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城市化(精选12篇)
合理城市化 篇1
1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发展速度来看,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预计到2010年, 我国设市城市将超过1000个, 建制镇将超过20000个, 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 也是城市现代化所必需的先导。
2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 土地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2.1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城市土地在总量上扩展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首先要在总量上使城市土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但是如果城市建设中无限制地增加城市面积, 扩大城市空间, 会导致城市土地供过于求, 超出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并带来城市土地的闲置浪费。因此,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在控制城市土地适度规模中推进城市化进程。
2.2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 还需要重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可以使城市内部各用地部门根据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关系在用地上形成合理的用地比例, 可以使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等级规模。如果城市中各类用地比例能够协调平衡, 将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整体功能,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3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都被高度聚集在城市土地这一相对固定的空间形式上。只有通过城市土地合理利用, 才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目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数量及用地规模过度膨胀
我国城市建设表现出了数量与用地规模扩张过快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城市对于建设用地的粗放型管理, 致使很多城市发展都逐步趋向“摊大饼”式发展,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 忽略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 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3.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城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区位效益及聚集经济效果, 从而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最优化。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大, 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等偏少, 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运行, 不利于城市聚集经济效应的发挥, 也不利于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 城市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
在城市化进程中, 对于城市功能不断扩展并深化, 科学规划城市土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规划不到位, 就会出现道路拥挤、交通混乱、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 尤其是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没有规划的乱建可造成5%—10%的土地浪费, 甚至会加剧我国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
3.4 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 土地配置不合理
我国现行体制下实行的是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但从微观上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地方自身利益驱动下, 有些地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采取一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招商引资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其原因在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没有真正起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必然严重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5 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 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严重, 大气污染加重, 水环境质量变差等。对于土地生态系统而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在城市中聚集, 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已消耗殆尽。由于各类生态系统的彼此联系和循环, 这也使得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限制。
4 在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利用土地
4.1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景
据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 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进程, 我国将逐步到达城市现代化这一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
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大约可以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2001—2010年, 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阶段, 即城市人均GDP达到3万元以上, 这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第二阶段, 由2011—2030年, 多数城市普遍实现城市现代化, 城市人均GDP超过8万元;第三阶段, 由2031—2050年, 是中国城市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重要发展阶段。城市人均GDP达到16万元以上, 城市科学技术水平将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更高目标。
4.2 依靠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推进城市化进程
4.2.1 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对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把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包括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数量、交通体系的建设等方面, 都需要做出科学的安排。既给城市留有余地, 又要满足其当前发展的需要, 坚持把当前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规划的超前性, 为城市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又注重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4.2.2 完善城市土地整理制度
4.2.3 强化土地市场管制
政府应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房地产登记制度、房地产交易程序和规则、房地产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等强化土地市场管制, 建立土地市场秩序。建立完善的城市土地收购及储备制度是当前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收购储备就是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由土地储备中心组织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 根据土地市场的需求及城市规划, 有计划地将土地投放市场。从土地一级市场的层面为政府有计划地实施城市规划, 为推进城市土地综合开发和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4.2.4 健全和强化土地利用监督反馈机制
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还必须加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权力, 对于土地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给予严厉惩罚;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不够或者土地闲置的情况给予调整的机会, 否则予以收回。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布土地动态变化情况等基本信息, 引导市场需求, 稳定市场预期, 防止地价大起大落。
4.2.5 根据城市化进程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我国很多地区推进城市化都面临着第一产业用地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用地比重过低, 由于第三产业较之其他两大产业具有劳动密集且产出率高的特点, 它可以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解决日益紧张的土地问题。因此,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应把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作为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点, 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 而资源节约型的第三产业。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呈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1]段兆广.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分析[J], 国土资源.2007 (4) :32-33.
[2]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3 (5) :94-99.
[3]关涛, 吴次芳, 宗晓杰.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4, (5) :40-41.
[4]张兆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1) :32-34.
合理城市化 篇2
摘要: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4 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在重组卫生资源和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同时,南通市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加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方面是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卫生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公共卫生管理、保障妇女儿童等脆弱人群的健康、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等方面,集中力量搞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结合公共卫生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机构的建设计划和标准,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南通市人群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由急性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部分传染性疾病仍然存在,且有的传染病还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群健康。因此,在卫生资源配置时,应在控制传染病流行方面加大力度,逐步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加强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认真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同时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从现在起就应重视老年保健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老年病诊治设备的装备,建立老年病房、老年护理院,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要根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包括急救医疗中心(站)、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各类非传染病突出事件应急救治基地在内的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二、三级综合医院的建设,提高ICU、中毒救治、呼吸科等专科水平,使其具备处理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非传染病的救治能力。要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体系建设,把加强妇幼保健院的建设作为加强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龙头和重点,使其做优做强。此外,城市卫生资源分布的另一个问题即是基层卫生组织不健全。因此,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总之,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虽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一些建议,但实际工作中还需统筹协调、科学把握、灵活运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加以整体推动,以期将城市卫生事业提升到一个更新的层次和更高的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建设城市地下网管 篇3
关键词:城市地下网管;网管建设;严重滞后
