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学专业

2024-10-05

非金融学专业(通用8篇)

非金融学专业 篇1

一、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一) 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以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金融学专业与独立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通过对两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的诸多区别。

1. 专业设置的方向不同。

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 但商务学院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的是金融理财师方向。设置金融理财师方向不仅避免了独立院校专业与传统院校强势专业竞争 (金融学专业是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传统且具有很强实力的特色专业) , 而且更好地满足了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理财新兴行业对人才的渴求。

2. 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不同。

通过教学计划内容可以看出, 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课程组群”、“学科共同课程组群”、“科研训练与素质拓展组群”、“专业综合训练组群”分别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意义对应一致。为了便于比较, 本文以后者名称为准。

由于两所院校计算学分的方法一致, 简单起见, 本文以各课程类别学分多少及占总学分比重进行对比, 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分别在两校金融专业中占20、6个学分, 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1.6%、3.3%, 前者高出8.3个百分点;而第二课堂学分分别为20、8, 所占比重分别为11.6%与4.5%, 前者高出7.1个百分点。

(二) 独立学院与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以山西某职业学校金融学专业为例比较独立学院与职业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通过两校人才培养方案可看出区别如下:

1. 人才培养定位不同。

职业技术学院着力于培养“技师”型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就是以某一职业岗位要求为培养出发点, 要求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 重点是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 能够胜任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 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金融理财业务工作, 又能具备个人自主从事金融理财服务职业的基础与技能, 实现就业与创业多元化。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研发, 因此属于相对高端的应用型人才。

2. 培养要求不同。

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很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情商等可以看出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重点, 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业务技巧及熟练能力。而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人才要求不仅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理论和技能, 还要熟悉中国进行金融理财服务的相关市场运行规则, 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动态既掌握金融理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熟悉证券、期货、外汇、房地产、黄金、保险等市场的交易流程和分析方法, 又具备熟练运用多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金融投资、理财实务操作的分析、决策的能力。总之, 职业院校与独立学院在培养中都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但在培养层次上独立学院高出一筹。

3. 课程设置不同。

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教育, 而职业院校属于专科层次教育, 二者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同。第一, 所开设课程数量不同。职业院校开设课程共34门,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48门课程, 除过职业院校开设的金融类、经济类理论课程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课程之外, 独立学院开设了培养学生管理、决策、分析、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 如投资规划、税收筹划、计量经济学、金融监管等课程。为培养一流的业务人员, 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也开设了凸显自身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如点钞技术、汉字录入及翻打传票技术等操作业务类课程。第二, 课程类别及各类别比例不同。职业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类别有:公共课、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能力拓展三个类别;独立学院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等6种。其各类别在总课时所占比例也不同, 见表2、表3。

另外, 从课程设置表中可以看出, 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中的“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模块中除包含基础理论课程外, 还包括点钞、汉字录入及翻打传票技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柜员综合业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 每一门课都属于实训类课程。从课程学时分配上来看, 实践实训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21.88%。独立学院金融学在课程设置上也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从学时学分结构表中 (表4) 可以看出其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23.87%。

从实践学时所占比例来看, 独立学院与职业技术院校几乎相同, 但从课时绝对数来看, 独立学院实践课时比职业技术院校多204个课时, 这些课时被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性更强、更需学生灵活运用的课程所占用, 而这些课程又是职业技术院校不能也不会开设的更高一层次的专业课程, 如投资规划、期货投资、金融信托与租赁等, 这既反映了独立学院归属本科层次的属性, 又凸显了独立学院是不同于传统本科层次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4. 学生就业方向不同。

从表3可以看出, 职业技术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金融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客户经理岗、国际业务操作人员、投资咨询员、金融业务营销员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目标为: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投资管理、理财实务与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即证券、期货投资分析师、金融理财分析师及投资经理等高级应用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首先应明确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的教育, 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本科教育标准的要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3。其次, 明确独立学院是高等专业、职业院校的升级, 这又要求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又要比高等专科院校的目标高出一筹。结合《高教法》对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的标准, 独立学院应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表述为:在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构建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推广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具体来说,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类型, 这种模式通过一定的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实现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

