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共12篇)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1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下称《实施意见》) , 2015年5月, 教育部等6部门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 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我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医疗力量薄弱, 农村居民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 贯彻落实《实施意见》, 将优质医疗资源下移,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1 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1.1 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
人才瓶颈成为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 我州每千常住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1.64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2.12人少0.48人,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1.00人, 比全国平均1.26人少0.26人, 而全州无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达32个, 无全科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达36个, 乡镇医疗机构空编率为28.97%, 无村医的行政村有136个, 部分无证者仍开展诊疗活动, 违规行医, 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农村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不高, 居民难以享受多层次、全方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1.2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卫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和业务知识陈旧等, 大部分乡村医疗保健供给能力较低, 远未达到农村居民的需求水平。截至2014年底, 全州共有乡村医师2 136人,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05人, 占4.92%, 低于全省7.43%的平均值;中专学历1 844人, 占86.33%, 高于全省66.84%的平均值。中专学历人员占绝大多数, 甚至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吸纳了不少无专业学历的卫技人员, 有些乡镇卫生院的生化仪、B超等设备因缺乏相关专业人才长期闲置,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降低了农民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小病不能看、大病看不了”, 很多患者上大医院就诊, 对国家和个人均造成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 也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形成恶性循环。
1.3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不稳定
受工作条件、物质待遇、职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 医学院校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 即使“下去”, 人才流失也极为严重, “留不住”现象普遍存在, 尤其是贫困地区, 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 在岗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学习欲望低, 不安心工作, 村卫生室医生想进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想进县医院, 县医院的医生也想改变自身状况, 尽管基层单位全力挽留, 到头来还是远走高飞者有之, 人在曹营心在汉者有之, 进一步促使在职人员留不住和毕业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望而却步。
深入分析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现状,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1]。因此,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2 对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2.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贯彻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 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问题, 推行“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人才” (下称免费医学生) 培养模式,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建议由州政府牵头, 协调人事、财政、卫计等部门,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共同制定并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根据我州“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提出的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需求, 确定定向单位和岗位数, 提出各类免费医学生需求数量计划, 向上级部门申报定向招生计划, 优先录取农村定岗单位所在地生源, 向生源所在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宣传政策和招生办法, 依高考成绩择优录取, 并告知学生获取入学通知前须签署定向就业协议, 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
政府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对免费医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 除了确保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补助外, 还要为免费医学生后续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等提供政策支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确保这支队伍能真正长期服务于基层;同时, 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 构建免费医学生诚信档案, 因自身原因未履行协议者, 须按协议要求退还已享受的相关费用, 并将违约事实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2.2 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主体作用, 为农村培养紧缺人才
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探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职责所在[2]。
黔南民族医专是我州唯一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高校, 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我州培养本土型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建议学校将用人标准、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 针对基层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必需”的知识, “够用”的技能, 应有的“素养”, 能在农村从事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 具有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的执业能力, 成为适应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乡村医生。此外, 学校应广泛宣传国家有关免费医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 培养免费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 要求学生履行教育合同的义务[3], 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服从国家需要, 勇于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将“扎根基层, 服务居民”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3 充分发挥相关行业的职能作用,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为确保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 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医疗机构、基层用人单位等相关行业部门的作用, 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为农村免费医学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建议我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基层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 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为基础, 以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全科医学实践培训网络;基层用人单位要尽力为免费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与职业环境, 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将规范化培训纳入免费医学生培养中, 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落实经费保障, 保证定向培养的教学投入, 设立项目管理, 专项预算, 专款专用;在方案实施过程中, 政府、学校和基层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协议的法定义务, 有效保护免费医学生的权益, 让学生愿意去基层建功立业, 保障这支队伍在基层干得好、留得住。
免费医学生培养是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 既解决了贫寒学子的学习、就业问题, 实施教育扶贫, 又真正充实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让优质医疗人才下沉, 有效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这是“强基层”的关键。希望农村免费医学生培养这一事关农村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能办成政府主导、学校愿意、学生乐意、农民满意的惠民工程。
摘要:从我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发, 结合当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 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
参考文献
[1]邹艳玲, 冯丹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4 (8) :209-210.
[2]付洪涛.“政校院”联动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人才模式的实践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6) :108-111.
