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文化

2024-07-17

仲景文化(精选12篇)

仲景文化 篇1

摘要:本文从文化学视角对张仲景文化及其价值进行阐述。张仲景文化具备了文化应具有的创造性、继承性、民族性、价值性等基本特征。从社会发展应用方面考量, 张仲景文化涵盖历史人文价值、现代应用价值和社会传承价值三大方面。

关键词:张仲景文化,文化价值,中医药文化

中医中药的发展, 文化是不容回避的话题。考察张仲景的文化价值, 正确评价医圣对社会、对人类、对医学、对历史的价值贡献, 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成就业绩, 认识中国医学核心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把握中医学的发展轨迹、文化脉络和社会影响, 进而为中医学未来的发展积累认知元素和文化价值判断的基础, 为中医学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医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提供综合规划、科学评价、整合发展的依据。

医圣张仲景, 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之一, 具有中国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神圣性”和“唯一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闪光医学符号”, 其医学价值内涵、文化价值魅力尤为彰显耀眼;具备了文化的基本属性特征, 诠释了“文化符号”的意义象征, 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医学文化的璀璨明星。以下试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张仲景的文化及其价值。

1从文化特征认识张仲景文化

文化, 是和自然相区别的、人所创造的一切活动成果, 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1 创造性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创造, 是人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所产生的, 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状态。张仲景, 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临床诊疗规律体系, 撰著《伤寒杂病论》, 其间所蕴含的创造智慧, 赋予了张仲景文化具有创造性的本质特征。

2.2 继承性

文化是继承和传播的结果, 是由个别现象逐渐发展转化为群体或普遍现象的过程。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 有同一时代人际群体间进行的横向传播, 还有跨越时代、跨越历史而进行的纵向传播。所谓的纵向传播就是文化的继承性。张仲景距今一千八百余年, 其《伤寒杂病论》巨著跨越历史、跨越社会、跨越人群, 成为后世传习诵读之经典, 文化继承性有目共睹。

2.3 地域性 (民族性)

文化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特征。地域的不同, 会造成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变异, 出现文化差别, 形成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张仲景文化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优秀典范式代表, 具有旗帜性、象征性、标志性、符号性意义。它根植于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 创立的辨证论治中医学诊疗体系, 体现出东方医学文明思辨智慧, 成为构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并有别于西方微观、逻辑、解剖、分析的医学思维文化体系。

2.4 价值性

文化的价值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功用角度来说,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产品, 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如文学、艺术等, 有实用功利价值;另一方面, 从意义上来说, 文化通过不断地传播和继承, 对每一代人都可能产生作用,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面对, 思考、学习、思想、成果, 这种价值已远远高于其功用价值, 具有永不磨损的价值意义。张仲景文化, 既有现代社会物化实用的价值, 中医、健康、产业、教育之应用价值, 又有继承传播、弘扬发展、超越时代、不可磨损的精神价值。

综上, 张仲景文化, 具备了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中国中医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是中华文化中体现张仲景内质与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研究张仲景文化, 以中国哲学、史学、科学、医学为基础, 以古代、现代、中医、中药、典籍、医家、物质成果、精神创造为依据, 研究张仲景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张仲景学术思想与行为规范、张仲景人文传承与价值观念、张仲景经济载体与物化表现, 从而发掘张仲景文化的价值内涵、社会贡献,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特色支持和借鉴帮助。

2从社会的发展应用认识张仲景文化的价值

从社会发展应用方面考量, 张仲景文化的价值应涵盖包括历史人文价值、现代应用价值和社会传承价值三大方面。具体有如下基本价值特征。

2.1 历史人文价值

张仲景, 东汉南阳人, 所著《伤寒杂病论》名震中外, 流传千古, 为方书鼻祖, 为万世医宗, 为医中之圣。传承至今,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价值巨大。

2.2 生命科学价值

作为“医中之圣”, 张仲景为民解救疾苦的高尚医德和精神风范, 至今为后人颂扬。《伤寒杂病论》以其完整、系统的理论性和准确、有效的实践性, 奠定了中医临床诊疗医学的基础, 促进了中药方剂治法的应用发展, 具有极高的生命科学价值。是中医临床医学实践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动力。

2.3 哲学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应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六经、八纲哲学辨证思想体系, 对中医临床诊疗有着划时代的、高瞻远瞩式的指导作用, 至今仍然是中医界万世景仰的经典巨著。哲学智慧蕴含其间, 思辨指导意义非凡。

2.4 国粹珍稀价值

中医为中华文明文化的四大国粹之一, 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特征表现和精髓所在。张仲景济世活人, 为万民景仰, 为中医之“圣”, 其珍稀价值不言而喻。只有民族的文化, 才是世界的文化。

2.5 民间艺术价值

张仲景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优秀代表, 民间传说、崇尚医圣的文化表达形式不胜枚举。在南阳、长沙医圣张仲景诞辰和民俗纪念祭祀活动中, 有众多来自民间的艺术表演、求医问药、焚香祭祀、曲艺演唱等独有的文化形式, 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 更是张仲景文化的表现载体、价值写真。

而这种民俗崇拜、祭祀文化, 发端于民间, 传播于民众, 代代相传, 已成为南阳乃至全国中医界重要的民俗风情文化内容, 并影响及全国各地。这种自发性、广泛性、民俗性、特色文化性,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特性, 有着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2.6 现代应用价值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生克制化、燮理阴阳、辨证论治的独特科学认知体系。它来源于实践, 回归于临床, 千百年来对内、外、妇、儿等临床各学科均有着巨大实践应用指导价值。时至今日, 张仲景“经方”依然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对现代疑难危重病症的救治也屡见奇功、每每奏效。

由于张仲景在中国中医药学中的特殊地位, 其著作、其人物、其学术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面旗帜和典型代表, 对振兴、促进、发展中医药学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不仅如此, 中医药学知识产权现代保护应用, 也使张仲景方药临床价值体系跃升一个新的台阶。经济利益、实用价值, 与时代共振呼应;文化魅力、意义成效, 在社会不同凡响。

