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药物治疗

2025-01-08

失眠的药物治疗(精选11篇)

失眠的药物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重视老年失眠患者非药物性的治疗。方法 对平均年龄66.2岁的37例老年失眠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并跟踪调查其疗效维持时间。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 有效率为75.7%, 对有效患者进行疗效维持时间跟踪调查, 发现:效果的保持有一定的时效性, 维持时间的长短, 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老年失眠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其生理和病理因素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失眠,针灸疗法

众所周知, 失眠可使患者生活质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并导致机体损伤和发生疾病。随着社会老龄群体越来越大, 资料显示, 该群体因睡眠质量下降, 导致安眠药的消耗量超一般群体2~3倍[1]。鉴于药物治疗失眠存在一定的不足, 非药物性睡眠障碍治疗成为强调重点[2]。大量传统医疗文献记载显示, 针灸对失眠 (不寐) 的治疗有奇特功效, 为此, 特对我院就诊的37例失眠老年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针灸科就诊患者, 依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 (CCMD-2-R) 中有关失眠症 (307.4;F51.0) 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简称《原则》) [3]相关条件确诊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的37例患者,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1例, 平均年龄66.2岁;所有病例均排除严重精神病或药物依赖;治疗期间, 停止其他失眠治疗方法。

1.2 穴位选择

主穴为百会、神门、内关、三阴交等;配穴为:肝郁化火型配行间、风池、肝俞;阴虚火旺型配穴为太溪、大陵、肾俞;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虚胆怯型配胆俞、心俞、阳陵泉;痰热内扰型配丰隆、内庭。

1.3 治疗方法

穴位75%乙醇常规局部消毒后, 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相应穴位, 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天1次, 每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间隔2 d, 2个疗程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 3个疗程后评判疗效。

1.4 疗效评判条件

疗效评判等级按《原则》设定为4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 睡眠深沉, 醒后精神充沛;显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明显好转, 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 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夜间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条件为经过治疗后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2 结果

2.1 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

37例失眠 (不寐) 患者, 经针灸3个疗程治疗后, 治疗结果, 按疗效评判等级条件进行疗效评估, 有效率为75.7%, 详细结果见表1。

2.2 病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针灸治疗效果跟踪分析

通过对来诊中老年失眠患者的问询回答内容进行归纳发现:被问询患者的90%以上, 期间基本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失眠治疗, 如:采用民间偏方、服用中药及服用西药镇静剂等;失眠也影响了大部分患者心理, 如:对于药品的依赖心理、对睡眠质量的担心及精神紧张等等。对37例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跟踪调查发现:针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时效性, 即其效果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维持时间的长短, 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身体素质较好及年龄较小的患者, 针灸效果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 反之, 则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

3 讨论

传统医学如《景岳全书·不寐》、《灵枢·大惑论》等对失眠 (不寐) 的病因及诊断都有论述, 也有大量文献如《针灸大成》、《灵枢·九针十二原》等载有针灸失眠的内容。37例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结果显示, 其有效率低于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相关资料的结果。对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 现代医学将其归因年龄的老化及继发慢性疾病使得失眠质量降低所导致[1], 按此推论, 通过外界方法改善其睡眠质量, 由于导致老年失眠患者的因素不能跟除, 其效果会因此受影响。对来诊老年失眠患者问询:失眠期间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效果跟踪:针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与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有相关性等结果证实此推论。对CNKI数据库收载的部分针灸治疗失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针对老年群体失眠治疗的相关治疗报道缺乏, 包含老年患者治疗的资料, 也缺乏对疗效维持时效性的考察, 因此, 对于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效果的评估, 由于缺乏相关对照数据, 并不能确定针灸治疗方法优于其他失眠治疗方法, 同时,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老年失眠患者针灸治疗的评价, 应避免使用“治愈”这样的名词。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进行非药物性针灸治疗, 其生理和病理因素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tit L.Non-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secondary insomnia among older people:review of assessmenttools and treatments[J].Age Ageing, 2003, 32 (1) :19-25.

[2]王秀兰, 赵伟秦, 张淑文.临床药物治疗学精神性疾病[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86.

失眠的药物治疗 篇2

睡前泡脚

晚上泡脚利于睡眠。每晚用温水泡脚10分钟,并用手按摩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促进睡眠。

饮食要合理

在每天保证三餐的基础上,晚餐要少吃,避免大鱼大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医有句名言:“胃不和,而卧不安。”说的就是吃得不舒服会造成失眠,所以晚饭不可吃得过饱,且以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好。

避免兴奋

睡前避免过度兴奋或思虑过度。如睡前不看过于激烈的电影、电视、小说,也不要想过度悲伤的事,使精神放松,则利于入睡。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防止失眠,每天早晚可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这样有利于精神放松,使人的睡眠中枢工作正常,入睡顺利。

生活尽量保持规律性

生活规律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没有很好的休息,就不能很好地工作,所以要想有充沛的精力应对竞争,就必须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长期睡不好失眠的患者可以试一下白艺舒中药,我十几年的顽固失眠就是用它治好的。

6避免精神紧张

避免精神高度紧张,保持良好心态。每个人要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工作、学习,期望值不要过高。这样,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哪些药物可治疗失眠 篇3

目前,可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6类: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组胺药、巴比妥类药物、抗精神病药及褪黑素。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6类可治疗失眠的药物:

