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障碍

2024-10-04

转化障碍(通用9篇)

转化障碍 篇1

1 引言

知识日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视,新制度经济学将知识作为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列的重要资源,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的提高,甚至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本质。Drucker(1993)认为知识已经替代物质、劳动和资本成为根本的经济资源[1]。Barton (1992)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2]。

但是到底什么是知识,一时还难以得到统一的说法。Penrose(1959)提出了企业是“知识集合体”,认为知识积累和企业可能性边界扩张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3]。Richardson(1972)在此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能力”,并用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4]。Prahalad等(1990)进一步指出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本质上表现为企业所特有的学识[5]。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信息、经验、认识、价值观、技术、专利和惯例等。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人们对隐性知识研究的比较多,这是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和用预言表达,但却能创造极大的竞争力,发挥巨大的作用。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Polanyi (1958)提出的,其将隐性知识界定为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只能通过行动来表示[6]。Rosernberg (1982)将隐性知识界定为以特定方式和在特定结果下起作用的有关技能、方法和设计的知识[7]。Nonaka等(1991)将隐性知识定义为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管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并指出显性知识就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8]。Cowan(2000)等将隐性知识直接定义为不能被交流共享的知识,或者至少是交流共享成本极高的知识[9]。OECD明确地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指出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知识,即隐性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即为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但是隐性知识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也是隐性知识受到重视的原因。Dorothy等(1998)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得、转移和有效整合是形成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来源[10]。芮明杰(2006)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11]。但是隐性知识具有内隐性、未编码化等特征,使得隐性知识是独特的、难以转移、模仿和替代的[12]。显性知识相对易于管理,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等表达、传递,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它可以相对容易地融入组织战略。尽管显性知识使用范围大,但是显性知识也有弱点,竞争对手容易模仿,容易造成知识的外溢,并危及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需要相互转化才能相机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事实上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是由四种转化模式组成:社会化(Socialization )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Externalization)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联结化(Combination) (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内化(Internalization) (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13]。

2 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化反映的是企业和员工、员工之间隐性知识转化的问题,企业与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利益相差甚大,导致内部隐性知识转化存在一定的障碍。

2.1 企业和知识员工对知识的转化的态度存在差异

一方面,作为企业层次来说,希望知识员工在企业内部能够显性化各自的知识,而不要凭借各自的专业经验等在企业内部进行寻租或者建立小团体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过分依赖某一两个员工,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并且显性化的知识可以被企业其他员工所掌握,可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知识员工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个体,肯定不愿意显性化其隐性知识,其原因在于:①独特的垄断性知识可以带来私利,甚至特权。高知识员工可以凭借其知识而处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并获得超出企业工资水平的薪酬、稳定的职位以及各个方面的权力。难怪高明的厨师通常不会随便把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并适当地“留一手”;②转化成本问题。隐性知识难以表达和编码化,其在显性化的过程中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的,有时需要多次反复讲解才能被人所了解;③知识主体自身的因素。转化的主体和知识受众的能力等都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认知结构与思维、经验与经历等都不相同,这样彼此的兴趣等会存在差异,所关心的内容和接受水平也会不同,这就给知识交流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2.2 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知识员工知识转化能力的差异

知识员工主要是指那些掌握知识的人。企业内部的知识员工层次性比较明显,不同层次的知识员工掌握的知识价值也就不同,有的具有高学历、具有长久的工作经验,他们知识丰富,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和核心信息等,这类称为高知识员工;有的员工知识学历低、缺乏经验、没有特殊技术、知识影响力弱,称为低知识员工。其他的介于二者之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知识员工可能掌握的知识类型也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知识转化的能力的差异。

2.3 缺乏有效的知识转化的平台

知识转化需要良好的平台,知识转化的平台有很多种,比如信息系统、网络BBS、电子邮箱和博客等,虽然这些平台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很普及,但是在作为知识转化平台时,网络本身就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导致企业核心机密的泄露。并且过分依赖于网络,会使得企业员工失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很多事情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会更好,可以现场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有效的平台,既要有一定的权限限制,还需要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化。

2.4 缺少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有很大的影响,引导着员工的行为。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多关注利润,对员工的考核单一化,这会使得员工感受到过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末位淘汰制下,普遍缺乏安全感,其结果是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不愿意将知识贡献给企业,并且员工之间会形成相互恶性竞争的格局,这种格局使得大家都不愿意自觉地进行合作,也就使得大家都不愿意进行隐性知识的转化。彼此相互扯皮的事情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绩效。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降低员工进行知识转化的压力,减少不必要的企业内耗现象。

缺少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往往能给知识所有者带来一定的利益,至少使得其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隐性知识的获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都直接决定了员工缺乏隐性知识转化的动力。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隐性知识的价值、知识主体的地位、知识员工的需求、知识转化的时间、当前的时代特征等等。

3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化的机制

3.1 构建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员工为获得个人利益而贡献知识,更是为了构建合理的体制,使得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一致,这才是根本。为解决企业与知识员工之间的知识转化问题和高知识员工和低知识员工的知识转化问题,需要企业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确保知识员工愿意进行隐性知识转化,并且当高知识员工和低知识员工进行知识转化时,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对隐性知识转化具有先天的主动性,因此企业通常是对显性化其隐性知识的员工以奖励,比如提高待遇、提升职位、公开表扬等;而对隐性化其知识的知识员工以惩罚,比如降低待遇、降低职位、公开批评等。激励机制的设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取决于参与知识转化的主体的复杂程度和知识的复杂程度,比如知识员工职位高低、等级、人际关系、知识难易等。

