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转化(共8篇)
创业转化 篇1
摘要:创业型大学实现全面而又彻底的学术资本转化,知识有价是其理论基础,而且只有遵循学术产品的市场交换原则,才能更好地彰显创业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创业型大学推进学术资本转化,重点关注三大领域:一是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二是针对校外学习者的教学服务;三是针对校内学习者的教学服务。尤其是第三种转化工作,属于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亦即实现教学服务产品向个体内在素质的转化,该种转化工作不仅显得疲软,而且最容易被忽略,这正是当前大学课堂缺乏活力、创业型大学备受质疑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教学服务
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逻辑之一就是不断推动学术资本的转化,然后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物质与信息资本,进而开展新一轮的学术生产与成果转化。作为区别于传统型院校的身份标识,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远远没有被学界予以充分论证与阐释,不少学者甚至将学术资本主义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1]。在论证“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即为学术资本转化而不是学术资本主义”[2]之后,本文拟对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作进一步阐释。
一、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内涵
当前,学界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较为丰富。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较好地将研究现状归为五个方面:成果转化的历史分析、政府行为、校企合作、路径探索以及国外经验[3]。但是,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研究,极为贫瘠。从研究现状看,主要是从宏面层面探讨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以及建设标准、价值、目标与路径等,难以找到针对性、系统地专门探讨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机制的成果[4]。那么,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是否等同于一般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特征:一是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不是某个学科某位教师的行为,而是所有学院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行为,是一所大学的整体转型;二是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不是某些学科某位教师的自发行为,而是所有学院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自觉行为,是一所大学的工作中心;三是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不只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化,更要研制推动两者转化的激励机制、转化平台与差异评价。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学术资本转化属于创业型大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加强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机制的深入系统研究,是构建创业型大学理论的前提与基础。
因此,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既体现出其他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行为,也有自身创业作为身份标识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问题,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创业型大学的学术成果转化,其含义与上述论断一样,尽最大可能最广范围将各种学术成果变成学术资本转化出来,成为办学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
当创业型大学成为大学变革的一种战略选择后,我们开始从某个角度将大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学型大学,以知识传承为主导;二是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创新为主导;三是创业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为主导。在不少学者看来,这三种类型属于递进关系,创业型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只有研究型大学才能成为创业型大学[5]。暂且不论这种大学分类是否科学,但是,将研究型大学视为创业型大学的一个必经阶段,排斥教学型大学进入创业型大学行列,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例如,华威大学就是由教学型大学转变成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典范[6]。考察教学型大学能否成为创业型大学,关键在于把握教学型大学提供的学术成果能否实现市场转化,能否体现学术创业。
在大学,没有不从事研究的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只是对于教学型大学来说,研究主要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学型大学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学服务。教学服务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是有价格的,当然可以实现市场转化,能够贯彻学术资本化。国外不少以教学服务为主导产品的私立大学,正是通过销售课程而迈入创业型大学行列的。教学型大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质,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这正是学术创业的体现。可见,不只是研究型大学提供的高新科研成果可以实现市场转化,体现学术创业,教学型大学提供的应用性知识同样可以实现市场转化,可以培养相应层次的创业型人才,同样属于学术创业。
二、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大学被视为公益事业单位,而非企业,其产品被称为公共产品,不能在市场上自由销售。这或许正是我国政府忌讳提到高等教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原因。就创业型大学建设来说,在我国推行会阻力重重,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也正是这种思想观念问题。在许多人看来,致力于学术成果市场化的商业文化与大学传统的学术文化格格不入。应该说,这种顾虑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要从根本上消解这种顾虑,我们必须理解,大学提供的产品是可以进行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可以也应该是有价格的。
那么,大学的产品是什么呢?大学的产品不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而是作为劳动产品的教学服务与科研成果。如果将教学服务也视为一种学术产品的话,那么,大学的产品就是学术成果,亦即创业型大学理论研究中的学术资本。从广义的知识定义而言,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产品。事实上,知识是各种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就是沿着知识的选择、传承、创造、应用以及储备而运转的。那么,作为一种劳动产品的知识,是否有价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这个问题是不难理解的。学生缴费上大学,实际上就是购买教学服务;企业委托大学从事开发研究,实际上就是购买科研成果。无论哪种形式,大家都承认知识有价。只不过,付费的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在我国,学生缴费比例并不高,大部分教学服务的费用由政府买单。
可见,知识是有价值的,是可以进行市场交换的。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更需要通过市场交换与竞争来实现其价格。因此,一所高校迈上创业型大学的道路,致力于学术成果的市场化,这是知识有价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反映与时代体现,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意义深远。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有人提出,“我们必须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认作是一种智力和知识产品,恢复商品的价值属性。……智库建设脱离不了市场化的运作和市场化的人才聚集模式。”[7]简言之,知识有价是实现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对于知识有价,在美国等私立大学主导的国家,是一个不成问题的判断。麻省理工学院走上创业型大学之路,正是利用知识有价,并且在二战期间为政府提供军工服务,以此获得办学资源,才使其在二战前后迅速崛起,并奠定了以后面向市场产业、面向政府资助的战略路线。这种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科技成果,同时也包括教学服务。如这些高校为政府培训军工人才,正是利用教学服务这个产品。时至今日,知识有价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商品属性在实践中的运用。从属性论角度来分析,这就意味着知识有价是高等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属性就会展现出来。
高等教育的产品———知识,确实不同于一般产品。这种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当我们消费之后,能够提升劳动能力,能够造福人类。例如,一位家庭贫困但学业特别优秀的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或许他比别人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不少学者坚持认为,教育服务这种产品,不能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不遵循市场规律。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知识有价,也不能否定高等教育具有的商品属性。第一,从受教育者个体来看,在接受教育提升劳动能力之后,他能获得更优厚的职位,对自身的受益是最大的,哪怕他对社会的贡献巨大,也从那里获得了相应的回报,从而在教育过程中理应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基础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目标。一个不合格的国民,对民众和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这种付费,是全民、全社会或者说国家,替那些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付费。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世界各国普遍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是一种择优教育、提升教育,个人受益明显,在国家承受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自然会实行收费政策。第二,正因为教育服务这种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各国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并不是僵化的等价交换原则,会根据家庭承受情况、学业情况而灵活对待。如,美国越是顶尖的私立大学,学费越高,但对于那些家庭收入困难的学生,会减免学费;在中国,国家每年拨付大量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支持那些学业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这都反映了高等教育产品的特殊性。但是,国家支付的那部分学费,实际上正是全民为他们承担的,并不是这些成本为零。因此,我们承认高等教育产品的特殊性,但不能因此否定知识有价,否定高等教育的商品属性。