1.苯二氮卓类及镇静催眠药的几种新药。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镇静催眠药。这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临床上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阿普唑仑、多美康和海乐神等短半衰期药物及舒乐安定等中半衰期药物及氯硝安定、安定、氟安定和夸西泮等长半衰期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毒性小、药量的安全范围大,因此安全性优于巴比妥类药物。一般来说,半衰期短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半衰期长的该类药物显效更快,抑制呼吸的作用更弱,且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白日残留作用。但是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容易导致成瘾,撤药时容易发生反跳性失眠(这种反跳作用与使用该类药物的剂量无关)。半衰期长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半衰期短的该类药物相比,其成瘾性和反跳作用较小,但显效相对较慢,抑制呼吸的作用较强,白天药效的残留作用较严重。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失眠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以下几种:①安定。安定是国内最常用的安眠药,对焦虑性失眠有极佳的疗效。失眠患者在口服该药后吸收迅速且完全,在服药1个小时后即可达到很好的催眠效果。因此,失眠患者应在睡前30~60分钟内服用安定,可每次服5毫克(2片)。安定具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患者在服用该药后易出现乏力等症状,因此孕妇、哺乳期女性和新生儿应禁用该药。②硝基安定。硝基安定的催眠作用比安定更强,适合单纯性心理性失眠患者使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5~10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禁用该药。③舒乐安定。舒乐安定适合各种类型的失眠患者服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2~4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重症肌无力患者、怀孕及哺乳期女性应禁用该药。④佳静安定。佳静安定的催眠作用比安定强10倍。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4~0.8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过敏者、患有青光眼的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禁用该药。⑤海乐神。海乐神(三唑仑)可用于治疗各类失眠,尤其适合有入睡困难、觉醒频繁和早醒等症状的失眠患者使用。该药的催眠作用比安定强45倍,但导致肌肉松弛的副作用也比安定强30倍。海乐神的用法为:每次服用0.25~0.5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年老体弱者服用该药的剂量应减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重症肌无力及肝肾疾病患者应禁用该药。⑥多美康。多美康适合失眠和睡眠节律障碍患者使用,尤其适合有入睡困难症状的该病患者使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成人每次服用15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过敏者、重症肌无力患者及怀孕3个月以内的女性应禁用该药。⑦氯硝安定。用氯硝安定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4~8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心肺功能障碍者应慎用该药。⑧氯巴占。用氯巴占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10~20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

一般来说,所有的镇静催眠药都具有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可能会使用药者产生药物依赖性、戒断症状、睡眠质量降低、记忆力下降或宿醉等不良反应。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发了新一代的镇静催眠药:①佐匹克隆。用佐匹克隆(忆梦返)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7.5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老年人在服用该药的初期,用药量应减半。②唑吡坦。用唑吡坦(思诺思)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5~10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佐匹克隆和唑吡坦均作用于人体内的苯二氮受体亚基,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相似。但这两种药物基本不会改变患者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不易使患者产生药物耐受性、依赖性、认知障碍和精神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且在停药后不会出现反跳现象。这些药物还具有口服吸收良好(用药后半个小时即可达到血液浓度高峰)、药物代谢快(半衰期为3~6个小时)、治疗和安全指数高等特点。因此,失眠患者应首选此类镇静催眠药进行治疗,但连续服用此类药物的时间不宜超过4周。

2.抗抑郁药。常用于治疗失眠的抗抑郁药有多虑平、百优解、赛乐特等。用多虑平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3~25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可连续用药数个月。用百优解和赛乐特治疗失眠的方法均为:每次服用20毫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可连续用药3~6个月。因抑郁、焦虑而引起失眠的患者可首选此类药物进行治疗。失眠患者在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时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抗组胺药:常用于治疗失眠的抗组胺药有安泰乐等。安泰乐也叫盐酸羟嗪,具有镇静、安定、抗胆碱及抗组胺的作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成人每次服用25~50毫克,每天服3次。有癫痫发作倾向的患者应慎服该药。

4.巴比妥类药及与巴比妥类药作用机理相似的催眠药:①司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速可眠)适合有不易入睡症状的失眠患者使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1~0.2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②异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适合有不易入睡症状的失眠患者使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1~0.2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③苯乙哌酮。苯乙哌酮(导眠能)适合神经性失眠和有夜间易醒、焦虑、烦躁症状的失眠患者使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25~0.5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④氯美扎酮。氯美扎酮(芬那露)适合由精神紧张、恐惧、精神性疾病、慢性疲劳、焦虑、激动等病症引起失眠的患者使用。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4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⑤苯巴比妥。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06~0.09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⑥甲喹酮。甲喹酮(安眠酮)的催眠作用强且起效快,其催眠强度为苯巴比妥的3~8倍。失眠患者在服用甲喹酮后可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在醒后无不快感。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0.1~0.2克,每天在睡前服1次。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甲喹酮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因此连续服用该药的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⑦10%的水合氯醛。该药的催眠作用温和,不会缩短快波睡眠的时间。失眠患者在服用10%的水合氯醛后30分钟内即可入睡。用该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10毫升,每天在睡前服1次。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长期服用该药后可产生依赖性及耐受性,在突然停药后可引起神经质、幻觉、烦躁、异常兴奋等严重的撤药综合征。

