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2024-10-18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精选8篇)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1

摘要:目的:探索适合社区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对社区医生进行培训,按照高血压分级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辖区居民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治疗、随访、转诊、综合干预等综合规范化管理措施。结果:规范化管理1年后,社区居民血压正常比例由11.89%增加到37.30%,2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26.32%降到10.16%,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12.70%降到3.72%,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分别由56.36%升高到89.36%和20.90%升高到57.27%;规范化管理后患者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比例均较规范化管理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举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血压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高血压的综合治疗十分重要[1]。针对高血压的危害性,2009年6月开始,我中心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从而探索影响规范化管理的因素,找出适合社区的有效高血压管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社区12个居委会中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 102例,其中,男489例,女613例;入选条件为愿意接受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患者,年龄35~75岁。

1.2 方法

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医生对社区中患有高血压并符合规范化管理条件的患者进行规范化建档管理,采用北京市卫生局编写的《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2007年)内容规定[2],将患者按血压值分为正常血压和1、2、3级高血压;按危险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规范化管理依据高血压分级[1(低危)、2(中危)、3级(高危和很高危)],分别按3、2、1个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药物干预指导、药物治疗和跟踪随访管理。主要采用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的自身对照试验,对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 质量控制

制定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严格患者入选标准,按统一的档案格式进行建档,对社区医生进行标准化培训。

1.4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3]:血压测量采用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收缩压(SBP)≥140 mm Hg和舒张压(DBP)≥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分级变化情况。

1 102例高血压患者经社区规范化管理后,血压分级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血压正常比例由11.89%增加到32.30%,1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49.09%增加到53.81%,2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26.32%降到10.16%,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12.70%降到3.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情况

规范化管理前高血压患者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3.64%、56.36%、20.90%,规范化管理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均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2.3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通过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中吸烟、饮酒、髙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患者比例均较管理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持续增长趋势。高血压不仅危及患者生命,而且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公众的高血压知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只有30%的公民知晓高血压,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通过深入社区在居民中广泛开展高血压知识的宣传,能够提高居民的防病和治病意识,做到早期发现高血压,从而使血压能够得到较早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管理,低、中危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对低、中危患者采用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控制血压有关[4]。由此可见,一旦发生高血压并立即开始进行非药物治疗是很必要的[5]。规范化管理通过限盐、禁止吸烟、控制饮酒及体重、改正不良习惯等非药物干预可以达到降压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规范化管理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率较高,但血压控制率却很低,这可能与辖区居民发现血压升高后自行用药,而症状好转后又自行停用降压药物有关。此种做法使患者血压很难得到控制。通过规范化管理,社区医生积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使高血压患者对合理用药有了新认识,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均有提高。说明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在控制高血压的过程中作用较为重要。

总之,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深入到居民中的特点,加强社区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并开展规范化管理可以早发现患者和进行早期管理,从而控制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社区开展规范化管理是一条适合基层社区卫生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戚文航,潘长玉,林善淼,等.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57-460.

[2]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全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30.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9.

[4]王增武,张林峰,王文,等.社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7):461-465.

[5]邱德星,周指明,文申根,等.高血压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516-518.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规范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 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95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高血压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我国的高血压防治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范畴。通过对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评价高血压的干预效果,并对其措施进行评估,为推进社区慢病规范管理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44例,年龄35~80岁,且随访治疗时间>1年,资料齐全,在一个小区选取知情并的配合高血压患者126例作为干预组,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选取同期在另一个小区高血压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随访治疗管理。

排除标准为:①有精神异常的患者;②同时患有肿瘤,且近半年内接受过化疗和放疗;③年龄35~80岁;④存在可能导致参加者不依从及失访情况;⑤正在参加或近30天内参加过其他研究项目;⑥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中风患者(影响接受健康教育课程)。

