,选取10位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专家组成ISM小组,成员的构成包括了3位政策制定、实施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5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2位从事科技中介工作的技术经纪人。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7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次分析讨论,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构造邻接矩阵A。其构造规则为:如果Fi对Fj有直接影响,则aij的值取1,否则取0。
根据邻接矩阵A进一步计算矩阵A与单位矩阵I的和(A+I),采用布尔运算规则对矩阵(A+I)进行幂运算,并满足M=(A+I)n+1=(A+I)n≠…(A+I)2≠(A+I)1的成立要求。所得出的矩阵M即为可达矩阵,通过可达矩阵可以进一步表示各元素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其中,如可达矩阵M中元素mij的取值为1,则表示因素Fi和因素Fj之间存在可达路径;元素mij的取值为0,则两因素间不可达。所求得的可达矩阵M如下所示:
在可达矩阵M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和被影响关系,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化处理。用R(Fi)表示因素的影响关系,称之为可达集,用A(Fi)表示因素的被影响关系,称之为前因集(如表3),并按照R(Fi)∩A(Fi)=R(Fi)的处理规则确定最高层级因素,在此之后将已确定的最高层级因素删去,继续按照处理规则确定下一层级因素,直至最后。经过层次化处理后重新排列的可达矩阵M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角线上所形成的单位矩阵构成了一个递阶结构层次,因此,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层级,其中:第1层级L1包括因素F3,第2层级L2包括因素F5、F6、F7,第3层级L3包括因素F1、F4,第4层级L4包括因素F2。在此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3.3 结果分析
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1)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程序的繁琐必然会带来转化时间的延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表现上的先进性和领先性,进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必然会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程序复杂,会大大占用科研人员的精力、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和积极性,而科研人员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这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效果。
(2)第2、3层级所包含的因素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间接因素,包括缺乏支持政策实施的配套机构、专业人员,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欠完善,缺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缺少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配套落地政策和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等5个方面。其中,第2层级的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执行审批复杂度和效率,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审批复杂、效率低的直接原因所在。科技成果转化因其自身专业性高的特点,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参与势必会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改善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则能够极大地带动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热情,并营造出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而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则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反馈和修正依据,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难以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会导致政策实施时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第3层级的缺少高校、院所层级的配套政策,以及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两个因素会直接影响第2层级,间接影响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程度和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的主导性政策,还需要高校、院所和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配套政策的缺失会极大地影响主体政策的执行效果。而在政策宣传方面,现有的宣传方式、方法较集中于宏观角度的报道,往往忽视了从微观角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解读,使得多数的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难以深入理解政策细节,难以把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所引领的方向。
(3)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根本因素。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往往为提升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制定政策时对相关指标数据设置更为灵活,但这与有关的中央政策存在相互不协调问题,尤其是对于部分部属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在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适用性上存在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方政策的法律地位,使得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以对部分问题给予权威性的解读和执行,影响了政策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依据湖北省“科技十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7个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缺少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配套落地政策;缺乏支持政策实施的配套机构、专业人员;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欠完善;缺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等,并通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梳理了各因素间的内在作用关系,得出了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现阶段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则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根本因素。
基于研究结论,对改善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升级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纳入到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并通过市场化运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工作成效给予相应奖励,从而吸引高素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型人才。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省内高校、院所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沟通、对接,激发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智力资源。
