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区域(精选7篇)
粤港区域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奋斗目标, 为我国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广东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也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广东省要继续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进一步做好粤港澳合作发展这篇大文章。2008年6月, 广东省委提出加强粤港澳三地从合作向融合转变的最新思路, 即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 将港澳与广东的优势相结合,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这一战略构想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 不少专家、学者聚首研讨紧密合作区的发展对策, 许多企业也纷纷看好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疑虑, 如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矛盾、生产要素如何跨行政区域流动等。针对目前粤港澳区域合作面临的转型压力以及行政区划造成的制约作用, 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建设, 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整合不同行政区域的生产资源, 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从行政区域向跨行政区域转变。因此, 构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建设创新型的粤港澳跨行政区域, 使自主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是克服狭隘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 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也是破解制约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科学发展的难题、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目标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是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中的一个特殊区域, 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单个行政区域, 也不同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区域或内地各省 (市) 、自治区之间的合作区域, 而是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 由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广东省) 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三者之间通过某种联系建立起来的跨越行政区划的整体区域。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则是由粤港澳三个行政区域内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不断创新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多层次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
改革开放30年来, 处于南中国地区的广东省, 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 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经贸交流与技术合作等方面,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充分体现了由粤港澳三地联手形成的“大珠三角”的“龙头”效应。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 导致生产要素无法在三个行政区域之间自由流动, 造成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 制约了该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协调发展。因此,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总体目标就在于:在“一国两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有关要求,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以广东省为主体, 联合和利用港澳地区的科技力量, 通过协调三地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整合三地创新资源, 加快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与合作, 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多元、动态的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实现“1+1+1>3”的总体战略目标。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具体目标是: (1) 进一步确立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在华南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科技主导地位,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鼓励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 未来10年内使该区域从全球性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发展成为制造业的加工与知识产权的拥有、先进技术的提供基地, 进入全球核心创新区域行列; (2) 通过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与合作, 主动承接国际产业新转移, 增强跨行政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逐步推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成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国内外创新市场的接轨区、具有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重要经济区域, 实现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转变, 全面提升该区域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竞争力; (3) 以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为契机, 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内部相互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 共同建设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逐步培育一批世界级优秀的研发团队, 产生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使该区域成为我国有重要地位的产业改造、科技研发和创新基地, 并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充分利用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窗口”及与东盟地区密切联系的优势, 有重点地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阵地, 开拓国际市场, 在主导产业领域形成若干科技创新集群和产业联盟, 形成一批有优势、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使主导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明显增强。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按照技术创新的难易程度和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 可以将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分为技术引进、技术学习、技术集成、渐进自主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5个层次依次递进 (见图1) 。其中, 技术引进坚持的是拿来主义方针, 它不仅要引进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 更要重视发达国家新兴或在研先进技术的引进, 提升引进技术的层次。技术学习以提高技术能力为目的, 是粤港澳跨行政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活动, 成功的技术学习需要企业持续地吸收和消化外部知识, 同时还需要企业适当程度地模仿创新和自主开发, 不断积累知识存量。技术集成是提升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是在知识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技术创新摆脱单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渐进自主技术创新是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模式的追求目标, 也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源泉, 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的基础上, 经过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 可逐步形成渐进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突破性技术创新是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模式的根本动力, 也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 需要创新资源的高度聚集, 从而产生先导性技术、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性技术的突破性创新。
