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2024-12-14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共12篇)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1

摘要:初中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同龄学生在身体发育和体育学习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出现一批“体育弱势群体”。本文就此问题对兰州市初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对其存在的比例、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施“体育治疗”对策的探索, 以促使“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

关键词: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

1 前言

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发现, 一个班级中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约占15%———20%, 65%——75%是属于可塑性较强的, 而余下的10%———15%则就是“体育弱势群体”了。而这些学生往往心理比较复杂, 由于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 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 从而对正常的学习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 长期以往, 恶性循环, 对体育学习有了一种自我放弃的态度。我们的教育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 都有发展, 因此解决“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需要对“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找出其存在的主客观因素, 并结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进行实践与探索。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4所中学7~8年级20个班的学生根据体育教师的日常观察、体育课成绩、身体形态与机能确定288名同学为“体育弱势群体”的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分析法

调查初中学生和其中的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兴趣度、平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等内容来判断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现状, 分析其主要特征并初步归类。

2.2.2 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

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的教学实践进行过程性的分析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汇总和体育教师平时观察, 发现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弱势群体从总体上来看, 具有退缩保守, 文静内向和易于紧张忧虑的个性心理倾向。由于这些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使得大多数学生一般都不喜欢或不乐意去参与需要一定的勇气、毅力及冒险和竞争精神的体育活动。在问卷调查中, 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达40%以上;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不足20%, 而平时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则高达56%。向任课教师所做的调查中, 这类群体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胆怯、缺乏自信心以及过分紧张、忧虑等情绪特征,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 经教师反复督促才肯练习那么几次。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 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通不过考试与测验也就不足为怪了。 (表1、表2)

值得注意的是, 在调查中, 这个群体有40%左右的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 而不感兴趣的原因依次为:觉得学了没用;感到教材难度大, 跟不上;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教师水平太低。这一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大众化、组织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方面存在问题, 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学习动机与兴趣的重要因素。 (表3)

3.1 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3.1.1 形态发育弱势型

“小胖墩”型:体型较大, 这类学生天性很乐观, 平时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只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做动作老在同学面前出洋相, 经常会被同学嘲笑, 久而久之就不敢尝试了、退却了;

“豆芽菜”型:体形较小, 这类学生身体发育较晚, 体形上较瘦小, 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往往是只当观众的份, 如篮球比赛, 身体优势要强, 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

“林黛玉”型:体质较差, 这类学生由于先天的疾病或某方面残疾而体质较差, 他们因为身体原因, 经常缺课请假, 或不能参加某些项目的锻炼。

3.1.2 内在动力弱势型

这类学生性格较内向、敏感, 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有些时候会产生自卑感。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主动积极性很差, 不愿多与人交流, 不敢在众人面前示范动作。久而久之, 对体育教师布置的练习会应付了事, 甚至逃避。

3.1.3 运动技能弱势型

这类学生一般属于身体形态正常、心理健康的群体, 只是运动能力起点较低, 协调能力较差, 在某些运动项目方面有可能很突出 (例如:中长跑等) , 在一些需要协调能力的运动项目却很艰难 (例如:技巧、轮滑等) , 然而灵活性和协调能力是能够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自身的勤学苦练得到提高的。

3.2 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

体育弱势群体除以上的外在表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状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

3.2.1 运动积极性不高, 自暴自弃

此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庭、认识等因素影响, 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好就行, 不认真参与体育活动, 考核不达标也无所谓, 久而久之, 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 进而甘愿落后, 不思进取, 自暴自弃。

3.2.2 自尊心过强, 意志力薄弱

他们自尊心过强, 不愿在大众广庭下“出丑”, 不愿意参与运动, 甘愿放弃体育学习;有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 承受不了失败、挫折, 直至不愿参与运动。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而造成的。

3.2.3 自卑、害怕心理

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 总觉得自己不行, 因此放不开手脚练习, 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是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技不如人, 无法赶上其他学生, 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 显得胆小、怯懦。还有的学生天生胆小, 特别是面对某些器械练习和耐久跑产生畏惧心理, 再加上怕失败后遭同学的饥笑, 课上不愿练习或消极练习, 结果导致体育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3.3 促进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的对策

多样性和针对性是我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为体育弱势群体进行健康转化开出了一道良方。因为它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 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这正是体育弱势群体进行健康转化的基础条件。因此, 我们在进行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后, 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3.1 发挥优势项目, 呈现闪光点, 树立自信心

很多同学之所以落后, 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 害怕受到挫折, 因此, 我们需要利用俱乐部的多样性 (有轮滑、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象棋、围棋、飞标等等) 。发挥学生的特长项目给他们信心, 使他们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会抑制自己的感情, 也不会隐藏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他们自信的表现, 是蕴涵在他们言语中潜在的主人翁意识。并且在学习中, 教师、教练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增强自信心, 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迁移到学习中。所以, 教练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 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树立起自我激励的自尊与自信, 从而强化个体意识的自觉性, 增强个体的自制力, 促进其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完成教练逐步提出的更高要求。

3.3.2 增设集体项目, 体现合作性, 实现自身价值

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 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 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 对教练、同学自我封闭, 有不信任的自卑心理。教练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势与兴趣, 在假期俱乐部活动中利用三人篮球、五人足球、轮滑团队、羽毛球团体赛等集体项目, 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 消除了孤独感、自卑感。

3.3.3 运用竞争项目, 认识自我, 增强上进心

在俱乐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 教练针对他们的特点, 把握他们的心理承受限度, 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如, 轮滑鞋拆装比赛、羽毛球对抗、乒乓球团体赛等) , 充分调动其潜能, 发挥其优势, 激发学生的活力, 增强上进心, 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 认清他人。我一直对他们说:你这一个项目不好, 但在另一个项目上不一定不好, 或许经过努力还可以拿第一!只有清楚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就有利于消除心理上存在的片面的、消极的评价, 增强上进心, 并将这种健康的心理迁移到学习中去, 产生进步的动力。

3.3.4 坚持针对性原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提高有效性

由于我们对待的是特殊群体, 这群体中的个体也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是身体形态薄弱, 有的是内在动力薄弱, 有的是运动技能薄弱。我们需针对每一个学生为其开副药方。多年来, 我们学校体育活动多以班级的集体教学为主, 对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较少, 因此我们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 必须改变那种在教学和考核评价中将“弱势群体”和一般学生不加区分的适合集体性的做法。在教学和活动中, 教练首先要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的重点辅导;其次, 要根据他们实际, 降低活动内容难度和学习要求。在考核评价上, 应以他们努力与进步的程度为主, 而不应死照平时体育课上的标准。

4 结论与建议

(1) 我们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培养体育人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场所与教育方式, 而不一定是培养体育全才的地方。那些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体育弱势群体是我们更加应该关怀的对象, 我们要协同努力, 多角度、多层次的对他们进行帮助, 促进他们健康转化, 全面进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 但他更能使“体育弱势群体”实现他的健康转化, 让他们找回健康, 找回自信。

(2) 继续坚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兴办体育的思想,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全民健身场馆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数量, 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体育设施的配置既要考虑广大同学的普遍需求, 又要充分顾及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 以多品种、全方位的配置来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客观需要。除做好具体的锻炼指导外, 针对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实际特点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5:11-15.

[2]鲍明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人大复印资料 (体育) , 2003, 6:5-6.

[3]周方遒.对我国弱势群体实施关爱的几点思考[J].博爱, 2003, 3:24-25.

[4]王健.我国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2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过:“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大多数。”弱势群体中大多数人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相对贫苦,很少能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没有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与扶助,单靠他们自身努力,受条件限制,很难从生活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我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提高,让我们以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万分自豪。然而在当下,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救助措施,但由于财力有限、弱势群体庞大等原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从长期来看那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之所以称他们为弱势群体,不是因为他们的自身原因而贫困的,更多的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如今,大学生的普及更使得那些低文化群众难以立足于当今社会。

因此我小组就学校中的弱势群体——保洁员进行了采访调查。

调查内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调查范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保洁人员

调查方式:同学当面询问

1。 结果分析

由于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范围十分局限,也十分仓促。本调查小组将调查对象对准了校园保洁员,他们是当代社会大城市中极具代表性的社会底层小人物,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能反映当代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同时也映射出了当代不断进步的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亟需改进的问题。

针对调查,我们设计了以下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如下:

1.你们为什么选择离家到杭州来工作,又为什么会选择大学而不是到别的地方 ?

2.你们是否满意现在的工资,理想工资是多少 ?

3.每天干活累吗?有什么不满意的情况?生活和工作待遇怎么样(住房,伙食……)?

4.有无在工作中遇到让你气愤或是伤心的事情 ?

5.你觉得在杭州生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想家吗 ?

6.你在做这个工作前是做什么的 ?

7.家庭情况如何(家庭人口、年收入情况、学历……)?

8.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健康、赚钱、孩子……)?

