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防洪

2024-10-15

城市化防洪(通用12篇)

城市化防洪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各地对于环境改善力度的加大,城市中河道既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同时又作为城市景观功能的载体,已越来越多的被各个城市所重视,然而在城市河道的设计中,关于防洪标准及洪峰流量计算方法的确定,笔者深感困惑,针对这两个问题,希望本文对城市河道设计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防洪标准的确定

城市河道的防洪标准目前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 50201-94防洪标准和行业标准CJJ 50-9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然而规范中“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所在地流域水系防洪体系的防洪标准,还是城市自身防洪堤的防洪标准;当一个城市中有几条河道时,河道的防洪标准应分别确定还是统一采用城市防洪标准。上述问题在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说明,因而在实际确定城市与河道的防洪标准时产生了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城市除了受到主要外河洪水的威胁外,还可能有许多城区河道洪水。城市作为防洪保护区,应当从保障整个保护区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的整个防洪体系。所以城市的防洪标准,不仅要考虑城市抵御主要外河的防洪标准,还应当考虑城区河道的防洪标准。河道应根据其防护对象的重要性、范围和人口等综合考虑后确定防洪标准,可以不必与城市的防洪标准相同。

2 洪峰流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对于计算河道的洪峰流量,水利上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排水模数公式或采用推理公式法,这两种方法均适合无组织的排水系统且汇流时间一般较长的情况。而城市建成区的排水形式一般都采用管网系统来进行有组织的排水。雨水通过地面径流汇入最近的集水井后进入城区各个雨水排水管网系统,经过支管、次干管、干管最后进入河道。这个汇流过程与直接经地面径流汇入河道的过程显然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采用排水模数法及推理公式法在理论上与城市有组织排水的实际不符,计算出的河道设计洪峰流量显然不太合理。

3 工程实例

新野县城区河道多年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治理,现状大部分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新野县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包括城区内的军民渠、护城河、西寨河、南寨河、农场沟等。本次计算以军民渠为例。

3.1 防洪标准的确定

依据GB 50201-94防洪标准,新野县属于一般城镇,城市的防洪标准应为20年~50年。笔者认为,工程项目区西侧有白河防洪大堤,不存在外水涌入问题,所以此次治理的河道不承担区域以外的防洪任务,只是将区域内雨洪及时排出,在新野县城市防洪体系中承担辅助作用,兼顾考虑河道整治的经济性,故经过本次治理,使防洪区域重要性较高、人口较多的军民渠防洪设计标准10年一遇。

3.2 排水模数公式计算洪峰流量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为设计排水模数,m3/(s·km2);Qm为设计洪峰流量,m3/s;R为设计净雨深,mm;F为流域面积,km2;K为峰量关系综合系数,选用《河南省水利工程水文计算常用图》分析成果,1 d的K=0.035;α为超过河道排水标准的洪峰折算系数,“α”分不同的标准采用。按5年一遇排水标准治理的河道,其10年,20年一遇洪水的“α”值分别为0.9,0.8。

计算结果见表1。

3.3 推理公式计算洪峰流量

按照《河南省暴雨参数图集》(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编制,2005年12月)进行分析计算,按图集要求200 km2以下采用推理公式为宜。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m为设计洪峰流量;ψ为设计洪峰径流系数;τ为洪峰汇流时间;F为流域面积;L为设计断面至分水岭的干流长度;J为河道的平均比降;S为设计最大1 h雨量平均强度;n为设计暴雨递减指数;μ为平均入渗率,取μ=4 mm/h;m为汇流参数。

计算结果见表2。

3.4 结果对比

根据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设计洪峰流量,结果相差3倍~6倍。

4 结语

设计洪峰流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河道治理工程的规模,影响工程的投资,所以河道防洪标准及洪峰流量计算方法的不确定将导致工程设计的不合理,必须给予重视。本文中的工程实例给其他的河道工程设计以参考,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尽早明确城市河道防洪标准及更合理的洪峰流量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荀嘉雷.从牡绥线初测谈滨河路堤的水文计算[J].山西建筑,2008,34(13):362-363.

城市化防洪 篇2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防洪排涝工作汇报如下:

去年十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让宁波陷入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痛定思痛。市政府在深化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治水强基”的决策部署。去年底,召开了“治水强基”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出台了“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片治理、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思路,统筹洪水上蓄、分洪和蓄滞,加快重要江河堤防建设,推进城市内涝防治和城区排涝设施建设,并挂出作战图,列出项目单,排出时间表。同时,结合贯彻落实省委、政府“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成立了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大力加强协调推动和工作督查,促进防洪排涝工作落到实处。

一、防洪排涝三年总体目标和今年重点工作安排

“治水强基”工程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三年见效、六年达标”的要求,力争通过六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排涝减灾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近三年的主要目标是:

防洪水方面:完成三江干流堤防全线封闭,初步形成流域和主要平原的主干排涝体系,全面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屋顶山塘治理,防洪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到,市区三江片防洪(潮)标准为1一遇,远期为200年一遇;镇海片、北仑片为100年一遇;奉化、余姚、慈溪城区为50年一遇;宁波中心城区和奉化、余姚、慈溪城区治涝标准为一遇,24小时雨量当天排除。根据实施方案,将继续实施奉化江鄞州新城区段、东江剡江奉化段、姚江江北段和鄞州段、鄞东南沿山干河、姚江东排和镇海东排南线等水利工程,余姚姚江干流(中舜江闸至蜀山大闸段)防洪整治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开工建设奉化江鄞奉交界段堤防加固工程、东江堤防加固工程鄞州段、剡江堤防加固工程鄞州段、余姚城区及上姚江堤防加固工程、姚江北排相关工程和保丰闸等沿江闸泵工程,开展姚江、东江分洪工程专题研究。

排涝水方面:突出城市内河在城区防洪排涝中的基础功能地位,加快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设施改造、城区主干道管网设施改造、沿江地区雨水系统强排设施增设、局部低洼片区改造、城区内河沟通疏浚等工程性项目及管理性工作措施,着重解决内河正常水位以下城区局部内涝问题和内河警戒水位以下重点地段正常运行的保障问题,确保在遭遇台汛和内涝时基本维持城市正常运行,最大程度减轻洪涝灾害。20,中心城区将完成17座下穿立交排水系统的全面改造,实施增设保丰碶等3座沿江雨水系统强排设施,新增应急强排(机排)能力2.5万立方米/小时;启动实施后袁河、张家畈河等6条河道沟通工程,实施24条河道疏浚;完成2300多公里管网疏通养护,对部分低洼片区实施排涝改造。同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二、防洪排涝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构建防洪排涝系统格局

以规划为龙头,统筹流域与区域,细化配套专业规划与专项规划,逐步构建防洪排涝大格局。近年来,先后编制了《甬江流域综合规划》、《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宁波市区河网水系专项规划》等一批规划。加强基础研究,深化了姚江北排、姚江二通道、东江分洪等专题研究;开展了市区防汛排涝评估课题研究,对城区现有防汛排涝状况,以及“菲特”台风期间城区受淹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编制了《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当前正在编制排涝(雨水)综合规划,合理调整排涝建设标准。同时,各县(市)区也加强城乡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工作,如奉化市已编制完成城区防洪、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剡江干流防洪等规划,余姚、江北、北仑、鄞州等地也开展了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