一、目前我国城市网管建設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网管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普遍问题:欠账多、投入少。一些特大城市由于资金实力强,情况相对较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因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因素,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很大地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在城市网管建设上资金短缺是一大难题。以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政府投资,但现在市场化发展已成常态,由于投资不到位,有很多管线得不到及时维护,特别是很多中小城市,此类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滞后。
“只做‘脸上功夫’是现在许多城市建设的通病;而地下设施,能凑合就凑合用。等出了问题再去填窟窿。”但地下管道系统好比一座城市的“五脏六腑”,分工不同、特性不同,排布的位置都有讲究。不同地区的城市地下管道规划也呈现出差异性。比方说,北方有供热管道,南方大部分城市就没有供热管道。
据估算,国内城市每年因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线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几乎是日日更新的大都市之下,许多管道系统却保持停滞,有些甚至已有上百年历史。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出问题确实已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1至10月,北京市政系统发生的事故中,有96%属于地下管线事故。
二、城市地下网管建设的重要性
地下管线是保证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为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运营条件,是城市的“生命线”。地下管网建设是城市建设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老百姓关注城市美观、舒适,但实际上安全才是最大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地下管网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被称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印发〔2013〕36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目前,城市地下管网包含燃气、热力、供水、排水、中水、电力、通信信息、广播电视、工业等等若干大类,分别由城建、电力、广电、电讯等多个部门自行建设和管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活动的迅速发展,城市管网的重要性及由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起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
三、城市地下网管建设存在的问题
缺乏严格的规定,没有统筹。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就是只重视地上的建设,而忽略城市地下的建设,这就为城市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问题。城市地下网管建设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内涝,由于雨水、污水管网投资不足,管径小,管网少,设计、施工不合理,一遇到强降雨就会造成城区内涝,雨水倒灌,公路成河,造成交通拥堵。其次,城市各种管网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如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等,谁挖谁的沟,谁建谁的网,造成了城市道路刚修好,就又开肠破肚,开展拉链工程,这就加大了投资成本,造成重复建设,既影响成城市交通又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各种井盖多,浪费大,没有任何好处。
普遍存在的情况有:一是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重上轻下甚至有要上不要下,投入不到位,建设不符合城市建设要求,还有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城市功能不能发挥,一些地方甚至是逢雨就涝,小雨小涝,大雨大涝,暴雨必灾,城市成泽国,大街大道成大河,严重影响市民生活。二是规划设计功能单一,缺少统筹兼顾,造成城市道路乱开滥挖,每天挖街不止,今天电信的挖,明天供气的挖,后天供电的挖,一些新街道刚建好就挖,群众怨声载道。三是没有科学的规划管理,各建设部门各自为战,造成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完全掌握地下基础设施的全貌。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或改造过程中时有各种地下管线遭到损坏的事故,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等现象,影响城市的正常生产和市民的正常生活。
四、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地下网管建设
地下管网的建设往往涉及多个单位、部门,在建设城市地下网管时要理顺相关部门的权责。在行政程序中一定要将管网图拿到档案馆进行存档,以便管网出现变化后,及时进行更新。我国一些地区已经颁布了地下管网建设的相关行政规章。在新修或改扩建每一条道路之前,政府的相关部召集需要埋设地下管线的相关单位开协调会,让这些单位做好相关工作。完善管道图纸资料的管理,建立管道台帐,摸清管道占用情况。同时,建立图纸动态修改机制,确保图纸与现场相符,为运行人员和道路施工提供准确的图纸资料。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下管线工程以及报废、漏测的地下管线工程信息资料要及时更新,并向城市规划管理信息中心汇交。确保地下空间资源的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做出规定。在进行地下管线故障检修时,可以精确查到“病症”所在,不需要胡乱“剖”路查病症了。建立免费的共享服务机制,供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查看。
立法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要求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在规划报建时,须先查询施工地段原有地下管线情况,新管线建好后必须及时报送“归档”。要严格规划和道路建设审批,杜绝随意开挖。北京、昆明这些城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道路建设后三年、五年如无特殊情况,不许开挖。
从长远来看,建设地下管线共同沟(将地下管线进行集约化、集成化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比较好的方式,城市综合管沟可以一次性综合投入,避免重复开挖地面,而且可以统一管理,方便维修,减少管理成本。所谓“共同沟”也被称为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共同沟”节约空间、检测方便,维护更加简易,是未来城市地下管线发展的重要方向。
科学合理拆迁安置推进城市化进程 篇4
1 我区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坚持的原则
这些年来, 我区的区委区政府在城市的建设中, 一直是走在本市其它县区的前列。区委和区政府领导身先士卒, 克服困难,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在实际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本着服务于民的理念, 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的基本原则, 带领全区人民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拆迁安置工程。
1.1 拆迁安置与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我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围绕发展主题, 把拆迁安置作为改变城乡面貌的基础工程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来抓。既把拆迁安置作为开展建设的前提,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发展的关键, 又把拆迁安置作为深化发展战略、深化品牌打造的重要举措。通过拆迁, 改变了原有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用地布局, 使土地资源得到整合, 明确功能, 提高档次, 改善城乡结构, 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1.2 拆迁安置与以人为本紧密结合
由于我区存在“四多”的特点, 即少数民族人数较多、困难群众较多、孤寡老人较多、留守儿童较多。根据此特点,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四多”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要求工作组要逐户进入考察, 将考察内容汇总成册, 然后组织人员对考察内容进行研讨、分析, 制定拆迁安置工作的可行性报告, 在拆迁过程中坚决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 严格要求拆迁部门做到“三不”, 即不强拆、不乱拆、不漏拆。在拆迁安置过程中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时刻做到以人为本, 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1.3 拆迁安置与实现稳定紧密结合
稳定是和谐的基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方方面面的发展和支撑, 拆迁安置工作做到位了, 就是化解矛盾,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 随着拆迁工作难度的不断加大, 成本逐年增加, 我区采取一手抓拆迁安置、一手抓稳定, 把有限的资金优先安排, 确保安置房的建设。在回迁过程中, 又强化民主监督, 坚持公正公开原则, 对低保户、特困家庭给予适当的倾斜, 让困难家庭也能住得上、住得起新房。对拆迁阻力户 (钉子户) , 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做足思想工作的情况下, 尽量采取司法裁决与调解, 很好地化解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矛盾, 确保社会稳定。
2 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快速发展, 人们掌握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 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 人们对自己财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尤其对自己房屋的保护意识更强, 致使拆迁安置工作越来越难。虽然我区政府在拆迁安置过程中, 充分考虑群众感受, 尽最大努力给群众以实惠, 但仍存在一些困难, 简述如下:
2.1 群众对拆迁安置工作认识不足
在拆迁工作进行中, 由于群众与工作人员的沟通不到位, 个别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低, 责任心不强, 不能很好的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导致部分群众不能很好的理解拆迁的意义和好处, 对拆迁工作误解, 甚至反感, 给拆迁工作的推进加大了难度。
2.2 存在突击建设、突击装修问题
一些居民得到要拆迁的消息后, 为了能够更多的得到国家补偿款, 立即开始对房屋进行简单的装修, 并在院内空地上建起没有经过行政审批的房屋来骗取国家补偿, 更有住户死活都不搬家, 蛮不讲理, 阻碍工作人员办公。
2.3 工作体制机制方面仍有某些不顺
拆迁时, 由于乡镇、街道等地区间沟通不足, 对拆迁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使得各级政府执行部门对拆迁工作的理解存在差异, 安置的政策理解也存在差异, 导致工作开展不顺。同时, 由于各级政府间职责权限不明确, 管理存在漏洞, 使得部分被拆迁人钻政府空子, 不配合工作, 不接受拆迁, 坐地起价, 拆迁工作难以进行。
3 进一步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群众对拆迁工作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拆迁工作的顺利与否。要想群众理解拆迁的意义, 就需要加大力度宣传。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宣传:一是张贴安民告示, 使被拆迁人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宣传法规政策, 使群众明白这是国家允许的;三是宣传惠民政策, 即大力宣传拆迁补偿政策和回迁安置政策, 要明确回迁时间、地点, 回迁费用的补偿, 回迁购房价格等, 使群众放心、踏实;四是逐户考察, 尤其是“四多”群众、“钉子户”群众, 工作人员要努力劝说, 能帮助的尽量帮助, 但也要遵守原则, 不能让支持国家政策的群众吃亏, 也不能让防碍政府工作的“钉子户”占便宜。
3.2 深入摸清所有情况
在拆迁前, 逐户进行调查, 尤其是困难户, 可能出现的“钉子户”等, 尽可能收集详细的群众信息, 做好数据统计, 在结合实际、遵守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应对措施, 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上访几率。在拆迁方案实施过程中, 也不要闭门造车, 需要广泛征求拆迁户的意见, 采纳合理的意见, 形成相对统一的文件, 由拆迁户签名盖章, 避免安置时群众再提出其他要求, 上访告状, 拒绝安置, 造成经济损失和工作被动。
3.3 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拆迁安置工作需要各方的协调与配合, 做到各方面配合默契、工作到位、责权利明确, 拆迁安置工作才会事半功倍。今后, 在拆迁安置的协调配合中要切实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配合单位全局观念要加强, 与拆迁主体单位思想上要高度一致, 真正统一, 遇事多商量, 多研究, 对外一个声音。二是配合单位责任和利益要匹配, 给配合单位以奖励政策, 目的是进一步调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在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积极性, 促进拆迁工作的快速推进。但实际工作中, 存在着奖励资金兑现后, 职责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为此, 如何做到责任和利益相统一, 还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探索。
3.4 大力提高拆迁人员的业务素质
合理城市化 篇5
一、加强规范指导,层层部署、逐次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鉴于这项工作没有先例,我们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逐次推进,确保取得成功。起初,我们在市本级选择了10家行政执法部门,分别不同执法种类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我办派出专门人员到各试点单位进行全程规范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请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现场会,将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高建新莅临指导。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意见》,把这项工作向全市推开。市各执法部门和各县(市、区)都根据会议精神和《意见》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部署落实。到2004年年底,市各执法部门都开展实施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2005年年初,各县(市、区)开始推广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并于当年下半年在各乡镇开始实施。在整个过程推广和实施过程中,要求各级政府法制部门全程参与规范指导,层层把关,确保规范工作不流于形式、不留隐患。2005年7月份,我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的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全面了解掌握实施进度和社会效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积极研究相应的改进方法。