3.2 提高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

提高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化,其原因在于:一是通过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知识水平,员工整体知识能力会大为提高,在此过程中,一些隐性知识成为共享知识,其独占性大为降低,从而减少隐性知识存在的可能性;二是随着员工知识水平的提高,一些隐性知识独占性的价值会降低,员工通过隐性知识进行寻租的机会大为降低,因此独占这种隐性知识也就没有必要了;三是随着员工知识水平的提高,员工转化隐性知识的能力也会提高,尤其是那些经验性的隐性知识和文化水平低的隐性知识,由于知识本身难以表达或者知识主体表达不出来,导致知识转化中的障碍。因此提高知识水平,将可以极大地降低隐性知识转化的难道。

3.3 构建合适的知识转化平台

合适的平台包括信息系统、BBS、内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员工可以将他们的经验、技巧、体会、方法等隐性知识写出来并发布到系统中去,便于其他员工分享。当然,许多隐性知识难易表达和文字化,此时知识员工可以将其掌握的隐性知识的历程写出来,其他员工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知识转化。如微软公司的“知识地图”专家系统、中国石油集团的内部网络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那些可以显性化的知识比较容易使用这种平台进行转化,比如根据员工经验总结的规章制度等。这些系统也考虑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系统对这些系统设置了一些权限,授予不同人员不同的权限,这样对于高度核心机密的信息受众对象就不会太多,对于大众化的隐性知识,大家都有一定的权限去接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安全和知识显性化之间的矛盾。

隐性知识本身具有难以表达和编码的特点,完全依赖这种传媒平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些平台只是媒介和知识的载体。实践中,一些企业构建“场所”平台促进隐性知识转化,“场所”平台具体形式有交流会、舞会、酒会、午餐会等等,这种平台虽然不是知识转化的正式的平台,但是实践表明,很多隐性知识就是依赖这种方式实现传播的,尤其是个人到个人的传播,并且其效果也比较好。由于这种场所没有固定的限制,员工也没有拘束感,并且知识转化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知识主体的“防范之心”也比较少。

3.4 营造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文化

营造合适的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具备信任、包容、尊重、促进学习、创新和合作,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普遍具有主人公的感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而不是雇佣者,员工在很大程度上乐于主动转化隐性知识。

不过构建这种企业文化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喊鼓舞的口号,但是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完全变样,员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当然也就对转化知识有所“保留”。实际上,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对员工有奖有惩形成惯例,员工也就容易形成奉献的行为。

3.5 通过外部隐性知识的转化激发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

外部隐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是指与供应商、销售商、终端客户、竞争者等进行隐性知识的转化。通过外部隐性知识的转化,企业能够了解外部实体的经验、技术等信息。当然,外部隐性知识的转化也不是自发产生的,也是通过不同企业之间员工的交流而实现的,这样,内部员工能够获得隐性知识转化的好处,同时也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在外部平台进行了转化,最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为企业内部的知识。同时,既然在外部已经实现了转化,那么在内部再保持其隐性特征也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当然,企业对员工获得外部隐性知识并奉献给企业的行为也应该实施激励机制,比如获得了某种经验而对企业产品性能大为改进的行动。

4 结论

较之显性知识来说,隐性知识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而隐性知识要发挥作用,必须先显性化,才能够被知识员工所掌握。隐性知识的自身特征使得其转化存在一定的障碍,产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些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并且通过设计一定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化。

摘要:在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化存在许多障碍,为克服这些障碍,提出一些机制,如构建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知识水平、构建转化平台、营造知识转化的企业文化和由外而内的转化模式等。

关键词:隐性知识,转化,决策,知识员工

转化障碍 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尤其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差生问题的转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人们公认的“差生”是指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差称为差生。转化差生已成为衡量一位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素质的尺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成绩及品德的好坏、智力水平的高低,历来是被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的,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往往被忽略。据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观察,差生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个别在智力上存在差异,更多是他们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了解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成了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突出的心理障碍一般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品德障碍,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其特点是对权威的不满,对家长、教师、学生干部持敌对态度;经常打架,行为粗暴,有恶意无内疚感,欺弱霸道,无事生端,误入歧途。

二、性格异常,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良而影响,如离异、丧偶、再婚,父母外出打工,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粗暴还包括学校教育的失误而导致学生性格异常。诸如:多疑、妒忌、敏感、抑郁等,在这些怪异的性格影响了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看法,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同学交往及伙伴的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自卑自弃,意志消沉,孤僻寡言,丧失了生活充满活动力的勇气。

三、心理恐怖障碍。恐怖是人体心理和情绪的一种不安的反应,儿童对客观环境中某些事物产生恐惧,遇事胆小害怕,甚至见到老师都躲避,特别是见到老师责备的目光就吓得呆若木鸡,受恐怖心理的压抑。不能正常的思维,自我了解不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感觉渺小,自我评价太低,自我要求不高,自我控制不强,自我激励不够。因此导致他们缺乏动力和干劲,缺乏一般学生应有的精神力量,最终致使他们现有身心能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以上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对差生的学习成绩及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如何排除这些心理障碍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差生自我意识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关于自己本身的意识。即关于自己的身体个性、品质、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的认识。自我意识强就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活动,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要求,控制和激励。自我意识是主体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认识到自己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结果是怎样,从而自我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引导差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消除差生心理障碍首要一步。

首先,帮助差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正确评价自我。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挥的开端,差生一般自我认识都具有模糊性、片面性。他们往往对自己认识混乱,对自己的状态不清晰、不明确,分不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的了解仅停留在某个方面,尤其对自己短处和弱点看到的不多,不会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等情况。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差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既要承认自己的问题又要肯定自己的成绩,使差生消极性自我向积极性自我我转化。

其次,加强差生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差生具有自我要求的能力,差生对自己的控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意志障碍,表现为他们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没有信心,没有毅力,因为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一般同学多一些;二是行为习惯障碍,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差生往往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二种障碍,作为教育者,针对以上情况就要培养差生具有自我控制与自我激励的能力,帮助差生有目的地制定一些通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训练他们完成各种活动的坚持性和专一性,有意识培养他们在有干扰因素地情况下把自己集中到某一活动上,并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二、创造机会,让他们由“失败者”转化为“成功者”

