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作业

2024-07-26

趣味化作业(精选12篇)

趣味化作业 篇1

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好的作业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新课程实施以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 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 师生互动, 充满探究和研究的氛围, 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在作业设计上, 许多教师观念依然陈旧, 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和习题集, 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微乎其微。作业设计不科学,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设计出内容新颖、有趣, 形式多样, 有层次性的新型数学作业,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应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

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 笔者在设计作业时, 尽量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 尽量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 以游戏、儿歌、故事、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味性。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 可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

又如:学习了“数的整除”这单元后, 我用这单元的知识把某学生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了一道竞猜题。

某学生的家庭电话号码为7位数, 每个数字依次是: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5的最大约数

() 一位数中最大的合数

() 一位数中最大的质数

() 8的最小倍数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最小的奇数

()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 猜出了“65978210”这个号码, 果然是某学生家的电话号码。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 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 使学生在“乐”中求知。在此基础上, 再适时让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自己熟悉的电话号码进行设计包装, 考考大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都想通过自己提出的“挑战性”问题“难倒”同伴, 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 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 笔者一般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A.一块长方形的菜地, 长6米, 宽4米,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 周长4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每条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 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练习, 诸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C,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中等生可选B, 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后进生可选A,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用于巩固新知。对学生练习的分层设计,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 不同程度地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设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需要教师持之以恒, 广泛收集教材外的题型设计。

三、设计多元化作业,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 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要适度, 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 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因此,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解题, 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它是一种凭借,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参与数学活动、获取知识,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并丰富数学学习的经历。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 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 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1. 观察性作业。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 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这个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 设法收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发现、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中隐藏的对称轴, 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2. 调查性作业。

如学习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去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价格, 从而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熟知各种物品的价位。学习了人民币元、角、分后, 让学生到超市购物, 算一算自己购买的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又如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学校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 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 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 指导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进行汇总。 (2) 从汇总后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比如, 最高 (最大值) 、最矮 (最小值) 、相差多少 (极差) , 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众数) 等。 (3) 在整理中, 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 喜欢做数学作业。

3. 探究性作业。

如教学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道探索题: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问题, 可以转化为等体积的规则物体测量。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 可以准备一个有刻度的容器, 先注入一些水, 然后把土豆放入水中, 观察水面高度上升的情况, 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等量替换的思想, 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验证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4. 开放性作业。

如:0.5 () =500 () , 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填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你还能设计这样类型的题目吗?让学生自己设计:如0.5 () =50 () 0.5 () =5 () 。又如:我校四年级师生325人要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旅游公司有大客车和小客车, 大客车每天每辆需1000元, 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需650元。限乘25人。你认为怎样安排车辆合适?这样能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理念为先导, 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作业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挖掘学生的潜能, 并在完成好作业中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发展创造的舞台, 成为他们思维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趣味化作业 篇2

一、大学语文趣味化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趣味”,也即兴趣、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追求和探索知识。梁启超是“趣味教育”的倡导者,他明确指出,“趣味”就是“快乐”“乐观”“有生气”,趣味的反面则是“干瘪”“萧索”。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是一种超越利害得失和生理欲望的审美愉快,“趣味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成为审美教育、快乐教育。[2]“学海无涯苦作舟”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