注:广东省北部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肇庆、云浮6市, 东西两翼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阳江3市。
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中, 各个层次的创新模式, 遵循着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城市或区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 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 其创新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 (见表1) 。
(1) 第一层次, 充分利用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地的对外开放、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 坚持高水平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 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技术集成, 逐步形成较高的渐进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在区域内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 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 开展跨行政区域创新合作、联合攻关, 力争获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抢占前沿制高点, 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跨行政区域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积极培育和提升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 以国际眼光和全球化视野把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地建设成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的知识创新中心 (科学研究中心) 、知识发源基地和创新成果交易中心, 吸引更多的管理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形式的企业总部, 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穗深港澳”国际总部经济带, 推进四地在金融、贸易、航运、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该层次产业发展以原创性的“高、精、尖”为主, 在珠三角地区率先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广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型光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 、石化及精细化工业、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 并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要内容, 突出强调加快科技园区特别是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建设, 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完善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建成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力争成为亚洲先进城市乃至世界重要城市。深圳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软件业等前瞻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优势,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广州、深圳均要坚定确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积极与香港、澳门的物流业、金融业、会展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相结合, 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 (包括会计、广告、法律、设计等) 、科技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休闲服务业等新兴和高端服务业, 构建“港澳接单——广深服务”或“广深接单——港澳服务”的服务业合作发展新模式, 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
(2) 第二层次, 积极发挥以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东莞和中山等6个地级市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梯队城市的腹地作用, 以第一层次为知识创新源头, 加强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 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实施“腾笼换鸟”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 现已形成的制造业基地, 以及当地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优势, 实现与第一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从而进一步促使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向这些城市群转移;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加强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 建成具有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相互开放与共享共用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该层次产业发展以“中上游”为主, 加快对第一层次的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 在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中筛选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重大项目, 引导推动区域内大中型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组成区域产业协作联盟, 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使其成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的技术研发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基地。
(3) 第三层次, 广东省北部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要主动接轨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有效把握好这些城市或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转移机会, 充分利用其知识创新与技术辐射作用, 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 积极吸引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和高科技人才向本区域扩散, 发挥北部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在生产制造环节上的优势, 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步伐,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以壮大制造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以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为手段, 以发展具有优势的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海产业和外向型渔业, 实现跨越式发展。