二、科学、合理细化裁量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
按照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将涉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等职权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条款进行梳理细化,结合近年来查处的主要违法行为类型、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类型、申请事项类型等因素,视不同执法种类制定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指导标准,对行政执法的范围、条件、裁量幅度等予以合理地细化分解,制定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细则,将自由裁量指导标准在本系统内下发执行。由于科学、合理地细化裁量标准,进一步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而增强了法律、法规、规章的可操作性,避免了重案轻罚、轻案重罚等执法不公的现象。如我市公安局根据在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办理卖淫嫖娼案件、赌博案件和消防案件中的处罚自由裁量权;同时根据省公安厅的统一标准,制定了全市公安巡警路面执法规范,对违章处罚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外地客商明确了20种轻微违章不予处罚的规定,社会反响较好,树立了警察执法的新形象。
三、完善执法程序,建立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机制
我们建立健全了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建立了裁量公开制度。要求各执法部门在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通过政务公开栏、宣传材料等途径,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性标准作为执法依据予以公示,裁量的理由公开,裁量的结果公开,充分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二是建立查审分离制度。要求各行政执法机关科学配置执法职能,将调查、审核、决定、执行等职能进行分离,形成内部监督机制。例如,市卫生局实行“三个分离,两个集中”的新运行管理机制,即行政许可与日常卫生监督分离、监督检查与行政处罚分离、罚款与收缴分离,行政处罚案件集中合议、卫生行政许可集中办理。市环保局规定相关职能处室负责环境行政违法案件的立案调查,法制处负责对违法事实和证据审核,局行政处罚审议小组负责处罚的决定。三是建立重大事项集体会办制度。我市各主要部门都成立了行政执法会审委员会,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职能处室负责人集体会办重大或复杂裁量事项。国税、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了公开评审制度和开门审案制,从市人大、法制、司法、监察等部门和新闻媒体聘请专家,充分授予其审案的权利,对重大、复杂事项进行评议,有力促进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四是建立了听证制度。规定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重大决策或行政行为时,必须举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市物价局通过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团体推荐,公民个人自荐等形式,首次聘任了58名涵盖社会各界人士的价格听证代表,打破了长期以来关门定价的传统模式,让社会和各界人士决策上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定价。市卫生局去年以来共组织听证12起,其中有10起改变了原拟定的处罚数额,充分体现了听证的规范作用。五是建立了回避制度。为杜绝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我市各行政执法机关都制定了回避制度,规定凡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一律回避办案。在行政执法时,行政执法人员主动表明身份,书面告知其申请回避的权利。六是建立了时效制度。积极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市发改委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期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两个工作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实行超时默许制,即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未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则通过相应软件在法定期限届满后的次日自动打印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行政审批决定。
四、强化执法监督,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的评估纠错机制
试论城市给排水管理的合理措施 篇6
摘要:城市给排水管就像是城市的血脉,推动着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进展飞速,市政给排水系统居功至伟。城市给排水的质量不但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一旦城市给排水出现故障,城市可能会陷入瘫痪。目前我国城市给排水系统尚不完善,经常会发生诸如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管道爆裂和水质污染等情况,提高市政的给排水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讨论市政给排水管理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系统;管理措施;给排水管理
城市给排水管网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健发展的保障。随着城市进程化日益加快,我国城市居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用水质量。城市给排水管网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们面临着很多城市给排水管网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水资源供应不足、生活用水污染严重、管网频繁出现故障等,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求提高城市给排水管理效率,使得城市给排水管网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1.市政府给排水管理的现状
(1)给排水管理缺乏规范性
我国的市政给排水建设不是由国家负责监建的,该地的建设主管部门承包给排水工程,全权负责施工建设,这就使得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权势滔天,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上级部门的约束,就容易造成投机取巧的现象,视标准的建设规章为无物,随性作为,工程监理部门、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上述问题是存在于市政给排水管理中最大的弊端,这些问题可能造成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的不足。
(2)施工技术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给排水建设也不断发展,由于城市给排水工程量巨大,为了快速完成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工程分包制度应运而生,同时许多相关的施工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工程承包制度能够加快给排水工程的建设,但是也存在也一些弊端,例如進行给排水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良莠不齐,有些施工单位管理阶层界限不明,施工技术欠缺,这就容易造成给排水建设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3)质监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质监部门主要职责就是对给排水工程建设进行质量监督,质监部门对于提高给排水工程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建设主管部门拒绝质监部门的参与,随心所欲,不按照规章制度施工,还有些质监部门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玩忽职守。这些情况造成给排水工程质量不高,埋下了安全隐患。
(4)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质量
有些施工单位认为工程完成就算完结,质量好坏却不在考虑范围内,这种情况就叫施工单位施工意识淡薄,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尽早完成项目,不顾施工质量,我行我素,缩短工期,工程材料以次充好,必要的施工程序也不完整做好,这就导致给排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5)给排水管网后期维护不足
通常市政给排水工程竣工以后,因为施工过程中存在给排水管网相关数据的管理没有到位,造成数据丢失、错乱等现象,储存的关于市政管网的资料很不完善,也没有科学依据。如果遇到突发的洪涝灾害事件时,不能够根据现存的市政管网资料图纸和相关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及时处理灾害事故,造成排水不畅,城市内涝等情况,给排水管道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作用,严重危害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市政给排水管理的合理措施
在我国市政给排水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要端正自身工作态度,对所负责的给排水工程要完成得好,质监机构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熟练掌握工程质量标准,按照标准的质监规范对给排水工程实行检测,以保证甚至是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众所周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好坏仅仅依靠质监机构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工程质量需要全体建设者团结一致,怀有责任心,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施工人员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按照规范的建设程序,依法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合理的给排水管理措施能够有效保证城市又快又稳的发展。
(1)规范市政府给排水的建设制度
要想切实提高市政府给排水工程的质量,首要任务就是规范相关的制度。给排水工程主管部门,应该严于律己,做好示范作用,还应该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建筑施工资质,杜绝工程分包等现象的发生。质监部门要对施工现场严格督查,严禁违规操作现象,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进一步保证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质量。
(2)质监部门制定规范的质监制度
质监部门应该严格按照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履行职责,质监人员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制度,对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高质量完成自己的质监任务。质监工作开展之前,要进行详细周密地分析,制定给排水工程项目质量监督计划,落实质监职工的责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质量监督工作之前制定监察方案和工作计划,能够使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水准关系着质监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质监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了解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质量要求,更有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3)优化给排水工程材料
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给排水工程也随着不断发展,市政给排水管网覆盖越来越密集,管网的铺设纵横交错。然而并没有因为管网繁冗就放低标准,相反对给排水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质监机构,应该根据国家规范,对各种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给排水工程中用到的材料符合国家统一的要求。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要发挥创新精神,设计出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节能环保的管道。对于施工单位,要选择新型环保的材料,还要考虑投资成本,争取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以成本最小的材料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4)严格审查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之于施工人员,就像北斗七星之于迷途的旅人,设计图纸为施工人员指明建筑方向,设计图纸是给排水工程实施的保障。因此,严格审核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图纸显得尤为重要,工程设计人员应该认识设计图纸的重要性,在进行画图时,谨慎小心,在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施工现场考察之后,在反复测量,确定好比例,复审图纸之后,在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画出施工图,对于设计图中的一些事项要详细标明,比如管道的直径、管道的埋藏深度等。
(5)妥善保管市政给排水工程信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利用科学的技术为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变得切实可行。市政府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给排水工程的信息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对于施工整个阶段以及竣工后的信息要全部收集,整理归案,妥善管理,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在遇到洪涝灾害的时候,提供切实可行的排水方案,还可以高科技手段对竣工投入使用后的给排水管道实行信息化的监管,通过对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给排水管道的使用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给排水管网对于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建立高质量的给排水管网系统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实施高质量给排水管理,要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又要互相团结,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切实提高给排水系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辛虹.浅谈市政给排水管理的合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08(15):95.