三、目前中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不相吻合。以金融学专业为例, 许多老牌财经类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 (多数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向)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社会认可度, 如果独立学院也设置金融学专业就不能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为方向, 而应根据市场需要设立新的方向, 如证券、期货、营销、信用管理等, 这样既能满足市场需要, 又能凸显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特色, 避免与老牌院校专业的重叠。而现实中, 很多独立院校为了省事, 仅照搬母体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相应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很难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阶段各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差异大, 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总的来看, 当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而前者授课教师往往仅仅是通过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 没有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独立学院的教学活动中, 来去匆匆, 没有把独立学院当成自己的工作单位, 更是很难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青年教师, 其中相当一部分抱着临时心态, 能够把独立学院任教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安心从教的并不多, 同时缺乏教学经验, 更谈不上实践经验, 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基地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各专业应建立多家实训基地供实践教学需要。但目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呈现数量少、质量差的现象。原因有:一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专业调整的步伐相对较快, 导致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跟不上专业的调整速度。如金融理财师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综合利用理财知识的公司或事务所, 只能到相关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践某一类理财业务, 不能实现综合理财实训。二是有些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去实习, 如会计实务所或公司财务部。三是有的专业没有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沟通, 更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四是许多院系没有真正利用好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没有校内指导教师和辅助人员的配备, 任由其单位负责学生的实习内容, 结果学生可能成为实习单位的廉价劳动力, 如所有学生被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派出去“拉客户”。

摘要:以金融学专业为例, 依托传统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比较分析了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最后指出目前中国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5, (2) .

[2]斯金荣, 龚山平.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

[3]陶岩平.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 2005, (1) .

[4]王雪莲.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9, (10) .

[5]蒋爱军, 韩卫东.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9:5.

[6]金立民, 李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建设思考[J].科技教育, 2008, (10) .

[7]刘金林, 蔡幸.地方高校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文化教育广场, 2007, (11) .

[8]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非金融学专业 篇2

女生学金融专业最好的选择是能进入银行工作,但是银行不是说进就能进的,近期经济下滑,银行的工作人员想要离职很容易,但想要进入却是很困难,银行的用人标准很高,而且竞争压力大。

女生学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调查结果不出意外,女生学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占比25.4%,独占鳌头。证券公司占比22.1%,位居次席,和银行业同属绝对领先地位。互联网金融/新兴金融公司占比10.7%,私募基金7.5%,咨询占比6.4%。

证券、信托、基金均是靠风险管理吃饭,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短期回报较高(风险亦大)。

相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对学历要求也相对较高,每年都有相对较大的.用人需求,也吸引了众多女生学金融专业的求职者。

非金融学专业 篇3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 横断面调查, 采取配额抽样方式, 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 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 其中女生589名, 男生211名, 年龄17~23 (19±2.5) 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 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 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 采用Liken 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 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 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录入, 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 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 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见表) 1

(二) 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 (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 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 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 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表1显示, 在本次调查学生中, 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 25.00%为证券业, 13.57%为保险业, 2.89%为信托业, 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 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 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 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 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 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 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 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 即传统上的“铁饭碗”,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 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 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 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 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 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 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 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

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 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 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 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 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 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 只能从侧面入手, 加强思想宣传教育, 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 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 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 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 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 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 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

表2显示, 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P<0.05) 。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 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 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 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 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 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 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 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 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 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 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 制定分段策略, 整合教育载体, 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以就业地区为保障, 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 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 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 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 强化自主择业意识, 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二) 强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个体负责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程度, 是一种自我约束价值取向, 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 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 让每个毕业生拥有依据自身条件和自我意志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培育, 培育大学生能够承担、负责任的精神态度, 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应掌握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准确定位自身优势,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和发展期, 社会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正确引导金融学本科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减少金融人才的流失, 应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重视。

摘要:文章采用自设问卷对某金融学专业796名学生进行调查, 探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观念与就业价值取向, 为本科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得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别大 (P<0.05) ;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到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城市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在就业时会考虑就业政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变化, 应加强对本科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就业指导。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崔铭, 张艳琼.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0) .

