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综合型教学模式论文

2024-11-23

分层次综合型教学模式论文(共12篇)

分层次综合型教学模式论文 篇1

摘要:为了解决地方综合性大学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新生对公共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分类分层次课程体系设计、充实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鼓励课外创新、改革考核方式,提高了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地方综合性大学,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共计算机课程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重要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由于中小学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得公共计算机课程不再是非零起点,但高校的学生来源广泛,不同省份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出现了不同生源地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就是零起点,无法适应公共计算机课程的非零起点的教学;加之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又有很大区别,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侧重点不同,有些专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能因为学生的零起点而降低要求。因此建立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计算机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上机考试系统分别对我校2008、2009级共6423名非计算机专业本科新生在入学时进行了入校分级摸底考试,测试内容主要是中英文输入、基本的Windows文件操作、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操作,两个年级的分级测试总体情况一览表见表1。

1.1 新生整体情况分析

从测试结果来看,由于生源范围广泛,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把得分率在20%以下定义为低分段分题型计算得分情况,中英文输入情况最好,但08和09两个年级仍然分别有8.2%、5.3%的同学位于低分段;而Windows操作08和09两个年级分别有42.7%、20.14%的同学位于低分段;Word操作有30%左右位于低分段;而网络应用部分有40%以上位于低分段;EXCEL更是有50%以上位于低分段。从性别情况看,08级和09级男生平均分均较女生高出7分左右。从学生来源省份看,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生源新生平均得分较中西部地区生源新生高出近20分。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国家要求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有相当多的中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将课程落到实处,使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上仍然处于零起点状态,大多数学生仍然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但计算机应用并不十分熟练,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达到熟练水平,女生相对男生而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明显有着差距。

1.2 目前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公共计算机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统一的非零起点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案使得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处于吃不了的状态,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动手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少量同学却吃不饱,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过于简单,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众多,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让课程适应专业需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 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实践

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众多,专业要求不同,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初步建立起一个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计算机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有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建立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课程体系

公共计算机教学一般由两门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组成,根据综合性大学学科特点,将上述两门课程按专业设置分为理工非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体育类等四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在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根据采取以“补差”为重点的分层次,对于新生计算机基础分级摸底考试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计算机基础预备课程》供其修读,该预备课程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步,时间安排在周末集中上课,通过预备课程的学习,使这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能跟上正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专业的需求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各专业可在《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ACCESS应用》、《互联网技术及网页设计》等课程中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和专业实际进行选择课程,对于各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层次供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方面使课程更加适应专业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层次的选择,真正做到为专业需求服务,因材施教。

2.2 充实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鼓励课外创新的教学模式。

公共计算机课程内容丰富、课堂的教学时间不能面面俱到,拓展教学的空间是改革的关键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将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资源网络化,建立网络辅助学习平台,有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进行网络化的预习和自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在案例的选择上根据各专业特点精选案例,使得公共计算机课程更好的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为专业需求服务;同时鼓励同学进行创新,依托各院系、校团委、学生会,积极设计与专业需求或社团活动相关的课题,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建立计算机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到课外创新活动中,并积极争取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各院系的支持,对于课外创新活动在课外学分、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及课程考试中予以加分提高他们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实现以上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

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女生比例相对理工科高校要高,而女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男生要弱,因此以上机考试系统为依托,逐步建立起公共计算机课程以机考代替笔试的考核方式改革尤为重要,从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来看,上机考试改变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应付笔试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上机实践环节的效率明显提高。

3 结束语

从改革的效果看,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特点建立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分类分层次课程体系,虽然增加了的教师的教学强度,但改革的措施使得公共计算机课程更加贴近不同专业的实际,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从改革前后两届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报考率和通过率来看,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报考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而通过率增加了一倍,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通过鼓励创新,在2009年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团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因此,进一步完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倪海英.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1(3):53-55.

[2]黄汉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8):5004-5005.

[3]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2):55-57.

[4]马湘萍,裘祖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11-12.

[5]陈旭生,郭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5):55-57.

[6]董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8):139-140.

[7]陈刚,颜彬,刘军波.江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91-94.

[8]张莉,张林.中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调研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23):100-109.

