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改革(精选12篇)
模块化改革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竞争激烈, 各企业之间为了抢夺销售市场也是明争暗斗, 将生产出的商品有效的销售到世界各地是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 企业的销售业绩是维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推销技巧课程。但是目前高职学校所开设的销售技巧类课程主要以理论的讲授为主, 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标准。依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推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进行简要探讨。
1 “推销技巧课程”开设所具有的专业重要性
推销技巧的教授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在交易活动中的推销理论与实战技巧能力。主要以讲授在推销过程中所存在的推销原理, 方法, 战略战术以及规律性的技巧总结, 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背景与理论框架。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教学的主要方向。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推销技巧课程开设所具有的专业意义。
2 推销技巧课程的主要教授现状表现
2.1 教学手段单一陈旧
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证学生顺利接受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高职教学的教学方式上, 老师依旧采用板书教学, 就算部分高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但是很少将其运用到推销技巧课程上。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单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调动自己参与课程教授的热情, 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应对老师。教学过程中仅仅以板书形式表现课程内容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老师教授方式提出更多挑战, 难以满足学生对大量有效信息的需求。推销技巧教学课程是一门应用型教学科目, 完全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提升学生的推销实战技巧, 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
2.2 教学模式落后
普遍的推销课程教授模式以老师注入式教学为主要操作手段。这种模式的主要特性表现为单向式的传播方式,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获取过程局限在被动式的吸收上, 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学状态都处于逆来顺受的情绪状态下, 这种状态下的教学状态难以保证学生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内容忽视结合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的推销技巧这门课程仍然以教授理论内容为主, 甚至完全都是理论内容的讲述, 这样就完全忽略了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应用所学内容解决推销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这完全忽视了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无论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看还是从推销课程的性质来看这样都是行不通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同时并重才能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3 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改革方式
3.1 完善教学手段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利途径。为了提高高职销售技巧的教学的质量, 必须加强对教学手段的重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 扫描仪, 幻灯片, 音响系统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课程, 可以在常规的理论讲授中增添图片, 文字以及影视资料, 给学生重点分析操作实务以及案例讲解。更新教学手段可以对提升教授与学习的双向主动性。主要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直接简单的表现教学重点, 以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加强对推销理论的重点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状态下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 大量丰富的专业咨询能帮助学生吸收更多的专业技能, 在多角度的表现形式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2 丰富教学模式及方法
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品质时, 可以在销售技巧的讲授中采用模拟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战经验能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效果。模拟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以情景再现模拟现实以增加实战经验的教学技巧。老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定的情景扮演, 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实训场景, 以提高学生的实战技巧。在情景模拟的教学课程中, 通过角色扮演能够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活跃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推销技巧的实训经验。
与此同时, 在高职进行销售技巧培训时, 老师可以加大对案例讲授的比重。通过分析成功优秀的销售案例, 帮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优秀实用的销售技巧。在具体的操作侧面,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 需要注意学生在吸取销售经验时需要注意依据不同的时代环境, 背景信息, 环境状况有选择性的吸收成功案例的销售方式, 并锻炼自己灵活的运用能力。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再分析, 对其加入新的时代色彩, 进行立足于现代化的创新, 是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是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向连接, 使得老师的教授方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 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在理论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实践素养, 在双向互动中提升职业能力。
3.3 在内容方面进行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丰富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 高职推销课程在项目驱动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项目, 以班级为场地进行“格子铺”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推销实战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实战水平。这样同时还能够对其他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与推销课程进行融会贯通, 便于学生实际操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对高职推销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改革方式需要以改善传统的销售技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理解课程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质量保证。该文主要以分析了我国目前高职销售课程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一, 枯燥的教学模式磨损学生的学习热情, 陈旧, 简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依据以上所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氛围中获取教学信息, 提升学生的实战技巧与职业素质, 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个人的一席之地。
摘要:推销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推销能力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由于推销技巧的实用性较强, 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培养。该文主要对我国高职推销技巧的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并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 对提高学生的推销技巧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推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 2007-10-25 (1) .
[2]郝建功.高校校园建筑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 21 (2) :17-20.
[3]内蒙古大学.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内蒙古大学侧记[EB/OL].http://ndnews.imu.edu.cn/xxgl/jzmkc.htm, 1999-01-31.
[4]肖志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推销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推销技巧课程的教学改革[J].消费导刊, 2010 (7) :169.
[5]陈爱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推销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推销理论与技巧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75-78.
模块化改革 篇2
【关键词】大学化学 模块化 实验教学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化工和近化学化工类专业主干基础实验课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围绕着传统的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的理论教学展开的,其实验教学的管理职责分属于相应的教研室。
这种以化学二级学科为基础、四大化学实验为支柱发展起来的实验教学体系,在系统的严谨性、内容的成熟度以及与化学原理的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上表现出突出的优点。实验课程教学具有跨学科、跨专业、面广量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了“模块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按照实验教学“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进行整合,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强化基础训练,优化基本实验内容,适当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过程了解化学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程度提高,对教师目前从事的科研也十分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加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就是新生在假期也留校跟随导师开始最基本的科研训练了。与此同时,导师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实验能力也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新的模块化实验体系对促进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科研 ,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等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的现实情况
(1)实验内容上安排不合理,不能反映出时代要求。以四大化学为平台开设的实验中,一些基础实验和基本操作分散在各门实验课中,造成同类型的实验内容的重复现象。而对于教学所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数目又不足。在这种体系下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经典实验,而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性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
(2)实验课程自身的教学作用得不到发挥。由于实验课程是依照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 在具体安排上需要尽量保证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致性, 因此实验课程变得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补充成分, 而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没有被关注,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化学实验自身的教学作用。
(3)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的是“照方抓药”的药剂师型化学人才。实验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 的教学方法,实验讲义和实验用品讲解得越来越详尽, 学生“照方抓药”进行操作, 造成学习主动性被抹煞,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得不到培养。
(4)实验教学管理体制问题重重。这种由教研室分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各自都要求体系的完整,忽视了当前化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或化学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也无法从化学学科发展的总趋势对教学实验的改革作通盘考虑。同时实验管理上自成一体, 造成了过多的课时浪费在了不同实验课的技能训练的低层次循环上。
模块化改革 篇3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On the Reform of Module Teaching in Sports Biomechanical Experiments