根据群众走访的回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Essay。gZU521。com 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1。) 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

文盲(无文化):25人

小学文化:18人

初中文化:2人

从数据和图表中,我们不难得出,大多数校园保洁员都是文盲,最高的文化水平也不过是初中文化,且数量极少,而剩下的都是小学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大多没文化或者低文化,没有资本和能力去从事其他高技能的行业,她们只能成为城市中的低收入低待遇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同时,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泛滥和教育资源困乏的农村地区,这些女性的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护和实现,而家庭收入的窘迫也不允许她们去受教育,而是间接地将她们早早的推向了打工大军浩浩荡荡的行列,从而间接地造成现在的情况。这无疑是个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大多只有在下一代是男子的情况下才有反转的可能性。

2。)调查对象的理想工资

1100元 (即实际工资水平):7人

1200元 :0人

1300元 :28人

1400元及以上:10人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3

关键词:群体行为 群体情感 重叠社区

Abstract:In this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scientific problem of group behavior formation and interactive principles, we study the group behavior and group emotion theory in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n the year 2013, the project team developed the research mainly on four aspects. On the group aggregation principles and modeling methods aspect, aiming at incentive factors of group aggregation, we studied the topic aggregation in Weibo, detection of advertising users, and malicious user mining in SN. Aiming at group behavior attributes and common security requirements, we studied the group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On the aspect of group behavior evolution, we studied the communication alert problem in the Weibo. On the multi-dimension attributes based emotion aspect, we studied multi-attributes and multi-dimension stat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emotio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mentality, and background. On the group emotion formation principle base group emotion evolution calculation aspect, we studied the quantization of group emotion position, discovery of group emotion, multi-attributes mining of individual behavior information based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bove four aspects, the research team published 28 papers, including 7 SCI indexed papers and 15 EI indexed paper, and 1 book. As to the patent aspect, we applied for 4 items and got 1 granted patent.

Key Words:Group behavior; Group emotion; Overlap community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4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西省8所高校2011、2012级的198名体质弱势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有关保健体育和体质弱势学生的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需要设计对体质弱势学生的调查问卷,向山西省8所高校申请参加保健体育班的部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发放问卷198份,收回176份,有效回收率88.9%。其中向男生发放问卷81份,占总问卷数的40.9%,回收74份, 有效回收率91.4%;向女生发放问卷117份,占总问卷数的59.1%。回收102份,有效回收率87.1%。

1.2.3访谈法

通过登门拜访或电话访谈对山西省部分高校负责保健体育的领导和保健体育班的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保健体育课的实际教学和开展情况以及得到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山西省部分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课程设置情况

2.1.1保健体育课的开设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开设保健体育课,另外4所没开,各占50%。在访谈过程中得知,开设保健体育课的4所高校都把保健体育课安排在周末或者课余休息时间,早上6点到7点半这样安排不利于体质弱势学生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参加这样的保健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他们健康起多大作作用用。。在在对对保保健健体体育育课课教教师师的的访访谈谈过过程中发现所有教师都是公共体育课的授课教师,没有专门的保健课教师,他们每年并不参加专门的专业进修,只是通过自身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水平。

2.1.2保健体育课的教材和大纲情况

由表2可以得出:有教学大纲的有6所,没有教学大纲的有2所。大部分学校的大纲很少能切合该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大纲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被调查学校都没有专门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保健课的授课教师都是根据一些具有保健性质的中国传统体育理论及实践(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进行的一系列体育教学,不同教师的侧重面不同导致各高校的保健体育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说明各高校保健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提醒我们要发展保健体育课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完备的教材体系做基础。

2.1.3保健体育课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

在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中保健课程主要以太极拳、八段锦、有氧健身操为主,而且学习的内容更趋向低强度和简单化。考核内容主要根据体质弱势学生在该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来制定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一般都是以简单的基础性动作为主。没有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体质弱势学生通常和自己所在的班级一起上课,但强度低于普通学生,考试主要采取免考的形式,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态度给出期末成绩,一般成绩为60分。

2.2体质弱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或保健班的情况

2.2.1体质弱势群体人数及分类情况

由表3可以得出:在被调查的198名体质弱势学生当中, 男生81名,占全体学生人数的40.9%;女生117名,占弱势群体学生的59.1%。弱势群体中女生所占比例大于男生。

从表4可以看出:残疾人数共28名,占弱势学生总人数的15.9%,特殊体质(肥胖、体质差、慢性疾病、损伤康复期)的人数为148名,占弱势学生总人数的84.1%。大大高于残疾人数。从表4可以看出残疾并不是导致大学生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主要原因,而在特殊残疾人群中的慢性疾病却占到很大的比例,这说明在高校中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肝炎等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应针对这部分学生自身特点及个体差异性为其量身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

2.2.2体质弱势群体对保健体育课的满意程度

由表5可以得出:34.7%的学生对所参加的保健体育课持不满意态度。而不满意的学生中56.3%的学生认为上课枯燥、乏味,失去上课的兴趣,有35.2%学生认为学了没用而且保健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不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只有10.2%的学生选择了教材难度大,这主要和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教材有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学校对保健体育课的重视还不够。

2.2.3体质弱势群体对建立和完善保健班的态度及建立完善保健班教材的认识

由表6可以得出:在被调查的176名学生中有134名学生认为有必要编写和完善保健体育课的教材,这占体质弱势学生的76.1%,只有8.5%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是非常期望拥有保健课的教材的。这就给高校的保健体育课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各高校能加大对保健体育课的重视程度,给体质弱势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条件,学习更多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

3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3.3.1体质弱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参与程度

从表7看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到弱势学生的25%,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仅占10.2%,说明体质弱势学生对体育活动是非常向往的,大多数学生很愿意参加一些自身能完成的课外体育活动,证明他们对体育活动是有兴趣的。但如何将学生的这种兴趣转移到保健体育课的课堂上来,把保健体育课的课堂变成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和互动的课堂,对于保健体育课教学教师是一种教学水平的考验,同样也是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更好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这些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选择喜欢体育运动的有68名,占总人数的38.6%;选择强身健体和促进健康的有158名,占总人数的89.8%;选择塑造形体的有62名,占总人数的35.2%;为了获得学分的有34名,占总人数的19.3%。由此可见大部分体质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和促进身体健康的,只有一少部分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的。

3.3.2体质弱势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情况分析

由表8得出:在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体质弱势学生选的最多的是球类,占52.8%;其次是体育舞蹈的,占45.5%; 最少的是瑜伽,仅占6.8%。大多数的学生对常见运动项目 (如篮球、乒乓球和健美操)选择较多的原因是这些项目开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较为容易得到,规则较简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兴趣。

2.3.3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平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

从表9看出:每周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8.1%;每周参加3-4次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其次, 占30.7%;还有14.2%的学生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三分之一以上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不超过30min,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身体健康,但效果并不是太好。因此建议体质弱势学生在较低强度前提下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另外,对于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那部分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并促使其建立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4]。

2.3.4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目前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开设的项目内容以及体育课的评价方式的态度

由表10得出:有50%的学生对当前的体育教学持不满意态度;只有36.4%的学生对体育教学持满意态度。说明了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使得他们对体育教学产生了较大的不满情绪。另外,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内容和体育课的评价方式不满意程度分别是50%和54%,可见现在的体育课并不能满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需求。

2.3.5体质弱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期待

通过对体质弱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期待的统计发现:希望建立个人锻炼档案得到健身康复指导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3.8%和35.2%,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能够建立自己的档案和获得针对自身情况的康复指导,从而获取身心健康抱有极大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者要根据体质弱势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其制定适合其自身的运动处方,并为其建立相应的锻炼档案。另外这部分学生对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以及必要的竞争性活动也有一定要求。如何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是体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目前山西省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较少,开设情况较差。

4.1.2山西省高校开设的保健体育课程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4.1.3山西省高校缺乏专职的保健体育课老师,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安全措施存在不足。

4.1.4山西省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对保健体育课满意度都不太高。

4.1.5山西省高校适合体质弱势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4.2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5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活动,它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为了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学校开展了“鼎力中原梦

青春勇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们光荣的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福利保障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于是,我们小分队,也决定亲自去体验,调查,感悟一下弱势群体的相关生活。所以,我们的调研主题就是关爱弱势群体,我们选择的实践地点就是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和许昌阳光敬老院。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一下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想法,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1997年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2、地方财力有限,集中供养难以保障。敬老院五保对象生活费、医疗费、医药费等支出大多依靠民政局管理,财力难以承受。所以对大量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敬老院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

5.不断提高和完善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实行院长负责制。采取竞聘和任命相结全,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首先选配好一位好院长。院长必须具备热爱敬老事业心,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具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做到文明办院,民主办院的理念。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安度晚年,应在院内增加一些老年健身器材以及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参加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6.政府支持号召年轻力量进入敬老院,特别是护理专业,更好的让大学生走基层,服务大众。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意识,老人们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人们也接受了新的思想。

资料显示据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同时,据1991年统计,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62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6000多名,其中自费入院的残疾儿童800多名。所以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我们应该好好的去思考和解决了。