方法:本研究采用社区为基础的对照试验设计。将干预组和对照组(日常的三级管理服务)干预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来了解干预效果。⑴管理流程: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中的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随访流程图,对已接受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⑵管理方式: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①首先给小区指定1名责任医生和护士各1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联系电话,接受咨询;其次对社区责任医师、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规范》、血压的正确测量等内容,每次培训后都进行效果测试。②健康教育内容:认识高血压;目标设定与制定行动计划;如何在增强自信;如何处理情绪紧张;锻炼;合理膳食;戒烟;体重控制;药物合理使用;血压的自我检测;与医生配合等。健教课程一共6节课,每周上课1次,在连续6周内完成。6周课程之后,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分组每个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

结 果

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管理效果比较,见表2。

讨 论

社区规范管理是高血压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督导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调适患者的心理状态,运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方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药及遵医习惯,显著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知晓率及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改变行为生活中的危险因素,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博文,主编.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南京江宁区麒麟社区确诊为老年高血压的患者80例, 均排除各种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脏疾病。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9例;年龄61~88岁, 平均年龄 (74±5) 岁;其中9例患者独居, 31例患者均与家属共同居住;日常生活中用药预防高血压者11例, 未用任何药物治疗或预防者29例;高中以下学历21例, 高中及中专学历14例, 大专及以上学历5例;体重指数 (BMI) (27.4±2.0) kg/m2。观察组40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20例;年龄60~87岁, 平均年龄 (75±6) 岁;其中10例患者独居, 30例患者均与家属共同居住;日常生活中用药预防高血压12例, 未用任何药物治疗或预防28例;高中以下学历20例, 高中及中专学历13例, 大专及以上学历7例;BMI (27.4±2.0) kg/m2。两组患者生活环境、文化程度、性别、药物治疗情况、年龄、BMI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 每日服用1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及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干预, 主要包括: (1) 进行无偿健康干预, 基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 自编包括运动情况、生活方式、性别、体重、年龄在内的监测记录卡, 血压检测频率为1次/周。 (2) 对社区有关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 护士到患者家中调查, 给患者发放调查表和调查通知单, 评估包括其主要生活方式和检测血压, 制订个人血压档案及服务计划。 (3) 由家庭、居委会、社区医护人员组成社区健康干预服务网, 所有社区服务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重指数 (BMI)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变化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经干预后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BMI及BP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BMI、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BMI、SBP、DB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健康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后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率、血压控制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物构成结构的改变, 我国高血压人口数量越来越大, 且逐渐成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疾病, 血压长期偏离正常范围是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晚期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临床处理方式以控制血压、适量运动、控制饮食为主要目标[4,5]。但大多数社区高血压患者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凭感觉服药, 无症状时便停药或自行购买广告药品服用者占大多数[6]。

本组资料中, 对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予以适当的健康干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BMI、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BMI、SBP、DB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院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干预, 明显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从而控制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同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指导, 使其血压得到控制, 防止和延缓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 采用健康干预+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 安全性更高, 要将社区健康干预服务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以便促进能够真正规范化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南京江宁区麒麟社区确诊为老年高血压的患者80例, 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进行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组采用健康干预+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 以及治疗后对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在干预后均取得了一定的健康干预效果。结论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 采用健康干预+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 安全性更高, 要将社区健康干预服务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以便促进能够真正规范化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老年高血压,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陈艳华, 范林钰, 李立, 等.社区中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6) :854-856.

[2]郭华, 张咏梅.社区规范化管理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效果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 2009, 20 (4) :20-21.

[3]张琳, 刘新, 宁艳花, 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2) :2286-2288.

[4]程玉莲.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作用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14 (16) :2046-2048.

[5]顾竞春, 刘瑜婕.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1, 4 (2) :88-89, 91.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4

我中心高血压患病率居老年慢性病的首位, 如何通过社区防治, 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 已成为社区卫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 从我中心辖区内13个社区的1 5 00名已知高血压患者中, 随机选择31 0名6 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和干预, 并进行了分析, 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从我中心所管辖的1 5 00名已知高血压患者中, 随机抽取310名6 0岁以上的患者。其中男性176例, 女性134例, 年龄6 0~8 4岁, 患高血压平均病程5.9年, 体重指数 (2 4.6 3±3.4 3) k g/m 2。