三、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三大领域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论著、申请的各种课题以及获批的各种科技发明专利,不计其数。据统计,在各类高校科技人员中,“211工程”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为108所,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达到了22884人,平均每所院校为212人;其他本科高等学校为583所,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为18403,平均每所院校为31.5人[8]。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极不理想,与高校的科研地位以及研究规模一点也不相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每年科技转化率只有20%,而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左右,差距巨大。在这20%的科技转化成果中,最终形成实际产业的科技成果只有5%左右[9]。确实,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生产目前还停留在重研究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专利申报轻成果转化的发展阶段,大量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多是为了谋取职称、名誉、奖励等,没有有效地加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业型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如,某位教授成功申请了一项重大政府课题,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他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治愈并预防口腔溃疡的药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这种药品从论著,再到产品,最后面向市场推广的过程是高校大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真正关注成果转化的高校,应该把激励政策的重点从论著转移到产品尤其是市场推广阶段上来。只有这样,大量的科研成果才能被激发。至于如何引导教授们从论著走向产品,最后关注市场,即推动学术资本转向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是针对校外学习者的教学服务。当前,这种教学服务主要体现为各种类型与形式的培训。应该说,这块市场已经形成,但是并不健全,而且更多的体现在考证考级、职称培训、出国进修等刚性需求市场上,真正主动报名以实现自我提升、个性修养、知识扩展等软性需求并不多。如果一所大学能够提供大量类似的教学服务,并从中获得办学资源以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那么,这所大学的成果转化工作就会做得相当出色。第三是针对校内学习者的教学服务。对于这种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学者似乎视而不见,或者说,尚且不能从中发现成果转化契机。应该说,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质量最疲软的部分。教学服务作为一种产品,或者说学术资本,是存在转化的,即由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内化到学生个体身上,成为其一部分。如前所述,知识有价,只是付费的主体不同。只是这种知识是否货真价实,学生从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付费是否等值,这是今天很多大学在教学服务上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若能做好以上三种转化工作,一所大学的活力就释放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所大学哪怕没有政府的文凭守护,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也能像朝阳企业一样,傲立于市场经济的浪潮。这样的大学,才能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创业型大学正是当前有利于推进这三大转化工作的实践平台。
总之,学术资本转化既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也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应该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外部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2]付八军.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研究,2016(2).
[3]安沛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4]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5][美]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8.
[6]付八军.华威大学:教学型迈向创业型的成功典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5(12).
[7]于翔.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境与机遇[J].前沿,2015(5).
[8]万慧颖,张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5(5).
[9]吴顺恩.如何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J].中国高校科技,2015(5).
创业转化 篇2
3.1 在转化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共生同存”理念
大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社团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社团实践情况考察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团和创业店铺有相识的背景,甚至有重叠的管理人员,凡是社团活动比较活跃的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整体状况也比较好,大学生创业成就就比较突出,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3.2 在运营模式选择上,必须注重“共生进化”理念
在上述探时的三种共生模式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是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而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小,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效果最好,从而推动双方的共同进步。因此,从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大背景着眼,对大学生社团的性质、特点、机制加以分析,应该倡导“捆携式发展”,避免“单体发展论”,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
3.3 在运营方式选择上,必须注重“界面畅通”理念
共生理念认为,畅通的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结果导致共生过程中新能量源不断产生,促进共生系统共同进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团活动其实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拓展具体目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无论是从整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看,还是从具体的社团活动看,从双方运行的动力机制和促进因素相关,主要体现在观念拉力、教育推力、内驱动力,评价促力等方面是一致的,研究表明,社团干部素质拓展与创业门店的经营关联度极强,社团干部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拓展、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务实精神和效率意识、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等,都将为学生创业准备条件。
4 结语
创业转化 篇3
摘 要:着眼于转变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省级创业训练项目“580情绪转化站”以自主研发的www.qxzhz580.icoc.cn网站为创业平台,在对客户负性情绪在线调查后提供咨询、倾诉、疏泄、转化等系列在线问诊的专业服务,最终将客户的负性情绪转化成正能量,提高客户的幸福指数,從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成功实现创业计划。
关键词:“580”;情绪转化;在线服务;创业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48-03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呼吁全党支持青年创新创业,要求高校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欲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2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着眼于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得到大学生的热烈响应[1]。笔者所指导的“情感天使在行动”项目[2]于2013年获得国家级立项并于2014年按期结题,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2014年,笔者所指导的“580情绪转化站”项目,同样因其新颖的创意、可行的机制、专业的团队、可以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2014年度四川省省级创新创业训练立项资助。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述