财会人员应该学点金融知识 篇4

关于学习内容。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 财会人员需要学习了解的金融知识越来越多, 牵涉面越来越广, 在实施金融决策的过程中经常运用金融体系。金融体系被定义为金融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合, 这些集合被用于金融合同的订立以及资产和风险的交换。金融体系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工具市场, 金融中介 (如银行和保险公司) , 以及对所有这些机构进行监管的监管主体。总体来讲, 应该根据本单位、本岗位实际需要抓住重点, 需要什么学什么, 急用先学, 学以致用。

首先, 要学好国家陆续出台的金融改革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法规、制度、规定等,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要弄清不同时期不同形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中近期出台的新规定, 如不同时期不同货币政策及其变化基础、规律等大政方针。这是做好金融业务相关工作的前提条件。

其次, 要学习目前资本市场运作和信贷业务链中经常用到的基本知识, 练好基本功。包括国际、国内通用的规则和常识, 如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等相关知识及其与GDP增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另外, 对于一些进出口业务量大、国际贸易量占比较高的企业财会人员还应该学习一些国际金融知识和WTO游戏规则和相关汇率知识, 逐步与国际接轨。

再次, 注意吸取国际国内资本运作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解剖典型案例, 特别是代表性较强影响面较广的美国金融界和典型企业的反面案例, 如安然事件、庞式骗局等, 从反面教材中吸取经验教训, 做到警钟长鸣, 防患于未然。当然, 正面经验也要学习, 以供参考借鉴, 少走弯路。

最后, 也是最重要最实际的一条, 就是要注意新形势下在金融领域出现的新事物, 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比如, 对近几年来多次出现的资金紧张和“钱荒”问题, 应注意其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 防范措施。还有对“影子银行”问题, 过去很少有人听说过, 对其相关认知更是知之甚少。可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曾被有些专家认为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后又成为全球金融监管重点。在我国也现出了中国式“影子银行”, 目前, 其规模已达20~30万亿元人民币, 形式复杂, 种类繁多, 被专家概括为三类10多种。需要认真学习了解, 以便在实践中熟练驾驭, 特别是对我们经常碰到的几种主要形式要引起重视。 (1) 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表外业务。保本型理财产品应纳入银行负债表, 属表内业务。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属于表外业务, 操作复杂, 需要认真了解相关知识, 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 (2) 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 从类型看应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监管比较严格, 它既要接受单位行政领导, 又要接受金融部门的监管和业务指导, 许多相关知识、政策法规都需要认真学习。 (3) 小额贷款公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在加强管理前提下,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在钢铁行业中有的企业已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要办好这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有许多新知识、新法规需要认真学习。 (4) 证券公司。业务量很大, 也很复杂, 其中只有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属于“影子公司”。其他业务围绕证券市场开展, 不属于“类信贷业务”。但券商定向资产中部分为银行合作, 这部分与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重叠, 即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需要从中扣除。操作起来需要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法规政策。此外, 还有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信托公司的“类信贷业务”、民间借贷、私募基金的“类信贷业务”等, 其结构与相互关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 都需要学习掌握。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开金融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后, 新的形势、新的政策和新情况会不断出现, 学习的知识政策也会越来越多, 需要紧跟形势, 不断学习。

同时, 由于“影子银行”目前对大多数财会人员来讲还比较陌生, 应该将学习相关知识与调研分析其运行状况结合起来, 深入理解, 对“影子银行”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动态关系, 对宏观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也应该通过分析论证搞清楚。首先应该看到“影子银行”具有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率等特征, 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并对其成倍放大, 由于金融市场的联动效益, 这些被放大的风险传动到整个金融体系并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从宏观看, 2008年暴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从国内看, 不断发生的资金紧张甚至暴发的“钱荒”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采集相关数据, 密切关注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由于影子银行独特的运行机制, 而且其中不少是规避金融监管的产物, 具有隐蔽性。我们对其调查统计可以从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及其相关会计报表处理方面着手, 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 将一些具有货币功能的金融产品纳入货币统计范畴, 必要时将“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纳入广义流动性范畴, 统筹考虑, 协调运作。

