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检验机构

2024-10-21

药品检验机构(精选12篇)

药品检验机构 篇1

摘要:以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业务分析系统为例,介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应用BI工具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ERP等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深度利用。通过个性化信息门户、多维分析、在线告警、报表分析等工具,BI为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作出准确、快速的管理决策服务。

关键词:商业智能,实验室,LIMS,ERP

2007年,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以下简称GDIFDC)在国内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中率先应用了先进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在保障检验过程规范、高效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海量的数据。然而,LIMS的查询、统计功能相对简单,LIMS和ERP系统相对独立的统计报表也不能在同一处、同一时间全面反映检验所的整体状况。2009年,GDIFDC又在同行中第一个实施了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系统,结束了我国食品药品检验行业信息化只有生产系统而没有数据分析系统的历史。GDIFDC BI的应用,给信息系统中静止的数据赋予了生命,使静态的报表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将孤立的分析关联起来,更全面、更有深度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以某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业务分析系统为例,介绍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BI应用研究。

1 首页———汇集关键信息的个性门户

GDIFDC BI首页完全根据GDIFDC的实际需求订制开发,是各类业务信息汇集的门户。首页展现了各项重要业务指标的宏观状况(图1),左侧分为关键指标告警数据表和各部门两量两效(质量、数量、效益、效率)综合得分及排名表两个区域,右侧分为检验情况仪表盘、各类业务情况周统计表、各类业务情况趋势图。

即使同一个功能,不同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并不相同,都是与其密切相关的个性化数据。如各类业务情况周统计表和趋势图,所领导和管理部门看到的是全所的数据,而检验部门看到的是本部门的数据。

透过门户上的宏观状况,用户还可以进一步查看感兴趣的微观数据。将鼠标放在曲线图的数据点上可显示具体的数值;点击两量两效的“明细”可显示每个部门各指标项的目标值、分值和达成率;点击关键指标告警的项目,还可以查看具体的告警内容。

为了使首页有限的版面上显示更丰富的内容,业务情况周统计表、各类业务情况趋势图均使用了页签,分别从受理、完成、在检的检品数量、检验费等不同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超出正常范围的信息,业务情况周统计表将反映完成情况好的数据以绿色显示,不好的以红色显示,一般情况以黑色显示。

2 多维分析———使平面的报表立体化

多维分析是BI软件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功能。多维分析表是一种动态分析表,用户任意选择若干指标和一个或多个维度,系统即可进行多角度的聚类分析,并以直观的报表形式进行展现。传统的报表只是格式固定的一张纸,即使在计算机上显示也是和纸一样的功能,而多维分析则是一个与用户交互、可不断变换分析角度和指标的系统;传统的报表给用户展现的只是一个平面上的内容,而多维分析则通过上钻、下钻等操作让用户看到不同层面的相关信息。

在GDIFDC BI中,包括检品、检验项目、检验流程等多个分析主题。进入检品多维分析主题,用户可以选择报验单位、检验部门、业务类型、当前业务环节、检验结果、是否超期等多个维度对收检检品个数、在检检品个数、所长签发检品个数、检验费、法定提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如用户选择检验部门、业务类型作为分析维度,收检检品个数、在检检品个数、所长签发检品个数、检验费、法定提速率作为分析指标则显示如图2的界面,并可对每个维度进一步展开分析,如法定检验可再展开进口检验、注册检验、监督检验等。如用户希望进一步了解某个数据的明细,可点击鼠标右键对此数据进行钻取显示其清单。此外,还可利用这些数据建立柱状图、饼图、线图、区域图、散点图等图形,也可进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合计值、比重分析等。

多维分析工具所展现的界面,使用传统的报表也能开发出来(如果报表工具足够强大的话),只是传统报表所付出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因为不同维度和指标的组合实在太多,难以逐一开发;而在多维分析工具中只需由管理员对维度和指标定义一次,用户就可根据需要随意对它们进行组合应用。传统报表大量的报表之间是孤立的,从一张报表很难找出支撑它的某个数据的下一层报表;而在多维分析工具中,数据之间是关联的,只需对感兴趣的数据点击鼠标进行下钻即可查看构成它的明细。

3 在线告警———让事后监督变事中监控

GDIFDC BI自动定时从LIMS抽取待分析的业务数据。管理员在告警管理器中定义告警规则,监控重要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告警规则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析主题,限定不同的维度条件,选定作用指标及阈值,设置告警的级别,同时可结合用户权限进行告警,使告警监控更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针对性。

在GDIFDC BI中,对超期检品、在检检品满负荷率、两量两效达成率等关键指标设置了告警规则,当指标的实际值落入告警区域时,表示该指标的图形或数据将以红色(一级告警)或橙色(二级告警)显示。这样,过去在总结时才会被发现并无法补救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在线告警得到监控并及时采取措施。

4 报表分析———跨越系统的数据集中展现

GDIFDC BI中的报表分析工具可用于构造各种复杂和不规则的报表,同一张报表能够跨越不同的多维分析主题;它拥有良好的兼容性,支持把报表导出为各种常见的文档格式。由于强有力的后台引擎的支持,当数据源的数据被更新以后,报表的数据会自动更新以保持一致。此外,它的操作也非常直观方便,用户只要通过简单的鼠标拖拉就能构造出一张复杂又美观的报表。

由于GDIFDC BI系统将LIMS、ERP等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抽取到同一个数据仓库,因此,以往需要分别进入LIMS、ERP等不同系统才能看到的数据,在GDIFDC BI的一张统计表中就可以看全。对于源自不同系统但有关联的数据,通过报表分析工具定义的公式更可以直观地反映其情况。例如,从ERP得到的检验成本是高或低并不是和一个绝对值相比就可得出结论,因为它与业务量的多少有关,如果将它除以从LIMS取得的检验收入和检品个数而得到万元检验收入的成本和平均每个检品的成本,就能更好地评价检验成本的高低。

5 结语

GDIFDC业务数据分析系统作为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第一个BI应用,将一点点散落在个人头脑里的分析方法和经验汇集、固化在软件中;将一张张孤立的报表集结成一个多维的报表体系;将一个个静止的数据转化成一串串有生命的信息,对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进行科学、快速的分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药品检验机构 篇2

检验检测认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检验检测认证的需求日益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政府统一有效的监管,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体制机制僵化,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整合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界定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认。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政府部门要强化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引导职责,逐步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脱钩。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坚持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条件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平稳过渡。

——坚持分业推进、分级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提出本行业相关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

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进一步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到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各地区、各部门要摸清底数,认真清理现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对职能萎缩、规模较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构予以撤销。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推进整合工作。一是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二是推进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三是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支持、鼓励并购重组,做强做大。

(一)推进部门和系统内整合。

1.整合质检总局所属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及直属检验检疫局所属31个评审中心,整体转企改制,并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质检总局负责。2014年3月底前提出方案,2014年6月底前完成)

2.整合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相关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对同一地域内的机构实行综合设置。(质检总局负责。2014年3月底前提出方案,2014年6月底前完成)

3.开展特种设备行业检验检测机构纵向整合试点,推进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资产为纽带的纵向整合,建立专业检验检测集团;鼓励以资产为纽带的省内整合、跨省整合。(质检总局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

4.按电子信息、通信、软件等产品类别分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5.按公路、水路行业专业领域类别分步推进交通运输部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交通运输部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6.整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归口指导的国家级建筑工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7.按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农业机械、转基因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投入品等业务门类整合农业部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农业部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8.统筹研究国资委联系的行业协会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问题,结合相关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稳步推进。推动行业协会所属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国资委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9.整合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认证资源,组建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10.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要求,指导地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2014年底前完成)