该层次产业发展以“双转移”为重点 (见图2) , 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山区、东西两翼转移;而粤北山区、东西两翼的劳动力, 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 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在做强做大工艺玩具、音像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陶瓷等现有基础较好、轻工类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 (北部地区、东翼地区) , 以及轻纺、家电、五金和以高岭土为主的资源深加工、皮革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北部地区、西翼地区) 的同时, 要积极培育石化、钢铁、造纸、化工、电子、医药、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发挥大型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延长创新产业链, 依靠技术集成和渐进自主技术创新推动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 成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技术服务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综上所述, 作为跨越行政区划的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具有有效整合各种生产资源、强化跨行政区域竞争优势、协调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等功能, 无疑为研究如何开展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开辟了一个独特视角, 也为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中, 不同城市或区域依据各自的经济技术条件, 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 其创新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不仅强调各行政区域自身“面”上的创新能力建设, 而且还强调各行政区域之间“面与面”的互动, 即跨行政区域的横向联系和信息交流;并通过建立协调跨行政区域创新活动的指导组织机构, 以中介组织为纽带 (“线”) , 不断致力于从微观层面上提高各行政区域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这个“点”的技术创新能力, 使这些“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联动效应和聚集效应, 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也促进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完善。
粤港区域 篇2
一、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理论机制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劳动地域分工是人类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规律和普遍现象, 从劳动地域分工中获得区域利益 (包括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 , 是区域间开展旅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和区域差异导致区域之间旅游产业要素流动与重新配置, 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因素;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 在个性特征、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上的差别, 是产生旅游者跨国、跨地区空间流动的根源。这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互相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根本依据, 亦是世界旅游业形成区域联系与交流的客观基础与内在机理。区域间通过旅游业的分工合作, 可以扩大旅游资源与市场空间, 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 获取有利的旅游信息和技术, 学习与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高级人才, 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区域对外关系的改善等, 从而不断壮大区域自身的产业发展空间, 节约旅游业开发经营成本, 最终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2.区域经济联系规律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规律
区际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劳动力、资金、旅游技术、旅游信息等。旅游业区域联合协作发展就是区域要素流动与经济联系的一种反映。旅游经济活动实际上是大量的旅游交易活动的集合体, 旅游交易活动中同样存在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的旅游业区域合作都是为了减少彼此间的交易成本,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获得各自的比较利益, 从而达到整体发展、提高之目的。区域间通过“相对需求法则”形成旅游业合作关系, 旅游业所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 旅游活动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者对异域风光、异域文化的心理需求以及能为旅游者提供这种需求的异域风光、环境与文化。这种需求和满足构成了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基本内容, 旅游业的跨区域合作就是围绕这种“相互需求法则”而展开, 如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目的地建设与旅游客源地的促销。
3.区位论对区域旅游合作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
区位论是说明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 研究生产力最优空间组织的一种理论, 区位论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指导主要是指导人们在生产布局时寻求最佳的地点、场所, 以满足成本最小、市场范围最大、利润最大化、寻求“区位满意”四个方面的标准和原则。区位论对区域旅游业发展与区域之间的联合协作发展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微观上, 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交通组织、线路设计、横向合作等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区位论作为指导依据。宏观上, 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同样会选择最有利于本区域实现经济、政治目标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合作对象, 同样满足区位论的四个原则和标准。
4.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存在促使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地理学的一种重要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过程不仅是时间的推进和延续过程, 更是旅游地空间的结构调整和旅游产业演进过程。当一个地区的旅游地或旅游业进入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时,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其走向复苏和重振。不同旅游地进行协作联合, 重新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类型和结构, 形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的合作格局, 无疑是防止旅游地衰落并走向复苏的新途径。近年来, 世界各国各地区许多历史较长的旅游地 (旅游景区、旅游城市) 通过企业重组、兼并、改制, 资产重组、品牌渗透、股权转让, 旅游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开发与协调管理等途径, 从死亡线上起死回生, 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5.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旅游区划是从旅游业角度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内部进行的空间区域划分, 它是旅游地域分异的结果, 又是开发旅游资源, 合理布局旅游生产力, 形成全国 (地区) 旅游地域分工体系的理论依据。旅游业区域合作实际上是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整体性较强的旅游区域之间通过旅游要素共同形成范围更大的旅游区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照旅游区划所确定的区域之间的资源关联性、产业互补性、市场共享性原则和思想来进行的。
6.异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活动的本源和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是人们渴望了解异域景观和文化的心理需求, 它构成了旅游业的根本动力来源。旅游业区域合作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 并产生旅游文化现象。地域传播与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特征, 人类文化自古至今, 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地域空间的传播与交流。旅游业的区域合作, 包括旅游者区域流动, 旅游企业的跨区域联合, 旅游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跨区域流通, 都是进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跨区域传播、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形式。旅游者选择出游的根本动机是向往和追求不同于本土文化的异域文化和异地环境, 在目的地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与接待地之间在生活方式、语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等文化层面上不断地发生传播与交流。旅游企业的区域合作交流, 以经济合作与共赢为目的, 以文化交流与共生为归属。企业的员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企业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在合作中, 无不深深地打上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烙印。
