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育模式

2024-09-15

模块化教育模式(精选12篇)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1

摘要:农机专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配套。通过几年来专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爱好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性。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农机专业

农机专业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主,兼顾机械化管理,实行软硬结合,充分体现机与电、技术与管理、农机与农艺三个结合。农机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构造及性能设计、农机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的本科生,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有关设计、研究、管理、修理等部门从事农业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根据以上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确立一套行之有效、趋于成熟的方案,是农机专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细分专业模块、多层次教学。首先,对原来专业的划分,转变为现在的根据社会岗位细分的专业模块。其次,根据细分的模块制定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完成教材的编写,根据各模块的特点具体实施教学。最后,完成多层次、多方向、多领域与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2.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来培养人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尽量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学习模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需施教则是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

3.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受到影响。凡事都是既有利,也有弊。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模块化的知识交叉来弥补。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在农机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中,我们引入模块教学方案,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个由不同课程组成的模块,通过增加或减少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培养方向及社会的需求。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农机专业的特点及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一般可建立五大模块,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人文科学课程模块、工程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实训实习课程模块。

1.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结合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人文科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各类课程,如文学、体育、法律等。

3.工程基础理论课程模块。这一模块构筑了农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大平台。主要包括与农业机械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如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等。

4.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与专业或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产品加工机械学等。

5.实训实习模块。主要包括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实训、实习及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有金工实习、农业机械化生产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实习等。

三、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模块式教学模式旨在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大平台,再通过“活模块”与若干专业方向链接,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就业趋向进行多模块选择,力求达到“一专多能”。因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实用、可扩充”为原则,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的设置以“适用、可满足岗位需要”为原则,实习实训模块的设置应以“技能培训,可满足职业资格认证的需要”为原则。这样即可实现在“人才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方向”等方面相统一的要求。

2.围绕培养目标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高度统一的工程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和教材界限,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同时要求教授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该课程与学生的工程基本素质的关系,三是该课程与学生岗位技能的关系。

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践性教学——实训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主要手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本科压缩型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设置方案。

4.加强实验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的管理,定期向学生免费开放。结合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制定奖励措施,实验室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配合学生完成相关实验。

四、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的效果

1.改进教学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趋势,促使学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和考核方法促进着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上课方式、考核模式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模块化的教学,通过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采用交互式、讨论式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动手能力,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命题时就能较好地把握试题内容,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又能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起到课程考核的鉴定、教学、强化、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2)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由被动为主动,由死记硬背到灵活运用,由教室、宿舍往图书馆、阅览室等查阅资料、期刊,到实验实训室观察、熟悉农业机具结构要点,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改善考试环境,提高合格率

改革考试模式,由原来的一考(期末考试)定“终身”变为“块块皆重要”,由“重记忆”变为“重思考”,由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重点的“死记硬背”到每个模块的理解掌握,使考核的量和质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期末考试气氛严肃,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小部分学生难以发挥平时水准。而模块化考核是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考核,技能答辩问题灵活,气氛轻松,使考试环境得以改善。

3.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和考核,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汽车拖拉机拆装实习中,学生进入角色较快,无论是对实习内容的接受理解方面,变速箱结构、机件相互连接,还是工具的使用、操作姿势、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拆装顺序和要求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现。实践技能考核,除了实际操作外,还结合口试。也就是使某一模块内容的考核,从理论上的知识理解,到相应实际技能的掌握,都能覆盖。这样就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模块化教学和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刻苦耐劳的劳动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虚心好学的钻研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有学历、又有能力,既有文凭、又有水平的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5.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

由于各个模块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内容与章节顺序可以错开,使各平行班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实训操作和技能考核可在时间上相互错开,教学资源就可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实训安排,避免在同一时间几个班开设同一实训内容引起的冲突。

参考文献

[1]钟文乐.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36-38.

[2]赵金祥.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44-48.

[3]高丽杰,任璐.模块化教学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中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77-78.

[4]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13-15.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2

实验的具体内容、措施

(一)推行“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教材,而后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教材中内含的探究点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进行反思,或拓展讨论、或拓展阅读、或拓展写作。这个学习过程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1、“自学·感知”。在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要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让学生明确该堂课的学习目标,以使课堂教学变成可控的有序的行为。还要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使学生通过引桥快速的走上自学的快车道。这一环节是整体感知教材阶段,教师可围绕对教材的整体感悟精心设计1~2个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实实在在地阅读(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对问题深入思考,以达到对教材有个整体感触和了解的目的。在自学感知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指点迷津,但教师的讲话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课间巡视留心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并认真分析,为第二个阶段的训练作好准备。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研讨·探究”。针对学生自学感知阶段暴露的疑难问题和教材的探究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相互

启发,或班上交流共同研讨。总之,学生独立能解决的问题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研讨中受阻或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教师要相机启发诱导,适时点拔,或作些精要解释,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查找、搜集、分析、提练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规律。教师还要不断激励学生,教师的激励主要表现在评价性语言上,这种语言当以正面鼓励为主,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反思·拓展”。在研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教材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在思维碰撞中会进发出火花,教师要注意捕捉这些光点,或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探究的拓展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反思,或谈感受,在班上口头表述,或让学生书面表达,也可精选类文进行延伸阅读。总之要创造一些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去听、说、读、写。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能力迁移拓展的目的。

以上所述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中心,以质疑提问为线索,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手段,以培养发展语文能力为目的”。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3

[关键词]模块化;培训模式;电力企业

1.前言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效的企业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但是如何建立高效的培训模式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托电)设备部在技术人员的培训过程中,针对基层火电厂技术人员培训特点,创新建立了“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托电设备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实践与探索。

2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托电是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现有装机容量540万千瓦,五期工程还将扩容2*66万千瓦,届时托电将成为世界最大火力发电厂。

3.“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建立的背景

托电设备部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全厂设备的全员、全过程管理工作。一方面,作为一家新型发电企业,托电具有机组多、设备多、系统复杂、自动化程度高、设备、技术改造及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因而对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极高,这给设备部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托电人员初始素质普遍较高,新入厂员工初始学历专科及以上层次的占到了总人数的85%以上,员工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这为后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迅速成长,近几年新进员工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员工受工作年限和工作岗位的影响,造成了个体的培训需求差异增大,对培训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

4“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建立的理念

“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是托电设备部为适应员工培训需求变化,提升培训效果而建立的一套新型岗位培训模式,目的是打造一支一专多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实际动力能力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

4.1紧贴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模块

“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建设之初,设计人员就与部门各专业领导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各专业设备特点,确保模块化设计符合各专业培训需求,并与运行人员建立沟通机制,确保新的模块能与实际故障设备检修、机组大小修能有机结合,提高技术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

4.2管理考核严密,建立评估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实行签到通报制度。任一员工的培训参与率一旦低于标准要求,将进行通报及严格执行考核。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师和受训者进行填写,进行双向评价。

43发挥内训师作用,实现双提高

内部培训师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利用内训师来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更加明显。按照岗位培训模块的要求,首先,由各专业选拔合适的内训师,通过送他们到设备厂家学习,提高他们对该培训模块的技能水平;之后,由他们担任该培训模块的培训师,实现“传帮带”。

5.“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实践情况

随着员工需求的不断提升及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完善,设备部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的经验基础之上,本着“全员同参与,培训全覆盖”的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实操培训中心为依托,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向“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转变,为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增添了活力。