[2]赵璐璐.浅谈市政给排水管理的合理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5,2(9):347.
[3]都晶冬,郑天.论市政给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措施[J].城市建筑,2012,09(11):16+26.
[4]张继红.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措施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6(24):100.
[5]王芷茜.城市给水管网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05(15):45
作者简介:
保障城市供水 合理降低能耗 篇7
1 水厂布局、供水状况
1.1 GZ自来水公司各水厂综合生产能力
GZ自来水公司各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见表1。
1.2 各水厂大致供水范围
各水厂大致供水范围见表2。
1.3 近几年水量预测
公司的最高日供水量发生于2005年7月,达到了432.6万m3/d。“十一五”供水量计划见表3。
2 保障供水措施
为保障高位地区和管网末端的用水,在调度上采取了如下一系列措施:
1)增加丰乐泵站的开机时间,保障了科学城的用水;
2)延长大观泵站的开机时间,保障了武警反恐支队的用水;
3)对管网进行调整,扩大了广园站、环市东站的供水范围,保障了水荫路、先烈路一带的用水;
4)对鹤洞站附近的管路进行调整,使鹤洞站专为鹤建里地区加压,保障了鹤建里的用水;
5)调整阀门将南洲水通过鹤洞大桥送往芳村地区,保障鹤洞路的用水;
6)调整瘦狗站的加压范围,使更多的水流向同和地区;广州大道“南北分压”供水,将更多的水留在同和地区,保障了同和地区的用水。
以同和地区为例,具体说明为保障该地区供水所采取的方法:
1)对瘦狗、天河加压站的运行方式以及相关管网设施进行了调整。
一方面,打开了兴华路DN800的阀门,从而瘦狗站通过增加的兴华路DN800管出水至同和地区;另一方面,关闭了白云花园附近DN800阀门,减少JC二厂DN1800出水管沿新广从公路散水至黄石路。另外,在高峰用水时段,增加了瘦狗、天河站的直抽机组并延长了机组运行时间。阀门调整前后,压力监测点除植物园外,均有小幅度升高。
2)瘦狗站专供同和地带。
关闭广州大道与广园路交接附近DN1200阀门和省军区后勤部DN800阀门,避免JC水过多流向南部地区;同时,加开瘦狗站直抽机组,延长该站运行时间,确保梅花园地区的用水。
3)恢复同大站。
关闭同泰路DN800管往广州大道散水的阀门,使其专供同大路,并恢复同大站的运行。通过实测压力发现,两个方案共提高华凌冰箱厂附近约0.04 MPa的压力水头。
4)东西水相连。
加开瘦狗站直抽机组以后导致来水压力降低,为避免天河站与瘦狗站争来水的现象发生,调整天河站运行方式,将其来水改为双水源(即西部XC水厂及东部XT,XZ水厂),并采用抽库方式。
3 优化调度措施
为了合理降耗,在优化调度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扩大SX水厂供水范围。合理控制南洲供水总量在90万m3左右,从而降低其一级取水电耗,并且出厂水质较好。
自7月6日进行了南洲、SX供水范围调整后,SX的供水总量增加2万m3左右,但电耗降低了4.41 kW·h·dam-3;而南洲水厂电耗由330 kW·h·dam-3下降到323 kW·h·dam-3左右。
2)增加XT水厂供水总量,降低电耗较高的XZ水厂供水总量。当XT水厂供水总量在50万m3~58万m3时,其电耗约为265 kW·h·dam-3~275 kW·h·dam-3。XZ水厂供水总量低于38万m3时,电耗低于280 kW·h·dam-3;在38万m3~41万m3之间时,其电耗约为285 kW·h·dam-3~300 kW·h·dam-3;而其供水总量一旦超过41万m3,电耗将超过300 kW·h·dam-3。XZ水厂供水总量从36万m3上升到41万m3,供水总量只增加了5万m3,电耗却增加了20 kW·h·dam-3以上,增幅达7%以上。因此可以控制XZ水厂供水总量在38万m3左右,适当增加XT水厂供水总量。
3)由于西部的XC,SM水厂的电耗是四大板块中相对较低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此两间水厂的供水总量。另外,由于SM水厂电耗相对XC水厂较低,可以优先考虑SM水厂增加机组;XC水厂相对东部水厂又较低,故可让部分XC水厂替代东部水厂供水。
4)天河、环市东站、广园站调整运行方式。6月28日,通过天河站、广园站及环市东站的加压范围及方式的调整,通过供水量相近的5日(6月5日~6月9日和6月28日~7月2日)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天河站、广园站及环市东站3个加压站的电耗减少约1.3 kW·h·dam-3,公司供水电耗降低约4 kW·h·dam-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整体效果分析。
2007年与2006年下半年供水总量及电耗比较见表4。
从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公司2007年7月的供水总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3.22%,达到日平均供水总量401.80万m3;而公司的电耗日均为297.20 kW·h·dam-3,却较2006年同期下降8.52 kW·h·dam-3,下降幅度达2.79%。公司2007年7月的平均压力为0.463 MPa,较2006年同期下降0.029 MPa。公司2007年8月的供水总量较2006年降低0.46%,达到日平均供水总量为386.96万m3;而公司的电耗日均为290.90 kW·h·dam-3,却较2006年同期下降13.28 kW·h·dam-3,下降幅度达4.37%。2007年8月的平均压力为0.458 MPa,较2006年同期下降0.027 MPa。公司2007年9月的供水总量较2006年降低1.54%,达到日平均供水总量382.27万m3;而公司的电耗日均为292.58 kW·h·dam-3,却较2006年同期下降13.21 kW·h·dam-3,下降幅度达4.32%。2007年9月份的平均压力为0.456 MPa,较2006年同期下降0.035 MPa。8月,9月的节能降耗措施进一步加强,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年初缺水严重的同大路一带通过管网调整,也基本解决了用水问题,未有区域性的缺水报告,说明通过以上水厂、加压站、管网运行的调整,既达到了保障市场需求及管网供水安全,又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4结语
节能降耗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供水需求和供水布局的变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如今,广州市供水管网错综复杂,某些地区存在水力条件差的情况;局部地区压力偏高,而有些高位地区又存在压力略显不足的情况,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状,供水电耗也有一定的降低空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通过厂站和管网的技术改造,以及科学合理的优化调度,努力提高供水服务质量,降低公司的送水电耗,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在对供水系统运行分析的基础上,保证用水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水厂的供水量和加压站的供水范围,并对大型加压站实施分压供水等措施,产生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供水,节能,调整范围,供水量
