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的婚姻(共9篇)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1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最高峰, 也是中华文化的第一次繁荣时代, 西周的三百年里的思想和文化, 奠定了以后整个华夏文化的基础。婚姻继承者制度是传统文化里最为核心的部分, 一方面它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制度, 另一方面,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 它对社会关系调整和统治秩序的维护又有着极为重要和难以替代的意义。因此, 不论在社会发展意义上还是在政治统治意义上, 婚姻和继承制度都是不可忽视的制度。杨宽先生认为, 以婚姻继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宗法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基础, “按照宗法制度, 周王自称天子,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称为天下的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 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 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 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对天子为小宗, 在本国为大宗, 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 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 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 也由嫡长子继承, 对诸侯为小宗, 在本家为大宗, 世袭官职, 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组织中, 这些世袭的嫡长子, 称为‘宗子’或‘宗主’, 以贵族的族长身份, 代表本族, 掌握政权, 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按照杨宽先生的说法, 西周的统治就是“家国天下”式的宗法统治, 天下就是一个大的家族, 天子就是最大的家长, 在天子的领导下通过各个家族对宗族进行管理达到天下治理的目的。因此, 西周时期婚姻家庭关系既是小的、具体
书已, (刘) 向辄条其篇目, 撮其指意, 录而奏之”, 就是通过这种逐字逐句的斟酌奏报, 使凌乱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体系, 使图书管理和图书校勘成为了一门学问, “后来将群书叙录抄集在一起, 成为一部总的叙录汇编, 以便别行于世, 所以又称《别录》”[2]87。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继续进行图书校勘事业, 在刘向的图书分类基础上编成《七略》, 成为后代图书编辑一直沿用的体例。其后, 班固在图书校勘过程中也在《七略》的基础上编纂《文艺志》, 从此开创了中国的目录学。
三、两汉图书校勘的主要成果
通过汉代的图书校勘,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籍都不仅在文字、内容上得到了统一和勘正, 同时对这些凌乱的书籍都明确了名称、版本、篇目、叙录和正文, 为后世人利用和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版本, 使中华文化得到了很好保护和发扬。更重要的是汉代的图书校勘还对另外两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 图书校勘制度影响了汉代的图书管理的职官制度。汉代早期的图书管理由御史大夫兼任, 事实上御史大夫在早期的职能是管理史书, 但是经过秦代的发展以后, 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图书管理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封建体制下他们的精力有限, 很难将图书管理做得很到位。东汉以后, 校书郎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央的图书管的家庭关系, 也是大的、国家的统治基础, 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1]。
一、西周婚姻制度及其政治意义
西周的婚姻制度是在继承了商代的婚姻制度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商代的婚姻制度是由群婚制度逐渐发展为一夫一妻制, 在一夫一妻制当中, 一个男人只能够迎娶一位女人作为妻子, 其他的女子嫁过去只能作为妾, 妻与妾的地位悬殊, 妻生的子女与妾生的子女的地位差别也很大。在西周, 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仍然是最为基本的婚姻制度, 西周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制度就在于西周的统治者希望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 在这种宗法天下的制度之下, 通过这种基本制度确定社会上的人的等级, 确定家族当中不同成员之间的等级, 以确保在财产分割或者领导权交替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争夺的现象而使家族内部混乱, 进而影响国家的统治秩序。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上, 西周婚姻制度还存在同姓不婚和等级有别的婚姻制度。
同姓不婚是指具有同一个姓氏的男女之间不得婚配。关于同姓不婚的起源, 研究上有多种观点, 一种说法是有利于繁殖的说法, 即认为近亲繁殖质量不高, 非亲繁殖更健壮;第二种说法认为同姓不婚是为了避免家族内冲突和家族淫乱;另外还有附远厚别论和宗法补充论。其中第一种观点在近代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 但是仍然有学者对这种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以今遗传学及昔时事实按之, 皆无根据, 盖非事实。”他们认为用现代遗传观念来分析远古时期的事
理事务逐渐由学识渊博的校书郎进行管理, 之后受到刘向父子以及班固的影响, 汉代以后的各个时代都将重要的图书的管理职权交给学识渊博的大臣, 比如宋代的包拯就是龙图阁大学士、清代的纪晓岚、刘墉等等都是皇家图书馆的主要负责人。可以说, 汉代的图书校勘, 使图书管理的职官成为一种学识的象征, 反过来这种现象也确保了国家对图书管理的质量。二是, 汉代的图书校勘催生了中国的图书管理制度和图书管理学。按照一般逻辑思维, 应该是先有图书管理学, 随着图书管理学的发展, 逐渐丰富其分支学科, 作为分支学科的图书分类学和目录学才能逐渐发展。而在中国这个特殊过渡里面, 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社会活动都是以经验主义推动社会发展, 很少能够出现按照普通逻辑一步步发展的, 图书管理亦是如此。在汉代之前图书管理活动虽然散落存在, 图书校勘活动也间断存在过, 但是两者均未形成理论体系, 也没有形成职官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汉初以后, 图书的大量收集, 对图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大, 但是此时, 图书管理还未上升到理论层面, 即没有分类制度, 也不存在编目制度, 只是按区域进行的收集和保管活动。经过刘向、班固等人的图书校勘以后, 图书分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图书编目也为后来的图书管理所广泛采用, 图书管理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 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学问。
情发展是缺少依据的。而笔者认为, 同姓不婚的制度起源绝非某一种观念和原因所致, 而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既有优生因素, 也有政治因素。在西周时期, 国家的疆域较小, 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陕西和河南一带, 姓氏的起源最初就是为了区别不同家族, 因此在当时同一个姓氏的人都是同一个家族的。通过长久的历史经验, 人们意识到血缘相近的男女之间婚配他们的后代质量较低, 因此人们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通过“抢”的方式从其他群族当中掠夺女子来繁衍生息。到了文明社会, 经过夏朝和商代的发展这种原始的以繁殖为目的的行为已经演化为禁忌和伦理基础。同时, 统治者在宗法思想之下, 要想国家安定团结就需要各个家族之间关系密切, 因此统治者也大力主张各个家族之间通过婚姻的方式加强联系, 从而通过血缘将原来对立的家族串连起来, 有利于国家的统治秩序[2]。