5.1“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建立

设备部现有7个专业,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共设计了设备检修、故障查找及处理、系统使用及维护、操作(校验、试验)技能四大类岗位培训模块,涵盖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

5.2“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首先,设备部的每名员工都需要参加岗位模块培训,每位员工都可以在《员工持证上岗标准》中查到自己岗位、层次需要掌握的模块内容。以继保发变组班检修工为例(岗位层次:初级),需要至少掌握“发变组保护装置校验”(操作技能类)模块和“GES-3320励磁系统故障分析及判断”(故障查找及处理类)模块,其须掌握的最低模块数量是4项。

其次,培训模块选择时,采取员工自愿报名及指定参加相结合。自愿报名,由员工根据自身短板及兴趣选择;指定参加,由班组长根据员工情况指定其参加某模块培训,一般对于转岗和新员工及新设备、新技术投产时,班组长会指定模块让员工学习。

再者,每个培训模块配置1到3名培训师,按照先培训、再取证,最后竞赛的方式来开展。培训将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上,以解决设备管理实际问题为目的,让每一名员工都实际动手进行操作、练习,極大的改善了设备管理人员动口多、动手少的情况。

第四,理论及实操培训结束后,模块培训师会根据模块特点组织学员进行取证考试,考核学员对该模块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

最后阶段开展专项技能竞赛及比武,做到以赛代训、以赛促训,激发员工参加模块培训的热情,使员工之间进行充分技术交流,引导员工在在竞争中提高:另一方面,真实的反映出学员的技能水平,充分暴露出学员存在的问题。

5.3“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的特点

第一、细化分类、精准定位。“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的建立,将各专业技能体系进行梳理,细化分类为各个培训模块,每个模块都配备详细的说明,即便是转岗或新员工也能利用《员工持证上岗标准》准确定位自己需要掌握的模块。

第二,分块培训,各个击破。“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摒弃传统的连续培训方式,改为分块培训。模块设立后,使各模块技相对独立,为学员进行分块创造了可能;同时,每个模块都配备了详见的模块层次说明(等级由易到难)也使员工可以轻松、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来进行学习,有效避免了“大锅烩”式培训中有人吃不饱,有人撑得慌的情况。并且每学习一个模块就可以掌握一项技能,一方面提升员工的技能掌握速度,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员工获得成就感,激发后续学习动力。

第三,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根据“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的特点,培训中在保留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新的授课方式。如生产现场培训与课程培训相结合,针对设备出现的异常、障碍情况,将培训场所挪到了生产现场,结合设备运行状态,来进行实地讲解、分析,这样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学员对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以及在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深认识,同时还能让大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方式有更多的了解;还有,开展员工间互动式交流培训;再有,结合事故预案预演来进行模块演练,使员工在实战中提高。

第四,利用网络、媒体工具,建立自由学习平台。在授课时,“职工在线教育培训考试系统”的充分利用为员工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平台。一些运行较完善的模块,都已进行了授课时的录音、录像,这些媒体资料全部上传至“职工在线教育培训考试系统”上,员工可以自由选择时间来利用“职工在线教育培训考试系统”进行在线学习,灵活员工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模块化”岗位培训模式与员工岗位变更建立联系。为了更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学习热情,在模块培训的最后阶段会进行竞赛及比武。竞赛及比武的成绩和排名也会影响到员工在岗位动态调整中的排名。将员工的晋升、调动、加薪与模块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

6.结论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4

所谓任职教育, 是指在我军院校教育中, 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 为了使培养目标获得从事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提高适应未来任职岗位能力, 通过院校进行的系统教育。在这个过程中, 计算机教学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且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已成必然。而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培养高精尖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开设相关计算机软硬件课程在多数院校当中已成事实。

(2) 新装备、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大量智能设备的使用, 使部队作战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大量采用的智能化设备, 其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因此在智能化装备使用, 功能开发等方面的计算机知识也必不可少, 而院校教育则正是获取相关操作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2 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来源及相关思路

任职教育模式下, 学员受训时间短, 课程任务重, 培养目标高, 如何充分利用分配给基础课程的有限课时, 促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便是模块化教学的目的。

模块化教学思路来自于模块化的编程思想, 模块化的编程思想是指将功能相对独立的程序代码或者功能整合到一个完整的程序模块当中, 此模块对外表现为一个函数或者一个过程, 有其相对独立的功能。外部对其进行访问时, 只需要简单的对一个函数或者一个过程完成调用即可。

借鉴模块化的编程思想, 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当前任职教育的时间紧, 任务重, 授课内容繁杂而导致的授课重点不够突出, 难点讲解不透的问题, 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该思路的主要思想是将当前任职教育中所涉及的所有计算机课程按照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 即在内容上关系紧密且与其他章节之间相对独立的一个章节或者多个章节划归为一个独立模块, 各个模块之间内容互不交叉, 并且模块的划分不受限于具体的教材或者讲义。这样, 便可将当前的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 针对某个具体的模块准备单独的课程设计、教案、课件、课后作业和测试题;再将任职教育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细化到模块级, 根据具体的需求, 建立任职教育课程需求与计算机教学模块之间的直线联系;在课程安排时就可以根据课程需求从已经设置好的模块中选择需要的模块进行组合, 编制讲义, 进行授课。

3 模块化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虽然计算机教学的模块化相比传统的课程安排有其自身的优点, 但是这种方法实施时必须要遵循如下的规则, 否则可能会引起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后果。

(1) 系统性原则

模块化课程设置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系统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课程设置时要使所选择的各个模块之间能够科学合理的整合在一起, 各个模块不仅要在内容上由基础到提高, 而且要在实践上由初级到高级。

(2)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各个模块要能够体现出任职教育的特点, 要针对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选定最需要的模块及其密切相关相关模块, 而不是将有联系的模块全部选入。

(3) 适度性原则

针对模块的划分, 粒度选择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粒度选择过大, 则各模块功能不突出, 难免产生与其它模块的重叠而不能实现模块化设计的初衷。而粒度设置过小则会导致模块过多, 而不能很好体现模块的整体性。

(4) 发展性原则

计算机课程的变化是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因此, 教学内容会发生经常性的变化。任职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各个模块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各个模块之间的合理性, 而且还要考虑到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 其模块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向下兼容性, 以便在教学内容上方便扩充。

4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步骤及操作过程

模块化教学尽管思路比较简单, 但是操作起来需考虑多方面因素, 若不能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反会导致相反结果。作者认为其实施过程需经过四个步骤:

(1) 将目前任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 分类, 去除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内容, 剩余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 并将所有内容按照相互依赖性进行顺序排列, 备用。

如:当前我院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有计算机基础, 网页制作, C语言编程, 数据库基础, 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 图像处理等。其中, C语言编程和数据库基础课程中均有数据类型的讲解, 如整型, 实型, 字符型, 布尔型等, 这部分内容在这两门课程当中讲解虽有不同, 但其原理和使用大都相同, 因此即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个模块;多媒体技术和图像处理课程中均有图像格式部分内容介绍, 如BMP格式, JPG格式等, 抽取相同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模块。这样, 可以将以上课程列出如下基础模块:

数据类型模块、图像格式模块、文字处理模块、输入法模块、标准语法模块等;