5.抗精神病药。常用于治疗失眠的抗精神病药有氯丙嗪等。用氯丙嗪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每次服用12.5~50毫克,每天服3次。患者在服用该药时要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失眠的药物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4例, 女52例;年龄47~64岁, 平均 (57.2±5.6) 岁;病程6个月至15年, 平均 (7.9±3.5) 年。所有患者均经中、西医诊断确诊为心肾不交型失眠症, 排除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及心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乌灵胶囊治疗, 1次2粒 (1粒0.33g) , 每日3次, 4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1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心”穴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在远离心脏部位取穴, 包括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通里、三阴交、太溪、大钟、中脘等头部与四肢远端穴位。患者保持仰卧位, 取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 先针刺肾经原络穴太溪、大钟, 再针刺心经原络穴神门、通里, 后针刺中脘沟通上下, 最后针刺百会、四神聪或印堂。针刺百会穴以15°夹角, 与督脉循行的方向相同, 朝前透刺0.5~1.0寸;神聪穴则朝百会穴方向透刺0.5~0.8寸, 印堂向下透刺0.5寸, 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穴及太溪大钟穴直刺1.0~1.5寸, 施行提插补法;通里穴与神门穴针刺0.5~0.8寸, 行捻转补法。采用中等刺激强度持续针刺1min, 随后采用脉冲针灸治疗仪对患者的6组穴位进行通电治疗, 选择频率为6Hz、患者可耐受强度的连续波, 留针20min后即可拔除。每天1次, 连续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国际统一的睡眠效率值公式进行计算[2], 睡眠率= (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 ×100%。将治疗效果分为以下四个等级:治愈:患者失眠症状全部消失, 睡眠率>75%;显效:患者失眠症状显著缓解, 睡眠率>65%;有效:患者失眠症状得到一定改善, 睡眠率>55%;无效: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 睡眠率不足40%。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2%,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PSQI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SAS、SDS、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且实验组患者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s)

3 讨论

心肾不交型失眠症多发于中老年人, 主要病机为肾气渐衰。内经云:“人过四十, 气阴自半。”肾阴不足, 不能上济心阴以治心火, 导致心肾失交。该病次要病机为思虑过度, 心神过扰致使心神不宁, 心火偏亢, 不但不下济肾水反而上亢, 更加重失眠。因此, 在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时应以治心为主, 兼治脑肾, 同时调理患者机体阴阳平衡, 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失眠导致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根据古代针灸治疗文献得知, 针刺肢体远端穴位的适应证较多, 治疗范围较广。基于此, 本研究选穴以头部为主, 四肢为辅。在头部穴位中, 以督脉穴为主, 督脉经气可对脑功能进行调节, 改善焦虑等情绪;透刺百会穴或四神聪可发挥制阳效果, 调节督脉经气, 交通心肾;针刺印堂穴可发挥安神作用。上肢远端则选用镇心安神的神门穴, 配合通里穴, 可起到安神宁心的作用;下肢远端选取肾经太溪、大钟穴, 配以脾经三阴交穴, 可发挥滋肾水、补肾阴的功效;最后取中脘通中焦而沟通上下, 使水火济既而心肾相交。乌灵胶囊的主要成分为乌灵菌干粉, 为纯中药制剂, 无毒副作用, 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之功效, 尤其适用于神经衰弱之心肾不交证。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2%,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房彩平[3]临床研究结果相似。采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2%,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肾不交型失眠症,针灸,乌灵胶囊

参考文献

[1]张蓉, 邹梦颖.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7 (4) :45-47.

[2]吴志强, 孟建国.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136例[J].中国针灸, 2012, 32 (5) :430-432.

治疗失眠的方法 篇5

闭上双眼,然后慢慢转动眼珠三次。据专家解释,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时,眼珠会不断转动,所以此法是模拟沉睡状态下的眼睛运动,它会刺激褪黑素(助眠荷尔蒙)的分泌,让你迅速入睡。

按摩天门开穴法

两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双手余指固定头部二侧。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经神庭穴推至上星穴,然后两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

手法由缓至速、由轻至重,反复推摩约1分钟,此时推摩局部产生热感,并向眉心集中。

创造意象

想象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地方,如白茫茫的雪地,雪花从天上飘落;或者是一个田园牧歌的生活,满眼望去都是绿色的,牛和马悠闲地在吃草;或者想象自己在一片沙滩上正在惬意的晒着太阳。

试着真正地感受这些情景而不是仅仅想象:感受阳光照在背上的感觉,脚踩在沙滩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闻到灌木丛中苔藓的味道。

但也要注意,如果这些细节让你感到困扰,无法放松,那么就请忘记它们,仅仅感受躺在沙滩上晒着太阳的舒服和昏昏欲睡就可以了。

回想法

躺在床上之后,尽可能的去回想自己这一天的生活,让自己的思绪活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思绪往往刚活跃起来就会进入到困乏的阶段,从而导致我们有困倦的意念,让我们更快的进入梦乡。

调整生物钟

老人防失眠 药物选择要知道 篇6

失眠时,最好不要急于用药催眠,应首先找出失眠的原因,并设法消除这些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①躯体因素,这是因各种疾病的不良刺激引起的失眠,须针对病因给予治疗;②环境因素,如睡眠环境及睡眠习惯的改变;③心理因素,情绪变化,精神过度紧张等;④睡眠节奏和时间的改变。

为了避免失眠,晚饭后不要饮浓茶或吸烟,睡前不宜过度饮水,晚餐不宜过饱,睡前要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每天要固定入睡时间,睡前一个小时适当运动,然后用温水泡脚有利于睡眠。如果发现已经过了半个小时仍未入睡,就干脆坐起来,按摩一下双耳和双脚底。