(二)强化设施完善,加快实施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加大投入,着力构建“上蓄、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设施体系。一是实施江河堤防工程。针对姚江、奉化江及其支流农村段堤防防洪能力仅为5—一遇、有些地段没有堤防的情况,规划纳入甬江防洪工程的姚江、奉化江、东江、剡江等130公里堤防项目已全部完成初设编制,其中完工55公里、在建30公里。把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建设的项目提前实施,东江鄞州段正在施工招标,剡江鄞州段完成初设审批,奉化江鄞奉交界段已进行了专题协调,姚江余姚城区及上姚江段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二是实施平原河道工程。鄞东南沿山干河28公里河道,除东钱湖1个标段正在政策处理外,其他的都已在建,年底有望建成一期工程;姚江东排江北段二期9公里河道,除铁路桥等卡口外,其他的已基本贯通;姚江东排镇海段三期8公里河道,除1个标段正在政策处理外,其他的都已在建。小浃江、慈溪四灶浦等工程在主汛期可以发挥排涝作用。三是实施沿江闸泵工程。甬新闸泵站、保丰矸闸站、铜盆浦泵站、陶家路江泗门泵站、新泓口泵站等5个泵站工程在今年春节前开工建设,目前5个泵站的主体工程已完成底板浇筑,有望在今年7月底发挥效益。四是实施分洪泄洪工程。东江分洪(蓄洪)工程和姚江二通道工程的专题方案正在完善,预计本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五是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列入《全国一般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31座水库,将在年底前竣工验收,比水利部的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治理山塘座,全面完成万方以上屋顶山塘的治理。目前已完成山塘分类治理1847座,占任务数的92%;其中万方以上屋顶山塘完成治理564座,占任务数的73.8%;完成了22个乡镇的.山塘系统治理工作。六是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加快生态河道建设,有序推进水环境整治项目。对三江的淤积治理,4月份启动实施的“三江常态清淤”计划清淤量53万立方米,投资3200万元,有望在主汛期前完成。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去年以来排摸涉水违法建筑800多处、近50万平方米,已拆除480多处、26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河道行洪畅通和水工程运行安全。

(三)突出项目为主,全面推进中心城区排涝工程建设

加强城区内涝防治工作,通过采取改造雨水管网、增设强排泵站和增设源头径流削减设施等措施,实施低洼片区改造逐步解决局部内涝。同时在沿江建设强排泵站,以提升整体防御能力。一是推进下穿立交排水系统改造。目前,12座下穿立交已完成施工招标,计划7月进场施工。鄞州区天童北路等5座下穿立交已于3月份正式开工,完成总工程量的65%左右,力争主汛期前完成。二是增设沿江雨水系统强排设施。保丰碶雨水强排泵站3月进场施工,已完成工程量28%;姚江大桥、解放桥2座雨水强排泵站已完成施工招标,计划7月开工建设。三是做好低洼片区、积水点排涝改造。年计划对全市141处积水点、市三区4个低洼片区实施改造。目前,全市88个积水点改造已开工,其中镇海前聪园路等60个积水点改造已完成。4个低洼片区改造正加紧推进,其中海曙朝阳新村已进场施工,江北孔浦一村已完成设计招标,江东划船小区和荷花一二村正抓紧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快城区内河沟通和疏浚。推进内河沟通工程,打通影响行洪的阻断河段。2014年计划完成后袁河等2条,启动实施黄家河等4条内河沟通工程,目前江北区张家畈河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健全城区内河疏浚机制,使河底最低标高达到规划要求。2014年将疏浚内河24条,目前各区正抓紧开展初步设计、招标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五是实施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和疏通养护。2014年计划新建雨水管网143公里,提标改造管网8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137公里。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疏通养护,并通过第三方检测加大检测监督力度。2014年中心城区计划疏通养护管网2300公里,目前已完成1191公里。六是强化应急强排能力。市本级计划采购4辆强排车、1辆电源车,已到位3辆强排车、1辆电源车,预计主汛期前全部交付,其他各区正抓紧采购移动强排设备。截至5月底,中心城区新增应急强排(机排)能力0 m3/h,完成年度任务80%。

(四)注重未雨绸缪,全力做好今年防汛准备工作

立足于防汛工作早谋划、防汛工程早实施、防汛举措早落实,全面抓好防汛防台准备工作。5月底,卢市长专门调研督查防汛工作,强调要往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结果,一刻不松保安全、保民生,一丝不苟强防范、强保障。一是抓责任落实。4月中旬,召开市防指第一次会议,部署了今年工作任务。各级防指已在4月15日前后通过当地媒体公告防汛责任人,调整落实水库山塘、海塘堤防、山洪及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各类巡查员、预警员,严格落实相关责任。二是抓物资储备。制定《市级防汛物资管理办法》,推进县、镇级防汛物资仓库及储备额的标准化建设。开展城区防汛设施、设备、器材和重点地段区域全面排查和专题检查。目前,市三区已储备草包及编织袋7.3万余只、排水泵542台、大排量强排车8辆、抢险运输车47辆、舟类43艘,以及铁铲、木桩、铁丝等物资设备和救生器具;组建城区内涝强排和应急抢险队伍,并多次开展了抢排应急演练。三是抓信息保障。建成雨量、水位、潮位、流量、风向风速等自动测报站点400多个,其中雨量采集点297个,形成了覆盖全市江河、水库、海洋的防汛信息采集与传输“高速公路”。有防汛防台任务的132个乡镇(街道)实现了市县镇三级双向可视化会商连接,有498个村实现了村级可视化视频会商,有535个村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实现可单向收视。全市已建立了由市防指、13个县级防指和6座大型水库共19条宽带互联的防汛计算机骨干专用网。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完成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改造二期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排水二期工程建设,实现排水泵站统一指挥、合理调度和智能化管理,并在部分低洼、下穿立交安装积水水位监测装置。四是抓工程度汛。全面开展在建防洪排涝工程安全度汛检查,要求险库做到放空、病库降低水位,其他项目逐一落实度汛方案,实行“一项目一策”。五是抓体系建设。推进基层体系规范化建设,确保覆盖到每个村居(社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确保已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长期发挥效益,逐步建立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三、当前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外洪”、“内涝”交织,城区排涝不确定性增强。市区风、暴、潮和上游来水“四碰头”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快速城市化导致径流系数显著增加,超标降雨时城区内河过水负担非常严重。姚江和奉化江部分干流、支流的农村段堤防尚在修建或尚未修建,内河应对外洪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城区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相对偏低,排水能力不足以应对超标降雨。沿江强排泵闸体系尚未建成,内河水位难以调控,面对极端天气时,城市内涝问题渐趋突出。

二是工程涉及面广,实施进度难以把握。随着甬江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目前尚未建设的一些项目大多是点上或线性工程,政策处理难度比较大。城区排涝提升工程在具体实施中涉及世纪大道、柳汀街、中山西路、通途路、环城北路等城市主干道路,交通压力巨大导致工程进度难以把握。

三是防洪面广量大,设施安全度汛压力较大。甬江流域防洪排涝规划内尚有部分水库山塘没有完成除险加固,甬江江东段局部没形成封闭防护堤,度汛存在安全隐患;在建的许多涉水工程的围堰、施工平台等妨碍行洪通畅,部分防洪排涝工程需要跨汛期施工,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度汛压力。

四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依法护水力度亟需加大。违法占用水域情况还较为突出,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侵占河道、损毁排水管道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的农村河道保护意识不强,零星填占河道情况较为普遍。涉水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打击违法行为存在诸多的困难障碍。

四、下步推进防洪排涝工作的主要打算

城市防洪排涝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防洪与排涝工作关联度极高。下一步,市政府将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做好“防洪水”、“排涝水”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整体规划。探索建立甬江流域防洪排涝模型,提高防洪排涝项目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强化项目安排流域统筹力度,完善余姚、奉化等区域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充分吸收分洪(蓄滞洪)等专题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落实标本兼治的措施,完善《甬江流域防洪排涝规划》中洪涝灾害重点区域、敏感区域的项目安排。同时结合实际,调整我市排涝建设标准,提高防洪排涝项目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是进一步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大难题破解力度,统筹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严把技术关、施工关、材料关、监理关、监管关、验收关,争取工程及早发挥效益。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加快项目手续办理、征地拆迁、方案设计等前期准备,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全面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进一步保障防洪排涝工作。

三是进一步强化防洪排涝工作督查。建立“五水共治”工作推进机制,对年度各项防洪排涝重点工作推进不力的将进行问责。加强舆论引导,在项目实施范围内对交通、环境影响问题以及汛情信息等,尽可能公开信息,及早取得居民的支持。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把防洪排涝各项工程打造成实事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廉洁工程。同时,督促各地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开展防汛工作,针对各自行业的特点,加强检查落实责任,保证各项防汛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进一步构建防汛应急保障体系。加强防汛、水文、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江河、城市、重点区域及行政区界的监测预报能力,建立健全防洪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预案演练,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基层防汛体系规范化建设,健全长效机制,提高防汛物资储备、抢险救援队伍以及经费、设备等保障能力。特别是针对重点单位、重点地段、重点部位做好督促、检查、整改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措施。