等级有别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是指在一夫一妻制度的基础上妻与妾的地位不同, 妻所生子女与妾所生子女的为亦不相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一夫一妻的制度在父系氏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形成。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土地和狩猎是主要的社会劳动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劳动能力决定生产能力, 因此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女性主要负责生养小孩, 社会地位较低, 一个男人拥有多个女人的现象经常出现。然而, 这个现象到了阶级社会便出现了问题, 一是阶级社会里出现了等级差别, 一个男人拥有多个女性就会引起其他男性的仇恨, 从而产生社会矛盾;二是在阶级社会里文明逐渐发展, 礼仪在阶级社会里已经逐渐成熟, 从原始的迷信发展而来的祭祀活动开始出现, 而在祭祀活动中通常一个家族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其他的女性就不能受到同样的祭祀大礼, 这样同一个男性的妻的地位就发生了变化, 有些可被祭祀有些则不可以, 因此在商代的时候, 一夫一妻在礼的层面已经被固定下来了;第三, 就人性层面来说, 一个男人如果拥有众多女性作为妻子, 她们如果地位没有差别就会产生众多的家庭问题, 引起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最后, 从政治层面来说, 阶级社会里统治者已经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控制社会, 在西周时期其统治思想是“宗法等级制”, 这种制度就要求家庭关系和谐, 同时保证家庭的经济和成员结构的稳定。如果各个妻的地位相同, 在婚姻以后每个妻占有的资源应当是相同的, 每个妻产生的子的地位也应当是相同的, 在下一辈婚姻的时候, 家庭就会发生分裂, 就会家庭结构分散和家庭财产的分离, 从而不利于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 以礼治国的西周统治者就以祭祀礼仪作为调整家庭关系的依据, 规定一个男人只能够拥有一个妻, 其他的女性只能作为妾, 在地位上妻及妻生的子都具有继承权, 而妾及妾生子都没有这些权利。等级有别的婚姻制度在西周初期并未严格固定下来, 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才成为法律性质的规范的。周王朝建立以前, 周先公先王虽然已经妻分正、庶, 但由于当时未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 故当时嫡庶妻等级婚制发育程度并不高。直至周王朝建立后, 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 “子以母贵”, 才使周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得到了发展[3]。
二、西周的继承制度及其政治意义
继承制度也是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一部分, 西周的继承制度是关于宗嗣继承的规范, 这些制度是决定哪些人具有继承权以及各自的继承权的范围。根据杨宽先生的观点西周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继承宗嗣的, 必须是嫡夫人所生的长子。”[4]至于何谓嫡长子, 学术研究当中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有些认为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正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嫡子, 但只是一般嫡子, 妾所生的子则全部为庶子, 庶子没有继承权;也有些观点认为嫡长子就是指妻所生的长子, 妾所生的子以及妻所生的其他子均为庶子, 嫡长子存在的时候嫡长子具有继承权, 其他子没有继承权[5]。要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简单地从字面进行解释, 要从宗法制度以及西周继承制度的本质上着手进行解释。西周的继承制度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 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习俗层面的东西, 更是具有阶级性的政治思想的体现。西周宗法制要求子嗣的继承要稳定, 这才产生了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与妾的等级差别, 就是要突出妻的地位, 为了突出妻所生子的地位, 有了这个基础继承才不会乱, 因此西周的继承基本原则是“立嫡不立长”, 宗法制度中长子的概念, 是与宗族同居同财同囊的实体, 必需有宗子一个人主持宗族的祭祀, 而宗子的继承要有单一的统系, 才能保持宗族的稳定。离开了宗族的同居同财同囊, 正体传重, 而谈嫡长继承, 就不是宗法制度的嫡长继承了。所以, 西周的嫡长子就是妻所生子, 妻所生的其他子应该也属于嫡子, 嫡子的继承权是高于妾所生的庶子的。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是逐渐形成的, 在西周早期还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当中有这样的表述:“大王之立王季也, 文王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 周公之继武王摄政称王也, 自殷制言之皆正也”。在周文王立子嗣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伯邑考而立了次子姬发的时候并未受到当时社会和官员指责, 反倒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从殷商以来就是无可厚非的, 可见那时候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尚未形成。这一制度是在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逐渐发展形成的。宗法等级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个是“尊尊”, 就是指等级。在西周统治下天子是最大的“大宗”, 全国其他的宗都要服从于天子。在天子之下又分为“大宗”和“小宗”, 小宗要服从大宗, 对大宗和小宗的判断就是依据其身份, 即祭祀所祭拜的妻所生的子有资格继承子嗣, 为大宗, 其余子没有这个继承权只能为小宗。这种由祭祀产生的观念逐渐发展就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尊尊”观念的本质要求。西周宗法制度的第二个特点是“亲亲”, 强调血缘相亲。就是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周族的力量, 也就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 以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因此, 西周宗法制度, 既有周天子通过自上而下的分封对各级贵族权益的承认, 也有各级贵族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对上级宗主的尊崇, 直到奉周天子为全体周族人的大宗, 这就是西周盛世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西周的婚姻制度和继承制度的内容及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其婚姻和继承制度都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一部分, 以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等级有别的婚姻制度是基础制度, 在这种制度基础之上, 同姓不婚即体现了自然生存的需求, 更是社会统治的需求。建立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基础上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确保宗族继承的时候不会削弱家族人口和资产构成的重要制度, 这两个制度共同构成了“尊尊”、“亲亲”的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
参考文献
[1]杨宽.古史新探[M].中华书局1965.
[2]吕思勉.先秦史[M].开明书店1941.
[3]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4.
[4]季家骥.宗法今解——兼与杨宽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 1982.
[5]张培国.孔子与西周宗法制度[D].山东大学, 2008.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2
导言:无意间发现的日志,看完后感觉不错,所以推荐给已婚男女朋友读一读。
那年,妻子在外面遇见了一个人,是所谓异性知己,他差点儿成了她的外遇。他是一个很风趣、很有才情的男人。也许是他的婚姻太冷漠,也许是她的情感太寂寞,总之这个人给她带来了特别新鲜的感觉,就好像又重新有了恋爱的激情。过去的几年里,她不修边幅、不爱出门,躺在沙发上可以一天不吃饭„„遇见他之后她变了,她重新容光焕发„„
老公似乎察觉到了妻子的变化,极其理智地问她:“你是不是在外面遇到欣赏你的人了?”
妻子点头说是。
他很快回答说:“那是好事儿啊!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这一点都不像一个丈夫说的话。
妻子好奇:“怎么把握度,发展到跟你离婚行不行?”