1.2 指标定义

(1) 血压控制标准:血压受到控制的标准为<14 0/9 0m m H g。 (2) 血压控制率:受到控制的人数占被治疗人数的百分比 (%) 。 (3) 饮酒:每周饮酒>1次, 且白酒量>1 00m l。 (4) 吸烟:每天至少1支, 并且连续超过6个月。 (5) 体育锻炼:每周>3d, 每天>30m i n。 (6) 体重超重:2 4≤体重指数 (B M I) <2 8为超重, B M I≥2 8为肥胖。

2 方法

2.1 控制目标管理

社区内已知高血压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统一建立社区档案。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血压情况、不同的服药依从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等情况, 对每位患者逐个进行个性化的评估, 并依此为每位患者分别制定了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并根据国家高血压三级管理的规定,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值、评估危险因素、服药的依从性及其治疗效果。

2.2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 由社区医生逐一对患者面对面进行健康教育。 (2) 每3个月组织1次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发放各类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科普书籍、健康处方。 (3) 指导患者使用血压计自行监测血压;控制钠盐的摄入和增加植物蛋白质摄入, 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高热量、高动物蛋白质的摄入;记录每日血压值和高血压药物服用的方法和时间;调整饮食的搭配;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

2.3 分级干预

对1级高血压患者, 我们将重点放在健康教育指导以及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具体包括限盐, 增加钾和优质蛋白;减肥;提倡少饮酒;宣传戒烟;避免精神紧张。要求患者每3d测量1次血压并记录。观察3个月, 若控制不满意, 则指导患者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对2、3级高血压患者, 除以上内容外, 重点放在指导用药上面, 指导患者规律合理用药。强调治疗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选择药物要因人而异;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其他易患因素, 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重视对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治疗。积极治疗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疾病, 减少高血压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3 结果

3.1 高血压基线控制率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线血压标准为低于1 4 0/9 0 m m H g。以此为标准, 经过1年的干预和管理, 3 1 0名高血压患者有2 2 5名达到标准, 控制率为7 2.5 8%。见表1。

3.2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控制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超重和肥胖, 吸烟及饮酒, 高盐饮食, 不规律锻炼和不规律服药等。经过1年的干预, 危险因素明显降低。见表2。

3.3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

对服药的关键性认识不足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 如果患者不了解或是没有记住如何服药, 他就不可能遵医嘱。其次是服药过程中改用了其他药物, 可能是因对医生或自身信心不足, 导致听信他人意见, 改用其他人认为好的药物。部分高血压患者独居, 缺乏用药监督也是一大原因。另外,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年龄接近退休, 经济能力减退也可能导致服药依从性差[4]。见表3。

4 讨论

4.1 健康教育在社区规范化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目的是达到改变患者各种不健康行为, 建立对其有利的健康行为。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群的增加, 人们迫切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期望通过医疗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使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结合起来, 促进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5]。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 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 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 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6]。

4.2 随访主要内容

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应根据高血压患者潜在危险的大小, 将患者分类, 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随访。在随访管理过程中, 随着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减、靶器官损害的改善或加重、并发疾病的变化等, 适时调整治疗管理方案。落实1年4次随访, 并做好个人信息随访记录。要求患者每年体检1次, 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要逐个分析原因, 并提出改善方案。

4.3 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策探讨

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有利于高血压病前期的控制,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前期患者, 在只需饮食和运动的情况下就可以使患者的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 既可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现代研究认为, 高血压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其中, 不良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患病率大大增加[7]。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宣传、教育和治疗的方法, 会提高他们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 从而在生活中自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8]。通过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 可以显著提高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和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 提高对高血压的控制率, 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对高血压进行规范化管理是社区防治高血压的有效对策和模式, 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6-147.

[2]中国高血压防治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615.

[3]吴兆苏.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如何开展高血压社区防治[J].心肺血管杂志, 2009, 18 (3) :176-177.

[4]汤红玲, 代莉, 林丽曼.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3) :13-14.

[5]宋桂杰.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5) :273-274.

[6]张敬, 蕾周艳, 董文平.社区护士健康教育状况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9) :2339-2340.

