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策略

2024-10-03

妥协策略(精选7篇)

妥协策略 篇1

一、列宁外交中妥协策略的运用

1. 摆脱战争泥潭, 求得喘息时机

苏俄在建国初期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同时还深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这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 与德国单独缔结停战和约以摆脱战争泥潭这一问题就被提上日程。在与德国的谈判中, 苏俄一直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 德国抓住这一时机对苏俄提出了大量苛刻的条件和要求。苏俄应该接受德国的条件、作出退让和妥协来求得暂时的和平还是与德国抗争到底, 决不妥协?针对这一尖锐问题, 苏俄党内产生了不同意见, 争论十分激烈。

其中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坚决反对签订合约, 认为这种妥协对于苏俄是不利的, 在原则上是不被允许的;托洛茨基则提出了“不战不和”的战略口号, 希望以拖延的方式来与德国对抗;列宁立足苏俄现实, 对这两种观点进行驳斥并且做了大量理论工作来阐述当时情况下作出让步, 同德国单独缔结停战和约的必要性, 在《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问题的提纲》一文中, 列宁深刻分析了苏俄当时的危急状况:“第一, 大多数士兵疲惫不堪和筋疲力尽, ……战争已无法支持下去, 而同时, 德国主战政党在政府中占了上风, 并在谈判中发出最后通牒, 苏俄政府已不可能做任何中间路线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 签订和约固然是要付出割地、赔款的代价, 但不签订和约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后果。”列宁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客观立场对现实情况做出了科学理性的判断, 并表示我们暂时作出妥协和让步是为了保全更大的利益, 在当时是必要的, “我们除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外没有别的出路。”与德国单独媾和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抉择。在《和平还是战争》中, 列宁也作了强调:“如果我们拒绝签订向我们提出的和约, 那么‘最严重的失败将迫使俄国缔结更加不利的单独和约’。事实证明情况更坏, ……谁要反对立刻签订即使是极端苛刻的和约, 谁就是在断送苏维埃政权。”

经过了长久的思想理论工作, 党内最终达成协议, 同德国签订了和约, 苏俄得以摆脱战争泥潭, 专心致力于巩固政权、建设社会主义。不久后, 德国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失败, 和约得以废除。

2. 争取发展机遇, 扩展对外贸易

苏维埃俄国建立以后最为根本的任务还是发展经济, 这是一个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围绕着发展经济的要求, 列宁坚持一贯的务实作风, 在外交上作出了一定努力。

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租让制的施行。所谓租让制就是国家对一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但苏俄暂时又无力经营的某些矿山、工厂、森林、油田以至铁路、电厂等, 将其按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的制度。当然这种制度的必然是以资本主义国家获得高利润为代价的, 租让就是“用加倍的利润收买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苏俄经济, 列宁也说过“如果我们不把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 那就表明我们在经济上没有一点求实精神”。

除此之外, 苏俄还在国内鼓励发展合营公司以及极力促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长久的对外贸易关系等, 尤其是与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建立相互的贸易关系, 这不仅对苏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于苏俄摆脱外交孤立局面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3. 放缓世界革命步伐, 积蓄革命力量

世界革命是列宁的毕生追求, 他对此有着狂热的信仰, 从未放弃过这一思想主张。世界革命是随着苏维埃以及整个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十月革命后也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历程。

一开始列宁对世界革命是寄予厚望的, 他说过:“要么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立刻爆发或至少很快爆发革命, 要么是我们灭亡。”认为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世界革命的爆发。尤其是随着欧洲革命高潮的到来, 列宁更加充满自信, 并在行动上更加激进, 甚至推动世界革命的前进, 企图以这种方式取得胜利, “但是我们能够促进革命。……将帮助西欧各国人民发动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事实证明, 列宁对世界革命的这种幻想是不堪一击的, 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随着欧洲革命渐渐走向失败, 世界革命随即也进入低潮, 这样世界革命才转入冷静阶段。列宁指出“如果我们据此断定欧洲在短期内会用扎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来援助我们, 那简直是疯了。”他认为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会很快取得成功, 我们不应该寄希望于欧洲革命。在客观现实面前, 列宁又一次作出了妥协, 不再醉心于世界革命的爆发, 而是大力发展苏俄的经济, 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相处, 用这种方式来积蓄力量, 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促成世界革命。他坚信“在战争造成的全世界的经济破坏的基础上, 世界革命危机日益发展, 这个危机不管会经过多么长久而艰苦的周折, 最后必将以无产阶级革命和这一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由此可以看出, 列宁这种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加长远的目标和理想, 为了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 这种考虑和做法无不体现了列宁务实的作风和伟大革命家的战略头脑。

