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非法集资问题

2024-10-16

安阳市非法集资问题(共5篇)

安阳市非法集资问题 篇1

近年来, 非法集资活动在我国屡禁不止, 2013年非法集资发案数量、涉及金额、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均超过以往常规年份的平均水平, 发案区域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和87%的市 (地、州、盟) 。并不断向新行业、领域蔓延。非法集资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效果还不理想。本文将在深入分析非法集资产生原因与打击困难的基础上, 提出政策建议, 更好地减少与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以期形成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1 非法集资产生的原因

非法集资的产生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笔者认为非法集资的产生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1 居民投资渠道窄

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渠道比较狭窄, 股票、基金、债券市场的投机性太强, 房产、期货等投资门槛及风险较高。很多居民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庄家坐庄, 散户买单”的情况屡禁不止, 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企业价值, 居民的投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途径获得满足。同时, 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长期存在, 通胀预期的管理任重道远, 居民定期存款长期负利率。居民意识到存款就是贬值, 居民家庭部门财富受到通货膨胀的严重侵蚀, 急需为资金寻求高回报出路, 客观上为非法集资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1.2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对民间资本融入资金有迫切需要, 这为非法集资分子提供了非法集资犯罪的沃土。我国国家宏观的金融调整政策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很多障碍。一方面, 国家引导经济发展, 加快中小企业的经济转型升级。从宏观金融领域, 国家引导金融市场资金朝着国家规划的经济领域流动, 很多中小企业不在这些领域, 无法获得金融市场资金。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放贷有一定的风险与利润要求, 多数中小企业内控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规模小, 利润有限, 经营风险大, 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响银行对企业的放贷, 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为非法集资提供了良机。

1.3 违法犯罪风险成本低

现行法律对非法集资的处罚过轻, 威慑作用不强。对于非法集资分子来说, 被司法机关抓获和判罪是一种风险, 也是一种成本。这种风险成本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非法集资分子被司法机关抓获及定罪的可能性。由于侦办非法集资案件更费时费力, 不出成绩, 司法机关确实没有理由主动进行立案侦查, 同时此类案件涉案人员多、资金流向复杂、处置难, 查办此类案件有较大的政治风险及压力, 处置不当会影响司法机关的声誉。有学者指出, 我国非法集资案件与其他犯罪案件相比, 其实际受查处的比例比普通刑事案件低。第二是犯罪分子被查办的情况下面临的刑罚轻重。在我国, 很多检察院和法院出于谨慎考虑将一些集资诈骗犯罪行为定义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大大降低了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 降低了刑罚的威慑效应。通过以上两个方面, 导致犯罪分子面临的风险成本十分有限, 威慑效应不强。

1.4 非法集资监管体系对非法集资的监管不力

我国的非法集资监管体系存在不足, 难以形成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的合力。一是有关部门对于非法集资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部门对于非法集资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于非法集资警惕性不高, 错失了早期处置非法集资的时机。二是非法集资处置是一个多部门协调的复杂工作, 但是, 现实中银监部门可以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 对于其他企业、个人的金融活动则无权介入;工商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资格的确认、工商执照的颁发, 以及按照法规监管企业是否超范围经营等;公安部门只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各个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 虽然建立起了市、县两级的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相关制度与职责, 但是这些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及时, 不能及时对非法集资的舆情进行分析, 错失了处置的好时机。由于涉及多个部门, 政策性强, 情况复杂, 相互之间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导致难以形成合力, 更好地处置非法集资。三是权力腐败介入非法集资导致监管不力。一部分官员和银行内部员工参与到非法集资过程中, 共享集资的收益, 削弱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无论是湖南湘西州非法集资, 还是浙江金华、台州频发的非法集资大案均有党政机关人员参与, 银行从业人员也参与其中。

1.5 公众有“暴富”与从众心理, 缺乏风险意识与法制观念

一是非法集资承诺的利息收入较高, 非法集资分子往往鼓吹“高额回报”、“钱生钱、利滚利”、“风险小、获利高”等, 很多居民受到诱惑, 将理性投资意识抛在了脑后, 甘愿冒风险参与到非法集资之中。二是居民具有从众心理, 很多亲朋好友参与到非法集资过程中, 获得了暂时的高利息, 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使得居民盲从, 参与到了非法集资。三是居民缺乏风险意识与法制观念, 只看到非法集资承诺的高额利息, 没有看到非法集资本身的巨大风险;居民对非法集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清楚, 我国法律规定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损失自负、法律不保护、政府不代偿”, 居民往往认为一旦出事, 政府会想办法解决, 存在侥幸心理, 盲目参与到非法集资之中。