11.按电力、石油、煤炭等类别,分类研究推进能源行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推动组建专业覆盖面广、竞争能力强、公正独立的检验检测认证企业。(能源局、国资委负责。2014年8月底前提出方案,2015年底前完成)

12.整合烟草系统检验检测认证资源。(烟草局负责。2014年底前提出方案,2016年6月底前完成)

13.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粮食局分别负责研究提出本行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2014年底前完成)

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中科院、地震局、气象局、国防科工局、海洋局、测绘地信局、铁路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其他部门和行业,有业务相同或相近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研究提出本部门、本系统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意见。(各相关部门分别负责。2014年8月底前完成)

(二)推进跨部门、跨行业整合。

对事关国计民生、分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同产品的检验检测认证职能进行整合。鼓励条件成熟的领域或产品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整合。(中央编办、质检总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三)推进跨地区整合。

加强地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规划,省级政府部门所属相关机构加大整合力度,整合同城同类机构,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组建大型综合性混合所有制检验检测集团。整合不同市(地)相关机构,整合市和市辖区同类机构,逐步发展区域性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县(市)检验检测机构原则上整合为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

要科学规划机构设置,完善标准体系,加大监督力度,逐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今后,除特别需要外,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举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创新整合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外部评价、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理事会、董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法人自主权。(中央编办、质检总局会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

(五)清理相关政策法规,有序开放市场。

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不利于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健康发展的规定,减少检验检测认证项目的行政许可,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认定办法,避免重复资质认定,科学设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事项。(质检总局、法制办、中央编办会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

(六)研究完善产业、财税、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配套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及配套文件,对事业单位转企在财税、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方面政策已作了明确规定,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整合工作涉及的共性问题,妥善提出处理意见,为加强人才培养、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政策支撑。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有关要求,在实施国家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中,推动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鼓励同一专业领域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组建技术联盟,组建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升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能力。鼓励开展试点探索,加强对整合试点单位的政策扶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质检总局等部门负责)

四、组织实施

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是国务院明确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方案,确保落到实处。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法制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协调,督促工作进展。中央部门间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由中央编办统筹协调。检验检测认证业务的整合和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强做大,由质检总局统筹协调。

提高检验机构的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检验;机构;提高;管理;发展;检验人员;体系

多年来,县级质量检验机构都走过这样的历程---创业初期以及目前的发展中期,并逐步进行自身完善,趋向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高尖检验技术时期。纵观这一历史历程,质检机构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现有的技术检测机构亟需改造建设。

一、县级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管理混乱,责任心不强。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仪器设备的检定、玻璃仪器的校准、化学试剂的配制到标准溶液的标定以及原始记录的整理等都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相关体系文件相对完备,各种记录齐全,这样才能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技术保证,但是有的技术机构存在着仪器超期服役、吸管、标准管长期不校准,标准溶液从不标定等不正常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室是不可能出具高质量的检验报告的。还有的实验室只顾收钱,参照产品标准的检验技术参数出具一份检验报告。

(二)数据不准确。少数质检机构对于检验数据准确与否大多不关心,只要快点检验出来就行了,结果左一点,右一点无所谓,反正也没人来考核,关系好的活着好收钱的就合格,反之,就出个不合格的报告。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公开对质检人员说在;这个样品要检验合格,那个样品要检验不合格。总之,其检验数据都是人为地控制,任意操作,更有甚者,某检验机构竟把样品承包给外单位的人,这样的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可想而知。因此,造成一些企业和经营上都误以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检钱,交了检验费就行了。

(三)检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检验机构的检验员大多都不是检验专业毕业的,真正是检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很低,对检验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地把检验报告编成产品合格报告,责任心也有待加强,目前人员队伍状况,很难保障检验质量和检验效率。

(四)抽样不规范。抽样是质量检验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检验的准备阶段。检验样品的提供,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检验结果是否合格,达到产品标准。有时候,为了收钱,不抽取样品,靠关系直接出分检验报告;还有一些不熟悉业务的人员随意抽样,造成检验结果有误差,使企业提出异议,影响质检机构的形象。

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抓好一下质量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的各项活动紧紧围绕着该体系运行并现时有效。

为了保证检验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的管理应落实到人头,要有严格的制度可循。不仅要有严格的入库、记账、上卡、领用程序,而且要建立仪器设备档案。负责检测仪器设备的计量送检工作,严格按检定周期执行,保证仪器出据可靠的检验数据。

对于检验报告,我们要采用统一格式,测试数据、图文、术语、和结论要准确,对检测数据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对不合理的数据,特别是对不合格的数据自行检查复测,必要时,请室主任或质量负责人一起检验判定。技术负责人发现检验报告有错误时,有权退回检测试室,要求重新发一份报告代替,注明所代替的检验报告编号,并将元检验报告收回,交给业务是存档。为了保证检验报告的规范,关键要抓操作技能的提高,操作技能的提高与人员的培训学习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与从事具体业务相近,但是,与实际工作并不十分吻合,所以工作过程中,要不断要不断接受有针对性地对业务技术培训以及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规范检验,并使检验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具体操作中促使检验人员对异常现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产品有一定的认识。给出正确的产品标准依据。

业务室是联系企业与质检所的窗口。市质检所的中心。样品流转单的填写市业务室的主要工作重点,要认真填写企业的各种信息,检验室才能按照流转单完成检验报告的出据,同时,管理检验报告的发放、存档;负责样品的接受、发放、保存及处理;负责替其设备的检定和各科室的协调。样品要标明备件样品的原始状态,对各类产品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抽样人员也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及抽样方法进行留样检验,检验样品由专人保管。

做好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资料、文件等的保管,要密切关注产品标准的现行有效信息,及时掌握标准的作废与新标准的实施,收集该类的信息。及时服务于检验工作。

检验人员要牢固树立行业作风,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对于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关法律知识要进行专门培训,分期考试持证上岗。加强管理,严把检验报告的质量质量关,杜绝假报告的产生。同时要做好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积极参加各类形式的检验检测能力验证,经常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并找出误差原因,减少与其他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误差,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

药品检验机构 篇4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财务内控制度,浅析

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和人们比较关注的共同重要问题,为了确保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是检验食品药品安全的一道防线,承担着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检验工作。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通过一个检验方法对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进行检测,确保人民所购买使用的食品药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人体安全。一个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关系到该单位的发展,为保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良好运行,需要对其财务内控制度做好完善工作。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日常的业务主要有药品、保健食品(包括食品)和化妆品检验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关于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简要分析。

1.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重要性

1.1对新经济形式的适应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能够防止单位出现财务问题。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预防单位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避免单位在运行中出现一些财务问题以及财务贪污等情况,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虽然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属于事业单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事业单位自身也需要谋取发展,以适应如今的市场变革。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保证能够很好地生存,这就需要单位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对自身的自我财务管控工作,避免出现财务危机。提高单位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保证单位的良好运行。

1.2保证单位的顺利发展

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避免单位出现财务危机,避免单位运行出现问题。

1.3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由于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都由国家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在使用经费时,没有进行合理的财务控制,导致资金使用混乱,导致浪费的情况出现,这极不利于单位的发展。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单位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财务内控工作,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同时也是避免出现浪费。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是分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事业单位。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虽然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直以来,一些事业单位严重缺乏财务管控意识,并不太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资金使用上没有合理的计划,使得单位的资金在使用中出现很大的浪费现象以及一些人员贪污, 严重影响到单位的资金运行,影响单位的发展;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没用很好地实施,实施效果不理想。