[3]夏丹, 谢清, 钟丽凤.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 (10) :181-183.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2
一、总体目标
(一)卫生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保持人才总量的适度增长,改善人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健全培养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提高服务能力,到2013年,达到基本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目标。
规模指标:我院卫生人员总量达到上级设置和编制的标准;
资格指标:临床医护人员全部具有法定执业资格,全科医师比例占临床医生总数的30%以上,医技人员全部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资格;乡村医生80%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学历指标:专业技术人员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乡村医生取得中专以上学历者达到60%以上;
继续医学教育指标: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90%,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到2013年,卫生队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打造一支能够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满足我院卫生工作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调整医疗、护理、防保、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落实《基层卫生基本专业技术普及计划》,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三基”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加强预防保健人才培养。按照《决定》和《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预防保健人才的配置,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培养,提高妇幼卫生工作水平。落实派驻监督员制度,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药队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
(四)建立健全卫生帮扶制度。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卫生对口支援活动,选派医疗卫生人员到村卫生室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并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卫生人员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定期到村卫生室巡回医疗制度。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导高层次卫生人才到村卫生室从事卫生人才短期培训和技术带教工作,鼓励在职和离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室挂职、兼职,开展学术交流,为村卫生室带教专业人才。
(五)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医学(协)会的优势,借助远程教学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高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搭建重庆市卫生远程教育平台,拓展重庆卫生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增加在职卫生人员网上学习和业务咨询服务,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落实卫生部关于在医师注册中增加岗位培训要求的规定,对不能参加岗位培训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予注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专科医师培训的管理,并与职称晋升相结合,全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3
长期以来,河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卫生技术人员匮乏,群众对各层次医疗卫生需求矛盾突出。据统计,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师1.33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13人,远远低于全省每千人口医师、护士平均数。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卫生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要求也有所提升。按照媒体对部分群众的随机采访调查显示,群众对农村基层医疗满意度不足60%。围绕当前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学历不高,诊疗水平较低的问题,河源卫生学校作为医学教育院校之一,理应肩负起重任,改变以“学校”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深化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坚持“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以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为己任,探索出一条多元并举的办学模式改革之路,做强做大涉“农”卫生职业教育。学校加快推进单一办学模式向多元办学模式的转型,重点开展集团化办学、政府主导办学、校院联合办学、民企参与办学、校校合作办学等办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推行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办学资源最优配置,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医院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活力,提高服务农民健康能力,以期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农村卫生技术人才。
三、实施过程
深化多元办学模式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更好服务农民健康。为此,学校全面推行集团给力、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模式改革。
(一)集团化办学
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服务农民健康能力,学校成立了由河源市卫生局等3个行政部门、河源市医学会等4个行业协会、市人民医院等112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3所高校、河源理工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以及市一中等12所普通中学,组成的“河源卫生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的成立使得办学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为推行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了过去单一、固定的办学模式。学校根据医院、药企等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开设了用人单位冠名的校企合作专班,如,护理专业开设了以老隆镇卫生院冠名的“老隆护理班”,助产专业开设了以连平县卫生局冠名的“连平助产班”,药剂专业开设了以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冠名的“九明药剂班”等等。校企合作专班的开设,弥补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的短板,并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为医院、企业量身打造急需的岗位技术人才。
(二)政府主导办学
深化多元办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职教集团的平台,更需要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例如,学校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广东省乡村医生中等学历教育方案》的精神,结合河源乡村医生“无学历,水平低”的实际,为彻底改变这一无法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服务农民健康的水平,在省、市教育和卫生等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在全省率先举办乡村医生中等学历教育班,对河源市尚未取得中专学历的在职乡村医生,开展一次性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卫生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上岗就业之前,必须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尽管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是一个有效提高农村医生诊疗水平的好办法,但是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卫生、教育等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并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学生毕业后也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只有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才有资格上岗就业。也就是说,卫生职业教育如果没有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深化办学模式的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校院联合办学
为了提高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农村各层次医疗需求,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学校根据河源农村分布广,人口不集中的特点,与乡镇卫生院开展联合办学。即学校直接将教学点设置在乡镇卫生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利用周末及节假日集中授课,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选派专业教师定期跟踪学员学习进度,加大辅导学员学习的力度,并借助IPTV互动教学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民企参与办学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引进企业参与办学,有效克服了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使得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直接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学校与立国制药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标准,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制定,由企业向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建立仿真生产系统,并且安排30%的课时由药厂的技术骨干授课,打造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在药厂建立“产教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固定的实习场所,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五)校校合作办学
由于经济、区域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我省珠三角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学校的办学层次处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阶段,无法满足学生对学历进一步提升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断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办学,既有助于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增强学校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办学实力,满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学历的要求。如,学校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在成人教育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由学校提供教学条件,合作高校提供师资,按照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要求,全面对接合作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由双方共同监控教育质量,严格教学质量考核,对通过考核的学生发放高校成人教育层次的毕业证书。此外,学校积极帮扶东源卫校办学。根据统计显示,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到东源卫校义务支教,累计达到196人次。另外,到目前为止,接受东源卫校选送到河源市卫生学校实训的学生共五批累计500人次。
