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表扬对学生的影响(精选7篇)
多表扬对学生的影响 篇1
一、引言
语言学习的逆过程被称为语言磨蚀, 是学习者在学习双语言或多语言过程中, 因长时间减少或暂停对某种语言的学习, 使这种语言的应用能力退化。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语言磨蚀的现象并不少见, 主要因学习者的水平、态度动机和学习环境等原因影响。语言磨蚀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的发展, 让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逐渐下降。语言磨蚀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因此, 我们要通过分析造成语言磨蚀的因素, 通过有效的途径尽量降低语言磨蚀的程度, 以此提高多语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二、造成大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成因
1.大学生语言学习的环境。语言磨蚀和大学生的大脑机制、学习过程有着密切的练习, 学习过程与大脑机制给大学生提供学习英语和以及使用的潜力,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决定了英语学习潜能的发挥。当前, 我国多语言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缺失是造成语言磨蚀的主要原因。多民族地区高校建校的理念较简单实际, 因此高校的办学资源和力量都以其他领域的学科为主进行构建, 忽略了对高校英语的教育, 除了安排的英语课程以外, 高校几乎没有举办英语交流活动、英语应用比赛等活动, 使得高校英语学习氛围十分低迷。在我国,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 并没有发展到全社会的常用语言环境, 高校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英语的机会, 此外,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上, 高校英语的教学将英语学习的目的放到考试和证书上, 忽略了对语言应用的引导, 多数高校大学生通过4、6级的英文考试, 但是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技能方面几乎接近零。此外, 多语言多民族地区的方言多而复杂, 方言环境的影响也加大了语言磨蚀的程度。大学生与英语接触的时间和学习环境直接决定了他们将来英语磨蚀的程度和速度, 因此高校要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方式, 重视大学生英语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为高校大学生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降低语言磨蚀程度奠定基础, 促进我国多语言多民族地区高校的英语学习。
2.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及英语教学方式。影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语言磨蚀的程度。人类可以根据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达成学习任务。外显学习模式受到人大脑意识的控制, 大学生有意识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参加学习, 并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 因此外显学习也是大学生学习新知, 接受新事物的基础方法。内隐学习模式与外显学习模式正好相反, 其学习方式是无意识无规则的, 但却能够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获取复杂的知识, 经过研究表明, 内隐的学习方式使人对知识的记忆不断深化, 能够保持长久的记忆。然后外显的学习模式由于是通过反复的联系、压迫性的学习, 对人体脑部的刺激不大, 对获取的知识不能保持长久的记忆, 大学生在记忆中储存的单词量、语法、技能等很容易被忘记, 由此可知, 通过外显方式进行学习英语的, 更容易造成语言磨蚀。然而, 我国英语教育的方法及大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过程大多都是外显模式, 如果对英语的学习停止一段时间后, 之前所学的知识就因磨蚀而被遗忘, 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3.大学生学习态度及高校测试教育方式。我国教育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只输入知识, 没有对知识进行应用输出, 学校和教师只重视英语测试的成绩, 而忽视英语应用的能力, 在测试中笔试部分的分数占绝大部分, 而英语听力、口语应用等方面的考察明显薄弱, 使得大学生在进行系统的英语学习之后, 现实的需求与英语学习不一致, 大学生接触和利用英语的机会缺失, 加速了英语的磨蚀速度和程度。同时,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兴趣也是造成语言磨蚀原因之一, 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大多依靠死记硬背、反复做试题来完成学习目标, 久而久之, 学生就厌倦了这种学习方式, 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大学生因停止和葫芦而英语的学习, 使得英语磨蚀的程度增加。
三、多语多民族地区大学生降低语言磨蚀的对策
1.改善学习方法, 外显法与内隐法结合。有相关实验证明,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即协同效应, 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将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相互结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数大学生对学习记忆不长久, 然而, 内隐学习能够让大学生保持长久记忆,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通过外显学习进行记忆。外显学习所获取的知识难以将英语知识转化成为自发性语言, 并且有意识进行学习所获取的相关知识较容易被忘记, 不利于语言的运用。所以,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依靠大量的外显学习, 如有意识的背单词、语法练习、阅读练习等, 还要结合内隐学习刺激大脑, 培养英语语感基础, 也就是利用大量外显学习所获得知识通过内隐学习进行巩固和升华, 强化记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从而降低语言磨蚀程度。例如, 在英语中包含着大量复杂的语法, 被动语态、过去式时态的变化、IF语句等,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需要依靠大量的背诵和练习才能掌握其语法的运用, 如果对这些知识不加以巩固、复习, 这些语言知识容易被遗忘, 因此这些知识要依靠内隐学习, 不断进行积累, 达到熟能生巧。
2.优化英语学习环境。由于多语言多民族地区高校特殊的语言环境, 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 要重视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 并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 建设英语教学模式和特色教材, 根据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其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高校应该多组织策划英语课外活动及英语技能比赛, 例如, 建立英文广播台播放英文类歌曲、新闻、节目;与外教建立英语角, 增加学生与英语接触的机会, 举办英语专题讲座, 举行外语戏剧晚会, 开设外国文化、艺术等相关的选修课程, 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是大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主输出英语, 在充满英文的环境中更好的提高学生英文的使用能力。