而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以来强调最多的是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则其它各“性”将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课就是名作欣赏课,其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法则,认为文学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必须通过其娱乐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遵循这一特殊规律。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语文课必须呈现其趣味性特点,才能真正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大学语文课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有趣;诱发他们上课兴趣的多是感官的愉悦,而非抽象的说教;学生们更愿意将大学语文课当作一种精神的放松,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教师依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势必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育学的原理认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法、迁移”[3],其中,“激趣”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积极寻求和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习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韩维东在《课堂趣味研究》中指出,课堂趣味可以分为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两种。内在趣味指教师授课内容结合艺术性的表达所产生的趣味,外在趣味则指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气氛以及采用恰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趣味。[4]本文认为,韩维东的这一表述很恰当,但鉴于大学语文课的文学性以及娱乐性,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通常是融合为一的,文学作品的内在趣味需要借助外在趣味得以呈现,外在趣味也必须以内在趣味为基础,这就给大学语文课堂的“激趣”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一)导语激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与耳朵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前十分钟听众的思维处于有所期待但尚未定向的状态,易于被激发;但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那么听众的思维很容易发散,难以再集中。因此,利用好这前十分钟对于上好大学语文课至关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趣味性导语导入的效果比开门见山式要好。大致来说,趣味性导语可以是故事导入、话题导入、设置疑问导入、争议式探讨导入、视频导入等等。[5] 以故事导入法为例,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是带着放松心情的心态来上大学语文课的,他们对深奥、专业的文学知识并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希望老师讲解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和文学史。因此,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能以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导入,往往就能较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屈原《湘夫人》这一篇文学作品时,笔者首先结合PPT的精美图片,为同学们讲述了传说中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凄美爱情故事,讲述了湘妃竹的来历,然后切入作品,《湘夫人》就是屈原根据这个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在原有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这样的故事法导入之后,学生们自然就对屈原诗歌《湘夫人》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又如视频导入法。当今是读图时代,图像或者视频更能抓住人的眼球与耳朵,课堂以此导入也是收效较好的方式。除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也可以结合作品,请同学背诵诗文,演唱相关的歌曲等等,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正式讲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情感体验激趣,在审美体验中领会文学理论知识。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应的文艺理论来指导鉴赏和写作等实践活动。但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文艺理论不能细讲,讲多了就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不妨撷取几点精华来作指引,主要通过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令单调的理论知识立体生动起来。1.精心设计专题化的讲述模式[6],以情激趣。如依据作品内容分成亲情篇、友情篇、爱情篇,或依据不同的情感类别,如悲秋、思念、送别等,或依据不同的美感类型,如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将作品划入相应的专题。如“思念”的主题,可以将《蒹葭》《湘夫人》《思念》等篇章归在一起讲,让学生体味不同时代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与思念;并且配以优美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浪漫唯美的讲解词,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讲到《蒹葭》时,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歌曲,让学生将熟悉的旋律与古老的诗词关联起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乘机启发他们关于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就会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以读激趣。诵读,又称美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作品之中,与诗人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真正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节奏与意境。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格外重视这种方法。[7] 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为学生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作品“情”之所起。可以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深入剖析诗人所抒发的复杂矛盾之“情”;通过故事法,撷取作者生平中有趣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调娓娓道来,让学生投入其情其境之中。总之,为了缩短与学生生活时代的差距,教师可利用相关历史知识,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遥远的历史追忆中,使学生能从当时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从而把握其写作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其次,诵读有技巧,教师要传授诗文特别是古典诗词关于韵律的基本知识,如平仄、节奏等,并通过自己范读、名家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词的韵律有感性的认识。在示范诵读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自读,并在课上检验诵读效果,在课堂上形成“学诗词,读诗词,爱诗词”的氛围。这种氛围极为有利于学生真正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以“动”激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应扮演引导者或者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本科阶段的教育与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钻研与思考的机会。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里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因此,大学语文要真正变得有趣,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起来。

首先,精心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在课前布置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是争议性的话题,或者请学生结合当日所学谈感受等等。课前布置思考题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而且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拿争议性话题教学法来说,它就是要借助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并没有标准确定的答案,重点在于利用各种不同观点的冲突造成学生的认识失衡及经验重组,并促进学生在此过程中重新判断自己的观点。

其次,举办读书报告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语文课时有限,期望通过区区十几次课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大学语文课多应成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为此,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的方式,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由组合,在学期初确定本学期的读书书目,学期末集中展示读书成果。读书报告会上,学生精心制作PPT,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或者简短视频,将读书报告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台下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学还认真做着笔记,可见这种读书交流模式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要让大学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朗诵比赛、游戏等等,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读说写能力。

三、结语

趣味化作业 篇3

[关键词]趣味化作业;小学数学;低年段

作业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大多情况下都是大量枯燥的练习题形式。作业主要是以数量为主,这样的作业形式,只是一直逼迫着学生机械地做练习,无法实现数学作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会使学生厌烦数学,认为数学作业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作业形式。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为学生设计趣味化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数学作业,实现课下作业的有效价值。