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灵活掌握。不少企业目前采取的以下几种形式可供参考借鉴。

1.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举办各种形式金融知识学习班。组织企业财会人员轮流学习, 时间长短自行确定, 也可请金融专家定期举行金融知识讲座, 上大课。还可以走出去, 组织金融业务量较大的财会人员参加金融部门组织的专业学习班或者参加财经大专院校举办的金融知识短期学习培训。

2.为财会人员购买有关金融知识的学习资料, 支持并号召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因为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组织学习班还是走出去参加专业培训, 都要占用一定工作时间或抽出专人离岗学习, 而有的企业因工作忙实在抽不出人员或专门安排时间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企业就为财会人员特别是与金融部门打交道较多、甚至本身就是企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人员, 如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等, 为他们购买一些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金融知识读本和金融政策法规汇编资料, 号召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3.结合工作实际, 边工作、边学习、边钻研。财会人员学习金融知识, 其目的是为了做好工作, 所以工作岗位是最实际、最常用的学习园地。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范围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相关金融知识, 工作中需要什么学什么, 对重点内容精学, 学深学透, 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还可以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当然, 采取这种形式学习的同志, 需要初步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 可以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边研究创新, 不仅会有力地指导工作, 有时还会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经验, 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成为财会战线的精英人才。实际上在钢铁集团财务公司中几乎每家都有一批这样的人才, 他们并非金融专业科班出身, 但是学历较高, 资历较深, 又具有多年财会工作经验, 平时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注意学习积累一些金融知识, 并结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边学边干, 不断创新,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提出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新观点, 总结出一些新经验, 撰写出许多具有真知灼见高水平的优秀论文, 成为学创并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成才之道的重要经验就是结合实际边干边学边钻研。

4.有目的的招聘一些金融部门人员作为种子队员, 既担负实际工作, 又带动大家学习。对于一些设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单位, 往往仅采用办班和业余学习还不够, 有的还需要从金融部门招聘少量的金融专业人员作骨干。比如有些已建立财务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的大型钢铁企业, 在金融机构组建初期大部分都从专业金融机构聘用部分业务骨干作为种子队员, 穿针引线, 逐步发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不仅使这些单位的金融机构很快组织起来, 少走弯路, 正规操作, 而且使大家身边有了学习金融知识的老师, 他们积极组织和带动大家学习金融业务, 言传身教, 效果明显。对一些金融业务量比较大的财务部门特别是本身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部门, 今后还应该有计划地招用一些金融院校毕业生, 从源头抓起, 培养新一代金融专业人才。

5.领导带头, 学习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企业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都需要较高和较全面的财经知识和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撑。作为企业领导特别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决策者和领军人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 应该具备较高的金融知识和实践经验。虽然不要求多深多精, 但基本知识特别是与财经管理和决策相关的主要方面应该掌握。而目前钢铁企业中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绝大部分为财会人员出身, 他们对传统的财务管理驾轻就熟, 但对金融法规政策和知识相对欠缺, 应该通过学习迎头赶上。实践证明, 领导学好金融知识, 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财经领域的决策水平,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而且会在财会人员中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带领大家共同学习,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行为公司金融学与资本市场实践 篇5

1 投资者非理性与上市公司财务政策

1.1 非理性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资本市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会对公司的资本配置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在资本市场中, 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是一种并存的关系。非理性投资者会对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过相关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以个人投资位置, 然而个人获取的信息相对比较缺乏, 这就会使得个人投资行为居于劣势, 这样的情况就会衍生出跟风的问题。个人的交易行为只是单纯的追求短期利益, 这样的一种投资状况, 使得整个资本市场都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气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财务无法与其他的成熟市场相提并论, 无法有效的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制定也会变得更加的困难。

在投资者处于非理性, 而管理者处于理性的状况下, 行为公司金融学会对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投资者情绪会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以及方式。

一些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对资本市场中的价格造成严重的影响, 利用投资者进行投资, 可以实现市场财富的有效转移, 而非理性的投资者, 也会使得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 造成投资不足现象的出现, 从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投资者的情绪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行为公司金融学的观点来看,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情绪会对股票的发行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这样的影响, 却并不会阻碍公司投资计划的开展, 这主要是因为, 企业的管理人员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企业获得做大的利润和收益, 其会在自身的股票预估值在最高的时候进行发售, 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对公司的投资水平造成降低的可能, 这主要是因为投资人员在公司中都会占有很多的净现值, 这些净现值都是一些在0以上的投资项目, 其会随着股价的提升而提升, 理性的投资者就会投资这些项目, 而对一些新的项目却会相对比较慎重, 因为这些项目可能并不具备净现值。理性的投资者在发现公司股价被估高的情况下, 其会在低价的时候进行收购, 而不会将投资的项目进行撤回。