中国高收入群体调查初探 篇6

[摘要]通过专门设计的调查,以及对其它相关数据分析,笔者发现,中国现阶段的高收入群体人数超过千万,在职业构成上以私营企业主和高层管理者为主,还包括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高收入群体从年龄上看,多集中在31至50岁;从受教育程度上看,超过半数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从社会来源上看,私营企业主大部分来自干部、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供销员和个体工商户。

关键词:高收入群体 年龄 来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1-054-03

改革30年来,社会分层上的一个最为突出变化,就是产生了一个高收入群体。在关于贫富分化的研究中,“富有”的一端,即高收入群体常常成为研究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30年前,当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观点的时候,社会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其实,当时人们也并不清楚,谁会成为高收入者。改革30年后,究竟谁成为高收入者了呢?本文试作出几点分析。

一、怎样调查高收入群体

社会学者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收入等情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由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被访者心理上也没有什么忌讳,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入户调查还是比较好操作的,调研的数据大体上也是真实可靠的。到了90年代中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对于财产的防卫意识增强、个人隐私意识提高。所以,这时的城市居民入户调查就开始有一些难度了。尽管如此,只要安排得好,还是可以操作的。但是收入水平上升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回答有关收入的问题时,是否真实值得质疑,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加进测谎问题部分地解决。总之,这一时期的城市居民家庭入户问卷调研还是能够运作的。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高收入群体的调查已经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富裕群体的生活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提升了很多,“房屋体制改革”使得大多数城市居民变成了住房的所有者,他们的权益意识也大大增强,往往拒绝生人来访。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社区居委会的地位下降,在众多新建的物业管理小区中,物业公司的地位大大上升,而物业公司是受雇于业主们的,他们的责任就是保障业主的权利和隐私,入户调查受到他们的限制。这些都使得城市居民的入户调研越来越困难,特别是那些高收入者聚集的高档住宅小区,基本上是无法入户的。

这个阶段,虽然也有众多在城市里操作的入户调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调查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是避开了高档住宅小区,这样的调查样本有很大的偏差,反映的往往是中低收入者的状况,而难以反映高收入群体的情况。

如果不采用入户调查方法,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吗?本文后面所分析的一些数据,来源于对高收入群体的非入户的调研。这次调查时间为2007年10-12月,调查对象是高收入群体,问卷内容集中在旅游、航空消费方面。尽管可以用来分析高收入群体社会地位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如上面所说的,能够寻找到高收入群体,调研本身就很不容易,所以这项调查对于研究高收入群体还是有意义的。本次调查改换了传统的入户方式,主要是尝试了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在高收入群体活动的聚集区域做调查,主要是对参加某些教育培训、商业培训(比如EMBA班)的“老板”们的调查。另一种是采取“滚雪球”方式,即通过熟人关系先了解到哪些人是高收入者,然后通过熟人网络将问卷送到这些高收入人员的手中。这两项调查都是不记名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填答者的压力。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12份,其中填答比较完整的有效样本202份。填答问卷者的地区分布比较广,分布在全国38个城市和地区,其中北京最多占40.6%,东北占18.4%,华北占8%,华东占18%,广东占7%,华中和西部占8%。必须指出,由于本次调查不是随机抽样,样本量也很小,所以,本次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强,不能通过本次调查推论全国的情况。上文已述,由于对于高收入者的调研很少、很难,所以,本调研还是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情况。

二、谁是高收入群体

所谓收入上的高、中、低是相对概念,所以,高收入群体不是一个有十分明确界限的群体。下面,试比较一下,不同数据对于高收入群体的描述。

首先,我们看看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1。2006年,抽样调查户数是56094户。如果选取其中大约1/10的户即5571作为城镇的最高收入户,测算结果是,他们的户平均收入为91266元,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是34834元,每月人均不到30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恐怕难称作是很高的收入群体。换一种方式,还是根据该56094户的数据,按照2006年户总收入分为20组,最低一组为1万元以下,最高一组为10万元以上,这样,最低一组占调查样本的4.85%,最高一组占调查样本的2.07%,从比例上看是收入分组人群中的两端了。最高一组的户平均收入为134528元,人均收入41140元,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3428元,虽然看起来,收入也不算很高,但是,这已经是在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开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可以寻找到的最高收入群体了。

其次,按照国家2005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凡年所得达到12万元以上的个人,须主动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这样就提出了一个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标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资料,2007年全国共有1628706人申报了个税,人均年收入31万元,确实是大大高于一般的收入群体。根据国税总局的数据,该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烟草、电力、电信、石油、石化、航空、房地产、制造业、医院、高校等较高收入的行业。从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天津、深圳等省市,这些地区的申报者占了总申报人数的81%。但是,国税总局的数据也显示,申报者多数是工薪阶层。于是,人们提出质疑,老板到哪里去了?

这就涉及到了私营企业主阶层。上个世纪80年代私营经济开始出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更加速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统计数据充分展示了那时至今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参见表1)。

我国的私营企业主有多少人呢?2004年的3650670家私营企业,共有投资者即私营企业主9486288人,即平均每家私营企业有业主2.59人。2006年6月4648297家私营企业,共有投资者即私营企业主11841493人,即平均每家私营企业有业主2.55人。如果按照2006年的比例计算,2007年中国私营企业主共有约13272750人3。

而私营企业主的实际收入状况如何呢?根据2006年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私营企业主的个人年收入平均为18.6万,私营企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平均为25.99万4。而根据全国抽样调查私营企业主自己填答的问卷,私营企业主个人的平均年收入超过12万。因此,按照年收入12万的标准,中国的高收入群体估计超过1千万人,而不是申报的163万人。

最后,我们看看小样本的高收入群体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的职业群体或阶层,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私营企业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员。调查发现,高收入群体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虽然在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也有一些高收入者,但是,与前两种人群比,比例是明显下降的。(参见表2)。

小样本的数据显示,私营企业主的88.6%和高层管理人员的75.6%,年收入是超过15万的,而如果将10-15万的人也加上的话,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95.4%和92.3%,所以,私营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确实属于高收入群体,这与我们一般的社会印象是一致的。该比例与上述全国工商联关于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也相近,所以,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法》将年收入12万以上的人视为高收入群体还是比较准确的。当然,上述小样本数据也显示,中层管理人员也有将近半数达到了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水平,要注意到,很多情况下,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界限并不是壁垒分明的,所以,也可以将中高层管理者合在一起视为收入较高的群体。相比之下,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则明显不如中高层管理者,所以,虽然专业技术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收入也有明显上升,但是,如果与中高层管理者比较,收入还是要低很多的,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体上还算不上是高收入群体。

三、高收入群体的年龄、教育与社会来源

首先我们看看高收入群体的年龄特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单位体制下,收入与年龄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其结果是年轻人长期受压,因而缺乏劳动积极性,多数人熬年头、混日子,劳动生产率低下。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笔者曾根据数据研究发现,年龄与收入的关系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变化,在一些大城市里居然出现了20—30岁的年轻人收入最高,而中年人和老年人收入相对低的现象(该数据是采用严格的PPS抽样入户问卷调查方法,数据是有代表性的)5 。与改革前比,这是一种完全逆转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与90年代中期体制转型造成的大量中老年人的失业下岗密切相关。换言之,由于引入了市场机制,有竞争力的年轻人凸现出来,有学历、有文凭、会外语的年轻人进入到高收入的外资外企或新型产业,而中老年人的技术老化,甚至被淘汰,总之,不能适应社会剧变的中老年人的相对收入剧减,于是出现了上述的情况。

那么,今天的状况如何呢?此次小样本的数据显示,年轻人占据高收入位置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在此次调查的高收入群体中,中年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仅占13.2%,中年人的两个组:31至40岁的占35.0%,41至50岁39.6%,两组合计74.6%,占了绝大多数。而51至60岁组仅占11.7%。可见,高收入群体中,年轻人与老年人人均比例均很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判断,我国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已经度过。在奉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收入与年龄的关系一般是一条倒U形曲线。这反映了收入与人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相关——中年人的经验丰富、竞争力最强,因此收入最高。所以,仅从年龄与收入的关系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阶段(参见表3)。

其次,我们看看高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个体户、私营业主崭露头角,那时候,这一阶层多是受教育较低的社会群体,根据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研究课题组1993年的全国抽样调查6,当时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仅占5.5%,其中仅有0.6%是研究生毕业, 大学专科毕业的占11.7%,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合计占35.9%,初中毕业的最多占36.1%,小学毕业的占9.9%,还有1.0%的人是文盲。与此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干部、知识分子等一般都还在体制内就业,收入比较低,“脑体倒挂”现象突出。

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私营企业主的情况看,根据全国工商联2004年关于私营企业主的调查报告7,在其所进行的2998个有效样本的全国抽样调查中,其中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占20.7%,5.7%是研究生毕业,大学专科毕业的占31.1%,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合计占33.6%,初中毕业的占12.9%,小学毕业的仅占1.7%,这种文化素质水平也大大高于我国在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笔者此次小样本调查的对象都是高收入者,从总体上看,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在这个高收入群体内部,如果比较不同的职业层,并不是收入越高的人受教育程度就越高,相反,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如果与其它职业层比较,反而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