一、设计游戏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如果从—开始就为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练习题,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一定要设计好作业,让学生既不会感到做作业时的枯燥,又不会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在具体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游戏化作业,让学生可以边玩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家庭作业。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人民币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回到家后和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伙伴一起玩一个“买卖交易”的游戏,共同合作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父母或者你的玩伴看看你的厉害。学生们回到家后都很兴奋地拉上自己的家人或者玩伴开始了游戏活动。这时,有学生与自己的家人—起做游戏,游戏开始前,家人共同准备了一些苹果,并在每个苹果上标上5元的标签,还准备了一些学习用品,笔记本2元,铅笔1元,铅笔盒12元及多种类型的人民币,随后开始了游戏。生:我想要一个笔记本,我可以给你一张一元的,两张5角的。家长:正好两元钱,你还想要别的东西吗?……游戏就这样快乐的进行着,学生通过做游戏,对人民币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游戏化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更乐于做作业,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发展。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内容相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吸收。如果教师还一味地为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练习题,只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无趣。由此,教师必须改变,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数学作业,以促使学生思考,推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操作中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受“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选择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践性作业。师:同学们,课下你们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测量一下我们身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长度。学生回到家后都很兴奋地开始进行测量,有学生还利用生活中存在的盒尺这一工具,测量自己所使用的床的长度,还有学生选择测量家中衣橱的宽度和长度,最后得出衣橱的高度大约为2米,宽大约为1米。经过测量后,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使用的床的长度大约为2米,这样学生对2米、1米这几个长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对课上所学知识内容有了一个很好的回忆与总结。

实践l生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空间中得以更好的发展。这种实践操作性作业,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设计网页型作业,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数学中存在大量的数字和符号,这些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讲很准理解。由此,教师不再为学生留大量的数学计算,而是选择将这些枯燥的计算练习,设计成学生喜欢的网页游戏,赋予学生挑战性练习,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网页游戏。教师利用PPT技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通关游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固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在挑战中更好的学习。这时,有一学生打开教师上传的网页游戏,开始了这一挑战。问题1:在50秒内正确给出下列练习题的答案。12+I3=

26+18=

56-14=学生立即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内容,争分夺秒地做这些练习题。学生很幸运的在50秒内完成了这一问题的练习,学生给出这三个计算题的结果:25、44、42。时间一到,网页上出现“你真棒!你回答得非常正确。”此时,学生的信心大增,充满了成就感。还有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美地完成任务。由于,自己没有完成其中的挑战,学生的斗志充分被调动起来,很快就主动地重新进行一轮计算练习挑战,在最后成功时感到非常的自豪。在通过这一关后,学生又很兴奋地进入到下一关的挑战中。学生在课下做这种计算练习时,不再感到数学练习繁琐无趣,而是充满了乐趣,在做作业时也变得很积极主动。

网页型数学作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变得更乐于做数学作业,无形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斗志,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促进了学生更有效的发展与提高。

数学课堂趣味化 篇4

一、在故事中营造快乐, 开发智力

低年级的孩子, 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不久, 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 因此, 每次上新课, 我便会根据教材内容, 自编一段故事, 配上一段音乐, 以讲故事开头, 创设一种情景, 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 我创设了拯救长发公主的情境。先问学生:“你们知道长发公主吗?美丽可爱的长发公主被可恶的巫婆关进了一座神秘的城堡, 你们想和王子一起去救长发公主吗?这里有3座城堡 (课件出示) ○墟堡、荪城堡、□墟堡, 你们猜, 长发公主被关在哪座城堡中呢?”然后播放动画, 引导孩子们对图形进行统计。整个情境贯穿全课, 使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这个情境的创设, 运用了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 并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法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起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探究欲望,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成了学生进行统计竞赛的场所和欢乐的海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 培养思维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先生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 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上课时,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在快乐动手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 通过积极思维, 获取知识,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次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 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 再想一想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 并一根根摆好, 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摆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是12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呈现多种摆法, 再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明: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表示一个10。由此“10”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概念深植于学生头脑。学生再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 就会很自然地拿出一捆再加上几根, 从而突破了“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教学难点。这样教学, 既营造了一个“动”中学, 学中“动”的学习氛围, 又达到了情境交融、协调发展、培养数感的目的。