WU Wei-dong1, YUE Jing-jing2 ,CUI Zhi-yong1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2.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Module teaching in sports biomechanical experiment includes basic experiment module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experiment module, which can better foste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of students. In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modules, different methods can be applied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The change in the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biomechanical experiments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rthering reforms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biomechanics,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引言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教学是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1〕。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作者认为应努力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动生物力学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高等体育院校普遍对实验室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硬件投入相对不足,大部分仪器陈旧,新技术手段很难应用。同时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存在着专业设置追求“专、深”,忽视“宽、广”,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2〕,基础实验教学一般随理论课进行,实验课的内容完全取决于理论课的内容,实验内容、学时、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这种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和观念已经严重阻碍了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运动生物力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是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却各自独立,缺乏融合,致使实验课内容重复较多,更新困难,大量课时浪费在无谓的循环中。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过于依赖理论验证,形式上孤立且脱离运动实践,无法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来开展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研究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利于激励学生钻研实验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3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教学模块化的内涵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模块化教学是指将实验课按一定方式划分为若干模块组织教学,这种组织不是简单的集中,也不是形式上的独立,而是使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成为理论课基础之上的独立教学体系〔3〕。这种模块的划分要进行有机的编排,打破原来的分类体系,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实验课不再依附于理论课。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教学模块化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借以实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同时切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就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激发其创造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4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模块化的实施及管理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将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整合为两大模块,即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4〕。基础性实验是指以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的验证性实验,其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的体育活动或文献、图书的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为顺利解决问题而设计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分工合作,还可以随时联系老师来确定实验方案,并亲自实践,其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的建立可促使学生充分应用学习到的基础实验技能,从而将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两大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实验课模块化教学的报道并不陌生,但在不同实验模块的教学中实施怎样的管理方法鲜有报道。根据广大运动生物力学专业教师的经验以及作者的教学体会,本人认为可以针对两个不同模块实施精细与粗放两种管理模式。
4.1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性实验模块的精细化管理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以巩固和理解基础理论知识为目的的验证性实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实验项目、内容、目标、方法、考核标准等进行科学、规范的明确表述和量化描述。
4.1.1教学设计精细化。
教师对实验内容与任务、目的要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保证每次实验课有明确的任务。对实验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进行精心设定,既要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又要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对实验耗材进行精心核算,确保实验教学需要,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面对相对不足的实验设备和经费,大力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需要贵重设备和采用活体动物的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缓解经费不足的矛盾。
4.1.2教学过程精细化
实验教学过程精细化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实施教学,认真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做好演示、指导和组织等具体工作。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操作、预期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要不断改进由教师讲解、演示,然后按教师要求和实验指导操作,最后得出实验结果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就积极参与进来,与教师一起完成实验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在课前对实验就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有利于学生找准本实验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4.1.3素质训练要求精细化
实验操作是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及时指导,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协助学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4.1.4实验考核精细化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应重在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是以往的考核手段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依据,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进行客观评定。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应首先使实验课的考核独立于理论课之外,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反映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加大期末总成绩中实验考核成绩的比例,以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其次实验课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以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为考核依据,使学生珍惜平时的操作机会,重视日常学习,从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4.2运动生物力学综合设计实验模块的粗放化管理
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提高动手能力的要求,同时为其提供更多学习现代化技能的时间和空间,必须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创造条件。对于正常教学计划的实验实行部分开放,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在有充足时间和宽松环境下独立实验,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在向实验室值班老师申请预约的前提下,课余时间也可按照理论课进度和自己的兴趣选做部分实验。对于正常教学计划外的实验,学生可自行设计,且在实施实验过程中独立查阅文獻、准备实验材料、配置实验试剂、操作仪器,可独立也可合作分析、探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尽量减少教师对实验环节的干预。
在综合设计实验模块中教师应注意将科研项目成熟的实验手段积极转化为教学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具有研究性、实用性的实验,更好地接触到前沿科学研究。其次用一些科研项目的实验结果弥补陈旧实验教材的不足,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些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实验方法。为顺利完成创新性的实验,教师可以积极动员学生改进和创制实验仪器。
在综合设计实验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应以科研论文的格式制定实验报告,讨论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科研素质的目的。该模块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为主。教师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达到考核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目的。通过对综合设计实验的粗放式管理,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全面培养、提高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已成为高等体育院校广大师生的普遍共识。体育院校的学生一般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分析综合能力较差,但是思维活跃,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将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划分为两个模块,并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动手和科研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实验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教育和教学工作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努力,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2(1).
〔2〕 孙爱民.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2,21(2):9-10.
〔3〕 钱铭佳,邓树勋,张永明,等.创新体育教学:迈向新纪元〔M〕.北京:星河教育出版社,2000,83-88.
〔4〕 李香华,史湘平,周亮.运动人体科学模块化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20-24.
模块化改革 篇4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仍然注重学科体系
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审计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脱离了会计职业活动的实践, “会计教学”与“会计工作”不能有机结合, 由于人为的把各科课程分开, 学生养成的不是会计工作的思维习惯, 而是学习会计知识的思维习惯, 学生解决某一课程问题能力强, 但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差, 学生毕业后往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职业岗位工作。
(二) 在教材的使用上, 与普通本科教育几乎没有区别
多年来会计专业教材沿袭着理论阐述、准则制度解释、会计处理举例的套路来编写的, 形式单一, 各章内容独立, 缺乏对关联知识的阐述和运用,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 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只知道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 逐渐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导致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就不会。而且教材内容也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高职教材在编写上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又缺乏特色, 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三) 在教学的观念上, 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锻炼
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旨在训练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而要成为一名会计人员, 就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从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情况来看, 基本上全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也就为一些教师强调理论教学提供了借口, 教师只注重“应知”、“应会”内容的教育, 过分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 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虽然也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出了校门却发现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四)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过分强调高学历高职称, 而忽视对教师本身技能的培训
目前高职会计学专业的师资绝大部分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虽然具有较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很少, 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因此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的要求。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 同时在教师职称的评选上, 过分强调学历、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 (论文) , 而对在专业上达到什么标准, 比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 没有要求。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五)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实施
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 主要要求学生要有诚信、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 能吃苦, 会沟通, 但教育者都十分清楚, 这几种能力是很难培养的, 尤其是要诚信, 给学生做了很多讲座, 但效果不明显。因此, 如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仅通过课程教学是很难达到的, 但如果和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 目前还没见到相关成功经验。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 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 这个时期主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实践能力要求不高, 认为容易在工作中取得, 这种观念主导着教育政策, 从而使实践教育被排挤到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个过程中。考试制度在确立学科体系的绝对统治地位中,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 职业教育是采用学科体系还是以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的争论越来越激烈, 但不得不承认, 虽然在学术领域以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占据了主流地位, 但在学校开展教学中仍然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导, 虽然在学科体系中增加了实践训练的内容, 但这种实践训练与实际工作存在着巨大差距, 依靠这种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
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 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称为工作知识, 需要是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 或者学科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工作知识都是依附于工作过程的, 其存在的形式都与以学科体系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完全不同。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把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 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三) 两种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教学理念的不同