实践证明,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对知识技能的顺利掌握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提高自信心和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突破的愿望。特别是差生往往被视为学业的不良者,在群体中居于不利地位,很容易受到师生的冷淡甚至歧视,从而影响对自我的正确评价,自卑情绪与厌学倾向便油然而生,致使他们产生焦虑,兴趣低落,丧失信心,因此,对这些失败者,首要是创设让其有表现自己能力和学识的情境,让他们尝到过去不曾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那怕是细微进步与提高。即使在一般学生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诸如:当着全体师生的面进行表扬,发小奖品,向家长写表扬信等方式,从中他们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获得教师、同学、父母的承认,也看到了自己发展的希望和可能。

三、改善差生的人际关系,引导差生正确归因

差生往往由于教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而自卑感较强,自卑感是良好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大敌。差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常常怕人家看不起,因而与群体合不来。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差生大胆交朋友,并需我们当老师的主动与差生交朋友,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和班集体活动,为差生交朋友提供条件和方便,促使差生增进与师生之间的友谊,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与价值。

四、要给差生留足面子

外国人常说中国人很爱面子,不只大人很爱面子,小孩也很爱自己的“小面子”。尤其是心理和生理未成熟的学生,他们极其需要老师所给面子,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老师所留的“面子”最有吸引力,也最有价值。往往我们老师在教育学中对差生所犯的错误,没有给他们留“面子”往往抓住他们的短处不放,在师生中把他们作为坏孩子来批评、指责,甚至还会用粗暴语气,从而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差生经常会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会误入歧途。但他们都有自尊的,是很要面子的,尤其做了错事,感到丢人现眼的时候,就特别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保住自己的面子。如果我们当老师的多给他们以宽容,多给他们以信赖,恰如其分地给孩子留足面子,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师爱的感召下,他们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因为这时他们会体会到老师心里有他,真心爱他,这就是以心换心,为人师者一定要关心,关爱差生的面子,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用爱心和耐心宽容差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事实证明:差生的转化应注重感情的沟通,明之以理,晓之以情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转化障碍 篇3

一、倾注爱心,解除心理防范

后进生有一个普遍的心态:反正没有人看得起我,反正我也好不了。教师对他们在态度上要和颜悦色,要和蔼可亲,真诚相待,建立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启发提问,承认并及时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辅导要耐心细致,把他们与优等生平等对待,以激发他们学习上的自信心。

罗森达尔效应表明:学生受到教师的重视就会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动,并诱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进生尤其如此,只要教师主动亲近他们,他们自然倍感亲切。"亲其师,信其道",师生的感情融洽了,学生也自然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

二、了解情况,分清类别,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了解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钥匙。后进生差在哪儿,错在何处,家庭情况、社会交往、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教师都要了如指掌。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分清楚他们分别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是属于学习差、纪律差?还是属于品质差、能力差?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加强辅导,实施适当的教育。

后进生的心理辅导有两种途径,即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开展的辅导活动,是由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通过各个成员参与具体的活动和互动而形成一定共识,从而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集体辅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座谈、讲座、小组讲解、集体讨论热门问题、角色扮演、游戏等。个别辅导是指对存在某一具体问题的个别后进生而采取的个别化教育干预,后进生除了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之外,还有许多自身特有的问题,需要通过个别干预的形式来解决。

三、造就一个在情感和行动上都能诚心诚意接纳他们的环境氛围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生活在集体中,只有在尊重集体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自尊心。教师可以把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特别是让学生担任适合他们兴趣和能力的工作,以便让他们能在完成任务中起一定的作用,让他们感到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平时教育学生时要尊重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尊重的和谐氛围。不能用冷漠和歧视的眼光看待后进生,而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在这个集体里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毫无价值的。集体爱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同样也会爱这个集体以及生活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弱小的成功都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会直接变成推动他们去获取成功的兴趣和动力。后进生更是如此,当教师发现后进生有点滴进步、或许收获的时候,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后进生很敏感,教师或同学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刺激,直接影响他们的信心和行动。比如,教师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优秀生与后进生是否团结协作、班集体的活动是否人人都能获得平等的待遇等,这种隐性评价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氛围,是一种深层次的更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评价方式。

四、为后进生创造条件,强化他们因此而获得的心理愉快和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作为教师要随时肯定后进生的一点点成功,使他们在微小的成功中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用成功的快乐去复活后进生快要或者已经枯萎的心灵,变苦学为乐学,变不学为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参加到能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证实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树立自信心、自尊感,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意识,借此,推动他们继续为追求更大的进步而不懈地努力。

五、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气氛,促进后进生心里的逐步好转

家庭是生命安全、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港湾,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学业的成败会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尽可能地创造温暖、和谐、让人接受的家庭气氛,提高家庭的心理环境质量,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一环。

档案潜在信息需求转化的障碍分析 篇4

一、社会的档案意识低下, 用户档案需求表达有限

首先是用户档案需求表达能力的限制。由于用户的年龄、职业、社会背景、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差别, 用户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差别很大, 一些用户常常陷入无法向档案部门清楚详尽表达自己档案需求的困境。很多时候, 由于用户表达失真, 使得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往往不对口, 无法解决档案用户的真正问题。其次是受求尊等利用心理的影响, 用户不愿表达出真实档案需求。档案信息用户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任何档案信息用户在寻求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都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很多用户来档案馆时就带着一定的戒备心理, 害怕自己的隐私会被暴露, 害怕档案工作者态度不好, 言语和行为伤了自己的自尊。这就使用户隐藏了档案信息需求, 成为潜在用户。如果用户对档案信息产生需求的欲望, 档案工作者缺乏主动性的引导或不能准确、及时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 就会对用户需求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对用户的利用档案行为产生阴影, 用户便更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档案需求。由于用户熟悉馆藏的程度有限, 查找起来很困难, 档案工作者如果不能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用户出发, 主动协助, 尽力帮助查找, 就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户的需求得以实现, 也无法克服用户需求表达的障碍。