分层次综合型教学模式论文 篇2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

第二、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应;

第三、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

第四、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次教学法的好处

1.提高所有学生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同时,分层次教学方法还和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提升教师全面能力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当然,分层次教学也会给老师日常工作带来比传统教学多数倍的工作量,教师应该能以自身素质提高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提升其效率。

分层次教学的坏处

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坚强乐观,有些则脆弱自卑。对学生分层次,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可同时也是对落后学生的伤害。分层次教学对一些学生有鞭策作用,但对另一些学生是严重的打击。所以分层次教学也需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心理素质。

分层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

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B、C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4.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实施步骤 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搞好分层次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入手: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的大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决不能强耱划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次教学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结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编写实施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原则上是在分层教学中分几个层次,每门课程就编写出几套教学大纲。好的教学大纲是有效初稿分层次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教材的选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能力本位要求,组织全国中职校优秀老师和实际工作者编写的,现在已经陆续出版发行,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大纲。这批教材不仅突出了应用性、技能性、适应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很适用于目前中专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组织使用前的培训式作,各学校应加以重视,各级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四)教师的配备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层次都应配备精通业务、富有经验、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慢班”,我们更应配备在教学上强的教师,因为此群体属于重点提高的部分。教师队伍的配备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五)体制的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动态管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体制创新。要大胆地进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证制等改革尝试;最后是搞好常规管理。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习,合理调度教室,安排好教学进程等。

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一、教材分层

首先要根据所教年级的教材,去钻研分析,明确教材的前后联系,灵活地选择教法,合理地组合教材。一是依据技术技能分层。通常在球类及体操技巧项目教学中采用,依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技术质量分层,每个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由于差异不大,同学们锻炼的积极性较高;二是依据速度耐力分层。根据学生的各有所长划分层次,集中练习时速度好的在一层,耐力好的在另一层,根据学生人数设置不同的距离要求,让同学们体验竞争带来的乐趣;三是依据高度远度分层。通常多在田径教学中运用,像跳高、跳远、投掷项目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高度和远度的层次,在每一个练习点上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三种教材分层法,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也让基础好的能“吃好”。

二、学生分层

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有长有短,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指令分层,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层次,未达目标者则下降一个层次。二是学生选择分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在学生分层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向学生讲明练习要求和升降级的标准和意义,着力点应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上,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双层结合

由于分层教学分组较多,作业面广,仅靠教师巡回辅导毕竟是有限的,始终有一大部分学生处于自己练习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助手的作用,双层结合进行教学,便于他们相互提高。对待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此种双层巧妙结合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有所长,练有所得。

了解差异,科学分层

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究所授教材的内容,并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并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实际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地理成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组等级,并成立若干帮困小组,要求优等生级别的每位同学帮助2-3名中等生、后进生级的同学。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事实证明: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业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要层次化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对学生而言,某一方面的差距,不代表人的差距,某一时期的差别,更不代表终身的差别。我们要有耐心,要有“等待花开”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整齐划一,一味强求同一标准。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日有所进。比如:探究特殊角的锐解三解函数值时,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在给学生分等定级之后,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结构特点,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的分层目标如下:对后进生,让其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和现象;对中等生,在后进生目标的基础上,能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让“死”图“活”起来,并能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对优等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五带的划分、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的直射点等。

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作业、辅导要层次化

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教师应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应主要强调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他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夯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后进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既能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也可使其通过训练,更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对中等生,要在大纲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对优等生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

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得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句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考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中等生,也需要让他们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对后进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分层教学实施难度

浅议分层次教学 篇3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和给予个别指导及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原则

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分层次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现代心理学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所以要做到“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关注教育教学的立体全过程,多元分层。

不能以单纯的实践具体学科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范围要更广、形式要更多、探索的空间才更大。如对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分层次作业、合理评价的实践探索,还可以成立实验班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最优发展的实践。这些多层次的探索,使分层教学形成一种多元立体结构,同时也能为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创造一个浓厚的氛围。

3.全员参与更新观念,全面理解。

分层次教学都要面对一个分层后学生、教师及家长如何看待分层的问题,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对此,要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学生、老师、家长认识到:分层是为了教学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分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有助于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脱离那些不切实际、无用的教学,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而不把平等仅仅停留在学习机会均等的水平上。