二、辩证理解列宁的外交妥协策略

1. 善于区分不同的妥协

列宁说过:“有各种各样的妥协。应当善于分析每一个妥协或每一种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这样的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 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于的祸害和便于后来捕获、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 为的是要入伙分赃。”这段话就表明了列宁对于不同性质的妥协有着清醒的认识, 我们要肯定正确的妥协, 反对错误的以及叛卖性的妥协。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各种力量进行妥协, 列宁所主张的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 是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作出的使苏维埃俄国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1918年12月的《在工人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 列宁指出:“近来报刊上谈得很多的妥协, 根本不同于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后一种妥协是叛变。我们现在说的妥协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妥协。苏维埃政府同德国之间那种已经带来一些结果的妥协, 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那种祸国殃民的妥协, 有极大的差别。我认为, 后者是在妥协的幌子下彻底背叛阶级斗争, 背叛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于把反对资产阶级、反对资本当作自己特定任务的社会主义者来说, 这个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2. 妥协是有原则和限度的

在租让制的实施过程中, 许多人提出实行租让制有可能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列宁对此提出大可不必担心, “我们说的是租让, 同时每一个租让合同都受到一定期限、一定协议的限制, 并且有种种经过周密考虑的保证条件, 这些保证条件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和以后各种会议上我们还要不止一次地和你们共同考虑和讨论, 所以这些临时性的合同并不等于出卖。它们和出卖俄国毫无共同之处, 但是, 它们是对资本家作的某种经济上的让步, 目的是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获得必需的机器和机车, 没有这些东西, 我们就不能恢复我们的经济。”这种让步只是经济上的让步不会威胁到政权的生存。而且“苏维埃政权将监督承租的资本家履行合同, 使合同对我们有利, 使工农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危险的, 而产品的增加却会使工农得到好处。”可以说租让制的实行是一种明智的妥协艺术, 我们只是做出了适当的让步, 收获的利益却比此大的多。

由列宁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在妥协策略的运用方面是十分谨慎的, 一直遵循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原则, 这也是列宁外交思想中对策略灵活运用的体现。

三、列宁外交中妥协策略的当代意义

虽然列宁的外交思想距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 我们当前生活的时代也与列宁那一时期有了很大不同, 但是列宁在处理外交事务中使用的方法、坚持的立场、作出的科学判断以及得出的基本方法等, 仍能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借鉴列宁适时妥协的策略思想, 在处理外交关系时, 在坚持不损害国家利益和主权的前提下, 作出适当的让步, 以争取更大的利益。我们知道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的一个重大的领土纠纷, 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矛盾, 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013年这一问题又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从各个方面的行为表现及舆论走向来看, 许多民众都不满于中国政府的忍让态度, 觉得中国应该强硬起来, 不能太软弱, “‘韬光养晦’似乎也越来越不被国人看好, ‘政府对外应该更强硬’成了百姓和网民更为青睐的看法和倾向”。似乎中国的态度只有强硬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此贾庆国指出, “在对待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 既要坚持原则, 又要务实, 这不是一个强硬不强硬的问题。主权问题上是要强硬, 在最终解决方案内要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但也要准备好妥协, 如果这个妥协从长远来看对你更有利。而现在我们的对外关系主要不是对立的或敌对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说狠话不合时宜, 也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就像列宁对资本主义国家作出的让步一样, 我们也应该本着列宁那种务实的作风对待钓鱼岛问题, 妥协只要是在坚持国家独立主权、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就是可行的。以暂时的妥协获得长久的和平和发展是更大的利益所在, 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

摘要:列宁的妥协策略是列宁外交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贯穿于苏俄的外交实践之中, 无论是对于战争的妥协还是经济上的让步, 都是列宁外交妥协的生动体现。但是这一妥协又是有着原则和限度的,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同时深入理解这一策略对于我们今天的外交也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列宁,外交思想,妥协策略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10.

[2]列宁.列宁选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57;378;391.

[3]列宁.列宁选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14;155;239;298.

[4]列宁.列宁选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135.

[5]列宁.列宁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40.

[6]列宁.列宁选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27.

[7]列宁.列宁选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18.

[8]列宁.列宁选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340.

[9]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58.

[10]列宁.政协委员谈外交:百姓望政府更强硬应该硬则硬该软则软[N],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3/05/content_18922081.htm.