二、档案工作者队伍素质不高, 服务水平待提升

1. 档案工作者观念有待更新, 档案工作队伍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从我国档案馆总体来看, 有不少老龄档案工作者, 这代人大都经过“文革”, 思想上普遍显得保守, 一些思想观念甚至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 无法适应新时期我国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档案领导队伍中, 很多都是非档案专业人员, 在面临退休或无多大上升空间的时候空降到档案部门。他们已经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精力旺盛、充满斗志, 也很少有想在档案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的斗志, 因此, 他们中也几乎不会有改革档案事业的冲动, 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四平八稳”地维持工作现状, 只图不出差错, 不求有所成就;其他普通的档案工作者终日生活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自成体系地工作着, 养成了他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工作方法, 他们往往也选择和领导一样,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档案工作者这种保守的观念和工作态度显然不利于档案工作的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及锐意进取精神的培养, 而档案潜在信息需求的挖掘正需要对档案事业整个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大的调整, 现在这个四平八稳的工作方法显然是不利的。

2. 档案工作者队伍的文化程度不高, 档案专业人员比例少。

档案队伍的文化素质低及档案专业人员缺乏导致整个档案队伍的档案信息素养不够, 档案工作过程中缺乏抓捕档案信息的敏感度, 与潜在档案信息需求转化过程中深层次文化产品加工的需要不相协调。受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档案工作者队伍素质不高, 文化程度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亟须提高。以2006年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情况统计为例,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公共档案馆工作人员总数为22379人, 其中本科学历的为8340人, 占到总数的37.28%, 具有硕士学历的有109人, 只占到总数的0.49%, 具有博士学历的只有5人, 占总数的0.02%[1]。纵观全国档案馆 (室) , 非档案专业人员占据了绝大部分, 只有少部分档案工作者是专业的档案科班出身。档案虽然非严格的技术活, 看上去没有过高的科技含量, 好像什么人都能干, 但受过正规、系统档案知识教育的人所拥有的档案意识, 对档案的敏感度是非专业人士无法替代的。这样文化素质不高及档案专业人员缺乏的档案队伍, 在面临档案文献深层次编研问题时, 常常会陷入困境, 无法体现高素质档案专业人才才具备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逻辑思维, 因此也无法作出高质量的档案文献编研成果, 这对于打出档案馆的品牌效应, 推出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来吸引档案潜在用户是不利的。

3. 档案工作者服务水平不高。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向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但现实中, 由于档案服务领域相关制度不健全, 档案服务水平还不尽如人意, 显示出极大的地域差。据笔者了解, 首都北京市档案馆的服务质量普遍很高, 但在地方很多市县级档案馆查档仍然会有很多难以逾越的人为设置的障碍:他们之中或者变相收费, 或者以各种借口拒绝查找档案, 或者嫌麻烦不愿意为普通用户查档, 或者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只乐此不疲地接待所谓的重要人物的查档等。同时, 大部分的档案馆在档案开放利用这一块仍然持一种保守观望的姿态, 开放利用工作不积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严重。因为档案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 对开放档案的奖励力度不够, 相反如果开放过度, 对不该开放的档案进行了开放还可能招来麻烦。

三、档案馆藏的局限性

档案形成目的的政治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形成初期主要为政治工作服务, 直接导致馆藏结构不合理, 缺乏社会大众普遍需求的科学、民俗、技术等可供休闲利用的特色档案。同时, 档案的原始性决定了档案形成过程的被动性, 即有什么样的文件 (值得保存的) , 就形成什么样的档案, 不会按社会的特定需求去形成特定的档案。因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在今天看来无保存价值, 在今后或许很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无法形成档案予以保存;二是一些在今后无多少利用价值或利用价值不大的档案却长年享受“优厚待遇”[2]17。由于社会大众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无话语权, 档案的形成及后续的鉴定工作大多靠档案工作者的主观判断, 因此档案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馆藏档案的质量, 决定了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目前, 档案馆馆藏明显呈现单一的状况, 民众普遍反映并非不想去利用档案, 而是没有档案可供利用,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档案馆馆藏的局限性成为档案潜在信息需求转化的主要障碍。

四、档案馆信息化水平不高

首先, 档案馆检索能力未与馆藏信息化速度成正比。主要表现为:虽然馆藏很多档案已经实现数字化, 但由于档案检索目录制作不完善, 检索路径单一、低级、档案馆检索工具智能化水平不高、自动扩检的灵敏度不高等, 使得很多档案都检不出, 无法为用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可以说, 档案馆整体的检索能力并没有随着馆藏信息化速度的攀升而大幅提高, 没有便捷的查档服务便无法留住用户, 更无法吸引大量的潜在用户来馆查档。其次, 档案馆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档案信息, 宣传自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档案其实也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员, 虽然档案不用在市场的环境中进行激烈的竞争, 但是档案馆长期的默默无为终将使其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正所谓抛弃群众的人, 群众也会抛弃他。现阶段我国档案传播和宣传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并没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自身服务, 更好地传播档案信息, 就连对档案馆自身的宣传也孱弱无力。档案信息传播力度不够, 用户知晓的档案信息就少, 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提升的速度就慢, 档案馆也无法实现亲民形象的顺利转变, 这对于档案潜在信息需求的挖掘十分不利。