但是一些非理性投资者就无法做到理性的投资, 这些投资者会因为情绪的影响, 而使得其误解公司的投资行为, 在股价预估的阶段, 会要求公司做出相应的取舍, 放弃一些较好的项目, 在这些投资者保持有乐观情绪的情况下, 又会要求公司将一些可能产生盈余的项目进行市场投放, 这样可以使得自身的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

可以说, 投资者的情绪与投资行为之间呈现出正比的关系,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 上市公司投资管理者与投资者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情况。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投资者过于自信, 也就是说, 当投资者处于过于自信的状态下, 就会增加投资的次数, 但是所能够回收的效益却很低, 在长时间后, 投资者才会发现这种情况, 并会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而过于频繁的投资就会使得投资市场的股票价格出现严重的波动现象, 也会使得股票市场呈现出萎靡的架势。

其二就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股价操控现象较为严重, 以哄抬股价的方式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套现处理, 在市场普遍认为利好的情况下, 进行价格的抬高, 控制股东, 以牟取暴利。

2 管理者非理性与上市公司财务政策

2.1 管理者非理性与公司财务政策的关系

公司财务一般都假定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 行为公司金融学体系中的市场时机假说和迎合理论也是建立在理性管理者的假定之上的。然而管理者作为个体而言不可能拥有完全、理性的信息处理能力, 与投资者一样其具有各种心理偏差, 如后悔厌恶、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等。在管理者非理性情况下, 特别是管理者对投资前景过度乐观、投资成功过度自信和对投资损失非常厌恶时, 其决策往往会对公司的并购、投融资、资本结构及股利政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资本运作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同样受管理者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引起多家上市公司崩盘的非理性资本运作行为。为实现迅速“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借力资本, 通过并购等投资方式入主成熟传统产业和金融产业, 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德隆系。这些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方式围绕着“融资一并购新的强大融资平台一再融资进行更大的并购”的螺旋式循环进行,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广泛融资, 利用强大的融资能力通过一级半市场28以股权转让方式连续并购上市公司, 并以并购后的上市公司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融资功能, 对其所在的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整合, 形成强大的战略投资体系。

然而, 单纯的资本市场融资根本无法消解这些上市公司的迅速扩张对资金的饥渴, 他们必须依赖大量银行贷款才能维持资金链条, 温和的宏观调控使得他们无法自如调度资金, 无法再从股市及其他信贷渠道融资, 最终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对公司前景的过度乐观和自信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投融资冲动被随意释放, 产业整合无法跟上金融发展的步伐而产生结构性风险, 单纯追求规模竞争能力还导致这些企业的经营能力十分低下。这种疯狂的非理性资本运作行为是引发许多国内上市公司“崩盘”的“元凶”。

3 结论

总而言之, 在行为公司金融学观点中, 投资者情绪会对投资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公司管理者的情绪也会对公司的资本配置和行业发展产生影响。可以说, 情绪是影响资本市场运作的主要因素。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进程中, 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 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监督, 以促进资本市场的运作, 降低资本市场的风险。

摘要:公司行为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实施的, 但是市场参与者并不具备完全的理性, 市场参与者会使得行为出现偏差, 也就是说, 公司的行为会因为投资者、管理者或者是公司的性质而出现偏差。一般来说, 金融学以及资本市场是行为公司中的重点内容, 行为公司所具有的金融学, 主要是在非理性的环境市场中进行的一种决策行为, 主要针对行为公司金融学与资本市场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行为公司,金融学,资本市场,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红忠, 张.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金融角度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

[2]董梁.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六种非理性心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11) .