妥协者制胜 篇2

终于有一天, 我经人指点, 才恍然大悟。于是, 我给了这个泥水匠50块钱让他买烟抽, 感谢他这么多天帮忙。从此, 这位泥水匠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处处替我着想。难道就是这50块钱, 就这么简单?

其实, 这里涉及到规则与妥协的问题。当两个规则冲突的时候, 到底用谁的规则呢?

如果我坚持我的“客户至上”的规则, 我完全可以辞掉这支包工队, 找百安居那样的公司。但结果是, 我为此要付出两倍到三倍的价钱, 最终:我输。

如果泥水匠坚持他“东家买烟天经地义”的规则, 他永远只能拿百安居员工一半不到的工钱, 并且永远是个没有前途的泥水匠。

关于规则的游戏

有一个游戏将每四个人一组打牌。每个人得到一张打牌规则的说明, 每组赢的人, 会按顺时针到下一个组继续游戏。全程中不允许任何人说话。

游戏的秘密就在于, 每组间的规则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组是A最大, 有的组就变成3最大。当在某一组赢的人到新组里, 他的牌技越高, 输得就越惨, 并且还输得莫名其妙。聪明的人三轮以后才能慢慢了解这一桌的规则, 并学会用新的规则打牌。而脑筋死一点的人, 过了几局还没想明白, 直到自己失去了发牌机会。

它和现实社会何其相似。一个人, 一个公司到了一个新的环境, 如果认为规则还是一样的, 就大错特错了。而更不幸的是, 真实的世界里, 连一张告诉你游戏规则的纸都没有。

中国规则与西方规则“打牌”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很容易觉得中国很多地方不符合国际惯例。准确地说, 中国不是没有规则, 只是没有写下来的规则。这个时候, 跨国公司如果按照全球通行的做法来做, 不是不可以, 只不过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对于中国本土的公司, 同样面临着同一个问题, 是固守自己的“潜规则”还是主动适应国际的规则。我看到的情况是, 主动把标准提高 (不仅仅是产品, 更是商业准则和专业程度) , 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

有个朋友坚持在中国办了一间收天价服务费的室内设计公司, 做国际水准的东西, 结果生意好得不得了。因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环顾四周, 能够按他们的标准设计的公司, 就这么一两家, 别无选择。有什么办法呢?跨国公司不愿意降低标准, 所以要付那么高的价格, 但一些本地公司却达不到那个标准, 所以无法享受那个甜头。

不列颠战役:英国不再妥协 篇3

不列颠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向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法国败降后,希特勒企图与英国讲和,但这一要求被丘吉尔拒绝后,希特勒就希望以戈林统帅的德国空军摧毁英国的海空军,瓦解其抵抗意志,以期在战役胜利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不列颠空战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40年8月12日-8月28日大规模空战时期,英国利用雷达及本土作战优势,成功抵御德国空军入侵;8月28日—9月17日,双方开始对柏林、伦敦等大城市进行轰炸,战争伤亡急剧扩大;9月17日至次年5月,德国在损失大量飞行员和飞机后,不得不放弃“海狮计划”。

英国时任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8月20日下院演说时对于此次战役给予了最高的评价:从没有如此少的人对如此多的人做出如此大的贡献。这些“如此少的人”是就不列颠民族相对于整个欧洲而言,也是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相对于整个不列颠民族而言。正是由于他们的英勇表现,阻止了德国空军的肆虐。

从丘吉尔1940年6月4日在下院的另一场演说中或许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他对于此次战役胜利的期待心情,他在演说中表达了捍卫国家、抵御战争、消除暴政的决心——“即使这需要漫长的时光,即使这要求英国单独作战”。在欧洲大陆盟国陆续失败的背景下,英国被迫单线作战,却在逆境中取得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然而,史学家在称颂伟大战役胜利的同时,并未忽视欧洲之所以出现“单独作战”窘境的原因。丘吉尔的前任内维尔·张伯伦在战前所奉行的“绥靖政策”一直为后人所诟病。对此,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显然,丘吉尔口中的“英语民族”绝不仅仅是联合王国一家,在后来人们的研究中,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被一再提及:如果美国给予欧洲民主国家以支持,会使力量对比产生举足轻重的变化,会遏制法西斯侵略者侵略的思想。