调查显示,在高收入群体内部,教育与收入并不是正比例关系,相关检验也不具备正相关关系。与中层管理人员相比,高层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反而要低一些,究其原因,恐怕是由于时代背景所致,即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是近年出现的,而占据高位的管理者多是过去受的教育,其学历往往比新一代人的要低。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比私营企业主和中高层管理者明显地要低很多,但是其受教育水平却高很多。所以,在高收入群体内部相互比较,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并不突出。

最后,我们看看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传统地位较高的群体很少进入到个体户和私营工商阶层中,最先敢于从事市场经营的多是社会的边缘群体。1993年的调查证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私营企业主来自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比较高。农村私营企业主中有53.5%的人是农民;城镇私营企业主中,来自工人的占25.2%,来自农民的占17.2%,两者合计占42.4%。

这种情况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发生了根本改观。2004年调查显示8,开业前有15.6%是机关企事业负责人,有10.4%是一般干部,有14.2%是国有集体企业承租承包人,有2.8%的人是村干部,有1.4%是县处级干部,有13.0%是专业技术人员,有10.6%是供销人员,以上这些从事各类管理、专业技术型职业的人占到了私营企业主总数的68%。2006年的调查证明9,来自干部、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供销员和个体工商户的,合计占私营企业主总数的67.4%。这样的一种职业来源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改革30年来,私营企业主构成的重大变化。

■ 文献参考:

1 中国城市年鉴编辑部,《中国城市年鉴200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7年12月,第137-141页。

2 材料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2年-2004年6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75页。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载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民营经济内参》2006年3月31日,第30页。

3 我们并不清楚有多少私营企业主同时拥有两家以上的企业,因此上述数据只是一个估算。

4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二)”,载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民营经济内参》2007年3月23日,第32页。

5 李强:“市场转型与我国中等阶层的代际更替”,《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6 张绪武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78年-1993年》香港: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1994年,第117页。

7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2年-2004年6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8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2年-2004年6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7

一、背景

无障碍环境是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和全社会成员出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 这一理念已为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

汶川大地震给国家经济、社会财富和群众生命带来了惨重损失, 如今, 生活在板房里的灾民广受社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在外就医的地震伤残者陆续返回家园以及灾区大量中青年外出打工, 板房区内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比重逐渐增大。虽然灾后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永久性住房也在加紧建设并陆续交付使用,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灾区群众还将在板房区生活一到两年。通过对板房区 (即临时住区) 的特殊性和对区内老年人和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无障碍化现状的关注, 从中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深入分析, 提出对策, 以指导灾后重建永久性住房住区和未来灾后临时住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本调查致力于关注板房区内老年人和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无障碍生活状况, 以期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区内无障碍环境的现况及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现状;2.通过对区内物质环境要素以及震后残疾人和老年人行为心理的调查分析, 探讨如何使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无障碍化;3.唤起全社会对区内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 并对永久性住房和未来受灾新建临时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无障碍环境的构建提出一些适用的导向性建议。

二、调查方法

对板房区内部环境以及相关无障碍设施进行实地观察、记录, 同时通过大量的无结构式访问对板房区不同人群进行走访。在此基础上, 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走访镇政府相关部门、居委会、济南援建擂鼓镇指挥部等部门。期间对不同人群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4份 (见表1) 。

三、板房区弱势群体概念界定

在欧美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文献中, 社会弱势群体 (social-vulnerable groups) 主要是指在一般性社会状况下产生的、因缺乏和丧失劳动能力而绝对贫困和物质匮乏的、易受伤害和攻击的特定群体, 数量有限, 比较固定。而我国对弱势群体尚无比较确切的界定, 目前中国社会较为公认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乡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体弱多病的离退休人员、伤残病人、特困户、孤寡老人、儿童等十类。

但“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个体在强势个体面前都可被认为是弱势, 在一定条件下强势群体也可转变为弱势群体。通过对板房区的初步调查和分析, 此处主要从年龄弱势、生理弱势、经济弱势和文化弱势四个方面将板房区弱势群体界定为板房区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 (见图1) 。

四、调查区域

擂鼓镇板房区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东南, 距县城8公里, 由建新、胜利、擂鼓和柳林四个板房小区组成, 其处于三面环山的洼地, 紧邻绵阳至北川的公路, 是四川震区面积最大的板房区之一。6078间板房安置了城镇人口以及附近村落的农民共计17678人, 其中农村人口占近90%。

五、板房区弱势群体无障碍生活现状及分析

新的无障碍化概念, 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硬件设施的无障碍化, 同时也包括了图形化的信息指示、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各种便捷的服务、人性化的视觉引导系统等软件上的无障碍化, 更应涵盖人群心理上的无障碍化。结合擂鼓板房区的现状, 以下将从信息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居住空间无障碍、社会环境无障碍四个方面分析区内弱势群体的无障碍化生活现状问题。

(一) 信息无障碍

1. 板房识别性

调查发现, 板房区弱势群体文盲比例大, 文化弱势现象明显 (见图2) 。而板房因属于灾后临时性住所, 不仅布置形式机械地统一化, 颜色也是一致为蓝、白两色, 并且政府和公共性质的板房与居住板房一般没有明确的区分, “整齐划一, 千板一色”。因此使得板房区在颜色、布局、形态上可识别性较差, 这给区内人们 (特别是弱势群体) 的生活带来了一定不便。

2. 板房区信息传达

区内残疾人和老年人对政府的相关政策 (如医保、低保、补贴发放等) 不甚了解, 就连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机构的具体位置都模棱两可。调查发现, 这主要是因为板房区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为局限, 靠原始的“人传人”和“张贴通知”, 并且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意识薄弱。

(二) 物质环境无障碍

1. 简易棚现象

实地观察中发现, 板房区出现了特有的“棚户现象”——居民自发地在自家板房门前搭建用作厨房、餐厅的简易棚, 在两排板房之间形成了条状的棚宅。这便使得板房间道路变得狭窄、拥堵, 混乱的杂物也让环境显得杂乱无章, 更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同时由于简易棚大多采用木质材料, 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 不便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安全疏散 (见图3) 。

2. 道路设施

板房区布局十分规整, 道路呈棋盘式, 分干路、次干路和步行道三级, 通畅、便捷、联系方便, 但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不足。如有高差变化的公共通道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 轮椅无法通行;在入户处, 梯步过陡, 有的坡度接近45度, 不方便老年人上下, 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 轮椅也难以上下;有的步行道损坏严重, 地砖起翘、断裂, 尤其是在雨天, 老年人和残疾人均感觉出行不便。此外, 实地观察发现板房区道路旁以及板房区广场上都缺少座椅, 弱势群体的停歇受阻, 影响其户外活动 (见图4、5) 。

3. 公建设施

板房区公建配套设施齐全, 但在一些具体细节上给弱势群体的生活无障碍化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厕所的设计上考虑了弱势群体的使用, 设有专用马桶、洗手池以及相应扶手。由于缺少专人管理, 厕所内部脏乱, 臭味刺鼻, 造成了弱势群体生活上的不便。擂鼓板房区共设器械活动场地两处, 但使用率低。一是由于板房区没有专设停车场地, 致使部分硬质铺装活动场地被机动车霸占;二是很多老年人不了解器械使用方法, 不便使用;三是无适合身体残疾者使用的器械。

4. 绿化

由于板房区地处三面环山的洼地, 山体震后多为滑坡地带, 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风沙较大。而板房区的总体绿化率只有10%, 其中道路绿地严重缺乏, 板房间的绿地也因维护和管理不当而多被居民杂物所占, 有的宅前绿地已经变成了菜园,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弱势群体的户外活动, 而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见图6、7) 。

(三) 居住空间无障碍

1. 板房的分配

通过调查得知, 板房分配之初用房紧张, 无法顾及不同家庭的人口结构, 而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原则上每户一间板房, 超过四口人才分得两间。这样就未充分考虑震后家庭的具体人口构成情况, 造成有的家庭“几代同室”, 有的“一家分居两地”, 由此带来的问题延续至今。尤其是很多老人和子女在板房区都是分开居住, 并且相隔较远, 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缺乏照料, 不少老年人一日三餐靠子女送饭, 这给子女和老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不便 (见图8) 。

2. 服务设施便捷度

板房区内一律为公共厕所, 一般一组板房20间, 在末端设置公共厕所, 但不是所有板房组的末端都设有公厕。调查发现不少弱势群体居住的板房离公厕太远, 尤其是夜间, 上厕所极不方便。此外, 区内设有多个卫生站等医疗点以及地震伤员医疗康复点, 还提供心理咨询, 但利用程度不高。

(四) 社会环境无障碍

1. 邻里交往

调查中发现, 在邻里熟悉度上, 弱势群体较非弱势群体有更加频繁的邻里交往。我们分析认为, 一是因为地震后人们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关爱意识加强, 而弱势群体在生活上又属于最需照料的对象;二是由于地震后弱势群体渴望相互倾诉, 以此来缓解震后精神上的压力 (见图9) 。