3.合理安排英语学习时间。根据研究表明, 人类的遗忘速度是呈曲线状态的, 学习之后会立刻忘记, 遗忘速度由快至慢。因此, 英语的学习时间必须安排得科学合理, 教师要督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针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 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定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进行考核, 布置的练习要全面, 包括听说写三个方面, 以便强化学生的记忆, 为深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安排授课时间, 多给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大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学习, 还有安排课余时间进行英语锻炼, 利用早读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学习英文歌曲, 观看英文影片, 阅读英文的期刊杂志等等, 同时,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与外教进行交流, 与同学尽量用英文进行交流。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以此达到降低语言磨蚀的目的。
4.多样化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方式。高校英语测试要发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避免测试项目单一化, 针对大学生英文发展的技能方向进行设定。教师要根据大学生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考察, 利用商务管理 (英文方向) 专业的英文考察,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常用的口语、听力考察。还要考察商务管理中的英文专业用词、表达方式的检测, 为学生将来职业规划发展进行长远考虑。在英语语言环境相对欠缺的情况下, 只有利用测试来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目标进行定位, 多样化的测试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英语应用的缺陷, 因此, 英文测试更应该偏向与听力、口语表达方面, 综合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 在测试中播放相关专业的视听视频、让学生自选话题进行口语表述, 以此巩固学生英语基础, 避免单一的测试方式造成语言磨蚀。
四、结语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语言磨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特别在多语多民族环境下的高校, 因方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加大了语言磨蚀的速度和程度。因此, 我们要重视语言磨蚀对大学生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英文学习环境, 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 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语言磨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 2007 (1) :36-37.
[2]倪传斌, 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 :108.
[3]王湘云.论语言磨蚀机制与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 2011 (2) :59-60.
多表扬对学生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模式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多种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简析
(一)情境创设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模式。[1]
(二)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特点,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活动,通过讨论、 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调查研究等活动及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情感。
(三)质疑求异教学模式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质疑求异教学模式中,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疑问,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堂多模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感环境,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少批评、否定他们,引导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情境中学习。 例如:《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它心中会想些什么?一男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 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我再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2]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保持了学习兴趣。
2. 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创设形象思维情境,让学生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好语文的情绪,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情境体验,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模拟典型生活场景,激起学生热烈参与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当中,创设“接听电话”的情境环节,模拟接听电话,并向其他人转述电话内容。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参与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二)组织活动,认真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 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 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例如: 《乡下孩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通过学生历时两周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乡下孩子的生活环境,并写出调查报告, 最后做总结汇报。