三、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已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 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 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 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节课, 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能有效地防止后半节课学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因势利导, 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点。如在对“8的乘法口诀”深化应用层次,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游戏:小动物忍不住要和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请大家猜一猜, 藏在小动物后面的可能是哪个数字宝宝? (媒体演示) (小猴图) ×8=16, (小虎图) × (小鹿图) =24, (小象图) × (小熊图) =40, (小马图) ×8=32, 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小动物猜一猜, 从答案的唯一到答案的开放, 从等量判断到不等量判断, 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结果逆向的思考, 有效综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四、在应用中感悟知识, 其乐无穷

学习数学知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 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恰当利用电教媒体, 既能很好地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渲染气氛, 震撼人心, 又能把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 这一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编了一个小动画: (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刺猬妈妈生了4个孩子。一天, 刺猬妈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 你们已经长大了, 要学着做一些事情。今天开始, 你们就学着自己去摘枣子, 好吗?”4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野外。中午回家, 刺猬妈妈问:“你们采了几篮子大枣呀?”

师讲述:我们来帮刺猬妈妈记一下, 今天4只小刺猬分别采了几篮大枣, 好吗?

(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一只小刺猬高兴地说:“妈妈, 我采了3篮大枣!”) 多媒体依次显示采3篮大枣、2篮大枣、1篮大枣的刺猬的画面及录音, 学生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多媒体再次显示一只刺猬垂头丧气地说:“哎, 我1篮大枣也没采到。”)

讲述:一篮大枣也没有采到, 像这样一个也没有, 用什么数字表示呢?

由此引出课题, 揭示0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生动、活泼。学生看了以后, 十分兴奋, 一下子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论文 篇5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生活化与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加亲近,从而调节课堂内的学习气氛。生活化教学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基础,在课堂上展开教学任务。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任务,便于管理和教学。另外,加强趣味性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任务中来。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收获愉快的心情,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趣味化与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对于教学没有付出应有的责任心,对于相关项目的讲解与示范没有做到足够的标准,学生就有可能会产生消极心理,对于体育失去兴趣。只有改善此类问题,加强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同时,也要加强教学内容规范和促进学生兴趣的方向发展。

(一)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例如这节体育课应该需要设备或者器械,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在课前实际模拟,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前已经安排好的教学内容,保证班级里面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然后,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证每个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快乐。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适合现在小学生的游戏,打破教学单一化的模式。增加一些新奇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甚至可以提升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既学得轻松,也玩得高兴。同时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生活化与趣味化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改革之后,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有效的提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小学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有效地结合生活化和趣味化这两个基本要求,精心策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融入学生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围绕这些开展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现在的学生,与几十年的学生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必须加以改善。教学老师需要发挥日常教学的正能量,多元化地发展教学内容,加强生活化与趣味化的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增进师生情谊。从日常生活出发,从点滴出发,结合必要的趣味性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趣味化与生活化的结合,不仅可以改善现有传统教学单一的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可以愉快学习方面,都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展现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参与其中并体会其中的快乐。课外,学生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好时间,将科学文化素质的学习与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结合起来,积极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并在其中感受快乐。只有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身体素质,而且学业上也有有效的提高。目前,新课标改革已经全面进行,积极高效的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也必然要提上日程。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更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改革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知识,获取欢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丢下每一个孩子,使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体会教学的快乐、成长的快乐。趣味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宗旨,只有发挥好这两个特性,才能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识字教学重在趣味化 篇6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以及探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如猜谜法、加减法、变字法、识字分解法、画图法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呢?