[7]林中.不同培训模式对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诊治水平的效果评价[J].中国慢病预防与控制, 2008, 16 (1) :65-67.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5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效果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日渐复杂, 患者的发病情况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对高血压进行适当的预防、控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以及发病率[1,2]。我中心于2011年在辖区内5个社区中随机抽取20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建立健康档案, 规范管理, 在1年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桂林市叠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体检过程中确诊为高血压的2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8例 (占48.27%) , 女105例 (占51.73%) 。

1.2 方法

(1) 建立档案: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 (2011版) 》标准建立个人档案, 每3个月进行1次面对面随访, 然后对随访的结果进行汇总, 对患者原有的质量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并对患者给予用药、咨询、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服务。 (2) 健康教育:对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专题宣传, 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 为了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就必须反复对患者的不良行为进行规范, 引导患者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 药物治疗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利尿剂、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方案进行系统治疗, 定期观察随访, 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3 评价标准

依据2009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按1年内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优良、尚可、不良三级, 高血压的控制标准如下: (1) 优良:全年血压记录在140/90mm Hg以下的时间至少有9个月; (2) 尚可:全年血压记录在140/90mm Hg以下的时间至少有6个月; (3) 不良:全年血压记录在140/90mm Hg以上的时间为6个月或6个月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社区医师进行专业培训, 根据患者高血压的分级情况对本社区的居民给予综合干预、转诊、随访、治疗、健康知识宣传等综合化规范管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 203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在优良范围者72例 (35.47%) 、尚可10例 (4.93%) 、不良121例 (59.61%)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 203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在优良范围者179例 (88.1%) 、尚可13例 (6.4%) 、不良11例 (5.4%)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规范管理后, 本研究患者的血压正常率、血压控制率、规范化管理后的超重、高盐饮食、饮酒、吸烟等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生活习惯及饮食上的不注意, 这就使得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呈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不仅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且它是到引发肾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3]。高血压属于终生疾病中的一种, 一旦患上此类疾病就必须终生服药[4]。

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其关键内容就是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此来降低患者的靶器官受到损害的程度, 避免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5]。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通过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一般情况下,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时, 不仅要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而且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健康教育

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 社区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 并对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仔细的观察,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以便给予让患者在主观上对高血压的治疗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纠正, 从而减轻高血压对患者的危害。对高血压的治疗起到更好的疗效。

3.2 建档管理

在对高血压进行社区控制时, 最为快捷有效地方式就是建立健康档案[6]。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且还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的证据。

3.3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在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在, 一定要尽可能地将治疗方案简化, 推荐长效、控释片剂及药性平稳的药物, 以避免或减少老年患者因多种疾病用药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和心理畏惧情绪, 以提高长期治疗的主动配合性, 有效地控制血压, 预防并发症。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利用社区规范化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琼力, 张丹萍, 向燕萍, 等.社区控制高血压五年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6) :501.

[2]尹俊, 赵宝龙.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干预研究及防治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9 (5) :221.

[3]李立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10, 21 (4) :298.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基层版) [S].2009.

[5]Kay W, Klymk O, Nancy T, et al.Lichtenber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on in older African-Americans with hypertension[J].JNBNA, 2011, 22 (2) :1-10.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6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变迁, 以高血压为主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 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据WHO预测, 至2020年我国慢性病所占死因构成将从59%上升到79%, 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高血压的有效控制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关键之一[2,3]。但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4], 因此, 以社区为基础, 进行高血压人群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南京市高淳区 (原高淳县) 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于2011—2012年开展了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我们现将该项工作的效果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的入选条件为: (1) 在所居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 (2) 年龄达到35周岁; (3) 知情同意参加本项目随访观察; (4) 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1.2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全县8个乡镇全部参加本项目, 每个乡镇抽取2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选择200名符合入组条件的高血压患者, 最终在16个行政村中获得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3 132人。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根据国家和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

1.3 信息收集

本项目中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信息, 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和血压的测量值、其他主要慢病史、相关家族史和生活行为危险因素 (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饮食情况, 体格检查) 以及有关高血压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KAP) 等。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分别在干预前 (2011年8月) 和干预后 (2012年8月) 进行2次。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血压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记录。