各门课程提取出一些基础模块后, 所剩内容由于与其他课程无整合的必要, 所以又可以列出如下独有模块:

Flash模块、Fireworks模块、Dreamweaver模块、C语言模块、Foxpro模块、Photoshop模块、Authorware模块等。

按照基础模块和独有模块来将以上模块列表, 并将相应的基础模块与独有模块归在一起。则可以将以上模块列出具体表格。

(2) 将当前的任职教育专业进行分类归纳, 总结各专业特点及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列表备用。

我院开设的任职教育专业程很多, 简单举例如下:

地面领航专业, 由于该专业任职过程中理论数据多, 科学计算复杂, 而且实操性要求很高, 因此, 其课程设置时就要选择偏重于编程的内容, 如C语言模块, Foxpro模块等。

航空参谋专业, 由于任职过程中需要很多文字处理, 材料汇报, 所以课程设置应偏重于日常文字处理, 幻灯片制作, 图片处理, 网页制作等。

(3) 建立任职教育专业与计算机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将所列表之间划线, 建立任职教育专业需求与计算机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其间关系可以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表示。

(4) 根据课程总体安排, 将所需个模块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讲义, 制定课标, 进行备课, 然后进行课堂讲授。

5 计算机模块化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1) 传统教学模式下, 部分教员长期从事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 对其他的课程熟练程度不高;采用模块化教学后, 此部分人员工作难度加大。为此, 可将按照教材上课程的教学计划调整为按照专业需求进行上课, 则问题可解。

(2) 由于模块化教学内容设定的随机性, 导致原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均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 增加了额外的工作。

(3) 需要计算机教员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 而且要有一定高度。因此可将授课人员编制成小组, 采取组长负责, 多人组员协作授课的模式进行课程讲授。

(4) 模块划分颗粒度不易掌握, 需经过多次实践方可得出最优粒度, 并且还需根据不同课程需求适时调整。

6 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教学发展已经有若干年, 但是有关计算机教学方法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本文旨在对任职教育模式下计算机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 希望能对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一定思路。

参考文献

六模块“3+X”教学模式的尝试 篇5

【关键词】案例;模式;反思

高效课堂既是方法,也是理念,更是行动。不论何种模式,能够减轻学生负担达到效益最大化都是高效课堂。“六模块‘3+x’教学模式”即为:①问题指向,预习先行;②呈现目标,任务导学;③互动探究,合作求解;④交流展示,适度拓展;⑤反馈矫正,尊重差异;⑥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其中①、②、⑥为规定动作,必须完成,其它为自选动作,根据课型灵活选用。

一、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课时目标: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目标呈现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以便直奔主题。但对目标一定“呈现”,本人不能苟同。有些目标事内含的,不是那么直观,学生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再者目标呈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板书目标,岂不造成时间的浪费,导致课堂低效。

二、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先学后教”。课前,我向学生布置了自制学具――纸盒子、球的任务,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先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按课本要求“试一试”。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拿着自制的学具――酒盒子上掏了一个洞,乒乓球、跳棋、玻璃球等。

刚上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以前学过的有关可能性的问题,紧接着,我向学生交代了这节课活动的目的――继续探索有关可能性大小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随后,我向学生出示了87页“摸球游戏”情境图,将学生引入了一个适时的活动情景中――分别从这些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问题。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合作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保障基础。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游戏,验证一下之前所猜想的结果。每两位同桌合作,一人摸,一人记录。学生在明确了内容、方法及时间、要求之后合作得很积极,分工很明确,同时也充分体验了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进行统计,研究。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在分组汇报时各组派代表汇报了自己小组的成果,他们小组摸了多少次,摸的结果是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可能性问题的认知得出了这么几句话:“从第一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白球;从第二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能摸到白球;分别从第3、4、5个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都可能摸到白球;从第5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白球的可能性最大,从第4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几句“语文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即将描述性语言转用“数据”表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交流。学生交流得很积极,就连每一小组的四号同学都在积极思考。教师适时根据学情点拨学生们出现的疑难。最后学生自己认识并总结到:“从第一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到白球,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0;从第二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到白球,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从第三个盒子里摸到白球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1-2;从第四个盒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8;从第五个盒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7-8。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接着我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即时训练,乘热打铁做88页“做一做”。

一只口袋里装有白球和红球共十个,与同桌一起做下面的游戏。

(1)两人一组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后,再放回。

(2)每组摸二十次后,记录小组摸出红球、白球次数,猜一猜口袋里有几个红球、几个白球。

我记得“做一做”这个环节中,最后全班统计的结果是:红球106次,白球94次(将全班40人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每小组做了20次,一共摸了200次)。让学生猜球的数量时,和实际有的相符,有的不相符,学生在分析这一结果时,发言积极,能充分客观的分析出“可能性有些大有些小”这一知识点。

六、反馈矫正,尊重差异

高效课堂要求的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 “可能性为1,可能性为0”的现象。没想到性格内向的刘鸿鹏同学第一个举手说:“家里只有我和父母三个人,一个苹果不见了,妈妈说我偷吃的可能性为1,不可能偷吃的可能性为0”,平时调皮捣蛋的邢博说:“白天碰见人的可能性为1,碰见鬼的可能性为0”(可能这也是他的生活氛围,但为了维护课堂的科学性,我没有明确支持他的说法)„„又有几个学生举了好几个跟自己生活紧密联系的可能性大小的例子,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时,我看见了前几次数学没考及格的白雪和张远宏两位同学兴奋而渴望的眼神,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 :“下面老师说一句话,大家听听老师说得合理吗?”全班顿时鸦雀无声。我一字一句地说:“张远宏、白雪两位同学的期末考试,考不及格的可能性为1,及格的可能性为0。”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合理!”我问大家为什么?有同学说因为他们这段时间数学进步了,他们也爱学数学了;有的说因为他们组的其他三名同学都在加油帮他们„„我又问:“那么谁说说怎样说才合理呢?”班长李宁同学说:“他们考及格的可能性大,考不及格的可能性小。”全班同学都表示赞成,并向这两位同学投去了鼓励的目光,看到此情此景,我说:“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也很赞同,希望我们共同帮助这两位同学,让他们考级格的可能性为1,考不及格的可能性为0,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是自主的课堂,在自主的课堂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清楚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老师学,因而积极性大增,效率高效果好。的确,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好学生是在不断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中,不断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后进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长补短,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在“展示交流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特点。在指导、点拨时,更多的关注后进生,做到强的不下滑,弱的往上赶,共同进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应以取法自然,百事效优为主导,扬弃绝对的模式化。不管是高效课堂还是应试教育我们都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对于一个处于教学一线,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者而言,践行和推广高校课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高效课堂是在回归原点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6月;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后勤士官;模块化;课程模式

收稿日期:2010-10-21

作者简介:王福良(1972-),男,山东维坊人,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给养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和管理学;陈民秀(1972-),女,湖北枣阳人,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政工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军人伦理学和军队政治工作。

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即按大类专业设置通用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部队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模块,调整选修相应模块的学生人数。这种课程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是适合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本文就试图探讨一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构建这种模式。

一、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的开发

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应通过分析职业活动内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模块需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点,由上而下地确定模块、子模块、学习单元,组织编写课程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后勤岗位需求调查

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部队岗位需求为导向,适应部队后勤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立多元目标,将单一岗位需要的课程目标体系转变为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能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二)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