老年人失眠,不可采用鲁米那(苯巴妥钠)及阿米妥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能造成头昏脑涨、步态不稳,容易跌跤,还会产生类似动脉硬化性痴呆及智力障碍,尤其是肺性脑病的患者禁用。如果要用速可眠,一定要先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半夜里起夜时一定要小心,防止摔跤。相对来说,苯二氮类药物要安全得多,可选用地西泮、硝基安定、舒乐安定,品种现在也很多,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经过一段时间后更换一种,以减缓耐药性的产生。除此以外,一些中成药也有一定效果,可酌情选用。

另外,睡眠不深、彻夜多梦和易醒者应选用长时间作用的催眠药,如地西泮、眠而通、水合氯醛等。睡眠尚好但入睡困难的患者,则可选用发挥作用快的催眠药,如速可眠、安眠酮等。 (江西 杨瑞珍 李德康)

失眠的原因和治疗 篇7

1 失眠的原因

从临床来看, 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饮食因素所致者的病例数远远少于由心理因素所致病的病例数。归纳总结, 目前有6类导致失眠的心理原因是为心理学界所公认的。

1.1 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 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 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 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 就需要休整, 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 待休整一夜后, 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 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 想入睡”, 本意是想睡, 但“怕失眠, 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 因此, 越怕失眠, 越想入睡, 脑细胞就越兴奋, 故而就更加失眠。

1.2 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 不能正确看待梦, 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 对人体有害, 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 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 这种“警戒”心理, 往往影响睡眠质量。其实, 科学已证明, 每个人都会做梦, 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 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 有助于记忆, 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 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 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1.3 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 感到内疚自责, 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 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 自责懊悔情绪稍轻, 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 久久难眠。

1.4 期待心理

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 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 由于上大夜班 (夜里12点上班) , 常于晚7时睡觉, 因害怕迟到, 睡得不踏实, 常常只能睡上1~2h, 就被惊醒, 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 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 难以入睡。

1.5 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 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 但成年期后, 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 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 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1.6 手足无措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 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手足无措, 不知如何是好, 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 左思右想, 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

2 失眠的治疗

2.1 失眠持续时间决定治疗方法。目前, 心理学家把失眠分为三类:2.1.1暂时性失眠

只维持几天。可能由于情绪兴奋、暂时性精神紧张或时差所引起, 如重大节日、会议、聚会、考试、跨时区旅行等等, 大多数人可自发地调整过来, 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次新鲜有趣的体验。总之, 在此时刻, 不必惊慌, 几天后会不治而愈的。

2.1.2 短期性失眠

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 在人患有严重疾病或个人遭受巨大压力时常会发生。通常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或求助睡眠心理专家, 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2.1.3 长期性失眠

可维持数年之久, 有些人面对压力 (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 时, 就会失眠, 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头痛一样, 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通常需要医生和心理专家共同来解决。

2.2 失眠的治疗

2.2.1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导因素, 放在自身主动调节的基础上, 仅依靠酒精或药物调节, 尤其是两者同时并用, 非常危险, 会极大地损害人的生命和健康, 最起码, 你需要忍受药物在第二天给你带来的副作用——“头晕, 腿软”。

2.2.2长期服用安眠药, 会导致患者的抗药性。当一个人适应了某定量的药剂之后, 他会需求更大的剂量, 才会有同样的效果, 于是形成一种可怕的循环, 失眠导致服药再导致抗药性, 继续失眠导致再加大药物剂量。这时, 安眠药成为导致失眠的元凶。这种情况出现时, 最好请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提供帮助。

2.2.3及时寻找和发现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 减少对药物的需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尽量争取晚上10点就洗漱上床, 如果实在每天晚上要到两三点才能入眠, 早上也千万不要赖在床上。每天早睡早起, 只有这样坚持不懈, 优质的睡眠才有可能回到我们身边。

2.2.4可配合食疗、中药、针灸、理疗、气功等手段进行身心放松, 以便更快地摆脱失眠的困扰。

2.2.4.1中药治疗 (1) 一方, 夜交藤60g, 水煎, 临睡时服。每日一次。说明:夜交藤是通过补养心血而起安神的作用, 所以服够一个疗程如已取效, 则可停服, 疗效巩固;若服七日无效, 应换方。 (2) 二方, 小麦30g、大枣10枚、甘草9g, 水煎服, 每日一剂。十五天为一疗程。说明:此方名“甘麦大枣汤”, 治妇女脏躁病 (妇人似狂, 胡言乱语, 如见神鬼) 亦神效。

2.2.4.2针灸疗法睡眠穴 (位于足跟与足掌交界中点) 。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 篇8

1 中药治疗

高月香[1]在归脾汤为主治疗失眠58例中, 总有效率94.82%。郭翠莲[2]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失眠症41例, 临床痊愈17例 (睡眠恢复正常) , 好转21例 (睡眠质量改善, 睡眠时间延长) , 无效3例 (睡眠质量及时间无任何改善) 。其中治疗8d后睡眠明显改善者达30例。本组总有效率达92.7%, 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冀秀萍等[3]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60例, 治疗组临床治愈32例, 显效18例, 有效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临床治愈23例, 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6.7%。李爱莲[4]用中药药浴治疗神经性失眠33例, 与艾司唑仑组做对比, 总有效率为97%, 对照组为83%, 疗效显著。