1.4 研究变量

(1) 高血压: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 收缩压 (SBP) ≥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 (HBP) ≥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按血压水平分为1、2、3级;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者。 (2) 高血压的分级管理:按照血压水平以及有无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病史, 将参加综合干预管理对象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类[5,6], 分别采用一、二、三级管理。 (3) 高血压危险因素:遗传 (父或母的一级亲属家族史) 、吸烟、饮酒、肥胖、摄盐过多。 (4) 高血压知晓率:所有高血压患者中自我报告被医疗机构诊断过患有高血压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比例 (%) 。 (5) 控制率:所有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控制在治疗目标水平以下的高血压患者 (即收缩压<140 mm Hg且舒张压<90mm Hg) 的比例 (%) 。 (6) 体重指数 (BMI)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 (kg) /身高 (m2)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标准, BMI<18.5为低体重, BMI≥18.5且BMI<24.0为体重正常, BMI≥24.0且BMI<28.0为超重, BMI≥28.0为肥胖。

1.5 规范管理

(1) 建立健康档案:为每一位研究对象建立统一内容的个人健康档案并由专职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登录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追加每次随访的信息。 (2) 综合健康促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根据高血压患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生活习惯、不良嗜好、既往治疗史及不良反应等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方案, 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健康指导。社区健康促进:以行政村为基础开展面向高血压患者人群的集体健康教育、临床专家的专题讲座、乡村广播、宣传板、黑板报、宣传画和小册子发放等。 (3) 定期随访干预:按照血压水平以及有无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病史, 将参加综合干预管理对象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及很高危3类, 分别采用一、二、三级管理: (1) 一级管理:对于低危干预对象, 首先进行单纯非药物治疗, 至少3个月随访1次;6~12个月后视血压水平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如效果不佳, 则开始药物治疗, 并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2) 二级管理:对中危干预对象首先进行非药物治疗, 至少2个月随访1次。3~6个月后如血压控制效果不佳时, 则进行药物治疗并评价效果。 (3) 三级管理:对高危及很高危的干预对象, 同时进行非药物和药物治疗, 至少1个月随访1次, 加强规范降压治疗, 强调按时服药,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及时向患者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 必要时及时转诊。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02进行录入、整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011年基线调查样本人群3 132人, 其基本情况见表1。失访原因主要为住址搬迁、去世及拒访。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的样本性别和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86, v=3, P<0.05) , 见表1。

2.2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

干预前患者血压知晓率为87.8%, 控制率为38.0%;干预后分别为95.0%、56.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9.307, P<0.01, χ2=215.573, P<0.01) 。干预前患者收缩压为 (140.29±16.308) mm Hg, 干预后为 (136.05±12.089) 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19, P<0.01) ;干预前患者舒张压为 (85.02±9.985) mm Hg, 干预后为 (83.70±7.822) 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16, P<0.01) 。

2.3 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干预前后,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别缺失189和9人, 故最终分析干预前后总人数分别为2 943和2 938人。

2.4 干预前后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情况比较

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居民吸烟率降低, 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居民自我报告的饮食口味的咸淡来评估居民食用盐的摄入量, 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对象的食用盐的摄入量显著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连续1年的综合干预,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均上升, 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 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工作, 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 (P<0.05) , 这与梁亚琼和王志勇等研究的结果一致[7,8]。本研究表明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及卫生服务机构对高血压人群进行综合干预取得一定效果。有研究表明, 高血压是通过多种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的, 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采取主动措施, 防制高血压[9,10]。通过综合干预, 可以普及高血压病的防制知识, 强化健康意识和树立健康信念[11],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一些列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对提高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认知、了解和掌握防制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是有效的。