四、条件保障
深化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需要政府及社会力量多方形成合力,共同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改革成果。一是教育等行政部门应打破政策在办学限制方面的“篱笆”,统筹安排卫生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范围,允许学校多元办学,鼓励学校开展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丰富的学历教育班。二是医院、乡镇卫生院应由被动变主动,积极配合学校在医院、卫生院设立教学点,及时根据本乡镇的卫生医疗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三是学校应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教师培训,以便保障多元化办学模式的顺利推行。四是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共同开发教学互动系统、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捐赠教学仪器、设备等实际行动参与到学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安置等工作中。
五、主要成效
学校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严格按照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和人才质量要求,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推动作用,依托行业、企业、卫生院、高校等多方的参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构建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卫生院、高校合作共赢的平台,切实增强了学校对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如招生情况,近两年4274名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12%。二是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随着多元化办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全面扫除了学校与卫生院、企业、高校等方面的技术交流障碍,促进了教师与行内技术骨干的医技研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教学质量。如,教师科研能力突出,年平均论文1.36篇,全校近两年新增“双师型”教师85名。三是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011年通过率为70.26%,2012年通过率达83.33%。此外,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也屡获佳绩。近两年中,学校获全省一等奖人数占全省一等奖总人数的42.86%,在全省卫校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人数最多。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成效周期长,不能期望其对社会、对企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尚在不断完善之中。学校与政府、企业、高校、卫生院等方面的合作办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业岗位、实训资源及培训任务的浅层次的合作层面,而应该不断深入到文化理念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因此,在多元办学模式的机制下,学校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握政策,更新合作办学的思路,时刻关注社会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方案,真正把多元化办学这块牌子擦亮。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4
1 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以医院领域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医药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以解决医药工作人员在处理医学信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一门介于医学与信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药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 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学比国外医学信息教育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 已培养了许多能适应计算机和网络化办公环境的医学信息学毕业生, 输送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科、信息科 ( 病案科) 等岗位。但医学信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在医院信息领域工作, 既熟悉医院管理、医疗需要, 又熟悉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1]。制约我国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因素如下。
2. 1 入学生源有限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医学院校尚属年轻专业, 高校对外宣传较少, 很多家长、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之前对此专业了解甚少, 无从选择。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很多是被调剂到医学信息专业, 影响了本专业入学生源。
2. 2 培养目标不清晰、授课方向不明确很多人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 甚至有些医务工作者也认为它像计算机专业一样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术。因同时涉及医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方向学科, 各高校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本学科的专家、教师在不断探索, 试图改变开设课程多、授课方向杂乱的现状。当前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以培养专科生、本科生为主体, 培养模式单一, 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是纳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群体。
2. 3 师资力量有限 ( 1) 教师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各医学信息类专业的教师大多由以前的数学、计算机、医学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 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图书馆图书情报学专业、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外调使用[2],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专业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虽然任课教师完成了本专业所分配的课程教学任务, 但其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性和发展性均不能做到统筹兼顾, 不能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重点和工作向导给出明确、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3]。 ( 2) 教师的实践技能差。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基础理论加上教学实践才能相得益彰。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医院信息系统的运作、链接等实践能力, 对医学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把握也不太准确。
3 培养策略
3. 1 加强对外宣传, 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医学信息学专业, 从源头上控制学生质量。在信息时代, 医学信息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及降低就医成本等方面的应用潜能已经被开发和应用。作为医学院校的朝阳专业, 应加大对外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此专业, 提高本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3. 2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 1)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较坚实的医学和计算机理论, 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1], 以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 要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信息技术、管理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二者不可偏废, 否则无从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综合性使其存在课程门数多、课时少、课程重复交叉、实践薄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实行每4 年调整1 次教学方案, 增设和更改课程和相应课时, 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 注重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各方向课程配置比例和交叉融合。 ( 2) 人才培养层次: 以专科生、本科生等在校学生为主, 包括本专业的学生和医学生。前者是主要目标群体; 后者作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也应借助医学信息学的力量, 培养自身的信息学素养, 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动向, 熟悉现代诊疗设备和信息化手段, 也应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 而不再局限于文献检索课。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应该掌握医学信息学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电子病历、影像系统、远程医疗等, 成为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群体之一。随着医院信息化的稳步推进, 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但多停留在收费和管理上, 没有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潜在利益。要从根本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和培训。另外许多国家也在探索面向病人与公众的健康医学教育[4],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医学信息学教育针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医务工作者、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等, 根据其对医学信息学知识的不同需求, 开展短期培训、证书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教学模式, 进行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探索。
3. 3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素养, 提供多样化教学手段。加强医学信息学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 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储备高学历的师资力量。参加国际医学信息学交流, 开展医学信息学重点课题研究。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实践性,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三甲医院和医疗卫生信息中心进行实习, 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各医疗机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多、专业性强, 对专业人才要求尤为突出。多元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金凤, 赵强, 董瑞国.医院信息人才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12) :646-648.
[2]白家铭.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师资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1 (5) :87-89.