参考文献
平原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 篇8
在华北平原城市水系比较少,在地势较低并且平坦的区域,可以适当地规划人工景观河道或者人工湖。人工河道可以有效地减少排水管道的沿途排水距离,从而减少干管管径。人工河及人工湖还可以起到调蓄作用,缓解特大暴雨对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通过规划人工河道及人工湖可极大地改善区域排水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重力自流与雨水泵站相结合
平原城市排水的方式因地形不同而有多种方式,在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排水方式都是重力自排,排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时,就可采用自排和泵站相结合方式。当城市地面高程比过境河流一定频率洪水位低很多,且河流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长, 土方的来源比较困难,填方城市地平成本较高时,排水方式只能采取泵站排水,但在天然城市地面高程与过境河流洪水位的高差相近或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短并有土方来源的地区,应该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当地与排水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规划确定排水方式是采取泵站强排还是重力自排,以及通过什么措施实现重力自排。有些平原城市的排水系统,在非汛期时,雨水可以通过重力自排排入下游水体;到汛期,河水水位相应上升,引起顶托,使城市排水不畅,城区容易产生积水,甚至发生河水倒灌现象。
3 合理地确定设计参数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为:
式中:ψ———径流系数;
P———暴雨重现期;
t———降雨历时;
F———汇水面积;
A1, c, b, n———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3.1 径流系数ψ值的确定
径流系数为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是影响雨水设计流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素为地面覆盖种类的透水性。在常规的设计中,计算某个汇水区域的雨水量时,常采用的是区域综合径流系数,这种计算方法会造成每个设计雨水管段的流量不是十分准确,从而影响管道设计时管径、坡度的选择不准确。在北方平原城市雨水设计流量计算过程中,如若区域控规设计已经完成,径流系数应该根据控制性规划的用地比例,分别计算出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屋面、面积铺砌便道、非铺砌土路、绿地的面积,按照径流系数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数据。即:
ΨAV———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a);
Ψi———相应雨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全部汇水面积。
3.2 暴雨重现期P的确定
暴雨强度重现期P的选择直接关系着管段设计流量的大小。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的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断面相应大。这对防止地面积水是有利的,安全性高,但是同时在经济上却因雨水管道管径增大而加大了工程投资。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雨水管道管径减小,节省了工程投资,但可能会经常发生排水不畅,地面集水而影响交通。
3.3 集水时间t的确定
集水时间t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最远点到流到最近雨水口的时间t1和在干道中的流行时间t2,即:
m——折减系数,管道采用2,明渠采用1.2,陡坡地区管道采用1.2~2。
平原城市的坡度一般都极小,所以影响t的主要因素就是集水距离。在一般设计中采用的集水距离一般为120~150 m。但是在实际设计中,道路雨水的起点,并不是计算雨水系统的真正起点,而应是厂房、小区内排水系统的起点。因此,集水时间需要考虑雨水在厂房、小区雨水系统的地面集水时间和管道流行时间。
3.4 汇水面积的确定
大中城市的雨水管网系统设计时,主干管的定线尤为关键,定线原则是使汇水面积内的雨水通过支管收集尽快汇入干管并尽快由管道就近排入水体。其中管网布置形式因根据地形而定。汇水面积的划分应要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按当地现状排水情况划分。设计中,如果地势比较平坦,街区控制规划不完善的地区,雨水应该平均排入四周的雨水管网,如果街区地势有一定坡度或者有详细的控制性规划,则不能简单的划分,应根据该排水区域的坡度和实际的控制性规划来详细划分汇水区域。
4 雨水收水口形式的确定
近十几年,雨水口的类型、尺寸发展很快,但是雨水口的收水能力试验以及相关的科学论证和分析却鲜有成果,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在暴雨来临实际收水时,绝大多数箅孔处于闲置状体,起不到应有的收水作用。如以前较为流行的点式雨水口,平时很容易被杂物堵塞,并且当路面纵坡比较大时,雨水往往会翻越过雨水口,收水效果不佳。所以,应该改变以前的点式雨水口,采用线形雨水口,这样即使在道路纵坡比较大时,也不影响收水效果。除此之外,在道路纵坡比较大时,对于地势低洼、树枝杂物比较多的路段,应采用平箅式多箅雨水口,形成连续线形收水口,收水效果更加。
5 排水管材的选择
近年来,塑料管道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较之以前也越来越便宜。由于塑料管的内壁粗糙系数小,过水能力比同等管径的钢筋混凝土要大。在同等设计流量的情况下,塑料管可以有效地减小埋深,管径等,这些都是在平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平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应大力推广塑料管材,以减少管径和坡度,进而减少埋深。
摘要:平原城市地势平坦, 坡度小, 河道水位比较高, 导致城市排水困难。针对此特点, 结合焦作市的情况, 对排水规划、设计参数和排水规划进行合理的分析, 达到优化设计和科学排水的目的。
关键词:平原城市,排水规划,雨水系统,设计参数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1年版) GB50014-2006[S].
[2]防洪标准GB50201-94[S].