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落到实处, 加强已建档慢性患者规范化管理质量, 实施有效干预, 提高慢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以遏制慢病快速上升趋势, 减少慢病死亡和伤残, 降低由此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慢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 而健康促进最适宜的场所是在社区[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个人、家庭、政府、卫生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13]。本项目的实施提示, 通过社区进行慢病的干预控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如何规范管理社区内的高血压居民 篇7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高血压防治的重点放在社区已得到医学界的共识。确定规范社区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内容已成为基层社区高血压防治急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 人们期望寿命的延长会导致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成倍上升, 心血管突发事件也呈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心血管病更是呈“井喷”状快速增长。据估计,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2亿, 但是心血管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管理, 提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降低心血管突发事件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乃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尽管众多有识之士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对高血压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方案, 也制定了很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措施, 并一直在不懈的践行之, 然而我们的步履仍然走得十分艰难, 现今我国高血压的“三高”、“三低”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高血压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二、原因分析

1) 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均衡, 有的地方政府因为经济状况较为薄弱, 因此, 医疗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宣传力度不够。2) 各大中城市的发展较为迅速, 市中心地带医院比较密集, 而僻远乡村卫生资源相对缺乏、医疗分布不够合理。3) 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不足, 导致专业人才不够, 且部分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有待于提高, 角色的转换尚需时日, 对患者的管理缺乏连贯性。4) 不少居民对健康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约束与管理的意识不够。

如:凭自我感觉症状的有无及轻重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有的自己随意换药、停药;有的根据个人习惯来服药, 服用方法不正确;有的认为高血压不需要终身服药;有的只重视保健品, 忽略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等。

再如:还有的把降压的任务交给大夫、交给了药物, 于是一边服着降压药, 一边依旧抽烟、酗酒、加班熬夜等。导致血压反复波动不稳, 从而引起血压难以控制, 最终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这种认知和能力上的不足存在年龄、文化层次、区域等差异。

三、策略一:防控高血压的关键———社区规范化管理:做到三个“四”

由英国、瑞典、美国的医学专家联合发布的最新世界高血压报告显示, 全球平均每10名高血压病患者中只有不到3名达到控制目标。我国这个比例更低, 每10名高血压病患者中达到治疗目标的不足1名。如不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 20年后, 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将增加60%。

(一) 要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 关键在于“四化”

1) 居民的规范化管理:如:在社区, 主动筛查高血压人群及高危人群, 及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依据血压值进行分级, 依据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其它疾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层, 然后根据分级、分层进行具有个体化的干预 (包括药物和非药物) , 并定期的跟踪检查, 使之血压达标并维持长期稳定, 从而最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寿命。2) 随访的常态化:即深入社区, 一方面采取高血压知识的培训来提高居民的保健知识, 一方面使随访常态化, 从而达到社区防治的规范化。3) 管理的制度化:为确保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 单位建章立制, 规定所有的考核均以绩效为依据, 实行“三挂钩”, 即:与经济挂钩;与评职称、评先进挂钩;与择优竞争上岗挂钩。达到优化管理社区的目的。4) 网络的信息化:即借助现代化手段, 将患者、社区医生、专家联系在一起, 依靠网络平台及资源的共享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省时、省力, 可提高工作效率。

(二) 做到“四明白”

明白自己的血压高低, 明白血压波动的规律, 明白血压恶化的征兆, 明白吸烟、酗酒对血压的严重危害。

(三) 强化居民健康教育, 做到“四能”

能正确使用血压计;能正确的用药;能正确的家庭急救;能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策略二:加大知识宣传, 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围绕三“重”

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因此, 开展积极有效的宣传, 亦可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病的防范意识, 我认为, 要始终围绕三个“重点”:

(一) 重教育

1) 在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过程中, 应重点强调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尤为重要;告诉患者高血压是可以治疗并可以预防的。2) 谁首诊高血压病人, 谁就做健教、建档和跟踪其全程的治疗, 并在动态管理过程中不断让病人受益。

(二) 重群体、个体

1) 定期下社区举办专题讲座, 如:高血压有哪些危险因素?高血压易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等等。2) 举办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班。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可由组长主持, 病人在团体中既接受防治知识, 又会得到病友的鼓励和支持, 再结合医务人员的服务, 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 重患者