[3]王元强, 郝尚富, 张晓.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4, 30 (1) :103-107.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5
一、基本情况
1.全县医疗卫生计生人才总体情况。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才1661人,其中县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834人,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单位644人,村级183人。共有临床(中医)类专技人员502人,护理、药学、医技等专业1159人。全县共有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51人,其中县级单位41人,镇卫生院10人;中级职称246人,其中县级单位190人,镇卫生院56人;初级职称924人,其中县级单位380人,镇卫生院544人。
2.县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人才队伍情况。县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核定编制327个,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20人,其中在编人员362人,县医院、中医院共有招聘人员368人。临床(中医)类专技人员273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134人。
3.镇、村医疗卫生计生技术人员情况。全县乡镇卫生院和分院共核定人员编制288个,共有工作人员644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191人。全县共有在岗乡村医生183名,取得执业(助理)资格24人,其余持有乡村医生证。
二、积极引进卫生人才。近年来县中两院通过省内外人才招聘自主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人,招录本科以上医疗专业技术人员25人。改签到我县订单定向医学生4名。2009年以来全省实施民生项目工程,共为我县乡镇卫生院招录大专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5人。
三、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培养。2012年至2016年通过考试选拔172名医护人员到县级医疗单位进修轮训,共选派38名骨干医师及临床医护人员参加省级医院轮流进修。积极开展“三基三严”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落实乡村医生每周到乡镇卫生院上班一天或每月上班一周制度。
四、积极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共审核确实乡村医生759名,其中在岗乡村医生183名,离岗乡村医生576名。发放离岗乡村医生养老补助103.27万元,为在岗乡村医生缴纳基本养老保险118.94万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级医院医疗卫生人员总量不足,实用型卫生人才匮乏。县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810张,按照床位人员比1:1.4计算,县属医疗机构应有卫技人员1134人,现实有在编卫生工作人员292人,人员总量严重不足。县级医疗机构严重缺编,新招录本科医疗专业毕业,无法纳入编制管理。近5年来,我县在职在岗人员外流达26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2.镇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短缺。全县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86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191人,村卫生室取得执业资格24人,省上统一招考的民生项目大学生中临床专业75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仅35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严重短缺,医护比例失调,骨干人才断档。3.乡村医生结构不合理。全县乡村医生年龄结构偏大,目前在岗乡村医生中超过60周岁达63人,村医知识老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需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范化要求很难落实。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县级公立医院人事薪酬改革力度,以根本改善农村、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人才短缺局面为重点,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计生人才队伍。
一是加大现有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制定奖惩措施,敦促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临床专业人员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执业考试,尽快取得执业资格。强化内部培训,突出抓好基层一线从业人员全员轮训,有计划地选派业务骨干赴外进修学习。
二是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有计划地引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我县工作,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逐步建立以大学本科生为骨干的人才队伍。建议放宽县级医院自主招聘卫生人才权限,根据所缺专业类别,积极招录引进卫生专业人才,纳入编制管理,留住医疗卫生人才。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就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探究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改革理念
教学改革理念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我校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以培养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为主体,紧扣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两个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单项实训与综合演习相结合,依托公共卫生优势学科群,构建应急型公共卫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依托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广东省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广东省反恐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为社会培养宽知识、强能力、善应急的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在该理念的引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课程为中心组成教学梯队,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组内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传帮带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此外,学校还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注重核心教师的再培训,多管齐下,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视频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和规范教学管理,通过建立专家督导、同行测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比赛、新教师试讲、学生反馈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1.教学模式改革 “四模块”教学模式中,基本技能培养模块着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则主要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并全过程处理分析的综合性实验或课题;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主要是利用教师科研课题及社会服务项目,结合学生兴趣及科研目标为导向开展的拓展创新性实验;应急能力培养模块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及讨论、现场兼职教师亲身体会的讲授及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加强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应对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 调整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逐渐增加探索性和拓展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提高学生实践和应急能力,加强与校外公共卫生机构合作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强化各种实例培训基础上,力求增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应急事件处理的机会。
3.教学方法改革 重点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典型案例导入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及新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以课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切入点,将科研项目成果和社会服务经验编入教材中并运用于理论和实验教学;通过开放性实验、毕业科研专题实习、实习基地现场实习、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等,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尝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水平。
4.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督促学生系统巩固和运用已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对教学全过程中教与学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进行了探索,即对教师采取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以及督导组评教等,对学生则进行态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
五、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尚存在较多现实问题,如:
1.综合设计性或拓展创新性实验需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引导,因学生多,师资有限,其质量如何可持续保障问题;
2.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还较弱,社会实践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或锻炼机会还较少,如何更有效率地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要求问题;
3.学生投入课外实践或参加科研工作的时间有限和积极性不高,如何合理协调时间以及使学生保持对课外实践或科研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
4.学生开放性实验多为业余时间进行,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也需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如何将其与教师的业绩挂钩,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问题;以上均是我们当前正在努力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在新的形势下,对公共卫生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公共卫生人才的发展对我国的医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思,也是提高国民健康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万成松,李华,王冬,郑莉,邹飞.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1:16-17.
[2]刘纯,毛宗福,肖模银,陈年芳.国际化视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03:429-432.