城市公共交通合理路径集生成研究 篇9
关键词:公共交通,合理路径集,Dijkstra算法,行为阈值,出行行为
随着公交服务水平的提升与低碳交通理念的日益普及,公交的出行分担率也相应提高,在公共交通作为多数通勤者主要出行方式的前提下,用于公共交通流量分配的路径生成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已有的路径生成算法一般以阻抗最小或者效用最大为指标选择一条路径用于分配,导致路网分配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对于公共交通出行者而言,路径选择并不唯一,出行者一般从路径集中选取出行路径,因此,路径集的生成更符合公交出行的实际情形。而路径集中的路径并非均有使用价值,需要按特定规则合并或者删除某些路径以保证其合理性。合理路径集对于简化抽象公交线网以及公交客流的分配提供了参考。
现阶段关于路径集生成模型以及算法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考虑路径综合成本,采用最短路径算法研究路径集的产生;二是在路径枚举基础上,考虑相关约束研究路径集的产生;三是基于概率模型研究路径集的生成。求解路径集一般采用最短路径算法,常用方法是Dijkstra算法,但随着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出行路径也不再唯一,出现了k条渐短路径搜索算法、Dial算法、基于图的遍历算法和删除算法等。
1 行为阈值
1.1 行为阈值的作用
在包含若干条线路的公交网络图中,求任意两个站点之间的最佳出行路线会由不同的乘客需求而产生不同结果。最佳出行路线可表示为最短距离路线、最少换乘次数路线、最短时间路线、最少费用路线以及最大满意度路线等多种形式。由于出行者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公交网络中针对不同需求,提出一种合理的路径集生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只考虑单一影响因素并不能准确描述出行行为,而行为阈值的引入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实际上,受认知行为的影响,出行者并不完全遵循最短路径出行,其选择对象为一组路径集合,因此,基于行为约束的合理路径集更有实际意义。在研究合理路径集的过程中,通过调查与统计对行为阈值进行测定,并将其作为路径筛选的约束条件,将不符合约束的路径删除。在有多个行为阈值的共同约束下,路径集中的路径数量会相应减少,将此集合称为合理路径集。行为阈值作为合理路径集生成过程中的主要指标,对合理路径的生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1.2 行为阈值的设定
一般情况下,出行者进行一次完整的公交出行过程如下:从起点步行至起始公交站点;根据行为阈值的约束(时间、换乘次数、乘车环境等)选择期望的公交线路进行出行;乘车到达目的站点后,再步行至出行终点,如图1所示。
乘客在公交出行中,其出行路径的选择是一个考虑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公交与其他出行方式对个体出行者吸引力的差距不仅与各种方式之间的技术指标、服务水平和机动灵活性等因素有关,还与出行者的个体特性(社会经济特征)、行为特性、心理特性和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分析乘客出行行为和心理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描述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与标准,同时也是建立合理路径模型的基础。
开展公共交通出行者意愿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出行者行为发生改变的临界值,并以此设定描述出行者行为选择的阈值。其相关设定如下:
1)出行时间和道路环境作为路径生成中的首要考虑因素。
2)出行时间作为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最主要因素,其阈值约束为ta≤60min。
3)考虑实际情况,步行至公交站点的时间应小于20 min,阈值约束条件设置为步行时间tw≤20min。
4)在可选择的路径较多时,可删除经过拥挤路段和客流量较大路段的路径。可设定一个最大道路拥挤系数,即拥挤程度c<cmax,可得
式中:va(t)为路段a在时段t的平均车速,vc为路段拥堵时的平均车速。
其中可将整个考察时段平均分为T个时段,每个时段用t来表示。
5)换乘次数直接影响出行效率,换乘次数的阈值约束h<3。
6)票价因素由于出行者大多对其进行忽略,所以不予考虑。
2 合理路径生成
2.1 问题分析
为便于模型的建立及问题解决,做如下假设:
1)出行站点搭乘交通工具为零时刻,且只考虑乘坐公共汽车的情况,不考虑其他交通工具;
2)公交系统在考虑线路安排时,为方便乘客出行并增大乘客流量,尽量做到两条无公共站点的线路能有第三条线路与它们相交;
3)乘客在出行时,当换乘次数太多且到达时间相差不大时,选择换乘次数少的;
4)公汽在行驶过程中,不考虑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且乘客均能正常上下车;
5)假定发车间隔对乘客选择暂不产生影响。
首先,对抽象网络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公交网络用G=(S,R)表示,S为站点集合;R为公交线路集合,节点代表交叉点和包括换乘车站在内的所有公交站点;每一条公交线路就是网络图的一条链,它的任意子链成为该线路的路段,相邻两站点间的路段成为基本路段。为便于分析,令K(r,s)为线路r与站点s关联标识数,定义为:若R不经过s,K=0,当s为路线r的起点时,赋值K=1,K(r,s1)>K(r,s2)>0时表示r经过s,s的方向为s2→s1,若r上的s2→s1节的站点数为n,则有:K(r,s1)=K(r,s2)+n-1。
K(r,s)是最重要的概念,利用它可以定义经过站点S的线路集合R(s)、从站点s到站点t的直达线路集合D(s,t)等,可得
当设定起始站点v0和终止站点vd时,求从v0到vd的所有出行可行线路集合方法为:考虑分别求出v0到vd的直达线路,v0到vd需要一次换乘线路,v0到vd需要二次换乘线路,在可能的情况下,可按照此规律继续求解。由于需要多次换乘的线路计算是以前一次换乘方案为基础,因此,把确定v0到vd的直达线路集算法作为基本算法。即确定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为方便计算需要给线路规定方向,最常见方法是线路的方向就是公交车的行进方向,上行从左至右为正向,下行从右至左为正向,对开的双行线路设置从左至右和从右至左两条方向路线,环线按照原有正常的从左至右次序定向。
2.2 公交网络模型
2.2.1 几个符号说明
用表示经过每一个基本路段乘车的平均耗时,min;用tij(r)表示站点vi经过线路r至站点vj的乘车耗时,min,则有
式中:为在站点vi换乘线路r时的平均耗时,min;tw为步行至公交站点的时间;c为公交网络基本路段的拥挤度。
2.2.2 合理路径选择模型
已知公交网络G=(S,R),v0∈S,vd∈S,以始点v0和终点vd的可行公交线路集合为TR={TRi≤v0,ri1,vi1,ri2,vi2,…rik,vd},TRi表示在始点v0选择线路ri1到达vi1,换乘ri2到达vi2,…,最终到达vd,又记路线TRi的换乘次数为hi,TRi的时间耗费为fi,则目标函数为
其中,fi=t01(ri1)+t12(ri2)+,…,+tk-1,d(rik)+t珋2(ri)+t珋3(ri2)+,…,+t珋d(rik)为主目标,hi=k,且c<cmax。
2.3 公交网络合理路线求解法
Step0:初始化。给定s∈S及r∈R为线路r的站点标号。r的始点记为v1,r~v1的始点记为v2,r的终点记为vn,则V(r)={v1,v2,…,vn}。
Step1:求K(r,s)。设置初始值K0=0,若S∉Ar,置K=K0,转Step2;若S∉Ar,置K=K0+1。令Ar=Ar-v1,若Ar≠Φ,转Step1。
Step2:求直达路线集合D(v1,vn)。给定v1及vn∈S,线路集R={r1,r2,…,rn}。置初始状态Rr=R,D=Φ,令r=r1。
Step3:K(r,vo)=0,则Rr=Rr-{r},D=Φ,令r=r2,转Step3;若K(r,vo)>0,则转Step4。
Step4:若K(r,vd)≤K(r,v0),则置Rr=Rr-{r},D=Φ,令r=r2,转Step3;若K(r,vd)>K(r,vo),则置Rr:=Rr-{r},D=D∪{r},令r=r2,转Step3。
Step5:确定R(s)。给定s∈R,其中R={r1,r2,…,rn}。置初态R(s)=Φ,Rr=R,r=r1。
Step6:若K(r,s)=0,置R(s)=0,Rr=Rr-{r},令r=r2,转Step6;若K(r,s)>0,置R(s)=Rr∪{r},Rr=Rr-{r},令r=r2,转至Step6。若Rr=Φ,终止输出R(s)。
Step7:求得R(vo)及R(vd),并分别计算出R(vo)-R(vd),R(vd)-R(vo)。确定集P={v|v∈ri∩rj,ri∈R(v0)-R(vd),rj∈R(vd)-R(v0)},rj∈{R(vd)-R(v0)},输出集,终止。这里表示从vo沿ri至v,转乘rj至vd的路线。
Step8:求得R(vo)及R(vd),计算出R(vo)-R(vd),R(vd)-R(vo),ri∈{R(vo)-R(vd)},rj∈{R(vd)-R(vo)}。
求得:集M={v|K(ri,v)>K(ri,vo)>0},集N={v|K(rj,vd)>k(rj,v)>0},集D(vi,vj)={r|K(r,vj)>k(r,vi)>0}。
当D(vi,vj)≠Φ时,确定。
表示从vo沿vori至vi,转乘r至vj,再转乘rj至vd的路线。
2.4 合理路径生成算例
算例进行之前对一些符号进行说明:T表示乘车总时间,Tn表示一个行程内的第n段出行所花费的时间,h表示换乘站点编号,Sn表示一条线路的第n个站点的编号,stations表示一次出行所包含的站点总数,NO.n表示一次出行中第n段采用的线路编号。
示例公交网络如图2所示。
已知出行者从o点出发步行至公交站点,乘坐公交到达v6点。在网络图中共有8条线路,分别进行分析。
路段的c73>cmax,从o点步行至v1需7min,步行至v2需22min,每段基本路段公交平均运行时间为10min。
1)将公共交通网络的数据输入到表格中,对上下线路进行标注,如表1所示。
2)参照2.1节中对于K值的计算(见表2),定义各线路的K值,供后续使用。
3)由步行时间约束可知,tw(v1)<15 min;tw(v2)>15min,所以出发点为v1。按照合理路径算法实现直达路径的选择,找出既通过出发站点又通过终点站的线路,通过k值可确定运行方向。在线路确定之后,可求得线路上的站点数,由于基本路段上的出行时间已经确定,可得到出行总时间(见表3)。
4)对于换乘路径的计算,由计算方法可知,需要计算出只通过起点的路线与只通过终点的路线等数据,用于后续换乘路径生成的判定。
5)生成一次换乘路径,按照2.3节中Step7,将只通过起点的路线进行整合(见表4),对每条这样线路上的每个站点进行求解直达线路时采取的算法判断,一旦成立,则构成一条一次换乘路线。对于一次换乘路线,统一增加5min的换乘损耗时间。
6)为进行换乘两次的路径生成,按照算法所述,对只经过起点或终点、既不过起点也不过终点的线路进行筛选。
7)利用上一步生成的数据,根据Step8对二次换乘的路径进行生成(见表5)。
对于二次换乘的出行总时间同样加上换乘损耗10min。
8)将直达、一次换乘、二次换乘路线构成路径集,以及出行总时间ta>60min或通过拥挤路段的路径进行删除后可得合理路径集(见表6)。
合理路径集由直达路径与一次换乘路径两部分构成。约50%的一次换乘路径因为通过拥挤路段而被删除;而二次换乘线路由于通过拥挤路段或出行总时间过长而被全部删除,模型结果如表6所示。
2.5 合理路径算法的实用性
本节根据意愿调查结果确定阈值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因素的合理路径集生成算法,通过对出行者的行为分析,建立了出行总时间为第一目标,出行环境较好,同时兼顾换乘次数和步行时间的路径集生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本方法简明易行。在实际规划中,公交车辆在两个站点之间的行驶时间不是固定数值,网络也更加复杂,车厢环境也可纳入考虑,这些问题可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3 结束语
公共交通路径选择问题一直是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各种算法都力求更精准地模拟现实情景。本文提出的路径生成算法以公交网络为载体,基于居民的出行行为分析,以行为阈值为约束条件,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首先,引入行为阈值概念,根据调查数据,采取统计的方法对行为阈值进行设定,将行为研究转化为数学问题。本文选取了出行总时间、步行时间、换乘次数以及道路拥挤度的数值进行设定。其次,提出假设条件,简化建模过程,对模型中涉及的参数进行说明,建立目标函数,采用一种基于枚举的算法对公交网络路径集生成进行计算。最后,分析合理路径集的特征,并通过一个简单算例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本算法可从以下两方面继续完善:一是更加细致全面的行为阈值设定,但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二是公交路段运行时间的标定,可利用GPS等手段进行测算。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合理化建议 篇10