2 打击非法集资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在实践中, 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存在很多的困难与障碍,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打击非法集资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为了更好地打击非法集资, 从1995年开始, 全国人大、国务院等出台了10余项打击及遏制非法集资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及司法解释。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非法集资的概念作了明确说明, 解释了非法集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罪的区别。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法律比较笼统, 不够明确与完善, 导致基层监管部门在判断诸如集资业务如何管理, 界定集资行为是否违法, 与民间借贷行为区分时感到无所适从。

2.2 预防难

如上文所述, 非法集资案件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在非法集资分子犯罪成本低, 居民追求高利息,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强烈的客观情况下, 造成非法集资案件发生具有一定必然性。同时, 非法集资案件往往以合法形式为外衣, 一些非法集资案件初期表现为民间借贷, 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民间融资中介机构, 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但是由于目前对民间融资的监测缺乏有效手段, 导致预防非法集资存在一定的困难。

2.3 发现难

非法集资形式多种多样, 同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导致非法集资很难被发现。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打击非法等活动的通知》中归纳了七种非法集资形式;2007年, 国务院法制办归纳了四大类, 十二种非法集资形式;可以看出, 非法集资的形式不断发展, 而且多种多样。非法集资往往以合法经营的外衣吸收公众资金, 同时组织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 初期能够按照承诺支持高息, 使得参与者乐意参与其中, 也乐意让身边人参与其中, 直到非法集资资金链断链, 参与者才会报案。更有甚者, 宁愿遭受损失也不乐意暴露真实情况。

我国对非法集资的监管体系, 也使得发现非法集资的苗头比较难。各监管部门按照其职责分工办事, 相互之间信息不共享无法获取非法集资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监管体系使得非法集资在初期很难被发现, 往往非法集资到了一定的规模, 资金链断裂等情况出现, 监管部门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所以, 发现非法集资的线索具有一定的难度。

2.4 认定难

在非法集资的认定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特定对象与不特定对象的区分。集资的特定对象通常指单位的职工、亲戚、朋友等, 但是亲戚、朋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给认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 集资性质认定存在困难。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之一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而许多集资者多以生产经营为理由, 初期表现为民间借贷, 资金链断裂之前其性质很难界定, 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很难判断。以浙江吴英集资诈骗案件为例, 浙江金华检方指控吴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而辩方认为吴英的资金基本上都用于公司经营, 而且主观上希望通过经营归还借款, 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双方争辩的焦点在于吴英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这是集资诈骗犯罪认定的关键。

2.5 处置难

为了提高打击非法集资的效率, 2007年, 我国成立了银监会牵头、18个部门组成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2008年, 《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操作流程》明确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协作配合等工作原则, 明确规定了部门职责、性质认定及处置程序等, 有助于非法集资案的处置。但是, 非法集资的处置依然有很多障碍。一方面, 非法集资处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犯罪数额的准确把握。非法集资案由于涉及人员多、内部管理混乱、资金项目复杂, 非法集资分子都不清楚自己集了多少资金, 支付了多少利息。同时, 参与者往往无法提供损失数额, 甚至部分受害者不主动报案、不肯承认自己受骗, 这给案件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公安机关在查处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查清全案。另外, 一些非法集资分子利用互联网异地非法集资, 服务器设在海外, 涉案区域广, 给公安机关取证带来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 非法集资案涉及的群众数量大, 时间跨度长, 涉案区域广, 犯罪分子将资金用于支付前期高额利益, 或者挥霍转移, 导致形成巨大的损失, 给参与者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与精神痛苦, 如果在债务清退上处置不当, 就容易引起上访、闹事等社会不稳定行为, 造成局部社会治安的动荡。