五是进一步完善河道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清淤疏浚机制,逐步建立河道定期清淤制度;完善调水活水机制,沟通水系,加大水质改善力度;强化监管考核机制,引入科技手段加强对保洁过程的实时监管。健全巡查执法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完善社会监督与举报机制,加大涉河违法处置力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增强社会各界对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河道、依法治水的意识。

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城市洪灾;城市防洪规划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城市受到来自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城市洪灾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及生命。由此可见,加强城市防洪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就要抓住城市防洪的特点,加强城市防洪规划,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城市洪灾的发生,最终促进整个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1.1.1 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城市约有50%处于江河中下游两岸的平原地形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面低于江河水位,洪水来袭时,蓄泄能力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得该城市出现洪灾。

1.1.2 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于城市洪灾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台风、大潮等气候条件都会造成洪灾发生,而且我国临近海洋,发生台风的次数可高达每年7次以上,并且台风的强度很大所以造成的损害也是非常大[1]。

1.2 社会因素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是引发城市洪灾的主要社会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密集,水泥沥青马路也比较普遍,但是这类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很弱,使得水土交换工作大大降低。而且,有些城市共用雨水排除管道与排污水管道,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当大量雨水入侵时排水系统却达不到排水需求。

2 城市防洪特点

2.1 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相对突然、灾害损失重

城市洪涝灾害严重主要表现在:①城市建设规模化的扩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的暴雨发生率逐渐增强。②暴雨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所以防洪难度高。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能够渗流的地面以及植被减少,地表径流比较严重,雨水聚集速度非常快,远远领先于城市的排水能力,洪涝灾害就极易发生。城市洪水次生灾害的损失比较大。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化严重,而且相关程度高,使得城市的脆弱性以及易损性程度加深。洪灾发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中断水电、交通瘫痪等次生灾害严重[2]。

2.2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社会管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比较低,而且工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未能达到规定的城市防洪要求,而且城市排涝的规范指标缺乏统一性,排水能力还是比较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些城市的排水能力则会更加薄弱。另外,有的城市不具备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洪体系与排涝体系的衔接不到位,严重的还会出现二者相互隔离,独立成体系的状况。再者就是城市防洪规划和预案编制落后,落实难度大。当前,我国编制并实施完成城市防洪规划的城市只占约六分之一,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城市还没有实施防洪规划的编制。而还有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完成编制或者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还没有报批,或预案太过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城市发展速度不能保持一致,而且预案措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比较差。城市社会管理薄弱,导致人水争地现象严重。近年来,湖塘洼淀被大量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大减少了行洪断面,同时也使得蓄洪容积大大减少,另外有的单位和个人在河道里随意弃置工业以及生活垃圾,造成泄流和排水通道的堵塞,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调蓄与排泄暴雨洪水的能力。而且缺乏防灾宣传教育,群众避险自救的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城市对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缺乏,而且居民们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对于洪灾的警惕性缺乏,导致相应的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严重匮乏。还有的城市对于容易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带以及下凹式立交桥处没有相关必要的警示标记,从而很容易在突发性暴雨灾害的情况下引起人员伤亡事故。

3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

3.1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規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邻的河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将城市的短期以及长期发展情况考虑在内,对于城市防洪保护和城市洪水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科学划定,满足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还要基于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的合理范围内制定不同区域城市防洪排水的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城市防洪排水规划,要致力于促进城市堤防,河边,管道系统和泵站建设,提升防洪、排水工程的凝聚力,促进二者链接的紧密性,确保彼此相适应。在区域防洪和流域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协调城市附近的堤防,河上游水库,蓄滞洪区和分洪河道等,科学制定城市防御洪水之外的洪涝、山洪、山体滑坡、风暴潮等灾害工程系统,还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排水管道系统和泵站、城市排水通道网、内湖、洼地等城市排涝存储系统;努力构建城市防洪排涝非工程系统,促进其预测、预报、预警、调度、操作和应急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3.2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对于选择规划土地使用、土地布局以及道路的网络结构等都会存在重要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城市的结构形式也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对水系统规划在城市土地早期重要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它不仅使城市土地布局具有了合理性,还能充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水系统规划应当满足城市防洪的需求,并确保安全的城市防洪[3]。城市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排水系统的紧密连接,通过转换,使其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和城市排水规划外围水连接,一方面,对现有的排水系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确保顺利排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雨水排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拦截污水排水通道,减少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系统规划不仅需要满足城市防洪安全,还要充分满足城市排水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城市防洪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防洪能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忠.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4:249.

[2]赵璞,胡亚林,吕行.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防汛抗旱,2013,01:22~23.

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 篇4

一、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防洪排涝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临近大江、大河的城市,主要依靠堤防或者增加建筑物地基高度来防洪;或开掘内部河道调节水量,流域地区联合调度,来减轻下游的风险。对于临近山区的城市,主要依靠河道输水以及堤防来防洪;或建设调蓄水库,进行防洪与水电开发。目前,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导致人水争地。暴雨季节,一些城市会发生严重内涝,堵塞交通。

(二)主要问题

1)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2)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3)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二、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防洪减灾的思路逐步改变。一方面,对江河、湖泊的整治由单一防洪目标逐步改变为以防洪为主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修复及改善城市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另一方面,对单一江河、湖泊的的整治转变到对全流域的综合整治。防洪减灾政策由控制洪水转向洪水管理,要求我国的城市防洪规划将进行新一轮的规划调整,如何更加科学地编制城市防洪规划势必成为今天研究的重点。

(一)转变对洪水的认识,调整人水关系

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因素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灾害性,当洪水超过一定限度后它将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走上游大量泥土、甚至恶化水质;另一方面具有有益性,适量的洪水能够涵养底下水源、清淤河道、带来的淤泥肥沃了两岸的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

调整人与洪水对立、对抗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人与水关系,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给洪水以空间,学会与洪水共存,由简单的控制洪水转变为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与洪水和谐共处、共生。新型人水关系包含三方面含义:第一是对洪水防治;第二是对洪水的利用;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基于新型人水关系的城市防洪规划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防洪规划与城市规划一体化

城市防洪规划是指统筹安排各种预防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的专项规划,是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所在地区河流流域防洪规划的组成部分。洪灾是客水入境造成的,涝灾是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的,洪灾和涝灾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中大多数包含排涝规划。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已经将防洪排涝因素纳入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城池建设为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二是城市水系为多功能的统一体,具有给水、排水、交通、防火、美化环境、军事防卫等多种功能。中国古城的防洪体系主要由障水、排水、交通、调蓄四个系统组成,这些规划思想值得现代的城市规划借鉴。

现代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包含:挡水系统的规划,排水系统的规划,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调蓄系统的规划。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应从以往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防洪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防”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城市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城市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一些发达国家花费巨资整治、美化城市河岸,这些实例为我国城市防洪规划提供了经验。因此,从我国城市防洪规划目标来说,必须将城市防洪保安的工程建设与水环境的改造、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将防洪堤、岸滩、水域有机结合,改造城市中心区的水环境。同时在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工程设计和防洪设施的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考虑其多功能作用。倡导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资源有机结合,通过精心布局与设计赋予城市山水变化自然情趣。在保障城市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堤防高度,通过建筑、道路、景观小品、亲水设施、各类植物的选择等与堤坝相结合,打破单调冗长的堤身,创造多样化的滨河景观和滨水空间。

三、结语

现代城市防洪排涝在维护护城市安全的同时,应与水环境改善、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构建起水利、生态、景观、交通相互协调和有机组合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水和谐思想的指导下, 将城市防洪和城市建设统一规划, 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分析当前城市防洪排涝现状的基础上, 城市防洪排涝应从单一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 把防洪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人水和谐

参考文献

[1]方国华, 钟淋涓, 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J].灾害学, 2008.