7.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系统论的思想
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混浊到有序、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动态发展系统, 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功能的提升是建立在系统不断输入“负熵流”的基础上的。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的系统, 旅游业区域合作就是不同区域系统之间互相交换旅游资源、产品、信息、技术、资金、设备、人力的过程, 是不同的旅游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一个区域旅游业如果没有与外界联系交往输入“负熵流”, 终将会崩溃至消亡。
8.区域旅游竞合关系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直接动力来源
区域旅游业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调整、规模扩张、功能提升的动态的开放系统, 在其成长及对外扩张的过程中, 会在客源市场、资本、人才、旅游产品、发展机会等方面同与之相关区域的旅游业产生不同程度的竞争, 从而使自身及其它区域旅游业原有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和紊乱, 区际利益关系经历调整和重新构建。在共同利益驱使和理性选择下, 区域之间便会以有利于双方或多边的方式开展协作联合, 以扩展各自的发展空间, 形成旅游“规模经济”, 共同减弱甚至消除由于彼此竞争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彼此向对方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彼此共同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合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与优化, 共同解决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旅游业成长过程及其形成的区域旅游竞 (争) 合 (作) 关系是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直接动力来源。
二、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粤港澳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部, 陆域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相邻, 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邻近东南亚诸国, 是中国的南大门。三地地理区位相同, 地理沿革一致。从考古发现的曲江马坝人算起, 广东在10多万年前便已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了。从地理环境各要素及整体特征看, 粤港澳构成了中国一个独立、完整的地理单元。在整体性地理环境下又形成了相似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生产方式, 这种同根同源的社会生活方式尽管由于港澳短暂历史的分隔受到影响, 但随着港澳回归又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并将永远延续下去。珠江流域将粤港澳紧紧联系在一起, 造就了一个四季如春、物产富饶、经济繁荣的南方世界。南国先民以及北方移民至广东的“客家人”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辛勤劳作、世代相传, 创造了灿烂的岭南文化。粤港澳“同饮一江珠水, 共铸三颗明珠”, 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 中国文化的巨大亲和力。多年来, 粤港澳都是“一家亲, 万事兴”, 谁也离不开谁。
在由南亚热带、热带气候条件、山地、丘陵、平原、河网水系、海滨、海岛构成的地形地貌格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下, 粤港澳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种类齐全、差异显著、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粤东的海滨沙滩、山区“三高”农业、休闲度假、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名人故里、宗教建筑, 粤北的丹霞地貌、峡谷漂流、南宗祖庭、瑶族风情, 粤西的海滨度假、岩溶风光, 珠三角的开放城市、水乡泽国、主题公园、工业科技, 港澳的国际都市景观、中西文化交流、“东方之珠, 动感之都”、“东方的蒙地卡罗”等等, 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区域差异显著, 具有极大的互补性。港澳珠三角居民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纷纷将粤北、粤东、粤西视为自己的“后花园”, 潮水般的涌向山区,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欣赏原始自然风光、品尝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生活。山地、丘陵、森林、河湖、峡谷、温泉、农业生产成为城市居民最理想的旅游去处, 粤东、西、北的城乡群众视港澳珠三角为自己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逛广州商业步行街、赏深圳繁华都市景观、住珠海星级宾馆、去香港观光购物、参加“澳门环岛游”, 是他们的主要旅游方式和生活富裕之象征。
三、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文化渊源——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
1.历史发展与粤港澳文化渊源
南粤天生与香港、澳门山水相连、潮汐与共、晴雨相关。考古发现, 史前时期, 东莞、深圳、香港以及中山、珠海、澳门等地, 属于同一文化圈。南粤与中原大地因五岭阻隔而“自成一地”, 而它面对浩瀚南海, 经过几千年的洗礼, 来自中原的汉族文化逐渐融入了开放、求实、善变、革新、取巧的性格, 形成了“标新”和“立异”的风格, 这就是脱胎于中原文化又不完全相同的南粤文化, 有学者称之为岭南文化, 有的则称为珠江文化。
至近代香港和澳门被殖民主义者占领以前, 港澳只是广东沿海地区的小村落, 以广州为中心和代表的粤文化始终是粤港澳文化的主流。“一国三治”下的粤港澳社会文化交流依然频繁, 尽管三地的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特征、政治制度出现了分歧, 但三地“同脉、同根、同源”的本质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使粤港澳三地最终由“一国三治”走向“一国两制”, 在社会文化上继承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合”传统。粤港澳三地所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间兼容互利、共生互动、圆融通达。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凝聚力下, 在粤港澳之间长期历史交流下, 20多年来, 三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更加密切, 旅游交往空前繁忙。
2.文化差异与“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政策所确定的港澳特殊的社会、政治制度, 成为粤港澳三地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完善的内在动力机制。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和广东富有的人才资源, 使得港澳在高雅艺术、人文科学等精英文化方面无可比拟。受西方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港澳地区的商业文化, 如流行音乐、大众娱乐、通俗文学、大众影视等高度发达, 非广东及内地可比。粤港澳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正好为彼此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大陆精英文化流向港澳, 港澳商业文化传至内地的双向交流得以充分开展,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为粤港澳之间旅游业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性, 而且成为旅游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通过三地的探亲游客、商务游客、观光游客的互动及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 通过三地旅游企业的合作, 旅游产业的互补, 旅游服务的互换以及政府间的联合, 可以很好地传播、交流三地各具特色的文化, 包括物质景观、思维方式、经济模式、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艺术、民风民俗、教育科技、语言文学等等。