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把音乐和美术带入语文课堂:音乐和美术都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如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诗,悠扬的乐曲声牵引我们的思想走入画境, 感受画中的韵律,诗文的优美,激发更强烈的感情。又如,将优秀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中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这不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可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再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
多表扬对学生的影响 篇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新课改也积极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学会赞扬学生,赞扬他们的爱好、专长、兴趣等,赞赏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总是运用激励评价、赏识评价,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情感给予学生肯定的激励和赞扬, 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励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诱发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他们朝着自己期望的目标前进,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夯实学生英语素质,我除了严格常规教育外,还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了做好这一点,我总是运用激励评价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清代的教育家颜昊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果花费很多的精力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不如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激励他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体验赞赏与成功的滋味。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经常被教师批评,但是却没有因此而改掉自己的缺点,反而毛病会越来越多。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当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有针对性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鞭策优秀生,又要激励中等生,还要宽容后进生,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我这样鞭策优秀生:“You are thebest.”“You have to do the lead role.”“You are an example to all.”等我这样鼓励中等生:“After carefully,you will be very good.”“Do you want to do the best? ”“I know you have a lot of potential.”等 ;对后进生我这 样说 :“As long as you work hard, you will become a good student.”“The teacher can see your progress.”“You can correct,right.等,学生正是在教师的激励中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要想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就应该运用激励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激励性评价原则,以便于更好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激励中走向成功。
乙醇对机体多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4
乙醇是常见的成瘾物质,我国目前白酒消费群大约3亿人,年实际消费量在400万t左右。乙醇依赖、滥用和中毒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对机体也造成严重损害。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乙醇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了解乙醇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有利于乙醇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胃肠被吸收后,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肝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乳酸脱氢酶(ADH),可将乙醇代谢为乙醛,然后通过乙醛脱氢酶(A1d DH)代谢为乙酸,氧化的乙酸从肝血流被释放出,氧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者通过柠檬酸循环代谢为其他重要生化成分。乙醇中毒时,除乙醇本身毒性外,主要是代谢物——乙醛引起组织器官或者免疫改变,导致各种乙醇性疾病。乙醇对机体的毒害是全身性的,几乎可以影响到各个系统,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分述如下。
1 乙醇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肠是乙醇作用的首要器官,乙醇性消化道溃疡在临床常见。80%的乙醇在胃肠被吸收,主要是在十二指肠及空肠。研究显示,短期内摄入大量高浓度的乙醇,可造成急性胃黏膜损害和一些细胞因子的改变,但乙醇的浓度及总量与上述改变的关系研究较少。肝脏是乙醇代谢的重要场所,90%都在肝中代谢。如果持续饮酒8 a,每日平均消耗乙醇227 g,则33%嗜酒者发生乙醇肝炎,14%发生乙醇性肝硬化。临床研究证明,肝坏死灶及肝纤化程度与饮酒量呈正相关关系。长期过度饮酒所致乙醇性肝病(ALD),其组织学特点为脂肪肝、乙醇性肝炎或肝硬化。但有研究认为,长期嗜酒者仅有15%~20%发生乙醇性肝炎,其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使临床医生感到困惑。长期大量饮酒还可引起胰腺等脏器的功能损害,产生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2 乙醇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乙醇是一种亲神经物质,具有脂溶性,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和神经细胞膜。乙醇属于中枢神经抑制剂,抑制程度随饮酒量而不同。日饮日本清酒(乙醇度约15%)3合(1合约180 ml)连续10 a以上者约有1/3发生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
2.1 缺乏维生素B族(特别是维生素B1)及烟酸
慢性乙醇中毒以乙醇依赖为特征,常伴以严重的营养缺乏,尤以蛋白质、硫胺素和烟酸为主。乙醇还可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及磷脂类的合成,引起神经组织的功能减少,使周围和中枢神经组织出现脱髓鞘和轴索变性样病变。典型症状:四肢末端、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病人先诉有足底烧灼痛或麻木、腓肠肌痉挛性疼痛,进展时有下肢无力,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严重足下垂。检查四肢末端深浅感觉减退、肌无力和肌萎缩,跟腱反射减弱乃至消失,髌腱反射正常或亢进。
2.2 乙醇的神经毒性