他说:“不行,要不我也不跟你废话了。”
他补充说:“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这就是婚姻。如果两个人老有激情,就累死了。两个人这么熟悉了,不小心摸到对方跟摸到自己似的,还能有激情?所以,我们的婚姻没有问题,是人们对婚姻的认识有问题,不成熟。现在你遇见这个人,他给了你新鲜感,你就觉得他好,我们俩不好。错!如果你跟他结婚过上几年,就会发现我俩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而且还不如。因为我们俩从一开始就没隔着心,有了儿子,一起买了房子置了家,你和我,挣来的每一分钱都给了咱们儿子、咱们的家。你和他呢?从一开始就是两家人,他有闺女你有儿子,谁都想多吃多占,永远不均。有激情时,糊里糊涂地过,激情没了,对方就成了外人,到那时候,你就后悔了!所以,你要是觉得跟他一起更好,你就去吧。”
老公一席话,她犹如星湖灌顶。不知为什么,当时她一把抱住他,紧紧地抱着,眼泪哗一下流出来。从那以后,妻子再也没说过离婚。婚姻其实本来就应该是平淡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里面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别奢求有太多的浪漫,奢求太多了,人会变得挑剔,一挑剔起来,婚姻就不能长久。
短命的政治婚姻:冯国璋与周道如 篇3
周道如是江苏宜兴人,父亲在科举考试中跃登甲榜后不幸早逝,家道中落,周道如品性纯良,举止端方,从小发奋读书,学问渊博,而且特别喜欢读兵书。入北洋女子公学,毕业后留在其附属小学任教。北洋女子公学的总教习吕碧城对她非常欣赏,恰此时提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要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吕便将周道如推荐给袁家。不想周这一去就是十多年。袁家的儿、女,媳妇,乃至于袁世凯的姬妾们,都是周道如的学生。甚至袁世凯受清廷猜忌、排挤辞职回老家养病时,周道如都未忍离开他们,随他们一家到了洹上,袁世凯因此对她非常感激。
光阴荏苒,袁家的儿女们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可已经36岁的周道如依然守贞待字,此时已坐上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也觉得亏欠她的太多了。
一日,袁世凯在春藕斋中为如何笼住冯国璋大伤脑筋,长子袁克定建议道:“冯华甫(冯国璋)断弦已久,身边只有一个丫头收房的姨太太,倘能把周老师许配给他做妻子,岂不大佳!”袁世凯听后拍案叫绝。
周道如的人品学问长相,冯国璋早有所闻,听说袁世凯要做媒把周道如嫁给他,喜出望外。冯国璋也知道袁世凯对他已抱有戒心,如今袁世凯把周道如嫁给他,他希望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赢得袁世凯更大的信任。他几次要求北上迎亲,倒是袁世凯叫他不可轻易离开岗位。
袁世凯特地把周道如请到他的春藕斋中长谈。先是感谢了周道如这么多年在他家中的奉献,慢慢地就说到周道如的婚姻。袁世凯说道:“南京虎踞龙盘,军事上是东南重镇,经济上是国家的精华所在。冯华甫是小站旧人,以周老师的经济学问,足以补冯华甫之不足。他若能以智保身,以忠谋国,功名富贵始终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袁世凯这含蓄的话,周道如是听得懂的。她仿佛觉得是被利用去做间谍似的,心里很不自在;又仿佛觉得她的命运还是捏在袁世凯的手中,她只不过是袁家的一枚棋子而已。
新华宫里的女教师下嫁江南王冯大将军,是一件引起轰动的大事。袁家,包括女眷在内,对周道如都有馈赠:首饰、华服、精美器物,结结实实地装满了几十只大箱子;袁世凯特致赠大洋五万元作嫁资;袁世凯的四夫人(即三姨太高丽人闵氏)则带着婢仆及卫队,伴着周道如坐一列花车从北京出发南下。
花车驶到南京凤门,冯国璋用接待大总统的礼仪鸣礼炮二十响,把周道如接到花灯焕彩、金碧辉煌,挂有“周公馆”横匾的督府西花园,作为周道如暂住的地方。
民国三年(1914年)3月19日举行结婚大典,冯国璋着上将戎装,乘坐彩车由马队前导,继以乐队,从碑亭巷绕道花牌楼进入督府。新娘则乘坐彩轿直抵督府礼堂。婚礼中,文官自巡按使以上,武官自师长以上均来道贺,各省军政首长皆派代表来贺。一时间南京冠盖云集,赠礼品、赠礼金、赠诗赠联者难以胜计。
周道如穿玄色绣花外套,大红裙子,陪着冯国璋一连谢了三天客。
婚后不久,正遇上冯国璋60大寿,周道如刚好40岁,夫妇合成“百岁双寿”。冯国璋大事铺张举办庆寿活动,东南各省莫不争献奇珍异宝作为寿礼。此时,正是袁世凯紧锣密鼓为称帝做准备的当口。
1915年底,袁世凯正式称帝,全国哗然,海内外一致反对,蔡锷揭起护国运动的旗帜。袁世凯令冯国璋出兵湖南镇压护国运动,冯国璋拒不发兵,还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次年,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的手下段祺瑞成了总理,握有北京实权。冯国璋排在黎元洪之后成了副总统。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为争权斗得死去活来,段祺瑞把张勋引进北京赶走黎元洪,冯国璋成了正式大总统。
冯国璋带着周道如入主新华宫。故地重回,周道如触景生情。眼见袁家的显赫在不过三年时间里烟消云散,不禁唏嘘感叹。可更不可预知的是,她自己就在不久后的民国六年(1917年)的9月10日病殁于总统府中。
(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百年春秋:从晚清到新中国(传奇人物)》 主编:汪晓东 本文作者:水车)
诸葛亮:一场政治婚姻 篇4
乱世童年
诸葛亮,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父亲诸葛珪做官做到了泰山郡的郡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诸葛珪有三儿两女,一家衣食不愁。诸葛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8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他们姐弟的生活就全靠叔叔诸葛玄。诸葛玄和当时的大族袁术以及占据荆州的名士刘表关系密切。
诸葛亮的童年正好赶上黄巾大起义,后来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阀割据。诸葛玄看到这种情况,感觉家乡呆不下去了,正好袁术在这时任命他担任扬州的豫章郡太守,于是他就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
这年诸葛亮15岁。他的哥哥诸葛瑾暂时留在家乡,后来也呆不下去了,避难江东,投靠了孙权,最终成为东吴的重臣。
诸葛玄的这个豫章太守是袁术任命的,东汉朝廷不承认,另外派了一个叫朱皓的人做豫章郡的太守。朱皓从当时的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了兵马强行上任,以武力夺取政权。刚刚背井离乡的诸葛亮姐弟不得不跟着叔叔赶赴襄阳,投靠好友荆州牧刘表。生活总算安定了下来。
叔叔诸葛玄凭借着与刘表的关系,以及诸葛氏家族的名望地位,把自己的两个侄女许配给当地的大族子弟。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蒯家当时在荆州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的蒯良、蒯越兄弟是刘表的心腹,为刘表平定荆州出谋划策,立下了头功。蒯祺本人也被刘表任命为房陵郡太守,身份非同一般。
诸葛亮的二姐嫁得也不错,丈夫是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学识渊博,在荆州地区有名望、有地位,德高望重。庞山民也是荆州名士,很有才学,以后在魏国做官做到了黄门吏部郎。庞家在荆州也是响当当的名门大族。
这两桩婚事之所以能够成功,诸葛玄与刘表的私人关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17岁那年,叔叔因病去世。诸葛亮兄弟也就不能总是依靠刘表生活,于是诸葛亮便带着弟弟在居住地隆中草庐生活。这也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躬耕之地
叔父去世后,诸葛亮把更多心思花在学业上,除了博览群书之外,还经常外出游学交友,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他出山后的很多作为都和这个时期的积累分不开。
这段时期有两个人对诸葛亮影响很大,可以说是诸葛亮的良师益友。头一个就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庞德公。
庞德公重才学轻名利。诸葛亮本来和庞德公就是亲戚,经常去庞德公家中走动,向他求教,每次去都是“独拜床下”,非常恭敬。庞德公一开始也不加以制止,时间长了,在教导诸葛亮的过程中,他逐渐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学和志向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觉得他将来必是有用之才,所以送了他一个称号,就是众所周知的“卧龙”。庞德公有一个侄子庞统,也是才学出众,庞德公称他“凤雏”。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由来。而“卧龙”这个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第二个影响诸葛亮的人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颍川郡人,是从北方迁居到荆州的,与庞德公是好朋友。司马徽也是当时的名士,有不少年轻人都向他求学。诸葛亮经常向司马徽请教,苦心攻读,学业方面进步很快。司马徽也很器重这个年轻人,日后刘备三顾茅庐,成为千古佳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马徽对诸葛亮的推荐。
政治婚姻
在襄阳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莫做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就是说“不要像诸葛亮那样选老婆,只娶了黄承彦的丑女儿”。史书上形容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怎么会娶一个“丑女”为妻呢?