[3]杜鹃,王长文,宋春梅.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外资,2013,22:237.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7
1 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及再就业的现状特点
1.1 利用率水平总体较低,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
这主要在于全社会对于退休人力资源再利用的氛围不高。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再就业者或者退休后发挥余热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2]。
1.2 再就业形式单一,渠道狭窄,灵活性差
退休人员大多数再就业者依然选择在原单位的原岗位工作,且大多是由于单位对其工作的需要,被动大于主动。且相关调查中发现没有人会选择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寻求其他更适合自己退休后再工作发展的方式,这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目前的空白[3]。
1.3 公益性服务意识缺乏
退休人员中只有极少部分人参与了无偿公益活动,而工作后经济收入的吸引力却是对他们工作意愿有着很强烈的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1.4 行业特殊性导致退休人才的再就业利大于弊
由于当下社会对卫生人才的极度需求,以及退休人才通常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这对年轻人能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且几乎不会对年轻人的再就业造成影响。一方面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一方面是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来开发更多年轻的人力资源。
2 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建设对策
2.1 加强引导,营造互利共赢的和谐医疗卫生公共秩序
引导涉及政府、社会和个人3方。政府部门起到一个主导性作用,即强化医疗行业公益性的特点。调查发现,退休后再工作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从事无偿公益性工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价值取向培养以及涉及到当事人其他个人切身利益是否能得到有效合理满足的前提下或许才可以推广和开展下去。而社会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卫生医疗需求方,二是医疗卫生单位平台供给方。由于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技术性的特点,专业技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传统观点对社会大众而言,其选择和接受认可度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对大多数的医疗卫生单位而言,绝大多数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对单位有较强的依赖性,退休之后除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追求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应该得到单位的支持。因此,对退休人员的合理化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亟需共同探讨和实践。最后,对退休者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自我的服务意愿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发挥余热,回馈社会。
2.2 政策配套,健全卫生行业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工作机制
关于退休人员的相关政策很多,并且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时效性。但与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工作相关的配套政策就现阶段而言并不完善。其中占据再就业大头的卫生行业,由于其与民生息息相关,又介于当下矛盾突出的医患关系背景,如何更好地维护医疗行业秩序,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在维护老百姓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保障卫生退休再就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现阶段亟需加快健全卫生行业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的各项工作机制。
2.2.1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调配机制。
为提高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利用效率,应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多方位的调配机制,形成共利互赢的局面。而适应当下新医改潮流的,可因人而异选择两个再就业方向:一是民营医院,二是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薪酬福利要求较高或是想跳出“体制内”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可以到民营医院工作,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挥其余热和专业特长,同时也能帮助民营医院的发展,刺激医疗市场的竞争。而对于公益性和服务意识较高的退休人员,可推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便利,更好地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公益性活动。此外,身体素质较好的、专业知识过硬的退休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帮扶部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医院,举办一定的义诊活动,开展定期的公益性讲座。
2.2.2 探索退休人才多点执业的合法合理化机制。
退休医生已经逐渐成为了多点执业的主力军。过去限定执业地点,导致绝大多数医疗人才集聚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人才匮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实施多点执业新政之后,打破了医疗资源的垄断,为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发展带来契机。
2.2.3 建立医疗卫生专业弹性退休机制。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基金支付收支失衡、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代际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修订现行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弹性退休机制有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2.2.4 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多样化聘用机制。
为了加强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合理划分退休人才的身份,到底是作为“单位人”,还是“社会人”,建立多样化的聘用机制。针对不一样的聘用方式,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例如“社会人”必须做好多点执业等管理工作。
2.2.5 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薪酬激励机制。
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具有知识密集、培养周期长等特点,其劳务价值含金量高,同时对薪酬的期待也较高,所以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的聘用是一种二次利用,与在职员工的薪酬激励机制不同[4]。
2.3 因人而异,以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培养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
单位对卫生退休人才的再利用,要注重其专业特殊性。首先要适人适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要强化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加强适应性;此外,出台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用人效率,加强规范化管理。第一,科研能力强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可以成立以老专家、老教授牵头的课题组,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在课题申请、立项、著作出版等方面,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以学术质量和价值为评价标准,不因为年龄原因而压制退休人才的学术热情。第二,教学经验丰富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可以聘请其给学生上课、进行学术讲座,传授临床经验、临床技巧等,培养医疗事业接班人。此外,还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灵活的工作时间。根据工作种类不同以及卫生专业人才岗位的不同,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例如某些专家只负责定期的专家门诊,其完全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其工作时间。这样既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能保证其发挥个人价值,同时单位也利用较低人力成本获得较高收益。
2.4 创新突破,搭建卫生专业技术银色人才库
每年全国有大量的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其各具特色。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加上平时注意营养和锻炼,身体素质较好,退休后继续参加工作的意愿都比较强烈。但在调查中不少人反映退休后想继续工作,可是没有门路,主观上愿意继续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但缺少资源获得的渠道,找不到合适的参与机会;有的单位需求饱和时,难免会忽视或者浪费了部分优秀卫生专业退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医疗卫生行业对退休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因为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具备的技术、经验优势等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加上聘请退休人员工作具有灵活性,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得较高的回报。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信息库,以此架起供需融通的桥梁。
从调查结果了解到,绝大多数退休人员不会考虑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寻求其他单位或者更好的再就业平台,大多数人再就业选择在原单位继续工作,也没有专业合法化的针对退休人员的再就业平台。因此这还是一块空白,也亟需解决和填补,即搭建卫生专业技术银色人才库——卫生专业退休人才信息平台。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的信息共享及交流平台的搭建,储备和开发各类退休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弥补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队伍建设的空白。
当然,一个平台的搭建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公开公平相互监督的常态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如何操作,可从当前新媒体时代的适应性入手,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展望,从而对退休人才中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统计管理。
总之,对卫生退休人力资源的再开发研究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对策,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被开发的卫生专业退休人力资源,可充分利用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为卫生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为高级人才的培养服务。
摘要:通过对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的再就业现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了政府、社会、个人3大因素对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从加强引导,营造互利共赢的和谐医疗卫生公共秩序;政策配套,健全卫生行业退休人才再就业保障工作机制;因人而异,以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培养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创新突破,搭建卫生专业技术银色人才库等方面提出了医疗卫生专业退休人才建设对策。
关键词:医疗卫生,退休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熊斌.试论我国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5):48-49,58.