4.全面指导学生,合理定位层次。

教师对学生层次的选择要作出全面的指导,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要偏高,力求使自己获得最大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指导学生适应分层后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5.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在正确指导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二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施分层次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自信”能做好的事情,也只有使分层次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分层教学的成绩才可能有质的提高。

6.心理教育先行,提供持续动力。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进行心理教育,注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分层次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种把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而也是复杂且困难的。它包括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结构、生理因素、环境氛围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和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原有的感知同新的感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复杂的过程,才使得准确把握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显得如此的重要。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的施教过程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致于做无用功,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由此看来,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结构层次是施行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差别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也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把握,也应对同一个或同一群对象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2.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实践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学生的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很多,可以在施行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对分层次教学有正确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可以让学生参与确定自己所属的层次和应该达到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激励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等。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分层次教学才会永葆青春。

3.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分层次教学客观上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虽然这种层次不是通常所说的等次,但只要分出不同类属,就难免会引起学生的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要求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相互讥讽、挖苦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布置作业时,切忌出现“学习差,能力低”等教学忌语,否则学生便会从心底抵触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不但难以提高,而且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和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本文就分层次教学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每个教师必须在学校分层次教学理论、制度、实施方法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尽职尽责,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勇于创新、认真实践。

分层次综合型教学模式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本院在职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 除管理人员外, 本院护理人员共计684名, 年龄20~50岁, 平均年龄 (30.7±5.4) 岁;护理工龄1~32年, 平均工龄 (9.4±4.8) 年;其中中专学历82名, 大专学历447名, 本科学历155名;其中初级护士265名, 初级护师191名, 主管护师159名, 副主任护师69名。

1.2 方法

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素质进行分层, 包括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资历、护理能力和综合知识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管理, 分为基础护理人员、初级护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共3个层次, 于2012年5月开始执行。具体分层次标准:基础护理人员为中专及以上学历、5年以下护理工龄的注册护士, 能够独立胜任各项基础护理工作, 并按护理级别要求提供基础护理和治疗配合;初级护理人员为大专及以上学历、5年及以上的护理工龄, 在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基础上, 对于各种护理仪器的使用和专科护理操作均能胜任, 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能够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护理技能教学;专业护理人员为本科及以上学历、10年及以上的护理工龄, 在初级护理人员基础上, 能够具备判断疾病和抢救患者的能力, 并能进行临床带教和护理管理, 能够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和监督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综合评价, 如具备创新能力和相应级别的护理管理能力, 学历和工龄要求可适当放宽;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和技能, 可通过竞争上岗, 在获得综合评价认可后对其级别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的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 (包括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进行评价, 并与2011年1月-2012年4月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护理质量包括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情况进行随机抽查评价;患者满意度为对护理期间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采取国际广泛应用的MMSS满意度量表 (中文版) [3]对护理人员匿名进行包括安全、社会和心理3个方面的因素评价, 能够反映护理人员对于待遇、工作状态、工作关系和发展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分层次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对比

分层次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统计对比, 见表1。2012年度 (分层次管理后) 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2011年度 (分层次管理前) , 并具有显著差异 (均P<0.05) 。

2.2 分层次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对比

分层次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统计对比, 见表2。在分层次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分层次管理前, 并具有显著差异 (均P<0.05) 。

3 讨论

分层次管理主要是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完善护理模式及护理理念, 达到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的目的[4]。在管理实施中, 护理管理、监督及考核具体执行:由护理管理负责人对各层次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协调、管理、总结和考核;根据护理级别及需要, 可组合或单独配置各层次护理人员完成任务, 按专业、初级、基础3个层次, 依次进行管理和工作检查;基础护理人员主要以完成护理工作为目的;初级护理人员能够对基础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 并负责患者健康教育的配合治疗工作, 需要承担既定护理责任;专业护理人员能够对初级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 可配合医师进行病例讨论, 制订护理方案, 负责医护工作的落实和监督管理, 组织查房和紧急情况的处理, 并负责整理护理记录、问题和工作质量改进, 汇报给护理工作的负责领导, 并配合进行其他护理人员的考核、奖罚工作。

