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2024-05-18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精选10篇)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1

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 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癫痫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对癫痫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防止难治性癫痫及出现一系列躯体和社会心理障碍。对有明显诱因者, 通过仔细寻找和避免诱因可预防癫痫发作。现对临床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100 例患者, 男56例, 女44例;年龄15~62岁, 平均37岁;病程4~20年。均符合癫痫的诊断标准[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80例, 单纯部分发作5例;部分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3例;部分复杂发作2例。

1.2 治疗

常用药物中, 丙戊酸钠与氯硝西是对大多数发作类型均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 而抗癫痫新药中托吡酯 (妥泰) 和拉莫三嗪有较广抗癫痫谱。大多病例用一种抗癫痫药药物即能控制其发作, 从小剂量开始依据疗效、患者依从性和血药浓度逐渐增加并调整剂量, 达最大疗效或最大血浓度时为止。一般应在服药后完全不发作2~4年, 又经3~6个月逐渐减量过程才能停药。

2结果

经治疗完全控制58例, 有效3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90%。

3讨论

癫痫的病因很复杂, 任何能够引起大脑皮层损害的疾患都有可能成为癫痫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癫痫的病因与年龄有明显的关系, 即不同年龄段的癫痫患者其病因有所差异, 如新生儿、婴儿和儿童期发病者常见的病因有脑发育不良、围产期损伤、热性惊厥、颅内感染、海马硬化、原发性/遗传性综合征等, 成年和老年癫痫患者的病因则以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海马硬化、颅内感染等常见。

临床上癫痫的诊断一经确立, 还应确定其发作类型, 并及时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但首次发作的患者在调查病因之前, 不宜过早用药, 应等到下次发作再决定是否用药。对于癫痫患者应根据具体的分型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法为先选用一种抗癫痫药治疗, 如果无效再选用第二种药物治疗, 仍然无效可以选用第三种单药或分别采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如果仍然无效可选用三种药物或进行外科手术评估, 总之80%的癫痫患者药物是可以控制的。抗癫痫药物的服用应以小剂量开始, 逐步加量, 其目的是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若服药后疗效不理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换药时, 首先应该逐步加服所换的新药至有效浓度范围, 然后再减停替代的药物, 切忌在增加替代药物的同时减少原来所服药物。过早减停药物会使癜痫发作反复, 突然停药还可能促发癫痫持续状态。若用药后临床发作完全控制, 一般也要在发作完全控制后3~5年才考虑减停抗癫痫药物, 且一定要结合患者临床发作频率、病程长短、是否多药治疗、脑电图有无异常及病因等综合因素考虑是否停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有的在较低血药浓度就已经有效, 有的在治疗浓度内即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 临床应注意监控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2]。所有抗癫痫药均有不良反应, 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最常见。用药前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 以后定期复查, 至少持续半年。

癫痫患病率高, 发病及患病年龄较小, 病程漫长, 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用药;其次是患者不能承担许多有风险的工作如驾驶、水上及高空作业等, 由于病痛及心理的压力, 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常人,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癫痫发作病因复杂, 目前约70%的癫痫患者病因不明。癫痫患病率高, 病程长, 许多患者需终身服药, 危害性较大。适当的预防措施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能够减少癫痫发病率。儿童症状性癫痫常由于新生儿产伤、颅内感染、热性惊厥等导致, 成年症状性癫痫可见于脑卒中、颅脑外伤、代谢性疾病等, 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癫痫发生。孕妇进行定期检查, 避免孕期服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调整饮食控制癫痫发作有很长的历史, 最早应用酮食疗法, 机制不清, 目前尚无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有人认为维生素E对控制癫痫有一定的作用。过量饮酒或酗酒、缺睡、过度疲劳和闪光刺激等可诱发癫痫发作, 癫痫患者应尽量避免。集体治疗对癫痫患者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互相交流发作时的感受, 可降低癫痫发作引起的沮丧。医生不仅要对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如按时服药, 还有义务为患者的家庭、教育和精神需求提供关心和帮助。采用康复治疗可巩固药物及外科治疗的效果, 让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 调整神经和心理缺陷, 如训练患者记忆力等。

参考文献

[1]蒋雨平.临床神经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29-31.

[2]温晓妮.109癫痫停药患者的用药分析.中华神经病学杂志, 2005, (6) :608-609.

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癫痫发作 篇2

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是一种长时间广泛应用的药物,故引起癫痫发作的病例报道最多。中毒病人可由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变成类角弓反张样表现,或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有的病人中毒后出现舞蹈手足徐动症,极易误诊为癫痫持续状态,因而不适当地增加苯妥英钠剂量。导致癫痫发作加剧。

其他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等,也可引起癫痫发作加剧。部分性癫痫发作可能是卡马西平中毒的表现,减少药物剂量后可戏剧性地好转。丙戊酸类药物(丙戊酸钠、丙戊酸镁、丙戊酰胺等)引起癫痫发作加剧,可伴有高血氨中毒的早期表现。

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更易导致癫痫发作加剧。减少用药种类或剂量,可明显好转。

药物特殊作用

所谓药物的特殊作用,是病人对药物的一种特异性反应。这类病人血药浓度低于中毒剂量,所以必须停药而不是减量,大多数报道病例都是由卡马西平引起。

卡马西平可引起全身性癫痫病人典型或非典型失神发作、强直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良性原发性部分性癫痫、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等。

苯二氮(艹卓)类(如安定、硝基安定、氯硝基安定等)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物。口服该类药物后大约有6%的病人出现癫痫发作加重,特别是强直和失神发作。在婴儿痉挛症中使用氯硝西泮,可引起类强直性发作或“小发作”。静脉注射该类药物可以治疗癫痫持续状态,但也可引起癫痫持续状态。文献报道,有的癫痫病人静注安定后。迅速使频繁发作转为强直性癫痫持续状态,并伴有脑电图弥漫性、节律性棘波。

近些年来发现一些新的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氨已烯酸、加巴喷丁等,都有加重癫痫发作的报道。应引起重视。

老年性癫痫的药物治疗 篇3

现代癫痫药物治疗学的突出进展是新一代AEDs的研究发现, 自1989年以来的20余年间, 相继被国内外批准的用于临床的新AEDs达十余种, 在这之前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只有限几种。新药的开发及应用促进了临床研究的发展, 对新药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为不同患者的具体药物选择奠定了基础。在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均采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更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面对新AEDs带来的选择机会, 医师在对具体患者选择恰当的药物及适当的药物剂量, 控制癫痫发作和尽可能少的药物不良反应间, 在给癫痫患者进行治疗时避免药物在治疗一种癫痫的同时而加重另一种癫痫.所有这些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诊断癫痫、癫痫发作及癫痫综合征[5]之后才能作出选择的。现代癫痫药物治疗中, 更强调首先单药治疗、合理的多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包括具体的患者及特殊群体) 的原则。