3.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目前,事业单位均非常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在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单位负责人必须具备强烈的内控意识,基层财务人员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基层财务人员作为实施具体决策的主体,内控意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结果。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在短时期内并不会对单位造成损失,但是长期看来,会导致暴露出一些财务问题,影响单位的发展。因此,单位负责人与基层财务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保障单位的良好运行。

3.2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大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包括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导致单位人员在使用资金过程中出现浪费和贪污现象,没用合理的制度去管控这些现象。同时在出现一些经济问题时,单位不能拿出好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单位财务人员工作不到位,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上出现漏洞,从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内控制度时间较长,内容较为陈旧,因此无法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制度的保障性与约束性作用,影响内控制度实施效果。

3.3预算控制比较薄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单位在预算控制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不过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对此,单位部门需要做好业务运行中的预算控制措施。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对此,单位需要对预算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预断控制方案,减少核算的便捷性。

3.4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

财务工作者们主要是对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执行,对工作的资金收入等情况的记录管理工作、计划开支情况、监督财经法纪遵守情况等具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具有高素质的财务工作者担任,这样才能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过由于一些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欠缺,给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鼓励财务工作者们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对会计知识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财务知识,培养自己的财务专业性。同时也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保证单位资金的使用透明化和高效性。

4.完善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措施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改进,从而减少财务上存在的风险,保障财务的安全,做好食品药品的检验工作。

4.1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主要是有财务人员实施,因此,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做好财务内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加强财务人员的自身能力,单位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单位需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举办一些法律知识讲座,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识到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

4.2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自身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对健全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保障。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需要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个人自身的职责,严格按制度办事。保证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对资金节约从一点一滴小地方着手,在实际工作中,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除此之外,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单位财务内部管控模式来实现。具体方式就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设置会计核算、会计主管、稽查以及档案保管等岗位。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岗位的考核、评价以及轮换制度,不断地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以此来规避单位的财务风险。 在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单位内部审查监督是最为重要且是首要的环节,因此需要提高审计地位。设置审计部门,不定时地审计单位所有财务情况,强调审计部门独立与权威性,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4.3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严把财务监督关,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机构需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同时单位人员要提高财务内控意识,加强对单位财务运行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单位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提高单位的资金利用率。

结语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单位自身内部的内控制度,保证单位的良好运行。对于单位财务工作,需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财务知识,积累自己的财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职业素养,完善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为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发展而努力,让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越来越壮大。

参考文献

[1]陈文.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财务内控制度浅析[J].中国经贸,2014(15):230.

[2]徐建文,曹洪杰.营改增对药品检验机构财务的影响及规范策略[J].中国药事,2015(06):605-607.

药品检验机构 篇5

检 验 检 测 机 构 资 质 认 定 刑事技术机构评审补充要求

第一条

本补充要求是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基础上,针对刑事技术机构的评审补充要求。对刑事技术机构的资质认定评审应予以执行。

第二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遵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三条

刑事技术机构依法经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机构审核登记,并取得《鉴定人资格证书》,从事鉴定业务的人员。

第四条

刑事技术机构及其鉴定人为解决案(事)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成果,依法对有关的人身、尸体、生物检材/样本、痕迹、物品等,进行检验、出具鉴定意见。

第五条

刑事技术机构的鉴定人,应由刑事技术机构最高管理者任命,并经资质认定管理机构批准,负责授权范围内鉴定文书的技术性审核和签发。

第六条

刑事技术机构的检材/样本是用于证明案(事)件事实的所有物品,如毛发、血液、分泌物、人体组织、毒物、毒品、文

· 1 ·

书材料、足印、手印等,以及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用于分析、判断的相关信息或记录。

第七条

由刑事技术机构应关注委托方提供的、刑事技术机构作为鉴定依据的外部检验检测信息,或者其他与鉴定相关的信息。

第八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具有保证依法、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鉴定业务的法律地位。非独立设立的刑事技术机构需要经所属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鉴定,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鉴定活动。刑事技术机构应当持有设立机构的批件和省级以上公安行政机关颁发的《鉴定机构资格证书》。

第九条

刑事技术机构在公安机关中应易于识别或被明确界定,应当采用组织机构图等方式表明其在公安机关中的地位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十条

刑事技术机构和鉴定人应当对从鉴定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保密,包括: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秘密。除非有特殊法律规定要求外,鉴定结果只能报告委托方。

第十一条

刑事技术机构拟在公开场合发布与鉴定事项相关的信息、依据法律法规要求或规定授权发布保密信息时,应当事先通知委托方或相关人员。

第十二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建立文件化的人员培训程序,为确保针对鉴定人的培训是适宜的,应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岗前培训阶段;

· 2 ·

(二)在资深鉴定人指导下的工作阶段;

(三)与鉴定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保持同步的继续培训。

培训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水平或工作阶段对人员类别进行划分,至少要能依据不同类别人员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并与本鉴定专业的知识要求相适应。个体培训需求的评价,应当基于该鉴定人的能力、资质、经验和监督结果。

对于涉及鉴定活动的临时聘用人员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外部专家,至少在使用前应当实施充分和有效的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督。

第十三条

刑事技术机构使用的在培人员和鉴定辅助人员不应当从事结果分析和解释等关键性工作。

第十四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有一名负责全部鉴定领域的技术负责人,多个鉴定领域的可以分别指定技术负责人。每个技术负责人职位的职责范围应当有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担任负责全部鉴定领域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具备运作公安机关刑事技术机构的技术能力和工作经验。

第十五条

刑事技术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应当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地级市(含)以上公安机关刑事技术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一般应当具备高级技术职称;开设时间不足10年的鉴定项目,其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应当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在本专业领域从业5年以上。

· 3 ·

第十六条

刑事技术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当是在职人民警察。鉴定人员的数量和其执业范围应当符合《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

刑事技术机构中的每个鉴定专业领域至少要拥有3名及以上获得《鉴定人资格证书》的人员,且至少1名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等同能力。

第十七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按照公安行政机关规定的仪器配备要求,配备满足于鉴定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临时借用或租用的仪器设备进行鉴定的事项不予资质认定。

第十八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对其关键量或值对鉴定结果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在检定/校准周期内应当开展期间核查。核查时,应当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文件化的内容应当至少包括核查的方式、频率和符合性的判断指标。

第十九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配备满足检测工作所需的标准物质或对照物质(当仅开展定性检测时)。

第二十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委托受理协议,协议内容应当包括委托要求,选用的方法、标准,检验时限,检材/样本的数量、状态、包装、性状,外部信息,检材/样本的退还方式,以及鉴定过程中的风险告知等。委托受理协议应当由双方签字确认。修改已签订的委托受理协议时,应当重新进行评审并经双方签字确认。刑事技术机构应当对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进行· 4 · 核查或验证。因鉴定需要可能耗尽或损坏鉴定材料时,应当告知委托方并征得书面同意。

第二十一条

刑事技术机构不应将抽样/取样、鉴定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以及鉴定意见的形成等工作进行分包。刑事技术机构签约或聘用的外部专家按照其管理体系的要求提供技术支持的,不属于分包。

第二十二条

刑事技术机构由政府采购形式确定的供应商,应当视为按程序选择和批准的供方。

第二十三条

刑事技术机构的记录应当有授权签字人对鉴定文书的审核记录,应当能表明鉴定中每个关键的发现、支持鉴定意见的结果和/或数据、分析判断和说明、鉴定意见都已经过审核,授权签字人的意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如逐项或总体的意见,以及针对性的说明等。

第二十四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优先选择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荐(授权)使用的方法及技术规范,并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没有国家、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应当优先采用由知名专业技术组织(机构)编写或有关专业书籍、期刊公布的、并经确认的方法,或采用省级刑事技术管理部门批准的技术规范。