3 政策建议

根据非法集资出现的原因及打击非法集资存在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更好地打击非法集资。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国家要根据非法集资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建立与完善非法集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界定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业务;二是提高对非法集资的处罚力度。法律明确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 提高可操作性, 提高非法集资分子的违法成本。

3.2 提高对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重视, 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提高对非法集资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应该意识到非法集资的严重危害,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二是设立专门的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经费, 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为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配备专门的人员, 从人力、财力等方面为处置非法集资提供支持。三是研发非法集资法规信息系统, 各成员单位及时将获得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实现上下级、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四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健全失职问责机制, 切实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各级政府的打击非法集资领导部门及时对各成员单位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开展情况、信息报送情况等进行检查与通报, 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督促各单位落实相应职责。五是各职能部位要在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各司其职, 积极配合, 形成打击非法集资的合力。

3.3 处置关口前移, 建立应急机制,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一是“打早打小”,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打早打小”, 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机制, 切实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调查、早处置”, 前移处置关口, 一旦发现, 及时介入与查处, 将非法集资打击在萌芽状态。

二是建立应急机制, 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章可循。非法集资案件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 一旦引发群体性事件, 一定要快速反应, 及时上报上级单位, 妥善处置, 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3.4 优化民间借贷的生态环境, 满足居民、中小企业

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优化民间借贷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的服务体系, 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人力资源等服务, 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监管, 使得民间借贷在阳光下运行, 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发展, 以合法身份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增加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有效投资渠道, 引导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多样化, 通过公共媒体介绍各种理财产品, 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合法的理财渠道。三是银监部门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引导, 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 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金融办负责协调相关部门与银行密切配合, 加强对不符合授信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跟踪、辅导, 帮助其尽快适应信贷准入条件;中小企业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促进自身良性发展, 使其能够满足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四是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降低门槛, 放宽条件, 让更多的企业有上市融资的资格,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3.5 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理性投资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一方面, 广泛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 开展风险提示, 通报非法集资的特点, 犯罪手法, 揭露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性, 宣传非法集资的法律法规, 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与辨别能力, 消除居民的“投机暴富”心理。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网点多的优势, 利用多种途径宣传非法集资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佳丽.非法集资犯罪的制度性成因分析——以现行金融体制为考察[J].中外企业家, 2013, (1) .

[2]李晓强.关于非法集资犯罪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2) .

[3]曹坚.从吴英案看集资类犯罪的处罚难点[N].上海金融报, 2009-04-29.

[4]李有星, 郭晓梅.我国非法集资规制的制度规范与缺陷[J].浙江金融, 2008, (11) .

安阳市非法集资问题 篇2

工作总结

按照《老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

4年老城区非法集资问题集中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西关办事处精心安排组织从源头上做好处置非法集资相关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范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开展了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排查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工作,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按照《2014年老城区非法集资问题集中治理工作方案》,我办事处充分认识到非法集资活动的严重性,首先成立了以王逢伟书记为组长,各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办事处处非领导小组,切实增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高压态势,有效防控,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目前我办非法集资的现象基本上已得到有效的遏制,出现的个别集资金额较大提前做好维稳,并且加强批评劝道。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办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制作横幅30余条、宣传资料20000余张,广泛利用各社区条件,在社区显要地段悬挂横幅,宣传资料张贴在每个庭院的每个单元门,发动楼院长给居民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让更广大的群众了解非法集资活动的相关知识,教育群众自觉抵制非法集资,增强了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认清了非法集资的危害性,从源头治理非法集资滋生和蔓延的环境。

三、开展风险排查,认真做好对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我办事处按照高发和存在潜在非法集资风险的行业作为集中排查重点,分门别类制作<集中范围排查表>和<行业情况表>。对辖区内的户外广告、LED、传单等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建立本辖区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并指定专人负责,通过群众举报、监督、信息采集等渠道,加强日常监管,把好关口,尽早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处理。认真开展对辖内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排查,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做到信息灵通、预警及时、反应灵敏、应对有力,坚决杜绝重大原发性非法集资案件发生。

四、加大处置力度,积极稳妥地做好非法集资善后工作。

办事处进一步加大了对非法集资活动的处置力度,对金额较大、涉及人数多、社区影响大的案件,在我辖区人员提前做好维稳预案,对在信访活动中伴有违法行为的,对社会影响较大、性质恶劣的,做好前期调查取证工作,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及时组织部署,以高压态势予以严厉打击,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活动的势头,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五、打击非法集资专项工作努力做到工作机制化、机制长效化、处置高效化。