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和蛋白形成的免疫原性复合物,是一种神经毒剂,长期作用于神经系统可引起慢性广泛性损害,尤以小脑变性和wer-nick-Korsakoffo综合征常见。由于东方人种中50%缺乏醛脱氢酶-1(ALDH-1),使乙醛的代谢缓慢,更易导致急、慢性乙醇中毒。临床上,长期饮酒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躯干及下肢共济失调,其诊断依据是长期饮酒史、小脑受损的表现及脑CT示小脑萎缩。乙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精神障碍如兴奋多语,自控能力下降,及发作性心率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儿茶酚胺增高等,从而引起脑出血、脑梗死。较严重的乙醇源性疾病为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累及脑桥基底部的中心(脑桥以外偶受累),以眼球运动障碍、听力、前庭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进而迅速发展为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假性延髓性麻痹及四肢瘫痪等,MRI-T2相上见脑干部位有高信号变化。乙醇中毒还可引起植物神经损害。多有头晕、失眠、心慌、多汗、阳萎、直立性低血压、大小便障碍,及下肢远端皮肤温度低下、发红水肿和出汗异常等。酒精依赖者的性功能障碍也可部分归因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1]。长期酗酒可引起迷走神经变性,造成部分患者吞咽及发音困难。重者心率减慢,且对体位改变及药物(如阿托品)的反应能力降低。慢性酒精依赖者常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呼吸障碍,可能与饮酒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及迷走神经的损害有关。
3 乙醇对骨骼肌的损害
乙醇性肌病表现肌肉疼痛、触痛、肿胀,并可有运动障碍和痛性痉挛,可伴有腱反射减弱,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K)活力升高;慢性表面为近端肌无力,以骨盆带肌肉和股部肌肉为主,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有2种表现类型:
3.1 急性型
有因酗酒而长期进食不足或腹泻伴发低钾血症(血清钾多在2 mEq/L以下)者,和慢性饮酒者于短期内大量饮酒伴发横纹肌融解病例。前者呈无痛性左右对称性四肢近端肌张力低下,呈进行性;后者表现为急剧的肌肿胀、疼痛和进行性肌张力低下,受损肌表现多样,但均可因肌坏死而呈血清CPK检测值上升,或出现肌球蛋白尿。
3.2 慢性型
表现为四肢特别是以下肢近端肌为主之萎缩和张力低下,其进展缓慢,故血清CPK活力未必升高。肌活检特征所见为2B型纤维选择性萎缩。但也有人认为此在神经原性改变时亦可见,而非系真正的肌病。
4 乙醇对骨髓及造血系统的损害
乙醇对骨髓影响的特征为骨髓细胞出现空泡,尤其未成熟幼红细胞。同时造血干细胞出现幼红细胞干细胞集落(colony-forming unit,CFU)形成低下、幼红细胞核异型、巨幼红细胞性或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性改变。乙醇对血液的影响,主要是红细胞巨型化,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增加。此种MCV增加,为乙醇中毒标记之一。乙醇可引起红细胞膜脂质组成改变,进而引起血细胞萎缩、破裂、溶解而不断减少。重症者因酒精性肝损害伴发靶形和网状红细胞变形而引致溶血性贫血。乙醇会破坏摄入的营养素,这样就会进一步导致血细胞制造障碍,使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减少,造成严重贫血。过量酗酒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几乎均由叶酸缺乏引起。乙醇引发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可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加,因其无效造血而可导致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关于乙醇所致铁代谢障碍及过剩对造血系统之影响,极需深入研究。此外,乙醇还能干扰骨髓、肝、脾等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因此,饮酒会加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贫血病人的病情,特别是烈性酒。乙醇对白细胞的影响不象对红细胞那样强烈。主要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游走功能低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低下,T淋巴细胞减少以及促分裂原反应性低下。乙醇对血小板的影响主要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凝集能力低下[2]。但戒酒数周便可恢复,或可过多增加达正常值二三倍(跳跃性血小板增多),故须留意发生心肌梗死等血栓病。
综上所述,乙醇引起血液异常的机制主要为:①血浆或血细胞膜脂质组成改变;②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及维生素B6磷酸化障碍等所致细胞内代谢辅酶改变;③基于乙醇所致血红素合成障碍的铁利用障碍,及消化道铁吸收亢进所致骨髓细胞铁蓄积过剩。
5 乙醇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饮酒并不能预防冠心病。慢性乙醇中毒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2个因素有关:①长期饮酒可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明显增高。这是因为乙醇可使皮质醇、肾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活性增加,或者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②慢性乙醇中毒可使血中LDL升高,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基础。长期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衰及猝死。对于冠心病患者,乙醇可诱发痉挛性心绞痛及降低心功能。乙醇中毒引起的充血性心肌病,使心肌对药物的反应性异常和收缩力降低,其发病率高达21%~32%。长期酗酒者,若伴有心脏扩大和心肌舒缩功能异常,即可诊断为酒精性心肌病。饮酒也是发生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饮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三四倍。据研究,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大脑左右灰白质及大脑各叶的脑血流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以左额叶、顶叶更为明显。因此,局部大脑血流量减少,与其慢性乙醇中毒所致脑血管系统改变有关。饮酒后,乙醇在血液中流动,一是刺激了血管内壁,使原来光滑的血管内壁变得粗糙;二是严重饮酒可引起血小板功能和活性的异常,并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使之成为“跳跃”式的血小板增多。Nakada认为跳跃性血小板增多是促进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长期饮酒者可出现血黏度增高,血沉增快,血液呈高黏状态,凝血指标异常等[3]。
6 乙醇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乙醇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并引起脂代谢异常,继而发生骨组织变性坏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酒发生股骨头坏死(ANFH)的相对危险度(RR)为7.8,并且存在明显的剂量关系,说明长期过量饮酒与ANFH存在确定的联系。其导致ANFH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过量饮酒所导致骨细胞脂肪变性、凝血机制改变、血管内皮损失等与骨坏死有明确关系。乙醇还可导致骨质疏松。过量饮酒使骨细胞代谢降低,成骨能力减弱。机体内源性前列腺素E的增加,可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因而出现骨小梁变细、稀疏,面积分数降低。