一、激发兴趣,在游戏中识字

简单、重复的识字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烦情绪,极大地影响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果。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不但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还能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稳定,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教学时,我利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识字。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课《棉鞋里的阳光》的生字“妈”时,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分成“女”和“马”两个部分,并写在卡片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个‘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马’字,‘小马’的‘马’,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学生把“女”和“马”字组合成“妈”字。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妈”字为什么带“女”字旁。学生说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带“女”字旁。学生明白了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区别同音字,如“的”和“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看图、听音、做游戏等手段,我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的生字词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猜谜语,编谜语,乐中识字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教师可将谜语与识字教学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语让学生猜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

如教学生字“照”时,我说:“‘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你们猜一猜这是个什么字?”学生说:“是‘照’字。”再如学“合”字时,我说:“‘人和一,口在里’是什么字?”学生说:“是‘合’字。”学生猜完后纷纷编起了谜语:山上山——出;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在这种识字形式中,学生识字兴趣浓,想象、创造、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识字效果很好。

三、变字法,趣味识字

教学生字“午”时,我说:“想不想看老师表演魔术?”学生说:“想。”我说:“‘干’字加上一撇是什么字?”学生说:“‘午’字。”我说:“‘老牛’的‘牛’字中的竖变短了,会变成什么字?”学生说:“‘午’字。”我说:“‘许多’的‘许’去掉‘言’字旁是什么字?”学生说:“‘午’字。”这样识字,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纷纷说:“我也来变魔术。”学生们变出了许多字:“二”字,可以由“天、土、三”等字变出来;“口”字由“日、目、中”等字变出来。我竖起了拇指说:“你们太棒了!”学生在有趣味的游戏中识字,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创造意识,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能掌握识字的规律和方法。

四、给生字配动画,轻松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最富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在生字字形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在学习“看”字时,学生就是用动画来识记生字的。当时我请全班学生都做看的动作。学生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看”:有的双目圆睁,盯着黑板;有的抬头望着天花板;有的四处张望,像在寻找什么。这时,我发现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孙悟空表示看的经典动作,我连忙请他上台表演,只见他把手罩在眼睛上,大声说:“我看见妖怪了!”他解释说:“你们看,我这只手就是‘看’的上半部分,手下面的眼睛就是‘目’,‘看’是由‘手’和‘目’组成的。”当时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好,于是请其他学生学他的动作,然后说“我看见妖怪了”。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中领悟到了汉字的精妙,也记住了“看”这个字。

又如,在教学“收、脱、躺、摆”等字时,我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如画般展现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味。字与画的恰当结合使文字有了灵性,有了生命。这种生命使学生有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趣味化数学教学“三法” 篇7

一、趣味化概念, 揭示本质, 便于理解

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因此, 数学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与数学概念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小故事等, 以便适时选取适宜的内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有趣、简单, 进而让数学概念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比如, 函数的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教材中, 叙述为“一般地, 设函数y=f (x) 的定义域为D, 区间ID, 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两个值x1、x2, 当x1<x2时, 都有f (x1) <f (x2) , 那么就说函数y=f (x) 在这个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 简称增函数, 区间I称为函数y=f (x) 的单调区间”。根据函数单调性就是函数值随自变量值大小变化而对应变化本质, 可以用“夫唱妻随”表述增函数的特点, 用“反其道而行”表述减函数的特点。这样教学, 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又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本质, 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趣味化方法, 揭示规律, 便于应用

数学方法多而灵活,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方法熟练选择和正确应用, 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深刻理解每一种方法所蕴含的规律, 并将其与实际生活中各种风趣的语言联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风趣语言对数学方法进行简洁总结、概括和强调, 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比如, 换元法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许多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忘记最后要用原题中的变量当结论, 造成功亏一篑。用“过河拆桥”来强调换元的目的是为了“过河”, 即顺利解决问题;但一旦“过去了”, 就不要忘记“拆桥”, 即还要用原题中变量当结论。这样遇到用换元法解决问题时, 学生记着“过河拆桥”这个成语, 就不会忘记用原题中的变量当结论。

又如,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它的实质在于将一个无法 (或是很难) 穷尽验证的命题转化为证明两个相对简单的命题:“p (1) 真”和“若p (k) 真, 则p (k+1) 真”。对于这样把一般性、复杂的问题, 采取先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地方去, 再慢慢走几步看看的方法, 用“退一步, 海阔天空”总结这一特点, 会让学生易于理解方法本质, 并且记忆深刻。

三、趣味化思想, 揭示实质, 便于掌握

数学教学有两条线, 一条是明线, 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 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因此, 在教学中, 要应用事例和生活中熟知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以便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学习。