做好整治非法集资专项工作,一要切实加强各个社区对非法集资现象的宣传和监控力度,并且要成立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队伍。二要吃透情况、澄清底子,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各社区要把整治非法集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办事处经济办。三要吃透政策,明辨是非,切实把整治非法集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弄清查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政策和措施迅速化解矛盾和问题。五要对蛊惑人心、寻衅闹事的不法分子做到早监控、早约谈,坚决打击煽动闹事等违法犯罪行为。六要规范社区党员和办事处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要求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闹事,一旦发现有干部参与违法乱纪行为,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七要加大维稳管控工作力度。为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及时做到预案制定 责任落实好、宣传发动、快速处置等项工作。八要求各个社区继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宣传教育家喻户晓。

西关办事处

非法集资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非法集资;民间借贷;诈骗罪

一、非法集资犯罪的特征

一是集资行为的非法性。非法集资首先是违反了国家金融秩序,没有向社会吸收资金的法定资格的个人或单位,不得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常见的情形为个人或单位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若骗取有权机关批准,则骗取行为与后续集资行为应当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亦应认定为具有集资行为的非法性。若超越批准范围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笔者认为应当分析系超越批准项目的限度、规模或者系超出批准范围另设项目,一般而言,超出批准范围另设项目的具有集资行为的非法性,而超越批准项目的限度、规模的,则应视情节和危害程度认定是否应当认定为具有集资的非法性。

二是向社会公开宣传。行为人将吸收资金的意图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开进行宣传。向社会公开进行宣传的方式多样,既可以是传播性强的媒体、传单等,也可以是口口相传,关键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吸收资金意愿的信号传递。

三是承诺利益回报。非法集资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行为人向社会公众承诺给予一定的利益回报,如给予高利息回报。承诺利益回报是社会不特定对象甘冒风险,将资金交给他人的重要原因。

四是对象为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指社会不特定人群,《解释》中明确排除了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情形不属于非法集资。但如果向社会公开宣传,吸收资金的对象从亲友、同事等熟人范围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扩张,或者吸收资金面对社会不特定对象且不排斥熟人,则应当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从吸收资金的主观态度看,如果行为人没有特定的行为指向,只要能吸收资金,无论从谁那里吸收都符合其主观意愿的,则应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二、非法集资犯罪类型及辨析

(1)非法集资犯罪类型。虽然《解释》提到的罪名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非法经营罪定罪、虚假广告罪,但非法集资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两种罪名。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非法集资犯罪的基础罪名,集资诈骗罪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基础上的较重罪名,二者的区别在于集资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在非法集资时必须以非法占有的目的。

(2)罪名辨析。司法实务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以通过非法集资的四个特征,结合《解释》规定的数额、受害人数规定进行认定。集资诈骗罪具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特征,并且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对于非法集资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区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关键。《解释》第四条明确列举了七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常见表现,但在司法实务中,认定某个犯罪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不能仅凭行为人供述而将集资诈骗罪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也要避免单纯以集资的方法、损害结果的客观情况直接认定为集资诈骗罪,应当综合考虑集资的原因、方式、给付回报能力及方式等进行集资目的评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别还在于犯罪数额的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非法集资的全部数额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以不能归还的資金数额为量刑的酌定情节,而集资诈骗罪以案发前不能归还的资金数额为定罪量刑依据。