[2]熊必俊.老龄社会町持续发展与老年人才再资源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S1):9-12.
[3]王树新,杨彦.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J].人口研究,2005,29(3):63-69.
现行卫生监督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篇8
工作的转变, 需要卫生监督员从原先的卫生专业角度考虑问题转变为从法律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然而, 由于历史原因, 绝大部分卫生监督人员均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 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卫生专业知识, 但法律知识严重匮乏, 法律意识较淡薄, 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开展工作, 造成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不够准确、不很适当, 甚至越权执法。
王义等[1]的调查显示, 2006年北京市卫生监督员的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为54.19分 (满分为100分) , 处于准达标状态。卫生监督员最需要培训的知识依次是: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知识、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 需求率依次为73.4%、70.3%、45.7%。北京尚且如此, 全国可想而知。
针对以上问题, 目前主要的应对措施是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主管部门举办各种法律培训班。卫生部出台了《2005—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 以指导规范全国的培训工作。
通过近年卫生监督员培训的实践来看, 表面的法律知识接收并不直接导致深层意识和观念的转变[2]。提高卫生监督员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水平, 似乎更为迫切。医学类专业毕业的卫生监督员, 习惯于医学和卫生学的直观形象思维方式, 还没有掌握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 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法律思维方式。因此, 他们不仅面临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还面临着由医学和卫生学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法律思维—行为模式的过渡。
短期培训只是一种权宜之举, 要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素质, 必须从源头抓起, 改革现有的卫生监督人才培养模式。
1 卫生监督及其学科的再认识
1.1 卫生监督的性质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前, 卫生监督工作更多地体现在业务技术服务和指导, 技术性是其主要属性。
卫生监督的概念为:国家卫生行政机关, 依照国家有关卫生法律规范的规定, 对社会各部门、单位和个人遵守与执行卫生法律规范的状况进行监察和督导, 对违反卫生法规、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进行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鉴于此, 首先, 卫生监督本身就是卫生执法活动, 卫生监督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卫生法律为准绳, 符合且遵循法律程序, 因而, 学科的法律属性居主导地位[3]。其次, 卫生监督又是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具备很强的行政性。同时, 卫生监督需要以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卫生学技术为手段, 必须遵循医学科学规律, 这就体现了卫生监督的医学技术性。
1.2 卫生监督学的学科渊源
卫生监督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以卫生监督为研究对象, 是研究卫生监督制度和卫生监督实践, 揭示卫生监督工作一般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从专业来讲, 是法学专业向卫生领域拓展形成的应用型分支学科;从知识结构来讲, 是法学和医学、行政学等学科不断延伸、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形成的一门跨界综合学科。
2 现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要维护人群健康, 卫生部门除了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外, 还需对全社会的活动进行管理。但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然体现出生物学模式的色彩。
2.1 课程设置
我国现行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干, 公共卫生事业所需专业与课程开设不足。多数高校虽然开设3 6学时的卫生法学, 但也是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 明确其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为日后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活动而服务。仅有的短学时的法学类课程教学, 尚不能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卫生法律知识。
2.2 教学内容
注重专业化或学术理论性研究和探讨, 忽视或不重视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 只注重实验室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体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群体工作的性质, 显然不利于卫生监督人才的培养。
3 改革现行卫生监督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的预防医学专业办学历史的院校, 学校结合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办学经验, 针对性提出了“人才培养三对接”的理念, 即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对接, 并以社会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灵活设置预防医学特色方向。
具体措施: (1) 改革课程设置,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 改革教学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3) 增强教学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基本执法操作技能训练。
3.1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是决定课程设置的关键。从卫生监督学学科内涵和新形势下依法行政的实际需要中可以看出, 卫生监督人才必须是具有深厚的法学和医学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的卫生行政管理技能和卫生监督执法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故其知识构架, 应该主要包括法学、医学和行政管理学。
在课程设置上, 应改变医学类课程门类、学时过多的现状, 合并部分临床课程, 必修课保持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 增设特色模块, 包含若干卫生监督执法技能的课程, 如建设项目卫生评价学、卫生法律文书与公文写作、卫生监督实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针对日后工作需要, 传授学生有关法律法规运用、执法程序、文书写作、专业知识、现场监督等方面的知识。
3.2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 表达和阐释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4]。法律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发现和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证据的能力, 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 认定案件事实和确定案件性质的能力, 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律的能力, 严谨的法律推理和论证能力等。
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 是一个法律人才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 集中反映了个人的综合业务素质。但法律思维能力并不能自发形成, 必须由教师有意识地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情境式教学法,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使其自主自动地强化自己的法律职业者角色, 调动他们的思维, 引导其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法律思考、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以设计情境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传授及技巧等的训练, 而非根据教科书的体系作按部就班、彼此孤立的规范解释[5]。围绕着“如何像一个法律职业人那样思考”“如何做事”, 致力于训练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学会阅读、观察、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 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 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 而非停留于静态的法学原理或是法律条文。
3.3 加强学生基本执法操作技能训练
目前法学教育的通病是与职业教育脱节, 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 不能胜任法务工作。卫生监督人才培养应吸取相关教训。卫生监督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 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施的情况下, 应寻求各种新技术的帮助, 可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 配备必要器材, 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我校已建有仿真实验室, 加强有关设备建设, 加大实验课的课时比重, 在讲解基本监督理论后, 利用现场模拟, 训练学生办理一个完整案件所需的执法技能, 如取证技能、文书书写技能和检测技能等, 使学生成为上手快, 动手能力强, 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卫生监督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卫生监督员队伍, 是实现卫生监督保障人民健康目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 改变以传统的医学教育代替卫生监督专业教育的滞后局面。
摘要:现有卫生监督人才的先天不足, 提示现行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性提出改变课程设置, 革新教学方式和增加实践训练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卫生监督,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义, 李清秀, 孙学京, 等.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6, 5 (13) :345.