2.7 经典认知价值

《伤寒杂病论》重要的经典意义, 一方面表现在它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所具有的深远而普遍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特征。《伤寒杂病论》是历史的产物, 代代相传。重读经典, 实际上意味着对经典的认知在历史还原、医学还原、文化还原与多元解读上还具有广袤的阐释空间。这种非物质的内在本质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生命依托和精神支撑, 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文化的价值所在。

3结语

张仲景文化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征、博大兼容智慧特征、以人为本生命特征、一脉相承民族特征。张仲景文化深深根植于此, 发扬光大于此, 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之医学魂帜、文化脊梁。

研究张仲景的文化价值, 分析张仲景文化体系、范式、特色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揭示张仲景文化与其它医学文化的差异区别, 发掘张仲景文化所形成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内在规律, 对当今中医药文化之发展、中医药经济之建设、中医药政策之制订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而为和谐社会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

仲景文化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春风贺喜无言语,花枝招展满校园。在这莺歌燕舞、绚丽多姿的日子里,……中医系第五届仲景文化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在艺术节的活动中,同学们高扬智慧的风范,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诗意的飞扬。这一切,充分展现了……学子的青春活力,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采。这一切,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见证着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今年是五四运动94周年,让我们歌唱友谊,共祝同学学业有成、勤奋进取;让我们歌唱校园,共祝……师生携手共进、再创佳绩!……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祭拜医圣张仲景诞辰1863周年”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嘉宾,他们是…… 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同志致开幕词。

……的讲话铿锵有力,富有极强的指导性,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李主任的讲话。

祭拜仪式开始,请各位同学就位!

祭拜仪式开始……………………………………

请学生代表发言……………………

请大家齐诵伤寒杂病论序………………………

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进行宣誓……………………

祭拜仪式结束!

结束语

学校走过了50多个春秋,沧桑巨变。五十年,风雨历程;五十年,披荆斩棘;五十年,人才辈出!学校展望未来,激情满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快马加鞭!新的方向,带给我们新的憧憬,新的方向,描绘我们新的前程。把光荣缀满胸口,让忠诚撒满心扉。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更无穷期。用飞翔的翅膀丈量蓝天,用奔腾的足迹铺展生命。继往开来,步步展壮丽,与时俱进,永远跟党走。告别今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塑造更加壮美的青春风景线!

让我们欢送领导佳宾退席!

仲景巧治府台 篇3

那阵子,伤寒病正流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地到乡下给老百姓治病,不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父行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先落下来:“她呀!茶饭不进,还不停地吐,可怜儿,面黄肌瘦的,怎么办呀!”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只能从帘帏中伸出胳膊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把脉。他把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令媛是有喜啦!”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账东西!一派胡言!”命家丁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府去。

晚上张仲景回来看到满身伤痕的儿子,气得胡子打颤,问儿子:“你果真是看得真?”

儿子说:“确确实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啦!”张仲景双眼一转,计上心头。

第二天,张仲景邀请了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好赶上全城士绅和名流在那里议事。张仲景见了府台,深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涵!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要亲自给令嫒诊脉医病!”府台一听大喜,礼请入内。

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几分。暗用右手小拇指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给小姐抚脉。

张仲景一把脉,此女果然已身怀六甲!就对病人说:“张开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拇指,把药弹进小姐嘴中。又叫人端来开水,让小姐喝了。

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媛到耳房观察,一会儿就会完好如初的!”

府台十分感激,摆上酒宴,盛情款待。他刚端起杯要敬张仲景酒,耳房就传来了小姐的呻吟声,府台有些诧异,张仲景淡淡地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媛顷刻就会好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府台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些绅士名流也面面相觑,暗地里发笑。

此时的张仲景哪管这些,面对府台大人施了一礼,说了声:“令媛的病症已除,草民告辞”。一拂衣袖回家了。

仲景文化 篇4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卫生部原纪检组组长张凤楼,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王平, 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市长穆为民等相关各级领导及30多家中央、省级新闻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南阳市市长穆为民主持。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在讲话中指出, 这次盛会是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一大盛事, 也是河南省、南阳市打造张仲景医药品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实事。他说, 南阳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 中医药文化积淀丰厚, 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相继建成了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中药新产品开发利用不断取得突破, 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的一批中成药在全国享有盛誉。近年来, 南阳组织实施了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 致力于构建集医、教、研、产、加、销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 张仲景医药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南阳中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本届节会, 为广大企业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共同开创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造福百姓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说, 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今后三年将以“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为主题, 继续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国·南阳第九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暨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河南省启动仪式在“医圣”故里同时举办, 将进一步营造普及中医药知识的良好氛围, 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南阳具有明显的中医药历史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特别是连续八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美好前景, 使南阳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大市。他希望河南省、南阳市保持和发扬特色优势, 推动传承与创新,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为南阳市“河南省经方中药研发与生产基地”授牌, 并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讲话。他说, 南阳立足于人文和资源优势,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深入挖掘中医药资源, 积极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 成功搭建了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这个好的平台, 提高了中医药生产和精深加工的水平, 提高了中医药教育、科研的水平, 增加了群众收入, 促进了南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也提升了南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水平。节会活动的举办, 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 促进全国中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南阳一定要珍惜机遇, 瞄准世界品牌, 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为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 南阳历史悠久, 钟灵毓秀,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医药是南阳的特色和优势, 通过连续成功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中医药已形成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次“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活动来到河南, 把启动仪式放在南阳, 充分体现了上级管理部门对南阳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南阳必将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 打响张仲景“医圣”品牌, 全面提升南阳中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开幕式上, 还举行了一场以《南阳·生命的绿洲》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将南阳的好山、好水, 名医、名药演绎得淋漓尽致。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篇5

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来自仲景故里的爱心使者 篇6

郑绪惠今年44岁,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强人。她18岁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穰东的服装行业打拼。由于她精明能干,很快在穰东蓬勃发展的服装行业中站稳脚并不断崛起,特别是她独创的“守神金利达”女裤品牌,不但深受穰东人民的喜爱,而且走出邓州,跻身全国。