7 乙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酗酒后,大量乙醇吸收入血液,对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乙醇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浓度升高,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是易引起并发感染的因素。乙醇中毒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很可能是精神—神经—免疫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乙醇能抑制干扰素的分泌,并能干扰原有的抗体对新进入的抗原的应答性。乙醇能明显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a)与中性粒细胞的结合,降低血清中TNF-a的水平。乙醇可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及K细胞的活性,增加肿瘤细胞特别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的肿瘤细胞的生长[4]。
8 乙醇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乙醇对内分泌代谢的影响涉及广泛,它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常使临床诊断、治疗复杂化。乙醇具有垂体依赖性利尿作用。其摄入初期,血管加压素分泌和口渴感觉均受到抑制,于是产生利尿和血浆渗透压升高。当后者升高约6 mmol/L后,血管加压素分泌恢复正常,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利尿和脱水,血浆渗透压平衡于一般较高水平。
9 乙醇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据统计,不论男性或女性,长期饮酒都可导致性功能障碍。在乙醇中毒患者中,男性约1/2,女性约1/4有性功能改变。对于男性,长期大量饮酒和乙醇中毒者精子数量和活动能力降低,精子畸形率及异常精液检出率升高。因此,长期饮酒可损害男性生殖系统功能。乙醇中毒,还可引起胎儿发育障碍或各脏器畸形,叫胎儿乙醇综合征。在大鼠的实验中发现,乙醇干扰新生仔脑细胞增殖可能是导致“胎儿乙醇中毒综合征”使患儿智力和行为受损的病理机制之一。也可能与乙醇直接对胚胎及胎儿的致畸作用及饮酒孕妇自体免疫成分对胎儿不良影响有关[5]
10 乙醇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急性乙醇中毒者代谢性酸中毒有很高发生率(76.9%),其次为低血钾(46.2%)、有效血容量不足(38.5%)、高血糖(33.3%)、高血氯(23.1%)、高胰淀粉酶血症(15.4%)和低血糖(3.8%)。乙醇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综合征称为乙醇性低血糖症,其病死率在成人病例中约为10%,是大量饮酒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乙醇中毒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急性乙醇中毒者的血清TCH值又较慢性乙醇中毒者显著低下。表明乙醇所致TCH降低,通过减少5-羟色胺(5-HT)受体数,可能是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出现行为紊乱的生物学基础[6]。
滥用乙醇者的血浆维生素C(P-VC、维生素E(P-VE)、β-胡萝卜素(P-β-CAR)、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过氧化氢酶(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E-GSH-PX)平均值均显著降低,过氧化脂质(P0)平均值均显著升高,并随着滥用乙醇史延长和量的增加而加剧。乙醇还可影响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影响血清钙、钠、钾等元素的代谢。
活性氧(ROS)是氧分子在还原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如超氧离子、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等。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使具有清除作用的SOD活性下降,体内的氧化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而致过氧化脂质(LP0)显著升高,说明自由基对脂质的过氧化作用非常强烈[7]。
11 其他
慢性乙醇中毒可引起中毒性弱视已早为人知,由于烟酒常被人同时使用,故多称为烟酒中毒性弱视。临床观察发现,乙醇除可引起视神经细胞变性而致视力障碍外,还可引起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造成严重视力障碍,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乙醇依赖的形成涉及生物素质:如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等。目前尚无法证明某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乙醇依赖的发生和发展。个体对其的敏感性作为反映生物素质的一个方面,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Wolff发现,乙醇依赖低发群体——东方黄种人饮酒后83%出现脸部发红,而乙醇依赖高发群体——西方白种人仅只2.9%[8],这是由于东方人缺乏醛脱氢酶,饮酒后血中乙醛浓度升高所致。
目前,关于乙醇性疾病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临床工作者的眼光只盯住器官损伤的治疗方面,而对乙醇依赖症及其所带来的全身性病变却置之不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通医生对乙醇依赖缺乏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乙醇中毒及乙醇源性疾病是个全身疾病,尽管它突出表现为某个脏器的病变,但全身各系统的改变及社会、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第二,乙醇中毒的标准因个体生物素质及机体外的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难以定量,因此难以界定研究对象,也难以确定乙醇用量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并非所有的研究对象因乙醇的毒性而发病。第三,急性乙醇中毒与慢性依赖对机体的影响显然不同,这方面研究比较少,饮酒前后机体所处的状态也会影响乙醇的代谢。第四,往往难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吸烟、使用激素、原发疾病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病理机制更复杂。乙醇对机体的影响仍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汤宜朗.酒依赖致神经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5):308-310.
[2]齐藤浩之,李坤玲.乙醇性脏器损害的临床.日本医学介绍,2000,21(9):403-405.
[3]何伟,徐传毅,李雄.乙醇性股骨头坏死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意义.中医正骨,2001,13(10):8-9.
[4]Redei E,Clark WR,Mcgiverm RF.Ethanol induced alter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may involve hormone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ty-adrenad ax-is.Prog Clin Biol Res,1989,325:313-326.
[5]王佩贞.胎儿乙醇综合征.山东医药,内科(上半月),1995,5(2):42-43.
[6]袁浩龙,周蓓蓓.乙醇中毒患者血脂水平的初步研究.四川精神卫生,1996,9(1):11-12.
[7]林振涛,于红燕.酒的代谢与中毒.滨州医学院学报,1999,22(3):311-312.