1 药物选择应根据癫痫发作及综合征的类型

1.1 癫痫发作或综合征正确诊断的意义

一些AEDs只对某种 (些) 发作类型有效, 如乙琥胺对失神发作有效, 但对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没有治疗作用;一些AEDs在治疗某种发作类型的同时, 可能促发或加重其它类型的发作, 如CBZ可加重肌阵挛及失神发作, 对强直和失张力发作可能也有加重作用。OXC、TGB可能恶化或促发肌阵挛或失神发作, 巴比妥可加重失神发作, GBP可促发或恶化肌阵挛[6,7,8,9,10,11]。癫痫综合征的正确诊断, 也能提供给我们预测患者达到自发缓解的可能性, 这对我们决定是否给予长期治疗, 或在患者有一个充分的无发作间隔期后逐渐终止治疗的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

1.2 局灶性癫痫与特发性癫痫的药物选择

在老年癫痫患者中, 大多数患者是症状性、局灶性。根据循证的证据, 对传统AEDs——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PB) 、苯妥英钠 (Phenytoin, PHT) 、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 CBZ) 及扑米酮 (Promidone, PRM) 四种药物的比较研究中, CBZ及PHT治疗的成功率最高, 其次是PB, 而PRM最低。控制SGTCS及达无发作的患者比例, 四种药物之间无差异, 而CBZ控制局灶性发作则优于PB及PRM。但在老年性中均存在毒性问题, 失败率主要是不良反应所致。较新AEDs均可作为伴或不伴SGTCS的难治性局灶癫痫的添加治疗外, 根据目前证据, LTG、TPM及OXC也被推荐用于新诊断的局灶性癫痫 (伴或不伴SGTCS) 的单药治疗[8]。特发性全面性癫痫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IGE)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发作类型包括典型失神发作, 肌阵挛发作及GTCS, 在疾病过程中, 可以从一种发作类型发展到另一种类型, 不同类型之间遗传起源有重叠, 因此诊断IGE的重要问题在于它有别于局灶性癫痫或症状性/可能为症状性 (隐源性) 全面性癫痫, 因为二者在药物选择上不完全相同, 而区分IGE中的具体综合征则相对不那么重要。

VPA和乙琥胺 (Ethosuximide) 二药对抗失神发作同等有效。VPA是广谱AED, 对GTCS和肌阵挛发作也有效。有二种以上发作表现的IGE, 应选择VPA。较新AED-LTG也被推荐用于失神发作[8]。尤其需要注意的是IGE的患者不能选择PHT、CBZ、OXC、GBP、TGB。

2 首先单药治疗, 合理的多药治疗:

2.1 单药治疗

用第一种单药治疗癫痫, 有50%的成人患者达到无发作, 其中90%以上患者只用了低或中等剂量[6]。应用第2个单药治疗的患者, 又有15%的患者发作得以控制[7]。这些研究提示大多数患者单药治疗能满意控制发作。单药与治疗优点是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和依从性更好, 无药物间相互作用, 有较少的不良反应作用。所以在新诊断的癫痫患者, 应首选单药治疗。在第一个单药治疗失败后, 应尝试第二个单药治疗, 二种AEDs的转换应慎重行之, 要在第二种药物达到适当剂量后, 再缓慢撤停第二种药。第二种单药治疗失败后, 可选择单药或多药治疗。

2.2 多药治疗

在决定多药治疗前, 首先要认真考虑患者的发作是否是癫痫, 发作及综合征的诊断是否正确, 患者的依从性如何等问题进行重新评价。症状性局灶性癫痫需要多药治疗的比例高于特发性全面性癫痫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IGE) 。在选择第二种, 有时是第三种药物多药治疗时, 取决于多种因素, 应选择更有效、不良反应少、无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同作用机制及不需太多实验室监测的药物。较新AEDs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均首先在伴或不伴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SGTCS) 的局灶性癫痫患者中, 作为添加治疗的药物 (即多药治疗) 。循证的证据均显示它们是有效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拉莫三嗪 (Lamotrigine, LTG) 、托吡酯 (Topiramate, TPM) 、加巴喷丁 (Gabapentin, GBP) 、奥卡西平 (Oxcarbazepine, OXC) 、左乙拉西坦 (Levetiracetam, LVT) 、唑尼沙胺 (Zonisamide, ZNS) 、噻加宾 (Tiagabine, TGB) 、非氨酯 (Felbamate, FBM) 、氨己烯酸 (Vigabatrin, VGB) [8]。对老年性癫痫而言, 理想的抗癫痫药物应具有最低的蛋白结合力、最低的氧化代谢率、最低的神经毒性。CBZ和PHT不符合这三个标准, 新型的抗癫痫药物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符合标准。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还具有更多的优点;如没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严重的毒性, 左乙拉西坦对认知没有影响甚至可能对认知功能有改善。在治疗老年性的部分性发作时GBP、LVT、LTG可能会成为将来的一线药物。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由肾脏排泄, 老年性由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降低, 使用剂量应当按原则进行减量[9]。

2.3 多药转换为单药治疗

许多研究显示, 很多患者可能成功地从多药转换为单药治疗, 即在从多药转换为单药的过程中, 有一些患者有发作的控制, 还有患者发作控制甚至改善[10]。由此可见, 经过全面考虑后, 撤停有效性差的药物是可能的, 但需缓慢撤停, 经数周或数月。有些药物, 如苯巴比妥、苯二氮类, 需要特别慢的减量和停药, 以避免发生戒断性癫痫发作。

3 治疗的个体化:

在欧洲白皮书 (12) 及美国和英国对新药评价和推荐中[8]均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实际上我们每天的临床实践中, 都在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AED的种类及剂量, 药物选择时主要根据他们的发作或综合征类型, 也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发作严重性、伴随疾病、同时应用的药物、既往治疗的情况、体重及经济状况等。