郑绪惠在服装行业是一位强者,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人。

2012年秋,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的北王营行政村近2000名村民整体搬迁到穰东。为了引导移民的兄弟姐妹早日走上致富路,郑绪惠亲自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到移民村免费举办服装加工培训班,对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待他们掌握技术后,她以每月3000多元的高薪将其招收到厂里上班,同时还免费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因此,深受移民群众的好评。

平时,郑绪惠一听说哪里有急需帮助的人,就会立即伸出援手,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前不久,在南阳出差的郑绪惠,听说邓州一名叫张斌的烧伤男孩在南石医院急需救助,她立即到现场慷慨捐款2000元。2012年10月29日,她从新闻节目中听说由邓州“编外雷锋团”和邓州市爱心协会牵头,在邓州市古城广场举行为陶营乡的白血病产妇吴英捐款活动的消息后,立即租了一辆大巴车,让全厂60多名员工和自己一起乘车到活动现场捐款。

在捐款回厂的路上,司机小王问郑绪惠:“郑董事长,厂里活那么忙,您一个人代表大家献点爱心就可以了,何必要大动干戈、兴师动众呢?”

“你要知道,这次捐款活动与平时可不一样,我们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患病的妈妈,而且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祖国的下一代呀……”

听了她的话,大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前不久,郑绪惠在和一些客户交谈时无意之中听说乡下还有一些孩子因父母双亡或家庭变故导致家庭特困面临辍学危险,这让富有爱心的郑绪惠心中很不是滋味,使她萌生了尽自己所能,当贫困孩子的“代理妈妈”,帮助他们克服眼下的暂时困难,走向美好明天的想法。

于是,她先后多次深入学校,在全镇范围内寻找特困学生。她根据实际情况,从中挑选3名学生为首批救助对象。郑绪惠以“代理妈妈”的身份,给每个受助对象发放了1000元资助款和一份学生用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并承诺从今年开始除了一年一次的资助款外,平时还会不定时地给孩子们购买图书、衣服、学习用品等,还会在节假日带孩子们外出参观旅游,让孩子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资助会持续不断,直到孩子们完成最后学业。

在和学校的孩子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郑绪惠与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浓厚。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她除了给孩子们交生活费、买衣服、购买学习用品外,还常年坚持给孩子们订阅《下一代英才》、《小学生报》、《德育报》、《聪明泉》等多种报刊,使孩子们在享受充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畅享宝贵的精神食粮。

为了让订阅的报刊在孩子们身上充分发挥作用,郑绪惠还经常去学校检查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把他们读书读报后写出来的读后感带回去认真批改,对写得好的文章还积极向报刊杂志社推荐。到目前为止,经郑绪惠亲自推荐的学生文章,已经有20多篇被10多家少儿报刊选用,有力地激发了孩子们读书、读报和写作的积极性。

据郑绪惠介绍,她很想把全镇所有家庭特困的学生都予以资助,但限于个人的力量有限,首批暂时资助3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业的发展,她会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和增加资助名额,力争为穰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愿像郑绪惠这样的爱心使者,在社会上更多的涌现出来。

(河南省邓州市穰东中心校关工委)

仲景文化 篇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 以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 副省长徐济超、赵建才, 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 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 市长穆为民等出席了开幕式。

第十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由庄重的张仲景祭拜大典开始。在古典雄浑的汉乐声中, 著名中医药专家张世臣宣读祭文, 社会各界纷纷到场祭拜。为了迎接本次节会, 市政府斥资84万为张仲景新塑圣像, 当天在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同时举行了张仲景铜像、十大名医汉白玉雕像揭幕仪式。祭拜大典后, 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 并安排了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包飞建撰《祭仲景先师文》、《重塑仲景先师铜像铭》如下。

祭仲景先师文

惟公元2011年11月12日, 岁次辛卯, 时序孟冬, 参加中国第十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的各界人士、医林后学, 谨具鲜花香烛之仪, 陵前典祀华夏医学的伟大先驱——医圣张仲景先师。

美哉南阳, 南都帝乡。以形名宛, 以圣昭光!其源也, 神农旧墟, 虞舜建吕。周封楚子于丹淅, 秦置名郡曰南阳。光武肇基, 帝乡百年富天下;名贤麋集, 文脉千年干青云。其势也, 枕秦岭而襟江汉, 会中原而扼河淮;南北通衢之要冲, 东西交汇之锁钥。阡陌纵横, 水、陂错落, 风雨适节, 四季代序, 山川毓秀, 俊采星驰。所以厚德崇文, 诞我医圣, 福佑中华!

仲景先师讳机, 滋育于南阳。轩辕黄帝之苗裔, 留侯张良之遗脉。少习仁术, 壮举孝廉。游洛阳、结名士、诊帝疾, 名满京华。然时值汉祚衰微, 灵、桓失政, 战乱频仍, 疫疠流行, 家家有僵尸之痛, 户户有号泣之哀, 举国罹难, 生灵涂炭!先师有念于此, 以大慈悲之心, 哀横夭之莫救, 悯生民之疾苦, 乃广究医理于三代以降, 博采勤求于内、难、本草, 撰《伤寒杂病论》, 理、法、方、药齐备, 开临证医学之先河, 肇六经辨证之本始, 实为后学之医林正朔, 临证之圭臬准绳!其后千年, 仁术广播, 救亿兆众生得离苦海, 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大德如日月经天, 泽被八方, 大道若江河行地, 源远流长。伟哉先师, 大哉医圣!

先师文章, 高山仰止;先师风节, 懿德永昌。我辈后人, 躬逢盛世, 政通人和, 物阜民康。偃武修文, 圣德昭彰。追慕先贤, 再创辉煌。

因藉此节会之际, 心怀敬慕, 齐集陵前, 典礼如仪, 敬献蒸尝。

伏惟尚飨!