通过分层次管理, 能够让护理人员各尽所能, 充分发挥能力可以提高岗位认同, 将工作做得更好并得到认可, 形成良性循环[5];通过努力可实现级别提升, 得到更高的待遇, 而合理的管理也可以平衡工作和家庭冲突, 增进同事关系[6]。在本文中, 实行分层次管理后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健康教育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行分层次管理前;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也得到显著提高, 从而增强工作积极性。本文结果表明,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进行分层次管理, 有利于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素质安排更加适宜的工作, 同时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 对于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实现科学合理的人力调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分层次管理在改善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 根据护理人员的素质综合评定进行分层次管理, 分为基础护理人员、初级护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3个层次。对分层次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在分层次管理后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分层次管理前, 并具有显著差异 (均P<0.05) 。结论:在医院护理管理中进行分层次管理, 有利于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素质安排更加适宜的工作, 同时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达莉.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 2012, 33 (36) :8051.

[2]单欣刚, 侯丽, 张晓杰, 等.护理人力资源分层次管理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09, 30 (12) :1119.

[3]赵云梅.分层次管理模式于临床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7) :141, 143.

[4]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0-71.

[5]周雪霞.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2012, 3 (10) :223-224.

分层次教学的探究 篇5

在当前实行的班级教学模式下,如何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一些内容较为抽象的章节,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的差异,也表现在后天学习与发展上。从总体上看,人的生理遗传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但他们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素质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分层次教学就是面对学生差异,以差异为教学资源,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开展各层次学生教学,从而让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因此,分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及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中进行个别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满足存在差异学生的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差异由各自的成长环境、心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决定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客观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

学科分层次教学并非根据成绩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爱好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分层次教学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进行教学,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最近发展区”理论。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中有关理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四、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学生分层

所谓学生分层,就是根据班级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兴趣等方面进行比较,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A层主要是那些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B层则是那些成绩一般,思路不是很活跃的中等生。C层主要是那些基础差、习惯差、自觉性较差的学生。

注意,这个分类是动态的,让A层次的优生感到有压力。B层次的中等生看到希望,只要努力就可以迈入A层生的行列;C层次的学生觉得只要通过努力,有希望向B层次甚至A层次迈进。通过这样的分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二)教学目标分层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应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学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B层次学生重点以掌握教

材内容为主,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C层次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激发潜能。

一般地说,对于教学课程标准中的“识记”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英语课分层次教学中,对各单元的单词、词组、课文以及练习进行了目标分解。对于A层的学生,每节课要求熟练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全部内容,灵活地进行会话、复述课文;对B层的学生,要求识记常用单词和习惯用语,掌握基本语法,能熟练进行日常会话。对C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识记最常用的单词和习惯用语,能听懂和进行最常见的日常会话。

在落实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第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C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分层次备课,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

教学时要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两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安排好难易比例,及时有效地掌控课堂。过难的题可以不讲,稍有难度的题可放在最后讲,作为调味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设置的梯度要讲求科学性,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证A层听课不等待,c层基本能听懂,B层难题够得着,易题增加自信心。使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让不同层次都体会到成功,有所收获。提问或者做题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高层次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低层次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中等层次学生回答,这样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对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让基础差的学生做a2+4a+4,让中等生做(a+b)2+4(a+b)+4,让优等生做(a+b-2)(a+b+6)+16。这样不仅使问题层层加深,便于理解,还能使每类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四)练习或者作业布置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练习题,分层递进,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课堂练习或者作业的布置要面向不同的学生,体现A、B、C三个层次。布置作业,不再是“一刀切”。有些学生做基础题,有些学生做完基础题还要做提高题,有些学生还要增加做能力题。这样可以增强作业的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立足各自的基础,通过作业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五)考核及评价标准的分层

考试或者评价时,如果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在试题内容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同一试卷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学生按规定要求自主选择完成,或在试卷上规定不同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部分。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跟踪记录。每个人的评价不是通过整体来衡量,而是与学生自己的成长相比较。因此,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更有效地、科学地激励个人的发展。