[2]叶健.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研讨[J].江苏水利, 2002.

[3]吴泽毅.关于城市水利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 2003.

[4]方子云.可持续发展与防洪新战略[J].人民长江, 2000.

城市规划师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篇5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河流、湖泊、洼地分

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

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节 洪涝灾害

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第二章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三章 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 地形

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

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

第二节 地 质

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地区和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条件

等)。

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第一节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暴雨、洪水资料情况。

暴雨、洪水特性。

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成因。

历史上特大和大洪水特性。

代表站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控

制断面设计洪水。

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计算。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二节 设计**位分析计算

潮水位观测和资料情况,潮汐特性。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特性。设计**位的分析

计算。

第三节 治涝水位分析计算

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设计暴雨的分析计算(点暴雨、面暴雨、雨型等)。

设计涝水的分析计算(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设计外江不位、潮水位分析。

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五章 城市防洪规划

第一节 防洪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本城市防洪在该防洪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的要求。

第二节 防洪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江河流域及城市规划相一致)。

防洪标准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程度,进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水平综合分

析选定,或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

规划的原则

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

历史上本城市防洪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滞等)研究概况。

防洪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结合)。

防洪计算(洪水调节、洪水演进等)。

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比较、推荐的方案。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河道整治、闸涵等)的规模和主要参

数。

防洪规划的实施安排。

超标准洪水的对策和措施。

第四节 防洪工程设施

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涵闸等)的设计

方案。

江河河道(沿海城市的海岸)演变规律,与防洪工程安全有关河段整治和防护设计方案。防洪工程工程量估算,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的经济设施

等。

第五节 清障规划

河道、行洪区主要阻水物及对泄洪、行洪的影响。清障原则和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有关政策。

第六节 非工程防洪措施

洪泛区、洲滩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洪泛区、洲滩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的安排。

关于防洪基金、防洪保险的意见。

第六章 城市治涝规划

第一节 治涝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地区、流域的治涝规划。本城市在该治涝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对治涝的要求。

第二节 治涝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治涝标准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规划的原则。

基本任务(包括城市污、废水排水任务)。

第三节 城市治涝总体规划

涝情分析。洪涝关系。排涝排污关系。

治涝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提排等)。

治涝的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相结合)。

治涝分区和治涝计算(高水拦截、涝水调蓄、排泄、提排等的安排)。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管渠、排水涵闸、排涝站、滞蓄涝区)的规模和主要参

数(包括承泄区)。

治涝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推荐的现实可行的方案。

治涝工程实施规划。

第四节 治涝工程设施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案(新建、扩建、改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治涝工程设施的工程量,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经济设施。

第七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管理体制和任务。

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

第二节 管 理 设 施

水文观测设施。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交通、防汛抢险设备。

工程管理、维护设施。

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防洪、治涝工程管理规章制度。

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管理、运行、维修所需经费及来源。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环境现状。

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和补救的措施和建议。

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第九章 投资和年运行费

第一节 投 资

投资估算的依据。

投资估算的方法。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等投资估算(静态投资、动态投资)。

分期(年)投资安排。

建设投资的分摊和资金筹措方案。

第二节 年 运 行 费

年运行费(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偿费等)的估算依据和方法。

年运行费估算。

年运行费来源和要求的优惠政策。

第十章 效益和经济评价

第一节 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社会效益分析。

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 济 评 价

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效果指标的分析计算。

规划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介。

有关防洪、治涝经济政策的意见。

附件

一、城市规划报告(摘录)

二、江河防洪、治涝规划(摘录)

三、地质报告

四、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五、投资估算报告

六、其它重要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附图

一、城市(包括近郊区)地图

二、主要河道地形图、纵横剖面图

三、历史大洪、涝年灾情图

四、主要水文成果图

五、现状和规划的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分布图

六、主要堤防纵横剖面图(包括地质)

七、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设计图

八、其它重要的附图

专题报告:

一、重要试验报告

二、专题研究报告

三、有关文件、资料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几点说明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重要,为推进城市防洪规划、促进城市的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障城市的防洪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一般情况下同时也存在城市排涝,效区排涝的问题,本《编制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治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为简明和突出重点起见,简称为防洪规划。我国的城市很多除普遍存在防洪、治涝问题外,还有山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北方城市的防凌,滨海城市的防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后几种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治洪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治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一并研究上述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报告》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城市防洪是江河防洪的重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城市防洪规划,要以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防洪规划方案应与上述两规划相协

调。尚无防洪规划或规划不完善的城市,可根据城市的防洪要求,在研究江河防洪形势的基础上,编制防洪规划,为制订或修订补充上述两种规划提供依据。

三、城市防洪规划是搞好城市防洪建设的前提,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要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其中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规划和各项防洪工程设施应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从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慎重确定或选择;对防洪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主要结构轮廓,细部问题可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近期工程设施是拟先期安排实施的项目,应作为规划的重点,研究宜深入些,远期工程设施研究相对可粗略些,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城市防洪规划牵涉许多部门的有关专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的法规,按有关专业的规程、规范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规划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妥善处理。规划方案应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被各有关方面所接受,现实可行。

五、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防洪标准高,城市防洪安全度高,需防洪建设投资多;防洪标准低,防洪建设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灾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城市防洪的统一标准,进行城市防洪规划时,可根据城市的规模大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重要程度,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也可参照有关部门(城建、水利水电)现行规定分析选定,市区和近郊区可以分开防护的、可采用不同防洪标准,市区可高些,近郊区可相对低些。近期防洪标准可低些,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防洪标准一般用洪水重现期表示,有的也可以某次大洪水作为防御的对象。

六、可靠充分的基本资料,认真、科学地研究有关问题,是制定城市防洪的基础。应深入调查,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认真总结多年来防洪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防洪、治涝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较详细的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基本摸清主要的地质问题,必要时应进行补充的洪水调查和地质钻探,使城市防洪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应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为研究防洪对策,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以上基础工作可根据规划工作的需要确定。

七、城市防洪规划牵涉面广,宜由城市的政府或综合规划、计划部门主持,城建、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以及重要的工矿企业单位参加,按规划大纲、分工协作进行,共同完成。规划工作应分阶段逐步深入,部门间的关系和要求,应反复协商、协调。确定的规划方案,应提请城市政府进行认真审查,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的规划是进行城市防洪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各有关部门应共同遵守,以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功能和效益。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对城市的防洪规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并报送原审批机关审核。

浅析城市防洪的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城市防洪;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219-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城市硬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洪水灾害愈加成为危及该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防洪问题,分析洪水灾害特点,针对城市防洪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防洪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城市防洪现状

1)城市防洪体系保护价值巨大。城市通常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重要的部门和基础设施以及大的厂矿企业都设置于市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固定资产都集中到城市,而且人口密集,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失守,将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六安市橡胶坝(中坝)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老淠河两岸的人文环境,提高了市区防汛标准。

2)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且集中。城市由于人口集中,财富积聚,其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也很集中。虽然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其所占面积仍然相对较小。所以城市防洪体系可以集中进行防护,同时这也为城市防洪的分区防护提供了可能。对于城市核心区域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而对非核心区域可以采取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由于城市防洪体系所保护区域的价值巨大。所以相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其防洪标准要高得多。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非农业人口超过1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大于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万~1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达到100~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达到50~100年一遇。在实际建设中,有部分城市达到防洪标准,如上海的防洪标准达1000年一遇,沈阳的防洪标准达300年一遇。但我国更多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防洪标准偏低,到2005年底,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只有236个,尚有63%的城市没有达标。防洪标准不达标,成为城市防洪发展的一大难题。

4)城市防洪受重视程度较低。我国防洪的传统重点在广大农村地区,建国以后一直集中精力于大江大河的整治。因而相对而言,城市防洪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城市没有正常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多年来,在城市防洪建设问题上,欠帐很多,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的人员进行专项工作,许多城市甚至至今都没有编制过城市防洪规划翻,这些导致我国城市防洪能力普遍偏低。