1 施工管理的存在的部分漏洞
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如住宅小区内绿化, 简单的种树、铺草, 而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 景观效果差, 品位低下。
施工队伍良莠不齐, 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工工作被许多人误认为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 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 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 不结合实际, 机械的照搬图纸。然而, 加强城市绿化施工管理, 规范绿化市场却势在必行, 因为绿化工程品位的高低、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2 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前的准备要求
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 根据设计图纸核对现场, 编制施工计划书, 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
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景观设计的要求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 同时绿化工程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 离开了设计, 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密切联系、严格按图施工, 是保证绿化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
根据调查施工现场, 确定各种需求量, 编制施工组织计划, 施工时落实施工进度, 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进度计划, 往往能使工程施工有条不紊, 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 并缩短了工期。
3 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工序中的管理
3.1 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
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 要对其进行化验分析, 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 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等改良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等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3.2 定点放线的处理和种植穴、槽的挖掘
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 种植槽标明边线, 但遇特殊情况又需灵活处理, 如:行道树的定点, 由于道路两侧地下管线、消防栓、商店等因素, 时常要适当作些调整。同时, 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来要求。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些, 然后施基肥, 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3.3 把好苗木质量关及苗木栽植
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孝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 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苗木栽植前应修剪苗木根系;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栽植带土球的乔木时, 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栽植时, 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 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同时, 在栽植后24h内必须浇水定根, 且要浇透。
3.4 固定支撑
5cm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 固定物应整齐养观。只有严格按施工工序操作, 每道工序完工后, 经监理检查认可签字后, 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继续施工。逐道工序交接检查一环扣一环, 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4 施工成本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降低工程造价, 也就是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 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能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 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5 结论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 又要具备施工现场指导等方面的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建造出既经济实用且美观又具有特色的园林景观。
摘要: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遇到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中的准备工作及施工工序中的管理、施工成本方面的管理工作才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而城市绿化工程是园林工程的主体部分, 则需认真研究, 才能更好的发挥良好的绿化效益。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准备和工序,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高玮, 樊国盛, 陈坚.当代园林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J].山西建筑, 2010 (36)
[2] 吴志明, 张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3)
[3] 林希.刍议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2)
合理城市化 篇11
关键词: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52-1
1建设生态园林的具体内容
建设现代化园林共同致力的具体目标是改善环境生态效益,实现与社会综合效益的高度结合,即生态美、艺术美、科学美、文化美的统一。要实现这种目标,就要紧紧抓住植物这个主体不放。
1.1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园林建设
植物有通过其生理活动和能量流动改善环境的作用,以及通过植物配置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园林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是客观的反馈和必然要求。
1.2植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植物发挥的园林生态效益是综合效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都能享受的效益。如CO2-O2平衡,吸毒抗污,除尘杀菌,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等,这是城市园林的最重要作用之一。
1.3要实现绿化量和景观的协调
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的标准: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提高景观质量和利用植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提高循环能力,用这些基本标准衡量,必须寻求绿化量与景观的平衡,这个目标完全符合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的内涵,也符合于目前城市绿地紧张,从空中寻求绿量的客观需要。绿量的增加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多层结构,物种丰富并具有观赏价值的人工群落。
1.4结合历史人文进行布局
结合当地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场所或文物,创建不同文化环境的植物群落,以保护文物并体现独特风格,仍然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范畴,也是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园林的关键。融生态、艺术、科学、文化美为一体的园林建设才更符合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们对环境综合需求的生态准则。以植物为主体,创造景色各异的优美景观,让人们能去感受和领略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观。使人们生活在情景之中,景观融于生活之中,更富于自然情趣,以提高景观的价值。
2双辽市建设生态园林的必要性及问题
当今,生态园林对双辽市城市园林建设在短期内是不能完全适应的。以双辽市情况来说,因为:
(1)现在双辽市城区面积小(城区面积为13.74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地严重不足(据统计为119公顷),绿地覆盖率(据统计为21.3%)低,因此很难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现状。
(2)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过度垦荒、放牧等活动,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成为吉林西部土壤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双辽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今后,由于人口增长,工业生产、交通航空事业迅速的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郊区的耕地、林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遭受破坏。如大气污染,因为工业耗用煤、石油、生活用煤加上建筑施工、机动车辆尾气使双辽市大气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为了更好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依靠环境保护技术措施来解决是最明智的。
(3)双辽市园林植物科类还很贫乏,挖掘、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还很落后,植物材料配置上还缺乏科学的生态观点等。
(4)生态园林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如生态园林的结构、生态园林的理论、生态园林的实践等。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使生态园林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理论化水平,探索一条符合双辽市特点的生态园林发展的道路,才能推广生态园林。
3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措施