我们的创业项目之所以定名为“580”情绪转化站,是取用“我帮您”的谐音,通过自主研发一个创业网站(www.qxzhz580.icoc.cn),让那些在生活中遇到烦恼,产生负性情绪并且无法自我调节的人、无人倾诉自我痛苦的人或负性情绪无处疏泄的人拥有一个释放压力而又可以保护隐私的私密空间。让他们把负性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倾诉、情绪疏泄等方式加以调节并转化成正能量。“580”情绪转化站服务内容包括:成长困扰、学习焦虑、婚恋情感、工作烦恼、人际关系、子女教育以及老年人孤独等方面。我们经过集体研究后确立的创业使命是:团结合作,完成现代人“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指标,调节负情绪,增强正能量,助人自助,为心灵创造健康家园。
(二)项目需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拥有越来越健康的身体。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容易忽略心理上的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性情绪[3]。心理素质较好的人能够自我调节,但更多的人无法自我调节好负性情绪。负性情绪蔓延,给生活带来很多困扰。负性情绪群体需要找到一种释放压力、疏泄情绪、将负性情绪转化为正能量的方式—“580”情绪转化站便应运而生。
(三)项目对象
一是学生群体的压力越来越多元化。他们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学习上的,还有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家庭之间的经济差距、与异性交往困境等方面。平时父母多是忙于工作甚至是在外务工,使得孩子遇到难事也无法跟父母交流,再者很多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难事与父母分享或倾诉。
二是刚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压力。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对社会还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在为人处世方面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相应的经济压力、大龄剩男剩女的婚姻压力、结婚的买房压力等也让他们透不过气来,负性情绪便由此产生。
三是中年群体处于人生的相对稳定时期,可他们也并不轻松。子女的上学或就业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事业发展等压力。出于对家人的爱而不愿意把自己的不开心或遇到的困难向家人诉说,很多压力都只能自己深藏在心底。
四是老年人也并非都能安享晚年。现在空巢老人人数的增加,独居的孤独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的伤痛、孤寂和心理的痛苦无处诉说。
在经济快速发展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工作室能够让客户释放出自己的压力、缓解内心的矛盾、转化负性情绪,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四)项目团队
我们的创业团队成员都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同时我们也聘请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联系相关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的创业顾问。并且将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室运营制度,不断为工作室带来新鲜血液,增强动力,共同发展。
二、创业机制
我们的创业机制是以自主研发的www.qxzhz580.icoc.cn网站为创业平台(目前已上线运营),在对客户负性情绪在线调查后提供咨询、倾诉、疏泄、转化等系列在线问诊的专业服务,最终将客户的负性情绪转化成正能量,提高客户的幸福指数,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成功实现创业计划。
(一)网站建设
1.专家咨询室
专家咨询室是五个主要模块中的枢纽和核心。用户但凡有各类负面情绪均可以在线方式进入咨询室,向心理专家咨询请教,寻求情绪转化的最佳个性化方案。我们所聘请的在线专家是拥有丰富从业经验、具备解决各类心理问题能力的国家级高级咨询师。他们将耐心倾听每一位客户的心声,根据每一位客户不同的心理疾病特点,对客户的人格发展、智力发展、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找出相关负性情绪的根源,提供专属性的心理治疗方案。客户在专家们的个性化心理指导下,有望快速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自信。
专家咨询室内设成长困惑、学习焦虑、婚恋情感等七个版块,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出请求,以便获得更加贴切贴心的专业服务。
2.情绪疏泄区
情感疏泄区是客户自主、自由排解郁闷心情的在线空间,主要由以下四个版块构成。
郁闷释放:郁闷的心情不宜长期积压在内心,而必须寻找释放的有效渠道。我们在该区为客户以发帖形式提供了在线释放郁闷心情的方法。比如,贴心日志法:尽情的把心中的郁闷一吐为快;boss宣泄法: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与上司相处时积压的各种负性情绪,积极面对第二天的工作;情绪分享法:客户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故事以发帖的方式分享给在线专家和其他客户,在聊天互动中获得心理安慰,排解负面情绪。
减压娱乐:当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的疏泄之后,我们就要针对用户近期所面临的压力进行适当的疏解。主要采用娱乐的方式,让用户在尽可能轻松的环境下远离压力。比如影视法、音乐法、角色扮演法、聊天互动法等。通过情绪转移,让用户在舒适的环境中尽量放松自我,重拾信心,继续阳光生活。
情感寄语:本区设置一面在线贴墙,是为客户自由选择匿名或公开方式,表达感恩之情的一个在线情感空间,以便于增进客户之间的互动和了解,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心理游戏:客户之间在线互动玩游戏,可以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转移心理注意力,达到减压目的,挖掘并训练心理潜能,提高心智能力。
3.典型案例堂
该栏目提供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目的在于让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从别人的案例中体会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共性问题,尽早地走出心理阴影和困惑。案例共分为八类:社交恐惧类、青春逆反类、学习校级类、情感受挫类、行为偏激类、成长烦恼类、孤独恐惧类、抑郁封闭类等。
4.情感畅聊吧
该吧分为情绪疏泄吧、情感交流吧、人际困扰吧、工作烦恼吧、代际缓和吧、寻找归属吧。通过人们在吧内畅聊,将负性情绪慢慢相互帮助调节和转化。
5.爱心关注点
本板块的主要目的是让用户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在社会参与中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正确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理性面对困难和生活中的一些烦心事。本版块内容划分为:留守儿童情感帮助、空巢老人帮扶、失独老人的情感弥补。
留守儿童问题虽然早就提出来了,也有不少人在关注他们,不过他们被帮扶的形式单一,并且被帮扶的时间短暂。近年来,特殊人群在社会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群体凸显,他们有的在家孤独无助,有的老无所依,有的生活困难,有的终日以泪洗面。国家对他们也有帮扶,但是鉴于国家财力及措施的不足,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落实好。因此,不管是情感的、还是物质的,这部分群体都急切需要得到社会人士的帮助。我们的用户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生活得更有意义。
(二)网站服务
1.服务规则
“580”情绪转化工作站以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建设稳定的负性情绪转化的在线私密空间,因此,其服务规则也必将体现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特征。
(1)会员制的客户服务模式。客户在线注册后成为普通级会员,即可获得初始的100虚拟金币。会员每次享受服务需支付一定的虚拟货币;每次提供服务可获得一定虚拟金币,每次跟随我们团队参加献爱心公益活动也能获得虚拟金币。客户金币用完后,可在网站现金购买。
会员制客户享有在本站接受全流程的咨询、倾诉、疏泄、转化等权利,也有遵守网络相关法规、遵守本站服务章程的义务。
(2)有偿服务的专家咨询。咨询费用由实际问题而定。但会员也有免费体验机会,以便确认咨询师是否具有专业能力解决用户的情绪问题。每位新用户有15分钟免费向专家咨询的机会。除此之外会员是有级别的,根据会员在网站内活跃程度,虚拟币累计数量,经验值增长后会不断地升级。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可以成为咨询师的小助理,帮助咨询师处理一些事务并获得免费咨询的权利。
(3)共同成长的服务团队。与其他心理咨询服务所显著不同的是,在本站接受转化服务的客户也可根据自身经历和经验有望成为本站服务团队的一员,与项目管理师、在线专家共同成长。用户与其他客户在线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为其他客户提供心理转化的解决方案,对应获得积分金币的服务报酬。
2.服务创新
(1)私密性。很多负性情绪需要调节的人担心自己的心理隐私权得不到切实保障,都对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望而却步。我们的“580”情绪转化工作站将以制度化的方式为客户隐私保密,有利于客户消除就诊的心理障碍,真实地坦言自己的负面情绪、以便及时与我们沟通、实现有效的心理转化。
(2)特色化。对于青少年,我们提供游戏宣泄、许愿墙、励志小说等;对于中年人,我们提供boos宣泄、情感天地、教育心理学等;对于老年人,我们提供情感交流,孤寡老人爱心关注、子女角色扮演等,本工作室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的服务,更有效的調节转化负性情绪。
(3)专业化。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咨询,保证项目具有较高专业性。
(4)互助性。站内成员可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相互交流咨询,这样使被服务者更加真切的接受帮助,达到互相调节负性情绪,转化为正能量的作用。
3.服务规范
(1)合法性。网站内涉及的、传播的知识均是严格审查后,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做侵权违法的行为,不教唆他人违法犯罪。
(2)原则性。我们不会干涉用户的生活,充分尊重客户的自主权,并让其懂得负性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认知错误,实际问题只是诱因。只有通过交流、倾诉、发泄等有效疏解方式,咨询才能使负性情绪转化成正能量。
(3)安全性。告知用户不要轻信网上传言,不要随意与网站上认识的人见面。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注意个人隐私的保密。
(4)职业道德性。对用户的资料严格保密,绝不透露给他人或以此谋利。遵守职业道德,建立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工作室。
我们的创业计划已经启动。在师生们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已为四川省乐山市社会福利院以及乐山市安谷敬老院的老人、江西省南昌县幽蓝镇的儿童提供了专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证明我们的创业机制是切实可行的。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的号召下,我们相信我们的创业梦想一定能够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2011-07-01).http://www.moe.gov.cn,2011-07-01.