第二十五条

刑事技术机构有程序来保护和备份以电子方式存

· 5 ·

储的记录,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当刑事技术机构使用信息管理系统(LIMS)时,应当确保所复用的机构外部信息也满足所有相关要求,包括审核路径、数据安全和完整性等。

第二十六条

刑事技术机构根据行业特点,基本不涉及抽样,但应当按照专业领域中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制定取样的文件化要求。

第二十七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对检材/样本接收、内部传递、处置、保留、返还和清理等过程进行记录,确保“保管链”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第二十八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制订外部和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当按要求参加公安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对于无法参加能力验证的鉴定对象,一个资质认定周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实验室间比对。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应当根据专业特点、规范要求、技术风险、人员能力以及所进行工作的类型和数量,确定质量控制的具体方式、实施频次(常规或定期)和控制要求,并文件化。

第二十九条

刑事技术机构应当按照公安行政机关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及时出具鉴定文书。刑事技术文书的格式应当遵守公安行政管理机关的相关规范。刑事技术机构的鉴定文书上至少应当有2名鉴定人的签名;多人参加检验检测,对鉴定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加以注明。鉴定文书应当经授权签字人签发,签发的授权签字人可以是鉴定人之一。刑事技术机构采用的外部信息应当在鉴定文· 6 · 书中注明。

第三十条

刑事技术机构鉴定原始记录和鉴定文书保存期限不少于30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始记录和鉴定文书应当永久保存:

(一)涉及国家秘密没有解密的;

(二)未破获的刑事案件;

(三)犯罪嫌疑人可能或者已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

(四)特别重大的火灾、交通事故、责任事故和自然灾害;

(五)办理案(事)件部门或者鉴定机构认为有永久保存必要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探究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问题 篇6

关键词: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25-02

一般来说,第三方的含义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主体,第三主体独立于买卖利益之外,代表公正、权威的主体,确保交易的公平性、权威性,避免纷争。食品安全检测行业是主要通过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等设备提供食品质量认证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食品检测服务,食品认证服务,为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保证,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应该独立于政府与企业,单独存在,并发挥监管职能。

1 目前我国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结构与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处于食品业的复杂程度与第三方监管主体的多元化,第三方机构都需要政府的认定,而现阶段我国第三方食品安全监管没有明确与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无法确定分工权责内容。所以认证质量就难以保证,如果第三方检验机构无法脱离政府的压力,则不能保证检测结过的可信度,责任主体不能明确,越权行为也难以控制,甚至部分机构在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之下,难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检测结果缺乏公信力。潜规则下“第三方监管”容易沦为以权谋私的政府企业道具。

1.2 资金、科技水平、人才水平的制约

由于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起步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缓慢,在技术更新和新产品跟进速度上有待提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的设备也需要随之更新换代,而购置设备则对检测机构提供了更高的财政要求,而第三方机构通常无力保证设备的购入,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甚至很多市县级检验机构的设备仪器已经使用超过十年,且存在一次性投入后无后续配套经费支撑的情况,所以检测水平难以发展。

1.3 利益驱动之下的诚信缺失问题

第三方监管机构具有市场性,所以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之下,部分机构开始出现违规操作、简化检测程序、虚报信息等不正当竞争现象,以扩大经济利益,甚至不惜以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打压合作企业的竞争企业,并且对“合格报告”明码标价。这种现象不仅违法,而且还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危害巨大,就当前来讲,这种第三方视频检验机构的违规操作行为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点问题之一。

1.4 社会环境压力造成的不利影响

食品行业涉及面较广,所以导致食品行业客户较多,但是采样难度大,检测量大、采样频率高,但是检测价格水平不高,也导致服务利润较低,这些条件不仅影响了第三方机构的效益,也对违规行为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就现在第三方视频检验机构的快速发展来说,普遍起步较晚,国内也已经有了一定数目的第三方视频检验机构,但是发展尚不成熟,仍然缺乏经验和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这些外在环境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方视频检验机构的发展。

2 第三方视频检验机构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改善管理体制

第三方检测机构如果需要获得社会各界与政府的认同肯定,就必须保证测试的结果公正、客观、准确,其中公正这一点表面,要求检测机构的测试结果必须能够免除政府与企业的干扰因素,尤其要控制检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对于贪图利益而不顾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技术者或者检测机构,必须严厉打击,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与政府相应的也必须加强对食品检测机构的监督,保证食品生产商与第三方机构无法联通舞弊,造假,混淆视听,这样,第三方检测机构才能够找回人民群众的公信力,做到公正,标准。

2.2 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水平

人才是任何组织机构发展的核心,而检测机构与一般企业不同,是人力和技术密集行业,技术人才是其核心。检测机构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提高人才素质,一方面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合作培训模式,让技术人员能够“走出去”,学习更新的更好的技术,另一方面,开展技术人才“引进来”的选聘战略,向社会公开招聘,保证选聘工作的公平公正,选择优秀的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对于机构内的员工,企业也可适当家兔绩效考核与激励方案,对于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技术人员,要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增加人才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

2.3 政府需加大对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力度

检测设备直接决定了一个检测机构的检测成果以及权威性。但是,检测设备的引进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高质量仪器设备,很显然由单个投资者建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一是在资金方面,政府可以为其提供投资,帮助其引进人才与设备,并颁布优惠政策,例如在检测机构的运作初期,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法提供财政补助,在发展之后,政府可以引导第三方机构上市,同时也能够减轻第三方机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并且给予技术支援,由于国外科技发达,检测水平标准都高于我国,所以我国很多民众都倾向于买进口产品,针对于次,地方政府可以引导民第三方检测机构积极通过国内外检测认证,培养一批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认证机构,走国际路线,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另外,国家也需要并积极引导地方政府明确权责职责,对于通过要求的第三方性质的视频检验机构,可以明确规定政府的工作内容,保证第三方机构运作的独立性。

3 结语

总之,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必须抓住当前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勇敢面对发展中的挑战,不断调整管理结构,结合自身能力,提升服务意识,提高公信力,发展科技、人才实力,走出一条粉盒自己发展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梅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现代工业和信息化,2011(10):11-13.

[2]罗华标.浙江省食品检验机构现状调查及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2.

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室质量控制解析 篇7

1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管理

抽取样品是检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抽取的样品应做到真实完整, 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检验室应对样品的保管, 传送, 处理等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以确保样品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例如, 如不能在现场测定酚类, 可以在每升水样中加0.5g Na OH及1g硫酸铜加以固定, 保持原始状态。另外保证样品在运输, , 贮存过程中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2明确检测依据

接受检测任务后, 首先要明确检测依据的技术标准的技术规范, 在完全理确检测依据的基础上, 编制操作的检测程序方法。

3构建良好的实验室环境

光线, 温湿度, 震动, 空气, 用电等方面符合要求, 避免实验结果产生误差。操作有毒, 易挥发试剂时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 仪器不可与有挥发性试剂同处一室, 互相干扰试验不可一室进行。

4实验室管理要规范化

根据样品性质和测定项目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制定合理的抽样和检验方案。主要从精度和准确度干扰情况, 费用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考虑,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避免产生系统误差, 对仪器和器皿进行定期校准, 纯水和化学试剂应保证符合要求。配备合格的标准溶液, 要定期与权威单位的标液进行对比, 制定符合要求的标准曲线, 并经常进行校对, 如发现问题要立即加以解决。