2. 出行与活动

板房区弱势群体的外出主要以体育锻炼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主, 活动地点也主要是在自家板房外的空地以及区内广场上。特别是残疾人, 外出的局限性更加明显, 这不仅是因为残疾人本身出行不便, 同时也表明了震后残疾人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

3. 外界影响

地震以来板房区一直是灾后社会关注的对象, 在擂鼓板房区经常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 节假日这里更成了外来游人的“旅游热点”。访谈中, 弱势群体在谈吐中表达出感激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但又表露出外界这样频繁的过度关注实际上已经影响和干扰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尤其是残疾人, 他们更渴望以平常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 而不是以“震后残疾人”受到“过分”的关注。

(五) 问题归纳与总结

总之, 现有的板房区生活环境存在多方面明显的问题, 为居住其中的残疾者和老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从居住模式来看, 不利于老人及残疾人的日常起居和专业医疗看护;在外部空间与配建设施方面, 缺乏必要的人性化设计和无障碍设计;娱乐设施配置不足, 文化生活匮乏, 缺少对弱势群体心理抚慰的考虑;服务设施利用率低, 空间环境肮脏杂乱、缺乏管理;外界行为对他们日常生活形成了干扰。而这些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相关机构对临时板房区管理不善、制度不力的缺陷。

六、建议与展望

由于板房属于临时性安置房, 类似擂鼓板房区这样的灾后临时居民安置点很快都将被永久性住房所取代。因此, 通过对擂鼓板房区弱势群体无障碍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相对于对目前板房区弱势群体无障碍生活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我们将更多的考虑集中在了对未来受灾新建临时性过渡房规划和灾后重建永久性住区建设中所应注意的弱势群体生活无障碍化问题上。

(一) 选择适宜的居住方式

在灾区永久性住区的规划建设中, 为有利于弱势群体无障碍生活现状的改善, 选择适宜的居住方式十分重要。这里总结提出居家型、社区型、集中型和医护型四种居住方式, 对临时性住区的规划是有益可行的。

1. 居家型。

可将其分为独居、亲人同居和亲人邻居三种类型 (见表2) 。

2. 社区型。

弱势单体的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由社区服务人员代买上门;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保健服务, 小病随时上门诊疗, 大病及时送往医院。这使弱势群体的生活料理得到安全保证, 也为其亲人减轻照料负担。

3. 集中型。

为弱势群体提供集体居住的生活单元, 并提供生活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设施, 主要是接收灾后孤寡老人和残疾人, 安排专人从多方面给予服务和照顾。

4. 医护型。

主要接纳生活自理和活动能力差的老人、残疾人, 重点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设施, 方便其治疗与恢复。

由于地震受灾严重的一般多为地处偏僻的乡镇和少数中小型城市, 其弱势群体适宜以居家型居住方式为主, 并逐步转向社区型居住方式。其一, 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制约着针对弱势群体服务设施的建设, 各种医保服务制度不尽完善;其二, 地震加剧了灾区乡镇地域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经济弱势;其三, 至今在偏僻的农村、城镇, 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 老人多有家庭养老的思想, 不愿与家人分开居住。

(二) 住宅设计

震后至今, 擂鼓板房区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是在临时性的板房中过着“半城半农”的生活, 因此我们建议永久性住房应为低层和多层。基于残疾人不愿与健全人分开居住的心理及老年人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意愿, 宜在多层住宅楼内修建3%~5%的无障碍住宅, 底层设置残疾人套房, 老年人的套房宜设在三层以下, 以解决他们的垂直交通问题, 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专用厕所。而对于临时性过渡房, 要特别注重考虑弱势群体的无障碍方面的细节设计, 如修建坡度、宽度适宜的轮椅出入坡道, 板房必要处增设护手等。

(三) 外部空间规划的心理干预

对于板房区弱势群体心理无障碍的建设, 相比外界人为的直接心理干预, 弱势群体自身的心理重建更为重要。我们可通过他们的外部空间规划来影响其生活住行, 由其自身的行为来进行自我心理无障碍的调节与建设。无论永久性住房住区还是未来新建临时性过渡房住区, 都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完善和增加供老年人、残疾人活动的设施和项目, 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之内开辟适合他们的户外活动场地, 促进他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外界的交往。

2.住区标识性的缺乏往往给弱势群体判别方位和户外活动形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建议通过采用颜色的对比、空间的个性、异样的标示等措施来提高外部空间的可辨性。还可提取并引入地域识别符号, 如汶川、北川地区的藏、羌民居, 都江堰、绵阳、江油等城市的汉唐民居元素, 这不仅能增强住区可识别性, 同时更能让弱势群体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3.住宅与活动场地以及活动场地之间要有方便的道路联系, 要特别注重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如设置缘石坡道、轮椅坡道, 让残疾人和老人处处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四) 无障碍化建设的法制保障

为了使灾区的临时性住区和重建的永久性住区弱势群体的生活实现真正的无障碍化,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法规、管理制度和政府政策来予以保障, 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得到健全:

1. 建立无障碍化专项规划制度。

充分考虑灾区重建地区的地理特点, 制定无障碍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对各类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提出具体的要求, 明确无障碍规划的规范和法律法规。

2. 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

在灾区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 特别是针对受灾的乡镇、农村, 制定因情而异、切实可行的相关规定。

3. 增强无障碍规划建设的思想意识。

不能因为抗灾救灾、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而忽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逐步做到无障碍建设与城镇农村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无障碍生活环境对板房区内老年人和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 目前的居住空间、信息、物质和社会环境等无一例外地都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 在灾后重建永久性住区和今后临时性住区建设中, 只有从居住方式、住宅设计、外部空间规划、法制保障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考虑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和构建无障碍环境, 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愉悦的生活环境, 真正实现“弱有所依, 居无所碍”。END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潘海啸熊锦云刘冰.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07/2

[4].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译.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物质环境导则与事例.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1998

[5].宋言奇.城市老龄社区构建问题三议.城市规划汇刊.2004/5

[6].金磊.城市无障碍环境的规划设计.现代城市研究.2001/2

[7].詹林王权阳.老年人社会心理行为与老年住宅设计.住宅科技.2003/11

[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段迎君富苏苏田贵贤.当前农村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分析.新西部.2007/2

西乡县水稻群体优化试验报告 篇8

为了探索陕西省西乡县水稻最优群体数量, 寻找最佳晒田指标, 完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和水稻高产创建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设置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水稻百亩攻关田片区———堰口镇许家巷村二组张继红责任田里, 面积1.0亩, 前茬为油菜, 土壤为壤土, 肥力中上等。

2.2 试验设计

试验水稻品种为“内香8515”, 地池两段育秧。设四种处理方式, 分别为:处理一, 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时晒田;处理二, 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7万时晒田;处理三, 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时晒田;处理四, 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9万时晒田。各处理方式采取统一行株距,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小区长5m, 宽3m, 面积15m2, 每小区插植10行, 行距30cm, 穴距17cm, 试验区四周插植3行保护行。

2.3 栽培管理

采用地池两段育秧, 于4月7日播种 (芽谷) , 4月14日寄插, 4月26日施尿素每亩4kg, 5月3日结合除草, 第二次施尿素每亩5kg, 5月18日施尿素每亩5kg。5月24日移栽, 底肥亩施水稻专用肥 (15-6-9) 50kg。6月4日施分蘖肥、除草剂和杀虫双颗粒剂, 分蘖肥亩施尿素7kg, 除草剂亩施野老25g, 杀虫双颗粒剂亩施1kg。处理一6月10日晒田, 处理二6月12日晒田, 处理三6月14日晒田, 处理四6月17日晒田, 7月10日复水。8月5日用丙嗅敌百虫和井酮三环唑防稻苞虫和穗颈瘟, 同时每亩喷施优质磷酸二氢钾100g。9月1日收获。

3 水稻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及对水稻的影响

今年秧苗前期长势较好。8月份气温较去年偏高, 有利于灌浆结实。

4 结果与分析

4.1 产量结果

经方差分析重复间、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见表2) , 处理二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7万时晒田亩产712.37kg, 居试验首位, 处理一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时晒田亩产693.26kg, 位居第二, 处理四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9万时晒田亩产674.15kg, 位居第三, 处理三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时晒田亩产661.27kg, 位居第四 (见表1) 。综上说明在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和19万之间时晒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 但在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和17万之间晒田时产量可达到最高。

4.2 生育期

试验各处理生育期差异不大, 全生育期均为147天。

4.3 经济性状

4.3.1 有效穗

处理四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9万时晒田有效穗最高为21.393万穗/亩, 其次, 处理三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时晒田为19.87万穗/亩, 处理二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7万时晒田为每亩19.783万穗, 处理一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时晒田为每亩18.953万穗。

4.3.2 实粒数

处理二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7万时晒田实粒数最高为每穗129.67粒, 处理一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时晒田为每穗126.83粒, 处理三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时晒田为每穗118.26粒, 处理四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9万时晒田为每穗117.45粒。