[2]文雪玲,廖尉,羅敏.论安慰失亲者的理念与方法[J].学理论,2015(1),49.
[3]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05).中国新闻网.http://www.cinanews.com.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580” emotional conversion station
LUO Min, WU Jian, YANG Xia, YUAN Xiaoling, ZHANG Qingy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614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hange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580” emotional conversion station, provincial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of Sichuan, developed website www.qxzhz580.icoc.cn independently as a business platform. The website will supply series online professional service to customers after online survey on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inquiry, talk, catharsis, transformation. This program will eventually change customers negative emotions into positive energy and improve customers happiness index,so that it can produce good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profits, realize the business plan successfully.
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篇4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任务。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技成果, 但是, 从整体上来讲, 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6%-8%, 即使是在中关村这样一个人才密度远高于美国硅谷的地方,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仅有20%, 而发达国家有50%左右, 硅谷高达60%-80%[1]。同样,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不容乐观。2005年一份教育部规划研究课题报告显示, 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 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 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2]。
科技成果中作为直面市场的专利, 其转化率又如何呢?2008年,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年度报告》显示, 在全国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排名中,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以2033件、1303件和1102件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前列, 分别比2007年增长21.8%、10.6%和20.6%。然而, 与快速增长的申请量相反, 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却没有相应提高,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与发达国家近80%的转化率相去甚远。
2009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近10年来, 国内高校承担各类科技课题27.2万项, 申请专利4.1万多件, 获得专利授权近1.9万件[3]。然而, 与申请量连年增长相反, 全国范围内高校专利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2009年据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张平介绍, 根据她对中国申请专利数前100名高校进行的调研, 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 转化率却在下降[4]。
综上, 虽然高校所有的研发并非全部面向市场, 除去基础理论研究转化率低外,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特别是直面市场的专利技术转化率也很低, 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为成果找市场,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结合。科技成果就像一粒种子, 如果没水、没肥、没人管理, 它便发不了芽, 即使发芽也难以长大和结果。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前者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的过程, 后者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经营成一个产业的过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是:把科技转化为商品的全过程, 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关的分过程, 如开发、筹资、产、供、销、售后服务等分过程, 把对整个转化过程最大效益的追求, 分解到达每一个过程, 成为追求每一个过程的最大效益, 这就必定要求每一个过程面向社会选择质量、速度、成本的最优组合[5]。所以, 如果我们把科学研究按照过程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则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包括了开发研究和生产活动, 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生产性投入。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很多不是以转化为目的, 除了少数将专利卖掉或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外, 并没有太多的精力促进成果的转化。用智力和技术换资本, 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 也是大学生创业的追求, 而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 但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由大学生创业来激活“睡眠项目”, 不仅有利于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 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选不到成熟项目的难题, 更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风险。
大学生创业是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重要途经。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所以, 创业旨在根据市场机会, 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 实现其潜在价值, 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是根据科技成果找到市场, 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 实现产品的潜在价值。这个过程要么是社会现有企业直接接手生产销售, 实现成果的转化, 更多的则需要对闲置的成果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建厂房, 找客户, 搞营销等, 这种转化由高校教师进行, 显然有点力不从心。而大学生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进行创业, 在对现有成果进行市场机会评价的基础上, 可以发现和捕捉其未来的市场机会, 确定目标客户, 分析市场容量, 找到竞争对手, 确定营销策略, 分析预计的市场占有率, 进行财务分析, 确定资金需求和融资渠道等, 通过创业所需硬件和软件投入, 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 在科技产品和需求方 (消费者) 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创业计划大赛是将科技成果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结合的实战性模拟演习。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进行机会型创业的比赛活动在我国已进行多年, 最具影响力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商业模拟技术, 能够帮助大学生们实现无成本、无风险的创业模拟。
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大赛以来, 世界有20多所著名大学每年都举办这样的竞赛, 许多大公司像著名的yahoo、Exciet、Netsc Pa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据统计,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6]。从某中意义上讲, 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我国自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已举办了6届, 且从2002年起, 教育部也成为这一赛事的主办单位之一, 这无疑提高了竞赛的权威性。竞赛的成功举办在高等学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高新技术进行创业模拟, 通过创新的服务进行创业模拟, 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信心的树立、创业风险的降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估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重要一环。由于并不是高校所有科技成果都适合转向市场, 也不是所有科技成果都适合大学生创业, 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评估, 遴选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成为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率的重要工作。为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 一些地方通过多种渠道征集信息, 搭建创业项目库这个项目展示平台, 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项目信息。一些地区特别是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已经建立或正在着手建立创业项目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10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要求创业项目库建设, 以直辖市和首批国家级创建城市为主, 有条件的省可以建立省级项目库, 并搭建全省范围内网上链接平台, 通过项目库的建设征集项目、评价项目, 以获取具有市场潜力技术成熟项目, 发布项目信息, 提供给创业者选择。
一些高校面对大学生创业层次低、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等, 在对大学科技成果进行评选的基础上, 建立起创业项目库。例如, 河南财经学院会同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在全国首创“专利创业”新模式, 由政府提供专利项目、创业场地、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帮大学生创业找到一条“小成本、高含金量”的新途径。
创业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过程。一个小环节的决策失误, 往往能导致“全盘皆输”。所以, 要使创业取得成功, 不仅要选好创业项目, 充分做好前期调研, 而且要在政策的扶持下, 通过科技园或孵化器对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初期的培育, 高效率地配置资源, 充分利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社会因素, 才能使新创企业顺利渡过初期的风险, 进入成长、成熟期。
三、鼓励大学生利用大学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设想
1.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首先, 构建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组织, 广泛开展研究, 努力探讨我国创业教育思路,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其次, 各高校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 倡导学历证、技能证“双证制”, 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学分制试点, 开设“创业人才孵化班”, 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再次, 注重创业教育实践教育, 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必要条件。如创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园等, 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
2. 实行创业导师制, 指导创业者少走弯路。
大学生要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 还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据悉, 科技部与全国600家科技孵化器联手推出了“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 深受创业者的欢迎。建议高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项目的技术指导, 跟踪大学生创业历程。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园还应聘请富有实战经验的培训教师、成功企业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专家, 采取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陪伴指导、咨询指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少走弯路。