“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所强调的是终身教育理论, 该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就必须加强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过多强调理论知识教育, 教育者希望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找到不变基础。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所强调的是建构主义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贵在用, 有用即真理。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更适应于从具体的工作实践开始展开学习, 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只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正如杜威所说, 一种书生是天生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其余大多数的人, 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 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 因此高职教育要注意到这种特点, 彻底打破由理论到实践的路线, 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两种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教学思路不同
“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强调先理论后实践, 先讲授后训练,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进行这种训练, 更不知道这种训练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哪些问题, 只知道做完规定的练习就行了。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强调先有任务后知识, 为完成实际工作中任务来构建知识, 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学完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五) 两种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教师”、“学生”的地位不同
“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 教学活动中以老师讲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起辅导和引导作用, 教学的设计以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为目标, 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 学生和老师共同对任务进行提炼和升华,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实现实践和理论的一体化。
三、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按照“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思想, 本文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素质和拓展技能为中心全面进行。 (1) 基本素质。所谓基本素质主要是人文基础素质和公共通用能力, 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 这个能力是一个人进行有效活动提高生存质量的基础, 在国外有人将其定位于关键能力, 我国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十分重视该能力。基本素质模块应当涵盖语言文字能力、数学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知法守法用法能力、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 (2) 能力素质。所谓能力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会计的基本技能, 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 以培养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为目标, 该能力的培养应严格按照“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课程来进行, 使学生学习后能真正顺利实现就业。 (3) 拓展技能。所谓拓展技能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兴趣爱好, 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的能力, 因为现代社会是个知识经济社会, 职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 职业消亡和新生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许多人都不会终身从事某一种绝对固定乃至相对固定的职业。因此, 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 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
现代职业教育观认为, 要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是构建在这种模块指导下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 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 注重课程编写的情景性, 使学生学习的情景和以后工作的岗位情景相统一, 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 对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三步走:一是制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课程设置的结构;二是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 也是加强课程建设,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三是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体现, 也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资料, 成功与否, 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但这个工作难度很大, 主要是实训资料的收集和典型的真实案例较难寻找, 如果不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工作过程导向难以体现, 因此, 具体做法是条件成熟的就集中力量开发, 条件不成熟的暂缓开发, 可以先印课程讲义, 反复实践后再形成教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此基础上, 组织编写教材才能取得成功。
四、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转变教学观念, 推进项目课程设置,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采用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设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岗位一般设置:总会计师, 会计主管, 出纳, 稽核, 资本核算, 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 工资核算, 成本费用核算, 财务成果核算, 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 总账,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 会计电算化, 会计档案管理等。对这些岗位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构建, 结合教学实际, 可以把会计教学分为“认识企业与复式记账”、“出纳”、“往来结算”、“财产物资”、“职工薪酬”、“财务成果”、“资金资本运作”、“总账报表”、“纳税申报”、“审计”岗位等十大模块。在一个模块中, 要融合该岗位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并且以过程任务的形式呈现, 而不能简单地把原有的课程整合, 再以原有方式教给学生。
(二) 基于过程导向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
在会计工作中, 有着新手和熟手的区别。与新手相比, 熟手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的量, 对某些专业知识的掌握, 熟手可能还不如新手, 但熟手的知识表现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 处于其意识焦点的是工作任务, 与之相关的知识则以背景的方式存在着, 其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因果促成关系, 推动着主体的选择和行动。新手的知识则是脱离工作任务, 按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被表征的。尽管这种表征方式因突出知识的内在关系而易于进行理论思维, 却缺乏生成实践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时, 应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本文以出纳岗位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 认识出纳岗位。在该任务的设计中, 可以把出纳从事的工作以及应具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拍成专题片, 放映给学生看, 使其在没有学习出纳应具备的会计知识之前, 对出纳岗位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当然有条件的话, 应带领学生到具体的企业中去, 由出纳人员给学生具体讲解该岗位, 这个过程十分重要, 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下面的学习。 (2) 熟悉出纳的工作环境。在该任务的设计中, 可以根据具体的企业环境来营造, 让学生明白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 业务处理程序, 资金收支的一般程序, 理解出纳工作的职责与权限。 (3) 掌握出纳的基本功。出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借助于算盘、计算机 (器) 进行计算, 需要填支票、发票等票据, 还需要点钞票, 这些工作都需要出纳员有一定的基本功。教学时需要对应培养学生的珠算能力、计算机录入的能力、点钞及辨别真假币的能力以及支票和发票的书写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训练, 老师只需要讲解具体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去考对应的相应技能证书, 考取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分及弹性学制的优势, 让掌握快的同学顺利进入下一轮。 (4) 掌握与出纳有关的基础会计知识。主要包括办理现金收付, 审核审批有据;办理银行结算, 规范使用支票;认真登日记帐, 保证日清月结;保管库存现金, 保管有价证券;保管有关印章, 登记注销支票。这些会计知识是出纳人员开展工作必须掌握的, 要重点培养, 在培养时可以结合企业实际, 让学生具体去处理实际的企业业务, 业务资料的搜集可以到有校企合作的单位去收取,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5) 培养与出纳有关的素养。出纳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面对每天都有大量的钱从出纳的手中流过, 出纳人员一定要有一颗坦然面对的心, 要洁身自好, 不贪、不占, 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 顺利通过“金钱关”。由于出纳人员每天都会与钱、票据打交道,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和损失, 因此出纳人员应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出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要集中精力, 工作环境、会计工具的摆放要井然有序, 钱款、票据要依习惯和要求摆放整齐、便于存取, 收付现金时要认真、细致, 不发生差错, 若发生问题要沉着冷静将问题解决。这些细节在平时的训练中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设计, 使学生真实感受出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 通过完成规定的任务, 达到对学生培养的目的, 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 就能十分熟悉出纳会计岗位, 真正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的。
(三) 提高高职会计教师实践技能, 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进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就必须有人去实施, 而这种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是一线教师, 当然管理者要起到保障的作用。针对上述分析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鼓励教师去考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会计类的证书, 因为只有自己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才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更好的编写校本教材和辅导学生; (2) 从制度上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任职, 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 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为只有教师本身的技能提高了, 他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 引进企业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来任教, 把企业的具体操作教给学生, 并带领学生多去企业锻炼; (4) 学校应从制度上为课程改革提供保证, 鼓励教师参与课改, 进行大胆的试验, 允许有个性的发展, 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以相互学习经验, 共同提高。
(四) 对学生管理的变革, 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目前高职学生中,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时候好学生已经学会了, 差学生还不愿意学。因此应引进学分制, 并按照弹性学制安排教学, 打破按班级组班的形式, 让好学生能吃饱, 提前毕业;让学习不努力的学生, 也要达到规定要求的学分后才能毕业, 只有这样从制度上入手, 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压力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只有学习者主动去学习, 掌握的知识才能牢固, 才更能适应未来将从事的会计岗位。
(五) 引进德育学分, 全面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随着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 学校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提出了“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的教育目标, 在这四学中, 首要的目标就是学做人。培养学生学做人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 如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请著名的感恩教育推广专家彭成老师作“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讲座, 效果很好。同时全面推广“德育学分制”, 将德育学分与课程学分同时作为学生期末评优标准、毕业基本要求, 同时规定, 德育学分如果得的多, 可以用以置换其他非专业课程的学分。制定《学生德育学分制认定办法》, 由教务处、学工处、各管理系部共同操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综合考评, 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出思想品德考评分数点, 折算出德育学分, 有教务处统一认定。通过这种形式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 把口头说教变成了行为教育, 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六) 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真正实现定岗实习
高职教育要真正实现零距离定岗就业, 必须去实习, 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内模拟实训中心, 为学生校内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会计模拟”实训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但代替不了实际工作, 因此, 在“会计模拟”实习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的到实际企业第一线去进行锻炼, 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体验, 从而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也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快的适应创造条件。
摘要:本文认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了毕业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必须从工作过程的实际入手, 注重过程导向, 体现实践教学, 重构课程体系,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过程导向,模块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立波:《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陈至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4日。