强化工作者分析操作的熟练程度, 杜绝个人观察器官不敏锐和固有的习惯所引起的对滴定终点颜色的判断错误, 对仪器刻度标线读数不准确等引起的测量误差,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是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 消除偶然误差的主要方法, 测定次数为3-5次, 如没有意外的发生, 基本上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如配制标准溶液, 平行试验不得少于8次, 两人各作4次, 每人平行测定结果的极差与平均值之比不得大于0.1%, 结果取平均值。在分析样品时可以用标准方法与选用的方法测定同一试样, 若测定结果符合公差要求则说明方法可靠, 如果测定结果超出允许的公差范围, 就应重做。加标回收率的检验方法也是控制分析质量的重要方法, 在相同的方法下进行二等份试样, 在其一份加入一定量待测组分的纯物质, 如测定结果和加入纯物质的回收率在标准范围内, 则样品的测定结果可靠, 如在标准值范围之外, 则应查找原因重新测定。分析样品时可以用回归分析法制定标准曲线, 用制做分析用控制图来确定样品的控制限和真值, 来验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如数据在控制限外, 则应弃去此数据并查找原因, 加以改正。

除了以上实验室的基础工作以外, 实验室建设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抓好检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建室中要任用有实践经验和掌握化验技术的人员担任负责工作, 对化验人员进行业务技能, 安全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经厂级, 车间级, 班组级培训合格后, 方可上岗作业。

二,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相应的规章制度则是搞好各种检验工作的保障。近年来, 我厂为了搞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围绕“稳定生产, 保证质量”先后制定了三级质量考核制度和标准物质管理制度, 样品管理制度, 业务培训制度, 等四十多种规章制度。使各级各项检验工作有章可循。使我公司投产以来无质量事故发生, 使出厂产品人工煤气合格率100%, “哈依牌”工业用甲醇一等品率大于95%, 煤中油, 粗轻油, 粗品酚, 液氨合格率100%。列于2007年中国化工五百强第285位。

三,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检验机构是具有权威性的机构, 要求分析检验人员具有清正廉洁的素养, 公正公平的科学态度, 因此要加强对检验人员的思想教育, 充分调动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 公正廉洁的态度投入到质检工作中, 这样公司才可生产出合格产品。

要使质量检验机构具有科学性, 公正性, 权威性, 就应从实验室建设抓起, 严格对质量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公司才会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公司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珍.化验员读本.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3, 9.

种子检验机构档案记录解读 篇8

关键词:种子,检验机构,档案,记录

经过考核合格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 具有出具有证明作用数据或结论的资质。所出具的结果需要一整套记录确认质量, 证明其可靠、准确。记录包括人员能力信息、设备状态信息、受检样品信息及检测环境信息等。以确认在样品检测过程中, 参与检测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能力, 设备处于符合检验要求的状态, 样品状态符合检测技术要求, 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没有对检验形成不良影响。记录一旦缺失, 质量结果将受到质疑, 接受第三方审核时, 可能失去资质。

1 涉及检验结果质量的几个记录档案

1.1 人员档案

专业学历证明, 从业资格证, 培训记录。

1.2 检测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设备登记表, 验收登记表, 鉴定校准验收记录表, 期间核查记录表, 维护记录, 维修记录, 使用记录。

1.3 样品信息

样品来源记录 (扦样单或送样委托登记表) , 检测数据原始记录表, 检测环境记录。

1.4 管理记录

内部审核记录, 管理评审记录, 客户审核记录, 第三方审核记录。

2 记录档案作用

2.1 人员专业学历证明

证明经过相关学习, 人员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具备胜任检验工作的基础知识。

2.2 从业资格证

人员在具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通过法律、法规、专业设备操作技术培训, 具备了从事种子检验工作必备的操作技能和法规常识;经过管理部门考核、行政许可, 具备了从事政治检验工作的资格。

2.3 培训证明

随着社会进步, 种子检验技术也在发展。通过继续教育培训, 补充了学历教育的不足, 了解掌握新的检测技术和政策法规, 人员可以胜任技术进步后的工作。

2.4 仪器设备登记表

汇总全部检测设备信息, 以期了解检验使用的设备, 符合检测种子技术要求。

2.5 仪器设备说明书

单个设备的全部资料信息。包含性能参数、规格参数、操作步骤说明、出厂日期、出厂编号、售后服务信息等。佐证设备适于承担检测工作, 遇到使用问题, 可以得到有效帮助。

2.6 安装调试记录表

记载设备初期启用, 外观检查、性能参数符合种子检验技术要求。新设备在未检定、校准前未发现外观和技术问题, 可以进行检定、校准测试, 拟投入使用。

2.7 检定校准记录

定期对设备进行计量测试, 确认符合说明书性能参数指标。证明在检查设备后, 经过测试和调整, 性能符合或达到了产品说明书标出的性能要求, 并且在一个检定周期内可以持续保持;另外, 设备经过维修后, 性能达到了产品说明书标出的性能参数指标。

2.8 设备期间核查记录

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 为了确认在此期间设备性能状态保持在校准时的精度而进行的核对检查, 通常利用参考物质进行。参考物质可以是经过检定的类标准物质, 像砝码、温度计等, 也可以是自制的恒重物。在仪器检定校准后测量参考物质, 记录测量值, 在期间核查时重新测量参考物, 比对参考物质的测量值的变化, 反推设备性能有没有变化。佐证在样品检验时设备性能处于合格状态。

2.9 仪器设备使用记载表

每一台设备的使用流水记录, 与样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使用设备名称记录共同映证, 在检测样品时设备处于合格状态, 说明从该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是有效的。

2.1 0 仪器设备维修记录

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零部件老化、使用不当或外部原因, 难免出现故障, 在设备上留下痕迹。记录设备故障内容、维修内容, 与检定校准记录映证样品检测时设备处于合格状态。

2.1 1 仪器设备维护记录

通过擦拭、清扫、润滑、调整等一般方法对设备进行护理, 以维持和保护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状况, 称为设备维护保养。对可能影响设备运转部位除尘、除垢、加注润滑剂, 达到整齐、清洁、坚固、润滑、防腐、安全等要求。日常维护一般不作记录, 定期维护、设备润滑、冷却系统、密封系统清洁和空气循环系统清洁维护是需要记录的。设备的维护, 可以保证检测不受影响。

2.1 2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记录

通过不定时的不同岗位的人员, 交叉核查工作, 排除可能存在的思维惯性导致的检验结果失误。

2.1 3 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记录

阶段性工作总结通过全面回顾过去工作, 评估检验工作是否有必要对管理进行改进, 保证检验结果处于高质量状态。

2.1 4 管理体系外部审核记录

根据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 定时由管理机构组织专家, 对机构质量体系进行全面核查, 确认检验机构有检验能力的活动记录, 从另一侧面确认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

2.1 5 供应商评审记录

检验机构对为检验机构提供服务的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评价记录, 证明检验机构的配套服务是高质量的, 不会因为配套服务影响检验结果质量。

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建设探讨 篇9

一、建设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背景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机动车的管理方式、程序和实施部门作了明确规定。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方面,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实行社会化”。这表明农业机械部门在履行对上路行驶的拖拉机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时, 经过短暂过渡时期后, 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必须实行社会化。这就要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根据法律规定, 对工作方式和内容及时进行调整。