5)城市防洪存在二元结构与多头管理现象。绝大部分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分为内外两部分,两者本应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但目前国内多数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普遍存在城里城外的“二元结构”现象,即城市内部除了河道归水利部门管辖外,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主要归属城建部门,城市外部周边的防洪则归水利部门管辖。这很容易使城里城外的河道管理和防汛对接出现问题。而城市内部防洪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多头管理现象也比较突出。以郑州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城区的排水设施有5个不同的管理部门:①各个经济开发区由开发区管理部门负责;②有关污水净化公司负责市内污水处理厂和主干道之一的中州大道的防洪排涝;③市区内的新老淠河归六安市城区新老淠河综合管理局;④排涝站、以及淠河上的排涝涵由六安市城区淠河防洪工程管理局负责;⑤六安市城区新老淠河综合管理局和六安市城区淠河防洪工程管理局在业务上,管理上均有相似之处。

2城市防洪体系变化趋势

2.1水文特性变化

1)城区汇流速度快,容易形成灾害。我国城区道路基本都是由不透水材料修筑而成,无法让降雨渗透到土壤中,同时建筑物顶部也不存水,因而产流系數加大,降雨大部分都转化成地表径流。加上城市地面大都较为平顺,导致雨后汇流比较快。因而同样强度的降雨,在城市形成的洪峰比在农村地区要高许多,容易形成灾害。

2)极端天气频发,城市水灾危害加剧。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人口众多、建筑密集,由此产生的“热岛效应”使不稳定能量大量聚集,局地强对流天气活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发生极端天气的几率大为增加,从而给城市安全带来极大危害。2007年以来,我国城市极端天气频发,造成重大损失 。

3)地下水开采过度,城市防洪难度加大。由于工业和农业用水的需要,地下水过度开采是我国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这一方面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许多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地下水资源接近枯竭;另一方面在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区则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上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生最早、影响最大、带来危害最严重的城市,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沉降面积达1000 km2,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6 m。目前,全国已有9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已达9.4万km2,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还有天津、太原、西安等城市,其中天津60%的地面发生沉降,塘沽区的沉降量达到3.1 m。由于地面沉降使城市原有防洪标准迅速下降,极大地增加了城市防洪的难度。虽然目前全国已经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公布了地下水禁采和限采的范围,实施了大规模的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

2.2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变化

1)大量防洪设施被非法侵占和破坏,防洪能力下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成为极其宝贵的紧缺资源。在此形势下,大量的防洪设施被非法侵占和破坏。许多地方无序抢占河滩地,在堤防以内建设大片建筑,同时大量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以及在河道内非法采砂,甚至在堤防上取土,这些行为不但使堤防内的建筑得不到安全保证,而且使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水流阻塞,极大地降低了城市防洪能力。

2)单一防洪工程变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防洪要求提高。随着外河变身内河,市民到河边娱乐、休闲增多,人们对河道景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对防洪堤的交通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往单纯考虑防洪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综合考虑堤、路、水、景几要素: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交通、水环境、景观的需要。如不能因为要提高防洪标准而无限度地加高堤防,必须考虑到不能阻碍观赏河道景观,不能简单地采取围城政策。因而单一防洪工程变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防洪难度也相应加大。

3)六安市近年来防洪形势严峻,在汛期六安市沿淮两县(寿县,霍邱)和大别山区两县(金寨、霍山)处于高水位运行,防洪形势异常严峻。六安城区八条道路:解放路、齐云路、大别山路、光明路等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水淹,淹没面积占城区五分之一,受灾人口5万人,占城市人口的六分之一。由于上游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泄洪,六安城区水位上升很快,市防指在7月10日下午3时20分发出淠河汛情紧急公告,要求六安城区40米高程内的学校、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做好转移安置和避险防范工作。

3结语

考量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问题 篇7

水是生命之源, 城市缘水而生, 自然面临洪涝防御安全的标准选择问题, 并且受制城市政治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任何城市防洪工程, 都必须以可靠的水文研究为基础。在沿海城市, 既要明确河道洪情的规律, 而且更需注意潮汐波浪影响城市防洪排涝的现实。城市遭遇暴雨积水成涝, 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严重影响公众安居乐业。基于公众质问和民生追究, 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显得迫切重要。

2 问题思考

根据城市重要性和洪涝水特性及地形地势甑别选择, 从理论至实践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能性, 对暴雨事态的成因与进展,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以最大限度实现人水和谐, 考量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问题。

2.1 规范应用

城市的的防洪排涝规划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控制实施, 主要涉及水利与市政。执行相应的规范依据, 流于程序审查缺乏相互协调统筹。即使防洪标准统一, 关键在于具体指标采用分歧, 如同标准的设计降雨量:市政部门对暴雨选样采用年超大值法, 水利部门对暴雨选样采用年最大值法。相同暴雨重现期条件下, 两种选样方法得出的设计暴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症结在于年与次频率的混淆, 没有转换相对应的重现期, 造成雨水管网与城市治涝工程难以配套, 由此带来一系列内涝问题。其实按同标准设计暴雨量年最大值法明显大于年超大值法 (选样系列短、代表性差) , 根据暴雨重现期排序频率相关研究成果[1]:选样的年最大值与非年最大法两者概率关系:

将相应的重现期:P (TM) =1/TM, P (TE) =1/TE代入上式 (1) 进行数学变换, 得到其重现期相互转换关系:

式中:TE为非年最大值暴雨重现期a, TM为年最大值暴雨重现期a。

当重现期大于10a时, 两者趋向一致基本接近。否则存在相当差异或者对应暴雨设计量相差悬殊, 正是市政采用低重现期的缺陷所在, 基于暴雨样本系列数量少, 致使无法符合防洪需要的根本原因。而现在资料积累至少30a以上, 完全可以利用年最大值法, 而且具有预测暴雨的基本条件, 来推求暴雨产生径流,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能够满足完善防御功能要求。

2.2 洪涝界定

降雨径流成因是界定洪涝的依据。涝指在区域内自然降水过量, 积水不能及时排水而造成的灾害, 洪指山区通过城市的河道和周期性流水山洪沟发生的洪水。涝水水势小, 时间长, 水流平缓, 破坏程度比洪水小。山洪暴涨暴落, 历时短, 水流快, 冲刷破坏力大。因此防御单纯涝水的标准要略低于山洪, 一般按照洪水标准的中下限确定涝水标准。为解决城市防洪与排涝协调问题, 应该将排涝纳入防洪中考虑, 重点关注暴雨产生径流的特征指标:峰 (流量洪峰) , 量 (洪水总量) , 型 (历时类型) ;突出涝水特性要素:漫淹范围、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2.3 因素关联

综观城市沿革, 古代城市设置都有环城河, 目的防御洪水减轻对城区的排涝。而现在随城市区域的拓展, 行洪排水的河道功能混合, 既防洪又排涝, 而且兼顾水景观融合, 因此标准必须一致;又因土地价值提升人为侵占或者变相减少水面率, 致使降雨产生径流漫溢, 根据浙江省水面率规定 (老区8%新区12%) 要求相对偏高, 必须通过改造但是任重道远;城市主要河道构筑物设置, 直接影响排水流量连续性, 或者节制闸开启度牵制于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 临海排水闸受潮汐涨落影响, 因为洪潮最不利组合规律, 是认知洪涝致灾的关键, 主要涉及降水区域的滞蓄容积、汇流时间与潮峰顶托的遭遇状况, 因潮汐周期变化存在短周期8.85a长周期18.61a, 其组合宜用周期最大值法, 故设计潮位系列至少要28a。一般认为洪潮最不利组合状况, 潮峰滞后洪峰1~2.5h, 针对滨海地带汛期遇降雨排水必须及早, 腾出滞洪有效容积, 以调节缓解漫溢致灾程度和持续时间。而目前, 城市排涝标准尚未统一, 只是参照农田植物耐淹标准拟定, 缺少人本关怀致使公众无法接受, 为此要明确降水量、受淹范围、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完善防洪排涝防御体系的风险图, 并且公布于众。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接受风险的心理耐受程度。