模块化改革 篇5
一、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好大学物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正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而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近年来我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再加上一些学院对非物理专业的课时不断缩减等,给学生学好大学物理课带来了困难。根据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物理基础、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不同的知识需求,采用按专业分层次多模块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大学物理有重要的意义。模块化教学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相同的,课程内容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分类规划与分层实施,即在承认学生个体、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有区别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潜力。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在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2.实践意义
1)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开辟我校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模式
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正视各专业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别策略,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着想,为各专业学生学习上的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个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模块化教学打破了固化的教学内容体系,真正地考虑了每个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学习中的情感需求,它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教育的原始而纯朴的功能。2)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模块化教学在我院是新生事物,教师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针对自己负责的模块有经历和时间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反思性教学、研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化教学考虑到了工科各专业的不同,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模块组合的方式,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劳动资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大学物理本身内容为中心,既突出教学要点和难点,又在夯实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大学物理与专业方向的结合,充实物理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大学物理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
4)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确保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针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融入工程技术和人类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为基本特色,尽量使学生们体会到物理学对于他们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特别注重物理原理与工科专业知识的结合,注重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更好地提高自己,因此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模块化教学改革实施条件
基础学院物理教学部共有物理教师23多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5名;硕士以上学历22人。教师资源丰富,并能够根据模块化教学中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模块化大学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模块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意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大学物理教学的整体优化,大面积地提高大学物理学习成绩,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完善的、适合我校发展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我校模块化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具体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1.教学方面
1)根据各专业特点,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及优化各专业教学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2.实施方案
大学物理有96学时、80学时和64学时,物理教学部拟每部分进行试点: 黄宇欣和杨怡舟负责96学时的模块实验教学,冷静和刘玮洁老师负责80学时的模块实验教学,韦韧和向鹏老师负责64学时的模块实验教学。实施时间:2016~2017第二学期;
加强过程考核。(1)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出勤占总成绩的30%。(2)参考国际物理竞赛题目,给学生布置小论文内容,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任课教师对所负责模块内的学生实行严格管理,细化、量化管理过程和管理标准,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方案试点完成后,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总结模块化教学的得与失,并形成报告。
四、结语
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使大学物理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更有效地为专业教育教学服务,真正发挥出了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对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物理教学部
模块化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17-02
根据《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英语专业已连续4年被列入红牌专业,高职商务英语被列为黄牌专业,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由于受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英语类生源近年来呈萎缩的趋势。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管理人员和英语专业教师研究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英语专业发展瓶颈的成因
(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将重点培养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紧缺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熟悉东盟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及外语、东盟国家政策研究、涉外法律、国际金融、商贸、保税物流等国际区域合作的跨界型紧缺人才。
(二)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缺乏的是既懂外语,又懂技术、管理、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和营销的跨界型外语人才,缺乏的是既懂外语,又懂外国法律、国际通用规则、国际贸易知识的外向型谈判人才和翻译人才。而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面不够宽,综合实践能力弱。有些只是在原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如外贸函电等英语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除英语外的职业技能,不具备跨界人才的素质。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笔者对广西4所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2012、2013届184名毕业生初次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就业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就业岗位分散,就业对口率低。毕业生共从事20多种工作,分布在文员、商务、服务业、销售、英语教师翻译等几大块岗位群,对口率仅为18%。二是岗位技术含量低,薪酬待遇低。19%的毕业生从事酒店服务员、话务员、前台接待等工作,平均薪酬较低,如文员实习期工资仅为1578元/月。三是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由于对口率低,岗位起点低及薪酬起点低,毕业生频繁跳槽,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二、模块化教学设置及其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模块教学是围绕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知行一致,这种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务英语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设置可以将商务和英语两个跨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综合实训课及校外实习基地的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双素质”的跨界型人才,在就业上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既可以以英语为谋生的手段,又可以从事商务类职业。二是因具备英语语言优势,提高了从事商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三是培养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和准备,择业不容易产生迷茫感。四是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且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职业良性的发展。
三、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在“以商务为核心,以英语为工具,以实践为主线”的专业定位原则指导下,从2008年起开始对商务英语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科学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紧贴职业岗位要求,将课程体系设计为语言课程、商务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三大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循环,使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经过不断在更高层面上的重复而得到强化。三大模块还表现出明显的进阶式特征,即一年级侧重语言,二年级侧重商务,三年级侧重综合实践。
1.语言课程模块。围绕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本模块开设了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外贸函电、商务英语洽谈等语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商务英语为桥梁课程,与商务模块的其他课程知识互相交织、衔接。
2.商务课程模块。本模块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关与报检实务、电子商务、商务单证、国际货运代理、消费者心理学等商务专业课程,突出了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的适量和实用性。采用“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的教学模式,加大了商务操作技能的分量,本模块以商务英语洽谈和外贸函电为桥梁,与英语模块课程接轨。
3.综合实训课程模块。本模块开设国际货运代理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务、外贸函电模拟实训、商务单证、报关与报检实务、电子商务等实训课程,强化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具体的商务任务的技能。该模块课程将全英文的教学内容和商务的实训项目相结合,将英语能力和商务技能充分结合。
(二)合理设计项目教学模块。对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洽谈、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单证、国际货运代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化改革,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按工作所需将课程分为若干任务模块,所有任务模块都围绕着一个项目学习目标,和相关的知识形成联系,由此来构成统一的教学集中模块,通过科学地组建课程内容模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都能够扎实地掌握相对应的技能,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操作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以商务英语函电为例,该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商务函电的应用能力。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该课程的特点,将商务英语函电设计为贸易磋商、订单及合同签订、履行合同、售后服务四个模块;再设置四个模块相应的项目实践任务,如贸易磋商又分为开发客户、询盘、报盘、还盘、接受等子项目。并制定模块、子项目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最后配合实践指导书,制定与之配套的专项技能目标。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为能力模块及项目目标的完成搭建平台。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体系由三大平台构成,即课内实践平台、校内实训中心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平台。三个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效用,同时各平台之间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又相辅相成,使学生的主要技能能够在循环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1.课内实践平台。课内实践平台主要体现在所有课程的实践部分。对语言课程模块进行以交际教学法为代表的教法改革,强调课堂的互动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商务课程模块主要通过将基本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分解为项目在课堂内进行实践活动。
2.校内实训中心实践平台。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中心由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及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构成。将学生每六个人组成一家公司,在全真的商务与办公环境中,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了解到现行价格、供求关系等市场行情,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产学互动的大课堂。
3.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平台。商务英语专业在区内外的十余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了长期性的专业实习基地,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寻求就业前景,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商务技能和职业意识。
(四)建设跨界型师资队伍。一是行业专家请进来,商科类核心课程由合作企业业务骨干兼职担当,保证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二是专业英语教师走出去,出国培养、进修商科课程或者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使语言类教师具备跨界知识和视野。三是引进行业专家,把有多年行业经验,在外贸、国际商务领域中的区域性领军人物,引进教师队伍,带动跨界型教师的培养。
四、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效果