3. 遴选学校科技成果, 建立创业项目库。
大学的科技成果并非都适合创业, 也非都能转化, 这就需要学校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筛选和整理, 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 建立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库。例如, 鉴于目前高校专利技术转化难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和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 在专家的帮助下, 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 提供导师跟踪服务和创业指导。因此, 建议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用学校科技成果进行创业的规章制度, 明确成果转让中技术转让 (含专利实施许可) 、技术入股等方面的责权利等。
4. 设立创业基金,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大学生创业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 尽管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并颁发了《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 在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专门用于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资金。一些地方也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2005年“中国大学生西部创业基金”启动, 2009年3月, 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启动等。但这些资金, 无论是总量还是收益的面, 都难以有效满足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需要, 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政策优惠力度过小。因此, 建议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基金设立体系, 通过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各类创业基金的设立, 共同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政府牵头设立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 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进入, 促进中小企业创业板的设立;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体系, 推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
5. 提供创业场地, 让小企业顺利起步。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是最艰难、风险最大、最需指导的时期, 通过提供基本的场地和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创业主体性作用, 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创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逐步实现从种子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渡。如, 上海在松江大学城中免费提供创业场地, 让大学生创业者不脱离高校这个母体。《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示, 创业园提供基本场地和创业环境, 通过“师导生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业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推动创业公司从种子期向成熟期发展。对此, 建议高校和社会通过共建等形式, 创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园, 将创业园作为学校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其孵化器功能, 让学生创业顺利起步。
6. 制定和完善创业制度, 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形势, 国家出台了各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 国家教委于2000年4月出台了一项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创业投资、税收提供优惠政策。这些支持政策的出台, 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大学生创业行为。建议国家制定《创业法》, 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宏观的指导, 并相应地出台一系列涉及工商、税务、科技、人事、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 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 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自主创业,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并在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 .
[2]吕诺.三大“瓶颈”梗阻: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N].中国青年报, 2005-01-12.
[3]任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9-05-27.
[4]操秀英.专家指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机制需创新[N].科技日报, 2009-11-29.
[5]唐五湘, 黄伟.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6:18.
创业转化 篇5
对我国而言, 创新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还包括技术成果的转化, 即由科技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目前, 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 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 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从全社会来看, 虽然国家统计局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准确统计数字, 但人们普遍认为至少八成的成果没有实现转化。
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本文从技术创业的角度考察如何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一、技术创业
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有多种, 技术创业只是其中之一。学者们并没有给出技术创业的准确界定, 如Eisenhardt和Forbes (1994) 用“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来表示那些在技术领域创业的活动, 很多国家认为技术领域的创业活动能促进国家持续的技术和经济活力;Baark (1994) 则用“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表示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创业活动。从已有文献来看, 技术创业与其他创业的区别在于创业是否与技术创新有联系, 如果创业活动的目的是将技术发明或专利进行市场开发, 则这种创业活动被归入技术创业类别中。
在我国, 政府为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 采取了多种措施, 如科技部和教育部推动的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各地政府推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等等。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 利用大学的智力、技术、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优势, 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支持下,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目前,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62家。它们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 在孵企业5700多家, 累计毕业企业1400多家, 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 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 吸引留学人员2000余人。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企业孵化工作场地和配套设施为依托, 为科技人员和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 以降低创业成本, 提高创业成功率, 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一种经济实体, 具有集聚创业要素、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型企业等功能。从广义来看, 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各种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因此, 大学科技园也属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种, 但在我国, 它们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推动。目前, 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548家, 数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孵化场地总面积达2008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41434家, 吸纳了1.3万留学回国人员、46万科技人员和众多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累计毕业企业19896家, 培育出569家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企业和53家上市公司。
二、技术创业中的匹配机制
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可以通过技术创业的形式实现其经济价值。因此, 存在一个技术创新与转化机制的匹配问题。但在目前的创业支持体系建设中忽略了这个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技术创新者与创业者的匹配。
提到技术创业者, 人们常常想到诺贝尔、爱迪生、盖茨、戴尔等人, 在这些技术发明者创办企业的过程中, 他们的技术优势成为获得市场优势的主要来源, 但很多事例表明, 即便很多发明最后被证明拥有巨大的市场, 但其发明者往往很难通过自己的创业获得成功, 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发明者都能够成为技术创业者。
尽管技术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都需要人们有创造性的思维, 但这两种活动对人们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总结已有的研究, 可以发现一般创业者具有如下特征:创业者的父母通常是自我雇佣者, 他们激励了下一代从事创业活动;创业者具有非常强烈的目标导向;具有控制产出和追求权利的需要;具有在广泛领域追求成功的强烈动机;具有外向、直觉力强、勤于思考和领悟力强的人格特征;创业经验对创业能否成功非常重要 (Cardullo, 2007) 。而对科技人员而言, 他们的特征表现在:较强的自主意识;独立的价值观;蔑视权威;强调成就被认可;较低的权力需求倾向 (王飞绒等, 2003) 。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与创业活动对人们有不同的要求, 技术发明者要成为技术创业者, 需要同时具备这两方面条件。作为两者的结合, 技术创业者常常具有如下特征:精于计算的适度冒险家;对成就和权力的需求是适度的, 归属要求低;高的追求独立和挑战的取向, 较少关心财务回报。
技术创新者对该技术的创新价值有全面的理解, 但他们可能难以评价该技术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商业机会, 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商业知识和洞察力。Shane (2000) 的研究表明, 事先拥有的知识对能否识别创业机会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三方面的知识:市场需求方面的知识、如何满足需求的知识、顾客在哪些方面存在不满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技术创新者不具备的, 实现技术创新者与创业者的匹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技术创新者同时具备创业者的特征, 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技术创业者,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技术创新者很难成为一个好的技术创业者。此外, 也有一些外在的限制制约了技术创新者向技术创业者的转化, 比如在我们国家, 技术创新活动往往是依托某个单位进行的, 单位对技术创新者从事职务外活动的管制可能不利于他们进行创业活动。因此, 技术创业活动对创业团队的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创新者必须与创业管理者做到优势互补, 创业管理者应当具备该技术行业的从业经验, 能够深刻理解该技术的市场前景。
2. 技术特性与组织形式的匹配。
从技术创新的程度来看, 技术创新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是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带来的持续创新, 其对现有产品的改变相对较小。而突破性创新则是使产品和服务具有了以前没有的功能或者创造出新的产品, 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例如, 对传统胶片相机的技术改进属于渐进性创新, 而数码相机技术则是突破性创新。