重塑仲景先师铜像铭

浅析仲景用细辛 篇8

细辛,又名小辛、少辛、细草。本品之所以名细辛,是因其根细小而味辛辣。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文中所说的半钱匕,相当于今之公制的0.6~0.7g。首先提出“细辛不过钱”说法的是明代的李时珍。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细辛是一味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两书中有18余方中使用,分别有汤剂、散剂和丸剂3种剂型。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多用2~3两,入丸散剂量小,仅1两。《伤寒杂病论》中细辛的用量并不拘泥古训“不过钱。”笔者通过学习,发现仲景用细辛的一般规律。

1 细辛用三两,是以治疗寒实证为主。

①细辛三两,干姜三两,比例1:1治疗内有寒饮。《伤寒论》中小青龙汤主治外受风寒,内有寒痰留饮证。《金匮七·14》“肺胀,咳而上气……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其中用细辛三两,驱散外感风寒,温化内停水饮,以止咳喘。《金匮十二·40》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用之治“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从三十七条到四十一条,变证迭出,加减频繁,唯有细辛与干姜不减,且比例1:1,可见均取细辛温肺化饮之功。

②治疗血虚寒凝厥证,细辛三两。《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阻所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其中用细辛三两。若内有久寒者,再加吴茱萸、生姜,则成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 细辛二两,与附子配伍

因有虚证方中有附子,故细辛用量相应减少。《伤寒论》中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兼阳虚外感风寒,仲景在本方中用气味辛温之细辛二两,专走少阴,一助麻黄疏散外邪以解表,一助附子温阳;《金匮十·15》大黄附子汤中细辛用二两;治疗少阴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中:“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上三方中均有大辛大热的附子,所以仲景用细辛的量稍有减少,更重于疏散之功。正如《本草经百种录》曰:“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

3 丸散剂中细辛用量不过钱

乌梅丸中细辛用量为六两,而赤丸中细辛只用一两,由于制成丸剂,故每次用量都很少。白术散中细辛也只用一两,日三夜一服用,每次服用的量极少,可以认为细辛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4 加大水量久煎

《金匮要略》中射干麻黄汤与厚朴麻黄汤中重用细辛三两,而用“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的煎服方法,加大水量降其浓度,久煎亦可解毒。

古代本草大多记载细辛的药用部位是根部。例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及《本草纲目》等都指出:“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明确指出了用药部位。细辛中所含有毒成分主要在其挥发油中,因此该药挥发油、浸取制剂的毒性大于水煎制剂。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兴奋作用,过量服用可致死亡。在相同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20、30min的4、12和50倍,即汤剂的用量即使是散剂的4倍、12倍也不致于引起不良反应。实验同时表明挥发油含量高又是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甲基丁香酚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其含量下降速度较黄樟醚慢。可以认为黄樟醚的挥发性优于甲墓丁香酚,所以经煎煮30min,煎剂中还保留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黄樟醚含量大大下降了不足以引起毒性。细辛也含有毒性成份马兜铃酸,但含量很低,在细辛复方煎剂中检测不到。

张仲景临床应用细辛谨守章法,深得其要,这些经验至今仍倍受重视。但一直以来,细辛都是一味具争议的中药。本文通过仲景方中细辛的运用了解到决定一味中药药用价值及毒性的因素很多,用量准确、配伍合理、药证相符,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邵祖燕主编,常用毒性中药临床应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1997:182-191.

仲景方应用姜辛味探析 篇9

1 经方中与姜辛味相配的药物简释

从以上方剂的组成可知, 与姜辛味一起入方的药有麻黄、桂枝、柴胡等解表药, 清热药有黄芩、射干, 化痰止咳药有半夏、杏仁、紫菀、冬花, 行气药有枳壳、厚朴, 调血药有芍药, 温阳药有附子, 健脾祛湿药有茯苓、甘草、白术, 收涩药有浮小麦, 通下药有大黄, 将姜辛味加入主药方的症状指标为咳或咳满, 故在表里、气血、虚实的病机均有应用机会。

2 含姜辛味的方剂在六经病的分布

小青龙汤属于太阳病方剂, 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 这两个方剂都是小青龙的演变方, 亦属于太阳病方剂, 小柴胡汤加减是少阳病方剂, 四逆散加味属于厥阴病方剂, 真武汤加味属于少阴病方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和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四个方属于类方, 病位在脾, 属太阴, 故在仲景方中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均有姜辛味入方的用法, 而阳明病多为实热证, 无此用法。

3 姜辛味的作用

仲景用药与《胎胪药录》有关, 用方与《汤液经法》相联, 惜二书已散佚, 从《神农本草经》中可了解到汉代医家对姜辛味的认识。刘氏[1]根据《神农本草经》中所载姜辛味的共同作用为止咳, 且乌梅丸中有干姜、细辛、桂枝等辛散药, 没有用五味子监制, 认为小青龙汤方中五味子防解表与干姜、细辛等耗散肺气的观点缺少说服力, 止咳治嗽良药被掩埋, 由此可见《本经》中姜辛味以治咳嗽、逆满为主, 与仲景加减法一致, 所以姜辛味的主要功效为止咳散寒, 化饮次之, 而化饮止咳是现代的主体认识。笔者认为小青龙汤多用于体质壮实者, 五味子敛肺, 防麻桂过散似可以自圆其说, 因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扶正之药, 五味子不为敛肺防脱而设;四逆散更是无解表药, 真武汤温阳利水, 姜辛味只为止咳而加, 故姜辛味的具体作用因病而异。中医重在辨证病位, 邪气、气血阴阳盛衰, 识药性、五味合理选药, 单纯依照功效配伍的方法是初起学医者的想法, 五味子虽味酸, 在表邪未解或咳嗽初期兼有里邪时合理化裁亦可应用。