五、档案编研成果质量不高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具有权威性与凭证性。但正由于档案是最原始的记录, 从知识性的角度来说, 档案与图书、报纸、杂志等比起来往往缺乏系统性, 可以说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 内容上的条理性和抽象性较差, 有时候同一个问题的信息可能会被分割于几个案卷, 不像图书等文献同一专题的信息比较集中,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查阅某一专题的信息。大部分来馆利用档案信息的学者都有利用经过编研开发过的档案的需求, 他们普遍希望档案馆能提供经工作人员在原始档案基础上分析综合后的档案编研产品。加之, 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将档案开发利用的外延扩展到“休闲利用”领域, 提出将利用档案的行为变成人们在闲暇时休闲的选择。人们去档案馆休闲利用, 更多地还是需要档案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编研产品。而纵观我国档案馆的编研成果, 大都层次较低, 缺乏系统性的档案编研规划, 大都是档案工作者根据本馆所拥有的馆藏进行简单的编辑加工, 主观随机性较强, 受开发资金限制, 大都没有能力根据社会普遍的档案信息需求进行高质量的档案文献编研工作。因此, 真正符合社会大众普遍需求的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少之又少, 档案馆没有可供休闲利用的资源, 自然也无法吸引用户前往享受档案信息服务。

摘要:目前, 还存在着一系列阻碍档案潜在信息需求转化的障碍,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低下, 用户档案需求表达有限;档案服务者个人素质不高、服务水平有限;馆藏档案单一;档案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方面。

关键词:档案,潜在需求,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年鉴, 2007.

转化障碍 篇5

一、消除自卑心理, 爱心是前提

后进生常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而感到在班级中抬不起头来, 于是就会消极地对待学习, 自甘落后, 形成自卑心理。我班有一女孩子, 学习很差而且性格孤僻, 我怎么做思想工作她都无动于衷, 就在我对她失去信心时, 偶然一次, 我看见她在座位上剪纸, 就鼓励她参加学校的美术小组, 并让她负责板报和教室的布置。这一下她有了劲头, 在美术老师的培育下, 她的剪纸剪得越来越好, 脸上也有了笑容。从那以后, 我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她, 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怀, 她取得一点进步就表扬她, 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成绩提高很快, 还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因此, 对待后进生教师要有颗仁爱之心, 不挖苦不讽刺, 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

二、消除逆反心理, 诚心是关键

后进生因成绩差、常犯错而经常受到人格侮辱甚至体罚, 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 我做我的”的逆反心理。为此, 我们教师要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 时常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他们的“述说”, 并认真做好班级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共同携起手来帮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 从而去努力学习。

三、激发学习兴趣, 耐心是保证

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 而学习差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不愿动脑, 害怕困难, 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日常生活中, 不能太苛求,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的问题, 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和收获成功的喜悦。要有耐心常抓不懈, 后进生底子薄非一朝一夕能提高, 而其身上的缺点会时常重犯,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花大工夫, 只有不折不扣地付出, 才会有显著成效。如忽冷忽热, 会事倍功半。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工作, 他们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发光点, 只要你有爱心,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后, 你就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真正转化他们, 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总之, 教育后进生是一门耐心转化的过程, 是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

转化障碍 篇6

一、透析初中生学习英语心理障碍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学困生在课堂上独坐一隅,处于被教师和优生被遗忘的角落。这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抑制和排斥心理,逐渐形成心理障碍,最终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心理障碍逐渐增强,心理障碍的严重, 导致英语成绩更差。只有剖析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形成因素,才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对症下药。

1.孤独无助型

多数学困生并非开始就是“差生”,多是由于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态度不够端正,在几次考试之后,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便一蹶不振,自此失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同学们的说笑,使他们自己感觉低人一等,给自己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学习失望无助,最终畏惧而放弃。

2.心 理畏惧型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担心一旦回答错误,就会引来老师的指责和批评、同学们的讥笑;读书时,不敢出声,担心一张嘴,英语在自己的口中就“走调”,被认为是“五音不全”,久而久之,“哑巴英语”成为学困生的最大学习障碍。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畏惧、担心、害羞、不安、悲观等,具有较强的自卑感。

3.逆 反心理型

在研究学困生的成因时,逆反心理型更容易被忽略,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这种心理。逆反心理型主要是由于学生和教师及同学之间的误会或者矛盾而引发的不满或心理的逆反,或者是家庭的变故等因素引起的情绪不稳定,或者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等因素而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情绪低落、喜怒哀乐反复异常等,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造成心理障碍。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心理疏导,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设计一些简单的、趣味性强的问题,让学困生思考并回答,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品尝到学习的成功、乐趣。学习“Starsigns”时,根据学生对“星座”的兴趣而设计问题,会引起多数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学困生虽然学习落后,但对这些西方的“时尚”有兴趣,为此,让他们谈论12星座:How many star signs are therein west culture?What are they?他们如数家珍。学习“Travel around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的阅读文章时 ,以Computer games为讨论话题,对于电脑游戏,他们也会兴趣倍增,再以“How can we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 ”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另外,结合教材的生活化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有用。学习“Competer”时,也可以根据电脑的系统的设置、软件的下载、电脑的用途,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与因特网有关的内容80%是英语; 在学习电子商务信件、阅读一些外企的招工简章等时,让学生感到英语无处不在,无论是升学,还是求职都离不开英语,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有用的意识。

2.加 强学法指导

学困生的最大障碍是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以及缺少毅力和持久性,因此,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渐克服畏惧心理,形成持久的学习意志力,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困生对英语学习欲罢不能。

多数学困生之所以对英语存在畏难心理,主要是单词记不住,逐渐和其他同学拉下距离,从而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帮助学生记住单词,首先要克服英语不可逾越的心理。克服单词障碍常规的有根据构词法记忆,如in-,im-,un-,dis-等前缀 ,-y,-ly,-ful,-less,-ness,-ment,-tion等后缀,以及合成词如first-aided等分解记忆法;根据谐音记忆,如vacation(读成“我开心”),kangroo(按照拼音读kang-g-rou),sofa ( 发成“沙 发”) 等 ; 补充一些 俗语、习 语、谚语 等 , 如学习“Animals”时 ,用“An early bird can catch a worm”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单词接力游戏、“我是单词王”竞赛活动的开展等,都可以激发学困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了单词做基础,就为学生听、说、读、写打下了牢固基础。