2 针灸

2.1 普通针刺

王国建[5]运用营卫出入理论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将55例患者随机为两组, 对照组25例以口服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以运用营卫出入理论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 对照组为72%;治疗组中病程≤6个月者痊愈率高于病程>6个月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许飞等[6]取安眠穴 (经外奇穴, 耳后风池穴与翳风穴连线中点) 、内关穴为主。结果5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4例, 显效6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36%。针灸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张敬翠[7]运用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安眠穴位, 经3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 治愈20例, 显效24例, 有效9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8.34%。

2.2电针

陈力[8]选用不同穴位组方用电针治疗失眠, 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第1组取四神聪、风池;第2组取百会、左神门穴位;第3组取印堂、神庭穴位。进行不同穴位组治疗失眠症疗程与疗效的比较观察。结果三组有效率分别为72.73%、77.27%、95.45%, 第3组疗效明显优于第1、2组 (P<0.01) , 第1组与第2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电针印堂、神庭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梁树艺[9]电针百会、印堂、曲鬓透率谷治疗失眠症40例, 选择连续波, 频率150次/min, 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治疗30min, 每日1次, 逢周日休息1天, 10次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练书发[10]采用G 6805-2型治疗仪间断波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15例;每组正极接于乳突、百会穴位。两组穴位交替治疗,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3~5天。总有效率为80%。

2.3 子午流注针法

朱庆军等[11]根据相关经络经气旺盛的时辰, 灵活取用十二经五输穴。主要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 运用补母泻子和一日六十六穴两种取穴法;根据病因、病性、病势, 按患者就诊时间来按时开穴或根据病情向患者另约时间前来定时开穴治疗失眠患者5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杨梅等[12]以子午流注针法辨证取穴为主, 根据管氏子午流注环周图推算开穴时日, 定时取穴, 总有效率为100%。于秀梅[13]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 择时选取本经补泻或子母经补泻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法进行治疗。结果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组总有效率为8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灸法

袁广宇[14]用艾灸百会穴、涌泉穴治疗失眠症40例作为治疗组, 口服安定片、谷维素片、VB1片治疗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李滋平[15]等比较针刺加艾灸百会与单纯针刺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 将2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艾灸百会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量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比较两组疗效, 并比较观察组中失眠症的虚证与实证及各证型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显著改善 (均P<0.0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1个疗程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 (88/100) , 优于对照组的74.5% (73/98) (P<0.05) ;观察组中虚证总有效率为92.4% (61/66) , 优于实证为79.4% (27/34) (P<0.05) 。

3 埋线

姚红芳等[16]运用头穴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症33例, 选取百会、神庭、风池 (双) 穴, 每周施术1次, 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选取百会、神庭、风池 (双) 、神门 (双) 、内关 (双) 、三阴交 (双) 穴, 留针30min, 每周治疗3次, 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埋线组和针刺组在治疗后失眠症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能明显改善 (P<0.01) ;组间比较, 在改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埋线组优于针刺组。

4 耳穴

骆晓林等[17]用耳穴压籽治疗大学生失眠症21例, 耳穴压籽组取穴位神门、内分泌、心、肝、脾、肾穴, 隔天换贴1次, 双耳交替, 总有效率为90.5%。吴仁定等[18]取耳穴位神门、心、脾、皮质下、交感穴, 两耳交替, 隔天换贴1次, 用75%酒精棉球擦拭耳廓皮肤, 用止血钳持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小胶布, 将王不留行籽粘压在相应耳穴敏感点上, 每穴按以中、重强度刺激0.5~1.0min, 使局部产生痛、热、胀感, 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6次, 每次按压1~2min, 10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失眠患者56例, 总有效率为87.5%。

5 其它

王华兰等[19]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 治疗组采用颈稚调整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哇仑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92%, 对照组为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颈推调整术治疗颈源性失眠疗效肯定。

骆乐等[20]中药熏蒸加针刺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症76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76例老年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熏蒸加针刺, 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 治疗2个疗程后,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中药熏蒸加针刺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症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 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方法多样, 用穴灵活, 一般可根据不同情况做整体性调理, 辨证治疗, 无药物依赖的不良反应, 且伴随的疾病亦随之改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未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估体系, 因而缺乏判断客观反映疗效的正确方法, 使其治疗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今后应建立统一的失眠临床辨证标准和疗效标准, 探讨更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 加强临床设计的科学严谨性及失眠的实验研究, 以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失眠的水平。

腹针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 篇9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5例患者中男18例、女27例, 年龄在18岁~68岁, 病程1个月~3年。

1.2入选标准

入选对象全部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3年) 》所规定的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45例患者全部应用腹针治疗, 取穴主穴引气归元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深刺, 配穴:商曲 (双) 、滑肉门 (双) 、天枢 (双) 、外陵 (双) 、气穴 (双) 、气旁 (双) 中刺, 患者取仰卧位, 留针30 min,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外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TDP) 理疗灯辅助, 以不冷为宜。疗程间隔5 d。

3 疗效观察

疗效观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 (PSQI) , 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前、治疗后2次调查, 对其各项积分数值相加得出睡眠评价总分。评定标准;睡眠质量正常者PSQI≤7分, 低睡眠质量者PSQI>7分。睡眠量表减分率>75%为痊愈;睡眠量表减分率在50%~74%为显效;睡眠量表减分率在25%~49%为有效;睡眠量表减分率在<25%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45例患者中PSQI评分治疗前平均 (15.61±3.43) 分, 治疗后 (6.35±2.96) 分。治愈6例, 显效14例, 有效17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2.2%。