将未进行模块化教学设置改革的2012、2013届应用英语专业(184人)毕业生和进行模块化教学设置改革的商务英语专业(224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数据进行对比可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专业核心领域商务和文员两大部分,从事商务(61.70%)和英语翻译(6.30%)两者相加,专业对口率为68.0%。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则较均匀地分布在商务、英语教师和翻译、文员、服务员四大部分。从事英语专业的对口工作英语教师和翻译的毕业生为17.9%,也就是说对口率仅为17.9%。而且,商务英语毕业生平均岗位工资都相应的比应用英语高,差距从150元到600元不等。
经过模块化教学设置改革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有如下优势:一是专业对口率高。商务英语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为68.0%,比应用英语专业的17.9%超出50%。由于就业对口率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也较高。工作满意度也高,八成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学习与工作岗位相符。二是就业岗位相对集中,岗位技术含量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相对集中在培养的目标岗位群之内,如从事商务的毕业生,集中在与外贸、业务员、国际货运代理相关的岗位。由于是跨界人才,毕业生有英语特长,又掌握商务操作技能,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从事外向型工作相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有外语优势,相对于纯外语类专业而言,有商科优势。三是薪酬起点较高,职业呈可持续发展态势。模块化改革后学生实习期间平均工资比纯语言专业的学生高320多元,不同类别岗位的工资相对应都高一些。专业对口,学生跳槽的频率相对小,即便是跳槽,也会应聘不同公司相同的岗位,这种岗位的延续性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行业人脉的形成,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英语类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跨界型英语类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势所趋。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文明.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肖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递阶式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7)
模块化改革 篇7
装甲装备战备维修器材 (以下简称:战备器材) 储备模块化是指将若干个执行规定功能, 工艺上相互联系的独立模块组成一个整体装入与之配套的集装箱内, 形成各种独立的保障单元。它可视维修任务、规模、性质等的不同, 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组合, 对维修机构实施快速、有效、精确的保障。本文采用模块化的思想, 提出了战备器材模块化储备改革的设想, 以期解决战备器材储备中存在的与装甲装备维修改革的要求不一致, 全面储备方式不经济, 基数标准的组成形式不科学等问题。
模块化具有以下基本含义: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模块。其组成模块应符合四个条件:具有独立的功能;具有联接要素;具有互换性;是一组有不同用途的, 不同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两个过程。最终要获得能基本满足各种不同功能和需要的系统。结构、界面和标准统称为“模块化”三要素。模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标准化模块组装成新系统, 二是将新系统置于新的环境中运行, 并在运行中对模块的组合与运行进行多适应性地调整和变化。
在设计战备器材模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需求牵引原则;功能明确原则;通用性原则;典型部件原则;可扩充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模块化设计依据
根据装甲装备受损程度以及维修所需要的时间等因素, 装甲装备受击损坏分为:轻损、中损、重损和报废等级别。现代作战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战场允许受损装备修理的时间非常有限。有效抢修时限是衡量装甲装备是否具有野战抢修价值的基本尺度。装甲装备修理时间, 根据维修力量编组情况, 一般伴随修理分队遂行xx分钟以内的维修任务、基本维修分队遂行x小时以内的维修任务。装备受损定级时, 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受损装备维修所需要的时间。因此, 在设计战备器材模块时, 同一模块内的器材必须对应装备受损的同一级别, 同时考虑零部件更换 (修复) 时间。
装甲车辆型号的不同, 它们的结构也不同, 但归纳起来, 坦克按结构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部分、操纵部分、装甲车体、炮塔、灭火装置、三防系统、随车工具、武器部分、火控部分、观瞄仪器、通信设备、电器设备、备品附件等。各个部分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本体、燃料供给系、进排气与增压系统、润滑系、冷却系、启动系、加温系、高压空气系、电控系等。
装备结构越来越多的采用模块化设计, 不同装备型号之间的通用的部件越来越多, 因此, 在考虑设计战备器材模块时应参考装备结构特点。
修理力量的主要来源来自旅 (团) 修理营、军 (师) 修理营、军区修理大队 (营) 和工厂的修理人员等。平时旅 (团) 修理营承担装备小修和检修工作。军 (师) 和军区修理营 (大队) 承担装备中修工作。工厂承担装备大修工作。
按照维修改革的要求, 战役以上的维修保障机构主要完成扩展部件集中修复、新装备高新技术系统项修巡修、战时装备保障技术支援和信息支援任务, 提高保障质量和效率, 形成对战术级维修机构平战时保障强大的支援能力;战术级维修机构主要承担换件修理任务, 减少原件修理、旧品翻新和零件制配等任务, 剥离与战时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职能, 力求使平、战时保障任务一致, 减少在修时间, 降低保障难度, 提高战时伴随保障能力。要确立基本维修保障单元。建立完成基本维修保障任务的维修人员专业、数量和维修资源品种、数量的最小编配模块, 作为保障能力的基本计算单位。
因此, 在设计战备器材模块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的修理能力对器材保障的要求也不同。
对于装备战时使用损坏所需器材, 可以通过分析装备日常使用所需器材的消耗规律得到, 然后结合零部件更换 (修复) 时间、装备结构进行划分或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战备器材模块种类和数量。
作战任务涉及作战类型、作战强度、作战持续时间等要素。
通常情况下, 作战强度越大, 战斗越激烈, 装备维修所需器材数量越多。作战强度是一个分析型主观变量, 一般根据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 武器装备性能, 作战激烈程度来确定的, 通常情况下很难用确切的数值来进行量化, 可以借鉴历史或外军近期作战的战况来衡量作战强度, 同时也要考虑敌对双方的军事实力。
作战持续时间也是影响器材需求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 作战时间与所需要的器材数量是成正比例的, 作战时间越长, 维修器材需求就越大。不同器材的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不同的, 可以根据不同器材的消耗特性, 按照不同作战阶段和时间节点, 确定器材需求量预计。
设计的模块, 必须在器材供应分队的投送能力之内。另外, 装甲装备乘员携带一定的维修器材, 对于快速恢复装备战斗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模块设计步骤
根据装备受损分类标准和有效抢修时间, 得到每种受损类别装备修复所需的零部件, 再结合装备结构, 设计战损维修器材储备单元。
根据装备日常使用故障规律, 对平时故障器材消耗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再结合装备结构, 得到日常维修器材储备单元。
对战损维修器材储备单元和日常维修器材储备单元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维修时间、修理机构的维修能力、投送能力等因素, 通过归类、拆分、合并、调整等, 得到标准化的战备器材单元。
战备器材单元应具备模块的基本条件, 即:具有独立的功能, 如A电台维修器材战术储备单元、xx型自动装弹机维修器材战役储备单元、xx综合传动装置维修器材战略储备单元等;具有联接要素, 通过属性标明适用装备型号、功能、最少更换 (修理) 时间、重量、体积、运力要求等信息;具有互换性, 如A电台维修器材战术储备单元既可以用在A式坦克上, 可以用在B式坦克、C式履带步兵战车、D式两栖突击车等多种型号装备上;是一组有不同用途的, 不同结构的基本单元, 如A电台维修器材战术储备单元由天线、收发信机、受话器等6项10件器材组成。
根据作战单元 (如:营、连) 的装备型号、数量, 假设装备全部受损后, 计算得到保障作战单元维修所需战备器材保障单元的数量和比例。这些模块供部队在储备和运用战备器材时参考使用。
结合建制部队拥有的作战单元数、装备编成、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以及部队的地域、气候等因素, 在充分预估装备受损概率等数据后, 在参考模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储备或使用战备器材保障单元, 形成任务模块。
根据部队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 构建针对该部队的部队模块。部队储备的战备器材单元数应是各种任务模块的所含战备器材单元数的并集。
模块运用
战备器材实行模块化储备后, 在运用时, 应当有针对性地选用模块, 或者进行重新组合。同时, 根据需要制定采购、组配、运载、携行、储备等相关规章制定, 并开展模块组合训练, 提高精确化保障能力。
模块化改革 篇8
近年来, 各类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的特色围绕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符合社会各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探索, 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正是由此而生。但是, 考试作为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仍旧套用传统的模式, 无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甚至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桎梏。由此可见, 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
一、高校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 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考试目标定位不正确
简单地说, 就是注重成绩评定, 轻视信息反馈, 重知识的掌握, 轻能力的培养。高校考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更在于发挥其反馈功能, 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反馈, 又包括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对自己学习情况加以了解的反馈。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要求教师进行卷面分析, 但多停留在形式上, 还未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真正反馈给学生。而片面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必然影响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 考试形式不合理
考试形式单一, 方式固定。高校的课程考试多是安排在每个学期末, 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一张试卷、110分钟、不区分课程性质的“统考”难以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更无法实现“因材施考”,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 考试内容固定, 考试题型固化
考试内容多是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 只考学生的记忆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造成学生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 “背多分”是大学生对现行考试的评价。考试的题型基本上多是使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客观性试题, 论述、分析、实验操作等主观性试题所占比重较低。考试题型的限定无疑也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考核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转变观念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 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摒弃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做法, 把考试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 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 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形式, 注重能力测试, 覆盖全面
国外大学的考试形式很多, 如课程论文或设计、答辩、口头演示、阶段考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作业、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口试、实习笔记、资料分析、专题讨论、实地考察、实际应用、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 推行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 撰写论文及多种方式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制度改革, 增加作业、课堂表现、论文、技能实训情况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考试中的比重,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广泛性掌握方面情况的同时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的专、深和能力运用。
(三) 强化过程性考核, 让考核贯穿全程
传统的考试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价, 反馈功能发挥不出来。重视包括平时测试、作业测试、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即时考试、期中考试在内的多个阶段考试, 发挥考试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指出学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并且根据学生的不足给以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根据实际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过程中来, 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 实行结构化成绩
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考核不应仅仅是主考教师一人评定, 应该采取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同时, 应该强化实验、实践、实习、实训、参考书等课外学习效果的考试, 并以结构化成绩形式纳入该门课程的学业成绩。不应一刀切地按平时10%、期中考试20%、期末70%, 全部以书面形式体现。课堂讲授内容可以书面考试为主, 讲练结合的内容应以过程考试为主, 而实习、实践、实训类应以综合设计应用考试为主。课程考试成绩比例一般按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相应设置。要明确命题要求、考试范围、考试方式与方法、成绩评定形式、各类形式考试所占比例等。
三、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下考试模式改革
(一) 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结构化、集约化、生成化、整合化的教学操作, 是一种知识大容量、学生高投入的教学方式, 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学生形成高结构和灵活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操作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模块化教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美实行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模式, 即“能力模块”, 注重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第二种是国际劳工组织 (TLO) 研发的 (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 MES模式, 即“任务模块”, 注重完成任务要求。
以《电声技术》课程为例, 在课程教学方案改革和探讨的过程中, 我们同时借鉴了两种模块化教学方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CBE模式, 按照专业培养要求中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多级化模块的划分, 首先是整体内容的划分, 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等特点划分出课程的一级模块。在一级模块的基础上, 规划二级模块, 继续划分下一级模块直至细划到知识点。
在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MES模式, 以项目教学为导向, 依据电声系统构建等任务要求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此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 可以作为实践的基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依据掌握的知识, 结合教师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电声器件的选择、匹配及线路连接, 实现符合要求的电声系统的构建,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 模块化教学下考试模式改革