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需要与不同的组织形式相匹配。对渐进性创新而言, 因为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的改进, 能充分发挥已有技术的潜能, 已有公司在吸收转化这类技术创新时具有明显优势。而突破性创新常常给已有公司带来巨大的难题, 因为要改变组织流程和机构相对困难, 这种组织惯性使大公司难以抓住突破性的创新和变革, 因此, 突破性技术往往成为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 并有可能使产业格局发生颠覆。甚至于已有公司最先实现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他们也难以将这些技术创新商业化, 正如施乐公司的例子所揭示的一样:1969年, 施乐公司组建了PARC研究中心进行计算机技术研究, 该研究中心成为汇聚“当时全美前100名计算机天才中的76名”的神奇之地, 所取得的成果几乎囊括了PC革命和互联网革命所必需的全部核心技术, 包括首台Alto PC、个人分布式计算、图形用户界面、第一个商用鼠标、位映射显示、以太网、客户机/服务器架构、面向对象流程、激光打印机以及许多互联网上的基本通信协议、信息可视化、合作工具、页面描述语言、专家系统、语音压缩技术、所见即所得技术等等。但施乐总部对PARC革命性成果漠不关心, 因为在大多数的技术刚被开发出来的时候, 人们很难判断技术是否有用, 是否有市场。对施乐公司来说, 尽管开发出了重要的技术, 但在当时, 这些技术的市场是模糊的:不知道技术有没有市场, 也很难进行预测。施乐公司选择了与很多大公司类似的决定———把新技术放在了一边, 继续从事以前的业务。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PARC急速衰落, 发明者感到自己的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而十分伤心。以太网的发明人Metcalfe1979年从PARC出来, 创建了3COM公司, 使以太网成为大量推广的商品;Warnock和Geschke1982年底从PARC出来, 组建了Adobe公司, 把PARC研发的页面描述语言发展成Post Script, 90年代后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1979年12月苹果电脑的创始人Jobs访问PARC, 对视窗系统Smalltalk的视觉效果十分激动, 认为PARC的宝藏没有被充分利用。他回去后立即挖走了为他演示Smalltalk系统的PARC研究人员和其他主力, 亲自坐镇, 让研发人员开足马力, 于1984年初推出了风靡世界的Macintosh, 标价2500美元, 从而使图形用户界面成为大众化产品。微软也聘请了PARC的研究人员, 于1985年推出MS Windows 1.0, 1990年推出MS Windows 3.0, 1995年推出MS Windows 95。微软又把PARC发明的文字处理技术体现在WORD中, 并做了重大发展, 从而成为垄断产品。美国的权威人士评论说, 假如70年代施乐的领导人能够重视PARC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计算机历史将改写:IBM PC模式的个人电脑不会占市场90%以上;苹果公司和微软不会存在;施乐在上世纪90年代会成为计算机界的超级巨头。
因为组织惯性的影响, 已有公司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突破性的技术, 而新的创业者则常常借助这些技术成功地进入市场。Shane (2000) 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他对麻省理工学院1980年到1996年期间共计1397件专利的商业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发现突破性的技术更容易通过创办新企业的方式进行商业化。突破性技术需要新的技术能力从而使已有公司的能力受到冲击, 因为已有公司已经习惯于挖掘已有的技术, 让它们改变组织活动去适应新的技术能力是很困难的, 因此, 已有公司宁愿把突破性的技术机会让给新的创业者。另一方面, 已有公司也缺乏采用突破性技术的动力, 因为突破性技术可能使公司既有的资产失去价值, 而新的创业者不存在这个问题, 他们更可能去实现这种突破性的技术机会。可见, 不同的技术创新需要与不同的组织形式匹配, 才能更有助于技术的商业化。
3. 技术创业活动与支持体系的匹配。
在我国, 创业环境的建设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广泛的重视, 尤其在促进技术创业方面, 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创业支持体系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孵化器提供的支持包括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包括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所以及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软件方面包括培训、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业风险, 提高了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但技术创业与一般创业对环境的要求不尽相同, 企业孵化器在如何建设针对技术创业的支持体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一般创业相比, 技术创业的关键是技术的转化, 即技术能否成功转化为顾客可以接受的产品或服务, 这一转化过程使得技术创业比一般创业的周期要长。也因此, 新企业必须有持续的技术支持来保证技术的转化过程, 而这一技术支持仅靠新企业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建立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联系成为技术创业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在这一方面, 大学科技园比其他支持体系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为所依托的大学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 而一般的创业孵化器则无法实现这一功能。与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相比, 已有公司在提供技术支持方面更具有优势, 因为他们的技术系统往往与顾客需求密切相关, 而大学的科技创新离市场需求还有更远的距离。因此, 建立新企业与已有公司在技术支持方面的联系成为技术创业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 而这一点恰恰被大多数的科技孵化器所忽视。此外, 技术创业团队的组建比一般创业团队的组建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为他们除了具备一般创业经验之外, 还需要对该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以利于技术创新者与创业管理者相结合, 包括信息交流的体系, 目的是促进技术创新者与创业管理者的接触;也包括鼓励自由创业的体系, 使有创业意愿的人能够妥善处理与原单位的关系。
创业转化 篇6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影响其科研绩效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检验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意义重大。近来关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已经成为各大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日益成为高校科研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对高校特别是针对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一些衡量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重要因素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另外,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没有有效地区分科技成果的类型[1]。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产生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制约,这些成果被搁浅,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原因除了成果转化投入不足,成果自身不适应市场需求外,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标准和方法,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实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指标体系,给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容纳性、可行性和市场价值等方面正确的评价,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变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指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2]。
进而言之,知识的生产模式更强调多样化技能,重视跨学科的合作,组织形式则是灵活多样,更追求实效和社会责任。一方面,研究者既关注在知识上可获得的关键进步又重视可申请专利及市场化的潜力。研究者开始评估他们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和智力潜值,并通过一系列中间步骤(出售专利、作顾问、开办公司等)将研究成果从学术实验室转换成市场产品或服务,组织和个人以企业家的身份活动。另一方面,高校知识和科技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其成果的转化能力。就学校层面来说,一个学校的科研项目、经费、高质量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是衡量其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因此,根据这样的导向性政策,学校在对教师科研方面的要求上,就更多看重其论文的发表、项目的立项、经费的多少等,而对于知识和科技成果的产出环节,则主要停留在了成果的鉴定上。如目前不少高校在加大对高质量论文、论著奖励力度的同时,在教职工个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学院(部)年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关于论著的数量、课题的级别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然而,在科技成果的贡献度、专利的出售、技术的转让、校企合作、科技创业等方面,则没有给予明确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尤其对于正在转型的创业型大学而言,应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构建适合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来更好地引导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的转化,完善创业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管理办法和政策,形成适合于创业型大学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
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构建一套适合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体系,首先应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3],另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那么,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就要尽量地涵盖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能够较系统、真实、全面地反映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以及成果转化的全貌[4]。
二是科学性原则。各项衡量指标之间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同一层次的指标又不应具有明显的包含关系。在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不同的权重系数来体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重要指标要最能体现高校科技创新本质、实力和潜力等内容。另外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并注意保持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等之间的平衡性[4]。
三是可行性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选取直观、易懂的评价指标,在数据处理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因此,应尽量选用那些通过现有的检索工具或统计系统直接就可以采集到统计数据的指标,也就是能使这些指标直接量化,这样才具有可行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是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能通过较可行的方式获得明确、具体的评价数据,而且从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提炼出的指标,要较能反映其共性特征,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代表性指标,这样设计出的指标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到的评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4]。
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个众多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复杂过程,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评价应涵盖转化过程的各个方面,贯穿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和规律,构建一个既能体现高校科技创新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又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对其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科学的整体评价。