5 讨论

失眠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可诱发多种疾病。目前失眠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 有些患者因失眠导致全身机能紊乱, 长期以来人们对失眠治疗多采取镇静安眠药物, 虽对失眠症状有一定改善, 但仍存在反跳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 效果不佳。

腹针疗法是近年临床大力推广的主要治疗内伤引起的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病针灸方法, 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套微针系统学说[2],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性疾病。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 痛觉不敏感, 使腹针疗法与其他传统针灸疗法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 一般无酸、麻、胀、痛等得气感, 让患者在没有痛苦下, 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 本病病位在心, 累及肝、胆、脾、胃、肾, 通过体表针刺反馈使心、肝、胆、脾、胃、肾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方案中应用腹针疗法中引气归元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具有补五脏六腑的功能, 另外中脘为胃之募穴, 可疏通胃气;双滑肉门、双外陵在腹针疗法中为“腹四关”, 有疏通气血、调理气机之效, 双天枢可醒脾益肠, 双商曲、双气穴、双气旁健脾益肾, 诸穴合用, 能使脏腑机能协调, 气血充足, 阴平阳秘, 心神得养, 睡眠恢复。由于腹针无痛、安全, 打消失眠患者惧怕针刺疼痛的顾虑, 因此患者依从性好, 保证了治疗效果。

在目前的研究中, 谢文霞等报道腹针加体针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中将失眠分为四型, 分别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胃腑不和、肝阳上扰, 腹针加体针治疗效果最好的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两型, 肝阳上扰效果最差[3], 中医传统疗法腹针在治疗失眠方面效果明显, 在今后的治疗当中, 应注重辨证施针,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12:433.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32.

失眠症的情志因素及其治疗 篇10

1 失眠症与情志的内涵

失眠症在临床是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称之为“不寐”、“目不螟”、“不得眠”、“不得卧”。《内经》早有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厥论篇》曰:“腹满腹胀, 后下利, 不欲食, 食则呕, 不得卧”;李中梓《医宗必读》云:“不寐之故, 大约有五……”;《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认为”脏腑尚虚, 荣卫未和, 故生于冷热。阴气虚, 卫气独行于阳, 不入于阴, 故不得眠”;《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 脾血亏虚, 经年不寐”。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 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 引起患者白天不同程度地自感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 因而感觉乏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躁[1]。该病病情缠绵难愈特别是顽固性失眠症, 长期困扰患者,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

情志在《内经》中被称作五志, 《素问·天元纪大论》称“五志”为“喜、怒、思、忧、恐”, 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喜、怒、悲、忧、恐”。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将五志演化为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由此可见情志是中医学专有名词, 是对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概括。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分析, “喜、怒、忧、悲、恐、惊”即情绪情感, 而 ”思“即认知, 情志即对以情绪、情感为主的、包括认知心理在内的一类心理活动的总称[2]。中医和现代医学证明情志因素与失眠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2 情志致失眠症发作机制

2.1 情志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

在秦汉时期中医就认识到“五脏主五志”, 情志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这是中医认识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关系的基础[3]。《灵枢·本脏》指出“志意和, 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若情志平和则身体心健康;若情志变化无常则健康受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厥气上逆, 脉满去形, 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灵枢·百病始生》也指出“喜怒不节, 则伤脏”。由此可见“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以上论述都是说明由于情志变化失常失和, 过激过度, 由量变引起质变, 转化为致病因素, 导致了种种疾病的发生[4]。中医认为失眠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如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胃中不和等都可影响心神而导致目不螟, 其发病多与心、脾、肝、肾有关。

2.2 情志因素诱发失眠症

形成失眠症的病因很多但七情内伤为其主要病因, 失眠症的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张景岳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 然惟知邪止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 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 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失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 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 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田令群[4]认为, 不寐病在心神, 神守舍则寐, 神不守舍则不寐。心主神志, 脾志为思, 若情志不舒, 思虑过度, 不仅影响肝之疏泄, 出现肝郁气滞, 化火扰神, 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 损伤脾运, 最后发展还会出现耗尽真阴真元, 心肾失交神志不宁, 致使五脏俱虚, 病情虚实胶结[5]。《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 脾血亏虚, 经年不寐……惊恐伤神, 心虚不安”。 由此可见思虑过度则暗耗心血, 心脾两虚, 气血失和, 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近年来人们生活压力增大, 若久之情郁于中不得疏泄, 会导致肝胆失条达之性疏泄不利, 胃气亦因而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气交互气郁日久而化热, 痰火上扰心神, 遂成虚烦不眠、惊悸不宁等症。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盖胃气主降, 若痰火阻痹则烦扰不寐也。此类失眠多伴烦躁, 即前人谓之虚烦不得眠也”。《丹溪心法》曰:“郁者, 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 当降者不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肝气郁而日久升降失常, 一者易化火, 一者易横犯于胃。《素问·刺热论篇》曰:“肝热病者……胁满痛, 手足躁, 不得安卧。”方以正[6]指出临床所见不寐患者, 每以情志变化, 精神刺激为主因, 引起肝气郁滞, 脾运失常, 以致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或痰淤互结或淤热扰心, 致不寐多梦、心烦不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七情太过可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胁肋胀满、心烦易怒、气机不畅、肝魂不安导致失眠、多梦易醒。