4.3.3 千粒重

处理一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时晒田千粒重最高为31g, 其次, 处理二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7万时晒田为30.8g, 处理三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时晒田为30.8g, 处理四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9万时晒田为29g。

5 综合评述

处理二: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7万时晒田, 亩产712.37kg, 产量居第一位, 成穗率56.15%, 株高116.14cm, 穗长25.94cm, 平均穗总粒数141.8粒, 穗实粒数129.67粒, 结实率91.4%, 千粒重30.8g, 综合性状好。

处理一: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6万时晒田, 亩产693.26kg, 产量居第二位, 成穗率57.99%, 株高121.16cm, 穗长24.98cm, 平均穗总粒数141.0粒, 穗实粒数126.83粒, 结实率89.95%, 千粒重31.0g, 综合性状较好。

处理四: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9万时晒田, 亩产674.15kg, 产量居第三位, 成穗率58.7%, 株高115.5cm, 穗长22.8cm, 平均穗总粒数133.72粒, 穗实粒数117.45粒, 结实率87.83%, 千粒重29.0g, 综合性状较好。

处理三:大田茎蘖数达到每亩18万时晒田, 亩产661.27kg, 产量居第四位, 成穗率59.02%, 株高117.8cm, 穗长25.69cm, 平均穗总粒数144.42粒, 穗实粒数118.26粒, 结实率81.89%, 千粒重30.8g, 综合性状一般。

6 小结及建议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9

(一) 人口学资料

“男”, 大二女生, “男”是受访者自己取的名字, 认为自己并不比男生差。男经历了一场网恋风波, 网络男友提出和她分手, 而且最亲的亲人也相继去世。她很绝望, 多次表露出自杀的倾向, 并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她表示厌倦了学校的集体生活, 执意要搬出校外住宿, 系里不允许, 就以死相威胁。

(二) 个人成长史

男, 从小父母离异, 和母亲一起生活, 与父亲再无联系, 后来母亲再婚, 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 对受访者要求多, 给予的精神关怀很少, 母女二人几乎没有沟通。她从十岁左右就住在姥姥家, 但是姥姥、姥爷的偏爱让那些同在姥姥家的表兄弟、姐妹很不平衡, 总是对其进行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 成了被排挤的对象。可是, 这两位最爱她的亲人也于今年春天相继去世。上高中时, 男住校, 通过网络认识了W, W在北京打工, 二人通过网聊产生了感情, 男对其依赖较深, 并深深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当男认为自己找到幸福时, W通知她自己有了喜欢的女生并打算结婚。这对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打击。

二、受访者问题分析

从小经历的父母离异、父亲的抛弃和母亲的再婚及兄弟姐妹的欺辱, 给男的童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幼小的心灵不再相信人性, 信任感和安全感没能在合适的年龄段建立起来。男从小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 导致了她不善交际、悲观孤僻, 同时也养成了她倔强、自立、早熟的性格。当她认为自己抓到了救命稻草W的时候, 却被无情的抛弃, 如同当年父亲的绝情一样。姥姥、姥爷的相继去世更是雪上加霜。男的信念和精神支撑在短时间内陆续崩塌。一直维持她生存勇气和给予她关爱的三个人同时从她的生活中消失。孤立、无助的感觉让男不知所措, 甚至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在和男的交谈中, 发现其倔强、要强、不能容忍被忽视、并有一定的强迫主义倾向。她自知力、逻辑思维正常, 擅于表达, 所以我们的沟通还算是比较顺利。

笔者总结了一下, 男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亲情问题:姥姥姥爷的逝去, 其不愿意接受现实。与母亲关系紧张, 尤其憎恨父亲、疏远母亲, 对现有的亲情意识很淡薄。

2.情感问题:对于网恋男友的背叛, 一时难以接受, 报复心理较重。

3.人际关系问题:与舍友关系冷淡, 想逃离学校这个大环境, 一个人生活。

三、访谈和干预过程

(一) 访谈关系的建立

在访谈中, 男时刻表现出怀疑和戒备的心理, 对此笔者以非指示性的、热情尊重的和有帮助的语言与男交流。表达了对男的理解和同情, 引起她的共情并博取了她的信任。男不相信除了姥姥、姥爷, 谁还会真心帮助和关心她, 甚至愿意听她述说自己的“不幸人生”。男虽然很倔强, 甚至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很叛逆、很顽固、无可救药。但是在谈话中可以看得出来她是比较通情达理的, 笔者的真诚和关心使她从阻抗、拒绝咨询转变成自愿的打开话匣。她需要的是遇上一个真正能够明白她的心情和理解她的感受的人, 她才愿意把心里的不快和痛苦宣泄出来。

(二) 干预过程

取得男的信任后, 待其情绪稳定,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制定行动计划。

1. 针对与母亲关系冷淡的问题, 建议受访者换位思考, 并主动做些事情弥补亲情。

在于目前的关系上, 让男认识到, 母亲的离异、再婚以及对她精神上的漠不关心都不是母亲有意而为之, 家长所做的很多儿女眼中的“错误”事件都是迫于无奈或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的处境, 其实母亲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也是“受害者”, 同样需要关心和理解。受访者完全站在了自身的角度, 认为父亲母亲以及全世界都对不起她, 所以她拒绝外界的所有关心和帮助, 憎恨所有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极端认知。

在与男的交谈中, 她逐步客观冷静的看待了与母亲的亲情关系, 但她表示若要和母亲重新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还需要很长时间, 但她表示愿意尝试。

2. 针对她与网恋男友的感情, 从深层挖掘其人格中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让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并正确看待网恋以及这段恋情的失败。

受访者一度生活在不安定和不自信当中, 一系列的负性事件使其对生活和人生失去了信心, 姥姥的关爱使她幼小的心灵找到了一丝依靠和慰籍, 网恋男友的关心和在乎让她找到了价值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相继失去时, 她想抓住依靠、寻找幸福的愿望又一次破灭。

从受访者最初的恋爱动机来看, 她只是在孤寂无助中找到了安慰并紧紧抓住, 不管她们的感情是否为爱情, 她都把其看得很重, 而且报以孤注一掷的心态, 她冷漠外壳下的孤独和脆弱的心灵是需要人时刻来呵护的。这种脆弱、敏感和过强的动机都是爱情的禁忌。

鉴于以上考虑, 建议受访者尽管是对方背叛了自己, 也不防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通过笔者的分析帮助和其自身的思考, 让其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引导她对待失恋要理性和洒脱一点, 用纠缠和报复的心态对待网恋男友是小孩子的行为, 是不理智的, 这与她一贯理性的思维不符。对其进行这样的积极心理诱导和暗示, 渐渐她已经能够接受这一事实, 并愿意坦然面对。

3. 针对姥姥、姥爷的去世, 让其尽情宣泄, 并给与精神支持和积极鼓励。

姥姥、姥爷的去世是让她最心疼的一件事, 男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姥姥姥爷省吃俭用, 有病没钱看医生。这些都对她触动很深, 她曾立志要加倍努力, 日后经济独立时, 一定要让姥姥、姥爷过上舒适的生活, 而这一切将不会再有机会。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是令男最难过的。

对此, 笔者首先肯定了男的“孝顺、知恩图报”的宝贵品质。建议其站在姥姥姥爷的立场看问题, 她们对男的关心爱护只是希望她快乐幸福成长, 并有一天能够独立, 照顾好自己, 并没有奢望男加倍偿还给她们。姥姥带着不舍离开了, 如果在天有灵, 她依然希望男能快乐幸福, 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而且为了报答姥姥的辛苦培育, 她就应该化悲痛为力量, 做出好成绩, 这样也不枉费姥姥对她的付出和期望, 在后续的的干预中与男共同制订了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

4. 针对受访者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 对其进行认知矫正并辅以行为疗法, 让其在实际行动中走出自我, 走进人际。

受访者自我防御过强, 说到底还是安全感缺失, 自卑恐惧在作祟。一再的被抛弃, 被忽视, 已经让她对人际失去了信心。有姥姥、姥爷的关怀, 网恋男友的呵护, 男躲进了避风港湾, 再也不愿出来迎接风浪, 害怕再度受到伤害, 同时也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的社会支持系统仅限于这三人, 交际范围也只有这狭窄的可怜的三人圈子。渐渐的她已经失去了与人沟通交流的勇气、耐心、信心和能力。这对她的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在三者同时从生命里消失的那一刻, 男的危机感达到顶峰, 并无力招架, 所以, 她选择逃避、否认、压抑、反向甚至自杀的方式应对危机。

鉴于以上这些, 让男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让其领会到社会交际和支持脉络的重要性, 此时她搬出学校又是一种逃避, 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其发展的。建议其打开心扉, 接纳外事外物和周围的人群, 并通过实践打开人脉, 拓展交际范围, 扩大支持系统。