课程体系应建立在职业分析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分析职业的性质与需求,以职业的若干要素作为开发模块的导向。要按专业的职业属性进行专业研究、职业特征研究;围绕职业定位分析课程在技能、应用、实践等环节上的岗位能力与能力要素组成。

(三)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能力根据其不同特点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将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解为若干专项职业能力。

(四)设计职业方向模块

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

(五)确立课程体系

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专业课程组成,应按照职业岗位群与大类专业的对应关系逐层分解,逐步建立起职业课程体系。

(六)编制模块教学计划

模块式教学计划就是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体系,围绕各个目标确定各个模块各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时数、教学建议以及实施条件。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根据部队的需要和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一般可建立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一)公共基础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模块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

(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某一类行业(职业群)的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普适性。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共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除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还可以具有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建设:一是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二是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三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四是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三)专门化课程模块

专门化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某一项具体职业的岗位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以培养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为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专门性。专门化课程模块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只需完成相对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实验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四)综合实训模块

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

(五)素质拓展模块

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计划。能力目标是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这些课程模块的优化组合,要做到相互衔接、分层递进、多向辐射、动态平衡。模块的组合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横向组合。横向组合的模块课程设置要考虑到职业岗位的横向联系,侧重于提高学生进入部队岗位后的应变能力和提高学校对部队需求的主动适应。②纵向组合。纵向组合的模块课程设置考虑到职业岗位职责的纵向联系,侧重于提高学生在该行业内变换岗位的能力。③以部队要求提出的一个职业为主体组合。学校根据部队的要求,确定某一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块“菜单”。

三、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的评价

模块式课程体系的评价要实行差异性标准评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士官任职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等的共同参与。士官任职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一方面,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另一方面,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分析,课程评价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评价达标时,可进入下一目标内容的学习;当学生评价不达标时,需要重新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或重新修订未达标模块;教师也可根据多元评价的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适时的修正。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模块的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是否得到和谐发展并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基础知识是否达到中等教育应有的水平。部分学生是否具有取得高一级学历的基础。第二,专业模块的评价。学生能否达到某一职业岗位群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否取得相应的基本的职业资格,部分学生能否达到较高标准的职业资格。以及毕业生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的比例。第三,多能模块的评价。学生通过选修多能模块的课程,是否增强了就业适应能力,能否开拓在专业岗位群内择岗的回旋余地及是否具有转岗能力,以及拥有获得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第四,综合评价。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五,最终评价。通过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同程度有多少。

四、模块化课程模式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开发足够多的课程模块

所谓课程模块“足够”,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后勤士官任职院校开设的各种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相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时数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例如,几类相关专业均需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由于各专业的要求不同,所给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也必然不同,该课程要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模块。后勤士官任职院校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建设利于专业开发和专业改造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还应致力于开发数量较多的选修课模块,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完成学业。

(二)要制定详细的课程说明

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模块选择的正确性,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计划书中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课程说明。课程说明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需要的学时数、前导性或后续性课程的名称等。课程目标所论述的,是完成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任务并经考核通过后,学生所能够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负责专业构建的人员,要确认这样的知识、能力要求已经能够满足专业需要,并按照相应的课时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给予保证。其中,前导性课程是指为了完成该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完成的课程,这是本模块顺利执行的基础。

(三)要注意针对性和衔接性

职业教育开发的课程模块,要注意到针对性和衔接性的问题。模块课程的针对性,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属性决定的。模块化课程的建设,同样也要建立在岗位群职责分析的基础上,要突破讲求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以“必需、够用”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的模块化和综合化并非相互矛盾,综合化了的课程,仍然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标准建设。模块课程良好的衔接性,是为了教育教学效率和培养计划的合理安排。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宽基础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操作与维护人员。就业岗位和业务范围主要有机械设备维修工、电器设备维修工、电焊工、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编程操作工、计算机绘图员等。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 毕业生应是工学结合型的应用技能人才。

我国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培养任务是使高职教育学校毕业生由学历型转向应用型, 既要求掌握专业知识, 又要求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保证毕业生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上应该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在德国等“双元制”职业教育较完善的国家中, 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达到了1:1, 我们也应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可以采用“三点一线”的教学方式:“三点”为课堂、实训室 (或实训车间) 和实习企业。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问题;在实训室 (或实训车间) 中解决“应会”的问题;在企业生产现场中培养岗位技能, 形成“一线”贯通。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需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大多数专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 这些知识中具有“现场感”和“动感”, 用书本、板书、语言甚至用图形也比较难生动地表达清楚。因此, 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效果较差, 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如果教学在实训车间甚至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 却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三) 毕业生应具有一技之长。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三年制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应只是一个工种, 而应该覆盖一个岗位群 (专业范围内所覆盖的几个主要工种) 。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应该是宽范围的。但由于机电技术的知识面广, 技能要求高等特点, 毕业生不可能在三年内全面掌握专业范围内的所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因此应该尽量在熟悉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 强化某一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使毕业生具有一技之长。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不适应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生产情况的不适应。

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上一直是沿用中国式的大中小学通用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室里学生对着教材听, 教师对着黑板讲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的教室采用了挂图、幻灯片录像、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 但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中, 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 而在教室的常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抽象,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教室也感到专业课难教, 感觉自己使出浑身解数, 结果收效依然甚微。

(二) 实践教学学时与技能所需训练学时的不适应。

对于传统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来说, 虽然在课程学时设置上, 每学期也安排了实践教学, 但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 所占比例很小, 要达到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难度很大。在教学实践的组织上, 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每天6节课, 每节课45分钟, 实习场地和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 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技能的不适应。

传统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在完成某个工作或工具的制作, 而企业各工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训练安排较少, 学生不知道某项操作具体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在什么地方, 培养的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往往不能适应“较熟练的操作要求”。

(四) 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专一工种的不适应。

传统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突出重点, 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很少考虑工种的要求, 二是很少考虑到学生对某一课程的选择性, 因此很难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

以上一些不适应性, 是很难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根本上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不适应的现状, 才能更好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三、“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问题分析

根据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与要求, 应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以下改革。

(一) “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将以前的培养技术人员的目标改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技术工人) 。要求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各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熟练掌握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达到本专业各工种的中级及以上水平;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中级工水平, 其它各工种应达到初级工水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能较好地实现该目标, 该课程体系的内容如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 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 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 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之后, 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 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在专业教学计划中, 前两学年设置的课程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含实践教学项目) ;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范围内几个主要工种的模块型课程 (含实践教学项目) , 由学生选择一个模块 (工种、方向) 进行学习, 力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为1:1, 使学生对某一工种的技术知识的掌握更深更细, 对这一工种操作技能的掌握更熟练;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见图1) , 第五学期将专业分为机加工、钳工、电工三个方向, 设置三个模块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在这三个专业方向中任选其一进行学习, 最后一学期为毕业实习 (见图2) 。通过这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满足专业范围内岗位群各工种的工作要求, 又能突出一技之长, 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爱好, 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