城市内部绿化量考虑,城市中要拥有相当的绿化量,绝不单是建几个公园、分车带以及行道树能解决的问题。要对全市的重点区域进行绿化,城市中只有每个局部境域都具有良好的绿化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绿化面貌,增加城市绿化量。在绿化问题上,要结合防护和审美要求,合理布局,在该植树的地方,配置乔木、灌木、藤木和花卉,一般地方也必须种植草类和地被植物以覆盖地面。建设城市外围(郊区)绿化环境也有重要意义。城市外围营建广阔绿化环境和林地,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造园过程中,应注意掌握生态园林的有关理论,我们建设各种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或种群时,有必要学习掌握生态理论,把各种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有厚薄、有色彩,使其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等,构成一个合理、健谐、有序、稳定、壮丽而能长期共存的复混交的主体植物社会。生态园林的原则是在建设各类生态园林的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更多的生物产品为社会公益服务。总之,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有必要学习、研究、探讨符合双辽市的生态园林方面的理论,使我们的城市园林事业为双辽市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清洁舒适的优美环境。
合理城市化 篇12
苏州水网密布, 雨量充沛, 年均降水量1100mm, 水系占总面积的45%, 境内河港交错, 湖荡密布, 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是著名的“水乡泽国”, 也是一个大湿地。
但随着制造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加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改善城市当前的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在园林绿化方面投入巨大, 城市绿量显著增加, 但滨水绿地的断面形式单一, 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湿地公园的建设, 是湿地开发和利用、保护的示范区。
1 城市湿地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逐渐受到重视。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环境中丰富的资源, 可以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1 为城市居民提供水资源
城市湿地常常作为人们的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保障。除此之外城市湿地还能够提供一定的蔬菜和动植物产品, 像一些莲藕、鱼虾等等都是城市湿地资源提供的, 一些湿地资源还具有药用作用。另外, 为城市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 调蓄洪水, 防止自然灾害,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也十分显著。
1.2 具有净污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城市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城市湿地具有一定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湿地资源可以通过丰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对水质量进行改善, 当前我国城市运用最多的就是表面流湿地和水平潜流湿地, 湿地处理水污染具有高效且廉价的作用。调节区域气候,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1.3 旅游作用和人文价值
城市湿地不仅仅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湿地公园的建设, 除了扩大绿地面积, 还扩大了市民的旅游面。这有利于本地市民对自己生长城市的认识和热爱, 了解湿地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影响, 增强环保意识。城市湿地具有观赏, 生态和教育传播文化的功能, 当前很多城市中都在发展城市湿地作为景观进行观赏, 对于城市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中的潮涌、落日、水中渔网屋, 芦苇丛里滚地龙, 滩涂中的各种动植物, 这是城市公园没有的景观,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 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 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 在研究环境演化, 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2 如何合理利用城市湿地构建特色园林景观
城市湿地作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近10年, 苏州周边地区先后恢复和建造了大型湿地公园, 如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沙湖湿地、阳澄湖湿地等, 湿地中心的大面积水域和植被, 成为苏州地区小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的有力调节。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还应该注重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 构建城市的特色园林景观。
2.1 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
城市湿地资源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仅对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城市湿地还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 城市的环境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城市的湿地资源也遭到一定的破坏。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 充分发挥城市湿地资源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提高公众的湿地资源保护意识。城市居民需要认识到城市湿地资源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应该提高自己的城市湿地保护意识, 提高城市湿地资源的质量, 保障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湿地资源。城市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规范市民的行为, 尽量减少一些破坏和污染城市湿地资源的行为。另外管理者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针对城市湿地的破坏行为进行严格处理, 以此减少破坏湿地行为的出现。休闲和娱乐是城市湿地主要的功能之一, 城市居民对湿地 (上接第103页) 的任意践踏, 垃圾处理方式不当等, 都会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保护城市湿地生境, 提高城市环境是市民共同的事业, 维护城市湿地健康的生态环境必须靠市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环保教育, 提高市民素质, 不仅是城市湿地保护的必要条件, 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合理规划城市湿地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建设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城市逐渐利用一些湿地资源进行城市特色园林景观的建设, 促进城市规划的建设。但是当前一些城市由于缺少规划, 对于城市湿地资源的利用不当, 不仅影响了城市湿地资源的质量, 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园林规划。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对城市的湿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相符合, 增加城市规划的协调性。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者应该借鉴一些城市的成功例子, 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资源。城市湿地资源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资源, 同时还具有调节城市气候, 净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因此城市的建设者应该进一步加强规划, 尽量充分发挥城市湿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的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湿地资源的景观价值和欣赏价值。城市湿地资源的利用需要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结合, 充分发挥城市湿地资源的景观作用和欣赏价值。对于城市湿地资源要进行定期的环境净化和清理, 避免由于环境污染影响城市湿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 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净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 净化空气, 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它湿地生物的栖息地。
湿地的建设与开发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题, 以现代工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和仓储物流、中高档房地产开发为主导,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 以发展区域经济为动力, 以生态建设为目标, 针对各个区域的实地特征, 构建相应类型的植物生产系统和群落生态系统;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能发展区域经济, 又不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的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规模普遍急剧扩展, 其中城郊地带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生态防护功能, 景观游憩功能, 控制城市蔓延等功能, 都是城市其它地带所难以替代的。规划应从生态的角度考虑, 结合湿地建设和景观, 科学地安排各种绿地, 维护城市景观生态与格局的连续性, 注重城市历史和文脉的延续, 体现地方特色。
3 结语
城市湿地资源作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 充分发挥城市湿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的规划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 城市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园林建设的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虽然在当前城市园林建设中恢复建设了一些大型的城市湿地, 在今后的城市环境建设中仍应该重视湿地的作用, 加大对湿地的保护。本文主要是对城市湿地的主要作用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合理利用城市湿地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湿地,作用,保护
参考文献
[1]曹娓, 马珂, 王渊.城市湿地的功能及城市发展对其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