四、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社会必然——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1.地区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距——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必要性
粤港澳地区虽然在地脉、史脉、文脉上同属一个区域, 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 时至今日, 这个区域是我国乃至世界地区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显著的区域之一。这种差距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和层次性, 使本区域内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互助成为必要与可能。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差距也较明显, 香港、澳门是中心区域, 珠江三角洲则是其外围区域, 经济要素主要从港澳地区流向珠三角。从旅游产业方面看, 港澳珠三角的资金、旅游企业 (包括人才、技术、管理经验) 向内地投资、合作兴建旅游景区、饭店、度假村、旅行社、交通设施等就是经济要素由核心区向边缘的流动。另一方面港澳珠三角地区巨大的客源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将广大山区和农村美丽的山水风景、完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俗风情、舒适的度假中心、原始的农村风貌等作为自己的理想目的地, 这就等于边缘山区和农村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等要素向发达的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输入。
2.地区经济结构差异与互补——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可能性
地区经济结构差异是引起地区间经济要素流动、形成劳动地域分工、实施地区经济联系的根本因素。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粤港澳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由来已久, 改革开放以来,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在产业方面形成的“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式分工模式就是经济要素在两个地区间流动、分工形成的结果。粤港澳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对三地经济合作的意义全方位体现在各个领域和行业,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交通运输、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3.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良好基础与客观存在
广东是我国内地唯一与港澳水陆相连的省份, 人文历史联系久远, 三地的资源、区位优势互补, 地缘、亲缘、人缘、乡谊、历史、文化诸因素相通和交融。三地的经济联系源远流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广东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关系, 时间最早、速度最快、联系最密切、依存度最高、互补性最强。久远而密切的粤港澳经济合作为该区域的旅游业合作打下深厚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是旅游业区域合作、民间往来、社会文化相连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的实施加快了该区域旅游业合作的速度, 加大了旅游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了旅游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20多年来, 粤港澳三地特别是珠港澳之间, 已经形成了互补互利、紧密相连、高度依存、共生共荣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 一个“紧密整合的大珠三角经济区”已成规模, 成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为世界所关注和认可。
[注]本文受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基金,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基金, 广东商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资助。
摘要: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旅游业区域合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机制。本文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深入阐述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 并以我国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为例, 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为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粤港澳地区
参考文献
[1]张秀生等.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0-27.
[2]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77-180.
[3]许锡挥等.粤港澳文化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55-57.
[4]郑天祥等.粤港澳经济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39-42.
[5]陈俊鸿.粤港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合作前景分析[J].热带地理, 1997, 17 (2) :196-202.
[6]杨从杰.浅说港澳旅游业关系的若干问题及发展策略[J].特区与港澳经济月刊, 1998, (9) .
[7]郑天祥等.珠港澳大都会区——未来世界级旅游区[J].当代港澳, 1998, (1) .
[8]董晓远.粤澳经济合作:基础、现状与前景[J].特区经济, 1999, 6:35-37.
粤港澳 篇3
“善用香港优势, 开拓海外市场”投资推广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贾沛年表示, 香港的优势在于可以作为内地企业寻求海外市场的平台, 希望包括吉林在内的内地企业能利用此平台“走出去”。
这次研讨会展示了香港在营商环境及现代服务业上的优势。贾沛年介绍, 香港的营商环境优越, 资金信息自由流通, 市场开放自由有序, 集合世界各地的人才, 配合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法治制度, 以及低税率等多方面优势, 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平台。
“本署全力支持海外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开业或扩展业务, 针对个别行业及企业所需, 免费提供实用信息及专业支持, 协助外地企业在香港成功发展。”贾沛年向在场的吉林省企业代表介绍, 除了金融、贸易、物流和旅游等香港传统支柱产业, 香港还鼓励发展创新科技、检测及认证、医疗服务等具有优势的产业。
根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的资料显示, 2013年上半年, 中国内地仍是香港最大的单一投资来源地, 而今年内地企业在港投资大多数投资方为来自二线城市的中小型企业。
(资料摘登:中国新闻社)
粤港同意继续深化知识产权合作
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在广州举行第12次会议, 同意继续深化及积极推动粤港知识产权合作, 推动两地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
知识产权署署长张锦辉表示, 香港与广东省在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的框架下, 成功融合两地优势, 令粤港有巨大潜力共同发展成为区内的知识产权贸易枢纽。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陶凯元说, 下一阶段, 粤港双方将结合新的发展形势, 以知识产权贸易为重点, 以巩固合作成果、提升合作层次等为目标, 推动粤港知识产权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资料摘登:香港电台)
供澳门原水价格明年或升12%
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6日率团拜访广东省水利厅等部门, 交流今冬明春的咸潮形势, 以及商讨2014年原水价格的调整。
海事及水务局称, 粤澳双方根据《粤澳供水协议》, 协商2014至2016年内地供澳原水的价格的调整。现时供澳原水价格为每立方米人民币2.07元, 原水价格的调整主要是参考内地的消费物价指数、供水电费的升幅等多项指标, 预计2014至2016年的原水价格将会调升约12%。
另外, 每逢冬春季节, 澳门供水安全均会受到咸潮威胁。预计今年下半年西江上游可能会出现干旱天气, 来水可能偏少。澳门特区政府致力推行各项开源节流措施保障澳门用水。
(资料摘登:香港中国通讯社)
澳门1至7月公共财政盈余突破600亿元
澳门财政局12日公布, 澳门特区政府今年1至7月的公共总财政收入已累积至865.5亿元 (澳门元, 下同) , 比去年同期上升20.8%。
财政局分析指出, 公共财政收入增加主要由博彩税带动。今年1至7月的博彩税收接近713亿元, 带动“批给赌博专营权之直接稅”及“转移”分別上升15.6%及16.7%, 佔整体公共财政收入的82%。
期內公共开支为250.6亿元, 比去年同期減少2.1%。1至7月公共财政盈余近61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33.4%。
(资料摘登:中国新闻社)
港财政司忧楼市炽热促尽快通过调控措施