五、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教师的作用,运用梯度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约了教育资源。使教育对象更全面,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计划更同步、教学结构更优化,充分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要高,同时还要有广泛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更加敬业和负责,要有更高的工作热情,以在准备课中分析多种因素,很好地将经验与理论融人到教学中去;要有极高思想品德素质,关爱每一个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思想,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具备

现代教育技术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方便对学生评价的数字化管理。

分层次教学点滴谈 篇6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 智力 思维 兴趣

学生的智力、认知结构、思维发展水平、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参差不齐,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不能等齐化一。于是,分层次教学的因材施教便应运而生,且此落彼兴、风生水起。

分层次的差异性教学针对性强,能够从实际出发而有的放矢。它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就避免了优秀生的无所事事与后进生的疲于奔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从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发展,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后进生跟得上,优等生更向上,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应当如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给不同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主体地位,就能实现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就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仅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谈谈实践与探索。

一、学生分层

要分层教学,就要综合各次考试成绩、智力因素、学科基础,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可分为: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但也应是动态的,要据不同时期的测试、考核随机调整。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样分组,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批改辅导及反馈,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教学中分层渐进

1.分层施教,差别设问。

分层施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而如提问,对中等生和后进生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领学生学习。这样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2]——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前进,而后进生要基本上达到大纲要求,优生尽量拔高,激发学趣,关注和调动其非智力因素。

2.基础练习,关注后进。

基础练习环节,就应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基本题就要求必做必会。如指名板演就要关注A组,几名学生同时做题,有困难的也主要靠本组帮助求解,仍不能解决的再请B组或A组的能人,订正与说算理则随机指名。倘若错误率高,则可再组织第二轮板演反馈,则由B组担当主角……这样,人人可以为师而有表现机会,教师及C组学生则洞若观火,相机指点迷津。

3.求速反馈,激励先进。

基础练习之后,可进行下一环节。可布置一类或几类题做,可按快慢先后序依次板书,教师又俨然作壁上观,然后订正说算,谓之求速反馈,则关注C组,意在激励竞进。

4.优者拔高,自主求解。

进入巩固练习环节,题量增多,就更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但优秀生仍然往往超前完成而急不可耐,就要有适当的拔高题,更突出灵活运用训练,探索知识的延展。就由C组挑战,即使求通未得也“坐视不救”,鼓励自主探索求解与感悟,建构知识意义,积累学习经验,也是为帮扶和等待照顾后进的A组或B组,B组同学则要完成提高题并争取探索拔高题。有时C组者,可不做巩固题,直接挤入拔高,虽然如此,他们也完全可以在A、B组学生交流时,快速拿出解题策略,这样就能自然地训练其思维敏捷性。于是,这样在交流中扫荡基础题,探索拔高题,还是能者为师,就能各得其所。

三、批改作业时体现分层

1.捷足先登,“各取所好”。

自习课或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批辅也可体现层次性。如练习册之类,B、C组的学生要求全做而与A组不同,先完成既定任务批改完,学有余力的,可以自主学习或据意愿增加高难度题,还可以娱乐学习。

(1)可以选择阅读课外书。坐不住与其闲散无聊,不如允许和鼓励读书,丰富多种积累。他们本来就因捷足先登而自豪,也会因多学而骄傲欣喜,成就动机会叠加积累而扬眉吐气;他们也会因进入另一种情境而守静,不要以为走偏,权且当做注意力的转换。因为此后还有读书交流而能保证其读有所得。

(2)当然,也可以或据意愿增加高难度题,一如课堂练习之法。

(3)在可监护情形下,可以允许自主选择文体、绘画、制作等活动,是一种肯定性的加速激励,也是放松和休息,利于其发展健康爱好或全面发展……

2.等待后进,悉心辅导。

如上所为,也是等待后进而给予思考时间,可以主要对A组给予援助——当然,也可请同学之能者为师,而欲“后来者”跟进。

分层次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为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等规划设计学习。这样使后进生能吃好,优等生吃得饱,从而使之自学能力和健康爱好等得以全面发展。