5. 鼓励男积极挖掘自身优势, 树立自信心, 提升自身价值感和压弹能力。

男的表达能力很强, 且思维敏捷、思路清晰, 语言功底很棒。这是我在交谈中发现的, 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建议其发挥特长, 积极表现自我, 让别人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 以实际行动赢得她人的尊重和重视。并建议其多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自我, 接触不同人群, 学会客观实际、冷静理性的看待世界和人性。锻炼出敢于直视人生、面对现实的勇气。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压弹能力。

四、干预效果评估

在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中, 笔者时刻注意评定男的状况。在倾听、保证安全和给予支持的阶段, 主动与男接触。主动程度根据男的能动性而定。如果男缺乏能动性, 我会采取指导性的方式;如果她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 我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如果她能动性很好, 我则采取非指导性方式。围绕男的境遇不断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让其集中在她想做什么, 她能做什么, 然后再重点放在应付方式上, 尽可能让其想到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应付方式可以采纳, 并助其选择一种最切实有帮助的方法。男也意识到自身有一些性格因素有待改进和完善。

男在笔者的多次干预下, 度过了眼前的危机, 树立了生活的勇气, 并试图与同学老师交往, 也没再提出过搬出校外住宿。后来据辅导员及班干部反映, 男的情况逐步好转。在今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我的心灵故事”征稿活动中, 男积极主动投稿, 文笔很好, 其特长得以发挥。在演讲比赛中, 她获得冠军。每次在校园里遇见她, 她都会报以微笑, 从开始对我的无称谓 (阻抗) , 到称我为老师, 到最后叫我姐姐, 我知道我取得了她的信赖, 一朵美丽的奇葩诞生了。

参考文献

[1]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10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这种师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实际,通常由一位导师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青年群体活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这种指导通常采取个别交流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由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名本科生,通过因材施教,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推孟关于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塞利格曼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学,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升华了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有效实践,更能让青年群体体验到生活中正面向上的积极因素,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通过课堂、团体辅导或者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可能更加关注青年群体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等方面,作用程度有限,旨在“解决”。而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作用程度更加广泛,意在“培养”。

三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青年群体个体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主张挖掘人的固有的积极心理潜力上,通过培养个体这种积极的力量使其达到自我健康和幸福体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积极心理,会使学生养成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正确归因,从而更加努力地朝好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提升自信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并不断在收获中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基础,只有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建立和谐的情绪状态,进而与周围的人、事物、环境和谐相处。校园环境亦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等积极品质,才能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建立团结向上的班级,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积极心理学和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必将很好地促进学校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被试样本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地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240名在校青年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2份。

研究工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年群体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状况、家庭情况及专业科类等);第二部分为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品质)PCQ问卷。对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选取的是Luthans等(2005)编制的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品质)PCQ量表。量表包含四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量表采用7级计分方式,从“1”到“7”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调查方式与数据统计。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至9月,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被试样本情况

本研究对被试样本设定的基本特征变量有年级、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情况、是否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以期能够更全面、多角度地调查青年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应对方式状况。被试青年群体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四、结果与讨论

从表2可以看出,青年群体总体心理资本状况较好,表现在“不爱生气”、“遇到挫折能很快地恢复”、“身处逆境时,会积极尝试不同的策略”、“我积极地学习和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充满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觉得社会上好人还是占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有一定的规划”、“我很清楚自己 想要什么 样的生活”、“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和“我觉得前途充满希望”上均有较高的得分。

从表3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心理资本在以下10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青年群体随着人际关系的不同,心理资本的差异性是最大的。

五、基于导师制的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构建

目前,高校倡导“全员育人”的观念。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而本科生导师因为在学校中对学生学业、科研的指导,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此外,因为一个导师面对的学生人数较少 (一般不超过20人),使得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一对一”的特点。因此依托本科生导师制来培育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和心理健康专业老师也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在以上探讨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模式,具体如图1。

本科生导师制下应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人际关系辅导来培育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在基于导师制下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中,导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协作、功能互补,成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推动者。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众多高校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始普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研究通过对232名高校青年的抽样调查,研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的青年群体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本科生导师、心理老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

一线城市中青年群体金融消费调查 篇11

一、投资理财

大众消费观念日渐风行。从对各类投资理财产品的认知情况来看,除储蓄外,消费者对股票最为熟悉,其次为基金、债券和保险。

数据表明,收入成为决定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关注程度和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高低收入人群在投资理财方面差距日渐缩小。高收入群体几乎对所有投资理财产品的认知都高于低收入群体,同时对各类理财产品的实际选择也更为活既低收入人群对各类投资理财产品的认知和参与程度都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保险和债券方面的投资已经和高收入人群非常类似。CTR认为,目前投资理财已不再是“有钱人”的游戏,而是被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所了解和接受。

理财目的因年龄有所差异。在本次调查中,关于被访者投资理财的目的,退休养老排在第一,其次是闲置资金规划和子女教育。从年龄上看,退休养老和子女教育,明显在30岁以后被提上日程,成为30-45岁群体投资理财的最主要目的,而20-29岁群体选择这两个目的的比例明显要低于30-45岁群体。在创业准备方面,则正好相反,20-29岁群体明显高于30-45岁群体。

二、保险业:市场渗透广行业集中度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一线城市的中青年群体中有77%的人都购买了个人保险。从被访者购买的保险种类来看,人寿、意外和养老保险位居前三名。考察被访者购买比例最高的三种保险,有三家保险公司占明显优势,分别是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和平安人寿。另外,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保险公司也相对固定,是友邦保险和太平洋保险。其他险种上,太平洋保险在车辆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方面有一定优势。

三、信用卡消费:广度初具深度待挖

在信用卡领域,调查结果显示:信用卡的持有比例虽然较高,但大部分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频率还比较低,使用信用卡的场所也有一定局限。

在本次调查的被访者中,84%的人拥有信用卡,且这个比例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40-45岁群体中信用卡的拥有比例已经达到了93%。从信用卡拥有数量来看,约60%拥有信用卡的被访者同时拥有2张或更多信用卡,这一点在上海更为明显。上海信用卡用户中40%的人拥有2张信用卡,30%拥有3张或更多信用卡。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论文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0年9-10月在宜昌市六所二级以上医院中抽取40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00份, 应答率100%, 无漏答和明显不认真的无效问卷。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项中性别项无缺失, 年龄项缺失1份, 职业项无缺失, 职称项缺失1份, 单位项无缺失, 缺失项不交叉。其中宜昌市中心医院79人, 占19.8%;宜昌市一医院72人, 占18.0%;枝江市人民医院59人, 占14.8%, 远安县人民医院62人, 占15.5%;宜都市一医院60人, 占15.0%;秭归县人民医院68人, 占17.0%;即城区151人, 占37.8%;郊区县市249人, 占62.2%。男性115人, 占28.8%;女性285人, 占71.3%;平均年龄33.14岁;医师176人 (女性64人, 男性112人) ;护师223人 (女性220人, 男性3人) 。

1.2 方法

(1) 测评工具采用本课题组自编医护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头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 职称, 工作年限, 单位等) 和修订的MBI-GS量表, 该量表包括30个题目, 分正向 (题目描述正符合工作倦怠的症状) 和反向 (题目描述的情形与工作倦怠的状况相反) 两类。计分方法:正向题 (22、15、7、27、25、28、30、9题) 中选择A.完全同意的, 计5分;选择B.比较同意的, 计4分;选择C.一般的, 计3分;选择E.完全不同意的, 计1分;反向题 (4、14、2、5、6、11、16、23、13、17、29、3、18、19、20、1、8、21、24、12、26、10题) 中选择A.完全同意的, 计1分;选择B.比较同意的, 计2分;选择C.一般的, 计3分;选择E.完全不同意的, 计5分。测验分情感枯竭 (4、14、2、5、6、11、16、23、13、17题) 、讥诮态度 (29、3、18、19、20、1、8、21、24、12题) 、降低自我效能感 (26、22、10、15、7、27、25、28、30、9题) 等三个维度, 测出的结果分为五个水平, 1级:三个维度总分都小于30分, 即各维度都不存在倦怠的情况;2级:有一个维度总分大于等于30分, 但总分小于90分;3级:有一个维度总分大于等于30分, 且总分大于等于90分;或是有两个维度总分大于等于30分, 但总分小于90分;4级:有两个维度的总分大于等于30分, 且总分大于等于90分;5级:三个维度总分都大于等于30分, 即各维度都出现倦怠的情况。每个维度的倦怠级数为30分以下记为1, 大于等于30分记为2, 平均数越大, 维度的倦怠水平越高。该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在一致性а系数来估计, 其信度为0.9342, 其中情感枯竭维度的信度为0.9091, 讥诮态度维度的信度为0.8739, 降低自我效能感维度的信度为0.7857。并且量表各维度和总分的相关好于维度之间的相关即结构效度有效。因此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2) 施测方法。量表给予统一指导语, 现场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统一收回问卷。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 Statistics Base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进行t检验, 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总体特征