老年性癫痫的病因、发作表现、鉴别诊断、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共存疾病等均与一般人群有很大不同, 因此认为可从一般成人癫痫去推断老年癫痫的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的生理性减退,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管排泄功能下降, 使肾排泄AEDs清除率下降。骨骼肌萎缩, 内源性肌酐生成减少, 因此血清肌酐测定正常不能代表肾功能正常。体内代谢的改变, 体内脂肪与非脂肪物质的总比值增加, 使药物的清除减少。老年性的胃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 影响AEDs解离度、脂溶度、吸收率。老年性白蛋白合成减少, 使高蛋白结合率的AEDs (PHT、CBZ、VPA等) 血清游离浓度增加, 药效增强不良反应。老年性有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倾向, 80岁健康老人, 血浆白蛋白水平比20岁低20%, 比30~40岁低10%。常常导致对有高蛋白结合率的AEDs (如PHT、VPA和一些苯二氮) 中的未与蛋白结合的部分低估, 而这部分正是活性药物。由于上述药动学改变以及老年个体对AEDs的药效学敏感性增加, 使得老年患者对AEDs反应更敏感, 对不良反应的易感性增加, 因此剂量选择的总策略, 应是低剂量开始, 缓慢增量 (start slow and go slow) , 应用较低的维持剂量[12,13]。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 药物代谢减慢, T1/2延长, 血药浓度增高。40岁以上每增加10年, 肝脏药物代谢率下降10%。

治疗老年癫痫患者医师还需考虑共病的情况及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严重性。苯二氮类药物、镇静剂、止痛剂及一些抗抑郁剂与AEDs同时应用可能增加二种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已服用有镇静作用的药物的患者, 具有镇静作用的AEDs如GBP和LVT要慎重选择, 而对已有震颤或共济失调的患者, 不宜应用CBZ、LTG、OXC、VPA或伴有相同不良反应的其它AEDs。在药物选择时也需考虑治疗共病的药物与AEDs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因素:肝酶诱导作用, 肝酶抑制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置换作用: (1) 肝酶诱导剂 (PB、PHT、CBZ) 使下列药物代谢增快, 药效降低:华法林, 地高辛, 茶碱。例如老年患者常患心脑血管疾病, 而脑血管疾病又是老年癫痫最常见的原因。抗凝药物 (华法林) 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然而具有酶诱导作用的AEDs有加速华法林的代谢作用, 因此服用华法林的患者, 可能需要选择无或较少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新一代AEDs[13]。 (2) 肝酶抑制剂 (VPA) :使抗凝剂、溶栓剂、阿司匹林代谢减慢, 增加出血风险。OXC诱导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代谢酶。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可使CBZ、PHT血浓度增加, 导致中毒。维拉帕米 (异搏定) 可抑制CBZ、VPA代谢, 可使其血浓度增加。酶诱导剂、抑制剂可对LTG的代谢产生明显影响。 (3) 阿司匹林可以从血浆蛋白结合点置换PB、PHT、VPA, 使之游离浓度增高, 导致增效或中毒;硝苯地平 (或其它钙离子拮抗剂) 从血浆蛋白置换PHT, 使之血浓度增高;老年性对AEDs的神经毒性易感性明显增加, 共济失调、震颤及镇静等不良反应是青年人的2倍。PHT可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恶化, PHT抑制胰岛素分泌, 合用时需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PHT、CBZ、OXC可影响心脏传导, OXC可能发生低钠血症, AEDs对骨代谢的影响, 尤其肝酶诱导剂增加VitD分解代谢, 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软化症等。CBZ:易引起低钠血症, 影响心脏, 慎用于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危险性增加, 诱导骨质疏松, 初始剂量易出现神经毒性作用, 有潜在的认知毒性等。所需剂量约为成年人的60%。VPA:可诱发震颤, 体重增加, 胰岛素抵抗, 慢性认知、记忆、行为改变, 少数有严重的肝毒作用。所需剂量约为成年人的60%~70%。PHT:慎用于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易出现神经毒性和结缔组织异常, 肝酶诱导使合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复杂。所需剂量约为成年人的90%。PB:易发生镇静、认知障碍, 有肝酶诱导作用。所需剂量与成年人所需剂量对比评价不确切。

药物血清水平监测:大多数AEDs的药代动力学显示了明显的个体间差异, 因此在接受相同剂量的患者中, 稳态的血药浓度有较大差异。药物的血浓度与脑中浓度平衡, 因此个体间的这种差异将影响药理学反应, 由此可见药物的治疗与毒性作用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明显大于给药剂量, 故监测AEDs的血清水平, 对AEDs剂量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4]。每种AED治疗范围的浓度, 只是代表大多数患者在这个治疗范围内治疗有效且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而不能说明所有患者的情况, 有的患者在治疗范围的浓度范围以下就可以完全控制发作, 而在有的患者高于治疗范围的浓度还不能控制发作。因此血药水平的监测也存在个体化, 必须结合临床。并非所有服AEDs的患者及所有的AED都需要血药浓度的监测, 如VGB, 由于它的不可逆的作用机制以及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缺乏暂时的关系, 不需监测血药浓度的变化[15]。但由于老年性抗癫痫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出、药物相互作用和毒理学都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所以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有的缓释剂碾碎后影响疗效, 所以吞咽困难、鼻饲者宜用散剂、水剂或糖浆, 疗效差时注意依从性问题, 记忆力差、独居无人监控者易漏服药导致发作。

鱼目混珠的癫痫治疗 篇4

皮下“埋”药片,谎称新疗法

笔者曾遇到过一位癫痫患儿,因频繁发作而就诊。在检查时发现其肩部有一块脓痂,痂皮下埋着一些药片的碎粒,询问后才知,患儿在某诊所接受了所谓的“新疗法”——肩部皮肤被切开一个小口,放入一粒治疗癫痫的苯妥英钠糖衣片,再缝合皮肤。结果不仅癫痫没有得到控制,还造成了皮肤组织感染,流脓血。姑且不说药片的成分根本不能进入血液发挥作用,即使这粒苯妥英钠完全被人体吸收,其剂量也远不足以控制癫痫的发作。

“挂”中药,“卖”西药

有这样一位癫痫患儿,因服用苯巴比妥出现药疹而停药,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在某癫痫医院接受了所谓的“纯中药”治疗后,又出现了药疹,经化验表明血液中含有苯巴比妥。当家长拿着化验单前去质问时,该医院才不得不承认中药里掺了西药。中药和西药都可以治疗癫痫,但有些人故意夸大中药的疗效,使部分患者对 “西药只能治标,中药才能治本”、“西药会把人吃傻”的说法深信不疑。一些不法之徒则利用这种心理,把价格低廉又确有疗效的西药混在中药里。由于患者不知其中有诈,以为是“纯中药”,就没有严格控制药量,结果出现了走路不稳、摇摇晃晃、极度嗜睡等副作用。