比如,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指导思想, 能够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 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优化解题的途径。在教学中, 笔者应用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与形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 切莫分离。”对学生说明数形结合思想, 通俗易懂, 顺口易记, 有利于学生能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方法。

又如, 转化与化归思想都是中学数学中很重要的思想, 对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简单的问题, 形成转化与化归的意识。

总之, 数学概念是基础, 数学思想是灵魂, 数学方法是手段, 数学学习就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 应用数学概念, 通过数学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因此, 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三块基石。因此, 在教学中, 将这三块基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用生活中熟知的语言、故事等, 对它们进行趣化,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数学中有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趣味化教学之我见 篇8

一、巧设疑难,以理激趣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催化剂”,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和载体。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问题,推动学生在设疑和释疑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应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如学生在阅读“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是什么样的化合物?(2)氨基酸是怎样形成多肽的?(3)多肽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4)氨基酸数目相同,能形成相同的蛋白质吗?(5)氨基酸数目相同,种类相同,能形成相同的蛋白质吗?……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能使阅读更具针对性,既体现了知识的理趣,又强化了教学内容,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二、妙用诗词,形象致趣

生物学知识涉及生物的方方面面,对于某些内容,可以巧妙地运用诗词、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翱翔在生物知识的天空。同时,又由于教师妙语连珠,学生自然呈趣。学习生态系统知识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这样的引用妙趣横生,可以让学生在享受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从而达到趣学、乐学的目的。

三、巧妙总结,简化引趣

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要求记忆的,对此教师可作一些巧妙的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总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图解、表格、顺口溜等,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例如“细胞增殖”一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其总结如下: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固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体消失显膜仁。学生通过顺口溜,再结合图形,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和记住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如对于人体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可总结成:“甲携赖异本亮色书”(甲:甲硫氨酸,携:缬氨酸,赖:赖氨酸,异: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这样学生记起来就比较容易。对于生物学中的另一难点遗传和变异中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可总结成:“无中生有病女为常隐,有中生无病女为常显。”这样总结后就便于学生的记忆,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对于激发和增强他们的生物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巧设实践,生活促趣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征服者。生物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发掘学生的潜能,指导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理论,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快乐。在讲三大营养物质的关系时,教师可这样引导:(1)为什么增肥容易减肥难?这是因为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可以大量转化为糖类。(2)鲁迅说“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整个同化作用的过程是什么?草的蛋白质→草的氨基酸→牛的氨基酸→牛的蛋白质。

五、语言幽默,以谐生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讲XY和ZW型性别决定时,为了让农村男同学摒弃重男轻女的思想,我特意强调:“生儿生女取决于哪一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所以,男同学要注意了,今后,要是你老婆生了个女儿,千万不能怪你老婆肚子不争气哟!如果真的要怪老婆不争气也可以,那就自动降格为鸡。因为鸡属于ZW型的生物,母鸡是生“儿”还是生“女”就取决于哪种类型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因此,公鸡要是不喜欢“女儿”的话,就可以怪母鸡肚子不争气哟!”同学们哈哈大笑。

本着对教学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和教法中的趣味点,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其积极性,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善于将生物学中一些深奥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简易化、趣味化, 挖出隐含在平淡枯燥知识中的“兴趣点”,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乐而愿学, 乐而好学, 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谈如何开展高中生物趣味化教学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水至清则无鱼, 文至白则无味。”教 师平铺直 叙地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可以刻意制造一些悬念,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比已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质疑并提出问题, 加强学生听课的认真度和学习兴趣, 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例如, 在学习高一第一节生物课时, 学生对生 物的接触还不是很 多, 此时需要 让学生明 确生物究 竟是什么、怎样来学习生物。于是, 我以“什么是生物”来展开对新课的学习, 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石头是生物吗?学生都觉得石头不能动, 应该不是生物。我顺着学生的这个思路立刻追问:小树不能动, 它是生物吗?风是可以流动的, 它是生物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对比, 学生发现仅用“能不能动”来加以判断是不可取的, 同时让学生产生了“什么是生物”的概念问题, 从而积极地对生物的概念进行讨论。学生知道了生物的概念后, 开始对自然界当中林林总总的生物分类感兴趣, 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引导:“如果有个陌生的小生物放在我们面前, 你敢不敢触摸它?”在学生敢与不敢的回答中都能听到学生的顾虑, 纷纷提出新的质 疑:“它会不会 有毒?它会不会 咬人?”此时可顺势引导:“不敢触摸是因为不了解, 当我们学好生物熟悉生物的特征后就可以科学触摸了。那么, 怎么才能把生物学好呢?”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学生在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下定了要学好生物的决心。