香港去年起推出三项楼市调控措施, 但仍未获香港特区政府立法会通过。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担心, 相关议案迟迟未获批, 可能导致香港楼市再度炽热。
香港政府于去年10月推出“买家印花税”及加强“特别印花税”, 又于今年2月再推出“双倍印花税”, 连番推出调控楼市措施, 以控制急速升温的楼市。
曾俊华表示, 这些措施虽然已经推出, 但仍有待立法会通过。而相关的法案委员会已经举行了多次会议, 但仍未开始详细审议, 甚至有要求政府撤回法案。相关法案迟迟未能通过, 巿场可能会渐渐怀疑立法会不想支持这些调控措施, 令房地产价格再度急升。
曾俊华呼吁立法会在暑假后, 尽快完成审议并通过相关法案, 避免市场对三项需求管理措施的法律地位产生怀疑, 也让政府有权力在合适的时间, 调整这些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令楼市处于不同的周期时, 仍能维持健康平稳发展。
(资料摘登:中国新闻网)
蔬果丰收价跌台7月物价涨幅创3年最低
据台湾主计总处公布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涨0.08%。为近3年来最低, 主要因蔬菜及夏季水果量丰蔬果价格较去年同月下跌, 其中, 水果价格即下跌了2成, 带动整体食物类物价下跌1.24%
主计总处发布最新物价变动概况, 7月份消费者物价总指数 (CPI) 为102.61, 较6月下跌0.14%, 不过较去年7月则仍上涨0.08%。
主计总处表示, 7月CPI较去年同期微涨, 主要是肉类受部分摊商转嫁电宰成本, 价格上涨, 加以外食费、中药材、燃气及油料费等价格处相对高档所致, 但是蔬菜及夏季水果量丰, 价格较去年低, 及3C消费性电子产品等持续降价促销, 抵销部分涨幅;若扣除蔬菜水果, 涨0.70%。若再剔除能源后之总指数 (即核心物价) , 涨0.51%。
而7月CPI亦较6月跌0.14%, 正是夏季水果盛产, 价格大幅下滑, 加以成衣服饰折扣扩大, 行动电话费优惠促销所致, 惟岛内、外旅游团费、机票及油料费调涨, 抵销部分跌幅。
粤港动态 篇4
东莞出台创研费用抵所得税优惠政策
东莞已于近日开始落实广东省有关方面出台的《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约有万余家企业可因创新研发费用的投入, 享受到抵扣所得税的优惠, 东莞市经贸局负责人将其称之为“普惠政策”。
《办法》规定, 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 均可申请加计扣除所得税。市经贸局方面表示, 只有在本地注册和纳税的企业, 才可向市经贸局和科技局申请, 两个政府职能单位会联合对申请企业进行立项考评, 积极协助税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办理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所得税手续。
据介绍, 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是按照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数额的基础上, 再加成一定比例, 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与传统税费优惠措施不同的是, 该《办法》适用企业范围较广,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政策的长期有效执行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增加技术 (设备) 研发投入有明显促进作用, 将成为推动“东莞创造”又一推动力。
由于打破了以前的条条框框, 只要对创研有所投入都可申请抵扣所得税, 所以这一政策预计将惠及上万企业。
粤电100亿投向
“绿色电厂”生物质发电厂落户湛江
农作物秸秆等废料也能用来发电, 粤电大手笔投向山区两翼建设“绿色电厂”, 全省首个生物质发电厂落户湛江。在2008年11月中旬于湛江举行的第五届山洽会上, 广东省粤电集团公司分别与湛江、梅州等市签下一揽子电源建设项目, 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 专项投资35.89亿元用于建设风电、生物质能发电。
据介绍, 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是广东第一个生物质发电项目, 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质发电项目, 总投资25亿元, 规划装机10万k W。该项目以生物质资源代替石化燃料, 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 而且燃烧后产生的灰烬作为钾肥, 可直接还田, 资源利用率高, 既合理开发利用了可再生能源资源, 又可缓解广东省一次性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
会上, 粤电还签署了总投资约11亿元、项目规划2×4.95万k W的徐闻县第二期风力发电场工程项目。预计上述2个项目投产后, 可实现年上网电量约2亿k W·h, 年产值1.3亿元, 年上缴税金1900万元,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约1300t, 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t。
广州市政府五大举措持续支持汽车产业
据最新统计, 2008年前三季度广州轿车产量已达65.3万辆, 首次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广州市副市长陈德明近日表示, 到2010年, 广州轿车产量的目标将是150万辆, 汽车发动机120万台。
市场普遍预测, 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 2009年将是汽车产业非常困难的一年。陈德明表示, 广州市政府将从五个方面扶持汽车产业的发展, 包括:做强合资企业;支持民族汽车品牌;创新汽车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吸引人才;加快研发、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更加便利的汽车配套设施。陈德明最后强调, 广州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水高新创业中心佛山开业
2008年11月28日, 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40000m2, 首批建筑面积15000m2的三水高新创业中心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三水园开业。该中心以优势科技产业为载体, 对物质、技术、人才、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 为采用高新技术和开发高技术产品提供服务, 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该中心分为孵化区、中试区和商务生活配套区, 目前有在孵企业9家。
三水高新创业中心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三水园为基地, 为三水、佛山、珠三角地区采用高新技术和开发高技术产品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加快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
粤港动态 篇5
2011年6月9日,由广东省自动化学会主办的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家居高端论坛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行,从事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家居的企业、各设计院所、大专院校及工程技术人员约15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教授级高工主持。首先,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北京工业大学郭维钧教授作了《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报告,他旁征博引,列举了诸多国内外智能建筑的实例;行业要发展,标准要先行,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谢后贤高级工程师在题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国智能建筑标准化工作》的报告中,阐明了开展智能建筑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基于此,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节能事业部总工程师李信洪高级工程师作了《建筑智能化与建筑节能实践——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在线审计与优化》的报告,他指出持续、主动的节能增效是中央空调系统的审计思路;最后,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许敬涛教授级高工作《光伏、建筑与微网系统》的报告,重点从优势、评价体系和规模化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光伏建筑一体化。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演讲嘉宾深入浅出的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论坛圆满落幕。