非金融学专业 篇6

一、就业情绪, 心理扭曲不定

1. 恐慌心理。

在高校调查过程中发现, 许多大学生一听到金融危机似乎有“闻风丧胆”之感, 对于即将或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恐慌心理”则是大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现象[2]。毕业生普遍关注就业市场的行情变化, 看到许多同学无法就业也不由地担心起自己的工作情况, 所投大量的求职简历也多数石沉大海, 杳无音信, 企业的暗淡反应对学生产生的刺激很大。

2. 逃避心理。

面对市场上“招聘岗位少, 求职人数多”的现象, 毕业生们开始选择逃避, 不愿意去求职就业, 而这也是造成就业率低下的直接因素。调查数据显示73.1%的大学生宁愿待在学校也不愿求职工作。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则多数选择继续“考研”来躲避这场“经济灾难”, 以让自己免受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将就业的希望寄托于来年, 其实是缓兵之策。

3. 侥幸心理。

面对金融危机, 很多毕业生们为了“险中求胜”都纷纷开始了求职就业计划。但人才市场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部分学生在危机形势下依旧存在着侥幸心理, 希望能够找到“高职、高薪”工作岗位, 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预期那样。毕业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对于基本的工作岗位不屑一顾, 这使得成功就业人数更少, 对高层次职位的侥幸心理让学生得失无常。

4. 放弃心理。

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大学生在金融危机下由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 直接选择了放弃就业, 当起了“宅男宅女”、“啃老族”, 这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是一种摧残。几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 难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这让大学生们备感困惑, 对于参与就业竞争则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意气风发的青年们斗志全失, 长期下去对于工作也丧失了热情。

二、就业简历, 信息资料虚假

1. 简历质量不高。简历是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名片”,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重视大学生们的简历资料。但高校在对学生简历制作时没有监控, 学生的简历资料随意制作, 造成了求职简历“假、大、空”的现象。

2. 很多大学生为了谋求工作而在自己的简历上填写不真实的信息, 简历表面上看很丰富, 但其实都是虚假信息“堆积”起来。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失信于人”的做法。

3. 学生们根据自己爱好制作的简历, 在企业管理人员看来都是不合格的, 必将影响到企业招聘人才的计划, 影响大学生们的顺利就业。为了在金融危机下求得一份职业, 学生们都注重个性简历, 但往往适得其反[2]。

4. 对于简历资料收集不全, 阻碍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选拔时常常会被“淘汰”。随着金融危机给市场经济、人员就业带来的影响日趋激烈, 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简历给予重视。

三、就业指导, 结合市场行情

“就业指导”是学校必须要加强完善的工作, 它能够给学生开辟一条成功的就业之路。

1. 增强能力教学。

教学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的重点, 只有抓好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们增长才干, 增强技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认识, 早期的“重学历”观点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重能力”才是企业注重的考核指标, 金融危机下企业更需要能够帮自己“出谋划策、渡过难关”的人才, 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2]。

2. 结合市场变化。

市场不仅是社会经济的“风向标”, 也是高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指明灯”。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才能保证大学毕业生“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们需要及时结合市场行情, 把握最新的企业动态, 重点培养学生在企业中运用到的知识或技能, 这样就可以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让学生的市场价值得以体现。

3. 建立信息体系。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企业为了应对危机会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 市场情况也在时刻变化着。因而,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创建一个庞大的信息体系, 网络各个专业的就业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化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让学生们及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就业行情, 尽早应聘, 尽早为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4. 注重学生管理。

大学毕业生虽然都是成年人, 其自身的思维意识里对于社会就业情况深刻了解。但在应聘就业时往往因承受不住压力而退缩, 心理上、行为上都处于消极的状态。就业指导教师应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各种变化, 对学生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引导学生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工作岗位。保证自己先“就业”, 再“择业”, 一步步朝着自己的规划走。

四、就业学生, 综合完善自己

“无论危机有多重, 无论市场有多乱, 无论就业率有多低”, 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一条出路———“靠自己”。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调整自己, 才会让自己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争得筹码。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都要深刻认识到危机下的就业局势, 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 并制订长远的完善计划来提高自我。笔者经过调查后总结了学生需要改善的地方包括:

1. 知识是根本。

“知识是资本”, 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则称不上合格的毕业生, 更不用说顺利就业了。作为已经毕业的学生, 应当不断温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操练专业技能, 把“理论实践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对于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则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危机感, 更加勤奋刻苦学习, 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把知识作为自己的筹码。