这桩婚事是沔南名土黄承彦主动找上门来的。黄承彦和庞德公一样,也是荆州当地的大族。这个人性格开朗,学富五车,诸葛亮曾多次向他求教,黄承彦也很看好诸葛亮。一天,黄承彦主动找到诸葛亮提亲,说:“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很爽快地答应了。
实际上,黄承彦所谓的“丑女”应该是自谦的说法。应该说是一个相貌堂堂且才学出众的美男子娶了一个貌不惊人的女子。
诸葛亮的这场婚姻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著名的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相当大,蔡讽的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最信任最依赖的大将,蔡氏家族在荆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门望族。有着这样的政治资本,黄承彦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还怕会嫁不出去吗?何况还不是那么丑,而且又才学出众,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黄承彦之所以会选择诸葛亮做女婿,除了诸葛亮本人的相貌、才学外,他看重的也是诸葛氏在荆州的政治力量。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庞两家都是荆州的大姓,地位举足轻重。这门亲事一旦成功,表面上是黄家和诸葛家结成亲家,而实际上蒯、蔡、庞、黄这四家荆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亲戚关系,当然也包括北方来的刘表家族和诸葛家族,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强强联合”。
而且,这门亲事很可能不仅仅是黄承彦自己的主意,而是几个大族都认同或者说是都需要的结果。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介书生,他要出人头地,他要走上政治舞台,必然要依靠家族的背景,婚姻的背景,与荆州大族联姻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所以说,诸葛亮与黄氏的联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5
华盛顿·欧文 (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 的著名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 (Rip Van Winkle) 中Rip Van Winkle现在的常用衍生义是“时代落伍者”, 还有就是“嗜睡的人”。关于“时代落伍者”, 不仅文化界不懂迎合大众潮流的音乐家可以被冠称, 政治上不关心时事的人也可以这么说。《瑞普·凡·温克尔》的背景是荷兰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乡村。在这部小说里我们感觉不到沧海桑田的巨变, 只是用一个凡夫俗子的神奇的经历, 一场长达二十年的睡眠, 轻描淡写地把社会的巨变变为现实, 把美国的诞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有些文章从现代女权主义观谈论作者华盛顿·欧文对女性的歧视——因为主人公瑞普被塑造成悍妇管教下的妻管严;也有些谈论欧文对美国独立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的保守观点——因为瑞普一睡就是二十年, 错过的正是这个革命。但是从瑞普对婚姻的悲观中解析一睡20年也是很有价值的。
2 妻管严的痛苦
(1) 凶悍的性情
对于他的泼辣的妻子, 瑞普·凡·温克尔受够了。那只狗每次只要一进家门, 立刻就低垂着头, 在地上拖着尾巴, 或者夹着尾巴, 像个小偷, 在屋子里偷偷摸摸地转, 不停地盯着女主人, 只要扫帚柄或水勺子一有举高的动作, 便狂奔出门。
(2) 滔滔不绝的唠叨
凡·温克尔太太就是爱唠叨, 没完没了, 唠叨他懒惰, 埋怨他家里不操心, 断定一家人的生活都要毁在他手里。早晨她唠叨, 中午她诉说, 晚上她咒骂, 她成天地唠叨, 只要他反馈一句话或者开始启动一个动作, 就必定会引来一篇喋喋不休的教育。
(3) 让丈夫在大众面前威严扫地
不幸的瑞普被他那悍妇一样的老婆经常打断和老友邻居们的热聊;她经常破坏“秘密政治会议”的和谐, 把周围的人一起臭骂一通;这张嘴, 谁都不怕, 谁都不饶, 甚至连村子里很有尊严的人尼古拉斯·威德尔也臭骂过, 责备他坐视不管, 让瑞普养成无能偷懒的习惯。搞得丈夫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
3 丈夫的不作为
(1) 懒惰
瑞普虽然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却对一切有好处的劳动都深恶痛绝。所以, 他家的地是最不好的, 不长庄稼, 全是荒草, 牲畜乱跑, 篱笆不全, 全家勉强生活就靠一小块玉米地和马铃薯地。这样的状况, 瑞普仍然不事耕耘, 热心畅聊, 无所事事。
(2) 受村里的主妇们和孩子们的爱戴