总体上, 职业枯竭平均数为4.48±1.083, 其中各维度的平均数:情感枯竭维度平均数为1.81±0.395, 讥诮态度维度平均数为1.87±0.334、降低自我效能感维度平均数为1.91±0.283。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都出现怠倦 (5级) 的分布为75.25%, 各维度都不存在倦怠 (1级) 的分布为4.25%; 2级的分布为5.75%;3级的分布为3.25%; 4级的分布为11.5%。其结果显示, 宜昌市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在各个维度上均呈现较为严重的程度。

2.2 性别、职业、年龄、医院属地与职业枯竭

(1) 性别。

男性医护人员职业枯竭平均数为4.25±1.371, 女性医护人员职业枯竭平均数为4.57±0.960, 女性医护人员职业枯竭平均数明显高于男性,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其中男性医护人员情感枯竭维度平均数、讥诮态度维度平均数、降低自我效能感维度平均数均低于女性医护人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分)

(2) 职业。

医师职业枯竭平均数为4.35±1.219。护士职业枯竭平均数为4.58±0.953。护师职业枯竭平均数明显高于医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其中医师情感枯竭维度平均数、讥诮态度维度平均数、降低自我效能感维度平均数均低于护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数据见表2。

(分)

(3) 年龄。

不同年龄段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数据见表3。从表3中可看出, 35岁至45岁年龄段医护人员职业枯竭症状最为严重, 这可能于这一年龄段的医护人员处于较重的工作压力有关。而 45岁年龄段医护人员的职业枯竭症状相比其他低年龄段要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

(4) 医院属地。

宜昌市城区医院医护人员与市属县级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总平均数见表4。城区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总平均数高于市属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分)

2.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总体上宜昌市医护人员职业枯竭较为严重, 这一调查结果与近年来职业枯竭的研究相吻合, 而且医护人员职业枯竭症状呈现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如2003年国内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281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中, 有42.1%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 有22.7%的被试有一定程序的情感疏远现象, 几乎有将近一半的被试没有个人成就感。2007年国内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289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中, 有70.2%的被试有重度的情绪衰竭现象, 有63.8%的被试有重度的情感疏离现象, 有58.3%的被试有重度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表明目前医护人员职业枯竭处于高发期, 因此应高度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枯竭现状, 重视并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组织调整等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枯竭。

调查结果还表明, 女性医护人员的职业枯竭比男性医护人员更为严重, 这可能与女性职业者除了肩负职场压力还负有较重的家庭压力有关, 有关这一问题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同时也提示医院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时, 更应该重视女性医护人员职业枯竭的预防和矫治。此外, 低年龄段医护人员以及护师在职业枯竭总平均数以及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等三个维度的平均数要高于高年龄医护人员和医师, 说明在预防和矫治职业枯竭时, 应该多关注中青年医护人员和护师人群。

3 医护群体职业枯竭原因分析

3.1 职业荣誉感降低

医护人员一直被人们赞美为“白衣天使”, 但实际工作中远非如此。目前医生和护士的医疗及护理水平达不到患者的期望值, 医药成本的提高与个别患者的承受力产生冲突以及各种原理致使医患纠纷不断, 媒体渲染极少数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的负面报道太多, 令医护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大大降低, 医护人员自身的职业荣誉感也随之降低。

3.2 病人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人们认为医院就不应该有病人死亡。同时人们不论大病小病, 甚至稍有不适, 求医的动机十分强烈, 认为医疗是万能的。而实际上医生护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他们的医疗技术、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成熟有个过程, 同时一种疾病的康复除了医护人员的因素还有药物的因素以及与病人自己的心态个性、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家人关怀有关, 并且医患沟通也相当重要。

3.3 医护人员工作强度过大

由于就医人群不断增多, 医护人员明显不足, 同时又经常需要与不同的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 日常工作量大且繁琐, 工作时间相对不确定, 还不能有半点疏忽。另外求医的病人病因不同, 存在个体差异, 疾病种类增加、多种疾病并存现象增多, 给医生的诊断治疗及护士的护理带来一定难度。

3.4 职业压力及生存压力较大

晋升晋级的竞争激烈、继续教育、外出培训的任务加重, 既要忙临床又要忙科研, 既要给病人治病, 又要撰写科研论文, 使得医护人员在承受高负荷工作的同时, 又要面对强烈的心理压力, 持续的、过于强烈的、高水平的压力, 导致部分医护人员出现了情绪衰竭, 对患者冷漠, 没有个人成就感等。

3.5 社会因素和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管理中, 公平是很重要的因素。研究中表明:医生和护士的劳动不能在服务收入中得到合理体现。此外研究还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力和资源也会导致压力。社会支持表明:来自上级领导的支持比来自同事之间的支持更为重要。

3.6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个体对问题的应对方式、自身的人格类型、工作期望值等。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倔强、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型性格, 感觉型以及逃避型应急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枯竭, 而个体的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对职业枯竭有一定影响, 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人成就感。对工作的期望值的研究表明:喜欢工作的程度越高, 工作满意度越高, 职业枯竭程度越低, 工作投入的热情就越高;反之职业枯竭程度越低。研究还表明:工作需求、家庭需求即通过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 也直接影响了医护个体的倦怠水平。

总体上女性医护人员、中青年龄段的医护人员、低职称医护人员职业枯竭症状更为严重。因为女性医护人员往往承担了职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还有中青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由于年富力强, 往往工作强度大、时间长, 同时职称较低, 有相当大的职称晋升压力;还有护士职业实践是建立在与病人沟通、情感体贴之上, 而且越来越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情感体贴, 是高度应激的职业, 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故职业枯竭症状更为严重。

4 预防及缓解职业枯竭的措施

4.1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不得不承认, 由于社会的经济化发展, 个别医护人员有谋求个人经济利益的行为存在, 工作时间用来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医护人员减少, 医生及护士对待患者缺乏应有的职业责任感, 表现出对患者较为冷漠, 缺少同情心、耐心、爱心、关心、信心, 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将导致医护人员自身的职业荣誉感降低。实际上本课题的社会支持度量表的数据已经显示出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度远远高于中国成人常模, 表明社会对这一职业还是相当的认可, 尽管目前有个别医护人员的不良表现使得一些患者有点偏见, 但总体上是医生和护士仍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医院必须作正面的引导, 增强医护人员对自己职业的荣誉感。同时进行定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开展热爱自身职业的教育, 激发医护人员对职业的激情, 培养医护人员“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病人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病人”的崇高医德。这种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将有助于预防职业枯竭的发生。

4.2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但是仅仅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不全面的, 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医疗与护理技术。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刻苦钻研医疗技术, 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地探索、总结, 日积月累, 精益求精;医院可以采取定期的专题讲座, 请专家讲学, 提供网络资源, 外出进修培训, 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 使医护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还有医院应该有计划的培养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 形成一支专业技术过硬、道德修养良好的队伍, 形成一种钻研医疗技术, 热爱自身职业的良好氛围, 使得患者得到更好的医治与服务,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与患者达到一种良性互动;医院的知名度上升, 医院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 良好的经济效益将使得医护人员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从而使得医护人员自身的价值感和荣誉感得到增强, 那么职业枯竭症状将得到有效的预防与缓解。

4.3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媒体的宣传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医生与护士的职业由于自身的治病求人的职业特点而得到社会的尊重, 个别医护人员的不良表现仅仅是个别现象, 不代表一个整体。而且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之大, 工作责任之重, 心理压力之大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更多的医生与护士是兢兢业业, 精益求精, 关爱患者的。医院应该与媒体进行经常的沟通, 将自己行业的优秀者不断地进行宣传, 使媒体报道具有全面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医护人员, 信任医护人员, 尊重医护人员, 减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从而有效地预防与缓解职业枯竭症状。

4.4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

医院应该给予医护人员必要的关爱, 比如对患病医护人员的探望, 对困难家庭的帮助, 对于家中有重大变故的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援助以及必要的物质支持, 定期进行医护人员的身体检查, 对医患纠纷中的非责任医护人员, 院方应当予以安慰、关心、奖励, 让医护人员感到组织的温暖。同时还请心理医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援助, 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定期普查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个别严重者给予及时治疗。增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减少职业枯竭的发生。

4.5 医院管理措施

医院在今后的管理中, 应重视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 包括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组织调整, 来预防和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枯竭。医院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时, 更应该重视女性医护人员以及中青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以及低职称人员的职业枯竭的预防和矫治。如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 积极开展一些女职工的活动;如针对中青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帮助他们协调好家庭与工作间的关系, 创造条件给他们进修以及个人发展的空间, 帮助他们尽快的成长, 实际上中青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相应职称也比较低, 是一个非常值得关爱的成长中的群体, 他们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他们即是医院的新生力量, 也是医院的后备力量, 他们的综合素质成长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WB, Leiter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397-422.

[2]Schutte N, Topp inen S, Kalimo R, et al.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GS)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 s and nations[J].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0, 73:53-56.

[3]Schmitz N, Neumann W, Opperman R.Stree burnout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German nur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rsing Studies, 2000, 37:95-99.

[4]李媛.MBI量表的本土化修订及上海市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1) .

[5]李超平, 时勘, 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Chinese Journal of Clin1cal Psychology, 2003, 11 (3) :170-172.

上一篇: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下一篇: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