[2]谷力, 周双桥, 张军, 等.中国卫生监督五十年的法理学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9 (2) :155.
[3]王国平.卫生监督人才需求及专业教育定位[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24) :202.
[4]彭水兰, 邓江英.谈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职业与教育, 2010 (9) :122.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9
一、目前农村卫生队伍状况
以连云港市东海县为例, 该县共有21个乡镇, 全县具有执业资质注册在村卫生室的人员1672人, 其中因各种原因不在岗人数为194人 (其中24人借用到乡卫生院) , 目前在岗正常执业人数1478人。
在全县1672名注册医生中, 中专以上学历1221人;451人没有经过正规系统学习, 占注册医生总数的27%。
在全县1478名在岗正常执业医生中, 男性年满60周岁 (1951年12月31日前出生) 以上193人;女性年满55周岁 (1956年12月31日前出生) 以上84人, 合计达退休年龄的为277人, 占在岗正常执业人员的19%。50岁以上的占50%, 40岁以下的不到20%, 人员年龄老化。
二、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连云港市有卫生类高职校一所, 培养护理和药学类专科人才和护理、中药类中等专业人才, 没有临床专业。而其他城市的高校和高职校培养的临床专业卫生类专业人才, 农村要不来或留不住。东海县乡村医生面临断层。加快培养能进来又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已迫在眉睫。充分发挥县级卫生培训机构的培训职能, 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
三、县级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概况
以东海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以下简称东海卫校) 为例, 该校自1958年成立以来, 至今已有长达54年的办学历史, 教学设施完善, 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思路, 除中专学历教育外, 还与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省职工医科大学、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办护理和临床专科、专升本、高起本等学历证书教育, 并承担全县卫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曾被江苏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示范性成人中专校”, 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
东海卫校新校区建成后, 教学设施完善, 有固定的教学场地, 有适应教学需要的实验室, 如护理示教室、解剖标本成列室、生理药理实验室、微寄病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解剖室等, 保证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现有专任教师26人, 其中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10人;兼职教师20人, 都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
在成人教育情况方面, 东海卫校通过省教育厅审查备案, 先后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职工医科大学 (现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站点, 招收临床医学和护理两个专业学员。已毕业的学员遍布东海县各医疗卫生单位, 并都是中层以上骨干力量, 有三分之二的学员都晋为高级职称。
在中专学历教育方面, 东海卫校开办了省统招、内招, 市统招、内招, 县内招生等多种形式的卫生保健医士、助产和护理中专学历班, 毕业生遍布江苏省各地医院, 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例如在东海县, 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医院的院长是该校毕业生。可见, 县级卫生职校对于当地的卫生事业发挥了极为主要的作用。
在转岗培训情况方面, 2006年至2009年, 东海卫校在东海县卫生局的指导下, 有计划地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 培训学员参加省统考, 统考合格者发给由省卫生厅颁发的结业证书。2006年共有74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70人, 合格率是95%;2007年共有790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673人, 合格率是85.2%;2008年共有668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635人, 合格率是95.1%;2009年共有151人参加培训, 合格人数是143人, 合格率是94.7%。合格率在连云港四县一市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有效地提高了全县乡村医生的专业水平。
在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方面, 2011年江苏省全省通过率平均不到50%, 而经过东海卫校辅导的学员510人, 参加考试通过334人, 通过率达65.5%, 在连云港市位居第二。
在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方面, 东海卫校于2005年4月被东海县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继续教育培训点。从2005年开始, 学校每年都根据东海县卫生局和东海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文的文件精神, 认真组织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认证工作。每年培训和认证人数分别是2005年1500人、2006年1510人、2007年1530人、2008年1560余人、2009年1600余人、2010年约1000人、2011年720人 (从2010年开始县医院独立培训) , 每年培训通过率都达100%。
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卫生规划 篇10
11月27日, 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在京联合召开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刘谦,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等出席。李斌指出, 必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 医教协同来深化临床人才改革。各级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坚持把医教协同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 坚持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 与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 互助互进, 确保《意见》落到实处。李斌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卫生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 加大支持力度, 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区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同步实施;积极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 将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屮医中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融合;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实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师承教育项目, 探索建立全面覆盖中医药的师承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医教协同的改革力度。要以临床医学为重点, 探索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机制。完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举办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和精神医学方向的专业。加强紧缺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扩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争取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纳入到基本医疗卫生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中, 推进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进一步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建设, 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各地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 不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内涵建设, 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工作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加强动态管理, 严格培训考核, 不断提高培训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各省级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将全科和中医 (民族医) 专业纳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承担培训基地职能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要设立全科医学科, 牵头协调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和基层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大中专、职业院校等资源加强乡村医生的培养, 同吋加强统筹管理、整合资源, 推进基层各类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政策。加快研究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合理确定各类医学人才的薪酬水平, 完善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医学人才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并向全科等岗位倾斜。会议期间, 上海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北京协和医院等7家单位与部门交流了医教协同推进临床医学人才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11
大家都知道,环境对幼儿影响非常大。在幼儿时期,孩子对周围环境会十分敏感,他们善于模仿,乐于听从大人的教导,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容易在幼儿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促使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同时,由于幼儿年龄过小,知识贫乏,他们对于好坏和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习惯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对幼儿加以引导,幼儿就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同时,幼儿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健康的身体对生活卫生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在平时不注重引导幼儿讲卫生、爱清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对其身体发育带来较大的危害,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