(2)完善政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法律地位。形成湖北省“1+N+1”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即“主导性政策引领+相关部门的配套实施细则+成果所在单位的政策落地配套办法”,尤其是在现阶段院所、高校政策落地配套办法相对缺失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加强高校、院所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形成。此外,作为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时,政策制定部门要积极向中央、部委“要政策、要指标”,通过中央、部委设立有关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将省内的部属院所、高校纳入到试点中来,进一步扩大政策的使用范围,从而解决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部属院所、高校的适用性问题,以此强化政策的法律地位。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达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以湖北省“科技十条”政策为例,在分析其政策效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提取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7个因素,并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现阶段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则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根本因素。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提出相关建议。
转化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CHKD)等,检索语言为英文或中文,检索时间截止到2014年6月。以irbesartan、ACE、gene polymorphism、厄贝沙坦、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应的不同表达方式为检索词,运用逻辑符、通配符和范围运算符等制订检索模式,并通过手工方式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研究类型: 观察性研究或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不限年龄、性别及种族。干预措施:单药口服厄贝沙坦,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II、ID、DD组。结局指标:II、ID、DD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值。
1.2.2排除标准基因型与基因型频率数据不完整的;基因型与对应终点结局指标缺少、且通过联系作者仍无法获得数据的;综述型文章、病例报道、会议摘要;受试者为同一组人群、研究结果在不同出版杂志中重复发表的仅纳入1次。
1.3 资料的筛选与数据提取
根据题目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合并重复文献,阅读待选文献全文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Rev Man 5.2系统进行。采用Q检验和P值分析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并用I2来评价异质性的大小,当P > 0.05或I2< 50%时 ,各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说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首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然后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必要时进行敏感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研究中由于单位及测量方法统一 ,合并分析结果则用加权均数差SMD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来表示。对原始数据合并均数差(MD)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对纳入文献偏倚进行讨论。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
共检索到266篇相关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4篇文献[3,4,5,6],共包含4项研究 ,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1篇,合计408例患者。文献筛选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ACE-I/D基因型与舒张压的关系纳入4篇文献[3,4,5,6]包含4项研究,共408例患者。报道了各基因型对应人群治疗前后舒张压变化值,经异质性检验ID组与DD组相比 ,各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 (P = 0.20,I2= 35% ), 选用固定 效应模型 , 分析结果 显示 :ID&DD:SMD = 1.91,95% CI (0.31,3.50),P = 0.02 <0.05,此舒张压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II组与ID组相比,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0.01,I2= 73%,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II&ID:SMD = 0.39,95%CI(-3.02,3.80),P = 0.82>0.05,此舒张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
注:*洗脱期包括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期和服用安慰剂期。**6 周后,舒张压≥90 mm Hg 的患者剂量加倍 。***4 周后 ,血压 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剂量加倍;1 mm Hg = 0.133 k Pa
II组与DD组相比 ,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 :P =0.001,I2= 81%,存在显著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II&DD:SMD = 1.62,95%CI(-2.68,5.93),P = 0.46>0.05, 此舒张压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4。
2.3.2 ACE-I/D基因型与收缩压的关系纳入4篇文献[3,4,5,6]包含4项研究,共408例患者。报道了各基因型对应人群治疗前后收缩压变化值, 经异质性检验ID组与DD组相比, 各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 (P =0.97,I2= 0%),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 分析结果显示 ,ID&DD:SMD = -1.67,95%CI (-4.70,1.36),P = 0.28>0.05,此收缩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图5。
II组与ID组相比 , 在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时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 = 0.0002,I2= 84%,存在显著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II&ID:SMD =0.30,95%CI(-6.76,7.37),P = 0.93>0.05,此收缩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6。
II组与DD组相比 ,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 :P =0.009,I2= 74%,存在显著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 结果II&DD:SMD = -1.71,95% CI (8.24,4.83),P = 0.61>0.05,此收缩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7。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多因素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在世界范围致死原因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往研究表明,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中, 仅有23%~41%的患者能够达到有效的血压控制[7],而长期高血压状态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8],因此寻求一条基于基因检测手段来制订高血压用药个体化方案至关重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机体调节血压最重要的机制。因此,RAAS基因编码的组件是高血压遗传基础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及降压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Agata等[9]研究发现ARB类药物除了AT1受体阻滞作用外,可能还有ACE抑制作用,阻止AngⅡ的升高。ACE-D基因型携带者血浆及组织局部的ACE活性增高,即ACE活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个体ACE基因型不同所致,因而ACE基因内含子中的I/D多态性变异可能影响到这一基因的表达水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