二、加强趣味记忆, 彰显知识魅力

记忆是高中生物中不可避免的学 习方法。枯燥 的记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此, 教师可利 用图表、顺口溜、表格等来直观总结生物知识, 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特点来进行趣味性的记忆, 减少学生在反复记忆中的枯燥感, 同时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规律, 便于学生记忆。

例如, 对于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教师可以 结合图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通过灵活建立图表, 使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清晰地展示出来, 对知识的 理解和掌 握都变得 直观和简化, 便于学生记忆。同时, 学生也在无形中体会 到了生物的魅力, 学会了对知识进行分析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亲身实践, 体会学习的快乐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每 个学生都 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寻者和征服者,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生物的研究中来,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体现和验证理论, 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 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生物知识的神奇。

例如, 在学习了“生物的遗传理论”之后, 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家族中某种性状的表现进行调查, 调查家庭成员中双眼皮的情况, 结合学生所学过的遗传理论, 让其对家庭当中的下一代进行预测。对于这样的实践,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不仅预测了下一代人双眼皮的情况, 还根据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猜测父母的兄弟姐妹的性状表现。学生表现得很兴奋, 猜对的学生还兴致勃勃地给家庭成员讲述其中的道理。像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 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情况来设置, 让学生调查小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因素, 并从中分析出相应的原因, 提出相关的对应策略, 并以小论文的形式上报环保部门, 以促进当地的环境建设, 这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将知识联系 实际, 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感受无处不在的生物知识, 这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了掌握科学知识自豪和自我价值的存在, 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从内心变得想学、乐学生物。

小学数学中趣味化教学的探讨 篇10

1. 游戏教学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呆板,课堂气氛较为严肃,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随着新课改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针对小学生多动、好奇、思维单纯、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游戏的时间[1]。但是教师在选择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时,需要注意要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游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反之,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游戏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在具体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要对游戏时间和时机进行掌控。

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基本知识的讲授,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图形拼接游戏。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图形进行拼接,组成不同的物体形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组成实物形状的具体图形名称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2],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趣味问题教学方式

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也可使得数学问题变得更有趣。

例如,在小学数学乘除法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4个苹果并进行提问:“如何将4个苹果分给6个同学?”这样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答案:将每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4×3=12份,再分给6个同学,12÷6=2份。这样的趣味提问方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3. 趣味语言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语言组织形式,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枯燥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例如,“你说得不错”“没关系,慢慢说”“可以再想想吗”“你真聪明”等,用这种类似尊重并富有期盼性的语言,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对学生要避免使用粗俗轻薄,带有伤害性的言语。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鼓励期盼性的语言,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增加复习趣味性

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是将数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扩展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的复习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复习方法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增加习题数量,而是将趣味性融入复习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复习小组,并组织知识竞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复习的兴趣,通过复习让学生查找不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课堂的趣味化教学 篇11