二、明确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内容
刚进园的幼儿离开了熟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和幼儿园环境往往会无所适从。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此阶段,教师要能明确告诉幼儿,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哪些危害。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即要求幼儿做到每天刷牙、洗脸、洗脚,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剪头发,注意服装整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瓜皮果屑;睡眠习惯,养成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注意睡姿科学正确;注意正确的坐姿、站姿、读书姿势等。
在对幼儿提出相关要求时,要尽量让幼儿明确其中的利害,促使幼儿主动去做,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如要求幼儿勤剪指甲,告诉幼儿长长的指甲里面往往藏着许多细菌,手拿东西吃时,就容易将细菌带到肚子里面去,从而会肚子疼。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一般就不会拒绝剪指甲了。
三、拓宽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其重要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1.家园共育,使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很多家长认识不足。他们对幼儿过于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认为那些所谓的习惯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养成了。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包办的生活方式导致幼儿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依赖性强。因此,在园内,我们经常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等形式,邀请家长进园交流,了解幼儿家中的生活状况,帮助家长改变一些错误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关爱不等于包办,鼓励幼儿进行自理、自立的尝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注重环境育人,创设和谐温馨的环境
刚入园的幼儿,对于一切都会感到陌生。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幼儿有“家”的感觉,从而融洽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会感觉到自由、快乐,一旦幼儿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教师适时予以个别辅导,孩子也会坦然接受。也就是说,温馨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在幼儿活动中,注重挖掘与卫生习惯有关的儿歌和游戏,通过儿歌、游戏等形式,幼儿学得兴趣盎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其中的教育。如我们教学儿歌“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
4.培养集体促个别,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生活在集体当中,作为教师,要注重给幼儿营造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少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有些幼儿不喜欢洗手,手总是脏兮兮的,老师可以通过情境故事来告诉幼儿洗手的重要。同时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特别是老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就是最伟大的,最权威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做出表率。幼儿中也有表现特别好的,教师要大力表扬,给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楷模,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其培养目标,并努力拓展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期作为孩子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为培养幼儿将来成为栋梁之材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篇12
关键词:卫生事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到目前为止,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阻碍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1 调查方法
从全国范围看, 目前我国有近百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本次调查共选取20所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调查对象。
定量资料: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和电子通讯联系等方式收集20所学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
定性资料:采用个案分析、参与观察、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收集定性资料, 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等。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卫生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体系,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原来吃大锅饭的国家全额供给向市场经济转变, 参与社会竞争。因此, 医院急需掌握现代医院管理知识的全方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上没能与时代同步, 总体思想把握的不够准确, 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的确立。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 在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上还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2.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边缘学科[1], 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在各个医学院校中办学主体不一样 (有公共卫生学院主办、有社会科学系主办等) , 在课程设置上, 不同办学主体的学校也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的介绍可以发现,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现阶段仍属医学教育的范畴, 其课程体系是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改造而形成的, 没有脱离临床医学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具有医学、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医学课程冗长, 比重过大。 医学课程整体套用临床专业, 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与临床专业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 学习缺乏主动性, 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这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
2.2.2 管理专业课程不成体系。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 一些专业课程只开设应用性的课程, 不开设相关基础学科, 不成体系[2]。如法学课程, 大多院校只开设卫生法学, 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等很少开设。这样, 卫生法学就如空中楼阁, 没有根基, 不利于深刻理解卫生法学的条款, 更不利于培养法律意识。
2.2.3 课程内容陈旧, 教材脱离实际形势。近年来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配合改革出台了很多政策、法律、法规等。这些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几乎改变了卫生领域原有的格局, 但由于教材内容本身的滞后性, 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 这些新的改革、新的思路很难迅速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2.3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医学课程课业负担比较重的特点[3], 导致很多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 理论课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认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同时, 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势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2.4 专业实习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
现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大多在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 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结束后缺乏质量跟踪体系。如何评价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技能、学到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如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实习生的优、良、中、差, 这些都应成为实习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标准或缺乏评价程序, 实习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而也难以培养高质量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 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 不能满足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因此, 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家应.关于卫生管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00~102.
[2]杨建红, 张韬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卫生事业管理人才[J].中医教育, 2001; (3)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