漫天要价,以贵取胜

有些医生利用患者“药越贵疗效就越好的”的心态,肆意提高药价。他们往往把各种中草药混在一起,以为这样的提价方法就神不知鬼不觉。曾经有一位做中药材生意的患者,将一包花600元购得的草药摊在“医生”面前,逐一报出每味药的价格,“医生”哑然,只好将药款如数退还。不过,后来听说这位“医生”把草药加工成汤剂和粉剂,患者就无法辨认了。

药海战术,欲多还少

某些“医院”将四五种或更多的抗癫痫药物各取10片,加些维生素,研成粉末后分成30包,每天给病人服用一包。由于每种药物的剂量都很小,而且一些抗癫痫药物之间还有相互抑制的作用,根本达不到治疗的要求。

此外,还有少数人打着“祖传秘方”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而这些药物都是私自炮制的,不仅治不好病,还会严重危害健康,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患者及其家属对癫痫的治疗缺乏正确的了解。首先,要认识到癫痫属于慢性疾病,正规的治疗需要2~3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患者一般须连续服药控制病情后,维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因此,千万不要相信几帖药就能“包好”的谎言。其次,凡是药品都有副作用,只不过因“药”而异罢了,“西药有副作用而中药没有”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再次,药物的价格与其疗效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还须注意的是,不要频繁地更换药物,判断药物的疗效要依据用药剂量和时间,不是二三天就能立竿见影的,频频换药只会事倍功半。另外,在所有中、西药里,没有哪一种药物能治愈各种类型的癫痫,因此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癫痫患者82例, 纳入标准参考: (1) 有典型的临床发作; (2) 有典型的脑电图发作; (3) 抗癫痫有效[3]。排除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其他严重肝、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 (41例) 和对照组 (41例) , 其中对照组男29例, 女12例, 年龄 (40.9±2.3) 岁, 大发作19例, 小发作13例, 部分性发作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例, 初中或中专12例, 小学及以下21例。病程 (9.8±2.3) 年。观察组男30例, 女11例, 年龄 (43.7±2.7) 岁, 大发作20例, 小发作12例, 部分性发作9例,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9例, 初中或中专10例, 小学及以下22例, 病程 (9.6±2.7) 年。两组年龄、性别、癫痫类型、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 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情况。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 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癫痫患者由于长期的服药、发作不稳定性的影响, 心理很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焦躁等情绪, 部分患者还有敌对、轻生等情绪, 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鼓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多参加社交活动, 增强自信心, 向患者讲述癫痫的相关知识, 帮助其了解服药的必要性, 消除患者对长期服药的担心, 打消对癫痫发作的恐惧感, 增强器抵抗疾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 提高遵医行为的依从性。由于癫痫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药物的遵医行为极其重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强调坚持用药与癫痫发作的利害关系, 让患者及家属认识遵医服药的重要意义, 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3) 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在让患者对癫痫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上, 充分让患者认识个人心态对癫痫治疗、转归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良好的心态, 建立健康的心理, 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4) 提高家属的相关知识。癫痫的发作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 家属的个人抢球能力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识对患者的治疗及其重要, 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宣教, 增强家属对癫痫的相关认识, 掌握癫痫发作时的抢救要领, 同时, 了解相关药物的某些副作用, 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积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正确接收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控制:发作减少100%;显效:发作减少≥75%;有效:发作减少≥50%;无效:发作减少<5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明显变好, 且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63P=0.041) 。见表2。

例 (%)

3 讨论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 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性抽搐和意识障碍, 同时伴有感觉异常[3]。癫痫的类型可分为大发作, 小发作, 部分性发作[4]。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的并发症, 其致残率为30%~60%[5]。癫痫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给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目前, 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 然而, 理想的根治方法目前尚且缺乏。已有文献报道, 心理护理在控制癫痫发作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6,7,8]。本研究通过对82例癫痫患者采取消除其负性情绪、提高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家属的相关知识等心理干预措施, 发现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心理护理在辅助药物治疗癫痫患者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控制癫痫患者的发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 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心理护理对癫痫患者的治疗意义也会逐步受到关注, 而心理干预在临床的应用相信也会慢慢成为癫痫患者药物治疗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美仙.42例癫痫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政策[J].当代医学, 2008, 137 (2) :116-117.

[2]张爱芹.癫痫病人心理障碍及心理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2) :70-71.

[3]许一帆.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37-38.

[4]孔宪寿.癫痫患者60例麻醉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0) :136-137.

[5]赵晓雯, 逯芳.30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3328-332.

[6]冯琼华, 梁益, 杨艳萍.心理干预对药物治疗癫痫患者的增效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8) :91-92.

[7]赵亚玲, 马现文, 魏琦, 等.成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5, 5 (2) :133-135.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6

患者, 男, 29岁, 主因“发作性抽搐17年, 频发抽搐伴意识不清7小时”入院。

患者入院前1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发作, 表现为四肢抽搐, 随之意识丧失, 呼之不应, 约数分钟后意识恢复, 抽搐发作时伴双眼上翻, 口吐白沫, 大小便失禁, 无四肢抽动。曾于当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癫痫。经对症治疗 (具体不详) 后, 患者仍间断有抽搐发作。出院后口服药物 (苯妥英钠) , 仍有抽搐发作, 具体发作形式不详。此次患者于7小时前频繁发作抽搐, 伴有意识障碍, 抽搐停止后意识一直未恢复, 口唇发绀明显, 家属遂送至急诊科。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将其收住重症医学科。患者自发病以来, 精神差, 意识不清, 大小便失禁。

入院查体:精神差, 意识不清, 持续低热, 无寒战。T:37.4℃, P:104次/分, R:21次/分, BP:113/75 mm Hg。神经系统查体:精神差, 意识不清,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左∶右=3.0 mm∶3.0 mm, 对光反应迟钝, 眼球无震颤;脑膜刺激征阴性, 踝阵挛、髌阵挛阴性, 四肢可自主活动, 感觉、共济检查无法配合, 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反射对称引出, Babinski征左侧未引出、右侧阴性;辅助检查结果见表1。