既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管理发挥效能的职责。标准具有时效性, 在使用期内担负功能的工程肯定会衰减, 甚至老化丧失需要维修养护、更新改造, 以弥补修复完善其缺陷满足正常运行功能, 从而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实现控制运行调度发挥效能。需要特别澄清工程使用寿命的认识误区, 并不是说超过使用年限就报废无法使用, 其实还可以通过管理和工程措施得以修复发挥其功能作用, 即人为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沿用至今就是明证。

至于工程使用寿命与选定设计标准的相关状况或者影响程度, 遵循符合概率理论:如果事件设计重现期为T, 则事件在任何一年中出现的概率为1/T, 不出现的机率为 (1-1/T) , 合理使用年限为L (L≤T) 而且属于彼此无关的独立事件, 因而重现期为T的事件在L中, 不出现的概率为 (1-1/T) L, 出现的概率或危险性则为:

式中:T为工程设计暴雨重现期a, L为工程使用期年限a。当T比较大时, 通过数学变换为近似公式 (4) , 其最大值P

从表1概率分析可知, 预测遭遇暴雨设计重现期取决于使用年限, 当T=2a在L=10a就接近100%, 即每年都会发生, 如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年久失修或者管理缺失, 肯定逢雨必灾;当T=L=30a内发生的可能性至多63.8%, 平均状况接近1.5a一遇, 出现暴雨可能受涝致灾会时常发生;当T=L=50a在50 (T) a可能性至少63.6%, 可靠度只有36.4%难怪会经常受涝致灾;说明不论采用多高的防洪标准, 随着使用期限延续遭遇洪涝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高, 完全有必要考虑其发生超标准暴雨的风险。

根据城市工程防御洪涝要求 (可靠度P=1-P (t) ) 和使用年限的维护周期 (需要大修维护年限t) , 确定设计暴雨重现期T可利用公式 (3) 或者 (4) , 令t=L变换得到如下相互关系:

从表1~2计算成果及公式5可知, 相同可靠度的设计暴雨重现期随使用年限的维护周期增大而迅速提高, 又设计暴雨重现期与维护周期的t/T存在无穷组合, 应该侧重经济性衡量而慎重确定。常规土木工程设计使用基准30~50a, 主要考虑主体结构安全与材料耐久性, 参照国内外关于设计使用年限的规范, 在使用年限内的正常维修养护周期一般为5~10a, 与国家实行的“5年计划”相适应, 从而选定设计重现期与其重要性和公众接受程度相匹配。为此满足公众期望可靠度要求至少为75%, 综合暴雨、潮位取样系列的代表性基本要求, 确定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基本设计标准的重现期至少为30a。

针对城市区位功能所需防护要求, 即使采用相同重现期标准, 势必区别对待 (中心区:居住区、商务区和工业区防护可靠度大于90%, 维护周期小于5a;公共区:公共交通以及休闲绿地区域防护可靠度大于80%, 维护周期在5~10a;承纳区:滞蓄洪涝区域防护可靠度大于75%, 维护周期小于10a) 承受灾害期望目标, 考察权衡得失的特殊性, 着重体现经济合理性, 显示防护重要性, 要针对性采取相应正常维护周期, 保证突出重点, 兼顾统筹一般, 预测暴雨产生洪涝超越概率的可能性。为此, 初步拟定城市防洪排涝设计重现期T与防护可靠度P及维护周期t相互关系, 详见表3。

3 结论展望

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选择要趋于一致, 并且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年最大法, 客观分析符合满足防御功能和公众期望的要求, 落实维护周期补偿工程使用寿命。这些观点基于概率原理的风险理论分析, 有待于实践的完善成为遵循的标准, 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城市化防洪 篇8

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 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 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 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上饶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 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 每逢下一场大雨, 城区经常出现内涝, 排水不畅,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 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 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 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 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 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 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 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 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 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 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 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 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 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 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 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 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 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 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 无论如何加高堤防, 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 缩窄河道, 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 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 给河流以充分空间, 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 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 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a.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 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 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 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 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 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 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 协调起来。

b.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 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 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c.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 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 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d.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 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 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 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 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 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 其特点有:a.速度快, 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b.来势猛, 洪峰流量较大;c.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 水流含量较大, 往往伴随着泥石流。

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 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 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占地, 减少投资, 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 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 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 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 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 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

2.2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 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 把城市围在里面, 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 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 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 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 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 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 既保护了堤防, 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 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 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 并对河道整治, 形成水面,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 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 且历时还很短, 虽然工程非常重要, 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 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 根据实际需要, 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 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 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 河流上游来洪水时, 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 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 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 把洪水挡在城外, 起到了防洪作用, 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 不然形成内涝, 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 修建防洪堤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 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 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 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 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 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 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 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 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 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 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 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 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

结语

城市化防洪 篇9

1 对城市排水的影响

城市内的河道, 为雨水的排泄通道, 除低洼地区需用泵站排水外, 其余能以重力流形式排放。实施防洪工程, 阻挡外部洪水入侵城区, 有利减轻城区排涝压力。城市河道中为考虑景观所设置的堰坝 (形成蓄水面防止枯水期河道干枯) , 要求河道蓄水面高程低于两岸排水口高程, 对坡降较陡的河道, 可设若干个堰坝形成梯级蓄水面, 以防止对城市排水的影响。

2 对交通道路的影响

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 由于施工期土石砂料的运输, 汽车运输量在某一时段某一路段将急剧增加, 如调度不当, 将影响交通运输的畅通, 使原本拥挤的城区交通压力更为加大。运输车辆如果超载或被覆不当, 途中常常会撒落土、石、砂料, 如不及时清除, 将造成路面损坏, 而且造成路面扬尘, 遇雨造成水土流失。防洪工程建成后, 由于路况的改善, 有利于城区交通的发展。但堤防工程高出地面, 对城区跨江道路的交通将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要求在堤防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好与沿江道路的衔接工作, 避免不利影响。

3 对城市排污的影响

堤防工程在设计时就要考虑与城市排污相衔接, 一般情况下, 工程不改变其原有排污口的位置和高程, 故正常情况下城市污水多能顺利出流, 只是在洪水期, 由于外江水位高于排污口高程, 会对污水出流产生影响。由于城市规划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 可将各排放口污水集中汇流到污水处理厂, 处理后到下游排放, 届时, 城市污水的排放将不受影响。城市河道堰坝建设形成一定水面, 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但排污入堰坝上游, 在枯水季节对河道景观、水质会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加强污染源治理外, 要求排污口设置在城市河道的最后一级堰坝下游, 以保证城区河道水面水质良好。

4 对风景文物的影响

历史造就了城市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在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 本着“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 防洪堤线要远离上述区域, 不破坏其景观。防洪工程建成后, 河道两岸的堤防将高出城区某些地面高程, 对城区居民的视觉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影响观瞻。要求堤防建设尽可能满足城市生态及景观要求, 可通过堤防的美化、装饰等来最大限度减轻对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堤顶设有盆景, 竖墙设有浮雕, 展现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堤线上设置一些亭台、楼阁, 供游人歇息瞭望, 堤防背水坡种草皮花卉, 每隔一段距离上、下游坡设过堤便道, 把防洪堤建成沿江的滨江道路, 使其成为城市内的主要景观, 并成为滨水休闲游憩性道路, 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观光的场所。

5 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城市防洪工程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由于防洪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反复与城建部门协调、商量, 各项工程措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 故工程建设不会影响城市总体规划, 相反, 防洪工程兴建后, 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现。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 防洪堤的填筑、料场的开挖, 均破坏了局部植被, 使生态环境遭受一些破坏。而防洪工程兴建后, 由于防止了洪水对城区的冲刷, 有利于城区的植被生长和小区环境绿化, 而且施工结束后在堤线上种植一些常绿观赏植物, 河道两岸绿化带的建设使城区绿地面积增加, 有利生态环境的改善。绿化带的建设还可以净化空气, 降低噪声, 改善景观, 从 (下转P128) (上接P124) 而优化城市的环境质量。