此次战役胜利后,出于血缘纽带的同情心,出于英国沦陷对于美国经贸利益、国土安全的重大威胁等因素的考量,美国对于欧洲抗击法西斯的战争态度出现了变化,并在1939年11月底撤销了中立法,代之以“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的新原则,但英国仍然担心自身的黄金储备难以应付不断升级的战事。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态度的转变,使得罗斯福在1940年12月17日国会演讲中提出了“租界军火”的想法,并顺利推动《租界法案》。从1941年3月生效的《租界法案》再到8月的《大西洋宪章》,英语民族的联合对于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具有极大的意义,不列颠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联合的进程。

妥协式教育的尝试与心得 篇4

一、妥协是一种化解矛盾冲突的教育

记得一次, 课代表来报告, 宓上交了空了一大半的数学作业, 我问宓同学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做呀!看着他那理直气壮, 挑衅的眼神, 我十分气恼.但转念一想, 是啊, 平时他数学考试也就四五十分, 让他把所有的作业全部做出, 不是等于让他抄作业吗?于是我出乎他的意料, 肯定了他的不抄同学作业的好态度, 说他是个有原则的硬汉子, 但是, 也向他提出希望, 希望明天的数学作业可以空的比今天少, 希望有一天他可以上交一份写得满满的数学作业。突然发现他挑衅的眼神变得温柔了很多!他不好意思但是又十分自信地说, 肯定会有那么一天的。心怀厚德, 妥协而不放弃, 是对后进生教育的一种智慧。

二、妥协是一种目标分解的教育

馨本学期刚从东新学校转到我们班, 听家长说, 他是东新的年级前三的优等学生, 可是到新学校的第一次数学考试却只得了30分。这个巨大的落差, 突然让这个孩子产生了逃避学习的心理。每天紧张到胃抽筋, 有一天早上居然做出了让所有人害怕的事情, 在上学的路上, 她居然坐在马路中间, 任凭车辆在身旁穿梭。于是我每天放学后我都约她去操场散步, 鼓励她, 安慰她, 我对这名学生说:“我们来定一个数学学习目标, 我们共同来努力, 下一次数学考试增加5分能做到吗?我们是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 虽然慢, 但是绝不后退”馨点了点头说:“好!”当然也为了增加她的自信, 根据她的特长, 我也让她在班级里担任了美术课代表的职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课代表, 但是她当初了班长的气度。如今, 她的语文已经考到了全班前三, 数学虽然还是有差距, 但是也正在稳步前进中。

三、妥协是一种坦诚沟通的教育

一次主题班队, 由于那周自己刚好外出培训, 所以我就全权由班干部们策划。不想, 他们根本没有精心准备。班长以为文娱委员会策划, 文娱委员以为各组的正副组长会安排好, 结果, 主题班队时主持人的手稿居然是邹巴巴的草稿纸, 而且还是在上面临时写得, 不仔细看连写的内容都看不清, 找不到。表扬的道具塑料花瓶, 也用一个学生的铅笔盒临时代替, 瓶子落地当然就变成铅笔盒的天女散花了。也有同学临时退出, 不想表演自己的角色的。总之状况百出!可想而知, 当时的我是多么的气愤。但是:埋怨、灰心、发怒的结果, 是使学生越来越难教, 于是, 我很内疚地和他们道歉, 因为这次主题班会, 老师对你们关心不够, 指导不够, 宓同学不愿意演这个角色我居然都不知情, 也没有事先沟通, 主持人的手稿我也没有帮着审核, 难为这两个主持人!真的很感谢所有参加表演的同学, 明明知道剧本漏洞百出, 还是勇敢的倾情演出。所以看着大家尽力地表演, 我只有对自己更深的自责。这次主题班会的失败, 大家不会怪我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一个个班委, 一个个表演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跟我道歉, 跟全班同学道歉。当然在接来下的所有活动中, 各个部门都会互相关照, 互相配合了。

四、妥协是一种促使学生自我反思的教育

涵同学经常去网吧, 学习急剧下滑, 家长批评了几次没有什么效果, 家长非常着急。一次下午他没来上课, 我在网吧找到了涵, 他闷声不响的跟我回到学校。到校后, 我没有跟同学说他在网吧的事, 只是说了他家里有事。之后我去家访, 告诉家长, 孩子迷恋网吧的责任在于他们, 是因为他们的忙碌, 无暇顾及孩子, 导致孩子空虚寂寞, 导致孩子想寻找一点事情打发填充寂寞的生活。如果孩子在去网吧, 就没收爸妈手机一周, 交给孩子保管。孩子听后, 非常的内疚, 说开始时因为无聊打发时间, 但后来是自己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并保证以后会远离网吧。现在宓同学再也不去网吧了, 而且脸上总挂着灿烂的微笑。