四、评价时分别激励

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更是为了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因此,应发挥其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多种功能。我们既然承认学生的差异,就应关注分层评价,给予分别激励。既有全覆盖式的群体性的表扬,又有分层个别的激励。既有严格性评价,又有激励性赏识性评价等。如对于后进生要多用赏识激励性评价法,和家长沟通好,有些许进步就给予肯定,指明努力方向,使之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即是重在唤醒、期待与鼓励;中等生则饱含期望,也侧重激励,也要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之不甘落后,积极向学;对于优等生,则采取竞争性的多元评价,坚持高标准,不但要激励,更要时时提醒:不可故步自封,并引导挑战、超越、竞争。这就体现了分层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这就是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

分层次教学好处多多 篇7

一、上课讲课分层次

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可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或者更多, 可以学生自己选择或者教师协助选择。当然分层次教学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要分层设目标, 分层讲课, 分层辅导。但教师的辛苦不会白费, 分层教学以后, 好的学生将会吃得更饱, 会增强竞争意识, 去挑战更难的问题,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强者, 应该更强。而那些以前像听天书一样的学生, 即使第一个环节没听懂, 也会在第二个环节简单的学习目标处大显身手。让他觉得我也不是所有的题都不会, 在简单题中建立信心, 慢慢地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斗志, 他们的学习会逐步上升一个层次。无论怎样, 他们得到了关注, 也会找到自己的价值。

二、作业分层次

不愿写作业、抄作业是后进生写作业最大的特点。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会做, 其次是懒惰。但是如果他每次做作业都会做, 发下来的作业都是100分, 那他肯定会慢慢改掉不爱写作业的毛病, 逐渐爱上写作业。那毕竟也是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而好学生一般能完成作业, 但常常是有些题已经做了很多遍, 还必须重新做,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如果留一些适合他们的作业, 也会激起他们的斗志, 他们挑战自我, 经过反复思考, 推理演算, 最终完成。他们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功感。

三、教育评价的分层次

一般的期中、期末考试, 一张卷子定了你这学期的档次, 但有时学生比较紧张, 发挥不了真实成绩, 我们的学校不会给你再一次机会, 这就有些死板。评价得分层次, 更讲究人性化, 发挥不好的可以再给机会补考。考卷也可以分层次, 学生自选。考分值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 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完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学校里沐浴阳光, 走出学校时才会带着阳光。

浅谈分层次教学 篇8

一、分层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 对不同阶段的孩子, 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评定, 重新调整层次。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 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 它对不同水平、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 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在班级学生不改变的前提下, 将学生划分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好学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同学的问题。

2. 作业、辅导分层

根据教学任务, 在留作业和课堂练习时, 尽可能地让各阶段孩子都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这样才能实现巩固基础内容的目的。对A层, 可留些难度相对较低的基础题型, 这样让他们能够稍微加一把油就能完成作业, 让他们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对B层程度相对好些的同学, 要在难度上提高。对C层要加大开发他们的兴趣, 留作业和随堂练习更要加大难度, 让他们不会“吃不饱”。

3. 评价的分层

测验是检验一个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情况的最有效的手段。而测验中, 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 依据教学目标, 把测试题分为基础题和选做题, 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 基础题要求全做, 而20分的选做题则由B层和C层的学生完成, 对于C层的学生专设附加题一道10分, 要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的基础上完成部分高一层次的题。这样, 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了上进心和奋斗目标。

英语分层次教学初探 篇9

分层次教学特点将学生按英语程度分好、中、差几个等级, 分别进行教学。对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重新起步的方法, 抓好基础知识, 从语音、单词入手, 提前进入总复习, 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基本句型。此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 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些。之后, 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 重视培养读写能力。然后, 再增加教学的深度。最后在期中考试后辅之以专项练习和强化模拟训练, 完成复习任务。

对英语基础很好的学生增加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量。《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英语材料, 只有经过一定数量的语言实践, 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我的教学步骤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英语薄弱的学生, 合理安排, 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关, 进而掌握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 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提高学生学好英英语的信心和热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与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我们的教学任务还要求学生要掌握许多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 对词汇表中要求掌握“四会”的词语, 为方便学生记忆, 可采取适当集中复习、分散巩固的方法进行。还可采取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竞赛成绩既要进行横向比较, 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以唤起他们的信心。