基于以上原则和综合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目标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划分,即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1)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图书馆和仪器设备等)、科研基地实力、学术交流活动次数。这些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
(2)科技成果研发和转移能力:研发能力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每年申请数、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完成率、专利每年申请数、每年人均研发经费、专职研发人员人均配备。它反映了高校基本的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水平。转移能力反映科学技术在国家间、地区间、行业间以及在科学技术自身的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转移机构数量、成果的成熟度、成果的创新价值、成果的应用前景、成果转移数量、成果转移销售额。
(3)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成功率、技术转让收入、学校的支持力度、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它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指标。
(4)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高技术产业利税、项目建成投产率、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它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5)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主要包括支持高校技术产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成果转化满意度、法规政策满意度(税收、金融、财政等)、产学研持续合作能力、对市场化需求的洞察能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它反映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外部因素。
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好评价体系之后,就需要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将它运用到实践中。为了更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农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可以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能够简单明了地使买方认真地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所牵涉的各个因素的关联关系构建递阶层次模型;统一标准,使之具有可比性;根据同层次因素建立优先次序,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思维的一致性[5]。
利用上述方法对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指标层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出各个指标在总体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值,见表1至表5。
创业转化 篇7
1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及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 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只有十多年,与发达国家已构建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1,2,3]。
1. 1. 1 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自身教育资源不足
一是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的创业经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开展时日尚短,具备上述要求的师资队伍尚未建立起来,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是由两课教师兼任的。二是未建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并未建立起可行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
1. 1. 2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高校自己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供学生做实践锻炼用;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一类的创业大赛。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就大学生创业园而言,技术含量低的创业行业占相当大一部分,而这些创业行业,进入市场也缺少竞争力,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关于各类创业大赛,一方面大学生参与面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参赛的学生主要做的还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准备。
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创业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很好地实现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和锻炼创业能力的目的。
1. 2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存在着毕业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的现象。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每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 ~ 30%[4]; 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 ,远低于社会创业成功率的30% 。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众多,其中经验不足、决策失误、创业行业选择不当、资金不足等是主要原因。
1. 3 科技转化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成果创造的主要科研单位,每年有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专利产生。然而受体制所限,导致研究人员用几年时间研究出原理、做出样机,然后发表许多论文,把能力展示出来,却不会再把工作向生产第一线推进。由此,我国出现了“成果一大片”而“应用看不见”的现象[5]。国家科技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当前全国5 100 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达到3 万项,但其中只有20%左右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而最终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 ; 而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20% 、专利实施率低于15% ,与发达国家高达70% 的转化率和80% 实施率相比,差距巨大。在高校的科技评价考核中,论文数量代表了科研水平和能力,而在实验室获得的成果要走向应用,还有比实验多得多的后续工作要做; 然而,后续工作没有显示度,不能发表文章,研究人员就不愿意做[6],这是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任课教师只能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有价值的实践环节,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切入点; 另一方面,高校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等待转化。这两种情况的存在为提高大学创业教育质量,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将二者有效结合,有着广阔天地。
2 创业教育与科技转化相结合的正面影响
2. 1 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
高校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一般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创业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会聘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不过这一方法受讲座时间、次数以及教学的不系统性所限,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将科技转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理论知识,围绕某一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展开教学,可以让教学更直观、生动,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当最终有毕业生将其应用到创业中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将有关材料整理分析,以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2. 2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创业成功率
从创新的角度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时未能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应具有的“创新思维,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高”这一优势。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研究发现,基于创新的竞争行为比基于资源获取的竞争行为更能够确保企业的生存[7]。从实践看,如果能将创新和创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科技成果就是创新,如果能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大学生创业点,必然能极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
将创业教育与科技转化相结合,对于高校和创业大学生而言是双赢的局面。就高校而言,将本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既能提高师资水平,又能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就学生而言,在高校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同时以科技转化为创业点,能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
3 创业教育、创业与科技转化相结合的实施方法
3. 1 科技成果引入课堂
虽然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创建企业的教育”,还有着更广泛的含义,例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能力等,但从就业的角度而言,创业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在创建企业上; 所以,在具体形式上,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多是围绕如何创建企业这一点展开的。学生创建企业,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经营范围的选择,如果教师以本校的科技成果为实例,展开创业教学,让学生及早接触,能帮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为创业做准备。
3. 2 科技成果创造者参与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科技转化相结合,不得不考虑的是: 科技转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技转化是一个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复杂过程。由专业教师给学生讲授科技成果的性能、制造方法的专业知识,由创业教育任课教师讲授营销策略、市场需求分析等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创业所需的科技专业知识,还能掌握创办企业的其他知识。
3. 3 搭建科技转化平台
要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开展,并切实保障转让者和受让者双方的切身利益,高校需要设立科技转化服务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交流联络,为大学生创业活动和科技转化服务,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业。
3. 4 注重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
科技转化过程中,既需要熟悉成果的科技型人才,又需要熟悉管理与营销的人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组建来源多元化的学生团队,使理工类和经营管理类学生在知识与专长方面能够互补,使得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技转化能有效对接。
总之,高校创业教育要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需要改善师资和实践条件,将科技转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并最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可以让教师获得实际的创业经验,并能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当然由于科技转化创业本身的复杂性,实际实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22-24.