瑞普这个大懒汉, 不理不睬自家的农活儿, 却经常帮助邻居。有时候垒石墙, 有时候剥玉米, 甚至给农妇们跑腿打杂, 别人老公不愿意干的事情, 他都任劳任怨, 有求必应。通过明显的对比体现了瑞普是个惧怕承担家庭责任的胆小鬼, 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
(3) 无忧无虑的乐天派
瑞普可以拿着钓竿, 钓上一整天鱼, 即使鱼儿不咬饵, 他也不抱怨。他淳朴善良, 与邻为善, 乐于助人, 标准的妻管严, 外面处处随和, 事事顺从。生活悠哉游哉, 吃好吃坏都行, 只要不让干活或者操心就行;他宁可挨饿, 也不愿去劳动。按照他的意思, 吹吹口哨外面转转, 聊天悠闲不劳动地度过一生。
(4) 经常逃避
“瑞普对付一切这类的教训, 只有一个办法:他一句话也不说, 只是耸耸肩, 摇摇头, 两眼看天。久而久之, 也就成了习惯。可是, 这种办法又总是引起他老婆的一场新的痛骂, 于是, 他就只好赶紧跑——妻管严就这样。”
(5) 失踪后被人怀疑自杀
瑞普老婆指使他干这干那, 凶得不得了。现在每一个人都接受不了这种生活。难怪20年后回来听到女儿的描述是, 没人去找找, 只是猜测用枪自杀, 或者被印第安人捉去了。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当他听到他的妻子已经去世时, 感受却是“有一些安慰”。
4 家里的状况
(1) 瑞普唯一的知己——叫“狼”的一只狗
“在家里, 瑞普的唯一知己就是那条名字叫‘狼’的狗, ‘狼’和它主人一样怕女主人;因为凡·温克尔太太把他们看成一对闲游的伙伴, 老是拿凶恶的眼光对待‘狼’, 认为它主人常常出门忘了回家, 全是它的缘故”。
(2) 自己的孩子
“他的那些孩子, 也是穿得破破烂烂, 野得不得了, 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他的儿子瑞普, 是个淘气鬼, 长得和他一模一样, 不仅穿着他父亲的旧衣服, 保险还能继承父风。通常, 总看见他像匹小马似地跟在他母亲脚后面。穿着一条他父亲丢掉不穿的裤子, 一只手费劲地拉着裤子, 仿佛一位高贵的太太在下雨天拎着裙子下摆似的。”
(3) 一向收拾的干净整齐的家
20年后回到自己家后, “他走进了屋子, 这屋子他妻子可是永远都是收拾得非常干净整齐。现在是空空洞洞, 冷冷清清, 分明已经无人居住。”
5 对婚姻的悲观
瑞普的妻管严的痛苦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在原文中结尾最后一句“…it is a common wish of all henpecked husbands in the neighborhood, when life hangs heavy on their hands, that they might have a quieting draught out of Rip Van Winkle’s flagon.” (而临近所有怕老婆的丈夫, 遇到无法忍受妻子的时候, 就想从瑞普的酒壶里喝一口摆脱的酒。) 整个故事都是在说瑞普对婚姻的悲观和典型的逃避:他喝了安神酒以后, 失去了20年的光阴, 20年里面, 他不能亲眼看着孩子们成长、结婚继而生子的情景。但是就是结束语这句话, 表明就算这样这酒也值得喝, 也有这么多人想喝, 喝了就可以躲避妻子的“陪伴”。作者这里“临近所有怕老婆的丈夫”表明的是所有人群, 这样也很大胆, 也真实地表露了丈夫们想通过喝安神酒来快速跳过在妻子的唠叨和苛求下日复一日的煎熬生活。这也许就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婚姻不幸的男子酗酒的原因, 喝酒并不能把这些愁心的事喝掉而不存在, 但可以让这种折磨的时间变得更短一些, 再短一些, 以至于一睡20年。
Rip这个名字是一个隐喻。在美国, 这个字母组合通常出现在葬礼上, 是一个短语的缩写:rest in peace, 缩写为rip, 对于战争、革命、死亡、政治, Rip的一梦恰好在peace中休息了20年。
其实惧内一事, 不仅是古今皆然, 而且是中外皆然。中国有“河东狮吼”, 天下有几人可堪忍受。像口若悬河的苏格拉底, 怕老婆居然怕到了望风而逃的地步, 宁肯有家不归, 成天赤足科头在大街上转悠, 逢人便侃, 乐此不疲。婚姻和爱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亲密关系, 这种一个高高在上, 另一方被踩在脚底的生活, 肯定不能长久。夫妻双方最重要的就是宽容、信任、妥协。
6 结语
华盛顿·欧文的作品往往描写本国或外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和善良朴实的旧式人物, 夹杂着幽默讽刺和幻想成分。永久魅力的文学作品可以不断地读出新的滋味、新的心得。从只愿长醉不愿醒的局面, 就能体会出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的魅力:要想男人不变心, 女人要给个好脸;要想男人不外跑, 女人别老是叨叨。真正幸福的婚姻需要相敬如宾, 需要互相鼓励与赞美。学会交流和协作, 学会宽容与信任, 才能拥有“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这种夫妻协作式的幸福, 才能保证婚姻的宽度和长度。
参考文献
[1]唐乐.《瑞普·凡·温克尔》的美学蕴涵——《瑞普·凡·温克尔》中的主人公人物形象解读[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1 (9) .