中山打造大功率动力电池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011年5月21日上午,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电网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北汽福田与广东省中山市政府联合签约,五方联手在中山市建设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暨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根据协议,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电网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北汽福田与中山市政府等五方将展开强强联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其要点是:由中信国安盟固利投资150亿元,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单体电池、系统集成项目,形成年产20亿A·h锂离子电池的能力,年销售额预计500亿元;由北汽福田投资12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万辆新能源商用车和2万辆环卫、邮政运输等专用车的产能,年销售额达200亿元;由广东省发改委组织力量,支持中山市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示范推广应用,并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支持;由南方电网在广东省内积极推进充电站(桩)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由中山市在其火炬开发区临海工业园建设总投资约4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这一基地内将集纯电动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锂电池、充电站设施设备生产于一体,预计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北京推介会引资超百亿
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2011年5月19日在京举行推介会,在科技部、中科院等众多部门代表的见证下,18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113亿元。
尽管2010年刚刚晋级国家级高新区,但作为广东省级高新区的10年历程中,松山湖一直坚持自然、生态、人才、开放等理念,走出了一条高新区建设的新路。10年前的松山湖是寂寂无名的山村,而今天的这座高新区同时也是国家4A级景区,城市布局融山、水、园为一体,一年四季花木葱茏,生态环境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城市标准。
目前,东莞市与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松山湖高新区建成了10个规模较大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引进了3所大学和5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涵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与医药、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工业设计与动漫设计、云计算、物联网、中子科学和纳米新材料等众多高科技领域。这些科技平台已经与东莞及周边城市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为东莞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中金国际云计算中心”合作项目落户广州
近日,在“新广州、新商机上海推介会”上,由广州市政府与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签署的《中金国际云计算中心》合作项目正式落户广州。项目计划选址天河区,计划以云计算和金融信息服务为核心,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能力、系统设施和运营管理水平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市场,将项目打造为集科技创新和研发的产业基地、云计算应用和金融信息服务的运营交付中心、数据处理和网络的汇集枢纽和管理中心、最新信息科技发展的展示和体验中心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建筑标杆项目。规划成为广州市商务金融中心东拓的地标和名片,项目总投资额50亿元。
此次推介会,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共组织推荐7个签约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额为62.774亿元。项目领域范围涉及云计算产业、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产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还组织推荐了11个科技和信息化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包括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白云国际健康城、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招商引资项目。
南海罗村将造LED外延片LED产业又添生力军
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以下简称“奇力光电”)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签约,进驻位于南海区罗村街道的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
作为中国台湾奇美电子下属子公司,奇力光电是LED外延片、芯片专业制造商。这是奇力光电在大陆投资的首个LED外延芯片高端项目,也是继国星光电后,在两个月内签约落户省新光源产业基地的第二个LED外延芯片项目。根据协议,奇力落户项目3年内投入不少于2亿美元,并力争引入50台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项目有望2012年建成投产。
杨叔子院士做客广东科协论坛谈时代发展趋势
2011年5月13日,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做客第41期广东科协论坛作“时代发展趋势:科学人文交融”专题报告。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协主办,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和广东省自动化学会联合承办,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教授主持,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刘奕华教授级高工、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雪梅教授级高工出席论坛。来自广东省科协、省直有关部门、广州部分高校的近300名代表聆听了杨院士的精彩报告。
粤港动态 篇6
由广东东兴风盈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2.0MW“电网友好型”—异步发电机+全功率变流风电机组, 6月24日于佛山市南海区下线投产。
东兴风盈投入风电机组产品研发经费达1亿多元, 历时两年, 与国际一流专家合作, 针对国内风电行业发展需要, 开发出了市场急需的电网友好型产品, 属国际一流技术水平, 机型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带动性。
2.0MW风电机组产业化项目已被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国内五大电力集团都非常看好这个2MW新机型, 纷纷与广东东兴风盈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采购产品。按照带动效应估算, 项目实现产业化后可带动风电变压器、齿轮箱、叶片、发电机、电控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值增长约100亿元。
“电网友好型”风力发电机组采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异步发电机+全功率变流”技术路线, 具备优秀的低 (零) 电压穿越能力, 不仅可以满足中国电网对风电上网的要求, 还可以满足E-ON 06版的要求 (欧洲电网对风电上网的最严格要求) , 具备未来海上型风机的性能, 全功率变流并网, 对电网适应性好, 符合未来海上风电技术发展趋势。根据IECⅡB、ⅢA风况设计, 采用加长型叶片 (45.3米) , 特别适合低风速型3类风资源。该风电机组采用最可靠的异步发电机, 发电机结构简单, 免维护。机组维护简单, 运行可靠性高。同时, 采用了特殊的滑动式偏航轴承, 降低偏航系统故障率, 20年寿命周期内免维护。并在轮毂侧面增加维修人员出入孔, 维护人员从机舱内, 一步跨入轮毂内, 提高维护人员安全。机舱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 方便大部件的吊装和拆卸, 密封性能好, 整机防雷设计先进。产品完全符合IEC61400-2006标准。
东兴风盈拥有贵州台江山地风场、内蒙古奈曼旗草原风场、广东湛江吴川沿海风场等风能资源, 通过风场合作开发模式, 寻求与五大电力集团和地方能源投资集团的合作, 并与其他自有风电场运营商联盟合作, 扩大市场份额。
目前, 东兴风盈计划投资6.07亿元, 分两期建设年产300台2.0MW和200台800kW产品的制造基地。产品包括800kW、2MW、3.6MW系列, 市场范围覆盖国内、东南亚、中南美洲、非洲和欧洲。
银雨半导体晶片研发获突破
广东银雨半导体的最新晶片研发项目获得了重大突破, 该项目通过从外延、芯片到封装的一系列工艺制程的改进与优化, 使大功率LED的光效达到了100lm/W。
广东银雨芯片半导体有限公司作为标杆的光电企业, 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 希望透过从上游磊晶制程及中游晶粒成型制程的掌控;扩充现有在LED封装成型的产量;一直到结合现有在LED相关产品的研发及生产能力, 达到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 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对上游关键元件的充分掌握, 充分体现英语半导体从关键元件到产品垂直的目标, 以降低产品价格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服务社会大众。
银雨半导体晶片项目突破了如下三项关键技术难点, 并获得了9项晶片专利授权。
1、图形衬底研究和N-AlGaN/GaNSuperlattice超晶格电流扩散刻蚀阻挡层的实现;
2、蓝光芯片发光面光学微结构设计和激光剥离技术制备单电极芯片;
粤港动态 篇7