吴松涛[7]认为, 不寐症多由七情内伤、劳倦过度、五志过极导致心火亢盛, 下及肾阴, 阴精耗伤, 不能上奉于心, 心火独亢于上, 不能下交于肾, 而致心肾不交, 水火不济, 出现失眠多梦、情志异常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焦虑、抑郁、紧张、担心失眠等可出现失眠, 另外失眠症患者常常对健康要求过高、过度关注, 这也是引起失眠的最主要原因[8]。

3 对失眠症的中医治疗及其情志护理

3.1 中医治疗

失眠症因形成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同, 对失眠症应采取辨证治疗。在中医辨证分型上, 高建荣[9]从脾胃功能失调的角度将失眠症分为气滞中焦型、心脾血虚型、痰热内扰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 其在治疗时应采用不同方法: (1) 气滞中焦型:由于食滞于胃脘, 中焦运化不行, 气机受阻乃至心窍不通所致不寐。治当消痞和胃、行气除满, 以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为主, 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等以助运化。 (2) 心脾血虚型:由于心脾两虚, 气血失和, 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治当心脾同治, 补其不足, 以生气血, 使气血调和, 阴阳平衡从而神安得寐。故取《医方考》之法:“五味入口, 甘先入脾, 参、芪、术、草皆甘物, 故用以补脾;虚则补其母, 故以酸枣仁、龙眼肉、远志补心安神而补其母。” (3) 痰热内扰型:此证主要是由于痰火上扰心神, 遂成虚烦不眠、惊悸不宁。故多用黄连温胆汤, 以起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之效。 (4) 肝胃郁热型:此症多因肝胃郁火、上犹神明、心神不潜所致。故治当以疏肝和胃、解郁清热为主。可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为主方加减。 (5) 胃阴不足型:失眠多因胃津不足, 虚燥内生心神失养而致。治当以养胃阴为主, 可选竹叶石膏汤加五味子。此外通过耳穴按压和穴位按摩的方法对失眠患者进行护理也取得良好效果, 并且费用低廉、无损伤, 易被患者接受。

3.2 情志与生活护理

《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积极进行情志调整, 避免紧张、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 做到喜怒有节, 保持精神舒畅, 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 反而能较好入睡[10]。蔡季通《睡眠》中称:“先睡心, 后睡眠”。失眠症患者要勇敢地面对失眠, 冷静放松, 保持平稳的心态, 方可神安则寐自然成眠。另外失眠症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建立起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从事适当的体力运动或锻炼, 增强体质;晚餐清淡不宜饱食, 饭后不可大量饮水, 避免夜尿频繁影响睡眠, 忌浓茶、咖啡及烟酒等刺激, 睡前避免进行紧张、兴奋活动, 养成定时就寝起床的习惯, 可取消午睡;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 温度湿度光线适宜, 尽可能避免影响睡眠的环境因素。

摘要:情志因素与失眠症的产生密切相关:情志不舒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 致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胃中不和。肝失疏泄, 则胁肋胀满、心烦易怒导致失眠多梦易醒。护理对策可采用中医治疗, 调节情志。

关键词:失眠症,情志,因素,护理

参考文献

[1]孙宏丽.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及干预措施 (J) .职业与健康, 2008, 24 (1) :81.

[2]张伯华.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 (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88.

[3]魏红, 等.情志因素所致证候脉象多维信息化临床研究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8) :1729.

[4]崔春风.田令群从火论治不寐的经验 (J) .新中医杂志, 1998, 30 (9) :9.

[5]金晓芬.失眠的中医护理 (J) .中国中医药, 2011, 9 (15) :107.

[6]杨方尧.方以正不寐从瘀辨治的思路与方法初探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9, 21 (3) :9.

[7]吴松涛.引火归元汤治疗不寐39例 (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4 (3) :33.

[8]吴锦峰.失眠症心理干预的研究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5) :16-17.

[9]高建荣.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 (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 (4) :28-30.

健脾化湿法治疗失眠的临床体会 篇11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 就已对睡眠的生理机制以及失眠的病机有了深刻的阐述。《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 昼日常行于阳, 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卧, 阴气尽则寤……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目不得瞑矣。”说明正常睡眠有赖于卫气循行有度, 一旦机体因邪气所扰, 导致营卫失度、阴阳失调而致目不得瞑。后世医家林佩琴概之以“不寐者, 病在阳不交阴” (《类证治裁·不寐》) 。

随着脏腑辨证体系的逐步建立, 后世医家对失眠的论治亦有较大发展。营卫阴阳、心、肝、肾、脾胃、痰、瘀、火等诸方面均有涉及, 临床治疗和用药也随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这其中调理脾胃法[1,2]在治疗失眠的大法中占有一席之位, 但众多医家多从心脾血虚、痰热内扰、气滞中焦、胃阴不足等方面论述。张宝利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医疗、教学工作30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 对于失眠一病诊治亦有较多收获。他认为, 临床中尚可见到一组失眠患者以脾虚湿阻为其主要病机, 应用健脾化湿法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 现对其病机、辨治、用药规律作一总结。

1 脾虚湿盛导致失眠的病机

脾胃居于中焦, 上连心肺, 旁邻肝胆, 下接肾命;脾为胃行其津液, 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 同为“后天之本”。生理上脾主升, 胃主降,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水火运行之通道。《血证论》言:“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 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 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此言脾为水火上下运行之枢纽。《四圣心源》谓: “脾为己土, 以太阴主升, 胃为戊土, 以阳明为降……中气者合济水火之机。”