[2]王佐良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6
一、传统婚姻制度的特点
(一) 主婚权属于父母, 而不属于婚姻主体
传统婚姻是由父母的意志决定的, 是由父母促成的, 是由父母包办的。决定子女婚姻是父母天经地义的权利和责任。不但结婚由父母决定, 离婚也以家族为中心, 离不离的权利也基本上由父母掌握。婚姻主体在自己的婚姻上是身不由己的。没有婚姻自主权。
(二) 婚姻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与父母掌握主婚权相适应, 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以生育为第一位, 以经济为第二位, 而男女感情置于末位, 甚至被否定。古人只关注家族和生育, 而“置夫妻之爱不顾”, 这就使得婚后幸福仅仅是婚姻当事人的一种憧憬和长辈们的一种善良愿望而已。
(三) 传统婚姻规范
在传统社会的婚姻活动中, 中国人早已形成了“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等婚姻规范, 这些规范是传统社会婚姻活动的确定规则, 它规定、约束着人们的婚姻关系和婚姻行为, 它使传统婚姻成为男主女从的婚姻、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和顺从婚姻。
二、现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一)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而不属于父母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 婚姻制度中的婚姻主体以自我为本位, 而不是以家族为本位。具体来说就是要同旧的婚姻主体告别, 彻底否定、取消、废除父母包办子女婚姻的特权, 要改变父母掌握主婚权的婚姻制度。另一方面要确立新的婚姻主体, 肯定、确立婚姻主体在婚姻中的权利与责任, 以及他们在选择、决定、实现、完成婚姻中的自主权, 要再造婚姻主体掌握主婚权的婚姻制度。婚姻主体决定、实现自己的婚姻。
(二) 婚姻目的由生育发展为爱情
婚姻主体变了, 婚姻目的自然也变了。在现代婚姻中, 爱情取代“传宗接代, 生儿育女”而成为婚姻的首要目的, 婚姻目的强调的是爱情不是生育, 因为生育是爱情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在现代婚姻目的中, 爱情是第一位的, 生育是第二位的, 经济处于末位。实现向以爱情为婚姻根本目的的转变, 应是中国现代婚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现代婚姻规范主要有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
首先, 所谓“婚姻平等”指在婚姻面前男女平等, 夫妻平等, 妇女和男子一样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具有同等权利。新中国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 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其次, “婚姻自主”是现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它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它要求婚姻当事人在婚姻上自愿、自觉和自决。自愿指婚姻当事人的交往、婚姻关系的缔结是自己愿意的。自觉指人的婚姻活动是一种有理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自决指婚姻的决定权以本人决定为主, 以本人决定并征求父母意见为辅, 而不是由父母决定。再次, 婚内性生活是现代婚姻制度中必要的, 不可缺少的原则, 它要求婚姻当事人要有以爱情为基础, 以快乐为目的持续的性生活。持续的性生活是婚姻的显着特征。随着性科学的发展, 人的内心禁欲被消除, 人性得到解放, 在现代婚姻制度中, 婚内性生活遵从快乐原则, 结果给婚姻当事人带来了快乐、喜悦等情绪, 人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婚姻是性生活的合法场所。最后, “婚内感情”是现代婚姻的又一根本原则, 它要求婚姻当事人把感情作为缔结、解除婚姻的基本标准。婚姻当事人之间熟悉、知心、吸引、体贴而产生的感情是缔结婚姻的先决条件, 是现代婚姻的决定因素。
总之, 这些规范是现代社会婚姻活动的主要定则, 它指导、规定、制约着现代中国人的婚姻方式, 它使现代婚姻成为平等婚姻、自主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摘要:婚姻制度是一定的婚姻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 是婚姻行为的规范体系。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父母, 婚姻目的是生育, 婚姻规范是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现代婚姻制度是从传统婚姻制度中发展而来的, 它也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婚姻目的是爱情, 婚姻规范是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只有现代婚姻制度, 才是快乐、幸福、高质量婚姻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主婚权,婚姻主体,婚姻目的,婚姻规范
参考文献
[1]秦亚东, 黄大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7
(一) 婚姻的属性
1.婚姻的自然属性
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 婚姻家庭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一直保持稳定的存在, 是因为它是满足人类自然需求所必需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正体现了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
2.婚姻的社会属性
人类满足其自然需求的形式存在多种可能性, 但最终婚姻家庭获得社会制度的认可, 成为两性结合并繁衍后代的主导形式, 这体现出婚姻家庭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最终, 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 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这与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一致的。
二、《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正面效应——体现出务实与进步性
尽管新婚姻法解释饱受争议, 社会大众对其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 新司法解释的还是体现出了明显的进步性:
首先, 着重解决了财产纠纷的问题, 重视了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 在解释中尽量从男女平等的原则、照顾个人所有权的原则出发, 完善了对财产的保护规定。婚姻法规定, 婚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而解释把这个内容更加具体化了——婚前房子、婚前的存款也是个人财产, 是受法律保护的, 并不会因为结婚就变成夫妻共有财产了。这有利于打击借婚姻为名而目的是骗取对方财产的部分拜金女或者拜金男, 也有利于促进男女的平等。从社会长远发展和婚姻稳定的角度来看, 法律规定婚前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 是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其次, 《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对净化婚姻伦理有促进作用, 通过一定程度上解除婚姻的财产功能, 让婚姻的缔结更注重感情基础。司法解释堵塞掉了一些通过结婚“致富”的可能性, 即排除掉了一些通过婚姻形成共同财产的情形, 在塑造新的人际伦理方面有积极意义。
最后, 它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权利意识。本次的司法解释又朝个人独立的方向迈进一大步。但是, 那些对婚姻和家庭抱有传统期待的人, 或许会无所适从。这就告诫人们在缔结婚姻前, 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如何分配要有明确想法, 只有这样, 有朝一日真的需要求助于司法系统时, 得到的才不会是失望。
三、婚姻应是具有伦理性、身份性的契约关系
(一) 婚姻应是一种契约关系
婚姻本身有很多内涵, 也可以有多个观察的视角。但我们可以看到, 现代婚姻关系始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意, 提倡夫妻自主协商和约定婚姻内事务, 并承认夫妻合意离婚的法律效力;又因为婚姻本身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生理基础和社会风俗尤其是现代法律都足以使当事人明了结婚的意义, 大致推定彼此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义务, 所以从宽泛的意义来讲, 婚姻关系中存在身份利益、情感利益的交换。据此, 婚姻符合契约概念的核心含义, 可以在法律上作为契约进行处理。
(二) 婚姻应具有伦理性、身份性
两性关系绝不同于以理性的物质利益交换为主的商业关系, 它含有深刻的精神内容和伦理色彩。因此, 婚姻不能回避社会道德规范, 在引导、保障婚姻关系符合当代文明时总是要面对与道德合理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 既不能放弃婚姻关系所涉及的善良风俗, 又不能与道德规范无所区分。
四、从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中得到的启示
从婚姻法的规定中, 笔者明白在婚姻领域中一定要坚守婚姻的伦理性和身份性, 不能使之商业化, 与民法中的契约等同看待是万万不可的。随着《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的出台, 社会上的声音褒贬不一。我们不应只抓住《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的弊端不放手,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哪些方面来努力。
(一) 重构婚姻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和完善契约制度
伦理也是更多的强调个人, 个人反省, 个人羞耻, 个人的趋善避恶, 讲究自律、自省。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必须充分的考虑身份性和伦理性, 体现婚姻法应有的立法价值取向, 即利他奉献, 以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维持婚姻和谐为宗旨。
《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的出台, 如此广受关注和反响之大, 正说明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彰显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婚姻法虽凸显身份伦理性, 也具合意的契约性, 特别是涉及的财产关系, 这次解释为完善婚姻的契约制度, 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婚姻要长久, 家庭要和谐, 必须要重构婚姻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
(二) 增强性别、理性意识
《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中的第十条内容的规定就是性别意识不足的体现。因为能婚前购买房屋的往往是男性, 这是由于歧视女性的男权文化让男性拥有比女性更多的机会和路径, 他们比女性更有能力买房子。笔者认为, 应大力倡导与积极推动将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原则纳入家事立法与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环节中, 在制定及实施家事立法与政策时, 要充分考虑其对女性和男性各有什么影响, 关注性别差异及女性的特殊需求, 重视对少数、边缘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 以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是很不健全的, 国家虽然一直在大力的投入发展这项事业, 可效果在婚姻家庭领域还是很不尽人意的。若然不是这样的话, 《 (婚姻法) 司法解释 (三) 》的出台也不会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尤其是这次的司法解释一出, 有关房产问题更是让未婚的不敢结, 已婚的不敢离了。因为我们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使大多数婚姻关系的当事人都抱着以房养老的态度, 要是离了婚还没有了房产, 生活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 甚至会连容身之所都失去了。使得要离婚的夫妇都会上演“房产争夺战”。
参考文献
[1]刘达临.婚姻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50.