临床诊断: (1) 癫痫持续状态; (2) 肺部感染。

2 治疗过程及用药方案调整

2.1 初始治疗方案

入院后首先将患者收住重症医学科, 持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予以芬太尼注射液和咪达唑仑联用镇静, 丙戊酸钠与苯巴比妥钠控制癫痫症状, 头孢唑肟抗感染, 甘露醇注射液和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联用脱水降颅压, 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改善肝功能。同时给予肠内营养、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及灌肠、物理降温、吸痰等治疗。复查生化全项、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2 治疗过程及方案调整

(1) 入院第3天。患者入重症医学科后经镇静、抗癫痫、抗感染、脱水降颅压、支持等综合对症治疗, 病情稳定, 癫痫再未发作, 于当日转入神经内科。

血生化复查结果示肝肾功能异常, 血常规示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有所下降, 因此仍实施对症和对因治疗方案。停用甘露醇注射液, 减轻脱水降颅压力度;停用中/长链脂肪乳, 经胃管摄入食物以补充能量;调整头孢唑肟用药频度 (tid改为bid) , 在保证抗感染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调整丙戊酸钠的给药频次 (tid改为q8h) , 使其血药浓度更趋稳态。

(2) 入院第4天。患者神智转清, 故于当日拔除胃管, 鼓励其自主进食, 口服药物由“胃管入”调整为“口服”;患者咳痰增多, 为白色粘痰, 所以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氨溴索、糜蛋白酶, 以促进炎性分泌物排出。由于患者体温最高时达38.5℃, 为防止高热惊厥, 给予复方锌布颗粒降低体温, 同时嘱陪护加强物理降温。血生化复查示患者肝酶指标较前升高, 故加用舒肝宁注射液20 ml, qd, 静滴, 以加大保肝治疗力度。

(3) 入院第6天。患者今日未发作癫痫, 故将苯巴比妥钠调整为1次/晚, 加用拉莫三嗪25 mg, bid, 口服。

(4) 入院第7天。患者于夜间间断抽搐3次, 可能与苯巴比妥钠用法调整有关, 故静脉泵入地西泮 (1 ml/h) , 并继续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 1次/晚, 肌注, 拉莫三嗪25 mg bid, 口服;肺部感染继续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肟2.0 g, bid;氨溴索、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患者入院6日未解大便, 当日给予开塞露润肠通便。

(5) 入院第8天。患者前日夜间无抽搐发作, 故当日上午停用地西泮泵入, 但下午再次出现癫痫大发作, 立即予以苯巴比妥钠0.1 g, 肌注, 抢救成功后, 继续静脉泵入地西泮 (2 ml/h) 。目前, 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 体温自昨日开始已趋正常, 故于当日停止雾化吸入。鉴于患者颅内压已趋正常, 故调整甘油果糖氯化钠给药频次 (bid改为gd) 。

(6) 入院第9天。地西泮静脉持续泵入后癫痫发作控制较好, 当日调整静脉泵入量为2 ml/h, 同时加服氯硝西泮片2 mg, 1次/晚, 同时调整拉莫三嗪片为50 mg, 以便逐渐停用静脉用

患者肺部感染已基本控制, 体温正常超过72 h, 无咳嗽、咳痰等症状,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已正常, 故于当日停用头孢唑肟。

(7) 入院第13天。患者血生化复查结果示各项指标已趋于正常, 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再无癫痫发作, 抗癫痫药物已顺利调整为口服药物, 于当日出院。

3 分析与讨论

3.1 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原则

选用强有力、见效快、作用时间长、能保持有效的血浓度、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最小、足量的抗癫痫药物及时控制发作;维持生命功能,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如脑水肿、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心脑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高热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积极查找发病原因, 针对病因治疗, 是控制和防止癫痫持续状态的根本措施;发作终止后应给予维持剂量, 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1]。

3.2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药物[2]

3.2.1 一线药物

首选地西泮, 首次负荷剂量10~20 mg, 静脉推注, 推注速度2 mg/min。发作未终止者, 15~30 min后重复注射一次。发作仍未终止者改为二线药物治疗。

3.2.2 二线药物

选用丙戊酸钠, 首次负荷剂量15~30 mg/kg, 静脉推注, 推注速度3~6 mg/ (kg·min) , 发作终止者可给予维持剂量1 mg/ (kg·h) , 24小时后改为口服丙戊酸钠。发作未终止者改用苯巴比妥, 首次负荷剂量10~20 mg/kg, 静脉推注, 推注速度50mg/min, 发作仍持续者可追加5~10 mg/kg, 同时进入具有监测与救治条件的重症监护病房。发作终止者可给予维持剂量2~4mg/ (kg·d) , 24小时后改为口服苯巴比妥。发作仍未终止者改用三线药物治疗。

3.2.3 三线药物

首选咪达唑仑或异丙酚。咪达唑仑首次负荷剂量0.20 mg/kg, 静脉推注;维持剂量0.05~0.40 mg/ (kg·h) , 若有条件应当以脑电图 (EEG) 出现爆发抑制模式至少24 h为目标。异丙酚首次负荷剂量1~3 mg/kg, 根据发作情况和EEG结果, 必要时追加1~2 mg/kg;维持剂量4~10 mg/ (kg·h) 。EEG出现爆发抑制模式至少24 h后改为肌肉注射苯巴比妥。三线药物治疗期间, 持续监测患者呼吸、心电, 并在机械通气前提下开始用药, 必要时请麻醉师协助。

3小结

患者入院时意识不清, 在重症医学科经机械通气、药物对症治疗后转入神经内科继续治疗。在抗癫痫、抗感染、保肝等治疗过程中, 临床药师积极协助医师,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适时调整药品品种、给药频次、给药途径, 如地西泮静脉泵入速度的调整、苯巴比妥用药频次及雾化吸入药物频次的调整、脱水降颅压药品品种的增减等, 在此过程中, 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根据药物治疗情况实施药学监护, 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金泰浩.癫痫持续状态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5) :204-205.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60例, 男33例, 女27例;年龄18~50岁, 中位年龄38.4岁。其中入院前有脱髓鞘脑病史4例, 有脑卒中史5例, 有反复癫痫病史并超过4~15年的患者13例, 其他38例。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利多卡因、异戊巴比妥或咪达唑仑等药物治疗, 控制患者的发作。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做好常规护理, 如皮肤护理, 以预防圧疮;饮食护理, 保证患者能量和营养支持;安全护理, 防止患者发生坠床等安全事故。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据患者的病情情况,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应用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2.1 心理护理:

持续性癫痫患者由于经历过反复发作的长期病程, 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常会出现自卑、孤僻及悲观等不良心理, 难治性癫痫患者这种负面的情绪更加明显, 如不能帮助患者及时的解决, 很可能导致患者遵医性下降, 影响患者的情绪, 延长患者正常的康复时间[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 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方法。 (1)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区环境, 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2) 介绍患者的主管医师、科主任、责任护士及护士长等, 安慰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任,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 宣传有关癫痫疾病的治疗知识及预后处理, 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 并掌握自己的治疗计划, 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4)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及苦恼,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1.3.2.2 病情观察:

难治性的持续性癫痫患者一般病情均较严重, 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或发作, 临床护士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发作要及时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平时准确而详细地记录患者发作的次数和发作的持续时间[3], 掌握患者治疗药物的应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严格遵医嘱给药, 仔细核对医嘱中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 正确使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注射给药。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医师, 保证医师能及时获得患者的第一手资料, 以便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和计划。

1.3.2.3 基础护理:

(1) 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 饮食清淡易消化, 避免辛辣等一些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安全护理:防止脱管或坠床事故的发生, 患者发作时用带纱布的压舌板等物品塞入患者口腔, 防止患者由于强烈的痉挛咬伤自己; (3) 皮肤护理:定时更换床单, 为患者翻身拍背, 预防压疮[4]。

1.3.2.4 出院指导:

(1) 嘱患者坚持按时服药, 不可私自漏服或改变剂量, 并遵医进行复诊;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劳逸结合; (3) 避免去有安全隐患的场所, 防止发生意外; (4) 避免单独外出。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周内2组患者的发作率及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及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护理效果

观察组发作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复发情况

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观察组复发1例 (3.3%) ;对照组复发4例 (13.3%)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难治性癫痫持续性的发作会极大地困扰患者,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疗难治性癫痫首要任务即终止患者发作, 临床应用一线和二线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控制患者病情。然而, 患者长期的反复治疗和发作, 易引起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特殊需要, 值得临床护理人员重视。本文表明, 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加强病情的密切观察、做好适当的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出院后发作的次数, 并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有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利多卡因、异戊巴比妥或咪达唑仑等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传统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并记录2周内2组患者的发作率及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作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癫痫, 难治性,持续状态,护理

参考文献

[1]何莹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及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13 ( 5) : 178-179.

[2]马娟妹.利多卡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J].天津护理杂志, 2005, 13 ( 4) : 217.

[3]卫梅.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 15) : 3137-3138.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门诊长期就诊的60例JME患者 (时间均超过1年) , 均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关于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标准。其中男27例, 女33例;年龄12~26岁, 平均年龄 (13.63±2.15) 岁。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丙戊酸钠 (VPA) 组、拉莫三嗪 (LTG) 组、丙戊酸钠加拉莫三嗪 (VPA+LTG) 组, 每组20例。三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VPA、LTG、VPA+LTG三组患者, 治疗前均接受至少1次常规脑电图 (EEG) 检查, 评估发作类型, 判断发病年龄, 有无家族史, 常见诱发因素 (睡眠剥夺、饮酒、闪光刺激和月经等) , 发作的昼夜节律及药物治疗效果, 给予正规起始量及加量口服, 通过临床和脑电图资料, 进行不同治疗方案的回顾性分析, 以服药后1年内发作≤2次为治疗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发作类型及发作例数均不同, 不同发作类型的控制率存在差别。VPA组对肌阵挛、GTCS及失神的控制率分别为75.0%、76.5%、66.7%, LTG组分别为40.0%、68.8%、25.0%, 且有3例明显肌阵挛发作加重, VPA+LTG组分别为95.0%、94.1%、60.0%。三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比例表示:有效例数/总发作例数;三组比较, P<0.05

3 讨论

JME是常见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之一, 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失神为其三主征。多在青春期发病, 肌阵挛抽搐发作的常见特征为双侧、单次或重复多次、无节律、无规则发作, 上肢尤为明显。抽搐可引起跌倒, 但无意识障碍。本研究中, 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 约为1.22:1。13例患者 (21.7%) 有癫痫家族史, 其中5例有JME家族史。本研究病例60例均出现明显肌阵挛, 其中50例出现GTCS发作 (83.3%) , 12例存在失神发作 (20.0%) 。其中肌阵挛合并GTCS发作50例, 肌阵挛合并GTCS及失神发作12例。以肌阵挛性抽动 (MJ) 发作为首发的占40例, 平均发病年龄14.4岁, 以GTCS为首发的占27例, 平均发病年龄14.5岁。文献报道仅有约5%JME患者单独肌阵挛发作, 95%患者除肌阵挛发作外尚合并GTCS或失神发作或两者都有, 并且80%~95%的JME患者都合并GTCS发作[3]。本研究结果与大多数文献相一致。在JME患者中, 失神发作较GTCS发作明显少见, 失神发作常在早期出现, 一般相对稀少、短暂, 通常不伴自动症。不同报道显示失神发作的发生率相差很大, Janz[3]报道为28%, Pedersen等[4]报道为55.5%, 可能与病史是否可靠、地理因素有关。

药物治疗是JME的主要治疗及控制方法, 目前认为JME患者首次出现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时, 不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是错误的。可能在出现GTCS时早已出现肌阵挛及 (或) 失神发作。常规治疗首选单药治疗, 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可以使近80%的患者发作得到控制。本研究中患者均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 开始以250 mg, 2次/d, 单药治疗2周, 之后以250 mg/周逐渐增量直到达到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VPA组对肌阵挛、GTCS及失神的控制率分别为75.0%、76.5%、66.7%。Levisohn等[5]则发现丙戊酸钠组为75.0%、100.0%和50.0%, 因此在控制肌阵挛方面结果与其相一致, 而对GTCS及失神则有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人种对药物反应不同有关。

拉莫三嗪对JME治疗同样有效, 有学者观察到对丙戊酸钠治疗无效的患者换用拉莫三嗪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些患者用拉莫三嗪单药治疗亦可完全控制发作[6]。本研究中患者均口服拉莫三嗪片, 开始以50 mg, 1次/d, 单药治疗2周, 之后以每2周50 mg逐渐增量直到达到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LTG组对肌阵挛、GTCS及失神的控制率分别为40.0%、68.8%、25.0%, 且有3例明显肌阵挛发作加重。另有学者发现JME对拉莫三嗪的反应不一, 有的使用后肌阵挛发作明显减轻, 有的则加重[7]。本实验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同时本实验也发现对于失神, 拉莫三嗪效果明显劣于丙戊酸钠组;而对于GTCS,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不能忍受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震颤、胃肠道症状和脱发的患者则较为理想。