模块化教学下考试模式的改革重点是变传统考核方式为对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检验,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归宿, 以《电声技术》课程课为例:
第一, 明确考试目的。电声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学相关知识, 理解、掌握电声系统各类器件的性能、特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电声系统构建及应用的方法, 以期在实践中能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合理设计电声系统, 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本门课程的考核必须以学生综合能力检验为出发点, 同时又要以学生真正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归宿点。
第二, 增加课程设计内容, 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注重应用能力考核、培养。比如说, 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体育馆、音乐厅、演播室等场所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进行电声系统的设计 (适应MES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 课程设计不集中时间进行, 具体的工作均放在学生的业余时间。
第三,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提高阶段性考核比重, 增强考试反馈作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程监控。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两次小考, 每次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平时作业成绩比重提升到15%, 推行考、练结合, 及时把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 这样可以对教师的教起到反馈调节作用, 以利于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对学生具有预警、督促和激励作用。小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等内容, 也可以是实践中的某个项目, 比如说小型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构建、实验室中小型电声系统的构建等。
第四, 拓展考试形式。以平时小考为例, 可以结合实际采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操作、调查报告或多种方式结合等多种形式, 同时突出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发展趋势。
第五, 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这种机制的引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促进学习者之间地交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
第六, 变换期末书面考试题型。在体现全面、基础性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类记忆性内容, 加重分析、表述、操作技巧类的考核。同时安排两道综合设计性题, 一道是必做, 另一道属开放式附加题, 以此引导学习理解、批判地学习, 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考试时都有题做,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 尤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 因为“想像比知识更重要”, 从而激发学生客观展示自己的特长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考试成为不再只是知识的再现和机械记忆的过程。
考试模式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成败, 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 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 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诚彦.CAD/CAM技术在数控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 2007, (31) :369.
[2]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82-83.
[3]殷国强.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 :26-27.
模块化改革 篇9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体系,模块化
0 引言
地震是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 从1976 年7. 8 级唐山大地震到2008 年8. 0 级汶川特大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灾害归根结底为土木工程灾害, 建筑物的倒塌是产生地震灾害最直接的原因, 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是目前防震减灾最有效的途径, 是土木工程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 绝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了结构抗震设计课程[1,2]。
另一方面, 对于未来的土木工程师而言, 一级、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是国家层次对工程师的认可标准, 也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 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提升机会。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的专业测试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已具备按照国家法律及设计规范进行结构工程设计的能力, 结构抗震设计是最重要的考核内容, 它贯穿于所有的结构设计,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高层结构与高耸结构以及地基与基础设计等[3]。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 其教学目的是使未来的土木工程师们能够了解地震工程基本知识及发展趋势, 掌握结构抗震基本原理, 能够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1 课程特点
目前大多数工科学校一般都将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 这一学期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 面临着多重压力。近几年国家的房地产行业低迷,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学生就业压力大, 找工作竞争非常激烈, 常常需要参加多次招聘会才能成功, 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常常也要奔波于多个辅导学习班,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课堂学习时间。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难度大、先行课多、综合性强、涉及学科门类广, 主要以结构动力学为基础并涉及地震学、地质学、高等数学、结构设计以及振动控制等领域的知识[4,5]。一般学校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只有30 学时左右, 所以要在短短的30 多学时内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作者从事十余年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积极进行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尝试, 将结构抗震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分为概念设计模块、分析计算模块和抗震设计模块,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模块化课程体系
2. 1 概念设计模块
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震害分析, 我们越来越发现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虽然从目前的研究水平看, 我们可以对地震的作用及地震反应进行很多数值分析和计算, 但地震本身是随机发生的,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正确的概念设计比数值计算更重要。所谓的概念设计是在整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 减少由于建筑结构自身带来地震作用及结构地震反应的复杂性而造成抗震计算的不准确。
本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建筑结构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地震作用的合理传力途径, 结构布置时应避免部分结构和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承载能力, 对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考虑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强剪弱弯、避免柱子的破坏先于梁的破坏———强柱弱梁、避免节点的破坏先于构件的破坏、避免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避免钢筋的粘结锚固破坏先于构件破坏。国内外的大量震害资料表明, 采用特殊复杂的平面或立面、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即使在地面烈度不高的地震作用下也会发生破坏或倒塌, 因此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的平面规则性和竖向规则性做了细致的要求, 如表1 所示。
因此, 概念设计模块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我国抗震设计的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 能够在结构设计时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 对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能够按照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 成为平面和立面规则的结构。
2. 2 分析计算模块
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是指以结构动力学为基础, 计算和分析结构在地震输入下的地震反应, 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大量的震害资料表明, 经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并进行抗震设计的工程结构远比未经过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的工程结构优越, 这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认同。
一般来说, 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地震反应是弹性的, 可按弹性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振型分解时程分析法。底部剪力法是把地震作用看作等效静力荷载, 计算结构最大地震反应。底部剪力法的特点是忽略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 假定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 将基本振型简化为倒三角形进行计算, 计算量较小。因此底部剪力法只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 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利用振型分解的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分析。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拟动力分析方法, 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所有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
大地震作用下, 结构地震反应是非弹性的, 应采用逐步积分时程分析进行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时程分析法是选用一定的地震波直接输入到所设计的结构, 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进行逐步数值积分, 求得结构在整个地震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完全的动力方法, 计算精度高, 只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特殊设防类建筑和超限高层做补充计算。时程分析法计算以数值积分算法为主, 计算量大, 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 只作了解内容。
本模块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理论推导较多, 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 尤其是动力学知识。分析计算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构相关动力参数的计算。
2. 3 抗震设计模块
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构类型, 从材料上可分为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混合结构。
砌体房屋是我国建筑中最为普通的结构形式, 应用广泛, 数量众多。砌体结构房屋是指用各种块材用砂浆砌筑而成的房屋, 由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 其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很低, 整体性差, 所以没有经过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很差, 这在历次地震中, 破坏严重的砌体结构房屋可以得到证明。在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了要进行墙体的抗剪承载力验算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和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
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钢筋混凝土结构从结构体系上可分为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历次震害经验表明, 与砌体结构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只要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和采取可靠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一般烈度区是可以保证安全的。对于框架结构, 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 调整柱端弯矩设计值; 遵循“强剪弱弯”的原则, 调整梁、柱剪力设计值; 遵循“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对节点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对于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时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墙肢和连梁的弯矩和剪力。
钢结构由于钢材具有轻质高强、延性好的特点, 因此使得钢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较小, 并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 因此即使在很大的变形下也不至于倒塌, 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本设计模块的教学重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 它在我国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也是篇幅最多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模块内容, 教学中以工程案例教学为主, 结合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内容, 逐条逐点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3 结语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理论严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重新整合该课程的教授内容, 提出三模块化课程体系, 概念设计模块重点讲授有关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分析计算模块讲授地震作用的各种计算方法; 抗震设计模块讲授各种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其重点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涵盖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全部过程, 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 因此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模块化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有助于对结构抗震设计过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翟长海, 李爽, 徐龙军, 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3) :88-90.