[2]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6:80.
[3]何玲.婚姻家庭法之比较[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10.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8
两个同性恋男人或女人是否可以通过举行婚礼仪式, 而被国家视为关系合法?这在不久的几年前, 几乎成为最能引发人们争议的话题之一。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想要缔结合法婚姻的权利, 其理由是不难理解的。首先是某种仪式的情绪重要性。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 我们相信每个人包括同性恋者都可能会相当幸运地遇到真正心爱的人, 而在家人和国家面前把自己的终生托付给这个人。这当然是世界上最简单、最自然与最本能的人性。其次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合法婚姻的法律与经济利益。诸如儿童监护权、共同组建家庭、遗产处理、法庭上的合法权利及其他数不尽的极其重要的权利、利益与特权都和婚姻结合在一起。
但是,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经过一番思索, 我对此持反对态度, 现发表自己尚不成熟的粗陋见解。事实上, 考量同性婚姻的赞成者与反对者之观点, 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议题需要被探讨:首先, 是否合法地确认同性婚姻会强化或减弱婚姻制度;其次, 是有关对婚姻本身的根本理解。同性婚姻的赞成者说, 他们意在强化并歌颂婚姻。但是, 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考虑到, 同性配偶的合法结合会粉碎一般习俗对婚姻的定义、改变约束行为的规则、完全否认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教义、传递婚姻的性爱方面的冲突信号、混淆婚姻的重大功能———繁衍并养育小孩。
二、分析
扩大婚姻的定义以包容同性结合, 这会把婚姻曲解得让人无法理解。纵观整个婚姻发展史, 婚姻都是以男女两性的结合为内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 不仅研究了婚姻的起源和发展, 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婚姻进行了推想。他指出, 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群婚制、对偶婚制下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结合, 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从名称本身就说明了它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结合。从恩格斯对一夫一妻制起源的分析, 更可以看出它必然要求异性结为婚姻。一夫一妻制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诚然, 婚姻并非不需要丝毫的改变。在历史上, 婚姻在性爱、生育与照顾子女之间形成强而有力的联结。但是, 当代对婚姻的了解愈来愈强调个人自我实现至上, 而非代与代之间的依附。并且, 避孕和堕胎根本上已经切断了性爱与生育之间任何非意愿的联结。科技的进步允许我们随意地分离生物的、妊娠的与亲属的父母, 因此上述的联结就更加薄弱了。在此情况下, 婚姻的意义似乎相当不稳定。那么, 要维持异性恋对婚姻的独占, 是否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呢?在我们对性道德、生育子女、婚姻的看法有了重大改变之后, 上述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那么, 传统婚姻对于性爱和人类生育之间的联结, 是否可以被进一步弱化呢?婚姻根本上是否应该是一种由两个互认为适配的人之间达成的契约化安排呢?抑或婚姻确认并实现着更宽广的意义。这其实无法轻易和历史、社会分割开来。当许多人都接受婚前性关系与同居时, 我们察觉到了其中涉及到道德与社会趋势, 如果这种行为是表达更大的真诚或为结婚作更好的准备, 那么这两种做法都是受欢迎的。然而, 现在相当的证据显示出同性婚姻使婚姻本身变得更加不稳定和肤浅, 而并没有使他们所承诺的更幸福的生活出现。社会政策对于建立完整的双亲家庭显示出偏好, 异性恋对婚姻的独占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辩护。当然, 无论在什么地方, 相互爱护与关怀都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同与鼓励。但是, 婚姻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无法只建立在相互陪伴的好处上。当我们把人类爱情之生物的、亲属的与生育的层面都混在一块时, 会发现它关系到深远的社会利益。
神学家麦兰德论及生育的社会结果与人类意义时指出, 要拥有小孩有数不尽的方式, 并非所有这些方式都从事相同的事。小孩具有同等的人性, 而且是在共享的爱下面自然地成长, 在尊严上和我们不相上下, 并不只是我们的产品。可是, 并不是所有拥有小孩的方式都教我们认识这些事实……怀孕、生产、分娩、养育小孩应当是一项肯定与承认;对于我们所给予的生命, 肯定它的良善;承认这个生命具有它自己的创造力, 对此我们应当真诚。
而就婚姻本身的核心而言, 婚姻不是任意建构的, 当然不能只由对它有要求的人来重新界定。人类一次又一次地在爱情的结合上寻找神圣的意义, 并想要从中创造安置其社会角色的空间。可是, 婚姻并不仅仅是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希望能够白头偕老, 而亲密到神圣化程度的宣示。大多数国家的婚姻法序言都表明婚姻的目的是为了生育。婚姻的核心所在从来就不是至少不主要是爱情。它是一项值得尊重的资产, 建立在道德、性爱、人性甚至宗教的现实之上。婚姻有它自然目的论的基础, 根植于男女不同而互补的本性上, 以及建立在双方如何相互砥砺、扶持、鼓励与完成上。就是通过这种制度, 我们繁衍、养育、教育并延续我们的物种。
事实上, 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指出的那样, 把婚姻当作一种法律的制度仅仅体现了一个惯例, 它不但在原始人类当中存有, 在无尾猿和其他别的动物当中也存有。养育后嗣这件事, 凡是需要雄性合作的动物, 即实行实际上的结婚。通常来说, 动物的婚姻是一夫一妻的, 而且根据某些权威学者的言论, 在类人猿类当中, 其情形尤其如此。假使那些权威学者的言论可信, 则这些幸运的动物似乎不至于遇着那么多使人类社会苦恼的问题, 因为雄的一经结婚, 即再不为别的雌的所诱惑, 而雌的一经结婚, 也不能再勾引别的雄的。所以类人猿虽没有宗教的帮助, 他们可不知道什么叫做犯罪, 因为他们的本能即足以产生德行了。有证据表明, 在最低的野蛮人种当中, 现仍存在类似的情形。布须曼人据说就是严格地一夫一妻的;塔斯马尼亚人 (现已绝种) 对于妻子是永矢忠贞的。甚至在文明人类中, 有时也可以依稀觉察到一夫一妻制的痕迹。就习惯影响人的行为而论, 本能上一夫一妻的主张, 依现在的情形看来, 却并没有它应有的那么坚决, 这实在有些奇怪。然而这却是人类心智的一个奇特的例子;人们的罪恶与他们的智慧都由这种心智的特点生出, 所谓罪恶与智慧即是打破旧习惯创造新行为的想象力。
对性的吸引力与爱情联结, 并将爱情与子女和建立家庭联系在一块时, 婚姻根本地构造了我们对人类尊严与社会本质的看法。对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任何怀疑呢?不管同性婚姻有何好处, 它都弱化了那个架构并缩小了我们的视野。在既定的人类生活中, 对于接纳我们不曾愿意选择或承担的责任, 婚姻成为最能教导我们的方式之一———或许没有任何其他经验能与之相比。事实上, 它应当教导我们尊重同性恋的既定本质并对同性恋者保以尊重———这样的尊重是一种对于具有真正结果意义的差异的承认。
当然, 有人或许会说婚姻不只是为了养育小孩, 否则我们也应当禁止没有小孩的异性恋配偶结婚。那么, 如果政府不决绝不孕和老年异性恋人结婚的权利, 那么对于同性恋配偶来说, 政府又如何能否定他们这项权利呢?笔者以为, 例外并不能否定规范本身的有效性或必然性。某些个人如何运用婚姻, 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某种无能为力的原由, 并不能决定该制度的目的。在那种情况下, 异性恋者的不孕, 并不会和同性恋者结婚一样, 与婚姻的意义相冲突。如果作为社会形势的婚姻首先就是一种生育的联结, 那么婚姻必然预设着性别的区分, 因为人类的生育预设着这项差异。我们都是一男一女的子孙, 而婚姻则是对自然人类状态道德上与社会上的必然反映。因而, 即使在没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 性别差异仍然得顺应婚姻这个更大的设计, 这是同性结合所无法达成的。也因此, 性别差异成为界定婚姻的界限———因为它是婚姻真正目的地先决条件。