2. 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理论教学环节, 针对一些“现场感”和“动感”性强的专业理论课程知识, 应尽量安排在实训室或企业生产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即便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 也应尽量采用大屏幕录像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 使学生更形象、更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是教学体系的重点应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根据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基础,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充分利用设备资源, 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目前班级人数普遍都在40人以上的实际情况, 在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宜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方式。即将各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已经具备技能 (目前训练掌握熟练且能做到举一反三) 的学生在组内对实训内容进行操作和讲解, 并且让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与讨论, 使实训场所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让不具备技能的学生在上述过程中观察、理解、感悟并学习,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讨论或请教熟练的同学, 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补充讲解, 让他们随着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改进学习, 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二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工作过程”, 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四个要素构成。生产复杂的产品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工作过程”, 这多个“工作过程”则构成了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 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方案。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中, 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 (专业) 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认识, 再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3. 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教育“学分制”灵活管理体制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专业评价体系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培养, 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理论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体系, 应建立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制度。要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评价制度, 内容不能仅限于课程和教学知识的难度、深度, 应着重体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 突出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 考试内容重在评定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素质, 做到既考课程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体现应知、应会, 考试考核内容不能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目标过程的一项有效手段。这样, 通过考试的引导和评定等功能, 促使学生加强认真实践操作, 加大技能训练, 增加岗位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 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从而大大提高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 如通过电工中级考证, 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电工电子》课程考试即可取得课程成绩合格;如通过数控中级工考证, 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数控编程》课程考试即可取得课程成绩合格。

二是书面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业评价重在评价的内容, 即评价什么, 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考试考核内容, 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传统的书面考试, 重在知识点的掌握和考核, 要改变这种考试评价内容, 将理论知识点的记忆转到实际操作能力上来, 考试制度从重理论变为重技能。如电机课程的实验环节考核就可以放入到电机实训中, 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企业电机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通过线路的安装及调试检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是课堂评价与考试相结合。传统的闭卷考试很难全面考查学生,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 特别应注意学生平时在专业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训练情况。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 注重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强化过程性评价考核份量。这样, 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平时就加强技能训练, 避免考前临时突击, “开夜车”现象。

四是课业与考试相结合。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可以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 实行课业与考试相结合。BTEC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 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在学生的评价上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专业技能, 并由此测试学生掌握通用能力的情况。实际上, 课业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 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课业替代考试可以改变以往考前复习中教师划考试范围, 学生千方百计押题、套题和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 还可以打破传统考试阅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模式。

(2) 实践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体系, 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是操作技能的评价。操作技能评价是指实践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的掌握, 主要零部件的测量、选取, 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操作动作的规范性、技能灵活掌握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机电一体化和专业的《电子装配》实训中, 教师可对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测量方法、判断元器件质量的好坏、电烙铁的使用、仪器基本操作等内容进行操作技能认知的评价。二是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指在实践中, 教师对学生能否对操作工艺和方法进行改良, 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机加工实训》的教学中, 可考核学生在不违背操作规程、保证训练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能否对零件的传统加工工艺方法和顺序进行改良, 大胆进行创新, 使用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 对学生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实践情感态度的评价。由于态度、感情、价值观都是内隐的个人品质, 很难直接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调查问卷、访谈、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多种途径对其进行评价。如学生在《电子装配》实训中, 教师提供有电子装配的实习报告及实训日志,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对自身的实践情况、经验体会、教训进行记录和总结, 并在课程开设前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训日志记录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了解和评价学生对《电子装配》实训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在小组实践过程中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参与的效果等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实践情感态度的评价。四是“5S”素养评价。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5S”素养评价是指对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学生的“5S”素养包括:按时上下班、实验室操作条例的执行、实验实习场地环境的保洁、实习工具的收拾整理、仪器功能挡的正确复位、对设备的摆放以及实验室使用手册的填写等内容进行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

(二) “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后, 学生的兴趣应该更浓了, 专业知识更容易理解, 操作技能掌握得更为熟练。但由于硬件设备的短缺以及师资力量的薄弱, 很难使改革真正彻底实施, 难免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1. 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由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原来增加较多, 实践指导教师将变得比以前更加辛苦, 要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同时光有专职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还不够, 还要加强对担任理论教学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学校要统筹解决好课程繁重与教师紧张的矛盾, 大力支持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与外出进修;最后还要重点引进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操作技能, 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多面手”教师。

2. 实践教学耗费大, 教学成本较高。

在实践教学中, 有设备、工具的损耗, 有电力和材料的消耗, 这些都使教学成本继续上升, 影响办学经济效益。这也将成为机电类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研究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生产服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董国顺.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品战略及实施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7:153~155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99~120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课程的改革,对音乐教学的评价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反思与变化,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研究也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趋势,比如对学生的评价要淡化甄别,淘汰与选拔的作用, 摈弃横比、排序、筛选等做法,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内在动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基于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音乐学习水平评价状况,我们对学生音乐学习水平评价的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探索,找出适合所有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模式,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音乐学习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一、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方式的现状

通过对全县中小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方式的实际调查,发现有的中小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评价进行无实质的表面印象评价,有的中小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评价不重视,有的中小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评价可有可无,更有甚者有的中小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习水平的评价进行编造,影响了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保证。

调查结果反映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方式的单一性和不够科学性,由于艺术学科的特点和音乐学科特殊性, 对于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方式的可操作性上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方式上,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去探讨和研究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方式,建立起一套科学性、可行性的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和模式,更好的促进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加强艺术学科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评价实践中影响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因素

1.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差异性

在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差异性,音乐的自身特点在学生个体上表现为千差万别,对于形成学生千差万别的个体音乐差异,我们要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弥补学生个体发展的不足。如:家庭的遗传因素、社会的环境因素,教育的不均衡性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

由于教育主体学生的个体音乐差异性,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不可能用一种不变的统一标准或指标来衡量,我们既要从考虑整体, 又要考虑个体,所以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模式上要多元化、多样化、多选化,比如有一少部分学生音高感很差,这一部分学生就无法完成演唱的各项要求,再比如有很少部分学生节奏感很差,这一部分学生也无法完成演奏演唱的各项要求,还有更少的学生音高和节奏感都很差,这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演奏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那么这一部分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模式我们要研究要探索,找出他们适合的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模式,

2.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由于教育主体学生的个体音乐差异性,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标准上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或指标来衡量,由于参与评价的老师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不同,对音乐的把握能力不同,理解音乐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结果存在着主观性和客观性,所以我们既要从考虑整体,又要考虑个体,所以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模式上要多元化、多样化、多选化。

三、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方法与模式的确立

本课题通过二年多的调查、分析与试验,最终确立了一套“一量表、三记录、两测验、一演出”七模块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模式的整体方案。

这一套方案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复杂,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评价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要同步进行,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第二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资料库,随时可了解学生详细情况。

第三是量表是评价的标准和依据,记录、测验、演出是评价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是要充分利用三记录、两测试、一演出等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

第五是评价等级的评价办法是“一量表”中的18项评价指标占占总体评价的40%,“两测验”占总体评价的30%,一演出占总体评价的30%,其他评价记录可以作为总体评价的额外10%加分值。

第六是评价结果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评价有法,评无定法,老师在运用本方案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进行评价时,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补充。

下面我们对“一量表、三记录、两测验、一演出”的七模块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模式的整体方案加以解释和说明:

(一)“一量表”——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量表的制定

根据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学校进行多次的实践和操作,我们制定以下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评价量表:

注:

(1)评价标准分三个阶段:小学一、二、三年级为第一阶段, 小学四、五、六年级为第二阶段,初中七、八、九年级为第三阶段,从第一到第三阶段依次提高评分标准的要求。

(2)评价的途径有①课堂上课②校内课外音乐活动③班级文艺演出④测验⑤日常音乐生活(填写时可填写序号、可多选)

(3)评价方法有①问卷法②测验法③表演法④创造法⑤观察法 ⑥访谈法(填写时可填写序号、可多选)

(4)评价方式有①自评②互评③师评④家长评(填写时可填写序号、可多选),评价要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又加强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5)评价记录中一个“能”等于2分分值,一个“基本能”等于1分分值,“不能”等于0分值;

(6)评价等级划分:优秀(85分以上)、良好(76分-84分)、 合格(60分-75分)、待合格(60分以下);

(7)其他评价记录指不能归类的特殊评价记录,如音乐特殊才能评价、音乐记忆评价等等。

(8)评价结论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并注重学生音乐学习的诊断评价,对比上一次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激励与改善的动态评价。

(二)“三记录”——课堂音乐学习记录、校内课外音乐活动记录、学生音乐生活成长日记。

(1)课堂音乐学习记录

课堂上课学习是目前学生获得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老师了解学生最主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建立起课堂记录夹,以学生为单位建立课堂学习记录卡,为更准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好准备,并依据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评价量表进行随时评价:

(2)校内课外音乐活动记录

校内课外音乐活动也是老师能够掌握了解学生重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建立校内课外音乐活动记录夹,以学生为单位建立校内课外音乐活动学习记录卡,也依据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评价量表进行随时评价:

(3)学生音乐生活成长日记。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有音乐的人生是灿烂的, 离开音乐得生活是苍白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本自己的音乐生活成长日记,这不仅是生活的经历,也是体验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也为学生音乐学习评价带来更多的材料和信息;

(三)两测验——期中测验和期末测验

测验法是用各种测量工具向被评价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是心理和教育测量的基本手段,是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收集信息的方法。通过期中和期末两次时间上对学生进行测验,以便掌握学生不同时间学生的学习成长变化,以利于从定量和定性角度上对学生进行评价信息的收集,两次测验分值各占总评价成绩的15%。

在进行测验的时候,可同时依据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评价量表中的评价指标逐项收集评价信息。

测验法的实施具体可分为能力测验和学力测验,笔试测验和面试测验,标准化测验和自编题测验。

音乐测试考评的试题难度跳动不宜过大,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形式载体到风格、流派以及精神文化内涵的线索过渡。

(四)“一演出”——班级文艺演出

班级文艺演出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充分体验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

班级文艺演出节目的要求是只要与音乐有关都可以,但要与本学期音乐内容有关,纯音乐节目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所以对节目的要求要放宽,表演形式可以是合唱、独唱、合奏、独奏、 伴奏、伴跳、诗朗诵等等,我们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音乐差异性,体现出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方法多元化、多样化、多选化;

班级文艺演出的节目要人人参与,每个节目必须认真对待,节目要经过认真地课前排练,节目表演时要投入,要有激情,能充分表现艺术美;通过“班级文艺演出”,展示学生的表演、音乐艺术作品表现、音乐小评论、表演时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

班级文艺演出的评委的组成也要经过认真地甄选,尽量选择艺术素养较好的人来担任,比如家长评委要经过家长信息的调查,学生评委、家长评委、老师评委的评价标准也都是依据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评价量表中的评价指标。

班级文艺演出占总评价分值得30%。班级文艺演出时可同时依据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综合评价量表中的评价指标逐项收集评价信息。

四、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信息的分析方法

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信息的分析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种方法。

在音乐教学评价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中,应大量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因为这种评价方法更能体现音乐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定量分析多运用于音乐各方面的测验。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因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不是矛盾和排斥的,最好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够比较客观、公正、有效地作出评价结论,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评价效果。

评价结论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根据量的记述,再通过观察所获得的质的分析作出解释,其关系如下式:

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学测量(量的记述)+音乐教学价值判断

以上提出的“一量表、三记录、两测验、一演出”七模块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与模式的整体方案,也是体现了音乐教学评价中音乐教学测量(量的记述)和音乐教学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

五、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信息的处理

撰写评价结果是在制定评价方案和指标、收集与分析评价信息之后的评价阶段, 是对评价信息的处理、结论和反馈过程。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结果的撰写可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评价结果的框架包括五个部分:概要、评价过程、结果分析、多次评价结果的对比、结论和建议。

在撰写评价结果的语言运用上,要发挥“诊断、激励与改善”的评价功能,多采用激励的动态语言进行评价和描述,注重学生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内在动力,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即学生音乐学习的动态评价。

六、结语

整装模块化开启手术室建造新模式 篇9

由苏州通快净化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并取得专利的整装模块手术室、ICU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 为传统建造模式常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使洁净手术室、ICU建设模式有了更多选择。

传统建造模式存在的问题

走进手术室, 呈现在眼前的除了医疗设备外, 就是墙面、吊顶和地面了。目前, 墙面和吊顶的装饰面有两种传统的安装结构形式。

一种是“北派”的, 即焊接方管龙骨+喷涂挂板模式。此种结构受层高影响, 焊接龙骨的整个面是否平整, 特别考验施工人员的水平。另外, 由于面层板一般由一层1.2mm的薄钢板折弯而成, 板面达到1.2m×2.8m, 在加工转运过程中, 板很容易变形;如果只是靠挂, 很难保证整个面的平整, 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入夹墙进行拧、铆、垫、焊等一系列操作, 过程较为繁琐。

另一种是“南派”的, 即焊接龙骨+焊接板+面层现场涂装。第一步也是将方管龙骨焊接成一个面, 再将折好的金属原板 (不喷涂) 焊接在龙骨上, 由于需要进行大量的焊接操作, 所以很难保证面层平整。解决的办法是从夹墙背面逐点调节, 或后续通过多道批原子灰将不平的地方整平, 为后续现场多次喷漆打下基础。虽然打磨时施工人员会带上口罩, 喷漆时会戴上防毒面具, 但整个过程仍然存在风险。

以上两种工艺已被应用了近20年, 一些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已经驾轻就熟, 但这种传统工艺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例如, 焊接工作量很大, 焊接时对人体存在伤害, 焊烟对人和环境有不利影响, 存在火灾隐患;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 都需到现场在金属薄板背后粘贴石膏板, 会使用大量的胶水, 胶水中存在大量的挥发性物质, 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在现场进行面层喷涂时, 涂料中的有机挥发物会给人员及环境带来影响;夹墙中的安装龙骨需要在现场刷防锈漆, 有机挥发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散尽;由于安装工序多, 工序间需要时间间隔 (每道批腻子和喷漆时都需干透) , 安装时间较长, 对工期造成一定压力;现场喷涂的面层在使用几年后可能会产生黑点突显、开裂、起皮、霉变等。

以上问题, 对于每一个从事净化手术室、ICU建设的人来说, 都是需要面对的。

整装模块手术室、ICU的基本构件

苏州通快净化科技有限公司历时3年时间研发而成并拥有专利的无需龙骨的整装模块手术室、ICU, 已经在北大国际医院、常德一院等十几家医院的一百多间手术室内得到运用, 工艺日渐成熟。