从五行关系来看, 脾 (胃) 与心和肝的关系较为密切, 脾属土, 心属火, 肝属木, 脾与心是母子相生的关系, 脾与肝则是相克关系。心主血, 主神明, 肝藏血, 主疏泄, 二脏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因而脾 (胃) 的病变最易影响心、肝两脏的功能活动, 从而出现不寐。

如前所述, 《内经》中“阳不交阴”为失眠之根本病机, 后世有医家[3,4]认为其在临证上又当细分。其一, 在阳之病。阳气太盛, 或蕴为邪热, 阴不制阳, 阳气浮越于外而不眠;其二, 在阴之病。阴液亏虚, 不能敛阳, 导致阳气浮于外, 故而失眠 (“老者之气血衰, ……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故昼不精, 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其三, 外邪阻碍阴阳交通。即机体的湿痰瘀血等病理产物阻碍了“阴阳交通”的道路, 阴阳不交则失眠。或为瘀血, 或为水饮, 或为六淫。“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 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 不得入于阴” (《灵枢·邪客》) 。

因而,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困阻脾阳, 清气不升, 浊阴不降, 中枢转运失常, 水火不得升降, 交通受阻, 因致心肾不交, 神不安守;脾虚湿盛, 有形之邪阻滞, 卫气不得入于阴, 而致失眠。

2 脾虚湿盛导致失眠的辨治及用药体会

病案一, 患者, 女性, 57岁, 平素进食量少, 食后易胃脘胀闷、泛酸, 曾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近3个月因家中事务困扰出现失眠, 入睡尚可, 稍有动静即易醒, 醒后再次入睡困难, 烦躁异常, 平素大便稀溏。舌质淡暗, 苔白微腻, 舌体胖大, 脉沉。辨证为脾虚湿滞, 心神不宁。治以健脾化湿安神, 处方如下:苍白术各30 g, 猪茯苓各30 g, 砂蔻仁各6 g, 泽泻15 g, 清半夏10 g, 夏枯草15 g, 香附10 g, 郁金10 g, 炒枣仁30 g, 远志10 g, 珍珠母30 g, 炙甘草6 g。患者服药3剂后即感睡眠较前好转, 醒后可再次入睡, 续服十剂, 每晚可睡4 h~5 h。以此方酌加疏肝之品, 并调理脾胃续服月余, 患者性情急躁较前好转, 纳食转佳, 每晚睡眠时间恢复至此次病前。

病案二, 患者, 男性, 69岁, 失眠数年, 入睡困难, 睡后多梦易醒, 有时彻夜难眠, 夜尿频多, 曾服用多种镇静催眠类药物, 服药后可睡数小时, 但易早醒。白日精神萎靡不振, 纳食少, 食后易腹胀, 便溏, 自觉腰以下畏寒、喜暖, 舌质淡暗, 苔白腻, 舌体胖大, 边有齿痕, 脉沉弦。辨证为脾虚湿滞, 肾阳不振。治以健脾化湿, 补肾温阳, 处方如下:苍白术各30 g, 猪茯苓各30 g, 砂蔻仁各6 g, 泽泻15 g, 仙茅10 g, 仙灵脾10 g, 当归20 g, 桂枝10 g, 生龙牡各30 g, 炒枣仁30 g。水煎日服1剂, 连服14 剂,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精神气色好转, 以此方加减善后。

按:上述两例患者平素均有纳食不佳, 食后易于胃脘胀闷, 大便溏薄等脾虚不运之证。处方中所用白术、苍术、茯苓入中焦健脾化湿, 泽泻、猪苓入下焦利水渗湿、通利水道, 砂仁、蔻仁芳香醒脾, 诸药共用以健脾行气化湿, 中焦脾胃气机得以运化。上述两例患者虽均以脾虚湿阻为其主要病机, 而病案一患者尚有肝郁之象, 心神被扰, 酌加疏肝之品, 并选用“半夏、夏枯草”药对, 此药对取“半夏得阴而生, 夏枯草得阳而长”之意[5]。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喜用此药对以调整阴阳治疗不寐。病案二患者脾阳不振累及肾阳, 遂加用仙茅、仙灵脾等药以温振肾阳。两个病案恰恰印证了前所述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水火运行之通道”。如《四圣心源》所论:“脾升则肾肝亦升, 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 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 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上清者, 以中气之善运也”。

张宝利主任医师认为, 此类失眠患者平素多有纳食不香、大便溏薄等症状, 舌质多为淡暗, 舌体偏于胖大, 舌苔多为白苔或白腻苔, 脉象以沉弦脉为主, 以此症状、舌脉辨证为脾虚湿滞, 应用上述健脾化湿之药并加用安神之品, 均可见效;若有畏寒肢冷、精神困顿萎靡者, 则须考虑脾阳不振, 累及肾阳, 酌加补肾之品, 仙茅、仙灵脾二药具有温肾阳、祛风除湿之效, 常选之。如若患者舌苔偏于黄腻, 尚有口干苦、性情急躁、便干等症, 则非此方证之适应证, 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另外尚应指出, 此类患者平素多有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故善后调理脾胃不宜应用药量过大, 仍应须辨证施治, 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大法。

参考文献

[1]章波, 卢建新, 高荣林.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源流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6) :1282-1285.

[2]卢世秀, 苏凤哲.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失眠[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1) :15-16.

[3]刁丽梅, 刘泰.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J].浙江中医杂志, 2008, 43 (2) :73-74.

[4]禄颖.通调营卫论治失眠及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10) :1925-1927.

上一篇: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下一篇:就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