6 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人居环境除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外, 还需要优美的环境, 其中亲水性是尤为重要的。历史上, 把城市建在湖边、河岸及海滨有其必然的道理。城市防洪堤建设, 使城区与水之间形成一道屏障, 限制了城市居民与水的接触, 因此城市防洪工程设计中, 除了与流域防洪工程统一协调 (如城市上游建防洪水库、在城市防洪标准范围内使水库尽可能地多蓄水、减少下泄量, 从而减少城市河道水位变幅、降低防洪堤高度) 、城区河道做堰坝蓄水外, 防洪堤本身应设置一些亲水步道、亲水台阶、亲水广场、亲水绿道等滨水建筑物, 供游人欣赏水的景色, 亲近水的芳泽, 从而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

7 弃渣对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 由于土石方的开挖将产生弃渣, 若处理不当, 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为此, 要求工程弃渣尽量用作堤防填筑, 不能用于堤防填筑的废渣, 可就近用于城区 (如开发区) 低地填高, 这样变废为宝, 既减少城市建设费用, 又有利于城区水土保持。

8 人群健康的影响

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 由于施工人员集中, 生活卫生条件简陋, 易造成疾病流行, 需采取预防措施。而且由于流动人员多, 粪便和垃圾若不妥善处理, 水源易遭污染。因此, 在施工集中区, 要加强卫生检疫工作, 确保饮用水源水质, 加强疫情报告、预防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 切实做到“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治疗。对生活污水、粪便和垃圾, 要求城市环卫系统及时处理和清运。在城市防洪工程施工时, 噪声影响较大, 要求采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 并严禁夜间施工。

综上所述, 要解决好上述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协调经济发展;二是健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保护措施;三是建立健全机构, 实现城市流域全面综合治理;四是加强组织协调, 实现全社会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陈培奇, 陈伟法.城市防洪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 水利技术监督, 2002年第10卷第3期.

[2]杨宪文, 孙若天.搞好城市防洪工程总体设计发挥防洪设施的综合效益[J], 1998全国市政工程学会交流会.

[3]傅先武.武汉防洪形势与城市防洪建设[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0年第1期.

[4]杨栗晶, 刘秀珍.试论在城市防洪中采取非工程措施的必要性[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卷, 第01期.

城市交叉建筑物防洪综合评价分析 篇10

1 城市交叉建筑物防洪综合评价主要内容

根据城市交叉建筑物的基本情况、所在地区的防洪任务与防洪要求、防洪工程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国民经济设施的分布情况等, 应对其防洪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防洪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多项因素。

1.1 城市交叉建筑物与防洪管理适应性分析

城市交叉建筑物与防洪管理适应性分析包括城市交叉建筑物与所在区域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等水利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有关水利规划的总体要求与整治目标;分析项目建设对有关水利规划的实施是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是否会增加规划实施的难度。

1.2 对河道泄洪、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根据城市交叉建筑物建设项目设计所采用的洪水标准、结构型式及工程布置, 分析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所在河段的防洪防凌标准及有关技术要求, 是否符合水利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 分析工程运行期和施工期的设防标准是否满足现状及规划要求, 分析工程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1.3 对河流状态、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综合分析工程对河势稳定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后总体流态和工程影响区域局部流态的变化趋势、对分汊河段, 分析项目建设是否会引起各汊道分流比、分沙比的变化、对总体河势和局部河势稳定有无明显的不利影响、是否会影响河势的稳定以及对河流水质的不利影响。

1.4 对堤防、护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

城市交叉建筑物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各类水利工程与设施的安全和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分析主要包括对堤脚或岸坡冲刷的影响、对已建护岸工程稳定的影响、对水文观测的影响、对引水、排涝的影响。

2 A道路互通立交工程防洪综合评价

2.1 工程概况

城市内M河干流总长度2 0.4 k m, 流域面积80.0km2, 河道平均比降1.5‰, 流域上游为丘陵地区, 下游地势平坦。M河防洪标准为2 0年一遇, 堤防级别为4级。

A道路工程互通立交范围内共跨越M河6次, 拟建6座跨河桥梁, 桥跨均采用 (13m+25m+13m) 3跨跨越M河。桥梁设计荷载:城-A级, 设计行车速度:6 0公里/小时。桥梁上部结构采用2 5 m跨简支空心板及1 3 m跨简支空心板, 下部结构采用矩形独柱桥墩, 桩接盖梁桥台。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桩径分别为Φ120cm、140cm。6座跨河桥梁均为4排桥墩。

拟建6座跨河桥梁的桥墩设置在M河范围内, 这些桥墩占用了河道行洪面积, 增大了局部水流阻力, 阻挡、阻滞了水流, 对河道行洪产生阻水作用, 从而壅高行洪水位, 对河道行洪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 这些桥墩对堤防 (规划) 的防渗和稳定会带来不利影响。对M河的行洪安全、河势稳定以及M河堤防的安全稳定均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2 防洪综合分析

2.2.1 与防洪标准、有关技术和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有堤防的河道, 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 (包括可耕地) 、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修建桥梁设施, 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 不得缩窄行洪通道。梁底高程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 并按防洪和通航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桥梁底高程1 7.2 9 m, 高于设计水位1 6.0 8, 可见A道路工程互通立交满足防洪高程要求。

2.2.2 对河道泄洪、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20、10年一遇设计洪水条件下, 下游最大水位壅高值分别为5.4cm、4.7cm, 上游最大水位壅高分别为5.6cm、5.0cm。工程对河流的行洪影响不大。拟建A道路工程互通立交跨河桥梁梁底高程高于该河段的堤顶高程, 应做好施工期防洪避洪问题, 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2.3 对河流流态及冲淤影响分析

工程实施后, 除桥墩附近局部水域的流速大小、方向和流态将发生一定的调整外, 工程河段无其他不良流态产生, 主流归槽, 整体流态平顺。工程后由于受桥墩收束和挤压的作用, 桥孔间及桥孔上游附近流速有所增加;桥墩上游一定距离后, 由于流量不变, 而水位壅高, 流速略有降低。

由于桥墩束水作用, 桥墩间水流流速增加, 水流挟沙能力也增大, 在洪水期桥墩间河床将加剧冲刷, 枯水期将减淤;由于桥墩阻水, 桥墩上下游一定范围内, 由于流速减小, 将导致淤积;工程上游, 由于水位抬高, 流速比工程前略有减小, 洪水期将导致上游河道冲刷减弱, 枯水期淤积加强。建议对该桥墩上、下游一定范围内进行抛石护底。

2.2.4 对堤防工程的影响分析

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 8) :“为了堤防的稳定和防洪安全运用, 并且不影响堤防的加固和扩建, 跨堤建筑物、构筑物的支墩应布置在堤身设计断面之外。当需要布置在堤身背水坡时, 必须满足堤身设计抗滑和渗流稳定的要求。跨堤建筑物与堤顶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等方面的要求”。互通立交桥梁均有桥墩布置于堤防设计断面内, 对M河的渗流和安全稳定将产生不利影响, 必须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处理。为避免桥墩施工震动对堤防造成损害, 桥梁施工期间, 不得在堤身布置大型施工机械设备, 临近堤防的桥墩基础钢筋混凝土钻孔施工宜采用回旋钻, 不宜采用冲击钻;因施工造成对堤防的破坏要及时按规划设计断面修复, 尤其要做好桥墩与堤防接触的防渗处理, 保证堤防的防渗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夏岑岭.城市防洪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李有起, 陈宝中, 衣秀勇.防洪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海河水利, 2006, 5:21~22.