妥协不是不讲原则。妥协不是一味无原则地让步, 妥协不是做“好好先生”, 妥协更不是以放弃原则、牺牲大局来换取表面的一团和气、肤浅的人际和谐。

用争夺的方法, 你永远得不到满足, 但用让步的方法, 你却可以得到比企盼的更多。将“妥协”用之于班级管理, 可能会让他人觉得你很软弱, 却不知强势的管理手段只会让学生对你敬而远之。学会妥协不仅让你能够原谅孩子的犯错, 学会妥协还会让你放下急于求成的包袱, 并进行自我适度的反思。学会妥协, 更是让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你放下个人的自尊, 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并从学生的角色去组织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民主意识。

中国的土地改革:妥协还是承诺? 篇5

到目前为止, 这些农民并不走运。这些参与的农民说他们被人监视, 还有几个人说他们遭到当地政府指使的暴徒的殴打, 其中一人在4月份被判拘留18天, 而且法庭拒绝接受他们的案子, 还有官员试图威胁一名代表农民的律师。

现在这些农民的主要希望似乎寄托在最高领导层。中共在一次北京召开的会议后, 宣布其对于农村问题的的考虑有了“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在10月12日发表的公报预示着在农村改革问题上的“一次新的高潮”即将来临。有人认为, 中共最终认识到了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是解决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目前, 农村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但允许给农民30年的承包期。农村的土地目前不允许抵押, 出让其使用权或者改为建设用地是违反法律的。相反地, 城镇用地虽然为国有, 却可以很容易的转让, 并且有着更长的期限。

中国的学者长久以来认为, 一个更加自由、更加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 对于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增长的成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者们说农村土地市场化运作将鼓励对由集体承包给农民的、小块的低效率的地块进行合并, 并允许农民根据其所有的土地的市场价值变现为资金, 使他们利用这些资金在城市里做些买卖。学者们还认为, 正当的土地市场将保护农民免于被地方政府不加选择地抢占其土地, 因为地方政府往往将集体所有理解为地方政府所有。

“每年发生在中国的数万起农民抗议事件中, 近一半关系到土地侵占”。这是北京一份有影响力的杂志——《财经》报道的。从2006年起开始实行的从紧的土地审批程序, 也只不过是让地方政府由原来的直接侵占土地变为强迫租用农民的土地。该篇报道说, 这个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这更加令人难堪, 因为中国计划在今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居民比起1978年来经济状况大有好转, 尤其得益于非农经济收入的提高, 不过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更加迅速变得富有了。移居到城市的农民大部分仍然被排除在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城市社保范畴和教育补助之外。

胡锦涛主席9月份在小岗村的调研似乎在昭示着一个新的政策即将出台。小岗村位于华中地区的安徽省, 是一个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村子, 30年前那儿的农民们秘密地聚在一起, 一致赞同将公社的土地分配到户。好久以来, 中国一直自豪地将这次分地行动视作毛泽东的农业体系解体的开始。乐观主义者认为, 胡主席通过前往小岗, 在暗示着与历史上一样重要的变革正再次在酝酿中。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据《人民日报》所称, 是一次“伟大、深刻、具有长远意义”的会议, 然而由于一些禁忌的存在, 官方在宣传上很低调。2年前政府颁布法律, 必须保护好120亿公顷的耕地以确保粮食安全, 这意味着这些耕地几乎不可能转变为其他用途。

自从该会议以来, 中国的媒体这样报道: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的基本原则将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村委会仍将对任何一宗土地交易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有些报道说, 改革可能从农村的非耕地的自由交易开始。南方的广东省从2005年起已经部分的允许这样做了。不过北京的官员仍然担心这种做法可能导致部分的农田被重新归类为非耕地, 以便于被开发后出售。

从哲学角度对政治妥协的研究 篇6

一、政治妥协的涵义

(一) 妥协的涵义

妥协通常是指在发生争执或斗争时, 一方或双方通过让步来解决争端。妥协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妥协是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矛盾的一方采取非对抗性的方式达到矛盾对立面的统一, 从而推动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发展;狭义的妥协通常指一种方法或手段, 是指矛盾冲突主体间通过谈判、对话、协商以及互谅互让等方式, 避免直接外部冲突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实现冲突各方的最基本权益的利益整合方式”。