现代认为姜辛味相配, 干姜 (生姜) 内可温化水饮, 外可辛散风寒, 五味子敛肺防姜、辛之耗散肺气, 三者配合, 散收互含, 祛邪不伤证, 甚为合拍。《内经》载“辛生肺”“以辛泻之”, 即味辛之药可入肺, 祛在肺之邪气, 使肺恢复清肃功能;“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 故酸味药多可补肺之体防其气滞耗散, 仲景方中含有气味配伍的原理, 姜辛味的用法正是《内经》中的原则体现。罗美[2]认为“治水之动而不居, 故备辛温以散水, 病用酸苦以安肺, 培其化源也”, 故姜辛味的组合以温阳化饮为主, 症状如舌质多淡或淡红, 舌苔多水滑, 无论外感、内伤, 均有应用机会, 咳喘、胸闷、肺胀最为常见。“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溢饮、吐涎沫、“咳逆依息不得卧” (《金匮要略》) 、眩晕、气冲上冲胸等中的一二症状均可视为主方加姜辛味的依据之一。仲景方还给出了与姜辛味相配的杏仁、大黄、石膏、附子的用法, 关于气血不足时是否可以应用, 笔者认为只要合理化裁, 适当加补益气血的药亦可以应用。

4 姜辛味入方的理论发挥

姜辛味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的应用病机均为外感风寒, 均可以治疗咳嗽, 但病机同中有异, 药有加减变化。射干麻黄汤中有清热解毒的射干, 厚朴麻黄汤有扶正补肺之小麦, 为方中用量最大的药, 且二方中均去掉了辛温散寒之桂枝, 射干麻黄汤加入了止咳性平之冬花, 而厚朴麻黄汤加入了宣肺止咳之杏仁、辛凉之石膏, 去掉了甘草, 在理论上小青龙汤受寒最重, 欲化热加石膏, 主“肺胀, 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 脉浮者, 心下有水” (《金匮要略》) , 射干麻黄汤受寒较重, 厚朴麻黄汤受寒最轻, 且肺虚有化热之势。从此三方中可推断出肺阳虚有饮的方药, 即半夏、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再加茯苓、杏仁, 就成为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内有水饮的病机可以单独存在, 兼有胸满、咳喘面热、眩冒等症状时苓桂味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可随证应用, 姜辛味的入方可增强化饮作用。因水饮居无定所, 当内有水饮的体质或遇外邪侵袭表时, 形成的病机远不止“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一种情况, 故而小青龙汤有多个或然证, 外寒内饮兼内热则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 外寒内饮兼阳气不足则以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 外寒内饮兼气血不足时是否可以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适当加补益气血类药, 《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升麻汤的用药方法可资借鉴。真武汤是阳虚水饮证中兼见咳嗽而加用姜辛味, 阳虚有饮的方剂也不止真武汤一个方剂, 在理论上还存在太阳中风兼内有水饮情况, 症见发热、汗出、咳喘、恶风或不发热、汗出恶风寒、咳嗽, 舌淡红水滑苔等, 或然证可与小青龙汤证一样, 可以小青龙汤去麻黄治疗, 恰好切合病机, 根据病人具体病证, 方药加减变化可借鉴射干麻黄汤加解毒止咳之品, 厚朴麻黄汤加石膏的清热法和加小麦的补虚法, 甚则桂枝汤的加减法也可参考, 从而使姜辛味的应用扩大, 在时方中加入姜辛味演化应用经方亦不失为一种方法, 如风咳兼水饮时, 在祛风方中可加姜辛味、二陈汤, 以增强疗效, 以此类推,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寒加热药、热加凉药等, 依病机随证增减。

小柴胡汤在加干姜、五味子味治疗咳嗽时去掉扶正的人参、大枣和散表的生姜, 病机为邪在少阳, 正气不虚, 内有水饮, 故用干姜易生姜, 没有用细辛意在防过温。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明辨病机, 正虚者人参、大枣仍可用, 内寒者亦可加细辛增强化饮之效, 与四逆散加姜辛味治咳形成掎角之势, 相互照应。

实则太阳, 属表, 虚则少阴, 属里。少阴病的咳嗽水饮兼证以真武汤为代表, 姜辛味在真武汤中的使用与扶阳之附子, 养阴利水之芍药, 健脾祛湿之白术为伍, 为正气虚兼水饮的证治代表法, 颇有启发意义。换而言之, 假如病属脾气虚兼水饮, 症见咳嗽、下利等, 若选用经方治疗可以苓桂术甘汤加姜辛味治疗, 若选用时方, 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均可酌加姜辛味或其中一两味。在临床中不乏善用姜辛味的医家, 例如朱氏[3]善用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加姜辛味治疗痰饮内盛所致的心脏病, 以吴茱萸汤、阳和汤、金水六君煎等加姜辛味治疗咳喘;高氏[4]辨治咳嗽善用温胆汤、六安煎、麻杏石甘汤、金沸草散, 甚则保和丸、麻黄汤等方剂加入姜辛味, 亦取得较好疗效。

5 病例举隅

张某, 女, 60岁, 甘肃人, 2013年7月15日来诊。自述咳嗽半年, 经中西医治疗, 咳虽减, 停药反复, 始终难痊愈, 曾做肺结核理化检查, 没有发现阳性结果。刻诊:体瘦, 面色淡黄, 纳欠佳, 眠一般, 无发热, 无汗出, 头稍晕, 背冷有掌大一片, 怕风, 二便可, 瘦舌淡红滑薄苔, 脉两寸沉, 左关弦, 右关软, 两尺虚。

辨证:体质瘦、面色淡黄、纳差为脾虚的表现, 脾虚则纳差, 运化水谷失常, 谷精不足则肢体不充, 瘦弱多见, 故体瘦舌瘦, 面色淡黄为脾之本色;水失运化则内停为饮, 停于胸中则影响肺的宣肃, 故见咳嗽;水饮阻清阳生发则头晕。《金匮要略》云:“夫心下有留饮, 其人背冷如手大”, 且舌水滑, 病人内有痰饮无疑;背怕风为肺阳不足;“寸沉痰瘀郁水停胸” (《濒湖脉学》) 、“脉偏弦者, 饮也” (《金匮要略》) 、脉软气虚、尺虚是因病人已花甲之年, 为肾气虚的表现。诊断:痰饮咳嗽兼肺阳虚、脾气虚;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 组成为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20g、炙甘草20g、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10g、党参20g, 3剂, 水煎服, 每日1剂。7月18日复诊, 自述咳嗽减轻, 背冷减轻, 已不怕风, 纳改善, 舌淡红略滑。处方:茯苓2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10g、党参15g、炒神曲15g, 3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半月后, 一妇女前来诊治咳嗽, 云邻居张某咳嗽已愈, 经张某介绍而来。