融洽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多元互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学困生的积极参与给以“掌声”,对于学生的一点创新及时竖起大拇指;平时多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予指点迷津,就可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是实现这一宗旨的主要途径之一,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因人而异,但共性是心理障碍,为此,应透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帮助学困生跨越心理障碍,实现乐学的质的转变。

摘要:学困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英语学困生是学困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从学困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出发,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转化障碍 篇7

智力资本是指能够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创造价值, 并为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无形的知识性资源, 包括各种知识、能力、关系等[1]。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组成, 具有高度增值性、长期受益性、与主体不可分割、难以模仿性和隐含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动态调适完成智力资本的协同和转化提供了良好条件。智力资本的柔性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组织间的协作交流, 促进智力资本的重组和融合。智力资本自由开放的环境与自身较大的灵活性为动态调适理论的介入创设了平台和渠道。

动态调适, 是组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 依据资本关键驱动要素与关键成功要素的内在要求, 把资本进行组合与分配的动态机制。通过动态调适, 组织内和组织间能够打破边界界限和思维定式, 提取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 使动态调适的互补性和契合力发挥到最优状态。动态调适有利于促进智力资本的集聚、激活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优势、控制智力资本风险。动态调适能够产生一种螺旋力量, 促进智力资本的集聚。智力资本本身是一种以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 它不是智力和知识的简单组合, 而是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间的交互累积。人才资源的多少、关系资源的强弱和结构资源的优劣, 是决定组织效率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智力资本以动态调适带动, 有利于拓展智力资本集聚空间, 形成综合集聚方式, 提升价值增值能力。

采取动态调适的管理方法, 更易激活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优势。组织为了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核心竞争力的获得离不开以知识为代表的智力资本的投入与转化。从知识视角看, 组织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 知识的存量决定了组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专长。知识的动态调适可以带来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使智力资本得到增值, 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资本对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 动态调适能够控制智力资本风险。智力资本在带来溢出效应的同时, 也存在着人力资本流动风险和智力资产贬值风险[2]。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 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力资本自身所固有的“主动性”会驱使组织成员遵循自利原则, 谋求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利用和引导不足, 极容易产生人力资本的“背离风险”和“外流风险”。同时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 会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价值损耗, 产生智力资产贬值风险。动态调适可以实现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传递, 激发系统层次的创新活力, 保持智力资本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动态适应性, 降低人才流动的风险, 化解智力资本贬值风险, 最终强化智力资本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障碍深层原因分析

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高校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高校教职工体内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和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 是高校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人力资本是发展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 我国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然而从整体上看, 我国地方高校人力资本现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竞争新格局的需要, 主要表现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即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增长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增长。地方高校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扶优保重”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受到限制。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过分关注短期效益和物质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 忽视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管理, 造成投资效益低下。

2.结构资本错位运行。

结构资本是蕴含在组织机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中的组织性资产, 它体现了组织聚合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和运作机制, 而不是单纯地指组织结构本身[3]。在高校里, 结构资本更倾向于对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学科构成等问题的研究。结构资本作为一种内生的组织力, 是通过组织内部的协作机制转化为各类产品和服务, 产生增值效应, 实现组织整体效率提升的。我国地方高校结构资本积累效应缓慢的原因在于内部各类资源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院校, 以本科教育为主, 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 旨在培养社会大量需求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相对于高水平的研究型院校和教学研究型院校而言, 地方高校的这种狭义的办学定位导致办学特色模糊、学科建设重复、权力配置低效以及资源浪费。

3.关系资本缺乏知识共享。

关系资本代表着组织获取资源的渠道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高校关系资本是指与高校的社会认同度、信誉以及与政府和社会各界联系相关的无形资产, 既包括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有价值的关系网络, 也包括在关系网络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形象、信誉和品牌的认知评价。由于受国家政策偏向和自身条件限制, 一些地方高校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常常因双方的知识和信息通道不畅而难以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任关系, 无法相互投资并形成关系资本。地方高校内部往往没有创建出以知识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缺乏规范方便的知识共享支持技术, 导致教师共享的能动性不足, 师生之间的共享愿景难以实现。

三、促进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的对策

1.以“组织绩效”为主轴的结构化人力资本。

动态调适理论认为, 智力资本是通过关键资源这一中介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在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中, 地方高校的关键资源正逐渐从产品、技术、资金转变为人力资本, 以及附着在人力资本上的智力、知识和技能。地方高校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 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因此, 地方高校必须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完善结构资本建设结合起来, 构建以“组织绩效”为主轴的结构化人力资本, 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各项需求的同时, 进行有效激励。激励的重点应放在强化目标共享上, 把个人成长成就激励与组织文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激发高校利益相关者潜能, 提升地方高校绩效。

2.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关系化结构资本。

在智力资本竞争时代, 资源或能力的异质性是任何一个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地方高校只有具备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才会为自身的发展带来高增值、高收益、高回报。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战略理念必须个性化, 建立如同企业般的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关系化结构资本。在政策提供的可能限度内, 充分认识“客户需求”在结构资本建设中的重要性, 把所有利益相关者纳入整体战略, 形成强连带关系优势, 通过这种强连带关系形成让高校利益相关者认可的独特发展战略、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和价值观念。

3.以“知识链”为联结的场域化关系资本。

地方高校作为智力资本密集的非营利组织, 更需要以知识为中心, 实现以“知识链”为联结的场域化关系资本。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 教学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大学的“拥有者”不仅包括教授, 还包括更为广泛的相关利益群体, 如行政主管人员、学生、董事、校友、捐赠者, 政府, 甚至普通民众[4]。在地方高校的发展中, 内部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来服务社会, 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凭借其政治力量或资源配置权制约高校发展。知识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 其相容性、可传递性、可多次利用性、可共享性等特殊性质决定了, 地方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交互合作的过程必须以“知识链”为联结, 构建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 形成场域化的关系资本, 通过知识在知识链中传播、创新、应用和反馈的无限循环, 提升彼此的知识存量和竞争能力, 共同实现地方高校的有效治理。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 智力资本日渐成为地方高校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引入动态调适理论基础, 分别从高校人力资本、高校结构资本和高校关系资本等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聚焦探析。

关键词:动态调适,地方高校,智力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1]傅传锐.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2]睢利利, 王伟.智力资本风险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 2010, (12) .