妥协是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冲突的一种政治策略。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曲折道路的态度同他对妥协的态度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任何曲折的历史转变就是妥协, 是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否定新事物的旧事物同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推翻旧事物的新事物之间的妥协。马克思主义并不绝对否定妥协,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利用妥协。”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泛泛反对政治妥协, 政治妥协是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社会冲突, 以渐进方式实现目标的一种现实途径。政治妥协不是无条件的让步, 更不是软弱和投降, 而是在确保自身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避免直接冲突造成重大损失的一种更明智、更理性的政治策略。所以说,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妥协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 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不作任何妥协, 那是很荒谬的。”俄国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政治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涅瓦大街是彼得堡一条笔直的主要街道, 它的人行道清洁、宽阔而平坦。) ”

妥协不是退让, 不是软弱, 而是合作, 是在充分尊重人权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 更应当拿出勇气和智慧, 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出发, 强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政治妥协是一种政治宽容, 是一种政治气魄, 是一个国家实现民主、促进政治发展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二) 政治妥协的涵义

政治妥协,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 政治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 以社会共同体为念, 以相互宽容为怀, 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 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暂时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一般是在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直接冲突造成更大损失, 或为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或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采取的。这种妥协以不损害双方的根本利益或部分保留某方根本利益为前提。约翰·阿克顿曾指出:“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说不是其全部的话。”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经验积淀、理性探索和制度试错所获得的宝贵财富, 是多元社会的产物。没有政治妥协, 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文明政治的产生。“妥协是社会必需的一种公共理性, 没有妥协理性的支撑,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类冲突必然会威胁到社会的正常运转。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不断发展, 社会冲突愈发频繁的情况下, 人们的政治理性也必须相应地提高。公众必须理性地认识到, 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 绝不是排他性地独占一切, 而是理性地与冲突各方在社会认可的制度框架范围内形成‘共赢’, 妥协共存。”列宁指出“不作任何妥协, 不实行任何机动”这种操之过急的“决定”, 只会有害于加强革命无产阶级影响和扩大革命无产阶级力量的事业。革命阶级的政治家如果不善于实行“机动、通融、妥协”, 以避免显然不利的战斗, 这样的政治家是毫无用处的。

二、政治妥协的特点和功能

(一) 政治妥协的特点

第一, 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法治经济、竞争经济, 这首先需要制定规范, 在共同遵守的规范下进行合作, 合作必然需要让步, 让步就意味着妥协。第二, 它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手段。平等的对话、谈判是对人权的尊重, 这只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才能实现。

(二) 政治妥协的功能

第一, 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革命往往意味着暴力, 意味着流血牺牲, 而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双方的合作和“共赢”, 是对社会财富的最大尊重和爱惜, 也是充分尊重历史和传统的延续性。第二, 它有利于社会体制的完善和创新。妥协需要各方充分交流, 找到利益共同点, 并要考虑到各方的实际情况, 此外还要考虑到为维护利益来制定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准则和方法, 使社会体制不断完善, 最终达成政治共识, 制定出双方都认可和必须遵守的制度和规范。

因此, 当我们理解冲突是政治的源泉时, 我们也应当明白解决政治冲突必须遵循社会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 在理性的指引下, 找到一条最适合解决冲突的路径, 尤其是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 政治妥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制度设计。

三、政治妥协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 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化解冲突和解决矛盾的进程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的。马克思的政治观, 其实就是一种冲突政治观。

政治妥协产生的根源在于冲突。冲突是政治的源泉, 政治的本质就是使人们从冲突走向一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不是投降、不是软弱, 更不是反动, 它是一门政治艺术, 是一种政治策略, 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是在民主制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可行性合作。

冲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 作为社会生活重要内容的政治生活更是充满着冲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恩格斯指出:“阶级之间的战争的进行, 并不取决于是否采取真正的军事行动, 它并不是永远都需要用街垒和刺刀来进行的;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 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同样, 在西方政治学界, 许多学者也从冲突的角度来理解政治的内涵。杜鲁门说:“政治利益集团的活动意味着政治争执和冲突, 此即政治的本质。”