《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前, 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全部由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承担。农机监理机构的这一职责是由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及各省相关部门赋予的, 但上述法规、规章及行业主管部门并未就机构的资格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现行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源于过去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行业管理时, 对国营拖拉机站进行机务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所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此后, 虽然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实质在逐步演变, 但管理方式却没有多大改变, 一直延用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 拖拉机安全生产管理逐步由行业内部管理演变为社会公共管理, 这就要求管理模式也要随之改变, 否则会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由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对机动车进行检验, 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 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设备进行检定, 对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这一规定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这一纯专业技术性工作从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 不再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 而是作为行政管理的技术支撑。同时, 将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执行机构也从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设置变为社会化, 这是典型的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模式。这样做既便于检验机构发挥专业优势, 又可以分清责任, 利于监督, 使管理部门从大量的技术工作中解脱出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这一要求包括以下内涵:一是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不再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份内事务, 而是由社会上可以胜任的专业检验机构承担;二是安全技术检验是车辆登记和定期检验的前置条件;三是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资格管理, 且必须通过计量认证;四是没有限制行政部门 (行业主管部门) 及其工作机构建立独立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

《拖拉机登记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农业 (农业机械) 主管部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上级农业 (农业机械) 主管部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指导下, 承办拖拉机登记申请的受理、拖拉机检验等具体工作”。这表明对拖拉机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是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赋予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工作职责, 而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资格认可和计量认证是法律对此类机构的法律要求, 未通过资格认可和计量认证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 将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这就要求各级农机监理机构特别是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 应主动适应形势要求, 积极建设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 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做好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计量认证工作, 适时依法开展农机安全技术检验业务。

二、建设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可行性

现阶段农机监理机构建设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1) 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过去的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一直由农机监理机构承担, 具有进行农机安全技术检验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专业检验技术人员, 熟悉农机安全技术检验的程序和技术标准。

2) 社会竞争尚不激烈。目前在社会上还没有社会化的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 各省、市、县级农机鉴定 (农机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虽然有对农机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能力, 但不可能承担当地的全部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 且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属社会公益性组织, 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

3) 符合拖拉机登记工作的迫切要求。安全技术检验的结果是拖拉机能否予以登记和通过定期检验的法律依据, 这项工作与拖拉机登记工作必须同步进行。可见, 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抓住过渡时期的机遇, 积极、主动、迅速地建设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具有可行性。

三、建设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采取的措施

1) 从机构内部明确安全技术检验的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 把从事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与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区别开来, 明确机构, 分清职责。

2) 根据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工作性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 (1) 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程序; (2) 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报告的审核、批准程序和制度; (3) 检验结果异议的处理制度; (4) 检测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制度; (5) 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6) 检验人员廉政、公正工作制度等。

3) 按照国家标准《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的检测项目, 配套并完善检测仪器设备, 改善检测环境条件, 提高承检能力, 保证检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培训专职检验和操作技术人员。

5) 正确认识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性质, 即由管理部门的行政工作转变为社会中介的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服务, 并切实转变工作方式。

湖北食品检验机构调查报告 篇10

全省食品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我省食品检验机构涉及质检、卫生、农业、粮油和工商等多个部门。经查, 我省现有食品检验机构257家, 其中计量认证机构175家, 占比68.1%;二合一机构82家, 占比31.9%。

二合一 (授权/验收) 食品检验机构情况

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我省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分布于全省16个市州, 其中省级5家, 市级18家, 县级59家。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内78家, 证书有效比例95%。82家机构全部为事业单位, 其中独立法人单位80家, 罗田县质计所和省盐业质检站为非独立法人单位。

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检验工作情况

全省二合一机构2010年完成检验报告159 335份, 其中食品检测报告79 463份, 约占全部检验市场50%的份额;食品检测报告中, 委托检验报告42 048份, 约占53%。

数据表明: (1) 目前我省产品质量检验业务中, 食品检测占据全省检验工作业务量的半壁江山, 食品检验业务已然成为检验机构生存的主要支柱, 食品检验的管理和检验能力水平决定着检验机构的生存地位; (2) 食品检验工作中, 委托检验占到了食品检验工作50%的份额。提醒各食品检验机构应该更多地从服务企业的角度, 急企业之所需, 围绕服务经济和服务企业开展更多、更新的检验项目。 (3) 食品检验工作中另一半份额为各级技术机构承担的食品监督抽查任务, 显示各级政府部门极为重视食品质量安全, 对食品安全监管投入了相当的物力和财力。

二合一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仪器设备以及环境设施配置情况

全省二合一机构现有职工总数1902人, 其中食品检验人员625人, 约占职工总数的33%;食品检验人员中, 高级工程师60人, 工程师192人, 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约占全部食品检验人员的40%, 除黄石、宜昌、咸宁和仙桃, 中级以上职称检验人员比例均达到30%。全省二合一机构现有食品检验设备资产17218万元, 在用食品检测设备4 422台, 设备完好率96%。食品检验机构在用面积99 006㎡, 食品检验用面积42 927㎡, 占在用面积的43%。

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情况

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工作情况

全省计量认证机构2010年完成检验报告54631份, 其中食品检测报告35216份, 约占全部检验市场64%的份额;食品检测报告中, 委托检验报告10143份, 约占29%。

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仪器设备以及环境设施配置情况

全省计量认证机构现有职工总数6260人, 其中食品检验人员4632人, 约占职工总数的74%;食品检验人员中, 中级及以上职称2885人, 约占全部食品检验人员的62%, 远超过《评审准则》中级以上职称30%的要求。表明计量认证机构食品检验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机构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给予了足够重视。

全省计量认证机构现有食品检验设备资产接近8亿元, 在用食品检测设备13 121台, 设备完好率97%。食品检验机构在用面积约27万㎡, 食品检验用面积约16万㎡, 占在用面积的62%。计量认证机构食品检验的设备条件和环境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二合一 (授权/验收) 食品检验机构检测能力达标分析

依据总局《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 (国质检科[2010]422号, 以下简称《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2010]49号, 以下简称《食品评审准则》) , 结合食品检验机构的人员配备、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等要素的基本准入要求, 具体分析如下。

机构人员情况分析

对照《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二合一机构中有72家机构食品检验人员总数符合要求, 符合率约88%;51家机构食品检验人员职称比例符合要求, 符合率约62%;66家机构人员培训并持证上岗, 符合率约80%。

普查显示:我省尚有部分二合一机构的食品检验人员人数、中级职称人员比例配备不能满足《能力建设基本要求》。全省市州级以上机构食品检测人员学历、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明显高于县级机构。市州级以上机构食品检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强且专业覆盖面较全, 平均学历较高。食品检测人员本科以上学历约在65%左右, 多为化学和食品相关专业, 也具备微生物和生物专业人才, 如医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应用发酵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人员。

但是县级食品机构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很大一部分机构检测人员结构不合理, 年龄趋向老龄化。平均工作年限14年, 本科以上学历大约只有33%左右, 专业类别五花八门, 如土木工程、汉语言文学、中文、法律、文秘、军事指挥、党政管理、电子商务、英语等, 食品和检测相关专业人员奇缺。由此看出, 县级机构远未达到《评审准则》要求的食品理化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每个专业至少要有2名专业检测人员的基本要求。

环境设施配置和仪器设备情况分析

总局《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规定:省市县级食品检验用面积应分别为省级≥1 000m2、市级≥500m2、县级≥200m2。82家机构中, 46家机构能满足基本要求, 符合率56%。面积不能满足要求的36家机构中, 市级机构4家, 其余32家均为县级机构, 说明大部分县级机构的实验室面积与总局能力建设要求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能力建设基本要求》对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 市州级以上机构的理化设备、大型分析仪器的配置和微生物设备配置基本满足要求, 但是市级机构中仅武汉市、黄石市、荆门市、宜昌市、恩施州5家机构配有检测致病菌相配套级别的PⅡ生物安全实验室, 其他市级机构均不能满足微生物致病菌检测的环境设施要求。