*标准的踢脚地槽

通过模具制作出的100mm高的铝合金踢脚线, 可上下调节, 最大调节高度为40mm, 能够满足一般水泥砂浆找平后的不平地面。调节完成后, 铝合金踢脚线可为后续地材辅设提供平整统一的接触面。踢脚线是后续安装板材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平, 安装将出现问题。

*由标准组件制作而成的整装模块板

单面的金属板无论多厚, 不管背面是否粘贴石膏板, 其板面都是不平的。如果将金属板分成上下两层, 中间留有40mm~50mm的空间, 并填充具有一定强度的不燃填充物, 四周为标准的金属边龙骨, 用环保的粘合剂粘合, 就会形成一个整装模块板。该模块板在工厂内的平整度很高的平台上压成, 板面很平整, 打包发到现场后即可拼装使用。

由标准组件制成的整装模块板, 其面层可以是金属材质, 如不锈钢板、电解钢板、PET钢板, 也可以是非金属材质, 如玻璃、无机预涂板、抗倍特板等。统一的制作加工工艺、统一的安装工艺, 为用户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用于手术部走廊或辅助房间及ICU等的墙面, 如果是两个房间, 整装模块板的两面选用不锈钢板、电解钢板、PET钢板, 或两面选用无机预涂板、抗倍特板即可, 既安装快捷方便, 又省材料, 很经济。

整装模块板拥有丰富的颜色, 通常以清新淡雅为主。为了在密闭、紧张、严肃的环境中增添一分轻松和活跃, 在板面上可以增加背景图案, 如风景、人物、花朵、树叶等。

整装模块手术室、ICU的配套设施

*空调采用无机房设计

如果将整装产品比作一部汽车, 装饰结构就是汽车的外壳, 净化空调系统则无疑是发动机。传统的做法是将净化空调机组放在隔层的设备机房内, 而在整装产品包的思路下, 则将净化空调机组置于手术室旁, 形成旁置式净化柜机系统, 它是整装手术室产品包的核心组成部分。利用污物走廊与手术室间的夹墙放置空调柜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一对一、短平快的设计, 更符合整装产品的设计理念, 更有利于节能和控制。

*管线安装不需支架

整装产品的应用, 为电气和气体系统的管线安装创造了便利条件。大量管线的安装不再需要支架, 因为整装模块板的背面是金属板, 管卡可以直接固定其上。对于用在辅房区的双面层板, 中空的4公分多空间可铺设管线, 同样可节省制作支架的材料和人工。

*数字化技术一应俱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医生在手术室内就能看见患者的所有信息, 手术室的信息也能随时录入到医院的信息系统中, 既满足当前手术的需要, 也满足手术示教的需要, 使远程指导手术成为现实。

整装模块手术室、ICU的施工

整装模块板打包运至现场后, 施工人员根据安装图纸, 按照顺序安装模块板及器械装置;采用专用标准连接件, 插接拼装, 无需任何龙骨, 板即是墙, 墙也是板;所有拼装都用螺钉连接, 不使用任何焊接, 所有整装模块板都不需进行现场切割, 施工方便;所有器械设施都与板面齐平, 视觉效果良好;最后用高品质的密封胶打缝, 将墙板、器械、圆弧、顶板密封成一个整体。

由于施工工艺变得非常简单, 对施工人员的经验和技能的要求大幅降低, 一般的施工人员就能胜任, 不需依赖那些经验丰富、技能高超的施工人员。一般情况下, 4~5天即可完成一间手术室的施工作业, 这不但缩短了工期, 而且节省了人工成本。

此外, 整个组装过程中不需焊接、喷涂、切割, 避免了对人员的伤害、对环境的污染。

职业学校体育模块化教学模式分析 篇10

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育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竞技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标准。在传统教学上,学校多是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考核,这些考核的以各种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讲求项目的全面,根据学生的运动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在体育成绩,造成学生过于追求运动项目的成绩,忽略了的身体健康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是对某个运动项目成绩比较关心,并不了解自身的身体总体状况。

二是体育教学只是追求躯体健康,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身体锻炼为主,但在内容上却很少涉及心理健康问题,以致学生在社会上缺少适应的能力。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一方面,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重视,在教育理念上,还应该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从而综合考虑来培养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是体育教学过于重视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计划之内,主要是以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教学内容,统一制定考核标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身条件来制定锻炼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由于考虑的是学生的整体身体条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是体育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课外指导,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注重教学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过于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的纪律,学生听从课堂安排,把学习主要放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处在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致使学生无计划、无目的学习。

2、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原则是其所必须遵守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则主要分为系统性原则、健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其中系统性原则是以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与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有着很大的关系。健康性原则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个性与身体健康的塑造,健康的范围包括了身体、心理、道德健康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学模式中要对此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适应性原则主要是从人才培养方向出发,针对社会与经济状况来发展教学目标,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以满足人才素质的要求。灵活性原则是从职业学校的专业特征出发,由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身体、心理、兴趣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学模式应本着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模式中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运动项目。

3、模块化教学实施措施

一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模块可以分为多种,例如田径运动教学,其可以分为跑、跳、投等模块;球类运动教学,可以分为篮球、羽毛球、排球等模块。学生在选择模块时,要依据学期的课程安排,在校期间起码要掌握两个以上项目,以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学生在选择模块前要制订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要对模块的内容灵活掌握,可以将模块规则、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二是设置体育课堂的教学结构。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组织安排各项活动,可以准备活动、专项素质训练等,针对不同的模块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放松的学习状态。

三是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分阶段实施,首先是在第一学期,应该以基础课为主,促使学生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对体育有个全面的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来选择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身体素质训练,运用小群体学习法,加强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4、结论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成为关注的重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以学校自身的特点为主,针对“职业”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需要各种原则作为支撑,使学生通过教、学、练等活动,产生良性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锻炼思维能力,这就是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温晶琳.从课程性质的价值维度看我过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D].上海电力学院,2012.

[2]杨辉.体育课改中关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D].集宁师范学院,2011.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11

【关键词】校企联盟 财务管理 职业能力 模块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43-02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宏观就业压力依然巨大,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49万,基于“学科”导向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其就业率、就业质量提升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量一线操作性较强的蓝领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用工荒成为很多制造型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目标。2014年6月,广西教育厅确定钦州学院等四所高校为整体转型试点单位,确定1999年后其他新建本科高校的近40个专业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基于此,本文试图打破以“学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打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教学模式,以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基于“校企联盟”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全程嵌入”行业、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及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1+2+1”等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尽量通过学校教育消除毕业生就业路上“最后一公里”的艰难,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应用技术型人才较学术型人才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从国外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占比基本达到80%左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最大的特点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师资配备和考核等多个方面突出实践性。开设大量实践性课程,并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正深入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经营实践,参与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并完成项目作业。此外,在师资配置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大量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占比甚至超过专职教师。

英国应用技术大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二是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采用工学交替的“三明治”学习模式,即“1+2+1”或“2+1+1”制,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接受教育和培训。三是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国内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的视角,杨淑娥认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转变;李瑞祯认为应该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将大工程观融入到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中;颉茂华、吴倩认为应该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三维的调查问卷分析,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本科人才培养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内容的视角,王彤彤提出依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财务管理主干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张陶勇提出以财务报表为出发点、以会计准则为导向,按照“秩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设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李莹、陶元磊、李阿指出,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接轨,同时应围绕“会计”、“金融”等方向设置选修课。从实践教学的视角,张治荣提出“一二三四五”实训教学模式,建立适宜本校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实训课程体系;朱会芳提出完善和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采用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刘悦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加强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专业岗位模拟操作平台和真实的校企合作业务处理机会。