1) 从人群中检出高危个体或亚组, 建立电子档案, 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为干预: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饮食要低盐低脂, 摄取足量的蔬菜与水果, 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 做到禁烟控酒, 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心态, 适当的锻炼和运动等。2) 量化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目前健康状况;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个人疾病危险性预测报告;个人健康管理计划;个人运动处方;个人饮食处方。还可采取跟踪随访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督促、对其不良的家庭化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并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 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合理用药。3) 跟踪管理:每一个接诊的门诊、住院部或是家庭病床的医生, 对没能成功干预的继续干预, 并记录在档, 以便下次随访时再次进行干预, 直至将危险因素得到控制为止。亦可采用电话回访或短信回访的方式跟进服务。

总之, 高血压病是一个流行度很广、危害性很强的无声杀手, 必须在政府卫生职能部门的严密组织、精心领导下, 推广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新模式, 实行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综合干预, 强化治疗, 将控制率提高到50%~60%以上, 距离这个目标,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任重而道远!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高血压防治的重点放在社区已得到医学界的共识。确定规范社区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内容已成为基层社区高血压防治急需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血压病,规范化管理,健康宣传

参考文献

[1]刘勇, 刘建华.社区干预对高血压人群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 2006.

[2]张云峰, 徐连美.86例高血压患者社区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技术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1月选取绍兴文理学院已建立健康档案并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教职工 (不包括离退休人员) 248例, 排除有精神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23例, 将剩余的225例作为研究对象。

1.2管理人员使用“职业场所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方案”和“职业场所高血压管理方案”, 培训11名负责职工健康的健康专员和校医务室医生, 由其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

1.3管理内容与方法①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基层版) [1]相关标准 (危险因素个数、靶器官受损和血压级别) 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度进行分类, 即分低危、中危和高危。②根据低、中、高危分层情况进行每间隔3、2、1个月不同时间的随访, 随访同时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及体格检查。③管理周期为3年, 最后1次随访记录作为终期结果。

1.4评估指标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生活行为方式 (吸烟、饮酒、饮食及运动等情况)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测量。

2结果

225例观察对象最终有效随访满3年 (到2015年1月) 有220例 (97.8%) 。其中男143例, 女77例;年龄32~6 0岁。

2.1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变化 (表1) 22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过历时3年的规范化管理, 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2 2 0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心血管危险分层变化 (表2) 实施管理3年后,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4, P<0.0 1) 。

2.3 220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表3) 规范化管理后患者在血压控制达标值、高血压危险因素、降压药作用与不良反应、遵医嘱服药情况、血压正确测量方法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2 2 0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 (表4) 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患者在生活行为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不吸烟、不饮酒、规律锻炼、控制体重、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及豆制品、保持心理平衡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降低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本次观察通过对我院220例高血压病患者长达3年的规范化管理, 结果显示, 患者在血压的控制、相关知识的知晓、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由此提示, 充分利用职业场所的现有卫生资源, 对职业人群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可行的、有效的[3]。

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的评估、规范化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使患者降压药物调整更加有效、安全, 在良好控制血压的基础上也减少了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规范化管理通过指导患者掌握健康生活行为方式, 如有规律锻炼、保持心理平衡、控制体重、建立低盐饮食、限制钠的摄入量、戒烟酒等, 这些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改变患者生活的同时也在遵医依从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4]。通过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和指导, 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病的了解, 对改善病情和预后均有积极的作用。

此次试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职业人群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是高血压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 能逐步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提高他们服药的依从性, 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自护方法,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人群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我院对220例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管理, 比较规范化管理前后的血压变化、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结果 规范化管理3年后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下降, 危险分层降低, 相关知识的知晓及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均有明显提高, 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职业人群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长期的规范化管理, 不仅可提高血压控制效果, 还有利于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康状况的改善。

关键词:职业人群,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王文, 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 (1) :11.

[2]陈伟伟, 朱曼路, 何新叶, 等.发挥健康体检在功能社区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0, 4 (2) :71.

[3]胡一河, 张正姬, 马良才.苏州市职业人群520例高血压患者3年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22 (2) :215.

上一篇:胃镜检查结果下一篇:预报思考