据悉, 广州市委、市政府将在2009~2011年期间共安排3000万元作为广州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资金,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降低中小企业试水电子商务的门槛, 计划三年共扶持广州市3000家外贸企业和2万家内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此举一方面可以令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和内需市场, 提高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存活率;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即时了解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和产品需求的最新信息, 设计和生产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广东英德市与国电携手开发风电项目
日前从广东英德市有关部门获悉, 该市与中国国电集团南方分公司就合作开发风力发电项目达成框架协议, 计划联合开发北江流域沙口镇至白石窑水电厂一带的风力发电项目。据悉, 该风力发电项目是今年英德市85项重点工作之一, 计划总投资达3.6亿元人民币。
根据协议, 英德市负责协调解决该区域内影响风电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负责为风电项目的立项、批准、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争取省支持和项目批复, 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中国国电集团南方分公司承诺, 将依托该集团的资金、风能制造、风电运营管理等优势, 按照国家电力项目规划的要求, 积极推动在英德市的风能发电项目建设工作。
非赢利性产业支援联盟在东莞成立
2009年3月18日上午, 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在松山湖挂牌成立。这一联盟的发起组建机构包括东莞市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境内外优秀顾问管理公司、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几乎囊括东莞所有的高端科研资源。届时, 该联盟将抱团出击,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
产业支援联盟是在平等互助、自愿参与的基础上联合发动起来的协议型、紧密型和非赢利性的生产性服务创新合作组织, 包括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东莞大力打造的科技平台, 每个平台投资均为数亿元。目前, 该联盟已有咨询管理事业群、电子制造与装备群、投融资事业群等17个为产业服务的事业群入驻;此外, 还有新能源等7个事业群正在筹建中。届时, 24个事业群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服务。
作为东莞高端科技资源的聚集地, 该产业支援联盟具有极为优良的资源, 联盟专家库现有超过500名专家。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联盟的服务对象也数量众多, 首批辅导企业已确定候选企业247家, 并将从中选出100家接受产业联盟的支援。
出席挂牌仪式的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冷晓明表示, 目前东莞企业经营遇到不少困难, 但此时也是创新谋发展的好时机, 企业如能在创新等方面积蓄力量, 危机过后的新一轮发展, 将能赢得未来。他希望该联盟能高效运作, 加强和企业的对接, 为企业获得新发展以及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EUP分批实施深圳机电出口再次面临大考
从深圳检验检疫局获悉, 欧盟EUP指令框架下的节能环保条例于2009年1月7日生效并开始分阶段逐步实施, 业内专家认为, 因为该条例的实施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深圳机电出口将再次面临大考。据估算, 达到第一阶段的1~2W待机功耗, 企业每件产品需增加约5元成本;而达到第二阶段的0.5~1W功耗, 每件产品需增加约10元成本。
据深圳检验检疫局专家介绍, 2008年12月18日, 欧委会在其官方公报公布了《家用和办公用电子电气设备待机和关机模式电能消耗的生态设计要求》的条例, 并于2009年1月7日生效。该条例对家用和办公用电子电气设备待机和关机模式电能消耗的生态设计作了具体要求。
条例要求分两阶段实施其功耗限值。第一阶段:在条例生效之后1年, 关机或重新激活的待机模式下功耗不得超过1W, 具有信息或状态显示的待机模式功耗不得超过2W;第二阶段:在条例生效之后4年, 关机或重新激活的待机模式下功耗不得超过0.5W, 而具有信息或状态显示的待机模式功耗不得超过1W。而目前我国涉及该实施措施的电子电气设备的待机功耗一般在1~5W之间, 不少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已达到第一阶段的功耗标准, 但要达到第二阶段0.5W以下技术上则较为困难。更为迫切的是, 为满足EUP指令要求, 产品设计方法和生产工艺须改变, 并须重新取得产品认证, 时间十分紧迫。
该条例涉及四大类产品。一是家用电器, 二是消费类电子 (主要是音视频产品) , 三是玩具、娱乐和运动设备, 四是以家用为主的信息技术设备。
广州轿车年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广州作为全国轿车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产量一直落后于上海、吉林多年, 而2008年广州已经凭借87.94万辆的轿车生产数量首次超过上海居全国首位。
汽车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产品一起并列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2006年, 广州的汽车产业超过了石油化工产业, 以全市16%的工业产值比重成为了广州第一支柱产业。
随着广州丰田、广州本田和东风日产相继落户广州, 再加上广汽集团等一些汽车企业, 广州的汽车制造产业一路攀升。广汽集团更是以2008年1125亿元的销售额, 几乎占据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日系三巨头在2008年的轿车生产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幅, 其中东风日产以28.9%的增长率快速跻身全行业第六, 完成销量35.05万辆, 增长迅速。广州本田虽然在行业内仍有第七的排名, 但和广州丰田一样, 增幅都稍显偏低, 分别为4%和1.2%, 完成30万辆和17.24万辆的销售业绩。
数据显示,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广州汽车的工业产值就一路走高, 月均工业产值在200亿元左右, 全年总产值约2500亿元, 占全国份额约10%。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落户番禺
2009年3月25日,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揭牌仪式暨开工仪式在广州大学城举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娄勤俭副部长、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温国辉、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等出席了仪式。
据悉,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东省政府部省共建广东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基地的主要内容, 也是探索部委与地方协作, 形成资源集聚, 推动产学研合作, 在重要地区、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努力打造以广东省1500万数字家庭消费市场为基础, 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国家级数字家庭特区。
据介绍, 广州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包括“数字家庭研发园”、“数字家庭商务园”和“数字家庭制造园”三个园区。目前, “数字家庭研发园”已聚集数字家庭国家标准的5大技术支持中心和71家单位入驻, 成为“标准聚集和企业对接之区”。
世界首座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电站在珠海投产
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承担研制建造的世界首座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的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电站, 日前在广东珠江口的珠海担杆岛初步建成投产, 岛上300常住居民由此实现了电力和淡水的24小时自行供应。
据介绍, 目前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 单独的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也比较成熟, 但三者综合利用, 在世界上还是首创。这一新能源示范电站采用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 在系统优化集成、抗台风、能量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 可利用发电、蓄电、逆变、控制等方法实现供电, 并利用多余能量制造淡水。
这一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电站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该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总发电容量为105kW, 其中风能总装机容量90kW, 波浪能10 kW, 太阳能5 kW, 备用柴油发电机100 kW, 年发电量达100000kW时, 在供电的同时多余能量可以用于海水淡化, 年产淡水量达1万吨。
【粤港区域】推荐阅读:
粤港澳物流11-06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全文06-28
粤港科技服务业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10-04
区域次区域07-27
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全解析)10-27
温州区域07-17
区域效应07-19
浅水区域07-19
区域效果07-20
县级区域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