四、政治妥协的现实意义

无论从政治妥协的特点还是功能来看, 它都对我们当代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当下中国正处在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进程中, 由权利和利益分配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冲突将必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会冲突已日渐成为现代社会运行中的一种常态。面对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我们必须遵循社会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 理性地设计出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冲突的调节机制, 缓和人们在利益、需要、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化解由资源、地位、权利、尊严等的争夺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使多元趋于一致, 使对立走向合作, 以推动成熟、文明、现代、理性的公民社会的形成。正是在这一问题上, 政治妥协作为社会冲突中必需的公共理性彰显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当前中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 并不是没有冲突完全一致的社会, 而是承认多元分歧与社会冲突存在的社会, 是力图使这些分歧与冲突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并在冲突中求妥协、在妥协中促和谐的一种渐进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理性自觉的产物, 是一种应当被推崇的理性的社会调节方式, 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 政治妥协已然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社会调节方式, 在时代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中, 政治妥协已经普遍广泛地应用到解决国际争端当中。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 (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 (英) 阿克顿.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3]龙太江.妥协理性与社会和谐[J].东南学术, 2005 (2) .

[4]列宁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妥协策略 篇7

(一) 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经历了巩固政权的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些历史时期,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 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只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还不至于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正值外国的武装干涉愈演愈烈之时, 苏俄境内的各种反革命势力也纷纷发动了叛乱。就在协约国与白卫军进行武装干涉和武装叛乱的同时, 苏维埃政府控制地区的反革命分子也不甘示弱。在土耳其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也相继发生多起暗害破坏活动, 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异常紧张。”[1]整个苏维埃俄国可谓是“四面炮火”。

(二) 妥协思想的提出

“十月革命以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左派’的革命人士, 他们为了反对第二国际领袖们的妥协叛卖政策, 提出了‘不向任何势力妥协’的主张。他们认为, 凡是妥协的都属于机会主义。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2]

在《布朗基派公社活动家的纲领》一文中, 恩格斯指出了共产主义者通过了由历史进程造成的中间站和妥协, 而不是共产主义者本身。他清楚地看到了共产主义者坚定不移地追求最后目的, 消灭阶级冲突并且建立不再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土地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恩格斯通过反对布朗基主义者“不在中间站停留, 不作妥协”的极左的说法, 他主张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由此, 列宁总结了布尔什维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不断地深化了恩格斯的观点, 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全面论述了妥协在历史进程中的的必要性。

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就是布尔什维克对敌妥协的一个成功例子。和约上规定:“苏俄割让乌克兰粮食区、顿巴斯煤矿以及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并赔款一百五十亿金马克。”[3]苏俄这次妥协表面上看来是屈辱求和的, 但是却获得了休战喘息的时机, 在此期间苏俄能够调整全国经济、组建武装分子、巩固工农联盟, 以此来应对接连而来的协约国的侵略。列宁指出:“在布尔什维主义全部历史中, 无论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 都充满着实行机动、通融、妥协的事实。”[3]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 列宁关于妥协问题也有一些经典的论述:如从政治上考虑, 无论对敌人、对朋友、或在革命队伍内部, 绝不能像“左派”一样全盘的否定妥协。在一些客观的条件下还是要做出一定的妥协, 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历史的发展, 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二、列宁妥协思想的内涵

(一) “妥协”的含义

列宁在《论妥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判断拥护无产阶级革命的人是否可以同资本家妥协的标准。他说:“一切都要看达成的是什么协议, 是在什么情况下达成的。在这一点上, 也仅仅在这一点上, 才可以而且应当去寻找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看来是正当的协议和从同样观点看来是叛卖的、变节的协议之间的相互区别。”[4]同时列宁对“妥协”下了一个定义:“为了同别的政党达成协议而在某些要求上让步, 放弃一部分自己的要求, 这在政治上称为妥协。”列宁认为:“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 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 (如果妥协不可避免) 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 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5]

(二) 两种意义上的“妥协”

列宁将“妥协”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客观条件所迫必须做的妥协, 这种妥协丝毫不会削弱革命斗争的信心和工人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工人们继续斗争的决心。这种客观条件包括基金告竭、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陷于极度的饥饿和苦难而不能得到救助;另一种是叛徒的妥协, 他们贪图个人的利益, 遇事总是怯懦畏缩, 不考虑工人们的利益和生活困苦甘愿向资本家讨好, 屈从于资本家的威胁和利诱。

列宁认为, 拒绝同任何可能的同盟者通融和妥协, 是极不理智的做法。“正如我们千辛万苦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 却预先拒绝有时要迂回前进、有时要向后折转, 放弃已经选定的方向而试探着从不同的方向走。”[6]列宁指出:“机会主义者就是贪图暂时得到的利益从而牺牲根本的利益。如果要在理论上给机会主义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就是它的主要内容。”[7]