县级机构常规理化指标设备基本满足要求, 但必备的分析仪器和微生物设备落后且匮乏。根据《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县级机构主要产品检验能力为米、面、油等民生产品, 涉及农药残留、金属元素、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检测;微生物检测能力主要为卫生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 以及稍高层次的致病菌初筛检测。目前, 配置了检测金属元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县级机构仅39家, 而原子荧光光度计仅1家县级机构配备;能满足微生物检测基本设备配置的县级机构仅28家, 开展致病菌初筛必配的生物安全柜以及与之配套的环境设施无一家县级机构具备。

普查显示, 目前县级机构很难完成食品中基本卫生指标和致病菌初筛的检测能力, 一半以上的县级机构连基本配置都不满足, 给我省基层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带来很大隐患。

工作建议

实验室管理是检验机构能力提升的基础, 检测能力是检验机构的生存之本。具体建议如下。

有效发挥资质评审准入、监督和调控引导职能, 提高食品检验机构监管的有效性

第一, 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程序, 谨慎授予资质证书。按照评审标准, 严格食品检验机构的市场准入。充分、有效利用资质认定评审工具, 按照对省市县三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提升的部署和规划, 对各级食品检验机构检验检测能力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控。

第二, 建立信息公开、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有效期的动态管理, 及时清理检验机构的资质, 杜绝超范围检验、超期出报告现象。建立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信息和名单公开制度, 解决检验机构评审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加快技术机构改革步伐, 合理布局, 加强食品检验机构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从整体宏观保障食品安全

整合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资源, 建立和打造市州级食品安全检验公共检测平台, 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食品安全检测公共平台主要担负法定检验任务, 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执法检验等监督管理任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公共管理任务。食品生产企业对其产品的全程委托检验任务, 包括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检验、成品标准符合性检验和供应链的验货检验。

从普查数据看, 目前我省大部门县级食品检验机构离《食品评审准则》和《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如果按标准对全部县级机构完善其人员、设备和环境设施的配置, 一方面会增加资金和人员的压力, 另一方面势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综合《食品评审准则》的内在要求和食品检验机构外部环境分析, 分层次对县级机构改革或许可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实现食品检验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投入按照轻重缓急原则, 重点对紧迫、实用和食品风险监测项目加强投入。

第一, 以总局科技司《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为指导, 鼓励各食品检验机构能力达标。力争实现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检测技术研究院主要检测项目、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和市州级检测技术机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须检测覆盖的产品和参数, 以及县级检测技术机构常规食品检测和当地有产业支撑的产品检测能力基本达标。

第二, 逐步改善或建设与检验仪器相配套的实验室环境。

第三, 加大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装备, 应对突发事件检测能力的项目装备、威胁食品安全最紧迫的项目装备以及亟待解决的食品检测技术壁垒装备的投入, 为解决我省食品检测领域难题, 为政府有效实施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提升食品检验人员检验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促进食品检测机构能力提高。依据《评审准则》要求, 提升我省食品检验机构能力

第一, 探索技术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出台政策, 鼓励各级技术机构积极引进专业食品检测人员、培养专门的食品检测管理人员。

第二, 为适应《食品评审准则》要求, 目前急需开展对在职检测人员的食品检测技术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当前亟待需要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大型、精密检测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微生物相关知识包括微生物基础知识, 基本操作程序、鉴定程序, 常见致病菌检测方法等内容。

第三, 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科研引领人物的科研团队, 吸收和聚集检验人才, 建立重点实验室, 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体现学术研究价值。当前重点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控制领域技术、复杂基质食品中有害物质分离技术、食品中污染物质和残留检测技术、食品中未知有害物质筛查技术、不明物质方法检测、食品品质检测领域的新方法技术的研究等, 力争提高湖北在全国食品检验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药品检验机构 篇11

中图分类号:R1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16-01

摘 要 近年来,外贸形势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出口服装质量的检验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服装质量出入境中的作用,并阐述了相应的控制与检验措施。

关键词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装质量;控制;检验

长期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贸易争端给我国服装出口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使得出口服装质量的控制与检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关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服装质量出入境控制和检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找到有效合理的手段来促进出口服装质量的提高。

1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服装质量出入境中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重重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承担起把关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责任,一旦在出口产品检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通报给企业,并负责指导企业的工作。从最近几年进出口产品的检验状况调查来看,在服装出口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比较相似的,和过去相比,服装质量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提高,然而,仍然需要继续执行严格地监控、把关。

与此同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服装质量出入境检验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具体来说,对于出口服装质量,主要是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质量的匹配问题,主要表现为面辅材料的质量匹配与制造技术的质量匹配两大方面。一般来说,服装的基本构成为相关面辅材料,而面辅材料及其服装加工性能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服装的质量。因为服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季节性,所以,应该采用一些新兴的面辅料来打开国际市场。但是,现阶段在质量标准方面,服装生产和面辅料供应两个环节严重脱节,即面辅料的质量严重地阻碍了服装质量的提升。此外,服装生产企业往往缺乏对面辅料性能的充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质量保证,对出口服装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服装质量出入境的控制与检测

服装质量监控有利于促使服装出口得到有力的保障。产品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合同最终能否顺利履行,也影响着国家及出口商的名誉,应该引起出口企业的重视。一般而言,产品质量控制主要为生产方的责任,然而,为了确保做到按质按量按时地对外交货,还应该由贸易公司的相关人员积极地参与到全程质量监控当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地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2.1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服装质量的监控。

服装质量的监控应该贯穿于整个服装生产的过程中。服装工业是加工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纺织工业的最终产品。而服装加工的性质决定了服装工业只能改变纺织品的形状与用途,而不可改变纺织品的质地、性能、色泽与其表面疵点等。由此可见,必须对面辅料质量加以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服装成品的质量。长期以来,对面辅料质量的检验往往只注重表面疵点,而缺乏全面性。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主动地对面辅料质量进行控制,不仅要继续注重面辅料的检验,也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为强化面辅料的进货管理,根据需求来进料,确保不采购不合格的原料;其二为加强面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能测试,以对外观目测无法发现的内在质量情况进行控制。总体来说,检疫结构对出入境服装质量的监控主要包括数量验收、质量验收、原料测试、裁片品质控制、缝纫质量控制和熨烫质量控制几个方面。

2.2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服装质量的检验

2.2.1 外观质量。在服装质量检验中,外观质量检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关于各类服装的外观检验应该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从前到后,从面到里”的顺序进行,实现不漏验,不重复动作,从而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外观检验是通过视觉对服装外部进行检验来判定服装质量问题的,具体检验项目有品质、数量、规格、标识、包装、环保和安全卫生等。

2.2.2 缝制质量。对于缝制质量的检验主要是采取立体测量法,针对车缝质量与针迹密度两个方面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立体测量法中,测量位置的把握及尺寸数据的读取具有难度,应该仔细核对。

2.2.3 服装内在质量。随着国际服装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服装的内在质量,并已成为服装行业应对“绿色环保”壁垒的一种手段。我国基本安全技術标准设定了五个主要考核项目,分别是甲醛含量、PH 值、异味、色牢度与禁用染化料。其中,甲醛会给呼吸黏膜及皮肤带来不良影响;人们的皮肤显弱酸性,因而中性与弱酸性的服装对皮肤是较好的,而PH值呈其他状态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皮肤;如果出现异味则表明服装上存在挥发性化学药剂残留物,而这种残留物往往会伤害人体内部及皮肤;色牢度所反映的是染料由纺服装上脱落的程度,如果这些脱落的染化料接触到皮肤,就很可能使其受到细菌催化而发生病变;而禁用染化料中则含有致癌物质,不允许应用于服装产品。

2.2.4 标识查验。禁止纺织品非法转口的相关规定表明,要查验服装的标签、挂牌与包装的产地标识。事实上,标识查验有利于禁止纺织品的非法转口,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关系着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贯彻执行,已经成为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与政策性的工作。

2.2.5 服装的功能性。

对于一些有特定用途的出口纺织品服装,不仅具有以上质量要求,还规定要测试服装的功能性,从而满足特定使用需要。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是用于老年及婴幼儿的服装、医疗卫生领域的抗菌服装和用于石油、电子、医疗器械等行业的防静电工作服装等,应该进行功能性检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阻燃性检验、抗菌性检验和防静电性的检验三个方面。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服务质量、出入境的控制与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我国出口服装可以在国际上占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应该大力提升我国出入境服装的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检验方法,从而促进我国出口服装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刘媛媛.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流程的几点措施分析[J].求实,2011(S2).