体育教学中少批评多表扬 篇5
一、案例介绍
1. 开学阶段, 教学生广播操, 在教《舞动
青春》踢腿运动中向侧的摆腿动作时, 由于间隔距离有限, 某学生侧摆时故意踢到旁边学生的小臂上, 由于当时笔者在做背面示范, 两人顿时扭成一团对打起来。笔者发现后厉声喊道:“快停下!”于是两人被同伴劝开, 耷拉着脑袋, 笔者没有采取任何的责备言语, 只是让他俩手拉手绕操场慢跑一圈, 其他人继续学习广播操。课后小结时, 笔者让他们上台向大家道歉, 原因是, 由于他们打架打断了课堂, 浪费了大家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总结道:每一个人都会犯错, 能改正就好, 但若老是犯错, 大家的宽容是有限度的, 一旦失去集体的宽容和接纳, 将失去这个集体, 孤立地学习和生活。
2. 刚开学不久,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练习
广播操跑步进退场, 一名学生看上去一副“小太岁”的样子, 两次跑步进退场都“鹤立鸡群”做“弄潮儿”, 跑步姿态懒散, 而且游离于队伍之外, 口里嚼着口香糖, 俨然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笔者看在眼里, 第三次练习时, 把他安排在方阵的旁边, 说:“请这位同学带个头, 一方面帮老师监督其他跑步不规范的同学, 另一方面, 带领大家进出场。”结果, 该学生更加盛气凌人, 还是保持原来的跑步姿态, 跑完后, 笔者问大家, “大家如何评价这位同学的跑步?”学生们个个偷着乐, 没有人发言。于是, 笔者让他再次带领大家跑步, 谁知, 该学生拒绝带跑, 而且口中念念有词, “为什么让我带跑?”便径直回到自己的位置。课后笔者留下他, 对他说:“老师是希望你跑得好才让你出来带领大家, 老师觉得你能跑出一个好姿态来, 你如果还是这样跑肯定会失去大家的信任了。”第二次课, 笔者还是让他带领全班学生, 结果与前一节课有了180°的大转弯。果然,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上述案例中没有采用严厉的责备, 而是用一些激励、转移注意的方法实现了课堂的顺畅性, 同时较平和地处理了课堂突发事件。
二、规律总结
1. 转移冲突的焦点和学生的注意
学生之间冲突的产生往往是引发课堂中断和教师实施批评的诱因, 大多数教师往往会中断教学, 立即批评发生冲突的学生,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只能暂时中断冲突, 学生谁都不服气, 怒气不消, 导致课后遗留问题。遇到此类问题时, 笔者处理的方法是转移冲突的焦点, 比如让他们一起做一件事情 (组成一组进行篮球比赛、排球对垫、手拉手慢跑、手拉手完成折返跑、保护和帮助完成技巧等) , 此时, 教师要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 让多数学生从冲突中转过来, 继续进行学习, 课堂小结时让学生评判。
2. 压住自己的怒火
教师在情绪不稳定时不宜批评学生, 以免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老师心情不好, 拿我出气”, 教师情绪不好时往往容易和所批评学生发生严厉的冲突,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 如果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身上, 往往形成对立态势, 最终导致自己难以“下台”, 甚至用粗暴、简单的方式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自信和镇静, 特别是在出现偶发事件和学生违纪现象时尤为重要。这时教师如果在内心烦乱中仍能自恃, 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和应变能力, 处变不惊, 尽快从困扰和混乱中解脱出来。
3. 笑一笑平和学生的心态
教育家魏书生说:“教师无意中的一次微笑、一个爱抚动作、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真诚的批评, 都可能挽救一个濒临绝望的学生。”笔者在听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课时, 班里的一名女生做操时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她顿时怒火中烧骂了一句, “你骨头这么轻!”那女生反驳了一句:“老师能骂人吗?”女教师顿时愣在那里, 只能没趣地继续教广播操, 此举引起下面学生一阵骚动, 那女生更加得意忘形。处理此类事件, 教师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用微笑和真诚来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多次强调反复, 以情感人, 以点带面, 借集体的力量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4. 及时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扬与批评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这样言之有物, 针对性强,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运用批评时要注意以表扬为主;表扬多采用公开性, 而批评要隐蔽, 暗示、不指名、课后个别交流;课堂批评时要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 不能多用或长时间占用课堂时间;批评时, 语言要诚恳, 以理服人, 切忌简单粗暴, 讽刺挖苦。
5. 要杜绝滥施教师的课堂权威
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多层面影响分析 篇6
建筑业属于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 其施工特点是:
1.1高处作业多。
按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划分, 建筑施工中有90%以上是高处作业。
1.2露天作业多。
建筑物的露天作业约占整个工作量的70%, 受到春 (夏 (秋 (冬不同气候以及阳光、风、雨、冰雪、雷电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危害。
1.3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
建筑业大多数工种至今仍是手工操作, 容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力、误操作多, 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1.4立体交叉作业多。
建筑产品结构复杂, 工期较紧, 必须多单位、多工种相互配合, 立体交叉施工, 如果管理不好、衔接不当、防护不严, 就有可能造成相互伤害。
1.5临时员工多。
目前在工地第一线作业的工人中, 农民工约占50%-70%有的工地高达95%。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个危险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因此, 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措施。
2005年, 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1010起, 死亡1195人, 虽比上年有所下降, 但其中重大安全事故仍居高不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安全法规尚需完善, 安全监管存在不足, 建筑市场亟待规范, 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工作体系尚未建立, 建设领域应急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这些事故的发生, 不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影响企业声誉, 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还会给家庭带来不幸, 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不按建设程序办事。