三、实务认定问题

(1)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犯罪。非法集资犯罪通常以民间借贷的外形表现出来,但在集资过程中所涉及的民间借贷并不一定都是非法集资,有的集资犯罪是由早期的正常民间借贷(有可能因高利贷款而违反其他法律)转变为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解释》第三条第四款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使用集资款用途正当,且未产生严重后果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甚至不作为犯罪处理。但若未能正常还款,则不论使用集资用途如何,均应按照数额、受害人数等标准认定是否构成犯罪。这种以结果左右行为性质的规定,符合衡量社会危害性的现实需要,但却造成了认定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犯罪界限模糊的结果。司法实务中必须紧紧围绕非法集资的四个特征进行认定,避免将一般的民间借贷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是一般罪名与特别罪名的关系,在“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这个诈骗基本特征上是一致的。集资诈骗罪作为特别罪名,与诈骗罪的不同之处在于必须具备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的行为特征。在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叶某犯集资诈骗罪一案 中,检察院认为叶某虚构经营投资、经营资金周转等虚假的理由,以支付巨额利息为诱饵,先后从十余名不特定社会公众处骗取人民币1000万余元,用于“后账还前账”、购置豪华轿车、生活奢侈品、房产,造成被害人损失600万余元,构成集资诈骗罪。法院审理认为,叶某的犯罪行为对象为其本人亲友及其女友亲戚,对象相对特定,人员范围相对局限,不符合集资诈骗罪所要求的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条件,不构成集资诈骗罪,构成诈骗罪。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的相同点和区别都是比较明显的,实务中应从诈骗对象是否为社会公众进行犯罪认定。

现实生活中的非法集资犯罪的形式难以一一罗列,非法集资犯罪行为与传销、民间借贷等行为相互交织,增加了非法集资犯罪的认定难度,司法实务中必须把握行为特征进行犯罪认定,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作者简介:

蔡金情(1983~),男,福建晋江人,在读在职法律硕士,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

安阳市非法集资问题 篇4

目前, 我国现行刑法涉及到非法集资的罪名有六个:它们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非法经营罪和虚假广告罪等。对于民间融资中伴生的集资诈骗, 尽管刑法的制裁非常严厉, 但集资诈骗犯罪仍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可见我国以现行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效果并不如预期。而且, 以刑事法律来调整非法集资本身, 不管是在司法成本上, 还是在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不特定人”等问题的认定以及法律适用上, 都不是可以简单运行和判决的, 因此存在不少争议。

一、有关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含义的争议

一般而言, “非法占有目的”,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 使财物脱离其合法所有人或者持有人的控制并由自己进行非法支配, 以获取非法利益的主观目的。

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日本刑法理论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和“利用”两个基本内容, “排除”就是排除权利人占有, 将自己作为财物的所有人进行支配;“利用”就是遵从财产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也有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 是指排除权利人对财物的占有, 把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 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利用或处分的目的。英国普通法一直认定, “非法占有目的”是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永久性的剥夺他人财产的意图”。

笔者赞成日本刑法第一种讲法, 就是“不合法拥有”即挤压剔除拥有人, 把别人的钱财当成我的拥有物来用, 而且按照这个东西的目的来使用, 出售, 也即“不合法拥有”是根据“剔除”和“使用”组成的。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不一样的, 前一个注重的法学概念, 后一个是经济学概念。

关于“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含义, 我国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一是“非法占有说”, 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是非法募集的财物, 而仍将其转归自己或第三者所有的目的;二是“不合法得利”, 就是用不合法的手段拿到别人的钱财类的犯罪都是牟利型犯罪, 它主观上不是非法拥有或者占有作为目的, 而是为了不合法的获利;三是“意图占有说”, 即明明知道是公家财物或者私人财产, 而想着把它占为己用或者给别人;四是“侵犯占有权说”, 即犯罪目的在于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 首先要表现的是对他人财物占有权的侵犯;五是“非法占有”, “不法占有目的”有两类, 第一类目的是不法占有, 使用, 第二类目的是非法所有, 对于非法占有或不法所有的目的, 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只是意图占有或者控制财物, 而应当要按照大陆法系的折中说来解释, 即应包含利用和处分财物的目的。

笔者以为, 要综合集资诈骗罪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 集资诈骗的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客观上也入侵了别人的钱财, 而且钱财的占有, 使用, 处分也都被入侵了。尽管做出行为的人, 对于集资的钱款可能没有办法永久合法的拥有, 但是对于他实际上对于集资来的钱款的实际占有, 已经可以对这些钱款实施任意所有权。所以, 我赞同“不法占有目的”, 也就是做出行为的人想通过不法集资的方法, 让出钱的人的钱财离开实际上的控制, 而且在这基础上, 实现对这些钱财的使用处分和收益, 形成不法占有的事实。