[3]袁庆宏.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转化障碍 篇8

1. 英语学习急躁型

首先, 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当, 英语学习需要记忆性的知识多, 尤其语法的记忆更是枯燥无味, 再加上教师教法陈旧, 有时不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 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掉队。由于中学生好胜心强, 缺乏自制, 情绪忽高忽低, 紧张浮躁, 总想急于求成, 存在“一口吃成胖子”的错误心理。

这种类型的学生也有一些学习成绩比较理想, 他们在完成某些作业或者是掌握一定能力后便会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一旦在英语学习中遇到挫折, 又不能及时得到帮助的话, 就容易影响学习成绩。

2. 英语学习抑郁型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当他们遇到困难, 又没有能力解决时, 不愿意向老师、同学求助, 觉得问别人是比较丢人的事情。这样闷在心里, 久而久之产生对英语学习的阴影, 这些各种各样的学习烦恼使他们陷入痛苦、忧虑之中。

这种类型的学生不仅学习英语如此,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长此下去, 严重的不仅不利于学习, 同时还会对人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3. 英语学习自卑型

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虽有上进的心愿, 但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信不够, 总觉得永远也赶不上优等生, 努力无望, 认为自己天生蠢笨, 长此下去, 在班里的威信降低, 产生自卑心理。

4. 英语学习孤独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与抑郁性有相似之处, 但又不完全相同。由于近年来某些初中教学班容量过大, 导致教师提问少, 关注不够。有些学生自身口语活动面窄, 整节课呆呆地坐着。他们往往感到难以获得理解, 觉得孤立无助, 这愈发使他们与教师、同学的思想、语言沟通少, 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的愿望未得到满足, 因而产生孤独感。这样不仅不利于英语学习, 同时也有碍于学生的人际交往。

5. 英语学习厌恶型

某些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或者仅仅是课上问题没有回答对, 产生厌恶心理, 认为“我为什么要学英语”“我就是不学英语”等。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 中枢神经处于低迷、压抑状态, 得不到兴奋刺激, 尤其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 更会产生抵触、抗拒心理, 内心不接受英语就会使所需的信息难以进入头脑。这样当然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不良的学习效果又再次加重了厌烦、抵触的心理, 整个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6. 英语学习焦虑型

某些学生由于英语课程不断加深而不适应这些变化, 或是看到其他同学成绩优异, 自己产生失落感, 加之过重的课业负担及中考的压力, 自信心受挫, 内疚和失落感增强, 整天提心吊胆、紧张不安。

而且, 不少学生对学好英语缺乏信心, 当遇到难以掌握的内容时,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认为自己的预期目标不可能达到, 无心恋战, 知难而退。特别当学过的知识遗忘时, 或者是复习过多遍的内容还未能掌握时, 更会产生一种焦虑乃至恐惧的心理, 对英语存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压抑和焦虑感, 以至于看到英语就害怕。这严重压抑了信息接受能力, 阻碍了对英语的掌握, 严重的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每种类型都不一定会是特定的存在, 或多或少都与其他类型相似, 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现象, 但是, 在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时, 就要找到主要矛盾, 只要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 那么, 在这些复杂的心理范围内的不良因素, 都可以以学生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因此, 一定要找到适合每种类型的解决方法。

二、解决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要解决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就要明白任何语言都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英语也不例外, 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要掌握这种工具, 并利用它与国际培养进行交流, 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要注重对英语国家知识的积累。比如在讲某些单词的时候, 老师可以把这些单词的来源讲给学生听,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 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1. 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动机是支配行为的直接原因, 外语学习动机直接支配外语学习行为。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励。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了解外语学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及其社会价值。教育学生学习外语是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工具, 也是人们解决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让学生懂得英语与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 它们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教师要反复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是今后在工作和学习中非常必要的。促进学生动机的确立, 可从远到近, 从大到小不厌其烦, 引证博论,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的重要, 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 开设英语角和模拟课中的场景等。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 使英语学习生活化、实用化。场景模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策略之一。

2.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恢复自信

消除心理障碍, 从根本上来说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我。比如, 教师课上提问时, 应当了解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 多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启发为主, 教育为辅。吸引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要加强鼓励, 坚持“大拇指”教育。教师要注意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 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获取信心, 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使学生由于心理的变化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健康心理。不能随意惩罚学生, 不使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去刺激、挖苦学生。以讲道理为主, 调动学生自我改正、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3.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外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为人师表。要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师平时要保持开朗的性格, 仪表端庄, 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教师要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 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个同学都能够不断进步。

三、结论

初中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 很多语法和单词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和积累的, 因此, 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状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好与坏。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 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的解决方法, 往往改变了学生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其他附带的不良情绪也能得到改变, 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最终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岳健斌.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与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梁学东.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排除.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陆宪成.初中学生外语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教育与教学研究.