三、结语
我们相信, 理想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充满宽容且富于变化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 人们可以自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有相当宽广的挥洒空间。但是, 即使这样的世界, 也需要维护一些重要的制度, 而婚姻与家庭恰恰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备受推崇与向往的原因, 我们应该维护它们。就婚姻之本质审视, 承认同性恋间可缔结婚姻将有损婚姻制度的内核, 造成概念混乱, 故不值得提倡。对同性恋者所应享有之各种权利, 完全可以通过建构非婚姻性的其他民事制度来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美]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英]罗素.幸福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政治人物的婚姻 篇9
一、无效婚姻的概念
无效婚姻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婚姻种类, 而是在民法理论中用以说明借婚姻之名而违法结合的概念, 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结婚是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条件, 只有具备法定实质要件和通过法定程序确立的男女结合, 方为合法婚姻, 发生婚姻的法律效力。无效婚姻不符合这样的要件, 因此属于无效的婚姻关系。
各国亲属法在明文规定结婚的法定条件的同时, 大多设有无效婚姻制度, 以此作为避免和处理违法婚姻的对策, 确保法定的结婚条件和程序付诸实施。无效婚姻制度与有关结婚条件、结婚程序的规定一道, 从正反两方面构成了结婚制度的完整内容,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
《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婚姻无效: (一) 重婚的; (二) 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 未达法定婚龄的。”这四种情形是法定的无效婚姻事由。
对这一规定, 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 这里规定的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是全面列举, 因此仅限于列举的情形为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至于其他如无婚姻关系的虚假结婚、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等, 都不能作为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 不得请求、宣告婚姻无效。第二, 这里规定的无效婚姻法定事由是相对原因, 而不是绝对原因。在婚姻关系成立时存在婚姻无效的法定事由, 而在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已经不具备该事由的, 其婚姻已经由无效婚姻转化为有效的婚姻关系。这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1. 重婚
一夫一妻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法》第2条第1款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因此, 任何人不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 有配偶者在前婚未终止之前不得结婚, 否则即构成重婚, 后婚无效。
重婚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无论哪一种, 都构成婚姻无效的法定理由。
2. 当事人为禁婚亲
《婚姻法》第7条第1项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凡属上述范围内的亲属, 无论是全血缘还是半血缘、无论是自然血亲还是拟制血亲, 都不得结婚。
3. 当事人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
《婚姻法》第7条第2项规定, 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禁止结婚。例如, 患麻风病未经治愈等。这项规定比较抽象, 应当由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禁止结婚疾病的明细表, 根据这些规定确定是否应当宣告婚姻无效。
4. 未达法定婚龄
《婚姻法》第6条规定法定婚龄为男22周岁, 女20周岁。未达法定婚龄的婚姻, 申请宣告婚姻无效, 应当依法获准。
三、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
(一) 对当事人的法律后果
婚姻无效和婚姻被撤销, 对于当事人的法律后果就是婚姻关系自始无效。《婚姻法》第12条规定:“无效或者被撤销的婚姻, 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义务。”所以, 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 效力溯及既往, 从婚姻关系开始的时候起, 就不具有婚姻的效力, 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义务, 相互不享有配偶权, 并且自始不享有配偶权。
(二) 对子女的法律后果
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 其婚姻关系为自始无效, 而对无效婚姻关系或者可撤销婚姻关系中父母所生育的子女却不认为是非婚生子女。依法理, 合法婚姻关系以外的男女两性行为所生的子女, 为非婚生子女。但是, 为了保护子女利益, 法律应当规定子女的婚生地位并不因父母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而被改变。
正是为了保护子女的利益, 我国《婚姻法》的12条规定:“当事人所生的子女, 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因此, 婚姻关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 该婚姻关系发生的父母子女关系并不因此改变, 子女仍然是婚生子女, 发生父母子女的亲权或者亲属权。同时, 在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当事人必须妥善处理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当事人不能就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达成协议的, 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三) 对财产的法律后果
由于无效婚姻关系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 因而原则上不能适用夫妻财产制的有关规定。同居期间的财产已经形成共有的, 应当按照共有的一般规则处理;没有形成共有的, 则按照各自的财产归个人的原则处理;无法确认财产所有的性质的, 按照共有处理。
结语
尽管双方当事人的结婚合意是婚姻的本质, 但是, 结婚的合意必须经过国家的确认才能够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 合法性是婚姻的实质要件之一。如果婚姻不具有合法性的要件, 就不能发生夫妻的权利义务关系, 不能发生婚姻的法律后果。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男女结合, 应当依法予以宣告无效。所以, 无效婚姻制度就是维护婚姻合法性的必要制度。
摘要:无效婚姻是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 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本文对《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无效婚姻的规定进行简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