按:本例辨证已详述于上, 一诊选择苓桂术甘汤加姜辛味、党参, 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 方内亦含四君子汤可补气健脾, 加姜辛味增强化饮之功, 治饮停背凉, 且五味子可敛桂、辛、姜之辛散, 与年高尺虚亦吻合, 初次用茯苓、白术量较大, 着重健脾化饮, 而甘草用量大一则可健脾, 二则有甘草干姜汤之意, 以补肺阳, 阳足则恶风自少;二诊症状减轻, 减参、苓、术、草用量, 加炒神曲以开胃进食。

摘要:在仲景经方中, 干姜 (生姜) 、细辛、五味子常配伍入方, 用于辨证治疗咳嗽等疾病。共涉及以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等为代表的十个方剂, 六经病中除阳明病外均可应用。通过探讨姜辛味在上述方剂中的配伍方法与作用, 扩大其入方范围, 为临床应用姜辛味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姜辛味,仲景方,止咳化饮,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刚.张仲景治疗咳嗽的独特用药-姜辛味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 (1) :46.

[2]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52.

[3]朱建孝.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J].中医杂志, 1987 (9) :68.

张仲景辨治腹痛经验 篇10

1重视腹诊

腹诊是通过触按腹部,来判断疾病虚实寒热、气血盛衰和病位所处的诊法,属中医切诊范畴。清代伤寒大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按胸腹》中说“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3]。《灵枢·水胀篇》中即有通过“按其腹”的方式,来鉴别水肿、腹胀、鼓胀的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亦多次应用腹诊来诊断疾病,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小陷胸汤“按之则痛”,大陷胸汤“按之石硬”; 《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 。借助腹部触诊来判断病情虚实、病变部位和鉴别诊断,从而指导选方用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故丹波元简[4]指出“临病必诊按其腹”。日本汉方学界出版腹诊专著达七十余种, 如竹田定快的《诊腹精要》,稻叶克文礼的《腹证奇览》,多纪元坚的《诊病奇侅》等,并形成“难经”、“伤寒”、“折衷”三大腹诊流派[5],由此可见其对腹诊的重视。

2治分缓急

仲景治疗腹痛常按缓急论治,慢性疼痛多以“不荣则痛”为主,或兼有“不通则痛”,常因血虚寒凝、经脉失养,该类腹痛具有疼痛程度轻、虚证为主的特点,治疗常以补虚、温通立法。如《诸病源候论·腹病诸侯》“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6]; 《景岳全书·心腹痛》亦认为腹痛“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7],故治之常以温阳散寒、甘缓濡润或佐以活血通络为法。《金匮要略》虚劳“腹中痛”,治以小建中汤,如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8]; 妇人腹中“疞痛”,治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芍药散,岳美中曾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9]; 中寒腹痛“上下痛不可触”,治以大建中汤,如范忠林以本方化裁治疗急性胃炎[10],“雷鸣腹痛”,治以附子粳米汤,如本方加减治疗功能性腹痛[11]。 《伤寒论》太阴虚寒“腹满时痛”,治以桂枝加芍药汤,陆渊雷以本方合瓜蒌薤白汤治疗上腹痛[12],如兼有“脾络郁滞不通”[13]而出现“大实痛”,治以桂枝加大黄汤,其治疗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所致腹痛亦有良效[14]。急性疼痛,多为“不通则痛”,常因暴寒直中或阳盛腑实,此种腹痛具有疼痛程度重、病势急、实证为主的特点,仲景治疗此类腹痛常以驱邪为主,治之则选散寒止痛或通腑泻下立法,重剂频服。张子和[15]《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曰: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王好古[16]进一步阐述为: “世皆以利为下之者,非也! 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痛在血气者亦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 在里者,下之则痛愈; 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故选方用药常以大寒攻下通腑,大辛大热温阳散寒,或二者兼行。治疗寒邪内外相引所致的“寒疝绕脐痛”, 以大乌头煎“复阳散阴”( 《金匮要略心典》) ,如本方加减治疗疝气[17]; 治疗诸药不效的“寒疝腹中痛”,选大剂频服乌头桂枝汤[18]; 治疗“按之即痛如淋”的肠痈,选大黄牡丹汤[19], 并强调“顿服”; 治阳明腑实重证,选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通腑泄热,如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20]。

3八法完备

分析仲景论治腹痛经验,可以看出其治法已较为系统, 后世所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均被仲景用以治疗腹痛。汗法,如治太阳病汗之不彻,出现“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之麻桂各半汤,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腹痛[21]、腹痛型荨麻疹[22]均有效; 和法,如小柴胡汤方后注“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刘渡舟用此方加减治疗腹痛效佳[23]; 下法,如阳明腑实“腹满痛”,下之以大承气汤[24]; 消法,如下瘀血汤治疗产妇腹痛[25]; 吐法,如“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虽未明确提出腹痛,但从病机推测,宿食停积上脘可常伴随有腹痛症状,朱勉生等[26]曾以本方治疗伤食; 清法,如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之小陷胸汤,李培生以本方合大黄甘草汤治疗上腹痛[27]; 温法,如治少阴病“腹痛”之真武汤, 蒲纪[28]以本方合大剂吴茱萸治疗重症腹痛; 补法,如胶艾汤治疗“妊娠腹中痛”[29]。八法即可单用于治疗腹痛,又可根据具体病情联合应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克罗恩病[30]、 黄连汤治疗“腹中痛”[31],为寒温并用; 治疗蛔厥的乌梅丸, 如阎敏[32]用该方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为温法、清法、补法的结合; 主“心下急”的大柴胡汤,可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20],为下法、和法、清法并用。