2. 思想是前提。

不可否认, 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下滑。但在“危机”中也包含“商机”, 若仔细观察市场中还存在着诸多就业机会, 这就要靠学生自己去把握争取了[2]。“就业思想”则是大学生们首先需要调整的问题, 倘若学生还抱着“高薪、高职、高位”的就业心态, 则求职结果肯定远不如预期。学生应先找份工作“骑驴看马”, 遇到好的工作时再“跳槽”也不迟。

3. 能力是捷径。

马云在高校演讲时曾说:“企业不缺理论人才, 缺的是动手人才”, 这充分显现了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应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 不能一味地扎在书本堆里,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 企业招纳的不再是“花瓶人才”, 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实战人才”, “实战人才”才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4. 品德是形象。

可以说,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 自身具备的优点越多, 其求职成功的胜算就越大。因而, 除了理论、实践方面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还必须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习惯, 这样在和企业领导人交流时能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吐举止水平, 给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1]。这样在应聘岗位时才可融洽交流, 对自己的成功就业都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言, 毕业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庞大的群体, 其每年的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率, 在市场求职竞争中占有优势, 则必须要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 及时完善调整自己。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围绕学生积极开展, 双方面努力保证学生就业成功。

摘要: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国家未来经济局势的变动有着直接影响。目前, 金融行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现代经济行业, 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金融对于社会群体的就业情况也影响甚大。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青年群体, 当其在求职阶段遭遇金融危机时, 带来的影响将是极其严重的。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 文章通过调查总结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且对提高就业的问题重点分析。

非金融学专业 篇7

2013年6月, “余额宝”横空出世, 携几亿支付宝客户来势汹汹。一年时间内, 资产规模达6000多亿元, 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同时间, P2P网贷平台、网络理财频道、网络小贷等蓄势已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岩浆般喷涌而出, 瞬时引起市场上极大关注。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取代商业银行的说法甚嚣尘上, 互联网金融成为悬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又一把“利剑”, 迫使商业银行纷纷加快改革的步伐, 以谋求生存之道。一时银行宝宝类产品陆续面世,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网上理财互动平台纷纷成为商业银行的制胜“法宝”, 双方对垒好不热闹!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爆炸式增长, 既有金融行业、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也是我国特殊国情所致。在供给端, 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为金融与互联网的双向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在需求端, 一方面, 部分行业领域的融资需求难以甚至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 大量的民间资本沉淀需要寻求高效的投资出口。几方因素叠加, 造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也着实为国内客户带来了实惠。

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 还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业务定位看, 商业银行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撼动的存在。一方面, 商业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成熟的金融运作机制, 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另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商业银行可说是各司其职, 有竞争, 但更多是合作。然而, 目前经济社会迅速而复杂的变革、金融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都需要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弥补自身的“短板”, 不断寻求变革之路。

“十年磨一剑”之决心

在如今银行业混业经营和“大资管时代”来临的行业趋势下, 与券商、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扎实而广泛的客户基础方为商业银行立身之本。在利率管制环境、信贷额度控制政策、80/20法则等因素综合影响下, 银行成了“嫌贫爱富”的典型势利代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等现象加剧, 银行逐渐从高高在上的食利者神坛上走下。许多商业银行除了大力开展投行、资管等新兴业务外, 在传统业务方面也开始从大企业业务为重点转向小微、零售等业务为重点, 从“精英金融”转向“普惠金融”, 从“产品为中心”转向“客户为中心”。例如, 广发银行发行“生意人卡”, 为小微企业主提供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民生银行设立了社区银行, 探索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等, 都是商业银行向转型之路前进的例证。然而, 由于零售、小微业务投入大、获利周期长的固有特性, 商业银行向小微、零售银行转型除了需要转变理念之外, 更需要如互联网企业一样“水滴石穿”、“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勇气。