[2]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OL].光明日报,2008-04-09[2013-05-20].http://www.gmw.cn/01gmrb/2008-04/09/content_759053.htm.
[3]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0-12.
[4]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5-99.
[5]王静.成果转化链断裂“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EB/OL].(2012-03-13)[2013-05-20].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369289.html.
[6]刘凯.科技转化质量瓶颈的主观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9):238-239.
创业转化 篇8
1 重科研请教学, 人才培养缺乏持续性
在目前高校的评聘体制的指导下,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 教学教的再好也不会评上院士”, 这导致部分老师上课敷衍了事, 不去深究教育教学方法, 没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大量上课, 目的是赚更多的课时费;做科研项目的部分老师, 因可在科研项目中拿到丰厚的“ 提成”, 而不愿上课。 另外教学评价方面出现了“ 教条主义”倾向, 教学评价不以教学效果的好坏, 而是以教学过程材料档案为基准, 使得教学评估大量造假。由于教学质量的下滑, 使得高校的科研不可持续性。
提高国家的基础创新能力在于对年轻一代的培养, 疏通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 将企业中具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带入课堂, 教师们到企业多锻炼, 学到真才实学应用到教学的课堂中来, 科研人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中讲授, 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学生团队研发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制落后, 亟待改善
高校老师科研体质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 官僚资本结合的趋势”, 学校的校长、院长、处长、主任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科研资本, 可称为“ 科研资本家”, 周围聚集了一批人, 形成所谓的团队, 科研“ 大牛们”联合多家单位, 形成所谓的战略联盟, 这些人往往貌合神离, 报项目时是一个团队, 结题时拼凑材料, 中间实施过程再无来往。科学家不能安心学术, 甚至不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 每天忙于应酬, 拉项目, 跑课题, 跑奖励, 形成了逆向淘汰的现象, 造成了老老实实做学问不如踏踏实实跑关系的科研氛围。课题主持人成了“ 学术包工头”, 课题组成员成了“ 科研打工者”, 出现了“ 大牛挖坑小牛灌水”的现象。 大专家成了“ 学霸”, 在各项评比中占尽先机, 大专家不仅官当得好、学问搞得好、课教的好、甚至在“ 五号家庭”评比中也能评上优秀。 专家到处“ 走穴”, “ 专家变砖家”、“ 教授变叫兽”, 专家们“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忘记了专注出真知的道理。 另外没有当上学术带头人的高校老师们守成观念落后, 求思求变的动力不足, 部分青年老师危机感意识不强, 知识陈旧, 老想走捷径, 每天纠结于研究方向的选择, 纠结于家庭等事务性琐事。而不能切合实际踏实坐下来做学问, 使得整体学术水平不高。
3 高校科研成果离市场转化相去甚远
由于高校科研评价是以论文、专利、项目、奖励、多少为基础, 过分重视数量, 而轻质量, 这使得科研人员粗制滥造大量的论文、专利, 促使社会上大量出现代发论文专利的中介机构出现, “ 项目申报靠沟通, 科技奖励靠自吹, 技术鉴定靠熟人”, 缺乏必要的国际同行评议, 技术鉴定拿奖后便被束之高阁, 从而制造了大批“ 高大上”的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成果, 往往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或者条件严格控制情况下的实验室模拟成果。 目前高校成果转化成果非常低, 原因是根本无真正成果可以转化。高校成果远离市场, 成果产业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环境复杂性、产品稳定性、商业残酷性等, 高校成果要想转化就不得不不面临着样品试制、小试、中试、试生产、量产、市场检验、售后技术升级等诸多环节。 成果研发过程中高校只完成了不到10%, 把90%的工作量推给了企业, 而普通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来接棒, 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的压力。 部分企业不得不继续依靠高校科研人员进一步做后续工作, 由于高校科技思维限制, 使得转化过程无限拉长, 企业付出沉重负担。
4 科研投入需要摆正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关系
高校基础科研投入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这个没有问题, 但政府过多的将经费投入到应用领域就有问题了, 政府的科研经费应该大量的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公益开发领域, 因为这些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和共性问题, 而应用领域研究是企业的事情, 应用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可以直接产生利润, 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他们会自然会投入应用研究, 政府和专家们哪里知道哪些应用研究是有价值的? 这个只有企业才知道。 另外政府不要给企业创新科研的支持, 企业创新是企业的原生动力, 是企业自己的事情, 你不支持他们也要搞, 他们搞不成, 这样的企业就应该死掉, 这是企业优胜劣汰的法则, 国家应该着眼大局, 支持节能环保行业, 少收税不就行了嘛。 税收是国家经济治理的根本把手, 对危害环境的企业重征税, 不要给他钱去技术改造, 税高了自然就不干了。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些家族性企业, 新产品开发过分依靠国家投入, 创新的路子走多远往往看国家对创新产品的开发支持有多长。 家族企业的管理者目光短浅, 在漫长的过程中看不到科技创新的未来, 往往坚持不下去, 创新产品半途而废。另外一些家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远没有建立, 企业中皇亲国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管理的方式比较普遍, 这些人员往往缺少现代企业科研研发的思想, 往往对研发过程冷眼旁观、冷嘲热讽。 导致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创新的舆论环境。
5 求真务实开拓“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局面
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与民营的结合, 目前的企业创新, 在一些大型企业创新往往是经营模式的创新, 比如淘宝的互联网思维, 恒大的电影院线收购等, 而缺乏科技上的原始创新, 比如像国外的谷歌开发的谷歌眼镜等便携式设备等原创产品。要转变企业科技发展思路, 将企业的大量精力投入的原创性的工作中。
创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创业人才需要通晓管理、资本、市场、技术和执着的精神,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 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较高, 所以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充分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而不单是单纯的为创业而创业。
创新创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补充企业科研投入, 是切实可行的推进高校成果转化的一大法宝。 险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科研经费不足, 风险投资作为资本的流动逐利性, 往往给社会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韩仲志, 赵丹, 毕晓政, 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多元化模式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 :143-144.
[2]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 :120-122.
[3]胡桃, 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