二、对集资诈骗罪“不法占有目的”相关法律条文的评价

1996年12月16日, 最高的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携带集资来的钱款潜走的;乱用集资来的钱款的, 致使集资来的钱款无法返还的;使用集资来的钱款进行违法活动, 致使集资来的钱款无法返还的;具有其他欺诈行为, 拒不返还集资来的钱款或致使集资来的钱款无法返还的”, 列为“以不法占有为目的,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笔者认为, 现实情况非常复杂, 在一些“无法返还”的集资诈骗案件中, 有时不能仅凭行为人不能返还集资款的结果就能断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因不可抗力等其他原因而无法返还的, 也不能简单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 该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缺陷。

2001年1月2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将下列七种行为认定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钱财;不法获取钱财后逃跑的;肆意挥霍骗取钱财的;使用骗取的钱财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抽逃、转移钱财、隐匿财产, 以逃避返还钱财的;隐匿、销毁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钱财的;其它非法占有钱财, 拒不返还的行为”。同时规定:“集资诈骗罪中的不法占有目的, 应当进行分类讨论以进行具体认定。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的, 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不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 其他行为人没有不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 对具有不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我觉得, 这样的规定改进了《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缺陷, 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进行“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方式。目前, 司法实践中对集资诈骗罪的判定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三、关于认定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一些建议

(一) 关于“不法占有”的认定

不法占有, 是指明知道是别人的钱财, 而将他占为自己所有或别人所有, 并排除原所有人所有的一种主观想法。刑法上的“不法占有”只指“恶意占有”。民法上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基本权能。而刑法上的“拥有”, 既包括民法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能, 同时也包含了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从犯罪学主观认识来看, 刑法意义上“不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 有时候就是民法上的“占有”形态, 有时又是民法上的“所有”形态。所以, 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不法占有”的形式和程度不是不会变化的, 它在不同的罪名中经常有不同的内容, “不法占有”的内容也有不同的表现。

(二) “非法占有”的法学推论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将这四类推定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标准, 后又将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标准扩大为8种。由于共同犯罪人的分工等原因, 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常复杂, 进而可能会影响到相关行为人罪名的认定及其刑罚的适用。集资人在被查获后, 往往会否认自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中需要注意的是, 使用欺骗方法和不法占有目的之间不存在联系。对于做出行动的人起先没有以不法拥有为目的的集资行为, 可以认定为不法集资。在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下, 仍然虚构事实非法募集资金的, 则应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三) “非法占有目的”在不同时间段的行为的认定

毫无疑问, 行为人在实施集资行为时就有“非法占有目的”, 可认定其为集资诈骗罪。但是, 对于行为人在产生“不法占有目的”之前的集资诈骗行为的决断, 我决断为集资诈骗罪, “不法占有目的”之前收集的资金也必须决断为集资诈骗罪的不法集资额。因为目的产生前的行为与之后行为都是相互联系的, 行为人都是在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之后, 利用之前的行为, 使被害人陷于错误的认识当中, 并且继续自愿交付钱财。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所以“非法占有目的”之前的行为可以认定为集资诈骗罪。但做出行动的人在不法集资过程中所产生“不法占有目的”以后的动作, 由于“不法占有目的”产生在集资诈骗行为以后, 也就是说做出动作人在募集资金过程完成后才产生了拥有目的, 主客观不相统一, 所以笔者认为, 不成立集资诈骗罪。

(四) “非法占有目的”的整体判断认定

结合以上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分析, 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有无“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判断。第一, 行为人集资诈骗的方法。集资诈骗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 非常复杂, 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以及传销等方法。在实践中, 如果有了捏造事实或者隐藏真相的诈骗行为, 一般是可以认定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第二, 做出动作人践行合同的真正意思。集资诈骗动作人出于不法占有的目的, 往往不会有返还集资款的意思, 而是将集资款主要用于个人使用或是其他的不法活动。因此, 行为人必须有经营活动, 经营活动必须是合法、可营利的, 经营活动必须是使用集资款的主要部分, 否则可以认定其有“不法占有目的”。第三, 行为人不履约后的态度。行为人在不履约后采取《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所列的获取资金后逃跑, 肆意挥霍资金、抽逃、转移、假倒闭等态度的, 就可以断定其有不法目的。