将工程肢解发包, 签订阴阳合同、霸王合同, 要求垫资施工, 拖欠工程款, 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 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 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 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 最终酿成事故。
2.2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 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
还停留在过去“三控二管一协调”的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上, 只重视质量, 不重视安全, 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还不清楚、不熟悉、不掌握, 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监理工作, 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理职责和安全监管作用得不到发挥, 形同虚设。
2.3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落实, 目标管理不到位。
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缺乏安全技术交底, 有的企业甚至把施工任务通过转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 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2.4
有的地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人员缺编, 没有经费来源, 没有处罚依据, 安监站的安全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2.5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素质不高。
大部分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不强, 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 这个问题非常突出。
2.6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建设单位往往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
在工程造价中不计提安全施工设施费用, 施工单位为了揽到工程而委屈求全, 一旦中标, 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 于是能省则省, 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 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防范事故发生的措施
3.1
搭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管理平台, 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3.2实行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制度。
对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的安全监理业绩实行考评, 作为年检或注册的依据, 规定监理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
3.3夯实企业基础工作,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明确各自的责任。
3.4建筑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总的安全管理目标, 包括伤亡事故指标, 安全达标和文明施工目标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
项目部与施工管理人员和班组必须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 并将安全管理目标按照各自职责逐级分解。项目部制定安全目标责任考核规定, 责任到人、定期考核。
3.5
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 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 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防范发生事故。
3.6
施工企业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 既要做到有针对性, 又要简单明了。
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多方面影响
4.1施工安全与企业信誉的关系
信誉是一种隐形效益, 是企业多年经营后所获得的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施工安全是企业信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高信誉的企业必定是个安全工作做得完善的企业。因为信誉高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当然包括在安全方面的出色管理。建筑企业欲在当今市场中求发展, 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创造信誉得靠人为, 人的安全无保证, 怎能去创信誉。企业要获得信誉, 先要保证开创信誉人的安全。
4.2施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施工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要创效益, 不创效益的企业必然走向倒闭。然而效益是人创造的, 不维护好人的安全何谈效益, 人不安全谁去创效益?人是世界上第一可宝贵的, 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而建筑施工安全就是要维护人的正当、正常、正确的生产劳动, 进而创造效益。施工现场发生事故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往往是看得见的, 而间接损失是一种潜在的常常是情绪化了的, 不仅将影响企业创效益, 而且由此又可能引发祸不单行的恶性循环。
4.3施工安全与企业法人的关系
企业法人是第一责任者。在我们走向依法治理国家的形势下, 建筑安全也将走向依法治理的轨道, 因此, 企业法人对本企业的安全负有全盘责任。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 企业法人对员工的生命安全负全责, 在经营决策上必须顾及安全, 把安全摆到企业运作的非常重要的位置。
4.4施工安全与企业职工的关系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是企业赖以存在的支柱。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的人事任免、经营体制改革等方面负有一定的职责。
4.5施工安全与安全管理人员的关系
自从安全提到了施工生产、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后, 施工工地、生产车间便设立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是企业安全的监督者, 无论是兼职安全员还是专职安全员其责任都很重大, 这个岗位与职工安全密切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及安全管理的经验、责任心对所辖的范围关系重大, 是落实、执行国家安全法规、企业安全制度、各工种工序的行为规范最具体的管理和监督层。