气候变化太平洋岛屿城市防洪 篇11

研究者的实例是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该岛屿城市在2014年4月遭遇了特大台风暴雨,三日降雨量达到600多毫米,河水冲毁了堤坝,淹没了河畔社区。洪水淹没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夺去了20余人的生命,还造成10余人感染严重的腹泻。这是所罗门群岛最近几年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洪水灾难。

台风与洪水

太平洋这些低矮岛国承受台风的能力有限,台风容易对岛屿上的基础设施造成较大破坏。首先是那些居住在河漫滩的非正式居民,他们的生命财产非常容易受到台风所引起的暴雨洪水的破坏。研究表明,霍尼亚拉市大约30%的人口居住在河漫滩等易发生洪水的地带,在2014年发生的那场严重暴雨洪水中,居住在河漫滩等易发生洪水的社区居民,其在洪水中受到伤害和死亡的概率,比那些居住在防洪安全地带的居民要高23倍以上。

霍尼亚拉关键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存在着选址不当的问题,该市大多数基础设施位于洪水易发地带。例如霍尼亚拉的医院、诊所和医疗用品都位于岛屿上的低洼地带,很容易受到洪水的破坏,在2014年的那场暴雨洪水中,该市的国家级医院不得不进行紧急转移,包括许多儿童、孕产妇和新生儿,不得不临时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

“我在霍尼亚拉国家级医院已经工作了12年,我一直以为该医院附近的环境非常美丽,因为走出医院,你就能看见大海。”艾琳说,她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专门研究公共卫生设施的研究员。“在发生那次洪灾以后,我的整个观点发生了改变,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非常脆弱的,洪水破坏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台风还造成电力供应中断,道路和桥梁的损坏,并且扰乱了污水处理和供水服务系统。此外,洪水还淹没了岛上的国际机场,延误了受伤人员的外部输送,也阻断了来自外部的救援。暴雨洪水大量涌入,以及对输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破坏,很容易造成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研究表明,在2014年的那场台风引起的暴雨洪水中,超过3800人患上了严重的腹泻,究其原因,是因为城市的污水处理和暴雨洪水排泄系统受到了破坏,饮用水源受到了污染。另外,岛上有限的资源也不利于疫情的控制。在风暴造成的暴雨洪水结束后的一个月内,霍尼亚拉岛上医院的入住率大幅增加,一些医用物资也被用尽。

高风险

气候变化使那些处于洪水风险地区的社区,更加容易受到洪水的破坏。虽然科学家们总是解释说,不能将某一次具体的暴雨洪水归咎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有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赤道地区热带气旋的强度在21世纪末可能会增加11%。台风就是一种热带气旋。科学家的预言表明,强度剧烈的台风将会变得更加普遍。

岛屿城市防洪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灾害频发,且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经济基础和制度能力不足,使这些岛屿城市特别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根据2015年联合国大学研究所的世界风险报告,目前排名前四位的太平洋风险岛国,分别是瓦努阿图、汤加王国、所罗门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岛屿国家受到来自海平面上升和增加台风的双重破坏影响比较严重。2015年,太平洋岛屿遭遇了严重的台风暴雨洪水。其中,台风“帕姆”是有史以来南太平洋最强的5类台风,造成瓦努阿图城市基础设施大面积的严重破坏。这一次台风距离上一次发生在斐济的5类台风“温斯顿”还不到1年的时间,当时“温斯顿”台风造成42人死亡,5万余人流离失所。

适应是关键

根据研究人员艾琳的观点,要减少太平洋岛屿城市由于台风造成的暴雨洪水灾害的破坏,岛屿城市必须有更多的政治和经济保障。同时,还要对岛屿城市的发展理念进行更新。首先是要将关键的城市基础设施从容易遭受洪水的地区移出,在霍尼亚拉,这将意味着该岛上的国家级医院将重新选址定位。

岛屿城市将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放置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种布局便于岛屿城市与外界的联系。艾琳说:“但是,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海平面正在上升,台风的发生概率正在加大,发生强度正在增强,如果再将岛屿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放置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显然不合理。”霍尼亚拉国家级医院的转移,将会是一个花费高昂的项目,至少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将很可能需要得到所罗门群岛以外国家的资助。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该岛国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亿美元,低于大多数的美国城市。如此欠发达的城市岛国,无力承担如此花费高昂的项目。

同样重要的,需要对居住在河漫滩等容易遭受洪灾的居民进行移民搬迁。这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这可能需要人们改变某些观点和理念,尤其是要改变人们对土地利用、贫穷和人口增长的观点和理念。这方面的政策改变只能在岛国城市内部进行,亚太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解决台风问题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浅谈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规划设计 篇12

1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乃至城市的上下游水系, 需要对城市客水提出相应防护措施, 防止外围洪水入侵城市, 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一方面, 城市排洪与排水标准需要进行衔接, 排水活动是为了应对比较小的规模, 时间短暂的降雨导致的问题, 通常是按照暴雨公式来进行计算设计。但是排洪主要的是针对较大的规模的, 当前主要的是按照水文公式来进行计算设计。所以, 在开展防洪排洪的设计的时候, 要认真地分析其标准连接的事项。

另一方面,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 尤其是在广大的平原低区, 将上述的三点统一到一起是非常关键的。

最重要的,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需充分发挥整个城市的水库调蓄作用, 需在城市战略规划或总体规划阶段将城市水库统筹考虑, 进而进一步指导排水系统, 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应首先分析防洪工程现状, 对现有河道防洪标准进行复核。从而形成中心城区及城市各分区的防洪规划方案, 进一步对防洪规划方案进行比较以及规划堤线布置, 河道安全泄流量的分析, 最后分析主要工程量。此外, 还要形成防洪预案。

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成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排涝体系规划

城市河道治理标准是解决城市排涝和城市不遭受外围洪水侵犯的综合标准。城市排涝体系规划主要是解决城市局部地区的排涝问题, 基本不承担城市防洪任务。

发生暴雨内涝现象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小河道未按规划进行治理, 大部分城市中心城河道的治理已经按照规划标准实施, 但是中小河道的治理未随着城市化进程按照规划进行治理, 未治理的中小河道现状断面小, 排水能力不足, 造成城区管道排水不畅, 是导致很多城市地区严重积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标准体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欧盟国家标准体系中规定了管道排水标准和涝灾控制标准。在我们国家, 在管道排水标准基础上, 尚未明确提出城市内涝控制标准。因而在城市排涝体系规划工作中, 应对城区现有河道进行全面评估, 捋清现状, 进一步建立城区排涝系统模拟模型, 从长远出发, 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 进行城市排涝体系规划。

3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河道的功能分类为:防洪、排涝、输水、景观、航运, 一般要综合确定, 可为单一功能, 也可为多功能, 同一河道的不同河段的功能可能不同。城市水系分为防洪河道、排涝河道、景观河湖三类。

城市水系逐渐消失, 变成了一条条地下排污管道。规划专家指出, 近年来部分城市水患频繁、部分城市严重干旱, 都与城市水系的严重破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如何规划城市水系、重建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水系规划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重要保障, 是城市格局的基础之一。水系的存在将对规划用地的选择、用地布局、路网结构等产生较大影响, 甚至影响城市的结构形态, 需将水系规划纳入到城市用地分析的前期重要研究, 这样不仅使城市用地布局更合理, 更能够体现城市的灵气。

城市水系规划应服从城市防洪的各项要求, 并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将城市水系与城市雨水管渠相衔接, 通过改造使其作为城市雨水排放的重要通道与规划区外围水体连通, 一方面可与现状雨水排放系统较好衔接, 保证排水通畅;另一方面可作为雨水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截流式排水系统截污通道, 降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满足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水系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城市排涝要求;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 水系规划可根据用地、水源、高程等具体情况满足航运要求。

水系规划是在“城市防洪体系规划”和“城市排涝规划”的基础上提炼和适当补充后的产物。

4 结论

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和基础, 应先行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在不影响防洪排涝安全和河道扩建用地的前提下, 城市水系的走向、具体位置和宽度可顺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适当调整。

城市防洪系统及排涝系统规划需先行, 在此基础再进一步编制市政规划设计中的雨水系统规划, 最后编制污水排除规划。

摘要:城市雨污水系统规划是城市市政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排洪系统规划和城市排涝系统规划是城市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提, 进而合理布局城市水系统, 保证城市安全。本文讨论了城市排洪系统规划以及城市排涝系统规划在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语文教学个性的唤醒下一篇:城市市政排水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