[3]郑妮娜, 杨溥, 刘立平, 等.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问题调研[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3) :75-77.
[4]张大伟, 郭立英, 于学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 2008, 34 (13) :77-78.
模块化改革 篇10
关键词:办学模式,中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较快, 已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据不完全统计,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约占中职学校学生总数的20%。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本该是满足社会对低层次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主要力量, 但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出现了“理论不精、技能不强, 到了用人单位不受欢迎”的现象。
我校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每年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40人左右, 但就业情况令人担忧。据统计, 我校的前几届毕业生计算机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40%, 而对口就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
目前, 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让学生“广学”。例如, 我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有办公软件、硬件维修、VB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Photoshop图形处理、Auto CAD基础教程、Corel DRAW案例教程、Flash动画制作、3DMAX案例教程、常用软件、3DMAX装潢、ASP动态网页技术等。要想精通如此多的课程, 中职学生在校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覆盖面虽然很广, 但不够专业, 无任何就业优势。因此, 必须解决中职学生“精学”与“广学”之间的矛盾。只有对现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改革, 才能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培养目标与定位中职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的, 应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能力。针对这个目标,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实用为准, 推行模块化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 即根据社会岗位群要求将专业课程分成几个专业针对性强的模块, 集中开展专业课和实训课, 强化训练某个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 教学时间上按各个模块集中上课的原则, 使学生毕业时拥有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
培养模式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我们提出了“1+l.5+0.5”的教学改革模式, 即“第一年开展基础教育+第三、四、五学期进行模块化专业教学+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
培养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应面向行业、面向社会办学。通过我们的考察, 根据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可以把计算机专业细分为平面设计、办公自动化及网络技术3个方向进行教学。 (1) 平面设计方向:培养计算机高级图形操作员、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员等人才。可考取的证书有Photoshop高级图形操作员、Coreldraw图形操作员、Autocad辅助操作员、3ds Max动画操作员等。 (2) 办公自动化方向:培养速录员、办公室文员、电脑销售员、计算机维修工等人才。可考取的证书有速录员、会计员、计算机维修操作工等。 (3) 网络技术方向:培养网络管理员、网络公司技术员、网站制作人员等人才。可考取的证书有局域网高级网络操作员、网站设计师等。
教学计划模块化教学强调以技能教学为主, 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 求“专”而不求“广”。以我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例: (1) 第一年:新生在入学第一年一起学习必修的文化基础课, 如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公关礼仪等课程, 以及计算机专业必修基础课, 如计算机基础、Photoshop基础、VB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Flash动画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办公软件等课程。 (2) 第三、四、五学期:入学一年后, 学校采用专业限修课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学习方向, 有针对性地学习学校开设的相关方向的专业课,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平面设计方向主要设置Corel DRAW、三维动画设计 (3ds Max) 、CAD制图、平面设计案例等课程。办公自动化方向主要设置因特网应用、办公设备的应用与维护、Office办公案例、会计基础、五笔速录等课程。网络技术方向主要设置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局域网组建、动画基础、数据库、ASP动态网页技术等课程。 (3) 第六学期:学生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工厂实训或顶岗实习, 使学生毕业时能顺利实现“零距离”就业。以“做中学, 学中做”的方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上岗培训的最终叠合, 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能用”的教学目的。在具体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上, 我们实现了教学时间上的模块化, 即采用同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作为一个教学模块, 集中在连续的4~6周内组织完成教学、实训和考核, 集中完成一门课程模块后, 再转入下一个课程模块的教学。这样, 教师就有了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 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从而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中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意义。
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检验模块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对比了2004级计算机专业 (实施模块化教学前) 和2007级计算机专业 (实施模块化教学后) 在同一科目上的学生平均成绩, 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 实施模块化教学后,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加扎实, 学生学习成绩较过去有较大进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 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 从而实现自主发展。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例如, 我们在Auto CAD制图课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 在学校局域网开通了“Auto CAD制图”等精品课程网站, 并对各个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 (1)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能自觉利用网络环境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展知识宽度; (2)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并不像以往那样首先想到教师, 而是自发组织讨论研究, 并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从而解决问题。
使教学安排更加灵活化我们根据行业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具有完整的教学计划, 对课程的安排、教师的安排、机房的使用安排及教学管理都比较容易。例如, 我们将每个学期的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分成4~6个模块, 每个教师完成2个模块的教学任务。那么, 教师在授完一个模块后, 在模块化教学的间歇期可以到企业实习, 了解企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争做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扩展学生就业方向, 提高就业率制定模块化教学的方案主要依据社会上人才需求比较大的岗位群, 把一个专业分成模块进行教学。事实上, 把专业细化后, 无形中拓展了就业方向, 使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例如, 我校2006级计算机及应用1班在实行模块化教学以来, 全班53名学生有48人就业, 5人升学。其中, 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有35人, 就业率100%, 专业对口率达66%。对口就业的学生大多工作在网络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及销售、网站制作、软件开发等岗位。我们经过近一年的实习跟踪调查发现, 部分毕业生的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许多学生还逐渐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例如, 2006级计算机及应用1班毕业生黄某在佛山中数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从事程序开发工作, 经过半年的熟悉和学习, 已经成为该公司的骨干力量, 他的先进事迹还被《珠江时报》作了报道。
参考文献
[1]黄果.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经验谈[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7) .
[2]周军.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5 (4) .
[3]沈虹.基于模块化教学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探究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4) .
[4]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及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圈, 2007, (16) .
[5]吴志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项目+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4 (4) .
[6]黄华.模块化教学法在《Windows系统管理》课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 .
[7]娄华水.试论职教“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8, (2) .
[8]谢浩.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与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32) .