JME一般发作单药容易控制, 预后较好, 但文献报道大约有15%的JME为难治性患者。因此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同时为了观察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对JME是否存在区别, 本实验随机选取患者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加拉莫三嗪口服治疗, 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方法同前, 拉莫三嗪则开始以25 mg, 隔日1次, 单药治疗2周, 3~4周25 mg/d, 之后以每2周50 mg逐渐增量直到达到疗效。联合用药组对肌阵挛、GTCS及失神的控制率分别为95.0%、94.1%、60.0%, 较丙戊酸钠组及拉莫三嗪组的控制率明显升高, 尤其对失神发作的控制率明显提高, 提示联合用药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值得采纳。

本实验发现多数患者坚持长期服药未见明显发作, 但有5例停药后出现再次发作现象, 再次正规服药后仍得到良好控制。Panayiotopoulos等[8]发现即使长期癫痫发作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也主张继续服药治疗, 所有的患者均需长期的治疗, 因为撤药后几乎都会复发。

综上所述, JME是一种良性癫痫综合征, 不同药物治疗对控制发作可产生不同效果。可依据发作形式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建议单药治疗首选丙戊酸钠, 存在禁忌及明显副作用者可选拉莫三嗪, 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明显的优于单药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enganathan R, Delanty N.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undeappreciated and under-diagnosed.Postgrad Med J, 2003, 79 (928) :78-80.

[2]Létourneau K, Cieuta-Walti C, Deacon C.Epileptiform asymetries and treatment response in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Can J Neurol Sci, 2010, 37 (6) :826-830.

[3]Janz D.Epilepsy with grand mal on awakening and sleep-waking cycle.Clin Neurophysiol, 2000, 111 (Suppl 2) :S103-S110.

[4]Pedersen SB, Petersen KA.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clinical and EEG features.Acta Neurol Scand, 1998, 97 (3) :160-163.

[5]Levisohn PM, Holland KD.Topiramate or valproate in patients with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a randomized open-label conlparison.Epilepsy Behav, 2007, 10 (4) :547-552.

[6]Morris GL, Hammer AE, Kustra RP, et al.Lamotrigine for patients with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following prior treatment with valproate:results of an open-label study.Epilepsy Behav, 2004, 5 (4) :509-512.

[7]Biraben A, Allain H, Searabin JM, et al.Exacerbation of juvenilemyoclonic epilepsy with lamotrigine.Neurology, 2000, 55 (11) :1758.

癫痫患儿治疗七原则 篇9

一、尽量早期治疗

若患儿已确诊为癫痫,而且已发作多次,应立即开始治疗,以免发生惊厥性脑损伤。患儿若没有发生明显器质性脑疾病,一时又找不到发病原因,如果首次发作并不严重,可以暂时不服药,但必须密切观察,若再有反复发作,则应开始服药。如果是小儿良性癫痫患儿,第一次发作后也以观察为主,以后看病情发展再作相应处理。

二、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癫痫发作类型较多,应根据不同发作类型选用不同药物。例如:丙戊酸钠缓释片(商品名:德巴金缓释片),它的药理作用对癫痫失神发作效果最好,在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或混合性发作时也可应用;托吡酯(商品名:妥泰)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对癫痫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都可以应用,对一些难治的兰诺克斯综合征或婴儿痉挛也有较好的疗效。

以下是癫痫治疗的一般选药规律,排列在前的是首选药物。需要强调的是,最终确定采用何种药物,要根据患儿体质、以往治疗用药的情况、药源、家庭经济情况等各方面因素,由医生综合考虑后决定。

1.强直阵挛发作: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扑痫酮。

2.失神小发作:丙戊酸钠、氯硝西泮。

3.肌阵挛、失张力发作:丙戊酸钠、氯硝西泮、扑痫酮、安定。

4.局限性运动性发作:卡马西平、妥泰、扑痫酮、丙戊酸钠。

5.复杂部分性发作:卡马西平、妥泰、苯妥英钠、扑痫酮、苯巴比妥。

6.婴儿痉挛:ACTH(促皮质素)或泼尼松、硝基安定、氯硝西泮、丙戊酸钠。

三、治疗先由一种药物开始

一般治疗时,先从一种药物开始,对顽固的难控制的发作可用两种以上药物。

四、从小剂量开始,及时调整药量

医生会注意患儿个体差异及年龄特征,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加量,直到发作完全控制。发作控制后也要根据患儿体重变化,参考药物血浓度,及时调整药量。

五、服药要简单、规律

为了保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尽量稳定,服药要规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断断续续服药,血液中达不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起不到抗癫痫的作用。服药方法要尽量简单化,以保证正常生活。

六、疗程要长,停药过程要慢

癫痫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一般主张在发作停止后(而不是在用药开始后)继续服药2~4年,然后经过6个月~1年的减药过程,最后停药。

七、定期复查,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定期复诊,注意使用的抗癫痫药物有无毒副作用,及时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复诊时除一般体格检查外,还需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如有条件,应定期监测药物血浓度和脑电图。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10

关键词:癫痫,抗癫痫药,认知障碍,情感障碍

认知功能是指人们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丰富的知识库中追忆知识的能力,如计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别(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近年国内外学者对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癫痫患者中,认知功能的损害很常见,而各种抗癫痫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受到广大患者的关注。为此,本文就几种抗癫痫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癫痫患者320例,根据1989年国际癫痫会议有关癫痫分类的诊断标准而确诊。正常对照组来源于同期的本院的健康体检人群。均行脑电地形图、特殊诱发脑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并符合以下几点:(1)神志清晰,检查配合,听力和言语功能正常;(2)无严重心、肺、肾、肝等功能损害;(3)排除其他内外科疾病;(4)既往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史;(5)受试者和/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一般资料

1.2.1 癫痫病人组

受检患者共320例,平均年龄(29.01±18.28)岁(5~82岁),男性175例,平均年龄(28.49±18.48)岁,女性145例,平均年龄(29.61±18.09)岁;职业分布:工人33例(10.30%),农民100例(31.30%),国家公务员7例(2.20%),科教卫技人员45例(1.50%),商人6例(1.90%),学生126例(39.4%),儿童3例(0.9%)。文化程度:文盲5例(13.76%),小学92例(28.80%),初中115例(35.90%),高中89例(5.90%),大学及以上19例(5.90%)。病程:9个月~34年,平均(6.32±5.35)年;治疗疗程:6个月~30年,平均(6.78±6.69)年。癫痫发作类型:320例患者中,单纯强直-阵挛性全面性发作105例(32.8%);单纯失神发作7例(2.2%);单纯肌阵挛发作9例(2.8%);复杂性部分性发作6例(1.9%);混合性发作193例(60.3%)。发作次数:每年<5次者20例(6.3%);每月5~10次者124例(38.9%);每周5~10次者127例(39.8%);每天≤10次者41例(12.9%);每天>10次者7例(2.2%)。癫痫用药情况:单服丙戊酸钠组87例(27.2%);单服妥泰组82例(25.6%);单服卡马西平组28例(8.8%);丙戊酸钠+妥泰组77例(24.1%);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组21例(6.6%);丙戊酸钠+妥泰+卡马西平组25例(7.8%)。