文明施工带动安全, 安全保证了文明施工, 文明施工又将有利企业信誉提高, 这种因果连带作用说明了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不可分的关系。所以, 施工现场文明程度对安全施工有制约作用, 故此, 施工现场应严格按规范, 调度有章法, 施工讲效率, 定规矩, 将现代文明融于传统的施工管理中。
摘要: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国家级的话题, 上至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下到企业班组施工第一线都在关注、过问。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决非易事, 涉及方方面面。安全管理已经形成了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探索安全管理与相关工作的关系, 对于把握安全管理, 促进安全法规落实, 揭示安全管理工作规律不无益处, 本文就相关知识进行论述。
多表扬对学生的影响 篇7
关键词:航天发射,权衡决策,多任务,能力恢复
1 引言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航天测试发射需求日益增大, 如何利用有限的发射场资源尽可能经济、可靠地完成测试发射任务, 成为航天发射场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外发射场改革的重点是规范发射流程、提高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 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发射能力[1]。专家学者提出通过部门职能改革、组织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的协调、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对航天发射工作进行梳理, 也是提高航天测试发射能力的重要途径[2], 也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测试发射过程管理提高航天发射场管理水平来提高测试发射能力[3]。
我国航天发射场一直以任务串行的方式安排航天测试发射任务, 保障每一个任务的工位准备时间和资源供应, 但存在发射场利用效率低、发射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航天测试发射任务流程为基础, 通过建立发射场资源能力恢复和经济优化决策模型, 探讨可靠性与经济性之间的权衡方法, 分析多任务并行方式对发射场能力的影响, 为提高发射场测试发射能力提供思路。
2 多任务并行航天测试发射工作过程模型
图1是多任务并行的航天测试发射工作过程的简化模型。假设发射场承担同类测试发射任务, 各任务具有相同的流程Pi (i=1, …, n) , 没有时间参数的差异。任务Mj在测试发射工序Pi的持续时间为Tji, 有:T
如图1所示, 前导任务Mj-1离开工位Pi后, 发射场为工位Pi提供时间长度为τi的能力恢复时间, 用于维修、检测以及后勤物质的保障。
从单个任务Mj的工序流程逻辑考虑, 工序Pi开始的条件是:
①任务Mj已经完成前导工序Pi-1;
②任务Mj-1已经完成Pi工序, 并完成时间长度为τi的能力恢复时间。
3 多任务并行的航天工程时间关系分析
考虑任务Mj进入工位Pi的时间安排问题。发射场为任务Mj在工序Pi中提供的工序时间和能力恢复时间为τi+Ti, 称为Pi的拓展工序时间, 记:
根据任务的时间参数无差异性假设, 可得:
任务Mj-1完成工序Pi后, 发射场为任务Mj提供Pi工序服务, 拓展工序时间为
为保证工位完成测试任务的可靠性, 可设只存在工序时间和工序能力恢复时间。任务Mj-1完成工序Pi+1并进行能力恢复期间, 正好是发射场为任务Mj能力恢复并完成工序Pi的时间。所以必有:
结论1 相邻任务的相邻工序拓展延续时间相等。
从第m个任务的第1个工序开始, 按照式 (1) 、式 (2) 推导, 可得:
因此有:
记
任务的总工期为:
由于τi∈[0, ∞) , 由上式可知, Ti越大, τi越小。最长时间的工序Tk对应的能力恢复时间τk=0时, 测试发射任务的能力恢复时间降到最低极限。
记
式 (5) 说明, 在充分利用航天测试发射各个工位资源情况下, 多任务工序并行的高密度发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关键测试发射工序Pk的能力恢复时间长度τk.
4 多任务并行的发射场能力恢复权衡决策模型及其求解
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考虑航天测试发射任务的费用与收益, 将发射场能力恢复时间作为决策变量, 以此建立发射场能力恢复权衡决策模型。
(1) 并行工序下的测试发射能力
根据式 (3) 可知, 因为测试发射各个工序的拓展工序时间都是
单位时间内的测试发射次数为:
结论2 并行工序下的单位时间测试发射能力为最长拓展工序时间的倒数。
(2) 并行工序下的权衡决策模型
考虑T′时间长度内发射场收益以及费用情况, 完成m个任务的总收益设为:
其中, BV为发射场完成单次测试发射任务的收益, CL为发射场原因导致单次测试发射任务未完成的损失费用, cRi为发射场工序Pi能力恢复单位时间的消耗费用, c
工位Pi的恢复时间τi通过影响工位的能力恢复程度Ei, 间接影响工位对总体任务的可靠性E.设Ei=fi (τi) , 则单一任务的总体可靠性为
根据式 (3) 、式 (6) 、式 (7) , 可以推导得出单位时间内的纯收益:
决策目标为:
令
即为关键工序最优能力恢复时间τk的确定方程。
5 示例研究
假设发射场承担某航天测试发射任务的简化串行流程如表1所示。现研究在并行高密度测试发射情况下确定各工序的最佳恢复时间长度, 并分析高密度并行测试发射对测试发射能力的影响。
发射场完成单次测试发射任务的收益BV=2200万元, 因为发射场原因导致单次测试发射任务未完成的损失费用CL=3000万元。显然有:
可以根据上式仿真计算发射场收益与能力恢复时间长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可由此可以得出最优能力恢复时间τk=3天, 期望最大平均收益
对发射场任务进行串行测试发射安排时, 同一工序空闲的时间长度等于任务时间与工序时间之差, 工序恢复时间足够多, 因而可以认为工序恢复时间不占用发射场测试发射时间。本示例中任务延续时间为27天, 任务串行安排时, 发射场的测试发射能力为Clunch=365/27≈13.5次/年。
从以上分析可知, 采用并行测试发射方式时, 示例中测试发射能力为串行测试发射能力的3倍, 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单一任务延续时间延长2.7倍。
6 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 发射场通过多任务并行提高测试发射能力是有效的, 但是这必须以延长单任务工期为代价, 如果任务的某工序延期可能导致该工序失效时, 多任务并行可能不具有现实上的可行性。所以, 在串行测试发射和并行测试发射之间寻求折中的适度并行测试发射模式, 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存在可能性, 并且将对发射场测试发射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金霞, 丁士民.国外航天发射场的发展趋势[J].飞行器测控学报, 2006, (5) .
[2]左凯, 张延华, 王永庆, 刘松林.对我国航天发射场地面装备质量管理建设的思考[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多表扬对学生的影响】推荐阅读:
对拾金不昧学生的表扬信10-02
对学生精神表扬信范文10-24
表扬学生的艺术05-22
老师表扬学生的评语06-06
三类学生的表扬艺术07-03
表扬和批评学生的艺术09-29
学生给老师诚挚的表扬信07-23
给学校想学生的表扬信08-30
学生社区活动的表扬信10-06
表扬对工作负责的员工的表扬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