模块化改革 篇11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是现如今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讲解,对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课堂简单案例分析的阶段,这就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实习与企业调研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借助企业调研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1.《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及最终考试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1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交叉学科众多,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理论学习与实例分析,新加入学生的课外企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本身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积极发挥以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为《生产运营管理》增加了鲜活的实践资料,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仅通过课本知识是难以很深入理解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收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不断进行创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三方获益。为此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仅是把它作为陈列课本世纪知识的一个工具,极大了缩小了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与本课程极大相关的知识,图表及影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大学课堂的理论讲解少不了案例的支持,但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的陈旧,数据比较过时,使得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的支撑力降低,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剖析,会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也更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引入形象图表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简单新颖的形象图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第四,有效利用学院网络平台应用。纸质版的传统作业提交形式已经开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并且越来越不认真对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消学生的纸质版作业,改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有效连接学生——作业——老师,既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把被动作业变成了主动作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兴趣。
第五,小组学习讨论。小组学习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解释,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在课堂中的兴趣。
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实践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企业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实习基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充分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习基地的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企业考察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
2.1课程认识实习
本课程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前期,时间大约为半天或一天,主要学生参观企业实习基地为主。
2.2课程设计实习
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进入当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生产运作流程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实习的时间可以定为两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文化,为本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际案例支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2.3企业考察实践
本课程的企业考察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社会實践机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生产实践。企业的实践时间安排定为半个月。在去企业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本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明确在实际实践中要完成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企业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对实践项目的掌握;同时减化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积极。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科研项目
2014-2015,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科研项目。
模块化改革 篇1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 在高职阶段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但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大学语文教学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以我院为例, 有的专业将大学语文定为选修课, 有的干脆不开设, 以应用写作取而代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 课时也不足, 选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压缩饼干”。大学语文遭遇尴尬, 现状堪忧, 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来看, 重专业、轻基础这一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专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就业难的形势长期存在, 使学校层面格外重视专业教育。在设置课程、分配课时, 专业课总是享受“优先”的待遇, 基础课就只能充当“填空”的配角。当然, 注重专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忽视语文的基础作用, 一味把专业教育当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却失之偏颇。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无法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教师层面来看, 绝大多数对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教学改革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只是一句空话。同时,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片面地认为写好了公文、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及条据类的应用文就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样就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把语文局限于单一的程式化的应用文写作上, 对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极为不利。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老师也会面临语言贫乏、底气不足的危机。
高职语文应设置“经典文学”模块,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不仅弘扬民族文化, 而且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为开展“实用写作”模块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贴近市场, 强化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功能, 并且要增加实践训练模块, 突出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开展实用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分析及实用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 并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活动对实用语文能力的要求
实用语文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岗位和创新发展的语文应用能力, 它包括“语文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实用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高职语文旨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习语文, 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实用文书写作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 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教学, 从而使上学如上班, 上课如上岗, 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语文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藩篱, 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中。教学时理应同社会实际和职业活动挂钩, 因为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相互渗透中“呈现不断交融, 共同发展的态势”。因此,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衔接, 另一方面要与职业活动相结合, 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人文性, 突出专业性, 体现职业性。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在职业活动中, 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人文底蕴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用人单位“优中选优” (即动手能力强, 人文素质高, 发展潜力大) 这一心理需求来看, 职业活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有文化、有后劲的职业人。因此,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 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 是高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公共模块。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为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准确的表情达意奠定基础,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浸润人文情怀、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品位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样, 高职语文才能真正达到为就业服务, 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 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重任。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层面上的听说读写方面, 而应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专业结合, 使之相互渗透, 打上专业的烙印。同时, 还要模拟工作情景, 加强实践训练。在“练”字上面做文章、下工夫, 提高职业素养, 增加就业砝码。这样设计有利于各专业根据需要灵活选学的模块化实用语文教学内容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实用语文模块化教改尝试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 在高职阶段扮演“二为”的角色, 即为专业服务, 为职业生涯服务。从强化母语这一角度看, 它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续与提升, 从注重实用这一角度看, 它应该为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服务。因此,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应同中学语文和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区别开来。我院集中语文教学骨干力量建设《大学实用语文》精品课, 就是这一课改初衷的体现。我们通过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块组合, 不仅使学生在新颖的视觉感受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 贴近职业活动, 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以便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职语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培养实用语文能力的需要。
(一) 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首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 锻炼思维, 培养良好语感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外优秀文化的载体。追寻社会历史的脚印, 聆听古圣先贤的心声, 感受优美灿烂的文化, 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自然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 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个性追求的愉悦。虽然经典阅读不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 但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是隐性的, 不能立竿见影。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蕴涵得天独厚的人文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点, 也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立足点”。毋庸置疑, 人文精神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发展, 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为它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经典阅读为公共基础模块, 按主题归类, 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分为“山水情思”、“人生感悟”、“世态逸事”、“学行砥砺”、“爱国奉献”等项目, 项目下设若干篇章的赏析任务, 入选文章不受体裁的限制, 如“人生感悟”项目中可选择《春江花月夜》 (诗歌) 、《鸭窠围的夜》 (散文) 、《永远的尹雪艳》 (小说) 等。
此模块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并在经典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活动奠基。
(二) 实用写作
实用写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处理公私事务能力, 锻炼思维, 培养应用文种实际写作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 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 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联系专业实际和社会生活, 培养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实用写作能力, 是实用写作模块教学的根本任务。一般来说, 实用文种都有稳定的格式和习惯用语, 显得枯燥无味。但是, 在学习时只要融入专业内涵和实际生活, 就能使之焕发青春, 充满活力。如联系所学专业和个人实际写作求职信, 根据工作需要写作公文、签订合同、开展社会调查并写作调查报告等, 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得到强化, 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接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显性的职业素质, 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增强角色意识。
实用写作为专业学习模块, 按照专业教学需要设计, 以便灵活选用。可分为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通用模块中分为日常应用、公文写作、社交礼仪等项目, 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应用文书学习任务。如日常应用项目中就包括调查报告、合同书、演讲稿等。专业模块又包含理工类、经贸类、管理类等项目。每个项目下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文书学习任务。如经贸类项目中就包含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经济活动分析等。
(三) 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 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涵发展的要求, 应设计灵活多样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训练模块。作为大学实用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相对独立而又与其他模块紧密相连的, 不应视其为理论教学的附庸或补充。开展实践教学应明确目的, 制定实践训练大纲,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并且要认真研究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使学生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训练为素质拓展模块, 主要有诗歌朗诵、诗文赏析、社会调查、普通话比赛、演讲论辩、公文模写、模拟求职、规范汉字书写、毕业论文交流、大学实用语文精品课自主学习等项目。它既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于课内穿插在“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模块教学当中, 实现教、学、练的有机结合, 又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于课外开展, 实现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训练, 形成浓厚的实用语文学习氛围, 学生在大语文视域中锻炼思维, 培养口才, 提高规范汉字书写水平, 掌握实用写作技巧, 实现人格品位的提升和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将隐性的、显性的职业素质融会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开展大学实用语文模块化教学, 为学生成人引路, 为学生成才奠基, 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时期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 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
摘要:基于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实用语文能力, 从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这一角度, 构建实用语文教学模块, 即经典阅读、实用写作和实践训练模块。三大模块紧密相连而又各有侧重。经典阅读模块重在“读”, 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和人文精神;实用写作模块重在“写”, 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应用文和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实践训练模块重在“练”,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职业活动,高职语文教学,实用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陆秀芬.试探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其隐忧[J].文学教育 (上) , 2007, (01) .
[2]莫映礼.从申论考试谈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42-2008133285.htm.
[3]薛滩, 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
[5]黄远, 李云慧.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 2011, (5)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