第二阶段:在之前的复习后, 学生们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学习技能, 教师就应该开始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们的接受能力, 把所复习的内容融会贯通,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

第三阶段:针对中考题型专门设置与之相应的课题即专项练习, 如听力练习、语音单项专项练习、时态专项练习、完型填空练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等。

第四阶段:强化综合模拟练习,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考场适应能力。此阶段应多练少讲, 重在查漏补缺。讲评重点亦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同时采取个别讲评的方法, 使缺漏的知识获得纠正。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 篇10

数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与科学精神,我们并不奢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尖子,但如果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以及带给我们的收获,那么这对自己和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在多数人看来,数学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一门学科,即便在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对数学缺乏热情。我校专门做过一项相关调查,有25%的学生称“不愿意学数学”,不愿意学的理由中,有31%的小学生说是“因为学不会”,有45%的小学生强调说是数学“太无聊,让人头疼”。一般而言,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只要努力,考试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数学则不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难度会有所增加,有些学生感觉很吃力,开始跟不上,时常出现同一班级内学生学力不同而形成两极分化的情况,为此学校及教师深感忧虑。

国家最新的学科标准里强调,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最高的难度,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是有必要的。教育专家加德纳也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因材施教就是要正视这种差异化现象,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为此,分层教学的实施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我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几千年来,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教育界都在强调因材施教,使得这一理念有了时代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水平,将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进行分班教学,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跑班制”。这样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定位将更加精准,而“分层也不是一分定终身”,学校每半学期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一次调整。

由于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梯度拉得很大,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一听就懂,而有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指导。根据数学天赋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虽有弊端,但对于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比较有效。通常,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被划分为一层,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可以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多下功夫,让他们获取更多的补充和提升;而对于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重新调整教案,在基础知识方面多下工夫,为了就是让他们夯实基础,为下一步提升做好准备。

二、分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分层教学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做好分层工作,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分层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入学时的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在分层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内心的正能量,避免挫伤学生的情绪。

2. 课堂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要进行走班上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 评价分层

评价制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以鼓励为主,多种形式综合运用,避免以单一的分数做论断。

在分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提高”为主线,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能力要求;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指导策略,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三、分层教学后教师教学工作的转变

将学生分层后,每位任课教师都要改变之前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法,需要及时了解现在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教学困难。在教学方法上,对于A层学生,教师只用30%的时间讲基础,其他时间进行思维拓展;对B层学生,用70%的时间讲基础,余下时间适当加入一些拓展;对C层学生,教师用90%的时间讲基础,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拓展。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每个人都听懂了,感兴趣了,每堂课都有所收获,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总体而言,高水平的学生,教师会设置高层次的课程注重开发其潜能,而学习困难者也将得到更多帮助,可谓皆大欢喜。

在教学方针上,对成绩优良学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对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尽量杜绝抄作业抓起,踏踏实实,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每日练习及时反馈、计算步骤步步规范步步纠错,遇到小学知识漏洞采取边授新知边补旧知的方法推进,教学效果非常明显。针对低层次学生,教师会尽量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按照“低起点、缓坡度、勤反复、多鼓励”的原则开展教学,多关注那些基础差、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还要重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把教学的目标变为夯实基础知识。课堂上降低难度后,教师还可经常进行“勾连复习”,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手把手辅导作业,特别是对缺乏独立完成作业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一份耐心和鼓励。对学习上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给予其鼓励,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差距的逐渐拉大,很多学校会实施分层教学,目的是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对分层教学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优势,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海英.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10(10).

[2]夏勇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3]张云侠.合理分层有的放矢——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J].甘肃教育,2010(24).

[4]严云娟,潘云岚.基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2).