[4]李晓光.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转化障碍 篇9

一、基本情况

小董是我任教班级里的一个男生, 对他的最初印象源于他的一手字, 不管写字时间多仓促, 他的字总是那么整洁、遒劲。但是他的背诵默写着实让我头疼。每次默写检测时, 其他学生不是全部默写出, 就是只稍微漏几个字, 整体都能过关;而小董的情况就相当糟糕, 常常是默写了前面几句, 后面的就全空着, 或者干脆一个字也不写。考试时, 10分的填空题他只能得一两分, 甚至零分。

这一度让我非常恼怒。绝大多数学生能默写过关, 说明我给的时间足够充裕了。你说他学习态度不认真吧, 上课时很少见他开小差的, 作业一般能按时完成, 而且书写相当整洁。早读课, 看起来他也总是在认真地背。说他学习能力差, 尤其是记忆力严重有缺陷吧, 但能进重点班, 学习能力也差不到哪里去。

跟他交流, 他总是低着头, 他的话特别少, 只能是我用是非问, 他用点头或摇头作答。从他的动作中我了解到, 他也花时间去背, 而且花的时间要比别人多, 但要记住真的很吃力, 背的时候好像都背出来了, 但一到默写时脑子就一片空白了。我实在想不通一个写字那么认真细致的人怎么就会背不出呢?

二、成因分析

(一) 家庭因素

我想起我在教学《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 让学生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 并且让孩子写回信。当时小董的信和他父亲的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 信中有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字里行间透着一名军人的威严。而小董的信更多表达的是希望父亲放手, 相信他。于是我请来了小董的父亲, 通过交流, 我了解到他父亲是家里的权威, 对这个唯一的儿子寄予了许多希望, 也就有了许多规定, 儿子稍有差错, 父亲就要来一番说教, 也不许母亲护着儿子。尽管父亲希望小董有男子汉气概, 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儿子却渐渐变得懦弱、不自信, 这样的他更遭到父亲的不满。在父亲眼中, 小董有很多不足, 是个有严重缺陷的人。我很惊讶一个父亲对儿子有这样的评价。

(二) 自身因素

小学里有许多背诵内容, 小董背诵时稍有出错, 就会遭到父亲的指责, 结果他连会背的都忘记了。慢慢地, 他觉得自己在背诵方面很差劲, 一提背诵就心慌。同时, 尽管父亲说训斥他是因为爱他, 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爱的孩子。

(三) 学校原因

背诵是学校教学中常见的检测手段。最初小董在背诵默写中, 难免会出错。社会上唯分数论的观念让教师只看到表面现象, 忽视小董的内心世界, 可能还要求他多花时间, 这就给了他无形的压力。于是小董只能无奈地在背诵这片汪洋大海中艰难浮沉。

三、类型诊断

有一种学习困难叫记忆障碍, 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技能的状态, 分为由病理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记忆障碍和由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记忆障碍。从小董的背诵障碍形成过程来看, 他应该属于后者。从心理学上看, 他可能是从小缺少爱, 特别是母爱, 所以主管背诵的感性思维没有得到适时的开发和发展, 导致背诵所需的想象等功能缺失, 从而导致背诵能力的欠缺。

四、转化策略和过程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像小董这样的背诵障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所以, 我确定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转化策略。

(一) 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 家校合力

家庭教育是小董出现背诵障碍的源头, 所以很有必要从源头开始治理。我多次跟小董的父亲沟通, 让他多理解孩子, 多一点与孩子爱的互动, 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而不是责怪, 让孩子早日走出自卑自弃的泥潭。得到父亲的认可一直是小董的愿望, 父亲态度的转变让小董内心的压力有所减轻。

(二) 及时给予有效奖赏, 让他获得成功体验

小董在家长和教师的责备声中长大, 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于是我用心及时发现他身上的点滴进步, 抓住时机予以表扬和鼓励。比如他只能默写几句时, 我就肯定他写字的准确率;能完整地默写一段了, 表扬他默写出的数量多了。我经常在课堂内外真诚而自然地表达对他的认可, 有时是一句简单的口头表扬, 有时是一个表示成功的手势, 有时是肯定欣喜的表情……很多时候, 人对自己的认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尤其是对一个自信心严重不足的人来说。慢慢地, 我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 背诵默写时也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了。

(三) 帮助他合理归因, 培养和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

有研究发现, 在高中学习中, 智力因素对学习成就的贡献率仅为22%,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就的贡献率是59%。通过对小董学情的分析, 可以确定他的背诵障碍更多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多次的背诵受挫, 小董就贬低了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记忆力。我帮他分析, 他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他思考的痕迹, 这说明他有相当的学习能力, 只是他自己不愿相信罢了。他很相信我的话, 不再把原因归结为他天生背诵能力差了。

为了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 我帮他确立合理的背诵目标, 并且具体到单元目标、每周计划、每日目标等。在帮他努力实现目标时, 我还帮助他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在觉醒状态进行识记、注意记忆内容的层次、先理解后记忆等。其实在小董的学习中, 学习技巧是次要的, 当他认识到有人在用爱的目光关注他, 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收获认可, 他的自我效能水平就会提高, 这样他就会积极主动地使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 有效传达我对他的积极期望

以我对小董的了解, 他是个做事踏实也愿意付出努力的人, 而且他很聪明。只不过之前他的种种努力被他人否定, 慢慢地他就否定了自己。我通过种种途径如私下交流、课堂及时评价、作业中的书面评语等, 向小董表达我对他的积极期望。一次我在网上下载一个文件, 却无法下载成功。当时, 他正在旁边等默写, 开始就这么静静地站着, 没有表情, 后来看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就轻轻地说了一句:“老师, 可能是你的IE版本太旧了。”后来, 我照他的话去操作, 果然成功了。我夸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精准, 他害羞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 告诉他其实背诵对他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现在会背的段落越来越长了, 相信以后会一次性过关。

当然, 我不会用我对他的期望来衡量他的学习结果, 如果这样, 就是在给他施压了。我更多关注他的进步, 真诚道出我依照他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期望。我深信皮革马利翁效应会在他身上发生。

背诵障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问题的解决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小董在背诵上最直观的改变就是, 10分的填空题他一般能拿7分了。当然教育不是冰冷的分数、也不是机械的训练, 让我最欣慰的是他现在喜欢与人交往, 不再孤独地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中了。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小董的背诵还需要我和他的共同坚持。

上一篇:肿瘤抑制因子P53下一篇:护理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