4治分层次

仲景论治疾病,不但强调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更强调辨证( 辨病) 的层次性[33]。同为血虚腹痛,程度有轻重之别,同为寒凝腹痛,部位有上下之别。同一病机特点的腹痛有不同的亚型,从而将治疗进一步细化,以使方证丝丝入扣。如治疗血虚寒凝之寒疝,轻则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重则用大乌头煎,如“寒疝腹中痛,……灸刺诸药不能治”,则选抵当乌头桂枝汤; 治疗产后血虚腹痛,轻则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重则用当归芍药散; 产后恶露不尽瘀血腹痛,轻则用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治以下瘀血汤; 蛔厥证,轻证用甘草粉蜜汤,重证则用乌梅丸。再如 《伤寒论》太阳少阳合病腹痛轻证“心下支结”,以柴胡桂枝汤治之; 少阳腹痛轻证,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少阳阳明合病,“心下急”之腹痛,治以大柴胡汤。根据病势由气及血、由血及络之不同,按病情的轻重、病邪的深浅,逐级辨证,方随证转,深浅得宜。

5常用底方及药物

《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直接用于治疗腹痛的方剂虽多达40余首,但其常用的基础方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芍药甘草汤、桂枝汤、四逆汤、小柴胡汤、承气汤等,常用的药物则以桂枝、芍药、当归、枳实、柴胡、大黄、黄连、干姜、吴茱萸、附子、 乌头、甘草、大枣等为主。其中包含有“芍药甘草汤”的方剂达十余首,如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奔豚汤、胶艾汤、温经汤等,另外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土瓜根散均配伍有“芍药”。由桂枝汤化裁的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柴胡桂枝汤、 乌头桂枝汤、温经汤等,而桃核承气汤、土瓜根散、肾气丸、乌梅丸等均用桂枝入方。承气汤类方有大承气汤、大柴胡汤、 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等; 四逆汤类方则有四逆汤、附子粳米汤、真武汤等。另外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柴胡剂,也是治疗腹痛常用的基础方,泻心汤类方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腹痛或伴有腹痛症状的病证。

除以上所谈论,张仲景辨治腹痛的要点,还体现在其它诸多细节中。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对腹痛部位的描述包括“腹中痛”( 小建中汤) 、“心下痛”( 大、小陷胸汤) 、“少腹急结”( 桃核承气汤) 、“绕脐痛”( 大乌头煎) 等, 而“心下痛”应属现在所论的“胃脘痛”。言明腹痛的部位, 可据此推测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指导辨证。另外,对疼痛性质和程度的描述则有“腹满痛”( 大承气汤) 、“切痛”( 附子粳米汤) 、“疞痛”( 当归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 、“刺痛”( 红蓝花酒) 、“大实痛”( 桂枝加大黄汤) 等不同,由此可判断病变的寒热虚实倾向。仲景对病情特点细致入微的分析,提示“腹痛”论治的复杂性。因五脏六腑均据腹中, 饮食情志失调、外犯六淫、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均可引起腹痛,故其治则治法、选方用药必须灵活多变,才足以应对复杂的临床实际。仲景辨治腹痛的经验和方药,为论治以 “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科疾病,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利于探索经方防治新病种、扩大经方应用范围,促进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大量条文涉及腹痛的论治,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疼痛性质、腹痛部位等,辨证论治,细致入微;在诊断技巧、方剂选择、煎煮炮制、服药方式等诸多方面颇多创见。如诊断病情重视腹诊,同一证候,根据轻重缓急不同,细分为不同的亚型,有别于一般笼统的辨证;治法灵活多变,“八法”均有涉及,方药虽众,但有规律可循。

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 篇11

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將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坐堂医生的由来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对他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张仲景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188年汉灵帝时,取得孝廉学历,进入官场。公元196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不到一个小时,那人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撰《伤寒杂病论》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自公元196年汉献帝开始,战乱繁频,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有2/3死于瘟疫,其中又有7/10是死于伤寒病。张仲景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公元205年,他到岭南隐居,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到公元210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公元219年与世长辞,终年69岁。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人们还在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仲景文化 篇12

1 攻下须分寒热虚实

1. 1 攻下须分清寒热

仲景治疗疾病,必先探究病因辨明病机,方可对症用药,以免误下,应用下法亦是如此。下法治疗疾病当辨其寒热,若实热内阻,当以苦寒攻下。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3]描述的就是承气汤类以大黄、芒硝苦寒峻下,治疗阳明腑实实热证的情况[4]。还有《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十九条“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3]。大黄硝石汤方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积滞,治疗表和里实、湿热内盛的黄疸证等。若寒实内阻当以温下之法,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十五条: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3]大黄附子汤治疗寒实内结之证,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止痛。三味相伍,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后世称之为“革性存用”。另有《金匮》附方载《外台》走马汤,能破坚攻击,温下寒结,用以治疗秽毒壅塞胃肠的一派寒实证。分清寒热,在药物方剂的正确选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 攻下须辨清虚实

仲景应用下法治疗疾病亦会因疾病病性的不同、患者体质的差异而有所变化。攻下须辨清虚实。虚者之用下法,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十八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3]。治疗虚劳干血,下瘀血的同时不忘补足机体之不足,滋阴补虚,以助正气恢复,正如大黄?虫丸的缓中补虚; 实者之用下法可予苦寒峻下之品,攻下内积,如治疗阳明腑实证,以承气汤类荡涤肠胃,通腑泄热。另外患者体质的不同亦影响攻下药物的服用剂量,如《金匮》中关于桔梗白散的用法有云: “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强调本方中巴豆攻逐之力较猛,故应用时需要根据体质严格把握剂量。类似的还有走马汤的用法强调“老小量之”。分清寒热,同时辨明虚实,方可正确应用下法之方。

2 攻下须辨疾病部位

体现在下法治疗水饮之症,十枣汤、己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均为仲景利用下法治疗水饮积于体内之方,但其所治疾病部位却不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二十二条“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3]。十枣汤乃治疗饮邪内结胁下,瘀阻脉络之病,其病位在胁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二十九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3]。己椒苈黄丸治疗痰饮实证,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腑气壅滞之证,其病位在肠间;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十三条“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3]。大黄甘遂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畅,瘀血不能排出而血蓄血室,蓄血兼有蓄水,病位在少腹。故治疗当辨明疾病所在部位,继而攻之。