以长期亏损换取在用户市场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是蕴含在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中的经营逻辑, 互联网企业愿意在每项业务的经营初期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 提高服务质量甚至让利于客户, 以换取客户和市场规模。诚然, 互联网这一不计成本的经营逻辑离不开行业本身的特殊属性及背后风险投资不遗余力的资本支持, 无法为商业银行复制。饶是如此, 互联网行业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部分企业熬不到盈利那天已湮灭于市场中。然而, 互联网企业的客户经营之道, 仍值得商业银行学习。

去中心化的网络思维

“去中心化”也可说是“泛中心化”。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各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实质是以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为其上下游企业实现融资。近年来, 一些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实现与核心企业数据对接, 掌握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 以达到批量发放小微贷款的目的。但是在网络化蔓延的今天, 每个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均可成为“中心”, 都存在自身上下游。以此为出发点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客户线上推广, 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将以几何倍数迅速增长, 这也是目前建设银行成立“善融商务平台”、平安银行推出“橙e通”的网络思维。

培育客户

如果说“去中心化”是广开客源、增加客户服务广度, 那么培育客户则是深度介入客户交易, 增加客户服务深度。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使得每个参与者均成为微小却独立的信息中心, 信息扩散更加方便、快捷, 从而打破了过去信息流通不畅、投融资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中心的地位日益削弱, 需要退回到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培育客户所指的不仅是以良好的客户服务吸引客户, 背后隐藏的真正逻辑是以客户为中心, 协助客户业务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的。“阿里巴巴”就是培育客户的典型例子。“淘宝”创立之初便以良好的客户体验、免费使用的平台服务, 吸引了大量中小商户入驻, 其后更是推出“诚信通”等业务为客户进行信用评价, 为客户解决网络信用、网络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阿里巴巴”在以“诚信通”建立客户信用评级数据库及一系列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 于2010年开始独立向小微企业放贷, 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需求, 以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成长。

一般而言, 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会计核算不完善、违约风险高等特点。汇付天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与研究中心于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 19.7%有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资不抵债, 微贷款批准概率与业主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资产规模成正比, 却与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关系, 这说明商业银行目前建立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不适合以小微业务为重点的战略发展模式。

目前, 大部分商业银行仅能通过客户支付结算、资产负债表等, 掌握经营的结构化数据, 或通过电商等第三方平台了解客户的经营、交易信息, 对客户真实信息的掌握始终存在局限。培育客户不仅在于能够与客户一起成长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客户黏性, 还在于通过“关系”的培养, 增加对客户信息掌握的准确性、及时性, 防范潜在的违约风险。

培育客户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通过提高客户拓展的广度、深度以掌握更多客户数据, 从而提高客户分层准确性, 并根据不同客户层次实行精准营销, 定向发力,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非金融学专业 篇8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国际金融的内容涉及也非常广泛。对于我院7个本科专业而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都必须掌握,但由于学时有限和专业不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其他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和改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内容充实到教学当中。对于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重点突出国际金融宏观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开放下的外部均衡问题展开,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规律。对于其他5个专业,由于属于管理学科,应侧重讲授国际金融微观内容,如外汇管制、外汇风险管理、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结算业务、衍生工具交易等相关内容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必要调整和删减,可以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外,应鼓励任课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的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和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环节。应彻底改革传统上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将基础理论寓于讨论之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讨论的选题需要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因为讨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并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因为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日新月异,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很方便,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书本学活。最后,选题要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这样既可以避免面面俱到、使讨论难以深入,又能最终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千千万万,并非都有价值,所以精心筛选很有必要。另外,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因此,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

模拟教学可以通过参加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来实现。学生参加金融业务的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组织学生到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建立直观的印象,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也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金融教学软件,在专业实验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金融业务的模拟。或利用某些证券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掌握国际金融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状况,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有必要实行双语教学。从我院的实际出发,也应逐步开展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实验。从国内双语教学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第二是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使用中文;第三是全外语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全部或至少部分使用外文;第四是全外语教学,授课、做作业、考试全部使用外语。由于我院没有金融专业,金融相关课程比较少,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我院的师资条件、听课对象的外语程度、课程要求等实际情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可以选用较简单的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等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全外语教学。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用先进的国际金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当前,我院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还未有效发挥其作用。应鼓励教师更好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信息快捷、模拟生动的优点。另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蔡幸.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2]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上一篇:地下车库楼盖下一篇:草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