[2] 赵汗青,李宁,何德敏,种焱,李建光,王冬晖,王紫梁.北京朝阳口岸进境水果检验检疫新模式的构建[J].植物检疫,2012(01).

[3] 王作佳,董志珍,栾慎顺,赵祥平,张霞.构建适宜中国特色进出境动植物检疫体系运行公共关系模型的设想[J].植物检疫,2012(01).

[4] 刘媛媛.检验检疫现代化和检验检疫能力建设的探索[J].求实,2012(S1).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探讨 篇12

1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 我国医疗行业百废待兴, 一些药厂的生产水平很低、重复作业、简陋、流通环节多、药品定价高, 使得医药市场竞争很激烈, 出现了恶性循环。在这样的药品市场当中, 要把握好药品的质量, 杜绝假药以及劣质药品进入医院, 进入人体, 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要打击药品流通环节中的不正之风, 保证医疗机构药品的质量, 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在这些年当中, 一些医疗机构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药品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2 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把好进药关

药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属于特殊的商品, 药品质量的好坏能够影响人民的健康, 劣质药品不仅不能够治愈病人, 还会夺去人的生命。医院领导要时刻想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药品进购过程当中, 要严把人情关、进货关、入库关、药品使用关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的药房, 所有进入医院药房的药品必须是证照齐全的合法公司的合格产品;对引进的新药品, 要严格实行各个科室申请、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过讨论同意, 按照程序引进[3]。药品采购计划必须经过医院领导的审批才能够执行, 对新购进的药品, 在入库之前必须经过药库保管员的严格验收, 只有质量合格, 数量、价格、规格与计划符合才能够允许药品入库。如果药品有质量问题, 在有效期内半年以上的药品一定要退货, 不能够继续使用。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医院用药的质量, 杜绝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疗机构的药房。

2.2 任用合格的药品管理人员, 强化药品的管理

药品管理人员包括药品日常管理人员、日常监管人员、药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手术间药品保管登记人员以及清场人员, 等等[4]。一般情况下, 日常管理人员只有1名, 是有一定资历的主管护师, 主要是负责常用药以及急救药品的管理, 要能够落实各种急救设备与抢救的工作。应该具备的素质有:责任心强、懂得药品管理业务、身体健康、工作勤奋、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护士长负责本科室药品的请领、保管以及报销;还要检查贵重药品以及毒、麻、限、剧药品的管理情况, 要对手术室的所有药品进行监管。消毒员主要负责的是消毒液以及大液体的请领工作[5]。手术间的护士人员负责手术间药品的保管工作。计算机操作人员负责每天手术用药数量金额等的输入以及传递的工作。卫生员主要负责各个手术间在手术后的清场以及手术室走廊、通道、库房和药品房间的日常清洁的工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药品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医院用药量的增加导致药品库存量的增加, 所以一定要保证库房药品的质量, 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医院要把不常用的药品分为抢救用药以及非抢救用药, 抢救用药不要贮存太多, 非抢救用药随用随购, 高档的药品要临时申购, 用多少就采购多少, 这样不仅能做到控制库存, 而且保证了正常用药。医院要严格执行岗位负责制, 监管药品的有效期, 各个药房要定期汇报药品的有效期情况, 3个月的有效期的药品都要上报。医院要严禁退药, 如果有特殊情况, 要根据患者的医疗状态, 填写报告单, 并且经过主管医师签字、药师审核以后, 才能够退药, 这样能避免在退药过程当中可能发生偷换药品的现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实现药品联网管理。

2.3 打击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由于医疗机构用药量在不断上升, 但是医药市场却不够健全, 一些不法药商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药品的经销, 一些药商找关系、走后门进行销售。面对高利润的诱惑, 一些医疗机构的领导采取了各种措施, 打击这种不正之风。医院领导要做到洁身自好, 不凭借权势介绍药商, 让厂家都能够平等招投标。医院要利用录像以及会议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宣传教育, 明察暗访, 打击药品回扣[6]。对于违反医院规定的药商实行永久停药的处理, 对违法规定的医护人员要给予严肃的处理, 相关人员一律不能接受药商的礼金, 一旦有违规者, 将会给予严厉的处理, 防止以权谋私现象发生。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狠抓药品的管理,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为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保证, 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4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要全面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的理念, 明确各个岗位准入资格, 制定药品的请领、验收、保管、发放、登记、入账、检查、核对、回收、基数管理以及废弃处理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把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流程监控有效结合起来, 质检工作人员要对药品的使用流程进行定期的检查, 并且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评分, 护士长以及科室主任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保障医疗机构药品的全面质量管理。

2.5 控制药品的环境

药品的环境影响因素有日光、空气、时间、昆虫、微生物、温度以及湿度, 等等, 针对这些贮存条件的不同, 要求对药品进行全时监控, 并且及时采取措施来保证药品贮存条件合乎要求。药品间最好能够设置独立的空调系统以及温度和湿度显示装饰, 保证药品保管的质量[7]。各个药品存放的设施之间要保证适当的距离, 而且要和墙壁、地面以及屋顶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能够方便手术用药的随时拿取, 减少各个存放室之间产生温度和湿度的干扰。要安排工作人员负责冰箱以及恒温箱内温度和湿度记录, 一旦发现失常就要及时报告设备科进行检修。

我院为了科学、合理、安全、经济、有效地用好药品, 不断强化药品在临床中的使用管理,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临床检查药品的存贮、使用情况。在药剂科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克服种种困难, 抽调2名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积极上进的执业药师成立临床药学室, 深入临床;结合大夫和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用药指导;引进国内外先进临床用药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特别是针对一些临床的新药特药, 及时与临床大夫沟通、交流;将患者用药后的对症和不良反应及时反馈于厂家, 做到药品服务临床, 临床反馈信息。进一步强化了药剂科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燕, 任丽娟, 王志, 李平, 宋金明, 王琳.摆药室工作人员手带菌情况调查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3, (03) .

[2]邢花, 毕玉侠, 阎琦, 黎敏.试论药品质量的有效监督与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4, (04) .

[3]李捷伟, 张国庆, 赵亮.美国医院住院药房单剂量配方制的实施的办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02) .

[4]侯婷婷, 许伟国, 薛强, 李蓓蕾, 丁维娜.医院中心摆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J].中外医疗, 2008, (32) .

[5]宋建华, 王洋, 李寅, 谭玲, 胡欣.我院单一剂量给药制度两种模式下药品质量管理比较[J].中国药房, 2008, (04) .

[6]曹歌, 任浩洋, 辛海莉.我院应用自动化药品单剂量片剂分包机前后护士反馈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 (06) .

上一篇:报纸语言文字差错下一篇:英语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