3 攻下须顾护阴阳

3. 1 急下存阴

急证当急攻,泄下以存阴液。阳明实热壅盛,燥伤津液,可致痉,症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当通腑泻热,急下存阴。阳明热盛,燥屎内结,气滞不通,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痞满燥实俱全,燥屎内结胃肠,积胀俱重,证属实热“当下之”。阳明腑实证,实热内结,可见便秘或热结旁流,热扰神明可出现神昏、谵语,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产后谵语发热证,更甚则喘冒不得卧、目睛不和、视物不清、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等”[3]。以上皆属阳明腑实急证,邪热壅盛于阳明,津液耗伤严重,有厥阳独行之危,宜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攻下燥屎,泄下热结,急下存阴。正如钱天来云: “其所以急下者,恐入阴之证,阳气渐亡,胃气败损,必至厥躁呃逆,变证蜂起,则无及矣,故不得不急也。”[5]仲景的急下急攻对温病学家“下不厌早”理论和日后中医急证学的诊疗及用药亦有很大启发。

3. 2 急下扶阳

寒邪留于体内,易伤及阳气,阳虚则无以温煦运化,导致寒邪更甚,故仲景在攻下寒邪的同时,注意顾扶体内之阳气,使邪去而阳不虚,同时阳气的充盛,亦可发挥其推动温煦的作用以助温化寒邪,加速祛除病邪的过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十五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3]。本证多因素体阳虚、温运乏力,以致寒实内结,气机阻滞。寒凝阳郁、营卫失调、升降失常、疏泄不利,证虽实而性属寒。《心典》云“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6],故仲景创“温药下之”大法以开先河。治宜大黄附子汤,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止痛,顾扶阳气。共奏温阳攻下、去寒实内结之效。

4 攻下不忘顾护脾胃

攻下之药多为苦寒损伤脾胃之品,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伤则水谷不能得以运化,精气无从化生则脏腑不得充养,疾病日重,故仲景的下法方剂中使用攻下药物的同时,常加入健脾护胃之药物,在攻下的同时又不伤后天之本如麻子仁丸治疗脾约症,方中不仅有小承气汤泄热导滞,麻子仁、杏仁润燥滑肠,更加入芍药敛阴和脾,并以蜜为丸,甘缓润下,阳明燥热得泄,太阴津液得滋,则脾约可解[7]。另外,大黄附子汤中的甘草和胃缓中,以防大黄过泻伤胃。十枣汤中以大枣十枚和胃安中等,均体现了仲景攻下兼顾脾胃的思想,乃下法之精妙用法[8]。

5 攻下可因势利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吴崑注: “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 下,脐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竭,尽也。”[9]即病位在胸以上的患者,可用涌吐之法升散邪气,使其向上泄越而出,病位在脐以下者,则应当采用泻下、渗利的方法,逐引邪气从前后二阴而出。《黄帝内经》首创“因势利导”的中医疾病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继承和发挥,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关于下法的应用中也对其多有论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3]。脉浮者为病位趋于上; 若见脉沉弦者,为病位趋于下,治疗上当因势利导,偏于上者宜催吐祛邪,偏于下者宜应用攻下法逐邪外出,可用大黄硝石汤类。其中心思想为治疗疾病选用治疗方法时顺应病势,运用下法时不能违背正气抗邪的自然趋势,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下法运用得当,则邪去正安。因势利导现已成为中医和西医治疗学上一个共同且重要的原则。

6 攻里可兼顾表里双解

若表里同病,治疗时当解表攻里,表里双解。治疗腹满发热,热盛于胃,表里同病,且里证重于表证,以厚朴七物汤,通下积滞,兼解卫表; 少阳与阳明合病,症见郁郁微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舌苔黄,脉弦有力等,治当攻下阳明之里实热兼和解少阳之表症[10]。仲景创大柴胡汤既和解少阳又通泻阳明,表里双解则诸症俱除。在治疗表里合病时,在攻下里实的同时应注重解卫表之困,表里双解,疾病则愈。值得注意的是在表里证同时出现时,既要表里双解,也要分清证情的轻重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十四条“……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3]。本条亦见于《伤寒论》,其中列有治疗的药方,救里用四逆汤,救表用桂枝汤,可供参考[11]。一般而言,表里同病者,应先解表,解表后方可治里,否则易致外邪内陷,造成变证。有时表里同病,若单解表,则不惟表证不去,里证反重; 若单治里,则表邪内陷。二者相互影响,又需表里同治。总之,表里证同时出现的时候,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三种治法,需根据表里双方病情的缓急轻重来决定具体治法。

7 结语

《金匮要略》是历代医家推崇的中医经典,更是中医学子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包含了基础理论,证治方药,其中的治疗大法直到今天对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上总结了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下法作为中医八大治疗方法之一,虽有见效迅速之长处,但亦有药峻猛的局限性。临证应用时,需审时度势,正确辨证,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灵活运用,方能有覆杯之效。

摘要:下法作为中医八大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应用广泛、见效相对迅速的特点及优势。在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记载与论述。《金匮要略》中涉及下法的条文约五十余条,相关方剂包括大小承气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泻心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大黄甘草汤、麻子仁丸、猪膏发煎、走马汤、大黄附子汤、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桔梗白散、十枣汤、己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甘遂半夏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大柴胡汤,共计25方,运用下法所治疗的疾病有:胸满、腹满、痰血、黄疸、肠痈、产妇腹痛、产妇少腹坚痛、妇人水与血俱结血室等十七个病证,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基于《金匮要略》,对涉及下法的条文、病证、治法、方药进行归纳总结,从下法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患病部位、阴阳表里、用药特点等6个方面,探讨仲景下法治疗的应用特点,以期对现代中医学临床疾病诊治有所参考。

上一篇:模块化改革下一篇:历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