中职英语分层次教学尝试 篇11

关键词:中职英语;分层次;教学尝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重要性愈见明显。我校高一年级有8个班,好几个专业,有3个女生班,3个男生班及2个男女生混合班,但由于生源杂,学生的能力良莠不齐,现有的大班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能力上的差异,片面地采取“一刀切”,“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在所教的两个班(一个男生班,11级数控,一个混合班,11级计算机)中使用分层次教学,通过几年的实践,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逐渐产生了兴趣,课堂参与性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尝试分层次教学。

一、中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古代就是提倡“因材施教”,在20世纪初期,西方一些国家就出现了分组教学,实质上这是早期的分层次教学。据调查,目前中职学校25%的学生不能借助词典阅读。66%的学生不懂简单的日常对话,更不能用简单的口语表达自己。9%的学生写不出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语单词。个别学生甚至写不全26个字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非常必要。

1.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教育体制发生了变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扩招使得中专生的整体文化水平有所下降。特别是英语课程,学生在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能力几乎是空白,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略知一点。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城镇学生接触英语比较早,英语基础普遍比山区的学生好。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低下和能力的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加上生源复杂多样,毕业层次不同,多数为应届初中毕业生,有的初中没有毕业辍学几年后来到中职,有的读高中没有毕业转入中职。面对如此复杂的群体进行英语教学,实在是众口难调,无法开展。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分出不同的层次来施教很有必要。

2.英语课程教学的特异性

英语分层次教学初探 篇12

一、关心学优生, 增强学生自觉性

所谓学优生是指数、理、化等主科学业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 思想活跃, 比较好学。但是, 他们也存在学习兴趣和如何学习英语的问题, 某些学生学习英语也存在某些障碍。对待这样的学生, 教师首先应该进行兴趣引导, 多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让他们参与。标准的发音、漂亮的书写、正确的造句、流利的朗读, 无一不与培养英语的语音、语感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对那些英语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推荐一些篇幅较短, 有生活情趣的短文、小说、或有节奏、有韵味的小诗, 提出问题帮助阅读, 要求他们尽量用英语思考, 注意活学活用, 通过阅读提高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要让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学习和使用英语上有高度性和自主性。

二、尊重后进生, 以情教学

在教学中, 后进生是老师比较头痛的老大难问题, 对待后进生必须全面分析。后进生中不少人并不是由于智力原因造成学习落后, 而是学习不专心、学习习惯有问题、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对学习缺少自信心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 不能有厌烦心理, 应通过情感教学正确引导, 使之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平时要多与他们主动接触, 发现点滴的闪光点就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上课时, 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的交流进行鼓励, 使他们减少自卑感, 增强进步感, 逐步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 要不断帮助后进生找出学习上的漏洞, 制订学习计划, 使他们感到有老师关心、爱护,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推动英语学习的进步。要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最为主要的是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 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 每个人都有着自我肯定、积极上进的一面, 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被肯定、被鼓励、被包容的渴望。所以, 我们课堂上应尽量设计一部分他们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的游戏, 逐渐让他们融入整个英语学习的氛围中来, 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视中等学生, 以他们为教学主体

中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我们的教学主要就是面对他们进行的。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直接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等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都必须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要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他们的学习潜能。对于中等学生, 我以为主要是教会他们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和不断完善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我经常为学生推荐循环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单元复习、淘汰复习、重点复习等学习方法和技巧, 并且反复应用, 在备课和上课时, 以他们为重点, 同时注意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将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在教学中注入自己的人品意识和文化意识, 使英语课充满趣味性, 而且是高尚的趣味性。在听、说、读、写方面下工夫, 虚心学习, 博采众长, 以多样的教学技巧和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每一堂课。不断完善自己的英语教学技艺, 使学生在教学中受益, 不断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 我尽量调动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想办法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发现学生对教学中的游戏活动特别欢迎。我不断总结和完善这方面的教学经验, 从学生的要求出发, 尽量满足学生的游戏要求。把游戏活动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 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有交际性的语言环境, 能为学生提供引人入目的练习形式, 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课堂上, 我经常采用句型游戏、词汇游戏、拼写游戏、语音游戏、听读游戏和角色游戏等形式, 满足他们的竞赛和游戏欲望, 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动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证明,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 可以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学习思想活跃, 有主动参与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 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英语学习学得快、记得牢, 对激发学生特别是中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采用分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和能力, 以情感教学努力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仁典, 钟德.面向二十一世纪普通教育研究文库.1999.

[2]教育研究月刊.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7-25.

[3]《江苏教育》编辑部.2009-11-15.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下一篇:直读式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