综上所述,国外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内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也做出了很多探索,这些经验和积累都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国外的经验和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环境有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国内的探索大多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还不够系统。因此,课题组希望探索基于“校企联盟”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建设。

二、基于“校企联盟”的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构建

(一)校企联盟的构建及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银行、证券、保险、各行业中小企业、各类型行政事业单位,积极联络,构建“校企联盟”。通过校企融合,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岗位调查为起点,围绕就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并由高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职业导师共同组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规范吸收行业建议,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改的程序和原则。

(二)发散性职业能力定位及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根据行业、企业和岗位特色,结合毕业生就业流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提炼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其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要素。如上市公司出纳、会计、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系列岗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资产评估、纳税筹划、管理咨询等系列岗位,银行、证券、行政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内部财务管理相关岗位。围绕上述岗位,进行深入调研,汇总提炼其核心素质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或专业实践项目。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及二元导师的师资结构设计。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联合企业共同培养。总体上可借鉴英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模式,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即大一、大二以学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为主,企业观摩、课程实践为辅;大三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借助校企联盟平台,将专业课程模块化分解,与企业投融资等具体财务管理项目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四上学期以企业实践为主,在校企联盟合作单位老师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并酝酿以“实践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四下学期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做好就业准备。师资队伍建设则强调二元导师结构,突出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求学校的专业老师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经历(如到企业挂职),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校企联盟合作单位的职业导师资源,将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一线的财务管理专家请进学校、兼职授课。

(四)平台化实践模式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流程设计。平台化实践模式主要依托校企联盟中的企业单位。基础阶段可以金蝶K3系统、用友U872系统等为实践平台,通过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高级阶段可结合职业规划和定位,到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银行、证券、保险、各行业中小企业、各类型行政事业单位等进行专项实训,并设计好各个职业方向的具体培养流程(见图1)。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联盟”的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构建的重点,是围绕校企联盟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运作、发散性职业能力定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开放式教学模式、二元导师的师资结构设计等角度展开深入研究。第一阶段首先是要建立校企联盟,并依托校企联盟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各岗位职业能力,收集资料,设计问卷调查,进行专家访谈。第二阶段要根据调研结果,提炼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三阶段是积极推动二元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开放式教学模式,依托校内仿真实验室和联盟单位的实践平台,积极推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

[2]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财会教育,2014(10)

[3]李莹,陶元磊,李阿.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教育,2014(10)

模块化教育模式 篇12

1 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精读课程教学遇到的困难

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商务英语精读这门课程。在三年的高职大学学习中, 这门课程一般会开五个学期, 因此时间跨度很大, 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门课程由于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广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一般会非常重视, 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然而, 由于广大高职学生英语底子较差, 再加上这门课程对英语的商务基础要求较强, 因此广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起来有极大的困难。张逸主编的《新编商务英语精读》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推荐教材, 该教材充分考虑到本书的使用对象, 尽可能地寻求语言能力培养和商务英语知识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即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 学生熟悉各种商务活动, 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这套系列商务英语精读教材为全国大多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采用, 内容翔实, 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打下商务语言基础有较好的效果。该教材一共四册, 每一册包括10个单元, 内容涵盖企业管理、金融、证券、国际贸易、商业文化、旅游等各个商贸领域。这样四册教材共40个单元, 共需大约500个学时, 跨度为5个学期。以第一册和第二册《新编商务英语精读》教材为例, 各单元主题如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该系列教材内容较为全面, 但是由于授课单元之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教师授课和学习起来往往比较凌乱而无序, 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连贯性。因此, 在使用这套教材时, 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各单元进行重新归类和整理, 使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系统化和条理化。

2 商务英语精读模块化教学模式探析

2.1《新编商务英语精读》模块化教学模式

为使商务英语精读教学变得有序化、系统化和条理化, 便于使本门课程变得易学、易懂, 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单元授课模式, 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具体而言, 针对张逸主编的四册《新编商务英语精读》, 可以共设立6个大的教学模块和20个子模块, 在子模块下设立20个工作任务,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教学内容。6个大的教学模块分别是商务入门、职业规划、市场营销、企业形象、商务交流、商务礼仪;20个子模块分别是:商务基础、市场营销、工作职业、饮食习惯与餐桌礼仪、肢体语言、商务礼仪、商务电话、航空旅行、顾客满意度、商务管理、工作面试、商标品牌、货币形式、购物方式、证券交易、商务会议、商业广告、商务交流、企业文化、公共关系。每个学习子模块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 教学内容应该以商务知识为主线,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技能提升的主线组织课程内容, 形成学习领域, 并将传统集中讲解的基础知识、步骤流程等融入到完整的学习领域中, 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完整融合, 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学习模块下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学时的重组

在根据学生就业实际需要划分模块与子模块后,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模块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以及规定必要的学习。表2以市场营销模块为例作一介绍。

2.3 课程具体实施

在课程具体实施方面, 教师应该规定每一模块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 (包括任务名称、学习内容以及使用的教学方法) 、考核标准、学习场所以及教学准备。以企业形象模块为例, 具体设计见表3。

3 模块化教学模式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单元教学, 高职商务英语精读模块化教学模式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3.1 教师传统的思维影响

实施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对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每个单元进行重新归类、整理, 而且还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授课方式, 做很多课下的准备工作。因此, 要克服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 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3.2 学生对这种模式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长期以来, 广大高职学生接受的都是教师单元讲解的授课方式, 因此一旦实行模块化教学, 学生与教师的磨合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情感教学法、案例示范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情境模拟法, 都需要广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积极配合。

3.3 模块划分与教材的使用问题

以《新编商务英语精读》教材为例, 各个模块与子模块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有的教材单元可能有难以概括到具体模块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自己课后自学完成。

4 解决办法

4.1 解放思想, 坚定不移地实行模块化教学探索。

为了克服较为枯燥、无序的商务英语精读单元教学方式的影响, 提高广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具体、有序的商务环境中学习商务英语语言的兴趣, 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实行商务英语精读模块化教学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帮助广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打好基础。

4.2 寻求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

商务英语精读这门课程授课时间跨度较大, 这一门课程往往由三名左右的专业英语教师授课。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备课。在大的模块下, 甚至可以打破传统的又一名专业教师教授一个年级学生的形式, 由教师之间配合完成某个模块, 充分发挥每个专业授课教师的专长。

4.3 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以形成式考核方式为主要依据, 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细化, 用以监督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表现, 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自主性, 提高广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4 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单元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要求大量的信息量, 广大师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功能, 收集到具体模块学习所需的信息。一些当今世界著名的商务英语学习网站如“商业周刊”、“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剑桥商务英语学习网站”等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此外, 教师也可以在课下布置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自己课后在网上收集、整理完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A].2006.

[2]张逸.新编商务英语精读1.2.3.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宦宁.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8) :171-172.

[4]宋砚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模块教学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171-172.

[5]赵见.基于工作情景的高职商务英语精读的项目式教学探析[J].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2 (4) :112-114.

[6]许红娥.模块阅读教学法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143-147.

[7]党小玲.英语阅读课实行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38-40.

上一篇:语言交际功能下一篇:自适应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