由此可见, 列宁对为客观条件所迫必须做的妥协是非常赞同的。从革命的发展进程看, 他经常将合理的妥协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于处理各种问题和制定各种政策的过程中, 并且就此阐发了他极为丰富的革命战斗理论思想。

三、列宁妥协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 外交方面

双方互相让步, 情愿谈下去。你退一步, 我让一步, 这个事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周恩来总理参加的亚非会议,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恩来认为过去殖民统治在亚非国家间所造成的不和和隔阂不应该继续存在。我们应该互相尊重, 消除互相间可能存在的疑虑和恐惧。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思想, 有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思维。如果一方不情愿或者拒绝谈话, 这就不可能成功, 甚至会使双方关系僵硬, 结局只能是失败。重庆谈判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最终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不予承认, 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如今, 每个国家都要和周边国家搞好睦邻关系, 防止冲突、不友好的事件出现, 对于一时谈不拢的, 可以暂时缓和一下, 不要影响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大局。能够解决的, 要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争取早日解决。对于邻国之间的矛盾、纠纷甚至冲突, 有的可适当放缓, 有的要积极劝和, 要努力谋求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既反对外来势力插手干涉, 又要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也反对任何地区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更好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这样才能使自身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得到发展。

(二) 社会生活方面

生活之中处处包含着妥协思想。比如:买卖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 卖方以更高的价格获取利润, 采取了更多的方法赢得消费者的购买, 如提高产品的质量, 将商品的外包装包的更华丽等。买方购买商品为了更经济、更实惠, 不停让卖方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交易的成功也就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父母与子女之间和夫妻双方之间, 如以下两则新闻“一家人为分遗产吵了3年, 母子撕破脸, 亲情之间断了线”和“一家人为家产闹开, 夫妻之间离婚, 亲情才是最大的遗产”。如果双方相互妥协、冷静一下, 也不至于造成不好的结果。

房屋拆迁之间, 政府向居民征询意见的过程就是谈判的过程, 谈判的过程就是双方各有妥协的过程。我们真诚地希望, 政府和拆迁户之间满足双方共同利益, 实现双赢而不零和, 不至于酿成双方对立, 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在非常时期要学会妥协, 妥协是事情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路不可能一直是康庄大道, 总会有那么一段是凹凸不平的。妥协是人的一种处世态度, 为了使一件事能够顺利成功, 就应当具备有妥协的处事风格,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退一步, 就是进两步”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 人际关系方面

妥协一词, 一直被人们看做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感。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只要正确运用妥协, 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妥协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矛盾中的一个方面, 矛盾就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而妥协就是统一的那个方面。一事物与另外一事物之间相互妥协, 绝不是软弱、懦弱, 而应是对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比如, 双方就某个问题争执不下, 要想获得一个完满的结局, 就应该相互之间先冷静下来, 慢慢交谈。

在任何时候, 我们都应该具备妥协思想, 小到个人, 大到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妥协思想就是一种处世哲学, 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人人都希望事情有个美好的结局, 在一定条件下, 就要有妥协精神, 别放不下架子, 别认为那是一种非常丢人的行为, 那恰恰是一个人修养中崇高的表现。我们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 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 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

当一件事情能够取得成功时, 一定要把握时机, 做必要的妥协, 虽然过程让人觉得曲折, 会从中失去一些本该属于自身的利益, 但结局总归是好的。妥协就是矛盾双方达成一致的见解, 取决于双方的既得利益。妥协的反面就是批判、斗争。妥协之中蕴涵着和谐思想, 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当中, 人应当处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中。社会就像一张关系网, 人就是网上的一分子, 就像社会离不开人、人离不开社会一样。

妥协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对叛国、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绝不妥协。在坚持正义的妥协下,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能一味认为妥协就是错的、不好的, 它也有善的一面。

四、结论

生活处处有妥协, 关键看你如何用, 怎么用对地方, 这样才能促使一件事趋向良性发展。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途中多少有些磕磕碰碰, 在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 就应使其变不利为有利。适当做些妥协, 我坚信, 这样的人生也是非常精彩的。

列宁当时提出的妥协思想, 虽然已离我们远去, 但是其中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的。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妥协的思想是不能丢的,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它, 必要时用它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进一步寸步难行。”妥协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要妥协?不妥协不行吗?一系列问题, 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愈敏.1918—1920列宁著作及重要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0.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30卷) :263.

[3]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04卷) :224-225.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38卷) :319.

[5]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32卷) :130.

[6]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04卷) :179-180.

上一篇:国家金融政策下一篇:内容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