一、抛砖引玉,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出色的教师往往会利用恰当的引导性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注意产生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进入唤醒状态,并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动力,具有艺术性的导课必不可少。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通俗易懂而又喜闻乐见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幽默语言或古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顺利导入新课。比如,在讲授必修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设疑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捕食,从而导出与捕食关系密切相关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再比如,以“朵朵葵花向太阳”这一俗语,引导学生回忆南宋叶绍翁的古诗《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并设疑:红杏为何会出墙?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的向光性,从而顺利导入新授内容——《植物的激素调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这些谚语的应用在讲授《遗传与变异》时更能体现抛砖引玉的效果。恰当应用一些趣味性语言不仅能降低知识的难度系数,而且能迅速把学生的思绪顺畅地引入新课,增强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幽默教学,增强课堂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幽默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护剂,是课堂传道授业的催化剂,是学生打开思维之门的润滑剂,是师生配合默契的黏合剂。作为生物教学中的主导者如果能恰当使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做到“雅俗结合”,不仅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而且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否紧跟老师的上课节奏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可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有时会打瞌睡,当我发现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故意大声说:“咱们班有的同学下一步的食谱中需要添加海带了,为什么呢?缺碘了呗,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正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呢。”学生们听后相互一望一笑,困意不但消除了,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学生在必修一学习无氧呼吸时,往往把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错写成酒精,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我就开玩笑地说:“有些同学看来具有特异功能,总是认为自己能像酵母菌一样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果这样,那同学们参加工作后想喝酒就不用再买酒了,憋一会儿气不就可以了吗。”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错误,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教学幽默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使用,它将会使课堂充满笑声与快乐,让学生把苦学变为乐学,深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巧妙收尾,升华所学知识

一场精彩的令人回味的演出要有好戏压轴,同样,一堂完美的耐人寻味的生物课要有巧妙收尾。每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学生往往比较疲惫,如果再使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学生就更听不进去了。这时,若设计新颖有趣、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的小结,不仅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而且可以起到升华所学知识、余音绕梁的效果。比如,在总结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时,把抵抗力稳定性比喻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把恢复力稳定性比喻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学生不仅加深理解这两种稳定性的内涵而且也不会把它们记混了。再比如,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学生往往记不住微量元素种类:Zn,Fe,B,Cu,Mo,Mn,若能将其编成口诀:铜猛碰新木桶,既简明扼要,通俗易记,又有趣味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迅速掌握、长久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堂“趣味化”的思考与探索 篇12

一、游戏,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游戏应该是他们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了, 尤其是低中段的学生, 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 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 在激烈的竞赛中, 甚至是在刺激和痴迷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 例如,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 我们采用了游戏的方法: 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布袋, 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摸球, 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 再让其他学生猜他手中球的颜色, 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 摸过几次小球后, 我让学生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 学生表现不错, 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中, 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记得在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时, 我让全班学生跟着教师用两只手臂代替角的两边, 随着手臂的张开、合拢让学生感知角变大和变小的过程; 此外我还和学生的“角”进行比较, 使他们明白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与张开程度有关. 通过这个“课中操”游戏, 学生很轻松了理解了角的大小变化关系, 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知识记忆. 课中操是游戏, 猜球是游戏, 体验活动是游戏, 甚至角色模拟是游戏……游戏还给孩子一个活泼、轻松、有效的学习环境.

二、情境, 让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 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 教学“认识钟表”一课, 导入时不妨夸张一点“学生,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处处能够看到的钟表, 它可是藏了很多的数学信息哦, 想不想一起来看一下?”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三、合作, 让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通过合作学习能创造学生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的机会, 学生在此过程中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合作学习的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秧田式”, 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 一般4至6人为一组. 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四、激励, 让数学课堂更显平等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是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必须有利于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因此在整个环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的激励能更好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赞美语, 当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你完成地真棒!”、“你的想法比教师的想法还好!”、“你真不愧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时, 教师要表扬“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你想到了, 可教师还没想到呢!”、“我们都很佩服你!”、“很多学生听明白了你的想法, 都想重复一下. ”……

其实数学的课堂不应只是严肃单一的授课模式, 还可以通过质疑让数学课堂更显张扬力, 通过拓展让数学课堂保持丰满, 通过思考让数学课堂无声胜有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丰富最能引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最能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的趣味数学课堂要放飞学生的“左手”, 让他们在严谨的数学知识中也能感受数学的魅力, 合力“右手”让学生的左右臂膀更加有力. 相信只有兴趣才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得以持久, 让课堂妙趣横生, 让我们一起动动生命的“左手”, 化作春泥共护孩子的学习之“花”.

参考文献

[1]彭剑飞, 袁书艳.左手教育, 右手游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2]孟培华.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J].E动时尚多媒体杂志社, 2012 (2) .

[3]唐静芳.让知识在数学课堂互动中生成[J].E动时尚多媒体杂志社, 2012 (4) .

[4]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8.

上一篇:涵义特征下一篇:国有企业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