四、结束语

“不法占有目的”作为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如何准确认定对于个案的判决及刑法的完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转型期的经济背景下, 准确规制非法集资类案件, 对区分刑法罪名和民间借款买卖纠纷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 对于经济类犯罪, 刑法发挥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通过刑法对犯罪人进行惩罚, 只是对被害人的口头交代, 被害人真正希望的还是利益的归还。且过度依赖刑罚方式的处罚后果会致使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更为恶化, 有害于社会的稳定及文明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过分依赖于刑法的管制, 从本质上来说是治标不治本, 而治本之道还在于对于金融秩序的规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预警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间金融资金迅速累积, 已逐渐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货币资本。伴随着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蓬勃发展, 诸如“吴英案”这样的集资诈骗犯罪也时有发生。然而, 在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等具体问题的认定上, 司法界却有不少争议。笔者在参考各国相关刑法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各地司法实践, 就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杨艳霞.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J].现代营销, 2012 (4) .

[4]周宏伟.集资诈骗案件非法占有故意时点确定之探究[J].科教文汇, 2011 (1) .

[5]吴学斌, 俞娟.论我国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J].当代法学, 2005 (2) .

安阳市非法集资问题 篇5

一、非法集资活动有哪些常见种类和形式?非法集资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从目前案发情况看,主要包括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庄园开发、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非法集资;

(2)以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

(3)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进行非法集资;(4)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5)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加盟与“快进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6)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

(7)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如“电子商铺”、“电子百货”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8)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非法集资;

(9)以签订商品经销合同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10)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11)利用互联网设立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12)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非法集资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二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其他形式的还本付息;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目的。

二、非法集资活动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答:非法集资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一是参与非法集资的当事人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用于非法集资的钱可能是参与人一辈子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也可能是养命钱,而非法集资人对这些资金则是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人很难收回资金。二是非法集资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引发风险。三是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引发大量社会治安问题,甚至造成局部地区社会治安动荡。由于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一旦有了损失,需要当事人自己承担,因此,希望社会公众一定不要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三、什么是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答: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是指未经有关金融监管机构批准,擅自从事金融活动,包括非法从事银行类业务、非法从事证券类业务和非法从事保险类业务活动等。

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非法从事银行类业务活动是指未经银监会或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批准,擅自从事的下列活动:(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未经依法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3)非法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外汇买卖;(4)银监会或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依法认定的其他非法银行类业务活动。

非法从事证券类业务活动是指未经证监会批准,擅自从事的下列活动:(1)证券、期货经纪;(2)证券、证券投资基金、期货投资咨询;(3)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4)证券承销与保荐;(5)证券资产管理;(6)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管理;(7)证监会依法认定的其他非法证券类业务活动。

非法从事保险类业务活动是指未经保监会批准,擅自从事的下列活动:(1)保险、再保险;(2)保险代理;(3)保险经纪;(4)保监会依法认定的其他非法保险类业务活动。

四、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 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国家管理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存款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行为。

五、什么是传销?

答: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的规定,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主要包括“拉人头”传销、骗取入门费的传销和团队计酬式传销三种形式。

六、传销属于国家禁止的行为,那么,传销主要有哪些危害呢?

答:传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危害:

(1)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传销涉及地区广、人员多、资金大,有的还伴有非法集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等大量违法行为,诱骗了大量社会人力资源,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2)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传销违法活动具有很强的继发性,由此引发了大量刑事案件以及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案件。因传销引起的夫妻反目、父子相向,甚至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巨大伤害,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3)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被骗参与传销者多为城市退休、下岗或无业人员、农民等,在校学生、少数民族群众等被骗参与传销的情况也日益突出。传销组织者对参与人员反复“洗脑”,进行精神控制,唆使参与人员阻挠、对抗执法部门,围攻、打伤工商、公安执法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抗性日益加剧,而且不断引发群体性事件。传销不但极大损害群众利益,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七、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处罚? 答:对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的,除了依照《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取缔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等行政处罚外,对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最高可处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八、社会公众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 答:社会公众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二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是否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是否承诺回报,非法集资行为一般具有许诺一定比例集资回报的特点;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

三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因此,一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上一篇:报纸出版下一篇:河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