1.2.2 对照治疗组

共56例,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平均(33.75±12.27)岁,12~72岁;职业分布:工人10例(17.86%),农民15例(26.78%),国家公务员8例(14.28%),科教卫技人员9例(1 6.0 7%),商人4例(7.1 4%),学生10例(17.86%)。文化程度:文盲3例(5.36%),小学18例(32.14%),初中19例(33.93%),高中9例(16.07%),大学及以上7例(12.50%)。对照组与癫痫病人组间在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认知功能测定

由从事医学心理测验的专职人员对320例癫痫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组分别应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成人(儿童)智力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总量表分>81分为正常,轻度认知障碍71~80分,中度认知障碍61~70分,重度认知障碍<60分。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测定均在患者经正规应用抗癫痫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后1年进行。

1.4 癫痫患者生存质量测定

采用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修改了的癫痫患者生存质量量表-30(QOLIF-30),共30条,量表由7个分项组成:(1)对发作惧怕程度;(2)对日常生活满意程度;(3)情绪:主要指幸福感、抑郁、自卑及情感变化;(4)精力;(5)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及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等;(6)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顾虑;(7)社会功能;包括社交、工作及集体活动等。评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5 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测定、情感测评、生存质量测定均在患者经正规应用抗癫痫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后1年进行。

1.6 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以及偏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认知智能测定结果

根据服药情况不同分为6组,其认知损害情况详见表1、表2。

2.2 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表3)

2.3 不同癫痫发作类型的认知功能损害比较

单纯强直-阵挛性全面性发作和单纯失神发作者认知损害较轻,而复杂性部分性发作、混合型发作、及继发性癫痫发作者认知损害较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5.506;P<0.001。

2.4 癫痫病程不同和发作频数不同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比较

结果显示,癫痫病程长者其认知损害较严重,F=3.631;P=0.004,发病年龄越轻,认知损害越严重,但癫痫病程与认知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癫痫发作频数越多,智能损害越严重,F=8.636;P<0.001。且发作频数与智能损害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303,P<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5 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抑郁情感障碍与癫痫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偏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水平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患者的情绪、精力、认知功能、用药顾虑显著相关,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情绪、精力、认知功能显著相关(表4)。而患者对癫痫发作的顾虑、生活满意度、社会功能等与其认知功能损害和建虑抑郁情感的发生则无显著相关性。

3讨论

癫痫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科临床综合征,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认知的范围广泛,包括警觉性、注意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多种原因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可以分为状态相关性,即阶段性,有治疗的可能性,呈现可逆性的趋势;持续性,往往由脑的器质性损害引起比较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320例受检癫痫患者中,平均认知功能测定显著低于正常组,且智能水平低于正常者高达80.9%,智能水平明显低下者也高达52.8%。说明癫痫确实可以造成患者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提示这种认知功能损害与癫痫疾病本身对脑功能的损害、癫痫发病的起始年龄、癫痫的发病频数、发作类型和病程、以及继发性脑病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等等有关,这与有关报道是一致的[2]。

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发作因素和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倍受学者关注。传统的抗癫痫药(AEDs)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其中影响最大的苯二氮卓类(BZDs),主要影响注意力及短期记忆;其次是苯巴比妥(PB),主要影响认知速度和记忆功能;对于其他的AEDs如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PA)、苯妥英钠(PHT),对认知功能仍有一定影响,但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型AEDs中,托吡酯(妥泰TPM)是吡南果糖氨基磺酸酯化合物,具有多重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是对难治性癫痫有效的药物之一。Salinsky等研究结果显示TPM明显损伤了认知功能,而加巴贲丁对认知功能仅有很小的影响,TPM的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Lee等研究了长期低剂量妥泰单药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TPM能够减少癫痫发作次数、降低EEG的异常,但同时明显影响了数字广度和语言流利程度的测试得分。Crawford[3]报道了成人癫痫患者使用TPM治疗的一组资料,以100mg/周与25mg/周的速度增加药量,前一组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明显要高。若以<25mg/周的速度增加药量,则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可能性极小。Lee等[4]研究了TPM单药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其认知功能的损害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损害越重。荷兰的一个癫痫中心,对470例服用TMP的患者进行10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较低的起始剂量,缓慢加量,低剂量维持(TPM300mg/d)控制痫性发作,可以减小认知功能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抗癫痫药物均可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丙戊酸钠、托吡脂、卡马西平单药应用治疗结果对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是一致的,无统计学的差异。但联合应用治疗,尤其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联用,以及3药联合应用对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然也要考虑到凡是联合用药者,多为比较严重或顽固性癫痫,或发病次数频繁等,其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无论如何,研究提示我们仍应提倡单药、足量、足疗程、合理用药原则,尽量避免联合用药[5]。

本研究资料还显示,患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其认知功能损害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高者,认知功能损害明显较轻,仔细分析发现其记忆、注意能力、空间思辨能力等减退。受教育少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常常表现在记忆、注意、学习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等方面,而操作智商损害相对较轻。所以笔者认为,癫痫患者认知障碍固然存在,但后天的不断再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和接受再教育,加强对癫痫疾病的认知教育,正确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接受医生的癫痫教育,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断进行职业培训,这是减少癫痫患者认知障碍的重要措施。

注:相关分析,**P<0.01;相关分析,*P<0.05

参考文献

[1]吴立文,任连坤,邵晓秋.重视癫痫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6):327~328.

[2]王湘庆,郎森阳,毛燕玲,等.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6,13(5):273~275.

[3]Oyegbile TO,Dow C,Jones J,et al.The nature and course of neuropsycho-logical morbidity in chronic temporal lobe epilepsy[J].Neurology,2004,62(10):1736~1742.

[4]洪震,黄茂盛,王蓓.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2,13:88~90.

上一篇:制播互联下一篇:食品安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